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184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一百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八十四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八十四卷目录

 春秋部总论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楚庄王 玉杯 竹林 玉英 精华 王道

   灭国上 灭国下 随本消息

经籍典第一百八十四卷

春秋部总论二

编辑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

编辑

《楚庄王》

编辑

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灵王 杀齐庆封,而直称楚子,何也?曰:庄王之行贤,而征舒 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 非正经?《春秋》常于其嫌德者,见其不得也。是故齐桓 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 而讨。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灵之所以 称子而讨也。《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问 者曰:“不予诸侯之专封,复见于陈蔡之灭;不予诸侯 之专讨,独不复见庆封之杀,何也?”曰:“《春秋》之用辞,已 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诸侯之不得专讨,固已明 矣,而庆封之罪未有所见也,故称楚子以伯讨之,著 其罪之宜死,以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贬主之位, 乱国之臣,虽不篡弑,其罪皆宜死比于此。其云尔也, 《春秋》曰:“晋伐鲜虞。”奚恶乎晋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 礼而重信,信重于地,礼尊于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 姬恐不礼而死于火,齐桓公疑信而亏其地。《春秋》贤 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 天之数也。”今我君臣,同姓适女,女无良心,礼以不答, 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庆父之乱,鲁危殆亡, 而齐桓公之于彼无亲,尚来忧我,如何与同姓而残 贼遇我?《诗》云:“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彼先 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晋文不以 其同姓忧我,而强大厌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谓 之晋而已,是婉辞也。问者曰:晋恶而不可亲,公往而 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耻而称公有疾也?曰:恶无 故自来,君子不耻,内省不疚,何忧于志?是已矣。今《春 秋》耻之,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于文而甚于 昭公。受乱陵夷而无惧惕之心,嚣嚣然轻诈妄对,犯 大礼而娶同姓,接不义而重自轻也。人之言曰:“国家 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是故季孙专其位,而 大国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归。身亡子危,困之至 也。君子不耻其困,而耻其所以穷。昭公虽逢此时,苟 不取同姓,讵至于是,虽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辅,亦不 至如是。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是其所以穷也。《春 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 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 成、文、宣,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 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 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 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辞也。子赤杀,弗忍 言,曰“痛其祸也。子般杀而书乙未,杀其恩也。屈伸之 志,详略之文,皆应之。吾以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疏 也。亦知其贵贵而贱贱,重重而轻轻也。有知其厚厚 而薄薄,善善而恶恶也。有知其阳阳而阴阴,白白而 黑黑也。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也。《诗》 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此之谓 也。然则《春秋》,义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达之,观其是 非,可以得其正法;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是故于 外道而不显,于内讳而不隐,于尊亦然,于贤亦然,此 其别内外,差贤不肖,而等尊卑也。义不讪上,智不危 身,故远者以义讳,近者以智畏。畏与义兼,则世逾近 而言逾谨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辞。”以故用则天下 平,不用则安其身,《春秋》之道也。《春秋》之道,奉天而法 古。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 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觉先王,不能平 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 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 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 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春秋》之 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然而介以 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此以为辞曰:“古苟可 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闻,以疑正道而信邪 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闻诸侯之君射《狸首》之乐” 者,于是自断《狸首》,县而射之,曰:“安在于乐也?”此闻其 名而不知其实者也。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 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 若一因前制,修故业而无所改,是与前王而王者无

以别。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
考证
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己物,袭所“代而率与同,则

不显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 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若夫大纲, 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 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孔子曰:‘无为而治者, 其舜乎’!言其主尧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与?”问者 曰:“物改而天授显矣,其必更作乐,何也?”曰:“乐异乎是, 制为应天改之,乐为应人作之,彼之所授命者,必民 所同乐也。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乐 于终,所以见天功也。缘天下之所新乐而为之文,曲, 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虚作乐。 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应其治时,制礼作乐 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矣。是故作乐者,必反 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舜之时,民乐其昭尧之 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时,民乐其三圣相继,故夏, 夏者大也。汤之时,民乐其救之于患害也,故《頀》,頀者 救也。武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 四者天下之乐同一也,其所同乐之端不可一也。作 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所乐不同,事乐安得不世异? 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汤作《頀》而武王作《武》,四代殊 名,则各顺其民始乐于己也,吾见其效矣。《诗》云:“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乐之风也。又曰: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当是时,纣为无道,诸侯大乱,民 乐文王之怒而咏歌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 为乐,谓之《大武》”,言民所始乐者,武也云尔。故凡乐者, 作之于终而名之以始,重本之义也。由此观之,正朔 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 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玉杯》

编辑

《春秋》讥文公以丧娶。难者曰:“丧者月不过三年。三年 之丧,二十五月。”今按经,文公乃四十一月乃娶,娶时 无丧出,其法也矣。何以谓之丧娶?曰:《春秋》之论事,莫 重乎志。今娶必纳币,纳币之月在丧分,故谓之丧娶 也。且文公以秋祫祭,以冬纳币,失于大蚤。《春秋》不讥 其前,而顾讥其后,必以三年之丧,肌肤之情也,虽从 俗而不能终,犹宜未平于心,今全无悼远之志,反思 念娶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故讥不出三年于首而 己,讥以丧娶也。不别先后,贱其无人心也。缘此以论 礼,礼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节具,则君子予之知 礼;志和而音雅,则君子予之知乐;志哀而居约,则君 子予之知丧。故曰“非虚加之,重志之”谓也。志为质,物 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 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 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介葛庐 来是也。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谓周公寔来 是也。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云朝云, 辞令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引而后之,亦宜 曰“丧云丧云,衣服云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 其贵志以反和,见其好诚以灭伪。其有继周之弊,故 若此也。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 一日无君,一日不可无君,而犹三年称子者,为君心 之未当立也。此非以人随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当, 三年不当,而逾年即位者,与天数俱终始也。此非以 君随天耶?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 也。”

