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50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五十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录

 周礼部纪事

经籍典第二百五十卷

周礼部纪事

编辑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 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 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 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 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 霸王之器也。

文公十八年,莒仆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 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诸竟,曰:“今日必 达。”公问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对曰:“先君周公制《周 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行父 还,观莒仆,莫可则也,是以去之。

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 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 之所司也。”轩,县也。《周礼》:“天子乐宫县四面,诸侯轩 县,阙南方。”

《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从民得善 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 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 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 旧书、《周官》《尚书》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后汉书显宗马皇后纪》:“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 善《周官》、董仲舒书。

《郑元传》:“元字康成,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所注, 有《答临孝存周礼难》。”

《郑兴传》:“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 桓谭、卫宏莫不斟酌焉。”

《贾逵传》:“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 《张衡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 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征拜 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 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赵岐传》:“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 豪家,岐尝鄙之,不与融相见。”《三辅决录注》曰:岐娶 马敦女宗姜为妻。敦兄子融尝至岐家,多从宾与从 妹宴饮作乐,日夕乃出。过问赵处士所在,岐亦厉节, 不以妹婿之故屈志于融也。与其友书曰:“马季长虽 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撇其 门也。”岐曾读《周官》,二义不通,往造之贱融如此也。 《儒林董钧传》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 授郑元,元作《周官注》。元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 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元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 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三国志魏王朗传》:“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 郎中。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转为司徒,著《周官传》传 于世。”

《锺会传》注:其母传曰:“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曾虽童 稚,勤见规诲。年十三诵《周礼》。”

《晋书干宝传》:“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 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注《周 易》《周官》凡数十篇,行于世。”

《儒林陈卲传》:“卲累迁燕王师,撰《周礼评》,甚有条贯,行 于世。”

《列女传》: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学称。宋 氏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谓之 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文周公所制经纪典 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 令绝世。”属天下丧乱,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遂 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太常。坚常幸太学,悯礼乐遗阙, 博士卢壸对曰:“废学已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 麤集,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 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 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 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 文君。《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

《梁书王筠传》其自序曰:“《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 《本草》并再抄,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

《北魏书刘芳传》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芳撰郑元所注《周官音》、干宝所注《周官 音》各一卷,《周官义证》五卷。

《儒林传》:“董征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 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

