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039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九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宮殿部彙考一

  上古有熊氏一則 高陽氏一則

  陶唐氏帝堯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總一則 桀一則

  殷總一則

  周太王一則 文王一則 總一則

  秦始皇三則 二世一則 總一則

  漢高祖三則 惠帝一則 景帝一則 武帝建元二則 元光一則 元鼎一則 元封

  一則 太初三則 宣帝神爵二則 成帝建始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考工典第三十九卷

宮殿部彙考一

编辑

上古

编辑

有熊氏始作特室合宮

编辑

按《莊子·在宥》篇:「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往見之, 退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

按《文中子問易》篇:「昔黃帝有合宮之聽。」

高陽氏有元宮

编辑

按:《莊子·大宗師》篇:「顓頊得之,以處元宮。」

「人君恭默思道」之宮。

陶唐氏

编辑

帝堯作成陽之宮有貳宮撝宮居於衢室

编辑

按:《漢書地理志》「昔堯」作「游成陽。」

《如淳》曰:「成陽在定陶。」師古曰:「作游者,言為宮室游止之處。」

按《帝王世紀》,「堯見舜處於貳宮。」

按《相兒經》,「堯垂貝殼於撝宮。」

按:《文中子問易》篇:「堯有衢室之問。」

「當衢為室」,以採民言也

按《子華子》:「堯居於衢室之宮,垂衣而襞幅邃,如神之 居。輯五瑞以見群后,帶幅舄而入覲者,如眾星之拱 北。」

有虞氏

编辑

帝舜有郭門之宮

编辑

按:《述異記》:「帝舜都郭門,古宮存焉。宮前有堯臺、舜館, 銘記古文,莫有識者。」

夏后氏世室。

按:《周禮考工記》「夏后氏世室」:

訂義鄭鍔曰:「周繼夏、商之後,制度加倍,然亦因二代制作而增廣之。記者欲言周人明堂之制,故併述三代宮室之制,以見其來之有漸也。」 王昭禹曰:「明堂之中有世室,有重屋,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各舉其一而言之也。以《月令》攷之,天子春居青陽,夏居明堂,秋居總章,冬居元堂,至中央則居太廟大室,然則世」室則太廟大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則世室為宗廟可知矣。以夏后氏承堯、舜之後,如繼世而有天下,此宗廟所以謂之世室也。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故夏后氏以世室為始也。重屋,謂王居正堂之路寢,所以自居以安身也。王之制,始於夏而為未備,故事神世室而已。至商則其制稍備,非特見於神也,所以自居以安身者,亦備其制焉。故商人言「重屋明堂」者,王者明政教以接人之堂也。故《月令》於夏言天子居明堂,以夏萬物相見之時,而王者向明而治,俯己接人者於是乎在。周監於二代,法度之文,至周為大備,而其盛不可復加焉。故其布政教之堂,謂之明堂,而其文為盛。經言周人尚文,亦以法度之文大備於此故也。或舉世室,或舉重屋,或舉明堂,其制雖或修廣高下之異數,而其大概未始有殊。故夏言世室,非無重屋、明堂也;商言重屋,非無世室、明堂也:舉其一互相明而已。 陳用之曰:「夏謂之世室,商謂之明堂,其名雖殊,其實一也。所謂世室非廟,所謂重屋非寢,以其皆有」所謂堂者故也。言夏后氏世室矣,而曰「堂脩七尋」,則重屋非明堂乎?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有堂斯有室,有室與堂斯有屋矣。曰世室者,以室言之;曰重屋者,以屋言之;曰明堂者,以堂言之。商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損益雖不同,制度本無二。自其異者視之,夏度以步,商度以尋,周度以筵。自其同者視之,則五室九階,其下同;四戶八窗,其旁同;四阿重屋,其上同。自《經》之所記而互見者言之,夏、周五室,則商可知矣;商人四阿重屋,則夏、周可知矣。夏后氏九階四旁,兩夾窗有門

側之堂夏有室,則商周亦從可知矣。四隅之阿,四柱複屋,則上員下方亦從可知矣。以夏后氏之堂脩二七廣益以四分脩之一。周人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觀之,則知商人重屋,堂脩七尋,其廣九尋明矣。或以四增一,或以七加二,所謂不相襲禮也。要之,五室以象五行,四戶以象四序,八窗以應八節,上員下方「以法天地之形」 ,此三代明堂之大致也。

堂脩二七,廣四脩一。

趙氏曰:「堂,言中間之明堂也;東西言廣,廣,闊也;南北言脩,脩,深也。古人以六尺為步,以九尺為筵,以八尺為一尋,其數不可易也。其脩二七,謂堂深兩個七步,計十四步,以尺計之,則深八丈四尺也。廣四脩一」 者,蓋夏度以步堂脩十四步,今東西之廣,如脩之外,又益以四分脩之一,且南北為脩,以十四步四分之一,分得三步半。以十四步又益以三步半,則堂廣十七步半。以尺計之,則一十丈五尺也。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趙氏曰:「五室,《注》謂堂上為五室,象五行。木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土室於中央」 是也。三、四步,言室之深;四、三尺,言室之廣也。謂四角四室,其深皆三步,其廣如步之外,又益之以三尺;中央土室,其深四步,其廣如步之外,又益之以四尺。三步三尺,言四室脩廣;四步四尺,言中室脩廣也。四室脩當一丈八尺,廣當二丈一尺;中室脩當二丈四尺,廣當二丈八尺。通計五室,則南北共深六丈,東西共廣七丈。但中間既為明堂,又為土室,意者土室包在明堂之內也。此所計丈尺,係五室四角相接,無路可通,所以《環溪圖》於四室角皆約空一筵或一步者,不為無見也 。鄭鍔曰:「康成已謂世室為」 宗廟,又於五室言五行之神,何耶?彼以為太廟明堂,周制故也。且以其制雖同,然亦不可以處祖先之處而處五行之神。然則此言五室者,蓋宗廟之神所處之室,如後世某宗之室也。所以不記其數者,夏人遠矣。世室之制大略如是也 。《毛氏》曰:「堂脩十四步,而五室之脩止於十步;堂廣一十七步半」 ,而五室之廣止於七丈者,留其餘以為四旁中央之往來故也 。王氏《詳說》曰:「夏之世室,堂脩二七,為南北十有四步;廣四脩一,為東西十有七步半,則是一堂脩不過八丈四尺,廣不過十丈五尺矣。堂上五室,中央一室,脩四步,廣四步四尺;四角四室,脩三步,廣三步三尺,則是南北三室不過六丈,東」 西三室不過七丈矣。每室之間,脩不過丈八,廣不過丈八,尺加三而大室所加,脩廣之外不過一尺耳。曾不謂宗廟之室所以安乎神靈,而王之所以為祼者,即丈八之地而可為乎?