“《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 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 也。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其比,偶其 类,览其绪,屠其赘,是以人心浃而王法立。”以为不然。 今夫天子逾年即位,诸侯于封内三年称子,皆不在 经也,而操之与在经无以异,非无其辨也,有所见而 经,安受其赘也?故能以比贯类,以辨付赘者,大得之 矣。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 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是故 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 《书》曰:“厥辟去厥祗。”事亲亦然,皆忠孝之极也。非至贤 安能如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文 公不能服丧,不时奉祭,不以三年,又以丧娶,娶于大 夫,以卑宗庙,乱其群祖,以逆先公。小善无一,而大恶 四五,故诸侯弗予命,大夫弗为使,是恶恶之征,不臣 之效也。出侮于外,人夺于内,无位之君也。孔子曰:“政 逮于大夫,四世矣。”盖自文公以来之谓也。君子知在 位者之不能在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 《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 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 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 《春秋》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偏举 其详也。故人主大节则知暗,大博则业厌。二者异失 同贬,其伤必至,不可不察也。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 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 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 之应,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极者也。是故君杀贼讨 则善,而书其诛;若莫之讨,则君不书葬,而贼不复见 矣。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贼不复见,以其宜灭绝也。 今赵盾弑君,四年之后,别独复见,非《春秋》之常辞也。 古今之学者异而问之,曰:“是弑君何以复见?犹曰贼” 未讨,何以书葬?何以书葬者,不宜书葬也。而书葬。何 以复见者,亦不宜复见也。而复见,二者同贯,不得不 相若也。盾之复见,直以赴问,而辨不亲,弑非不当诛 也,则亦不得不谓悼公之书葬,直以赴问,而辨当诛, 弑亦不当罪也。若是,则《春秋》之说乱矣,岂可法哉?故 贯比而论是非,虽难悉得,其义一也。今诛盾,无传,弗 诛,无传,不交,无传,以比言之,法论也;无比而处之,诬 辞也。今视其比,皆不当死,何以诛之?《春秋》赴问数百, 应问数千,同留经中,翻援比类以发其端,卒无妄言 而得应以传者。今使外贼不可诛,故皆复见。而问曰: 此复见,何也?言莫妄于是,何以得应乎?故吾以其得 应,知其问之不妄;以其问之不妄,知盾之狱不可不 察也。夫名为篡父而实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为 弑君而罪不诛者,逆而距之,不若徐而味之。且吾语 盾有本。《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言物莫无邻”,察 视其外,可以见其内也。今按盾事而观其心,愿而不 刑,合而信之,非篡弑之邻也。按盾辞号乎天,苟内不 诚,安能如是?是故训其终始无弑之志。挂恶谋者,过 在不遂去,罪在不讨贼而已。臣之宜为君之讨贼也, 犹子之宜为父尝药也。子不尝药,故加之弑父;臣不 讨贼,故加之弑君,其意一也,所以示天下废臣子之 节,其恶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讨贼,为弑君也,与子 之不尝药为弑父无以异。盾不宜诛,以此参之。问者 曰:“夫谓之弑,而有不诛,其论难之,非董之所能见也。 故赦子之罪以传明之。盾不诛无传,何也?世乱义废, 背上不臣,篡弑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恶之诛,谁言其 诛?”故晋赵盾、楚公子比,皆不诛之文,而弗为传,弗欲 明之心也。问者曰:“人弑其君者,卿在而弗能讨,非一 国也。灵公弑赵盾,不在。不”在之与在,恶有厚薄。《春秋》 责在而不讨贼者,弗系臣子尔也;责不在而不讨贼 者,乃加弑焉。何其责厚恶之薄,薄恶之厚也?曰:“《春秋》 之道,视人所惑,为立说以大明之。今赵贤而不遂于 理,皆见其善,莫知其罪,故因其所贤而加之大恶,系 之重责,使人湛思而自省悟以反道。”曰:“吁!君臣之大 义,父子之”道,乃至乎此,此所由恶薄而责之厚也。他 国不讨贼者,诸斗筲之民,何足数哉?弗系人数而已, 此所由恶厚而责薄也。《传》曰:“轻为重,重为轻。”非是之 谓乎?故公子比嫌可以立,赵盾嫌无臣责,许止嫌无 子罪《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重累责 之以矫,枉世而直之。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知此而 义毕矣。

《竹林》

编辑

“《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 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 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夫庄王 之舍郑,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其善而欲击之,所救 已解而挑与之战,此无善善之心,而轻救民之意也。 是以贱之,而不使得与贤者为礼。秦穆侮蹇叔而大 败,郑文轻众而丧师,《春秋》之敬贤重民如是。是故战 攻侵伐,虽数百起,必一二书,伤其害所重也。”问者曰: “其书战伐甚谨,其恶战伐无辞,何也?”曰:“会同之事,大 者主小;战伐之事,后者主先。苟不恶,何为使起之者 居下?是其恶战伐之词已。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 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 况杀民乎?故曰:“凶年修旧则讥,造邑则讳。”是害民小 者,恶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恶之大也。今战伐之于民, 其为害几何?考意而观指,则《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 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恶者,设而勿用,仁义以 服之也。《诗》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此《春秋》之所善也。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断以战伐 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难者曰:“《春 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 丧而荣复仇,奈何《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曰:“凡 《春秋》之纪灾异也,虽亩有数茎,犹谓之无麦苗也。今 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攻侵伐不可胜数,而复仇 者有”二焉,是何异于无麦苗之有数茎哉?不足以难 之,故谓之无义战也。以无义为不可,则无麦苗亦不 可也;以无麦苗为可,则无义战亦可矣。若《春秋》之于 偏义也,善其偏,不善其战,有以效其然也。《春秋》爱人, 而战者杀人,君子奚说善杀其所爱哉?故《春秋》之于 偏战,犹其于诸夏也。引之鲁则谓之外,引之夷狄则