《逸士传》:“李谧字永和,少好学,博通诸经。览《考工记》《大 戴礼盛德篇》,以明堂之制不同,遂著《明堂制度论》曰: 余谓论事辨物,当取正于经典之真文,援证定疑,必 有验于周、孔之遗训,然后可以称准的矣。今礼文残 缺,圣言靡存,明堂之制,谁使正之?是以后人纷纠,竞 兴异论,五九之说,各信其习,是非无准,得失相半,故” 历代纷纭,靡所取正。乃使裴𬱟云,“今群儒纷纠,互相 掎摭,就令其象可得而图其所以居用之礼,莫能通 也,为设虚器耳。”况汉氏作四维之个,复不能令各处 其辰。愚以为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 分。直可为殿屋以崇严父之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 斯岂不以群儒舛互,并乖其实,据义求衷,莫适可从 哉!但恨典文残灭,求之靡据而已矣。乃复遂去室牖 诸制。施之于教,未知其所隆政;求之于情,未可喻其 所以必须,惜哉言乎!仲尼有言曰:“赐也,尔爱其羊,我 爱其礼。”余以为隆政必须其礼,岂彼一羊哉?推此而 论,则圣人之于礼,殷勤而重之;裴𬱟之于礼,任意而 忽之。是则𬱟贤于仲“尼矣。”以斯观之,裴氏之子以不 达而失礼之旨也。余窃不自量,颇有鄙意,据理寻义, 以求其真,贵合雅衷,不苟偏信。乃籍之以《礼传》,考之 以《训》注,博采先贤之言,广搜通儒之说,量其当否,参 其同异,弃其所短,收其所长,推义察图,以折厥衷,岂 敢必善?聊亦合言其志矣。凡论明堂之制者虽众,然 校其大略,则二途而已。言“五室”者,则据《周礼·考工》之 记以为本,是康成之徒所执;言“九室”者,则案《大戴·盛 德》之篇以为源,是伯喈之伦所持。此之二书,虽非圣 言,然是先贤之中博见洽通者也。但各记所闻,未能 全正,可谓既尽美矣,未尽善也。而先儒不能考其当 否,便各是所习,卒相非毁,岂达士之确论哉?小戴氏 传《礼事》四十九篇,号曰《礼记》,虽未能全当,然多得其 衷,方之前贤,亦无愧矣。而《月令》《玉藻》《明堂》三篇,颇有 明堂之义。余故采掇二家,参之《月令》,以为明堂五室, 古今通则。其室居中者谓之太庙,太室之东者谓之 青阳,当太室之南者谓之明堂,当太室之西者谓之 总章,当太室之北者谓之元堂。四面之室,各有夹房, 谓之左右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矣。室个之形,今之 殿前,是其遗像耳。个者,即寝之房也。但明堂与寝,施 用既殊,故房个之名,亦随事而迁耳。今粗书其像,以 见鄙意,案图察义,略可验矣。故检之五室,则义明于 《考工》;校之户牖,则数协于《盛德》;考之施用,则事著于 《月令》;求之闰也。合《周礼》与《玉藻》,既同夏、殷,又符周、秦, 虽乖众儒,傥或在斯矣。《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以九 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 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余谓记得之于五室,而 谬于堂之修广。何者?当以理推之,令惬古今之情也。 夫明堂者,盖所以告月朔、布时令、宗文王、祀五“帝者 也。然营构之范,自当因宜创制耳。故五室者,合于五 帝各居一室之义。且四时之祀,皆据其方之正,又听 朔布令,咸得其月之辰。可请施政。”及《记》,二三俱允,求 之古义,窃为当矣。郑康成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 释五室之位,谓土居中,木、火、金水各居四维。然四维 之室,既乖其正,施令听朔,各失厥衷,左右之个,弃而 不顾,乃反文之以美说,饰之以巧辞,言“水木用事,交 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西南;金 水用事,交于西北。”既依五行,当从其用事之交。出何 经典,可谓攻于异端,言非而博,疑误后学,非所望于 先儒也。《礼记玉藻》曰:“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 阖门左扉,立于其中。”郑元注曰:“天子之庙及路寝,皆 如明堂制。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 焉,卒事反宿,路寝亦如之。闰月非常月,听其朔于明 堂门下,还处路寝门终月也。”而《考工记》“周人明堂”,元 注曰:“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也。”其 同制之言,皆出郑注。然则明堂与寝,不得异矣。而《尚 书·顾命篇》曰:“迎子钊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此之翼室, 即路寝矣。其下曰:“大贝贲鼓在西房,垂之竹矢在东 房。”此则路寝有左右房,见于经史者也。《礼记·丧大记》 曰:“君夫人卒于路寝,小敛,妇人髽,带麻于房中。”郑元 注曰:“此盖诸侯礼。带麻于房中”,则西南天子诸侯左 右房,见于注者也。论路寝则明其左“右,言明堂则阙 其左右”个同制之说,还相矛楯。通儒之注,何其然乎? 使九室之徒,奋笔而争锋者,岂不由处室之不当哉? 《记》云:“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置五室于 斯堂,虽使班、倕构思,王尔营度,则不能令三室不居 其南北也。然则三室之间,便居六筵之地,而室壁之 外,裁有四尺五寸之堂焉。岂有天子布政施令之所, 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之堂,周公负扆以朝诸侯之处, 而室户之外,仅馀四尺而已哉?假在俭约,为陋过矣论其堂宇,则偏而非制;求之道理,则未惬人情,其不 然,一也。余恐为郑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 抑云二筵者,乃室之东西耳,南北则狭焉。余故备论 之曰:若东西二筵,则室户之外为丈三尺五寸矣。南 北户外复如此,则三室之中,南北裁各丈二尺耳。《记》 云:“四房两夹窗,若为三尺之户,二尺之窗,窗户之间, 裁盈一尺。”绳枢瓮牖之室,荜门圭窦之堂,尚不然矣。 假令复欲小广之,则四面之外,阔狭不齐,东西既深, 南北更浅,屋宇之制,不为通矣。验之众涂,略无算焉。 且凡室二筵,丈八地耳,然则户牖之间,不逾二尺也。 《礼记明堂》:“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郑元注曰:“设斧于 户牖之间。”而郑氏《礼图说扆制》曰:“纵广八尺,画斧文 于其上,今之屏风也。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间。”此之叵 通,不待智者较然可见矣。且若二筵之室,为四尺之 户,则户之两颊,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犹自不容,矧 复户牖之间哉?其不然二也。又复以世代验之,即虞 夏尚朴,殷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饰,而夏后世室, 堂修二七,周人之制,反更促狭,岂是夏禹卑宫之意, 周监郁郁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又云:“堂崇 一筵,便基高九尺,而壁户之外,裁四尺五寸。于营制 之法,自不”相称,其不然四也;又云:“室中度以几,堂上 度以筵。”而复云:凡室二筵而不以几,还自相违,其不 然五也。以此验之,记者之谬,抑可见矣。《盛德篇》云:“明 堂凡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圆下方,东西九仞, 南北七筵,堂高三尺也。”余谓《盛德篇》得之于户牖,失 之于九室。何者?五室之制,傍有夹房,面各有户,“户有 两牖”,此乃因事立则,非拘异术,户牖之数,固自然矣。 九室者,论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时令,又失其辰。左 右之个,重置一隅,两辰同处,参差出入,斯乃义无所 据,未足称也。且又堂之修广,裁六十三尺耳。假使四 尺五寸为外之基,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计 其一室之中,仅可一丈,置其户牖,则于何容之哉?若 必小而为之,以容其数,则令帝王侧身出入,斯为怪 矣。此匪直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余谓其九室 之言,诚亦有由。然窃以为戴氏闻三十六户、七十二 牖,弗见其制,靡知所置,便谓一室有四户之窗,计其 户牖之数,即以为九室耳,或未之思也。蔡伯喈汉末 之时学士,而见重于当时,即识其修广之不当,而必 未思其“九室”之为谬,更修而广之,假其法象,可谓“因 伪饰辞,顺非而泽”,谅可叹矣。

