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北江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更生斋文甲集卷第三

更生斋文甲集卷第二 洪北江诗文集 更生斋文甲集卷第三
清 洪亮吉 撰 清 吕培 等撰年谱 景上海涵芬楼藏北江遗书本
更生斋文甲集卷第四

更生斋文甲集卷第三

                阳湖洪亮吉著

新修宁国府儒学碑记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而江以南得大郡三曰鄣郡会稽

豫章而鄣郡㝡大都尉分治东至山阴钱唐西又杂出豫

章郡界是也次则会稽又次则豫章今江宁安徽浙江三

布政司所属半皆秦鄣郡地汉改鄣郡为丹杨今宁国府

治即汉丹杨郡治是宁国之为大府自秦汉以来即然地

大物博与会稽豫章皆为江外都会其人物足以弁冕当

世其文采足以藻丽东南三岁中春秋两试士𫉬隽者恒

倍他处夫程功速则报本必隆师儒多则学校益重而宁

国府儒学乃旷及百年不修非所以严祀事植士气也守


兹土者亦时以为忧然辄以工重费繁中止府所属泾县

黄田有淳德君子曰朱武勲偕其从子庆彩于雍正乾隆

中尝以修学宫为已责而一府之人无议及此朱君亦不


能违众议遽自兴作也乃自乾隆中叶后宛陵春谷秦汉


以来素号文薮者至是实学渐稀文采渐落科第亦渐不

振于是一府人士皆归咎于学舍之不修爼豆之不肃以


至此焉官于此者始不得已而讽其所部之人君之孙曾


某某遂亟承先志毅然请独任之鸠工庀材皆饬子弟督

其役越岁工竣视其旧则煌伟坚实过之凡用银七千有

奇出于君之孙曾者六之五岀于庆彩房者六之一费不

外求而工皆归实是又善之善者朱氏之先徙自婺源于

宋时为徽国文公近支今科第之盛甲于县中盖皆君崇

尚学校尊礼师儒一念有以启之君曾孙理珔与余皆同

词馆遂属为文以纪之夫学校之在今日咸视为不急之

务而君独若饥之于食渴之于饮一日不可废者以视汉

之文翁唐之韦珪或不多让况 国家至治翔治一百六

十年矣

纯皇帝创辟雝刊石经于壁与今

天子皆数幸学讲求典礼孶孶如不及而朱氏之修建学

宫适承其后其所以佐 右文之治树正学之帜者又岂

规规焉为利百年为德一方者所可比乎吾知江以南十

数大府必有闻风而起踵行而不倦者即以为创始于朱

氏也可


全秦艺文录序

全秦艺文录者吾友阶州邢君澍官浙江长兴县时所著

也长兴于东南为㝡繁君莅事数年刑清政简乃以其暇

裒辑宋会要及金石札记等书又以关中自唐宋以来叠


经兵燹昔贤述作沦佚者众复以二年之力精心𢯱采为


全秦艺文录一书始自三代迄于有明共若干卷脱稿后

即邮以示余余读之叹其𢯱罗之广博类例之严整大致

仿历史艺文志等书而参以近人朱检讨𢑱尊经籍考之

例分别门类条举遗佚而后知君不特能于其官即著一

书而其取材之博用心之审又如此也夫全秦为天下之


首从古载籍无不权舆于斯易则文王上下篇诗则周南

召南书则泰誓秦誓又且言礼则河间献王言春秋则刘


向刘歆父子皆号专门之学是也史则司马迁班固皆三


辅人子则道德经二篇老子入关时为关令尹喜所著其

所入关昔人或以为大散或以为函谷类皆不出秦地班


固作汉书艺文志凡诗赋一百六家而以高祖歌诗二篇


武帝所自造赋二篇弁其首是则经史子集无不权舆于


秦举全秦艺文而天下之艺文已探其原举全秦艺文而

天下之艺文又居其半君之此书所以为不可少也抑余

又有进者关中地势极高水之停注者少自秦汉以后无

不引河渭泾洛数大水以漑田三辅之郑白渠广通渠龙

首渠宁夏之汉延渠唐来渠大河渠皆是他若汉中兴安

则引褒水汉水兰州则引阿干水漓水甘州则引弱水羌

谷水凉州则引谷水土弥于川水泾州则引泾水汋水安

西则引南借端水肃州则引呼蚕水等以是沟渠之在甘

肃陜西境者不下数百然百馀年来故道湮废水泉拥遏

反足为田亩之害者盖十居其九焉地势瘠而民气愁职

是故耳以君之学识官事之暇倘复能仿班氏志沟洫之

例于关中渠渎所在勒为一书名全秦沟洫录他日州县

长吏有能举其𥋏及实心为民者案图籍而䟽濬之则有

益于乡里者又岂在元虞集京东水利明王恕漕河通志

书等下乎余又拭目俟之矣

