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6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六十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二

  晉王弼易略例唐邢璹序

  干寶周易爻義屠曾序

  唐孔穎達正義自序

  陸德明周易釋文自序

  李鼎祚周易集解自序 朱睦桔序 計用章後序

  東鄉助周易釋疑自序 蔡攸序

  陸希聲易傳自序

  郭京周易舉正自序

  邢璹周易正義補闕並略例疏自序

  宋陳摶易龍圖自序

  雎陽王氏古易石林序

  劉牧易數鉤隱圖自序

  宋咸周易補注余靖序

  宋咸易訓自序

  宋咸王劉易辨自序

  司馬光潛虛易傳陳仁子序

  周惇頤太極圖通書胡宏易通序 朱子通書跋 度正太極圖說跋

  程頤易傳自序 楊時跋 呂祖謙跋 朱子跋

  張巨易解歐陽修序

  鄒浩繫辭纂義自序

  鄒浩易解自序

  龔原續解易義鄒浩序

  孫覺易傳游酢序

  李覯刪定易圖自序

  張弼葆光易解黃裳序

  晁說之錄古周易自序

  晁說之周易太極傳外傳因說自序 晁子健後序 朱子後

  序

  晁說之易規自序

  晁說之京氏易式自序

  耿南仲易解義自序

  張根吳園易解孫垓後序

經籍典第六十卷

易經部彙考二

編輯

晉王弼周易略例一卷

編輯

按邢璹序原夫兩儀未立神用藏於視聽一氣化矣至賾隱乎名言於是河龍負圖犧皇畫卦仰觀俯察遠物近身八象窮天地之情六位備剛柔之體言大

編輯

「道之妙有;一陰一陽,論聖人之範圍。顯仁藏用,實三 元之胎祖;鼓舞財成,為萬有之蓍龜,知來藏往。是以 孔丘三絕,未臻區奧;劉安九師,尚迷宗旨。」臣舞象之 年,鼓篋鱣序,漁獵墳典,遍習《周易》,研窮耽玩,無舍寸 陰。是知卦之紀綱,周文王之言略矣;象之吉凶,孔仲 尼之論備矣。至如王輔嗣《略例》,大則總一部之指歸, 「小則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順之理,應變情偽之端, 用有行藏,辭有險易,觀之者可以經緯天地,探測鬼 神,匡濟邦家,推辟咎悔。雖人非上聖,亦近代一賢。臣 謹依其文,輒為註解,雖不足敷弘《易》道,庶幾有裨於 教義,亦猶螢燐增輝於太陽,涓流助深於巨壑。臣之 志也,敢不上聞。」又曰:「《略例》者,舉釋綱」目之名,統明文 理之稱。略,不具也。例,並舉也。輔嗣以先儒著《易》二十 餘家,雖小有異同,而迭相祖述,推比所見特殊,故作 《略例》,以辨諸家錯綜文理,略錄之也。

干寶周易爻義一卷

編輯

按屠曾序吾師草廬先生謂易為五經冠而吳晉英舊以易解聞吾鹽得兩君子為陸鬱林公紀干常侍令升第干氏易有註者僅三十卦卦惟乾備六爻餘

編輯

止一彖一爻而已。要皆自《古易類萃》中摘抄。然亦羲 文象數,幸衍一脈於蛟潭海澨間,不可謂《東南易髓》, 不自令升標揭之也。況駿心雄理,遣詞英上不遜。輔 嗣錄之,不啻起晉儒而清言也乎。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六卷

編輯

按穎達自序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

編輯

「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 失其性;行必協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 綸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無窮,風聲所以不朽。非 夫道極元妙,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 之所益也。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 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凡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未 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 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文體更相祖述,非有絕 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 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 辭尚虛元,義多浮誕。原夫《易》理難窮,雖復元之又元, 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 既背其本,又違於《注》。至若《復卦》雲「七日來復」,並解云: 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 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 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 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 在,何得稱「七月來復?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 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 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 之,而雲七日來復」,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注若此,康 成之說,遺跡可尋。輔嗣注之於前,諸儒背之於後,考 其義理,其可通乎?又《蠱卦》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輔 嗣注云:「甲者,創制之令。又若漢世之時,甲令乙令也。」 輔嗣又云:「令下乃誅,故後之三日。」又《巽卦》云:「先庚三 日,後庚三日。」輔嗣注云:「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云:「甲 庚,皆申命之謂也。」諸儒同於鄭氏之說,以為「甲者,宣 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義;後之三 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寧之義。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 又不顧其注,妄作異端。今既奉敕刪定,考察其事,必 以仲尼為宗,義理可發,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 其實,欲使信而有徵。其文簡,其理約,寡而制眾,變而 能通。仍恐鄙才短見,意未周盡,謹與朝散大夫太學 博士臣馬嘉運、守太學助教臣趙乾葉等對共參議, 詳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 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等,對敕使趙弘智 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聖道,下 益將來,故序其大略,附之卷首爾。

陸德明周易釋文卷

編輯

按德明自序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

編輯

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 《序卦》《雜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 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 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 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 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 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 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 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寬授同郡碭田 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 之學焉。施讎傳《易》,授張禹及琅邪魯伯,禹授淮陽彭 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毛莫如及琅邪邴丹。後漢劉 昆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其子軼孟喜父孟卿,善為 《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喜從田王孫 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後漢窪丹、 觟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梁丘賀本從太中大夫京 房受《易》,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琅 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咸。後 漢范升傳梁丘《易》,以授京兆楊政。又潁川張興傳梁 丘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京房授《易》梁人 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延壽《易》 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壽嘗曰:「得我術 以亡身者,京生也。」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 海段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弘。一本作桑弘「皆為郎、博士。」 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孫期、魏滿並傳之。費 直傳《易》,授琅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 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 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 元、丁將軍,大義略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 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 氏經》與古文同。范曄《後漢書》云:「京兆陳元、扶風馬融、 河南鄭眾、北海鄭元、潁川荀爽,並傳《費氏易》。沛人高 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 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為 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 《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 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 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 世,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其《繫辭》已下,王不 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今亦用韓本。子夏《易傳》三 卷,孟喜《章句》十卷,京房《章句》十二卷,費直《章句》四卷, 馬融《傳》十卷,荀爽《注》十卷,鄭元《注》十卷,劉表《章句》五 卷,宋衷《注》九卷,虞翻《注》十卷,陸績《述》十三卷,董遇《章 句》十二卷,王肅《注》十卷,王弼《注》七卷,姚信《注》十卷,王 廙《注》十二卷,張璠《集解》十二卷,干寶《注》十卷,黃穎《注》 十卷,蜀才《注》十卷,尹濤《注》六卷,費元珪《注》九卷,荀爽 《九家集注》十卷,謝萬、韓伯、袁悅之、桓元、卞伯玉、荀柔 之、徐爰、顧懽、明僧紹、劉瓛,自謝萬以下十人,並注《繫 辭》,為《易》音者三人。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陳周弘正並 作《易義》,此其知名者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七卷