谓之内;比之诈战则谓之义,比之不战则谓之不义
考证
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谓善盟;战不如不战,然而

有所谓善战。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 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诗》云:“棠棣 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远之有?由是观之,见其指不任其辞,不任其辞, 然后可与适道矣。

司马子反为其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 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 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 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而大,为仁者自然而 美。今子反出己心之矜,宋之民无计其间,故大之也。 难者曰:“《春秋》之法,卿不忧诸侯,政不在大夫。子反为” 楚臣而恤宋民,是忧诸侯也。不复其君,而与敌平,是 在大夫也。溴梁之盟在大夫,而《春秋》剌之,为其夺君 尊也。平在大夫,亦夺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问也。且 《春秋》之义,臣有恶,擅名美,故忠臣不显谏,欲其由君 出也。《书》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尔乃顺之 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此为人臣之法也。古 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今子反去君近而不复,庄 王可见而不告,皆以其解二国之难为不得已也。奈 其夺君名美何?此所惑也,曰:“《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 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正其科,非相妨也。今诸子所 称,皆天下之常,雷同之意也。子反之行,一曲之变,独 修之义也。夫目惊而”体失其容,心惊而事有所忘,人 之情也。通于惊之情者,取其一美,不尽其失。《诗》云:“采 葑采菲,无以下体。”此之谓也。今子反往视宋,闻人相 食,大惊而哀之,不意之至于此也,是以心骇目动而 违常礼。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一也。今使人相食, 大失其仁,安著其礼?方救其质,奚恤其文?故曰:“当仁 不让。”此之谓也。《春秋》之辞,有所谓贱者,有贱乎贱者。 夫有贱乎贱者,则亦有贵乎贵者矣。今让者,《春秋》之 所贵,虽然,见人相食,惊人相爨,救之忘其让,君子之 道,有贵于让者也。故说《春秋》者,无以平定之常义,疑 变故之大,则义几可谕矣。

《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 传而著,不可不察也。夫泰山之为大,弗察弗见,而况 微眇者乎!故按《春秋》而适往事,穷其端而视其故,得 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齐顷公亲齐桓公 之孙,国固广大,而地势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馀尊,而 志加于诸侯,以此之故,难使会同,而易使骄奢,即位 九年,未尝肯一与会同之事,有怒鲁、卫之志,而从诸 侯于清丘断道。春往伐鲁,入其北郊;顾返伐卫,败之 新筑。当是时也,方求胜而志广,大国往聘,慢而弗敬 其使者。晋、鲁俱怒,内悉其众,外得党与,卫、曹四国相 辅,大困之,鞌获齐顷公。斮逢丑父,深本顷公之所以 大辱身,几亡国,为天下笑。其端乃从慑鲁胜卫,起伐 鲁,鲁不敢出,击卫大败之。因其气而无敌国以兴患 也。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此其效也。自是后,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 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宁。是福之本生 于忧而祸起于喜也。呜呼,物之所由然,其于人切近 不可省耶?

逢丑父,杀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为知权?丑父欺 晋,祭仲许宋,俱枉正以存其君,然而丑父之难为难 于祭仲,祭仲见贤而丑父犹见非,何也?曰:“是非难别 者在此,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夫去 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 所甚贱。祭仲措其君于人,所甚贵,以生其君,故《春秋》” 以为知权而贤之。丑父措其君于人所,甚贱以生其 君,《春秋》以为不知权而简之。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 也。其使君荣之,与使君辱不同理。故凡人之有为也, 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鲁隐 公、郑祭仲是也;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虽能成 之,《春秋》不爱,齐顷公逢丑父是也。夫冒大辱以生,其 情无乐,故贤人不为也,而众人疑焉。《春秋》以为人之 不知义而疑也,故示之以义曰:“国灭君死之正也。”正 也者,正于天之为人性命也。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 义而羞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已。是故 《春秋》推天施而顺人理,以至尊为不可以生于至辱 大羞,故获者绝之,以至辱为不可以加于至尊大位, 故虽失位弗君也。已反国在位矣,而《春秋》犹有不君 之辞,况其溷然方获而虏邪?其于义非君定矣。若非 君,则丑父何权矣。故欺三军为大罪于晋,其免顷公 为辱宗庙于齐。是以虽难而《春秋》不爱丑父,大义宜 言于顷公曰:“君慢侮而怒诸侯,是失礼大矣。今被大 辱而弗能死,是无耻也。而获重罪,请俱死,无辱宗庙, 无羞社稷,如此虽陷其身,尚有廉名。当此之时,死贤 于生。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正是之谓也。”由法 论之,则丑父欺而不中权,忠而不中义。以为不然,复 察《春秋》,《春秋》之序辞也。置王于春正之间,非曰上奉 天施而下正人,然后可以为王也云尔。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君子以 天施之在人者,听之则丑父弗忠也;天施之在人者, 使人有廉耻者不生大辱,大辱莫甚于去南面之位, 而束获为虏也。《曾子》曰:“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 可避,君子视死如归。”谓如顷公者也。