重修明太常少卿凌公祠墓碑记


吾尝作续吴地冢墓志载黎里镇有明太常寺少卿凌信


墓其旁有庵名宝纶即凌公祠屋也旧藏宣德时所给敕


命及成化时赐谕祭葬之文故庵以名焉厥后子姓凌替


日益倾圮一修于万历丁巳同里胡居士元岳再修于崇


正辛巳龚居士济寰并为置祠田缮庖迄今又一百五


十年田鬻于住持僧某碑磨于游方僧某其仅存之子姓


亦无有过而问者徐待诏达源见而慨然谋于里人并太


常之父明工部虞衡司主事凌显祠墓亦并修葺工始于


嘉庆六年至七年秋甫竣将立碑以永其传以碑文属亮

吉亮吉考明史曁一统志江南通志凌公事迹无所著录

惟吴江县旧志载凌显黎里镇人字彦光考授大兴县丞

钦给敕命陞工部主事后以子信贵赠尚宝司丞凌信字

尚义以楷书授中书仕至太常少卿及阅明史安南列传

载宪宗践阼命尚宝卿凌信行人邵震赐王黎灏及妃彩

币灏遂遣使入贡是凌公未官太常以前又尝为尚宝卿

并出使远国也夫宣德成化为有明极盛之时公以善书

遂得致位卿贰与华亭之沈度及弟粲皆以楷书选入翰

林凡金版玉册皆令书之其致身通显亦与太常等称云

间大小沈学士云以是知士生承平凡有一艺之长无不

可濯磨自见太常与二沈均可云遇其时矣又尝忆

今天子嘉庆四年亮吉尚在翰林⿺辶商琉球国王以嗣位乞

封于朝掌院事者将举亮吉以往后值他事不果亦可知

当国家重熙累洽之时持天子节越大海使万里远国得

以纪其风土人物备一代掌故亦有命存其间固不可幸

致𫆀凌公之由尚宝卿得擢太常或即以出使故未可知

也总之凌公之生𫉬以才自奋其没也历数百年祠与墓

又频见修于里中之后进使人过太常之阡访宝纶之庵

尚流连往复不置谓非身前后之遭际均有过于人者乎

亮吉既重待诏之能表章先哲又虑凌公父子事迹久而

就湮也故乐为记之

万刺史廷兰重校刊太平寰宇记序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太常博士直史馆乐史所撰史事

迹见子黄目传首所著又有坐知天下记掌上华夷图等

今不传史官至商州刺史判留司御史台传列其生平所

撰述不下数十种盖史官南唐及宋初其时汉晋以来载

籍尚未散佚故太宗修御览等三大书及史撰此志徴引

繁富多南宋以后所未见本即以地志论晋太康土地记

宋永初山川古今记阚骃十三州记顾野王舆地记魏王

泰括地志贾耽李吉甫十道志以迄圈称谯周鲍坚李克

周处陆机晏谟张勃邓基任昉诸人所札录者多至百数

十种史虽不善决择然零篇断简藉是书以存者实多此

其所长也至若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

物又详及官爵及诗辞杂事遂至祝穆等撰方舆胜览宁

略建置沿革而人物琐事必登载不遗实皆滥觞于此此

其所短也甚者佛肸叛之中牟在河北而此于开封所属

中牟载入佛肸墓并云墓有二所汉书地理志云陵云阳

并左冯翊县而云云陵即云阳至以宋蒙门当汉蒙县以

唐陵当楚棠谿盖以讹传讹多不参考如此性顾嗜杂家

小说于洛阳下则载樊元宝为洛水神附书润州下载高

骊山海神以酒醴聘外夷女等事意在征奇罔知传信是

又非史例矣乃自序反讥贾耽之漏落吉甫之缺遗不知

已之病适与之相反也然地理书自吉甫以后藉以考镜

今古聨缀前后实无逾此书宜其传之久而必不能废矣

自元以来虽刊本不一然皆不甚精审此刻自宋影钞本

外能彚集诸旧本补其遗亡校其讹舛于近日刊本中最

为完善则先生之有功于乐氏为不少也刊成属为之序

爰书其得失即以质之先生

送巨超僧自焦山移主山阴玉笥山方丈序

余自辛酉岁六月始识焦山僧巨超与之久处知其心性

明澈虽不渉世事而于世事无不周悉与世人交亦不离

不合而皆得所以自处余心识之今岁春巨超以其乡贤

士大夫敦请之殷将自焦山移主山阴玉笥山方丈适余

亦自洋川书院移讲席于扬州梅花岭巨超来谒别并乞

一言以赠其行夫巨超浙人也今归主乡山方丈与昔人

之官乡郡无以异矣余家阳湖距䢴上亦咫尺今之移讲

席于梅花岭也与宋士夫之乞就近宫观亦无以异不知

实则有不然者昔人之官乡郡或委政上佐或责成判司

类皆食其禄而不预其事至宋人之乞就近宫观亦不过

资其禄糈虽有提举点检之名实亦无一事也而主方丈

则不然今玉笥山云门寺为浙东胜地寺以内焚修讽诵

