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归鹿集
卷十八
作者:赵显命
1750年
卷十九

列女屏序甲午

编辑

余尝谓善教女子者。为君子之仁者也。何也。女子之为人妇者。其职甚重。奉祭祀。养舅姑。辅佐君子。阃以内。细大百琐。盖无不捴知。其贤不肖而一家之兴丧系焉。夫由吾一女子之故。而至于殄灭人宗。其不仁之责。孰当之哉。是以。古之圣人设为闺门之教。自其六七岁。已为立姆氏。而教婉娩,织纴,组𬘓,笾䇺,酒酱。莫不有当行之则。婉顺贞静之德。已无所不备。长而从于人。直举此以措之耳。故舅姑而嘉之。夫子而悦之。亲戚邻里而颂之。执彤管者。又表章之。传之后世。盖其濡染于家庭之训。而成就之者如此也。自夫风化衰而习俗坏。世之为父母者。徒爱而不能教。而于是乎内训之失。为尤甚。所以导之者。不过朱粉涂餙之巧。裁缝描刺之工。而浸以养成其骄妒之性。以是而施之舅姑之家。反唇勃磎。纵恣淫邪。无所不至。若以七去之目绳之。则天下顾无完妇矣。是为其父母者。安得逃其责也。吾家四世宗。而犹子载健。实尸其祀。娶妇于商山金氏某之门。其家不甚贫。然资装之具。不侈而朴。新妇之归。于今有年所。而虔执箕帚。夙夜无违。雍穆之仪。幽闲之德。有非世间庸碌妇女比。余固知其资性之美自其天分。而亦意其家庭之训有以薰成之者深。然人家闺闼内懿美之蕴。有未易可测知者矣。今见其嫁女时所贻烈女屏者。盖取古昔贤媛喆妇之事可效而可师者。模写以为八幅画。自夫衽席之戒甘膬之养。至于训子孙别内外之道。灿然具备。而女子之䟽节。要不外是焉。其用意勤矣。古之嫁女也。庶母及之门。申父母之命曰。宗尔父母之言。视诸衿鞶。夫衿鞶。微物也。而以父母之故。犹且视之为戒。顾以古人徽躅。布诸座隅。使其嘉言至行。爀爀若耳闻而目击也。则所以感发兴起者。岂衿鞶之比哉。虽使所谓庸碌妇女者观之。固将惕然而惧。醒然而觉。况以新妇天赋之固美者乎。新妇之贤。将于是益资焉。而其平日家庭间教诲之严。即此而可知也。金公其有得于圣人设教之意。而亦无所愧于为人父母之道也耶。顾今侈汰之风日盛。婚娶之家夸矜是务。必以锦绣珠贝。借手而入舅姑之门。或贫不能犹人者。则辄以为大戚。而傍观者又群聚而笑之。故虽世称有识士大夫。盖鲜能免此者。今金公一切麾不为。顾以八幅淡墨之画。作为一长物焉。古语曰。遗子满籝金。不如授以一经。是岂不独爱其子而欲其富哉。惟欲其贤。甚于欲其富也。若金公者。诚可谓能爱子而君子之仁者也。凡此八幅之中。夫孰非可法之事。而余尤有感于唐夫人之孝也。我母氏今年望七。而伯嫂善病。其朝夕视膳。左右我母氏者。惟新妇是凭。而将加之以唐夫人之责。新妇尚勉之。毋使古人专其美。而亦无负于尊大人作屏之至意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新妇之王考进士府君。以孝棹楔其门云。某年月日。季父书于六有斋。

巡营通引劝课节目序

编辑

椽吏刀笔之任虽微。然公家大小文簿多出其手。殊非鲁莽无文识者所可能也。本道营吏之盛。甲于八路。其中能文翰有操行者。代不乏人。间遭艰危。能发谋虑。左右道臣以著声迹者有之。其厅中古实。可按核也。挽近以来。人物降杀。其能辨鱼鲁。粗可以行文书者。略而人。馀外则槩皆贸贸然也。呜呼。世运衰末风气之锺。渐不古若。才难之叹。岂独此等而已乎。然草木必待培植而后繁茂。人才必待教养而后成就。此理之必然者也。遂令自中老成解事者。相与讲论。裁成教养节目。以为永久遵行之地。今虽若迂远。诚能行之不已。则后必有食其效者矣。

闻韶阁宗会序

编辑

府治东十里艾幕洞。即吾十世祖妣固城李氏九世祖考佐郞公墓所在也。春之有赵氏。自此始。今至十数世。环境散处者甚繁云。下祖妣墓数步而从葬者。吾仲氏交河府君也。越数岗以东而占两穴者。仲氏之子载极,载博也。西南去十馀里。负香炉峯而礼葬者。吾叔氏左议政豊陵府院君文忠公也。岁丙辰十月。乞暇于朝。来省之时。堂叔父参判公莅是府。乃以二十九日己丑。具酒食。会宗人于闻韶阁。以讲亲亲。甚盛举也。呜呼。属相踈也。居相远也。吉凶庆吊。漠然不相闻。不几于所谓涂人者乎。而今与之叙昭穆于先墓之侧。是我祖考祖妣临之在座。而少儿孙嬉于膝下也。属亲踈。居远近。其足言乎。然则祖考祖妣之视子孙也。其爱均也。所以庇荫之者。又岂有厚薄之偏也。顾其间有贵者焉。有贱者焉。有富者焉。有贫者焉。命之出于天者不侔也。夫天之不可必也久矣。虽以祖先之爱其子孙之甚。亦奈何乎天也。是故。吾祖考祖妣所以为教于子孙者。则不求之于天。而必责之于己。使之敦诗礼之学。勤稼穑之业。有以尽夫在己者。而贵贱贫富之命。一听于天。夫人爵修而天爵至。理之必然者也。藉令学焉而不及于贵。足以闻于乡党而远于耻辱矣。耕焉而不至于富。亦足以给于事育而免于沟壑矣。凡为吾祖考祖妣之子孙者。盍于是勉之哉。

遗珠序

编辑

叔氏文忠公之孙九镇。有神才异行。十五而夭。其父载浩收拾平日翰墨之馀。作一帖。名之以听凉轩遗珠。请余序之曰。死者。不可复见。欲以此寓悼痛之怀。听凉。九镇自号也。呜呼。九镇始生之年。余与叔氏。居庐于干川故第。九镇之母。自骊江以儿来。颊骨壁立。目视神骏有威。真即即千里驹也。余兄弟日抱持。临池照形以戯。今叔氏墓木已拱。而九镇又死矣。帖中诗文若干篇。画若干幅。盖九镇生有异质。事多不学而能。此亦其灵心慧性。自发于游戯笔砚之间者然也。诚使天假之年。推之于远且大者而拯其所至焉。则所成就。庸可量也。余兄弟日夜抚其顶。所以冀祝之者。盖尝如此。区区文艺之末。顾安足道哉。今其死也。虽咳唾之遗。为父兄者。不能不爱惜。其情已可悲。断简残墨之出于石火电光中者。且不能盈握。岂不重可悲也。然雏凤一毛。尤所见珍。若飮啄宿留。使人人者。饫睹其九苞五彩之全。则恶在其为瑞物也。抑载浩之言曰。吾为十五年蜃楼所幻弄耳。此真达观之言也。凡天地万物。聚散成亏。虽大小遅速不同。要其归则皆蜃楼也。何足置欣戚于其间也。然则是帖也。又蜃楼馀痕。点缀于烟云渺冥之间者也。载浩既知蜃楼之为幻妄。而顾不能忘情于点缀之馀痕。欲使之常结而不散。不其惑欤。

寝屏序

编辑

此为季祖东冈公书。公之孙清州君所为画也。余童时获此书。公既没。请清州君画之。余将妆屏。而使清州君弟锡汝序之。以为一家三绝。而清州君与锡汝相继逝矣。呜呼。龙虎之变化。鸾鹄之停歭。瑶环瑜珥之妍好静秀。皆不可复见矣。画一幅。为童行所窃。可惜也已。

堂后帖序

编辑

显命幼而孤。平生不省先人颜面。天下之罪人也。每读欧阳公志其叔父贠外郞墓文。未尝不三复流涕也。叔父舍人公既没。所谓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者。邈然不可复见。已二十年馀矣。肃庙戊辰间。公在堂后久。日记小册子。至今在巾衍中。其记事纤悉。盛际都兪之美。婉然如亲见也。公之孙载遇。妆而名之曰堂后帖。求余为序。呜呼。公文辞炜烨。所工徐庾体尤脍炙。既登第。馆阁诸先达。无不虗席以待之。顾不幸罹文网。卒穷厄以终。笔法亦遒媚。得松雪意。中年。患风痹。不复操管。其文辞翰墨之妙。皆无以表见于世。此堂后帖之所以作。而载遇之用心亦勤矣。然半束断烂之稿。顾何足以见公之万一也哉。此其意欲以寄慕羹墙。以慰夫子孙无穷之孝思焉耳。夫笔翰者。精神之所寓也。为公子孙者。由是以求公。则庶乎仿佛其一二矣。然欲以求吾所谓状貌起居言笑也。则亦远矣。悲夫。公尝自言。以史官入侍筵中。方诸臣迭奏。停笔不书而谛听。及退卧而思之。则次第条理了然在心。然后起书。未或有讹谬者。可见公聡明有过人者。而亦可为堂后记事之一法也。故并录之云。

鹭洲集序

编辑

诗有工不工。而以其出于性情也。故读其诗。则其人盖可知也。然余读鹭洲姜君之诗。而窃疑焉。君名就周。余之塾师也。余自幼习知其本末。君闾巷人也。少豪宕不羁。纵横狭斜游。终以绝其脚。为废人。晩学歌诗。游欢士夫间。家贫。业裘以为食。不耻也。君慷慨悲爽。每读出师表及古立节死义事。呜咽泣下不自胜。以其脚挛缩不能伸。扶杖趻踔以行。然间以匹马周游边塞。南极于露梁。西极于江界。君虽残疾废弃。其气故自豪也。然则其发于诗者。宜若沉郁顿挫。有燕赵悲歌之意。而顾纤婉袅娜。如佳冶小女学新调。腔未圆而间有戛云飞尘之响。是固之以供王公大夫凭几之听。然后之读之者。孰知君为豪宕慷慨人也。柳子厚。热中人也。而其为诗闲远幽淡。类不食烟火者。此固诗家一重疑案。而诗之不可以评品人久矣。于君独何疑焉。季祖东冈公素善君。以君拳足如鹭。戯号为鹭洲。君喜曰。是善志我。仍以自号。吾弟锡汝为君立传以赞之曰。君魋颜颤头而古怪。风味萧然。不待发诸口而即其貌是诗也。善讽咏。其音清楚。每摇头诵诗。妙有韵折。胜于弹丝吹竹。至今风月之夜。未尝不思君也云。

荣遇帖序癸亥

编辑

世衰矣。士大夫惜死爱生。一何甚也。然生不可以计得。死不可以智免也。是有命焉。有义焉已矣。古之君子正色立朝。或面折君违。或指斥官邪。其危甚于婴龙鳞而履乕尾。又或不幸遇板荡之会。蹈锋镝入汤火而有所不避。是皆死之道也。然而若是者。未必皆死。彼依违淟涊。临乱奉头鸟鼠窜者。往往触刑辟以死。死生祸福之不可必也如是。故君子随其所遇而安义命而已矣。戊申之乱。承于百年恬憘之馀。镇帅邑宰所在望风溃。仁平李公方任星州牧。慨然提孤军入乕穴。卒能成斩获之功。当是时。公亦自知其必死无幸。而不惟不死。用是起荫吏。啚形麟㙜。烂然为富贵人。而帅宰之逗留逃逸者。率皆不免焉。信乎其有命有义。不可以智免计得。而士大夫惜生爱死者。亦可以知所劝戒矣。虽然。公则不幸遇板荡之会。艰难以就功名耳。若夫公之仲胤正言君。则以勋家子。妙年擢大第。立乎清平之朝。而任人主耳目之寄。侃侃谔谔。出入风议。由是而何天之衢渐辟焉。则盖将沛然若顺鸿毛而翼天风。何其幸也。然幸与不幸。所遇之时异也。若其随时随处。立命蹈义。以自尽于致身之节。则其趣一也。正言君宜有以知所勉矣。夫弓与裘异业。然裘亦有弓之道也。故弓之子为裘。而不害为善述。仁平公既为弓矣。正言君其不可以为裘乎。正言君始登第。上召见便殿。手书惜才陞付铭尔父勋八字以赐之。君妆池为帖。名曰荣遇帖。求余序之。余于今之世道。窃有所感也。故书此以归之云尔。

汎虗亭遗稿序

编辑

昔苏子瞻序田表圣奏议。有曰。贾生之言。文帝未及用。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余读书至此。未尝不三复太息也。表圣当太平兴国有为之会。以治世为可忧。明主为可怨。謇謇谔谔。正色昌言。然其言不能尽见用于当世。此子瞻所悲而庶几有遇于后世之主父偃也。汎虗亭宋公。以经术事肃宗大王。出入风议。凛凛持清裁。尝请罢权相子滥科。又杖杀相门妖僧。甲戌更化。以一言折张氏别宫之论。其峻节卓识。多类此。至若辛酉应旨箚。可以匡主德而尊朝廷。可以植清议而杜私迳。真经世弘谟也。顾公性亢直。不苟合。动值颠踬。卒不克大有展布。此士类所以至今悼惜者也。公以肃考为君。在先进则如玄石朴先生,药泉南相公。在僚友则如林沧溪,赵迂斋诸公。相与先后而左右之。而其言之不用者。不止为十之五六而已。噫。直道之不行。在盛际已然。顾欲有遇于百世之下如贾生之于主父偃。不亦难乎。虽然。公之孙今左议政公。以通才敏识。佐当宁建极之治。上下经纶。殆二十年所矣。凡公之所以言于肃考。而未及用者。盖将次第举而措之。以幸世道。然则公有肯构之肖孙矣。顾何待于后世之主父偃也。道有屈伸。时有早晩。而食报归成之理。亦不可诬也。公文章。本原经术。不事雕琢。诗亦浑厚质直。议政公今将刊行。以弁卷之文见属。义不敢辞。谨书此以复之云。

