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692卷

明伦汇编 官常典 第六百九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 第六百九十二卷
明伦汇编 官常典 第六百九十三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六百九十二卷目录

 谏诤部名臣列传二十一

  元二

  程钜夫      张养浩

  自当       巙

  陈祖仁

  明一

  钱唐       茹太素

  曾秉正      叶伯巨

  李仕鲁      陈汶辉

  方征       郑士利

  萧岐       周敬心

  冯坚       青文胜

  萧九万      吴赐

  尹昌隆

官常典第六百九十二卷

谏诤部名臣列传二十一

编辑

元二

编辑

程钜夫

编辑

按《元史》本传,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其先 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后家建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 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 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 帝说,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馀幅以进,帝大奇之,因 问今居何官,以千户对。帝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 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 丞相火礼霍孙传旨至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 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 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 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 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九年,奏陈五事:一曰取 会江南仕籍,二曰通南北之选,三曰立考功历,四曰 置贪赃籍,五曰给江南官吏俸。朝廷多采行之。赐地 京师安贞门,以筑居室。二十年,加翰林集贤学士,同 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 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 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 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 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 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帝素闻赵孟藡、 叶、李名,钜夫临当行,帝密谕必致此二人。钜夫又荐 赵孟𫖯、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晞颜、孔洙、曾 冲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馀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 学之职。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 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 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 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 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昔文帝以决狱及钱 粮问丞相周勃,勃不能对。陈平进曰:“陛下问决狱责 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宰相上理阴阳,下遂万物 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观其所言,可以知宰 相之职矣。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 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邀利之人,江南盗贼窃 发,良以此也。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 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 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钜夫既还行 台。二十九年,又召钜夫与胡祗遹、姚燧、王恽、雷膺、陈 天祥、杨恭懿、高凝、陈俨、赵居信等十人,赴阙赐对。三 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 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 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八年,召拜翰 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年,以亢旱、暴风、星变,钜夫 应诏陈弭灾之策,其目有五:曰敬天,曰尊祖,曰“清心”, 曰持体,曰“更化。”帝皆然之。云南省臣言:“世祖亲平云 南,民愿刻石点苍山,以纪功德。”诏钜夫撰其文。十一 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至 大元年,修《成宗实录》。二年,召至上都。三年,复拜山南 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四年,与李谦、尚文等十六人同 赴阙,赐对便殿,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 林学士承旨。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二年旱,钜夫应 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 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于 是诏钜夫偕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议行 贡举法。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 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月,以病乞骸骨归 田里,不允,命尚医给药物,官其子大本郊祀署令,以便侍养。时令近臣抚视,且劳之曰:“卿世祖旧臣,惟忠 惟贞,其勉加!”请帮助识别此字。“粥少留京师,以副朕心。”钜夫请益坚。 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 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五年而卒, 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 宪。

张养浩

编辑

按《元史》本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 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 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 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 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 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 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 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 十馀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 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 自新之路也。”众皆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 常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 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 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 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 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闻,台将安用?”时 武宗将亲祀南郊,不豫,遣大臣代祀,风忽大起,人多 冻死。养浩于祀所扬言曰:“代祀非人,故天示之变。”大 违时相意。时省臣奏用台臣,养浩叹曰:“尉专捕盗,纵 不称职,使盗自选,可乎?”遂疏时政万馀言:一曰赏赐 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 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 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皆 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 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尚书省 罢,始召为右司都事。在堂邑时,其县达鲁花赤尝与 之有隙,时方求选,养浩为白宰相授以美职。迁翰林 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 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 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 司郎中,拜礼部尚书。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 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 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馀年,每 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 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翫者小,所系者大, 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 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 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后以父老 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 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 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 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 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 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 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 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 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 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 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馀缗, 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 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 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 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 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 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顺二年,赠摅诚 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二子:彊、引。彊先卒。

