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一

都察院 编辑

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掌察核官常、整饬纲纪。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1]经历,满汉各一人。都事,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十人。

给事中,满汉各十有二人,掌传达纶音、稽考庶政。吏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铨衡,注销吏部顺天府文卷。戸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礼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典礼,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文卷。兵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戎政,注销兵部、太仆寺、銮仪卫文卷。刑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刑名,注销刑部、通政使司、大理寺文卷。工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分稽工程,注销工部文卷。笔帖式吏科、户科、兵科、刑科各十有五人,礼科、工科各十人。

监察御史满汉各二十八人,宗室二人,蒙古二人。在满御史额内掌纠劾官邪、条陈治道。

京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院事及直隶、盛京刑名,稽察内阁、顺天府、大兴、宛平县。河南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河南刑名、照刷,部院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五城。江南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三人。分理江南刑名,稽察户部宝泉局、宣课司左右翼。监督在京十有二仓,总督漕运,磨勘三库、月终奏销之籍。浙江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浙江刑名,稽察礼部、都察院。山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山西刑名,稽察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总督仓场坐粮厅、大通桥监督、通州二仓。山东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二人。分理山东刑名,稽察刑部、太医院,总督河道,催比五城命盗案牍、缉捕之事。陜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陜西刑名,稽察工部宝源局、核勘在京工程。湖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湖广刑名,稽察通政使司、国子监。江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江西刑名,稽察光禄寺。福建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四川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四川刑名,稽察銮仪卫。广东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广东刑名,稽察大理寺。广西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广西刑名,稽察太仆寺。云南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云南刑名,稽察理藩院、钦天监。贵州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分理贵州刑名,稽察鸿胪寺。笔帖式京畿道、江南道各三人,河南、浙江、山西、山东、陜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道各二人。

巡视五城,分中东南西北。每城给事中或御史,满汉各一人(于六科十五道内奏委,二年更代)。掌弹压地方,釐剔奸弊。其属兵马司指挥、副指挥吏目各一人,凡宪纲左都御史、给事中、御史皆许风闻言事。事关朝政得失、民生利弊、大臣徇私骩法、不饬簠簋,并听据实陈奏,摭拾陈言及琐屑伤治体者,不得渎告。官民冤枉,所司不受理及受理不得伸者,许赴院陈愬,鞠实大事,奏请上裁,小事立予昭雪。奏章奉旨后,给事中录送吏科,御史录送京畿道封贮。如奉旨褒奖或经训饬,备著于册,三年一次进呈。

凡科钞中外疏章既上,旨下内阁日,以给事中一人诣内阁,祗领分致各科备录。谕旨及原疏发所司奉行,豫定注销日期。事涉数衙门者,以主稿衙门为正钞,会稿及应关白之衙门为外钞。钞毕,别录二通,敬谨校对,钤盖印信,一送内阁曰史书,一贮科垣曰录书,岁终还原,疏于内阁。

凡封駮奉旨,事理确有未便施行者,封还执奏,阁臣拟旨批答。字句舛错、部院督抚疏章事有谬误者,并听駮正。

凡颁给敕书,直省总督巡抚由吏科总督、漕运总督、仓场坐粮厅监督、各关监督、各盐政由户科,学政由礼科,提督总兵官由兵科,总督河道及各关监督之隶工部者由工科,均于午门外授本官祗领。如由外任升转给、该省提塘官赍往任满,各送科缴内阁。

凡掌察部院诸司,所治之事以六科十五道分掌稽察。月以已结未结之数,两次具册分送注销,月终各具题。直省督抚题达之案具揭,各科道察核事有难结者,岁终彚题。罣漏及易结不结者,劾。宗人府以宗室御史二人,内务府以满御史二人,专司稽察,别给印信注销,具题同。八旗各以满给事中或御史一人,稽察月一注销,月终奏闻。满洲、蒙古、汉军同。八旗暨九卿奉旨会议之事,以满汉御史各一人稽察,无故不到者,劾。巡视五城科道审理之事,岁委满汉御史各一人,督催月具册申院送刑部者,两月具题。五城振济平粜,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分城亲察,以绝弊端。

凡考核中外文武官,三岁京察大计、五岁军政,均由本院吏科、兵科、京畿道会吏兵二部核实、具疏。宗人府吏部有奉旨议处之事,由院咨取职名定议。各关监督任满,由户科考核。盐政任满,由京畿道考核验视。月选官列掌印、给事中御史名,咨吏部奏请简,命满汉各二人,随班察核。文职司道以下、武职副将以下,由吏兵二科给与赴任文凭,违限者劾。五城司坊官,三年俸满,堪列荐剡者,巡城科道详具政迹,申院核实,咨吏部引见。

