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三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三十九卷目录
宫殿部汇考一
上古〈有熊氏一则 高阳氏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总一则 桀一则〉
殷〈总一则〉
周〈太王一则 文王一则 总一则〉
秦〈始皇三则 二世一则 总一则〉
汉〈高祖三则 惠帝一则 景帝一则 武帝建元二则 元光一则 元鼎一则 元封
一则 太初三则 宣帝神爵二则 成帝建始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考工典第三十九卷
宫殿部汇考一
编辑上古
编辑有熊氏始作特室合宫
编辑按《庄子·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往见之, 退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按《文中子问易》篇:“昔黄帝有合宫之听。”
高阳氏有元宫
编辑按:《庄子·大宗师》篇:“颛顼得之,以处元宫。”
〈注〉“人君恭默思道”之宫。
陶唐氏
编辑帝尧作成阳之宫有贰宫㧑宫居于衢室
编辑按:《汉书地理志》“昔尧”作“游成阳。”
〈注〉《如淳》曰:“成阳在定陶。”师古曰:“作游者,言为宫室游止之处。”
按《帝王世纪》,“尧见舜处于贰宫。”
按《相儿经》,“尧垂贝壳于㧑宫。”
按:《文中子问易》篇:“尧有衢室之问。”
〈注〉“当衢为室”,以采民言也
;按《子华子》:“尧居于衢室之宫,垂衣而襞幅邃,如神之 居。辑五瑞以见群后,带幅舄而入觐者,如众星之拱 北。”
有虞氏
编辑帝舜有郭门之宫
编辑按:《述异记》:“帝舜都郭门,古宫存焉。宫前有尧台、舜馆, 铭记古文,莫有识者。”
夏
编辑夏后氏世室。
按:《周礼考工记》“夏后氏世室”:
〈订义〉郑锷曰:“周继夏、商之后,制度加倍,然亦因二代制作而增广之。记者欲言周人明堂之制,故并述三代宫室之制,以见其来之有渐也。” 王昭禹曰:“明堂之中有世室,有重屋,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各举其一而言之也。以《月令》考之,天子春居青阳,夏居明堂,秋居总章,冬居元堂,至中央则居太庙大室,然则世”室则太庙大室也。武公之庙,武世室也,则世室为宗庙可知矣。以夏后氏承尧、舜之后,如继世而有天下,此宗庙所以谓之世室也。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故夏后氏以世室为始也。重屋,谓王居正堂之路寝,所以自居以安身也。王之制,始于夏而为未备,故事神世室而已。至商则其制稍备,非特见于神也,所以自居以安身者,亦备其制焉。故商人言“重屋明堂”者,王者明政教以接人之堂也。故《月令》于夏言天子居明堂,以夏万物相见之时,而王者向明而治,俯己接人者于是乎在。周监于二代,法度之文,至周为大备,而其盛不可复加焉。故其布政教之堂,谓之明堂,而其文为盛。经言周人尚文,亦以法度之文大备于此故也。或举世室,或举重屋,或举明堂,其制虽或修广高下之异数,而其大概未始有殊。故夏言世室,非无重屋、明堂也;商言重屋,非无世室、明堂也:举其一互相明而已。 陈用之曰:“夏谓之世室,商谓之明堂,其名虽殊,其实一也。所谓世室非庙,所谓重屋非寝,以其皆有”所谓堂者故也。言夏后氏世室矣,而曰“堂修七寻”,则重屋非明堂乎?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有堂斯有室,有室与堂斯有屋矣。曰世室者,以室言之;曰重屋者,以屋言之;曰明堂者,以堂言之。商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损益虽不同,制度本无二。自其异者视之,夏度以步,商度以寻,周度以筵。自其同者视之,则五室九阶,其下同;四户八窗,其旁同;四阿重屋,其上同。自《经》之所记而互见者言之,夏、周五室,则商可知矣;商人四阿重屋,则夏、周可知矣。夏后氏九阶四旁,两夹窗有门
侧之堂夏有室,则商周亦从可知矣。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则上员下方亦从可知矣。以夏后氏之堂修二七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观之,则知商人重屋,堂修七寻,其广九寻明矣。或以四增一,或以七加二,所谓不相袭礼也。要之,五室以象五行,四户以象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上员下方“以法天地之形” ,此三代明堂之大致也。
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赵氏曰:“堂,言中间之明堂也;东西言广,广,阔也;南北言修,修,深也。古人以六尺为步,以九尺为筵,以八尺为一寻,其数不可易也。其修二七,谓堂深两个七步,计十四步,以尺计之,则深八丈四尺也。广四修一” 者,盖夏度以步堂修十四步,今东西之广,如修之外,又益以四分修之一,且南北为修,以十四步四分之一,分得三步半。以十四步又益以三步半,则堂广十七步半。以尺计之,则一十丈五尺也。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赵氏曰:“五室,《注》谓堂上为五室,象五行。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土室于中央” 是也。三、四步,言室之深;四、三尺,言室之广也。谓四角四室,其深皆三步,其广如步之外,又益之以三尺;中央土室,其深四步,其广如步之外,又益之以四尺。三步三尺,言四室修广;四步四尺,言中室修广也。四室修当一丈八尺,广当二丈一尺;中室修当二丈四尺,广当二丈八尺。通计五室,则南北共深六丈,东西共广七丈。但中间既为明堂,又为土室,意者土室包在明堂之内也。此所计丈尺,系五室四角相接,无路可通,所以《环溪图》于四室角皆约空一筵或一步者,不为无见也 。郑锷曰:“康成已谓世室为” 宗庙,又于五室言五行之神,何耶?彼以为太庙明堂,周制故也。且以其制虽同,然亦不可以处祖先之处而处五行之神。然则此言五室者,盖宗庙之神所处之室,如后世某宗之室也。所以不记其数者,夏人远矣。世室之制大略如是也 。《毛氏》曰:“堂修十四步,而五室之修止于十步;堂广一十七步半” ,而五室之广止于七丈者,留其馀以为四旁中央之往来故也 。王氏《详说》曰:“夏之世室,堂修二七,为南北十有四步;广四修一,为东西十有七步半,则是一堂修不过八丈四尺,广不过十丈五尺矣。堂上五室,中央一室,修四步,广四步四尺;四角四室,修三步,广三步三尺,则是南北三室不过六丈,东” 西三室不过七丈矣。每室之间,修不过丈八,广不过丈八,尺加三而大室所加,修广之外不过一尺耳。曾不谓宗庙之室所以安乎神灵,而王之所以为祼者,即丈八之地而可为乎?
