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三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三十九卷目录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十三
隋
牛弘 宇文㢸
杨汪 明克让
杜台卿 辛德源
许善心 李文博
宇文恺 元善
辛彦之 何妥
萧该 包恺
房晖远 马光
刘焯 刘炫
褚辉 顾彪
鲁世达 张仲
王孝籍
经籍典第三百三十九卷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十三
编辑隋
编辑牛弘
编辑按《隋书牛弘传》:“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本姓尞氏。 祖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 牛氏。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 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在周,起 家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俄转纳言上士,专掌文翰, 甚有美称。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其’” 后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 节、大将军、仪同三司。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 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曰:“经籍所兴,由 来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 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 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 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 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 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旧 经紊乱,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 《礼》刊《诗》,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治国立 身,作范垂法。及秦皇驭㝢,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 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 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 有征数,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 建藏书之箧,置校书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间出。外有 太常、太史之藏,内有延阁、秘书之府。至孝成之世,亡 逸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仇 校篇籍。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 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光武嗣兴,尤 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钜儒,继踵而 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肃宗亲临讲肄,和帝数幸书 林,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 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 裁七十馀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 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 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 承之,文籍尤广。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 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 弘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 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 河据洛,跨秦带赵。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 乐,寂灭无闻。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 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僭伪之盛,莫过二秦。以此 而论,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馀, 皆归江左。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 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梁人阮孝绪 亦为《七录》,总其书数,三万馀卷。及侯景渡江,破灭梁 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 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 典籍重本七万馀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 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 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 不暇给,经籍阙如。周氏创基关右,戎车未息,保定之 始,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高氏据有山东,初 亦采访,验其本目,残缺犹多。及“东夏初平,获其经史 四部,重杂三万馀卷,所益旧书五千而已。”今御书单 本,合一万五千馀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 目,止有其半。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 复为少。”臣以经书自仲尼以后,迄于当今,年逾千载, 数遭五厄,兴集之期,属膺圣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 君临区宇,功无与二,德冠往初。自华夏分离,彝伦攸
斁,其间虽霸王递起,而世难未夷,欲崇儒业,时或未可。今土宇迈于三王,民黎盛于两汉,有人有时,正在今日。方当大弘文教,纳俗升平,而天下图书,尚有遗 逸,非所以仰协圣情,流训无穷者也。臣史籍是司,寝 兴怀惧。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 “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莫此攸先。今秘藏 见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所 无,私家乃有。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 吝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 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 不亦善乎!伏愿天监少垂照察。”上纳之。于是下诏献 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进爵奇章郡 公,邑千五百户。三年,拜礼部尚书,奉敕修撰五礼,勒 成百卷,行于当世。弘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上议曰:“窃 谓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孝经》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祭义》云:‘祀于明堂,教诸 侯。孝也’。黄帝曰合宫”,尧曰五府,舜曰总章。布政兴治, 由来尚矣。《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 四修一。”郑元注云:“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 则堂广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四阿重屋, 郑云:“其修七寻,广九寻也。”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 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郑云:“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 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马融、王肃、干宝 所注,与郑亦异,今不具出。《汉司徒马宫议》云:“夏后氏 世室,室显于堂,故命以室。殷人重屋,屋显于堂,故命 以屋。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 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后 氏七十二尺。”若据郑之说,则夏室大于周堂。如依马 宫之言,则周堂大于夏室,后王转文,周大为是。但宫 之所言,未详其义。此皆去圣久远,礼文残缺,先儒解 说,家异人殊。郑注《玉藻》亦云:“宗庙路寝,与明堂同制。” 《王制》曰:“寝不逾庙。”明大小是同。今依郑元注,每室及 堂止有一丈八尺,四壁之外,四尺有馀。若以宗庙论 之,祫享之时,周人旅酬六尸,并后稷为七,先公昭穆 二尸,先王昭穆二尸,合十一尸三十六。王及君北面 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及此。若以正寝论之,便须朝 宴。据《燕礼》:诸侯宴则宾及卿大夫脱屦升坐。是知天 子之宴,则三公九卿并须升堂。《燕义》又云:“席小卿,次 上卿。”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间,岂得行礼?若以明堂 论之,总享“之时,五帝各于其室设青帝之位,须于太 室之内,少北,西面。太昊从食,坐于其西近南,北面。祖 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丈八之室,神位 有三,加以簠簋边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设。 