九階:

趙氏曰:「九階」 ,謂世室以南面三階,東西北各二階,是為九階。《明堂位》云:「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 據此則南面三階可證也 。《圖說》曰:室有九階也。

四旁兩夾窗,

趙氏曰:「四旁兩夾窗」 者,謂窗助戶為明。言四旁者,謂五室,室有四戶,之旁皆有兩夾窗,每戶夾以兩窗,則五室二十戶、四十窗也。

白盛。

鄭康成曰:「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 鄭鍔曰:「五室皆用白灰以盛之,故曰白盛。」

《門堂》?三之二。

趙氏曰:「門堂,如門樓之類。裏面起成廳堂,外面須起門樓,出入其中,亦有堂有室也 。」 毛氏曰:「門側又有堂室,《爾雅》所謂『門側之堂謂之塾,《書》所謂右塾左塾,則堂與室為左右之塾矣』。」 正室之堂既為五室,不容聽政於其中,又不容憩息,故令門側為之堂,以聽政事,為之憩息也。《疏》謂「五室十二堂」 ,謂五室則然,謂十二堂則當十有二門,非矣。此泥於《月令》之文。大抵聽朔不過於居其堂而已。假令春三月居東門之堂,則夏居南門之堂,閏月居門亦然 。易氏曰:「言門側之堂,取數於正堂之南北,其脩為十有四步;三分取二,則門側之堂其脩為九步二尺;正堂之東西,其廣為十七步半;三分取二,則門側之堂其廣為十一步四尺」 ,此門堂之制。

室:三之一:

趙氏曰:「室」 ,《注》謂兩室與門各居一分。據此則室有兩室,如門樓兩旁夾室,門堂居上堂三之二,室居正堂三之一,皆小故也。但不知「三之一」 指一室之數,或兩室共三之一 。陳祥道曰:「是室也,非三四。」

「步四三尺之室,乃門堂之室也。門堂之脩九步二尺,則二室之南北計其脩則四步四尺也。假令堂上南北十四步,門堂三之二,此十四步裂為三分而得其二,則為九步二尺;室三之一裂為三分而得其一,則為四步四尺矣。門堂之廣十有一步有四尺,則二室之東西計其廣則五步有五尺也。假令堂上東西十」 七步半,門堂三之二,以十七步半裂為三分而得其二,則為十一步四尺;室三之一,以十七步半裂為三分而得其一,則為五步五尺也 。易氏曰:「言門堂之室取數於正室之制,正室之南北,其脩為十步;三分取一,則門堂之室其脩為三步二尺;正室之東西,其廣為十一步有四尺;三分取一,則門堂」 之室,其廣為三步五尺三分寸之一,此門室之制 。項氏曰:「門側之堂,居正堂三分之二,門堂之室,二翼門共三分,各居其一。」 若以為居上五室三之一,則大窄,恐非也 。王昭禹曰:「其居有堂,其處有室,升降有階,出入有門,慮其不徹也;夾窗以為明,慮其不潔也;白盛以為飾。」 夏后氏如此,則商、周之制亦然矣。

桀始為傾宮瑤臺

编辑

按:《通鑑外紀》:「桀為傾宮,以殫百姓之財。」

《殷有重屋》之制。

按《周禮考工記》:「殷人重屋,堂脩七尋,堂崇三尺。」

訂義鄭鍔曰:「康成謂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寢也。《明堂位》云:『複廟重檐』,謂重承壁材也。重屋之制,蓋重檐以為深密也。商武之詩曰:『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寢成孔安』。此言商之路寢也。祀高宗而特言脩路寢者,康成謂高宗復成湯之道,故記者於商制謂此也。名曰重屋者,商人因夏人所居之屋重增廣其制度也。 《易氏》曰:『殷人度以尋』,則尋凡八尺也。世室之制,大抵南北狹,東西長,知堂之南北,其脩七尋,為五丈六尺,則知堂之東西,其廣九尋,為七丈二尺也。 鄭鍔曰:『堂崇三尺,蓋堂之基,言堂之基址,其高三尺也』。如此,則夏堂一尺為卑宮室,於理無害矣。」 王氏詳說曰:「按《尚書大傳》曰:『天子之堂廣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其內,以一為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三雉。夫雉高一丈,長三丈,以數約之,則是堂之內廣十八丈,高三丈六尺矣。至於東房、西房、北堂,每間亦各廣九丈矣。此言天子燕寢之制。燕寢之房,且極於九丈,古人寢不為廟,世室重屋,明堂大於燕寢也,宜哉!

四《阿重屋》。

陳用之曰:「阿者屋之曲,重者屋之複。四隅之阿,四柱複屋,則上員下方可知 。《圖說》曰:『於室之四阿,皆為重屋 』。」 鄭鍔曰:「其屋則重檐以為深密,故因以名之焉。」 凡二代之制,大抵學者相傳皆謂之明堂。余疑其非是,蓋記人於三代各記其一耳,不可以下文「周人明堂」 之言,遂謂此為明堂。

大王築室有皋門應門之制後遂以為天子之門

编辑

按《詩·大雅·綿》之篇:「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 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司空「掌營國邑。」司徒掌徒役之事,故召之使立室家之處。言不失繩直也。《乘》謂之「縮。」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 鼛鼓弗勝。

民皆勸事樂功,競欲出力。言大王之得人心也。

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蒙土, 戎醜攸行。

王之郭門曰「皋門」,伉高貌。王之正門曰「應門。」將將,嚴正也。美大王作郭門以致皋門,作正門以致應門焉。「蒙土」,大社也。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宜。諸侯之宮:外門曰「皋門」,朝門曰「應門」,內有「路門。」天子之宮,加以庫雉。蒙土非諸侯之社,則皋、應非諸侯之門,故云「王之郭門曰皋門,王之正門曰應門。」是諸侯之郭門不得名皋門,諸侯之正門不得名應門也。大王實非天子,而以皋、應言之者,美大王作郭門以致皋門,作正門以致應門,言大王本作郭門正門耳。在後文王之興,以為皋門、應門,雖遷都於豐,用岐周舊制,故云「致得為之也。」致者,自小至大之辭。言大王所作,遂為文王之法也。朱註太王之時,未有制度。及周有天下,遂尊以為「天子之門」,而諸侯不得立焉。

