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64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卷目录

 德安府部汇考二

  德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四卷

德安府部汇考二

编辑

德安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

应城县

伍家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方舆胜览》云:“隐士伍员居之。”

高楼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旁为九子墩。京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温泉其下,非京山县也。

崎山 在县北四十里

神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团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形如弹丸。

葛藤山 在县东四十里。

燕子岩 在县西北二十里。

五岭冈 在县西五里

聚石冈 在县北四十里。

葛蓬冈 在县西南四十里。

沙陂冈 在县南十里

黄龙冈 ,在县北十五里,其阴曰“燕子岩。” 石羊冈 ,在县东北。

汤㜑冈 在县西十里。长江埠 在县东五十里。

浮城畈 ,在县北三十里。

妙高台 ,一名“古城” ,远望如城,登顶四方平坦如台,城北《县主山》也。

土门 ,在县东二十里。土阜断裂如门。

“潼水 ” 即“潼泉。”

义河 在县治左右两水环抱,合于治前。一自黄龙坑绕百馀里来,环城西,折南流,谓之“西河。” 一自省港来,过古城,绕城东南折而西北流,至鱼子港入西河。明季鱼子港淤塞,水由青龙桥入西河,于形家言则为“反跳。” 今挑濬复故道,由黄家滩东南流归三台湖,汇龙石、五龙诸水,注石羊湖,出涢口入汉江。一从五同口出大江。龙石河 ,在县西十五里,一名毛家河,源出京山县马耳山。

石子河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马耳山,一名“李家河。”

杨家河 在县北三十里,归于府河。

赤岸河 在县南二十里。

挂口河 在县南三十里。

西河 ,一名“澴水” ,出黄龙冲,源自大洪山之白龙池,迳京山、大阳山,历三㲼河、七里畈入境,至车埠头。

五龙河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水出京山县林泉山,迳梅花岭、盘石寺诸泉之水汇焉。按《一统志》分为二港,俱流入本境三台湖,至汉口入江。菱湖 在城南五里。

青水湖 龙骨湖 俱在县西南四十里。三台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中有土台三。盛家潭 在县北二十里。

响水潭 :距县十五里。南流五里为五龙河;阳池港之水注之。

三里潭 :在县北三里。绕城曲折而南,净港之水注焉。

走马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观音滩 在县西北十五里。

黄家滩 在县南十里,龙港之水注之。

同车滩 在县西北十里。

皇祠港 :在县西南三十里。

白洋港 水入三台湖

鱼子港 ,在县南三里。省港之水注之。

张家港 :在县南十五里。

梅家港 :在县南五十里。

省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京山县。

东港 在县东南三十里八埠口。注清水湖入于汉。

汤池港 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邑京山之温泉。晏殊《要略》云:昔有玉女乘车入泉,故称玉女温泉。《旧志》云:玉女炼丹处,池状如釜,围二十馀丈;气如硫黄,白烟上冲,寒时尤甚,是为上池。其热可以𬊈鸡翻沸不息。池中苔草青葱,田禾赖。

以灌溉。池南数丈,复有沸泉自土中出,其形袤长,其热稍减。二池皆可以愈沉痾寒疾及疮癣,但热不可浴。乡人言:“二池产墨鲫及蛙,以他处鱼蛙投之即烂熟。” 居人于下池南甃石为坎者二,引水灌入,设窍以便窒泄。覆瓦为屋,分男女二池,往浴者于此入浴焉。南出之水,南流为汤池港。

白家港 :在治东十里。

二龙港 、四龙港 、五龙港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水出京山县林泉山,经梅花岭、盘石寺诸泉之水皆来此汇焉。

萧家港 在县东北五里。

古城港 绕城东南流,折而西至太平桥。落陂堰 在县西南十五里。

浮胜堰 在县朱兆村

农陂堰 在县北一里

官堰 在县西五里

雁趾坡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白阳陂 在县北五里

七口塘 在县南十五里。

铁牛坝 在县西二里

石瀼垱 其水东南流入县境。喻家河堤 在县南十五里,计一百二十八丈。隔蒲潭堤 在县东三十里,计六十八丈。长江埠堤 在县东南五十里,计三百三十三丈三尺三寸。以上三堤,每被冲决。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齐国政植柳桩于堤,以防

