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万一百十五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一百十六
卷之一万一百三十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百十六二纸

枢密都副承旨文献通考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魏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问屯兵

之数。及将校名氏。令取簿参视之。仁浦曰。臣悉能记之。遂口占以对。无一差误。宋太平兴国中。以杨守一充都承旨。都承旨自守一始也。是时都承

旨。副承旨。多用士人。直宗后。稍稍遂用吏人。欧阳修建言请复旧制。不克行。熙宁二年。始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枢密都承旨。李绶为之副。不用院

吏而更用士人。自评始也。续会要。初评受命。文潞公为枢使。以旧制见不为礼。评诉于上。命检故事不获。乃诏都承旨。副承旨。见枢密使副。并如阁

门使礼。熙宁五年。以尚书比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曾孝宽为起居舍人。充史馆修撰。兼都承旨。先是或用士人。亦止于右职中选用。文

馆兼领自孝宽始也。元丰三年。用张诚一为客省使都承旨。自是都承复用武臣。元祐中。复以文臣带待制充都承旨。哲宗职官志。至崇宁以后。则

专用武臣矣。四朝志。都承旨。绍兴二年。权礼部侍郎赵子画充徽猷阁待制。密院都承旨。自改官制后。除文臣自子画始。中兴系年录。建炎四年。高宗在。会。

稽。以武臣辛宗道为都承旨。颇用事。绍兴元年十二月。辛宗道既免。乃诏依元祐职。制置都承旨一员。并差两制为之。然但闻一二人而已。淳熙中。

王𣏣久用事。孝宗。恶焉。遂复用士人。宋会要五代枢密有承旨。以诸卫将军充。国朝。始有枢密都承旨副承旨又别置诸房副承旨也。宋史百官志。

副都承旨。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若便殿侍立阅试禁卫兵校。则随。事敷奏。承所得旨。以授有司蕃国入见亦如之。检察主事以下功过。及迁补之

事。都承旨。旧用院吏递迁。熙宁三年。始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之又以皇城使李绶为之副更用士人自评绶始是月诏都承旨见枢密使副如阁

门使礼。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宽兼都承旨参用儒臣自孝宽始元丰四年客省使张诚一为都承旨复用武臣自诚一始元祐初。复以文臣为

都承旨其后以待制充元符三年王师约为都承旨左司谏陈瓘言神考以文臣为都承旨其副则参求外戚武臣之可用者今师约未历边任擢

置枢属据文臣之位甚非神考设官之意至崇宁以后专用武臣建。炎四年高宗在会稽以武臣辛道宗为都承旨颇用事绍兴元年道宗既免。乃

诏依元祐职。制都承旨。以两制为之。如未曾任侍从之人即依权侍郎法。又或加学士待制修撰贴职。乾道初再用武臣自张谗始淳熙九年。都承

旨复用士人自萧燧始。副都承旨文武通除。 枢密副承旨一员。带御器械四员。承旨选横行充。与从官都承旨同侍殿中。分传密旨为武臣之清

要。御带分直禁庭内宿直舍。在崇政殿门内。职居严䆳。多任国戚及内侍两省押班亦兼领或有边功优异。间除外官。就领兵职于三路。为武臣之

荣遇也。元丰改官制后常用武臣张承一为承旨。自后都承旨间用武臣云。宋胡寅斐然集郭执中枢密都承旨制朕以世仇未复。军政是修。既

任大臣分典内枢之地。乃选良士入参宥密之联。俾几务之。与闻。实嘉谋之有赖。久虚厥位。必惟其人。具官某。气果而才通。识明而论辨。蚤周旋于

塞上。更事已多。晚谘议于军中。临机辄应。挺忠诚而自竭。当勤勚而罔辞其次对于西清以近承于中旨。尚询黄发。勿云旅力之愆。益罄丹心。思佐

戎衣之烈。郑獬郧溪集枢密承旨左监门卫将军任承睿可枢密都承旨制朕举天下之机事统之西府。而诸曹就列。必有属。长以奉乎旨命。以

汝持身莅职。称为廉敏。殆历三朝。至于耆艾阅其劳旧。宜有以序迁褒宠之泽。尔其祗服无怠。可汪藻浮溪集枢密院主事王露可兵房副承旨制

尔以材能。服劳枢省。考其阀阅。当以次迁。往懋厥官。无忘报称。曾文清公文集范纯礼复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制 枢密之地。选用士人。宣

纳密命。自神考始。肆子纂服。收㧞端良。寘诸左右。盖遵先志。具官范纯礼。夷阳有守。笃实无华。恂恂自持。言行相顾。失职兹久。秉心不移。起分州符。

未厌舆议。其还延阁侍从之邃。来赞右府𬣙谟之微。副予谘求。伫尔忠益。著斋微垣类稿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湖北京西

军马钱粮岳珂特授宝谟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制 粤惟言语侍。从之臣。久劳于外。欲备钱榖甲兵之问。式遄其归。肆庸严直于穷班。而使亲承

于密命。用颁明綍。庸示殊恩。具官某。学慱而该。词丽以则。蓬逢惟柞。蔚其祖干之枝。裳裳者华。湑矣孙芸之叶。自世选尔劳而昭奖皆官修其业以

靖恭。江淮财赋之渊。作十三载。荆楚衿喉之地。饷百万师。刃𣸯于批大郤之馀。器别。于遇盘根之际。擢以邃清之秘职。位诸宣纳之要司。召不俟驾

而行。趣承东注。贤不待次而举。嗣听登崇 枢密院检详诸房公事。兼权右司郎中赵崇贺。特授军器监兼枢密副都承旨 子方注意于内修外

攘。故内以宥地之务为先。外以武库之备为急。必惟其人。乃共二事。尔为帝宗驹廉而不刿明而不察。用使为东西府掾弥纶省务科琐边条。动适

机宜。号称周密肆庸命典戎监。导旨枢庭。尔其讨军实而申儆之。以辅子修攘之政。往祗誉命。益务蠲烝周麟之陵集陈正同除敷文阁待制枢密

院都承旨 右府本兵之地。惟长贰总秉诸事。为朕腹心。若时属僚寄委咸重。奉承密命。必用从臣。阙而不除。十数年于兹矣。朕今得世济之彦㧞

其才而用之。具官某。直亮多闻得于家学。持论据正。亦克似之。赐环来归既陟汝于禁路。兼寓几省。罔不惟职业之思。朕方櫜弓戢戈。以常德立武

事。如尔明睿。允宜在廷。内阁陞华。鸿枢禀务。并以授汝。往其钦哉。刘后村集陈铸除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制 自改官制以来。导旨官不必备

