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三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三十九卷目录
乐律总部总论二
史记〈乐书〉
汉书〈礼乐志〉
孔丛子〈论书〉
韩诗外传〈论乐〉
淮南子〈本经训〉
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
刘向说苑〈条文〉
后汉班固白虎通〈礼乐〉
应劭风俗通〈声音 商 角 宫 征 羽〉
梁刘勰新论〈辨乐〉
隋文中子〈王道篇〉
唐杜佑通典〈三朝不宜奏登歌议 彻食宜有乐议〉
宋周子通书〈乐上 乐中 乐下〉
朱子全书〈乐〉
郑樵通志〈论乐〉
六经奥论〈乐书〉
叶时礼经会元〈祭乐 诗乐〉
明性理大全〈论乐〉
乐律典第三十九卷
乐律总部总论二
编辑史记
编辑乐书
编辑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 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 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 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 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 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 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 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 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礼由外入,乐自内 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 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 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 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 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 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 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僻无由入也。
汉书
编辑礼乐志
编辑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 纤微。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 康乐;麤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 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 音作,而民淫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 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导五常之行, 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 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足以感 动人之善心而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 也。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 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 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 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 《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 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 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 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 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 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 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 故帝舜命夔曰:“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敖。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 克谐”,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 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 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 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宫则万 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 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锽锽, 磬筦锵锵,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 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 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然自《雅》《颂》 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 设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 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迺作淫声,用变乱正声, 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 河海。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 遗风馀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 之后,《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周道始缺,怨刺之诗 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 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 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制度遂坏,夷陵而 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 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 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 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 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 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孔丛子
编辑论书
编辑鲁哀公问“《书》: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 允谐’。何谓也?”孔子对曰:“此言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 帝王功成作乐,其功善者其乐和,乐和则天地犹且 应之,况百兽乎?”夔为帝舜乐正,实能以乐尽治理之 情。公曰:“然则政之大本也,莫尚夔乎?”孔子曰:“夫乐所 以歌其成功,非政之本。众官之长,既咸熙熙,然后乐” 乃和焉。公曰:“吾闻夔一足有异于人,信乎?”孔子曰:“昔 重黎举夔而进,又欲求人而佐焉。舜曰:‘夫乐,天地之 精也,唯圣人为能和六律,均五音,和乐之本,以通八 风。夔能若此,一而足矣。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公曰:“善。”
