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六十五卷目錄
公私部總論
易經〈同人卦〉
詩經〈小雅大田〉
周禮〈周官〉
管子〈牧民篇〉
子華子〈晏子〉
呂氏春秋〈貴公篇〉
說苑〈至公〉
申鑒〈政體〉
中說〈魏相篇〉
周子通書〈公明 公〉
近思錄〈道體〉
朱子全書〈公私〉
性理大全〈力行〉
公私部藝文
連珠 梁武帝
辨私論 唐牛僧孺
釋私論 闕名
絕私箴 明方希古
公私部紀事
公私部雜錄
學行典第六十五卷
公私部總論
編輯易經
編輯《同人卦》
編輯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程傳〉野,謂曠野,取遠與外之義。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暱比之情耳,故必於野,謂不以暱近情之所私,而於郊野曠遠之地,既不繫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無遠不同也,其亨可知。能與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險阻之不可濟?何艱難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上言「於野」,止謂不在暱比,此復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貞」,謂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雖居千里之遠,生千歲之後,若合符節,推而行之,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莫不同。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者則為阿黨,蓋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程傳〉「至誠無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無私」,天德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程傳〉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程傳〉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本義〉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大全〉誠齋楊氏曰:「《同人》於野」,公而大也。
詩經
編輯《小雅大田》
編輯
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朱注〉《渰》,雲,興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言農夫之心先公後私,故望此雲雨而曰:「天其雨我公田而遂及我之私田乎?」
周禮
編輯《周官》
編輯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注〉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情,則令行而民莫不敬信懷服矣。
管子
編輯《牧民篇》
編輯
「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
子華子
編輯《晏子》
編輯
《晏子問於子華子》曰:「齊之公室懼卑,奈何?」《子華子》曰: 「夫人之有欲也,天必隨之,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 獲?昔者軒轅二十五宗,故黃祚衍於天下,於今未亡 也。宗,周之王也,姬姓之封者凡十七。夫指之不能率 其臂,猶臂之不能運其體也。今齊自襄、桓以來,斬斬 焉,朝無公姓,野無公田,帶甲橫兵,挾轂而能戰,非公」 士也;結綬纚纚,列位而籍居,非公臣也。公族之子若孫,散而之於四方,惟童隸是伍。公所以與俱者,自有 肺腸者也,於《詩》有之:「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何以是 踽踽而以臨於人上也?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獲? 今之人分財賄而設鉤策焉,非以夫鉤策者為能均 也,使善惡多寡無所歸其怨也。是以聖人窮造物以 為識,量,然且龜卜蓍筮以為決,所以立言於公也。聲 出而應律,身出而協度,然且權量尺石以為器,所以 立正於公也。義適而理訓舉,天下無敢以容其議,然 且書契章程以為式,所以立信於公也。德澤汪濊,威 制宏遠,盡四海之大,無不面納,然且法制禮籍以為 準,所以立義於公也。今齊則不然,所以為國,舉出於 私矣,非止乎此而已也。而又公斂其怨,私受其福矣, 公賓其名,私享其實矣。齊之亡於公室也,非一日也。 故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獲?」
呂氏春秋
編輯《貴公篇》
編輯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 於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 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洪範》曰:「無偏 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 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 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 「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 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 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 