复须席工升歌,出樽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据兹 而说,近是不然。案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 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 堂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古明堂之 事,其书皆亡,莫得而正。今《明堂月令》者,郑元云“是吕 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蔡邕、王 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 有证明,文多不载。束晳以为夏时之书。刘𤩽云:“不韦 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 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即为秦典。其内 杂有虞、夏、殷、周之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蔡邕具为 章句。又论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 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元堂,内曰太室。圣人南面 而听,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故虽有五名,而 主以明堂也。制度之数,各有所依。堂方一百四十四 尺,《坤》之策也;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干》之策也。太 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且圆, 盖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 宫以应日辰。三十六户七十牖,牖以四尺,八牖乘九 宫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 屋高八十一尺,黄锺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 象其形。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观其模范天地,则象阴阳,必据古文, 义不虚出。今若直取《考工》,不参《月令》,青阳总章之号, 不得而称;九月享帝之礼,不得而用。汉代二京所建, 与此说悉同。建安之后,海内大乱,京邑焚烧,宪章泯 绝。魏氏三方未平,无闻兴造。晋则侍中裴𬱟议曰:“尊 祖配天,其义明著。而庙宇之制,理据未分。宜可直为 一殿,以崇严父之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宋、齐已还, 咸率兹礼。此乃世乏通儒,时无思术,前王盛事,于是 不行。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 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处多,迄无可取。及迁宅洛 阳,更加营构,五鬼分竞,遂至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 托。今皇猷遐阐,化覃海外,方建大礼,垂之无穷。弘等 不以庸虚,谬当议限。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 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 曰显祀,黑曰元矩,苍曰灵府。”郑元注曰:“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 变。夫室以祭天,实有五。若立九室,四无所用。布政视 朔,自依其辰。郑司农云:“十二月分在青阳”等左右之 位,不云居室。郑元不言每月与其时之堂而听政焉。 礼图画个皆在堂偏,是以须为五室。明堂必须上圆 下方者何?《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 达,布政之宫。”《礼记盛德篇》曰:“明堂四户八牖,上圆下 方。”《五经异义》称:“讲学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圆下方。”郑 元同之,是以须为圆方。明堂必须重屋者何?案《考工 记》夏言九阶,四旁两夹窗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 周不言者,明一同夏制。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不 言屋制,亦尽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本无五室 之文,郑注云五室者,亦据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屋, 因殷则有,灼然可见。《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明堂。” 言鲁为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礼乐。鲁之太庙,与周之 明堂同。又曰:“复庙重檐,刮楹达向,天子之庙饰。”郑注: “复庙,重屋也。”据庙既重屋,明堂亦不疑矣。《春秋》文公 十三年,太室屋坏。《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 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太庙,太室之上屋 也。”《周书·作洛篇》曰:“乃立太庙,宗宫、路寝、明堂,咸”有、四 阿、反坫、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 依《黄图》所载,汉之宗庙皆为重屋,此去古犹近,遗法 尚在,是以须为重屋。”明堂必须为辟廱者何?《礼记盛 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外水曰辟廱。”《明堂阴 阳录》曰:“明堂之制,周圜,行水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 以象紫宫。”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马宫,王肃以为 明堂、辟廱、太学同处;蔡邕、卢植亦以为明堂、灵台、辟 廱、太学,同实异名。邕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貌,则 谓之清庙;取其正室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 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圜如璧,则曰璧廱, 其实一也。”其言别者,《五经通义》曰:“灵台以望气,明堂 以布政,辟廱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袁准、郑元亦以 为别。历代所疑,岂能辄定?今据《郊祀志》云:“欲治明堂, 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一殿无 壁,盖之以茅,水圜宫垣,天子从之。”以此而言,其来则 久。汉中元二年,起明堂、辟廱、灵台于洛阳,并别处。然 明堂亦有璧水,李尢《明堂铭》云“流水洋洋”是也。以此 须有辟廱。夫帝王作事,必师古昔,今造明堂,须以《礼 经》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数取于《月令》遗阙之处,参 以馀书,庶使该详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阶,上圆下方, 四阿重屋,四旁两门,依《考工记》《孝经》说。堂方一百四 十四尺,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天 屋径九丈,八闼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周 书、月令》论。殿垣方在内,水周如外,水内径三百步,依 《太山盛德记》《觐礼经》。仰观俯察,皆有则象,足以尽诚 上帝,祗配祖宗,弘风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学不稽 古,辄申所见,可否之宜,伏听裁择。”上以时事草创,未 遑制作,竟寝不行。六年,除太常卿。九年,诏改定雅乐, 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并议乐事。弘上 议云:“谨案《礼》,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周礼》‘奏黄 锺,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锺,皆是旋相为宫之义。蔡邕 《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则太簇为宫,姑洗为商,蕤 宾为角,南吕为征,应锺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变 征。他月仿此。故先王之作律吕也,所以辨天地四方 阴阳’’”之声。扬子云曰:“声生于律,律生于辰。故律吕配 五行,通八风,历十二辰,行十二月,循环转运,义无停 止。譬如立春木王火相,立夏火王土相,季夏馀分,土 王金相,立秋金王水相,立冬水王木相。还相为宫者, 谓当其王月,名之为宫。”今若十一月不以黄锺为宫, 十二月不以太簇为宫,便是春木不王,夏“王不相,岂 不阴阳失度,天地不通哉!刘歆《锺律书》云:‘春宫秋律, 百卉必雕;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 冬宫夏律,雷必发声’。以斯而论,诚为不易。且律十二, 今直为黄锺一均,唯用七律,以外五律,竟复何施?恐 失圣人制作本意,故须依礼作还相为宫之法。”上曰: “不须作旋相为宫,且作黄锺一均也。”弘又论六十律 不可行。谨案《续汉书律历志》:元帝遣韦元成问京房 于乐府,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 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 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 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矣。 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冬至之声,以黄锺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 征,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征。此声气之元, 五音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馀以次运行,宫日者各 自为宫,而商征以类从焉。”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 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一丈而十三弦”,隐间 九尺,以应黄锺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画分寸,以为 六十律清浊之节。执始之类,皆房自造。房云受法于 焦延寿,未知延寿所承也。至元和年,待诏侯锺、殷彤