见一亭序甲子

编辑

甲子春。余屏居归鹿郊庐。丐解相职。上遣承旨。使与之偕来。权令信卿。膺是命来。相守敦劝甚勤也。信卿自言有溪亭。去此牛鸣地。园林涧壑殊绝行。将纳官归老。名其亭曰见一。盖取灵澈诗中语以自勖云。信卿妙年擢科第。位已跻下大夫。晋涂方亨。而顾欲偃蹇林泉。以为终焉计。其志尚可知。且信卿性恬素果断。有确守。余知信卿早晩必能成其志。以不负亭名矣。然古人耻独为君子。信卿既自欲为林下人。而不欲余作山里闲汉。擸掇不已。何也。今余眷系恩遇。恐不能固守东冈。然则信卿果可以自命为林下一人矣。虽然。余则老矣。锺漏之行。已有定筭。而信卿年力方强。不知水落石出之日。果谁为林下一人也。诗云。惠我好矣。携手同归。余欲与信卿携归。上下溪山。杖屦相从。以为晩暮之娱。当是时也。改扁亭名曰见二亭可也。信卿其许之否乎。归鹿翁。序。

重甲稧序

编辑

先我生者。老于我者也。后我生者。少于我者也。不先我也。不后我也。生与我同年。而同少而同老者。俗谓之同甲。今夫遇人于逆旅之次。闻其为同甲也。则辄为之欣然如旧。人之爱同甲。发于情之自然。而不能已者也。夫既爱之矣。斯欲常见之矣。欲常见之矣。斯有酒食选胜之会。而立宪以申束之。此所谓甲稧。盖亦厚民善俗之一道。而所由来久矣。余与从兄成甫,外兄沈圣郁。皆以辛未岁生。自葱竹相长大。今至老白首。议修甲稧而未果也。圣郁从侄良仲。即余姨弟。一日袖小帖子来示曰。此吾高祖考▣▣公与兄之高祖考承旨公。癸丑甲稧帖也。余拜受而敬览焉。盖自五峯李公以下凡十八人。列为座目。而稧宪俱在。五峯序之。宋公圻之子煕业。刊印而跋其后者也。吾家无文献。始不知有此。今幸得以擎玩𭉊嗟。前辈笃厚风流。若可见也。然世相后殆二百年。稧中诸公宦业名迹。多不可考。吾两家外。子孙有无。亦不可知。然则吾两家子孙。所以讲信修睦。以勿替于百世之久者。庸可已乎。而况与之同年生而相长大至老者乎。况又兼之以内外兄弟骨肉至亲之爱者乎。此重甲稧之所以作也。呜呼。祖先作之于前。而子孙继之于后。孝之族也。因其世讲之好。而益敦骨肉之爱。友之推也。以是传之子孙。使之益勉于孝友之行。则亦慈之道也。一举而孝友慈三德备焉。不亦善乎。良仲虽非生于辛未者。先后一年生者。俗亦通谓之同甲。故用洛社司马公故事。许列稧贠之末云尔。

贞隐集序

编辑

余为癸巳进士时。柳君子安占高等。名声倾一榜。余于唱名班中。望见其颜色。而不得与之语也。其后十年。余长银㙜。则君以摄史在堂后。遂与之懽然也。是岁。上有大处分。夜召大臣诸卿宰。杂议之。上下吁咈。槩累万言。君伏御床侧。运毫如风雨。细细蝇头字。无一言爽误。见者啧称以为奇才也。然时经兵乱。朝廷多故。余亦夙夜奔驰。不暇与君为翰墨之游。而及按岭南出。则君之讣至矣。今者君之孤。以君遗稿示余。余于是始得以卒业焉。其为诗清楚幽贞。类其为人。而间多警绝惊人语。文亦澹宕可诵也。然君得年不永。平生所为诗文。故不多。间又散佚。存者只略千篇耳。余识君既晩。见君之诗又晩。生不能上下云龙。顾独咏叹想慕于断简残篇之中。以自托于后世之子云。良足悲矣。且余近卜宅于终南之麓。实君之故里。而薄有园林亭㙜之胜。使君而在者。杖屦过从。可以朝暮源源。至若岭松池鱼之间。笔走杯行之席。所以扬扢于巢,许,萧曺进退中央之义者。必有如香山之讽晋公者。而今皆不可得也。岂不益可悲也。君讳逸。贞隐自号也。

西湖遗事序

编辑

茂豊正。古贤公子也。及于戊午史祸。父子兄弟傡命焉。后数百年。其裔孙世永。世永之侄栯等。相继叫阍。得有赠秩㫌闾之命。栯又裒集公之事迹。出于野史杂记者。名之曰西湖遗事。西湖。公旧居云。兪公以贵介宗英。薄富贵如弃蔽屣。手操舟钓鱼江湖之上。弹琴赋诗以自乐。其高标逸䪨。超然若鹤之离群。而蝉之蜕壳也。盖庶几乎古人明哲之义。而卒罹于𥚁何哉。伯牛病癞。孔子自牗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伯牛操心谨身。宜无斯疾也而有之。故圣人归之命也。然则公之祸。亦命也欤。公处富贵之地。而躬贫贱之行。迹太奇而名太高。且其所与游者。多危言激论之士。所以处乱邦者。若不能无憾焉。然则公之𥚁。殆或非其命也欤。其命与非命。吾不得以知之。抑所谓福善祸淫。岂不曰天道之常也。而以公之贤。不能保其身家。彼贪淫奢纵累圣朝亲亲之化。而老寿逸乐无他故者。皆是也。呜呼。天道有耶无耶。

不忘稧帖序

编辑

戊申春。海恩吴公。仗钺南讨。余与朴成甫。以从事官从。书吏李震完,金寿聃,文世章,黄宅中,李时柱等。以书记从。与之周旋帷幄间。凯还。吴公策上勋。余与成甫策二等三等。书吏等。皆为原从一等焉。余谓成甫曰。吾辈从吴公驱驰戎马中。既与之同患难。今又与之共安乐。盍修稧。与之讲信修好。以为子孙之传也。时吴公已下世。与其㣧郞彦耈。合三人。列为稧贠。书吏等。皆为下稧。立稧宪。讲定节目讫。佥曰。何以名斯稧也。余曰。吾辈躬冒矢石。得一生于万死之中。同死生之义。其可忘乎。始吾辈投䄃从军。拟以七尺之躯。𮖐马革以归。其不死幸耳。今虽裂茅土。以享太平。然勇士丧元之志。其可忘乎。冦乱之初。列郡瓦解。贼势滔天。社稷之危如一发。其不亡则天也。今虽𥚁乱底平。国有泰盘之安。然安者。危之媒。苞桑之戒。其可忘乎。以此三不可忘者。名吾稧曰不忘稧。不亦可乎。佥曰。诺。稧既成。书吏五人相继死。震完之子福禧。寿聃之子正冾。世章之子煕绩。宅中之子德兴。时柱之子昌耈等。继其父追入。凡为稧中人子孙者。能世讲而勿替焉。则亦不忘稧之意也。

及幼方序

编辑

昔者。范希文自愿为良医。盖其心急于仁民爱物。欲为术以济之。故其言如此也。然希文卒为宰相。而不为医。其意岂不曰功泽之及人。医不如宰相也耶。然希文当庆历治平之时。致位大臣。而其功业之可言者。不过杭州之赈。邠延之治数事而已。未有良法美政可以济生民于水火之中而为惠于天下后世者。然则其功泽之及人者。视古所谓兪,扁诸人。反若有逊焉。嗟乎。希文不审于择术而然耶。抑希文在朝动为危言所中。不能尽为其志之所欲为者耶。是未可知也。赵君廷俊老医也。其术精于治小儿病。往往有神效。所全活甚众。既老叹曰。吾死熟能传吾术者。遂裒集古方。附以平生所经验者。名之曰及幼方。其详在自序及凡例中。传之后世。其活幼济人之功。庸可量哉。传曰。仁人之利博哉。赵君其仁人者乎。赵君寒贱人也。平生位不过邮丞。行年八十。穷不能自食。而其所以济人于必死。延泽于无穷者如此。余为千乘相。行乎国政。非不专且久也。未有匹夫匹妇被其泽者。其有愧于赵君者多矣。然则后之君子急于仁民爱物如范希文而又能审于择术也。则必有不为余而为赵君者矣。

小耆英会图序甲子

编辑

道峯之南。多幽磵奇石。居人喜种桃。方春花发。即一武陵源也。余与啸皋徐相国,东谷李令公。分山以居。自鹃花开后。约为煮花之会。啸皋公开头筵。李令公开第二筵。余开第三筵于新构名吾亭之上。时天新雨。涧瀑有声。百花霞蒸。俯仰觞咏可乐也。既醉。余执爵言曰。请以小耆英名斯会可乎。轮日选胜。盖仿洛社故事。吾辈苍颜白发。足以自命为耆英事。亦有临深而为高者。啸皋公之胤阳城君在座。其年三十馀。吾辈虽不及文,富诸公九十八十之年。自阳城君视之。亦当见推为耆英也。且司马公未老而得与洛社之会。今日之席。使有如文,富诸公者。则吾辈当退与司马公齐肩。而啸皋公年㝡尊。若直据潞公之座。则余与李令在富郑公程太中之间。而阳城君为司马公矣。然年齿视古人甚悬。人数亦不多。故以小耆英名之。而每年为此会。如此数十年。则由小而进于大可也。是为序。

灵鉴庵重修记戊申

编辑

戊申十月。余奉肃宗大王实录。入江陵五㙜山。艺文馆奉教李宗白太素。实偕焉。本府伯赵侯明仲。故人也。相劳慰讫。余曰。君当乱受命。莅岭海雄府。其为政何先焉。明仲曰。修城池。缮器械已矣。余曰。此固先务也。又有以继此者乎。明仲曰。史阁在五㙜山半顶。其侧有所谓灵鉴庵者。岁久屋老。将倾败。故谨为伐材燔瓦。葺理已矣。余曰。此何足为乱后初政之急也。明仲曰。否。惟乱后也。此为急也。庵所以护史阁也。阁所以藏史也。史所以寄斧钺行惩讨。使乱臣贼子惧者也。夫然则庵之所系。亦不重欤。顾今凶逆横肆。至谋动干戈。虽已剿平略尽。馀忧尚有懔懔者。余既从事于城池器械之政。有以备非常于目前。顾独不可以致谨于此。以为天下万世无穷之计也欤。余曰。子之言良是。余始未之深思也。子其勉之。又顾语太素曰。史之藏宜谨。史之书。尤不可以不谨且严也。此非秉笔者之责乎。太素曰。敬闻命矣。于是。明仲请以为记。明仲名命臣。淳昌人也。

东莱城楼记辛亥

编辑

莱为邻倭也。朝廷重其选。庚戌秋。郑侯彦爕以侍从。擢除是任。上谓侍臣曰。边府得此人。予其无南顾之忧。闻者荣之。然侯书生耳。渺然处强邻朝夕睢盱之地。而能使君上忘其忧。何哉。侯之得事圣上不久。圣上所以知侯深若是。又何哉。是必有其故矣。莱旧有城。壬辰陷败后。百四十年。遂不复城。朝廷间尝议筑。然辄以力屈止。今殆乎忘之矣。余于昨秋巡过。有老校能道壬辰事。慨然以为故城低而不坚。故贼得以陷之。然今则并与低且不坚者而无之云。侯莅任未数月。不谋于众。以城筑自任。驰驿以闻。遂以辛亥正月二十一日始役。五月几日告讫焉。余闻而喜甚。适祷雨梁山。迂辔而往。登城周览。山自北东来。有峰面离特起。其支东西行翼如。而城缘而周者。约为几里。夷为平地者。为十之二。堞为几千。有四门。而东西南皆有楼。西又有暗门。其筑坚。其制宏。而森然有法度。其为役。凡百馀日。财用侯皆自办。其馀力所及者。㫌旗戈甲。无不赫然变色。何其能也。始余与闻斯役。虽乐为之赞其决然。若其财用之难继。时月之淹遅。不能不为侯忧之。而不谓其严办神速能若是也。然财可以力鸠。役可以蕫而亟。是不足多也。独怪夫侯之为政不久。未必有深仁厚泽沦洽人心者。而操板锸。一号于众。则将吏以下氓庶僧徒。无不鼓舞欢忻。踊跃趍事。流血被手脚而不知苦。往往出私财发家丁以助之。未知侯能何术致此也。此非孟氏所谓人和者耶。侯之得人和如此。又有城郭甲兵之修。固圉待暴之具。备矣。圣上端拱垂衣。不复以南顾为忧也。不亦宜乎。夫侯之事功。今著矣。虽凡夫孰不知侯之贤也。顾侯始登朝。圣上已深加器异。一朝不计资历而拔之。寄以边门锁钥之重。而喜其得人。知鉴之明。岂不出寻常万万。而抑岂非侯之精神气槩自然有以悚动。欣合于言语形声之外而然也欤。於乎其盛矣。侯能因是而益感奋自励。量宇则懋益恢。学识则懋益进。出而任方岳之责。入而听庙堂之议。则其功泽所被。将使四方无忧矣。岂直莱之一域而已也。城之南楼既成。侯问名于余。余应之曰。圣上已命之矣。扁以无忧可也。侯曰。圣上虽偶辱此教。贱臣敢揽以自侈乎。余曰。吾闻侯之议斯筑也。病劳心。夜不能眠。眠则谵呓者皆城也。其忧之固已甚矣。而今可以无忧矣。斯亦可以称斯名矣。况余非欲侈侯。将以彰圣上则哲之知也。侯岂得以终辞乎。侯曰。然则谨闻命矣。请以为记。所调民丁邑四。僧丁七千。钱八千。米为钱八之一。布疋二千五百。牌将七十九人。多大佥使权顺性主监蕫。曾以善为镇将。蒙褒赏者也。悉著于此。以为蕫国役而弊众靡财。玩愒而无功者之戒焉。

