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九十八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五千九百四十八
卷之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九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九百四十八 九震

宋漕运六

捕亡令。诸江淮黄河内盗贼烟火榷货。及抛失纲运。两岸捕盗官同管其系岸船筏。随地分认。赏格命官捕盗官谓职应催纲者能

检察纲运兵梢不犯故沈溺舟船。或有故而收救官物。别无失䧟者。任满减磨勘一年。检官能觉察纲运。妄称被水火盗贼损失官物欺隐

入己者免试。诸色人获故沈溺纲船。及有人居止船虽未沈溺每只钱五十贯。匹侵盗官物者一伯贯。江河深险处收救得沈溺船所

失官物准价给三分。收救得流失官船。每只准价不及一伯贯。诸河空船钱五贯。重船钱一十贯。江淮黄河空船钱一十贯重船钱二

十贯。一伯贯以上。诸河给一分。江淮黄河给二分杂敕干道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尚书省批状纲运经由地分。遇风水抛失遵依

见行条法。仍申所属州县。州委幕职官。县委丞佐。即时躬亲前去抛失地分验实保明。再批行程结罪申州。备申司农寺。外路申緫领所候本

纲到下卸处即依条施行。如违从本路转运司追当行人吏断遣官申取朝廷指挥施行。欺弊盗贼敕。诸博易籴买纲运官物。官船车

脚板船具駞驮。及其器用同馀纲运。条称官物者准此。计已分依贸易官物法计利以盗论加二等。牙保引领人与同罪。讦人告。强者计利并𧷢

以强盗论。以上再犯不该配者。邻州编管罪至死者减一等。皆配二千里二十贯为首者绞。杀伤人者依本杀伤法。以上运载船车畜产没官。

知情僧价者准此。被强之人。不速告随近官司者杖六十。因被强而受𧷢者以凡盗论。诸以私钱贸易纲运。所般钱监上供钱者许人捕

诸钱纲押纲人部纲兵级。本船梢工同。以私钱贸易所运钱。虽应计其等依监主自盗法罪至免者减一等。配千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犯者。

亦以盗所运官物论。杂敕。诸押纲人部纲兵级梢工失觉察盗昜欺隐本纲。及本船官物事虽已发而能自获犯人者除其罪。二人以上

同犯。但获一名亦是。诸纲兵级。和雇人同。博昜本船官物罪至徒。秋罪两大司。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司。干系人失觉察者杖一伯。命官

减二等。三十日内能获犯人者不坐。二人以上获一名亦准此。诸路年额。及上供粮纲兵级。和雇人同。若博昜籴买之者。其所犯并破𧷢地分。催

纲排岸巡检县尉。及捕盗人。村保地分铺头同。故纵者减犯人罪一等受贼重者自从重。诸差雇运送官物。而收贮他物欲拌和者。以收贮物数

计。所欲拌和官物。价准盗论许人捕已拌和者。入水及以透堵庸烂拌和者。同下条准此。计亏官价依主守自盗法。至死者减一等。配二千里以上

𧷢轻者杖一伯。诸不觉本纲人以他物拌和所运官物者。部纲兵级杖七十。计所亏官价一分杖八十。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伯。押纲人减部纲

兵级罪二等。部纲兵级及五分。或一年内两犯至罪止者降一资。长行克部纲兵级者。勒克别纲牵驾。诸盐粮纲封印有损动者。梢工杖八十篙

手减一等。诈伪敕诸伪造封纲船堵靣印论。如馀印律己行用者。不刺靣配本城。兵级配邻州许人告。职制令诸巡捕官获纲运拌和官物。

所属监司岁终比较。具最多最少之人。最少谓地分内透漏。及犯者数多而获到数少者。每路各二员以闻。辇运令诸博昜籴买纲运官物。并

以他物拌和所运官物。应干条制州县。于装卸及沿流要会处粉壁晓示岁一举行。诸年额及上供粮纲。转运提点刑狱司。赏功督贵捕盗官等

警捕博昜籴买之人。其应干罪赏条制。仍岁首检举于装卸及沿流要会处粉壁晓示。赏令诸六路并汴河纲运。所经州县。以发运司息钱桩管

如无息钱州县兊支官钱。具数报本司拨还。遇获博昜籴买。若粜卖纲运官物者。以桩管钱当日支赏。桩管钱已支不及五分。即申发运司贴支仍

置籍于犯人及停藏负载人追理。若不足于犯人邻保。及本纲保内均备。又不足于地分及本纲干系人尚不足者。以犯人役官船车畜产占偿纳。

逐旋销注。诸备赏应以犯人财产充。而无或不足者。差雇运送官物而收贮佗物。欲拌和所运官物及已拌和者。责部纲兵级押纲人均备辇

运格六路并汴河纲运经过州县。桩管发运司息钱充博昜籴买粜卖纲运官物赏钱数。州三伯贯。县二伯贯。赏格诸色人。结获集徒党。

强博昜籴买纲运官物者。仍以其财产徒罪给三分。流罪给伍分。死罪全给。获以私钱贸易纲运所。般钱监上供钱者钱三伯贯。获博易籴买。

若粜卖六路。并汴蔡河纲运官物钱五贯。𧷢及一贯者。给一十贯。每贯加五贯。至一伯贯止。获差雇运送官物而收贮他物。欲拌和及已拌和者

钱三十贯。已拌和计亏官价一十贯外。每贯仍加五伯文。至一伯贯止。亏及二千贯者。仍转一资。告获伪造封纲船堵面印钱三十贯。厩库

乾道六年十二月二日。敕起发上供纲运。并诸司钱物。并合用钱会中半访闻在外州县会子。或有损折。其押纲官却将合发见钱羸落水脚。尽

买会子前采临安府𥝠兊见钱送纳。反复羸落厚利。是致会子不复流转自今起纲仰于纲觧内。分明开具所发钱会数目押纲保官状内仍声说

如所保官。有前项移易甘伏同罪。所押官并随纲合干篙梢等。仍前通同作毙。许诸色人经所在州县陈告。其告人每一千贯。支赏钱一伯贯文犯

人计所移易数以监临自盗𧷢论。若合干篙梢等。能自首与免罪。亦支给上件赏钱。今来会子务要流通。如不畏公法之人。妄有扇摇许诸色人。指证

着实陈。并科违制之罪。不以官荫赦降原减。盗贼敕。诸窃盗得财杖六十。四伯文杖七十。四伯文加一等。二贯徒一年。二贯加一等。过徒三年

三贯加一等。二十贯配本州。诸强盗得财徒三年。二贯五伯文流三千里。二贯五伯文加一等。拾贯绞。即罪至流皆配千里。诸监临主守自盗

及盗所监临财物。罪至流配本州。谓非除免者。三十五匹绞。其运送官钱而自贷。罪至流应配本城。至死者奏裁。诸梢工盗本船所运官物者。依

主守法徒罪。勒克牵驾流罪配五伯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盗者减一等流罪。军人配本州。和雇人不刺面配本城。辇运令诸盐粮纲装讫梁

上置锁伏对锁。遍用省印押纲人点检若封印损动。即时报随处催纲巡捕官司。限当日同押纲人开视讫。以随处官印封锁批书本纲历照验。

盗贷贼盗敕诸梢工盗本船所运官物者。依主守法徒罪勒充牵驾流罪配五伯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盗者减一等。流罪军人配本州和雇