韩诗外传
编辑论乐
编辑古者,天子左五钟,将出则撞黄钟,而右五钟皆应之, 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 行步中规,折旋中矩。然后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 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 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 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然后少师奏升 堂之乐,即席告入也。此言音乐相和,物类相感,同声 相应之义也。《诗》云:“钟鼓乐之”,此之谓也。
淮南子
编辑本经训
编辑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 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人之性心有忧丧 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 矣。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 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故钟鼓管箫干戚羽旄, 所以饰喜也;衰绖苴杖,哭踊有节,所以饰哀也;兵革 “羽旄金鼓斧钺,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古 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 食有馀,家给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 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夫人相乐,无所发贶,故 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末世之政,田渔重税,关市 急征,泽梁毕禁,网罟无所布,耒耜无所设,民力竭于 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 死者不葬,赘妻鬻子以给上求,犹弗能赡。愚夫蠢妇, 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乃使始为之撞大钟,击鸣 鼓,吹竽笙,弹琴瑟,失乐之本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编辑楚庄王
编辑王者不虚作乐。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应其 治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矣。是 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舜时,民 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时,民乐其三 圣相继,故《夏》;夏者,大也。汤之时,民乐其救之于患害 也,故《濩》;濩者救也。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也,故 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之乐同一也,其所同乐之端, 不可一也。作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所乐不同,事乐 安得不世异?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汤作《濩》而文王 作武。四代殊名,则各顺其民。始乐于己也,吾见其效 矣。《诗》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乐 之风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当是时,纣为无道, 诸侯大乱,民乐文王之怒而咏歌之也。周人德已洽 天下,反本以为乐,谓之《大武》。言民所始乐者,武也云 尔。故凡乐者,作之于终而名之以始,重本之义也。
刘向说苑
编辑===修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 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 故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 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 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 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音 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 义,含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 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 安其位,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 彩,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 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 深矣。”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 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 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漫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 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凡 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 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唱和有应, 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习 于听,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 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 发以声音,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 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 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 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 成,终始相生,唱和清浊,代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 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 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 意,广乐以成其教,故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德 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 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 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 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 象也。文彩节奏,声之饰也。君子之动,本乐其象也,后 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 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 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 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饰听过。故曰:“生民之道, 乐为大焉。”