顾今甲兵之问。犹至庙堂。科琐日不睱给然则都副并置。亦集思广益之义尔明而恕。故论主正平。介而通故事无凝滞。历仕东西二府与闻军国

大议。亲密于州。平㓜宰弥纶之义弘矣索虏𡸁尽。侵疆来归朕欲及闲睱之时讲修攘之政尔虽已列九卿。其以论撰亚太尉掾盖时惟侍立可咨

访。边机惟同堂合席可筹度也方将引尔自近继有殊擢可洪文安公集右武大夫成州团练使廖虞弼除枢密副都承旨制 枢庭分属。副承密

命武著之高选也。朕未尝轻以授人。旷位不除。盖十馀年。今始得之。具官某气略自将济之以敏。四临远郡。习知边琐。而安靖之政。达于朕听。兹命

尔入侍殿陛。与闻几微。往惟兢毖。以称所蒙许应龙东涧集赵以夫除直焕章阁枢密副都承旨 右府本兵之地。事机贵密。宣纳之任。要在得人。

以尔才周世用。望重宗英。使节州麾。所至可纪。郎省卿寺。无施不宜。况荐更宰掾之司。尤善赞庙谟之运。升华邃阁。导旨枢庭。益究远犹。以需显用

周南仲山房集太府卿枢密副都承旨制朕惟右府之属。莫如密命之亲。以次对而赞𬣙谟。亶惟旧制。用列卿而为副介。未有前闻。属图又以隽

功。固难拘于常比。尔才能鲜俪。慷慨自将。护漕日畿。已登最课。尹民天府。绰有能声。伟兵略之深知。方军书之旁午。爰跻荣于农扈。俾禀务于几廷。

夫帝王之道出于万全。毫厘之差。谬以千里。其协承于几急。必审当于事情服我优恩。嗣有明陟元丰怀遇集四方馆使康州刺史曹诵。可依前官

充枢密副都承旨制 敕。陟降轩墀。奉承密命。属在几政。实维亲臣。具官某。夙以材能。致于休显。试之服采。蔚有声称。顾畴厥宜。无易兹选。惟纯惟

毖。时则汝嘉。可慕容彦蓬摛文堂集四方馆。使荣州刺史枢密副都承旨朱孝孙。可正任防御使依。前枢密都承旨敕。朕明发不寐。有怀哲宗。推

原同气之恩。申锡外家之宠。具官某操修端静。识虑详明钦成之亲。尔为近属。宜加进擢。俾领使华。正兵防之显名。仍枢管之旧职与承密命。秩峻

地亲。惟时褒荣往其祗服可 贾德明任承睿可都承旨制 敕具官某等枢宥之府。所承禀而宣行者皆禁密之命。必求谨厚之材。乃可备于陪

属以尔等有恪愿之资。加肃给之敏丽名机务实唯劳旧。按其资历擢揔纲领。勉思勤尽。尚副褒宠苏魏公集枢密院兵房主事李景先可吏房副

承旨敕 具官某宥密之严。地均公府丞史之任。职专吏门虽曰次迁。尤为遴择。以尔首公勤辨。在事谨廉嘉积久于勤劳。当进联于曹务。益宜钦

慎思对恩荣。可蔡端明集张继渥承旨 敕。某人。蚤以材敏。属丽枢庭积延岁月之劳。益敦夙夜之恪。进承旨命。特示宠荣。祗荷恩迁。愈罄诚志刘

元城尽言稿谢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表 臣某言。伏奉告命。授臣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仍改赐章服者。参斗极之要联。加奎文之秘职。

仍纡命服。入侍彤墀。并荷恩荣。靡容逊避。臣某中谢。切以鸿枢设属。奉密旨以致严明主慎微。择士人而并用。兼综疆陲之务。与闻帷幄之谋。宜得

时髦。共经常武。伏念臣。禀资固陋。涉世迂踈。亲逢景运之兴。获蹑众贤之后。仇书麟阁。初蒙二圣之知。掌谏鸾台。旋玷七人之列。誓殚愚直。罔恤怨

仇。惭无补衮之功。俄有负薪之疾。方图致位复俾代言。擢跻清切之班。是为殊渥。自视某芜之学。安可冒居。力丐真祠。幸蒙俞旨。岂谓历时之未久。

遽聆误宠之荐加。既累贡于忱辞。敢再叨于成命。已裁奏牍。必践前言。忽被制函。易寘枢莞。虽需章之叠上。终涣汗之莫回。黾勉奉承。启居愧畏。伏

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兼收片善固任群材。怜臣昔困沉疴而今则已瘳。发詧臣昔避词掖而今则难受。未逾旬浃。继忝诏除。臣敢不益励操修。慎思

职业。涓埃自效。少逃尸禄之讥。本末不渝。期尽立朝之节。臣无任。郑刚中北山集谢除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表久玷清曹。宜招大戾。邃移

要地。仍冠华资。识睿奖之优隆。抚微躬而震越。中谢窃以国有二柄。古列鸿枢。事分五房。均承上制。爰自熙宁而后。始参用于士人。故兹承旨之员。

或旁兼于史馆。诚以斗极执化元之本机廷为宥密之亲。拱侍天墀。躬聆帝训。宜求洵直。克用禀承。而况西清宝栋之崇。实仁庙宸章所秘。服是邃

严之职并为儒雅之流。兼以授人谁宜蒙者。伏念臣性资愚下。学艺浅荒。触事多艰。渐觉桑榆之向慕。戴恩甚重。常如山岳之在巓。念从召用而来。

误被𧷬知之宠超腾省户。擢副台端观秘书者顷尝一年。奉典礼者。今亦逾岁。率无善状。可穆师言。荐拜鸿私惟知感涕。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照临

如日。覆冒法天独运乾刚。揔六师而并用大修机政。开二府以兼收。图回不世之功尽革累年之弊兹所选任。宜先俊良夫何庸琐之才。亦在访咨

之数臣不周旋体国。恪检持身虽惧踈愚。无补枢机之密。誓磨顽顿少酬造化之功臣无任 辞免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箚子 五月八日准

尚书省箚子。三箚同奉圣旨。除臣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闻命震惊。罔知所措。臣切以侍郎分曹治事其选高矣而密承上旨者其职为尤重。阶官

辨秩为等品已贵矣而陞华内阁者其资为甚崇兼以付之则朝廷委用之意。盖自可见而臣禀资驽下赋性愚蒙怙恃已无虽有一意事君之愿而筋

力向暮实怀十驾难及之忧冒昧以居愆尤将至伏望圣慈收还成命。别付时望。外穆师言下安愚。分臣无任皇恐激切恳祈之至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刘元城尽言稿论范育除枢密都承旨不当状 右臣窃闻朝廷。除范育为枢密都承旨按育昨知河中尝有缺行。嬖人预事干挠刑政子弟失教闺门

不肃。丑声显著流闻道路。君臣之间不可言者使育实负过人之才义难终废。犹当抑之散地。更加岁月磨去瑕垢渐次任用或为公议所容。今育之学

术智能无以异众而前日之恶播在佥言比方外除已玷卿列曾未席暖擢寘宥密臣恐修洁之士。耻与比肩流荡之徒无所惩戒甚非所以称陛下旌

别淑慝长育人材之意伏望圣慈深赐省察罢育新命以允公议。辞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状右臣今月初六日凖阁门告报伏蒙圣恩除臣宝

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仍赐紫金鱼袋者荐膺嘉惠尤切震惊伏念臣近被宠灵进直西掖方兹避免未奉俞音重忝诏除陞华延阁。俾承密旨仍赐服