者率不下数十百人其禅律之精进梵诵之严整均视一

人为统率脱聚数十百不守戒律之人而彼教中不能检

押适有一破度败律者则将谁任其咎矣主书院讲席者

亦然扬州为东南名郡四方之士来肄业者亦不下数十

百人其学业之勤惰品诣之纯杂亦视一人为步趋脱聚

数十百不知勤学不识立品之人而为其师者不能训化

适有一逾闲荡检者则又谁主其责矣然则不知者或以

方丈为高僧习静之区讲席为士大夫养闲之地又岂知

各有专责与为所必当为者余与巨超又何得不彼此相

朂哉然余居山中久踈懒益甚骤居南北冲要酬应纷沓

心实苦之或不久即当谢去而巨超之归主乡山也会稽

之松柏鉴湖之鱼鸟禅定之后顾而乐之其所得又岂余

所可希其万一哉其行速因率书所见以为之叙

䟦新唐书马周传后

余读马周传至周亡帝思之甚将假方士术求见其形不

觉泣数行下曰君之于臣益至此乎汉书外戚传孝武李

夫人卒上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令上居

他帐中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云云及唐白居易作长恨

歌有临卭道士为明皇求致贵妃杨氏之说此不过情志

溺惑者耳世犹传为美谈乃汉武明皇用之于私昵者文

皇帝则用之于贤臣且不特此也魏徴传云帝梦徴若平

生及旦徴薨杜如晦传亦云梦如晦若平生虞世南传云

卒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是太宗之精神意气无一刻

不与贤臣往还不以生死移不以久暂易不以上下隔也

夫殷高宗之梦傅说或尚神其说以服众心而太宗则实

因悲成忆因忆成梦历历不爽若此此而欲不度越百王

直接三代得乎三代以下推令主者莫不曰汉文帝唐文

皇贾生之才又过马周而文帝之所以待之者视文皇顾

远不及也然则百世之下才如马周者或尚不乏读周传

及诸人传者吾知亦必有忽然而悲忽然而泣如吾之今

日者矣

后萧陶氏重修族谱序

作史者不可以不明谱系不明谱系势必据各族之单词

以上乱历朝之旧牒矜门族则有馀徴信史则不足其流

弊岂特新唐书世系表等然哉又上而唐初所修晋书又

上而沈约李延寿所修宋书及南北史亦皆有此失请即

以陶氏论渊明集有赠长沙公诗其序云长沙公于余为

族祖则明与长沙桓公房非近支矣渊明又尝为外祖父

孟府君传言嘉娶大司马桓公陶侃第十女亦非所以称

曾祖之辞 国初太原阎咏曾著论辩之余又得显证二

云其一则称长沙公为族祖若渊明果系侃曾孙则袭长

沙公者于渊明为曾祖之子当称从祖于五服之次为小

功五月不得降称族祖明矣又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

守今考侃传子十七人惟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九人见

于旧史若茂亦系侃子则既见于前传又尝官武昌太守

不可谓不显及不见旧史矣或又以命子一篇详述长沙

勲德遂以为渊明祖侃显证不知古人重官阀凡同族有

位望高勲业重者虽非本支悉得备述如史记司马迁自

序载入殷王司马卭班固汉书自序详及侍中班伯事迹

皆非本支无碍称述盖汉晋以来文士皆然非独渊明也


颜延之与靖节同时所为陶徴士诔亦不言系出于侃此

明徴矣总之误始于沈约宋书陶潜传而梁昭明陶靖节


传以及南史晋书本传遂并承其误也夫使渊明果为侃


后则此袭长沙公者与渊明服属甚近何得云昭穆既远

已为路人哉此又不待辩而知者矣九江陶氏旧谱明知

其误又强移侃十七子中岱为渊明祖是又与本传祖茂


武昌太守之文抵牾益不足辩夫渊明为晋世贤者其人


与诗皆足千古又岂藉长沙之勲业始传者哉是欲表章

渊明而必非渊明之心也今后萧陶氏世谱云出自晋康


乐伯回则与长沙彭泽二支皆系远派考康乐以后自梁

及宋代有达人固无藉远引二支以为门望且茂为侃子

不见于侃传中夫家之有谱所以信今而传后也今既无

传信之书义当在阙疑之例是又亮吉之欲与名宗贤士

大夫共商之者矣又况今日之家谱即他时国史之所凭

一失其实则后人何述焉今之序陶氏族谱非仅为凡为

族谱者举例兼欲告后之作史者慎无信单词而失其实

