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060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六十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六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六十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二

  晋王弼易略例唐邢璹序

  干宝周易爻义屠曾序

  唐孔颖达正义自序

  陆德明周易释文自序

  李鼎祚周易集解自序 朱睦桔序 计用章后序

  东乡助周易释疑自序 蔡攸序

  陆希声易传自序

  郭京周易举正自序

  邢璹周易正义补阙并略例疏自序

  宋陈抟易龙图自序

  雎阳王氏古易石林序

  刘牧易数钩隐图自序

  宋咸周易补注余靖序

  宋咸易训自序

  宋咸王刘易辨自序

  司马光潜虚易传陈仁子序

  周惇颐太极图通书胡宏易通序 朱子通书跋 度正太极图说跋

  程颐易传自序 杨时跋 吕祖谦跋 朱子跋

  张巨易解欧阳修序

  邹浩系辞纂义自序

  邹浩易解自序

  龚原续解易义邹浩序

  孙觉易传游酢序

  李觏删定易图自序

  张弼葆光易解黄裳序

  晁说之录古周易自序

  晁说之周易太极传外传因说自序 晁子健后序 朱子后

  序

  晁说之易规自序

  晁说之京氏易式自序

  耿南仲易解义自序

  张根吴园易解孙垓后序

经籍典第六十卷

易经部汇考二

编辑

晋王弼周易略例一卷

编辑

按邢璹序原夫两仪未立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八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刚柔之体言大

编辑

“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实三 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 孔丘三绝,未臻区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臣舞象之 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遍习《周易》,研穷耽玩,无舍寸 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言略矣;象之吉凶,孔仲 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 “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 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 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 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 教义,亦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 志也,敢不上闻。”又曰:“《略例》者,举释纲”目之名,统明文 理之称。略,不具也。例,并举也。辅嗣以先儒著《易》二十 馀家,虽小有异同,而迭相祖述,推比所见特殊,故作 《略例》,以辨诸家错综文理,略录之也。

干宝周易爻义一卷

编辑

按屠曾序吾师草庐先生谓易为五经冠而吴晋英旧以易解闻吾盐得两君子为陆郁林公纪干常侍令升第干氏易有注者仅三十卦卦惟干备六爻馀

编辑

止一彖一爻而已。要皆自《古易类萃》中摘抄。然亦羲 文象数,幸衍一脉于蛟潭海澨间,不可谓《东南易髓》, 不自令升标揭之也。况骏心雄理,遣词英上不逊。辅 嗣录之,不啻起晋儒而清言也乎。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十六卷

编辑

按颖达自序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

编辑

“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 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 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非 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灵 之所益也。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 则《十翼》彰其用。业资凡圣,时历三古。及秦亡金镜,未 坠斯文;汉理珠囊,重兴儒雅。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 孟、京、田,东都则有荀、刘、马、郑,文体更相祖述,非有绝 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 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其江南义疏十有馀家,皆 辞尚虚元,义多浮诞。原夫《易》理难穷,虽复元之又元, 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也。 既背其本,又违于《注》。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 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 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辅嗣注云:“阳气 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 七日始复。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 在,何得称“七月来复?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 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 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 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 成之说,遗迹可寻。辅嗣注之于前,诸儒背之于后,考 其义理,其可通乎?又《蛊卦》云:“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辅 嗣注云:“甲者,创制之令。又若汉世之时,甲令乙令也。” 辅嗣又云:“令下乃诛,故后之三日。”又《巽卦》云:“先庚三 日,后庚三日。”辅嗣注云:“申命令谓之庚。”辅嗣又云:“甲 庚,皆申命之谓也。”诸儒同于郑氏之说,以为“甲者,宣 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 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 又不顾其注,妄作异端。今既奉敕删定,考察其事,必 以仲尼为宗,义理可发,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 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 能通。仍恐鄙才短见,意未周尽,谨与朝散大夫太学 博士臣马嘉运、守太学助教臣赵干叶等对共参议, 详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给事郎 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等,对敕使赵弘智 覆更详审,为之《正义》,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圣道,下 益将来,故序其大略,附之卷首尔。

陆德明周易释文卷

编辑

按德明自序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文王拘于羑里作

编辑

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 《序卦》《杂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 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 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 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 子庄。及秦燔《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 绝。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 子中及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汉 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杨何,宽授同郡砀田 王孙,王孙授施雠及孟喜、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 之学焉。施雠传《易》,授张禹及琅邪鲁伯,禹授淮阳彭 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毛莫如及琅邪邴丹。后汉刘 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其子轶孟喜父孟卿,善为 《礼》《春秋》,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喜从田王孙 受《易》。喜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后汉洼丹、 觟阳鸿、任安,皆传《孟氏易》。梁丘贺本从太中大夫京 房受《易》,后更事田王孙,传子临,临传五鹿充宗及琅 邪王骏。充宗授平陵士孙张及沛邓彭祖、齐衡咸。后 汉范升传梁丘《易》,以授京兆杨政。又颍川张兴传梁 丘易弟子著录且万人,子鲂传其业。京房授《易》梁人 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延寿《易》 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寿尝曰:“得我术 以亡身者,京生也。”房为《易章句说》,长于灾异,以授东 海段嘉及河东姚平、河南乘弘。一本作桑弘“皆为郎、博士。” 由是前汉多京氏学,后汉戴冯、孙期、魏满并传之。费 直传《易》,授琅邪王璜,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汉成帝时, 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 元、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向又以中古文《易 经》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 氏经》与古文同。范晔《后汉书》云:“京兆陈元、扶风马融、 河南郑众、北海郑元、颍川荀爽,并传《费氏易》。沛人高 相,治《易》,与费直同时,其《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 自言出《丁将军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为 高氏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复立施、孟、梁丘之 《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后 汉,费氏兴,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 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 世,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其《系辞》已下,王不 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今亦用韩本。子夏《易传》三 卷,孟喜《章句》十卷,京房《章句》十二卷,费直《章句》四卷, 马融《传》十卷,荀爽《注》十卷,郑元《注》十卷,刘表《章句》五 卷,宋衷《注》九卷,虞翻《注》十卷,陆绩《述》十三卷,董遇《章 句》十二卷,王肃《注》十卷,王弼《注》七卷,姚信《注》十卷,王 廙《注》十二卷,张璠《集解》十二卷,干宝《注》十卷,黄颖《注》 十卷,蜀才《注》十卷,尹涛《注》六卷,费元珪《注》九卷,荀爽 《九家集注》十卷,谢万、韩伯、袁悦之、桓元、卞伯玉、荀柔 之、徐爰、顾懽、明僧绍、刘𤩽,自谢万以下十人,并注《系 辞》,为《易》音者三人。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并 作《易义》,此其知名者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七卷