章恩数便蕃职事清近愿臣愚陋。何以克堪伏望圣慈。洞察由衷之言特辍行已之命。庶安私分。不累公朝 再辞枢密都承旨状 右臣近尝具奏。乞

寝恩命。准尚书省箚子奉圣旨不许辞死者才征任重。私分难安效薄食浮公言可畏。实欲量能而受职。非敢苟异以沽名兼臣有男。与同知枢密院韩

公忠彦之女。顷从㓜稚。尝约婚姻。虽未行聘问之仪恐亦涉妨嫌之迹辄倾至恳。再渎天聦。愿收涣汗之恩。𡸁许循墙之避 回谢除枢密都承旨启

右某启近奉误恩俾承密旨辞不获免。受以为渐。敢图雅眷之隆。远辱华笺之贶。褒称溢美期待过情。感愧兼深名言曷谕。董霜杰先生集代谢辛承旨

启吴门假道。尝奉殷懃之欢。临汝分符获伸故旧之。好。未修诚于记室。先惠问于征途。不敏怀渐拜嘉知感恭惟某官才兼文武。世有勋劳。每暗合于

孙吴。蚤得声于梁楚。当敌示纵擒之妙。筹筭无遗。赋诗有竞病之工。风流可尚。行复云中之守。益掳堂上之奇。愿惟无似之踪。尚冀包荒之赐。即谐良

觌。预慰渴怀。刘公是先生集永兴到任谢宋承旨启 右某启肃将命书。临署吏牍。藐是空踈之质。寄以会繁之区方地数千。连城累百。内修民社

之政。外揔兵戎之机僶俛事为经营分表。力非其任。智不迨心。此盖某官。雅怀并容。馀。论推假不遗三益之素。使就一麾之安。愿恐非才。终无云补

冀因德辉之及。犹有期月之成方。阻披瞻。曷胜铭向元陈刚中诗承旨乐山唐公八月十二日。宴于其第以诗奉呈 圣代开皇极。恩波雨露沾。笃

生嵩岳佐。载叶渭川占。社稷千龄会。衣冠五福兼。朱弦新律吕。黄石旧韬钤。德望三朝眷。仪刑四海瞻。摛词追贾马。励学探羲炎。宇宙归青眼。风云

奋紫髯。议如唐陆贽。诗似晋陶潜。践履刚而毅。精神智以恬。一区杨子宅。万轴邺侯签。山色秋凝壁。烟光画卷帘。金銮辞秉烛。玉铉待调𥂁。大匠规

模远。宗工号令严。王臣躬蹇蹇。君子德谦谦。此日鸣朝凤。清秋近夜蟾。瑶簪环杖偻。宝墨出缃缣。北海宾长满。东山妓未厌。车声阗绣户。花影舞朱

檐。乐幸追灵运忧当后仲淹。愿施经济其。天下待针砭承旨野庄董公。殊勋清节。孚闻之缙绅。纪以八诗 盟府旗常荣世勋。一门忠孝气凌云。

衣冠盛事谁堪比。汉后元间万石君。 铁马长驱栈路高。捷旗飞渡大江涛汉。南烟柳蓬婆雪。犹识团花旧战袍。扈从破大理云南己未飞渡。为先

锋。首奏捷功。手分恩露活惸嫠。春满棠阴犬有𣯛。二十年间如昨日。儿童犹诵卫州碑。为卫州总管有惠政。郡人刻石诵德。正色鸳行第一人。危言

耿耿耸朝绅。忠州不负平生学。曾为皇家去佞臣。卢世荣将改法。公正色折之。语遂塞黑豸冠峨柏署阴。谁知偃月蓄机深。九重尧舜明如日。独照

生来铁石心 郑公已拜大司农。倏捧词林诏墨浓。自是玉皇香案吏。仙班合领六鳌峯不负朝廷七十年。楼台无地榻萧然。清名当与温公并。

只欠河南二顷田 万卷青灯味道腴苦心欲探鲁邹馀。朝。回立马天衢上。又典春衣买异书宋蔡耕浩歌集念奴娇词寄仙岩辛承旨 碧梧转

影。正露冷天高。凉生襟䄂。此夕清辉谁信道。夜色居然如画。玉斧重修。宝奁初启。万里寒光透。将军高会。翠鬟争劝樽酒 遥想地近仙丘。碧山高

处。引手攀星斗。醉嘱姮娥。惟但愿月与佳人长久。罗覆银鞍。雨抛金甲。羸得诗千首。掀髯一笑。此怀人解知否。殿前承旨

苏易简翰林志旧官名殿前承旨。武臣下列之称。及苏。易简拜学士承旨。太宗以称混杂。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借职。南廊承

马明叟实宾录伍代江南林仁肇。建阳人。兄仁翰为福州王延羲内儿。谓之南廊承旨。临济宗旨

传洪觉范曰。汾阳昭禅师示众曰。先圣云。一句语须具三玄。一玄中须具三要。阿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快会取。好各自思量。还得穗。当也未。古德

已前行脚闻一个因縁未明中间直下饮食无味睡卧不安火急决择岂将为小事。所以大觉老人为一大事因縁出现于世想计他从上来行脚

不为𨔼山玩水看。州府奢华片衣。口食皆为圣心未通。所以驱驰行脚决择深奥传唱敷扬博问先知亲近高德盖为续佛心灯绍隆祖代。兴崇圣

种接引后机自利利他不忘先迹如今还有商量者么有即出来大家商量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答曰汝是行脚僧又问如何是辨衲僧底句

答曰西方日出卯又问如何是正令行底句答曰千里持来呈旧面。又问如何是立乾坤底句答曰。北俱卢州长粳米食者无嗔亦无喜。师曰。只将

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汝出来。验得了也。僧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答曰。嘉州打大像。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答曰。陕府灌铁牛。问如何是学

人亲切处。答曰。西河弄师子。师曰。若人会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

亲。一句明明诙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还会么。恁么会得。不是性躁。衲僧作么生会好。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

然后自心明去。便得通变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所以南泉曰。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僧便问古人十八

上解作活计。未审作个什么活计。答曰。两只水牯牛。双角无栏卷。复云若要于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家庆快。以畅平生。大

丈夫汉。莫教自孤。触事不通。彼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众。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

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千。师乃曰者个是三玄底颂。作么生是三玄底旨趣。直教决择分明。莫只与么望空里妄解。道我

曾亲近和尚来。与我说了脱空漫语。诳吓他人。吃铁棒有曰。莫言不道。又因采菊谓众曰金华布地。玉蕊承天。杲日当空乾坤朗耀。云腾致雨露结

为霜。不伤物义道将一句来。还有道德底么若道不得。眼中有屑。直须出却始得所以风穴云。若立一尘。家国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

老安贴于此明得阇梨无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阇黎。阇黎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要知老僧与阇黎。么拊其膝曰

者里是阇黎。者里是老僧。且问诸上座。老僧与阇黎是同是别。若道是同去。上座自上座。老僧自老僧。若道是别去。又道老僧即是阇黎。若能于此

明得去一句中有三玄三要宾主历然平生事办参寻事毕所以永嘉曰。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又曰临济两堂首座一日相见齐下

喝。僧临济还有宾主也无。答曰。宾主历然。师作偈曰。两堂首座总作家。其中道理有分拏。宾主历然明似镜。宗师。为点眼中花。无尽居士谓余曰。汾

阳临济。五世之嫡孙。天下学者宗仰。观其提纲渠渠。唯。论三玄三要。今其法泒。皆以谓三玄三要。一期建立之语。无益于道。但于诸法不生异见。一

切平常。即是祖意。其说是否。余曰。居士闻其说。晓然了解。宁复疑汾阳提纲乎。曰吾固疑而未决也。余曰。此其三玄三要之所以说也。所言一句中

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者。一切众生。热恼海中。清凉寂灭法幢也。此幢之建。譬如涂毒之鼓。挝之则闻者皆死。唯远闻者后死。若不。横死