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 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 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 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 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 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 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 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 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 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 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 乎,則《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 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 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 愛,用豎刁而蟲出於戶。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 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 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劉向說苑
編輯《至公》
編輯
《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 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於 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於天下猶然,況其細於天 下者乎?非帝堯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易》曰:「無首,吉。」此蓋人君之公也。夫以公與 天下,其德大矣。推之於此,刑之於彼,萬姓之所載,後 世之所則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 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 避仇讎,忠於事君,仁於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 黨,伊、呂是也。故顯名存於今,是之謂公。《詩》云:「周道如 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此之謂也。夫公生 明,偏生暗,端慤生達,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 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詩》云:「疾 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
荀悅申鑒
編輯《政體》
編輯
問:「人主有公賦無私求,有公用無私費,有公役無私 使,有公賜無私惠,有公怒無私怨。私求則下煩而無 度,是謂傷清;私費則官耗而無限,是謂傷制;私使則 民撓擾而無節,是謂傷義;私惠則下虛望而無準,是 謂傷正;私怨則下疑懼而不安,是謂傷德。」
王通中說
編輯《魏相篇》
編輯
房元齡問正主庇民之道。子曰:「先遺其身。」曰:「請究其 說。」子曰:「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 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周子通書
編輯《公明》
編輯
「公於己」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己而能公於人也。
此為「不勝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 者發。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
此為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 為明者發。然「明」 與「疑」 ,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公
編輯「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 已矣
近思錄
編輯《道體》
編輯
伊川先生曰:「公則一,私則萬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 私心。」
朱子全書
編輯《公私》
編輯
或問公私之別。曰:「今小譬之。譬如一事,若係公眾,便 心下不大段管;若係私己,便只管橫在胸中,念念不 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人只有一箇公私,天下只 有一箇邪正。」
性理大全
編輯《力行》
編輯
程子曰: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人能 放這一箇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甚 妨礙?雖萬身曾何傷?公則同,私則異,同者,天心也。 朱子曰:「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 私意去處之,便私。」