编辑

按鼎祚自序元气氤氲三才成象神功浃洽八索成形在天则日月运行润之以风雨在地则山泽通气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诸身四支百体合其度远取

编辑

“诸物,森罗万象备其工。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 之谓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仁者见 之以为仁,知者见之以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 之道鲜矣。”斯乃显诸仁而藏诸用,神无方而《易》无体, 巍巍荡荡,难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卑,君臣位列,五运 相继,父子道彰;《震》《巽》索而男女分,《咸》《恒》设而夫妇睦, 人伦之义既阐,家国之教郁兴。故《系辞》“古者庖牺氏 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 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 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 人不倦,神其化使人宜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 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 诸《随》。古者穴居而野处,后代圣人易之以宫室,盖取 诸《大壮》。“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 取诸《睽》。上古结绳为政,后代易之《书契》。“百官以理,万 人以察”,盖取诸《夬》。故圣人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 象其物宜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触类而长之。六 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能事毕矣。其旨远,其 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若夫杂物撰德,辩是 与非,“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自天 祐之”,“吉无不利”者也。至于“损以远害”,“《说》以先之”,定其 交而“后求,安其身而后动。履和而至,谦尊而光,能说 诸心,能研诸虑。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 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莫善乎蓍龟。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将有为也,问之以 言,其受命也,应之如响。无有远迩幽深,遂“知来物,故 能穷理尽性,利用安身。”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自 然虚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遗照,冥精入神,口僻焉 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元通,深不可识。《易》有“圣 人之道四焉,斯之谓矣。”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 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 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唯王、郑 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 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 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而易 习,则《折杨》《皇华》嗑然而笑,方以类聚,其在兹乎?臣少 慕元风,游心坟籍,历观炎汉,迄今巨唐,采群贤之遗 言,议三圣“之幽赜。”集虞翻、荀爽三十馀家,刊辅嗣之 野文,补康成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元宗。先儒有所 未详,然后辄加添削,每至章句,佥例发挥,俾童蒙之 流,一览而悟;达观之士,得意忘言。当仁既不让于其 师,论道岂惭于前哲。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元;经注 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 明矣。其王氏《略例》,得失相参,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仍 附经末,式广未闻。凡成一十卷,以贻同好,冀将来君 子,无所疑焉。秘书省著作郎臣李鼎祚序。

按朱睦桔序予观唐艺文志称李鼎祚集注周易十七卷据鼎祚自序云十卷而首尾俱全初无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据而云十七卷也崇文总目及邯郸图

编辑

《书志》亦称七篇逸,盖承《唐史》之误耳。鼎祚解《经》多避 唐讳,又取《序卦》冠于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 赣、京房、马融、荀爽、郑元、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 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 翟元、韩康伯、刘𪩘、何妥、崔憬、沈𬴊士、卢氏、崔觐、伏曼 容、孔颖达,凡三十二家。又引《九家易》《干凿度》诸说,义 有未详,鼎祚乃加增削。予尝综其义例,盖宗郑学者 也。自商瞿之后,注《易》者百家,而郑氏元、王氏弼为最 显。郑之学主象数,王之学主名理,汉晋以来,二氏学 并立。至刘宋初,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时陆澄、王 济辈皆以为不可。自是河汾诸儒多主于郑,江左及 青、齐多主于王。唐兴,孔颖达受诏撰定《五经正义》,于 《易》独取王传,而郑学遂废,先代专门之业亦复不传, 可胜叹哉!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世之言理义之学 者,以其辞耳。象变与占,其可阙乎!昔吴季札之鲁,观 乐见《易》象,喜曰:“周礼尽在鲁矣。”是故象者,《易》之原也。 象成而后有辞,辞著而后有变,变见而后有占。若乃 颛尚文辞,不复推原大传,天人之道岐而为二可乎? 康成去古未远,其所纂述必有所本,鼎祚恐其失坠, 以广其说,均之为有裨于《易》者也。是编刻自宋季,人 间希有存者,顷岁予得之李中麓氏,复用校梓以传。 欲使圣人之道不致偏滞,而自汉迄唐,三十家之言 亦不至埃灭弗闻也。鼎祚,资州人。仕唐为秘阁学士, 以经学称于时,尝进《平敌论》,预察敌人叛亡日时,无 毫发爽,象数精深盖如此。及阅《唐列传》与《蜀志》俱不见其人,岂遗之耶?抑别有所载耶?因附论著于此,以 俟博雅者考焉。

按计用章后序易之为书无所不通大焉天地之变细之鳞介之动数宜象索惟神之测圣师殁七十弟子丧后出之师各耑其习故异同派焉晋魏之际传

编辑

者尤众,独王氏为异,摘去拘滞,特论人事,盖得圣人 所以为《易》之意,是以历代贵之,列诸学官,学者诵焉。 诸儒章句,遂废不著,非好古博雅,人间鲜有传者。庆 历壬午,相府策《贤良》,六题一出,此书素未尝见,贤良 多下者。是冬,予放谪北归,复官汉东,至淮安太守平 阳公馆焉。公先德学士,蜀之儒宗,名为博古,因间以 请,遂出先学士所藏李氏《易》本,俾予与其子彦孚习 焉。其书会数十章句,取其合者著之。其解卦异者,家 世变正时来,旁通互采,颇为烦悉。若何范之为《春秋》 者,其所取荀慈明、虞仲翔为多,而斥王氏、李氏之志 也。彦孚既授卒业,且欲中都官文与先学士之意,因 缄别本,属所亲眉阳孙景初摹工刊刻,以广传布噫? 此书意例虽异,其精者连环,错综者有理证,似非一 人之学所能举意。仲尼之后,师师相承,以及翻爽,岂 《易》之道,天地人鬼神万化,巨细无不贯,后之学者不 能兼明,直顺所闻言之耶?古之能事亡逸者多矣,后 或有惜之者,况此书圣贤之遗旨所存乎?他日有沉 深志古,得之怡然以“自广”,斯亦平阳氏之世德也。庆 历甲申七月