編輯

按鼎祚自序元氣氤氳三才成象神功浹洽八索成形在天則日月運行潤之以風雨在地則山澤通氣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諸身四支百體合其度遠取

編輯

「諸物,森羅萬象備其工。陰陽不測之謂神,一陰一陽 之謂道。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仁者見 之以為仁,知者見之以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 之道鮮矣。」斯乃顯諸仁而藏諸用,神無方而《易》無體, 巍巍蕩蕩,難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卑,君臣位列,五運 相繼,父子道彰;《震》《巽》索而男女分,《咸》《恆》設而夫婦睦, 人倫之義既闡,家國之教鬱興。故《繫辭》「古者庖犧氏 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庖犧氏沒,神 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 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貨,交易而 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 人不倦,神其化使人宜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 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 諸《隨》。古者穴居而野處,後代聖人易之以宮室,蓋取 諸《大壯》。「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 取諸《睽》。上古結繩為政,後代易之《書契》。「百官以理,萬 人以察」,蓋取諸《夬》。故聖人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觸類而長之。六 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能事畢矣。其旨遠,其 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若夫雜物撰德,辯是 與非,「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自天 祐之」,「吉無不利」者也。至於「損以遠害」,「《說》以先之」,定其 交而「後求,安其身而後動。履和而至,謙尊而光,能說 諸心,能研諸慮。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 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莫善乎蓍龜。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將有為也,問之以 言,其受命也,應之如響。無有遠邇幽深,遂「知來物,故 能窮理盡性,利用安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 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冥精入神,口僻焉 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元通,深不可識。《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斯之謂矣。」原夫權輿三教,鈐鍵九流,實 開國承家,修身之正術也。自卜商入室,親授微言,傳 注百家,綿歷千古。雖競有穿鑿,猶未測淵深。唯王、鄭 相沿,頗行於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且《易》 之為道,豈偏滯於天人者哉?致使後學之徒,紛然淆 亂,各修局見,莫辨源流。天象遠而難尋,人事近而易 習,則《折楊》《皇華》嗑然而笑,方以類聚,其在茲乎?臣少 慕元風,遊心墳籍,歷觀炎漢,迄今巨唐,採群賢之遺 言,議三聖「之幽賾。」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 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各列名義,共契元宗。先儒有所 未詳,然後輒加添削,每至章句,僉例發揮,俾童蒙之 流,一覽而悟;達觀之士,得意忘言。當仁既不讓於其 師,論道豈慚於前哲。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元;經注 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 明矣。其王氏《略例》,得失相參,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仍 附經末,式廣未聞。凡成一十卷,以貽同好,冀將來君 子,無所疑焉。祕書省著作郎臣李鼎祚序。

按朱睦桔序予觀唐藝文志稱李鼎祚集註周易十七卷據鼎祚自序雲十卷而首尾俱全初無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據而雲十七卷也崇文總目及邯鄲圖

編輯

《書志》亦稱七篇逸,蓋承《唐史》之誤耳。鼎祚解《經》多避 唐諱,又取《序卦》冠於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 贛、京房、馬融、荀爽、鄭元、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 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 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 容、孔穎達,凡三十二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諸說,義 有未詳,鼎祚乃加增削。予嘗綜其義例,蓋宗鄭學者 也。自商瞿之後,註《易》者百家,而鄭氏元、王氏弼為最 顯。鄭之學主象數,王之學主名理,漢晉以來,二氏學 並立。至劉宋初,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時陸澄、王 濟輩皆以為不可。自是河汾諸儒多主於鄭,江左及 青、齊多主於王。唐興,孔穎達受詔譔定《五經正義》,於 《易》獨取王傳,而鄭學遂廢,先代專門之業亦復不傳, 可勝嘆哉!夫《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世之言理義之學 者,以其辭耳。象變與占,其可闕乎!昔吳季札之魯,觀 樂見《易》象,喜曰:「周禮盡在魯矣。」是故象者,《易》之原也。 象成而後有辭,辭著而後有變,變見而後有占。若乃 顓尚文辭,不復推原大傳,天人之道岐而為二可乎? 康成去古未遠,其所纂述必有所本,鼎祚恐其失墜, 以廣其說,均之為有裨於《易》者也。是編刻自宋季,人 間希有存者,頃歲予得之李中麓氏,復用校梓以傳。 欲使聖人之道不致偏滯,而自漢迄唐,三十家之言 亦不至埃滅弗聞也。鼎祚,資州人。仕唐為祕閣學士, 以經學稱於時,嘗進《平敵論》,預察敵人叛亡日時,無 毫髮爽,象數精深蓋如此。及閱《唐列傳》與《蜀志》俱不見其人,豈遺之耶?抑別有所載耶?因附論著於此,以 俟博雅者考焉。

按計用章後序易之為書無所不通大焉天地之變細之鱗介之動數宜象索惟神之測聖師歿七十弟子喪後出之師各耑其習故異同派焉晉魏之際傳

編輯

者尤眾,獨王氏為異,摘去拘滯,特論人事,蓋得聖人 所以為《易》之意,是以歷代貴之,列諸學官,學者誦焉。 諸儒章句,遂廢不著,非好古博雅,人間鮮有傳者。慶 曆壬午,相府策《賢良》,六題一出,此書素未嘗見,賢良 多下者。是冬,予放謫北歸,復官漢東,至淮安太守平 陽公館焉。公先德學士,蜀之儒宗,名為博古,因間以 請,遂出先學士所藏李氏《易》本,俾予與其子彥孚習 焉。其書會數十章句,取其合者著之。其解卦異者,家 世變正時來,旁通互採,頗為煩悉。若何范之為《春秋》 者,其所取荀慈明、虞仲翔為多,而斥王氏、李氏之志 也。彥孚既授卒業,且欲中都官文與先學士之意,因 緘別本,屬所親眉陽孫景初摹工刊刻,以廣傳布噫? 此書意例雖異,其精者連環,錯綜者有理證,似非一 人之學所能舉意。仲尼之後,師師相承,以及翻爽,豈 《易》之道,天地人鬼神萬化,巨細無不貫,後之學者不 能兼明,直順所聞言之耶?古之能事亡逸者多矣,後 或有惜之者,況此書聖賢之遺旨所存乎?他日有沉 深志古,得之怡然以「自廣」,斯亦平陽氏之世德也。慶 曆甲申七月

