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01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一卷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三

  广州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一卷

广州府部汇考三

编辑

广州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

龙门县

丫髻山 在县城西南一里。巅有两峰,若丫髻然,又谓之“幼女岭” ,是多崭岩之石。

石马山 :在县城西南二十里,以“形似” 名。其草多蓬藋,其木多檀柘。

八字山 :在县城东北十五里,以形似名。其山下接河源。按《县志》:“其土细润,可造瓦器。”

明月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其木多沙棠。桂峰山 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其鸟多鹧鸪。双石山 在县城东二十里。平田突起,两石对峙。按《县志》,“其石可烧灰,有沃田之利。”

牛颈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下有小溪,二石对峙,以厄水口。石上有两虎迹,名虎跳石。

人面髻山 :在县城西南三十二里。其山锐而峻。

甘田山 在县城西南一百里,耸于平田,其上多草木。有鸟焉,如山鸡,而利距善斗,毛彩鲜明,五色炫燿,其名曰鸡鸃。又西南一里曰马迹山,是多怪石。又北三里曰犁石山,以形似名。天岭山 在县城东四十六里,其高千仞,多楠藤黄竹,其下为芒峒。按《县志》《广舆记》在金牛都东埔、何村二乡之重镇。

岑曙山 在县城东北八十里。多异花草,一名岑曙洞。天中有西云、会仙二峒,其下飞泉诘屈,可以流觞。

凤凰山 按《县志》,俗呼丫髻山,在县北五里,高百丈,双峦并峙,如凤凰和鸣,为县后护。

卷龙山 按《县志》:在詹村堡。面凤凰山而若揖之。陡削森耸,苍翠菁葱。四面望之,变态不一。其极顶处,数里平旷,中有虚洞,人以为神仙窟宅云。

桂峰山 按《县志》,“在县北七十里,多桂花,秋风时来,香闻十里。”

虎狮山 按《县志》:在县西五十里,山形似虎狮相踞,下有蛟穴,飞泉自上注之。

陈峒山 按《县志》:“在县西六十里。其脉来自庾岭,势如树旗,上有石佛,居民四时祀之,有祷辄应。”

东涧山 按《县志》,“在县南百馀里。层崖叠𪩘,飞泉漱石,多禽鸟草木之异。”

蓼溪嶂 在县城南二十五里。孤峻青翠,一曰招贤峰。按《县志》:挺出诸山之表,四望皆见。黄岭 在县城南二十里,是多黄色之草。《新志》:四山草木俱青,独此多黄色,故名黄岭。

石鼓山 在县城南四十里。有石如鼓,扣之则鸣。

彭祖岭 在县城南三十里。有彭百岁者,尝居其下,因得名。

望云岭 ,在县城西南三十三里,多草木,有白云覆之。其下有射台,九淋之水出焉。《新志》作“望云峰。”

油柑岭 :在县治南二十里。高下盘曲,绵亘十馀里。陆行出增城往来要路。

圣磜岭 按《县志》:“去县南八十里。上有乔木,中有石磴,流水九曲,注为飞泉百十丈,下有深潭不测。岁旱,以红铁投之,则霖雨骤起。邑人时携酒往游,以浮杯逐暑为乐。至有猿鹤戏人而投以木果者,实《龙门胜概》” 云。

天柱岭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高数十仞,世传绝顶有罗隐床及题迹于上。”

招贤峰 按《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引脉罗浮,为县治前障。巅有池曰卧鹿,方二丈,隆冬水润不竭。”

青帽峰 在县治南三十里。其峰高耸,前有长滩。按《县志》:“明净则晴,云笼则雨。”

仙歌峰 ,在县城东南三十六里。相传,昔有游仙歌于此,春夏阴,瑞光现焉。

神仙岩 按《县志》,“在县东十五里,怪石嵯峨,高二十丈,周围十里,下有空洞,隙光中有石磴天。”

《成》,可坐百人,旁通一孔,可行一人。

白牛岩 按《县志》,“高明峒山岩俱白石,望之如堆雪。”

和尚岩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里,有石庵一所,可坐五十人。庵门外有石如醉僧倒睡于地。扶登岐 在县城北五十里,夹水壁立,其山险峭如龙焉。其兽多猱狖。《旧志》:凡有登者,必扶杖乃可升。

蝴蝶冈 按《县志》:在西林都。自县治挐舟而下,人指为双蝴蝶。稍久萦回望之,林峦对峙,翩翩若舞,瞬息间色态迥异。杜工部所谓“娟娟过闲幔” 者,恍然在目,一奇观也。

麒麟冈 在县城东二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松。按《县志》,相传有麒麟产于此,故名。在大坑、王宾二乡后镇。

七星冈 按《县志》,东南西北之中,平原突起,大小相联,若天之七星。县治在隈隩处,后山圆翠,名枢精冈,为县中枢,故以名之。从西南逶折起一圆岭,在学后,名璇冈。又自学后拖转而西起一圆岭,名玑冈;临河而止,为县白虎。又自枢精冈东出而南起一圆岭,名权星冈;复转而北起一圆岭,名衡冈。自北逶折而东北起一圆岭,在城隍庙后,名“闿阳冈。” 自庙后逶折而东,起一圆岭,名“摇光冈” ,为县青龙珠联不断于邑中,故云“七星岭。”