《北齐书颜之推传》:“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父勰,梁湘 东王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 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 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情词典丽,甚为 西府所称。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北周书卢辩传》:“辩字景宣,范阳涿人,累世儒学。父靖, 太”常丞。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 《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 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尔注《大戴》,庶纂前修矣。”孝 武至长安,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太祖以辩有儒 术,甚礼之。寻除太常卿、太子少傅。魏太子及诸王等 皆行束修之礼,受业于辩。进爵范阳公,转少师。魏末 离乱,孝武西迁,朝章礼度,湮坠咸尽。辩因时制宜,皆 合轨度。性强记默契,能断大事,凡所创制,处之不疑。 累迁尚书右仆射。世宗即位,进位大将军。帝尝与诸 公幸其第,儒者荣之。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 其事。未几,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 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 魏之法,事并施行。今录辩所述六官,著之于篇《天官 府》管冢宰等众职地官府。领司徒等众职《春官府》:领宗伯等众职夏官府:领司 马等众职《秋官府》:领司寇等众职《冬官府》:领司空等众职史虽具载,文多 不录。辩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自 兹厥后,世有损益。宣帝嗣位,事不师古,官员班品,随 意变革。至如初置四辅官及六府诸司,复置中大夫 并御正内史,增置上大夫等,则载于外史。馀则朝出 夕改,莫能详录。于时虽行《周礼》,其内外众职,又兼用 秦汉等官。

《儒林传》:“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 不倦。从房虬受《周礼》,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 东魏天平中,受礼于李宝鼎,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 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馀人。乃讨论图纬,捃摭 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 奏为国子博士。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 业,有宿疑礩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 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 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 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 自有条贯。必欲昇堂睹奥,宁可汨其先后?但能留意, 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 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 高祖大钦赏之。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行于世《隋书崔彭传》:“彭𢘆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馀年, 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又尝曰:‘卿弓马 固已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 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 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

《唐书苏安𢘆传》:“安𢘆博学,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学。” 《张荐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𬸦,字文成,时号青 钱学士。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 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 所著书百馀篇。”

《儒学传》。褚无量幼受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 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 修文馆学士。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明、郭山 恽建言皇后为亚献,无量与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 固争,以为“郊祀,国大事,其折衷莫如《周礼》。《周礼》冬至 祭天圜丘,不以地配,唯始祖为主,亦不以妣配,故后” 不得与。又《大宗伯》:“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 笾彻。”是后不应助祭。又《内宰职》:“大祭祀,后祼献,则赞 瑶爵。祭天无祼。”知此乃宗庙祭尔。《巾车》内司服掌后 六服与五路,无后祭天之服与路,是后不助祭天也。 惟汉有天地合祭,皇后参享事。末代黩神,事不经见, 不可为法。