東鄉助周易釋疑一卷

編輯

按助自序易以龍象乾以馬明坤隨事義而取象是故春秋傳辭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觸類而長洎甲子以六十為運而卦則六十四

編輯

為周六十四而參六十。合九百六十年為一元紀。助 今采於往疏未釋後學滯懵者標出。目為《周易釋疑》。 屬象比事。約辭伸理雲爾。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柱 國賜紫金魚袋東鄉助上。

按蔡攸序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始畫八卦而象在其中象與卦並生以寓天下之賾故曰易者象也蓋俯仰以觀遠近以取神明之德可通鬼神之情狀可得

編輯

而況於人乎,況於萬物乎?及因而重之,發揮於剛柔 而生爻,則擬諸形容者,其變不一,而象亦為之滋矣。 故邑屋宮庭,舟車器械,服帶簪屨,下至鳥獸蟲魚,金 石草木之類,皆在所擬,至纖至悉,無所不有,所謂其 道甚大,百物不廢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 在中古,觀此以繫辭。而後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 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為魚兔之筌蹄,殆非聖人 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也。助之作書,盡推互體 變卦之法,以明爻象,可謂有意於此矣。而學之不明, 言之不擇,往往傅致牽合,先後牴牾,學者蓋疑焉。雖 然,後之學《易》而觀《易》者,必自助發之,故著其書以示 來者。

按:《中興書目》:唐守江陵尹東鄉助撰。其說以象之所 生,生於義也,有斯義然後明之以物,如「以龍」敘《乾》,「以 馬」明《坤》之類。

陸希聲易傳二卷

編輯

按希聲自序予乾符初任右拾遺歲莫端居夢在大河之陽曠野數百里有三人偃臥東首長各數十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王下孔子也三聖皆無言意

編輯

中甚愕,寤而震悸,伏而思之,「河與天通,圖之自出。《三 聖衡》列,《乾》之象也。天道無言,示人以象,天將以《易》道 畀予乎?」由是考覈少小以來所集諸家注說,貫以自 得之理,著《易傳》十篇。《傳》《上經》為第一,《下經》為第二,所 以列彖象之微辭,測卦爻之奧義。第三篇演文言之 純粹,以顯聖人之賾。第四篇伸《繫辭》之微意,以彰《易》 道之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釋 《說卦》之義,辨反對之相資。第七篇,窮畫卦象之由,生 蓍奇偶之極。第八篇,明權輿律呂之末,製作禮樂之 原。第九,通天下之理。第十成天下之務。別撰作《易圖》 一卷,《指說》一卷,《釋變》一卷、《微旨》一卷。又以《易經》文字 古今謬誤,又撰《證》一卷。

郭京周易舉正三卷

編輯

按京自序我唐御注孝經刪定月令蓋為前儒用意未及精研後漢太學刊石撰集說文慮其日月浸深轉寫誤謬京也歷代傳授五經為業其於易道討覈

編輯

偏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註定傳授真本讀誦。 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學人等本,或將經入 註,用註作經,《小象》中間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辭註內 移後義卻處於前,又兼有脫漏,兩字顛倒謬誤增省, 義理不通。今並依定本舉正其謬,仍於謬誤之處,以 朱書異之。希好事君子,志學通儒,詳而觀之,則經註 通流,《雅》《鄭》不紊,都計一部中差謬處,總一百三節,列 為一部,具述訛舛,因目為《周易舉正》,分為上、中、下三 卷,傳諸志學者雲。

==邢璹周易正義補闕七卷周易略例疏三卷==按:璹《自序》,「王輔嗣《略例》,大則總一部之指歸,小則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順之理,應變情偽之端,用有行 藏,辭有險易。觀之者可以經緯天地,探測鬼神,匡濟 邦家,推辟咎悔。雖人非上聖,亦近代一賢。臣謹依其 文,輒為註解,雖不足敷弘《易》道,庶幾有裨於教義,亦 猶螢燐增輝於太陽,涓流助深於巨壑。臣之志也。

宋陳摶易龍圖一卷

編輯

按摶自序原夫龍馬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猶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答曰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

編輯

所以知之也。且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忒,則不 成次序,故自一至於盈萬,皆累累然如絲之於縷也。 使《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矣。所以天意先未 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以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 示之,伏羲合而陳之,仲尼默而形之者也。其未合也, 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十 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五十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 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 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 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 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其既合也,天一居上, 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 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 圖之變。岐分萬途。今略述其梗概焉。西蜀崇龕陳摶 序。

睢陽王氏古易十二篇

編輯

按石林先生序班固儒林傳稱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藝文志敘易雲文王重易爻作上下篇孔子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

編輯

總稱《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而其餘王氏以上至 周氏六家二篇而已。二篇者,傳《上下經》之辭;而十二 篇者,《上下經》之外,又有十篇之說也。古易書之序如 此。吾嘗於雎陽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乾坤》而下,分 《咸》《恆》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潛龍 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之類,至《𦅸辭》《彖辭》《大象》《小象》《序 卦》《說卦》《雜卦》《文言》與今上下《繫辭》,皆別為《卷正》十二 篇。乃知今本各以《彖》《象》之辭繫每卦之下,而取孔子 之傳。謂之《繫辭》者,王輔嗣之誤也。太史公引「天下同 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為《易大傳》,則漢儒固未嘗以 兩篇為《繫辭》。又漢儒多引正其本,「萬事理與,差之毫 釐,失之千里」,為《易傳》,而今無之。或者其書亦有脫亡 歟。

劉牧易數鉤隱圖一卷

編輯

按牧自序夫易者陰陽氣交之謂也若夫陰陽未交則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則萬物安從而生哉是故兩儀變易而生四象四象變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