水患

八埠口 在县南五十里。逶迤湖泽之间,达于汉,俗名“北埠口。”

玉女泉 在县西五十里。《一统志》:“其泉热沸,野老相传,玉女炼丹之地。”

白龙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

三眼井 在县治西

孝感县

牛迹山 ,在县北四十里,石上有青牛迹。教子山 ,旧作“敖子” ,在九子墩旁。

牢城山 ,在县北百八十里。上有马踏石。大悟山 ,距县百二十里。

上界山 ,上有平壤,可畊高二百馀丈,周围四十里,灵济禅师悟道于此。亦距县百二十里。金牛山 ,一名金壁山,在凤凰山旁。

五峰山 :距县二百二十里。五峰特起并秀。黄岩山 :在五峰旁。

龙泉山 :距县二百三十里。

兜鍪山 ,距县二百五十里。申阳之水经焉。“望府山 ” ,距县百二十里。

小悟山 :在大悟、上界二山之前。

“殷家山 ” 在小悟山之前。

游风山 :距县百五十里。

观音山 :在游风山南。

大山 :距县百七十里。

马家山 、陡山 俱在县东六十里。

磊山 、兔城山 、豹子山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牛头山 、清风山 、盖顶山 、俱在县北百二十里。

四方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

老虎崖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观音崖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狮子崖 、磨刀崖 俱在县东北百一十里。白汤岭 、黄茅岭 俱在县东北八十里,仙姑洞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九子墩 在县北七十里。

沦河 在县。即涢水支流,迳云梦,入埠口。马溪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

瀖河 在县。其源出白兆山,绕云梦入涢。西河 ,在县小河上,通澴河,入于汉。

小溪河 ,在县北百二十里。

澴河 在县北五十里。按《一统志》源出应山县鸡头山,以环绕山谷,故名。唐置澴州及澴阳县,取此。今为环镇河。

后湖 ,在县西北五十步。今县西城盖堑湖而筑者。城筑于汪公,故城内有汪公池。

白陂湖 在县东

汪泉湖 在县西,设河泊所。

董家湖 在县东五里。又东为天门陂,相传织女仙升天处。

七里湖 在县西十里

朱思湖 在县西

白水湖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羊马湖 在县东南二十里。

蒲湖 俗名“野猪湖” ,在县东四十里。

五里港 :在县北五里。

竹子港 :在县东五十里。

沙港 、上沙港 ,俱在县西北。

丘址港 在县西北六十里。内有小泉,冬温。程子港 在县东五里。二程寓处。

《哭竹港 》:即孟宗《哭竹》处。

龙宫潭 :在县东十里。即西河。

太公潭 在县北二百里,石台上有迹。

白龙潭 水入汉

白龙宫潭 在县东十里。旧传龙窟在此,雩之辄应。乡人立庙祀之。

龙汉溪 :在县东南五十里。

卓家溪 在县北百二十里。

磨陂泉 在县东北八十里。按《一统志》:“其泉涌出,灌田千顷。”

“老龙泉 ” 在县青山。

天磨池 河中有大石,高数丈如磨。

五眼井 在县南

随州

厉山 在州北百八十里。《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注云:“厉山,炎帝神农也。” 《西汉志》:“随故厉国。” 皇甫谧云:“厉山,今随之厉乡。” 《荆州记》:“山有三穴,云是神农所生,即此为社,岁祀之。”

历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腰荒田数小坵,相传舜昔耕于此。顶有古祠,称舜王祠。又传舜将荆枝反屈系牛,至今其山所生荆柴丛中,间有一二枝条反屈,梢末向下,别山则无。《括地志》云:“历山不一名,自山东至吴坡,凡十一名。”