九阶:
赵氏曰:“九阶” ,谓世室以南面三阶,东西北各二阶,是为九阶。《明堂位》云:“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据此则南面三阶可证也 。《图说》曰:室有九阶也。
四旁两夹窗,
赵氏曰:“四旁两夹窗” 者,谓窗助户为明。言四旁者,谓五室,室有四户,之旁皆有两夹窗,每户夹以两窗,则五室二十户、四十窗也。
白盛。
郑康成曰:“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 。” 郑锷曰:“五室皆用白灰以盛之,故曰白盛。”
《门堂》?三之二。
赵氏曰:“门堂,如门楼之类。里面起成厅堂,外面须起门楼,出入其中,亦有堂有室也 。” 毛氏曰:“门侧又有堂室,《尔雅》所谓‘门侧之堂谓之塾,《书》所谓右塾左塾,则堂与室为左右之塾矣’。” 正室之堂既为五室,不容听政于其中,又不容憩息,故令门侧为之堂,以听政事,为之憩息也。《疏》谓“五室十二堂” ,谓五室则然,谓十二堂则当十有二门,非矣。此泥于《月令》之文。大抵听朔不过于居其堂而已。假令春三月居东门之堂,则夏居南门之堂,闰月居门亦然 。易氏曰:“言门侧之堂,取数于正堂之南北,其修为十有四步;三分取二,则门侧之堂其修为九步二尺;正堂之东西,其广为十七步半;三分取二,则门侧之堂其广为十一步四尺” ,此门堂之制。
室:三之一:
赵氏曰:“室” ,《注》谓两室与门各居一分。据此则室有两室,如门楼两旁夹室,门堂居上堂三之二,室居正堂三之一,皆小故也。但不知“三之一” 指一室之数,或两室共三之一 。陈祥道曰:“是室也,非三四。”
“步四三尺之室,乃门堂之室也。门堂之修九步二尺,则二室之南北计其修则四步四尺也。假令堂上南北十四步,门堂三之二,此十四步裂为三分而得其二,则为九步二尺;室三之一裂为三分而得其一,则为四步四尺矣。门堂之广十有一步有四尺,则二室之东西计其广则五步有五尺也。假令堂上东西十” 七步半,门堂三之二,以十七步半裂为三分而得其二,则为十一步四尺;室三之一,以十七步半裂为三分而得其一,则为五步五尺也 。易氏曰:“言门堂之室取数于正室之制,正室之南北,其修为十步;三分取一,则门堂之室其修为三步二尺;正室之东西,其广为十一步有四尺;三分取一,则门堂” 之室,其广为三步五尺三分寸之一,此门室之制 。项氏曰:“门侧之堂,居正堂三分之二,门堂之室,二翼门共三分,各居其一。” 若以为居上五室三之一,则大窄,恐非也 。王昭禹曰:“其居有堂,其处有室,升降有阶,出入有门,虑其不彻也;夹窗以为明,虑其不洁也;白盛以为饰。” 夏后氏如此,则商、周之制亦然矣。
桀始为倾宫瑶台
编辑按:《通鉴外纪》:“桀为倾宫,以殚百姓之财。”
殷
编辑《殷有重屋》之制。
按《周礼考工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
〈订义〉郑锷曰:“康成谓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明堂位》云:‘复庙重檐’,谓重承壁材也。重屋之制,盖重檐以为深密也。商武之诗曰:‘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此言商之路寝也。祀高宗而特言修路寝者,康成谓高宗复成汤之道,故记者于商制谓此也。名曰重屋者,商人因夏人所居之屋重增广其制度也。 《易氏》曰:‘殷人度以寻’,则寻凡八尺也。世室之制,大抵南北狭,东西长,知堂之南北,其修七寻,为五丈六尺,则知堂之东西,其广九寻,为七丈二尺也。 郑锷曰:‘堂崇三尺,盖堂之基,言堂之基址,其高三尺也’。如此,则夏堂一尺为卑宫室,于理无害矣。” 王氏详说曰:“按《尚书大传》曰:‘天子之堂广九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其内,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三雉。夫雉高一丈,长三丈,以数约之,则是堂之内广十八丈,高三丈六尺矣。至于东房、西房、北堂,每间亦各广九丈矣。此言天子燕寝之制。燕寝之房,且极于九丈,古人寝不为庙,世室重屋,明堂大于燕寝也,宜哉!