自当

编辑

按《元史》本传:“自当,蒙古人也。英宗时,由速古儿赤擢 监察御史,录囚大兴县,有以冤事系狱者,其人尝见 有橐驼死道旁,因舁至其家,醢之,置数瓮中。会官橐 驼被盗,捕索甚亟,乃执而勘之,其人自诬服,自当审 其狱辞,疑为冤,即以上御史台。台臣以为赃既具,是 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改委他御史谳之,竟处死。后” 数日,辽阳行省以获盗闻,冤始白,人以是服其明。泰 定二年,扈从至上都,纠言参知政事杨庭玉赃罪,不 报,即纳印还京师。帝遣使追之,俾复任,即再上章劾 庭玉,竟如其言。又劾奏:“平章政事秃满迭儿入怯薛 之日,英宗被弑,必预闻其谋,不省。乃赐秃满迭儿黄 金系腰,自当。”遂辞职,改工部员外郎,中书省委开混 河,自当往视之,以为水性不常,民力亦瘁,难以成功, 言于朝,河役乃罢。会次三皇后殂,命工部撤行殿车帐,皆新作之。自当未即兴工。尚书曰:“此奉特旨,员外 有误,则罪归于众矣。”自当曰:“即有罪,我独任之。”未几, 帝果问成否,省臣乃召自当责问之,自当请自入对。 既见,帝奏曰:“皇后行殿车帐尚新,若改作之,恐劳民 费财。且先皇后无恶疾,居之何嫌?必欲舍旧更新,则 大明殿乃自世祖所御,列圣嗣位,岂皆改作乎?”帝大 悦,语省臣曰:“国家用人,当择如自当者,庶不误大事。” 特赐上尊、金币。迁吏部员外郎。帝欲加号,太后曰:“太 皇太后。”命朝堂议之,自当独曰:“太后称太皇太后,于 典礼不合。”众皆曰:“英宗何以加皇太后号?曰太皇太 后,自当曰英宗,孙也,今上,子也。太皇太后之号,孙可 以称之,子不可以称之也。”议遂定。迁中书客省使,俄 改同佥宣政院事。文宗即位,除中书左司郎中。有使 持诏自江浙还,言行省臣意若有不服者。帝怒,命遣 使问不敬状,将悉诛之。自当言于丞相燕帖木儿曰: “皇帝新即位,云南、四川且犹未定,乃以使臣一言,杀 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 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燕帖木儿以言于帝, 事乃止。既而,升参议中书省事。燕帖木儿议封太保 伯颜王爵,众论附之,自当独不言。燕帖木儿问故,自 当曰:“太保位列三公,而复加王封,后再有大功,将何 以处之?且丞相封王,出自上意,今欲加太保王封,丞 相宜请于上,王爵非中书选法也。”遂罢其议。拜治书 侍御史。初,文宗在集庆潜邸,欲创天灵寺,令有司起 民夫。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乞刺台言曰:“太子为好 事,宜出钱募夫。若欲役民,则朝廷闻之,非便也。”至是, 文宗悉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俾皆入为监察御史, 而欲黜亦乞刺台。自当谏曰:“当陛下在潜邸时,御史 尽心为陛下言,乃忠臣也。今无罪而黜之,非所以示 天下。”乃除亦乞刺台,佥宪湖南。文宗尝欲游西湖,自 当谏曰:“陛下以万乘之尊,而汎舟自乐,如天下何不 听?”自当遂称疾不从行。文宗在舟中,顾谓台臣曰:“自 当终不满朕此游耶?”台臣尝奏除目,太宗以笔涂一 人姓名,而缀将作院官闾闾之名。自当言:“闾闾为人 诙谐,惟可任教坊司,若以居风纪,则台纲扫地矣。”文 宗乃止。已而出为陕西行台侍御史。顺帝初,除福建 都转运盐使。先是,自当为左司郎中。时泰定帝尝欲 以河间、江、浙、福建盐引六万,赐中书参议撒迪,自当 执不可,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至是,自当复建言 “盐引宜尽资国用,以纾民力。”时撒迪方为御史大夫, 不以为怨,数遣人省自当母于京师所居。既而丁母 忧,居闲久之,起复为浙西肃政廉访使。时有以驸马 为江浙行省丞相者,其宦竖恃公主势,坐杭州达鲁 花赤位,令有司强买民间物,不从辄殴之。有司来白 自当,自当即逮之,械以令众。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 害者。寻召为同佥枢密院事,寻复为治书侍御史、同 知经筵事。宁夏人有告买买等谋害太师伯颜者,伯 颜委自当与中书、枢密等官往宁夏鞫问,无其情,乃 以诬罔坐告者罪。伯颜怒,自当前曰:“太师所以令吾 三人勘之者,以国法所在也。必以罪吾三人,则自当 实主其事,宜独当之。”伯颜乃左迁自当同知徽政院 事。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常 衎衎在位,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 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按《元史》本传:“巙穻r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自有传。 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巙穸挨黦~国学,博通群 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 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其遇 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始授承直郎、 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 芥视”珠犀,不少留目。改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 御史,升河东廉访副使,未上,迁秘书太监,升侍仪使, 寻擢中书右司郎中,迁集贤直学士,转江南行台治 书侍御史,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巙穸缜漜v下。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䜩,众伎毕陈,巙芚 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迁领会同馆事,尚书“监群 玉内司如故。寻兼经筵官。复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 史,未行,留为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 陞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陞奎章阁学士院大学 士、知经筵事。除浙西廉访使,复留为大学士、知经筵 事。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 提调宣文阁、崇文监。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巙芧蔷H 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即位之后,剪除 权奸,思更治化。巙籵芵g筵日劝帝务学。帝辄就之 习授,欲宠以师礼,巙秅O辞不可。凡《四书》、六经所载 治道,为帝䌷绎而言,必使辞达,感动帝衷,敷畅旨意 而后已。若柳宗元《梓人传》张商英《七臣论》,尤喜诵说。 尝于经筵力陈商英所言七臣之状,左右错愕,有嫉 之之色。然素知其贤,不复肆愠。帝暇日欲观古名画, 巙竻Y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因言商王受,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帝一日览宋徽宗画,称善,巙芘i 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问:“何谓一事?”对曰:“独不 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 为君,它非所”尚也。或遇天变民灾,必忧见于色,乘间 则进言于帝曰:“天心仁爱人君,故以变示儆,譬如慈 父于子爱,则教之戒之;子能起敬起孝,则父怒必释, 人君侧身修行,则天意必回。”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 特赐只孙燕服九袭,及玉带楮弊,以旌其言。巙芧 谓人曰:“天下事在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 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 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 救者,未尝缄默。”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 及艺文监诸属官,巙芘i曰:“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 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 容耶?”帝闻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 监为崇文监,存设如初,就命巙芵。釭v又请置检讨 等职十六员,以备进讲,帝皆俞允。时科举既辍,巙 从容为帝言:“古昔取人材以济世用,必有科举,何可 废也?”帝采其论,寻复旧制。一日,进读司马光《资治通 鉴》,因言:“国家当及斯时修辽、金、宋三史,岁久恐致阙 逸,后置局纂修,实由巙芚o其”端。又请行乡饮酒于 国学,使民知逊悌。及请褒赠唐刘蕡、宋邵雍,以旌道 德正直。帝从其请,为之下诏。巙穸H重望,居高位,而 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 于其门。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巙 巙曰:“世祖以儒足以政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今 秘书所藏裕宗仿书,当时御笔于学生之下,亲署御 名“习书谨呈”,其敬慎若此。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 榻下,陈说《四书》及古史治乱,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 “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 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 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 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家国 咸乱。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 也。儒者或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然腹中贮储有 过人者,何可易视也?”达官色惭。既而出拜江浙行省 平章政事。明年,复为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时中书平 章阙员,近臣欲有所荐用,以言觇帝意。帝曰:“平章已 有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巙矷A,不复荐人。 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 十一,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为震悼,赐赙银五锭。其 所负官中营运钱,台臣奏以罚布为之代偿。巙芚 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不翅金玉。谥文忠。