现光山 在州南八十里。吴师入鄂,楚昭王避此。相传有云罩其上,光现如山。

大洪山 在州南一百八十里,乃慈忍卢尊者道场。四面陡险,顶有大湖。湖旁有龙斗崖,有“明圣水” 、硫黄池、佛儿岭、仙女洞、鹤子山、断足崖。宋靖康间,避寇者依之。

随城山 在州城南七里。列嶂如带,峰峦特起。三爪山 ,在随城山南。按《一统志》有三阜如爪。大猿山 在州西南,一名大狐。《南都赋》“天封大狐” 即此。《一统志》作“天封大猿。”

田黄山 在州北一十五里。昔田、黄二隐士居此,故名。

栲栳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顶有栲栳寺,传云“鲁班所造。” 有石龛供鲁班像,有石匣在地中稍深,鲁班器具藏于下。

横岭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昔魏大统间,改戟城郡曰横山县。隋废横山县入安贵,即此。耙山 在州西北百里。俗传舜耕田,置耙于此。赤石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石皆赤色。唐天宝间改名曰“赫石。”

三钟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有三阜,状如覆钟。大义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居民贫富自相取足,有义风。

鹦鹉山 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形如鹦鹉。龙斗山 在州东四十里。首尾相连,似龙。雷公山 在州北四十里。顶左有泉一泓,号白龙池。右泉一泓号黑龙池。山腰有洞,俗传雷公躲于此,又名“雷公躲。”

田上山 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山下有水。田下山 在州北一百七十里。顶上有田,出泉灌溉。

碁盘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其山孤独,在神农洞左。顶圆,有古垣址。传云“神农下碁于此” ,遗子于土,或圆或方,人常拾得,故名。

龙居山 在州西南。隋文帝微时居此。

石女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有石状如女子。两尖山 ,在州北四十里,两峰并耸。

松盖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多大松,望如盖。风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顶上风响辄雨。香炉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以形似名。旷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一名“晃山。” 山下有延福禅院。

歪脑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顶斜侧,俗传洪山祖师以足踏斜,至今山有石盘,上留巨人迹。田王寨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古避难处,石垣尚存。

仙人山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远望如仙掌。犁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俗传舜耕过此,尚有犁迹。

凤凰山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形似凤凰。

大浪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叠峰若层浪然。药山 在州西八十里。俗传张子房采药于此。天桥山 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下有娥皇洞,洞中有泉,左有石墙遗址。

铜管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相传昔铸铜于此。山下遗有铜管,大半没土中。又似铁石,至今尚存。

驴泉山 ,在州北九十里。有池不涸,泉甘,牛马经过,贪其甘不去。

寨子山 ,去娥皇洞不远,一名“载紫山” ,又名“太阳山。”

倒卷山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上隆而下锐,如卷帘然。

望湖山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

石婆山 在州北一百四十里。山腰挺生一石,似老妇形,坐向南,俗称“石婆。” 山腰南又一石,似老翁形,南向,转头北顾,俗称“石翁。”

十九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其山绵亘十九里,故名。

卓剑山 在州南三十里。巉然插天如卓剑。回龙山 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山头回转似龙。黄鹂山 在州西南一百里,鹂皆集此作巢。马鞍山 在州西一百里。形似马鞍,故名。涢山 在州南七十里。其地山川俱为涢,又以名其乡焉。