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凡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 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 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 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壮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 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调。人之善恶,非性也,感于 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定其意,乐 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用 一也,所以同民心而立治道也。
“凡音,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成文谓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音乱则 无法。无法之音,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 匮。五者皆乱,代相凌,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 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人之有患祸者,生于淫泆暴慢,淫泆暴慢之本,生 于饮酒。故古者慎其饮酒之礼,使耳听雅音,目视正 仪,足行正容,心论正道,故终日饮酒而无过失,近者 数日,远者数月,皆人有德焉以益善。《诗》云:“既醉以酒, 既饱以德。”此之谓也。
凡从外入者,莫深于声音,变人最极,故圣人因而成 之以德,曰乐。乐者德之风。《诗》曰:“威仪抑抑,德音秩秩”, 谓礼乐也。故君子以礼正外,以乐正内。内须臾离乐, 则邪气生矣;外须臾离礼,则慢行起矣。故古者天子 诸侯听钟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未尝离于 前,所以养正心而灭淫气也。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 而好良;乐之动于外,使人温恭而文雅。《雅》《颂》之声动 人,而正气应之;“和成”容好之声动人,而和气应之;粗 厉猛贲之声动人,而怒气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 气应之;是以君子慎其所以动人也。
后汉班固白虎通
编辑礼乐
编辑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 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 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子曰:“乐 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 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 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 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 焉;执干戚,习俯仰屈信,容貌得齐焉;行其缀兆,要其 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 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 饰喜也;军旅𫓧钺,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 其齐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 礼乐可谓盛矣。闻《角》声,莫不恻隐而慈者;闻征声,莫 不喜养好施者;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闻羽声, 莫不深思而远虑者;闻《宫》声,莫不温润而宽和者也。 礼所以揖让何?所以尊人,自损也,不争,《论语》曰: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谦谦君子,利涉大川,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屈己敬 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夫 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傧鬼神, 序上下,正人道也。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 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书》 曰:“前歌后舞,假于上下。”礼贵忠何?礼者,盛不足,节有 馀,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富贵不相悬也。乐尚雅,雅 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孔子曰:“郑声淫何?”郑国土 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怿,故邪 僻声皆淫色之声也。太平乃制礼作乐何?夫礼乐所 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饥寒,何乐之乎?功成作乐,治定 制礼。乐言作礼,言制何?乐者阳也,阳倡始故言作;礼 者,阴也,阴制度于阳,故言制乐象阳,礼法阴也。王者 始起,何用正民?以为且用先王之礼乐,天下太平,乃 更制作焉。《书》曰:“肇修”称殷,《礼记》新邑此言太平,去殷 礼。《春秋传》曰:“昌何为不修乎近而修乎远?”同己也,可 因先以太平也;必复更制者,示不袭也。又天下乐之 者,乐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礼记》曰:“黄帝乐曰《咸池》, 颛顼乐曰《六茎》,帝喾乐曰《五英》,尧乐曰《大章》,舜乐曰 《箫韶》,禹乐曰《大夏》,汤乐曰《大濩》,周乐曰《大武》,象周公 之乐曰《酌合》曰《大武》。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 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颛顼曰 《六茎》”者,言和律历以调阴阳。茎者,著万物也。“帝喾曰 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尧曰 《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箫韶》”者,舜能继尧之 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顺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 《大夏》也。“汤曰《大濩》”者,言汤承尧,能护民之急也。“周公 曰酌”,合者,言周公辅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 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合曰:《大 武》者,天下始乐。周之征伐行武,故诗人歌之。“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当此之时,天下乐文王之怒,以定天下, 故乐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汤乐何?殷纣为恶日久,其 恶最甚。斮涉刳胎,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 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节喜盛。天子八佾,诸 侯四佾,所以别尊卑。乐者阳也,故以阴数法八风六 律四时也。八风六律者,天气也,助天地成万物者也, 亦犹乐所以顺气,变化万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 羊传》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诗》曰:“大夫士 琴瑟御。”八佾者,何谓也?佾者,列也。以八人为行,列八 八六十四人也。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诸公 谓三公、二王、后、大夫,土北面之臣,非专事子民者也, 故但琴瑟而已。王者有六乐者。〈自此至明有制典句恐古本多缺讹或先 后有错〉贵公,美德也。所以作供养,谓倾先王之乐,明有 法,示亡其本与己;所以自作乐,明作己也。乐所以作 四裔之乐何?德广及之也。《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 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诗》云:“奏鼓简简,衎我烈祖。”《乐元 语》曰:“受命而六乐”,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与其所自 作,明有制,典四裔之乐,明德广及之也。