四《阿重屋》。
陈用之曰:“阿者屋之曲,重者屋之复。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则上员下方可知 。《图说》曰:‘于室之四阿,皆为重屋 ’。” 郑锷曰:“其屋则重檐以为深密,故因以名之焉。” 凡二代之制,大抵学者相传皆谓之明堂。余疑其非是,盖记人于三代各记其一耳,不可以下文“周人明堂” 之言,遂谓此为明堂。
周
编辑大王筑室有皋门应门之制后遂以为天子之门
编辑按《诗·大雅·绵》之篇:“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 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笺〉司空“掌营国邑。”司徒掌徒役之事,故召之使立室家之处。〈传〉言不失绳直也。《乘》谓之“缩。”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 鼛鼓弗胜。
〈疏〉民皆劝事乐功,竞欲出力。言大王之得人心也。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蒙土, 戎丑攸行。
〈传〉王之郭门曰“皋门”,伉高貌。王之正门曰“应门。”将将,严正也。美大王作郭门以致皋门,作正门以致应门焉。“蒙土”,大社也。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笺〉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疏〉蒙土非诸侯之社,则皋、应非诸侯之门,故云“王之郭门曰皋门,王之正门曰应门。”是诸侯之郭门不得名皋门,诸侯之正门不得名应门也。大王实非天子,而以皋、应言之者,美大王作郭门以致皋门,作正门以致应门,言大王本作郭门正门耳。在后文王之兴,以为皋门、应门,虽迁都于丰,用岐周旧制,故云“致得为之也。”致者,自小至大之辞。言大王所作,遂为文王之法也。〈朱注〉太王之时,未有制度。及周有天下,遂尊以为“天子之门”,而诸侯不得立焉。
文王始立鄷宫按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编辑〈笺〉文王作邑于丰,立宫室。
按《左传昭公四年》:“六月丙午,楚合诸侯于申,椒举曰: 康有酆宫之朝。”
〈注〉酆在始平鄠县东,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
按《长安志》:丰宫,文王宫。《诗》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宫。”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
“周天子布政于明堂,其内为六寝,六宫、九室。”有东宫、 西宫,其别宫又有蒿宫。
按《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
〈订义〉郑锷曰:“此言周人明堂之制。明堂者,布政朝诸侯之宫。谓之明者,圣人以文明之德致文明之治,以言其面则向明,以言其位则继明,以言其祀则明禋,以言其政教、赏罚、道德、人伦无所不明,故得以坐明堂而有天下。 贾氏曰:‘夏度以步,殷度以寻,周度以筵,是王者相改’。”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王昭禹曰:“东西九筵,则明堂其广凡八丈一尺矣;南北七筵则其深凡六丈三尺矣。”
堂崇一筵。
郑康成曰:“周堂高九尺。”
五室,凡室二筵。
郑锷曰:“中为五室,一室之广各一丈八尺。此五室当如康成上文五行之说。盖明堂者,祀上帝之所,五方之帝,宜各有室焉,与夏之世室所谓五室异矣 。” 聂崇义曰:“四角之堂,皆于太室外接四角为之,则五室南北止有二筵,东西各二筵,有六尺乃得其度。若听朔之堂,必于木火等室,若闰月则阖门左扉,立其中而” 听朔焉。故郑云:“于文王在门谓之闰。”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 度以轨。
贾氏曰:此《记》据周而作,故备于周而略于夏、殷,下文皆据周而说 。陈用之曰:“夏度以步,商度以寻,周人兼用之 。” 郑锷曰:“此言周制内而宫室,外而野,因宜取数,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其所度各异也。尊者所凭,以为安几也。《礼》有五几,《书》有四几之文,常设于行礼之际,使尊者凭之,则几之尺寸短矣。一室之中,不欲其广” ,取足以隐几为安可也,故其度以几。筵之制,短不过寻,长不过丈,中者不过九尺,则筵于几为长矣。堂则宾主所会,揖逊雍容于其间,燕飨饮食于其上,取足以肆筵为礼可也,故其度以筵。宫室之制,合而名之曰“宫。” 宫之中则有室焉,然则宫宜大于室矣。寻,八尺也。凡人张臂六尺,张足八尺。宫者,人所处则度其地,以容足为法焉,故其度以寻。野则分画为田,以授农夫,而田以亩为率,自六尺之步积而至于步百为亩,是为一夫所受之田。此野中所以度以步。涂虽人之所行,然不足以容车,则狭矣。一车之轨,其广八尺,经涂以容九轨为度,环涂以容七轨为度,野涂以容五轨为度,此涂所以度以轨。盖制度之立,由数而起,而数之所用,在身在物者,长短广狭,各有其宜,从宜适用,先王立法,岂苟然哉 !毛氏曰:“室狭而隐,人以燕居,而几长一丈 。” 王氏《详说》曰:“宫者,总堂奥阼之称,非筵几所设之处 。” 赵氏曰:“宫中,吾身蟠屈之地,非几筵所设之处,故度以寻,取伸臂而寻之义。”
庙门、容大扃七个
郑锷曰:“此言门之广狭 。” 陈用之曰:“庙门者,大宗庙之门 。” 郑锷曰:“扃,所以举鼎者也。有牛鼎,有膷、臐、膮之鼎。鼎有小大,则扃有长短 。” 郑康成曰:“大扃牛鼎之扃长三尺,每扃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
贾氏曰:此约汉制度 。陈用之曰:“郑氏谓大扃。”
“为牛鼎之扃,小扃” 膷鼎之扃,无所经见。古人以扃为外闭之关,其小大之制,未闻知庙门之大,而闱门之尤小尔。
《闱门》容小扃参个。
郑康成曰:“庙中之门曰闱。小扃,膷鼎之扃,长二尺,参个六尺 。” 陈用之曰:“闱则旁出之小门。《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 先儒谓相通小门是也 。郑锷曰:“庙中以祭为主,而祭以牛鼎为主,故取足以容鼎也。”
“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
陈用之曰:“《路门》者,路寝之门 。” 郑锷曰:“路,大也。王寝在是,故以大言之 。” 郑敬仲曰:“大寝之门谓之路门者,寝者,天子入而安身之地,静而复于道也。”
陈用之曰:“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则自乘车四。”
个以上,而下五个之数,惟所取之。然以乘车之度,六尺有六寸计之,自四以上,其数已广于应门二彻之三,理宜不然。郑氏求其说而不得,谓两门乃容之,非也。然则所谓“乘车之五” ,岂三字之误欤?郑康成曰:“乘车广六尺六寸,五个三丈三尺” ,言不容者,是两门乃容之,则此门半之,丈六尺五寸。郑锷曰:“此与《大司徒》言其家可任者二家五人之意同。言路门之大,足以容两车之半而已。”
《应门二》《彻参》个陈用之曰:“应门,治朝之门。《尔雅》曰:‘正门谓之应门’。” 此主正治之朝门言也,先儒释之以为朝门焉。郑敬仲曰:“朝门谓之应门,王者出而应天下之务。”
《郑锷》曰:“人主出而应物之门,故路门虽大,不若。”
应门之为尤大 。郑康成曰:“二彻之内,八尺三个,二丈四尺 。” 陈用之曰:“应门虽正朝之门,疑无大于庙门者。二彻之内,以尺计之有八,三之为二丈有四尺焉,比之庙门,大扃七个。” 郑氏谓:“牛鼎之扃长三尺,七之为二丈有一尺” ,乃小于应门之数,其不可从明矣。天子之门有五,曰皋、库、雉、应、路、举、应之制,则皋、库、雉亦从可知矣 。《易》氏曰:“尝疑明堂之室止于丈八尺,而庙门乃二丈一尺,应门乃至二丈四尺,路门乃几于三丈三尺,则其制为太广。郑氏疑其说,以为路门不容乘车五个,乃两间共容三丈三尺,则是路门为丈有六尺五寸,其制反小于应门,且非《经》之明文,是必有差。学者略其长短之数,而取其因物拟” 物之度,斯可矣 。郑锷曰:“二门正以乘车为度者,盖王乘五路,出入往来皆由是门故也。于庙度以鼎扃,于门度以乘车,岂非因物宜而为之数哉 ?” 李嘉会曰:“祭祀之礼,一时而入,不欲先后,故门之制度如此。”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郑康成曰:“内,路寝之里;外,路门之表 。” 郑锷曰:“于路寝之内设为九室,使九嫔居之,以教九御而举内治;路寝之外设为九室,使九卿居之,以理百职而举外治。外之九室如后世外尚书省,内之九室如后世之内尚书省也。王有六宫,九嫔以下分居之,而又有九室以居者,盖时当治事,则居此以考内治也。” 或谓:“居者” 非特于此内治事亦以此居。殊不知王有三朝,九卿以下朝焉,未尝于九室而朝也。此言九室,九卿朝焉,盖亦当治朝事之时,则处此以治朝事尔,非谓于此而朝见天子也。九卿不于九室朝,而谓九嫔居之,可乎 ?陈用之曰:“于内九室言居,则九室嫔所常居;于外九室言朝,则朝日处之而已 。” 王昭禹曰:“《书》曰‘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又曰‘六卿分职’,盖分而言之则曰‘三孤、六卿;合而言之则同谓之九卿。孤而谓之卿者,以《典命》考之,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而未尝言孤,则孤盖与卿同于六命矣。故外朝之法,则孤卿之位同于九棘;司士之摈,则孤卿之仪同于特揖;合而同谓之卿,奚不可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郑康成曰:“九分其国,分国之职也。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 。” 贾氏曰:“三公、三孤无正职;天地、四时正职,六卿治之;其馀非正职者,分为三公治之。三孤则佐三公者也。但三公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书传》又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则三公、六卿亦有职。” 此亦据夏而言,周则未见分为九分也 。郑锷曰:“取国之政事九分之,使九卿各治其一也。夫惟九卿各治其一,则事各有统,小大毕举,无废务矣 。” 张氏曰:“九卿治之,非上九卿朝焉之卿,乃是九州之牧。”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赵氏曰:“王宫,王所居之宫。门阿、宫隅、城隅,皆是王宫之制 。” 毛氏曰:“《注》以阿为栋。阿,曲也;栋非曲也。且城隅不止城身,而谓之城角之上浮思,则门阿宜谓栋之两端特起者,若鸱夷之类,曲而相向,故曰‘阿’” 也。盖门有疏屏,阙有两观,城隅有浮思,城门有台,宫室之制然也。此明其高,则当论其极。所以门不指栋,而指门之阿城,而指城之隅也 。赵氏曰:“是门之屋两下为之,如今脊柱 。” 贾氏曰:“汉时东阙浮思灾,言灾则小楼也。” 《明堂位》云:“疏屏注亦云:‘浮罳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 然则门屏有屋覆之,与城隅及阙皆有浮罳,刻云气并虫兽者也 。陈用之曰:“先儒以为雉长三丈,高一丈,以版数计之,而知其然。盖” 其高一丈,则古者版之高广二尺;其长三丈,则古者版之长六尺而止。毛氏曰:“城墙之版高二丈,长六尺。五版为堵,言其高也,则高一丈;五堵为雉,言其长也,则宜长三丈。凡雉之飞高不逾丈,墙之崇修似之,故高一丈者谓之雉,长三丈者亦谓之雉。《传》云:‘都城百雉,大都三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指其长为雉也;此言“五雉” 、“九雉” ,指其高为雉也 。郑敬仲曰:“雉之为物,其飞若矢,一往而堕,有分守而不相犯者也。雉有分域,故取其名焉 。” 王氏曰:“门阿长十五丈,高五丈;宫隅长二十一丈,高七丈;城隅长二十七丈,高九丈。城隅高于宫隅,宫隅高于门阿,内外高下之异制 。” 赵氏曰:“已上皆是言高、横、阔” 之数未闻。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郑锷曰:“此言诸侯之制,当杀于王国 。” 郑康成曰:“都四百里外距五百里,王子弟所封。其城隅高五”
