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第065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六十五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六十五卷目录

 公私部总论

  易经同人卦

  诗经小雅大田

  周礼周官

  管子牧民篇

  子华子晏子

  吕氏春秋贵公篇

  说苑至公

  申鉴政体

  中说魏相篇

  周子通书公明 公

  近思录道体

  朱子全书公私

  性理大全力行

 公私部艺文

  连珠           梁武帝

  辨私论         唐牛僧孺

  释私论           阙名

  绝私箴         明方希古

 公私部纪事

 公私部杂录

学行典第六十五卷

公私部总论

编辑

易经

编辑

《同人卦》

编辑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程传野,谓旷野,取远与外之义。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则圣贤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昵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谓不以昵近情之所私,而于郊野旷远之地,既不系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无远不同也,其亨可知。能与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险阻之不可济?何艰难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上言“于野”,止谓不在昵比,此复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贞”,谓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虽居千里之远,生千岁之后,若合符节,推而行之,四海之广,兆民之众,莫不同。小人则唯用其私意,所比者虽非亦同,所恶者虽是亦异。故其所同者则为阿党,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贞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程传“至诚无私,可以蹈险难”者,《干》之行也。“无私”,天德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程传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程传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视亿兆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本义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不然。则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大全诚斋杨氏曰:“《同人》于野”,公而大也。

诗经

编辑

《小雅大田》

编辑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朱注《渰》,云,兴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言农夫之心先公后私,故望此云雨而曰:“天其雨我公田而遂及我之私田乎?”

周礼

编辑

《周官》

编辑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则令行而民莫不敬信怀服矣。

管子

编辑

《牧民篇》

编辑

“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子华子

编辑

《晏子》

编辑

《晏子问于子华子》曰:“齐之公室惧卑,奈何?”《子华子》曰: “夫人之有欲也,天必随之,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 获?昔者轩辕二十五宗,故黄祚衍于天下,于今未亡 也。宗,周之王也,姬姓之封者凡十七。夫指之不能率 其臂,犹臂之不能运其体也。今齐自襄、桓以来,斩斩 焉,朝无公姓,野无公田,带甲横兵,挟毂而能战,非公” 士也;结绶纚纚,列位而籍居,非公臣也。公族之子若孙,散而之于四方,惟童隶是伍。公所以与俱者,自有 肺肠者也,于《诗》有之:“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何以是 踽踽而以临于人上也?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获? 今之人分财贿而设钩策焉,非以夫钩策者为能均 也,使善恶多寡无所归其怨也。是以圣人穷造物以 为识,量,然且龟卜蓍筮以为决,所以立言于公也。声 出而应律,身出而协度,然且权量尺石以为器,所以 立正于公也。义适而理训举,天下无敢以容其议,然 且书契章程以为式,所以立信于公也。德泽汪濊,威 制宏远,尽四海之大,无不面纳,然且法制礼籍以为 准,所以立义于公也。今齐则不然,所以为国,举出于 私矣,非止乎此而已也。而又公敛其怨,私受其福矣, 公宾其名,私享其实矣。齐之亡于公室也,非一日也。 故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获?”

吕氏春秋

编辑

《贵公篇》

编辑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 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 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 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 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 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 “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 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 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 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 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 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 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 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 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 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 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 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 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 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 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 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 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 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 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刘向说苑

编辑

《至公》

编辑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 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 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 下者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公也。夫以公与 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载,后 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 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 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 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 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 明,偏生暗,端悫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 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

荀悦申鉴

编辑

《政体》

编辑

问:“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 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 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 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 谓伤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王通中说

编辑

《魏相篇》

编辑

房元龄问正主庇民之道。子曰:“先遗其身。”曰:“请究其 说。”子曰:“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 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周子通书

编辑

《公明》

编辑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此为“不胜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 者发。

“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 为明者发。然“明” 与“疑” ,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 已矣

近思录

编辑

《道体》

编辑

伊川先生曰:“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 私心。”

朱子全书

编辑

《公私》

编辑

或问公私之别。曰:“今小譬之。譬如一事,若系公众,便 心下不大段管;若系私己,便只管横在胸中,念念不 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 有一个邪正。”