者。虽闻不死。临济无恙时。兴化三圣。保寿定上座辈。闻而死者。今百馀年。犹有悟其旨者。即后死者也。而诸法泒谓无益于道者。即不。横死者也。祖

宗门风。壁立万仞。而子孙畏之。喜行平。易坦涂。此所谓法道陵夷也。譬如衣冠称孔孟弟子。而毁易系辞。三尺童子笑之。临济但曰。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而已。初未尝目为句中玄。意中玄。体中玄也。古塔主者悮认玄沙三句为三玄。故但分三玄而遗落三要丛林安之不以

为非。为可太息玄沙曰。真常流注为平等法。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谓之明前不明后。盖分证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若知出格之

量。则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见此第一句也。古谓之句中玄。回机转位。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

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此第二句也古谓之意中玄。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

慈定之门此第三句也古谓之体中玄浮山远公亦曰意中玄。非意识之意。古不足道。远亦迷倒。余不可以不辨无尽颔之又曰吾顷见谢师直称

吴僧简程者。有大知见。亲见慈明盖是真点胸杨岐道吾之流。亚接人多举汾阳十智同真愿遂闻其说余曰十智同真与三玄三要同一关捩汾

阳曰。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与人天为眼目决断是非如鸟飞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断弦。弦断故

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飞弦壮翼牢空的俱彻作么生是十智同真与诸上座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具

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又云与什么人同得入。与谁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杀什么物同得失阿那个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智。孰能总同参那个同大事何物同一质有点得出底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者未有参学眼在切须辨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

今此法门丛林怕怖。不欲闻其名。何以言之诸方但。爱平实见解。执之不移唯欲传授不信有悟借使汾阳复生亲为剖析亦似为非昔何难夜经

行闻童子诵佛偈曰若人生百岁不善。水潦鹤。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阿难就教之曰不善诸佛机。非水潦鹤也童子归白其师。师笑曰。何难老

昏矣。当以我语为是于今学者之前语三玄十智旨趣何以异此。于是无尽嗟谘曰然其旨趣岂无方便余作偈曰。十智同真面目全。于中一智是

根源。若人欲见汾阳老。孹破三玄作两边。又问四种宝主。亦临济建立法门乎。余日三世如来。诸代祖师鍜出。凡圣惰见之𬬻锤。非止临济用之。如

龙山本见马祖。洞山价禅师初游方。与密师伯者偕行。经长沙龙山之下。见溪流菜叶。价回瞻峯峦深秀。谓密曰个中必有隐者。乃并溪而进十许。

里。有老僧癯甚以手加额。呼曰。此间无路。汝辈何自而至。价曰。无路且置庵主自何而入。曰。我不曾。云水。价曰。庵主住山几许时。曰。春秋不涉。价曰。

庵主先住耶。此山先住耶。曰。不知。价曰。为什么不知。曰。我不曾人天来。价曰得何道理。便氽住山。曰。我见泥牛斗入海。直至而今无消息。价即班密

之。下而拜之问如何是主中宾。曰。青山覆白云。又问如何是主中主。曰。长年不出户。又问主宾相去几何。曰。长江水上波。又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曰。青风拂白月。价再拜求衣止。老僧笑曰。三间茆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于是自焚其庵。深入层峯。其后

价住山。问僧何者是汝主人公。对曰。现祗对者。价仰而谘嗟曰。此所谓马后驴前事。奈何认以为自己乎。佛法平沉。此其兆也。客中主尚未明。况主

中主哉。僧曰。如何是主中主。价曰。汝自道者。曰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价良久曰。不辞向汝道。相续也大难。余观龙山老僧之意。如萧何

之识韩信。岂有法哉。而价公之论。如霍光之立朝。进止亦有律度呜呼。后生之不见古人之大全也必矣。价亦置主中主于胸中可疑也。余尝至临

川。与来世英𨔼相好。俄上蓝长老者至上蓝谓世英曰。觉范闻工诗耳。禅则其师犹错。矧弟子耶。世英笑曰。师能勘验之乎。上蓝曰诺居一日。同𣸯

踈山。饭于逆旅。上蓝以手画按谓余曰。经轴之上。必题八字是何义。余亦画圆。相。横一画曰是此义也。上蓝愕然余为作偈曰以字不成八不是。法

身睡著无遮闭衲僧对面不知名。百众人前呼不起。上蓝归。举似世英。世英拊手曰。孰谓诗僧亦能识字义乎。因同看汾阳作犊牛偈曰。有头无角

实堪嗟。百劫难逃者作家。凡圣不能明得尽。现前相儿有些些。余谓世英曰。此偈又余字义之训诂也。世英问余华严经曰。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

时善财自。见其身。住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被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童子手。即时自。见其身。还在本处。此一叚义。何以明之。余曰皆象也。方执其手。即入观法之时。见自他不隔于毫端。

始终不移于当念。及其放手。即是出定之时。永明曰。是知不动本位远近之刹。历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时宛氽。世尊善以莲为譬而世莫有知者。余

特知之。夫。莲方开华时。中已有子。子中已有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三世一时也。其子分布。又会属马。相续不断。十方不隔也。又问法华经曰世尊

于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相。上至梵世。极难和会。而解者曰。佛音深妙。触处皆闻。超越圣凡。则其舌广长高出梵世此说如何。余曰。此殆所。

谓随语生解非如来世尊之意。沩山曰。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而学者不能深味此语。苟认意度而已。譬如众肓摸象。随其所得。

为是故象偏为尾为蹄为要为牙。而金象隐矣般若经曰。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者真常也非凝然一物。卓然不变坏之真常也。舌相之至梵世。

其可以情求㢤唐僧玄奘至西竺见戒贤论师贤时已一百六岁众所宗向。号正法藏。奘修敬讫。贤使坐问从何来。对曰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

论。于是贤流涕呼弟子觉贤。指以谓曰。我前所梦何如。弟子谓奘曰。和尚三年前得疾危甚。如人以刀划其腹。欲不食而死。夜梦男子身金色。曰。

汝勿自厌其身。汝昔作贵近。多害物命。当自悔责。自尽何益。有支那国僧来此学法。已在涂矣。三年当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我曼殊室

利也。故来晓汝耳。和尚疾损已。三年而阇黎果至。前梦有征也。余涉世多艰。盖其夙障。闻曼殊室利之言。以法惠人。则罪自灭。故有撰述佛祖旨诀

之意。欲以惠人而自灭因僧风障耳非有他求也。黄梅意旨宗门统要六祖能大师。因僧问黄梅意旨什么人。得归云。

会佛法人得憎云。和尚还得不。师云。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 汾阳昭代云。方知密旨难传。 翠岩芝云便得即云头。不