落石山 在州南一百里。俗云“洪山祖师带犬游此” ,犬立石上,石断堕山下,至今沟中石上有犬迹。

聚石山 在州南一百里。俗传昔人聚石于此以为寨,故名。

独宗山 在州西南十里。相传此山居众山之尊,故名。

青林山 在州南一百里。传云:“山木蔚然青翠,故名。” 顶有古寨。元末兵乱,乡人置栅御贼,保众于此。

君子山 在州南七十里。民俗忠厚,故名。府君山 ,在州南七十里。相传昔有府君居此,故名。

太平山 在州内,或名“胎簪” ,最峻,东北诸山皆宗之。淮水出其下,北流于桐柏,是也。

四龙山 、界牌山 ,俱北接唐县。

水南山 在州南

龙井山 在州南七十里。

界山 在州西二百里。明嘉靖间,尚书顾璘常秉火行十数里,石壁云:“西南可行,东北勿往。” 遂返。

五水山 ,在州东北一百八十里。

梁皇山 在州西北百里。昔梁、皇二隐士居此。塔儿山 ,厉山之旁支。

乌山 在州东三十里

善光山 隋帝女仙城氏修静于此。

鸭儿山 在州东南十里。

七尖山 ,在州北一百七十里。七尖并耸,下有黄龙潭。天旱人每取水于此,降雨如响。明大休禅师、菩提禅师之道场也。

快活岭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相传昔有仙人宿此山,爱其洁净无蚊蚁,得快活一宿,故名。走马岭 在州北四十里。俗传关公乘马至此,骑踏石上,有迹尚存,故名。上有关帝庙。

太平岭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上有太平寺,因子房修行于此,立像以祀。

关子岭 顶上有关帝庙,与桐柏县邻界。夹牛岭 ,在州南一百里,岭内一石关,两旁皆峭壁,昔仙人牵牛经此,尚有遗迹。

金鸡岭 在州南八十里。俗传昔有金鸡鸣此,故名。

金线岭 在州南七十里,有小径通顶上,土色皆黄,远望如金。

狗迹岭 在州南七十里。传云“洪山祖师经此岭,偶睡道傍,不知野烧将至,所带犬入港,冒水灭火,狗迹尚存。”

白水崖 在州北三百里,绝高险,崖上有飞瀑,白色如悬练。

月儿崖 ,在田王寨前。一孔如月,尚有铜锣弦,不知何代所悬,其高百丈,人迹莫到。

观音崖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山顶有泉,从石涧西壁流下,号“圣水。” 旱时乡人诚祷辄雨。又山腰有石洞,南为洞口,东西北皆石壁。洞中有寺宇三间,号“崖庵。”

龙斗崖 在大洪,一名太湖。白龙池水潴而为湖。昔有二龙斗于其南,山崩而湖落其下,遂名。

考证

落湖村

舍身崖 在洪山寺北。俗传张老随祖师入洪山修道,其妻寻之不见,舍身投崖,乘白云而去。“九里冈 ” ,在州西十里。

仙人洞 ,在大洪西北十里许,有石枕、石床、石田。昔知州王纳言曾游其处,为数十炬莫穷其源,遂还。知州祝以豳立石记之。

穿洞 在洪山北二十里,为长冈通衢,河流绕其前,茂林拥其后,中通一窍,若有五丁开凿痕。《劝羊畈 》,有石羊三,一羊在石桥边,二羊在畈。五里坪 ,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大洪之西,有上下二坪,俱五里。

三里峡 ,在州西北二百里。东西皆山,中有河三里。

《涢水 》源出大洪山黄仙洞。

《漂水 》源出螺蛳山。

均水 ,在州西四十里,源出佛儿岭。

溠水 在州栲栳山汪家店东南,与鲁城河会于唐县镇,至安贵会㵐水入于涢。《左传》:“楚除道梁、溠,营军临随。” 一名溠水。西魏改㵐西曰下溠。浪水 ,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大狐山。