性理大全

编辑

《力行》

编辑

程子曰: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人能 放这一个身公共放在天地万物中,一般看,则有甚 妨碍?虽万身曾何伤?公则同,私则异,同者,天心也。 朱子曰:“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 私意去处之,便私。”

《张子》曰:“某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 所惧。大凡事不惟于法有不得,更有义之不可,尤所 当避。”

公私部艺文

编辑

《连珠》
梁·武帝

编辑

盖闻水镜不以妍媸殊照,芝兰宁为贵贱异芳。是以 弘道归于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辨私论》
唐·牛僧孺

编辑

近古之人所谓私者,谓苟萃于利,苟处于逸,苟润其 屋者也。某以为斯皆小人之私,非圣贤之私也。夫圣 贤无私,而不自知其私也。何者?必公其身而私于人, 是不私一身而使天下私之也。胡以言之?夫婴儿见 保傅之母,则诧然而识,非有知而亲之,利其乳而私 之也;枥马见厮养之夫,则奋然而嘶,非有知而亲之, 利其刍粟而私之也。夫天下之人,非复乳孩枥马之 愚也。苟有公其身而利之者,孰不利而私之乎?故贤 君良臣,必私天下而公其身,故天下之人皆私而亲 之。暗君愚臣,必公天下而私其身,故天下之人皆公 而疏之。人疏之者多,天下欲其昌也难矣。昔大禹之 手足,请帮助识别此字。胝,是公其身于治水也。皋陶之谋明弼谐,是 公其身于规谏也。傅说之“对扬王庭”,是公其身于辅 佐也。周公之“吐握勤拳”,是公其身于礼贤也。宣父之 作《春秋》,删《诗》《书》,是公其身于垂教也。故有夏之人思 大禹之功,有虞之人思皋陶之直,有商之人思傅说 之政,有周之人思周公之勤,有道之人思宣父之教, 或开国“尊其嗣而私之,或建祠饰其像而私之。至于 商辛之聚财鹿台”,是天下之利私于己也,故天下公 而疏之;秦皇之废弃诸侯,是天下之爵私于身也,故 天下亦公而疏之。故武王公天下之财而散之,而天 下之兆庶皆私而亲之。高皇帝公天下之爵而封之, 而天下之英雄亦皆私而亲之。是以自私者,人公而 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夫圣贤非必公其身,私在 其中,不得不公也;天下非必私于一人,公在其中,不 得不私也。余谓亡国之君,亡家之臣,亡身之人,俱不 得其道也,非圣贤之无私也。