文王始立鄷宮按詩大雅文王有聲篇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编辑

文王作邑於豐,立宮室。

按《左傳昭公四年》:「六月丙午,楚合諸侯於申,椒舉曰: 康有酆宮之朝。」

酆在始平鄠縣東,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

按《長安志》:豐宮,文王宮。《詩》曰:「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宮。」

在雍州鄠縣東三十五里。

「周天子布政於明堂,其內為六寢,六宮、九室。」有東宮、 西宮,其別宮又有蒿宮。

按《周禮考工記》:「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

訂義鄭鍔曰:「此言周人明堂之制。明堂者,布政朝諸侯之宮。謂之明者,聖人以文明之德致文明之治,以言其面則嚮明,以言其位則繼明,以言其祀則明禋,以言其政教、賞罰、道德、人倫無所不明,故得以坐明堂而有天下。 賈氏曰:『夏度以步,殷度以尋,周度以筵,是王者相改』。」

東西九筵,南北七筵。

王昭禹曰:「東西九筵,則明堂其廣凡八丈一尺矣;南北七筵則其深凡六丈三尺矣。」

堂崇一筵。

鄭康成曰:「周堂高九尺。」

五室,凡室二筵。

鄭鍔曰:「中為五室,一室之廣各一丈八尺。此五室當如康成上文五行之說。蓋明堂者,祀上帝之所,五方之帝,宜各有室焉,與夏之世室所謂五室異矣 。」 聶崇義曰:「四角之堂,皆於太室外接四角為之,則五室南北止有二筵,東西各二筵,有六尺乃得其度。若聽朔之堂,必於木火等室,若閏月則闔門左扉,立其中而」 聽朔焉。故鄭云:「於文王在門謂之閏。」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涂 度以軌。

賈氏曰:此《記》據周而作,故備於周而略於夏、殷,下文皆據周而說 。陳用之曰:「夏度以步,商度以尋,周人兼用之 。」 鄭鍔曰:「此言周制內而宮室,外而野,因宜取數,或取諸身,或取諸物,其所度各異也。尊者所憑,以為安几也。《禮》有五几,《書》有四几之文,常設於行禮之際,使尊者憑之,則几之尺寸短矣。一室之中,不欲其廣」 ,取足以隱几為安可也,故其度以几。筵之制,短不過尋,長不過丈,中者不過九尺,則筵於几為長矣。堂則賓主所會,揖遜雍容於其間,燕饗飲食於其上,取足以肆筵為禮可也,故其度以筵。宮室之制,合而名之曰「宮。」 宮之中則有室焉,然則宮宜大於室矣。尋,八尺也。凡人張臂六尺,張足八尺。宮者,人所處則度其地,以容足為法焉,故其度以尋。野則分畫為田,以授農夫,而田以畝為率,自六尺之步積而至於步百為畝,是為一夫所受之田。此野中所以度以步。涂雖人之所行,然不足以容車,則狹矣。一車之軌,其廣八尺,經涂以容九軌為度,環涂以容七軌為度,野涂以容五軌為度,此涂所以度以軌。蓋制度之立,由數而起,而數之所用,在身在物者,長短廣狹,各有其宜,從宜適用,先王立法,豈苟然哉 !毛氏曰:「室狹而隱,人以燕居,而几長一丈 。」 王氏《詳說》曰:「宮者,總堂奧阼之稱,非筵几所設之處 。」 趙氏曰:「宮中,吾身蟠屈之地,非几筵所設之處,故度以尋,取伸臂而尋之義。」

廟門、容大扃七個

鄭鍔曰:「此言門之廣狹 。」 陳用之曰:「廟門者,大宗廟之門 。」 鄭鍔曰:「扃,所以舉鼎者也。有牛鼎,有膷、臐、膮之鼎。鼎有小大,則扃有長短 。」 鄭康成曰:「大扃牛鼎之扃長三尺,每扃為一個,七個二丈一尺。」

賈氏曰:此約漢制度 。陳用之曰:「鄭氏謂大扃。」

「為牛鼎之扃,小扃」 膷鼎之扃,無所經見。古人以扃為外閉之關,其小大之制,未聞知廟門之大,而闈門之尤小爾。

《闈門》容小扃參個。

鄭康成曰:「廟中之門曰闈。小扃,膷鼎之扃,長二尺,參個六尺 。」 陳用之曰:「闈則旁出之小門。《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 先儒謂相通小門是也 。鄭鍔曰:「廟中以祭為主,而祭以牛鼎為主,故取足以容鼎也。」

「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

陳用之曰:「《路門》者,路寢之門 。」 鄭鍔曰:「路,大也。王寢在是,故以大言之 。」 鄭敬仲曰:「大寢之門謂之路門者,寢者,天子入而安身之地,靜而復於道也。」

陳用之曰:「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則自乘車四。」

個以上,而下五個之數,惟所取之。然以乘車之度,六尺有六寸計之,自四以上,其數已廣於應門二徹之三,理宜不然。鄭氏求其說而不得,謂兩門乃容之,非也。然則所謂「乘車之五」 ,豈三字之誤歟?鄭康成曰:「乘車廣六尺六寸,五個三丈三尺」 ,言不容者,是兩門乃容之,則此門半之,丈六尺五寸。鄭鍔曰:「此與《大司徒》言其家可任者二家五人之意同。言路門之大,足以容兩車之半而已。」

《應門二》《徹參》個
考證

陳用之曰:「應門,治朝之門。《爾雅》曰:『正門謂之應門』。」 此主正治之朝門言也,先儒釋之以為朝門焉。鄭敬仲曰:「朝門謂之應門,王者出而應天下之務。」

《鄭鍔》曰:「人主出而應物之門,故路門雖大,不若。」

應門之為尤大 。鄭康成曰:「二徹之內,八尺三個,二丈四尺 。」 陳用之曰:「應門雖正朝之門,疑無大於廟門者。二徹之內,以尺計之有八,三之為二丈有四尺焉,比之廟門,大扃七個。」 鄭氏謂:「牛鼎之扃長三尺,七之為二丈有一尺」 ,乃小於應門之數,其不可從明矣。天子之門有五,曰皋、庫、雉、應、路、舉、應之制,則皋、庫、雉亦從可知矣 。《易》氏曰:「嘗疑明堂之室止於丈八尺,而廟門乃二丈一尺,應門乃至二丈四尺,路門乃幾於三丈三尺,則其制為太廣。鄭氏疑其說,以為路門不容乘車五個,乃兩間共容三丈三尺,則是路門為丈有六尺五寸,其制反小於應門,且非《經》之明文,是必有差。學者略其長短之數,而取其因物擬」 物之度,斯可矣 。鄭鍔曰:「二門正以乘車為度者,蓋王乘五路,出入往來皆由是門故也。於廟度以鼎扃,於門度以乘車,豈非因物宜而為之數哉 ?」 李嘉會曰:「祭祀之禮,一時而入,不欲先後,故門之制度如此。」