《張子》曰:「某平生於公勇於私怯於公道有義,真是無 所懼。大凡事不惟於法有不得,更有義之不可,尤所 當避。」
公私部藝文
編輯《連珠》梁·武帝
編輯
蓋聞水鏡不以妍媸殊照,芝蘭寧為貴賤異芳。是以 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
《辨私論》唐·牛僧孺
編輯
近古之人所謂私者,謂苟萃於利,苟處於逸,苟潤其 屋者也。某以為斯皆小人之私,非聖賢之私也。夫聖 賢無私,而不自知其私也。何者?必公其身而私於人, 是不私一身而使天下私之也。胡以言之?夫嬰兒見 保傅之母,則詫然而識,非有知而親之,利其乳而私 之也;櫪馬見廝養之夫,則奮然而嘶,非有知而親之, 利其芻粟而私之也。夫天下之人,非復乳孩櫪馬之 愚也。苟有公其身而利之者,孰不利而私之乎?故賢 君良臣,必私天下而公其身,故天下之人皆私而親 之。暗君愚臣,必公天下而私其身,故天下之人皆公 而疏之。人疏之者多,天下欲其昌也難矣。昔大禹之 手足,胝,是公其身於治水也。皋陶之謀明弼諧,是 公其身於規諫也。傅說之「對揚王庭」,是公其身於輔 佐也。周公之「吐握勤拳」,是公其身於禮賢也。宣父之 作《春秋》,刪《詩》《書》,是公其身於垂教也。故有夏之人思 大禹之功,有虞之人思皋陶之直,有商之人思傅說 之政,有周之人思周公之勤,有道之人思宣父之教, 或開國「尊其嗣而私之,或建祠飾其像而私之。至於 商辛之聚財鹿臺」,是天下之利私於己也,故天下公 而疏之;秦皇之廢棄諸侯,是天下之爵私於身也,故 天下亦公而疏之。故武王公天下之財而散之,而天 下之兆庶皆私而親之。高皇帝公天下之爵而封之, 而天下之英雄亦皆私而親之。是以自私者,人公而 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夫聖賢非必公其身,私在 其中,不得不公也;天下非必私於一人,公在其中,不 得不私也。余謂亡國之君,亡家之臣,亡身之人,俱不 得其道也,非聖賢之無私也。
《釋私論》闕名
編輯
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 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於矜尚;體亮心達者, 情不繫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 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 則以無措為衷,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 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𠫤,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 君子之篤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無 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 心,固不存有措矣。是故伊尹不借賢於殷湯,故世濟 而名顯;周旦不顧賢而隱行,故假攝而化隆;夷吾不 匿情於齊桓,故國霸而主尊。其用心,豈為身而繫乎 私哉?故《管子》曰:「君子行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君子 之行賢也,不察於有度而後行也;仁心無邪,不議於 善而後正也;顯情無措,不論於是而後為也。是故傲 然忘賢,而賢與度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倘然無 措,而事與是俱也。故論公私者,雖雲一作終於事與 是俱而已。志道存善,心無凶邪,無所懷而不匿者,不 可謂無私;雖欲之伐善,情之違道,無所抱而不顯者, 不可謂不公。今執必公之理,以繩必公之情,使夫雖 為善者不離於有私,雖欲之伐善,不陷於不公,重其名而貴其心,則是非之情不得不顯矣。是非必顯,有 善者無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無不 是,則「善莫不得,無大非則莫過其非」,乃所以救其非 也。非徒盡善,亦所以厲不善也。夫善以盡善,非以救 非,而況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與不善,物之至者 也。若處二物之閒,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敗,同用一 器而有成有敗。夫公私者,成敗之塗,而吉凶之門乎? 故物至而不移者寡,不至而在用者眾。若質乎中人 之性,運乎在用之質,而棲心古烈,擬足公塗,直心而 言,則言無不是;觸情而行,則事無不吉。於是乎俗之 所措者,乃非所措也;俗之所私者,乃非所私也。言不 計乎得失而遇善,行不準乎是非而遇吉,豈公成私 敗之數乎?夫如是也,又何措之有哉?故《里鳧》顯盜,晉 文《愷悌》,勃號罪,忠立身存。繆賢吐釁,言納名稱,漸 離,告誠,一堂流涕。然數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 機,表露心識,獨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 其善乎?措善之情,其所病也唯病,病是以不病,病而 能療,亦賢於療矣。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類是而非 是者,不可不察也。故變通之機,或有矜以成讓,貪以 成廉,愚以成「智,忍以成仁。」然矜吝之時,不可謂無廉; 忍情之形,不可謂無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讒言 似信,不可謂有誠;激切似忠,不可謂無私,此類是而 非是也。故乃論其用心,定其所趣,執其辭而準其理, 察其情以尋其變,究其所始,明其所終,則夫行私之 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 是而負其是。故實是以暫非而後顯,實非以暫是而 後明。公私交顯,則行私者無所冀,而淑亮者無所負 矣。行私者無所冀,則思改其非;立功者無所忌,則行 之無疑。此大治之道也。故主妾覆醴,以罪受戮,王陵 庭爭,而陳平順旨。