童子读书石 按《县志》,在石马山旁有五石,宛然五童子。石台石磴森列平敞,二大榕荫其上。交牙石 按《县志》,在上,建溪之最险者。

鸬鹚石 按《县志》:“在县西五里河水中,数石平突,头颈羽翼俱全,若鸬鹚然。”

仙女石 在县城南六十馀里,以形似名。其下有石如鼓,击之有声。《旧志》:阔五尺,高一丈。其上花木苔藓,斑剥下垂,恍若鬓发。按《县志》,“秀拔参天,两石相拱如人形。”

屏风石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里,屹立平原,奇花异卉,四时不断,宛然一方屏障。”

《香炉石 》以形似名。

鸡化石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抵增城界,石上鸡迹显然。”

将军石 ,上有巨人迹,又西七里有牛迹石、咸茶石 ,按《县志》:“在詹村溪中,高大二丈,宛如巾箱。昔村中一树产茶,摘煮如斥卤石,其根干也。今其地犹名咸茶村。”

虎跳石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馀里河水中,两石相对,高丈馀,上有虎迹,深四寸许,下有深潭,名虎跳潭。”

应石 按《县志》“在县东二十五里。” 外实中虚,舟楫往来,叫笑之声,大小相应。

仙人床石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油田峒中,石上平坦如床。故老所传,仙人昔尝踞床围棋而去。”

仙人洞 ,在县南一百里天柱岭上。洞可容二百馀人。蓝粪江源贼乡民,乡民群避其中。数隙容光,莫测出入处。内有石床、石灶、石椅、石臼、石井,泉从井出,大旱不竭。又佛像庄严,如人工雕琢。然昔一丸泥可封,今则大辟境界矣。

九淋水 ,一曰“龙门水” ,在县城南一里。源于从化,东南过望云岭,合于增江。又西南流合于粤江,入于海。其中多鰋鲤。

铁冈水 按《县志》,“在县西七十里” ,源出金山迳,流抵永清界,可通小舟。

土湖水 ,在县西四十里。

高明水 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流溪从化界,可通小艇。”

白沙水 按《县志》:“在县东五里,源出虎狮山,居民筑陂车灌田。”

路溪水 按《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源出铁坑,可通舟楫。”

墨湖水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陈禾峒。高沙水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瓮泉,可通竹木筏。

蓝㴦水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黄沙峒,居民筑陂车灌田。”

鳌溪水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源出博罗界山,沿溪俱筑陂灌田。”

永清水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源出蓝粪大山中,可通舟楫。

热水潭 按《县志》:在鸬鹚石上,隆冬水煖可浴。大鱼潭 按《县志》,传有大鱼,渔人捕之,忽化去;故名。

独石潭 按《县志》:在南门外三里,石峙中流下。

有潭蛟龙时出没

石壁潭 在县城东十里,上有石,高数仞。赌妇潭 在县城东南十里。其水不广而深,有烈女死于此,因名。《新志》:西淋都张克和与蓼溪李友全为幼婚,张之子既长而贫,李遂悔亲,女不知也。龙门俗,妇女皆樵采,女方樵采,遇媒语之故,女指潭誓曰:“配合义也;富贵命也;吾岂以贫而改适哉?苟如是,吾死于此。” 后父母终不允,女果投潭而死。乡人义之,遂名为赌妇潭。岳潭 在县城西北十里,左右有石如门,其水汇。县治在东埔、何村之界,澄清凝静,深碧涵天。有石其状如鼓,俗名岳鼓。又东一里曰鳌溪潭,其侧有凿石潭,石壁高峭,断其通路。峒人主簿邓卯孙始凿通之,人马乃可行。

东涧 在县城北六十里。层崖叠𪩘,漱石飞泉,可供游玩。林越诗:“江山随处可张眸,有约难虚此度游。行李挑来岩月动,杖藜撑处野云浮。”《飞泉》请帮助识别此字。《雪千山晓》,古树惊风一叶秋。好是新诗吟不尽,碧天如画水长流。

银湖塘 :在县城东南十二里。其水莹而白,其中多鲲鲕。

白花磴 :在县城南三十里。岩高十丈,水激石而出。

石龙坑 在县城南三十二里,有两石如龙角,水流其中,可以流觞。又南一里曰罗汉滩,中有圆石,络绎而立。

瓮泉 在县城南三十里。石孔十二,流水滃如。按《县志》:“有石如瓮,大小者七,大径二丈,小一丈,其深莫测。上有泉水,自石面涌出,以入于瓮,而渐达于下,其性甚烈。”

温泉 在县城南二十里,源于石岩,其水热。《旧志》:“在罕陈都,深五尺,广二丈馀,可以退鹅鸡毛羽。”

神仙井 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其泉在石壁,三孔流下,一名飞泉井。”

林村陂 在县东三里

石陂 在县东七里

麟冈上下陂 在县东十里。

陈峒下陂 在县西二十里。

涧头陂 在县西五里

莲塘陂 在县北十里

石冲陂 在县北十里

鹅公陂 在县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县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县西七十里。

濠双十二漈 按《县志》“在上建” ,迂回陡泻,龙门溪之极险者。

白水漈 按《县志》“山顶有水,从石罅下望之如界练。”

新宁县

三台山 在县北一里。按《县志》,“三峰耸秀,象如三台星,因名。”