《春秋》曰:“郑伐许”,奚恶于郑而夷狄之也?曰:卫侯速卒, 郑师侵之,是伐丧也。郑与诸侯盟于蜀,以盟而归诸 侯,于是郑伐,是叛盟也。伐丧无义,叛盟无信,无信无 义,故大恶之。问者曰:“是君死,其子未逾年,有称伯不 子法辞,其罪何?”曰:“先王之制,有大丧者,三年不呼其 门,顺其志之不在事也。《书》云:‘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居” 丧之义也。今纵不能如是,奈何其父卒未逾年,即以 丧举兵也?《春秋》以薄恩,且施失其子心,故不复得称 子,谓之“郑伯”以辱之也。且其先君襄公,伐丧叛盟,得 罪诸侯,诸侯怒之未解,恶之未已,继其业者宜务善 以覆之。今又重以无故居丧以伐人,父伐人丧,子以 丧伐人,父加不义于人,子施失恩于亲,以犯中国,是 父负故恶于前,己起大恶于后,诸侯果怒而憎之,率 而俱至,谋共击之,郑乃恐惧去楚,而成蛊牢之盟是 也。楚与中国挟而击之,郑罢弊危亡,终身愁辜。吾本 其端,无义而败,由轻心。然。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 而信。”知其为得失之大也,故敬而慎之。今郑伯无子 恩,又不熟计,一举兵不当,被患不穷,自取之也。是以 生不得称子,去其义也;死不得书葬,不见其罪也。曰: 有国者视此,得身不放,义兴事不审,其时有如此尔。

《玉英》

编辑

谓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 轻。是故治国之端在正名,名之正兴五世,五传之外, 美恶乃形,可谓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见,非其位 而即之,虽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缪公是也。非其位 不受,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吴王僚是也。 虽然,苟能行善得众,《春秋》弗危,卫侯晋以正书葬是 也,俱不宜立。而宋缪公受之先君而危,卫宣弗受先 君而不危,以此见得众心之为大安也。故齐桓非直 弗受之先君也,乃率弗宜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然 而知恐惧,敬举贤人而以自覆,盖知不背要盟以自 湔浣也。遂贤君而霸诸侯,使齐桓背恶而无此美,得 免杀灭,乃幸已,何霸之有?鲁桓忘其忧而祸逮其身, 齐桓忧其忧而立功名,推而散之。凡人有忧而不知 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此 之谓也。匹夫之反道以除咎尚难,人主之反道以除 咎甚易。《诗》云:“德𬨎如毛。”言其易也。

公观鱼于棠,何恶也?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 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 之而已。愧之则塞其源也。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 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 为大恶。而书“非”,非直使人也,亲自求之,是为甚恶。讥 何故言“观鱼”,犹言“观社”也?皆为大恶之辞也。

“《春秋》有经礼,有变礼。为如安性平心者,经礼也;至有 于性,虽不安于心,虽不平于道,无以易之,此变礼也。 是故婚礼不称主人,经礼也;辞穷无称主人,变礼也; 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经礼也;有物故,则未三年而称 王,变礼也;妇人无出境之事,经礼也;母为子娶,奔丧 父母,变礼也。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 适权也。”难者曰:“《春秋》事同者辞同,此四者俱为变礼, 而或达于经,或不达经,何也?”曰:“《春秋》礼,百物辨品类, 别嫌微,修本末者也。是故星坠谓之陨,螽坠谓之雨, 其所发之处不同,或降于天,或发于地,其辞不可同 也。今四者俱为变礼也同,而其所发亦不同,或发于 男,或发于女,其辞不可同也。是或达”于常,或达于变 也。

桓之志无王,故不书王,其志欲立,故书即位。书即位 者,言其弑君兄也。不书王者,以言其背天子,是故隐 不言“正”,桓不言王者,皆从其志以见其事也。从贤之 志以达其义,从不肖之志以著其恶。由此观之,《春秋》 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不善也,不可不两省也。 经曰“弑其君与夷”,传言“庄公逢杀之”,不可及于经,何 也?曰:非不可及于经,其及之端眇不足以类钧之,故 难知也。《传》曰:“臧孙许与晋却克同时而聘乎齐。”按经 无有,岂不微哉?不书其往,而有避也。今此传言庄公 冯而于经不书,亦有以避也。是故不书聘齐,避所羞 也;不书庄公冯杀,避所善也。是故让者,《春秋》之所善, 宣公不与其子,而与其弟,其弟亦不与子而反之兄 子,虽不中法,皆有让高,不可弃也。故君子为之讳。不 居正之谓,避其后也。乱移之宋督,以存善志,此亦《春 秋》之义,善无道也。若直书其篡,则宣缪之高灭,而善 之无所见。难者曰:“为贤者讳,皆言之,为宣缪讳,独弗 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 弃。弃之则弃善志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 以意见之而已。苟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

器从名,地从主人之位,制权之端焉,不可不察也。夫
考证
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