於是觀之,非是非非者乎?明君子 之篤行,顯公私之所在,闔堂盈階,莫不寓目,而曰「善 人也。」然背顏退議而含私者不復同,掩耳匿情而不 改者,誠神以喪於所惑,而體以溺於常名,心以制於 所慴,而情有所繫於所欲,咸自以為有是,而莫賢乎 己。未有剝膚之慘,駭心之禍,遂莫能收情以自反,棄 名以任實。乃心有是焉,匿之以私,志有善焉,措之為 惡,不措所措而措「所不措,不求所以不措之理而求 所以為措之道。」故時為措而闇於措,是以不措為拙, 措為工。惟懼隱之不微,惟患匿之不密。故有矜忤之 容,以觀常人,矯飾之言以要俗譽。謂永年良規莫盛 於茲,終日馳思,莫闚其外,故能成其私之體而喪其 自然之質也。於是隱匿之情必存乎心,偽怠之機必 形乎事。若是,則是非之議既明,賞罰之實又篤。不知 冒廕之可以無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無情之可以 無患,而患情之不巧。豈不哀哉!是以申侯苟順,取棄 楚泰;宰嚭耽私,卒享其福。由是言之,未有抱隱懷姦, 而身立清世,匿非藏情,而信著明君者也。君子既有 其質,又睹其鑒,貴夫亮達,布而存之;惡「夫矜吝,棄而 遠之。所措一非而內愧乎神,賤隱一闕而外慚其形。 言無苟諱而行無苟隱,不以愛之而苟善,不以惡之 而苟非,心無矜而情無所繫,體清神正而是非允當, 忠感明於天子,而信篤乎萬民,寄胸懷於八方,垂坦 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者乎?」或問曰: 「第五倫有私乎哉?」曰:「昔吾兄子有疾,吾一夕十往省, 而反寐自安。吾子有疾,終朝不往視,而通夜不得眠。 若是可謂私乎?非私也?」答曰:「是非也,非私也。夫私以 不言為名,公以盡言為稱,善以無名為體,非以有措 為負。今第五倫顯情,是非無私也。矜往不眠,是有非 也。無私而有非者,無措之志。夫言無措者,不齊於必 盡也;言」多吝者,不具於不言而已,故多吝。有非,無措 有是,然無措之所以有是以志無所尚,心無所欲,達 乎大道之情,動以自然,則無道以至非也。抱一而無 措則無私,無非兼有二義,乃為絕美耳。若非而能言 者,是賢於不言之私,非無情以非之大者也。今第五 倫有非而能顯,不可謂不公也;所顯是非,不可謂有 措也;「有非而謂私」,不可謂不惑公私之理也。
《絕私箴》明·方希古
編輯
厚己薄人,固為自私;厚人薄己,亦非其宜。大公之道, 物我同視,循道而行,安有彼此?親而宜惡,愛之為偏, 疏而有善,我何惡焉?其道無他,一裁以義,加以絲毫, 則為人偽。天之恆理,各有當然,孰能無私,忘己順天。
公私部紀事
編輯《禮記·檀弓》:滕成公之喪,使子叔敬叔弔,進書,子服惠 伯為介。及郊,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 叔父之私,不將公事。」遂入。
《列子天瑞篇》: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 齊,請其術。國氏告之曰:「吾善為盜。」向氏喻其為盜之 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向 氏以國氏之謬己也,往而怨之。國氏曰:「嘻!若失為盜 之道至此乎?」向氏大惑,以為國氏之重罔己也,過東郭先生問焉。東郭先生曰:「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 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 亦盜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 耶?孰為不盜耶?
《莊子天地篇》:「將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 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 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 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 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
《韓子外儲說中牟無令》,晉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國 之股肱,邯鄲之肩髀,寡人慾得其良令也,誰使而可?」 武曰:「邢伯子可。」公曰:「非子之讎也?」曰:「私讎不入公門。」 公又問曰:「中府之令,誰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舉 不避讎,內舉不避子。」趙武所薦四十六人,及武死,各 就賓位,其無私德若此。
解狐薦其讎於簡主以為相。其讎以為且幸釋己也, 乃因往拜謝。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曰:「夫薦汝,公也,以 汝能當之也。夫讎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壅 汝於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門。
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 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 《說苑至公篇》:吳王壽夢有四子,長曰謁,次曰餘祭,次 曰夷昧,次曰季札,號曰延陵。季子最賢,三兄皆知之。 於是王壽夢薨,謁以位讓季子,季子終不肯當。謁乃 為約曰:「季子賢,使國及季子,則吳可以興。」乃兄弟相 繼,飲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國及。」季子。謁死,餘祭立。 餘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時使,行,不在 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為吳王。季子使還,復事 如故。謁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則國當歸季子;以繼嗣 之法,則我適也,當代之君,僚何為也?」