庆州城南楼记庚戌

编辑

不佞忝按岭节时。金承宣始烱季章。出尹庆州。其弟地部郞始熺。同时宰永川。庆与永。比境也。未几。绣衣廉一路。治最以庆,永闻。议者以为金氏兄弟。难兄难弟。然季章宦成不怠。为尤难也。庆故都也。物众地大。素称难治。朝廷重其选。故以季章处之。时季章已为湖西伯。秉旄钺。黜陟五十州吏。入而翺翔于银㙜薇垣之间。其位望固已盛矣。顾屈首从吏役。不已劳乎。然季章怡然无厌色。至则以为岭南新经冦乱。人心未定。民生未遂也。于是去瘼苏残。察眉摩手。恤恤焉不遑寝食。又以为安不可以忘危也。于是。缮甲兵。修城壁。所以为缓急守御之具者。靡不毕举。其莅任堇数月耳。民皆蹈舞歌咏。诵其德而称其功。此绣衣所以褒闻于上。而非其贤且才过于人。何能若是也。所易城南楼役告讫。走书属余为记。余曰。诺。今为岭民而飮泽食惠。安业乐生者。惟庆人为然。为近边雄都。而城固甲坚。可恃无忧者。惟庆府为最。所谓地利人和备矣。是可记也。抑尝闻之。汉太祖以天下之力攻鲁。鲁之人士。方且揖让。弦诵于矢石之间。而城不下者三月。夫鲁本弱国。无地利可知。以项羽为主。无人和又可知矣。而犹为之守死不贰者。何也。诚以圣人遗教之地。愚夫愚妇。皆有以知君臣父子之伦。亲上死长之义故也。今季章之民。既富庶矣。季章之城郭甲兵。亦皆坚且固矣。顾季章之所以为教者。如何也。季章之民。其居家也。皆能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有以兴于行而乐于善也耶。其遇有难也。果能赴义趋仁。涉汤蹈火。有以捍头目而卫父兄也耶。不然则其饱食煖衣。适足为放僻邪侈之助。而高垒深沟。或反为迎贼纳冦之资矣。季章勉乎哉。季章诚以圣人之教于鲁者。行之于庆。而又有以推之于兄弟之邦。则庆其为鲁矣。永其为卫矣。复有绣衣使者至。则玺书之褒。朝夕且下。而风声所动。环全岭七十州。皆将彬彬乎邹,鲁矣。无才能忝长一邦如余者。亦得以坐享成功于其间。不亦善乎。季章请以是说为记。

宁海明伦堂重修记

编辑

天命之理。根于人心。流行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者。斯谓之五伦。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此之谓也。然是伦也。或有时有明有不明。在上之所以教之者如何。而所谓天命之理根于人心者。盖无时而可息也。唯我主上殿下。诞膺大历。光临宝位。一怒而靖獜,亮之乱。端拱垂衣。穆然深思。思所以敦教化淑人心。以为出治之本。于是涣发丝纶。颁降三纲二伦行实于八路。于戯休哉。此大舜命契之意也。吾友郑来卿来周。从银㙜。出莅岭之宁海府。宁士夫乡也。里巷多弦诵。士习礼让。流风馀韵。尚有未泯者。来卿上任未几。礼谒先师于校宫。揖诸生列于庭。宣布上旨。勉以鼓舞振作之意。退而捐出俸钱。增修明伦堂。时新经冦乱。守土者多以城池之不深固。兵甲之不坚利为忧。日孜孜唯筑𮢶修缮是务。顾来卿不此之为。独彼之先。其亦异乎人矣。来卿喜读圣贤书。位已跻下大夫。颠发且已种种矣。而平居不废咿唔。其所得之深。所见之高。有不可诬者矣。夫以圣上之所以为教于上者如此。来卿之贤所以奉行于下者又如此。而宁之俗。又有因势利导之易。则草上之风。其有不从偃者乎。然世教之衰久矣。名利之学。党比之习。痼人心术而士风日益坏丧。内而王宫国都之学。外而校院庠墪之设。只资其为游谈闘䦧之场。而虽以全岭诗礼之俗。将日趋于贸贸矣。今宁之士居是堂者。不有以感发砥砺。立心饬躬。俛焉日迁于善。则非所以勉副我圣上曁贤侯导卛作成之意也。其所以为之之术。布在经典。要皆即夫吾心有以复其天命固有之善。而推而达之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而已耳。▣▣窃喜来卿之政知所先务。遂书此以为明伦堂重修之记。兼以勉夫宁之诸君子云尔。

庆州罢赈宴记壬子

编辑

上之八年辛亥。岁大侵。赈五路。盖五路饥。岭为最。岭庆为最。而赈之善。亦惟庆为最。尹庆者。即吾友金季章也。季章之为赈也。聚糓则如金玉。散糓则如粪土。此顑颔数万口所以济也。壬子五月。赈讫。季章具牛酒妓乐。宴父老将吏监任及士民出糓者。以告成功。乐作酒进。季章执酌而言曰。余不佞忝大吏。不幸值灾荒。民喁喁滨乎沟壑。深恐呴濡失宜。罹于罪戾。乃今知免矣。然微尔东西贸迁。舟车运米糓。虽有钱如山。钱可食乎。微尔考籍按户。先㷀独而汰奸冒。虽有糓。可以均哺而究实惠乎。微尔倾囷发积。以补我不足。能以普济日增之饥口乎。用余命而成余事。助余力而广余惠。咸尔绩。余甚嘉之。用命者。监任之忠也。广惠者。士民之义也。忠且义。邦俗之美。而父兄长老所以为教者。又可征矣。余甚敬之。众既醉。相与攒手而言曰。始吾属殆其无遗矣。今能起之翳桑。而耕且耘。上以养父母。下以畜妻子。皆我公赐也。季章曰。否。非余也。众曰。然则巡相赐也。季章曰。否。非巡相也。惟我主上殿下圣德神功侔天配地。自议赈。发帑赐之。舡粟哺之。固已靡极不用。而尝于筵中教曰。苟可以活民。余虽食小米饭可也。呜呼。此仲尼所谓兴邦之言也。群下孰不感奋。思所以奉承德意也。巡相劳勤则有之矣。余亦未尝敢荒怠。然其使之如此者。圣上一言之倡也。言未已。众皆聚首涕泣。既又北望山呼舞蹈。愿为之死。宴罢。季章作啚示某。请以为记。

浦项仓记

编辑

不佞按岭节来。就辞于骊兴闵相公镇远。相公谓曰。湖岭沿海之邑。困于济州。北路移转。殆不可支。湖南则吾已刱设罗施浦别将。俾掌懋迁转运之事。岭南则延日,浦项地。略为措置。而未果成。君其啚之。不佞窃思之。北路歉荒。视他路特频数。而移粟之际。左右沿海无不骚然。且水路远者几数千里。风涛绝险。十舡往者。不五六还。盖沿民之弊。莫有甚于此者。浦项之距元山不远。若就此设仓积糓。以待不时之需。则北民可以赖活。而岭民之受惠为尤大。此诚大臣经远之虑。而区区杞人之忧。又有切于此者。于是。与庆州府尹金侯始烱季章。相议定计。相基于延日驻暂村北负山之地。以壬子六月三日始役。凡九十日。役告讫。库舍为百间。可容三万石糓。而糓则自别会移划者为万石。以钱布拮据鸠聚者为二万石。敛散典守应行事宜。皆有节目。条列于下。禆将前佥使权顺性,差贠松罗察访南鹤声实干之。其终始任使。甚著劳效者。折冲郑伏龙,金丽成,金丽珍三人。而皆以轻财好义。称于乡里者也。役既成。或问于不佞曰。朝家别仓之设。如甘同,杨津,兴元之属。积储非不多。而贪官猾吏之所蟊蠧。在在皆枵然。今子之经纪虽勤。毕竟安保其不如彼也。不佞应之曰。子之言诚然矣。然自今五六十年之间。国家无事。仓中红腐。但以资贪猾辈蟊蠧而已焉。则岂非幸也。吾恐晋阳之铜柱。荆州之苫蘘。不终为无用之归也。遂以问答之言。并记于此。

寒碧堂重修记

编辑

寒碧堂之名于国久矣。己酉。余以奉安使。过宿豊沛馆。与李方伯匡德。乘夜肩舆以往。时初月微明。但见山色苍然四围。槛外溪声。泠然满听也。其后七年癸丑。余又按节来。乘暇往游之。槩有削壁临水而止。𮢶其半腰而堂栖焉。后楹安于壁。前楹则垒高石承之。而槛出虗空。其制作之妙。殆若鬼斧成之。通判具侯圣弼。以屋老倾败。捐俸鸠工而新之。与万化,拱辰诸楼。一时董始。不阅月咸告讫焉。所需盖千金云。夫鲁缟至薄也。弩不能穿者。力尽故也。本府近凋弊甚。侯又新莅无节蓄。以徒手活数万饥口。斯已难矣。然侯之力则宜已尽矣。顾又穿过重革。何其能也。斯堂也无异观。而惟其架𮢶也。故见其工。侯之斯举也非异绩。而惟堂板荡也。故见其能。夫非韩昌黎所谓因难而见巧者耶。侯本绮纨家。而居官恶衣食。观其操尚所存。虽山阴一钱。盖将摇手而谢之矣。然则侯之清政。当与斯堂也争寒而竞碧。岂直因难见巧之为。相同而已也哉。

黄鹤堂记癸丑

编辑

余纳岭节数月。又忝按湖南来。盖禆将八贠从焉。宣化堂之东南。有所谓禆将厅者。而矮陋甚。不堪入处。李令匡德圣赖。按是道也。谋欲新之而未暇。别置数百铜。以俟来者。及余上营。又措办事力。使金佥枢鼎九,南郞厅龙举干之。五十日而役告讫。乃以癸丑十月日。置酒落之。诸君作而请名。余应之曰。名以黄鹤堂可乎。诸君皆余耳目也。手足也。而最所敬畏而信重之者。有二君焉。崔熊川德中。聡明强介。李宝城泰昌。忠信质直。又皆闲于韬靲。炼于事务。凡所禆益。固已多矣。向余按岭时。欲买名马。崔君谏止之。及来此。淹病而有妓在侧。李君怒而逐之。崔君。欲余之无过者也。李君。欲余之无病者也。非爱余之至。能若是乎。余深感之。思有以㫌之。而适斯堂成矣。昔者。晋平公飮酒乐。宰夫杜蒉者。扬觯而谏。晋公㫌其觯曰杜举。余亦欲以崔,李名斯堂。然恐二君之谦。不敢当也。故用隐语而谓之黄鹤堂。盖黄鹤者楼名。而因崔,李二人诗。显于天下者也。事虽不类。余所窃取者。意盖如此也。诸君皆以二君之爱余者爱余。使余免于疹疾远于过耻。而后来者。亦以二君之事余者事其主将。则其于居是堂也。可以无愧矣。酒酣乐作。余又执酌而歌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诸君相与拜谢。请以为记。

广寒楼重修记

编辑

湖南楼观之胜。惟康津之听潮。灵岩之对月。南原之广寒为最。然听潮则前临阛阓。而少清虗之致。对月则傍阻大山。而无辽阔之势。若夫背郭而临野。以繁华佳丽之观。兼清虗辽阔之胜者。盖未有与广寒比者。诸山四围。中抱大野。其圆如月。而楼在其中。嘉名之锡。无乃以是故也欤。上之九年癸丑。有盗挂凶书于南原之万福寺。上赫怒。特命臣▣▣按道。▣▣以砺山府使赵侯虎臣。慷慨机敏。荐于朝。移除南原县监。委以购捕之责。侯亲出没民间。昼夜讥𧨝者凡一期。而贼终不可得。无以泄神人之愤而仰副朝家委寄之意。此诚▣▣与侯之罪也。南原以湖岭大都会。素称名府。近甚凋弊。殆无以为官。自侯莅事。修举废坠。厘革弊疵。吏戢民安。政成事简。侯以广寒颓败无旧观。捐俸鸠工而新之。或有问于▣▣者曰。赵侯南原之除。所重有在。而侯不能发一谋获一贼。顾欲餙楼观。侈耳目以悦使星。是殆不讲于主辱臣死之义者欤。▣▣曰。子之言诚是矣。然子入其境。见农桑之劝课。何不曰侯不能获贼。何为劝课农桑云尔乎。入其庭。见词讼之听理。何不曰侯不能获贼。何为听理词讼云尔乎。夫修弊补漏。亦政之不可阙。而与农桑之劝。词讼之听。一也。既一日在官。则官中事若大若小。皆吾责。岂可以贼之不获。而遂废其目前应行之事也。且夫悦使星欲有求也。而侯尝黑头秉旄钺。亨衢之步方进而未已。将何求乎。彼而为之悦也。且闻侯之言曰。吾将谢绝仕宦。仍家于此。虽十年二十年要以必获为期。如不可获。则继之以死。以谢吾君与吾巡相知遇之恩。呜呼。忠臣之事君。非一道。志士之报国。无定法。是故。古有垂翅于桑楡而奋翼于渑池者。以一事之不效。而辄欲自废。自废之不足。而又欲杀身。则不几为匹夫沟渎之谅乎。然其恳诚激忠。笃于主辱臣死之义可知。何谓不讲也。况推是心以往。则他日国有缓急。冲矢石蹈汤火。毅然任一面干城之托者。未必非斯人。而此楼之修。亦安知不为荻墙铜柱之用也。子姑退而俟之。遂书其问答之言。以为广寒楼重修之记。