㵐水 在州城西北。南流入于涢水。西魏置㵐西郡,以此为名。其源出于太平顶。

暖水 在大洪山西北入涢。

忤水 ,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其水逆流。漳水 ,在州东三里,合诸冯之水。

析水 ,在州东南二十里。

扶恭河 在州城西。上从栲栳山道家林流入州境,下流入安陆,合汉水入大江。

圣水河 在州城西北

云潭 在州南五十里

鼋潭 在州东六十里

四十里冲 ,在州北一百六十里,南北相距四十里,两边皆山,中为冲。

大涨陂 在州南五里

珠龙陂 在州东二十里。

龙陂堰 在州西北六十里历山下。俗传舜耕于此,龙涌此堰蓄水焉。

凤凰堤 在州北六十里历山东。似凤形,有两翅,高低为堰。

“黑龙池 ” 在大洪山北,水极深,内有一青蛇出现。

龙井 在州西大浪山,祷雨有应。

应山县

应台山 在城东南。原名应山,以其方平如台,又名应台。后人复以其似印,更名印台。旧有仰高书院、七丞相祠、扶摇阁,今并废。权建大慈庵。其左有峰曰挂钟,无念师爪发并弟子塔在焉。礼山 在县东八十里。按《一统志》,梁建应州于此,齐置礼山关,隋又置礼山县。

大成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之阳有古城寨。吉阳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南北二山。隋吉阳县在其南,遗址尚存。

寿山 ,在县南五十里。其巅有灵仙、关帝二祠,麓有龙泉、万安、普照、五龙等寺,如意、寿泉、地藏等庵。山下之民常有寿至百馀岁者。唐李白谓其“攒吸云雨,纲纪四方” 云。

孔山 在县东三十里,一名洞山。按《一统志》:“山有洞穴,每大风将起,穴先有声。”

冻山 在县东四十里。一名蜂儿山。按《一统志》:宋元丰间,太守滕甫自汴赴官,路经于此,无风雨而寒甚,故名。

牢城山 ,在县东五十里。

覆手山 ,在县东六十里。一峰五涧,状如覆手。蔽山 ,在县南五十里,上有连舜宾墓。

三钟山 在县西五里。宋连庠墓在焉。

石井山 ,在县西三十里。

合髻山 在县西三十里。两山如合髻然。洞庭山 ,在县西四十里,中有穴,莫测深浅。铁城山 ,在县西五十里。石色如铁,其阴有古砦。《唐书》云:“元和十年,节度使高霞寓与吴元济战于铁城,败绩,即此。”

横山 在县东北二里许,横亘治后。

石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石崴嵬,其势蜿蜒如龙。

杏仁山 ,在县北二十里。

兜鍪山 ,在县北四十里。

高贵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顶有石如龟,又名“大龟山。” 上有灵济祠,祠前有圣水泉,常有白龙见。

香炉山 :在治西北六十里,以形名。

牛心山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

花山 在县北一百里,山侧衍旷百顷,宜棉。四望山 ,在县西北百里。按《一统志》:“山高可周览四方。”

大尖山 、小尖山 ,俱在应山县西。

会龙山 、松子山 俱在县东北八十里,地名“新店。”

望城山 ,在县东五里。

黄茅岭 在县东三十里。能兴云雨,为邑镇焉。知县周祜更名“黄山。”

仰天窝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自“郑状元坂沿河而入,崱屴奇怪,其中坦平,有田二百馀亩,高可十里许。”

杜仙坡 在县南四十里。相传有杜姓者学仙于此。

方家河 在县东三里。即东河。

白沙河 ,在县东三十里。自山悬而下,入于涢水,南会为澴,过孝感入于汉。

中界河 在县东三十里。

黄沙河 在县东五十里。

汉东河 在县西四十里。以上三水,西南会为胶水,至峰子入于涢。

平林市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

汶水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经东南入方家河。大洪河 ,在县北三十里。

官桥湖 在县西三十里。

阮陂湖 在县东南五十里。

马坪港 :在县西六十里。

天井涧 在县东二十里,深丈有奇,广八尺,泉水冬夏不竭,上有龙祠,岁旱祷雨辄应。《明一统志》云:“旧有平康寨在涧北,宋人避兵于此,卤不能犯。”

《黑龙涧 》在“高贵” 山后。

龙船陂 在县西五里

浆陂 在县西四十里

官塘 距县五十里

螺陂塘 在县西南六十里。

瓦陂塘 在县东五十里。

莲花塘 在县东南五十里。

阳塘 在县东四十里

七里塘 在县南七里

十工堰 在县北七里

寿山泉 在境内

滴岩泉 在石龙山内。岩高数丈,泉流飞泻瀑布,俗呼“滴水泉。”