东乡助周易释疑一卷

编辑

按助自序易以龙象乾以马明坤随事义而取象是故春秋传辞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触类而长洎甲子以六十为运而卦则六十四

编辑

为周六十四而参六十。合九百六十年为一元纪。助 今采于往疏未释后学滞懵者标出。目为《周易释疑》。 属象比事。约辞伸理云尔。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柱 国赐紫金鱼袋东乡助上。

按蔡攸序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始画八卦而象在其中象与卦并生以寓天下之赜故曰易者象也盖俯仰以观远近以取神明之德可通鬼神之情状可得

编辑

而况于人乎,况于万物乎?及因而重之,发挥于刚柔 而生爻,则拟诸形容者,其变不一,而象亦为之滋矣。 故邑屋宫庭,舟车器械,服带簪屦,下至鸟兽虫鱼,金 石草木之类,皆在所拟,至纤至悉,无所不有,所谓其 道甚大,百物不废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 在中古,观此以系辞。而后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 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为鱼兔之筌蹄,殆非圣人 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也。助之作书,尽推互体 变卦之法,以明爻象,可谓有意于此矣。而学之不明, 言之不择,往往傅致牵合,先后抵牾,学者盖疑焉。虽 然,后之学《易》而观《易》者,必自助发之,故著其书以示 来者。

按:《中兴书目》:唐守江陵尹东乡助撰。其说以象之所 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物,如“以龙”叙《干》,“以 马”明《坤》之类。

陆希声易传二卷

编辑

按希声自序予乾符初任右拾遗岁莫端居梦在大河之阳旷野数百里有三人偃卧东首长各数十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王下孔子也三圣皆无言意

编辑

中甚愕,寤而震悸,伏而思之,“河与天通,图之自出。《三 圣衡》列,《干》之象也。天道无言,示人以象,天将以《易》道 畀予乎?”由是考核少小以来所集诸家注说,贯以自 得之理,著《易传》十篇。《传》《上经》为第一,《下经》为第二,所 以列彖象之微辞,测卦爻之奥义。第三篇演文言之 纯粹,以显圣人之赜。第四篇伸《系辞》之微意,以彰《易》 道之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释 《说卦》之义,辨反对之相资。第七篇,穷画卦象之由,生 蓍奇偶之极。第八篇,明权舆律吕之末,制作礼乐之 原。第九,通天下之理。第十成天下之务。别撰作《易图》 一卷,《指说》一卷,《释变》一卷、《微旨》一卷。又以《易经》文字 古今谬误,又撰《证》一卷。

郭京周易举正三卷

编辑

按京自序我唐御注孝经删定月令盖为前儒用意未及精研后汉太学刊石撰集说文虑其日月浸深转写误谬京也历代传授五经为业其于易道讨核

编辑

偏深,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读诵。 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学人等本,或将经入 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 移后义却处于前,又兼有脱漏,两字颠倒谬误增省, 义理不通。今并依定本举正其谬,仍于谬误之处,以 朱书异之。希好事君子,志学通儒,详而观之,则经注 通流,《雅》《郑》不紊,都计一部中差谬处,总一百三节,列 为一部,具述讹舛,因目为《周易举正》,分为上、中、下三 卷,传诸志学者云。

==邢璹周易正义补阙七卷周易略例疏三卷==按:璹《自序》,“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 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 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 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 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

宋陈抟易龙图一卷

编辑

按抟自序原夫龙马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犹或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

编辑

所以知之也。且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忒,则不 成次序,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丝之于缕也。 使《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矣。所以天意先未 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以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 示之,伏羲合而陈之,仲尼默而形之者也。其未合也, 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十 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 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 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 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 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其既合也,天一居上, 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之本。天三干地二地四。为 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大矣哉!龙 图之变。岐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西蜀崇龛陈抟 序。

睢阳王氏古易十二篇

编辑

按石林先生序班固儒林传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艺文志叙易云文王重易爻作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

编辑

总称《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而其馀王氏以上至 周氏六家二篇而已。二篇者,传《上下经》之辞;而十二 篇者,《上下经》之外,又有十篇之说也。古易书之序如 此。吾尝于雎阳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乾坤》而下,分 《咸》《恒》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潜龙 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之类,至《𦅸辞》《彖辞》《大象》《小象》《序 卦》《说卦》《杂卦》《文言》与今上下《系辞》,皆别为《卷正》十二 篇。乃知今本各以《彖》《象》之辞系每卦之下,而取孔子 之传。谓之《系辞》者,王辅嗣之误也。太史公引“天下同 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儒固未尝以 两篇为《系辞》。又汉儒多引正其本,“万事理与,差之毫 釐,失之千里”,为《易传》,而今无之。或者其书亦有脱亡 欤。

刘牧易数钩隐图一卷

编辑

按牧自序夫易者阴阳气交之谓也若夫阴阳未交则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则万物安从而生哉是故两仪变易而生四象四象变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

编辑

卦,于是乎天下之能事毕矣。夫卦者,圣人设之观于 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 舍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故仲尼之赞《易》也, 必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 《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详夫注疏之家,至于 分经析义,妙尽精研。及乎解释天地错综之数,则语 惟简略,与《系辞》不偶,所以学者难晓其义也。今采摭 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而下,至于复卦,凡五 十五位,点之成图,于逐图下各释其义,庶览易晓耳。 夫《易》道渊邈,虽往哲难窥于至微。牧也蕞生祖述,诚 愧其狂简。然则象有定位,变有定数,不能妄为之穿 凿耳。博雅君子,试为详焉。