候仙楼记

编辑

沈侯命说梦赉。同硏友也。从㙜侍。为养得湖之扶风。扶为边海鱼塩地。商𩦱之所都会。其俗好利。多狙诈。喜争讼。素号难治者也。梦赉至则明以临之。仁以字之。约己奉公。勤砺不懈者。期年如一日。既而政成事简。府库且有馀积也。侯以县城南楼颓毁甚。捐财募工。掇旧而新之。加丹艧灿然。数十日而工告讫。楼旧名聚远。今改以候仙。盖前对蓬洲山。仙人所居故也。侯征记于某。某曰。诺。世之名官。多不闲吏事。且或骄亢自高。以懒散不事事。自命为清净。虽龟玉毁于前。而慢不为意也。侯则不然。其聡明材力。足以剸烦剧而屈首簿书。间不以为疲。又其馀刃所推。能修举废坠。增餙游观。名官所指为能吏事。而鄙薄之者。靡不竭力焉。斯乃可记也已。抑余巡过是邑。雨中登望月楼。楼在衙轩前。前临旷野。左右森然梧竹。余顾而乐之。然屋老倾败无馀地。不可久居也。余执酌而言曰。此名楼也。而今如此。是谁之责也。侯曰。然。城楼事未讫。盍姑俟之。今则城之楼已成矣。侯果能有以继之。终不落莫否乎。兼为讯之。

明见楼记甲寅

编辑

府城之设。在我太祖大王举义回军之年。观察使崔有庆实主之云。既历年久。坏败无馀地。盖以威凤城。为早晩缓急之归。视此为弃地。而未有肯修葺者故也。某窃以为道臣受一面安危之托。虽平居无事。重门御暴。宜有其术。况当危急。人心去就。惟道臣动静是视。而所居无崇墉峻壁之卫。仓卒捧头鼠窜。则一举足而千里封壃。遂非其有矣。且本州以湖岭都会。为湖西出入之咽喉。为道臣者。当以一身。毅然任蔽遮江淮之责。势穷力尽。则死之而已。若或弃而之他。贼且遵大路鼓行。其孰能御之。然则威凤固险矣。然懦㥘无胆气。全躯保妻子者。去而避乱则可矣。将以控扼要冲。藩卫王室。则不亦左乎。于是。不谋于众。断然为改筑之计。乃以按道之翌年甲寅正月甲申。告祭城隍。掇旧城。伐石于黄坊之山黑石之洞。二月三月运石。四月五月六月。参新旧石筑之。七月八月。设虹霓建门楼。于是乎城之事讫。而通判具侯圣弼,中军前县监崔德中干之也。方始事。不悦者造谤流布。㙜臣启请停罢。庙堂之臣。亦多言其不便。独上以为若已始役。则不可中掇。遂有下询之命。臣某上䟽。具言自初经纪之张本。所需财力之出处。与夫雇用役丁。不役农民状。仍请坚定圣志。勿挠浮议。上赐批曰。卿之经始。实有意见。不挠在予。卒事惟卿。臣某拜稽祗承。布告将吏。将吏皆感激懽欣。趍事益勤。遂不日而成。夫路傍之舍。理宜无成。实赖天日之明。洞达于堂陛之外。而不见夺于浮哓之论。虽以某之无似。奉而周旋。得有成功。是不可无识也。遂以名南门之楼曰明见楼。所谓相西,判东,中车门之名。亦各有其义也。城周几步。雉与堞几。用丁夫几。钱糓布炭铁灰几。都监牌将色吏姓名等。筑城誊录可考也。坤止山在城南。去城不三百步。贼若临之。城必殆矣。后之临乱欲守此城者。不可不知此而先有以啚之也。巽书于此。

无佚堂记乙卯箕营

编辑

大同督邮李君师德。莅任未几。能祛弊苏残。以其馀力。治数架屋。为燕居之所。盖其游刃之恢也。余高祖赠赞成公讳某。从翰苑。出为本驿察访。宣祖大王特赐内藏经传以宠之。夫翰苑。极选也。邮官。末䆠也。无内无外。惟人是择。当斯时也。官岂有不得其人。人岂有不举其职者乎。近来铨臣不职。多以猥贱𦐇葺者苟充。以致马政不修。邮属多怨。至于馆宇厩库。亦皆荒颓无馀地。今乃得李君而一新焉。择人之效。盖如是矣。余为名其堂曰无佚。取颜子对哀公之语也。无佚之意甚大。而君之才敏。非止于驿丞者。入为台侍。出为州府。推此意。启告于上。而为政于民。则必将终身受用而有馀矣。余方以铨长还朝。窃有所感于中。书此以为无佚堂记。额亦余所书也。

义州来宣阁重修记丙辰

编辑

来宣阁者。义州府之别馆。所以处往来使星者。而府尹赵令镇禧所刱也。岁乙卯。余忝按西节。丙辰正月丁酉。为候敕馆于是阁。越四日辛丑。夜忽火作。渠渠者不移时。而荡为灰尘。抑余按岭南。烧营屋百馀架。太学士李公德寿闻而喜曰。某也面有火色。而处火方。久常忧其不能返。乃今不以身以屋也。及余西出。贻李公书曰。火方则固可忧。今所处金方也。以火销金。理也。公其无忧矣。盖戯言也。而卒为巧谶焉。余不习麻衣法。未知果有是理否乎。诚有之则色金者。未必伤于金。色水者未必厄于水。何也。唐之马周火色。而未尝闻焦其一发。又何也。殆李公多言而中也。灾孽之来。必有所以致之者。见于五行传者详矣。余以不才。滥叨隆寄。政烦而近于苛。刑重而涉于虐。使一路军民。嗷嗷然如在燎原。天以是警之。不亦宜乎。然则是火也。以余不职之故。非余之色也。时余已解藩任。临归割簿馀。属本府尹。以图改建。既而。府尹以书来告役之完。征余为记。且求书额。余既喜府尹之亟修废坠。又欲志余所以不职而召天之灾者以警后。是以不辞。府尹姓郑。名必宁。屡典州府有声。蕫役者。乡人白自谈也。额则余笔拙。使儿子载得书之云。

永川沧州乡贤祠赞

编辑

永川苍水里者。故副提学曹公遗墟也。乡人立祠祭公。征记于显命。谨按。公讳尚治。英庙时人也。光庙受内禅。公不庭贺。投䟽挈三子。致为臣而归于大岭之南以终。当是时也。光庙由藩邸。俨然临天位。虽如六臣者。仓卒不知所出。方且舞蹈于大庭之列。公独首先去之。以自异于天与人归之会。非天下之大勇。孰能与于此哉。公之得不死。偶然耳。然六臣死之。公不死也。死者。其迹彰而易见。不死者。其心微而难知也。故后之谈者。往往尚论于粗迹之同异。而端宗复位之后。卒不得与六臣。并食露梁之祠。盖有俟于百世之公议。而苍水祠之所以作也。林沧溪铭公墓曰。三仁之行不同。而孔子并许其仁。使后圣而序列焉。公与成朴诸公。其亦可谓殊涂而同归者欤。沧溪。近世名儒也。所以发挥者如此。而其言信而有征。今显命之为祠记。谨述沧溪之铭而已耳。岂敢别为之说也。抑公既去。朴公彭年有书曰。瞻望行尘。卓乎难及。成公三问书曰。永州清风。便作东方箕颖。吾辈乃曹丈之罪人。即此二书而观之。方六臣诸公之未死也。其意若有愧于公者。而切切然惟获罪于公是惧。然则六臣之死。虽曰公之去有以激之可也。此书后出。不入于铭中。故辄推说如此。以补铭中不足之意云尔。赞曰。

光庙受禅。坐法宫中。集贤群彦。顿颡呼嵩。展也曹公。抗䟽乞躬。有婉其辞。有炳其衷。公不自言。六臣知公。曰我不死。辱公高风。卒以身殉。卓树柱穹。生死涂殊。毕义则同。匪直同义。公实劝忠。露梁之祠。苍水之宫。芬苾馨香。神理融通。提挈来朝。庄陵在东。

闲山岛制胜堂记

编辑

赵令公儆。按统制营时。余在筹堂。每见其奏状。不喜为变通新奇之策。必以修举李忠武故事之废坠者为先。盖持重守法度。蔚然有古将风焉。闲山岛在统制营之前。舟舡之由见乃梁出露梁口者。皆过之。实海路之冲也。忠武公尝击破倭舡七十艘于岛之前洋。即岛中而阵焉。峙粮缮械。隐然为海上长城。及元均挤公而代。间尝陷贼。而卒亦走死云。公之在岛。立制胜堂以居焉。公既没。营始移建于今所处。而堂遂废。于是公旧址湮没。且百年矣。乃者。赵令公登览而叹曰。是不可一任其荒废也。遂重建斯堂。其䂓制一皆按公之故。又别为廨数十架。以为大操时飨士之所。专书告余。请为记。余曰。诺。忠义之于人性所固有。然必待劝而后兴焉。然则斯堂之作。乃所以劝忠义于南民也。南民之于忠武公。盖尝有父母之爱神明之畏。然而岁月既久。耳目浸远。昔之家侑而户祝之者。今至于渐怠。当斯时也。不有以兴起之。则民恶能有所劝也。且斯堂也。即公所尝盟山誓海。鼓鱼龙而震草木者也。其喑𫫇叱咜赫然精爽之可畏者。若可以仿佛其一二。而东临马岛卉服之乡。北胆露梁星陨之墟。风怒云屯。鲸鳄呑噬。山哀浦思。猿鹤悲吟。虽寻常行旅过之。莫不竖头发而裂目眦。而况以南民父母之爱。神明之畏。其所以凭依想慕。激昂慷慨于中者。尤如何。而其于敌忾之忠。死绥之义。亦将竞劝而不可遏矣。此在固边圉捍王室之道。岂小补也哉。余尝忝按岭节。浮海过其地。想像英风彷徨者久之。今于斯役也。以托名楣间为幸。而不宜以不文辞。为之记如此云。

镜浦㙜重修记癸亥

编辑

江陵曹使君。抗志高。富于文章。顾与世寡合。垂老分江陵符以去。余为诗送之。其未得江陵也。与余遇于南汉之林寺。悬灯夜语。约同游溟岳。而乃使君先之。余诗有黄鹄壤虫之叹者。以此也。使君既至任。江之邑子李君泽徴。以政府郞。自岭外还。余问使君之为政何如也。李君曰。未见其为政也。但闻以镜浦㙜之坏于风雨。而失其向背之正。上下之宜。凉燠之适也。谋所以新之。而以其隘也。故敞其窗楹焉。以其朴也。故焕其丹雘焉。以此日从事于木石斧斤之间而已。未见其为政也。余曰。然。是其为政也。夫临不测之高。而前对万里沧溟。引绳墨而裁阔狭。执䂓矩而奠位置。运之于方寸之内。而日月之出没也。风云之变化也。雪山银屋之拍天也。蛟龙鲸鳄百怪之蜿蜒也。无不听约束于轩𭏊之下几席之间。此天下之大经纶也。奚其为为政也。且夫正向背。政之经也。宜上下。政之衷也。凉燠之适。政之时也。窗楹之敞。政之通也。丹雘之焕。政之文也。夫经也衷也时也通也文也五德备。而政于是乎成矣。以是为政天下。可运于掌。何有乎一州之小也。李君谢曰。小人但知簿书讼狱之为政而已。恶足以与于此哉。未几。使君有书告功之讫。且征记焉。余未尝一登其㙜。㙜之胜槩殊状。不可以强言之。独书与李君问答之言。以为镜浦㙜重修之记。追忆林寺夜语。亦为之慨然也。使君名夏望。字雅仲。昌宁人也。

镇边轩记

编辑

权令信卿。从银㙜。出尹湾府。期年去弊兴利。以惠以威。吏民安而乐之。所处政轩。矮陋倾颓。不足以重边镇观瞻。信卿厚集财力。欲有以新之。顾以四山童濯。无所取材为忧。一日有大木屡百株塞江而下。盖时久雨。江界狄逾岭崩。岭上之木。荡折飘流而至者也。于是。信卿取以为用。始役若干月日。工告讫。为屋凡四十馀架。轩曰镇边。楼曰望辰。而加丹雘焉。夫德政所感。古或有浦珠之还。穴砂之开。岭木之无胫自来。亦此类也。未知信卿行何能致此也。抑余于此。又有感焉。木之生于岭上。其大连抱。其长参天。然无由自致于匹石之庭。盖将老死腐朽于穷山绝峡之中。而乃为雨所汰。顺流千里。卒任栋梁之用。天之所以曲成万物。因材而笃焉者盖如是。而其在人亦然。信卿敦厚果断。蔚有需世之具。而顾未有奇之者。遅回不振者。数十年。及为是任。会边壃有事。信卿随机善应。若利器之遇盘根。每奏状至。上必临筵称赏。显有欲用之意。譬之木则信卿。盖已出于穷山绝峡之中。而沛然乘千里之流。其为栋为梁。以需大厦之用可俟也。然则信卿之致岭木。不但德政之感而已。盖亦为信卿他日晋用之符也欤。信卿名一衡。安东人。余季祖议政公宅相也。

燕超亭记

编辑

李侯日跻君敬。莅安未二期。政成而化行。吏安而民乐之。君敬但坐啸无事。遂就政轩之东。占一高处。建屋十架。名之曰燕超亭。盖取昌黎氏燕喜亭。眉山氏超然㙜二记之意云。余奉使沈阳。飮饯于斯亭。试凭栏举目前俯。万井烟花。层观丽谯。左右暎带。而清江一道。隐现于林峦之外。往来风帆。若可数也。酒酣。君敬作而言曰。愿公之记吾亭也。余曰。子之亭。已有记之者矣。斯亭也实兼燕喜,超然之胜。而二氏之记。各已详言之。何用吾复为之也。夫世界之𡙇陷。造化之无全久矣。试以今行所经历者言之。练光之佳丽。浮碧之幽敻。百祥之䧺杰。各极天下之胜。而不可以相兼。此千古胜地之恨也。岂独江山亭观哉。文章亦然。昌黎氏之䧺浑崇深。眉山氏之变化神妙。皆可谓千载一人。然较挈彼此。则艺苑谈评。皆不能无憾焉。今子之亭。萃百美而集众善。窈窕幽妙之趣。爽豁圆瀜之致。无所不备。视向所称三楼者。虽不无大小之别。查橘各自有味。盖燕喜,超然之具体者也。然则合昌黎,眉山为一人。然后可以记斯亭也。我何敢当。然昌黎,眉山之合为一人者。未可得。无已则何不取二氏之记而幷揭之也。苟如是则斯亭之胜尽于此。而昌黎之䧺浑崇深。眉山之变化神妙。皆为子效用矣。花开月明之夕。水落山高之秋。试使清唱少女。比喉而歌之。则金声于前。玉振于后。以亭则具体也。以文则大成也。子倚槛而眺。凭几而听。不亦乐乎。君敬谢曰。谨闻命矣。抑事有可以触类而推之者。请因公之言。而论公之所以为相可乎。玄龄谋而如晦断。宋璟方而姚崇通。众长集而后。治道成焉。今公处裁物之地。而欲以彳亍踽凉行。何哉。余起拜曰。君敬教我矣。遂书之。以为燕超亭记。