《旧唐书》“儒学张士衡传:父友齐国博士刘轨思,授以 《毛诗》《周礼》,精究大义。”

《贾公彦传》:“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五十 卷。”

《宋史杜莘老传》:“迁太常寺主簿,升博士。显仁皇后崩, 宰相传旨问含玉之制,莘老曰:‘礼院故实所不载,请 以《周礼》典瑞郑元注制之,其可’。”因立具奏。上览之曰: “真礼官也。”

《黄度传》:度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著《周礼说》。

《许奕传》:奕性孝友,通籀隶书,所著有《周礼讲义》行世。 《杨简传》:简论治务最急者五,其次曰取《周礼》及古书 会议,熟讲其可行于今者行之。

《赵汝谈传》。汝谈天资绝人,沉思高识。其论《周礼》,疑傅 会女主之书,要亦卓绝特立之见。所著有《周礼注》。 《乔行简传》。行简学于吕祖谦之门,嘉熙三年,拜平章 军国重事,封萧国公。所著有《周礼总说》。

《儒林传》:“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嘉祐中为太学 说书,尝著《周礼致太平论》。”

林之奇,字少颖,福州候官人。中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为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有《周礼说》行于世。

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嘉泰二年,进宝谟阁待 制。有《周礼说》行于世。

魏了翁字华父,卭州蒲江人。嘉熙元年,诏以资政殿 大学士致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息,有用才不 尽之恨。所著有《周礼井田图说》。

《石林诗话》:神宗尝问经筵官周官前朝后市何义?黄 右丞履时为侍讲,以王氏新说对,言“朝阳事故在前, 市阴事故在后。”上曰:“亦不独此朝,君子所集,市小人 所居,向君子背小人之意。”诸臣闻之竦然。

《却扫编》:政和中,杜相充以列卿使辽,时新更左右仆 射为太宰、少宰。既至,馆伴者问:“南朝新定宰相官名, 亦有据乎”,杜曰:“‘曾读《周礼》否’?伴者不悦曰:《周礼》岂不 尝读,正以《周官》太宰卿一人,则天官之长也,小宰、中 大夫二人,其属尔,安得相抗而为二宰哉?”杜无以应, 及还,以失言被黜。

《贵耳集》:章圣讲《周礼》,至典瑞有含玉,问之何义,讲官 答曰:“人臣卒给之含玉,欲使骨不朽尔。”章圣曰:“人臣 但要名不朽,何用骨为?”

《通鉴纂要》:“王洙为翰林学士,进读《周礼》,帝命画车服、 冠冕、笾豆、簠簋之制。至和元年九月,洙乃以《周礼礼 器图》成上之。”

《长乐县志》:“刘彝字执中,仕至祠部员外郎,撰《周礼中 义》八卷。”

《筠州志》:“刘恕字道原,著有《周礼记》若干卷。”

《延平府志》:“周谞字希圣,擢熙宁进士第,入仕,值新法 行,不忍诡随,赋诗去官。尝注《周礼解》,《王文公新传》多 采其说,而没其姓名,岂忘其人之有传耶?”

《传经录馀话》:“王安石行新法,尽取《周礼》,傅著其义,著 《周礼新义》二十二卷。”

《吴县志》:“章縡字伯成,熙宁九年进士,仕为尚书郎,提 点淮南刑狱,积官至朝散大夫。著《周官议》十六篇,非 近世之文也。”

《传经录馀话》:“龚原素习《春秋》,著有传注。及王安石废 《春秋》,好《周礼》,原亦好《周礼》,遂撰有《周礼图》十卷。 王昭禹字光远,亦宗《王氏新说》,著有《周礼解》,比安石 书加详,名为《周礼详解》四十卷。”

《乐平县志》:“徐庚字叔义,绍圣四年进士,历仕四十年。 建炎初,提点福建刑狱归,自号寄傲老人,撰《周礼讲义》。”

《嘉兴县志》:“闻人宏字君度,大观三年进士,判常州。著 《周官通解》。”

《传经录馀话》:“杨时号龟山,尝攻王氏之学,著《三经义 辨》,有《周礼辨疑》一卷。”

《龙谿县志》:“黄颖字秀实,崇宁五年进士,历中书舍人, 撰《周礼解义》。”