连珠山 按《县志》:“在县城东南者,有三山相连,二在城外,一在城内,其在城内者曰东山” ,旧有亭阁,足供游人舒啸,今虽废,而邑人士每以九日携酒于山上登眺。

宝鸭山 在县西一里

马鞍山 在县南一里,以形似名。

石人山 在县北二里。按《县志》,石起山巅,立如人形,傍有数石峰,如天半碧莲,又名石华山。谶云:“石人岭上置更鼓,浪波游鱼出状元。” 浪波村在县西,游鱼山在紫霞之右。兵备王大用射三矢于石以示武,勒之曰“石化山。”

官来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石鼓山 在县城东二十里。有石,击之其声如鼓。又东四十里曰百峰山,其兽多獐鹿,其木多松梧。

上川山 :在县城东十里。多香蜡材木,其下曰“下川山。”

文迳山 在县城东八里。四山环峙,其上有宋义士伍隆起墓,其下有香头村。

紫霞山 在县城西七里。上有云霞,下临碧水,舟多舣焉。又西八里曰“那西山。”

丫髻山 按《县志》:在县西,状如丫髻,上有奇石,石上有小池,四时有水,盖名山也。

甘蔗山 在县城南五十里。有草,味甘如蔗。龙溪山 在县城南六十里。上有石室,深广数仞。按《县志》,“世传刘三妹蜕骨于此。”

铜鼓山 在县城南百里。下瞰海洋,风涛触石如铜鼓声。

凤凰山 :在县城南六十里。有仙人石室遗迹。

紫罗山 在县城南七十里,其峰孤秀,多松萝。席帽山 按《县志》“在县南”

西华山 按《县志》即那西山,在县西

龙头山 按《县志》,在黄沙坑之右、北坑之前。浔洋山 按《县志》,在县东北。峰峦高耸,俯瞰浔江。左一峰上有石室,室内有二石,如麻篮水盘,下有石壁数丈,横阔丈馀,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曰“石涧珠帘。”

斗山 按《县志》:“孤峰独峙,员洁如斗,接脉而居者,名曰斗峒。”

冈背山 按《县志》:“下枕江流,上有神石,土人祈祷多应。”

松子岭 按《县志》,“在塘村之右,有宋尚书李乔木夫人伍氏墓。”

寺山 按《县志》,“即宝国寺后山。” 山有大石,石有仙人趾迹,下有泉池。

铜锣石山 按《县志》:“广海中有石如铜锣,风涛撼之,声闻十里。”

大隆山 :按《县志》:“在海矬之间,与甘蔗山连接。峰峦叠耸,径路深阻,有猺人住其中。”

流波石 按《县志》:“屹然砥柱,中流而水浸不没,盖奇石也。”

紫霞海 :在县城西七里紫霞山下。其中多鱼鳖。按《县志》,“岸有接官亭,久废。”

那平海 ,在县西十七里,又西二十五里曰法竹海。

浔阳海 :在县城北四十里。

斗峒㴦 按《县志》:绿围诸乡,愬夹而居,襟带潆洄,能资灌溉。《陈白沙集》有《绿围伍氏族谱序》:九曲涌 ,在县北四十二里。

半塘海 :在县城南四十二里。其中多蟹鲎,多张鱼。按《县志》:发源冯村,流会广海,水大而深,险易缓急,以风而变。

亚州海 ,在县南四十五里。又南四十里曰矬峒海,有渡。又南八十五里曰大牌海,其中多宁虾,多赤鱼,多曹白鱼。

铜鼓海 :在县城南一百里。其中多龟鱼,多苗虾水草,多紫菜、鹿角菜。

寨门海 :在县城西南二百里。产鱼盐。按《县志》:“大而深。”

网洲海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为番舶往来之冲。

雷公潭 在县南一里。按《县志》,“昔有龙兴于此,迅雷风烈,忽作,因名。”

南门河 按《县志》在县南教场之前。

汤湖 在县南

白庙河 在县西北

三合水 按《县志》:“在县西南。成化初,邑治未分,县丞陶鲁以新会至广海,由厓门出大海洋,有风涛之险,且多海寇,舟惮往来,建议由法竹上流三合水因其故流小水开凿,由鱼塘至黄塘二十馀里,通甘村水,然水势高下,莫能注接,竟不成功。” 今遗趾尚存。

泥涌河 按《县志》在县南,改鹿爪渡头于此。石坂潭 祈雨多应。荔枝塘 中有罾门。

龙头河 按《县志》,接流法竹出而与长沙河会。望峒河 按《县志》,与矬峒河同发源。

《金门海 》按《县志》“在上川左,今禁。”

增城县

凤凰台山 旧名“春冈” ,在县城西南一里,今县之南街。唐时有五色鸟集此,因名。宋崔与之故宅在焉,其阳有菊坡祠宇。

白水山 在县城西四十里。屹然若巨屏。其上有瀑泉,悬注如练,其鸟有五距鹊。又一里曰佛迹岩,其东汤泉之水出焉。苏轼诗:“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胜地钟灵传异事,巨人留迹寄苍苔。”

古散山 在县城西五十里。其山布散不属,有草焉,其本如藤,其叶如葵,节密而心实,其名曰矮竹。按《县志》:“南流出神冈及白冈,可通舟。” 又西五十里曰丁涧山,两峰相距,其中有泉,流于西南。