於是乃使專諸 刺僚殺之,以位讓季子。季子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 則吾與爾為共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汝,則是昆弟 父子相殺無已時也。」卒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君子 以其不殺為仁,以其不取國為義。夫不以國私身,捐 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矣。諸侯之義 死社稷,太王委國而去,何也?夫聖人不欲強暴侵陵 百姓,故使諸侯死國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 戰百姓,故事勳育戎氏以犬馬珍幣而伐不止。問其 所欲者,土地也,於是屬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 者,所以養人也。不以所以養而害其養也,吾將去之。」 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 而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事。君子守國安 民,非特鬥兵罷殺士眾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 民蓋所以去國之義也。是謂至公耳。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 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 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謂大公 也。
晉文公問於咎犯曰:「誰可使為西河守者?」咎犯對曰: 「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讎也。」對曰:「君問可為守者 非問臣之讎也。」羔見咎犯而謝之曰:「幸赦臣之過薦 之於君得為西河守」咎犯曰:「薦子者公也。怨子者私 也。吾不以私事害公義子其去矣。顧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聞其令尹之 族也。而釋之。子文召《廷理》而責之曰:「凡立廷理者,將 以司犯王令而察觸國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撓, 剛而不折。今棄法而背令,而釋犯法者,是為理不端, 懷心不公也。豈吾營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駮於法也?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於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緣吾心而釋之,是吾 不公之心明著於國也。執一國之柄而以私聞,與吾 生不以義,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於廷理,曰:「不是 刑也,吾將死。」廷理懼,遂刑其族人。成王聞之,不及履 而至於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違夫 子之意。」於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內政。國人聞之 曰:「若令尹之公也,吾黨何」憂乎?乃相與作歌曰:「子文 之族犯國法,程廷理釋之。」子文不聽,恤顧怨萌。方正 公平
吳王闔廬為伍子胥興師復讎於楚。子胥諫曰:「諸侯 不為匹夫興師,且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 讎,臣不為也。」於是止。其後因事而後復其父讎也。如 子胥,可謂不以公事趨私矣。
《新序義勇篇》:白公之難,楚人有莊善者,辭其母,將往 死之。其母曰:「『棄其親而死其君,可謂義乎』?莊善曰:『吾 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其身。今所以養母者,君之祿 也,身安得無死乎』?」遂辭而行,比至公門,三廢車中。其 僕曰:「子懼矣。」曰:「『懼,既懼,何不返』?莊善曰:『懼者吾私也, 死義吾公也。聞君子不以私害公』。」及公門,刎頸而死。 齊崔杼弒莊公也。有陳《不占》者,聞君難,將赴之。比去, 餐則失匕,上車失軾。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 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聞戰鬥之聲,恐駭而死。
《漢書文帝本紀》:「高祖十一年,誅陳豨,定代地,立子恆 為代王。高后崩,諸呂謀為亂,丞相陳平等共誅之。使 人迎代王。代王令宋昌驂乘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 代王下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宋昌曰:『所言公,公言 之;所言私,王者無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
《袁盎傳》:盎為吳相,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 丞相從車上謝,盎還,媿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謁,求見 丞相,丞相良久乃見,因跪曰:「願請閒。」丞相曰:「使君所 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 私語。」