人不刺面配本城。同保人受𧷢计已分重。于知情者以盗论。非同保知而不紏。及受𧷢者。各减同保人罪一等。受𧷢满二十贯者。邻州编管。诸于

管押官物。或受雇立案承领官物人名下私揽运送而盗贷者。依主守法减一等。展转受雇运送而犯者亦准此。诸巡防守御人于本地分犯盗

者。以盗所监临财物论其盗官物者。从主守法罪至死减一等配千里。竹木㭖团头水手火下盗本筏官物梢工盗本船钉板船具者准此。诸运

送官钱而自贷。罪至流应配者配本城。至死者奏裁。即受雇立案承领官物而运载者。同主守法。诸盗官船钉板船具者。加凡盗一等。杂敕

诸纲运不觉盗所运官物梢工。依主守不觉盗律罪。轻者减盗。重者罪五等。虽持仗亦从不持仗窃盗减。徒罪勒充本纲牵驾。部纲兵级减梢工一

等。其不觉本纲人盗所运官物。部纲兵级罪至杖一伯差替。仍勘充重役三年。即故纵罪至死者。减一等配千里。诸押纲人部纲兵级不觉本纲

人盗所运官物。梢工木觉本船人盗所运官物同。虽自觉举至下卸毕。犯人犹不获。不得原罪。若本纲及水船更有欠。即以被盗物并为欠数科之

仍不倍。并不加重。止科不觉罪。获盗应免罪者。所盗物不理为欠诸押纲人部纲兵级梢工。失觉察盗。易欺隐本纲。及本船官物事虽已发。而能

自获犯人者除其罪。二人以上同犯。但获一名亦是。诸纲兵级。和雇人同。盗本船官物罪至徒杖罪两火同。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司。干系人

失觉察者杖一伯。命官减二等。三十日内能获犯人者不坐。二人以上获一名亦准此。诸路年额。及上供粮纲兵级。和雇人同。盗所运官物者。其

所犯并破𧷢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及捕盗人。村保他分铺头同。故纵者减犯人罪一等。受𧷢重者自从重。诸香药并市舶司物货纲縁路侵

盗。或货易而地分人。若催纲官司失觉察者杖六十。厩库敕诸起发上京钱物。管押人侵盗移易入已者。不以自首原免。职制令诸处捕

获纲运偷盗官物。所属监司岁终比较。其最多最少之人。最少谓地外内透漏。及犯者数多而获到数少者。每路各二员以闻。理欠令谓粮纲

犯自盗案首。其所盗官物并理为欠数。至罪止应配者配如法辇运令诸年额及上供粮纲转运提检刑狱司。常切督贵捕盗官等警捕侵盗

之人其应干罪赏条制。仍岁首检举于装卸及沿流要会处粉璧晓示赏格命官催纲或捕盗官获纲运人。盗所运官物计价累及二伯五十

贯免试。五伯贯减磨勘一年仍陞。半年名次一千贯减磨勘三年。厩库绍兴三年。十月十八日。尚书省批状州县。起发上京钱物。管押人侵盗

移易入己。不以自首原免。今来者驾驻跸。临安府自合引用上条。不以自首原免断罪。厩库敕。诸𥝠貣贷官物。而以物质当。或有簿籍及抄领。

曾经官司判押者。并同有文记法。即仓库簿暦及般运交请文凭。或𥝠自抄上簿籍单状之类并不为文记。诸监主以官物𥝠自贷。虽有还意而

不还。或偿不足者计所少之数。不以赦降原减自首告械等。及保人偿足者非。名例敕。诸称不以赦降原减。除縁奸细事。或传习妖教。托幻变

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堤堰已决外馀犯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贼盗敕诸窃盗得财杖六十。四伯文杖七十。四伯文加一