会得即三首。作么生便有出身之路。径山杲云还见祖师么若也不见。径山与你指出蕉芭蕉芭有叶无丫。忽然一阵狂风起恰似东京大相国

寺里。三十六院东廊下壁角头王和尚破袈裟毕竟如何归堂吃茶。罔测其旨颂古联珠东京惟白佛国禅师。熙宁

初至南师法席殆二年归归圆寂。然入师室问师道而师以平生三转语示天下学徒得叨于左右近数见印行语录者其间或拈或颂冈测其旨

噫。去世未三十年谬妄者传习若此。良可伤㢤因而成颂知归者可同味焉海印信曰主宾相见展家风问答分明箭拄锋伸手问君如佛手。铁

关金锁万千重遍参知识扣玄微偶尔相逢话道奇我脚伸为驴脚问。平生见处又生疑。 莫怪相逢不相识宗师硕是辨来端。乡关风月俱论

尽。却问生縁道却难 湛堂凖曰我手何似佛手天上人间希有。直饶緫不恁么也似枷上著杻我脚何似驴脚。奉为衲憎拈却昔年有病未痊。如

今又遭毒药。若问生縁真。俗气生縁断处堕无为二涂不涉如何也八十婆婆学画眉普融平曰。我手佛手。十八十九。云散月圆痴人夜走 我脚

驴脚放过一着庞老苽离青平木杓。 人人生縁北律南禅道吾舞笏。华亭撑般。 玄关将多意气。手不执寸铁。兵不用一骑八蛮与四夷。太平皆

坐致困卧桑阴春日斜腾腾不识今何世。 上方益曰。我手何以佛手。从来。有衫无袖。有时闲向人前。不觉露出双肘。 我脚何似驴脚。寒来须要

袜著。莫教踏著泥水。和鞋一时失却。 人人有个生縁。何须尽要梁原。若问老僧生处。荔枝香满南园。 南堂兴曰。我手何似佛手。炉鞴钳锤铁帚。

曾烹紫磨金躯。光射七星牛斗。 我脚何似驴脚。白刃红旗闪烁。坐断百战场中。妙斗六韬三略。人人有个生縁。视听俯仰折旋项戴寰中之敕。

遵从阃外威权。 圆悟勤曰。我手何似佛手。随问拈花折柳。忽然摸着蛇头。未免遭他一口。 我脚何似驴脚。赵州石桥略彴。匆若筑起皮球。崩倒

三山五岳。 人人有个生縁。蹲身无地钻研。若也眼皮迸绽。虑他桶底别穿龙门远曰。佛手驴脚生縁。黄龙元无此语。直饶恁么知之。我侬未敢

轻许。奉报四海禅人。第一不得错举。 佛心才曰。佛手驴脚生縁。落处便是乾坤。重重无限楼阁弹指入者无门。 驴脚生縁佛手。打透上头关棙。

脱却泥水布棍。直下心空及第。 生縁佛手驴脚。为君一体拈却。坦然坐致太平。猛将谩夸谋略。道场如曰。扣关岂是丈夫儿。驴脚生縁问阿谁。

佛手展开无处用。太平基业各丰滋。 白杨顺曰。我手何似佛手。天上南辰北斗。我脚何似驴脚。往事都来忘却。人人尽有生縁。个个足方顶圆。大

愚滩头立处。孤月影射深湾。会不得。见还难。一曲渔歌下远滩。正堂辨曰。我手何似佛手。黄龙鼻下无口。当时所见颟预。至今百拙千丑。 我脚

何似驴脚。文殊亲见无着。好个玻璃茶盏。不要当面讳却。 人人有个生縁。从来罪过弥天。不是牵犁拽杷。便是鼎镬油煎。 张无垢曰。我手何似

佛手。天下衲憎无口。纵饶撩起便行。也是鬼窟里走。讳不得。我佛何似驴脚。又被𥻿胶粘着。反身直上夔率。天。已自连他老鼠药。吐不得。 人人

有个生縁。铁围山下几千年。三灾烧到四禅天者汉犹自在傍边杀得工夫石庵玿曰。我手何似佛手。堪笑紫湖养狗撞着焦尾大虫性命输他

一口。 我脚何似驴脚。拟议知君大错。进前欲饮醍醐。已是遭他毒药。人人尽有生縁。且非夷狄中原。镇府出大萝卜。赵州亲见南泉。 佛手驴

脚生縁。生縁驴脚佛手。李公醉倒街头。元是张公吃酒。黄龙山里老婆禅恰似河阳新妇丑。 伊庵权曰。我手何似佛手。二八恰恰十九。年尾筭到

年头家内一钱无有。 我脚何似驴脚。踏着赵州略彴。惊得迦叶皱眉。文殊却打无着。人人有个生縁。男子气宇冲天若是争田竞地我即唤死

如眠 佛手驴脚生縁。浩浩丛林盛传直饶一穿穿却来免十万八千。雪庵瑾曰。我手何似佛手。合掌面南看北斗免推明月上千峯引得寒山

开笑口。我脚何似驴脚忽走归家日落自古长安如镜平无端醉倒黄番绰。 人人有个生縁。且非东土与西天。撃珊瑚树枝枝好撒水银珠颗

颗圆。 佛手驴脚生縁南海波斯泛铁般精金美玉团堆卖毕竟何曾直一钱 横川珙曰佛手驴脚容易见最难道处是生縁黄梅不是周家子

七岁传永便会禅。永明妙旨颂古联珠杭州慧日永明延寿知觉禅师嗣国师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

香。著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师示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象潭泳曰。门前湖水镜容开。对面和

盘托出来。可是永明多剩语。酒浓初不在多杯。顿明厥旨颂古联珠云居齐和尚法灯会中为知藏。一日归。谓师曰。

有人问我西来意。答他曰不东不西。藏主作么生会。师对曰。不东不西。灯曰。与么会又争得。曰。道齐只恁么。未审和尚尊意如何。灯曰。他家自有儿

孙在。师顿明厥旨。有颂曰。接物利生绝妙。外生终是不肖。他家自有儿孙。将来用得恰好。 大洪恩曰。他家自有儿孙在。父祖田园都不爱。平生活

计刹那中。东头买得西头卖。 本觉一曰。人问西来祖师意。灯公对道不东西。他家自有儿孙在。多是随言却自迷。归根得

颂古联珠灵云因僧问如何是归根得旨。师曰。早是忘却。不忆尘世。投子青曰。家破人亡何所依。无心无绪话求归。十年忘却来时路。暂

忆此时緫不知。古尊宿语录僧问赵州。如何是归根得旨。州云。答你即乖。一异齐旨永嘉集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

法俱空。故号菩蕯。详本集。觉即迷旨五灯会元玄沙备禅师曰。动便失宗。觉即迷旨。详禅师。顿悟

法旨心赋顿悟法空之旨。详门字渐顿经旨大悲心咒行法实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宣扬。而

并是渐顿诸经之旨。以离此十更无修证之法审得本旨梁高僧传支娄迦谶所出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可

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详本传飙驰圣旨唐顾诚传飙驰圣旨云降紫衣。详本传悟境

观旨佛祖统纪介然法师鄞人。受业福泉之延寿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执鬃知宗

法苑珠林说听篇感应縁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于夜梦有人被白服乘于白马。鬃尾拂地而导授经旨延手执马鬃与之请论寤后惟

曰。此必马鸣菩萨授我义端执鬃知其宗旨。底事可观耳

六微旨大论素问篇名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

极王𣲙注深渊净滢而澄澈故视之可测其深浅浮云飘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诣其边涯。言苍天之象。如渊可视乎鳞介运化之道。犹云莫测其去

留。六气深微。其于运化当如是喻矣 林亿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疏五过论重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

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运化生成之道也歧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

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六六之节。经已启问。天师未敷其旨。故重问之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上下。谓司天地之气二也。馀左右四气

在岁之左右也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

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标。末也。圣人南面而立。以阅气之至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移光。谓日移光。