《江都县志》:“王居正官兵部,以时事请对,因及王安石 新学为士大夫心术之害,请以辨学为献。有《周礼辨 学》一卷。”

《江西通志》:“董濬字禹川,德兴人。崇宁进士,历秘书少 监,撰《周官辨疑》。”

《南昌府志》:“孙奇字师颖,丰城人,著有《周礼备检》。” 《永嘉县志》:“薛季宣字士隆,著有《周礼释疑》。”

《金华府志》:“薛衡字平仲,有《周礼序官考》。”

《宁德县志》:“余复,光宗初策士大夫,廷擢第一,后入史 馆兼实录检讨,著有《礼经类说》。”

《金华府志》:“叶秀发字茂叔,师事吕祖谦,知高邮军。著 有《周礼说》。”

《江西通志》:“徐筠字国坚,清江人得之子。早岁擢第,初 主攸县簿,后知金州。著有《周礼微言》十卷。”

《虔州府志》:“林椅字奇卿,丽水人。绍熙庚戌进士。以《周 礼》为《周官》经世之书,凡民极所由立,日用之常,诚伪 之变,莫不区别,纤悉毕举,乃随类条列之,名曰《周礼 纲目》。翰林学士楼钥、礼部尚书倪思表其所著进奏, 除工部架阁。”

《漳州府志》:“陈兢字戒叔,绍熙进士,撰《周礼解》。”

《永嘉县志》:“陈汪字蕴之,有《周官小集》。”

杨恪字谨仲,著有《周礼辨疑》。

陈伋字及之,著《周礼辨疑》。

陈谦字益之。乾道壬辰进士,历官宝谟阁待制、江西 湖北宣抚副使。著《周礼说》。

《山阴县志》:“孙之宏字伟夫,著有《周礼说》。”

《惠安县志》:“江致尧字圣俞,以特奏任法曹,通经学,与 丘崇齐名,著《周礼解》。”

《温州府志》:“王奕字子陵,瑞安人。淳祐间,有旨索其所 著书,郡守赵汝腾缮写《周礼答问》以进,并荐之不起。” 《兴化县志》:“黄钟字器之,漳州录事参军,著有《周礼集 解》。”

《苏州府志》:“陈起宗字兴祖,少入上庠,踔厉有声。一日 归省,属同舍生为投试卷,起宗业《礼记》,同舍生嫉之, 辄易以《周礼》,迫试乃告。起宗遂用《周礼》试复第一,登 政和进士。”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乙科,所著有《考工记考疑》 一卷。”

《江西通志》:“包恢,南城人。嘉定十三年进士,历官佥书 枢密院事,卒赠少保,谥文肃。著有《周礼六官疑辨》若 干卷。”

《传经录馀话》:“王与之字次点,号东岩,乐清人。受学于 松溪陈氏,传《六典要旨》,著《周礼订义》八十卷。淳祐二 年十二月,直焕章阁赵汝腾进其书于朝,付秘书省, 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终通判泗州。卒年九十有七。” 《福州府志》:“林希逸,淳祐中入为秘书省正字。所著有 《考工记》行于世。”

《苏州府志》:“杨弥昌字师言,郡人。咸淳戊辰进士。父子 授受,皆以《周礼》发解,所著有《周礼解义》。”

《福州府志》:“林亦之,福清人,莆田林光朝门人也。讲学 聚徒于莆之红泉,学者称网山先生。著有《考工记注》。” 《庐陵县志》:“胡铨字邦衡,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求去, 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陛辞,上问今何归,铨曰:‘归 庐陵。臣向在岭,每尝训传诸经,欲成此书。特赐通天 带以宠之’。”铨归,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 书省。所著《周礼传》十二卷。

《传经录馀话》:“吴沅深于经术,诸经皆有所著述,行于 时。《周礼》则有《本制图》《六官析微论》。”

《庐陵县志》:“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 人。祖诜,宣和中倅庐陵,因家焉。著有《周官讲义》。” 《武进县志》:“尤袤字延之,王佐榜进士,淳熙十五年擢 礼部侍郎,著有《周礼辨义》。”

《温州府志》:“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人。以龙图阁学士致 仕,谥忠文,著有《周礼详说》。”

《传经录馀话》:“三山郑锷字刚中,有《周礼解义》二十二 卷,详制度,明经旨,学者颇宗之。”