宋咸易补注十卷

编辑

按余靖序易之道深矣自汉兴有施孟梁丘京氏费高诸家之学列于庠序而传异端师异说往往入于五行谶纬之术故其学中绝焉王氏之学传自魏晋

编辑

“盛于隋唐之际,大都言阴阳变化,人事得失,不悖于 三圣,不荡于术数,故独为学者所宗。近世言《易》者,复 以奇文诡说相尚,自成一家之言,考之卦𦅸、爻象、彖 系之微,有所不通矣。今广平宋君贯之补注《周易》,盖 惩诸儒之失而摘去异端,志在通王氏之说,合圣人 之经。字有未安,意有未贯,必引而伸之,用明文王、周 公之旨。初著《易明》数十篇,后得唐郭京《举正》之说,意 与己合,遂采郭氏《举正》与《易明》相参缀于经注之下, 辨坠简之所缺,启后人之未悟。朱墨发端,粲然可观”, 其自叙详矣。於戏!古之儒者以明经为本,两汉名臣, 未尝不以经进。自儒林、文苑派分以来,缙绅之士视 经为蘧庐耳。贯之学必稽古,言必贯通,以词章取科 第,以通博副名实。皇祐元年,岁在荒落,补注既成,闻 于旒扆,俄颁中旨,附邮投进。其明年,蛮事平息,因谈 经义,遂得副本为示,迺周而研之。尝观刘氏《钩隐图》, 言:“宓牺氏因龙图龟书之文,以画八卦。”又言“天五地 五,大衍之用。”其深于数者。及观贯之之释,以为宓牺 稽象于天,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通万物之情以画 卦,奚独取于龙马之文耶?又其言“乾坤之策生于四 象”,其于尼父之经、辅嗣之注,亡所戾而有所明焉。固可秘之藏室,流之学宫,宁止是正文字而已哉!叹其 言近旨远,故题而序之。

《易训》
三卷

编辑

按咸自序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

编辑

王刘易辨二卷

编辑

按咸自序近世刘牧既为钩隐图以画象数尽刊王文直以己意代之业刘者实繁谓刘可专门王可焚窜咸闻骇之摘乾坤二卦中王刘义及钩隐图以辨

编辑

之也。凡二十篇。为二卷。题曰《王刘易辨》云。

司马光易传一卷

编辑

按陈仁子序九师兴而易道微易之微岂专九师咎哉彖翼而下旁薄深广留七分者亡几田丁施费脉脉师授俾勿坠龙龟图书或左用之而不悟京房守

编辑

“纬数,其失也泥。韩康伯谈名理,其失也浮。”二千年间, 《易》道伥伥,如蒙雾行,述而不论,河汾犹难之。历越五 闰,真人御宇,王泽萃锺,异人间出,希夷抉羲画而成 于邵,濂溪泄周经而融于程,以至汇为《汉上》而尚变, 演为《考亭》而尚占,支析为《合沙》而尚象,三圣元蕴,剖 抉靡遗,而读者了然如生三代之世。晚得温公《易说》 一编,视诸老犹最通畅。今流传人间,世槁虽未完。其 论太极阴阳之道,乾坤律吕之交,正而不颇,明而不 凿,猎猎与濂、洛贯穿,中间分刚柔,中正配四时。微疑 未安,学者宜心会尔。《易》之作,圣人吉凶与民同患之 书也,非隐奥艰深而难见也。谈《易》而病其隐且艰,非 深《易》者也。参习是编,《易》道庶其明乎!

周惇颐太极图一卷通书一卷

编辑

按胡宏易通序通书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周子名惇颐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图于穆修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殆其学

编辑

之一师欤?非其至者也。希夷先生有天下之愿,而卒 与凤歌荷篠、长往不来者伍,于圣人无可无不可之 道,亦似有未至者。程明道先生尝谓门弟子曰:“昔受 学于周子,令寻仲尼、颜子,所乐者何事”,而明道先生 自再见周子,吟风弄月以归。道学之士,皆谓程颢氏 续孟子不传之学,则周子岂特为种、穆之学而止者 哉!粤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经世之法。孟 轲氏辟杨、墨,推明孔子之泽,以为万世不斩。人谓孟 氏功不在禹下。今周子启程氏弟子以不传之妙,其 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 之大也;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 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顾愚何“‘足以知之?然服 膺有年矣,试举一二语,为同志者起予之益乎?患人 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则曰志伊 尹之所志;患人以知识见闻为得而自画,不待价而 自沽也,则曰学颜子之所学’。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 修颜子之学者,然后知《通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 之事业无穷矣。”故此一卷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宜其 度越诸子,直与《易》《书》《诗》《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是 以叙而藏之,遇天下之善士,又尚论前修,而欲读其 书者则传焉。

按朱子通书跋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名惇颐字茂叔自少即以学行有闻于世而莫或知其师传之所自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

编辑

而得孔、孟不传之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概见。然所以 指夫仲尼、颜子之学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不 可得而悉闻矣。所著之书,又多放失,独此一篇本号 《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 相表里。大抵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 之精微,决道义文辞利禄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 陋,至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 为空言。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 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 也。是以程氏既殁,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 用意高远而已。熹自早岁即幸得其遗编,而伏读之, 初盖茫然不知其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壮岁获游 延平先生之门,乃始得闻其说之一二。比年以来,潜 玩既久,乃若粗有得焉。虽其宏纲大用所不敢知,然 于其章句文字之间,则有以实见条理之愈密,意味 之愈深而不我欺也。顾自始读以至于今,岁月几何, 倏焉三岁。慨前哲之益远,惧妙旨之无传,窃不自量, 辄为注释,虽知凡近“不足以发夫子之精蕴,然创建 大义,以俟后之君子,则万一其庶几焉。”