編輯

卦,於是乎天下之能事畢矣。夫卦者,聖人設之觀於 象也。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生,象由數設, 舍數則無以見四象所由之宗矣。故仲尼之贊《易》也, 必舉天地之極數以明成變化而行鬼神之道,則知 《易》之為書,必極數以知其本也。詳夫註疏之家,至於 分經析義,妙盡精研。及乎解釋天地錯綜之數,則語 惟簡略,與《繫辭》不偶,所以學者難曉其義也。今採摭 天地奇偶之數,自「太極生兩儀」而下,至於復卦,凡五 十五位,點之成圖,於逐圖下各釋其義,庶覽易曉耳。 夫《易》道淵邈,雖往哲難闚於至微。牧也蕞生祖述,誠 媿其狂簡。然則象有定位,變有定數,不能妄為之穿 鑿耳。博雅君子,試為詳焉。

宋咸易補注十卷

編輯

按余靖序易之道深矣自漢興有施孟梁丘京氏費高諸家之學列於庠序而傳異端師異說往往入於五行讖緯之術故其學中絕焉王氏之學傳自魏晉

編輯

「盛於隋唐之際,大都言陰陽變化,人事得失,不悖於 三聖,不蕩於術數,故獨為學者所宗。近世言《易》者,復 以奇文詭說相尚,自成一家之言,考之卦𦅸、爻象、彖 繫之微,有所不通矣。今廣平宋君貫之補注《周易》,蓋 懲諸儒之失而摘去異端,志在通王氏之說,合聖人 之經。字有未安,意有未貫,必引而伸之,用明文王、周 公之旨。初著《易明》數十篇,後得唐郭京《舉正》之說,意 與己合,遂採郭氏《舉正》與《易明》相參綴於經注之下, 辨墜簡之所缺,啟後人之未悟。朱墨發端,粲然可觀」, 其自敘詳矣。於戲!古之儒者以明經為本,兩漢名臣, 未嘗不以經進。自儒林、文苑派分以來,縉紳之士視 經為蘧廬耳。貫之學必稽古,言必貫通,以詞章取科 第,以通博副名實。皇祐元年,歲在荒落,補注既成,聞 於旒扆,俄頒中旨,附郵投進。其明年,蠻事平息,因談 經義,遂得副本為示,迺周而研之。嘗觀劉氏《鉤隱圖》, 言:「宓犧氏因龍圖龜書之文,以畫八卦。」又言「天五地 五,大衍之用。」其深於數者。及觀貫之之釋,以為宓犧 稽象於天,取法於地,觀鳥獸之文,通萬物之情以畫 卦,奚獨取於龍馬之文耶?又其言「乾坤之策生於四 象」,其於尼父之經、輔嗣之注,亡所戾而有所明焉。固可祕之藏室,流之學宮,寧止是正文字而已哉!歎其 言近旨遠,故題而序之。

《易訓》
三卷

編輯

按咸自序予既以補注易奏御而男億請餘義凡百餘篇端因以易訓名之蓋言不敢以傳世特教其子而已

編輯

王劉易辨二卷

編輯

按咸自序近世劉牧既為鉤隱圖以畫象數盡刊王文直以己意代之業劉者實繁謂劉可專門王可焚竄咸聞駭之摘乾坤二卦中王劉義及鉤隱圖以辨

編輯

之也。凡二十篇。為二卷。題曰《王劉易辨》雲。

司馬光易傳一卷

編輯

按陳仁子序九師興而易道微易之微豈專九師咎哉彖翼而下旁薄深廣留七分者亡幾田丁施費脈脈師授俾勿墜龍龜圖書或左用之而不悟京房守

編輯

「緯數,其失也泥。韓康伯談名理,其失也浮。」二千年間, 《易》道倀倀,如蒙霧行,述而不論,河汾猶難之。曆越五 閏,真人御宇,王澤萃鍾,異人間出,希夷抉羲畫而成 於邵,濂溪泄周經而融於程,以至匯為《漢上》而尚變, 演為《考亭》而尚占,支析為《合沙》而尚象,三聖元蘊,剖 抉靡遺,而讀者瞭然如生三代之世。晚得溫公《易說》 一編,視諸老猶最通暢。今流傳人間,世槁雖未完。其 論太極陰陽之道,乾坤律呂之交,正而不頗,明而不 鑿,獵獵與濂、洛貫穿,中間分剛柔,中正配四時。微疑 未安,學者宜心會爾。《易》之作,聖人吉凶與民同患之 書也,非隱奧艱深而難見也。談《易》而病其隱且艱,非 深《易》者也。參習是編,《易》道庶其明乎!

周惇頤太極圖一卷通書一卷

編輯

按胡宏易通序通書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周子名惇頤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學所自或曰傳太極圖於穆修修傳先天圖於种放放傳於陳摶此殆其學

編輯

之一師歟?非其至者也。希夷先生有天下之願,而卒 與鳳歌荷篠、長往不來者伍,於聖人無可無不可之 道,亦似有未至者。程明道先生嘗謂門弟子曰:「昔受 學於周子,令尋仲尼、顏子,所樂者何事」,而明道先生 自再見周子,吟風弄月以歸。道學之士,皆謂程顥氏 續孟子不傳之學,則周子豈特為種、穆之學而止者 哉!粵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經世之法。孟 軻氏闢楊、墨,推明孔子之澤,以為萬世不斬。人謂孟 氏功不在禹下。今周子啟程氏弟子以不傳之妙,其 功蓋在孔孟之間矣。人見其書之約也,而不知其道 之大也;見其文之質也,而不知其義之精也;見其言 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長也。顧愚何「『足以知之?然服 膺有年矣,試舉一二語,為同志者起予之益乎?患人 以發策決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則曰志伊 尹之所志;患人以知識見聞為得而自畫,不待價而 自沽也,則曰學顏子之所學』。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 修顏子之學者,然後知《通書》之言,包括至大,而聖門 之事業無窮矣。」故此一卷書皆發端以示人者,宜其 度越諸子,直與《易》《書》《詩》《春秋》《語》《孟》同流行乎天下。是 以敘而藏之,遇天下之善士,又尚論前修,而欲讀其 書者則傳焉。

按朱子通書跋通書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名惇頤字茂叔自少即以學行有聞於世而莫或知其師傳之所自獨以河南兩程夫子嘗受學焉