上言:“官无晓《六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嵩具以《准法》教其子宣,愿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太史丞弘试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 罢。自此律家莫能为准施弦。嘉平年,东观召典律者 太子舍人张光问准意,光等不知。归阅旧藏,乃得其 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定其弦缓急。故史官能辨清 浊者遂绝。其可以相传者,唯大榷常数及候气而已。 据此而论,京房之法,汉世已不能行。沈约《宋志》曰:“详 案古典及今音家,六十律无施于乐。《礼》云:‘十二管还 相为宫’,不言六十。《封禅书》云:‘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 瑟而悲破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为乐得成,亦所 不用。取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之意也。”又议曰:“案《周官》 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 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锺者用黄锺为调;歌大 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悬,歌者谓堂上所 歌。但一祭之间,皆用二调。”是知据宫称调,其义一也。 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各自为调。今见行之乐,用黄 锺之宫,乃以林锺为调,与古典有违。晋内书监荀勗 依《典记》,以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二笛。黄 锺之笛,正声应黄锺,下征应林锺,以“姑洗为清角。大 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征应夷则。以外诸均,例皆如 是。然今所用林锺,是勗下征之调,不取其正,先用其 下,于理未通,故须改之。”上甚善其议,诏弘与姚察、许 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乐,事在《音律志》。是后议 置明堂,诏弘条上故事,议其得失,事在《礼志》。上甚敬 重之。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改 容自肃。素将击突厥,诣太常与弘言别,弘送素至中 门而止。素谓弘曰:“大将出征,故来叙别,何相送之近 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其愚 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怀。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时 高祖又令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 子发等,并召诸儒论新礼降杀轻重。弘所立议,众咸 推服之。仁寿二年,献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仪 注。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于 公。”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素叹 曰:“衣冠礼乐,尽在此矣,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丧, 祥禫具有降杀,期服十一月而练者,无所“象法”,以闻 于高祖,高祖纳焉。下诏除期练之礼,自弘始也。弘在 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 所有进用,并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 慎绝伦,然爽俊有馀,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 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于斯为最,时论弥 服弘识度之远。炀帝之在东宫也,数有诗书遗弘,弘 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尝赐弘诗曰:“晋家山吏部,魏世 卢尚书。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学行敦时俗,道素 乃冲虚。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彝伦欣有叙,垂拱 事端居。”其同被赐诗者,至于文词赞扬,无如弘美。大 业二年,进位上大将军。三年,改为右光禄大夫。从拜 恒岳,坛场珪币、𫮃畤牲牢,并弘所定,还下太常。炀帝 尝引入内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其礼遇亲重如 此。弘谓其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子 孙,宜以诚敬自立,以答恩遇之隆也。”六年,从幸江都。 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赗 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 侯,谥曰宪。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 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 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 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弥隆。性宽厚,笃志 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 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 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 矣。”弘闻之,亦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 “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 书不辍。其宽和如此。有文集十三卷行于世。
宇文㢸
编辑按《隋书宇文传》:“文㢸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其先 与周同出。父珍,周宕州刺史。㢸慷慨有大节,博学多 通。仕周为礼部上士,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 田十二顷,粟百石。开皇初,封平昌县公,后加开府,擢 拜刑部尚书,领太子虞候率。上尝亲临释奠,㢸与博 士议论,辞致清远,观者属目。上大悦,顾谓侍臣曰:‘朕 今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于是班 赐各有差。炀帝即位,转礼部尚书。㢸既以才能著称, 历职显要,声望甚重。所著辞赋二十馀万言,为《尚书、 孝经注》,行于时。
杨汪
编辑按《隋书杨汪传》:“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曾祖顺, 徙居河东。父琛,仪同三司。及汪贵,追赠平乡县公。汪 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褐周冀王侍读。王 甚重之,每曰:‘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其后问 礼于沉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吾弗如也’。 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高祖受禅,赐爵平乡县伯。后历荆、洛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 授,时人称之。炀帝即位岁馀,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 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 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 一匹。大业中,为银青光禄大夫。
明克让
编辑按《隋书明克让传》:“克让字弘道,平原鬲人也。父山宾, 梁侍中。克让少好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 卷。《三礼》《礼论》,尢所精研,龟䇲历象,咸得其妙。年十四, 释褐湘东王法曹参军。时舍人朱异在仪贤堂讲《老 子》,克让预焉。历司徒祭酒、国子博士,中书侍郎。梁灭, 周明帝引为麟趾殿学士。武帝即位,征为露门学士”, 令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赐爵历城县伯。高祖受禅, 拜太子内舍人,转率更令,进爵为侯。太子以师道处 之,恩礼甚厚。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 多所裁正。开皇十四年,加通直散骑常侍。卒,年七十, 上甚伤惜焉。著《孝经义疏》一部,《古今帝代记》一卷,《文 类》四卷,《续集》二十卷。
杜台卿
编辑按《隋书杜台卿传》,“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人也。父弼, 齐卫尉卿。台卿少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仕齐奉朝 请,历司空西阁祭酒,司徒户曹著作郎,中书黄门侍 郎。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齐,归于乡里, 以《礼记》《春秋》讲授子弟。开皇初,被征入朝。台卿尝采 《月令》,触类而广之,为书,名《玉烛宝典》十二卷。至是奏” 之,赐绢二百匹。十四年致仕,终于家。有集十五卷,撰 《齐记》二十卷,并行于世。
辛德源
编辑按《隋书辛德源传》:“德源,字孝基,陇西狄道人也。祖穆, 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右丞。德源沉静好学,年十 四解属文。及长,博览书记,少有重名。起家奉朝请,后 为兼员外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刘逖上表荐德源曰: 弱龄好古,晚节逾厉。枕籍六经,渔猎百氏,文章绮艳, 体调清华。恭慎表于闺门,谦㧑著于朋执。必能效节” 一官,骋足千里。累转中书舍人。高祖受禅,牛弘以德 源才学显著,奏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每于 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 卷。蜀王秀闻其名而引之。居数岁,奏以为掾。后转谘 议参军,卒官。有集二十卷。
许善心