《长沙府志》:“易祓字彦祥,号山斋,著《周礼总义》,推广诸 家之说,凡三十六卷。”

《临川县志》:“俞庭椿字寿翁,乾道八年进士,仕至古田 令。著《周官复古编》,谓冬官不亡,错简在五官之内,编 为三卷。”

《传经录馀话》:“许奕字成子,庆元五年进士第一,历宝 谟阁学士、知潼州。著《周礼讲义》。”

《莆阳县志》:“李叔宝字景齐,著有《周礼精意
考证
《卭州志》:“高崇字西叔,世家卭之蒲江,以进士出身知

黎州,兼管内安府,有《周官解》十二卷。”

《传经录馀话》:“乐思忠字仲恕,号祝融居士,著《周礼考 疑》七卷。”

《温州府志》:“曹叔远字器远,瑞安人。少学于陈傅良,绍 熙元年进士第,历礼部侍郎,终徽猷阁待制。谥文肃。 著有《周官讲义》。”

《传经录馀话》:“税与权尝受学于魏了翁之门,著《周礼 折衷》二卷。了翁或时有发明,止于《天官》,馀未及。或云 《宋志》作了翁著”,即其书也。

《闽书》:“黄钟字器之,兴化人。漳州录事参军,著有《周礼 集解》。”

《慈谿县志》:“黄震字东发,宝祐四年进士,通判绍兴府, 著有《周礼日抄》一卷。”

《天台县志》:“陈祥道字用之,著有《考工记解》。”

《山阴县志》:“黄度字文叔,著《周礼五官说》五卷,叶适为 之序。”

《传经录馀话》:“项安世字平庵,著有《周礼丘乘图说》一 卷。”

史浩字直翁,四明人,精于《礼》学。孝宗初为建王浩分 讲《周礼》,多启发,孝宗称之。自“天官冢宰”至“地官司关” 而止。

《嘉善县志》:“曹津字元会,岁贡生,官南安府儒学教授。 著《周礼集传》五卷,阙《考工记》不解。”

《传经录馀话》:“王炎笃好《周礼》,尤爱《考工记》,著《考工解》 一卷。”

林希逸,号“鬳斋”,著“《考工记》三卷。”

《福清县志》:“林亦奇字学可,号纲山,学者称月鱼先生。 著《考工记解》一卷。”

《金史杨云翼传》:“云翼,字之美,历礼部尚书,谥文献,所 著有《周礼辨》。”

《元史臧梦解传》:“梦解博学洽闻,为时名儒。所著书有 《周官考》一卷。”

《熊朋来传》:初,朋来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 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盖朋来之学, 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 《传经录馀话》:“清源丘葵著《周礼全书》六卷,以冬官未 尝亡,汉儒考古不深,以《考工记》补之。至宋临川俞廷 椿始著《复古编》,永嘉王次点又作《周官补遗》,乃深然 其”说。

《婺源县志》:“程宣泽字义夫,博通经史,好孙吴兵法。元 至大间,举集庆路儒学训导。满归,与族兄复心讨论, 注释《周礼》,三年成编。”

《崇仁县志》:“吴澂字幼清,举进士不第,居布水谷,撰述 诸经。著有《周礼考正》十五卷,《周礼经传》十卷。程钜夫 请以澂所著书置国子监,以资学者,学者称‘草庐先 生’。”

《卭州志》:“王申子字巽卿,寓居慈利州天门山,隐居幽 深,无心求仕。皇庆二年,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著 《周礼正义》。”

《传经录馀话》:“毛应龙字介石,大德间沣州教授。尝著 《周礼集传》,总诸儒训释,断以己意,凡二十四卷。” 《临川县志》:“吴当字伯尚,澂之孙也。以荐授国子监助 教,与修《三史》成,历翰林直学士,出为江西廉访使,诏 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命未下,而陈友谅已陷江西。 当乃戴黄冠,道士服,杜门著书。”

《明外史舒芬传》:芬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串诸 经,兼通天文律历,而尤精于《周礼》。尝曰:“《周礼》视《仪礼》, 《礼记》犹蜀之视吴、魏也。贾氏谓《仪礼》为本,《周礼》为末, 妄矣。朱子不加是正,何也?”疾革,其子请所言,惟以未 及表章《周礼》为恨。学者称梓溪先生。