編輯

而得孔、孟不傳之正統,則其淵源因可概見。然所以 指夫仲尼、顏子之學而發其吟風弄月之趣者,亦不 可得而悉聞矣。所著之書,又多放失,獨此一篇本號 《易通》,與《太極圖說》並出程氏,以傳於世。而其為說,實 相表裡。大抵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 之精微,決道義文辭利祿之取捨,以振起俗學之卑 陋,至論所以入德之方,經世之具,又皆親切簡要,不 為空言。顧其宏綱大用,既非秦、漢以來諸儒所及,而 其條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學者所能驟而窺 也。是以程氏既歿,而傳者鮮焉,其知之者,不過以為 用意高遠而已。熹自早歲即幸得其遺編,而伏讀之, 初蓋茫然不知其所謂,而甚或不能「以句。」壯歲獲遊 延平先生之門,乃始得聞其說之一二。比年以來,潛 玩既久,乃若粗有得焉。雖其宏綱大用所不敢知,然 於其章句文字之間,則有以實見條理之愈密,意味 之愈深而不我欺也。顧自始讀以至於今,歲月幾何, 倏焉三歲。慨前哲之益遠,懼妙旨之無傳,竊不自量, 輒為注釋,雖知凡近「不足以發夫子之精蘊,然創建 大義,以俟後之君子,則萬一其庶幾焉。」

按度正太極圖說跋正始讀晦庵先生所釋太極圖說莫得其義然時時覽而思之不敢廢其後十有餘年讀之既久然後始知所謂上之一圈者太極本然

編輯

之妙也。及其動靜既分,陰陽既形,而其所謂上之一 圈者,常在乎其中。蓋本然之妙,未始相離也。至於陰 陽變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謂分 而言之,一物一太極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復會於一圈者,所謂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極也。然 其指五行之合也,總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蓋土行 四氣,舉是四者以該之,兩儀生四象之義也。其下之 一圈,為「乾男坤女」者,所謂「男女一太極」也。又其下之 一圈,為萬物化生者,所謂「萬物一太極」也。以見太極 之妙,流行於天地之間者,無乎不在,而無物不然也。 然太極本然之妙,初無方所之可名,無聲臭之可議, 學者之求之,其將何以求之哉?亦求「之此心而已矣。」 學者誠能自識其心,反而求之日用之間,則將有可 得而言者。夫「寂然不動,喜怒哀樂之未發者,此心之 體,而太極本然之妙於是乎在也;感而遂通,喜怒哀 樂之既發者,此心之用,而太極本然之妙於是而流 行也。然已發者可見,而未發者不可見,已發者可聞, 而未發者不可聞。」學者於此,深體而默識之,因其可 見以推其不可見,因其可聞以推其不可聞,庶乎融 會貫通,太極本然之妙可求,而心極亦庶乎可立矣。 或者不知致察乎此,而於所謂「無極」雲者,真以為無, 而以為周子立言之病,失之遠矣。先生嘗語正曰:「萬 物生於五行,五行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太極,其理至 此而極。正。」當時聞之,心中釋然,若有以見夫理之所 以然,名之所以立者。先生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何也?此程子所謂海上無人之境,而人忽生乎其間 者,此天地人物之始,理家所謂感生之道也。」又曰:「『生 天生地,成鬼成帝,即太極動靜生陰陽』之義。」蓋先生 晚年,表裡洞然,事理俱融,凡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 合於道者,亦無不察,況聖門之要旨哉?遂寧傅耆伯 成未第時,嘗從周子遊而接其議論。先生聞之,嘗令 正訪其子孫而求其遺文焉。在吾鄉時,傅嘗有書,謝 其所寄《姤說》。其後在永州,又有書,謝其所寄《改訂同 人說》。但傅之書槁無恙,而周子之《易》說則不可復見 耳。聞之先生,今之通書本名《易通》,則六十四卦疑皆 有其說。今考其書,獨有《乾》《損》《益》《家人》《睽》《復》《無妄》《蒙》《艮》 等說,而亦無所謂姤說、《同人說》者,則其書之散逸亦 多矣,可不惜哉!夫「太極者,所以發明此心之妙用也。 《通書》者,又所以發明太極之妙用也。」然其言辭之高 深,義理之微密,有非後學可以驟而窺者。今先生既 已反復論辯,究極其說,章通句解,無復可疑者,「其所 以望於後之學者至矣。輒不自量,併以其聞之先生 者附之於此,學者其亦熟復而深味之哉!」

程頤易傳九卷

編輯

按頤自序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

編輯

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 誦言而忘味,自秦而後,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 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 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 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 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 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 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 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 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

按楊時跋伊川先生著易傳方草具未及成書而先生得疾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謝顯道

編輯

得其書於京師,示予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 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複,踰年而始完。先生道學足 為世師,而干《易》尤盡心焉。其微辭妙旨,蓋有書不能 傳者。恨得其書晚,不及親受旨訓。其謬誤有疑而未 達者,姑存之以俟知者,不敢輒加損也。然學者得其 書,得其意,忘言可爾。

按呂祖謙跋伊川先生遺言見於世者獨易傳為成書傳摹浸舛失其本真學者病之某舊所藏本出尹和靖先生家標注皆和靖親筆近復得新安朱元晦

編輯

「所訂讎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書,與一二同志手自 參定其同異,兩存之,以待知者。既又從小學家是正 其文字,雖未敢謂無遺憾,視諸本亦或庶幾焉。會稽 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迺取刊諸 學宮。」 按:又跋:「程氏《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 無毫髮遺憾。」

按朱子跋易之為書更三聖而製作不同若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於孔子之贊則又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於卜筮也是

編輯

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 不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 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論義理者, 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

以承三聖,不同於法、同於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
考證
之書而已。

張巨易解十卷

編輯

按歐陽修序易之為書無所不備故其為說者亦無所不有蓋滯者執於象數以為用通者流於變化而無窮語精微者務極於幽深喜誇誕者不勝其廣大

編輯

苟非其正,則失而皆入於賊。若其推天地之理以明 人事之始終而不失其正,則王氏超然遠出於前人, 惜乎不幸短命,而不得卒其業也。張子之學,其勤至 矣,而其說亦詳焉。其為《自序》,尤多所發明。昔漢儒白 首一經,雖孔子亦晚而學《易》。今子年方壯,所得已多, 而學且不止,其有不至者乎?