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鄭康成曰:「內,路寢之裏;外,路門之表 。」 鄭鍔曰:「於路寢之內設為九室,使九嬪居之,以教九御而舉內治;路寢之外設為九室,使九卿居之,以理百職而舉外治。外之九室如後世外尚書省,內之九室如後世之內尚書省也。王有六宮,九嬪以下分居之,而又有九室以居者,蓋時當治事,則居此以攷內治也。」 或謂:「居者」 非特於此內治事亦以此居。殊不知王有三朝,九卿以下朝焉,未嘗於九室而朝也。此言九室,九卿朝焉,蓋亦當治朝事之時,則處此以治朝事爾,非謂於此而朝見天子也。九卿不於九室朝,而謂九嬪居之,可乎 ?陳用之曰:「於內九室言居,則九室嬪所常居;於外九室言朝,則朝日處之而已 。」 王昭禹曰:「《書》曰『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又曰『六卿分職』,蓋分而言之則曰『三孤、六卿;合而言之則同謂之九卿。孤而謂之卿者,以《典命》攷之,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而未嘗言孤,則孤蓋與卿同於六命矣。故外朝之法,則孤卿之位同于九棘;司士之擯,則孤卿之儀同於特揖;合而同謂之卿,奚不可哉』』?」

「《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鄭康成曰:「九分其國,分國之職也。三孤佐三公論道,六卿治六官之屬 。」 賈氏曰:「三公、三孤無正職;天地、四時正職,六卿治之;其餘非正職者,分為三公治之。三孤則佐三公者也。但三公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卿之教。《書傳》又云:『司徒公、司馬公、司空公』,則三公、六卿亦有職。」 此亦據夏而言,周則未見分為九分也 。鄭鍔曰:「取國之政事九分之,使九卿各治其一也。夫惟九卿各治其一,則事各有統,小大畢舉,無廢務矣 。」 張氏曰:「九卿治之,非上九卿朝焉之卿,乃是九州之牧。」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趙氏曰:「王宮,王所居之宮。門阿、宮隅、城隅,皆是王宮之制 。」 毛氏曰:「《注》以阿為棟。阿,曲也;棟非曲也。且城隅不止城身,而謂之城角之上浮思,則門阿宜謂棟之兩端特起者,若鴟夷之類,曲而相向,故曰『阿』」 也。蓋門有疏屏,闕有兩觀,城隅有浮思,城門有臺,宮室之制然也。此明其高,則當論其極。所以門不指棟,而指門之阿城,而指城之隅也 。趙氏曰:「是門之屋兩下為之,如今脊柱 。」 賈氏曰:「漢時東闕浮思災,言災則小樓也。」 《明堂位》云:「疏屏注亦云:『浮罳刻之為雲氣蟲獸,如今闕上為之』。」 然則門屏有屋覆之,與城隅及闕皆有浮罳,刻雲氣并蟲獸者也 。陳用之曰:「先儒以為雉長三丈,高一丈,以版數計之,而知其然。蓋」 其高一丈,則古者版之高廣二尺;其長三丈,則古者版之長六尺而止。毛氏曰:「城牆之版高二丈,長六尺。五版為堵,言其高也,則高一丈;五堵為雉,言其長也,則宜長三丈。凡雉之飛高不踰丈,牆之崇修似之,故高一丈者謂之雉,長三丈者亦謂之雉。《傳》云:『都城百雉,大都三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指其長為雉也;此言「五雉」 、「九雉」 ,指其高為雉也 。鄭敬仲曰:「雉之為物,其飛若矢,一往而墮,有分守而不相犯者也。雉有分域,故取其名焉 。」 王氏曰:「門阿長十五丈,高五丈;宮隅長二十一丈,高七丈;城隅長二十七丈,高九丈。城隅高於宮隅,宮隅高於門阿,內外高下之異制 。」 趙氏曰:「已上皆是言高、橫、闊」 之數未聞。

《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

鄭鍔曰:「此言諸侯之制,當殺於王國 。」 鄭康成曰:「都四百里外距五百里,王子弟所封。其城隅高五」

丈,宮隅、門阿,皆三丈 。王昭禹曰:「都城,王子弟公卿所封,其城如門阿之制,則無過於五雉,比諸侯之禮為殺。」

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

鄭康成曰:「諸侯畿以外也。其城隅制高七丈,宮隅門阿皆五丈。」 《禮器》曰:「天子諸侯臺門 。」 賈氏曰:「案《異義》,古《周禮》說,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城高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都城之高,皆如子男之城高。」 按此都城之制與侯伯等,子男豈不如都乎?則子男城亦與伯等,是以《周禮》之說,不言子男及都城之高 。王昭禹曰:「以宮隅之制為諸侯城制,則無過於七雉,比天子之禮為殺 。」 又曰:「降殺以兩,禮之節也。故諸侯之制,下於天子;都城之制,下於諸侯。」 蓋諸侯有功德者,乃入為卿士,其禮反下於諸侯,何也?臣近君則威殺,遠君則勢盈。都於王宮於君近,安得不屈禮以下於諸侯乎?觀其采地,不謂之「國」 而謂之「都」 ;其君不謂之「監」 而謂之「長。」 其命也以耦不以奇;其治也以則不以典;其傳也以祿不以嗣。則城涂之制可知矣。

按《禮記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 負斧依,南鄉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 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 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 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 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 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 侯之尊卑也。

正門謂之應門者,以明堂更無重門,非路門外之應門。以《爾雅·釋宮》云:「正門謂之應門。」李巡云:「宮中南嚮,大門,應門也。」應是當也,以當朝正位,故謂之應門。但天子宮內有路寢,故應門之內有路門。明堂既無路寢,故無路門及以外諸門,但有應門耳。

按玉藻注《孝經緯》云:「明堂在國之陽。」 又《異義》淳于登說明堂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內,天子廟及路寢皆如明堂制者。按《考工記》云:「夏后氏世室」 ,鄭注云:「謂宗廟。」 「殷人重屋」 ,註云:「謂正寢也。」 「周人明堂」 ,鄭云:「三代各舉其一。」 明其制同也。又《周書》亦云:「宗廟、路寢明堂,其制同。」 按《明堂位》:「大廟,天子明堂。魯之大廟如明堂。」 則知天子大廟亦如明堂也 。《盛德記》曰:「明堂自古有之,凡有九室,室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草蓋屋,上圓下方,所以朝諸侯。其外名曰辟廱明堂」 ,《月令書說》云:「明堂高三丈,東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戶八牖,宮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講學大夫淳于登說:「明堂在國之」 陽,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內而祀之。就陽位,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

《孟子》曰: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

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是知明堂非廟也 。《孝經援神契》曰:「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圓下方。八窗法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按:《周禮天官》宮人「掌王之六寢之脩。」