丈,宫隅、门阿,皆三丈 。王昭禹曰:“都城,王子弟公卿所封,其城如门阿之制,则无过于五雉,比诸侯之礼为杀。”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郑康成曰:“诸侯畿以外也。其城隅制高七丈,宫隅门阿皆五丈。” 《礼器》曰:“天子诸侯台门 。” 贾氏曰:“案《异义》,古《周礼》说,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城高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都城之高,皆如子男之城高。” 按此都城之制与侯伯等,子男岂不如都乎?则子男城亦与伯等,是以《周礼》之说,不言子男及都城之高 。王昭禹曰:“以宫隅之制为诸侯城制,则无过于七雉,比天子之礼为杀 。” 又曰:“降杀以两,礼之节也。故诸侯之制,下于天子;都城之制,下于诸侯。” 盖诸侯有功德者,乃入为卿士,其礼反下于诸侯,何也?臣近君则威杀,远君则势盈。都于王宫于君近,安得不屈礼以下于诸侯乎?观其采地,不谓之“国” 而谓之“都” ;其君不谓之“监” 而谓之“长。” 其命也以耦不以奇;其治也以则不以典;其传也以禄不以嗣。则城涂之制可知矣。
按《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 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 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 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 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 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 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 侯之尊卑也。
〈注〉正门谓之应门者,以明堂更无重门,非路门外之应门。以《尔雅·释宫》云:“正门谓之应门。”李巡云:“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位,故谓之应门。但天子宫内有路寝,故应门之内有路门。明堂既无路寝,故无路门及以外诸门,但有应门耳。
按玉藻注《孝经纬》云:“明堂在国之阳。” 又《异义》淳于登说明堂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者。按《考工记》云:“夏后氏世室” ,郑注云:“谓宗庙。” “殷人重屋” ,注云:“谓正寝也。” “周人明堂” ,郑云:“三代各举其一。” 明其制同也。又《周书》亦云:“宗庙、路寝明堂,其制同。” 按《明堂位》:“大庙,天子明堂。鲁之大庙如明堂。” 则知天子大庙亦如明堂也 。《盛德记》曰:“明堂自古有之,凡有九室,室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草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名曰辟廱明堂” ,《月令书说》云:“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讲学大夫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 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而祀之。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
《孟子》曰: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
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是知明堂非庙也 。《孝经援神契》曰:“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下方。八窗法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按:《周礼天官》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
〈注〉路寝一,小寝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视朝,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是路寝以治事,小寝以时燕息焉。”〈疏〉诸侯三寝:“路寝一,燕寝一,侧室一。”
按《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 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注〉“天子六寝,而六宫在后,六官在前,所以承嗣”,施外内之政也。三夫人以下百二十人,周制也。〈疏〉六宫,在王六寝之后,亦大寝一,小寝五,其九嫔以下,亦分居之。其三夫人虽不分六宫,亦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六卿之官,在王六寝之前。三孤亦分主六官之职,总谓九卿。《考工记》云“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是也。
按《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
〈注〉郑司农云:“六宫,后五前一。”康成谓:“六宫谓后也。妇人称寝曰宫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教者不敢斥言之,谓之六宫,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
宪禁令于王之北宫。
〈注〉北宫,后之六宫。谓之“北宫”者,系于王言之,明用王之禁令,令之守宿卫者。
《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
〈注〉中门于外内为中,若今宫阙门。郑司农云:“王有五门,雉门、三门也。《春秋传》曰:‘雉门灾及两观’。”〈疏〉中门者,王有五门,雉门为中门,掌守雉门之禁,讥其出入之者也
按《三礼义宗》,天子宫方一千二百步,三分四为路寝之前,一为路寝之后。五门之间,合八百步为三朝,皆 方百步,故用市朝皆百步。路寝以后四百步为寝室。 按《公羊传》:“西宫者何?小寝也。”有西宫,则有东宫矣。曾 子曰:“诸侯有三宫。”何休注:“天子诸侯皆有三寝,曰高 寝、路寝、小寝。”
按:《汉书五行志》,董仲舒以为西宫小寝,夫人之居。《左 氏》以西宫,公宫也,东宫,太子所居。
按《唐书韦温传》:“周文王为太子,鸡鸣问安西宫。” 按《大戴礼记》,“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曰 蒿宫,此天子之路寝也。”
按:《拾遗记》:“条阳山出神蓬,如蒿,长十丈。周初国人献 之,周以为宫柱,所谓蒿宫也。”
秦
编辑始皇二十六年作章台上林于渭南放诸侯宫室作宫咸阳北阪上其离宫又有回中宜春诸宫
编辑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冨于咸阳,十二万户。 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 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 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按《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 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 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赀冨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 及台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撤其宫室,作之咸阳 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 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
按《图书编》,“前殿,秦始皇作,乃殿之所从始也。”《演义》:“殿, 殿也。取众屋拥从,如军之殿。”挚虞《决义要注》曰:“殿则 有阶陛,堂有阶无陛,春秋谓之路寝。”《礼记》与《白虎通》 俱曰“天子之堂。”《汉书》:黄霸令郡国上计吏,有举孝子 弟弟贞妇者,为一辈,先上殿。师古曰:“丞相所坐屋也。” 古制,屋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 回中宫,《史 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筓头,过回中宫。”《汉 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都尉,烧回中宫,候骑 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又 有三良宫,相近 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 南杜县东,近下杜。