等。二贯徒一年。二贯加一等。过徒三年。二贯加一等。二十贯配本州。诸监临主守自盗财物。罪至流配本州。谓非除免者。三十五匹绞。厩库敕。

诸粮纲少欠。于折会借纳外梢工计本船欠一厘。笞三十。一厘加一等。元装千石以上船。半釐加一等。并至四釐止。四釐外计𧷢重者准盗论

于见欠处估价。至罪止者配邻州。职制敕。诸押纲人及部纲兵级并本船梢工以和雇人工食钱。于官司行用者减凡盗三等。坐之官司受财

满五贯者。徒二年。不满五贯杖一百。受财枉法之类。计𧷢重者。自依本法诸排岸催纲司。桥堰应沿河地分公人兵级受乞纲运人财物。计𧷢一贯。公人勒

停兵级降配。罪至徒公人不刺面配本城。兵级配邻州。斗讼敕。诸纲兵梢每三船为一保。若于本纲侵盗。或负载及贩𥝠有榷货。并藏匿盗及逃亡兵级

者。犯人虽于法不许捕者。亦许人捕。同保知而不紏。依伍保有犯律杖罪笞三十。不知情各减三等。部纲兵级不知情减保人罪一等。不觉盗罪重者依本法。

即因保人告获犯人者。应连坐人不觉之罪并免。诸纲运兵级违犯。押纲人杖一伯。刺面人违犯。本辖官徒一年。詈者各徒二年。殴者各加二等。配五伯里

情重者奏裁。殴命官致折伤者。当行处斩。诸长行权充部纲兵级。而本辖兵梢违犯者。减阶级法一等。诸纲运和雇人违犯。押纲命官杖一伯。詈者徒一

年馀押纲人杖八十。詈者杖一百。殴者各徒二年。即殴命官致折伤者。徒三年配五伯里。诸纲运人告押纲人侵盗。或拌和官物贩𥝠有榷货谋杀人。若妄

破程限。及干己事听受理。馀犯流以下罪。虽于法许告捕。亦依事不干己法杂敕诸权差主驾纲船人有犯依梢工法。诸平河全沈失粮船梢工徒三年

篙手减一等。部纲兵级杖六十。押纲人减二等。馀条有部纲兵级罪名。而不言押纲人者准此减之。每收救一分。各减一等。诸纲船军人岁终所至官司。

驱磨在纲逃死及四分。不满十人。一名当一分。部纲兵级杖八十。押纲人减二等。再犯者押纲人展磨勘一年。磨勘年限不同者。准使臣五年为法比折展

之无磨勘者准前科罪。部纲兵级差替勒充重役。诸押纲人无故离本纲。空船纲非。经时者杖一伯虽有故而经三时者。罪亦如之。各不在觉举自首之例。

诸押纲人疾病纲虽空而擅离者。依擅去官守法。年月虽满。不候替人交割准此诸部纲兵级犯罪。应降长行者。若元系长行勒充别纲牵驾。诸押纲人犯

罪或违程抛欠应批书印纸而收匿以避批书者杖一伯。诸兵梢部纲兵级凭借事势于官𥝠船筏乞取财物者杖一伯计𧷢一贯移配五伯里重役处。

诸官船兵梢部纲兵级。于所载命官家属同。乞借财物者。杖八十差替。断狱敕诸募押纲运官。见任官差押纲同因本纲事连坐部纲兵级罪至降资及

降充长行。或于本纲有犯至罪止而情理重者奏裁。其欠损官物非侵盗。能于百日内纳足者。除其罪仍不理为欠折。诸差押纲使臣于本纲犯罪

者去官不免。诸部纲兵级。应勒降虽会恩不免。不觉盗者非诸押纲人罚俸半月。应加一等者。罚一月。又加一等笞四十。其应减等准此诸纲

运兵级。纲运雇到大夫同。犯笞罪。谓于本纲运有犯者。听押纲人行决过十下者论如前人。不合捶考律以故致死。或因公事殴至折伤。以上者并

奏裁。辇运令诸纲运梢工篙手犯罪。勒充本纲牵驾者。本纲不愿留即送别纲。仍不得主管官物。诸盐粮纲纲梢犯罪不可存留者。押纲人

具事状申转运。或发运辇运拨发司。审魔差人交替。若兵梢在路粜卖送本地分州县施行。如阙人牵驾。即令所在贴差。诸押纲人卸纳官物讫。

而疾病者。随纲治至装发处。申所属官司验实。差人交装痊日管押。断狱令诸纲运兵级犯杖以下罪未任决者。批行程暦。本纲已发者。转阅

前路等截批书。有纲可附者附纲。装御官司检断勾销。诸犯罪纲运兵级。不在令众之限。辞讼令诸纲运人未卸纳而告押纲人。及本纲事

杖以下。罪虽应受理纳毕。乃得追鞫。卸纳在他所者录报。诸发运司所辖纲运人论䜣。本纲请给钱米事随处转送。论䜣人赴本司。候纲到日究

治。名例敕诸称当行处斩者奏裁。得旨依者决重杖处死。贼盗敕诸窃盗得财杖六十。四伯文杖七十。四伯文加一等。二贯徒一年二贯

加一等。过徒三年。三贯加一等。二十贯配本州。斗讼敕。诸军厢都指挥使。至长行一阶一级。全归伏事之仪。虽非本辖。但临时差管辖亦是敢

有违犯者。上军当行处斩。下军及厢军徒三年。下军配千里厢军配五伯里。即因应对举正偶致违忤。谓情非故有陵犯者。各减二等。上军配五伯里

死罪会降者配准此。下军及军厢配邻州。以上禁军应配者配本城诸事不千已辄论告者。杖一伯。进状徒二年。并令众三日。诸军论告本辖人

仍降配所告之事。各不得受理。告二事以上。听理应告之事其不干已之罪仍坐。诸军告本辖人再犯馀三犯。各情重者徒二年。配邻州本城。 职

制敕诸在官无故亡。擅去官守亦同亡法。计日轻者徒二年有规避或致废阙者加二等。名例申明。绍兴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尚书省箚子

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既不以赦降原减罪。许行原免所有犯不以去官之罪。亦合原免。本所看详上件指挥在法。不以赦降原减者遇非次

赦。或再遇大礼赦。许行原免所有犯。不以去官之罪亦合原免。窃虑州军未尽晓引用差误。今编入随敕申明照用。押纲赏诈伪敕。诸押纲

人任满。妄称该赏或再押。并所属官司知情而为保明供申及批书印纸虽会恩原免并奏裁。考课令诸押纲人功过所属官司即特取行程

暦印纸批书。赏令诸应募官愿押两纲以上者。其赏以两纲止。诸纲运募土著官。管押应赏者。依见任官法。诸命官押纲而附押别色钱

物者。令起纲官司。先具申尚书吏户部。俟获到纳足。逐色钱物收附。方许推赏。诸管押纲运。如本州不及壹全纲。附押别州钱物揍发者。各依所

起发州军数目。地里定赏。若本州已及一全纲。而附押别州纲者。其所押正纲。应得酬赏减半诸人因事故别差募人。或所押官物縁路有截

留者。计官物分数地里远近。比类推赏。诸押纲人虽有欠损。若非侵盗能于百日内纳足者赏如法。诸应募押纲而所运之物不同者。听通计

分数理赏。谓如钱帛与军器之类。诸押纲人官物有欠而不批书。或批书漏落者。当运不理寅。募押者虽不经装卸处批者。而勘会有实者。其赏

听理。诸于法不应押纲人辄受差押者。不得推赏。诸押纲人应赏而无故稽程三日降一等。十日不在赏限。募押者十日降一等。二十日不在

赏限。诸押纲人毁失行程暦。被人毁失同。而无照验或妄称毁失及本纲附载未足。而不于经过处批书者。稽程碍赏虽有縁故。应豁除日限而

不曾批书亦同。各不在推赏之限。诸运铜出剩。准格应给赏。而系元称买人者不在给例。赏格命官管押诸路纲运无少欠。谓非川峡四

路者。全纲。谓见钱二万贯以上者。馀物依条比折计数。下条准此三伯里五分纲。五伯里三分纲。一千里减磨勘一年。全纲五伯里五分纲一

千里三分纲。一千五伯里减磨勘二年。全纲一千里或五分纲一千五伯里。减磨勘三年。全纲一千五伯里转一官。应募官押纲无欠损者

全纲三伯里五分纲。五伯里三分纲。一千里陞一季名次。全纲五伯里五分纲。一千里三分纲。一千五伯里陞半年名次。全纲一千里或五

分纲一千五伯里免试。全纲一千五伯里。不拘名次指射差进仍免试诸色人押纲人部纲兵级兵梢。运铜于诸处交纳。若比元装数出剩。

以装发处元价共给五分。赏式陈乞押纲赏状。其官姓名右某于某年月日。准某州差管押。或募押某年季分窠名钱物。米纲即云于某年月

日。准某州差押。或募押本州某年分甚名色米。若干赴某处送纳了当即无少欠违程。除今来纳外。更无别处送纳合行团并推赏系某独员管押

即无同共管押。合该分受酬赏之人押纲日即不是本州守贰本路监司子弟亲戚。及不系停降未叙复之官。自补授至今历任亦不曾犯𧷢罪及

𥝠罪冲替并是诣实。如后异同。甘伏朝典所有依条合得酬赏。今申缴贞本行程几道。纳讫钱物公据几道。脚色家状在前。谨具申太府寺。米纲中

司众寺。伏乞指挥下所属推赏施行。谨状年月日具官姓名状。经緫领所乞赏仿此。保明召募押纲酬赏状。某司据某官姓名状。昨蒙某州召募

管押某色物。赴某处交纳毕。陈乞酬赏今勘会下项。一某官某年月日。某州召募到管押某色物若干。赴某处交纳某物若干。更有馀物亦各阙。某

物若干。比折某物计若干。一所装官物系全纲。或不及全纲。则去若干分一某处水路或陆路。至某处计若干地里。一某年月日于某处仓库交纳

毕。并无欠损。有即阅说。虽有欠损。已依条于限内送纳了足。一检准令格云云右件状如前。勘会某官管押某处某色物全纲。或若干分。赴某处交纳

毕。计若干地里准令格该某酬赏。保明并是诣实谨具申尚书某部谨状年月依常式。随敕申明。厩库绍兴元年。九月十五日。敕诸路起发

纲运。依法见钱二万贯。组计金二万两。银一十万两。各为一全纲推赏。令权将金银计价以金八万贯。银五万贯为一全纲。并令交纳处计价推赏

馀依见行条法。绍兴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敕令后诸路起发到纲运量轻重远近。分定等第。如所押官物到库务交纳。别无少欠违程。量与推恩

今权宜立定。酬奖下项诸路水陆纲运无少欠。全纲。谓见钱二万贯。以上者。馀物依条比折计数。金银依已降绍兴元年。九月十五日指挥计价

推赏下准此。三千里转一官。选人比类施行下准北。二千七伯里。减三年半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三年磨勘。二千一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一千八伯

里减二年磨勘一千五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一千二伯里减一年磨勘九伯里陞一年名次。六伯里陞三季名次。三伯里陞半年名次九分纲三千

里减三年半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三年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二千一伯里减二年磨勘。一千八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一千五伯里减一

年磨勘一千二伯里陞一年名次。九伯里陞三季名次六伯里陞半年名次三伯里陞一季名次。八分纲。三千里减三年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二年

半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二年磨勘。二千一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一千八伯里减一年磨勘。一千五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二伯里陞三季名次。九伯

里陞半年名次六伯里陞一季名次。三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七分纲。三千里减二年半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二年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一年半磨

勘。二千一伯里减一年磨勘一千八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五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二伯里陞半年名次。九伯里陞一季名次。六伯里支赐绢六

匹半。三伯里支赐绢陆匹。六分纲。三千里减二年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一年磨勘。二千一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八

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五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二伯里陞一季名次。九伯里支赐绢六匹半。六伯里支赐绢六匹。三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五分

纲。三千里减一年半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一年磨勘。二千四伯里陞一年名次。二千一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八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五伯里陞