陈祖仁

编辑

按《元史》本传:“祖仁,字子山,汴人也。其父安国,仕为常 州晋陵尹。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南方,有文名。至正元 年,科举复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明年,会试在 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 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太庙署令、太常博 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 史,复出为山北肃政廉访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学士, 陞侍讲学士,除参议中书省事。二十年五月,帝欲修 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 幸,遇艰虞多难之时,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 以光复祖宗之业。苟或上不奉于天道,下不顺于民 心,缓急失宜,举措未当,虽以此道持盈守成,犹或致 乱,而况欲拨乱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宫阙,创自先帝, 修于累朝,自经兵火,焚毁殆尽,所不忍言,此陛下所 为日夜痛心,所宜亟图兴复者也。然今四海未靖,疮 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 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 其毙乎!陛下追惟祖宗宫阙,念兹在兹,然不思今日 所当兴复,乃有大于此者。假令上都宫阙未复,固无 妨于陛下之寝处。使因是而违天道,失人心,或致大 业之隳废。则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 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轻弃之乎?愿陛下以生养 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 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 日咸复,讵止上都宫阙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二十 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 与宣政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监,骄恣 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意,左 迁吐蕃宣慰司经历。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祖仁 上疏皇太子言:“御史纠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 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 启。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沮抑,摈斥御史,诘责台臣, 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夫天下 者,祖宗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 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 且殿下职分,止于监国抚军,问安视膳而已,此外予夺赏罚之权,自在君父。今方毓德春宫,而使谏臣结 舌,凶人肆志,岂惟君父徒拥虚器,而天下苍生亦将 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谕祖仁,以 谓:“台臣所言虽是,但橐驩等俱无是事。御史纠言不 实,已与美除。昔裕宗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凡 军国重事合奏闻者,乃许上闻,非独我今日如是也。” 祖仁乃复上疏言:“‘御史所劾,得于田野之间,殿下所 询,不出宫墙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缘不见其奸。 昔唐德宗云:‘人言卢杞奸邪,朕殊不觉’。使德宗早觉, 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当时知之,独德宗不知尔。今 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 殿下未知耳。且裕宗既领军国重事,理宜先阅其纲。 若至台谏封章,自是御前开拆。假使必皆经由东宫, 君父或有差失。谏臣有言,太子将使之闻奏乎,不使 之闻奏乎?使之闻奏则伤其父心,不使闻奏则陷父 于恶,殿下将安所处?”如知此说,“则今日纠劾之章不 宜阻矣,御史不宜斥矣。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御史 所言,为天下国家乎?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来者言, 言者无穷,而美除有限,殿下又安所处?”祖仁疏既再 上,即辞职,而御史下至吏卒,皆辞闲。于是皇太子以 其事闻,朴不花、橐驩乃皆辞退。而天子令《老的沙》谕 旨祖仁等。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 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 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 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摈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 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 则将士孰不效力,天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若犹优 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 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书奏,天子大怒。而是时侍御 史李国凤亦上疏言此二人必当斥。于是台臣自老 的沙以下皆左迁,而祖仁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时天极寒,衣单甚,以弱女托于其友朱毅,即日就道。 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儿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 道肃政廉访使,召拜国子祭酒,迁枢密副使。累上疏 言军政利害,不报。辞职。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 政事。是时,天下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 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大夫,而仍还翰林为 学士。寻迁太常礼仪院使。二十七年,大明兵已取山 东,而朝廷方疑扩廓帖木儿有不臣之心,专立抚军 院,总兵马以备之。祖仁乃与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待 制黄冔、编修黄肃伏阙上书言:“近者南军侵陷全齐, 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虽命丞相也速出师,军马数 少,势力孤危,而中原诸军,左牵右掣,调度失宜。京城 四面,茫无屏蔽,宗社安危,正在今日。臣愚等以为驭 天下之势,当论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于一 偏,狃于故辙。前日南军僻在一方,而扩廓帖木儿近 在肘腋,势将窃持国柄,故宜先于致讨,则南军远而 轻,而扩廓帖木儿近而重也。今扩廓帖木儿势已穷 蹙,而南军突至,势将不利于宗社,故宜先于救难,则 扩廓帖木儿弱而轻,南军近而重也。陛下宽仁涵育, 皇太子贤明英断,当此之时,宜审其轻重强弱,改弦 更张。而抚军诸官亦宜以公天下为心,审时制宜,令 扩廓帖木儿党与离散,岂能复振?若止分拨一军逼 袭,必就擒获。其馀彼中见调一应军马,令其倍道东 行,勤王赴难,与也速等声势相援。仍遣重臣分道宣 谕催督,庶几得宜。如复胶于前说,动以言者为扩廓 帖木儿游说,而钳天下之口。不幸猝有意外之变,朝 廷亦不得闻,而天下之事去矣。”书上,不报。十二月,祖 仁又上书皇太子,言:“近日降诏,削河南军马之权,虽 所当然。然此项军马,终为南军之所忌。设使其有悖 逆之心,朝廷以忠臣待之,其心愧沮,将何所施。今未 有所见,遽以此名加之,彼若甘心以就此名,其害有 不可言者。朝廷苟善用之,岂无所助?然人皆知之,而 不敢言者,诚恐诬以受财,游说罪名,无所昭雪也。况 闻扩廓帖木儿屡上书疏明其心曲”,是其心未绝于 朝廷,以待朝廷之开悟。当今为朝廷计者,不过战、守、 迁三事。以言乎战,则资其掎角之势;以言乎守,“则望 其勤王之师;以言乎迁,则假其藩卫之力。极力勉励 使行,犹恐迟晚,岂可使数万之师弃置于一方!当此 危急之秋,宗社存亡,仅在旦夕。不幸一日有唐元宗 仓卒之出,则是以祖宗百年之宗社,朝廷委而弃之。 此时虽欲碎首杀身,何济于事?故今不复避忌,惟以 宗社存亡为重。奉疏以闻。”疏上,亦不报。二十八年秋, 大明兵进压近郊,有旨命祖仁及同佥太常礼仪院 事王逊志等,载太庙神主,从皇太子北行。祖仁等乃 奏曰:“天子有大事,出则载主以行,从皇太子,非礼也。” 帝然之,还守太庙以俟命。俄而天子北奔,祖仁守神 主不果从。八月二日,京城破,将出健德门,为乱军所 害,时年五十五。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而语音清 亮,议论伟然,负气刚正,似不可犯者。其学博而精,自 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为文简质,而诗清丽,世多称传之。