凡监试,顺天乡试、礼部会试,外场以满汉御史各二人,外帘同内帘各一人,殿试各二人。顺天武乡试、兵部会试,外场兼外帘,满汉御史各二人,会试内帘一人,殿试各二人。考校见任笔帖式考。取中书官学教

   习各馆誊录生选㧞贡生

  朝考贡监生考授职衔均满汉御史各一人有潜

   通关节怀挟及传递文字冒名代考武场选入

   好字号覆校技勇不符者并劾○顺天府考试

   文童满汉御史各一人会府丞审音劾冒籍者

凡谳狱重囚审案,敕下三法司,会核定拟者虚公拟断期于明允或所

   见不同往复详议以归一是若始终不能画一

   许两议并陈恭候上裁不得一衙门为一议及用夹单申明前议指駮

   后议○刑部见审之犯罪应死者承审司官录

   初供移知该道定期满汉御史各一人至刑部

   会大理寺官公审既定谳左都御史左副都御

   史会刑部大理寺堂官详审核拟具题不得据

   稿定拟草率从事○秋审给事中御史皆与议

   御史不掌印者则分省与议

  朝审给事中及各道之掌印者与议京畿道不掌印亦与秋

   审勾决由各道具题刑科覆奏

  朝审勾决由京畿道具题刑科三覆奏均候

 命下各道御史赍本授刑部施行

  朝审决囚刑科给事中监视行刑○𤍠审期内薄

   刑小罪院道皆与议○刑部狱囚及各门枷犯

   每月满汉御史各一人稽察

凡侍仪朝会御殿,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均于殿檐下西第三柱序立。躬祀坛、庙,满汉各一人,于西南隅序立。

凡纠仪朝会御殿,以满御史十有四人、汉御史八人。皇帝率群臣诣皇太后宫行礼,以满御史四人、汉御史六人、御门给事中御史满汉各二人、御经筵给事中御史满汉各一人。车驾出入午门、耕耤、常朝坐班、天安门宣诏、午门颁朔、颁赏中式举人进士、诣阙谢恩,均满汉御史各二人。有紊越班行、言语喧哗、威仪不肃者劾。坛、庙祭祀以满汉御史各四人、告祀各二人、救护日月食各四人、祈雨报祀各二人、祭祀宰牲、监视各一人。有临事不共、牲币不洁或刑馀、丧服、有隐疾之人滥与祀典,斋期有违戒令,斋宿不于其所及行礼失仪者并劾。

凡差遣巡视盐政长芦河东两淮各一人均给

 敕书一年更代○巡察

  京师通州十有四仓每仓给事中或御史一人一

   年更代○巡视漕运以给事中或御史瓜仪济

   宁每处一人杨村通州每处二人旧驻淮安今移瓜仪旧驻

   天津今移杨村岁以次奏请各给关防事竣复

 命济宁巡漕兼理疏濬运河之事○巡察

  盛京吉林黒龙江各以满给事中或御史一人福

   建䑓湾府以给事中或御史满汉各一人均阅

   三年奏请候旨差遣事竣复

 命○稽察宗人府银库理藩院内外馆银库鄂罗斯

   来京贸易各以满给事中或御史一人银库三

   年期满奏请更代馀事竣即还○给事中御史奉

 旨离任在一年外者题请署理一年内者由院委署

   先奉差不离任继奉别差离任其任其差署

   理亦如之

凡升迁,给事中御史三年内升,满汉各一人,外转宗室不与各一人,由院覆无降革事故者,序俸列疏,并彚其任内敷陈奏章,缮册进呈,候旨简用。六科给事中员阙,由院列御史无降革事故者,咨吏部引见简用。科道掌印六科及京畿河南两道,由院于给事中御史内简选正陪,疏请补授,馀以本道见任资深者转补。

凡五城地方,各以巡视科道为统辖官,指挥为专管官,副指挥吏目为分管官,各治一坊。中城中西、中东二坊,东城崇南、朝阳二坊,南城东南、正东二坊,西城宣南、关外二坊,北城日南、灵中二坊。

凡条教,每月朔望,巡城科道率司坊各官,集众于公所,令乡约一人宣讲圣谕:孝父母、敬长上、睦乡里、教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凡辞讼,司坊各官分职而理,各依限审讯录供,详报应觧审者。觧犯送本城复审,定议完结。事有疑窦駮,令再审,不得草率结案。徒罪以上概送刑部,每月二次,以已结未结之数造册,申院注销。