古华山 在县城西六十二里,形若垂莲。其麓,宋崔与之墓在焉。

娥眉山 一名“南乡岭” ,在县南七十里清湖都。

《通志》
作南樵山极高峻周回百里上有丹室下

编辑

有石庵,湛文简建书院于此,曰“莲花书院” ,上有霍文敏墓。

帽岭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其上多松竹。《旧志》:形如席帽,日明则晴,烟笼则雨。

灵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上有仙女石,旱祷辄应。按《县志》:“体势甚高,而顶上宽平,周回三百里。” 后抵从化县界。南有石岩,岩左有大白石,又谓之七姑仙女石,积水出焉,可灌田千亩。

鹧鸪山 在县七十里。其鸟多鹧鸪。有兽焉,如豚而遍体皆剌,善射人,其名曰猬。按《县志》:“峭壁双立,其一差小,俗呼为大小鹧鸪。” 从化学正向之,因改名双凤山,白泡水出焉,山下有渡。招贤山 在县城北四十里,其上多瑰石。按《县志》:在崇贤都,昔有贤者隐此,故山与都皆以贤名。又北七十里曰鴶鸠山,多奇石。又北三十里,曰“石龙头山” ,巨石突起,下瞰长河。

罗浮山 在县城东一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境。昔有山浮海而来,传与罗山合而为一,故名。《前汉地理志》:“博罗县曰传罗。” 后传录日久,讹传为博。此山高三千六百丈,上有三十六洞,七十石室,四百三十二峰。洞之幽者曰朱明,此洞三十六中之一也。天宝初,诏欲寻是洞。时邑簿任知宣领耆旧寻见一洞,以藤筐笼石,垂一人下,约五丈馀,下视无底,日月星辰无不备。初有白云,须臾散漫五色,曰黄龙,曰水帘,曰蝴蝶,曰朱陵,曰金沙,曰白石。峰之高者曰“聚霞” ,又曰“飞云。” 据绝顶,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其次曰麻姑,曰玉鹅,曰仙女,曰会真,曰锦绣,曰玳瑁。有奇石,高六百丈,广七十丈,彩烂若霞锦,谓之“瑶石台。” 又有大小石楼,孤秀如楼阁然。相传唐武后时,有邑女何氏,有神仙之术,持一石置小石楼之上,远观如画。上有铁桥,其形如鞍,在石楼之间,高五十馀步。下有花首台,开元间,尝有五百花首菩萨建台于上。又有龙公竹,大径七尺,围节长丈二。尝有鸾凤栖宿在碧鸡,或群飞,或独鸣,可见而不可取。又有红翠鸟,又有哑虎,不哮啮。其诸神湖玉树、珍禽、《玉草,记》莫能悉。其下罗水出焉。又其下有卓锡泉。又其下有梅花村。又其东麓则接白水山。

百家山 在县城东十里。其上多草木,多竹。陈峒山 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形若竖旗。下有石庵,有石佛。其兽多石羊,其鸟多鵔鸃。

虎狮山 在县城东北二十一里,以形似名。上有泉,下泻成渊,其中有龙,多郁金草。陈石山 在县城北四十二里。有石秀锐若笔,其上多石心木。

流防山 在县城南十五里,状如卓笔,其下防水出焉。按《县志》在长沙乡,今属龙门县地。角子山 在县城东五十一里,接于博罗。无草木,多瑰石。

窑石山 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其上平坦,有石黑若窑山,无草木。

猊山 在县城东南二十三里。其上多异竹。《一统志》:产婆罗竹,围三、四尺,性竖,土人取以为弓。龟峰山 在县城西二里。邑人重九,每登之,一曰登高峰。

金紫峰 在县城西南八十里,多异花草,山形如旗,朝旭暎之,其色若金削芙蓉,故名。又西十五里曰五马峰。又西南十里曰蓝袍峰。又西一十里曰双鱼峰,峰前有丧庆寺。相传宋时辟基得铜钟,下覆双鲤,今建桥其上,谓之“仙鲤桥。” 焦石岭 在县城东五里,其石赤,与罗浮相望焉。相传浮山自海浮来,与罗山合,故谓之罗浮。与此岭相望,若碇于此也,故又谓之浮碇冈。按《县志》,“浮碇冈高三百馀丈,盘据二十里,上多石鼓,奇怪。”

欧阳岭 在县城东二十五里罗浮之西。昔有欧阳氏居此。

云母岭 在县城西二十里,其中多云母石,日出照之晃耀。按《县志》产云母石,故都以此得名。亦名丹丘。按《通志》:唐武后时,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

凤凰冈 在县城东南二十里,以形似名。《旧志》或言宋时有五色鸟集此,李朝诗墓在焉。下有凤凰铺。

乌石冈 其石黑。按《县志》:“县西南七十里在石下村后,高三十馀丈,其形如钟,其色如墨,亦名钟墨石。” 又西有剑迹石。

景星岩 ,在县城北一百一十一里,中有石如台阁,或如修廊,或如鼓,击之有声,石乳流结,如宝盖旗幢,其中幽窅。

燕石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状如燕,下有洞,可坐三十馀人。

鹤峰 按《县志》,学宫之后山也,两峰城跨其巅。凤凰岭 按《县志》,下有泉水可煮盐,其乡名盐

考证

牛牯嶂 按《县志》,县治后屏也。连亘云霄,距县八十里。

澄溪山 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崇贤都” ,上有仙女石并石磴,澄溪水出焉。出箭干洞,经流腊埔,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峰门冈 按《县志》在县东北七里,两峰对峙如门。