路寢一,小寢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視朝,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是路寢以治事,小寢以時燕息焉。」諸侯三寢:「路寢一,燕寢一,側室一。」

按《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 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

「天子六寢,而六宮在後,六官在前,所以承嗣」,施外內之政也。三夫人以下百二十人,周制也。六宮,在王六寢之後,亦大寢一,小寢五,其九嬪以下,亦分居之。其三夫人雖不分六宮,亦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六卿之官,在王六寢之前。三孤亦分主六官之職,總謂九卿。《考工記》云「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是也。

按《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教六宮。」

鄭司農云:「六宮,後五前一。」康成謂:「六宮謂后也。婦人稱寢曰宮后,象王立六宮而居之,亦正寢一燕寢。五教者不敢斥言之,謂之六宮,若今稱皇后為中宮矣。」

憲禁令於王之北宮。

北宮,后之六宮。謂之「北宮」者,繫於王言之,明用王之禁令,令之守宿衛者。

《天官》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中門於外內為中,若今宮闕門。鄭司農云:「王有五門,雉門、三門也。《春秋傳》曰:『雉門災及兩觀』。」中門者,王有五門,雉門為中門,掌守雉門之禁,譏其出入之者也

按《三禮義宗》,天子宮方一千二百步,三分四為路寢

之前,一為路寢之後。五門之間,合八百步為三朝,皆 方百步,故用市朝皆百步。路寢以後四百步為寢室。 按《公羊傳》:「西宮者何?小寢也。」有西宮,則有東宮矣。曾 子曰:「諸侯有三宮。」何休注:「天子諸侯皆有三寢,曰高 寢、路寢、小寢。」

按:《漢書五行志》,董仲舒以為西宮小寢,夫人之居。《左 氏》以西宮,公宮也,東宮,太子所居。

按《唐書韋溫傳》:「周文王為太子,雞鳴問安西宮。」 按《大戴禮記》,「周時德澤和洽,蒿茂大,以為宮柱,名曰 蒿宮,此天子之路寢也。」

按:《拾遺記》:「條陽山出神蓬,如蒿,長十丈。周初國人獻 之,周以為宮柱,所謂蒿宮也。」

始皇二十六年作章臺上林于渭南放諸侯宮室作宮咸陽北阪上其離宮又有回中宜春諸宮

编辑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豪冨于咸陽,十二萬戶。 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 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 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按《三輔黃圖》,「咸陽故城,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並 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始皇 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貲冨豪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 及臺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撤其宮室,作之咸陽 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 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

按《圖書編》,「前殿,秦始皇作,乃殿之所從始也。」《演義》:「殿, 殿也。取眾屋擁從,如軍之殿。」摯虞《決義要注》曰:「殿則 有階陛,堂有階無陛,春秋謂之路寢。」《禮記》與《白虎通》 俱曰「天子之堂。」《漢書》:黃霸令郡國上計吏,有舉孝子 弟弟貞婦者,為一輩,先上殿。師古曰:「丞相所坐屋也。」 古制,屋之高嚴,通呼為殿,不必宮中也。 回中宮,《史 記》:「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隴西、北地、筓頭,過回中宮。」《漢 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殺都尉,燒回中宮,候騎 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又 有三良宮,相近 宜春宮,本秦之離宮,在長安城東 南杜縣東,近下杜。

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更命為「極廟。又作甘泉 及梁山離宮。」

按:《史記始皇本紀》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 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 陽屬之。

索隱曰:為宮廟,象天極,故曰極廟。《天官書》曰「中宮曰天極」是也。

按《三輔黃圖》,「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而更命信宮 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 道,自咸陽屬之。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 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宮,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 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 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橋之南北隄」 繳立石柱。咸陽北至九崚、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 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 望聯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 年忘歸,猶不能遍。 梁山宮,梁山好畤界,即《禹貢》云: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又「古公踰梁山,至於岐下。」及秦 立梁山宮,皆此山下也。《史記秦本紀》:「始皇三十二年, 幸梁山宮。」即此也。

始皇三十五年,作「阿房宮。」

按《史記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 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 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 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 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 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 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 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 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 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 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 海上胊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 雲陽,皆復不事。十歲,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 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 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 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 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 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 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 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 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 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 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 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按《三輔黃圖》,朝宮,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 之宮庭小,曰:「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 帝王之都也。」乃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庭中可受十 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收天下兵聚之 咸陽,銷以為鐘鐻,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銷鋒鏑 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於宮門,坐高三丈。

「阿房宮」 ,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

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 閣道通驪山八十餘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絡樊川 以為池。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萬人,下建五丈旗,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周馳 為複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抵營室也。阿 房宮未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 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

二世元年夏四月復作阿房宮

编辑

按:《史記二世本紀》:「元年夏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 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 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 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 皇計。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 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槁,皆 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 深。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勝自立為楚 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 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

秦先世及始皇二世前後營建。有橐泉、祁年等宮。 按《玉海》《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雍,秦惠公都之。有橐泉 宮,孝公起。祁年宮,惠公起。」《史記正義》:「在岐州城西故 城內。」棫陽宮,昭王起。陳倉,有羽陽宮,秦武王起。好畤, 有梁山宮,始皇起。《史記》:「三十五年幸梁山宮。」即此也。 虢有虢宮,秦宣太后起。

按《三輔黃圖》,「西垂宮,文公元年居垂宮。」 「平陽封宮, 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於平陽封宮。」 虢宮,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縣界。 蘄年宮,穆公 所造。《廟記》曰:「蘄年宮在城外。」《秦始皇本紀》:「蘄年宮在 雍。」 橐泉宮,《皇覽》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宮祁年觀下。」

《萯陽宮》,「秦文王所起」 ,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

棫楊宮,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風縣東北。 梁山 宮,始皇幸梁山,作好畤 信宮,亦曰咸陽宮。 興樂 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餘里,漢太后常居 之。 始皇三十一年,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 出,逢盜《蘭池,注》:「渭城縣有蘭池宮。」 鐘宮,在鄠縣東 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銷為鐘鐻,此或其處也。

《雲閣》,二世所造。「起雲閣,欲與南山齊 。」 《林光宮》,胡

亥所造,從廣各五里,在雲陽縣界。 長楊宮在今盩 厔縣東南三十里,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 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觀」,秦、漢游獵 之所。 步高宮在新豐縣,亦名市丘城。 步壽宮在 新豐縣步高宮西。

高祖五年遷都長安始治長樂宮

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五年五月,車駕西都長安。後九月, 徙諸侯於關中。治長樂宮。」按《功臣表》,陽城延為少 府,作長樂宮。