《顾大章传》:“弟大韶,于《周官》多所发明,其博学世儒所 仅见也。”

《儒林传》:“梁寅字孟敬,新喻人。家贫无书,尝假馆滕王 霄,搜罗残书。吴澄应征北上,一见勉以圣贤之学。洪 武初,应召赴京,议礼江右三人。寅与同郡胡行简、饶 州蔡渊仲也。考《郊祀礼》,书成上之,赐衣币,授之官。以 老疾辞还。学者称为石门先生。著有《周礼考注》行于 世。”

娄谅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 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 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分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 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傅会者, 以程朱论黜之。

《王应电传》。应电笃好《周礼》,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 本各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而余寿翁、吴澂 则以为《冬官》未尝亡,杂见于五官,取而更次之。近世 若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乃掩卷叹 曰:“是诸儒之《周礼》也,岂元公之《周礼》哉!”因殚研十数 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 “官之意,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体统之极,因显以探微,即细而绎大,成《周礼传诂》数十卷,以为百世继 周而治,必出于此。”嘉靖中,以兵燹家毁,困甚,乃流寓 江西泰和,以其书就正罗洪先,洪先未之省也。阅五 年,与居游,久乃稍稍读其书,礼敬之,与辨难累三月, 始大服。于是翰林陈昌积首以师礼事之,而侍郎何 迁为之刊本。未竟,胡松来巡抚江西,卒刊之,书遂行 于世。

《郝敬传》:敬杜门谢客,专务著述,《周礼》等咸为之解。 《文苑传》:王冕尝仿《周官》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 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 传《经录馀话》:宋濂字景濂,历学士承旨,于学无所不 通,著有《周礼集注》。

《祁门县志》:“汪克宽字德一,洪武初,遣使以礼币征,修 《元史》,书成授官,固辞还,著《周礼类要》。”

《传经录馀话》:“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秀爽奇敏,师事 黄溍。洪武初,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迁起居注、同 知南康府事。召修《元史》,为总裁官。书成,擢翰林待制 兼国史编修。奉使云南,为梁王把都所害。其遗文有 《华川集》《玉堂杂著》诸书。正统间,追赠翰林学士,谥忠 文。所著有《周官官名》《急就章》一篇。”

方孝孺,字希直。建文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读。明年迁 侍读学士,与董伦同侍经筵。帝好文,日与孝孺讨论 《周官》法度。所著有《周礼考次目录》一卷。

《鄞县志》:“黄润玉字孟清,历提督学政,谪含山知县,著 有《周礼题解》。”

《庐陵县志》:“陈凤梧字文鸣,号静斋。弘治丙辰进士,官 吏部侍郎,赠工部尚书。著有《周礼合训》五卷。”

《镇江府志》:“丁礼,字思敬,丹徒人。以耆年辟知南阳府, 入觐,进《周礼注》,成祖赏之。”

《江西通志》:“何乔新字廷秀,广昌人。吏部尚书文渊之 子。景泰辛未进士,仕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傅,谥文 肃。著《周礼集注》七卷,《周礼明解》十二卷。”

《海盐县志》:“吴昂字德翼,弘治乙丑进士,官至福建布 政司。著《周礼音释》。”

《苏州府志》:“桑悦字民怿,举成化乙未乡试。家贫无书, 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去。著《周礼传解》。”

《嘉兴县志》:“陈深字子渊,嘉靖乙酉举人,任雷州府推 官,著《周礼训注》十八卷。”

《同安县志》:“李如玉,儒士,嘉靖八年遣其子进《周礼会 注》,诏有司以礼奖之,给冠带。”

《休宁县志》:“金瑶字德温,嘉靖中选贡生,官广西卫经 历。著《周礼述注》六卷。”

《青阳县志》:“施天麟字振庵,隆庆辛未进士,著《周礼通 义》二卷,崇祯乙亥刊行,王锡衮序之。”

《安丘县志》:“马应龙字伯先,万历壬辰进士,官礼部主 事。有《考定古本周礼》六卷。”

《沂州志》:“周京,万历癸丑进士,著《周礼句解》。”

《传经录馀话》:“尹洪,上虞人。弘治中为湖广道御史,奉 命清两广戎政,尝出元人所著《周礼互注》十二卷,属 广州知府袁景辉重刻番隅,其书名曰《周礼附音重 言重意互注》,张诩序而行之。”