歌者在堂上, 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 《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论语》曰:“季氏八佾舞于庭。”《书》,下 管𩊠鼓笙镛以间。降神之乐在上何?为鬼神举?故《书》 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何以用鸣球 搏拊者何?鬼神清虚,贵净贱铿锵也。故《尚书大传》曰: “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练丝徽弦。”鸣者,贵玉声也。王者 食所以有乐何?乐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明天 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饱。故《传》曰:“天子食时举乐。” 王者所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乐之法焉,所以鸣至尊,著 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 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 也。《论语》曰:“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诸 侯三饭,卿大夫再饭”,尊卑之差也。弟子职暮食士偃, 礼士也。食力无数,庶人职在耕桑,戮力劳役,饥即食, 饱即作,故无数。礼乐者,何谓也?礼之为言礼也,可履践而行。乐者,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声者何 谓声鸣也?闻其声即知其所生。音者,饮也,言其刚柔 清浊和而相饮也。《尚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五 声者,何谓也?“宫、商、角、征、羽。土谓宫,金谓商,木谓角,火 谓征,水谓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曰:“盛德在 火,其音征;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音羽。”所以 名之为角者,跃也,阳气动跃;征者,止也,阳气止商者, 张也,阴气开张,阳气始降也。羽者,纡也,阴气在上,阳 气在下。宫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时者也。八音者,何谓 也?《乐记》曰:“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 曰磬,金曰钟,木曰柷敔。”此谓八音也。法《易》八卦也,万 物之数也。八音,万物之声也。所以用八音何?天子承 继万物,当知其数,既得其数,当知其声,即思其形。如 此蜎飞蠕动,无不乐其音者,至德之道也。天子乐之, 故乐用八音。《乐记》曰:“埙,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 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埙在十一月,埙之 为言,动阳气于黄泉之下,默蒸而萌。匏之言施也,在 十二月,万物始施而劳。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生, 故曰“笙有七政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 谓之笙。”鼓。震音,烦气也,万物愤懑,震动而生,雷以动 之,温以暖之,风以散之,雨以濡之,奋至德之声,感和 平之气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神明报之,天地祐之, 其本乃在万物之始耶,故谓鼓也。鼗者,震之气也,上 应卯星,以通王道,故谓之“鼗”也。箫者,中之气,万物生 于无声,见于无形。僇也,箫也,故谓之箫。箫者以禄为 本,言承天继物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后万物戮 也,故谓之箫也。瑟者,啬也,闭也,所以惩忿宫商角则 宜,君父有节,臣子有义,然后四时和,四时和然后万 物生,故谓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 也。磬者,夷则之气也,象万物之盛也,“其气磬,故曰磬 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朝廷之礼,贵不让贱, 所以有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 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 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用磬也。钟之为言 动也,阴气用事,万物动成。钟为气,用金声也。镈者,时 之气声也,节度之所生也。君臣有节度则万物昌,无 节度则万物亡。亡与昌正相迫,故谓之《镈柷》。敔者,终 始之声,万物之所生也。阴阳顺而复,故曰“柷。”承顺天 地,序迎万物,天下乐之,故乐用柷。柷,始也;敔,终也。一 说:笙、柷、鼓、箫、瑟、埙、钟、磬也。如其次,笙在北方,柷在东 北方,鼓在东方,琴在南方,埙在西南方,钟在西方,磬 在北方。声五,音八何?声为本,出于五行;音为末,象八 风。故《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知音而乐之,谓之乐也。” 问曰:“异说并行,则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坠 于地,天之将丧斯文也,乐亦在其中矣。圣人之道有 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其所受而已。
应劭风俗通
编辑声音
编辑《易》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诗》云:“钟 鼓锽锽,磬管枪枪,降福穰穰。”《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 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乐者, 圣人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安万民,成性类者也。故黄 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韶》, 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斟勺,先 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 二帝也。《韶》,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 及根茎也。《咸池》,备矣。其后周室陵迟,礼崩乐坏,诸侯 恣行,竞悦所习,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弥以放远, 淊湮心耳,乃忘平和,乱政伤民,致疾损寿,重遭暴秦, 遂以阙忘。汉兴,制氏世掌大乐,颇能记其铿锵,而不 能说其义。武帝始定郊祀、巡狩、告封,乐官多所增饰, 然非雅正,故继其条畅,曰“声音”也。昔黄帝使伶伦,自 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 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 之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声者,宫、商、角、征、羽 也;音者,土曰埙,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 磬,金曰钟,木曰柷。《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书。”“八音 克谐,无相夺伦。”由是言之,声本音末也。
商
编辑谨按刘歆《钟律书》:“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五行 为金,五常为义,五事为言,凡归为臣。”
角
编辑谨按刘歆《钟律书》:“角者,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 五行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凡归为民。”
宫
编辑谨按刘歆《钟律书》:“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倡始施 生,为四声纲也。五行为土,五常为信,五事为思,凡归 为君。”
===征===谨按刘歆《钟律书》:“征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 为火,五常为礼,五事为视,凡归为事。”
羽