虽死亡,终弗为也,公子目夷是也。故诸侯父子兄弟 不宜立而立也,《春秋》视其国与宜立之君无以异也, 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至于鄫取乎莒之以为同居, 目曰“莒人灭鄫”,此不可以然之域也。故诸侯在不可 以然之域者,谓之“大德;大德无逾闲”者,谓正经;诸侯 在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权谲也, 尚归之以奉钜经耳。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详而反,一 也。公子目夷复其君,终不与国,祭仲己与后改之;晋 荀息死而不德,卫曼姑拒而弗内,此四臣事异而同 心,其义一也。目夷之弗与,重宗庙,祭“仲与之,亦重宗 庙。荀息死之,贵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贵先君之命 也。事虽相反,所为同,俱为重宗庙,贵先君之命耳。”难 者曰:“公子目夷、祭仲之所为者,皆存之事君,善之可 矣。荀息、曼姑非有此事,而所欲恃者皆不宜立者,何 以得载乎义?”曰:“《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书;大夫立 则书。书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也。不书,予 君之得立也。君之立不宜立者,非也。既立之,大夫奉 之是也,荀息、曼姑之所得为义也。难纪季曰:“‘《春秋》之 法,大夫不得用地’。又曰‘君子无去国之义’。又曰‘君子 不避外难’。纪季犯此三者,何以为贤?贤臣故盗地以 下敌,弃君以避患乎?”曰:贤者不为是,是故托贤于纪 季,以见季之弗为也。纪季弗为,而纪侯使之可知矣。 《春秋》之书事,时记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 以有讳也。故诡晋文得志之实以伐讳,避致王也;诡 莒子号谓之“人”,避隐公也;易庆父之名谓之“仲孙”,变 盛谓之“成”,讳大恶也。然则说《春秋》者,入则诡辞,随其 委曲而后得之。今纪季受命乎君,而经书“专,无善一 名而文见贤”,此皆诡辞,不可不察。《春秋》之于所贤也, 固顺其志而一其辞,章其义而裒其美。今纪侯,《春秋》 之所贵也,是以听其入齐之志,而诡其服罪之辞也, 移之纪季。故告籴于齐者,实庄公为之,而《春秋》诡其 辞以予臧孙辰;以酅入于齐者,实纪侯为之,而《春秋》 诡其辞以予纪季。所以诡之不同,其实一也。难者曰: “有国家者,人欲立之,固尽不听。国灭君死之,正也。何 贤乎?”纪侯曰:“齐将复仇。”纪侯自知力不如而志距之, 故谓其弟曰:“我宗庙之主,不以死也。”汝以酅往服罪 于齐,请以立五庙,使我先君岁时有所依归,率一国 之众,以卫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 同心而俱死,故为之大去。《春秋》贤死义,且得众心也, 故为“讳灭”以为之讳,见其贤之也。以其贤之也,见其 中仁义也。

《精华》

编辑

《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 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得言 执,各有辞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战,大夷避中 国而不得言获,中国避天子而不得言执,名伦弗予, 嫌于相臣之辞也。是故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伦,义 之正也。

“大雩者何?旱祭也。”难者曰:“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 鼓而攻社,天地之所为,阴阳之所起也。或请焉,或怒 焉者何?”曰:“大旱者,阳灭阴也。阳灭阴者,尊压卑也,固 其义也。虽大甚,拜请之而已,无敢有加也。大水者,阴 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 贱伤贵,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胁之,为其不义” 也,此亦《春秋》之为强御也。故变天地之位,正阴阳之 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难,义之至也。是故胁严社而 不为不敬,灵,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辞父之命而不 为不承亲,绝母之属而不为不孝,义夫!

难者曰:“‘‘《春秋》之法,大夫无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 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进 退在大夫也,又闻丧,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无遂事 矣,又曰专之可也;既曰进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不 反也,苦相悖然,是何谓也?”曰:“四者各有所处,得其处 则皆是也,失其处则皆非也。《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 变。“无遂事”者,谓平生安宁也;“专之可也”者,谓危除患 也;“进退在大夫”者,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谓不以亲 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谓将得其私,知其指。故公 子结受命,往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其事,从齐桓盟,《春 秋》弗非,以为救庄公之危;公子遂命使京师,遂生事 之晋,《春秋》非之,以为是时僖公安宁,无危而救。有危 而不专救,谓之不忠;无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 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义然也。

齐桓挟贤相之能,用大国之资,即位五年,不能致一 诸侯,于柯之盟,见其大信,一年而近国之君毕至,鄄 幽之会是也。其后二十年之间亦久矣,尚未能大合 诸侯也。至于救邢、卫之事,见存亡继绝之义,而明年 远国之君毕至,贯泽、阳谷之会是也。故曰:“亲近者不 以言,召远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后矜功,振而自足, 而不修德,故楚人灭弦而志弗忧,江、黄伐陈而不往 救,损人之国而执其大夫;不救陈之患,而责陈不纳不复安正,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满矣。 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谓也。自是日衰,九国叛矣。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 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是故逢丑父当斮,而 辕涛涂不宜直;鲁季子追庆父,而吴季子释阖庐。此 四者,罪同异论,其本殊也。俱欺三军,或死或不死;俱 弑君,或诛或不诛。听讼折狱,无不审邪。故折狱而是 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狱非也暗理迷众,与教相妨。教, 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 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