一季名次。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六疋半。九伯里支赐绢六疋。六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三伯里支赐绢五匹四分纲。三千里减一年磨勘二千七伯

里陞一年名次。二千四伯里陞三季名次。二千一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八伯里陞一季名次。一千五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六

匹。九伯里支赐绢五匹半六伯里支赐绢五匹。三伯里支赐绢四匹半。。三分纲三千里陞一年名次二千七伯里陞三季名次。二千四伯里陞半年

名次。二千一伯里陞一季名次。一千八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一千五伯里支赐绢六匹。一千二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九伯里支赐绢五匹。六伯里支

赐绢四匹半。三伯里支赐绢四匹。二分纲。三千里陞三季名次二千七伯里陞半年名次。二千四伯里陞一季名次。二千一伯里支赐绢六匹半

一千八伯里支赐绢六匹。一千五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一千二伯里支赐绢五匹九伯里支赐绢四匹半。六伯里支赐绢四匹三伯里支赐绢三匹

半一分纲。如止及一千贯以上减半。三千里陞半年名次二千七伯里陞一季名次。二千四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二千一伯里支赐绢六匹一千

八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一千五伯里支赐绢五匹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四匹半九伯里支赐绢四匹六伯里支赐绢三匹半三伯里支赐绢三匹

绍兴五年。三月十五日。敕令后行在差人管押钱物。往外路州郡应副军须支遣。及充籴本之类。其所押人如至交纳处。别无踈虞欠损。今比照诸

州郡差人管押钱物。赴行在纲运参酌立定推赏等第下项。全纲谓见钱二万贯以上者。馀物依条比折计数金银。依已降绍兴元年。九月十五

日指挥。并从行在组计推赏。三千里减三千半磨勘。选人止额施行下准此。二千七伯里减三年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二千一伯里减

二年磨勘一千八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一千五伯里减一年磨勘一千二伯里陞一年名次。九伯里陞三季名次。六伯里陞半年名次。三伯里陞一

季名次。九分纲。三千里减三年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二年磨勘。二千一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一千八伯里减一年磨

勘。一千五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二伯里陞三季名次。九伯里陞半年名次。六伯里陞一季名次三伯里支赐绢六匹半八分纲。三千里减二年

半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二年磨勘。二千四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二千一伯里减一年磨勘。一千八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五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

二伯里陞半年名次。九伯里陞一季名次。六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三伯里支赐绢六匹。七分纲。三千里减二年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一年半磨勘。

二千四伯里减一年磨勘。二千一伯里陞一年名次。一千八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五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二伯里陞一季名次。九伯里支赐绢

六匹半。六伯里支赐绢六匹三伯里支赐绢五匹半。六分纲。三千里减一年半磨勘。二千七伯里减一年磨勘。二千四伯里陞一年名次。二千一

伯里陞三季名次一千八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五伯里陞一季名次。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九伯里支赐绢六匹六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三

伯里支赐绢五匹。五分纲。三千里减一年磨勘。二千七伯里陞一年名次。二千四伯里陞三季名次二千一伯里陞半年名次。一千八伯里陞一

季名次。一千五百里支赐绢六匹半。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六匹。九伯里支赐绢五匹半。六伯里支赐绢五匹三伯里支赐绢四匹半。四分纲。三千

里陞一年名次。二千七伯里陞三季名次。二千四伯里陞半年名次。二千一伯里陞一季名次。一千八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一千五伯里支赐绢六

匹一千二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九伯里支赐绢五匹六伯里支赐绢四匹半三伯里支赐绢四匹三分纲。三千里陞三季名次。二千七伯里陞半

年名次。二千四伯里陞一季名次二千一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一千八伯里支赐绢六匹。一千五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一千二伯里支赐绢五匹九

伯里支赐绢四匹半。六伯里支赐绢四匹三伯里支赐绢三匹半二分纲三千里陞半年名次。二千七伯里陞一季名次二千四伯里支赐绢六

匹半二千一伯里支赐绢六匹一千八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一千五伯里支赐绢五匹。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四匹半。九伯里支赐绢四匹。六伯里支

赐绢三匹半。三伯里支赐绢三匹。一分纲如止及一千贯以上减半三千里陞一季名次。二千七伯里支赐绢六匹半二千四伯里支赐绢六匹

二千一伯里支赐绢五匹半。一千八伯里支赐绢五匹。一千五伯里支赐绢四匹半。一千二伯里支赐绢四匹。九伯里支赐绢三匹半。六伯里支赐

绢三匹。三伯里支赐绢二匹半。绍兴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敕今后外路合起赴行在钱物。承朝廷指挥支移起发应付别路州军屯驻军兵支遣

令交䌷处勘验所押钱物。纲运如无欠损违程。保明申尚书省降下所属。依绍兴五年三月十五日。行在支降钱物往他处州军支遣。立定等第推赏。

绍兴七年间十月一日。敕四川金银纲运。令比仿诸路押纲赏格。重别参酌量轻重远近。分定等第酬赏。如所押官物到库务交纳。别无少欠违

程。并依立定赏格组计推赏。令重别参酌权冝。立定酬奖下项。四川路水陆纲运无少欠。全纲谓见钱二万贯以上者。馀物依条比折计数。金银依

已降绍兴元年九月十五日指挥计价。以金六万贯。银四万贯各为一纲推赏下准此。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三年磨勘。选人比类施行下准此六

千里转一官减二年半磨勘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二年磨勘。五千里转一官减一年半磨勘。四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一年磨勘。四千里转一官升

一年名次。三千五伯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三千里转一官。九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二年半磨勘。六千里转一官减二年磨勘。五千五伯

里转一官减一年半磨勘。五千里转一官减一年磨勘。四千五伯里转一官升一年名次。四千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三千五伯里转一官。三千里

减三年半磨勘。八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二年磨勘。六千里转一官减一年半磨勘。五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一年磨勘。五千里转一官升一

年名次。四千五伯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四千里转一官三千五伯里减三千半磨勘。三千里减三年磨勘。七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一年

半磨勘。六千里转一官减一年磨勘。五千五伯里转一官升一年名次。五千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四千五伯里转一官。四千里减三年半磨勘三

千五伯里减三年磨勘三千里减二年半磨勘。六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减一年磨勘。六千里转一官升一年名次。五千五伯里转一官升半

年名次五千里转一官。四千五伯里减三年半磨勘。四千里减三年磨勘。三千五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三千里减二年磨勘五分纲六千五伯里

转一官升一年名次六千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五千五伯里转一官五千里减三年半磨勘。四千五伯里减三年磨勘四千里减二年半磨勘三

千五伯里减二年磨勘三千里减一年半磨勘。四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升半年名次。六千里转一官。五千五伯里减三年半磨勘。五千里减

三年磨勘。四千五伯里减二年半磨勘。四千里减二年磨勘三千五伯里减一年半磨勘。三千里减一年磨勘。。三分纲六千五伯里转一官六千

里减三年半磨勘。五千五伯里减三年磨勘。五千里减二年半磨勘四千五伯里减二年磨勘。四千里减一年半磨勘。三千伍伯里减一年磨勘。三

千里陞一年名次。二分纲。六千五伯里减三年半磨勘。六千里减三年磨勘。五千五伯里减二年半磨勘五千里减二年磨勘。四千五伯里减一年

半磨勘。四千里减一年磨勘三千五伯里陞一年名次。三千里陞三季名次。一分纲。如止及一千贯以上减半。六千五伯里减三年磨勘六千里

减二年半磨勘。五千五伯里减二年磨勘。五千里减一年半磨勘。四千五伯里减一年磨勘。四千里陞一年名次。三千五伯里陞三季名次。三千里陞

半年名次绍兴十一年八月十六日敕勘会诸路管押纲运赴行在依格二万贯为全纲若押及两全纲令户部对数增赏。今后管押人听押至

两全纲止。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四日。敕令后管押外路州军合赴行在钱物。承朝廷指挥支移应副别路屯驻军兵支用其管押人如押及两全纲