长流水关神武庙碑记

人有代谢神亦有代谢神代谢者若周之杜主汉之城阳

景王汉末蒋子文诸人是也惟忠义之气塞天地者则历

百世如一日焉神武与唐之张许宋之岳忠武是矣而神

武庙尤遍天下己未岁余以罪戍伊犂出嘉峪关抵惠远

城东西六千馀里所过镇堡城戍人户众者多仅百家少

则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庙庙必祀神武庙两壁必绘

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见裴松之注所引蜀记一署曰

周仓则宋以前悉无可考仅见于元人所作演义神其说

者或云近世山西人掘地得周墓有石碣焉亦附会不足

信吾乡有里儒撰神武世系据吴志鲁肃传云争荆州日

坐有一人云云遂定为周仓夫陈寿固未尝标姓名则百

世下何由知之此真里儒之见矣余前奉使贵州过镇宁

州关索岭岭有庙香火极盛土人及方志皆云神武子也

正与周仓事相类并不足信神本谥壮缪 本朝定谥神

武余蒙  恩赦回过长流水值里人欲新神庙乞为记

其壁如左云

法式善祭酒存素诗序

一代之兴必有硕德伟望起于辇毂之下官侍从历陟通

显周知国家掌故诗文外复能著书满家以润饰鸿业歌

咏太平如唐杜岐公佑明李少师东阳者庶几其人焉少

师虽家茶陵然其先世即以戍籍居京师与生辇毂下无

异也若余所见则今之国子祭酒法时帆先生殆其人矣

先生二十外即通籍官翰林回翔禁近者及三十年作为

诗文三馆士皆𥪰录之以为楷式先生又爱才如命见善

若不及所居净明湖外距黄瓦墙仅数武宾客过从外即

键户著书所撰清秘述闻槐厅载笔等数十卷详悉 本

朝故事该博审谛人有疑辄咨先生先生必条分缕晰答

之不以贵贱殊不以识不识异也先生性极平易而所为

诗则清峭刻削幽微宕往无一语旁沿前人及描摩名家

大家诸气习校怀麓堂集似又可别立一帜不多让也余

为词馆后进承先生不弃前后倡酬者五年今余以弟䘮

乞假归先生曰君知我最深序非君不可余因曰先生之

所居李西厓之旧宅也先生采择之博论断之精杜君卿

之能事也然则他日撰述益多位望益通显本学识以见

诸施行者视二公又岂多让诗文特其馀事耳余行急请

即录是言以为序

释髦


髦见于诗柏舟者曰髧彼两髦见于礼记内则者曰子事

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郑康成注云拂髦振


去尘著之髦用发为之𧰼㓜时鬌其见仪礼既夕者曰主


人说髦郑注云今文说皆作税儿生三月剪发为鬌男角

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谓之髦所以顺父母㓜


小之心至此尸柩不见丧无饰可以去之其见于礼记丧


大记者亦同孔颖达正义云髦㓜时翦发为之至年长则


埀著两边明人子事亲恒有孺子之义也若父死说左髦

母死说右髦二亲并死则并说之玉藻云亲没不髦是也

髦之形𧰼则郑康成及孔颖达贾公彦皆云未闻今考其

制人子幼时髦盖翦发为之今之㓜童发覆及额是也及

长大则或编发为髦以𧰼㓜时之状郑注及陆德明释文

可证矣郑云髦者用发为之𧰼㓜时鬌陆云子生三月翦

发为鬌长大作髦以𧰼之是也其制当如妇人之假䯰今

吴俗并有不用发或结𢇁为之以覆小儿之首前埀至睂

际后埀过脑于其上设二角俗名曰鬌䰈又讹曰多梳亦

有祇结半边者或即古人埀埀右之别其形状当即古

之髦也孔鲋小尔疋亦以弁髦为太古之冠杜预左传注

云童子埀髦桉弁与髦虽二物皆可以覆首杜注似合为

一亦非髦知非尽真发者盖一则曰饰二则曰𧰼又曰用

则非天然所有可知况髦而曰说说又作税皆为说除之

义与左傅襄公二十八年税服而入内宫孟子不说冕而

行一例毛诗礼记正义又云若父母有先死者于死三日

说之服阕又著之是明其可说可著非真发明矣然虽非

真发古人亦必以发为之说文发至睂从髟声引诗

𬘘彼两是也盖髦本作又作髳义并同释文髦冒也

覆冒头颈也则翦发编发义并可通诗之干旄秦之有髦

头虎贲汉之有髳令皆注髦于首又皆取覆冒之义其形

𧰼盖皆仿髦为之也尔疋髦选也髦俊也皆因文生义非

髦字本训郭璞注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说亦可通