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 正也。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曰: “所闻《诗》无达话,《易》无达言,《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 一以奉人仁。录其同姓之祸,固宜异操。晋,《春秋》之同 姓也,骊姬一谋而三君死之,天下所共痛也。本其所 为为之者,蔽于所欲得位而不见其难也。《春秋》疾其” 所蔽,故去其正辞,徒言君之子而已。若谓奚齐曰:“嘻 嘻,为大国君之子,富贵足矣,何以兄之位为欲居之 以至此乎”云尔,录所痛之辞也。故痛之中有痛无罪 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齐、卓子是也。恶之中有恶者,己 立之,己杀之,不得如他臣之弑君者,齐公子商人是 也。故晋祸痛而齐祸重,《春秋》伤痛而敦重,是以夺晋 子继位之辞,与齐子成君之号,详见之也。古之人有 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 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难之也弗能察,寂若无能 察之无物不在。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 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鲁僖公以乱即位,而知 亲任季子。季子无恙之时,内无臣下之乱,外无诸侯 之患,行之二十年,国家安宁。季子卒之后,鲁不支邻 国之患,直乞师楚耳。僖公之情,非辄不肖,而国衰益 危者,何也?以无季子也。以鲁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国 之皆若是也;以他国之皆若是,亦知天下之皆若是。 此之谓“连而贯之。”故天下虽大,古今虽久,以是定矣。 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所任非其人,谓之主卑国 危,万世必然,无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𫗧。”夫 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𫗧者,国家倾也。是故任 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自古至今,未尝闻也。故吾按 《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任贤臣 者,国家之兴也。夫知不足以知贤,无可奈矣。知之不 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乱危。其若是何邪?以庄公 不知季子贤邪,安知病将死,召而授以国政?以殇公 为不知孔父贤邪,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二 主知皆足以知贤,而不决不能任,故鲁庄以危,宋、殇 以弑。使庄公早用季子,而宋殇素任孔父,南将兴邻 国,岂值弑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王道》

编辑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 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 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并见。五帝三皇之治天 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 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 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强贼妒疾之人。 民修德而美好,被发御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 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不触虫。 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 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 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 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贡土地有所先以入宗庙,端 冕盛服而后见先”,德恩之报,奉元之应也。

“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采 之变,极饰材之工,困野兽之足,竭川泽之利,食类恶 之兽,夺民财食高雕文刻镂之观,画金玉骨象之工, 盛羽族之饰,穷白黑之变,深刑妄杀以凌下,听郑、卫 之音,充倾宫之志,虎兕文采之兽,以希见之意,赏佞 赐谗,以糟为丘,以酒为池,孤贫不养,杀圣贤而剖其” 心,生燔人,闻其臭,剔孕妇,见其化,斮朝涉之足察其 拇,杀梅伯,以为醢,刑鬼侯之女,取其环。诛求无已,天 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纣愈自贤,周发兵不期 会于孟津之上者,八百诸侯共诛纣,大亡天下,《春秋》 以为戒,曰:“亳社灾。”周衰,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大夫专 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 聘,奉献天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孽杀其宗,不能统 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弱,众 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为之 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 于宋,五六鹢退飞,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正月不雨,至 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昼晦。彗星见 于东方,孛于大辰,鸲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 之征。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 太平。刺恶讥微,不遗大小。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进善诛恶,绝诸而已矣。“天王使使宰咺来归惠 公、仲子之赗,刺不及事也。”

天王伐郑,讥亲也。会王世子,讥微也。祭公来逆王后, 讥失礼也。刺家父求车,武氏,毛伯求赙金。王人救卫。 王师败于茅戎。天王出居于郑,弑母弟,王室乱,不能 及外分为东西周,无以先天下。召卫侯不能致,遣子 突征卫不能绝,伐郑不能从,无骇灭极不能诛,诸侯 得以大乱,篡弑无已。臣下上偪,僭儗天子,诸侯强者 行威,小国破灭。晋至三侵周,与天王战于茅戎而大 败之,戎执凡伯于楚丘以归。诸侯本怨随恶,发兵相 破,夷人宗庙社稷,不能统理,臣子强,至弑其君,法度 废而不复用,威武绝而不复复,故郑鲁易地,晋文再 致天子,齐桓会王世子,擅封邢、卫、杞,横行中国,意欲 王天下。鲁舞《八佾》,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为。” 以此之故,“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细恶不绝之所 致也。

《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 内,不祭。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专封,不得专执。 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赋,不 得适天子之贵君亲无将而诛,大夫不得世大夫,不 得废置君命。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 夫人以适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党,亲迎以来,未” 有不先近而致远者,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 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诸夏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滕、薛称侯。荆得人, 介,诸葛得名。内出言如,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王 道之意,诛恶而不得遗细大诸侯不得为匹夫兴师, 不得执天子之大夫。执天子大夫之与伐国同罪。执 凡伯言伐,献八佾,讳八言六。郑、鲁易地,讳易言“假。”晋 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 心,予之行法,绝而不予,止乱之道也,非诸侯所当为 也。《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故 诛赵盾,贼不讨者不书葬,臣子之词也。许世子止不 尝药而诛,为弑父;楚公子比胁而立,而不免于死;齐 桓公、晋文擅封,致天子诛绝,继世存亡,侵伐会同,常 为本主,曰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者事。 晋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诛。善其救诸侯,奉献天子而 复周室,《春秋》予之为伯,诛意不诛辞之谓也。