高祖七年二月,長樂宮成,命蕭何治未央宮。

按《史記高祖本紀》:「七年二月,自平城過趙、雒陽,至長 安。長樂宮成,丞相以下徙治長安。」按《叔孫通傳》:「七 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行朝儀。」

按《三輔黃圖》,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高皇帝始居 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長安城。《三輔舊事宮殿疏》 皆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里。前殿 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長 樂宮有鴻臺,有臨華殿,有溫室殿,有信宮。長秋、永壽、 永寧四殿。高帝始居此宮,後太后常居之。」

按《坤元錄》,「漢長樂宮在長安縣北故城中。」

按《元和志》,「長樂宮在長安縣西北十五里。」

按《三輔故事》,後漢初,未央已焚,故更始居長樂,朝群 臣。《長安志》:長樂有宣德、通光、高明、長秋、永寧、長亭、林 華溫室、建始、廣陽中室、月室、神仙椒房、大夏殿。惠帝 自未央朝長樂,武帝曰「東朝廷辨之。」七國反,景帝往 來東宮,謀於太后,則長樂多為母后所居矣。《水經》曰: 「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等殿。」則長信、長秋皆在 長樂宮也。

按《三輔黃圖》,「王莽改長樂宮為長樂室,在長安中,近 東直杜門。」 臨華殿,在長樂宮前,殿後武帝建。《漢書》: 「成帝永始四年,長樂宮臨華殿災。」 溫室殿,按《漢宮 殿疏》,在長樂宮,又《漢宮閣記》在未央宮。

按《漢書高祖本紀》,七年二月,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 北闕、前殿、武庫、太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 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 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 說,自櫟陽徙都長安。

按《三輔黃圖》,「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 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營未央宮,因龍首山以制 前殿。至孝武,以木蘭為芬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 華欀璧璫,雕楹玉磶,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磩右平, 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未 央宮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鉤弋等殿,又有殿」 閣三十有二,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水延玉堂、 壽安、平就、宣德、東明、飛羽、鳳凰、通光、曲臺、白虎等殿。 《廟記》云:「未央宮有增城昭陽殿。」《漢宮殿疏》曰:「未央宮 有麒麟閣,天祿閣有金馬門、青瑣門、元武蒼龍二闕, 朱鳥堂、畫堂、甲觀、非常室。又有鉤盾署弄田。」《三輔決 錄》曰:「未央宮有延年殿、合歡殿、四車」殿。又《漢宮闕記》 云:「未央宮有宣明、長年、溫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 盤閣、宣室閣。」《三輔舊事》云:「武帝於未央宮起高門武 臺殿。」《漢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宮,王莽改未央宮 曰壽成室,前殿曰玉路堂,如路寢也。」按舊圖,漸臺、織 室、凌室皆在未央宮, 宣室、溫室、清涼皆在未央宮 殿北,宣明、廣明皆在未央宮殿東;昆德、玉堂,皆在未 央殿西。宣室,未央前殿正室也。周武王殺紂於宣 室,漢取舊名也。《漢書》曰:「文帝受釐宣室,夜半前席,賈 生問鬼神之事。」即此也。 溫室殿,武帝建,冬處之溫 暖也。《西京雜記》曰:「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 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 清涼殿, 夏居之則清涼也。亦曰:延清室,《漢書》曰:「清室則中夏 含霜。」即此也。 麒麟殿,未央宮有麒麟殿,《漢書》,哀帝 燕董賢父子於麒麟殿。 金華殿,未央宮有金華殿。 《漢書》曰:成帝初方向學,召鄭寬中、張禹說《尚書》《論語》 於金華殿中 承明殿,未央宮有承明殿,著述之所 也。班固《西都賦序》云:「內有承明著作之庭。」即此也。《漢 書》,武帝謂嚴助曰:「君厭承明之廬。」又,成帝鴻嘉二年, 雉飛集承明殿屋, 蒼龍、白虎、朱雀、元武、天之四靈, 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掖庭宮椒房 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武帝時, 後宮八區有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 鴦等殿,後有增修、安處、常寧、𦶜若、椒風、發越、蕙草等 殿,為十四位。成帝趙皇后居昭陽殿,有女弟俱為婕 妤,貴傾後宮。昭陽舍蘭房椒壁,其中庭彤朱,而庭上 髹漆,砌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缸, 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宮未嘗有焉。班婕妤 居增成舍。哀帝時,董賢女弟為昭儀,居舍號曰「椒風。」

高門殿,《漢書》曰:「汲黯請見高門。」 注曰:「未央宮高門。」

殿也。又哀帝時,鮑宣諫曰:「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 毫毛,豈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非常室」,《漢書》: 成帝綏和二年,鄭通里人王褒,絳衣小冠,帶劍入北 司馬門殿。東門上前殿,至非常室中,解帷組結佩之, 召前殿署長業等曰:「天帝令我居此。」業等收縛考問, 乃故公車大誰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宮下獄死。織 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有 令史。 凌室,在未央宮,藏冰之所也。《豳詩·七月篇》曰: 「納于凌陰。」《周官》凌人職掌藏冰,大祭祀餘食則供冰。 《漢書》:惠帝四年織室,凌室災。 暴室,主掖庭織作染 練之署,謂之暴室,取暴曬為名耳。有嗇夫官屬。 弄 田,在未央宮。弄田者,燕遊之田,天子所戲弄耳。《漢書· 昭帝紀》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鉤盾弄田。」應劭注云:「帝 時年九歲,未能親耕帝籍。鉤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試 耕為戲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陳持弓年九歲,闌入 尚方掖門,至未央殿鉤盾禁中。」 內謁者署,在未央 宮,屬少府。《續漢書》云:「掌宮中步帳褻物。」丁孚《漢官》云: 「令秩千石。」 金馬門宦者署,武帝時大宛馬以銅鑄 像,立於署門,因以為名。東方朔、主父偃、嚴安、徐樂,皆 待詔金馬門,即此。 路軨廄,在未央宮,掌宮中輿馬, 亦曰未央廄。《漢書》曰:「武帝時,期門郎上官桀遷為未 央廄令。」

九年,「未央宮成。」

按《史記高祖本紀》云云。

按《西京雜記》:「漢高帝七年,蕭相國營未央宮,因龍首 山製前殿,建北闕。未央宮周迴二十二里九十五步 五尺,街道周迴七十里,臺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 其十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後宮。門 闥凡九十五。」