编辑按《隋书许善心传》:“善心,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人也。祖 茂,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父亨,在陈领大著作。善 心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 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馀卷, 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举秀才,对策高第,补撰史 学士。祯明二年,加通直散骑常侍,聘于隋。遇高祖伐” 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上不许,留絷宾馆。及 陈亡,高祖遣使告之,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 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 骑常侍,赐衣一袭。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 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 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 是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十六年,除秘书丞。 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放阮孝绪《七录》,更制 《七林》,各为总序,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 意,区分其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 许人,正定经史错谬。仁寿元年,摄黄门侍郎。二年,加 摄太常少卿,与牛弘等议定礼乐,秘书丞、黄门如故。 大业元年,转礼部侍郎。奏荐儒者徐文远为国子博 士,包恺、陆德明、褚辉、鲁世达辈,并加品秩,授为学官。 帝尝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 崔祖濬撰《灵异记》十卷。初,善心父著《梁史》,未就而殁, 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之意曰: “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撰《齐书》为五十卷。《梁书》 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就者,目录注一百八卷。梁 室交丧,坟籍销尽,冢壁皆残。不惟无所盗,帷囊同毁, 陈农何以求?秦儒既坑,先王之道将坠。汉臣徒请,口 授之文亦绝。所撰之书,一时亡散。有陈初建,诏为史 官,补阙拾遗,心识口诵。依旧目录,更加修撰,且成百 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秘阁讫。”善心早婴荼蓼,弗 荷薪构,单宗少彊,近虚室类。原颜假班嗣之书,徒闻 其语;给王隐之笔,未见其人。致此书延时,未即成续。 祯明二年以台郎入聘,值本邑沦覆,佗乡播迁,行人 失时,将命不复,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 旧书,在后焚荡,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并缺落失次。 自入京以来,随见补葺,略成七十卷。十年,加授朝散 大夫,驾幸江都,授通议大夫,行给事郎。十四年,化及 逆弑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遂害之。 及越王称制,赠左光禄大夫、高阳县公,谥曰文节。
李文博
编辑按《隋书李文博传》:“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 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翫。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 部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 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 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 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 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 政得失,如指诸掌。稍迁校书郎。文博本为经学,后读 史书,于诸子及论尢所该洽。性长议论,亦善属文。著 《治道集》十卷,大行于世。
宇文恺
编辑按《隋书宇文恺传》:“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在周 以功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 邑二千户。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 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 子。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高祖为丞 相,加上开府中大夫。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 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 得免。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 县公,邑千户。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 监。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后决渭水达 河,以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 名。兄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会朝廷以鲁班故 道久绝不行,令恺修复之。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 者,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 大匠。岁馀,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进位开府,拜工 部尚书。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下,将复古制, 议者纷然,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奏《明堂议》,表曰:“臣 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 阳之位;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 际。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何尝不 矜庄扆宁,尽妙思于规摹;凝睟冕旒”,致子来于矩矱。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极乘干。咸五登三,复上 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用百姓之异心,驱一 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宝, 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九围清谧,四表削平, 袭我衣冠,齐其文轨。茫茫上元,陈珪璧之敬;肃肃清 庙,感霜露之诚。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宫、 三雍之礼。乃卜瀍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禀神谋, 敷土濬川,为民立极。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诏下 臣,占星揆日。于是采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 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昔 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 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轮奂有序。而经 构之旨,议者殊途。或以绮并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 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 证据,以相发明。议曰:“臣恺谨按《淮南子》曰:‘昔者神农 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 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 入之。臣恺以为上古朴略,刱立典刑。《尚书帝命验》曰: ‘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斗, 白曰显纪,黑曰元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 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尸子》曰:“有虞氏 曰总章。”《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 修一。”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 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恺 按:三王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 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记》云“堂修七 博四修。”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注云“今堂修十四 步”,乃是增益《记》文。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 例不同。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 文,周阙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雠校古书,并 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黄图》议云:“夏后氏 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 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 方,得为上圆之制。