鲁隐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 死节,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 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 也。夷狄邾娄人、牟人、葛人,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 此其诛也,杀世子母弟,直称君,明失亲亲也。鲁季子 之免罪,吴季子之让国,明亲亲之恩也。阍杀吴子馀 祭,见刑人之不可近。郑伯髡顽卒于会,讳弑痛。强臣 专君,君不得为善也。卫人杀州吁,齐人杀无知,明君 臣之义,守国之正也。卫人立晋,美得众也。君将不言 率师,重君之义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无一日无 君之意也。诛受令恩卫葆,以正囹圄之平也。言围成, 甲午治兵,以别迫胁之罪,诛意之法也。作南门,刻桷 丹楹,作雉门及两观,筑三台,新延厩,讥骄溢不恤下 也。故臧孙辰请籴于齐。孔子曰:“君子为国,必有三年 之积,一年不熟乃请籴,失君之职也。”诛犯始者,省刑 绝恶始也。大夫盟于澶渊,刺大夫之专政也。诸侯会 同,贤为主,贤贤也。《春秋》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 贵信,结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故曰:“齐侯、卫 侯胥命于蒲。《传》曰:‘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宋伯姬曰:“妇 人夜出,傅母不在,不下堂。”曰:“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 怨。桓公曰:‘无贮粟,无鄣谷,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宋 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厄人’。庄王曰:‘古者曰:‘不穿皮, 不蠹则不出。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 告从不赦,不祥,强不凌弱’’。”齐顷公吊死视疾,孔父正 色而立于朝,人莫过而致难乎其君。齐国佐不辱君 命而尊齐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质也。救文以质,见天 下诸侯所以失其国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国之礼 义离乎夷狄,未合乎中国,所以亡也。吴王夫差行强 于越,臣人之王,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庙失,社稷灭, 其可痛也!长王投死,於戏!岂不哀哉!晋灵行无礼,处 台上,弹群臣,枝解宰人,而弃漏阳处父之谋,使阳处 父死,及患赵盾之谏,欲杀之,卒为赵盾所杀。晋献公 行逆理,杀世子申生,以骊姬立奚齐、卓子,皆杀死。国 大乱,四世乃定,几为秦所。从骊姬起也。楚昭王行 无度,杀伍子胥父兄。蔡昭公朝之,因请其裘,昭公不 与,吴王非之,举兵加楚,大败之。君舍乎君室,大夫舍 大夫室,妻楚君之母,贪暴之所致也。晋厉公行暴道, 杀无罪人,一朝而杀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晋国 杀之。陈侯佗淫乎蔡,蔡人杀之。古者诸侯出疆,必具 左右,备二师,以备不虞。今蔡侯恣以身出入,至死闾 里之庸,甚非人君之行也。宋闵公矜妇人心而妒,与 大夫万誉鲁庄公曰:“天下诸侯宜为君,唯鲁侯尔。”闵 公妒其言,曰:“此虏也。尔虏焉知鲁侯之美恶乎?”致万怒,搏闵公,绝脰。此以与臣博之过也。古者人君立于 阴,大夫立于阳,所以别位,明贵贱。今与臣相对而博, 置妇人在侧,此君臣无别也。故使万称他国,卑闵公 之意。闵公籍万而身与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妇人 之房俱,而务妇人,独得,杀死之道也。《春秋》曰:“大夫不 适君”,远此过也。梁内役民无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 地为伍,一家亡,五家杀。刑其民曰:“先亡者封,后亡者 刑。”君者,将使民以孝于父母,顺于长老,守丘墓,承宗 庙,世世祀其先。今求财不足,行罚如将,不胜,杀戮如 屠,仇雠,其民鱼烂则亡,国中尽空。《春秋》曰:“梁亡。”亡者, 自亡也,非人亡之也。虞公贪财,不顾其难,快耳说目, 受晋之璧,屈产之乘,假晋师道,还以自灭。宗庙破毁, 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贪财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见 物不空来,宝不虚出。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 无主不止,此其应也。楚灵王行强乎陈、蔡,意广以武, 不顾其行,虑所美,内罢其众。干谿有物,女水尽则女 见,水满则不见。灵王举发其国而役,三年不罢,楚国 大怒,有行暴意,杀无罪臣成然。楚国大懑,公子弃疾 卒,令灵王父子自杀而取其国。虞不离津泽,农不去 畴土,而民相爱也。此非盈意之过耶?鲁庄公好宫室, 一年三起。台夫人内淫两弟,弟兄子父相杀,国绝莫 继,为齐所存。夫人淫之过也。妃匹贵妾,可不慎邪?此 皆内自强从心之败。已见自强之败,尚有正谏而不 用,卒皆取亡。曹羁陈其君也曰:“戎众以无义,君无自 适。”君不听,果死戎寇。伍子胥谏吴王,以为越不可不 取。吴王不听,至死,伍子胥还。九年,越果大灭吴国。秦 穆公将袭郑,百里,蹇叔谏曰:“千里而袭人者,未有不 亡者也。”穆公不听,师果大败,殽中匹马只轮无反者。 晋假道,道虞,虞公许之。宫之奇谏曰:“唇亡齿寒,虞虢 之相救,非相赐也。君请勿许。”虞公不听。后虞果亡。于 《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观乎亳社,知骄溢之罚;观 乎《许田》,知诸侯不得专封;观乎齐桓、晋文、宋襄、楚庄, 知任贤奉上之功;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 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楚公子比,知 臣子之道,效死之义;观乎潞子,知无辅自诅之败;观 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观乎《漏言》,知忠道之绝;观乎 《六羽》,知上下之差;观乎宋伯姬,知贞妇之信;观乎吴 王夫差,知强凌弱;观乎晋献公,知逆理近色之过;观 乎楚昭王之伐蔡,知无义之反;观乎晋厉公之妄杀 无罪,知行暴之暴;观乎陈佗、宋闵,知嫉淫之过;观乎 虞公、梁亡,知贪财枉法之穷;观乎楚灵,知苦民之壤; 观乎鲁庄之起台,知骄奢淫泆之失;观乎卫侯朔,知 不即召之罪;观乎执凡伯,知犯上之法;观乎晋郤缺 之伐邾娄,知臣下作福之诛;观乎公子翚,知臣窥君 之意;观乎世卿,知移权之败。故明王视于冥冥,听于 无声,天覆地载,天下万国莫敢不悉靖共职,受命者 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则不相先,情同则不 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观之,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 其势者也。未有“贵贱无差能全位者也。故君子慎之。”