《释私论》
阙名

编辑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 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 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 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 则以无措为衷,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 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𠫤,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 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 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 心,固不存有措矣。是故伊尹不借贤于殷汤,故世济 而名显;周旦不顾贤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夷吾不 匿情于齐桓,故国霸而主尊。其用心,岂为身而系乎 私哉?故《管子》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 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仁心无邪,不议于 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 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倘然无 措,而事与是俱也。故论公私者,虽云一作终于事与 是俱而已。志道存善,心无凶邪,无所怀而不匿者,不 可谓无私;虽欲之伐善,情之违道,无所抱而不显者, 不可谓不公。今执必公之理,以绳必公之情,使夫虽 为善者不离于有私,虽欲之伐善,不陷于不公,重其名而贵其心,则是非之情不得不显矣。是非必显,有 善者无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无不 是,则“善莫不得,无大非则莫过其非”,乃所以救其非 也。非徒尽善,亦所以厉不善也。夫善以尽善,非以救 非,而况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与不善,物之至者 也。若处二物之闲,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败,同用一 器而有成有败。夫公私者,成败之涂,而吉凶之门乎? 故物至而不移者寡,不至而在用者众。若质乎中人 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直心而 言,则言无不是;触情而行,则事无不吉。于是乎俗之 所措者,乃非所措也;俗之所私者,乃非所私也。言不 计乎得失而遇善,行不准乎是非而遇吉,岂公成私 败之数乎?夫如是也,又何措之有哉?故《里凫》显盗,晋 文《恺悌》,勃请帮助识别此字。号罪,忠立身存。缪贤吐衅,言纳名称,渐 离,告诚,一堂流涕。然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 机,表露心识,独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 其善乎?措善之情,其所病也唯病,病是以不病,病而 能疗,亦贤于疗矣。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 是者,不可不察也。故变通之机,或有矜以成让,贪以 成廉,愚以成“智,忍以成仁。”然矜吝之时,不可谓无廉; 忍情之形,不可谓无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谗言 似信,不可谓有诚;激切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 非是也。故乃论其用心,定其所趣,执其辞而准其理, 察其情以寻其变,究其所始,明其所终,则夫行私之 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 是而负其是。故实是以暂非而后显,实非以暂是而 后明。公私交显,则行私者无所冀,而淑亮者无所负 矣。行私者无所冀,则思改其非;立功者无所忌,则行 之无疑。此大治之道也。故主妾覆醴,以罪受戮,王陵 庭争,而陈平顺旨。于是观之,非是非非者乎?明君子 之笃行,显公私之所在,阖堂盈阶,莫不寓目,而曰“善 人也。”然背颜退议而含私者不复同,掩耳匿情而不 改者,诚神以丧于所惑,而体以溺于常名,心以制于 所慑,而情有所系于所欲,咸自以为有是,而莫贤乎 己。未有剥肤之惨,骇心之祸,遂莫能收情以自反,弃 名以任实。乃心有是焉,匿之以私,志有善焉,措之为 恶,不措所措而措“所不措,不求所以不措之理而求 所以为措之道。”故时为措而暗于措,是以不措为拙, 措为工。惟惧隐之不微,惟患匿之不密。故有矜忤之 容,以观常人,矫饰之言以要俗誉。谓永年良规莫盛 于兹,终日驰思,莫窥其外,故能成其私之体而丧其 自然之质也。于是隐匿之情必存乎心,伪怠之机必 形乎事。若是,则是非之议既明,赏罚之实又笃。不知 冒荫之可以无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无情之可以 无患,而患情之不巧。岂不哀哉!是以申侯苟顺,取弃 楚泰;宰嚭耽私,卒享其福。由是言之,未有抱隐怀奸, 而身立清世,匿非藏情,而信著明君者也。君子既有 其质,又睹其鉴,贵夫亮达,布而存之;恶“夫矜吝,弃而 远之。所措一非而内愧乎神,贱隐一阙而外惭其形。 言无苟讳而行无苟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 而苟非,心无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 忠感明于天子,而信笃乎万民,寄胸怀于八方,垂坦 荡以永日。斯非贤人君子高行之美异者乎?”或问曰: “第五伦有私乎哉?”曰:“昔吾兄子有疾,吾一夕十往省, 而反寐自安。吾子有疾,终朝不往视,而通夜不得眠。 若是可谓私乎?非私也?”答曰:“是非也,非私也。夫私以 不言为名,公以尽言为称,善以无名为体,非以有措 为负。今第五伦显情,是非无私也。矜往不眠,是有非 也。无私而有非者,无措之志。夫言无措者,不齐于必 尽也;言”多吝者,不具于不言而已,故多吝。有非,无措 有是,然无措之所以有是以志无所尚,心无所欲,达 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抱一而无 措则无私,无非兼有二义,乃为绝美耳。若非而能言 者,是贤于不言之私,非无情以非之大者也。今第五 伦有非而能显,不可谓不公也;所显是非,不可谓有 措也;“有非而谓私”,不可谓不惑公私之理也。

《绝私箴》
明·方希古

编辑

厚己薄人,固为自私;厚人薄己,亦非其宜。大公之道, 物我同视,循道而行,安有彼此?亲而宜恶,爱之为偏, 疏而有善,我何恶焉?其道无他,一裁以义,加以丝毫, 则为人伪。天之恒理,各有当然,孰能无私,忘己顺天。

公私部纪事

编辑

《礼记·檀弓》:滕成公之丧,使子叔敬叔吊,进书,子服惠 伯为介。及郊,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 叔父之私,不将公事。”遂入。

《列子天瑞篇》: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 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向氏喻其为盗之 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 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嘻!若失为盗 之道至此乎?”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 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 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 耶?孰为不盗耶?