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 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寻文求理,深 恐未惬。《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 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 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九 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 《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郑注云:“复庙,重 屋也。”注《玉藻》云:“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礼图》云: “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 声浊,君之象也。”《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 室有四户八牖,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雝赤缀 户,白缀牖。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宫方三 百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天道 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饰明堂。”《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室居内 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明 堂,太庙路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云:‘重亢,累 栋,重廊,累屋也’。”《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 居。”《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臣 恺案: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黄图》 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圆楣径 二百一十六尺,法《干》之策也。圆象天室,九宫法九州; 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 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八达 象八风,法八卦;通天台径九尺,法《干》;以九覆六,高八 十一尺,法黄锺九九之数;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堂 高三尺,土阶三等,法三统;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 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门堂长四丈,取太 室三之二。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 方在水内,法地阴也;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 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 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其外略依此制。《泰 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 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 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 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 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 于是秩而祭之。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 因班时令,宣恩泽。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 侍子,悉奉贡助。《祭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 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 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室有二户, 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 三等。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 下藉茅,以存古制。”《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复 庙重屋,八达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泱。”薛综注云:“复 重,瘤覆,谓屋平覆重栋也。”《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 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未, 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 犊,奏乐如南郊。臣恺按:《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我 将我享,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 与古殊。自晋以前,未有鸱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 《晋起居注》裴𬱟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 理据未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馀杂碎,一皆除 之。”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 堂方构,不合天文,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 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 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 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 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后魏·乐志》曰:“孝昌 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 后元乂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宋起居注》曰:“孝 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 二间,以应期数。依汉《汶上图仪》说。五帝位,太祖文皇 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 太极殿以为明堂,无室,十二间。《礼疑议》云:“祭用纯,漆 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用清酒。”平陈之后,臣 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 毁斫之馀,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跗,长 丈馀,阔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宫城处所,乃在 郭内。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模。祖宗之“灵,得崇严祀。周 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自古《明堂图》, 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 同;一是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臣 远寻经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 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帝可 其奏。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卒官时年五十八。帝甚惜 之,谥曰康。撰《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 一卷,见行于世。
元善
编辑按《隋书儒林元善传》:“善,河南雒阳人也。祖乂,魏侍中。 父罗,初为梁州刺史。及乂被诛,奔于梁,官至征北大 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善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 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及侯景之乱,善归于周,武帝甚 礼之,以为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每执经以授太 子。开皇初,拜内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伦仪表也。凡’” 有敷奏,词气抑扬,观者属目。陈使袁雅来聘,上令善 就馆受书,雅出门不拜。善论旧事,有拜之仪。雅不能 对,遂拜成礼而去。后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命 善讲《孝经》,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上大悦曰:“闻 江阳之说,更起朕心。”赉绢百匹,衣一袭。善之通博,在 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籍,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 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 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
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御之,二人由是有隙。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尝言于上曰:“杨素麤疏,苏威怯懦,元胄、元旻 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上初然之,及颎 得罪,上以善之言为颎游说,深责望之。善忧惧,先患 消渴,于是疾动而卒,时年六十。