编辑谨按刘歆《钟律书》:“羽者,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五行 为水,五常为智,五事为德。凡归为物。故闻其宫声,使 人温润而广大。闻其商声,使人方正而好义。闻其角 声,使人整齐而好礼。闻其征声,使人恻隐而博爱,闻 其羽声,使人善养而好施。宫声乱者,则其君骄,商声 错者,则其臣坏;角声谬者,则其民怨;征声洪者则其” 事难;羽声差者则其物乱。春宫秋律,百卉必雕;秋宫 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 发声。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 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 圣者,述作之谓也。
梁刘勰新论
编辑辩乐
编辑“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 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发于声音,形发于动静,而入于至道。音 声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 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 也,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 和而不诡,使其曲繁省而廉均。是以感人之善恶,不 使放心邪气”,是先王立乐之情也。五帝殊时,不相沿 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各像勋德应时之变。故黄帝 乐曰《云门》,颛顼曰《五茎》,喾曰《六英》,尧曰《咸池》,舜曰《箫 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濩》,武曰《大武》,此八乐之所以异 名也。先王闻五声,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娱耳,听其铿 锵而已。将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和 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通九歌之分,奏之圜丘则神 明降,用之方泽则幽祇升,击拊球石则百兽率舞,乐 终九成则瑞禽翱翔,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 此德音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明王既泯,风俗 陵迟,雅乐残废,而溺音竞兴。故夏甲作《破斧》之歌,始 为东音;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声。郑卫之俗好淫, 故有《溱洧》《桑中》之曲;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 之歌。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听之者泣。由 心之所感则形于声,声之所感必流于心。故哀乐之 心感,则噍杀啴缓之声应;濮上之音作,则淫泆邪放 之志生。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武思靡嫚之色,雍门 作松柏之声,齐泯愿未寒之服,荆轲入秦,宋意击筑, 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发直穿冠。赵王迁于房陵, 心怀故乡,作山水之讴,听者呜咽,泣涕流连。此皆淫 泆凄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桓 帝听楚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曰:“善哉!为琴若此,岂 非乐乎?夫乐者,声乐而心和,所以非为乐也。今则声 哀而心悲,洒泪而歔欷,是以悲为乐也。若以悲为乐, 亦何乐之有哉!今悲思之声施于管弦,听音者不淫 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辨,悲则感怨思之声,岂所谓乐 哉!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不 和顺,则气有蓄滞,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 泆妄作之事。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 接心术。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为《诗》《颂》 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目,听之者不 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 入,则性情“内和,性情内和然后乃为乐也。”
隋文中子
编辑王道篇
编辑子曰:“化至九变,王道其明乎!故乐至九变而淳气洽 矣。”裴晞曰:“何谓也?”子曰:“夫乐,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 形而流于声,王化始终所可见也。故《韶》之成也,虞氏 之恩被动植矣。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凤凰何为而 藏乎?”
唐杜佑通典
编辑三朝不宜奏登歌议
编辑《礼记》:“燕居,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 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 礼乐以相示。《郊特牲》云:“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 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明堂位》云:“升歌《清庙》,下管 象武。”《太师职》云:“大祭祀,师瞽,登歌金奏击拊。”《小师职》 云:“大祭祀,登歌击拊。”《尚书大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 庙之乐,大琴练弦达越,大瑟朱弦达越,以韦为鼓,竽 瑟之声乱人声。清庙升歌,先人功烈德深也。周公升 歌文王之功烈德深,苟在庙中当见文王者,愀然如 复见文王。故《书》曰:‘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此之谓 也。”按:登歌各颂祖宗之功烈,去钟彻竽,以明至德,所 以《传》云:“其歌呼也,曰:‘于穆清庙’。”于者,叹之也;穆者,敬 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闻之也。检以经记,悉施郊 庙耳,非元日所宜奏也。若三朝大庆,百辟具陈,升二 席殿以歌祖宗,君臣相对,便应涕泪,岂可献酬举爵以申欢宴耶?若改辞易旨,苟会一时,则非古人登歌 之义。
彻食宜有乐议
编辑《周官》云:“王大食,三侑皆合钟鼓。”汉蔡邕云:“王者食举 以乐。”今但有食举乐,食毕则无乐。按《膳夫职》,“以乐侑 食。”《礼记》云:“客出,以雍彻,以振羽。”《论语》云:“三家者以雍 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如此, 则彻食应有乐,不应同用食举也。
宋周子通书
编辑乐上
编辑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 万物咸若。
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
八音以宣八方之风,见《国语》。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 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淡者理之发,和者声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然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 ,此所谓淡,盖以今乐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耳。
“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 天地”,古之极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 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 当作化成。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 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 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废礼败度” ,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 故增悲而至于“贼君弃父。”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乐中