飞泉洞 按《县志》:“在县东八里。世传葛洪尝炼丹于此,有碾药石,又两石壁立如门,中有张老岩,又有醉眠石,皆大书‘一水从石罅中流,潆洄百折。游人取小石障下流,以蓄其势,乃两两夹曲而坐,使人酌杯酒置上流,听浮杯至前,辄取而饮’。” 万历壬子,署县事桐城刘引昌因偕户侯张永灿、邑人单守敬、黄拱寅辈构亭以迎瀑布之胜。

白木峒山 按《县志》:在邑治之西,亦名郭婆围岭。上多茂木,崇峙峻整,与焦石岭等。

元德山 按《县志》,距县一百二十里,与番禺为界。山上有土丘百丈,高数十仞,名曰“仙人大座山。” 大木丛林,奇岩怪迹,蓊蔚盘踞。

寨岭 按《县志》,邑治之南二里,今名豸岭,当百花林、增江二水合流之口,上建雁塔,隆庆四年,士民合筑于岭之绝顶,塔北面为宫,奉文昌神以主雁塔之祀。塔岭南下有塘,曰砖窑坭塘约二十亩,尽南至溪,西至田,东至海,属官在增江下流二里,洲浮水中,曰雁塔洲,即《通志》及《罗浮志》所载别情洲。其地平旷,水环之约二十馀亩,未经种植,属官万历四年,合邑士民呈出奸僧违例欺隐龙山、新兴二废寺土名“鸡啼涌” 等号田,及泥紫村园三十六个,共税一顷三十三亩。知县王良心通详当道,拨僧明桂照例补饷,连前田园赴雁塔居守。

南山 按《县志》:“与豸岭对峙,山下临江为钓鱼台,山顶建翔凤塔。万历六年士民合建,拨道士居守。” 所管各祠田地、山塘共三顷九十亩四分七釐八毫。

望州冈 按《县志》:“豸岭之南,去县二十馀里,横亘嶐嵷,官道出其左,登绝顶,一眺千里,凡广州胜概,咸在目中,故名。”

大墩岭 按《县志》,去县八十里,在清湖都,横枕大江水口。

增江 在县城东一里。源于防山,东南过石滩。旧《志》云:源出陈峒山,东流而南,合于防水,西流七十馀里,始为增江。《新志》云:“源出防山,上至西林,可通船筏。下至石滩,西南入于海。”

古散水 在县城西六十里。源于古散山,南流过神冈,达于白江洲。可通舟筏。

白水 :在县城西四十里,源于白水山。

澄溪水 在县城北五十里。源于鹧鸪山,南流合增江通舟船,入于海。旧《志》作“程溪。”

天塘水 在县城西七十里。其水潆洄,注于田风湖 。在县城南三十里。方广六十丈,其水汇。旧《志》云:“深不可测,四时澄清。”

“别情洲 在县城南二十里,其地平旷,水环之。洲南十五里曰牛潭,其中有金牛,是多怪异。” 《南越志》:“潭有金牛,晋时罗公钓其上,得金索引之,牛见复没。断其索,得丈许。” 法真《登罗山疏》:“增城县南有别情洲,洲南又有牛潭,渔人见金牛常出水盘石上。义熙中,县民张安钓此潭,于石上见有金锁,大如指,长数十寻,寻之” 不已,俄有物从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力扣断,唯得数尺,遂致大富。后义熙周灵甫亦好钓,尝见此牛寝伏石上,旁有金索,往取之,得二丈许。遂以财雄为江南都尉。

接龙桥水 :在县城北二里。下接大岭,上连龟峰。其水两流至于大江,谓之《锁溪沥》。

流觞曲水池 在县东,过大江五里,岩窦涌泉,流于盘石,九曲旋转。

甘泉洞 在县南八十里。泉出山洞,味香甘。湛濂诗:“怪石苍苔老,岩边石径幽。昔时仙赏处,寒涧水东流。” 按《县志》:有甘泉可饮。尚书湛若水因以为号。仍建甘泉书院。

右滩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中多瑰石,民环居之。

南山钓矶 在县城南三十四里,其中多怪鱼。西山村畔巨石滨水有苏平衍,乡人吴氏钓其上,得巨鳌。

冷水池 ,在县城西二十里,其水寒。

汤泉 在县城北五里,广十丈,深二尺,其水温,浴者可以愈疡。

东洲 在县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环居之。有乌石在巡检司东洲驿。

《西洲 与东洲》,并民居差少。

铁船沥 在县城南二里,今湮。《旧志》:宋景炎间,邑人石文光有智勇。时邑有外海乡人迎文光自广城驻兵于县,因以铁铸一舟,置之下郭。岁久,舟没于沥。

云母井 在县城内南二里凤凰台下。旧《志》:“唐开耀间,何仙姑饵云母及北水制之。”

泉子井 在县城内西南。其水清甘,注于田。泉上旧有亭曰“醒心。” 绍熙三年,权县许伯凤更创,改名“广济。”

鸭潭 :按《县志》,旧传“有双锦鸭浮游其中。” 今尚有双鲤数尺,鳞鬣若锦。

增江水 按《县志》亦曰相江,以崔相得名。发源铁冈、高明二峒,经龙门、白沙南下,过三江口,合杨梅、澄溪二水,趋县北而东,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岭之口而出。