《尹翁歸傳》:翁歸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於定國。定國 家在東海,欲屬託邑子兩人,令坐後堂待見,定國與 翁歸語終日,不敢見其邑子。既去,定國乃謂邑子曰: 「此賢將,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何武傳》:「武為鄠令,坐法免歸。武兄弟五人皆為郡吏, 郡縣敬憚之。武弟顯,家有市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 課。市嗇夫求商捕辱顯家,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 『以吾家租賦徭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 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久之,太僕王 音舉武賢良方正,徵對策,拜為諫大夫,遷揚州刺史。」 所舉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 而已。不服,極法奏之,抵罪或至死。九江太守戴聖,《禮 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 之。及武為刺史,行部錄囚徒,有所舉以屬郡。聖曰:「後 進生何知,迺欲亂人治?」皆無所決。武使從事廉得其 罪,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 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群盜得,繫廬江,聖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聖慚服。武每奏事至 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 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 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 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 已迺見二千石,以為常。初,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 壽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後壽為大司農, 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時武奏事在邸,壽兄子適在長 安,壽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眾等,酒酣,見其兄 子曰:「此子揚州長史,材能駑下,未嘗省見。」顯等甚慚, 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 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迺當召 見,不可有所私問。」顯覆眾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巵酒。 歲中,廬江太守舉之,其守法見憚如此。
《後漢書第五倫傳》:「倫為司空,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 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者,亦 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慤,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 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 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 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 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 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三國魏志李通傳》:「太祖以通為陽安都尉。通妻伯父 犯法,朗陵長趙儼收治,致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 於牧守。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通曰:『方與曹公勠力, 義不以私廢』。」公嘉儼執憲不阿,與為親交。
《晉書羊祜傳》:祜歷職二朝,任典樞要,凡所進達,人皆 不知所由。或謂祜慎密太過,祜曰:「拜爵公朝,謝恩私 門,吾所不取。祜女夫嘗勸祜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 可不美乎?」祜默然不應,退告諸子曰:「此可謂知其一 不知其二。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識吾此 意。」
《孔愉傳》:愉為司徒長史,以平南將軍溫嶠母亡,遭亂 不葬,乃不過其品。至是峻平,而嶠有重功。愉往石頭 詣嶠,嶠執愉手而流涕曰:「天下喪亂,忠孝道廢。能持 古人之節,歲寒不凋者,惟君一人耳。」時人咸稱嶠居 公而重愉之守正。
《梁書徐勉傳》:「勉遷吏部尚書,居選官,常與門人夜集。 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談風 月,不宜及公事』。」故時人咸服其無私。
《蕭琛傳》:琛為通直散騎侍郎,時魏遣李道固來使,齊 帝讌之,琛於御筵舉酒勸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無 私禮,不容受勸。」琛徐答曰:「《詩》所謂『雨我公田,遂我及 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