已上。㩀地里远近与作一全纲半推赏。如所押官钱物不及两全纲之人止作一全纲。馀依见行条法绍兴二十三年四月一十六日。敕诸路钱

物纲运赴行在。昨縁道路梗涩及朝廷支降钱物往他处。并外路合发行在钱物。承指挥支移应副别州郡屯驻军兵及緫领所等。差官押到钱物

节次以纽计推赏太优今来道路通快比前日不同今后管押逐色纲运。如无欠损违程。并依见行赏格上减半推赏二人已上管押依条分受馀

依见行条法指挥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四日。敕令后应诸路州军起发上供等钱物赴行在内有经过建康镇江府总领所。就行拘截或兊换

轻赍纲运。如系专承朝廷指挥许令兊截交纳讫。别无欠损违程与计元指送纲去处地里依格法推赏其不彻地里水脚钱令兊截官司依旧拘

收入官。绍兴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敕铸钱司今年钱纲依旧以二万贯为一全纲。自二万贯已上添押之钱与据数推赏谓如一万贯合得减

十个月零半月磨勘。五千贯合得减五个月零七日磨勘之类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敕铸钱司应募官押发绍兴三十一年以后钱纲

并依绍兴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已降指挥推赏施行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今后诸州纲运。起发赴行在送纳。内有经过建康镇

江府緫领所拘截之数。许令就行在所属陈乞。取索随身逐处钞据并不彻他里水脚钱干照勘验。一并依条推赏。隆兴二年。二月八日敕左朝奉

郎冯忠嘉。右奉议郎许牧。管押成都府路提刑司银绢纲赴内藏库交纳各纽及一全纲零七分。已各减三年半磨勘了当。今来冯忠嘉等。乞放行

零分纲赏。令户部照应零分格法与减半推赏今后依此施行本所看详前项逐件指挥。并系权冝所降。难以修为成法縁系见行今编节作申明

存留照用。乾道七年正月二十九日尚书省批下户部申相度。今后诸路州军。起发金银钱帛粮斛纲运赴行在及外路緫领所卸纳经涉重湖

大江。及平河并陆路分作等第程限。如违更不推赏。若经过闸堰。如有縁故。或遇钉闸日分。即令监押官于行程暦内分明批凿到闸。及启闸通放

日时。除豁施行。今开具下项后批送户部依相度到事理施行。一经由重湖大江。纲运不时有风涛卒暴。湍险去处。依法于行程暦上批说风水事

故除豁推赏。若内有经由平河地里程限。即与重湖大江程限通行纽计如无违程依格推赏。若有违程。其差押人三日降一等。十日不在赏限。募

押人十日降一等。二十日不在赏限。一经由平河纲运。阻浅盘剥之类。其程限不得过正破程限日子一倍半。如违更不推赏。一陆路纲运阻滞风

雨。其程限不得过正破程限十日。如违更不推赏。淳熙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敕诸路监司州军。今后差押纲官。须管遵依条法。如所差官不应格

虽官物数足亦不推赏。若有少欠。仰所属开具元差当职官姓名申朝廷取旨施行。杂敕淳熙八年。八月三日。敕州县装纲即毕。起发有日则

三申下卸。官司谓之先申纲觧。及起发则关报縁路巡尉批凿行程柰何弊端百出。至于起发纲觧。计会不申縁路行程。未尝批凿。今后凡所申纲觧

不依法及縁路催纲司。应批行程而不批。纵容留滞。不即赶发以致愆期并不许推赏。其催纲官司与不申纲觧去处。亦次第施行。中书备对发运

三门白波。并广济河辇运蔡河。拨发司年额斛斗。行运纲船造船数。并发运司水脚工钱。斛斗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石。纲七百五十五水脚

工钱三十三万贯。米九万石。造船三千三百。八十九只。发运司斛斗六百二十万石。六百万石正额。二十万石补填。抛失破拜每年截卸二十万

与南凉二十万石。与成平尉氏县下卸。并充军。陈留雍丘邑太康县每年从准三司诣挥。支截万数不足。两浙一百五十万石淮南路一百

五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 水脚

工钱米。发运司起发全额斛斗。淮南转运司出办水脚工钱口食计四千二万贯石。钱三十三万贯。米九万石。纲六伯八十九。见管四百三十

五纲。二百五十四纲见门圆。四排岸在京。四排岸司熙宁八年九年十年三年诸路纲船。并船到斛斗数。纲船。汴河纲。淮南𥂁纲。江东江西湖南

湖北纲。并为𥂁粮纲。外两浙只运粮。八年七千九百一十二只九年三千九百七十三只。十年一万二千七百一十三只景德四千九百三十

一只。皇祐一万五千。二百二十三只治平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五只斛斗八年二百七十六万二千二十二石四斗五升五合三夕一抄。九年

一百三十万二百六十一石六斗五升十年五百六十二万一千六十二石三斗四升一合。折会收籴透堵纳价钱破拜抛失并见欠各不在此

数。八年四万四千二百六十石九年四千三百一十三石十年八万二千五百二十一石。皇祐四百六十二万。六千九百二十八石治平七百二十

六万六千七十八石。东排岸司汴河纲。八年船七千五十六只斛斗二百五十四万。七千七百二十九石九斗六升五合三夕一抄。收籴透堵纳

价钱破拜抛失。并见欠四万三千五百六十石。一升四合九勺一抄九年船二千三百七十五只斛斗八十七万三千八百三十石。九斗三合八勺。

折会收籴见欠二千五百八十九石。七年六升一合五勺。十年船一万一千二百九只。斛斗四百七十八万。八千六百四十七石。抛失少欠八万二

百六十五石。西排岸司黄河纲。八年船四十四只。斛斗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四石二斗五升。九年船九十二只。斛斗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二石。

少欠九十石六斗四升。十年船三十一只。斛斗七千五百七石五斗五升。少欠一百一十八石四斗七升。南排岸司蔡河纲。八年。废罢本司。九年。

七月复置行运。船七百只。斛斗一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三石。二斗一升七合二勺。透堵少欠一十二石七斗五升。十年船七百只。斛斗六十一万。

九千三百五十九石四斗八升一合。抛失少欠九百三十九石七斗六升五合册府元龟昔周官挈畚以令粮。楚师振廪而同食。自雍及绛。泛舟之

役是与牵锺致石。负海之输攸出。盖漕运之举旧矣。利害之论详矣。若乃京师大众之所聚。万旅百官之仰给。邦畿之赋。岂足充用。逮于奉辞伐叛

调兵乘鄣或约赍以深入或赢粮而景从曷尝不漕引而致羡储飞挽而资宿饱乃有穿渠凿河。乘便利之势。创法立制。极机巧之思斯皆贤者之

心术古人之能事至于成败之殊致劳逸之异冝亦开卷而可见也程氏遗书馈运之术。虽自古亦无不烦民。不动众而足者然于古则有兵车其

中载糗粮百人破二十五人。然古者行兵。在中国又不远敌若是深入远处则决无省力。且如秦运海隅之粟以馈边。率三十锺而致一石是二百

倍以来今日师行一兵行。一夫馈。只可供七日。其馀日必俱乏食也且计之须三夫而助一兵。仍须十五日便回一日不回则一日乏食。以此校之

无善术故兵也者。古人必不得已而后用者。知此耳。能改斋漫录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分之一。盖天下漕米。多取于东南而东

南之米。多取于江西也。陈止斋集本朝定都于汴漕运之法分为四路江南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陕西之粟自三门白

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陈蔡之粟。自闵河。蔡河。入汴至京师。京东之粟。自十五丈河历陈济及郓至京师。四河所运惟汴河最重汉唐制度汉初转