散塘洲 按《县志》,洲浮水中属民业洲。下流三四里,经石滩派分东流曰碧江水,绕碧江村,至黄埔入于海。

大娘湖 按《县志》,邑东南三十里,春涨冬涸。百花林水 ,按《县志》,在邑治西流至蒋村坑头,过鲤桥,趋豸岭,合于增江。

庙潭水 按《县志》:“在邑治北,出杨梅灵山,流经庙潭,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九曲水 按《县志》,“邑治东北二十五里,在金牛都。” 发源榄溪,其流屈曲,两旁桔槔数十处,引水灌田千亩,旋绕而西,至大步口入于增江。绥福水 :按《县志》,“在邑治之西北。源自何迳诸山,出埔尾墟,经茅田,过陈江,绕沙㴦及白冈。一支由温涌神山过大墩而入于海;一支自石头绕老鸦山,入鳄潭,放于海。”

潮 按《县志》:“一日而再至,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其涉于增者,则自南海虎头门入,分为二派,一南赴广州,一北赴增城,平放于东洲沙贝四十里至石滩;尾流又十五里,至于新溪。

香山县

七星峰 在县城内。昔有七山,环列如星,今惟仁山、武山尚存,馀皆平于筑城。

大北山 在县东一里。平远延绵,东界牛起湾,南北皆田。西曰莲峰,其高数十丈,即旧寨山也。元伪千户王一据之。元末,海贼李祖三、卢实善相继劫掠,宣差朵罗歹屯守其上,率邑人郑荣叟立城堑守十有八年,至明洪武肇基,始平云云。亭山 在县城北一里,一名“金鼓角。” 昔人于海隅尝闻金鼓之声,故名。其下多平田,宜稌黍。

《县志》
金·鼓朝阳列八景

编辑

插笏山 一名“獭窟。” 在县北一里崎海之旁。四面皆田,设有烽堠。旧有西林庵。

石岐山 ,在县西北一里。原设有烽堠,遥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抵于海。其阳为何学士“赤松堂。”

老安山 ,在县西南半里。为县水口冲要,西临于海。

长洲山 在县西二里“四水中” ,“海南八景。” 《长洲烟雨》。

贵峰山 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按《县志》“高三百馀丈” ,为县治之前。案,其东有野牛迳,南有小尖峰、箬叶岭。

寿星塘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黄泗墓,其上多松稷,寿星之水出焉,汇而为星塘。西有宋疑冢,在坟头冈,梅花水出焉。其阳为六十陂,大岭、石溪瀑布出焉,又潴为大龙潭。自柯水窞至阪道、马鞍岭,而伏虎冈、仙人障出焉。越龙衮坑至西坑尾、望鹿石、三株松岭,以抵于碧云峰,皆仙灵所宅也。

金紫山 在县东南十里伏虎冈北有石泉,寒冽不竭。按《通志》:“天霁则云霞辉映,色若金紫。” 北台山 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上多莎𬞟,其中梅花之水出焉。

香炉山 在县南六十里。峰崖幽峻,东界白银水,西赴海;北为南台至横坑,南接岭山牛耙石有签筒瀑布出焉。下为大井,以抵于冲天燕峰。其西为沙角径。

湖洲山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孤峭临海,一名文笔。”

东林山 一名“笔架。” 在县南二十里,庙学之前山也。

湾月山 在县南二十里,又名鹿鸣岭,与湖洲。

山相接,群峰森列,拥峙县案,为一邑大观。鸿鹤岭山 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三面临海。象角山 在县西十里,西北临海。相传宋时见石室自立于上,俗呼“佛屋。”

石门山 在县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㮨,东临海。

叠石山 在县城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㮨。按《县志》:“龙自新会圭峰渡海而来,石骨嶙峋,为县治右弼之障。”

青姜山 在县西南七里。高洁雄伟。

乌岩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抵云梯诸山赴海,西介香炉,北为千秋岭、红旗峒,西北抵相合山至于海。岩穴幽暗,人迹罕至。宋末,邓光荐避元乱居此。

长江山 在县城南三十里。有水下注,实为众水之源。其山高耸,南接乌岩,众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又有相合山,峭峻形肖。有刘公峰、白藤嶂、元旧寨山。

紫马岭 在县城东五十六里。中有天池,多芰荷,民田环焉。又有石牛岭,在盐场后,有石如牛。蓈尾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西为濠头,北临海烽堠。

大圜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南接八廉嶂,西为神涌海。上有山曰“三洲。”

四岩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耸,北临海,其东曰日角山,三面临海。

东洲山 在县东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曰“东洲门。” 其上北海中曰壶头山,与东莞县交界。海中有大小虎头门,以形似名,即秀山也。

黄道山 在县东二十里西村。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斋” ,为乡人黄士成所建。

云梯山 在县东七十里,又曰烟筒山。有石岩,深四尺,有泉涌如筒,俗呼为“卢亭井。” 张、许二道人尝结庵绝顶,今《石扁》犹存。

平田山 在县东八十里。临海。一名“东山。” 南蓈山 在县治东八十里。东北临海,近丰阜湖。

葫芦门山 在县南八十三里。有石立如门,林木阴郁,行人憩焉。又有佛屋门。其东北曰东岭,北接乌岩。其西南曰西岭,北接香炉,而山益盘蔚。西岭之阳,有水射出,瀑布南注。其南有北含山。