《唐書蘇瓌傳》:「瓌子頲,開元時與宋璟同當國。璟嘗曰: 『吾與蘇氏父子同為宰相,僕射長厚,自是國器。若獻 可替否,事至則斷,盡公不顧私,則今丞相為過之』。」 《隋唐嘉話》:皇甫文備,武后時酷吏也。與徐大理論獄, 誣徐黨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無何,文備為人 所告有功,訊之在寬。或曰:「彼將陷公於死,今公反欲 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 安可以私害公?」
《唐書許孟容傳》:「孟容弟季同。孟容為禮部侍郎,徙季同京兆少尹。時京兆尹元義方出為鄜坊觀察使,奏 劾宰相李絳與季同舉進士為同年,才數月輒徙。帝 以問絳,絳曰:『進士、明經,歲大抵百人,吏部得官至千 人,私謂為同年,本非親與舊也。今季同以兄嫌徙少 尹,豈臣所助邪?且忠臣事君,不以私害公,設有才,雖 親舊,當白用;避嫌不用,乃臣下身謀,非天子用人意』。」 帝然之。
《路隋傳》:穆宗立,隋與韋處厚並擢侍講學士,再遷中 書舍人翰林學士。每除制出,以金幣來謝者,卻之曰: 「公事而當私貺邪?」
《劉延祐傳》:「延祐從弟藏器,高宗時為侍御史。衛尉卿 尉遲寶琳脅人為妾,藏器劾還之。寶琳私請帝止其 還,凡再劾再止,藏器曰:『法為天下縣衡,萬民所共,陛 下用捨繇情,法何所施?今寶琳私請,陛下從之,臣公 劾,陛下亦從之。今日從,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 婦猶憚失信,況天子乎?帝乃詔可』。」
《宋史范仲淹傳》:仲淹子純祐,從仲淹之鄧,得疾昏廢, 臥許昌。富弼守淮西,過省之,猶能感慨道忠義,問「弼 之來,公耶私耶?」弼曰:「公。」純祐曰:「公則可。」
《名臣言行錄》:範文正知開封,獻《百官圖》,指宰相差除 不公,陰薦韓億可用。文正既貶,仁宗以諭億,億曰:「若 仲淹舉臣以公,則臣之拙直,陛下所知;舉臣以私,則 臣委質以來,未嘗交託於人。」遂除參政。
真宗問李沆曰:「人皆有密啟,而卿獨無,何也?」對曰:「臣 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 者,非讒即佞,臣嘗惡之,豈敢效尤?」
意見。司馬溫公《通鑑》既以正統歸晉,則何不以正統 系蜀?想溫公自稱司馬孚之後,畢竟是公中之私。 《文昌雜錄》:熙寧中,福建賊廖恩聚群黨於山林,招撫 久之,方出降,朝廷赦其罪,授右班殿直。既至,有司供 腳色一項云:「歷任以來,並無公私過犯。」見者笑之。 《宋史程元鳳傳》:元鳳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二令, 元鳳謝之曰:「除授須由資。」其人累請不許,乃以先世 為言。元鳳曰:「先公疇昔相薦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 今子所求躐次,豈先大夫意矧?以國家官爵報私恩, 某所不敢。」有嘗遭元鳳論列者,其後見其可用,更薦 拔之,每曰:「前日之彈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盡其 才也。」
《廖德明傳》:「德明知莆田縣,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沈像 於江。會有顯者欲取邑地廣其居,德明不可,守會僚 屬諭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聞以土地與 人者』。守乃慚服。累官知潯州,有聲,諸司且交薦之,德 明曰:『今老矣,況以道徇人乎』?固辭不受。遷廣東提舉 刑獄,彈劾不避權要。歲當薦士,朝貴多以書託之,德」 明曰:「此國家公器也。」悉不啟,封,還之。有鄉人為主簿, 德明聞其能,薦之。會德明行縣,簿感其知己,置酒延 之,悉假富人觴豆甚盛。德明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 耶?必貪也!」於是追還薦章,其公嚴類此。
《元史張弘範傳》:至元十五年,宋張世傑立廣王昺於 海上,俾弘範往平之。弘範以弟弘正為先鋒,戒之曰: 「選汝驍勇,非私汝也。軍法重我不敢以私撓公。勉之。」 弘正所向克捷。
《趙阿哥潘傳》,阿哥潘鎮臨洮,歲饑,發私廩以賑貧乏, 給民農種粟二千餘石、蕪菁子百石,人賴不飢。郡當 孔道,傳置旁午,有司敝於供給,阿哥潘以私馬百匹 充驛騎,羊千口代民輸。帝聞而嘉之,詔京兆行省酬 其直,阿哥潘曰:「我豈以私惠而要公賞邪?」卒不受。 《干文傳傳》長洲,為文傳鄉邑,文傳徙榻公署,無事未 嘗輒出,而親舊莫敢通私謁。
《明外史王彰傳》:「彰歷官嚴介,自持請託皆絕,用法過 刻,其母屢以為言,不能改。時劉觀為左都御史,人謂 彰公而不恕,觀私而不刻雲。」
《楊士奇傳》:「永樂二年,選東宮官,以士奇為左中允,進 左諭德。士奇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厚,不 得聞。」
《薛瑄傳》:王振語三楊,吾鄉誰可為京卿者,以瑄對,召 為大理左少卿。三楊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見,俾 李賢語之。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 《王國光傳》:國光為吏部尚書,萬曆八年當考察,外吏 請毋限日期,詔許之,且命詿誤者聽從公辨雪。尋以 考績加太子太保。明年大計京朝官,徇張居正意,寘 吳中行等五人於察籍。國光有才智,初掌邦計,多所 建白,及是受制執政,聲名損於初。給事中商尚忠論 國光銓選私親故,而給事中張世則出為河南僉事, 憾國光,劾其鬻官黷貨。國光再奏辨,帝再慰留,責世 則挾私,貶儀真丞
公私部雜錄
編輯《子華子》北宮子曰:「意聞之,身修於私,名升於公,古今 之通誼也。」
《文子道原》篇:「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為道也,廣不可極, 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於不訾。 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 不成,大苞群生而無私好,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 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不可得而窮極,微 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 不熏,綽約流循,而不可靡,散貫金石,彊淪天下,有餘 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而無所先後,無私無公, 與天地洪同。