按度正太极图说跋正始读晦庵先生所释太极图说莫得其义然时时览而思之不敢废其后十有馀年读之既久然后始知所谓上之一圈者太极本然

编辑

之妙也。及其动静既分,阴阳既形,而其所谓上之一 圈者,常在乎其中。盖本然之妙,未始相离也。至于阴 阳变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谓分 而言之,一物一太极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复会于一圈者,所谓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极也。然 其指五行之合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盖土行 四气,举是四者以该之,两仪生四象之义也。其下之 一圈,为“乾男坤女”者,所谓“男女一太极”也。又其下之 一圈,为万物化生者,所谓“万物一太极”也。以见太极 之妙,流行于天地之间者,无乎不在,而无物不然也。 然太极本然之妙,初无方所之可名,无声臭之可议, 学者之求之,其将何以求之哉?亦求“之此心而已矣。” 学者诚能自识其心,反而求之日用之间,则将有可 得而言者。夫“寂然不动,喜怒哀乐之未发者,此心之 体,而太极本然之妙于是乎在也;感而遂通,喜怒哀 乐之既发者,此心之用,而太极本然之妙于是而流 行也。然已发者可见,而未发者不可见,已发者可闻, 而未发者不可闻。”学者于此,深体而默识之,因其可 见以推其不可见,因其可闻以推其不可闻,庶乎融 会贯通,太极本然之妙可求,而心极亦庶乎可立矣。 或者不知致察乎此,而于所谓“无极”云者,真以为无, 而以为周子立言之病,失之远矣。先生尝语正曰:“万 物生于五行,五行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太极,其理至 此而极。正。”当时闻之,心中释然,若有以见夫理之所 以然,名之所以立者。先生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何也?此程子所谓海上无人之境,而人忽生乎其间 者,此天地人物之始,理家所谓感生之道也。”又曰:“‘生 天生地,成鬼成帝,即太极动静生阴阳’之义。”盖先生 晚年,表里洞然,事理俱融,凡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 合于道者,亦无不察,况圣门之要旨哉?遂宁傅耆伯 成未第时,尝从周子游而接其议论。先生闻之,尝令 正访其子孙而求其遗文焉。在吾乡时,傅尝有书,谢 其所寄《姤说》。其后在永州,又有书,谢其所寄《改订同 人说》。但傅之书槁无恙,而周子之《易》说则不可复见 耳。闻之先生,今之通书本名《易通》,则六十四卦疑皆 有其说。今考其书,独有《干》《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蒙》《艮》 等说,而亦无所谓姤说、《同人说》者,则其书之散逸亦 多矣,可不惜哉!夫“太极者,所以发明此心之妙用也。 《通书》者,又所以发明太极之妙用也。”然其言辞之高 深,义理之微密,有非后学可以骤而窥者。今先生既 已反复论辩,究极其说,章通句解,无复可疑者,“其所 以望于后之学者至矣。辄不自量,并以其闻之先生 者附之于此,学者其亦熟复而深味之哉!”

程颐易传九卷

编辑

按颐自序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

编辑

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 诵言而忘味,自秦而后,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 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 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 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 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 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 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 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

按杨时跋伊川先生著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

编辑

得其书于京师,示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 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先生道学足 为世师,而干《易》尤尽心焉。其微辞妙旨,盖有书不能 传者。恨得其书晚,不及亲受旨训。其谬误有疑而未 达者,姑存之以俟知者,不敢辄加损也。然学者得其 书,得其意,忘言可尔。

按吕祖谦跋伊川先生遗言见于世者独易传为成书传摹浸舛失其本真学者病之某旧所藏本出尹和靖先生家标注皆和靖亲笔近复得新安朱元晦

编辑

“所订雠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书,与一二同志手自 参定其同异,两存之,以待知者。既又从小学家是正 其文字,虽未敢谓无遗憾,视诸本亦或庶几焉。会稽 周汝能尧夫、鄮山楼锷景山方职教东阳,迺取刊诸 学宫。” 按:又跋:“程氏《易传》,理到语精,平易的当,立言 无毫发遗憾。”

按朱子跋易之为书更三圣而制作不同若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依卜筮以为教而其法则异至于孔子之赞则又一以义理为教而不专于卜筮也是

编辑

岂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异,故其所以为教为法, 不得不异,而道则未尝不同也。然自秦汉以来,考《象 辞》者,泥于术数,而不得其弘通简易之法;论义理者, 沦于空寂,而不适乎仁义中正之归。求其因时立教,

以承三圣,不同于法、同于道者,则惟伊川先生程氏
考证
之书而已。

张巨易解十卷

编辑

按欧阳修序易之为书无所不备故其为说者亦无所不有盖滞者执于象数以为用通者流于变化而无穷语精微者务极于幽深喜夸诞者不胜其广大

编辑

苟非其正,则失而皆入于贼。若其推天地之理以明 人事之始终而不失其正,则王氏超然远出于前人, 惜乎不幸短命,而不得卒其业也。张子之学,其勤至 矣,而其说亦详焉。其为《自序》,尤多所发明。昔汉儒白 首一经,虽孔子亦晚而学《易》。今子年方壮,所得已多, 而学且不止,其有不至者乎?