按《水經注》:「渭水逕長安城北,又東合昆明故渠。故渠 東逕未央宮北,蕭何斬龍首山而營之,山長六十餘 里,頭於渭,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 土色赤而堅。北有元武闕,即北闕也。東有蒼龍闕,闕 有閶闔止車諸門。未央殿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 白虎凰鳳、朱雀鵷鸞、昭陽諸殿,天祿、石渠、麒麟三閣。」 未央宮北,即桂宮也,周十餘里,內有明光殿、走狗臺柏梁臺。舊乘複道,周相逕通,故渠出二宮之間,謂之 「明渠。明渠又東歷武庫北,舊樗里子葬於此。漢長樂 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直其墓。明渠又東逕 漢長樂宮北,本秦之長樂宮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銅 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

按《關中記》,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元武闕,所謂北 闕也,闕中有閶闔門,止車門《廟記》曰:「未央宮有白虎 闕,屬車闕。」

按《長安志》北闕,《漢書》顏師古曰:「未央殿雖南嚮,而上 書奏事謁見之徒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 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 門闕矣。蓋蕭何立宮以厭勝之術。

惠帝二年起黃山宮

编辑

按《漢書惠帝本紀》不載。按《地理志》,「右扶風槐里有 黃山宮,孝惠二年起。」

按《三輔黃圖》,「黃山宮在興平縣西三十里,武帝微行, 西至黃山宮」,即此。

景帝元年改崇芳閣為猗蘭殿

编辑

按:《漢書景帝本紀》不載。

按《漢武故事》,武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 景帝坐崇芳閣,見赤氣如林,來蔽戶牖,乃改閣為猗 蘭殿。

武帝建元 年增廣甘泉宮

编辑

按《史記孝武本紀》:「文成言曰:『上欲與神通,宮室被服 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 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 置祭具,以致天神』。」

按《三輔黃圖》,「甘泉宮一曰雲陽宮。」《史記》:「秦始皇二十 七年,作甘泉宮及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關輔記》 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故甘 泉山宮以山為名,宮周匝十餘里。漢武帝建元中增 廣之,周十九里,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以 來圓丘祭天處。」《遁甲開山圖》云,雲陽先生之墟也。武 帝造赤闕於南,以象方色。於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 造宮室。有芝生甘泉殿邊房中。《漢舊儀》云:「芝有九莖 芝,金色,綠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 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 泉,郊泰畤,神光降於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樹, 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楊震《關輔古語》 云:「耆老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 青蔥」也。甘泉有高光宮,又有林光宮,有長定宮、竹宮、 通天臺、通靈臺。武帝作迎風館於甘泉山後,加露寒、 儲胥二館皆在雲陽甘泉中。西廂起傍徨觀,築甘泉 苑。建元中,作石闕、封巒、鳷鵲觀於苑垣內。宮南有昆 明池,苑南有棠梨宮。漢未央、長樂、甘泉宮,四面皆有 公車 長定宮。林光宮,有長定宮。《三輔決錄》曰:「后從 帝行幸於甘泉宮,居長定宮,孝成許皇后廢處。昭臺 宮,歲餘,處長定宮。」 竹宮,甘泉祠宮也,以竹為宮,天 子居中。《漢舊儀》云:「竹宮去壇三里。 棠梨宮,在甘泉 苑垣外,雲陽南三十里。」

按《玉海》程大昌曰:「以甘泉名宮者三,秦甘泉在渭南, 漢甘泉在雲陽磨石嶺上,隋甘泉在鄠縣。」《長安志》曰: 「磨石嶺有甘泉。」《十道志》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漢宮在 山上,即秦林光宮旁,取石鼓甘泉以名;隋宮在鄠縣 西南二十里,對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嘗明言在渭 之南,而無言在渭南何地者。《始皇紀》:「迎太后於雍,入」 咸陽,復居甘泉宮。徐廣曰:「《表》云『咸陽南宮』」,秦時咸陽 跨渭南北,則此宮在渭南。又曰,章臺、上林皆在渭南。 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則甘泉前後必近上林,即鄠縣也。安知隋宮不襲秦 舊邪?秦之林光,至漢猶存。元封二年,始即磨盤嶺山 秦宮之側為宮,是為漢甘泉。孟康曰:「甘泉一名林光。」 師古曰:「漢於林光旁起宮,非一名也。文景皆幸甘泉, 不曰有宮,當是秦林光尚可用也。」《戰國策》,范雎說秦 王曰:「北有甘泉谷,即雲陽縣甘泉山也。」武帝雖別創 一宮,而林光如故。帝非特備游觀,信方士明庭之語, 求自通於仙,故增之又增,如泰畤、仙掌、露盤、太乙諸 畫像,盡在其上。此山「距長安已三百里,而望見長安 城堞上有通天臺,雲雨悉在臺下,宮殿臺觀,略與建 章比,而百官皆有邸舍,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歸。」《元 和志》曰:「登山必自車箱阪,阪在雲陽西北三十八里, 縈紆才通單軌,上阪即平原,宏敞,樓觀相屬。」《黃圖》與 史不合,如思子宮在湖之渭南也,萬歲宮在汾陰河 東也,而《圖》皆以宮隸甘泉,甘泉自在渭北,非誤耶。 建元三年起集靈宮、蘭池宮。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地理志》。「扶風渭城有蘭 池宮。」

按《三輔黃圖》,集靈宮、集仙宮、存仙殿、存神殿、望仙臺、 望仙觀,俱在華陰縣界,皆武帝宮觀名也。《華山記》及 《三輔舊事》云: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內記》:始皇三十一 年九月庚子,盈會祖父濛於華山,乘雲駕龍,白日昇天。先是邑人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昇入太 清,時下元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 嘉平。」《漢武帝內傳》曰:魯女生,長樂人。初餌胡麻,乃永 絕榖。八十餘年,少壯,色如桃華。一日,與親知故人別, 入華山。後五十年,先識者逢女於廟前,乘白鹿從王 母,人因識之,謝其鄉里而去。又《神仙傳》曰:中山衛叔 卿,常乘雲車,駕白鹿,見漢武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 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令追其父,登華嶽,見父與數 人坐於石上,敕度令還。又《華山記》:「弘農鄧紹八月曉 入華山,見童子執五彩囊,盛柏葉露食之。武帝即其 地造宮殿,歲時禱祈焉。」《漢書》云:「華陰有集靈宮。又有 望仙觀,在華陰縣。」

按《冊府元龜》:「建元三年春,起集靈於華陰,起蘭池宮 於右扶風渭城。」

元光三年夏五月起龍淵宮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夏五月,河水決濮陽,氾郡十六,發 卒十萬救決河,起龍淵宮。」

服虔曰:「宮在長安西,作銅飛龍,故以冠名也。」如淳曰:「《三輔黃圖》云:有龍淵宮,今長安城西有其處。」《溝洫志》:「救河決,亦起龍淵宮於其傍。」孟康曰:「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特堅利,古龍淵之劍,取於此水。」師古曰:「《黃圖》云:龍淵廟在茂陵東,不言宮也。此言救決河,起龍淵宮,則宮不在長安之西矣。」又漢章帝賜尚書韓稜「龍淵劍」,孟說是也。