圣水井泉 ,在大龟山,流数里,始落平地。圆通泉 ,在圆通寺左。流数里入田。僧以竹引之入釜。

聚奎井 在东厅下。万历十二年,知县刘凿。曹家井 在县东二里。曹氏世居其上。

闻家井 在县西十五里。

东观井 在紫虚观前

向家井 在学前街

殷家井 在县北,有四井。

庙东井 在城隍庙东

和家井 在县东北

傅家井 在县北

徐家井 、陈家井 俱在县西。

司前井 在分司西

寺后井 在报恩寺西

县前井 在东里下街

北城井 在关圣祠西北。

西城井 在西关外

“泉井 ” “邓家井 ” 、“景家井 ” 俱在正街。

城南井 在县南

魏家井 在县西新街

张家井 在县南一里

詹家井 在县西

吴家井 、严家井 俱在东里下街。

“府、县志” 未载《山川     》。《明一统志》安陆县

陪尾山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即此。名横尾。

金龙涧 在府城西。《舆地纪胜》:“宋时,道家有金龙,王简学士院撰文,每一岁中斋醮投于名山洞府,故名。”

应城县

樠池 在县治南。《左传》“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 ,即此。

温泉 ,在县北六十里京山上。渊静如鉴,闻人声则汤汤奋发,其热可以𬊈鸡,东南流注于涢。

孝感县

三台湖 在县南六十里。

随州

石鱼河 在州南大洪山界。

水利附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安陆县附郭。

《水经》:“汉水又东南,涢水入焉。”

涢水东南迳随县西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南,遇安陆县,入于涢涢河。绕城西流,入云梦泽,会汉水入江。山水突发,害田稼,旱则可引溉田。

堤《一 》:李公堤,在县西涢水左。明正德间,知府李重修,故以“氏堤。”

陂七 。县东一,县西南,三,县西北一,县南二。堰一 :千工堰,在县西。

云梦县

县河 在县南里许。涢水之支也,会孝感之水而达于江。

湖六 :孟家湖,石羊湖,郑同湖,紫云湖,杨林湖,台湖。

堤三 :一史河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安陆境涢水故道经县,民便之。一沿河堤,在县西南。明正德间,知县余权筑。一漏灌堤,在县西南五里,每夏涨,北河水由此冲入石羊湖,民田被没。明嘉靖间,知县郭贵德筑此以捍之,复决。王廷佐重修。

陂七 ,县东北一,县东二,县南一,县西北二,石羊乡一。

塘一 在县之东南

堰一 在县东

应城县

西河 在县西,会汉江。县北又有杨家河,濒河者咸资溉焉。

陂五 县西二,县北七里许一,县西北二,塘三 ,宋北村二,彭落村一。

堰三 。“宋北村一,县西一,县北一。”

孝感县

澴水 ,俗曰“西河” ,在县前,下入汉江。

湖六 :后湖溉田甚溥。明正统间,复淤塞,重为之修筑。又有羊马湖、白陂湖、董家湖、东山湖、沦河湖、注泉湖,此六湖也。

陂十二 。县东一。广阳。乡四,广乐乡三,郭下乡三,白云。乡一。

塘二 俱在白云乡

堰一 千石堰,在郭下乡。

随州

涢水 ,绕州前,南流下入汉江。

河六 :扶沟河、浮缨河、鲁城河、金水河、石鱼河、武河。此六河也,皆绕州境,民利之。

陂十二 ,平港里一,紫溪村一,铜钵村一,府君村二,会盘村三,《牛心》村四。

堰四 :一在平港村,一在落湖村,惟府君村乃有二焉。

应山县

汶水河 在县前

河五 :黄沙河、方家河、白泉河、汉东河、大洪河。此五河也,舟楫不通,滨河者多资灌溉。

陂四 一在县东,一在县西南,一在县西,一在县东南。

塘三 ,县南二,县西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