《庄子天地篇》:“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 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 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 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 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

《韩子外储说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曰:“中牟,三国 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 武曰:“邢伯子可。”公曰:“非子之仇也?”曰:“私仇不入公门。” 公又问曰:“中府之令,谁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举 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及武死,各 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

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且幸释己也, 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 汝能当之也。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壅 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

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 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 《说苑至公篇》: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馀祭,次 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 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 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 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馀祭立。 馀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 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 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 之法,则我适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 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 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汝,则是昆弟 父子相杀无已时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 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 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诸侯之义 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 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 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 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 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 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 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 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 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 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 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 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 “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 非问臣之仇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 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 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 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 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 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 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駮于法也?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 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 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 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 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 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 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 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 公平

吴王阖庐为伍子胥兴师复仇于楚。子胥谏曰:“诸侯 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 仇,臣不为也。”于是止。其后因事而后复其父仇也。如 子胥,可谓不以公事趋私矣。

《新序义勇篇》:白公之难,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 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庄善曰:‘吾 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 也,身安得无死乎’?”遂辞而行,比至公门,三废车中。其 仆曰:“子惧矣。”曰:“‘惧,既惧,何不返’?庄善曰:‘惧者吾私也, 死义吾公也。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及公门,刎颈而死。 齐崔杼弑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 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 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

《汉书文帝本纪》:“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子恒 为代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丞相陈平等共诛之。使 人迎代王。代王令宋昌骖乘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 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

《袁盎传》:盎为吴相,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 丞相从车上谢,盎还,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谒,求见 丞相,丞相良久乃见,因跪曰:“愿请闲。”丞相曰:“使君所 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之,吾且奏之则私,吾不受 私语。”

《尹翁归传》:翁归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 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 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 “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何武传》:“武为鄠令,坐法免归。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 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 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 ‘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 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久之,太仆王 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 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 而已。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九江太守戴圣,《礼 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 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 进生何知,迺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 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 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 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 时举奏,其馀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 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 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 已迺见二千石,以为常。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 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 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 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 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 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 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迺当召 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 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后汉书第五伦传》:“伦为司空,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 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 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 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 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 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三国魏志李通传》:“太祖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 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 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勠力, 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

《晋书羊祜传》:祜历职二朝,任典枢要,凡所进达,人皆 不知所由。或谓祜慎密太过,祜曰:“拜爵公朝,谢恩私 门,吾所不取。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 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此可谓知其一 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 意。”

《孔愉传》:愉为司徒长史,以平南将军温峤母亡,遭乱 不葬,乃不过其品。至是峻平,而峤有重功。愉往石头 诣峤,峤执愉手而流涕曰:“天下丧乱,忠孝道废。能持 古人之节,岁寒不凋者,惟君一人耳。”时人咸称峤居 公而重愉之守正。

《梁书徐勉传》:“勉迁吏部尚书,居选官,常与门人夜集。 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 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萧琛传》:琛为通直散骑侍郎,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 帝䜩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 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我及 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

《唐书苏瓌传》:“瓌子颋,开元时与宋璟同当国。璟尝曰: ‘吾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 可替否,事至则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 《隋唐嘉话》: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 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 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 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 安可以私害公?”

《唐书许孟容传》:“孟容弟季同。孟容为礼部侍郎,徙季同京兆少尹。时京兆尹元义方出为鄜坊观察使,奏 劾宰相李绛与季同举进士为同年,才数月辄徙。帝 以问绛,绛曰:‘进士、明经,岁大抵百人,吏部得官至千 人,私谓为同年,本非亲与旧也。今季同以兄嫌徙少 尹,岂臣所助邪?且忠臣事君,不以私害公,设有才,虽 亲旧,当白用;避嫌不用,乃臣下身谋,非天子用人意’。” 帝然之。

《路隋传》:穆宗立,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 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却之曰: “公事而当私贶邪?”