编辑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心和,故圣人作乐 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 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
圣人之乐,既非无因而彊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声气之元,故其“志气天人” ,交相感动,而其效至此。
乐下
编辑“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 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朱子全书
编辑乐
编辑“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若谓用周尺或羊头山黍,虽 应准则不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噍杀,低则 盎缓。”又云:“此不可容易杜撰。刘歆为王莽造乐,乐成 而莽死。后荀勖造于晋武帝时,即有元海之乱;和岘 造于周世宗时,世宗亦死。惟本朝太祖神圣特异,初 不曾理会乐律,但听乐声,嫌其太高,令降一分,其声” 遂和。唐太宗所定乐及本朝乐皆和平,所以世祚久 长。笑云:“如此议论,又却似在乐不在德也。”
乐声是土金木火水,《洪范》是水火木金土。
问:“《周礼》祭不用商音,或以为是武王用厌胜之术。窃 疑圣人恐无此意。”曰:“这个也难晓。须是问乐家如何 不用商?尝见乐家言,是杀伐之意,故祭不用。然也恐 是无商调,不是无商音。他那奏起来,五音依旧皆在。” 又问:“向见一乐书,温公言:本朝无征音。窃谓五音如 四时代谢,不可缺一。若无征音,则本朝之乐,大段不” 成说话。曰:“不特本朝从来无那征,不特征无角亦无 之。然只是太常乐,无那宴乐,依旧有。这个也只是无 征调。角调不是无征音。角音,如今人曲子所谓黄钟 宫,大吕羽,这便是调。谓如头一声是宫声,尾后一声 亦是宫声,这便是宫调。若是其中按拍处,那五音依 旧都用,不只是全用宫。如说无征,便”只是头声与尾 声。不是征,这却不知是如何,其中有个甚么欠缺处, 所以做那征不成。徽宗尝令人硬去做,然后来做得 成,却只是头一声是征,尾后一声依旧不是,依旧走 了,不知是如何,平日也不曾去理会。这须是乐家辨 得声音底,方理会得。但是这个别是一项,未消得理 会。
“南北之乱,中华雅乐中绝。隋文帝时,郑译得之于苏 祇婆,苏祇婆乃自西域传来,故知律吕乃天地自然 之声气,非人之所能为。译请用旋宫,何妥耻其不能, 遂止用黄钟一均。因言:‘佛与吾道不合者,盖道乃无
形之物,所以有差。至如乐律,则有数器,所以合也问乐。曰:“古声只是和,后来多以悲恨为佳。温公与范蜀”公、胡安定与阮逸、李照争辨,其实都自理会不得, 却不曾去看《通典》。《通典》说得极分明,盖此事在唐犹 有传者,至唐末遂失其传。王朴当五代之末,杜撰得 个乐如此。当时有几钟,名为“哑钟”,不曾击得,盖是八 十四调,朴调其声,令一一击之。其实那个哑底却是 古人制此不击以避宫声。若一例皆击,便有陵节之 患。《汉礼乐志》:刘歆说乐处亦好。唐人俗舞谓之打令, 其状有四:曰招,曰摇,曰送,其一记不得。盖招则邀之 之意,摇则摇手呼唤之意,送者送酒之意。旧尝见深 村父老为余言,其祖父尝为之收得谱子,曰:兵火失 去,舞时,皆裹幞头,列坐饮酒,少刻起舞,有四句,号云: “送摇招摇”,三方一圆,分“成四片,得在摇前。人多不知, 皆以为哑谜。”汉卿云:“张滋约斋,亦是张家好子弟。”曰: “见君举说,其人大晓音律。因言今日到詹元善处,见 其教乐,又以管吹习古诗《二南》《七月》之属,其歌调却 只用太常谱,然亦只做得今乐。若古乐必不恁地。美 人听他在行在录得谱子,大凡压入音律,只以首尾 二字。章”首一字是某调,章尾只以某调终之。如《关睢》 “关”字合作无射调结尾,亦著作无射声应之。《葛覃》“葛” 字合作黄钟调结尾,亦著作黄钟声应之。如《七月流 火》三章皆七字起,七字则是清声,调末亦以清声调 结之。如《五月斯螽动股》,二之“日凿冰冲冲”,五字二字 皆是浊声,黄钟调末以浊声结之。元善理会事,都不 要理会个是,只信口乱说,事事唤做曾经理会来。如 宫商角徵羽,固是就喉舌唇齿上分他,便道只此便 了。元不知道喉舌唇齿上亦各自有宫商角徵羽,何 者?盖自有个徐疾高下。
蔡京用事,主张喻世清作乐,尽破前代之言乐者,因 作中声、正声。如正声九寸,中声只八寸七分一。按《史 记》“七”字多错,乃是十分一。其乐只是杜撰,至今用之, 古乐不可得而见矣。只如今日弹琴,亦自可见。如诚 实底人,便雍容平淡,自是好听;若弄手弄脚,撰出无 限不好底声音,只见繁碎耳。
今之乐,皆裔乐也,虽古之郑、卫,亦不可见矣。今《关睢》 《鹿鸣》等诗,亦有人播之歌曲,然听之与俗乐无异。不 知古乐如何?古之宫调与今之宫调无异,但恐古者 用浊声处多,今乐用清声处多。
《乐律》中所载《十二诗谱》,乃赵子敬所传,云是唐开元 间乡饮酒所歌也。但却以黄锺清为宫,此便不可。盖 黄锺管九寸,最长,若以黄锺为宫,则馀律皆顺;若以 其他律为宫,便有相陵处。今且只以黄锺言之,自第 九宫后四宫,则或为角、或为羽、或为商、或为征。若以 为角,则是民陵其君矣;若以为商,则是臣陵其君矣; 征为事,羽为物,皆可类推。《乐记》曰:“五者皆乱,迭相陵, 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故制黄锺四清声 用之。清声短其律之半,是黄锺清长四寸半也。若后 四宫用黄锺为角、征、商、羽,则以四清声代之,不可用 黄锺本律以避陵慢。故《汉志》有云:“黄锺不复为他律 所役”,其他律亦皆有清声,若遇相陵,则以清声避之, 不然则否。惟是“黄锺”,则不复为他律所用。
今之士大夫,问以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要之当立 一乐学,使士大夫习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
胡问:“今俗妓乐不可用否?”曰:“今州县都用,自家如何 不用得?亦在人斟酌。”
郑樵通志
编辑论乐
编辑按今之乐,有伊州、凉州、甘州、渭州之类,皆西地也。又 按隋炀帝所定《九部裔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居之类, 皆西裔也。观《诗》之《雅》《颂》,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 出者。八音之音,以金为主;五方之乐,惟西是承。虽曰 人为,亦莫不禀五行之精气而然。
仲尼所以为乐者,在《诗》而已。汉儒不知声歌之所在, 而以义理求诗,别撰《乐诗》以合乐。殊不知乐以《诗》为 本,《诗》以《雅》《颂》为正。仲尼识《雅》《颂》之旨,然后取《三百篇》 以正乐。乐为声也,不为义也。汉儒为雅乐之声,世在 太乐,乐工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以臣所 见正不然,有声斯有义。与其达义不达声,无宁达声。 不达义。若为乐工者,不识铿锵鼓舞,但能言其义可 乎?谈河安能止渴,画饼岂可充饥?无用之言,圣人所 不取。或曰:郊祀,大事也,神事也;燕飨,常事也,人事也。 旧乐章莫不先郊祀而后燕飨,今所采乐府,反以郊 祀为后,何也?曰:“积《风》而《雅》,积《雅》而《颂》,犹积小而大,积 卑而高也。所积之序如此,史家编次”,失古意矣。安得 不为之“厘正乎。”
“有《宗庙之乐》,有《天地之乐》,有《君臣之乐》。尊亲异制,不 可以不分;幽明异位,不可以无别。”按汉叔孙通始定 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 乐,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黄门鼓吹》之乐,天子所 以宴群臣也。呜呼!《风》《雅》《颂》三者不同声,天地、宗庙、君臣三者不同礼。自汉之失,自雅而《风》。合《颂》而《雅》,其乐 已失而其礼犹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则郊庙、明堂三 朝之礼,展转用之,天地、宗庙、君臣之事同其事矣,此 礼之所以亡也。虽曰本周九夏而为《十二雅》,然《九夏》 自是乐奏,亦如《九渊》《九茎》,可以播之丝竹,有谱无辞, 而非《雅》《颂》之流也。
祖孝孙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采也。周太祖 迎魏帝入关,平荆州,大获梁氏之乐,乃更为《九夏》之 奏,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昭夏》,蕃国客出入奏 《纳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齐夏》,宗室会 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相见奏《惊夏》,虽曰 本于成周,宾揆之乐,抑亦取于梁氏《十二雅》。有其议 而未能行,后复变更。大抵自两朝以来,祀飨之章,随 时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乐,明乐之人不能主 乐,主乐之司未必明乐,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惟 梁武帝自晓音律,又诏百司各陈所闻,帝自纠擿前 违,裁成《十二雅》,付之大乐,自此始定。虽制作非古,而 音律有伦,准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数,故世世因之而 不能易也。