御书阁记

编辑

故奉朝贺鹅谷李公卒之八年丙寅。筵臣有言。其善处辛壬间。不参鞫不参贺者。上为之嘉叹。手书㓗身忠国四字。注其傍曰。㓗身。能㓗党世。忠国。心忠王室。又书松柏岁寒知。忠诚古今识一句以赐之。仍令建阁。刻揭如崔奉贺御书阁例。公之胤判书宗城。祗奉感泣。阁成。征记于显命。显命早辱公知奖。公临没思见显命。而适在外。不克拜受言善之教。至今为恨。今因斯役。得以少效区区之诚。亦显命之愿也。遂忘其僭猥。谨再拜而为之言曰。呜呼。方镜,梦诸凶之横也。睒睗噬啮。如虎如狼。渊毒阱狼。谋动国本。宗社之忧。有不胜懔懔者。当是时也。世禄亲臣之义。将如何而可也。欲色斯远引乎。则义不忍也。欲摧陷廓清乎。则力不足也。苟可以周旋弥纶。强此艰彼。卒使身国两全焉。则虽黾勉其间。容有不能已者。公之所以履危厉而获艰贞之吉者。盖此义也。公以宿德重望。隐然为善类之宗。不激不随。不缁不磷。声应影从。壮我元气。虽运动无迹。而阴有以扶护国势。及至甲辰大丧危疑之际。密赞大臣。以计屏远凶人。将兵者谈笑指顾。而措国家于泰山盘石之安。向使公。或引而去之。或轻与之角。而不能安于朝廷。则君子无所恃。小人无所畏。毕竟国安危未可知也。书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有容。若是者。非有智名勇功之可言。而其功泽所被。自然为子孙黎民之利。惟公可以当之矣。由是。晋登台司。仪刑百僚。进退以礼。宽乐寿耈。考其始终。粹然为元祐完名。而身殁既久。纡渥愈隆。天笔煌煌。昭揭日星。遂与崔少陵一丝扶鼎之褒。并曜于无穷。猗欤盛矣。是时。上又追念公先祖白沙公勋烈。入览遗像。亲为文以祭之。公族弟故领相云谷公忤于时议。有三司追夺之启。而上出矢言以斥之。是皆盛德至恩也。并记之。于以见公之一家遭逢之盛。又以见上于乔木忠贞之世。所以褒宠而保全之者若是其勤。呜呼。百世之下。孰不兴于善而劝于忠哉。

角巾亭记

编辑

角巾亭者。鹤西徐尚书园亭也。公每朝退。披襟岸巾以自适也。亭盖四楹方栏。白茅覆之。阶数级。庭略干畒。花竹列焉。公夙夜鞅掌于铨衡钱谷之间。及其身罢意倦。欲一日挂冠去之。而不可得也。于是。作斯亭以自见其志。未几。公没而亭独岿然矣。丧三年将阕。诸孤以公雅好在是也。为之修葺。谒余为记。余尝铭公之神道矣。公之志业事功之详著焉。今何说。又记公之亭也。然余于此。有以见孝子之不忘其亲也。呜呼。岁月流迈。筵几将撤。遑遑四求而不可复见也。将以即夫平生燕闲之地。琴书几杖之所在。凭依彷想乎其万一。而风花之朝。雪月之夕。庭宇靓深。帘帷掩映。进而僾然若有睹也。退而慨然若有闻也。当斯时也。孝子所以自致于如在之诚者。有不能自已者。诸孤之勤于斯亭也。意盖如此。是可记也。抑公生而降岳。岳则公也。没而骑星。星亦公也。春杨之濯濯。云松之蔚蔚。公之风标在是也。芝兰之馥郁。琳琅之锵鸣。公之襟䪨在是也。公身虽亡。洋洋者。盖无不在也。夫如是则斯亭也有亦可也。无亦可也。余因亭记而书之如此。一以慰孝子羹墙之慕。一以寓故人梁月之思云尔。

铜雀紫砚记

编辑

有相识武人从北边来。以一砚赠余言。渔人获之于豆满江中。而其色紫。其制方而四角削其池环而中圆受墨。所谓四海砚者。其背刻曰乾符十年八月日。敕赐铜雀紫砚。乾符者。唐僖宗年号也。僖宗时。去今八百馀年矣。当时受赐者何人。而其沦于豆满江者。何也。历八百年。而复出归于余者。又何也。其显其晦。有数存于其间耶。中国人以铜雀瓦砚。称佳品。而此则马肝石也。曺操以天下之力。筑此㙜。其以石。不以陶也欤。未可知也。以其为文房古器也。受而不辞。以藤鞭谢之。物之从人。亦各以其类也。

唤醒堂重修记

编辑

唤醒堂者。东岳李公文藻故宅也。负终南之麓。而园林之胜。栋宇之隆。甲于都中云。始公以兄子牧使公之无居室。推以与之。传至牧使公之孙教官公。贫不能有之。则公之玄孙今大宗伯公以厚价取之。仍旧材而新之。堂既成。扁揭旧号。征余为重修之记。余曰。诺。东岳公。视兄之子犹己子。举千金甲第。以与之如土芥。其厚行高谊。可以劝薄俗。宗伯公能推还旧物于百年之后。使栋宇之隆。园林之胜。一朝焕焉复新。亦可谓不负堂构之责矣。是皆可书也。然此何足言。余尝读李文叔洛阳名园记。有曰。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征于园囿之兴废。斯言岂不信然乎。使我国家不能常盛而长治也。则李氏园宅。独可以历百年传一姓。而不遂为路傍之传舍乎。然则李氏园宅之传弥久。而我国家亿万斯年之庆。可即此而卜之也。余于是不暇为李氏喜而为国家贺也。抑宗伯公有东谷郊居。而与余归鹿亭为邻。唤醒堂又与余云鸟轩为邻。若有不偶然者。并记之。使两家子孙知之云尔。

勋府画像帖记

编辑

上之即位四年。靖麟,亮之乱。策奋武功臣十四人。忠勋府。功臣府也。开国以后。诸功臣画像。佚于兵火。肃庙庚申。保社诸公。刱立纪功阁。列书功臣姓名。揭之壁上。画像则藏于家而不藏于府。非古也。余慨然于此。遂模奋武十四人小像。妆池为帖。柜藏于纪功阁中。盖渐欲复古而使后来者继之也。自戊申。至今二十四年。同盟诸公。过半凋落。馀者。余与灵城,彦城,韩原,全阳,仁平七人。而亦皆老白首矣。羽箭贤冠。森然若昨日事。而盛衰之变如此。良足悲矣。灵城,彦城,仁平及余之像。皆新模。馀就家藏旧本。移模云。

关王庙抽签记

编辑

中后所关王庙。有祷多灵应云。余使儿子载得。暗祝曰。天下陆沉百年。真人之出。当在何时。抽得第几签。其辞。略曰。门衰户冷。午未年间。须得螟蛉。方亨通。余以意解之曰。门衰户冷者。虏运将讫也。螟蛉者。帝王为天地宗子。其革命继统。如螟蛉子承家一般。噫。神告之矣。然午未年。一甲有五午未。未知的指何午未也。余老矣。恐不及见。聊记之。以遗子孙云尔。

名吾亭记

编辑

甲子三月三日。归鹿翁之亭成。是日也。久旱而雨。麦将枯而勃兴。农人相庆于野。翁取东坡喜雨亭记中语。名之曰名吾亭。西邻徐相国题其楣。画者金喜谦模之。亭在断𡵫上。枫松百花。绕之栏外。瀑坠成潭。隐约出林端者。道峰诸峰也。归鹿翁。记。

族谱跋戊申

编辑

我赵得姓八百年。蔚然簪组相望。世所推谓巨阀。顾未有谱牒刊行者。盖阙事也。沧江公曾为编成一本。其后又有吾家旧本及宗丈始鼎氏本。崔明谷所为序。然其传亦未广也。岁乙未。季祖议政公倡议发文。告京外诸宗人。仍属余伯氏谏议君干之。谓其详而敏也。谏议君就诸本增删之。釐成三册。条列节目。灿然明备。原源寻派。务便省阅。其用工勤矣。积十数年。草稿甫完。而议政公先已捐馆。谏议君继又奄忽。今者孤侄进士载健。惧先志未克就。遂为雠校缮写。入刊于从伯氏关东观察营中。豊壤谱始将行于世矣。盖是役也。议政公倡之。谏议君成之。其卒能锓榟而寿其传。则观察君之力是赖。而载健继述之孝。亦有以羽翼之也。呜呼。自沧江公始有意于斯。而至今百年。然后得以成焉。吾宗之庆。孰大于是。顾以议政公倡始之意。谏议君用工之勤。而不及享其成而同斯庆。可胜悲哉。既刊。藏其板于杨州赤城洞始祖墓傍见圣庵。跋。

祖鉴跋戊申

编辑

东宫邸下。因宾客李台佐言。令文学臣赵▣▣,司书臣郑锡五等。采录祖宗冲年事迹之在龙飞御天歌及列圣志状者。作册子以入。臣等谨将两册而考阅之。则冲年事迹所载录者不备。不能以成卷帙。而窃伏念祖宗平日嘉言善行治法政教。实可为子孙万世之龟鉴者。尤不可不知于蒙养早谕之日。以立其准的。不唯冲年媺德之为可法而已。故辄敢并采而尽录之。以类相从而为二十编上下两册。世系至中兴四编。我朝三百年大纲事实也。自资质至好谏五编。进学修德复善之至法要道。自内治至治兵十编。帝王治平之弘模大范。盖所以仿大学明德,新民之目也。夫明德。本也。新民。末也。本立则末举。邸下诚能于学问德行好谏三者。实体力行而有得焉。则内治以下。直举而措之。而继志述事之孝。莫尚于此矣。惟邸下勉之哉。谨跋。

应制稧帖跋庚戌

编辑

岁庚戌正月丁丑。上以手书御题下政院。令在直诸臣制进。命招提学臣徐命均科次。讫。各赏赉有差。始御笔下。诸臣聚首擎玩。咸曰。是至宝也。被首选者。宜专之。以为荣。既而。显命猥居秕糠之前。愧无以当之。窃意以为物之希有者。称为宝。然苟可以与众共之。而顾一夫私之。非所以彰其为宝也。退而摹取六本。妆为七册。下方列书姓名。名以应制稧帖。各藏弆。以为传家之宝云尔。

叔父赠赵润卿序后跋

编辑

自余之废居马江。惟嘉,林诸宗是依。胥宇之日。专赖吾润卿之干力。余则只入处而已。则成吾继志之事归休之计者。实润卿之功也。此基荒废。于今四十年所。一朝复瞻旧观。而数椽之屋。犹可以容膝。漂泊寄寓之中。忽焉有此。于分亦侈矣。夫士之立于朝者。孰无易退之志。而当退之时。不能无遅回眷恋之意者。无他。无所归而然也。自此先人之弊庐存。而吾之进退。终不苟矣。润卿之为惠。岂特一时之干力也哉。况复润卿之居。隔一衣带。扁舟匹马。来往靡常。敦叙之乐。有陪于在洛之日。其幸尤大矣。古语曰。爱人以德。使余庇身。于此而得遂平生之志者。非润卿则乌能及此。此非爱人以德者乎。王考居此时。从叔海南公。亦犹今日之润卿。而吾二人。俱以两家小孙。复追此乐于五纪之后。相对话昔。又不能无感焉。近余病寒。闭户涔涔者数旬。窗外风雪政深。而润卿适来宿。备言其寒苦之状。遂辍此与之。俾障其瓮牗隙风。仍又书此以赠。庚午之腊。曳尾畸客。

此吾叔父舍人公文与笔也。曾在己巳。公退居于白马江上。有终焉之志。此其所以识也。未几。吾先君下世。祖妣洪夫人尚在堂。公不得已为养。复从仕宦。既而罹文网。遂穷厄以终。呜呼。后之君子览此。庶几知公之志而悲公之不幸也。夫汝桓。即序中所云润卿公之胤也。袖来求余妆簇。仍请跋语。遂抆涕。书于岭营澄清阁中。

族谱后跋辛亥

编辑

戊申春。从伯氏取刊于关东营。显命猥为跋。会獜亮乱起。从伯氏以召命还。事遂已。今显命忝按岭节。捐俸鸠工。始刊。数十日。功告讫。自乙未建议。至今十七年。显命以当日少年布衣。得跻滥至此。颠毛且已种种。则其间死丧生育婚嫁科宦人事之变。可推知也。第其居在远乡者。未暇往复为之厘改。是可欠也。藏板于尚州青溪寺。以有所居诸宗看护之便也。

李贞谷寿长书帖跋

编辑

余年八九时。学文于姜鹭洲。十三四。学贞谷笔。今发种种老矣。而文与笔皆不成去。夫斯二者。乃末披耳。而求之不诚。习之不专。卒于无成。则进于此者。可知矣。甚可愧也。鹭洲之子泰度。以贞谷书李参议济民所为序者。求余跋其后。余以不能辞。独书此以自警云尔。辛亥清和海村。题岭南澄清阁中。

薛文清从政名言跋

编辑

余以退陶李先生言行遗编云。通判韩侯德弼。求有以报之。既以韩侯以薛文清先生从政名言。示余。余受而卒业。其言约而其理该。推而极之。天下国家可治。反而约之。又皆本之身心。而要可为居官莅职者之龟鉴也。余以庸谬。忝叨隆寄。发于心而达于政事者。动乖理致。愧不足以读是书。然若能因是而得力。警惕知所更改焉。则岂非先生之赐。而韩侯之惠不亦大乎。遂与之啚入锓梓。以广其传。将与世之有官守者共之也。然欲读此者。必先读先生所著读书录而后。可以溯源而沿流。此亦不可不知者也。李先生言行录。亦欲并刊。而顾未遑焉。是可恨也。