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更命为“极庙。又作甘泉 及梁山离宫。”
按:《史记始皇本纪》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 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 阳属之。
〈注〉索隐曰:为宫庙,象天极,故曰极庙。《天官书》曰“中宫曰天极”是也。
按《三辅黄图》,“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 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 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 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 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 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堤” 缴立石柱。咸阳北至九崚、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 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 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 年忘归,犹不能遍。 梁山宫,梁山好畤界,即《禹贡》云: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 立梁山宫,皆此山下也。《史记秦本纪》:“始皇三十二年, 幸梁山宫。”即此也。
始皇三十五年,作“阿房宫。”
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 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 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 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 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 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 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 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 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 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 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于是立石东 海上胊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 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 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 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 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 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 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 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 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 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 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 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 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按《三辅黄图》,朝宫,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 之宫庭小,曰:“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 帝王之都也。”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庭中可受十 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收天下兵聚之 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销锋镝 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坐高三丈。
“阿房宫” ,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
其宫规恢三百馀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 阁道通骊山八十馀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 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周驰 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抵营室也。阿 房宫未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 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
二世元年夏四月复作阿房宫
编辑按:《史记二世本纪》:“元年夏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 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 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 皇计。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 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槁,皆 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 深。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 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 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
秦先世及始皇二世前后营建。有橐泉、祁年等宫。 按《玉海》《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雍,秦惠公都之。有橐泉 宫,孝公起。祁年宫,惠公起。”《史记正义》:“在岐州城西故 城内。”棫阳宫,昭王起。陈仓,有羽阳宫,秦武王起。好畤, 有梁山宫,始皇起。《史记》:“三十五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虢有虢宫,秦宣太后起。
按《三辅黄图》,“西垂宫,文公元年居垂宫。” “平阳封宫,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于平阳封宫。” 虢宫,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县界。 蕲年宫,穆公 所造。《庙记》曰:“蕲年宫在城外。”《秦始皇本纪》:“蕲年宫在 雍。” 橐泉宫,《皇览》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宫祁年观下。”
《萯阳宫》,“秦文王所起” ,在今鄠县西南二十三里。
棫杨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 梁山 宫,始皇幸梁山,作好畤 信宫,亦曰咸阳宫。 兴乐 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馀里,汉太后常居 之。 始皇三十一年,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 出,逢盗《兰池,注》:“渭城县有兰池宫。” 钟宫,在鄠县东 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销为钟鐻,此或其处也。
《云阁》,二世所造。“起云阁,欲与南山齐 。” 《林光宫》,胡
亥所造,从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 长杨宫在今盩 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 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 之所。 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丘城。 步寿宫在 新丰县步高宫西。
汉
编辑高祖五年迁都长安始治长乐宫
编辑按《汉书高祖本纪》,“五年五月,车驾西都长安。后九月, 徙诸侯于关中。治长乐宫。”按《功臣表》,阳城延为少 府,作长乐宫。