明一

编辑

钱唐

编辑

按《宁波府志》:“唐字唯明,长身玉立,才气卓越,博通经 史,与人交不苟合。太祖定鼎金陵,唐以布衣谒见,敷 陈王道。洪武元年十二月,遂授刑部尚书。召讲《尧舜 典》及《大禹谟》,陛立而对,或纠唐草野之人,不知君臣 礼。唐正色曰:‘以古圣王之言陈于上,不跪不为倨’。宫 中尝揭武后图,唐谏忤旨,待罪午门外。至日昃始赐” 饭,命撤其图。上尝诏孔子释奠,止行于曲阜,京师与 天下不必通祀。唐上疏谏曰:“孔子乃百王之师,先儒 谓仲尼为万世素王,天下祀孔子如祝圣寿,报本之 礼,不可废也。”遂止。一日,上览《孟子》,至“土芥寇仇”之说, 大拂意,谓非臣子所宜言,欲去其配享,诏敢谏者罪 以不敬,且命金吾射之。唐抗疏入谏,舆榇自随,袒胸 当箭,曰:“臣得为孟轲,死有馀荣。”上见其诚恳,命太医 院疗其箭疮,孟子配享,得不废三年耳。聩乞归,后谪 寿州卒。唐为人秉心如丹,敢谏诤,冒矢石,不惧闲卫 正学,有功孔、孟,后世仰赖焉。

茹太素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 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 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 察司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 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 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 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不数月, 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 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 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之 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嘅 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事 情,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馀言可尽耳。” 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 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十年迁浙 江右参政,寻赐还乡侍亲。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 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俄降翰林院检讨。十八 年擢户部尚书。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 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 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 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 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

曾秉正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 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 ‘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可喜,惟以祗惧天谴为 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 动二十馀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 民之思治亦切矣。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 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 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 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 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 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 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极论《大 易》、“阴阳”、《春秋》“中外”之旨,帝嘉之,召为思文监丞。未几, 改刑部主事。十年擢陕西参政。未行,会初置通政使, 即以秉正为通政使。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未几, 忤旨罢免。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 不知所终。

