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三结合”中学
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三结合”中学
——婺源县中云公社“五·七”中学的调查报告 |
|
江西婺源县中云公社“五·七”中学,是为本公社培养农业技术人材的中等学校。实行教学、生产和科学实验三结合。
这所学校是在去年四月创办起来的。开始创办的时候,对学校办在那里,应该怎么办,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为了统一认识,公社革委会先后举办了多次社、队干部学习班。大家通过学习毛主席和林副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教导,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一致认识到,学校办在那里和怎么办,这是关系到学校走什么路,培养什么接班人的大问题。过去由于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学校都办在城市集镇,讲“正规”,贪大求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现在办学校,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必须结合当前三大革命运动来开展教育革命,把学校办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认识统一了,就把学校办在公社农业服务站内。在贫下中农的直接管理下,“站校合一”,建立统一的、一元化的领导班子,把教学、生产和科学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沿着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不断前进。
教学、生产和科学实验三结合
编辑中云公社“五·七”中学在贫下中农管理下,根据毛主席关于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伟大教导和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需要,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一)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遵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中云公社“五·七”中学首先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小撮阶级敌人看到革命师生经常参加劳动和在田头讲课,就煽风点火,说什么“学校不象个学校,生产队不象个生产队,洋不洋土不土的,象个什么样子!”一些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毒害较深的师生,刚来学校的时候,经不起风吹、雨打、太阳晒,担心“吃了苦头,荒了学业”。针对阶级敌人的破坏和一些师生的活思想,贫下中农组织师生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等教导,提高了思想认识,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坚定了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的信心。
一般情况下,他们坚持以现场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把稻田、茶园、果林、菜地、养猪场、养鱼场做为大课堂。在职教师结合生产实际,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兼职的贫下中农教师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指导,学生边劳动,边学习,理论与实际挂钩。例如,学习防治水稻病虫害,贫下中农就把师生带到稻田去,把发病的禾苗做为活教材,由在职教师分析禾苗发病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由兼职的贫下中农教师用丰富的实际知识进行指导。然后,贫下中农和师生一起用农药进行杀虫灭病。这种现场教学,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了就用,很快就掌握了水稻的一般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二)教学与科学实验相结合。
随着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需要,中云公社“五·七”中学,在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基础上,又和科学实验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生产和科学实验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方针是,紧跟形势,紧密配合中心工作,为推动当前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发展服务。科研成果首先经过试验和示范,然后在农村加以推广。
江西省革委会发出在农村大力推广糖化饲料养猪、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后,贫下中农兼职教师,立即组织革命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学习有关糖化饲料养猪的知识,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做中粬,在自己的养猪场进行研究和试验。试验成功以后,一方面邀请附近社队的贫下中农来校参观学习;一方面分成战斗小组,奔赴横杈、方村等大队宣传和推广。
在推广学校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他们吸取贫下中农的先进经验,丰富自己的科研内容。到方村大队的战斗小组,发现当地贫下中农用金荞麦草做中粬,对生饲料进行糖化,效果较好。革命师生吸收了贫下中农的好经验,和贫下中农一道进一步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金荞麦等五种草,制成一种发酵快、成本低、猪长膘快的中草粬,既丰富了学校的科研内容,也为公社发展养猪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贫下中农欢迎“三结合”的学校
编辑中云公社“五·七”中学创办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说:“学校办在黄土岗,三大革命战场当课堂,学习生产相结合,《五·七指示》放光芒。”通过实践,中云公社贫下中农和学校师生深刻体会到,这种“三结合”学校有这样几大好处: 一、更好地落实了毛主席关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指示。
“站校合一”后,原农业服务站的贫下中农直接参加学校管理。站、校建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统一的领导班子,并从服务站选派两名贫下中农代表,专门负责学校的斗、批、改。他们和站里所有的贫下中农,都是学校的政治指导员和“赤脚教师”,经常对师生课堂教,田头带,进行生动的活的教育。这样,学校的领导权就更直接、更牢固地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便于把文化教育阵地牢固地占领下来,用毛泽东思想把它改造过来。
二、更有利于师生的思想改造。
“站校合一”,贫下中农直接管理学校,学生和专职教师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劳动,一起搞科学实验,一起批判资产阶级,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到贫下中农无限热爱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办学以来,经过贫下中农言传身教,大部分师生逐步成为思想红、学习好、爱劳动、作风过得硬、受贫下中农欢迎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百分之六十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五好”战士。
三、便于培养贫下中农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
“五·七”中学的学生,不仅政治思想好,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他们说得来,做得到,能文能武。在学校,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生产战斗员、科学实验员;在生产队,他们既是社员,又是农业技术推广员和普及农业教育的辅导员。他们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路线,正在被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为农村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人材,推广和提高农业先进生产经验。
这所学校创办后,开办了各种学习班,为大队培养了一大批种子员、查虫员、兽医员、糖化饲料饲养员。由于站、校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生产的中心任务来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试验什么,所以,科研成果能够迅速推广,及时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站、校能把社员的先进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提高,使之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在办学后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已经成功地试验并推广了糖化饲料养猪、塑料薄膜育秧等经验和二十二个早稻良种和七个晚稻良种。此外,他们还帮助各大队建立了十四个良种繁殖队和农业服务组,为全公社的三大革命斗争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