定位。谓面南观气。正立。立观岁数气之至。则气可待之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南方火。故上见火气治之。与厥阴合。故中见厥阴也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西方金。故上燥气治之。与大阴合。故燥气之下。中见太阴也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大阳北方水故上

寒气治之。与少阴合。故寒气之下中见少阴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与此义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

阳。厥阴东方木。故上风气治之。与少阳合。故风气之下中见少阳也。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少阴东南方君火。故上热气治之。与大阳合。故

热气之下中见大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与此义同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大阴西南方土。故上

湿气治之。与阳明合。故湿气之下。中见阳明也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谓元气也。气别为王则文言著矣。新校正云。详

注云。文言注矣疑误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本者应之元。标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标。方施其用求之本。标本不同求之中。见法万全 新校正云。

按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大阴从本。少阴大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故从

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皆谓天之六气也。初之气。起于立春

前十至日。馀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治。六十日馀八十七刻半歧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馀也。时至而气至

和平之应。此为平岁也。假令甲子岁气有馀。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期而至也。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故曰来气不及。

来气有馀也。言初气之至期如此。岁气有馀。六气之至皆先期。岁气不及。六气之至皆后时。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十三日而应也。 新校正云。

按金匮要略云。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大过。冬至之后得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

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大

过。此亦论气应之一端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言大过不及。岁当至晚至早之时应也歧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当期

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

常。则万物皆病帝曰善。请言其。应。歧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物之生荣有常时。脉之至有常期。有馀岁星。不及岁晚。皆依时至也帝曰善。愿

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歧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日出谓之显明。则卯地气分。春也。自春分后六十日有

奇。斗建卯正至于已。正君火位也。自斗建已正未之中。三之气分相火治之。所谓少阳也。君火之位。所谓少阴热之分也。天度至此。暄淑大行。居热

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阳居之为僣逆。大热早行。疫疠廼生。阳明居之为温凉不时。大阳居之为寒雨。间热。厥阴居之为风湿雨生羽虫。少阴

居之为天下疪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大阴居之为时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为六气之始也。相火则夏至日前后各三十日也。少阳之分。火

之位矣。天度至此炎热大行。少阳居之为热暴。至草萎河干。炎亢湿化晚布阳明居之为凉气间发。大阳居之为寒气。间至。热争冰雹。厥阴居之为

风热大行。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大暑炎亢。大阴居之为云雨雷电。退。谓南面视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馀气同法复行一

步。土气治之。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奇。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气也。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少阳居之为炎热沸腾。云雨雷电。

阳明居之为清雨雾露。大阳居之为寒雨害物厥阴居之为暴风雨摧拉雨生倮虫。少阴居之为寒热气反用。山泽浮云。暴雨溽蒸。大阴居之为大

雨霪霪。霪音淫复行一步。金气治之。燥之分也。即秋分后六千日而有奇。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五之气也天度至此。万物皆燥。少阳居之为温清

更正。万物乃荣。阳明居之为大凉燥疾。大阳居之为早寒。厥阴居之为凉风大行。雨生介虫。少阴居之为秋湿。热病时行。大阴居之为时雨沈阴复

行一步。水气治之。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后各三十日。自斗建亥至丑之中。六之气也。天度至此。寒气大行。少阳居之为冬温。蛰虫不藏。流水不冰。

阳明居之为燥寒劲切。大阳居之为大寒凝冽。厥阴居之为寒风飘扬。雨生鳞虫。少阴居之为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大阴居之为凝阴寒雪。地气湿

也复行一步。木气治之。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天地神明号令之始也。天之

使也。少阳居之为温疫至。阳明居之为清风。雾露朦昧。大阳居之为寒风切列。霜雪水冰。厥阴居之为大风发荣。雨生毛虫。少阴居之为热风伤人。

时气流行。大阴居之为风雨凝阴不散。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热之分也。复春分始也。自斗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气也。凡此六位终统一年。六六三

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馀半刻分而为三。约终三百六十五度也。馀奇细分。率之可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热盛水承。条蔓

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则水承之义可见。又云。少阳所至为摽风燔燎霜凝。亦下

承之水气也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斯见。承下明矣。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则土气

承之之义也土位之下。风气承之。疾风之后。时雨乃零。是则湿为风吹。化而为雨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则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而为雨也。又云。大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则风承之义也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风动气清。万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则金承之义可见。又云。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亦金承之义金位之下。火气承之。鍜金生

热则火流。金乘火之上。理无妄也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则火乘之义也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君火之位大热不行。

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诸以所胜之气乘于下者。皆拆其标盛。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则阴承之义可知。又云少阴所至为大暄寒。亦其义也。又按六元正纪云。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

然。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所谓征其下者。即此六承气也帝曰何也。歧伯曰。亢则害。承迺制。制生

则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艽。过极也。物恶其极帝曰。盛衰何如。歧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歧伯

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非大过。非不及。是谓平运主岁也。平岁之气。物生脉应皆必合期。无

先后也。 新校正云。详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子。丙子岁也。内

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又为太一天符。帝曰。非位何如。歧伯曰。岁不与会也不与本辰相逢会也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大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少阴少阳皆火气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柰何。歧伯曰。天之与会也。天气与运气相逢会也。新校正云。详

土运之岁上见大阴。己丑乙未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丁己丁亥也。水运之岁上见大阳。丙辰丙戌也。内己酉己未戊午乙酉又为大一天符。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大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

亦三。戊子戊午。大微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大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大羽上临大阳。如是者三。丁己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啇上临阳明。

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大阴。如是者三。临者大过不及。皆曰天符也故天元而曰天符。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是谓三合一者天会

二者岁会。三者运会也。天元纪大论曰。三合为治。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大一天符之详。具天元纪大论注中帝曰。其贵贱何如。歧伯曰。天符为

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帝曰。邪之中也柰何。歧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执法官人之绳准

自为邪僻。故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病。但执持而已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帝曰。

位之易也何如。歧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相火居君火。是臣位居君位故。逆也。君火

居相火。是君位居臣位。君临臣位。故顺也。远谓里远。近谓里近也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歧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奇谓八十七刻又十分

刻之五也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言天度之馀也。夫言周天之度者。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二十四步。正四岁也。四分度之一

二十五刻也。四岁气成积已盈百刻。故成一日。度。一日也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歧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位地位

也。气。天气也。气与位互有差移。故气之初天用事。气之中地主之。地主则气流于地。天用。则气腾于天。初与中皆分天步而率刻尔。初中各三十日。

馀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帝曰。求之柰何。歧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则甲

子岁也。谨侯冰刻早晏。则六岁悉可与期尔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常起

于平明寅初一刻。良中之南也。新校正云。按戌辰。壬申。丙子。庚辰。甲申。戊子。壬辰。丙甲庚子。甲辰。戊申。壬子。丙辰。庚申。岁同此。所谓辰申子岁气

会同。阴阳法以是为三合终于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夜之半也。外十二刻半入二气之初。诸馀刻同入也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子中之左

也终于七十五刻。戌之后四刻也。外二十五刻入次三气之初率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终于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也。外三十七刻

半差入后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终于五十刻。未后之四刻也。外五十刻差入后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终于三十七

刻半。午正之中。昼之半也。外六十二刻半差入后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南终于二十五刻。辰正之后四刻。外七十五刻差入后所谓

初六。天之数也。天地之数。二十四气乃大会而同。故命此曰初六。天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己初之一刻。 新校正云。接已己癸