高祖七年二月,长乐宫成,命萧何治未央宫。
按《史记高祖本纪》:“七年二月,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 安。长乐宫成,丞相以下徙治长安。”按《叔孙通传》:“七 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行朝仪。”
按《三辅黄图》,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 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三辅旧事宫殿疏》 皆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里。前殿 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长 乐宫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信宫。长秋、永寿、 永宁四殿。高帝始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
按《坤元录》,“汉长乐宫在长安县北故城中。”
按《元和志》,“长乐宫在长安县西北十五里。”
按《三辅故事》,后汉初,未央已焚,故更始居长乐,朝群 臣。《长安志》:长乐有宣德、通光、高明、长秋、永宁、长亭、林 华温室、建始、广阳中室、月室、神仙椒房、大夏殿。惠帝 自未央朝长乐,武帝曰“东朝廷辨之。”七国反,景帝往 来东宫,谋于太后,则长乐多为母后所居矣。《水经》曰: “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等殿。”则长信、长秋皆在 长乐宫也。
按《三辅黄图》,“王莽改长乐宫为长乐室,在长安中,近 东直杜门。” 临华殿,在长乐宫前,殿后武帝建。《汉书》: “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灾。” 温室殿,按《汉宫 殿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
按《汉书高祖本纪》,七年二月,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 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 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 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 说,自栎阳徙都长安。
按《三辅黄图》,“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 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 前殿。至孝武,以木兰为芬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 华欀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磩右平, 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未 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 阁三十有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水延玉堂、 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 《庙记》云:“未央宫有增城昭阳殿。”《汉宫殿疏》曰:“未央宫 有麒麟阁,天禄阁有金马门、青琐门、元武苍龙二阙, 朱鸟堂、画堂、甲观、非常室。又有钩盾署弄田。”《三辅决 录》曰:“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四车”殿。又《汉宫阙记》 云:“未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 盘阁、宣室阁。”《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武 台殿。”《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王莽改未央宫 曰寿成室,前殿曰玉路堂,如路寝也。”按旧图,渐台、织 室、凌室皆在未央宫,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 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宫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 央殿西。宣室,未央前殿正室也。周武王杀纣于宣 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曰:“文帝受釐宣室,夜半前席,贾 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 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 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 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宾氍毹。” 清凉殿, 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 含霜。”即此也。 麒麟殿,未央宫有麒麟殿,《汉书》,哀帝 燕董贤父子于麒麟殿。 金华殿,未央宫有金华殿。 《汉书》曰:成帝初方向学,召郑宽中、张禹说《尚书》《论语》 于金华殿中 承明殿,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 也。班固《西都赋序》云:“内有承明著作之庭。”即此也。《汉 书》,武帝谓严助曰:“君厌承明之庐。”又,成帝鸿嘉二年, 雉飞集承明殿屋, 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掖庭宫椒房 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武帝时, 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 鸯等殿,后有增修、安处、常宁、𦶜若、椒风、发越、蕙草等 殿,为十四位。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有女弟俱为婕 妤,贵倾后宫。昭阳舍兰房椒壁,其中庭彤朱,而庭上 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 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班婕妤 居增成舍。哀帝时,董贤女弟为昭仪,居舍号曰“椒风。”
高门殿,《汉书》曰:“汲黯请见高门。” 注曰:“未央宫高门。”
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 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非常室”,《汉书》: 成帝绥和二年,郑通里人王褒,绛衣小冠,带剑入北 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至非常室中,解帷组结佩之, 召前殿署长业等曰:“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 乃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下狱死。织 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 令史。 凌室,在未央宫,藏冰之所也。《豳诗·七月篇》曰: “纳于凌阴。”《周官》凌人职掌藏冰,大祭祀馀食则供冰。 《汉书》:惠帝四年织室,凌室灾。 暴室,主掖庭织作染 练之署,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有啬夫官属。 弄 田,在未央宫。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汉书· 昭帝纪》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注云:“帝 时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试 耕为戏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岁,阑入 尚方掖门,至未央殿钩盾禁中。” 内谒者署,在未央 宫,属少府。《续汉书》云:“掌宫中步帐亵物。”丁孚《汉官》云: “令秩千石。” 金马门宦者署,武帝时大宛马以铜铸 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 待诏金马门,即此。 路𫐉厩,在未央宫,掌宫中舆马, 亦曰未央厩。《汉书》曰:“武帝时,期门郎上官桀迁为未 央厩令。”
九年,“未央宫成。”
按《史记高祖本纪》云云。
按《西京杂记》:“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 山制前殿,建北阙。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 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 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 闼凡九十五。”