《列子天瑞篇》:「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 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公公 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邪?孰為不盜 邪?」
《楊朱》篇:「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 之物,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 人矣。此之謂至至者也。」
《韓非子有度篇》:「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 也,亂弱甚矣。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 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飾邪篇》:「禁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於朋 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 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 修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汙 行從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則人臣」 去私心,行公義;亂主在上,則人臣去公義,行私心,故 君臣異心。
《八說》篇:「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 人。」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養足,不仕而名顯」, 此私便也。「息文學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勞」,此「《公 利》也。」
《淮南子詮言訓》:「處尊位者,以有公道而無私說,故稱 尊焉,不稱賢也。」
《修務訓》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 民齊。
《潛夫論潛歎》篇:「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 軌亂絕;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用則公法奪。」 《申鑒政體》篇問:「人主有公賦無私求,有公用無私費, 有公役無私使,有公賜無私惠,有公怒無私怨。私求 則下煩而無度,是謂傷清;私費則官耗而無限,是謂 傷制;私使則民撓擾而無節,是謂傷義;私惠則下虛」 望而無準,是謂「傷正。」「私怨」,則下疑懼而不安,是謂「傷 德。」
《無能子》「至公近乎無為」,以其本無欲而無私也。 省心錄利,心專則背道,私意確則滅公。
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為己重者, 不知富貴可以殺身,功名可以致顯禍。行通衢大道 者不迷,心至公無私者不惑。
天下有公議,私不可奪。以私奪公者,人不服。
西疇常言:「《原治》篇:『帝者以道懷民,其治渾然而不可 名也,故其民安之而習於相忘。王者以仁撫民,其治 至公而無私也,故其民愛之而上下相樂。霸者以法 齊民,其治假公以行其私也,故其民畏而相制不敢 違。強國以威劫民,其治無往而非私也,故其民怨而 易於相率以為亂。僅存之國,厲民以自養,無復有政』」 治也,故其君民相與危寄,惴惴然朝不謀夕矣。 西原約言:聖人之道,一言以蔽之,無私心而已矣。 人能去私意,則與天地無異。
《玉笑零音》。分人以功謂之公,分人以利謂之私。 《耄餘雜識》:蘇老泉曰:「賞罰者天下之公,是非者一人 之私。」余謂賞罰者一世之公;是非者萬世之公。夫賞 當其功,賞一人而天下知所勸,是與眾共之也;罰當 其罪,罰一人而天下知所懲,是與眾棄之也。故曰:一 世之公,理之所是,一時以為非也,而後世定以為是。 公是之不可奪也。理之所非,一時以為是也。而後世 定以為非,公非之不可逃也。故曰「萬世之公。」
好惡者,人之同情也。而曰「唯仁者能好惡人」,又曰「作 好作惡。」蓋好惡一也,以其得好惡之公者謂之能,以 其出一己之私者謂之作。《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人, 又曰「用人者惟恐近己之好惡。」近且不可,而況任之 以行私乎?
《官錄》:前輩嘗言「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 私罪固不可有,若無公罪,則自保太過,無任事之意。 長松、茹退,公之私之,皆自心出。公則天下喜之,私則 天下怒之。喜則福生,怒則禍生。知福生於公,而不能 以公滅私者,欲醉其心也。
《讀書鏡》:王伯厚云:「古之建官曰三公,公則無私矣;曰三孤,孤則無朋矣。無私無朋,王道蕩蕩,何亂之有?」 《牖景錄》:「天下之事,未有不壞於有私。人惟私心最難 自克。有私則彼此異同之見生,而是非之公理遂泯 沒而不自覺。未有事失其理,而卒能宜人克濟者。古 之賢聖,巍煥大業,皆由無私,無私則事必以理為主, 是非昭若白黑,而彼此異同之意見,一毫不得介其 中。守天下至當之理,合天下至公之心,建猷立事,有 不光大俊偉者,未之聞也。竊思宋室南渡,張、趙二相, 皆利國幹臣,非不各懷忠憤,而卒不能消融此意,共 事未久,嫌隙潛滋,一出一入,各有反復,人得以此窺 其閒,而彼亦不能相濟以成厥功。及秦」檜用,而二人 俱為所排,蓋得陰乘巧搆其閒也。夫名人才士多負 氣自任,苟不蠲克,猶能僨事,何況小人全挾私營己, 昧公作奸,有不誤國亂天下者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