大芒山 ,在县南九十里雍陌村。势如奔龙,昂首睨于巨海。

五桂山 ,在县南八十五里。周回二百馀里,岩壑瀑布,可与罗浮诸胜相颃。山左有大小花园,各产异花。其阳产神仙茶,俗名“五鬼山。”

棱角山 在县城南二十八里。下有龙井,中有石如鱼峰,曰十二岭峰、曰鹰窦峰。南野角有石,俗曰“黄巢” 藏人往取之,得一二古磁器。曰丫髻峰,昔寨其上。曰茅湾峰。峰下五眼井,冬暖夏寒,与温泉相望。曰茅湾一峰,在县治前。

凤凰山 在县城东南一百五十里。东界南坑,北接官塘冈,西为金竹园、白蜮石、古壑诸峰南赴海,其上多产山兰、鹤鹃诸花,与南山对峙,迤𨓦东驰于海,瀑布之水出焉。一曰天井湖。又东南曰蓝屏山,上有石室,曰榴花山,曰翠眉山,皆相望而拱卫者也。按《县志》,旧传有仙女池、仙果,或人见之。其阳有尖峰岭、石牛岭,在香山场后。风门凹岭。烽堠银涌角峰、烽堠、鸡拍村,银矿今绝。翠眉山,西临海。秋风角山,五峰如梅花然,故《语》云:“梅花飞上秋风角。” 石甑山,凤凰东南,香山场前。蓝屏山上榴花山。蓝屏山之南产榴花,东南巨海相望而趋南者也。

望门山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起自北岭,延袤二十里,如旗。至海门突起群岫,东南为九星大洋,内包乡都,外泊艘舰,渔樵猬集。

南蕉山 与凤凰山对峙,绝顶有泉,清澈不竭,曰龙潭。前有三军岩。旧《志》:宋末有陈媪者,据险率众为乱,因名其子曰勇子。后降于元。

飞驼山 即大榄山。在县北七十里。山势蜿蜒,中开屏嶂,左为露霞峰,下有开元、梅花诸泉。浮虚山 在县城西北七十里大海中,随波上下,因名。旧有元兴寺。

永泰山 :在县东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东曰“三角” ,大海之西曰“坡头” ,皆护浮虚。

百富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广而腴,故名。又西北十里诸山,曰圆榄,曰小榄,曰聚平,曰“大塔” ,民环居之。

黄杨山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其木多黄杨。宋末,邓光荐挈家避此。其阳有赤坎冈,张世杰所葬地。有赤坎村、大人岭、烽堠。又西南六十里曰荔枝山,其木多荔枝,因名。又西南十里曰龙归岩山。《县志》云:“宋有结庵者” ,今湮。曰大小托山。又东北八十里曰马鞍山。《县志》云:“形势雄峻,为郡治。” 案山、乌洲山、古镇山,俱海中,西接新会。高城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峻森列,叠岫层峦,周回如城郭。元末民避寇居之。

九星洲山 :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溜水甘美,为番船往来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二峰相峙如门,有石屿如珠。

大小横琴山 在县城南二百里大海中。大吉山在其东,小吉山在其西,下有双女坑。旧《志》:樵夫见二女溪上,就视之,化双鲤。元末,海寇王一据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诏虚其地。

三灶山 三石如灶,与横琴相对,南接牂牁大洋。地平坦,多稌黍,本宋“黄” 字上下二围。元海寇刘进据之。明初寇平,复入黄梁都,有田三百馀顷,皆极膏腴,编民粮差。后居民吴进深通番为乱,洪武二十六年,都指挥花茂奏歼渠魁,悉迁馀党,其田永不许耕。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

锡坑山 :在县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多麖鹿。又南曰马盾山,曰南亭山。

知洲屿 在县南大海中,接于东莞诸洲,曰小湖,曰大小磨刀,曰罗洲,曰白椒,曰芒洲,曰散洲,曰白藤,曰鸬鹚,曰九星,曰桑洲,曰赤洲,曰担竿,曰竹洲,曰粉洲,曰大淋,曰小淋,曰文湾,曰连湾,曰三门,曰浪泊,曰倒触,曰宿聚,曰鬼啸,曰皋兰,曰鹿胫,曰潭洲,曰鸡笼,曰王鱼,曰丫洲,曰箔洲,曰挛洲,曰游鱼,皆星列焉。其下多“鱼蟹,多虾蚝,多𧒽螺。仁山 按《县志》” ,“在城内,其阳为县治,上有书院,其阴为仕学台,其左曰丰乐园,今台园久废。其北曰庆寿山,城跨其上,前有无量寺。” 东南曰丰山,昔仅培𪣻,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上为战台,今毁。其三平于筑城时,是谓七星峰。笔架山 “按《县志》” ,“在县南一里。三峰耸秀,中峰” 特出其上,后易名东林。黄经构“山海斋” 诵读其丅,易名东林,与西林对凤山 按《县志》:即小榄山,去县北七十里。峰峦秀峙,纡而西指,蕴灵盘结,有泉石之美。山下有翁陔园。

零丁山 下有“零丁洋。”

深井山 按《县志》,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横琴下。宋端宗御舟尝至此。景炎二年十二月,帝舟入海,至仙女澳。丙寅,风大作,舟败几溺,帝惊悸得疾,尝一却元兵于此。