《刘延祐传》:“延祐从弟藏器,高宗时为侍御史。卫尉卿 尉迟宝琳胁人为妾,藏器劾还之。宝琳私请帝止其 还,凡再劾再止,藏器曰:‘法为天下县衡,万民所共,陛 下用舍繇情,法何所施?今宝琳私请,陛下从之,臣公 劾,陛下亦从之。今日从,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 妇犹惮失信,况天子乎?帝乃诏可’。”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子纯祐,从仲淹之邓,得疾昏废, 卧许昌。富弼守淮西,过省之,犹能感慨道忠义,问“弼 之来,公耶私耶?”弼曰:“公。”纯祐曰:“公则可。”

《名臣言行录》:范文正知开封,献《百官图》,指宰相差除 不公,阴荐韩亿可用。文正既贬,仁宗以谕亿,亿曰:“若 仲淹举臣以公,则臣之拙直,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 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参政。

真宗问李沆曰:“人皆有密启,而卿独无,何也?”对曰:“臣 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 者,非谗即佞,臣尝恶之,岂敢效尤?”

意见。司马温公《通鉴》既以正统归晋,则何不以正统 系蜀?想温公自称司马孚之后,毕竟是公中之私。 《文昌杂录》:熙宁中,福建贼廖恩聚群党于山林,招抚 久之,方出降,朝廷赦其罪,授右班殿直。既至,有司供 脚色一项云:“历任以来,并无公私过犯。”见者笑之。 《宋史程元凤传》:元凤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二令, 元凤谢之曰:“除授须由资。”其人累请不许,乃以先世 为言。元凤曰:“先公畴昔相荐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 今子所求躐次,岂先大夫意矧?以国家官爵报私恩, 某所不敢。”有尝遭元凤论列者,其后见其可用,更荐 拔之,每曰:“前日之弹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尽其 才也。”

《廖德明传》:“德明知莆田县,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沈像 于江。会有显者欲取邑地广其居,德明不可,守会僚 属谕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闻以土地与 人者’。守乃惭服。累官知浔州,有声,诸司且交荐之,德 明曰:‘今老矣,况以道徇人乎’?固辞不受。迁广东提举 刑狱,弹劾不避权要。岁当荐士,朝贵多以书托之,德” 明曰:“此国家公器也。”悉不启,封,还之。有乡人为主簿, 德明闻其能,荐之。会德明行县,簿感其知己,置酒延 之,悉假富人觞豆甚盛。德明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 耶?必贪也!”于是追还荐章,其公严类此。

《元史张弘范传》:至元十五年,宋张世杰立广王昺于 海上,俾弘范往平之。弘范以弟弘正为先锋,戒之曰: “选汝骁勇,非私汝也。军法重我不敢以私挠公。勉之。” 弘正所向克捷。

《赵阿哥潘传》,阿哥潘镇临洮,岁饥,发私廪以赈贫乏, 给民农种粟二千馀石、芜菁子百石,人赖不饥。郡当 孔道,传置旁午,有司敝于供给,阿哥潘以私马百匹 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 其直,阿哥潘曰:“我岂以私惠而要公赏邪?”卒不受。 《干文传传》长洲,为文传乡邑,文传徙榻公署,无事未 尝辄出,而亲旧莫敢通私谒。

《明外史王彰传》:“彰历官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用法过 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 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杨士奇传》:“永乐二年,选东宫官,以士奇为左中允,进 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 得闻。”

《薛瑄传》:王振语三杨,吾乡谁可为京卿者,以瑄对,召 为大理左少卿。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俾 李贤语之。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 《王国光传》:国光为吏部尚书,万历八年当考察,外吏 请毋限日期,诏许之,且命诖误者听从公辨雪。寻以 考绩加太子太保。明年大计京朝官,徇张居正意,寘 吴中行等五人于察籍。国光有才智,初掌邦计,多所 建白,及是受制执政,声名损于初。给事中商尚忠论 国光铨选私亲故,而给事中张世则出为河南佥事, 憾国光,劾其鬻官黩货。国光再奏辨,帝再慰留,责世 则挟私,贬仪真丞

公私部杂录

编辑

《子华子》北宫子曰:“意闻之,身修于私,名升于公,古今 之通谊也。”

《文子道原》篇:“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 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 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 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 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 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 不熏,绰约流循,而不可靡,散贯金石,彊沦天下,有馀 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 与天地洪同。

《列子天瑞篇》:“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 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 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邪?孰为不盗 邪?”