邹浩系辞纂义二卷

编辑

按浩自序未有天地固有者易也岂待圣人作之而后为易乎圣人取易于不可见闻之中而见之于卦爻彖象之内使天下后世由此入易焉犹鱼兔之筌

编辑

“蹄也,犹江海之舟楫也,犹诸夏之道路也,犹堂奥之 门户也。伏羲作《易》之初,八卦而已,三画而已。文王益 之而为六十四,重之以六爻,然后天下之能事毕矣。 然而未有辞也,周公又即卦爻为辞以系焉,而孔子 名之谓之《系辞》。”先儒谓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误 矣。杨子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又 曰:“重《易》六爻,不亦渊乎!”以此推之,文王但《益》卦重爻, 未尝系辞,而系辞者,皆周公也。孔子曰:“八卦成列,象 在其中矣,伏羲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文王也。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周 公也。”三圣一心,孔子之心,三圣之心也。乐天知命,又 忧之大也。故又为《彖》《象》以释卦爻之辞,又为《文言》以 兼释其《彖》象,又因卦爻彖象而无所不释,以自见其 意。后之君子视其可以传卦爻之下者,既以别而传 之矣;视其不可以传卦爻之下者,则类而传之于其 后耳。取孔子名“周公”者名焉,亦谓之《系辞》。其为《系辞》 虽同,其所以为《系辞》则异矣。兹异也,祇其所以为同 欤?是故立象以尽意,伏羲之事也;设卦以尽情伪,文 王之事也;系辞焉而尽其言,周公之事也;变而通之 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则孔子与焉。至孔子而所 以尽利、所以尽神,于是乎尽矣。孔子尝曰:“智者观其 彖辞,则思过半矣。”观彖而已,未及象也,而思已过半, 况并《系辞》观之乎?虽然,不能自师其诚心,不足以观 《系辞》;不能观《系辞》,不足以观《易》。易乎易乎!舍《系辞》而 《易》者,岂无其人乎?吾未之见也。

《易解》

编辑

按浩自序余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讲易讲未终篇俄以罪去然易之大旨盖尝潜心矣后十年崇宁二年窜处昭州因以循省馀隙北面于易而承教焉始也

编辑

恍若三圣亲以指授,然而犹有《易》也。中也,卦爻象数, 一念冰释,然而犹有《易》也。终也,在天而天,在地而地, 在人而人,在物而物,不知何者非《易》耶?不知何者是 《易》耶?索之而不得也,简之而不得也。然则昔之作《易》 者其谁乎?今之学《易》者其谁乎?不知谁之所以谁者 又其谁乎?不得已而喙鸣焉。盖作《易》者以忧患兴,而 学《易》者以忧患入也。作《易》者以忧患兴,《经》著之矣。学 《易》者以忧患入,未有过于孔子者。故曰:“吾再逐于鲁, 伐木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周,围于陈蔡之间,亲戚益 疏,徒友益散,其所以韦编三绝,是乃《易》之所不得遁 也。五十而学《易》,有《易》可学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则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矣。”孔子《易》也;《易》,孔子也。 孔子与《易》,虽大智,迷矣,予未得为孔子徒也。然自元 祐以来,黜于襄州,窜于新州,又窜于永州、昭州,亲老 不得养,兄弟妻子离散,举夫言罪戾者必归焉。行年 四十有五,又适近于孔子,言加我数年之时也。孔子 于是时前言学《易》,予以是时愿学焉。幸而得之以进 于学,则所谓可以无大过者,尚窃庶几焉,不瞠若乎 其后也。《庄子》曰:“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予既以夫 未尝有言者容声于笔端矣,于是又为之序。

龚原续解易义十七卷

编辑

按邹浩序易之旨不明于世久矣神宗皇帝以道莅天下于是造士以经表通经者讲于太学以训迪四方时陆公佃诗孙公谔书叶公涛周礼周公常礼记

编辑

而先生专以《易》授,诸公咸推先焉。先生盖王文公门 人之高弟也。三圣之所秘,文公既已发之于前;文公 之所略,先生又复申之于后。始而详说之,终以反说 约。故自熙宁以来,凡学《易》者,靡不以先生为宗师,因 以取上科,跻显位,为从官,为执政,被明天子所眷遇, 而功名动一时者,踵相蹑而起,至于今不绝也。先生 “之于斯文,岂曰小补之哉?”某获从先生游二十馀年 矣,始见之广陵,乃先生废黜之后也。听其言而观其 貌,未尝戚然犹在太学也;中见之京师,乃先生复用 之初也。听其言而观其貌,未尝欣然犹在广陵也。晚 见之西垣,又见之东省,又见之中台,先生之所以出 入进退,数数然矣。括不以为欣戚,亦无异于前日也。 顷闻其殁,初无甚苦,一旦正坐,若隐几然而逝矣。庄子曰:“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然则先生之 于《易》,非徒言之躬行之矣。是以言天下之至赜而不 可恶,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使人拟议以成其变 化,亦《易》而已。后之学者,果忘言而忘象,虽捐书可也。 若犹笃志于韦编,则先生之说方且与《易》皆行而不 朽,亦何待于《序》乎?姑以“夫可以容声者”塞其子见属 之意云。

孙觉易传

编辑

按游酢序易之为书该括万有而以一言蔽之则顺性命而已阴阳之有消长刚柔之有进退仁义之有隆污三极之道皆原于易而会于理其所遭者时也

编辑

“其所托者义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则天下之 理得矣。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 隐于人心。而民之迷日久,不能以自得也,冥行于利 害之域,而莫知所尚,圣人有忧之。此《易》之所为作也。 伏羲象之而八卦成,文王重之而六爻具,周公系之 辞,仲尼训其义,自伏羲至于仲尼,则《易》之书不遗馀” 旨矣。盖将领天下于中正之途,而要于时措之宜也。 居则观象而玩辞,动则观变而玩占,以研心则虑精, 以应物则事举。天且助之,人且与之,而何凶咎之有? 故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又曰:“因贰以济民行。”此四 君子之用心也。孙公莘老少而好《易》,常以是行己,亦 以是立朝,或进或退,或语或默,或从“或违”,皆占于《易》 而后行也。晚而成书,辞约而旨明,义直而事核,又将 与学者共之,盖亦先圣之所期,岂徒为章句以自名 家而已?此先生传《易》之意也,学者宜以是观之。

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卷

编辑

按觏自序觏尝著易论十三篇援辅嗣之注以解义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世有治易根于刘牧者其说日不同因购牧所为易图五十