澳山 按《县志》:山之东南,西对横琴水中曰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彝也。今迁。

石岐海 :在县城西北一里。北接浮虚,南入牂牁,其中海物惟错。

浮虚海 在县北十里。会石岐南入于牂牁。黄经诗:“西北潮宗派,东南合沓潮。长风随入夜,吹作雪翻飘。” 按《县志》:在分流上源,势若滔天,号为巨浸。

叠石海 ,在县西五十里。旁有巨石,其中多鱼蟹。

东洲门海 在县东海滨,二山若门,潮汐悍急。象角头海 在县西二十里,西接鲟。请帮助识别此字。巨沥北连大榄,其势汪洋,舟不可舣。按《县志》,“晴则水光接天,往来晏然。”

金紫泉 ,在县东十里,味甘冽,与岩溜相去百馀武。又十一里金竹泉,味较金紫差冽。

黄婆泉 在县南二里许。味清冽。

零丁洋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按《通志》,宋文天祥诗“零丁洋里叹零丁” ,即此。

金星洋 在县东。海中有石屿如星,故名。九星洋 在县东南。海中有九岛如星。《新志》:“番舶往来之冲。”

梅花水 ,在县南十里。源于罗汉诸山,旁多梅花。

白银水 在县南八十里。旁有树,其色如银,西北合梅花水入于海。

宫花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于长江山。按《县志》“灌溉得能一都之田,岁旱无患。”

横坑水 在县南五十里,入北台海。鲟龙水西出,又西合梅花水。

蚬涌 在沙冈头巷,源于釜冲,入于壕,环绕学宫。按《县志》,“宋端平中,县令梁益谦决以导田,自县东襟带环绕。”

银涌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有石如龟,每潮生触石,浪白如银。

天井湖 按《县志》:“在县东恭常都下栅村,自南山竹门泻出下溪二丈许,其水清澈。岁旱,乡人取湖水至旱福场祈雨,立应。”

石溪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源于凤凰山。金斗湾 在县南二十五里。多海物珍异。冷池 在县南三十里大芒山下。阔丈馀,深三四尺,味甘而冷。

热池 ,在县南三十五里鸡拍村田蓢中。阔四丈馀,深五尺,潮长则没,潮退则见,其色黄浊,恒热如汤。

大龙潭 在县东南釜冲后山。岁雩辄应。旧《志》云:“中有灵物出入,岁旱投祭文,祷之以物,顷刻雨。” 又有小龙潭,在南北台山下。旧《志》云:“岁旱,乡人宰白鹅以祭。”

龙井 在县南龙舟山。旧《志》云:“天然石甃,地涌源泉,上有石若鱼,相传有龙出没其中。” 又南沙冈头曰白水井,始凿时其水出,色白。又西曰义济井。旧传邑少井,宋时乡人郑度凿此,以利邑人。

“溥惠井 ” 在县集真堂东。

潘家井 在县西五十里潘家村,其水清冽,流溉民田。又西二里曰“兔毫井。” 又北七里曰“卢亭井” ,在烟筒山中。

满水井 在县东南。注灌田二十馀亩。按《县志》,佛仔屋下泉涌不息,味清美。

茅湾井 在县南。泉发五眼,北注,灌田二百亩。冬盈井 在文庙西,春夏则减,秋冬则盈港口 。按《县志》:在石岐上流,水小而浅,潮平可济,汐涸则难,乃北鄙之咽喉也。正德间,为寄庄豪右所筑。今通之。

分流海 按《县志》:在港口上流,东注于东洲门,北通于广。

倒流海 按《县志》:在浮虚之上。其中巨岭,激水湍急,回流深险。

小黄圃海 按《县志》:众水辐辏,水寇之冲。旧置巡检司,民稍安堵。今宜专哨镇守,以握其冲。第一角海 按《县志》,在县南。海门浅隘,南抵大洋,乃县南之咽喉也。明初都指挥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马头。”

乌沙海 按《县志》:“在三灶东。成化中,番船侵扰,岁令官军千人防之。”

春坎坑 按《县志》,“西北合梅花水、长江水北出,又北合神涌水入于海。”

旱福场 按《县志》:“在县东九十里恭常都下栅村石牛潭侧。乡人以石为坛。或岁旱,于天井湖取水至场,用水牛一只燃火四旁迫之,牛狂触场中。于是地损水动,祈雨立应。”

大井 按《县志》“在县西北仁厚街。”

沙井 按《县志》:“在西门内武山下。其泉自石中出,甘美可爱。”

象乳泉 按《县志》:“在县南十里飞鹅山之北,味甘冽,僧慧融掬之而甘,因辟焉。”

“万年井 ” :在莲峰麓,今涸。

瀵水井 在北山村

大井 按《县志》“在龙眼都濠兔村,与潘家村相对,四面澄澈,岁旱灌溉田苗。”

紫马泉 按《县志》“在县东十馀里,出紫马岭下,因名。”

丹泉 按《县志》“在县南八十五里五桂山攀天岭之石,岩味香冽。”

翰香泉 按《县志》在县西南八十里陈公石之左。

五眼井 按《县志》在谷字都茅湾村下,冬煖夏寒,与温泉相望。

开元泉 按《县志》在县北七十里小榄之飞驼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