古有六舞,后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后世之舞,亦 随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以及 制作之宜,不离是文、武二舞也。尝疑三代之前,虽有 六舞之名,往往其事所用者,亦无非是文、武二舞。故 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不 及其他。诚以舞者声音之形容也,形容之所感发,惟 二端而已。自古制治不同,而治具亦不离文武之事 也。然《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凡六舞之名,《南 陔》《白华》《华黍》《崇丘》《由庚》《由仪》凡六笙之名,当时皆无 辞,故简籍不传,惟工师以谱奏相授耳。古之乐,惟歌 诗则有辞,笙舞皆无辞,故《大武》之舞,秦始皇改曰五 行之舞,《大韶》之舞,汉高帝改曰《文始之舞》。魏文帝复 《文始》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并有谱无辞。虽东 平王苍有《武德舞》之歌,未必用之。大抵汉、魏之世,舞 诗无闻。至晋武帝泰始九年,荀勗曾典乐,更文舞曰 《正德》,武舞曰《大豫》,使郭夏、宋识为其舞节,而张华为 之乐章。自此以来,舞始有辞,舞而有辞,失古道矣。
六经奥论
编辑乐书
编辑古者以《诗》《书》《礼》《乐》造士,谓之“四教。”后世兼以《易》《春秋》, 谓之“六艺。”汉唐并立五经博士,曰《诗》《书》《易》《礼》《春秋》而 已,独《乐》一书无传焉。六经之中,《礼记》虽有《乐记》。〈乃乐之传 非乐之经〉《周礼》虽有《大司乐》,〈乃乐之职非乐之书〉“而不可谓之乐《书》。 三代以来,礼乐达于天下,行步则闻环珮之声,大夫 无故不去钟虡,士无故不彻琴瑟,故乐无事于《书》。自 周之衰,礼颓乐坏,天下指玉帛为礼,钟鼓为乐。太师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适秦,入河入海,乐工乐器,一切 沦亡。后世所谓乐者,始流于工伎之末矣。汉兴,搜求 于脱略之中,礼得于淹中,乐得于”制氏。高堂生所传 《士礼》十七篇,徐氏、张氏不知经,但能盘辟为礼容。制 氏以雅乐声律世其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 言其义。文帝时,《周礼》未出,魏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 官大宗伯》《大司乐》二章。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学,与 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记》,献八佾 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后内史丞王定受之,以授常 山王禹,成帝时献之,有二十四篇,故著为别录。自《乐 记》所有《乐本》《乐论》《乐诗》《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有 《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十一篇之外,又有《乐奏》《乐 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昭颂》《窦 公》十二篇,名存而辞亡,则乐书遗阙多矣。虽《六经》之 乐书不存,其乐制、乐官杂出于二礼之书,犹可覆也。 二戴礼虽立乐官,于宣帝之时并无《乐记》篇。至后汉 马融始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足之,为四十九篇, 行于世。《周礼》《礼记》为《乐书》之遗,而后世不列之学官。 唐有《周礼》生徒,而无《周礼》学官,良可惜也。吁!乐书之 不存于后世久矣。唐之李嗣真振铎于地。而黄钟自 应。张文收断竹为律而哑钟自鸣。《乐书》虽亡。而人心 之乐未始不存也。
叶时礼经会元
编辑祭乐
编辑按《大司乐》有“乐舞,曰《云门》《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六舞之序也。”太师“阳声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 则、无射,此六律之序也;阴声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 小吕、夹钟。此六同之序也。”《大司乐》,天神、地示、四望、山 川、先妣、先祖之祭,各有其序。地示次于天神,山川次 于四望,先祖次于先妣。故以六律、六同、六舞分而序 之,“一祭而奏一律,歌一同,舞一乐可也。然而阴阳之 声各有合:子与丑合,故黄钟与大吕合;寅与亥合,故 太簇与应钟合;辰与酉合,故姑洗与南吕合;午与未 合,故蕤宾与林钟合;申与巳合,故夷则与中吕合;卯 与戌合,故无射与夹钟合。分而序之,奏而歌之,皆取 其合也。至于礼天神,礼地祇,礼人鬼”,又有宫商、角、征羽之序,何邪?盖有荐神之乐,有降神之乐。自“乃分乐 而序之”以下,一节,言荐神之乐;自凡六乐以下者,一 节,言降神之乐,是周人祀祭享之时有此二节也。《郑 注》曰:“圜钟生于房心之气,房心为天帝之明堂,故圜 钟为天宫,而以黄钟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是三 者阳律之相继也。黄”钟为首,太簇第二,姑洗第三。相 继者,天之道,故于祀天神用之。郑注云:“函钟生于坤 末之气,天社在东井舆鬼之外,天社,地神也。故函钟 为地宫,而以太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是三者 律吕之相生也。函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 上生姑洗。生姑洗者,姑洗数多,南吕数少也。相生者, 地之功,故于祭地祇用之。”郑注云:“黄钟生于虚危之 气,虚危为宗庙,故黄钟为人宫,而以大吕为角,太簇 为征,应钟为羽,是三者律吕之相合也。大吕与黄钟, 子丑合也,太簇与应钟,寅亥合也。相合者,人之情,故 于享人鬼用之。”此十二律皆文之以五声,宫为土,商 为金,角为木,征为火,羽为水。五声之序曰“宫、商、角、征、 羽”,故律吕之为声,亦顺其序。言四声而不及商者,祭 尚柔,商声金坚刚也,故不用。既文之以声,播之以音。 按《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 享。故以雷鼓雷鼗用于天神,灵鼓灵鼗用于地示,路 鼓路鼗用于人鬼,宜也。孤竹之管,取其天阳之奇,孙 竹之管,取其地道之生,阴“竹之管,取其阴耦之合。《云 和》《空桑》《龙门》之琴瑟,其亦如竹管之义。欤既播之以 音,又合之以舞,六舞以《云门》《大咸》《大㲈》为序,故用于 天地神祇人鬼,亦有其序矣。”又按大㲈以祀四望,今 乃于宗庙奏之。盖祖妣之享,故用《濩武》为荐神之乐, 及其享先王先公也,则又用《大㲈》为降神之乐,尊宗 庙,故特备乐舞邪?又按:天神地祇皆不用歌,而独于 宗庙歌《九德》者,盖九德乃六府三事之歌,有以见祖 宗积功累德之意,故于宗庙歌之,尊宗庙,故得备乐 歌邪?然天神以六变,地祇以八变,人鬼以九变者,非 谓有难易之别也。先王作律,通乎月之气,本于辰之 位。自子至巳,六者皆阳,阳数之起,至于阴之申而已 尽。自午至亥,六者皆阴,阴数之起,至于阳之寅而已 尽。圜锺在卯,《太元》以卯数为六数,由卯至申其数六, 故圜锺之数尽于六,则天神可得而降。函锺在未,《太 元》以未为八数,由未至寅其数八,故函锺之数尽于 八,则地祇可得而降。黄锺在子,《太元》以子为九数,由 子至申其数九,故黄锺之数尽于九,则人鬼可得而 降。若夫一变至六变,不言律同者,非不用律同也,言 其作乐,始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未别其律,同 之为何用。及六变而乐始成,乃分律同而为宫、征、角、 羽也。一变而致羽物,及山泽之祇;及六变而致象物, 及天神,亦非谓有难易之别也。盖其乐奏之有条理 次序,特想其所致之神,必有疾徐先后也。按《司徒》言 “五地之物生,山林曰毛物,川泽曰鳞物,丘陵曰羽物, 坟衍曰介物,原隰曰裸物”,盖六乐致物及祇,乃参错 言之也,亦想象其所致之次序而言尔。必至六变而 后言致象物及天神,此则乐之成,和之至也。六变之 始所以不言律,同之为宫、征、角、羽者以此欤?贾氏以 六变九变为舞之成,亦是一说。按《乐记》曰:“武始而北 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彊。五成而 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此舞,《大武》之时有 此六成也。盖舞位为四表,从南表向二表为一成,第 二至第三为二成,第三至第四为三成。舞人复转身 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至第二为四成,第二至 第三为五成,第三至南第一表为六成。五成为五变, 则五物五示可致。六成为六变,则象物天神可致。至 于八变,则更从南头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 第三为八成,则地祇皆出矣。九变则又从第三至北 头第一为九成,则人鬼出矣。舞必奏乐,在舞则谓之 成,在乐则谓之变。乐亦言成,《箫韶》九成是也。然此特 言九成、九变之异说尔。当观先王作乐以致物,以礼 鬼神祇,果何以能尔哉?郑氏曰:“每奏有所感,致和以 来之。”大抵乐之至和无所不通,心之至诚无所不格。 昔后夔形容《韶》乐之妙,始曰“百兽率舞”,犹以为未继; 而“祖考来格”,“凤凰来仪”,是其有自然感召之理,而不 容以形迹求也。如谓“真有物之可致,有神之可降,则 百兽岂真见其率舞,《祖考》岂真见其来格,凤凰岂真 见其来仪哉?”