后魏书音义叙

十三经皆有唐陆氏释文宋贾氏音辩以迄历朝所著音

释义训及古音古字补音补义等无虑数十种独史则不

然惟史记有集解正义索隐三家前汉书有十三家音义

三国志有裴松之补注后汉书续汉书有刘昭李贤等注

晋书有何超音义此外若新唐书董冲释音既不载所引

书名五代史徐无党注又寥寥无几更非何超等可比矣

尝以为隋唐以来之史得失参半且卷帙浩繁为音义者

尚可缓独沈约宋书魏收后魏书成于一手文既奥衍义

例亦严尤不可无音义中岁以后补三国东晋畺域志等

竣即思为之顾服官于朝凡三馆纂述皆预名其中未暇

及此也既又以罪戍边埀虽不久赦还而精力渐短不耐

烦琐今春以事过宣城值同年生凌君廷堪以名儒教授

此地坐次岀近所撰魏书音义四卷见示余受而读之而

以为实𫉬我心也顾此书音义亦有数难一则代北复姓

及命名等类字或半出六书一则地形志真君以后所改

西北诸郡县名义例亦难槩悉一则释老等志俗字极多

又多引浮屠氏等书非精通彼教者不足䌷绎其义君则

经史之外于道释二藏本所素谙凡诸训义证以中经参

之内典又自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以降凡训诂之在唐以

前者无不旁𢯱毕采遍旁字画之正俗亦一一抉摘其原

盖数阅寒暑乃成且能以其暇为伯起辨诬洵属史家所

不可少之书矣夫唐沙门元应等注一切经音义既半引

儒家而君注此书又旁资二氏又可谓不拘一法及无碍

著书之例者也余虽衰陋然宋书音义亦粗有类例他日

当付儿子饴孙足成之或可附君此书以传耳

西圃记

西圃者余所居西偏𨻶地岁戊午自京师乞假归以厅事

隘因即其地构屋三椽随牖之南北而六之前䟽为小池

环以峭石牖之北则列竹焉今澹香斜月西堂是也未落

成即入都又远戍绝域往反者二年既归杜门省愆不更

远出邻有废圃友人复为购得之距堂北仅数武遂筑楼

三楹楼之后架平台以眺东北隅㢲宫楼玉梅桥及杨园

陆园诸胜名台曰曙华名楼曰卷施阁名楼以下曰红豆

山房楼前皆叠石为小山石径曲折莳古梅及红豆金粟

青桐紫微共十数株春秋二时可𢠢岑𡧯左有廊通西堂

发曙即乾鹊噪其上遂名乾鹊廊迤西南得平屋二层因

其旧而新之名其北曰更生斋斋有后楹列架藏所著地

理书木刻于内名曰墨云轩墨云轩之右复道以通于南

亦二楹名收帆港盖于惊涛骇浪中得归藏息于此是以

名也嗟乎人生不过更蜡腊数十此数十蜡腊中所居又

已三徙即云定居此矣而衣食犇走去十之五仕宦又去

其二戍所往来去其一则得居此者亦暂耳然惟其暂益

不可不记况屋无定主吾子孙不能有则他人居之他人

居之亦不可不知本末爰书以揭于壁俾后之居此者得

以览焉

敕封承德郞翰林院待诏加三级徐君妻吴安人墓志铭

余以壬戌十二月道出黎里始识翰林院待诏徐君达源

并闻其哲配吴安人之贤复素嗜吟咏所著有写韵楼诗

若干卷匆猝别去未暇授读也今年三月余授徒徽宁两

府界之箬岭地居万山中忽见有冒雨至者则徐君仆也

发君书始知吴安人已于又二月二十三日谢世濒危属

徐君转乞余志墓之文徐君诺之乃暝乌乎余与徐君交

仅半年何两人者前后悼亡若岀一辙𫆀桉状安人姓吴

氏名琼仙字子佩一字珊珊吴江平望镇人也年二十始

归徐君性婉淑能得翁姑欢翁卒哭泣尽礼所以事两姑

者益谨徐君耽读书不甚问家人生产凡会计出纳皆安

人主之规画井井暇辄𦔳徐君校书或分韵至漏三下乃

息顾体弱善病又叠遭父母忧益哀毁骨立今年春忽患

痢不止竟以是疾卒年甫三十六病方剧⿺辶商余与徐君书

并所赠诗安人尚令两婢扶起读竟乃卧其性嗜翰墨如

此余尝谓女子不可有才才过人则不寡必夭折否则或

遘危险困厄有非可以常理论者汉徐淑晋谢道韫唐封

绚等十数人特其较著者耳余并世所见亦巳五六人今

安人得归徐君相庄者几二十年徐君负时名膺清秩中

间惟官京师半年与安人别耳馀则皆弹琴赋诗焚香读

画之曰也即此半年中从邮筒寄安人诗前后至二十馀

首伉俪可云笃矣安人年纵未四十然子若女已林立兰

茁桂挺其长者读书已有声则安人不可谓天居江南浙

江之间东莺脰西虎阜山水清绝时奉太夫人出游则境


不可为困徐君家有桑三百株粟田五六顷安人经理之


岁入常有馀则家不可谓贫倡随得徐君不可谓非嘉耦

性又聪颖诗文外绘事无不工暇即发挥烟云摩写花鸟