辛彦之
编辑按《隋书儒林传》:“彦之,陇西狄道人也。祖世叙,魏凉州 刺史。父灵辅,周渭州刺史。彦之九岁而孤,不交非类, 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为中外府礼曹,赐以衣马珠玉。 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武人,修定仪注,唯 彦之而已。寻拜中书侍郎。及周闵帝受禅,彦之与少” 宗伯卢辩专掌仪制。明武时,历职典祀、太祝、乐部、御 正四曹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奉使迎突厥皇后还,赉 马二百匹,赐爵龙门县公,邑千户。寻进爵五原郡公, 加邑千户。宣帝即位,拜少宗伯。高祖受禅,除太常少 卿,改封任城郡公,进位上开府,寻转国子祭酒。岁馀, 拜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撰《新礼》。吴兴沉重,名为 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于是避席 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高祖大悦。 后拜随州刺史。于时州牧多贡珍玩,唯彦之所贡,并 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顾谓朝臣曰:“人安得无学?彦之 所贡,稽古之力也。”迁洛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 又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五层。开皇十 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 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 德,造此堂以待之。”彦之闻而不悦。其年卒官,谥曰宣。 彦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礼要》一部、《新 礼》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有子仲龛,官至猗 氏令。
何妥
编辑按《隋书儒林传》:“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 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 为西州大贾。妥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 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 ‘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十七, 以技巧事湘东王。后知其聪明,召为诵书左右。时兰” 陵萧眘亦有隽才,住青杨巷,妥住白杨头。时人为之 语曰:“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萧眘。”其见美如此。江 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宣帝初欲立五后, 以问儒者辛彦之。对曰:“后与天子匹体齐尊,不宜有 五妥。”駮曰:“帝喾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数。”由是封襄 城县伯。高祖受禅,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 爵为公。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威 常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 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非 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 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 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子,独 反圣人之训乎’!”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 威不可信任,又以掌天文律度,皆不称职。妥又上八 事以谏,其一事曰:“臣闻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孔子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此言 之,政之治乱,必慎所举,故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 察今”之举人,良异于此。无论谄直,莫择贤愚。心欲崇 高,则起家喉舌之任;意须抑屈,必白首郎署之官。人 之不服,实由于此。臣闻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 市,与众弃之。伏见留心狱讼,爱人如子,每应决狱,无 不询访群公。刑之不滥,君之明也。刑既如此,爵亦宜 然。若有懋功,简在帝心者,便可擢用。自斯以降,若选 重官,必须参以众议,勿信一人之举,则上不偏私,下 无怨望。其二事曰:孔子云:“是察阿党,则罪无掩蔽。”又 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谓比者,即阿党 也。谓心之所爱,既已光华蒙显,犹加提挈;心之所恶, 既已沈滞屈辱,薄言必罚。提挈既成,必相掩蔽,则欺 上之心生矣。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伏 愿广加逖访,勿使朋党路开,威恩自任,有国之患,莫 大于此。”其三事曰:“臣闻舜举十六族,所谓八元、八恺 也。计其贤明,理优今日,犹复择才授任,不相侵滥,故 得四门雍穆,庶绩咸熙。今官员极多,用人甚少,有一 人身上乃兼数职,为是国无人也?为是人不善也?今 万乘大国”,髦彦不少,纵有明哲,无由自达。东方朔言 曰:“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斯言信矣。今当官之人, 不度德量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自负傅喦、滋水之 气,不虑忧深责重,唯畏总领不多,安斯宠任,轻彼权 轴,好致颠蹶,实此之由。《易》曰:“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 凶。”言不胜其任也。臣闻穷力举重,不能为用。伏愿更 任贤良,分才参掌,使各行有馀力,则庶事康哉。其四 事曰:“臣闻《礼》云:‘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 者杀’。孔子曰:‘仍旧贯何必改作’。伏见比年以来,改作 者多矣,至如范威漏刻,十载不成;赵翊尺称,七年方决。公孙济迂诞,医方,费逾巨万;徐道庆回互子午,糜 耗饮食。常明破律,多历岁时;王渥乱名,曾无纪极。张 山居未知星位,前已蹂藉太常;曹魏祖不识北辰,今 复辚轹太史。莫不用其短见,便自夸毗,邀射名誉,厚 相诬罔。请今日已后,有如此者,若其言不验,必加重 罚,庶令有所畏忌,不敢轻奏狂简。”其馀文多不载。时 苏威权兼数司,先尝隐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滋水 之气,以此激上。书奏,威大御之。十二年,威定考文学, 又与妥更相诃诋。威勃然曰:“无何妥,不虑无博士。”妥 应声曰:“无苏威,亦何忧无执事!”由是威有隙。其后,上 令妥考定锺律,妥又上表曰:“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 有鬼神。然则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又云:“乐至 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臣闻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夫奸声感人,而逆 气应之,顺气成象,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 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曰:“放郑声,远佞人。”故郑、 卫、宋、赵之声出,内则发疾,外则伤人。是以宫乱则荒, 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人怨;征乱则 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则国亡无日 矣。”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欲寐,听郑 卫之音而不知倦,何也?”子夏对曰:“夫古乐者,始奏以 文,复乱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郑卫之音者,奸声 以乱,溺而不止,优杂子女,不知父子。今君所问者乐 也,所爱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为人君者 谨审其好恶。案圣人”之作乐也,非止苟悦耳目而已 矣。欲使在宗庙之内,君臣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乡 里之内,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 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此先王立乐之方也。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故 黄锺、大吕、弦歌、干戚,僮子皆能儛之。能知乐者,其唯 君子,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道矣。纣为无道大师,抱乐器以奔周。晋 君德薄师旷,固惜清征。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 壤,乐在其间。《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 祖考。”至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 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 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自殷 至周,备于《诗》《颂》。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如伏羲 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鼓瑟,汉高击筑,元帝 吹箫。汉高祖之初,叔孙通因奏乐人制宗庙之乐,迎 神于道门,奏《嘉至之乐》;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犹 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 之节,犹《采荠》《肆夏》也。干豆上荐,奏登歌之乐,犹古《清 庙》之歌也。登歌再终,奏《休成》之乐,美神飨也。皇帝就 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成也。