叶伯巨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伯巨,字居升,宁海人。以国子生授平 遥训导。洪武九年,上书曰:‘臣伏读圣谕,因迩者五星 紊度,日月相刑,诏臣民直言得失。海内闻之,懽呼雷 动,皆曰此禹汤罪己之道也。凡有识知,莫不欲竭智 尽忠,况臣愚蒙,久承养育以至今日者乎?臣窃惟汉、 晋、唐、宋之世,凡有灾异,必由刑政失宜,贤愚倒置,遂 至纪纲不振。或制于权臣,或移于宦寺,或陵迟于女 主,或溃败于戎翟。上下偷安,苟延岁月。天变于上而 不知戒,人怨于下而不知恤,天下已坏而莫之救也。 今天厌元德,特命陛下以神圣之资,扫除乱略,薄海 内外,罔不臣服。方宵衣旰食,以图至治,汉、晋、唐、宋之 失,举皆无有。然而日月星辰失序者’”,得毋陛下鉴观 前世,矫枉其弊,又有太过者与?臣观当今之事,太过 者三:曰分封太侈也,曰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 何以明之?日者,君象也;月者,臣象也;五星者,卿士庶 人象也。《诗》曰:“彼月而食,则维其常。”阴盛阳微,斯为不 善矣。是故日刑于月,犹之可也。日月相刑,是月敢抗 日,臣敢抗君也。陛下之有天下,扫除群雄如刈草芥, 包络豪杰如使臂指,将相大臣将数十万众,战必胜、 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召之,则拱手听命,无敢后时况有敢抗者乎?惟是都城过百雉,国之害,先王之制, 上下等差,必有定分,良以强干弱枝,遏乱原而崇治 本尔。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土地,盖惩宋元孤立、 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 邑数十,城郭宫室,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 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 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 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 及。此皇天眷顾之甚,或者谴告以相刑之象欤?议者 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犬牙相制, 其谁敢抗者?”臣窃以为不然。何不摭汉、晋之事观之 乎?孝景皇帝,汉高皇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 同祖父兄弟之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 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以危 王室,遂成刘、石云扰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 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昔 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 孙。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 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 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 为辅相,其“馀世世藩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倡子 孙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臣又观历代开 国之君,未有不以任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 祚长短,悉由于此,《方册》具在,可得而鉴也。盖古者之 断死刑也,天子必为撤乐减膳,诚以天生斯民,立之 司牧而教养之,固欲其并生,非欲其即死。不幸有不 率教者入于其中,则不得已而授之以刑。惟其仁爱 之笃,浃于民肌,沦于民髓,民思其德,愈久而不忘,故 其子孙享国远者至六、七百年,近者亦三、四百年。议 者曰:“宋、元中叶之后,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 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 惧而莫测其端。”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 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 不慎欤!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 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 衷,遂使治狱之吏,惟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 者多罪,或至以赃罪多寡为殿最,欲求治狱之平,岂 易得哉!近者特”旨,杂犯死罪,免死充军矣,又删定旧 律诸则,减宥有差矣,然未闻有戒敕治狱者务从平 恕之条,是以法司犹循故例,虽闻宽宥之召,未见宽 宥之实。所谓实者,诚在主上,不在臣下也。故必有罪 疑惟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必有王三宥, 然后制刑之政,而后有囹圄空虚之效。此非可以浅 浅期也。何以明其然也?古之为士者,以登仕版为荣, 以罢职不叙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无闻为福,以 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 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 务无馀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所学 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 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为常,不少顾 惜,此岂陛下所乐为哉?诚欲人之惧而不敢犯也。”窃 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日月相踵, 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 自励,而为善者怠也。有人于此,廉如夷、齐,智如良、平, 少戾于法,上将录长弃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长、苛 其所短而寘之罪乎?苟取其长而舍其短,则中庸之 才,争自奋于廉,智取其短而弃其长,为善之人皆曰: “某廉若是,某智若是,朝廷不少贷之,吾属何所容其 身乎?”莫不苟且旦夕以求自免,良以此也。汉尝徙大 族于山陵矣,未闻实之以罪人也。