十馀年中得写韵楼诗至数百首不可谓非奇福然则安


人虽未永年亦可以自慰于地下矣若徐君则又何悲焉


余妻蒋宜人亦以客冬谢世虽齿长于安人二十年然早

困米盐中更忧患末又苦疾病处境无安人之逸也安人


子三长晋镕年十二次晋锠年七岁次晋铭年三岁女三

人徐君将以此年四月十六日厝安人于南胃阡其走千

里乞铭于余者安人之志也铭曰

恒娥抱魄天姬织𢇁女子有才非云福之楚蒙悼亡芣苡

伤病女子有才兼妨乎命禽鱼花鸟画夺化工烟云月露

思与天通三绝是嬗百忧亦攻兰芳而鉏苗秀而揠凡似

此者均不白发断炊寒食云以寄哀续命上已魂兮倘来

三层之台百尺之榭定有吟声出乎良夜

崔上舍金南覆车悬鉴引

天地之气薄而后有豆疹盖自唐末后五代始唐以前无

有犯豆疹而麻者名医著书亦未有详及豆疹者盖天地

之气薄而人之嗜欲益烦五齐六和皆醖酿雨露日月之

精华以成气薄者不能胜也于是一人之身先天后天皆

预储其病以待时而后发有不发者特千中之一百中之


一耳近世又有种豆之法皆病未萌而先以药劫之往往

至于破败决裂余尝譬之其病自至而死者令终者也其

病未至而矫揉造作以猝至于死者无异于兵杀者也然

则为父者即爱其子为祖者即爱其孙不妨时其饮食寒

暖以待其气机之自发何必矫揉造作使可以死可以不


死者之必至于死且必至于速死乎太平崔君金南患其

里俗信种豆之说罹其害者不一爰为覆车悬鉴一书条

列其利害于前洵可云救时之苦心保赤之要术矣以其

立论多有与余合者爰为之弁其首云

䟦新修庐州府志后一寄张太守祥云

一方之志沿革㝡要汉庐江郡无江以南地其证有五汉

书地理志庐江郡故淮南明建郡在淮以南非江以南一

也庐江郡所统之县至十二无一在江以南者人或以寻

阳县为疑不知寻阳旧县本在江北晋南渡后温峤始移

至江以南是以地理志寻阳县下原注云禹贡九江在南

二也试以沿江州县计之今自池州府东流县以上为汉

豫章郡彭泽县地又上为汉柴桑县地东流以下今贵池

铜陵诸县为汉丹杨郡石城陵阳二县地又下为芜湖县

地并无𨻶壤可以建置庐江郡三也新志所依据以为庐

江郡在江南者仅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庐江王以

边越数使使相交徙为衡山王王江北以为徙王江北则

郡必旧在江南故依此立说除此则别无明证也不知庐


江九江之地秦汉以来皆称为江西盖大江自今安庆府


以下势皆斜北而东故江至此又有东西之名史记项羽


本纪江西皆反扬子法言亦云楚分江西为三国三国志

魏武帝纪进军屯江西郝溪吴主传民转相惊自庐江九

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孙瑜传宾客


诸将多江西人晋书武帝纪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元帝

纪时戴渊在江西时渊以司州刺史镇合肥晋书地理志

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郗鉴传拜


安东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合肥是古

无以庐江诸郡为江北者庐江王徙王衡山正自江西而

徙江北盖衡山王旧都邾见史记项羽本纪邾即今湖北


黄州府黄冈县汉故城即在县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正在


大江以北四也晋书陶侃传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

城即其证若汉书地理志言庐江出陵阳县东南北入江


即山海经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郭璞注彭泽

西水经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西北入于江此彭


泽即地理志宛陵县下之彭泽聚非豫章郡之彭泽县也


水经注传写衍一县字耳何以见之彭泽县在汉陵阳县


西南几四百里如果至彭泽县入江则当云西南断不可