漕巴蜀租岁以给关中天下既定国用浸广。于是岁漕关东粟以给中都官然亦不过数十万而已至武帝则四百万石。后又益六百万石大抵多

转于山东诸郡志云致粟山东岁益六百万石枚乘傅云转粟西向当时有欲开褒斜道。以致汉中谷者以水多湍石不通船。漕则知己蜀道险以

车转为便。而集于京师者。不可多致关东山东诸郡。道从渭水而上。自郑当时开渠之后。漕栗益多。考之于史独河东有根仓泾仓。荥阳有敖仓河

南以东置漕船五百艘则东方诸郡其栗自远而致者。往往至三和交卸级莭而入都矣。若夫王漕之官。主于侍御史。汉宫仪侍御史。出督郡漕运

军粮。緫于大农而分掌于太仓令。在外则以县令而将漕。卜式或以刺史而护漕。朱博无定员也。惟江淮栗米去长安逾远。诸侯自为封植而已。故

吴王之反自谓聚粮食三十馀年。而枚乘之说云。汉家转粟西向。不如海陵之仓。以是知汉仓多在于山东。而不在江淮矣。皇都汴都四方所转凑

水陆俱便。过于汉家。在于今日。蜀汉之粟顺流而下。以供荆襄之军食江淮闽浙之舟水。运而上无复难致之险。较之于汉孰为得乎。经史百家制

度古者天子中千里而为都。漕运东西南北之粟。不过五百里之内。足以自供乘舆服御宗庙。百官之奉。犹以其馀置封国焉。虽有征讨之役师行

千里巡守之事。遍至四岳尚不责天下以取办也。禹贡所载入渭河之类不过是朝廷之路。币帛九贡之物所以当时漕运不曾讲。载国以来兵革

不息与是漕挽之术起竭土地之所有不同。远近以应上之输然犹是出征转输之漕。事已兵休。犹未至于甚病。而国都之漕亦是未讲也自汉唐

置都于关中视东南远者或数千里。阻山绝江风气不接而转漕天下以给京师者盖非特用兵之时也。平居无事。不能讲先王均节之政。不为分

几畿制域之法。奢侈耗费。推其所有而致之。古人所谓以千八百国之租税。奉一人而不足者。皆由兴利之臣。讲明漕运之𥁞。而天下于是困弊郡县

于是空乏也。盖汉自文景以前。唐自明皇以前。京师之用。犹能取足于近郡而建元天宝以后。凿渠通道。縁山转海如。郑当时开漕渠。倪宽开六辅

渠皆是见京师用栗多。故与之讲求规画。而卜式为成埠令。亦以领漕而课最以武帝之多欲。而兴利之臣。又与之力尽智。以运致天下之所有。

则武帝之多欲。安得不与财利俱长耶。按食货志。高祖之初。转漕东关粟以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及宣帝时。耿寿昌为大司农中丞。乃奏言。

故事岁漕关东西榖四百万斛。以给京师。故事正指武帝之时。比之汉初不知其几倍也。武帝虽穷奢极侈。一时兴利之臣。以求满其欲者。其罪可

胜诛哉。立法有常经。而处事无定谋经不常。则非古人裕国之善政。谋不定。则非古人通变之良事。天下之事。固不可执一定之法以应之也。执

一定之法。以应天下之事。而天下之事始胶矣。漕运之法自汉唐以来讲之尚矣。而在今日。则尤不可不讲也。然或广。或籴。要当随其费之多

宽而察其时之丰凶。固不可执一定之法。曰吾将专于省。专于籴也世之儒者漫曰。转输劳民。利病百出。吾将求所以省之术。而为籴之计。夫未

尝深思熟计而姑为一切之谋。及夫百官六军之奉。有司用度之费。不可一日缺。而几甸诸州。脱有水旱。冨室𡸁磬。民无𦕅赖。则转手无策。而其术

遂穷。鸣呼。是固不可执一定之法以律之也。昔者汉人岁挽关东之粟。岁数十万石以给中都之费。唐人岁漕江淮之米。至一百八十万石。以僃关

中之食。故自汉历唐。而运漕之法遂为永制。夫挽郡国之粟以供上都。自后世而言。亦可谓经常之法矣。嗟夫漕运固良法也。或有时而不给者则

尤不可不为之虑也。固古人与此。必用其权焉。何则榖粟之僃既不能办于仓卒之间。而丰歉之不常又不能责验于天时之难必。故夫思所以为

裕国之计。而不敢专恃夫漕运之常。给者则吾所谓处事之良策者要不可不亟图而早定之也切观国家驻跸吴会取给于东南。以转饷于行都

者亦既有年矣。然顷岁以来东南时遇小歉。则漕运虽有馀积而不能不以匮告。故议者虑焉将以广漕运欤。则东南民力竭矣而漕运未易广也

将以省漕运欤。而百司六军仰给于此。则漕运亦未易省也是将何术而可。昔者汉人欲籴三辅之榖以省关东之运。且欲令边郡筑仓以平籴唐

人欲籴关东之米。以减京都之运。且欲委三官和籴以僃边。今日亦既举和籴之令。以为省漕之计矣。则吾所谓处事有良策者。其和籴之谓乎夫

漕运为害州郡之害。厥今甚矣。百城万艘。舳舻千里。风涛之突荡道理逗遛。旷日持久。州郡之费。不计其多寡矣。比至京都。篙师之窃盗。雀䑕之废

蠹。湿恶之折阅。操千金以入胥吏之门而免矣。不知孰受其咎邪愚为今之计莫若捐内帑数百万。浙之东吴之会。凡并海之郡。商贾贩米奔辏之

处。付之郡守。而使之招籴。略仿转船之制。广为储蓄以俟上之命。无拘其限以宽其集。无抑其价以诱其来。夫丘夷而渊实。川竭而谷虚纵有水旱

而可以坐致天下之米矣。夫吴越去京都特不远也。岁终令各上已籴之数。然后会吾之盈虚。而徐取焉。所籴之米羡则运漕之米。可以尽计而省

之矣。若夫边郡之利则亦未易㮣而论也。屯田之利。凡几年于此矣。赵充国之计。晁错室庐器具之策。其他如魏枣祗唐。李泌区画至纤悉固非庸

儒空谈之比也。上之人能择边郡之守无拘之法随其风俗而各以意行之。又岂有难成之事哉此又边郡省漕之一策然皆不可执一定之法也

随时变通裁制在人。此执事之论也。制度详说古者天子中千里而为都公侯中百里而为都天子之都漕运东西南北所贡入者。不过五百里诸

侯之都漕运所贡入者不过五十里。所以三代之前。漕运之法不僃虽如禹贡所载入于渭乱于河之类。所载者不过是朝廷之路。所输者不过币

帛九贡之法。所以三代之时。漕运之法。未甚讲论。正縁未是事大体重。到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诸侯交相侵伐。争事攻战。是时稍稍讲论漕运。然所

论者尚只是行运之漕至于国都之漕。亦未甚论。且如管子所论粟行三百里则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

色如孙武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皆是出征转输。至期所以输国都。不出五百里五十里国都所在各有分。故当时亦尚未讲论。惟是后来秦并