今凤阳皇陵,所在 龙兴“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 邑,殆非所以恭承宗庙意也。且夫强敌在前,则扬精 鼓锐,奋三军之气,攻之必克,擒之必获可也。今贼人 突窜山谷,如狐如鼠,无窟可追,以计求之,庶可获得。 顾劳重兵以讨,彼方惊骇溃散,入于深林大壑不可 踪迹之地,与之较奔走,则彼就熟路而轻行,与之较 死生,则彼负必死之气,三军之众,孰肯舍死而争锋 哉?捕之数年,既无其方,而乃归咎于新附户籍之细 民,而迁徙之数千里之地,室家不得休居,鸡犬不得 宁息。况新附之众,向者流移他所,朝廷许之复业附 籍矣,而又加迁徙,是法不信于民也。夫户口盛而后 田野辟,田野辟而后赋税增,方责守令,年增户口,正 为是也。近者,已纳税粮之家,虽承旨分释还家,而其 心犹不自安。已起户口,虽蒙怜恤,而犹见在。开封祗 候,讹言惊动,不知所出。太原诸郡,则又外界边境,民 心如此,甚非安边之计也。晋郭璞有言曰:‘阴阳错缪, 皆烦刑所致’。此臣所为太过者也。臣愿自今朝廷宜 录大体,赦小过,明诏天下,修举《八议》之法,严禁深刻 之吏,断狱平允者超迁之,残酷裒敛者罢黜之。凤阳 屯田之制,见在居屯者听其耕种起科,已起户口见 留开封者悉放复业。如此则足以隆好生之德,树国祚长久之福,而兆民自安,天变自消矣。”昔者周自文、 武至于成、康,而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始 称富庶。文、武、高帝之才,非不欲使教化行,富庶备也。 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 夕故也。今国家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 纪纲大正,法令修明,可谓治矣。而陛下切切于民俗 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信 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甫 令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甚不称 陛下求治之心。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及 于泮也。冰之将泮,非太阳所能骤致,阳气发生,土脉 微动,然后得以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刑以 威之,礼以导之,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而后其化熙熙。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非空言也。求治之 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知所务; 使守令知所务,莫先于风宪知所重;使风宪知所重, 莫先于朝廷知所尚。则必以簿书期会、狱讼钱谷之 不报为可恕,而俗流失、世败坏为不可不问,而后正 风俗之道得矣。古郡守县令为民师帅,以正率下,以 “善导民,使化成俗美。征赋期会,狱讼簿书,固其末也。 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狱讼为务,至于农桑学校,王 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将何以教养斯民哉?以 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白帖,督里甲回申文状而 已,守令未尝亲视种艺次第,旱涝戒备之道也;以学 校言之,廪膳诸生,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四 方师生缺员甚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以礼让之 实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于社学,屡行取勘师生姓 名,所习课业。乃今厢镇城郭,或但置立门牌,远村僻 处,则又徒存其名。守令不过具文案,备照刷而已。上 官分部案临,亦但循习故常,檄取遵依,未尝巡行廉 访也。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小民不知孝悌忠信 为何物,斗争之俗成,奸诈之风炽,而礼义廉耻扫地 矣。风纪之司,所以代朝廷宣导德化、访察善恶者也。 顾其始但知以去一赃吏、决一狱讼为治,而不知劝 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为治之大者。此守令风宪未 审轻重之失也。《王制》论乡秀士升于司徒曰“选士”,司 徒论其秀士而升于太学,曰“俊士。”《大乐正》又论造士 之秀,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后官 之,任官然后爵之,其考之详如此,故成周得人为盛。 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 以事,非不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然而升 于太学者,或未数月遽选入官,间或委以“民社,臣恐 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不能宣导德化,上乖 国政,而下困黎民也。颜回、子奇之属,举世不可骤得。 以贾谊之材,识文帝犹疑其年少不用。顾开国以来, 选举秀才,不为不多,所任名位,不为不重。自今数之, 在者有几,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年所举 之人,岂不可深痛惜乎!”凡此皆臣所为求治太速之 过也。昔者宋有天下,盖三百馀年,其始以礼义教其 民,当其盛时,闾阎里巷皆有忠厚之风,至于耻言人 之过失。洎乎末年,捍城之将,力屈计穷,往往视死如 归,忠臣义士,不可胜数,虽妇人女子,羞被污辱,此皆 教化之效也。元之有国,其本固不立矣。犯礼义之分, 坏廉耻之“防,自古未有。不数十年弃城降敌者,亦不 可胜数。虽老儒硕臣,甘心屈辱,大军北征以来,为之 死事者何人乎?其遗风流俗,至今未革,深可怪也。臣 谓莫若敦礼义,尚廉耻,守令则责其以农桑学校为 急,风宪则责其先教化,审法律,以平狱缓刑为急。如 此则德泽下流,求治之道庶几得矣。”郡邑诸生“升于 太学者,须令在学肄业,或三年或五年,精通一经,兼 习一艺,然后入选,且令宿卫办事,以观公卿大夫之 能,而后任之以政,则其学识兼懋,庶无败事,且可以 塞觊觎富贵、侥幸爵禄之心也。治道既得,陛下端拱 于上,百官效能于下,阴阳调而风雨时,诸福吉祥莫 不毕至,尚何天变之不消也哉!臣干犯天威,罪在不 赦。”书上,帝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既至,丞相乘帝喜,乃敢奏,命系刑部狱,瘐死狱中。先 是,伯巨将上书,语其友曰:“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 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速。纵无明诏,吾 犹将言之,况求言乎?”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 止建藩号,未曾裂土而封,不尽如伯巨所言迨洪武 末年,燕王奉命屡出塞,势始强。后因削夺称兵,遂有 天下。人乃以伯巨为先见云。福王时,追赠伯巨御史, 谥《忠愍》。