言西北言西北者水本从芜湖界入江于陵阳正西北也

三天子都在陵阳东南或言陵阳或言三天子都其实则

一庐江郡本兼山水以名庐山既界江之中庐水又自南

而北正当庐江郡东境爰取以名郡五也今新志于首篇

沿革下言汉初为淮南国统四郡兼有江南又云汉时庐

江郡江南之地不知于何时割去数语似未审谛爰书此

以质之

䟦新修庐州府志后二

又阅新志山川下云庐江有冶父山云即左传桓公十三

年楚群师所囚之地巢县东三十里有梅山云即左传襄

公十八年右回梅山所在又古迹下府城同食馆云即左

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之处以迄无为州之

有汉阴陵故城庐江县之有何晏等墓此皆误自昔人者

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有慎县故城在今颍州颍上县西

北至合肥之有慎系东晋侨立今以为东晋分逡遒县置


又慎县宋绍兴三十二年避讳改为梁是宋之梁即晋之


慎今列作二处是又今日之未及订正者也其尚有漏略


者如巢县西北有橐𦤎故城又有侨蕲县故城之类是矣

又有古今方名可以类推者汉县类皆以山水得名今无


为州北境有襄河与全椒县界则汉襄安之名盖取襄水

安流之义可知地理志庐江岀陵阳东南北入江而丹阳


郡下又引桑钦言淮水出陵阳东南北入大江所出同所


入同是淮水即庐江水又淮水下流名鲁港又名鲁明江

至繁昌县境入江庐鲁音同鲁港当即庐江音之转是千

馀年来地理家所不能悉者今以源流道里验之历历不

爽既足破昔人之疑又可以补今志之缺想足下亦必𦔳

我称快也再考新唐书及十国春秋唐文德元年杨行密

遣庐州将孙瑞攻赵锽于宣州锽将屯褐山断行密粮道

瑞因筑五堰于鲁港塞通江之水又可知淮水出江即扺

庐江郡境道本径便故汉初取此水以名郡耳

明周恭节公文集序

文章之传以其工也乃有无意求工亦不必求工而其传

即极天下之工者亦远不若焉则岂非文章之外又别有

维系于人者在乎有明嘉靖中以文章名者王元美李于

鳞归震川唐应德等不下十数人可云刻意求工矣然而

八编四部以及震川类稿白雪楼集等人或阅而置之其

爱憎又或随风气转移焉独至杨兵部椒山集沈锦衣青

霞集虽寥寥一编而人之尸祝之爼豆之者无知愚贤不

肖之异也则其故又何哉太平周恭节公之集亦犹是而

已矣公得罪与杨沈二公同在请室历五年所稍幸者仅

仅不死耳然当其伸纸握管叩心泣皿又岂有死不死在

其胸中𫆀又岂知死之在他人而不死者或在一已𫆀盖

其激发于忠义者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其洞烛于古今成

败兴衰利害得失者亦岂小儒浅学之所能读公之文亦

可以得其槩矣余尝数至太平访黄山三十六峯即山海

经水经所云三天子都也又尝寻陵阳江之源即桑钦所

云淮水班固所云清水其下流即李吉甫等所云青弋江

也山水之奇如此意其钟灵毓秀必有大异于他处者顾

大平自唐天宝四载分县以后其能挺名臣之节著循吏

之声者实惟公一人与天都青弋竞胜焉则魁士畸人之

在世又岂易觏乎公裔孙先登从余游曾导谒公遗祠祠

正在山水间松柏林立百载后尚有生气伟矣哉洵足与

天都青弋共著不朽矣余昔在京师曁过保定亦曾谒杨

沈二公祠其倾慕礼谒与拜公祠无异也既退而读公之

集有不能已于言者爰书之以为序

诰授朝议大夫山东济南府知府改补京员徐君家传

君讳大榕字向之一字惕庵先世由江阴马镇迁武进吕

市桥遂世为武进人五世祖䕫州府通判东旭以次子元

珙贵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高祖龙游县知县元璞曾祖

县学生允容祖国子生材父瓒乾隆癸酉举人四川新繁

县知县乾隆三十八年大兵剿金川酋将军温福于木果

木营失事瓒拒贼不屈死赠兵备道两世皆赠如其官君

兵备君长子也性开敏自㓜时读书即晓大义受业同里

检讨李君英之门尽传其学稍长补博士弟子两应省试

不售遂入都以辛卯举顺天乡试壬辰成进士分部以主

事用寻补户部浙江司主事明年以父难奔䘮归服阕擢

本部员外㝷转郎中其间随原任大学士三品衔李公侍

尧至湖北审办事件君条分缕晰务得实情以是知名京