《灭国上》

编辑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故能使万民往之, 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失国之君三十一,亡 国之君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 聚,孤特不相守,独居不成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 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者不可遭, 大风疾雨,立铄消耗。卫侯朔固事齐襄,而天下患之。 虞虢并力,晋献难之。晋赵盾,一夫之士也,无尺寸之 土,无一介之众也,而灵公据霸主之馀尊而欲诛之, 穷变极诈,诈尽力竭,祸大及身,推盾之心,戴小国一 位,孰能亡之哉?故伍子胥,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阖庐, 遂得意于楚,所托者诚是,何可御邪?楚王髡托其国 于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 献患之;及髡杀得臣,天下轻之;虞公不用宫之奇,晋 献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诸侯见加以兵,逃莫 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隐代桓立,所谓仅存耳。使 无骇帅师灭极,内无谏臣,外无诸侯之救,戴亦由是 也。宋、蔡、卫国伐之,郑因其力而取之,此无以异于“遗 重宝于道而莫之守,‘见’”者,掇之也。邓谷失地而朝鲁 桓,邓谷失地,不亦宜乎!

《灭国下》

编辑

纪侯之所以灭者,乃九世之仇也。一旦之言,危百世 之嗣,故曰“大去。”卫人侵成,郑入成,及齐师围成,三被 大兵,终灭莫之救,所恃者安在?齐桓公欲行霸道,谭 遂违命,故灭而奔莒。不事大而事小。曹伯之所以战 死于位,诸侯莫助忧者,《幽》之会,齐桓数合诸侯,曹小, 未尝来也。鲁,大国,幽之会,庄公不往,戎人乃窥兵于 济西,由见鲁孤独而莫之救也。此时大夫废君命专 救危者,鲁庄公二十七年,齐桓为幽会卫人不来,其 明年,桓公怒而大败之,及伐山戎,张旗陈获以骄诸 侯,于是鲁一年三筑台乱臣。此三起于内,夷狄之兵

仍灭于外,卫灭之端。以幽之会,乱之本,存亲内蔽,邢
考证
未尝会齐桓也,附晋又微,晋侯获于韩而背之,《淮之

会》是也。齐桓卒,竖刁、易牙之乱作,邢与狄戎其同姓 取之,其行如此,虽尔亲,庸能亲尔乎?是君也,其灭于 同姓,魏侯毁灭邢是也。齐桓为幽之会,卫不至,桓怒 而伐之,狄灭之,桓忧而立之。鲁庄为柯之盟,劫汶阳, 鲁灭威立之。邢、杞未尝朝聘,齐桓见其灭,率诸侯而 立之,用心如此,岂不霸哉!故以“忧天下”与之。

《随本消息》

编辑

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获麟, 曰:吾道穷。吾道穷,三年身随而卒。阶此而观天命成 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先晋献公之卒,齐 桓为葵丘之会,再致其集。先齐孝,未一年,鲁僖乞师 取谷。晋文之威,天子再致。先卒一年,鲁僖公之心分 而事齐,文公不事晋。先齐侯潘卒一年,文公如晋,卫 侯、郑伯皆不期来。齐侯已卒,诸侯果会晋大夫于新 城。鲁昭公以事齐之故,晋人不入。楚国强而得意,一 年再会诸侯,代强吴,为齐诛乱臣,遂灭厉,鲁得其灭 以灭鄫。其明年,知晋无河上之难,先晋昭之卒,一年 无难,楚国内乱臣弑君。诸侯会于平丘,谋诛楚乱臣, 昭公不得与盟,大夫见执。吴大败楚之党六国于鸡 父。公如晋而大辱,《春秋》为之讳而言有疾。由此观之, 所行从不足恃,所事者不可不慎,此亦存亡荣辱之 要也。先楚庄王之卒三年,晋灭赤狄、潞氏及甲氏。留 吁,先楚子审卒之三年,郑服萧鱼。晋侯周卒一年,先 楚子昭之卒年,与陈、蔡伐郑而大克。其明年,楚屈建 会诸侯而张中国,卒之三年,诸夏之君朝于楚,楚子 卷继之,四年而卒。其国不为侵夺,而顾隆盛强大中 国,不出年馀,何也?楚子昭盖诸侯可者也。天下之疾 其君者,皆赴愬而乘之,兵四五出,常以众击少,以专 击散,义之尽也。先卒四十五年,中国内乖,齐、晋、鲁、卫 之兵分守,大国,袭诸夏。再会陈仪,齐不肯往,吴在其 南,而二君杀中国;在其北,而齐、卫杀其君庆。季封,切 君乱国,石恶之徒聚而成群。卫衎据陈仪而为谖,林 父据戚而已畔。宋公杀其世子,鲁大饥。中国之行,亡 国之迹也。譬如文、宣之际,中国之君,五年中之五君, 杀以晋灵之行,使一大夫立于棐林,拱揖指㧑,诸侯 莫敢不出,此犹《湿》之有拔也。一作隰之有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