诸侯罢五等置郡。然后漕运之法自此方详。秦运天下之粟。输之北河是时盖有三十锺致一石者地理之远运粟之多。故讲论之详方自此始后

来历代最盛无如汉唐在汉初高后文景时。中都所用者省岁计不过数十万石而足是时漕运之法。亦未讲到得武帝官多徒役众在关中之粟四

百万犹不足给之所以郑当时开漕渠六辅渠之类盖縁当时用粟之多漕法不得不讲然当汉之漕在武帝时诸侯王尚未尽输天下之粟至武

宣以后诸侯王削弱。方尽输天下之粟。汉之东南漕运至此始详当高帝之初天子之州郡与诸侯封疆相间杂。诸侯各据其利粟不及于天子是

时所谓淮南东道皆天子奉地如贾生说是汉初如此至汉武帝时亦大㮣有名而无实。其发运粟入关。当时尚未论江淮到得唐时。方论江淮何

故。汉会稽之地。去中国封疆辽远。开垦者多。粟不入京师。以京师之粟尚不自全。何况诸侯自封殖。且如吴王濞作乱枚乘之说言京师之仓不如

吴之富。以此知当时殖利自丰不是运江淮之粟。到唐时全倚办江淮之粟。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坏。有征行便出兵。兵不征行。皆自归散于田

野。未尽仰给大农。所以唐高祖太宗运粟于关中。不过十万。后来明皇府兵之法渐坏。兵渐多。所以漕粟自此多。且唐睿宗明皇以后。府兵之法已

坏。是故用粟乃多向前。府兵之法未坏。所用粟不多。唐漕运时。李杰裴耀卿之徒。未甚讲论。到二子讲论。自是府兵之法既坏。用粟既多。不得不讲

论。且如汉漕系郑当时之议都。不曾见于高惠文景之世。唐之李杰裴耀卿之议都。不曾见于高祖太宗之世。但只见于中睿明皇之时。正縁汉武官

多役众。唐中睿以后府兵之法坏。聚兵既多所以漕运不得不详大抵这两事。常相为消长。兵与漕运常相关。所谓宗庙社飨之类。十分不费一分

所费广者全在用兵。所谓漕运全视兵多少且唐肃宗代宗之后如河北诸镇。皆强税赋。不领于度支当时有如吐蕃回讫为乱所用犹多镇武天

德之间岁遣两河诸镇所以全倚办江淮之粟议论漕运其大略自江入淮自淮入汴自汴入河自河入渭各自正输水次各自置仓。如集津仓洛

口仓含嘉仓河阴仓渭桥转相般运道途之远。此法遂坏自当时刘晏再整顿运漕之法。江淮之道各自置船。淮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

水之曲折。各自便习。其操舟者所以无倾覆之患。国计于是足。所以唐人议论之多。惟江淮为最急德宗时縁江淮米不至六军之士。脱巾呼于道

韩滉运米。岁至德宗太子置酒相庆。可见唐人倚办于此。如此其急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陕西到长安是一节。所以当时

漕运之臣。所谓无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初京口济江淮之粟所会于京口京口是诸郡咽喉处初时润州江淮之粟。至于京口。到得中间河南陕

西互相转输然而三处。惟是江淮最切。何故皆自江淮发足。所以韩滉由漕运致位宰相。李锜因漕运飞扬跋扈以至作乱。以此三节。惟是京口最

重所谓汉漕一时所运临时制冝。不足深论到得宋朝定都于汴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若是。陕西之粟便自三门

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若是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之粟自广济河至京师四方之粟有四路四条河至京师当时最重者惟是汴

河最重何故河西之粟江无阻。及入汴大计皆在汴其次北方之粟自三门白波入关。自河入汴入京师虽惠民广济来处不多其势也轻本朝置

发漕两处最重者是江淮至真州陆路转输之劳其次北之粟底柱之门舟楫之利。若其他置发运如惠民河广济河虽尝立官。然不如两处之重

此宋朝之大略如此。然而宋朝所谓岁漕六百万石。所专倚办江淮其所谓三门白波之类非大农仰给之所。惟是江淮最重。在祖宗时陆路之粟

至真州入转般仓自真方入。般即下贮发运司入汴。方至京师诸州回般却自真州请盐散于诸州诸州虽有费亦有盐以偿之。此是宋朝良法凡

以江淮往来迟速必视风势本朝发运使相风旗有官专主管相风旗合则无罪如不合便是奸弊夫船之迟速何故以风为旗盖縁风动四方万

里只是一等所以使得相风旗真州便是唐时杨子江后来本朝改号曰真州运法未坏诸州船只到真州请盐回其次入汴入京师后来发运岁

造船谓之发运官船与诸州载米发运。申明汴船不出江诸州又自造船虽有此约束诸州船终不应副因此漕法渐坏惟发纲发运未罢及蔡京

为相不学无术不能明考祖宗立法深意。遂废改盐法。置直逹江无水处不如此是时奸吏多。虽有运漕之官不过催督起发。其官亦有名而无实

大抵用官船逐处漕运时便都无奸计。若用直逹江经涉岁月长远。故得为奸所费甚多。东南入京之粟亦少。故太仓之粟少似东南畜积发运

多无实。此召乱之道也。本朝漕运之法坏。自蔡京东京发运本原大略如此其他流之曲直。法之更变道路之险夷。质之于史。考之于古。亦自可见。

源流至论观禹贡所载入于渭。乱于河之类。所输不过九州之方物则知漕运之法。三代之时未立也。观管子所载粟行五百里之类。所漕不过一

时之挽卒。则知国都之漕。春秋之时。亦未闻也。予尝推原其故。盖古者天子中千里而为都。公侯中百里而为都。天子之都漕运所贡入者。不过五百

里之地。诸侯之都漕运所贡入者。不过五十里之地。乘舆服制之用。宗庙百司之给自足以供。虽春秋战国以来。行师千里。间行漕挽。然事已兵休。

犹未至于甚病。而所以输于国都者。不出五百里。五十里尔自秦罢侯置郡漕法始讲致濒海之粟。输北河之仓。盖以三十馀锺而致石。而民始病

矣然则秦为漕运之俑乎。逮至汉唐其事愈详。方其初年边事未兴。兵役未烦故漕运之费省至其后也。征伐日劳供亿日广故漕运之费广自今

观之。汉初京师之用。止仰近郡诸侯之粟不归天子当时关东之漕仅数十万石而已。其省何如也。及武帝以后。山东漕益而为百馀万石既而县

官度食者众。则河漕又益而为四百万石。继而言利之臣愈请增益则山东之漕。且至六百万石焉。逮至军旅既息之后每岁漕榖为石犹不下四

百万。向者诸侯自殖之粟。至是削弱。皆转输于中都尔唐初府兵之法未坏平时无事。身居田亩。一有征行。自为调度。当时关中之漕。不过十万而

已。其省何如也。及明皇以后天宝每岁二百五十万。广德岁转亦不下百一十万。甚至江淮之运少缓。六军脱申于道。韩滉之米一至。君臣举酒相

庆。则唐人所以倚办。于此可谓急矣。噫。引谓穿渠之谋。不见于高文之时而见于武帝之世。所河入渭之说。不用于太宗之日。而见于代宗之后盖

汉唐中年以兵费之。故所以屡讲而屡详。其势不得不然也。噫。兵役漕运相为消长。其他朝廷用度。百官廪禄。十不费一大㮣多縻于兵尔。予独谓

汉以用兵而费财。唐以养兵而蠹粟。养兵者未可遽急。用兵者朝罢而夕安此唐之漕运。又加详于汉也。大抵。汉漕皆仰于山东。唐漕皆仰于江淮

故武帝时者系言漕者。山东也。弘羊益漕者。亦山东也。盖江淮漕米去长安逾远。诸侯自为封植而已。吴王之反。自谓聚粮食三十馀年。而枚乘之

说亦云汉家转粟西向不如海陵之仓故江淮之漕未通。而多仰于山东矣。天宝以后。刘晏所漕者江淮也。韩㳾所漕者亦江淮也盖自开济漕渠

而甸农。或至挼穗而关中不足给。自藩镇不申户口者十五道而河北不足给。故诸道之漕不通。而皆仰于江淮矣此汉唐漕法之本末也。国家

定都于汴四方辐凑。远近俱便。过于汉唐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西之粟自汴河而至。陕西之粟自黄河而入。陈蔡之粟自惠民河通之。京师