玄德润武溪诗轴跋

编辑

余以检赈。匹马驰八百里。到东莱府。又将迤走晋阳。其劳碌可知矣。玄君德润乘间。袖示武溪轴。其溪山文酒之乐。令人起兴。然如余干没者。虽欲往从。不可得也。君即轴中人。顾舍此而奔走于商倭巧绘之间。何哉。相视一笑。书此归之云。海村书。

题盘龟亭搜胜录跋

编辑

壬子清和。监赈东京。乘暇入盘龟洞。亭主适他出。余爱溪山水石之胜。欲一宵托宿亭中。以主家痘忌。未果。夫主翁之不遇。痘神之见逐。虽可恨。皆不我由者。独飞来峰下仙游㙜上。修竹千竿。红桃百本。其间正好引一杯。而行不挈壶。村沽亦难得。秦丞相为法之弊。真可悔也。临去书此留之。以供主人翁归后一粲云尔。海村题。

溪埙郑处士万阳遗稿跋

编辑

显命忝在筹堂。阅名公卿荐牍。屡见公名。已知为岭之贤士也。及按节来。公之殁未期。殊以未及一日奉教为恨。间造公弟寝郞君而谒焉。盖忠信谦和。君子人也。观于其弟而如此。即公之所以为兄也。可知。显命于此。益恨此来之不较早也。寝郞君以公所论当世政务三篇。见示。显命谨受而卒业焉。则乃田政兵政与科制也。夫田政。所以养民也。兵政。所以御暴也。科制。所以得贤而行夫二者也。世之论此者。不沦于时俗之陋。则往往泥古而不知变。均于无用而已。若公之言则不然。本之于三代之典则而极其正。参之以历代之因革而极其通。又各以当世俗尚之便。时措之宜。斟酌折衷。要以不背于古。而可行于今。庶几乎一王之制者也。公非以是求知于世者。然诸公但能荐其名。而不能用其身。使有以举而措之。顾闭之巾衍。将与夫其人也同腐朽。岂不可悲也。抑得于心而后。措之事。明乎体而后。适于用。即乎此。而公之所以得于心而明乎体者。可见矣。然公之全稿。尚未脱草。无以窥其全体大用之所寓焉。则是又显命所深恨也。

郭忘忧募义录跋壬子

编辑

玄风郭生元甲。以其先祖忘忧堂先生龙蛇募义录。附火旺山城同苦录者。见示。盖壬辰倡义。丁酉守城时。籍记应募诸公姓名者也。夫军中置籍。例也。若夫表德生年别号居住洞里之靡不毕书。何其谨细也。以若而书生。奋赤子抗日。滋之凶锋。至积薪置火以自拟。而其从容整暇如此。此其所以谈笑办贼。卒能成保障江淮之功也欤。录中诸公。盖多名硕同声之求。可谓盛矣。然体察以下数公。特一时往来耳。而并录于此。何也。恐不可不更加厘正也。今年即先生降岳之岁。而适于火旺城下。得览斯录。真奇事也。败垣颓堞。犹可指认。而仿佛见红衣白马指麾驰聚之状。遂倚剑引满。不觉气耸如山也。书于夏山馆。

南溪朴先生简帖跋

编辑

右帖。南溪朴先生与灵山县监李公往复书牍。或叙寒暄。或讲论经旨者也。于此而先生之所以教。李公之所以学者。略可见矣。李公即某先人姑兄。同时受学于先生。故书中多及先人表德。至或并书书面。奉玩以来。孤露者不胜怆涕也。尝闻先妣之教。朴先生方僦居玄石江上。先人与李公朝暮徒步往来。外王考承旨金公闻之。买与一驳马。而亦不乘。岂以一马不可以两骑故也欤。两家子孙。不可以不知此也。李公之孙之昊子明。袖帖来求为跋。谨书此归也。

郑敏教诗稿跋

编辑

润卿以季通遗稿。见示。诗凡数百篇。与余酬唱于达城者为三之一。其造语多警敏。往往肆笔横竖说不穷。殊可喜。但时见气竭而韵𤁧。此其所以夭也欤。然亦可谓润卿之难弟。沧浪之高足也已。季通病时。余赠诗曰。不妨死蜕尘埃骨。却恐生枯锦绣肠。盖戯之也。而季通竟蜕化矣。余则忧其生枯。季通则死而且腐。而其不腐而堇存者。独此半束残稿耳。悲夫。润卿要余弁卷。余顾倥偬未暇。独书此卷后以归之。

书百源帖后跋己未

编辑

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换。少日读此。不知其意之甚悲也。官尊禄厚。欲养而亲不在焉。则未尝不三复流涕于此诗也。若李公。可谓能尽一日之养者也。欲以余千锺之食。换公一果之味。而何可得也。悲夫。

感泉吴公祠堂记跋壬戌

编辑

感泉公之孝。贯彻神明。自祖宗朝以来。所以褒显之者至矣。然公之子孙。惧其久而湮没也。欲托之文字。益求所以为不朽之图者。亦可谓孝也已。虽然。子孙之图欲不朽其祖先者。有术焉。夫图之于人。孰若图之己也。凡为感泉公之子孙者。苟能继述其志事。父诏子教。传之无穷。则感泉公于是乎真不朽矣。呜呼。是由人乎哉。由己也。顾己之舍。而惟言语文字之出于人者是急。吾未见其可也。盖亦反求之于己而已矣。壬戌孟冬。归鹿山人。跋。

尊周录跋甲子

编辑

此书用意甚苦。读之不觉涕泗横流也。然今之世。无地读春秋久矣。余欲盛以石凾。秘藏于三学士显节祠中。待中原扫清。义师东来。以处士服。奉诣军前以献之也。然河清无期。小儒头白。是可悲也。甲子仲秋。归鹿山人。跋。

高霁峰手草倡义檄跋

编辑

文章翰墨。孰非胸中之气之发也。是气也。即所谓正气者也。正气之锺而为物者。文山正气歌详矣。余恨此檄不出于文山时歌中。添足一句曰。为霁峰檄云尔也。甲子至月十日。豊城赵▣▣。跋。

戚弟郑檍所藏孝宗御笔跋

编辑

此。我孝庙赴沈时与人书也。孝庙在潜邸。因师傅言。有感于唐人诗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之句。务自韬晦。书中红粉丝竹之说。盖亦此意也。及后登真。战兢渊冰。坐卧薪胆。十年之间。未尝一日遑暇。呜呼。昔之红粉丝竹。后之渊冰薪胆。孰非圣人之时所以行乎素位者也。臣显命。拜手谨跋。

具性五所藏经济六典篇题御笔帖跋

编辑

此。我殿下心画也。是心也。存之为大本。发之为达道。而六典者。达道之所寓也。推而极之。天地可位也。万物可育也。此可谓大德之敦化。而其见于川流之小者。笔翰亦其一也。庄重温厚。浑然天成。可知为圣人中和之符。而观乎此。则六典之为经纶天下之大法。益可征也。

遗事玄江三洲问答跋乙丑

编辑

伯氏大谏公。尝记先人遗事及与玄石朴先生,农岩金丈问答者。授余。余为附录于家庭旧闻。不幸佚于壬子回禄。今年偶阅故箧。得原草。余于沈行时。追记家庭旧闻。已净写成卷。故又以此附录如前。其中数条若有可疑者。而奉质无所。未免删去。原草。亡侄载健笔。故传与其子维镇云尔。乙丑五月。显命。跋。

退溪先生手笔跋

编辑

此。退溪李先生手笔也。堂侄载述获之。求余跋其后。其中有先生六十九岁时乞致仕箚草。时余屏野。乞骸章已六七上矣。先生所不能得之于六十九。而余可以得之于五十六乎。然先生为世蓍龟。圣祖之不许其退固也。如余者。直江湖乘雁耳。而上批坚拒不从。何哉。嗟呼。林下一人。终不得见也欤。三复太息。书此以敀之。后学赵显命。谨跋。

墨洞诗板跋

编辑

壬辰癸巳间。叔父止窝公奠居于此。得林塘诸公诗于东阁杂记中。次其䪨。季祖东岗公。亦次之。将缮书揭壁而未果。其后家易主。数十年。复归余。余从伯从氏。搜得故纸。并刻板悬之。余始以叔父命步成三篇。错记两联䪨。上下倒押。今不为改。仍旧揭之。东岗公诗。乃手笔也。余于其时。方弱冠少年。今孤露头白。良自悲也。

御制诗跋

编辑

故大司马太学士李公讳寅烨仲胤载昌令公。顾余曰。先人之没。肃宗大王下隐卒之教。甚隆重。及肃宗宾天。大王大妃以肃宗遗笔若干纸。赐庆恩府院君家。其中有七律一首。乃伤悼先人者也。不肖等感泣珍藏。以为子孙万世之传。愿公以一言。赓和焉。兪参判崇以书状赴燕。在玉河馆。梦侍肃宗。肃宗曰。李某尽心国事。今不幸云亡。仍泫然下泪。兪公觉而异之。作诗以记之。亦愿公和之。某作而言曰。有是哉。肃宗为知臣。先公为得君。而其不能卒究大用。天也。然人臣得此于君父者。鲜矣。何憾焉。且夫殷宗默思霖雨之佐。而有帝赉良弼之梦。肃宗追念既亡之臣。而至发于殊域行人之梦。其事虽殊。其为至诚之感。一也。岂不异哉。抑某诸兄与公长胤澹轩公游。澹轩公有文章气槩。人物伟然。某每从诸兄侧。听公谈论。心悦之。公既没。某梦遇公谓曰。吾以诗挽公。有曰。地下谁知奇士骨。世间空断故人肠。公以为如何。公欣然笑曰。子真知我哉。某仍欲足成一篇。以遗其孤而未果也。今牵连书之如此云。

艺谷遗墨跋

编辑

以此为祖先之遗也。爱护而宝藏之如此。亦可谓孝矣。然祖先所遗有大于此者。于其小者如此。则其大者可知矣。体之大小。孟子已言之。翰墨之小。又岂小体之比哉。谨于其小者。而忽于其大者。非所谓孝之至也。李生其勉之。归鹿翁。跋。

载洪所藏葡萄帖跋戊辰

编辑

帖中画三幅。叔氏文忠公作。其下白下书八幅。啸皋书六幅也。嗟呼。箕精已远。手泽如新。孤露头白。抚之以泣也。今夜梦拜文忠。朝则洪以此帖示之。精神之感。盖如此也。戊辰闰七月十七日。显命。跋。

李石滩文集跋

编辑

石滩先生戊午献议。可以轩天地而贯日月。至今妇孺。皆能诵之矣。独其癸亥应旨封事。要可为中兴后第一名䟽。而宋尤斋神道铭中。略而不言者。何也。戊午议。婉而恳。癸亥䟽。直而激。谏暴君。怨明主。言各不同。而其一出于忠肝义胆。天理民彛之正则一也。今读其遗集。谨盥手书此。以补尤斋铭不满之意云尔。

柳氏名贤简牍跋

编辑

世之相后也。古人虽不可见。然即是帖而求之。则其精神意用之寓于札翰间者。犹可想像于百岁之远。柳公之为是帖也。吾知其出于好古之笃也。自丽季以后三百年间。名贤鸿硕。俱在帖中。而如静,退,牛,栗之道学。西崖,梧里之经济。圃隐,梅月之节义。简易,谿泽之文章。皆可为后学之师范者也。柳公之为是帖也。吾知其出于嗜学之甚也。夫好古而嗜学。柳公庶几为君子人者乎。以是而传之子孙。其贤于籝金之遗亦远矣。弓之子为裘。公之辛勤鸠集于断烂之馀者。如弓者之为弓矣。公之后嗣有能因是而感发兴起于古人之学。于其所谓道学也经济也节义也文章也。集众善以成其全德。如裘者之为裘也。则斯可谓善继述者矣。凡为柳氏子孙者。盍亦勉之哉。公之胤世模。求跋语。故书此而归之。

郑运弼拟律当否议

编辑

臣方在引罪待勘之中。不敢循例献议。而此事关系至重。既有浅见。不容不言。噫痛矣。运弼之罪。实千古所无。岂意圣明之世。乃有如许变怪耶。今之议者。或言此与弑母差间。三省之设。似或过重云。而臣则以为不然也。许世子止。不尝药。孔子书弑。诈死生存之母。至设殡敛之形者。视诸不尝药何如也。律无当施之文。而经有可据之义。今此运弼罪状。直断以弑母之律。允合用重典之意。伏惟上裁。

韩尚起酌处议

编辑

楡店僧赞洽与尚起。不过汎然主客之间。则岂有公然嘱付伪宝之理乎。尚起果受赞冾丁宁深藏之托。则岂有公然出示三方之理乎。尚起捕厅纳招之初。若果援引赞洽。则捕厅亦岂有公然拔去不书。但以毒杖取服之理乎。据此三款。则尚起之做出赞洽。以为变辞幸免之计者。昭不可掩。且以三方言之。毋论伪宝之出自尚起出自赞洽。发告之功在渠。一也。顾何所爱憎。厚薄于其间。而舍面目不知之赞洽。必以买飮亲熟之尚起发告乎。此已常情之外。尚起虽甚愚昧。伪造御宝之为死罪。必无不知之理。而既闻三方往告法司之说。则其在自脱之道。宜即同声即告。而反欲遅待赞洽之还归者。何也。此亦全不成说。而且以其变辞之招见之。其言曲有条理。绝不类愚无知者。其餙辞诬引之状。不可掩矣。狱情大軆。明白无疑如此。而关系之重。有非寻常伪造印信者之比。揆以三尺。断不可轻议酌处。伏惟上裁。