其《休成》《永至》二曲, 叔孙通所制也。汉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儛。当 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是舜后,故齐有《韶》乐。孔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秦始皇灭齐,得齐韶 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 袭也。《五行儛》者,本周《大武乐》也,始皇改曰《五行》。及于 孝文,复作四时之儛,以示天下安和,四时顺也。孝景 采《武德儛》以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为《盛德》,虽变 其名,大抵皆因秦旧事。至于魏晋,皆用古乐。魏“之三 祖,并制乐辞。自永嘉播越,五都倾荡,乐声南渡,是以 大备江东。宋、齐以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 《三雍》《四始》”,实称大盛。及侯景篡逆,乐师分散,其四儛 三调,悉度伪齐。齐氏虽知传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 庙朝廷也。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虽耆老,颇皆记 忆。及东土克定,乐人悉返,访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 教。今《三教》、四儛,并皆有手,虽不能精熟,亦颇具雅声。 若令教习传授,庶得流传古乐。然后取其会归,撮其 指要,因循损益,更制嘉名,歌盛德于当今,传雅正于 来叶,岂不美欤!”谨具录三调、四儛曲名,又制歌辞如 别。其有声曲流宕不可以陈于殿庭者,亦悉附之于 后。书奏,别敕太常取妥节度,于是作清平瑟三调声, 又作八佾、鞞、铎、巾、拂四舞。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 数十年唯作大吕,废黄钟。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请 用黄钟。诏下公卿议,从之。俄而妥子蔚为秘书郎,有 罪当刑,上哀之,减死论。是后恩礼渐薄。六年,出为龙 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 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 学事。时上方使苏夔在太常,参议锺律。夔有所建议, 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 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 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侍郎 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 酒,卒官,谥曰肃。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 《庄子义疏》四卷,及与沉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应 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 于世。
===萧该===按《隋书儒林萧该传》:“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 也。少封攸侯。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 《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 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书与妥正定 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 之。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
包恺
编辑按《隋书儒林包恺传》:“东海包恺,字和乐。其兄榆,明《五 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 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 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卒,门人为起坟立碣 焉。”
房晖远
编辑按《隋书儒林房晖远传》:“晖远,字崇儒,𢘆山真定人也, 世传儒学。晖远幼有志行,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 易》,兼善图纬,𢘆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 千计。齐南阳王绰为定州刺史,闻其名,召为博士。周 武帝平齐,搜访儒俊,晖远首应辟命,授小学下土。及 高祖受禅,迁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每称为五经库”, 吏部尚书韦世康荐之,为太学博士。寻与沛公郑译 修正乐章。丁母忧,解任。后数岁,授殄寇将军,复为太 常博士。未几,擢为国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 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 否。祭酒元善怪问之,晖远曰:“江南、河北,义例不同,博 士不能遍涉,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己”所长,博士各各 自疑,所以久而不决也。祭酒因令晖远考定之,晖远 揽笔便下,初无疑滞。或有不服者,晖远问其所传义 疏,辄为始末诵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无敢饰非者。 所试四五百人,数日便决。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 以为不能测也。寻奉诏预修令式。高祖尝谓群臣曰: “自古天子有女乐乎”,杨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无女 乐。晖远进曰:“臣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即王者房 中之乐,著于《雅》《颂》,不得言无。”高祖大悦。仁寿中,卒官, 时年七十二,朝廷嗟惜焉。赗赙甚厚,赠员外散骑常 侍。
马光
编辑按《隋书儒林马光传》:“光字荣伯,武安人也。少好学,从 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图书谶纬,莫不毕览。尤明《三礼》, 为儒者所宗。开皇初,高祖征山东义学之士,光与张 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学 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 也。士荣寻病死,仲让未几告归乡里,著书十卷,自云 ‘此书若奏我必为宰相’。”又数言元象事,州县列上其 状,竟坐诛。孔笼、张黑奴、刘祖仁,未几亦被谴去,唯光 独存。尝因释奠,高祖亲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光 升座讲《礼》,启发章门。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馀 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理义弘 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山东《三 礼》学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初教授瀛博间,门 徒千数,至是多负笈从入长安。后数年,丁母忧归乡 里,遂有终焉之志。以疾卒于家,时年七十三。
刘焯
编辑按《隋书儒林刘焯传》:“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父洽, 郡功曹。焯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沈深,弱不好弄。 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乡刘轨,思受 《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 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 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 为州博士。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与 著作郎王劭同应国史,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 待顾问。俄除员外将军,后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 言,因假还乡里。县令韦之业引为功曹。寻复入京,与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 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崇德、晋 王文学崔赜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 者。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杨素等莫不服其精 博。六年,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 敕与刘炫等考定。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议,深 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于是优 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孜孜不倦。贾、马、王、郑所 传章句,多所是非。《九章笇术》、周髀《七曜历书》十馀部, 推步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核其根本,穷其 秘奥。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并行于世。刘 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天下名儒 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 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然怀抱不 旷,又啬于财,不行束修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 少之。”废太子勇闻而召之,未及进谒,诏令事蜀王,非 其好也,久之不至。王闻而大怒,遣人枷送于蜀,配之 军防。其后典校书籍,王以罪废。焯又与诸儒修定《礼 律》,除云骑尉。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俄以疾去职。数年,复被征以待顾问。因上所著《历书》,与太史令张胄 元多不同,被駮不用。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刘炫 为之请谥,朝廷不许。