之粟。自广济河通之。然论四河之利害。汴河为重黄河次之而惠民广济又其次也。何以言之视至道所漕之数广济十二万惠民四十万。黄河五

十万而汴河至三百万于此可见矣。故汴河以发运使副领之。黄河以运使判官领之。而惠民特命催纲广济。特用使臣。然本朝所谓岁漕六百万石。

专倚办于江淮。其他三河所入。非大农仰给之所。惟是江淮最重。故独于汴河漕法为详也。今以汴漕本末而论之。自转般之法行漕益富。而人亦

便自直逹之法。用漕益全。而人愈病。且国家以东南六路之粟。载于直泗转般之仓。江船之入至此。而止无稽滞也。汴船之出至此而发无覆溺也。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岂非国家之良法。故范旻主漕计江淮之间辇运相继天子加奖。许元为判官。濒江之粟千艘。而西京师足食其效验盖

不诬尔自发。运以岁额不敷之故而拘舟卒江船不至汴船出江而漕法一变矣自闭口之制不行。而通冬运役夫。捣永冻死者众。而漕法再变矣

然发纲发运未罢而犹未至大坏也。夫何崇观奸臣。以籴本数万𦈏为羡馀之贡本钱既竭而无可增籴积粟既空而无可代发于是孝绪说行以

转船之制变为直逹之法。而漕法至是而三变矣噫。孰知直逹之法而为吾国吾民之深害欤。始者由江而淮由淮而汴。人以为便也。今纲运直至

文移星火而弊坏之。外不及修整矣。始者以船回盐以盐偿费人。以为利也今盐法既变。绝无锥刀。而回船之夫多有逃移矣始者稔岁。则发运取

籴。公私俱济也。今公帑𡸁磬。籴不得增。外郡告荒粟亦取办。将何以堪耶。蔡京小人。不得不任其咎尔。此东京漕法之本末如此。今驻跸吴会蜀汉

之粟。顺流而下。以供荆襄之军。闽浙之舟水运而上。以供中都之用。无复有难致之险。然比年以来。风涛之突荡。道里之逗留郡之所费。不知其几

矣况间岁不登。州以歉告议者又深虑焉。将以广漕欤。则东南民力竭矣未阳广也。将以省漕欤则六军百司仰给于此。亦未昜省也是将何术而可

噫大牛流马不若渭南之屯为可久关东转漕。不若三辅之籴为省费今独不能效其故智乎且荆之区淮之甸田亩相望荆棘未启者甚众。诚能

招徕流民。籍之给以田器。予以牛种。委守。守以督其事。迟之数年则一岁之入必倍于今日矣。浙之东吴之会。舳舻相㗸。商贩奔凑者甚众。诚能捐

内帑数百万以籴之。略其讥征。广为储蓄。无拘其限以宽其集。无抑其价以诱其来。付郡守以领其事。以吴越而入京师其势甚便则转运之米。可

以尽计而省之矣。舍是不讲。而泛求广漕省漕之策。虽刘晏复生无以为谋矣。王文公笔录国初方隅未一。京师储廪仰给。唯京西京东数路而已

河渠转漕。最为急务。京东自潍密以西。州郡租赋悉输沿河诸仓以备上供。清河起青淄合东阿历齐郸涉梁山。泺济州。入五丈河逹汴都岁运漕

百馀万石。所谓清河即济水也。而五丈河常苦于浅每春初农隙调发众夫。大兴力役。以是开濬。始得舟楫通利。无所壅遏。太祖皇帝素知其事。尤

所属意。至岁中兴役之际。必舆驾亲临督课率以为常先是春夫不给口食古之制也。上测其劳苦。特令一夫日给米二升。天下诸处役夫如之迄

今遂为永式。师友谈记纲漕国朝法纲船。不许住滞一时所过税场不得检税兵梢口食。许于所运米中计口分升斗借之至下卸日折筭逐人之

俸粮除之盖以舟不住则漕运甚速。不检则许私附商贩虽无明条许人而有意于兼容为小人之㗖利有以役之也借之口粮虽明许之然漕运

既速所食几何皆立法之深意也自洛司置舟官载客货沿路税场既为所并而纲兵搭附遂止迩来导洛司既废。然所过税场有随船检税之滞

小人无所㗖利。日食官米甚多于是盗粜之弊兴马既食之又盗之而转搬纳入者动经旬月不为交量往往凿窦自沉。以灭其迹。有司治罪鞭配

日众大农岁计不充虽令犯人逐月克粮填纳岂可敷足。张文定为三司使日云岁亏六万斛。今比年不啻五十馀万斛矣而其弊乃在于纲兵也

东坡为杨州尝陈前弊于朝。请罢沿路随船检税江淮之弊往往除焉然五十万之阙未能遽复数年之后可见其效淮南楚扬泗数州日刑纲吏

不啻百人。能救其弊。此刑自省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垫江志蜀自秦雍失守西起宕昌。东至安康宿兵十万以僃要害。隶三都统司利路素号硗濬。

粮不足以给。则旁取他路。始绍兴二年都转运司于东西两川。敷对籴米岁六十馀万石。即合州置转船仓舟船篙挽悉从官雇委官部送凡嘉眉泸

叙之米。㳂蜀外水至重庆沂内水至合寓于仓。又自合沂西汉水至利阆州谓之转般。十六年改都运司为緫领财赋。是岁以营田米十二万石对

减馀四十七万。二千九百六十石取之两川如故合四川仓庾之积为粮百三十馀万石。民既重困而漕法大坏官吏舟挽以势相临佣雇率多减

损上下离心。不复爱惜。官物漕多损失。甚者与舟人相挟为奸。侵渔十七八度无以偿则故为覆溺。逮捕囚系斥卖元质物产高估抑配田旁之民

悉坐破家。不足则示以风旨。诬引平民吏据牍白着之犹不足。则复科之漕科之州州科之县县复取之民。濒江州县。狱犴为满。庾死者甚众民困

益甚。而漕不时至合以转般仓。所寓被害尤多。二十一年緫领符行中罢转般仓。行招啇法。置场利阆。俾商人入米石为钱引十千。二十三年。籴米

至百九十七万。六千三百六十七石仓庾充羡。遂停两川对籴正米。量取估钱。十之五馀以予民至二十七年。商益辐凑。始量道里远近与土产元

价低昂子钱而优与之。商积镪至钜万。而官无亡溺之虞。至是緫领李涧又尽停籴估钱。隆兴乾道之间。损籴价四之一而斗量增多十二又以恶

金高估折支攅斗脚邀求贩者或不能偿。本聚橐笑之通衢约不复与官为市自是至者绝少籴法𡸁坏乾道三年。緫领查籥严禁其敝商稍复集

是冬增籴又六十馀万石。其后岁岁增益自阆至㳂边。六十馀仓复多充满米商之富甲于巴蜀而利路关外诸州以小价买米于民谓之和籴犹未

亏除淳熙四年緫领李繁以为裕商困民不思通变。非久安之道遂减米价十馀万𦈏益以籴本。多市商米以罢和籴朝廷从之啇不至大损来者

如故历三十馀年嘉泰初緫计者复为刻核籴法再弊边事断起吴曦割关外四州结金虏以叛边蓄委积先托以清野焚荡开禧三年正月为

者徐景望四川都转运使盗管库以资滥赏越二月乙亥今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安公丙诛曦尽复四州地蜀虽按堵而蓄积盖岌岌也

公生长于蜀洞究利病。每谕计司不为刻核而籴法尽复此百世不易之良法也。诚无訹小利长守此法。则宿兵不足以病蜀。而军民交便矣舟之往

来。州征其橹片杂税钱开禧用兵。始罢兵觧复故。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九百四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