凡禁令,首严邪教传造妖言、私销私铸、聚众开窑烧炭及书吏招揺骫法、役满逗遛寺院、坊店容留行踪诡秘之人。巡城科道率所属随时稽察,以儆奸邪。至于使酒骂街,见即逮治,不得以地非所属,过而不问。

凡平粜,五城各设厂二。遇米价腾贵,由户部奏请,酌拨京仓成色米,分给各城,减价平粜。巡城科道率指挥、副指挥经理其事。

凡振济,岁于十月初一日至次年三月二十日,每城各设厂二日,支京仓米二石、柴薪银一两煮饭以振贫民。巡城科道率指挥、副指挥吏目经理其事。

凡栖流所,中东南北城各一,西城二。流民无依及衢巷卧病者,总甲即报指挥,悉令入所,日给薪米,病给医药,冬给絮衣布被,病故者给棺木。巡城科道以时亲察,勿致屯膏。

凡承追、承缉、承变、承验伤痕并内外问刑,衙门行提人犯或递觧回籍及各公事差委,令副指挥吏目分任验尸。专委指挥,通政使司、通政使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参议,满汉各一人,掌达天下章奏。经历,满汉各一人。知事,满二人,掌出纳文移。笔帖式,满六人、汉军二人,掌翻译、登闻鼓。笔帖式,满一人、汉军一人。

凡内外臣工封事,许自达其陈事之疏。在京径送内阁,在外皆邮递至司,移送内阁,进呈御览。

凡疏章定式,每幅六行,行二十格,平行空二格。疏语称宫殿者上一格,称皇帝上谕、称旨、称御者上二格。称天地、宗庙、山陵、庙号、列祖、谕旨者逾格一字。首列官衔、姓名,末书年月日。钤以印,别纸摘录。疏中要语黏于疏尾,曰贴黄。

凡疏章不拘字数,期于辞达。其颂而谀、繁以支者禁之。

凡上疏陈事,在内由部院堂官,在外由将军督抚提镇,馀令上司官代奏,毋得越职陈事。

凡接受疏章,设案于堂,正中经历知事二人,左右侍立通政使或副使,参议一人,出听事,至案侧,赍奏人奉疏及霤跪,经历恭接陈案上退,廼

校阅封送内阁,五日后以随疏赍到之牒,应致各部院者授提塘官分投。

凡驰奏程,限由具疏官计程,刻日登注,文内钤印,申司核验,违限者罪坐,所由失注日期者并劾之。如雨潦阻行致逾定限,由所在官司具结申司者,免议。

凡封发疏章,箧内污损,议处。具疏之官箧外污损,有专差者罪。奉差官吏无专差者罪。驿递官役,其错误遗漏及不合体式者,由司勘明,重则

参处,轻则请旨饬行。

凡军民实有冤抑,所司不受理,击登闻鼔陈诉者,初专设登闻鼔,院后裁隶本司,由司核实奏闻,得旨下所司昭雪,诬控越诉者论如法。

大理寺 编辑

大理寺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掌平反重辟,以贰邦刑。左寺正,满一人、汉军一人、汉一人。评事,汉一人。右寺正,满一人、汉军一人、汉一人。寺副,汉一人。评事,汉一人。分掌京师五城、顺天府属、直省府州县卫死罪之刑。堂评事,满一人,掌文案。司务,满汉各一人,掌收发文移。笔帖式,满四人、汉军二人,掌翻译。

凡直省重辟,寺受各省牒下其事于左右寺司

   谳者凖律定谳卿受其中俟刑部简正既孚致

   辞于寺迺参核焉议合者弊之不合者反之刑

   部重辟囚以左右寺司谳者暨御史会刑司察

   其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致辞于卿廼诣刑

   部暨都御史会听之各丽其法以议狱议合者

   弊之不合者覆之必尽合廼会疏互异者各疏

   所见以闻

凡秋审直省候决之囚,刑部会其狱成寺受而核之,岁以八月会九卿詹事、科道于天安门外察于狱辞之丽而求其情别其情实者

   缓决者矜疑者会疏以

 闻以为处决留系减等之差

凡朝审刑部候决之囚,岁以霜降后旬日,出囚于天安门外,会九卿詹事、科道察于狱辞之丽而质

   讯之别其情实缓决可矜疑者与秋审同

凡热审,每岁小满后旬日,刑部小大之狱以左右寺官暨御史会刑。司听之质,其成于卿笞者

   免杖者折减荷校者暂释俟立秋浃旬一会疏

   俾夏暑无留狱至立秋前一日廼蒇事

  1. 均为督抚兼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