李仕鲁 陈汶辉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 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 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 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 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

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考证
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

对称旨,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 印华克勤之属,骤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 其徒横甚,群臣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 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 同事,可相济也。今者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 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 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距,宁有几哉!伏 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 立致矣。”帝不听。而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 官,竟报可。于是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 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 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 异端乎?”亦不听。仕鲁争之力,章数十上。其为人刚介 有气节,本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之学,以辟佛自 任,见僧徒贵横如此言,又不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 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 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 阶下。汶辉,字耿光,诏安人。荐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大 理少卿。数言得失,最后忤旨,投金水桥下死。仕鲁与 汶辉死数岁,帝始悔悟,有诏清理释、道二教。然《僧录》 及《道录》诸司所设官,讫明世竟不复革矣。

方征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征字可久,莆田人。洪武五年,举乡试, 选入武英殿,授刑科给事中,兼齐王府录事。尝侍游 后苑,与联诗句。一日晚朝,帝问征,知有母在。次日赐 白金,驰驿归省。还改监察御史,出为怀庆知府。征志 节甚伟,遇事敢直言。居郡时,因星变求言,疏言风宪 官以激浊扬清为职,今不闻旌廉拔能,专务罗织人 罪,多征赃罚,此大患也。朝廷赏罚明信,乃能劝惩。去 年各行省以用空印罪其官吏,而河南参政安然、山 东参政朱芾俱有空印,反迁布政使,何以示劝惩?”帝 以罗织及多征赃罚者何人,令具实以闻。征指河南 佥事彭京以对,贬沁阳驿丞。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

郑士利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士利,字好义,海宁人。兄士元,刚直有 才学,由进士授怀庆府同知。时方役民运盐给军,士 元令军自运盐,权贵人挠之不为动。擢湖广按察使 佥事。荆襄卒乘乱掠妇女,吏不敢问,士元立召将领 还所掠。安陆有冤狱,御史台已谳上,士元奏白其冤, 御史大夫衔之。会考校钱谷册书空印事觉,凡主印” 者论死,佐贰以下搒一百,戍远方。台吏因陷士元系 狱。帝方盛怒,以为欺罔,丞相、御史莫敢谏。士利叹曰: “上不知,以为空印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 悟?”会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 者罪。士利曰:“吾所欲言,为天子杀,无罪耳。吾兄非主 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言吾”死不恨。士元免 死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最详, 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 以虐民耳。夫文移必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也,纵得 之无益,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 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 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 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国家 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 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 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朝廷求贤士,置庶位, 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 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 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臣窃为陛下惜之。”书成欲上, 数矣,未决,闭门逆旅,泣数日,兄子问曰:“叔何所苦?”士 利曰:“吾有书欲上,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生数百 人,我何所恨?”遂持书诣丞相府。士利貌不扬,见丞相 礼颇倨。丞相问何书,士利曰:“吾将为天子言之,丞相 何问也?”丞相因御史入奏,帝览书大怒,下丞相、御史, 杂问谁教若为此,士利笑曰:“顾吾书可用否耳。吾业 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辞不屈,与士元皆 输作江浦,而竟杀空印者。

萧岐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岐字尚仁,泰和人。五岁而孤,事祖父 母以孝闻,有司屡举不赴。洪武十七年,诏征贤良,强 起之,上《十便书》万馀言。时太祖刑罚过中,诘告之风 稍炽。岐所言禁止实封以杜诬罔,依律科以信诏令, 语皆指切,人所难言者。召见,授潭王府长史。力辞忤 旨,谪云南楚雄训导。岐即日行,帝遣骑追还,留京师。” 岁馀,改授陕西平凉,再岁致仕。二十七年,复召考定 《书传》,书成,赐钞币,给驿归。岐尝辑《五经要义》,又取《刑 统》《八韵赋》,引律令为之解,合为一集,学者称为“正固 先生。”子忠。

===周敬心===按《明外史》本传:“敬心,山东人,太学生。洪武二十五年, 访求晓历数者,爵封侯,禄千五百石。敬心上疏极谏, 且及时事数条,曰:‘臣闻国祚长短,在德厚薄,不在历 数。三代尚矣,三代而下,最久莫如汉、唐、宋,最短莫如 秦、隋、五代。其久也,以有道久也;其短也,以无道短也。 陛下膺天眷命,救乱诛暴,然神武威断则有馀,宽大 忠厚则不足。陛下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讲 三代所以有道之长,则帝王之祚,可传万世,何必问 诸孤方小道之人耶?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 漠,为耻不得传国玺耳’。”臣闻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 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 在玺。石敬塘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以毁矣。敬 塘入洛,更以玉制。晋亡入辽,辽亡遗于桑干河。元世 祖时,扎刺尔者渔而得之。今元人所挟,石氏玺耳。昔 者三代不知有玺,仁为之玺,故曰:“圣人大宝曰位,何 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三代之大玺,而求汉、唐、宋 之小玺也?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 悦,法度严而民不从。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内多 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国则愿 富,兵则愿强,城池则愿高深,宫室则愿壮丽,土地则 愿广,人民则愿众。于是多取军卒,广籍资财,征伐不 休,营造无极,如之何其可治也?臣闻秦、隋、元魏好杀 不已,迨其后世,至于灭绝。汉时误杀孝妇一人,东海 枯旱“三岁”,人事天应,不可不谨也。臣见洪武四年录 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 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 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 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臣又闻明王赏不僭而 刑不滥。刑既滥矣,赏复无节。天下老人非“功非德人, 赐钞五锭。出征军官,位高禄厚,平寇御侮,固其职事。 而厚敛穷民,滥行赏赐,此亦明主所宜禁也。”书奏,报 闻。