鄒浩繫辭纂義二卷

編輯

按浩自序未有天地固有者易也豈待聖人作之而後為易乎聖人取易於不可見聞之中而見之於卦爻彖象之內使天下後世由此入易焉猶魚兔之筌

編輯

「蹄也,猶江海之舟楫也,猶諸夏之道路也,猶堂奧之 門戶也。伏羲作《易》之初,八卦而已,三畫而已。文王益 之而為六十四,重之以六爻,然後天下之能事畢矣。 然而未有辭也,周公又即卦爻為辭以繫焉,而孔子 名之謂之《繫辭》。」先儒謂文王繫卦辭,周公繫爻辭,誤 矣。楊子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又 曰:「重《易》六爻,不亦淵乎!」以此推之,文王但《益》卦重爻, 未嘗繫辭,而繫辭者,皆周公也。孔子曰:「八卦成列,象 在其中矣,伏羲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 變在其中矣,文王也。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周 公也。」三聖一心,孔子之心,三聖之心也。樂天知命,又 憂之大也。故又為《彖》《象》以釋卦爻之辭,又為《文言》以 兼釋其《彖》象,又因卦爻彖象而無所不釋,以自見其 意。後之君子視其可以傳卦爻之下者,既以別而傳 之矣;視其不可以傳卦爻之下者,則類而傳之於其 後耳。取孔子名「周公」者名焉,亦謂之《繫辭》。其為《繫辭》 雖同,其所以為《繫辭》則異矣。茲異也,祇其所以為同 歟?是故立象以盡意,伏羲之事也;設卦以盡情偽,文 王之事也;繫辭焉而盡其言,周公之事也;變而通之 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則孔子與焉。至孔子而所 以盡利、所以盡神,於是乎盡矣。孔子嘗曰:「智者觀其 彖辭,則思過半矣。」觀彖而已,未及象也,而思已過半, 況並《繫辭》觀之乎?雖然,不能自師其誠心,不足以觀 《繫辭》;不能觀《繫辭》,不足以觀《易》。易乎易乎!捨《繫辭》而 《易》者,豈無其人乎?吾未之見也。

《易解》

編輯

按浩自序余元祐中為太學博士講易講未終篇俄以罪去然易之大旨蓋嘗潛心矣後十年崇寧二年竄處昭州因以循省餘隙北面於易而承教焉始也

編輯

恍若三聖親以指授,然而猶有《易》也。中也,卦爻象數, 一念冰釋,然而猶有《易》也。終也,在天而天,在地而地, 在人而人,在物而物,不知何者非《易》耶?不知何者是 《易》耶?索之而不得也,簡之而不得也。然則昔之作《易》 者其誰乎?今之學《易》者其誰乎?不知誰之所以誰者 又其誰乎?不得已而喙鳴焉。蓋作《易》者以憂患興,而 學《易》者以憂患入也。作《易》者以憂患興,《經》著之矣。學 《易》者以憂患入,未有過於孔子者。故曰:「吾再逐於魯, 伐木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周,圍於陳蔡之間,親戚益 疏,徒友益散,其所以韋編三絕,是乃《易》之所不得遯 也。五十而學《易》,有《易》可學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則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矣。」孔子《易》也;《易》,孔子也。 孔子與《易》,雖大智,迷矣,予未得為孔子徒也。然自元 祐以來,黜於襄州,竄於新州,又竄於永州、昭州,親老 不得養,兄弟妻子離散,舉夫言罪戾者必歸焉。行年 四十有五,又適近於孔子,言加我數年之時也。孔子 於是時前言學《易》,予以是時願學焉。幸而得之以進 於學,則所謂可以無大過者,尚竊庶幾焉,不瞠若乎 其後也。《莊子》曰:「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予既以夫 未嘗有言者容聲於筆端矣,於是又為之序。

龔原續解易義十七卷

編輯

按鄒浩序易之旨不明於世久矣神宗皇帝以道蒞天下於是造士以經表通經者講於太學以訓迪四方時陸公佃詩孫公諤書葉公濤周禮周公常禮記

編輯

而先生專以《易》授,諸公咸推先焉。先生蓋王文公門 人之高弟也。三聖之所祕,文公既已發之於前;文公 之所略,先生又復申之於後。始而詳說之,終以反說 約。故自熙寧以來,凡學《易》者,靡不以先生為宗師,因 以取上科,躋顯位,為從官,為執政,被明天子所眷遇, 而功名動一時者,踵相躡而起,至於今不絕也。先生 「之於斯文,豈曰小補之哉?」某獲從先生游二十餘年 矣,始見之廣陵,乃先生廢黜之後也。聽其言而觀其 貌,未嘗戚然猶在太學也;中見之京師,乃先生復用 之初也。聽其言而觀其貌,未嘗欣然猶在廣陵也。晚 見之西垣,又見之東省,又見之中臺,先生之所以出 入進退,數數然矣。括不以為欣戚,亦無異於前日也。 頃聞其歿,初無甚苦,一旦正坐,若隱几然而逝矣。莊子曰:「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然則先生之 於《易》,非徒言之躬行之矣。是以言天下之至賾而不 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使人擬議以成其變 化,亦《易》而已。後之學者,果忘言而忘象,雖捐書可也。 若猶篤志於韋編,則先生之說方且與《易》皆行而不 朽,亦何待於《序》乎?姑以「夫可以容聲者」塞其子見屬 之意雲。

孫覺易傳

編輯

按游酢序易之為書該括萬有而以一言蔽之則順性命而已陰陽之有消長剛柔之有進退仁義之有隆汙三極之道皆原於易而會於理其所遭者時也

編輯

「其所託者義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則天下之 理得矣。斯理也,仰則著於天文,俯則形於地理,中則 隱於人心。而民之迷日久,不能以自得也,冥行於利 害之域,而莫知所尚,聖人有憂之。此《易》之所為作也。 伏羲象之而八卦成,文王重之而六爻具,周公繫之 辭,仲尼訓其義,自伏羲至於仲尼,則《易》之書不遺餘」 旨矣。蓋將領天下於中正之途,而要於時措之宜也。 居則觀象而玩辭,動則觀變而玩占,以研心則慮精, 以應物則事舉。天且助之,人且與之,而何凶咎之有? 故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又曰:「因貳以濟民行。」此四 君子之用心也。孫公莘老少而好《易》,常以是行己,亦 以是立朝,或進或退,或語或默,或從「或違」,皆占於《易》 而後行也。晚而成書,辭約而旨明,義直而事核,又將 與學者共之,蓋亦先聖之所期,豈徒為章句以自名 家而已?此先生傳《易》之意也,學者宜以是觀之。