编辑

五首观之,则甚重复。假令其说之善,犹不出乎《河图》 《洛书》《八卦》三者之内,彼五十二皆疣赘也。而况力穿 凿以从傀异,考之破碎,鲜可信用。大惧诖误学子,坏 隳世教,乃删其图而存之者三焉,所谓《河图》也,《洛书》 也,《八卦》也,于其序解之中,撮举而是正之,诸所触类, 亦复详说成六论,庶乎人事修而王道明也。其小得 失不足喜愠者,不尽纠割,别有一本,黄黎献为之序 者,颇增多诞谩,自郐以下,可无讥焉。牧又注《易》所以 为新意者,合牵象数而已。其馀则攘辅嗣之指而改 其辞,将不攻自破矣。先代诸儒,各自为家,好同恶异, 有如寇仇。吾岂斯人之徒哉?忧伤后学,不得已焉耳。

张弼葆光易解十卷

编辑

按黄裳序易之为道不出乎象数不足以为圣人以前民用不用乎象数不足以为天下以同民患是故圣人方其坐进乎道恍乎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

编辑

有象,有物即有象,有象即有数,及其恍惚之象数,杳 冥之真精,相遇而为混沌,然后二仪万物、五行、四象, 皆存乎其中,可以作《易》。故惟圣人为能知象之所以 立,知数之所以起,知言之所以默云,知意之所以用 舍,以蓍得爻,以爻得卦,吉凶之兆,祸福之证,如响之 声,如形之影,可以善胜,难以幸免。盖夫神《易》之在圣 “人,入而反一,则形而上者与之为体;出而应物,则形 而下者与之为用。惟象与数,本于道,行于神,圣人取 其无乎不为之《易》,以济民行,以同民患”,乃命以为书 焉。舜元读《易》于山中,辄自大悟,以谓后世之学《易》者, 类以臆论,徒说义理,第为虚言,无补于事。盖夫圣人 不以前民用,则何事乎为《易》?不用乎象数,则何以前 民用?于是范天地之化而得象,围天地之化而得数。 圣人言意本于爻象,象数本于神《易》。舜元本于爻卦 之变动,祸福之兆,休废之理,密与人事,合若符节。因 民之言动而贰之以是非,使之趋吉而避凶;因民之 向往而贰之以迷悟,使之违恶而依善。一气之起灭, 五行之衰盛,有常有幸,或依或违,使之知所避以幸 而遂免,使之知所修以常而获报。而彼末学,方用区 区之说,与人徒论人事,虽执以归,竟无其实。然则舜 元之学,当与秦、汉之高士议其优劣,诸生其勤而承 之,不可失也。

晁说之录古周易八卷

编辑

按说之自序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按晋太康初发汲县旧冢得古简编科斗文字散乱不可训知独周易最为明了

编辑

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 杜预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而《汉·艺 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曰:“《上下经》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则《彖》《象》《文言》《系辞》,始附卦爻,而 传于汉欤。先儒谓费直等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 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其初,费不列学 官,惟行民间。至汉末,陈元及郑康成之徒,皆学费氏 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 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乱 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惜哉!奈何!后之儒生尤而效 之,杜氏分《左氏传》于《经》,宋襄、范望辈散《太元赞》与测 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 尚书》司马迁、班固《序传》、扬雄《法言序篇》云尔。今民间 《法言》列《序篇》于其篇首,与《学官书》不同,概可见也。唐 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则又效小王之过也。今 悉还其初,庶学者不执彖以徇卦,不执象以徇爻云。 昔韩宣子适鲁,见《易象,是古人以卦爻统名之曰象 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岂若后之人卦必以象 明,象必以辞显,纷纷多岐哉?呜呼,学者曾未之知也。 刘牧云:“《小象》独《干》不系乎爻辞,尊君也。”石守道亦曰: “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干》悉 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可责哉?若夫文字之 传,始有齐、楚之异音,卒有科斗、籀篆、隶书之四变,因 而讹谬者多矣。刘向曾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 经》,至蜀李譔,又尝注《古文易》,则今之所传者皆非古 文也,安得睹夫刘、李之书乎?其幸而诸儒之传今有 所稽考者,具列其异同舛讹于字下,亦庶几乎同复 乎古也。或曰:“子能古文,何不以古文写之?”曰:“有改于 华而无变于实”者,予不为也。如古者竹简重大,以经 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谨录而藏诸,以俟 博古君子。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嵩山 晁说之题。

《周易太极传外传因说》
八卷

编辑

按说之自序仆年二十有四偶脱去科举事业决意为五经之学不专为一家章句也是时王氏之说列于学官者既尊而又日有新说至自金陵学者耻其

编辑

“得之后也。”从而士子又务为新异之说,寒士非其党 者,莫能向迩以一言也。仆恨焉,岂无古人之师乎?果 于《易》得孟喜、京房、郑康成、虞翻、关子明之徒,使小王 之说不得一日容也。虽然,因是数家,异乎王氏则有 之,其于圣人制作之本意,又不知果合否?逮绍圣戊 寅,邂逅洛阳杨老朝散贤宝,语及《易》而异之,良非仆 平生所尝闻之之言也。恳从杨老有求,乃得康节先 生自为《易图》二,虽輹轮俱存,而杨行年将七十,中风, 语音清浊不端,无由诘问。二三年少在旁,虽以其哂 笑,仆独敬杨老而尊其图,谓必可入也。杨且指乾坤 坎离四卦为仆言曰:“得是四卦,则见伏羲之《易》矣,而 文王《易》在其中也。”越明日,如迷人识“归路,有感于二 图,可指循环,无方体也。”杨老曰:“吾昏病而忘之已久, 今日因子之言,则如初授此图时也。”自是入洛,与先 生之子伯温游,得先生之遗编残槁,宝而藏之,服勤 不知昼夜,二十年间,辄作《易传》四种,名曰《商瞿传》,视 其有师也。无何,靖康元年丙午冬,金贼猖狂至南京, 所为《商瞿传》者,与平生衣冠五世图书,悉以灰烬。既 而避难高邮,从亲朋之请,追作《易传》数帙,未有条理。 建炎二年戊申正月,真州巨寇遽至,而高邮之《传》又 复灰烬。是时老病之躯,存乎灰烬之外者幸也。乃避 地海陵,病能饮食,而于《易》则曰“不能,可乎?”益为亲朋 以追作。起是年四月十八日辛未,迄七月一日癸未, 凡用七十有二日,槁草具,或志其旧,或得厥新,凡六 卷,名之曰《太极传》。又有《外传》一卷,《因说》一卷,备为《易》 一家之书。后有好古识变之君子,恐未必以仆言为 妄作也。呜呼!吾道其亦艰哉!其亦艰哉!