察一等选授山东莱州府知府莱州边海俗刁悍难理及

君莅任民情翕然未几以州民张子布事落职繋狱子布

性阘冗娶罗女为妇子布外出妇弟有良将姊转鬻他所

子布归询妇所在子良无以对遂相与殴詈有良强殴子

布毙时有良母在侧有良恐母漏其事因并殴毙母有顷

子布复苏有良遂以母死诬子布知州事郭某即据原报

申转君廉知情实驳令改正郭某坚执不从一方大吏为

郭所蔽反以失出罪君立奏削君职系济南府狱事且不

测君割案牍尾作诉状令所亲赴刑部控告有  旨令

尚书胡公季堂侍郞吉庆公赴平度谳其狱谳日忽非时

雷电大震一府官吏失色有良不待刑询即将弑母状尽

情供吐事乃大白即日复原官旋调泰安府知府㝷又有

泰安县民张承宣夫妇一案承宣为张培嗣子素不为父

母所喜培与妻朱氏及张成文等共商将承宣夫妇勒死

移尸一里外桑园内以自缢报县又诬县学生薛枝与承

宣妇奸为培夫妇猝遇遂羞愧自尽君细核情节不符移

狱府中亲谳之逾月始得其实县亦坚执原谳不从别请

委官检验迨发棺日伤痕与君所指一一不爽乃扺张培

等罪君在山左屡平大狱益有声遂调济南凡诸府有疑

案必委君覆讯无不得其情而止君见地明决又善揣度

情理遇疑难事他人血肤不能决者其真伪曲折君辄以

谈笑诱劝得之平反凡数十起传者以为神明同官属吏

亦自以为远不及也任首府遇事无所让又素戅直屡以

事与大府争执大府虽以计典荐君心勿善也及君入觐

纯皇帝尚忆君平度州事即  命记名迁有日矣大府

忽摭君他事镌君数级迨事白得开复君遂以母老呈请

改京职得  旨以部员补用寻即乞假归养逾年母杨

太恭人始卒君居䘮尽礼服阕未及赴补今岁春夏忽患

痟疾至冬病益剧遂以十一月十九日卒于里第年五十

有七君居家孝友坦怀无城府与人交不择流品人皆乐

其平易然素持绳检者亦以是少君尤工书生平作诗至

数千首类皆直写胸臆不拘拘古人格律至其历落可喜

处一如君之为人今所存百二十砚斋集是也平时达观

过人里居日常赁地一𠪨即料量竹石位置亭馆然赁劵


实不过二十年人或泥君君笑曰吾以寄兴耳二十年后


岂复有所谓徐大榕哉余尝举以告人曰若徐君此言则


士大夫之求田问舍规规为身后计者可不必矣君娶于

姜封恭人子三维馨国子生早卒维贤世袭云骑尉仍凖


生员应试维𠏉年甫二岁女二长适陆某次字歙县程氏


尚㓜余与君同岁甫出塾即订交自居里中及京邸君处


事或失当未尝不规君君不以为忤也今其遗孤以家传

为请爰不辞而为条系如左乌乎余自成童日里中之友

与余同岁者至十数人十年来相继殂谢惟余与君在耳


今君又卒而余复悼亡日近濡笔述君不自知其涕之何

从也

礼社薛氏宗谱序

黄帝二十五子一任姓其先奚仲居薜为夏车正禹就其

地封之于汉为鲁国薛县今为山东兖州府滕县地县东

南六十里尚有奚仲山李吉甫云奚仲造车于此是以名

也薜之先㝡显者于商为仲虺祖己于周为文王外家武

王克商复封于辥春秋时薜伯是矣于汉为御史大夫广

德于魏为镇东将军安都干唐则曰讷曰稷曰超皆为宰

相曰仁贵曰嵩曰平或为大总管或为节度使并见新唐

书世系表而其支分派别者则又有南祖北祖西祖分地

徙居者则又有河东新蔡沛国高平此薛氏唐以前之大

略也然以余考之周秦以来以辥为氏者亦不尽皆任姓

之裔战国时齐田氏封于辥再传为孟尝君后子孙亦以

辥为姓又字书无萨字考菩萨二字皆以草受名说文云

薛艸也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云菩萨本作扶薛宋张有

复古编又云薛别作萨非是今之以萨为姓者又本皆姓

薛或得姓于草或得姓于二氏取扶薛为义是又与任氏

田氏之薛判而为三矣且即以吾乡论有义兴之薛有江

阴之薛有无锡阳湖分界五牧之薛姓虽同而宗派别亦

不可强而同也今礼社之辥实由江阴而分自宋以前世

次虽缺略无考而元明以来则条分缕晰昭穆秩如谓非

名宗之多贤士大夫而能若是乎夫略其所疑而详其所

信作谱之法与著史同今之序薛氏之谱不敢定其为出

于何姓与析于何房盖其慎也即所以为礼社之薛传信

也时嘉庆八年岁在癸亥秋孟








               受业谭时治贵治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