《杨朱》篇:“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 之物,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 人矣。此之谓至至者也。”

《韩非子有度篇》:“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 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 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饰邪篇》:“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 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 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 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 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 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 君臣异心。

《八说》篇:“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 人。”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名显”, 此私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 利》也。”

《淮南子诠言训》:“处尊位者,以有公道而无私说,故称 尊焉,不称贤也。”

《修务训》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 民齐。

《潜夫论潜叹》篇:“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则 轨乱绝;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 《申鉴政体》篇问:“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 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私求 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 伤制;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 望而无准,是谓“伤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 德。”

《无能子》“至公近乎无为”,以其本无欲而无私也。 省心录利,心专则背道,私意确则灭公。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肌。为己重者, 不知富贵可以杀身,功名可以致显祸。行通衢大道 者不迷,心至公无私者不惑。

天下有公议,私不可夺。以私夺公者,人不服。

西畴常言:“《原治》篇:‘帝者以道怀民,其治浑然而不可 名也,故其民安之而习于相忘。王者以仁抚民,其治 至公而无私也,故其民爱之而上下相乐。霸者以法 齐民,其治假公以行其私也,故其民畏而相制不敢 违。强国以威劫民,其治无往而非私也,故其民怨而 易于相率以为乱。仅存之国,厉民以自养,无复有政’” 治也,故其君民相与危寄,惴惴然朝不谋夕矣。 西原约言:圣人之道,一言以蔽之,无私心而已矣。 人能去私意,则与天地无异。

《玉笑零音》。分人以功谓之公,分人以利谓之私。 《耄馀杂识》:苏老泉曰:“赏罚者天下之公,是非者一人 之私。”余谓赏罚者一世之公;是非者万世之公。夫赏 当其功,赏一人而天下知所劝,是与众共之也;罚当 其罪,罚一人而天下知所惩,是与众弃之也。故曰:一 世之公,理之所是,一时以为非也,而后世定以为是。 公是之不可夺也。理之所非,一时以为是也。而后世 定以为非,公非之不可逃也。故曰“万世之公。”

好恶者,人之同情也。而曰“唯仁者能好恶人”,又曰“作 好作恶。”盖好恶一也,以其得好恶之公者谓之能,以 其出一己之私者谓之作。《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又曰“用人者惟恐近己之好恶。”近且不可,而况任之 以行私乎?

《官录》:前辈尝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 私罪固不可有,若无公罪,则自保太过,无任事之意。 长松、茹退,公之私之,皆自心出。公则天下喜之,私则 天下怒之。喜则福生,怒则祸生。知福生于公,而不能 以公灭私者,欲醉其心也。

《读书镜》:王伯厚云:“古之建官曰三公,公则无私矣;曰三孤,孤则无朋矣。无私无朋,王道荡荡,何乱之有?” 《牖景录》:“天下之事,未有不坏于有私。人惟私心最难 自克。有私则彼此异同之见生,而是非之公理遂泯 没而不自觉。未有事失其理,而卒能宜人克济者。古 之贤圣,巍焕大业,皆由无私,无私则事必以理为主, 是非昭若白黑,而彼此异同之意见,一毫不得介其 中。守天下至当之理,合天下至公之心,建猷立事,有 不光大俊伟者,未之闻也。窃思宋室南渡,张、赵二相, 皆利国干臣,非不各怀忠愤,而卒不能消融此意,共 事未久,嫌隙潜滋,一出一入,各有反复,人得以此窥 其闲,而彼亦不能相济以成厥功。及秦”桧用,而二人 俱为所排,盖得阴乘巧构其闲也。夫名人才士多负 气自任,苟不蠲克,犹能偾事,何况小人全挟私营己, 昧公作奸,有不误国乱天下者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