按《水经注》:“渭水迳长安城北,又东合昆明故渠。故渠 东迳未央宫北,萧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长六十馀 里,头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 土色赤而坚。北有元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 有阊阖止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 白虎凰凤、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 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旧乘复道,周相迳通,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 “明渠。明渠又东历武库北,旧樗里子葬于此。汉长乐 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明渠又东迳 汉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铜 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
按《关中记》,未央宫东有苍龙阙,北有元武阙,所谓北 阙也,阙中有阊阖门,止车门《庙记》曰:“未央宫有白虎 阙,属车阙。”
按《长安志》北阙,《汉书》颜师古曰:“未央殿虽南向,而上 书奏事谒见之徒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 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 门阙矣。盖萧何立宫以厌胜之术。
惠帝二年起黄山宫
编辑按《汉书惠帝本纪》不载。按《地理志》,“右扶风槐里有 黄山宫,孝惠二年起。”
按《三辅黄图》,“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 西至黄山宫”,即此。
景帝元年改崇芳阁为猗兰殿
编辑按:《汉书景帝本纪》不载。
按《汉武故事》,武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 景帝坐崇芳阁,见赤气如林,来蔽户牖,乃改阁为猗 兰殿。
武帝建元 年增广甘泉宫
编辑按《史记孝武本纪》:“文成言曰:‘上欲与神通,宫室被服 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 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 置祭具,以致天神’。”
按《三辅黄图》,“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 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辅记》 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 泉山宫以山为名,宫周匝十馀里。汉武帝建元中增 广之,周十九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 来圆丘祭天处。”《遁甲开山图》云,云阳先生之墟也。武 帝造赤阙于南,以象方色。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 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汉旧仪》云:“芝有九茎 芝,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 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 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树, 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杨震《关辅古语》 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 青葱”也。甘泉有高光宫,又有林光宫,有长定宫、竹宫、 通天台、通灵台。武帝作迎风馆于甘泉山后,加露寒、 储胥二馆皆在云阳甘泉中。西厢起傍徨观,筑甘泉 苑。建元中,作石阙、封峦、𫛛鹊观于苑垣内。宫南有昆 明池,苑南有棠梨宫。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 公车 长定宫。林光宫,有长定宫。《三辅决录》曰:“后从 帝行幸于甘泉宫,居长定宫,孝成许皇后废处。昭台 宫,岁馀,处长定宫。” 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 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 棠梨宫,在甘泉 苑垣外,云阳南三十里。”
按《玉海》程大昌曰:“以甘泉名宫者三,秦甘泉在渭南, 汉甘泉在云阳磨石岭上,隋甘泉在鄠县。”《长安志》曰: “磨石岭有甘泉。”《十道志》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汉宫在 山上,即秦林光宫旁,取石鼓甘泉以名;隋宫在鄠县 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 之南,而无言在渭南何地者。《始皇纪》:“迎太后于雍,入” 咸阳,复居甘泉宫。徐广曰:“《表》云‘咸阳南宫’”,秦时咸阳 跨渭南北,则此宫在渭南。又曰,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则甘泉前后必近上林,即鄠县也。安知隋宫不袭秦 旧邪?秦之林光,至汉犹存。元封二年,始即磨盘岭山 秦宫之侧为宫,是为汉甘泉。孟康曰:“甘泉一名林光。” 师古曰:“汉于林光旁起宫,非一名也。文景皆幸甘泉, 不曰有宫,当是秦林光尚可用也。”《战国策》,范雎说秦 王曰:“北有甘泉谷,即云阳县甘泉山也。”武帝虽别创 一宫,而林光如故。帝非特备游观,信方士明庭之语, 求自通于仙,故增之又增,如泰畤、仙掌、露盘、太乙诸 画像,尽在其上。此山“距长安已三百里,而望见长安 城堞上有通天台,云雨悉在台下,宫殿台观,略与建 章比,而百官皆有邸舍,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归。”《元 和志》曰:“登山必自车箱阪,阪在云阳西北三十八里, 萦纡才通单轨,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黄图》与 史不合,如思子宫在湖之渭南也,万岁宫在汾阴河 东也,而《图》皆以宫隶甘泉,甘泉自在渭北,非误耶。 建元三年起集灵宫、兰池宫。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地理志》。“扶风渭城有兰 池宫。”
按《三辅黄图》,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 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华山记》及 《三辅旧事》云: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内记》:始皇三十一 年九月庚子,盈会祖父濛于华山,乘云驾龙,白日昇天。先是邑人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 清,时下元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 嘉平。”《汉武帝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乃永 绝榖。八十馀年,少壮,色如桃华。一日,与亲知故人别, 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者逢女于庙前,乘白鹿从王 母,人因识之,谢其乡里而去。又《神仙传》曰:中山卫叔 卿,常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 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令追其父,登华岳,见父与数 人坐于石上,敕度令还。又《华山记》:“弘农邓绍八月晓 入华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食之。武帝即其 地造宫殿,岁时祷祈焉。”《汉书》云:“华阴有集灵宫。又有 望仙观,在华阴县。”
按《册府元龟》:“建元三年春,起集灵于华阴,起兰池宫 于右扶风渭城。”
元光三年夏五月起龙渊宫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发 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
〈注〉服虔曰:“宫在长安西,作铜飞龙,故以冠名也。”如淳曰:“《三辅黄图》云: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处。”《沟洫志》:“救河决,亦起龙渊宫于其傍。”孟康曰:“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古龙渊之剑,取于此水。”师古曰:“《黄图》云:龙渊庙在茂陵东,不言宫也。此言救决河,起龙渊宫,则宫不在长安之西矣。”又汉章帝赐尚书韩棱“龙渊剑”,孟说是也。
元鼎六年起扶荔宫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三辅黄图》,“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 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 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支、槟 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馀本。土木南北异宜,岁时 多枯瘁。荔支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 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 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 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至后 汉安帝时,交趾郡守极陈其弊,遂罢其贡。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长安飞廉馆
编辑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注〉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董卓悉销以为钱。”《晋灼》曰:“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