冯坚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坚不知何许人,洪武中为南丰典史, 二十四年上书言九事:一曰养圣躬。王者综理万几, 固当宵衣旰食,然陛下春秋高,未见日而朝百官,日 晏犹未罢,非顺时调护之道也。臣愿清心省事,不与 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曰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其 左右辅导不可不慎。臣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 使得正色直言,以时匡救。三曰攘要荒。先王立纲陈 纪,慑服远人,然后中国奠安,得施政教。今天下一家, 四海一人,而边鄙无备,可乎?臣愿务农讲武,屯戍边 圉,以备不虞。四曰励有司方面诸臣,所以表率守令。 臣愿得廉正有守之士,旌别所属贤不肖,具实以闻, 而黜陟之,则人皆勇于自治。五曰褒祀典。生而功业 显当时,逝而声华著后世。载在祀典,所以崇德报功。 臣愿敕有司采历代忠烈事迹加封谥,俾末俗有所 兴劝。六曰省宦寺。寺人之设,备使令,给洒扫而已。晨 夕密迩,其言易入,遂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臣愿裁去 冗员,实可杜异日威福凌替之渐。七曰易边将。将者, 国之爪牙,第假以兵柄,久在边圉,多致放纵淫佚,不 可驾驭。臣请凡将帅置诸阃外,时迁岁调,不使久居 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 渐。八曰访吏治。先王以知人安民为急,知人所以安 民也。今有司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能 自立者鲜矣。为善于下而上不加察,非激劝之善术 也。臣愿广布耳目,访廉斥贪,以明黜陟。九曰增关防。 立法防奸,有国所务。陛下置勘合,凡有征发,必验之 使同,然后得行,可谓得革弊之本矣。近闻诸司惟以 帖委胥吏,俾督所部,少不如意,辄加棰楚,其害乃及 于民。臣愿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听其填写,差遣既讫, 缴报。如此则所司必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至 屡旷也。书奏,帝览而嘉之,称其知时务,达事变。又谓 侍臣曰:“坚言惟调易边将则未然。边将数易,则兵力 勇怯,敌情出没,山川形胜,无以备知。倘得赵充国、班 超者,又何取数易为哉?”乃命吏部擢坚左佥都御史。 在院颇持大体。其明年卒于任。

青文胜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 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 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 下。太祖怜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馀石, 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 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萧九万

编辑

按《南昌郡乘》:九万,南昌人,岁贡。洪武末为诸暨县丞, 博学能词翰,尝书“容忍思虑”四字,疏其义,揭门屏间。 百姓以讼至者,必谆谆以是诲之。后迁知华亭县,未 上疏民弊五事,忤旨被逮。临刑啮指血录诗报母,有 “微臣斩首丹心在,尚有英魂返故乡”之句

吴赐

编辑

按《池州府志》:“赐由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河南按察司 佥事。刚方忠鲠,遇事敢言,竟以抗疏卒狱。”

尹昌隆

编辑

按《明外史》本传:“昌隆,字彦谦,泰和人。洪武中进士及 第,授修撰,改监察御史。建文初即位,视朝颇晏,昌隆 谏曰:‘太祖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 百官,百官戒惧,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 大业,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乃即于晏 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候伺,旷职废 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制曰: “昌隆所言,切中朕过。礼部可遍行天下,使朕有过,人 得而知之。”元年,京师地震。昌隆疏言:“奸人专政,阴盛 阳微,谪见于天。”执政大怒,斥为福宁知县。未几,中使 诬昌隆诅咒下狱,事白,得释。燕兵南下,昌隆上书言: “今事势日去,然北来奏章,动引周公辅成王,不若罢 兵息战,许其入朝。彼既欲伸大义于天下,不应便相 违戾,设有蹉跌,便须举位让之,犹不失作藩王。若沈 吟不断,祸至无日,进退失据,虽欲求为丹徒布衣,不 可得矣。”不报。燕王入京师,命捕齐、黄党,并及昌隆,驱 出就戮。昌隆当陛大呼曰:“臣曾上章,劝以位让,陛下 奏牍可覆按也。”帝乃命缓昌隆刑,阅其奏,流涕曰:“火 烧头。若早从此言,则南北生灵受祸。不若是酷,朕亦 无此劳苦也。”诏特贷昌隆死,且谕之曰:“朕长子在北 京,尔往事之,尽诚辅导,朕不忘尔。”昌隆顿首谢,乃授 北平按察司知事。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授左春坊 中允,随事匡谏,太子甚重之。后改礼部主事。尚书吕 震用“事,群臣无比。当其独处精思,以手指刮眉尾,则 必有密谋深计。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以事白, 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东 宫,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 潜蓄无君心。”初,帝欲立高煦为太子,金忠力争。帝以 问昌隆,昌隆以忠言为是。帝不能夺而心衔之,乃逮 昌隆下狱。寻遇赦,复官。父忧,起复谒震,震温言接之, 入理前奏,系昌隆锦衣卫狱,且籍其家。帝方巡幸,凡 下诏狱者,率舆以从,谓之“随驾重囚”,昌隆与焉。后数 年,谷王谋反,事发,辞连昌隆。以王曾奏昌隆为长史, 坐以共谋。诏公卿杂问,昌隆辩不已,震折之。昌隆知 不免,乃无言。狱具,置极刑死,夷其族。后震病且死,号 呼尹相,尹相言“见昌隆守,欲杀之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