许氏移宗当否议

编辑

臣方待罪勋府。而许家曾以此事呈单矣。事系功臣奉祀。故自勋府循例入启。只请令该曹禀处而已。实非直请许施之意也。大抵许僴养子涵。虽蠢劣无状。既无极恶大罪显著者。则已定之伦。固不可轻议罢改。虽不得已而罢之。亦当更立僴后以奉宗祀而已。今不立僴后而立僴父赫之后。则此所谓兄亡弟及也。僴以嫡长孙。生而奉祀。死而入庙。其后妻之淫行。养子之无状。何干于已故之僴。而使之公然见绝于嫡传。以入庙承统之主。反为祔食之鬼乎。许涵罢养事。该曹业已许施。则更就僴子侄行中。无论远近。另择可合人立为僴后。以奉功臣不迁之祀。似为允当。浅见如此。伏惟上裁。

穆陵表石书祔议

编辑

臣以为陵寝事軆至重。而臣知识鲁莽。无可考证。非敢轻议大事。而今此祔子之书不书。只从祔字意义上看破。则可知矣。礼曰。殷人卒哭而祔。祔者。以孙祔祖之谓。而大抵从之之义也。然则周礼祔葬之祔。盖取从之之义。而未必以同穴同冈而谓之祔也。今玆二王妃陵所。虽与大王陵异冈。而同奉一局。是谓从葬。既是从葬。则书祔字恐无可疑。愚浅之见如此。伏惟上裁。

李寿弘酌处议

编辑

李寿弘之罪。揆以三尺。断无生理。但三人同奸之说。始发于罗贵之招。而中间变辞。今则寿弘独当其罪矣。三人同奸。果是实状。则寿弘之独死。恐涉不均。而法既难贷。自下不敢轻议酌处。伏惟上裁。

赍咨官李命稷勘律议

编辑

臣于筵中。已洞陈无馀。今岂有异见乎。大抵廛人帐记所录。既是朝令之外。而译官所贸。又有帐记之外。则彼此情犯。虽若有间。而其慢令犯禁之罪。一也。新令之下。民之从化。若风草之偃。而因此一事。将有渐次陵夷之虑。此固可痛。然犹属第二件。使行时。彼人皆知国有新令。而赍官则称以内用如前。贸来商胡辈。必将以为朝鲜国纹段之禁。只行于下民。是何异于不改宫中之䯻。而禁四方一尺之高云尔。则其为圣德之累。国家之羞。为如何哉。臣每念及此。不胜愤痛。臣谓廛人为头者及赍咨官。并押送湾上。枭首江边。断不可已也。

良役变通节目

编辑

一。立经济司。勾管减布给代之事。如惠厅之勾管贡物为齐。

一。为先变通禁御两营军制事也。两营上番正军。各一万馀名。而每朔上番。则两营合不过十哨兵也。竭万民之膏血。只养得十哨兵已。万万无实。而或间三年间四年一次上番。上番之时。虽有两朔操炼。而下番后三四年间。全然抛弃。与初不炼习者无异。况居在远地。苍卒有变。难以及期征发。观乎戊申事而可知也。今若就畿邑去京城百里内。抄出壮健卒以一万名为限。五千名式分隶两营。每年两朔。轮回上番。则其所炼习。与三四年一上番者自别。而居在朝夕征发之地。与辇下长征卒无异。以远地不炼无用之卒二万名。减作近京骁健可用之卒一万名。则兵在精。不务多。其得失效害。不言可知矣。如是变通。则两营上番军二万馀名及各其资保二万馀名。自在停番之中。当与米木元保。一軆上纳。上纳米布如是。则米布所捧之数大增。虽减一疋。足以支用。别无可以代给者矣。两营既不代给。则所当给代者。不过训局五六百同。兵曹五六百同。诸各司若干同是齐。

一。水陆军各镇堡。多有追设不紧之处。而虽以东莱一邑言之。一片之地。七镇罗列。无益于国。而有害于民。举一反三。他可知矣。各道水陆镇不紧可罢处。分付道帅臣与勾管堂上。相议启闻后革罢。而水军镇仍存处。则各舡水军。以地方官所在各色军兵换定。一依朴文秀䟽辞施行。而边将料食及战舡修补所入财力。别为磨炼以给。则水军布代之数。可以大减是齐。

一。自夫监司眷卛之后。外方财力。尽归监营。国用之贫乏。专由于此。今当依祖宗朝古例。革罢眷卛之法。优给物力于地方官。使之支供监司。则观风察俗刑兵黜陟等大事外。至于财糓一事。使不得预知。即今所管钱米布各㨾名色。属之经济司。而凡诸用下出纳等事。禀报经济司而后为之。如此则八路财力。不归于闲漫。而尽归于公室矣。监司既罢眷卛。则在京妻孥之禄俸。不可不十倍厚给。兵水营䂓模。亦略仿此例为之为齐。

一。收拾鱼塩之利为齐。

一。八路各邑各色还糓。限五十万石。自经济司勾管籴粜。随钱贵贱以为常平之制。而取其赢馀为齐。

一。各㨾复户免税。多有冒伪漏失之患。一番厘正。则亦当大有补益是齐。

一。经理厅财糓移送为齐。

一。惠厅税作木。勋府忠翊木。移送为齐。

一。惠厅甲胄价米。量宜定数。移送经济司为齐。

一。间五年。以倭铜及国内各处所采之铜。铸钱为齐。

一。各邑校院生。勿为定数。每年考讲。落讲者。勿定军役。只征罚布一疋。连三年落讲。然后充定军役。各邑各色军官等成案。每年试射。无分者。亦依校院生例。征罚布。连三年无分者。充定军役。则文武劝奖之道。寓于其中。而所捧之布。足以当一隅为齐。

一。如是区划。则京外给代。似无不足之理。设有些少不足。大体既立。自足推移了当。而可以为万世之法。所可虑者。庙议每患于多歧。人心易动于浮谤。此则惟在圣心之坚定而已。非臣等所敢预也。

均役或问

编辑

或问。军保之纳二疋。本非重役。何用减疋。使百弊俱生耶。答曰。二疋在富民则固非难办。而大抵小民。贫者多而富者少。二疋幷后木。则为钱四两五钱。此已非贫者所易办。若有一家四父子应役。则所纳殆近二十馀两。贫家一年力农所收。必不逾十两钱。年年所纳倍于所收。安得不日益穷困乎。一入军役。则皆不免破家流亡。故人皆逃避。其有食根者。则百计避役。于是乎应军役者。无非至穷至残。无田无宅之类。责此辈以二疋之役。则其何以堪之乎。此所以嗷嗷如在水火。仁人君子。岂可不思所以救之耶。减疋之后。则一人一疋之纳。其力稍纾。虽使渠投入于校生军官。一年所费不下此数。则无宁守此军保之役。久则谋避者渐少。而稍实者渐入。白骨征布之弊。可以渐除。子乃以二疋谓非重役者。可谓不深思也。试以昨年言之。才经大札。军丁阙额前所未有。若无减疋之令。则各邑签丁。必至大段骚扰。而未闻以阙额之难充为言。今此均税之谤言。无所不至。而独签丁一事。未尝以骚扰难充之弊流传。以此推之。则减疋之后。民不苦避于军役。槩可想矣。设使减疋之后。或有多少弊端。其为弊。岂有加于二疋之弊者乎。且圣上此举为厉民耶。爱民耶。为加赋耶。轻敛耶。既知其出于爱民之至意。轻敛之美政。则不思所以奉承而成就之。可乎。此事之难成。果若捕风而捉影。则虽欲奉承。其势末由。而以吾见之。明有下手之路。要在行之有术。而不患其不可成也。右一条。论良役二疋。不可不减之意。

或问于余曰。今番减布之后。各营门各衙门所捧减半之代。当给之数。木为几同。米为几石耶。答曰。木则二千四百六十二同四十一疋二十尺也。米则三万七千五百八十石六斗也。或曰。今此二千四百六十二同四十一疋二十尺之木。三万七千五百八十石六斗之米。其何以准数区划乎。答曰。税作忠翊木一百五十同。渔塩木九百同。岭南七镇罢防木一百八十五同十九疋。隐馀结木二百六同四十一疋三十三尺。别军官木五百五十一同四十一疋。各营阃分定木一千一百四十四同。合为三千一百三十八同一疋三十三尺。给代木二千四百六十二同四十一疋二十尺。计除则馀数当为六百七十五同十疋十三尺矣。各处分定米三万八千八百石。各道隐馀结米一万四千八百十九石。合为五万三千六百十九石。给代之米三万七千五百八十石六斗。计除则馀数当为一万六千三十八石九斗矣。或曰。各营阃分定木一千一百馀同。每年责出。则各营阃何以支当乎。答曰。以给代馀数六百七十馀同。计减于分定木一千一百馀同之内。则分定木不过为四百馀同。明年以后。当以此四百馀同。分排于各营阃。则其数至些。虽每年责出。有何不能堪当之理乎。然此事终涉苟艰。必如吾当初笏记之说。然后方成事体。亦可为万全无弊之术。当别为论列于下段矣。或曰。区划中守捴两营米。各营需米。三局纳米及隐馀结米外。三万五千三百石。则储置详定。税收米各㨾耗米也。年年取用。则储畜渐缩。何以备水旱师旅乎。答曰。以给代馀数一万六千三十馀石。计减于上项米三万五千三百石之内。则分定米不过为二万馀石。明年以后。当以此二万馀石之米。分排于各处。则其数至些。虽每年取用。亦何所妨乎。此外亦有累万石生谷之道。当别为论列于下段矣。或曰。子虽以为其数至些取用何妨。而储置详定。常赈军饷等耗。年年减缩。岂非可闷乎。答曰。储置详定当初本意。盖令有馀则还之民。今以其所馀。用于良役给代。自无所妨。至于还谷耗米。则每年耗上生耗。民不能支堪。其为弊久矣。故相臣南九万以耗米割给各邑之意。曾有箚请者。则今此耗米之割用。正所以救民弊也。虽加数划用。亦无不可矣。右五条。论区划米木实数及分定米木量减之意。

或曰。郡邑之有隐结。固是不法。而往往有以此成㨾之邑。况有防给民役者。一朝幷夺。则官不得成㨾。又将有敛民之弊。岂不可闷乎。答曰。若以不成官㨾。而许给田结。则不成官㨾之邑。亦多矣。皆将使之偸用隐结乎。以隐结而防民役。亦是法外。不过一二守令要誉之事。以此许用隐结可乎。隐结之禁。至为严重。载在法典与大同事目者。可考而知。乙巳年间。闵奉朝贺镇远。至有一结以上枭示之请。而各邑之偸隐如前。法纲之解弛。士夫风习之无状甚矣。子不此之忧。而反以搜出隐结为忧乎。邑㨾虽渐残。民役虽复出。必无因此而有卖妻鬻子流离散四者矣。或曰。渔塩收税之论。必借口于汉之水衡。唐之塩铁。而我国初无渔塩所收。今忽定税。安得无民怨乎。答曰。子考之不详矣。渔塩船税。尽属度支。载在大典。则今自均役厅捧用于经费。如之何不可也。古人讥榷塩。而未尝讥税塩。讥县官自渔及增海租。而未尝讥征渔场之法。讥筭船。而未尝讥税船商之䂓。今此渔塩船税。自均役厅捧用。为榷塩耶。为县官自渔耶。为增海租耶。为筭船之法耶。今若从平定税取之有道。则下可以资民业。上可以赡国用矣。顾何有不可也哉。壬辰乱后。折授之法出。而江海渔塩之利。尽归私门。国用之不敷。专由于此。今日之举。将以申明国初旧制。以救良役之弊。而减定渔塩之税。而兼以解海民之冤。初非借口于水衡塩铁。而刱为新法也。或曰。闻各道塩汉渔人。呼冤彻天。至有斫船毁釜掇箭者云。奈何。答曰。海民若以税重。至于毁釜斫船掇箭。则新造船新起釜新箭之呈状录案者。相续于均税使已还之后者。何也。其或税重而有民怨处。则今方使各其道臣。量宜减定税额。若然则海民必不以税重为怨矣。或曰。即今渔塩腾贵。不但渔塩。百物皆贵。此非均税之害耶。答曰。渔塩则诚踊贵。而均税使之出在昨冬。则前秋已煮之塩。已捉之鱼。其以均税之故。而投之于海乎。终年疠疫死亡过半。秋雨连仍。塩盆尽破。海族适贵。渔夫失利。以此归咎于均税使可乎。渔塩之贵。犹可归咎于均税。菜果柴炭之贵。亦由于均税之害耶。况今塩价比春初渐歇。而鱼产则视前益贱者乎。或曰。选武军官之设。便一良役。虑一良役之弊。而生一良役之弊可乎。答曰。吾之笏记之说。则欲以闲散无荫之类。分儒武。试讲试射。无分者。征罚布。以为劝奖文武之道。而所捧罚布。亦当一隅之用。此非吾之说。乃故领相徐文重之言也。事体正当。行之甚易。而不能见施。后因僚相建请。遂有别军官抄定之事。而转以为选武军官矣。虽与笏记本意不同。前辈亦多此论。外方若依庙堂节目。富实军保子孙之冒頉闲游者。详考户籍。一倂括充。则有何弊端之可言乎。各道道臣。或有不善奉行。勿论邑之大小。滥定额数。而守令亦或有不能明白晓谕。不问班庶乡品。浑同勒充。致令谤讟朋起。归怨于朝廷。可胜痛哉。今于各道报来成册中。更令道臣。一从邑之大小。军民户多少。加减厘正。可頉者頉之。可存者存之。以为定额则可也。然则隐结之括。所以申法禁也。渔塩之收。所以复旧制也。军官之充。所以捡游惰而示劝惩也。此谓加赋乎。横敛乎。贸迁兴利乎。敛散取息乎。或曰。嫌于给代之多。营衙门多数勀减。其数至于九十万两之多云。国家每年。公失此九十万两。其何以为国乎。答曰。圣君发政施仁。苟可以济生民于水火涂炭之中。则所失虽过于九十万两。犹在所不恤。观于吾。不爱身体发肤之圣教可知矣。大抵京外减疋都数。以钱计之。则几至九十万两。然其中给代者。为五十九万二千馀两也。既为给代。则不可谓之公失。只减疋而不给代者。京案则八万馀两。外案则二十二万馀两。此则本不系于国家经用。其得其失。有不足论。九十万两公失之说。恐是传闻之过也。或曰。零琐凑合。名目多不正。奈何。答曰。掌财衙门。本不厌零琐凑合。国初。以渔塩及故失马皮。发卖贸糓。以为军需。如乕赎木词讼作纸等之属于地部者。其零琐凑合。孰甚焉。惟其不厌零琐凑合也。故能成其富足。泰山之大。非土壤之聚。而河海之深。非细流之合乎。且皆国家之财也。以国家之财。归之于国家之用。虽移此而就彼。裒多而益寡。其为国家之财国家之用。一也。各衙门钱糓之那移通用者。亦多矣。何有于名目之不正也。守令之偸用田结。私门之专利江海。军保之冒称闲散。名目之不正。此类为甚。而今皆归于正矣。名目不正之说。吾未知其可也。右七条。辨破攻均役者之说也。大抵给代区划之数。如上所陈。有馀而无不足。节目已成。头緖已就。但当按此而行之。而如渔塩税之或有不平。别军官之或有怨谤者。则不过从便厘正之而已。以吾言之。只见其可成。而不见其不可成。只见其可行。而不见其不可行。今之纷纷者。未知其何故也。然谓之拔本塞源。万全无弊。则吾亦不敢自信。当以笏记前说。更为论列于下矣。