诗乐
编辑世儒尝恨六经无乐、《书》。愚谓乐不可以书传也。何则? 乐有诗而无书,诗存则乐与之俱存,诗亡则乐与之 俱亡,乐其可以书传乎?《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此乐之本乎诗也。乐由 诗作,故可因诗以观乐,无诗则无乐。虽有钟、磬、鼗、鼓、 柷、敔、箫、管,尚遗古人之旧,果可以言乐乎?《韶》至齐而 犹闻,必《韶》《乐》之诗尚存也;《濩》至鲁而犹见,必《濩乐》之 诗未泯也。《诗》苟不存,《武乐》至苌、弘之时而失传,商乐 至戴公之时而已泯。《诗》也者,其作乐之本欤!今观周之太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以为乐,而必教以六 诗,曰:风、赋、比、《兴》《雅》《颂》是也。瞽蒙掌鼗、鼓、柷、敔、箫、管则 必讽诵;《诗》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此则诗之所 以为乐也。太师曰:“大祭祀帅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 诗也。“钟师则以钟鼓奏《九夏》”,此钟鼓之有诗也。“籥章 则掌龡豳诗、《豳雅》《豳颂》”,此龡籥之有诗也。“祭祀则王 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乐 有诗也。“大射则王以《驺虞》为节,诸侯《狸首》,大夫《采𬞟》, 士采蘩”,是射乐有诗也。凡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 车亦如之”,是车行有诗也。学士歌彻,则彻乐亦有诗。 “军献凯歌”,则凯乐亦有诗。“四裔声歌”,则裔乐亦有诗。 至如大司乐奏六律,则歌大吕、歌应钟、歌南吕、歌函 钟、歌小吕、歌夹钟,是十二律皆有诗歌也。古人以诗 为乐,随寓皆有。由今观之,《乐节》四诗,《驺虞》《采𬞟》《采蘩》 犹可考,独《狸首》一篇不全。《夏诗》九章,《时迈》《执竞》《思》文 尚未泯,而《王夏》五章已亡,则是诗缺而乐与之俱缺 矣。豳!《诗》有《雅》《颂》,先儒以七月一诗析为三体,说者以 为非是,毋乃《豳》《雅》《豳》《颂》亦有不存者乎?九德之歌,大 司乐奏之,《瞽蒙》掌之;此舜九功之歌,今不载经传,则 诗之亡亦久矣。吁!诗存则古乐传,诗亡则古乐废。今 不以“乐诗不存”为憾,而徒以乐书不传为恨,岂先王 作乐之本哉?昔者季札请观《周礼》,为之歌《二南》、国风、 《雅》《颂》,季札得以因诗而知乐。使其诗不存,则周乐岂 有可观者乎?迨至孔子之时,挚干、缭缺、阳襄、方叔等 辈,类皆逾河蹈海以避乱,其乐已不可考。孔子自卫 反鲁,而能使乐得其正,亦以《雅》《颂》之诗尚存故也。故 尝谓杞宋之文献不足,虽孔子不能证夏殷之礼;《易 象》《春秋》尚在鲁,则虽韩宣子可以识《周礼》之犹存。向 使古诗尚存,万世而下岂不复见《周礼》之正乎虽然, 古诗虽亡,三百篇无恙也,而古乐亦无传,何邪?吁!此 又不善用诗者之咎。以汉之诗而使李延年协音律; 以唐之歌而使吕才被管弦,果足谓之诗乎?诚能因 《三百篇》以为乐,则今乐岂不由古乐,奈人之不用何?
明性理大全
编辑论乐
编辑程子曰:“《乐》随风气至《韶》则极备,若尧之洪水方割,四 凶未去,和有未至也。至舜以圣继圣,治之极,和之至, 故《韶》为备。”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 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 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数,至如今之度量权衡,亦非 正也。今之法,且以为准则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虽 出于自然,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于 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圆。
张子曰:“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 乐为不可知,只以《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 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令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 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 者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 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 此乎?”哀则正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 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 与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 衰。如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锺,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 木当盛,却金气不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