酉。丁丑。辛巳。乙酉。己丑。癸巳。丁酉。辛丑。乙己。㔾酉。癸丑。丁巳。辛酉。岁周。所谓己酉丑岁气会同也终于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二之气。始于一十二

刻六分。卯中之南终于水下百刻。丑后之四刻三之气。始于一刻。又寅初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子中正

东终于七十五刻。戌后之四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终于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终于五十

刻。未后之四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一六为初六。二六为六二。名次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 新校正云。按庚午。甲戌。

戊寅。壬午。丙戌。庚寅。甲午。戊戌。壬寅。丙午。庚戌。甲寅。戊午。壬戌岁同。此所谓寅午戌岁气会同终于三十七刻半。午正之中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

六分。午中之酉终于二十五刻。辰后之四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已初之一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卯中之

南终于水下百刻。丑后之四刻五之气。始于一刻。寅初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子中之左终于七十五刻。

戌后之四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辛未。乙亥。己卯。癸未。丁亥。辛卯。乙未。己亥。癸卯。

丁未。辛亥。己卯。己未。癸亥岁同。此所谓卯未亥岁气会同终于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终于五十刻。未后之

四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午正之中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酉终于二十五刻。辰后之四刻五之气。

始于二十六刻。㔾初之一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卯中之南终于水下百刻。丑后之四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始自甲子年。终于癸亥岁。常以四岁为一卜周。一十五周为一大周。以辰命岁。则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大气始于一刻。甲子岁也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乙丑岁也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

十一刻。丙寅岁也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丁卯岁也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戊辰岁也。馀五十五岁。循环周而复始也所谓一纪也。法

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馀三岁一会同。故有三合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乙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阴

阳法以是为三合者縁其气会周也。不尔则各在一方。义无由合帝曰。愿闻其用也。歧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本谓

天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也。三阴三阳由是生化。故云本。所谓六元者也。位。谓金。木。火。土。水。君火。也。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人之所处也帝曰。何谓气交。

歧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自天之下。地之上。则二气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变易皆在气交之中故

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枢。当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

之半也。三分析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而合散

也帝曰。何谓初中。歧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奇。谓三十日余四十二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初中相合。则六十日馀八十七刻半也。

以各馀四十分刻之三十。故云中气何法也帝曰。初中何也。歧伯曰。所以分天地也。以是知气高下生人病生之也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初者。地

气也。中者。天气也。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大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帝曰。其升降何如。歧伯曰。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

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气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气之上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

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泰。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

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气有胜复。故变主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天地盈虚何如。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

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和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升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

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歧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

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万类交合亦由是矣。天地交合。则八风鼓柝。六气交驰于其间。故气不能正

者。反成邪气帝曰。何谓邪乎。邪者。不正之目也。天地胜复。则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互为邪也歧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

成败之所由也。天。气之有生化也。不见其形不知其情。莫测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万物自生自化。近成无极。是谓天和见其象彰其动。震烈刚暴。

飘泊骤卒。拉坚摧残。折拆鼓憟。是谓邪气。故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于化。极由乎变。变化不息。则成败之由常在。生有沥

分者。言有终始尔 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天地易位寒暑

移方。水火易处。当动用时。气之迟速往复故不常在。虽不可究识意端。然微甚之用。而为化为变。风所由来也。人气不胜。因而感之。故病生焉。风匪

求胜于人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夫倚伏者。祸福之萌也。有祸者。福之所倚也。有福者。祸

之所伏也。由是故祸福互为倚伏。物盛则表。乐极则表。是福之极故为福所倚。否极之泰。木济之济。是揭之极。故为福所伏。然吉凶成败。目撃道存。

不可以终。自然之理。故无尤也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动静之理。气有常运。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化沬于物。

故物得之以生。变行于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败倚伏。生于动之微甚迟远尔。岂惟气独有是哉。人在气中。养生之道。进退之用。当皆然也 新

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人之斯可晃者二也。天地之

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曰生之终也。其二曰。变易与土同体。然后舍小生化。归于大化。以死后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

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帝曰。不生化乎。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苊。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

化气也夫。毛羽保鳞介及飞走歧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镕珽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待。故

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正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

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徙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蚑。音祁故非出入。则无

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夫自东自西。自南自北者。假出入息以为化主。固物以全质者阴阳升降之气以作生源。若非此道。

则无能致是生者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

往复于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牗两面伺之。皆承来气。衡撃于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唆。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

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戆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水。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

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未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失无失。有情无情。去出入。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

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府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

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大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者也故无不出入。无

不升降。真生。假立。形器者无不有此二也化有小大。期有近远。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近而叹有其涯矣。既近达不同期。合散殊时

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于一变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四者。谓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则为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

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则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气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出

入升降。生化之元主。故不可无之。反常之道。则神去其室。生化微绝。非灾害而何哉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夫喜于遂。恱于色。畏于难。惧于祸。外。

恶风寒暑湿。内繁饥饱爱欲。皆以形无所隐。故常婴患。累于人间也。若便想慕滋蔓。嗜欲无厌。外附权门。内豊情伪。则动以牢纲。坐招燔焫。欲思释

䌸。其可得乎。是以身为。患阶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之谓也。夫。身与形与大虚释然消散。复未知生化之气。

为有而聚耶。为无而灭乎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言人有游阴阳。免生化而不生不化。无始无终。同大虚自然者乎歧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

惟真人也。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出入天地内外。顺道至真以生。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过虚空界。不与道如一。其孰能尔乎。帝曰善。

微旨抱朴子余闻归同契合者。则不言而信著。途殊别务者。虽忠告。而见疑。夫。寻常咫尺之近理。人闻取舍之细事。沉浮过于金羽。皂白

分于粉墨。而抱惑之士犹多不辨焉。岂况说之以世道之外。示之以至微之旨。大而笑之。其来久矣。岂独今哉。夫明之所及。虽玄阴幽夜之地。毫厘

芒发之物。不以为难焉。苟所不逮者。虽日月丽天之昭灼。嵩岱千云之峻峭。犹不能察焉。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

尘以遗累。洨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念有志于将来。愍信者之无文。𡸁以方法。炳然著明。小修则小得。大为则大验。

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本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浅见之家偶知一事便言已足而不识真者虽得善方

犹更求无已以消工弃日而所施用意无一定此皆两有所失者也或本注戆钝所知殊尚浅近便强入名山履冒毒螫屡被中伤耻复求还或为

虎狠所食或为魉魉所杀或饿而无绝榖之方寒而无自温之法死于崖谷不亦愚哉夫务学不如择师师所闻素狭又情不尽以教之因告云为

道不在多也夫为道不在多自为已有金丹至要可不用馀耳然此事知之者甚希宁可虚待不必以之大事而不修。交之小术乎。譬犹作家云不

事用他物者盖谓有金银珠玉在乎掌幄怀抱之中。足以供累世之费者耳苟其无此。何可不广播百榖多储菓蔬乎。是以断榖。辟兵。猒劾鬼魅。禁

御百毒。治救众疾。入山则使猛兽不犯涉水则令蛟龙不害。经瘟疫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况过此者。何可不闻乎。或曰。敢问

欲修长生之道何所禁忌。抱朴子曰。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

以夺其筭筭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筭尽则人死。诸应夺筭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魄灵鬼神之

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常作鬼自放纵游行。飨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