或曰。如子之言。则其能为万全不破永久遵行之法乎。答曰。不然。必如吾笏记之说而后可也。大抵良役之弊。专由于军制之冗滥故也。徐领相之言曰。今之军门。皆百年来新设。而为国家莫大之弊。国家用兵。则百姓皆兵。何必别设。以重困民于无事之时乎。此诚确论也。内以不变通军门。外以不减省镇堡。减半给代之数。皆从白地辨出。今虽粗能成㨾。决非拔本塞源之道也。禁御两营上番正军。合三万馀名。而每朔上番者。两营合十哨兵也。竭万民之膏血。只养得十哨兵。已万万无实。而或间三年。或间四年。一次上番。上番之时。虽有两朔操炼。而下番后三四年间。全然抛弃。与初不炼习者无异。况居在远地。仓卒有急。难以及期征发。观乎戊申事而可知也。就畿邑去京城百里内。抄出壮健卒。以一万六千三百名为限。而八千一百五十名式分隶两营。每年每两朔。轮回上番。则其所炼习。与三四年一上番者自别。而居在朝夕征发之地。与辇下长征卒无间矣。夫以远地不炼无用之卒三万馀名。减作近京骁健可用之卒一万六千三百名。则兵在精。不务多。其得失效害。不问可知。如是变通。则两营上番军一万六千三百五十名及其资保一万六千三百五十名。自在停番之中。当与元保。一軆纳木。则所得之数。当为几何。而在诘戎之道。亦无所损矣。或曰。禁御两营变通之说。诚好矣。然去京城百里内。决难得骁健者万馀名。奈何。答曰。禁御正军与杂色之在畿内者。以良役实揔考之。其数为一万二千馀名。就其中。抄选富实骁健者。若不足则以他名色。从便相换。又不足则以二百里为限。亦无不可矣。或曰。两营正军折半停番。则是减损宿卫之军额也。其可乎。答曰。十哨上番。与前无异。宿卫未尝减也。停番卒一万六千馀名。自所居地方官。从多少作队。每年冬三朔内。行哨队炼三次。且哨队炼时。试射放。三次居首者。永頉身役。两次居首。减给当年身役。则可以为激劝之道。而必不以偏苦为㤪矣。或曰。停番之军。既纳身布。又赴哨队炼。则果无偏苦之㤪欤。答曰。米保之役。视木保倍轻。元保中纳米者。使之纳木。停番者。使之纳米。则身役既轻矣。虽数次赴操于所在地方官。实非偏苦之役。较之于上番时劳费。岂不大胜耶。或曰。禁御正军。今若减为万馀名。则间年上番番次频数。恐有偏苦之弊。奈何。答曰。八千一百五十名式分隶两营。作十二番半。间二十二朔一次上番。则与曾前两营各十哨上番时。番次相同。前既支堪。则今岂独有偏苦之理乎。但资布既已减半。而番次比前稍数。则往来道路虽近。以减半之资布。似有不足之弊。每番每名。各钱一两式加给则似好。两营一年加给。不过七千八百二十四两。其数不多矣。▣▣如是变通。则骁健精炼之卒一万六千馀名。长在于辇毂不远之地。而深得居重驭轻之道。其利一也。或有不意缓急之事。则可以朝令而夕发。其利二也。千里赴番之卒。往来糜费。艰难辛苦之弊顿息。其欢欣鼓舞。当如何哉。其利三也。停番之木。当得六百馀同。大有助于均役之用。其利四也。一举而四利备。何惮而不为哉。或曰。减省镇堡之论。可复得闻乎。答曰。古人有言。置镇堡当如置碁。不贵密而贵得要。我国各道水洼镇堡。多是随矢立的。追后加设。无益于御冦。而财力之公然耗损于平时者无节。识者窃叹久矣。今番减布之后。水军给代布减半之代。不可不充给。而无处觅得。不得已使各道道臣与守令区划。以某㨾谷充给事。节目启下。然终陟苟艰矣。笏记中减省镇堡之说。自上以军门久勤之难处。初不允从矣。后因𡽹伯状请。许罢七镇。故岭南水军布减半之代。比他道最多。而略可相当。其所不足者。不至甚多云。其效可知。今若推行于湖南,海西两道。使其道帅臣相确。其追设不紧处各四五处。依岭南例革罢。而军门久勤。则以监牧官及屯别将优厚处。从便处之。则湖南,海西水军给代之数。亦可以充给也。或曰。子以各营分定为苟艰。必如吾笏记之说。然后方成事軆。亦可以万全无弊云。其说可复得闻乎。答曰。国初。监司元无挈眷之事。周行四长官所掌。不过观风察俗黜陟等事而已。一道财力。则不敢私自勾管。故土地人民之所出。尽归国家。此国用之所以富实也。一自卛眷之后。建立营门。凡事务欲张大。赋税军布外。一倂括入于营门。其一年所捧与一年用下之数。朝廷无所预知。一任道臣之任自区处。以此私门渐肥。公室渐瘠。良可痛也。周行四长官之法。虽不可复旧。罢其眷卛。所捧钱谷。则自庙堂尽为会录。量宜划给于道臣所居地方官。使之支供。如有不得不用财处。则报备局。受题后许令取用。则各道许多钱谷。皆为国家之有。而监司眷属在京者之俸禄。比前优给。则必无厌避苟充之患。此吾笏记大略也。今则只罢眷卛之法。而钱谷则依前使监司勾管。乌在其罢眷卛之本意也。监司勾管之钱谷。自均役厅定分数取用。有若乞贷于道臣者然。其名目之不正。事軆之苟艰。为如何哉。笏记之说。虽不能尽用。今若稍加变通。各道所捧米钱布中。量其多少。或五分一。或四分一。自庙堂会录。其馀则尽给道臣。使之支用。四分一五分一会录之数。每年储积。四五年。当为该道一年之蓄。此则王制三十年通之法也。分定则其数虽少。有同乞贷。事軆苟艰。会录则其数虽多。国家财力。国家自为区处。名目正大。事軆不苟。会录既多。营力虽少屈。前头水旱兵革之备。皆当出于会录之中。非可以责之于各营者。然则营门用道堇能支过足矣。或曰。若如子之说。内以变通军门。外以减省镇堡。各道钱谷。又为会录。则其数当为几许耶。答曰。减省镇堡后所得之数。则不过为该道各镇堡减半代克给之数而已。各道钱谷会录。则姑未知实数之如何。而差过七八年。则足当国家一年经用之数。至于变通军门。则停番正军一万六千三百五十名及资保一万六千三百五十名并计。当为六百五十四同。与前区画木三千三十八同会计。则为三千六百九十二同。然则各营分定一千一百同之木。可以全减。而会录之法。方可行也。右八条。更申笏记之说。

或曰。子以为累万石生谷之道。当别为论列于下段云。所谓生谷之道。可复得闻乎。答曰。昨年明政殿殿坐时。僚相发革罢营将之论。上意欲从之。有重臣以孝庙时刱设为言。故不得施行。孝庙之刱设营将。诚有微意。其在存羊之义。营将之名。诚不可没也。营将之名。虽不可没。营将别设之镇营。则皆可罢。以地方官兼行营将事。如云峯,海美之例。而兼营将之窠。多以武臣差送。则营将之名不没。而孝庙微意。可以有辞于百世。而治军戢盗之政。与别设时无异矣。然则镇营属之罢归于良丁者必多。一年所费须米。亦可为累千石矣。省冗官幷州县之论。出于李文成公。省费之要道。无过于此。然京中冗官若尽罢。则都民之仰哺于各司料布者。失此无以为生。且所减之利。零星不可轻议。至于幷州县。则虽幷一邑。必有其效。今以阳川一邑筭之。得米可五百石。以此例之。则数十邑合幷。所得当为万馀石。而其如将校吏卒之或归选武军官。或归良役者。亦不些矣。以如掌之地。设置官府。官不能成㨾。民不能支堪。合幷非但有生财补用之利。在小民。亦可以减得许多征敛之苦。今当大变通之日。三百六十州中。限数十邑合幷。则可谓便民益国之要法矣。右一条。笏记外馀意。今有千间大厦。于此倾侧坏损。莫可支吾。为其主者。慨然欲刱修而更新之。则必须稍有增损而后可也。如欲不触一隅。不动一椽桷。欲使倾者自正。颓者自完。则无是理也。今此减布之政。系是国家莫大之事。将以振百年之痼弊。济生民于水火涂炭之中。而所须财力。其数甚多。此不可以神运而鬼输也。必先从省减变通上下手。然后庶有措办区画之道。而乃欲不动一指。不损一发。许多财力。皆从空中办出。此不过目前弥纶。而决非拔本塞源万全无弊之术也。今若内以变通两军门。外以减镇堡罢营将幷州县。则所得米木之数。充给中外减半之代。而馀数尚多矣。然此非吾之臆说也。多出先辈緖论。皆是应变应减省应合幷。有百利而无一害者也。至于米糓。则措办之难。不至如钱布之难。各处分定之米。虽不尽减。亦自无妨矣。此说行。则各营阃分定之木皆可减。分定之木减。则会录之法行。会录之法行。则水旱盗贼之备。不患无储。而每年畜积。财不可胜用。益国家便民之术。舍此而无他矣。

兵曹判书洪启禧所陈册子末段

编辑

臣以此议于诸大臣。则领相以为第一条。差似可行之意。前已仰达于筵中矣。若尽罢诸法。变为结钱如第二条则亦好。而猝然多捧。则必致骚扰。不如少尝之之为愈也。左相则以为所谓结役。在昨年则可。而今年则不可。盖昨年则无他扰民之端。虽收之于结扰之者。只是一条路头而已。今之时则不然。扰之于渔塩矣。扰之于军官矣。扰之于隐结矣。扰之于分定矣。扰之于减削矣。扰之者多门。而独农民不扰。今若收结。则农民又扰矣。举一国而无处不扰。无民不扰。而能善其后者未之有也。且结钱。从杂役米中那移。则杂役又当还惩于烟户。是则结役户役。一时并兴。此其难便者一也。今若轻敛若干钱。则似若无弊。而前头用度渐广。今年加一钱。明年又加一钱。初虽甚微。流弊必大。此其难便者二也。军门变通事。以一营十二番磨炼者。盖虑宿卫正军之不可太减。欲仿十哨上番时朔数故也。今此所论。大体既同。不必辨争。而停番军炼习事。尽好矣。大抵昨年该厅节目及册子本意。则不过刊省冗滥。收拾尾闾。以充减布之代。虽若零琐苟艰。既不敛民空中辨出。而罢各营分定之木。减各处分定之米。各营会录。方为外缓。如此为之。则虽谓之百年无弊可也。至于结议。虽一分钱。终是敛于民者。其利害得失。不难见矣。前右相则以为第一条似可行。而以杂役米中除出。则岭南多无杂役米。湖西则有之。其数少。此宜商确。免税田。岭南伯闵百祥所请。依他田例。直纳惠厅地部云者。最宜行。第二条。一结一两。太重难行。军制变通。虽稍便。而换作之际。利害便否。不敢的知。幷州县。则已有先正正论。而人有宜小不宜大者。区处似不无妨碍。领府事及前左相则以为不可与闻于庙谟。而无所可否矣。诸大臣之议。不无异同。并乞裁察焉。

德同议

编辑

以为大明律父祖被驱条云。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杀者勿论。盖以杀人之律虽严。复仇之义亦重。故或杖或勿论。所以劝人子之孝也。其注又云。祖父母父母被尊长有服亲驱杀。而其子孙于侄还杀者。各依尊卑本驱本杀律。其后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若系兄弟伯叔期亲。则虽后下手理直者。并不减。盖以复仇之义虽重。尊卑之序亦严。故以卑犯尊者。虽曰复仇。不许减等。所以明上下之分也。今此斗京刺杀其侄时昌。则时昌之子德同之必欲复仇者。实出于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者。而十年隐忍。必复乃已。亦其孝烈可尚。然无乃以卑而犯尊。以下而弑上。正与虽后下手理直者不减之文相符。法意如此。理难傅生。或者以为大明律尊长杀卑幼者。法不过死。故复仇擅杀者之不减。法理固然。而考之续大典。则父杀子。兄杀弟。用意凶惨者。以闘驱杀律论。然则斗京之杀时昌。系是闘驱杀。必死之罪。德同之复仇擅杀。宜不至偿命云。此似然矣。而当初斗京之刺杀时昌事。在十年之前。其杀死曲折。用意凶惨与否。无可凭据。然则斗京之为闘驱杀必死之罪。有不可知。其为闘驱杀必死之罪不可知。则德同之打杀从大父。虽曰复仇之义。举其以卑犯尊以下弑上之罪。断断无可贷之理矣。臣之浅见如此。而事系人伦之变。幸更博询而审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