元鼎六年起扶荔宮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三輔黃圖》,「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 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薑十本,甘蕉十二本, 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支、檳 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餘本。土木南北異宜,歲時 多枯瘁。荔支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 猶移植不息,後數歲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 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數十人,遂不復蒔矣。其 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至後 漢安帝時,交趾郡守極陳其弊,遂罷其貢。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長安飛廉館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也。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董卓悉銷以為錢。」《晉灼》曰:「身似鹿,頭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

按《郊祀志》:公孫卿曰:「僊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 見。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 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飛廉桂館,甘泉則 作益壽延壽館,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按:《東觀餘論》《漢郊祀志》云:「武帝因公孫卿言,仙人好 樓居,於是令長安作飛廉桂館,甘泉作益壽延壽館, 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顏師古曰:「益壽、延壽,二館 也。」予按,《太史公記》作「益延壽觀。」而近歲雍耀間耕夫 有得古瓦,其首作「益延壽」三字,瓦徑尺,字書奇古,即 此觀當時瓦也。又按《括地志》云:「延壽觀在雍州雲陽」 縣西北八十一里,通天臺西八十步,正今耀州地也。 然則當以《史記》為正,但一觀名「益延壽」三字耳。師古 謂「益壽」、延壽二館,非是,館當從《史記》作「觀。」觀、館古多 相通,自唐以前,六朝時,凡今道觀皆謂之某館,至唐 始定謂之觀也。

太初元年春二月起建章宮

编辑

按《史記武帝本紀》:元年,上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 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迺曰:「粵俗有 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 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 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 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 明臺、井榦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按《三輔黃圖》,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災。粵巫 勇之曰:「粵俗有火災,即復起大屋以厭勝之。」帝於是 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宮,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帝於未央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 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宮之正門曰閶 闔,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門,左鳳闕,高二十五丈,右神 明臺門內北起別風闕,高五十丈,對峙井榦樓,高五 十丈,輦道相屬焉。連閣皆有罘罳,前殿下視未央,其 西則廣中殿受萬人。《三輔舊事》云:「建章周回三十里, 東起別風闕,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遠。又於宮門北 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赤眉賊壞之。」《西京 賦》云:「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是也。《廟記》云:「建 章宮北門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闕門也。」又有鳳凰闕漢武帝造,高七十丈五尺。鳳凰闕亦名別風闕。又云: 「嶕嶢闕在圓闕門內二百步。」繁欽《建章序》云:「秦漢規 模,廓然泯毀,惟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 亦一代之巨觀。」《古歌》云:「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 雀。一鳴五榖成,再鳴五穀熟。」按銅雀即銅鳳凰也。楊 震《關輔古歌》云:「長安民俗,謂鳳凰闕為貞女樓。」《漢書》 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 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 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 建章有駘蕩、馺娑、枍詣、天梁、奇寶、鼓簧等宮,又有玉 堂、神明臺、疏圃、鳴鑾、奇華、銅柱、函德二十六殿,太液 池、唐中池。 駘蕩宮,春時景物駘蕩滿宮中也。 馺 娑宮,馺娑,馬行疾貌,馬行迅疾,一日之間遍宮中,言 宮之大也。 天梁宮,梁木至於天,言宮之高也。四宮 皆在建章宮。 枍詣宮,枍詣,木名,宮中美木茂盛也。

「奇華殿」 ,在建章宮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寶。《火浣布》。

切玉刀。巨象天雀。師子宮馬充塞其中。 鼓簧宮,《漢 宮閣疏》云:「鼓簧宮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宮西北。」

神明臺,《漢書》曰:「建章有神明臺。」 《廟記》曰:「神明臺,武」

「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 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長 安記》:「仙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魏文帝徙銅盤折,聲 聞數十里。」 長門宮、離宮,在長安城。孝武陳皇后得 幸,頗妒,居長門宮。 犬臺宮,在上林苑中,長安西二 十八里。《漢書》:「江充召見犬臺宮。」 五柞宮,漢之離宮 也,在扶「風盩厔宮中有五柞樹,因以為名,五柞皆連 抱上枝,覆陰數畝。」

太初三年,起「迎年宮。」

按:《史記武帝本紀》:「方士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 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上許作之如方。

按:《漢書郊祀志》:「『太初三年,上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 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 人於執期,名曰迎年』。上許作,如其方,名曰迎年。上親 禮祀上黃犢焉。」

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宮及桂宮。

按:《漢書武帝本紀》:「秋,起明光宮。」而桂宮不載。

按《三輔黃圖》,「明光宮,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長樂宮 後南,與長樂宮相連屬。」《漢書元后傳》曰:「成都侯商嘗 疾,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蓋即此。王莽建國元年,改 明光宮為安館,安定太后居之。 武帝求仙,起明光 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 上,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 隨「補之。」 桂宮,漢武帝太初四年起,周回十餘里。《漢 書》:桂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關輔記》云:「桂宮在未 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複道,從宮中西上城,至建章 神明臺、蓬萊山。」《三秦記》:「未央宮漸臺西有桂宮,中有 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陛玉階, 晝夜光明。」又《西京雜記》云:「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按,廁 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為「四寶宮。」

按《三輔故事》:「桂宮周匝十里,內有明光殿、走狗臺。土 山縈繞,複道橫北度,從宮中西上城,至神明臺。」

宣帝神爵二年起步壽宮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郊祀志》,「二年正月,鳳凰 集祋祤,於其所,得玉寶,起步壽宮,迺下詔赦天下。」 按《三輔黃圖》,秦亦有步壽宮。今按其地與秦異,則秦 漢各有步壽宮,秦在新豐縣步高宮西。

按《元和志》,「漢步壽宮在華原縣東北三里。」

神爵四年,作「鳳凰殿」,時又有昭臺、《宣曲》諸宮。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郊祀志》,「宣帝幸河東之 明年正月,鳳凰集祋祤,於其所集處起步壽宮。間歲, 鳳凰、神爵、甘露降集京師,其冬,鳳凰又集上林。迺作 鳳凰殿,以答嘉瑞。明年正月,改元五鳳。」

按《三輔黃圖》,「未央宮有鳳凰飛羽、通光等殿。」

按《關中記》,「未央殿東有鳳凰殿、鴛鴦殿。」

按《三輔黃圖》:「昭臺宮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 年廢處昭臺宮。 宣曲宮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曉音 律,常於此度曲,因以為名。」

成帝建始元年秋罷上林宮館希御幸者二十五所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编辑

平帝元始元年六月罷明光宮

编辑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