按《郊祀志》: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 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 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 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按:《东观馀论》《汉郊祀志》云:“武帝因公孙卿言,仙人好 楼居,于是令长安作飞廉桂馆,甘泉作益寿延寿馆, 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颜师古曰:“益寿、延寿,二馆 也。”予按,《太史公记》作“益延寿观。”而近岁雍耀间耕夫 有得古瓦,其首作“益延寿”三字,瓦径尺,字书奇古,即 此观当时瓦也。又按《括地志》云:“延寿观在雍州云阳” 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正今耀州地也。 然则当以《史记》为正,但一观名“益延寿”三字耳。师古 谓“益寿”、延寿二馆,非是,馆当从《史记》作“观。”观、馆古多 相通,自唐以前,六朝时,凡今道观皆谓之某馆,至唐 始定谓之观也。
太初元年春二月起建章宫
编辑按《史记武帝本纪》:元年,上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 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 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迺曰:“粤俗有 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 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 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 馀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 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 明台、井干楼,度五十馀丈,辇道相属焉。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三辅黄图》,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 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厌胜之。”帝于是 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 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宫之正门曰阊 阖,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右神 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 十丈,辇道相属焉。连阁皆有罘罳,前殿下视未央,其 西则广中殿受万人。《三辅旧事》云:“建章周回三十里, 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于宫门北 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西京 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庙记》云:“建 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阙门也。”又有凤凰阙汉武帝造,高七十丈五尺。凤凰阙亦名别风阙。又云: “嶕峣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繁钦《建章序》云:“秦汉规 模,廓然泯毁,惟建章凤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 亦一代之巨观。”《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 雀。一鸣五榖成,再鸣五谷熟。”按铜雀即铜凤凰也。杨 震《关辅古歌》云:“长安民俗,谓凤凰阙为贞女楼。”《汉书》 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 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 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 建章有骀荡、馺娑、枍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又有玉 堂、神明台、疏圃、鸣銮、奇华、铜柱、函德二十六殿,太液 池、唐中池。 骀荡宫,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 馺 娑宫,馺娑,马行疾貌,马行迅疾,一日之间遍宫中,言 宫之大也。 天梁宫,梁木至于天,言宫之高也。四宫 皆在建章宫。 枍诣宫,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
“奇华殿” ,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
切玉刀。巨象天雀。师子宫马充塞其中。 鼓簧宫,《汉 宫阁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
神明台,《汉书》曰:“建章有神明台。” 《庙记》曰:“神明台,武”
“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 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长 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 闻数十里。” 长门宫、离宫,在长安城。孝武陈皇后得 幸,颇妒,居长门宫。 犬台宫,在上林苑中,长安西二 十八里。《汉书》:“江充召见犬台宫。” 五柞宫,汉之离宫 也,在扶“风盩厔宫中有五柞树,因以为名,五柞皆连 抱上枝,覆阴数亩。”
太初三年,起“迎年宫。”
按:《史记武帝本纪》:“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 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
按:《汉书郊祀志》:“‘太初三年,上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 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 人于执期,名曰迎年’。上许作,如其方,名曰迎年。上亲 礼祀上黄犊焉。”
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宫及桂宫。
按:《汉书武帝本纪》:“秋,起明光宫。”而桂宫不载。
按《三辅黄图》,“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 后南,与长乐宫相连属。”《汉书元后传》曰:“成都侯商尝 疾,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盖即此。王莽建国元年,改 明光宫为安馆,安定太后居之。 武帝求仙,起明光 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 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 随“补之。” 桂宫,汉武帝太初四年起,周回十馀里。《汉 书》: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关辅记》云:“桂宫在未 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 神明台、蓬莱山。”《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 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 昼夜光明。”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按,厕 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
按《三辅故事》:“桂宫周匝十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土 山萦绕,复道横北度,从宫中西上城,至神明台。”
宣帝神爵二年起步寿宫
编辑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二年正月,凤凰 集祋祤,于其所,得玉宝,起步寿宫,迺下诏赦天下。” 按《三辅黄图》,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秦异,则秦 汉各有步寿宫,秦在新丰县步高宫西。
按《元和志》,“汉步寿宫在华原县东北三里。”
神爵四年,作“凤凰殿”,时又有昭台、《宣曲》诸宫。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宣帝幸河东之 明年正月,凤凰集祋祤,于其所集处起步寿宫。间岁, 凤凰、神爵、甘露降集京师,其冬,凤凰又集上林。迺作 凤凰殿,以答嘉瑞。明年正月,改元五凤。”
按《三辅黄图》,“未央宫有凤凰飞羽、通光等殿。”
按《关中记》,“未央殿东有凤凰殿、鸳鸯殿。”
按《三辅黄图》:“昭台宫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 年废处昭台宫。 宣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 律,常于此度曲,因以为名。”
成帝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二十五所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编辑平帝元始元年六月罢明光宫
编辑按:《汉书平帝本纪》云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