按晁子健后序先大父平生著易书曰易商瞿大传曰易商瞿小传曰商瞿易传曰商瞿外传曰京氏易式曰易规曰易元星纪谱靖康后悉为灰烬建炎二

编辑

年侨寓海陵,作《周易太极传外传》。因说是年渡江寓 金陵,疾亟终于舟中,建炎三年七月也。子健访求遗 文,编成十二卷。又将京氏《易式》并《周易太极传外传》, 因说谨缮写藏于家。

按朱子后序晁氏吕氏大同小异互有得失先儒虽言费氏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然初不言其分传以附经也至谓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则魏志之言甚

编辑

明,而《诗》疏亦云,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 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而《艺文志》 所载《毛诗》故训传亦与《经》别。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 “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说经》为注焉。”郑相去 不远,盖仿其意而为之尔。故吕氏于此义为得之,而 晁氏不能无失。至晁谓“初乱古制时,犹若今之乾卦” 《彖》《象》,并《系辞》末,而卒大乱于王弼,则其说原于孔《疏》 而吕氏不取也。盖孔《疏》之言曰:“夫子所作《彖辞》,元在 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干乱先圣经世之辞。 及至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 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此其以为 夫子所作,元在经辞之后,为夫子所自定,虽未免于 有失,而谓辅嗣分爻之象以附当爻,则为得之,故晁 氏舍其半而取其半也。其实今所定复为十二篇者, 古《经》之旧也。王弼注本之《乾卦》,盖存郑氏所附之例 也。《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吕氏于《跋语》 虽言康成、辅嗣合传于《经》,然于《音训》乃独归之郑氏而不及王弼,则未知其何以为二家之别,而于王本 《经传》次第两体之不同。亦不知所以为说矣,岂非阙 哉?

《易规》
一卷

编辑

按说之自序某山县无事辄以所闻读易自娱若著书则不敢而又未能忘言于斯世也作易规十有一篇

编辑

《京氏易式》
一卷

编辑

按说之自序元祐戊辰仲冬在兖州初学京氏易乃据其传为式以便其私何敢示人其后江淮间有好事者颇传去今三十年矣既校正其传而前日之式

编辑

亦不得不修定也。惟是其已出者,殆未容改过。奈何 益知昔人自期死而后传其所著之书。其用意深矣。 嗟夫!按《式》以求《传》。因《传》以明《易》。可不敬诸。

耿南仲易解义十卷

编辑

按南仲自序易之为言变也盖道之名也道体常而尽变乃全著而为书而滞于言象之间言有常理而象有常形则宜于变有所不能尽然而言象之间

编辑

化裁推行而变无穷,故特以变称,而名之曰《易》也。《系 辞》之言《易》者屡矣,一言而尽《易》之义者,“《易》无体”是也。 盖有体则定而不易,屡易而不居者,乃以其无体也。 《易》无体而有书,何也?犹神无方而有蓍龟之神物也。 神不在物,则是物外者神之方,乌得为无方?《易》不在 书,则是易外者易之体,乌得谓无体。故神有物乃所 以为无方;易有书,乃所以为无体也。《易》之为书,始于 作卦,作卦则三画而已;终于重卦,重卦则有六爻焉, 以谓其六。阙五字  判焉有定位,《易》见而法象具, 惟天地人之三极耳,故以三画象焉。然而六画,则三 极之谓也,又有所以极道之“者,天之道曰阴与阳, 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九六,故以 六爻具焉。六爻具而刚柔变化,吉凶悔吝,总错其间, 探之不得其端,循之不见其绪矣。虽然,《易》之道,有要 在无咎而已,要在无咎者何善补过之谓也。凡天下 有侈乎至足之分,拂乎自然之宜者,皆过之。拂乎人 情,犹为小过,拂乎天道,是为大过。圣人之作《易》,顺性 命,调而补之,使天下后世观其象而玩其辞,则获自 天之祐而无大过,盖所谓善补过者。孔子曰:“加我数 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是知《易》之要在“无 咎”而已。然而《易》之生蓍,倚数,立卦生爻,直诠谛之寄 耳。所以为《易》,则不在是。故《经》曰:“《易》者,象也。象也者,象 此者也。”以为《易》之为象、姑像此而已、非其真也,犹象 龙之非真龙也;认象以为真、则失《易》之旨矣。

张根吴园易解九卷

编辑

按根孙垓后序先祖太师年十四与乡荐连三举以二十一登进士第三十一官至陞朝重亲在堂适遇郊霈有旨愿以叙封回授祖父母者听是岁即丐

编辑

休致,遂获恩封。上逮当时。朝贵咸赋诗相庆。如右丞 黄公履诗云。“一发诚心四美具”,谓以官及亲一美也以父之封及大父二 美也以母之封及大母三美也以妻之封及母四美也“与参养志便为徒。及亲 从事于今有,为祖休官自古无。岂但高情伸李密,堪 嘉孝治显姚虞。夜来子侄从头说,喜甚翻悲独早孤。” 士大夫传诵,莫不钦叹。后因庐墓,群鹤朝夕集于墓 上,孝行著闻。有荐于朝者,特落致仕。召对时年四十 一,浸膺擢用,将漕淮南、江西,升秘阁修撰。闲居十年 间,杜门著书,自历代至本朝,编年凡数百卷,《五经》诸 子皆为之传注。先公忠定收拾于兵燹之馀,缀辑残 槁,未及全备,而复谢世。垓不肖弗克负荷,未能悉以 刊行,大惧湮没不彰,惟有《易解》屡加。阙。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