刘炫
编辑按《隋书儒林刘炫传》:“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也。少以 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炫眸子 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默识,莫与为俦。左画方,右画圆, 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并举,无有遗失。周武帝平齐,瀛 州刺史宇文亢引为户曹从事。后刺史李绘署礼曹 从事,以吏干知名。岁馀,奉敕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 史,俄直门下省,以待顾问。又与诸术者修天文律历, 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内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礼之。 炫虽遍直三省,竟不得官,为县司责其赋役,兹自陈 于内史,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问其所能, 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 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 讲授。《周易》《仪礼》《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 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 假手。”吏部竟不详试。然在朝知名之士十馀人,保明 炫所陈不谬,于是除殿内将军。时牛弘奏请购求天 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 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 除名,归于家,以教授为务。太子勇闻而召之。既至京 师,敕令事蜀王秀,迁延不往。蜀王大怒,枷送益州。既 而配为帐内,每使执杖为门卫,俄而释之。典校书史 炫因拟屈原卜居为筮涂以自寄。及蜀王废,与诸儒 修定《五礼》,授旅骑尉。吏部尚书牛弘建议,以为“《礼》,诸 侯绝”傍期,大夫降一等。今之上柱国虽不同古诸侯, 比大夫可也,官在第二品,宜降傍亲一等。议者多以 为然。炫駮之曰:“古之仕者,宗一人而已,庶子不得进。 由是先王重适。其宗子有分禄之义,族人与宗子虽 疏远,犹服缞三月,良由受其恩也。今之仕者,位以才 升,不限嫡庶,与古既异,何降之有?今之贵者,多忽近 亲,若或降之,民德之疏,自此始矣。”遂寝其事。开皇二 十年,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 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学校不宜废,情理甚切。高祖 不纳。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炫以 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讽焉。当时莫有悟者。及 大业之季,三征不克,炫言方验。炀帝即位,牛弘引炫 修律令。高祖之世,以刀笔吏类多小人,年久长奸,势 使然也。又以风俗陵迟,妇人无节,于是立格,州县佐 史三年而代之,九品妻无得再醮。炫著论以为不可, 弘竟从之。诸郡置学官及流外给廪,皆发自于炫。弘 尝从容问炫曰:“案《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 于前,判官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委任责 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 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覆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 追证,百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若此 之相悬也。事繁政敝,职此之由。”弘又问:“魏、齐之时,令 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其事何由?”炫对曰:“齐氏 立州,不过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领,文书行下,不过 十条。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 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寮,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 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 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 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 能用。纳言杨达举炫博学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学 博士。岁馀,以品卑去任,还至长平,奉敕追诣行在所。 或言其无行,帝遂罢之,归于河间。于时群盗锋起,谷 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 问断绝,郁郁不得志,乃自为《赞》曰通人。司马相如、扬 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传芳来叶。余岂 敢仰均先达,贻笑后昆,徒以日迫桑榆,大命将近,故 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故莫照其 心,后人不见其迹,殆及馀喘,薄言胸臆,贻及行迈,传 示州里,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耳。”余从绾发以来, 迄于白首婴孩,为慈亲所恕,《棰楚》未尝加;从学为明 师所矜,榎楚弗之及。暨乎敦叙邦族,交结等夷,重物 轻身,先人后己。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爰及耆艾,数接 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 方违,内省生平,顾循终始,其大幸有四,其深恨有一。 性本愚蔽,家业贫窭,为父兄所饶,厕缙绅之末,遂得 博览典诰,窥涉今古,小善著于丘园,“虚名闻于邦国, 其幸一也。隐显人间,沈浮世俗,数忝徒劳之职,久执 《城旦》之书,名不挂于白简,事不染于丹笔,立身立行, 惭恧实多,启手启足,庶几可免,其幸二也。以此庸虚, 屡动神眷,以此卑贱,每升天府,齐镳骥𫘧,比翼鹓鸿, 整缃素于凤池,记言动于麟阁,参谒宰辅,造请群公, 厚礼殊恩,增荣改价,其幸三也。昼漏方尽,大耋己嗟, 退反初服,归骸故里,翫文史以怡神,阅鱼鸟以散虑, 观省野物,登临园沼,缓步代车,无罪为贵,其幸四也仰休明之盛世,慨道教之陵迟,蹈先儒之逸轨,伤群 言之芜秽,驰骛坟典,厘改僻谬,修撰始毕,图事适成, 天违人愿,途不我与,世路未夷,学校尽废,道不备于 当时”,业不传于身后,衔恨泉壤,实在兹乎。其深恨一 也。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 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炫为贼所将,过城 下堡。未几贼为官军所破,炫饥饿无所依,复投县城。 长吏意炫与贼相知,恐为后变,遂闭门不纳。是时夜 冰寒,因此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其后门人谥曰“宣 德先生。”炫性躁竞,颇俳谐,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 执政所丑,由是官涂不遂。著《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 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 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 一卷、《筭术》一卷,并行于世。
褚辉
编辑按《隋书儒林褚辉传》:“吴郡褚辉,字高明,以《三礼》学称 于江南。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 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撰《礼疏》 一百卷。”
顾彪
编辑按《隋书儒林顾彪传》:“馀杭顾彪,字仲文,明《尚书》《春秋》, 炀帝时为秘书学士,撰《古文尚书疏》二十卷。”
鲁世达
编辑按《隋书儒林鲁世达传》:“馀杭鲁世达,炀帝时为国子 助教,撰《毛诗章句义疏》四十一卷,行于世。”
张仲
编辑按《隋书儒林张仲传》:“吴郡张仲,字叔元,仕陈为左中 郎将。非其好也,乃覃思经典,撰《春秋义略》,异于杜氏 七十馀事。《丧服义》三卷,《孝经义》三卷,《论语义》十卷,《前 汉书义》十二卷。官至汉王侍读。”
王孝籍
编辑按《隋书儒林王孝籍传》:“平原王孝籍,少好学,博览群 言,遍治《五经》,颇有文翰。与河间刘炫同志友善。开皇 中,召入秘书,助王劭修国史,劭不之礼。在省多年,而 不免输税,郁郁不得志,奏记于吏部尚书牛弘曰:‘窃 以毒螫’。”“肤,则申旦不寐;饥寒切体,亦卒岁无聊。”何 则?痛苦难以安,贫穷易为蹙。况怀抱之内,水火铄脂 膏;腠理之间,风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缄唇,吞声饮气, 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伏惟明尚书公,动哀矜 之色,开宽裕之怀。咳吐足以活枯鳞,吹嘘可用飞穷 羽。芬椒兰之气,暖布帛之词。许小人之请,闻大君之 听。虽复山川不远,鬼神在兹,信而有征,言无不履。犹 恐拯溺迟于援手,救经缓于扶足,待越人之舟楫,求 鲁匠之云梯,则必悬于槁树之枝,没于深渊之底矣。 夫以一介贫人,七年直省,课役不免,庆赏不霑。卖《禹 贡》之田,供释之之费,有弱子之累,乏强兄之产。叨以 老母在堂,光阴迟暮,寒暑违阙。关山迢远,啮臂为期, 前涂逾邈。倚闾之望,朝夕已勤;谢相如之病,无官可 以免发梅福之狂,非仙所能避,愁疾甚乎厉鬼,人生 异夫金石,营魂且散,恐筮予无征;赍恨入冥,则虚缘 恩顾。比乃王稽所以致言,应侯为之不乐也。潜鬓发 之内,居眉睫之间,子野未曾闻,离朱所不见。沈沦东 观,留滞南史,终无荐引,永同埋殡,三世不移,虽由寂 寞,十年不调,实乏知己。夫不世出者,圣明之君也;不 万一者,诚贤之臣也。以夫不世出而逢不万一,此小 人所以为明尚书幸也。坐人物之源,运铨衡之柄,反 披狐白,不好缁衣,此小人为明尚书不取也。昔荆玉 未剖,刖卞和之足;百里未用,碎禽息之首。居得言之 地,有能用之资,增耳目之明,无手足之蹙,惮而弗为, 孰知其解?夫官或不称其能,士或未申其屈,一夫窃 议,语流天下,劳不见图,安能无望。傥病未及死,狂还 克念,汗穷愁之简,属离忧之词,记志于前修,通心于 来哲,使千载之下,哀其不遇,追咎执事,有点清尘,则 不肖之躯,死生为累,小人之罪,方且未刊。愿少加怜 “愍,留心无忽。”弘亦知其有学业,而竟不得调。后归乡 里,以教授为业,终于家。注《尚书》及诗,遭乱零落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