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卷

編輯

按覯自序覯嘗著易論十三篇援輔嗣之注以解義蓋急乎天下國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世有治易根於劉牧者其說日不同因購牧所為易圖五十

編輯

五首觀之,則甚重複。假令其說之善,猶不出乎《河圖》 《洛書》《八卦》三者之內,彼五十二皆疣贅也。而況力穿 鑿以從傀異,考之破碎,鮮可信用。大懼詿誤學子,壞 隳世教,乃刪其圖而存之者三焉,所謂《河圖》也,《洛書》 也,《八卦》也,於其序解之中,撮舉而是正之,諸所觸類, 亦復詳說成六論,庶乎人事修而王道明也。其小得 失不足喜慍者,不盡糾割,別有一本,黃黎獻為之序 者,頗增多誕謾,自鄶以下,可無譏焉。牧又注《易》所以 為新意者,合牽象數而已。其餘則攘輔嗣之指而改 其辭,將不攻自破矣。先代諸儒,各自為家,好同惡異, 有如寇讎。吾豈斯人之徒哉?憂傷後學,不得已焉耳。

張弼葆光易解十卷

編輯

按黃裳序易之為道不出乎象數不足以為聖人以前民用不用乎象數不足以為天下以同民患是故聖人方其坐進乎道怳乎惚其中有物惚兮怳其中

編輯

有象,有物即有象,有象即有數,及其怳惚之象數,杳 冥之真精,相遇而為混沌,然後二儀萬物、五行、四象, 皆存乎其中,可以作《易》。故惟聖人為能知象之所以 立,知數之所以起,知言之所以默雲,知意之所以用 捨,以蓍得爻,以爻得卦,吉凶之兆,禍福之證,如響之 聲,如形之影,可以善勝,難以倖免。蓋夫神《易》之在聖 「人,入而反一,則形而上者與之為體;出而應物,則形 而下者與之為用。惟象與數,本於道,行於神,聖人取 其無乎不為之《易》,以濟民行,以同民患」,乃命以為書 焉。舜元讀《易》於山中,輒自大悟,以謂後世之學《易》者, 類以臆論,徒說義理,第為虛言,無補於事。蓋夫聖人 不以前民用,則何事乎為《易》?不用乎象數,則何以前 民用?於是範天地之化而得象,圍天地之化而得數。 聖人言意本於爻象,象數本於神《易》。舜元本於爻卦 之變動,禍福之兆,休廢之理,密與人事,合若符節。因 民之言動而貳之以是非,使之趨吉而避凶;因民之 嚮往而貳之以迷悟,使之違惡而依善。一氣之起滅, 五行之衰盛,有常有幸,或依或違,使之知所避以幸 而遂免,使之知所修以常而獲報。而彼末學,方用區 區之說,與人徒論人事,雖執以歸,竟無其實。然則舜 元之學,當與秦、漢之高士議其優劣,諸生其勤而承 之,不可失也。

晁說之錄古周易八卷

編輯

按說之自序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按晉太康初發汲縣舊塚得古簡編科斗文字散亂不可訓知獨周易最為明了

編輯

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繫辭》。 杜預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遠國。而《漢·藝 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顏師古曰:「《上下經》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 傳於漢歟。先儒謂費直等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 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不列學 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及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 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 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 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 之,杜氏分《左氏傳》於《經》,宋襄、范望輩散《太元贊》與測 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 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序篇》雲爾。今民間 《法言》列《序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概可見也。唐 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今 悉還其初,庶學者不執彖以徇卦,不執象以徇爻雲。 昔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是古人以卦爻統名之曰象 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豈若後之人卦必以象 明,象必以辭顯,紛紛多岐哉?嗚呼,學者曾未之知也。 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乎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 「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惟《乾》悉 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可責哉?若夫文字之 傳,始有齊、楚之異音,卒有科斗、籀篆、隸書之四變,因 而訛謬者多矣。劉向曾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 經》,至蜀李譔,又嘗注《古文易》,則今之所傳者皆非古 文也,安得睹夫劉、李之書乎?其幸而諸儒之傳今有 所稽考者,具列其異同舛訛於字下,亦庶幾乎同復 乎古也。或曰:「子能古文,何不以古文寫之?」曰:「有改於 華而無變於實」者,予不為也。如古者竹簡重大,以經 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謹錄而藏諸,以俟 博古君子。建中靖國元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嵩山 晁說之題。

《周易太極傳外傳因說》
八卷

編輯

按說之自序僕年二十有四偶脫去科舉事業決意為五經之學不專為一家章句也是時王氏之說列於學官者既尊而又日有新說至自金陵學者恥其

編輯

「得之後也。」從而士子又務為新異之說,寒士非其黨 者,莫能嚮邇以一言也。僕恨焉,豈無古人之師乎?果 於《易》得孟喜、京房、鄭康成、虞翻、關子明之徒,使小王 之說不得一日容也。雖然,因是數家,異乎王氏則有 之,其於聖人製作之本意,又不知果合否?逮紹聖戊 寅,邂逅洛陽楊老朝散賢寶,語及《易》而異之,良非僕 平生所嘗聞之之言也。懇從楊老有求,乃得康節先 生自為《易圖》二,雖輹輪俱存,而楊行年將七十,中風, 語音清濁不端,無由詰問。二三年少在旁,雖以其哂 笑,僕獨敬楊老而尊其圖,謂必可入也。楊且指乾坤 坎離四卦為僕言曰:「得是四卦,則見伏羲之《易》矣,而 文王《易》在其中也。」越明日,如迷人識「歸路,有感於二 圖,可指循環,無方體也。」楊老曰:「吾昏病而忘之已久, 今日因子之言,則如初授此圖時也。」自是入洛,與先 生之子伯溫遊,得先生之遺編殘槁,寶而藏之,服勤 不知晝夜,二十年間,輒作《易傳》四種,名曰《商瞿傳》,視 其有師也。無何,靖康元年丙午冬,金賊猖狂至南京, 所為《商瞿傳》者,與平生衣冠五世圖書,悉以灰燼。既 而避難高郵,從親朋之請,追作《易傳》數帙,未有條理。 建炎二年戊申正月,真州巨寇遽至,而高郵之《傳》又 復灰燼。是時老病之軀,存乎灰燼之外者幸也。乃避 地海陵,病能飲食,而於《易》則曰「不能,可乎?」益為親朋 以追作。起是年四月十八日辛未,迄七月一日癸未, 凡用七十有二日,槁草具,或志其舊,或得厥新,凡六 卷,名之曰《太極傳》。又有《外傳》一卷,《因說》一卷,備為《易》 一家之書。後有好古識變之君子,恐未必以僕言為 妄作也。嗚呼!吾道其亦艱哉!其亦艱哉!