《昆山县志》:“魏校字子才,弘治十八年进士,历太常卿, 赠礼部右侍郎。著有《周礼沿革传》六卷,《官职会通》二 卷。”

《朝邑县志》:“韩邦奇字汝节,历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 少保,谥恭简。尝手定《周礼》,韩凝甫得其书,与魏校《周 礼》合为义疏,刊而传焉,名曰《韩魏周礼义疏》。”

《滇南纪闻》:“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廷试第一,授修撰。以 议大礼事廷杖,谪云南。著述甚富,所著有《周官音诂》 一卷。”

《吉水县志》:“罗洪先字达夫,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 撰,即请告归,著《周礼疑》一卷。”

《金坛县志》:“王樵字朋逸,嘉靖丁未进士,历南京总宪。 著《周官私录》一卷。”

《松江府志》:“王圻字元翰,号洪州,华亭人。嘉靖丁丑进 士,历湖广提督学政。著《续定周礼全经集注》十四卷、 《传经录馀话》:‘何廷矩字时振,番隅诸生,陈公甫之高 第弟子也。深于《周礼》,尝著《礼意大全》三卷’。”《羊录》十 卷二书皆本之《周礼》。

《长乐县志》:“柯尚迁字乔可,阳石山人。嘉靖中撰《周礼 全经释原》十二卷,《源流叙论》一卷,《通论》一卷。”

《昆山县志》:“王应电,字明斋,著《周礼图说》二卷,《学周礼 法》一卷,《非周礼辨》一卷,《冬官补》一卷,《冬官考工记》一 篇。”

《传经录馀话》:“冯时可尝考订《周礼》,有所得辄书之,著 为《周礼别说》一卷。”

《丰城县志》:“徐即登号匡岳,万历癸未进士,官至河南 按察使。著《周礼说》十四卷。”

《传经录馀话》:“陈沂尝取《周礼》辨析文物,考正其器用 名状,著为《周礼文物大全图》。”

郑良翰万历间,莆田人,深于《周礼》,校正注疏,以五官自存,冬官自阙,何必强臆以乱经?著《周礼古本订注》 六卷。

“应廷育亦笃嗜《周礼》,尝汇众家注疏,著为《周礼辑说》。” 《海宁县志》:“陈与郊字宁宇,海宁人,万历甲戌进士,官 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著有《考工记集注》二卷。” 《襄阳府志》:“周梦旸字启明,著有《考工记评》一卷,依谢 叠山批点《檀弓》,旁用小圈标出章法、句法、字法,以便 童子诵习。”

《传经录馀话》:“张睿卿性嗜《周礼》,研究最精,著《周礼约 注》二卷、《考工记备考》一卷。”

《晋江县志》:“吴龙征字惺初,万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 除浙江道御史,谪通州判官,历户部主事。著有《周官 荒政解》十二篇。”

《昆山县志》:“王志长,字平仲,删节《周礼注疏》之繁,而附 以后儒之论,以备圣经之羽翼,作《周礼注疏删翼》三 十卷。”

《苏州府志》:“袁衮著《周礼直解》若干卷。”

《高淳县志》:“谷再吉为人动必以礼,闭户著述,作《周礼 注》。”

《歙县志》:“汪征泰字嘉生,崇祯丁丑进士,著有《周礼考 工辨》。”

《宣城县志》:“孙攀字志龙,少游乡校,博览沉思,尝得《周 礼》古本,遍考诸家,折衷为一书,名《周礼评释》,同时梅 鼎祚序行之。又与贡待诏汝成纂注三礼,有‘《周礼》在 宣’之叹,至今称博洽者,必首贡、孙两先生。”

《传经录馀话》:“孙元化字初阳,历巡抚都御史,尝著《周 礼类编》四卷。”

陈仁锡字明卿,著“《周礼句解》六卷。”

张采字受先,尝以冬官当井田不行时已先漫没。盖 战国时固不可诘,宜阙冬官以安古本,犹之《春秋纪 夏》五无怪也。著《周礼合解》十八卷。

《华亭县志》:“孙承泽,礼部尚书,文简公之弟也,著《周礼 举要》二卷。”

《传经录馀话》:“郎兆玉笃学好古,尤究心《周礼》,著有《注 释古周礼》二卷。”

《举要》二卷。

《传经录馀话》:“郎兆玉笃学好古,尤究心《周礼》,著有《注 释古周礼》二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