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筭。筭者。三日也。或作一日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然天道邈远。鬼神难明。赵简子。秦穆王。皆亲受金策于上帝。

有土地之明征。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及人身中。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神则宜赏善而罚恶。但其体大而纲疏。不必

机发而响应耳。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已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

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责。不自誉。不嫉妒胜已。不佞謟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若乃憎善。好杀。口是心非。背向异辞。反戾真正。灵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赂。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破人之家。收人

之宝。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贤者。诛戮降。伏。谤讪仙圣。伤残道士。弹射飞鸟。刳胎破卯。春夏燎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

自功。坏人佳事。夺人所爱。离人骨肉。辱人求胜。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迫胁尪弱。以恶易好。强取强求。掳掠致富。不公不平。淫佚

然而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于茶蓼而不识𥹋蜜。酣于醨酪而不赏醇醪。知。好生而不知有养生之道。知畏死而不信有不死之法。知饮食过度之

速疾病。而不能节肥甘于其口也。知极情恣欲之致枯殒。而不知割怀于所欲也。余虽言神仙之可得。安能令其信乎。或人难曰。子体无参午达理

奇毛通骨。年非安期彭祖多历之寿。目不接见神仙。耳独不闻异说。何以知长生之可获。养性之有征哉。若觉玄妙于心得。运逸鉴于独见。所未敢许

也。夫衣无蔽肤之貌。资无谋夕之储。而高谈陶朱之术。自同猗顿之策。取讥论者其理必也。抱痼疾而言精和鹊之𠆸。屡奔北而称究孙吴之筭。人

不信者以无效也。余答曰。夫。寸鮹泛迹滥水之中。则谓天下无四海之广也。芒蝎宛转果核之内。则谓八极之界尽于兹也。虽告之以无涯之浩汗。

语之以宇宙之恢阔。以为空言。必不肯信也。若令吾眼有方瞳。耳长出顶。亦将控飞龙而驾庆云。凌流电而造倒景。子又将安得而诘我。设令见我。

又将呼为天神地祗异类之人。岂为我为学之所致哉。姑聊以先觉挽引同志。岂强令吾子之徒皆信之哉。若令家户有仙人。属目比肩。吾子虽蔽。

亦将不疑。但彼人之道成。则蹈青霄而游紫极。自非通灵。莫之见闻。吾子必为无耳。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非所度。事无差错。习乎所致。怪乎。

所希。提耳指掌。终于不悟。其来尚矣。岂独今哉。或曰屡承嘉谈。足以不疑于有仙矣。但更自嫌于不能为耳。敢问更有要道。可得单行者否。抱朴子

曰。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难以及易。志诚坚果。无所不济。疑则无功。非一事也。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干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

之有也。是故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非诚心款契。不足以结师友。非功劳不足以论大试。又未遇而求要道。未可得也。九舟金液。最是仙主。然

事大费重。不可卒辨也。宝精爱炁。最其急也。并将服小药以延年命。学近术以辟邪恶。乃可渐阶精微矣。或曰。方术蘩多。诚难精备。除置金丹。其馀

可修。何者为善。抱朴子曰。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大而谕之。犹世主治国焉。文武礼律。无一不

可也。小而谕之。犹工匠之为车焉。辕辋轴辖。莫或应亏也。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比之琴瑟。不可以子弦求五音

也。方之甲胄。不可以一箚待锋刃也。何者五音合用不可阙。而锋刃所集不可少也。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

也。又患好生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

倾斜。凌孤暴寡。拾遗取施。欺绐诳诈。好说人私。持人短长牵天援地。詋诅求直假借不还换贷不偿求欲无已。憎拒忠信。不顺上命不敬所师。笑人

作善。败人苗稼损人器物。以穷人用。以不清洁饮饲他人。轻秤小斗。狭幅短度。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诱人取物。越井跨灶。晦歌朔哭。凡有一事。辄是

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筭纪。筭尽则死。但有恶心而无恶迹者夺筭。若恶事而损于人者。若筭纪未尽而自死者皆殃子孙也。诸横夺人财物者。

或计其妻子家口以当填之。以至死丧但不即至耳。其恶行若不足以煞其家人者。久久终遭水火劫盗。及行求遗器物若遇绵延疾病。自营医药

烹牲祭祀所用之费。要当令足。以尽其所取之直也。故道家言。枉煞人者。是以兵刀而更相煞。其取非义之财。不避怨恨。譬若以漏脯救饥。鸩酒解

渴。非不暂饱。而死亦及之矣。其有曾行诸恶事。后自改悔者。若曾枉煞人则当思救济应死之人以解之。若妄取人财物。则当思。施与贫困以解之。

若以罪加人则当思荐达贤人以解之。皆一倍于所为则可。便受吉利。转祸为福之道也。能尽不犯之。则必延年益寿。学道速成也。夫天高而听卑

物无不鉴。行善不怠。必得吉报。羊公积德布施。诣乎皓首。乃受天坠之金。蔡顺至孝。感神应之。郭巨煞子为亲。而获铁券之重赐。然善难为恶事易

作。而愚人复以项橐伯牛辈。谓天地之不能辩臧否。而不知彼有外名者。未必有内行。有阳誉者。不能解阴罪。若以荠菱之生死。而疑阴阳之大

气。亦不足以致远也。盖上士所以密勿而仅免。凡庸所以不得其欲矣。或曰。道德未成。又未得绝迹名山而世不同古。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

患。防无妄之灾乎。抱朴子曰。常以执日。取六癸上土。以和柏叶薰草以泥门户。方一尺。则盗贼不来。亦可取市南门土。及岁破土。月建土合。和为人。

以著朱鸟地。亦𡑅盗也。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乡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

房有生地或曰。一房有生地。不亦逼乎。抱朴子曰。经云。大急之极。隐于车轼。如此一车之中亦有生地。亦有死地况一房乎。或曰。窃闻求生之道。当

知二山。不讅此山。为何所在。愿𡸁告悟。以祛其惑。抱朴子曰。有之。非华霍也。非嵩岱也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不天不地。不沉不浮。绝险缅邈。崔嵬

崎岖。和气𬘡缊神意并游玉井泓邃。灌溉匪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殊。绛树特生其宝皆殊。金玉嵯峨醴泉出隅。还年之士。挹其

清流。子能修之。松乔可俦此一山也。长谷之山。杳杳巍巍玄气飘飘。玉液霏霏。金池紫房在乎其隈愚人妄往至皆死归有道之士登之不衰采服

黄精。以致天飞。此二山也。皆古贤之所秘子精思之。或曰。愿闻真人守身炼形之术。抱朴子曰。深哉问也。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昇合或一出

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疋立

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此先师之口诀。知之者。不畏万鬼五兵也。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移灾解罪转祸

为福。居官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增加润色。至令失实或亦姧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藏隐端绪以

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及却祸致福乎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

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充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

天年。而俗人闻黄帝以千二百女升天便谓黄帝单以此事致长生而不知黄帝于荆山之下鼎湖之上飞九丹成乃乘龙登天也黄帝自可有千

二百女耳。而非单行之所由也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是以古人恐人轻恣情性故美为之说亦不可尽信也。玄素

喻之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与不能耳。大都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两人足以速死尔。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经

多烦劳难行。而其为益不必如其书。人少有能为之者。口诀亦有数千言耳。不知之者。虽服百药。犹不能得长生也。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百十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