按晁子健後序先大父平生著易書曰易商瞿大傳曰易商瞿小傳曰商瞿易傳曰商瞿外傳曰京氏易式曰易規曰易元星紀譜靖康後悉為灰燼建炎二

編輯

年僑寓海陵,作《周易太極傳外傳》。因說是年渡江寓 金陵,疾亟終於舟中,建炎三年七月也。子健訪求遺 文,編成十二卷。又將京氏《易式》併《周易太極傳外傳》, 因說謹繕寫藏於家。

按朱子後序晁氏呂氏大同小異互有得失先儒雖言費氏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然初不言其分傳以附經也至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志之言甚

編輯

明,而《詩》疏亦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 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而《藝文志》 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馬融為《周禮注》,乃雲 「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說經》為注焉。」鄭相去 不遠,蓋倣其意而為之爾。故呂氏於此義為得之,而 晁氏不能無失。至晁謂「初亂古制時,猶若今之乾卦」 《彖》《象》,並《繫辭》末,而卒大亂於王弼,則其說原於孔《疏》 而呂氏不取也。蓋孔《疏》之言曰:「夫子所作《彖辭》,元在 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經世之辭。 及至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其義 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其以為 夫子所作,元在經辭之後,為夫子所自定,雖未免於 有失,而謂輔嗣分爻之象以附當爻,則為得之,故晁 氏捨其半而取其半也。其實今所定復為十二篇者, 古《經》之舊也。王弼注本之《乾卦》,蓋存鄭氏所附之例 也。《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呂氏於《跋語》 雖言康成、輔嗣合傳於《經》,然於《音訓》乃獨歸之鄭氏而不及王弼,則未知其何以為二家之別,而於王本 《經傳》次第兩體之不同。亦不知所以為說矣,豈非闕 哉?

《易規》
一卷

編輯

按說之自序某山縣無事輒以所聞讀易自娛若著書則不敢而又未能忘言於斯世也作易規十有一篇

編輯

《京氏易式》
一卷

編輯

按說之自序元祐戊辰仲冬在兗州初學京氏易乃據其傳為式以便其私何敢示人其後江淮間有好事者頗傳去今三十年矣既校正其傳而前日之式

編輯

亦不得不修定也。惟是其已出者,殆未容改過。奈何 益知昔人自期死而後傳其所著之書。其用意深矣。 嗟夫!按《式》以求《傳》。因《傳》以明《易》。可不敬諸。

耿南仲易解義十卷

編輯

按南仲自序易之為言變也蓋道之名也道體常而盡變乃全著而為書而滯於言象之間言有常理而象有常形則宜於變有所不能盡然而言象之間

編輯

化裁推行而變無窮,故特以變稱,而名之曰《易》也。《繫 辭》之言《易》者屢矣,一言而盡《易》之義者,「《易》無體」是也。 蓋有體則定而不易,屢易而不居者,乃以其無體也。 《易》無體而有書,何也?猶神無方而有蓍龜之神物也。 神不在物,則是物外者神之方,烏得為無方?《易》不在 書,則是易外者易之體,烏得謂無體。故神有物乃所 以為無方;易有書,乃所以為無體也。《易》之為書,始於 作卦,作卦則三畫而已;終於重卦,重卦則有六爻焉, 以謂其六。闕五字  判焉有定位,《易》見而法象具, 惟天地人之三極耳,故以三畫象焉。然而六畫,則三 極之謂也,又有所以極道之「者,天之道曰陰與陽, 地之道曰柔與剛,人之道曰仁與義。」總之九六,故以 六爻具焉。六爻具而剛柔變化,吉凶悔吝,總錯其間, 探之不得其端,循之不見其緒矣。雖然,《易》之道,有要 在無咎而已,要在無咎者何善補過之謂也。凡天下 有侈乎至足之分,拂乎自然之宜者,皆過之。拂乎人 情,猶為小過,拂乎天道,是為大過。聖人之作《易》,順性 命,調而補之,使天下後世觀其象而玩其辭,則獲自 天之祐而無大過,蓋所謂善補過者。孔子曰:「加我數 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以是知《易》之要在「無 咎」而已。然而《易》之生蓍,倚數,立卦生爻,直詮諦之寄 耳。所以為《易》,則不在是。故《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象 此者也。」以為《易》之為象、姑像此而已、非其真也,猶象 龍之非真龍也;認象以為真、則失《易》之旨矣。

張根吳園易解九卷

編輯

按根孫垓後序先祖太師年十四與鄉薦連三舉以二十一登進士第三十一官至陞朝重親在堂適遇郊霈有旨願以敘封回授祖父母者聽是歲即丐

編輯

休致,遂獲恩封。上逮當時。朝貴咸賦詩相慶。如右丞 黃公履詩云。「一發誠心四美具」,謂以官及親一美也以父之封及大父二 美也以母之封及大母三美也以妻之封及母四美也「與參養志便為徒。及親 從事於今有,為祖休官自古無。豈但高情伸李密,堪 嘉孝治顯姚虞。夜來子姪從頭說,喜甚翻悲獨早孤。」 士大夫傳誦,莫不欽嘆。後因廬墓,群鶴朝夕集於墓 上,孝行著聞。有薦於朝者,特落致仕。召對時年四十 一,浸膺擢用,將漕淮南、江西,陞祕閣修撰。閒居十年 間,杜門著書,自歷代至本朝,編年凡數百卷,《五經》諸 子皆為之傳注。先公忠定收拾於兵燹之餘,綴輯殘 槁,未及全備,而復謝世。垓不肖弗克負荷,未能悉以 刊行,大懼湮沒不彰,惟有《易解》屢加。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