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斋初学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五 牧斋初学集 卷第四十六
清 钱谦益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崇祯癸未刊本
卷第四十七上

牧斋初学集卷第四十六

 记六

  游黄山记序

辛巳春余与程孟阳订黄山之游约以梅花时

相寻于武林之西溪逾月而不至余遂有事于

白岳黄山之兴少阑矣徐维翰书来劝驾读之

两腋欲举遂挟吴去尘以行吴长孺为戒车马

庀糗脯子含去非群从相向怂恿而皆不能从

也维翰之书曰白岳奇峭犹画家小景耳巉﨑

幽石尽为恶俗黄冠所涂点黄山奇峰拔地高

者几千丈库亦数百丈上无所附足无所迤石

色苍润玲珑夭曲每有一罅辄有一松迳之短

须老骨千百其状俱以石为土历东南二岳北

至叭哈以外南至落迦匡庐九华都不足伯仲

大约口摹决不能尽悬想决不能及虽废时日

烦跋涉终不可不到也是游也得诗二十馀首

寒窗无事补作记九篇巳而悔曰维翰之言尽

矣又多乎哉余之援笔为此编也客闻之索观

者相属余不能拒遂撰次为一卷先诒孟阳于

长翰山中而略举维翰之书以发其端壬午孟

陬虞山老民钱谦益序

  记之一

黄山耸秀峻极作镇一方江南诸山天台天目

为最以地形凖之黄山之趾与二山齐浙东西

宣歙池饶江信诸郡之山皆黄山之枝陇也其

水东南流入于歙北入于宣南入于杭于睦于

衢自衢西入于饶西北入于贵池其峰曰天都

天所都也亦曰三天子都东南西北皆有鄣数

千里内之山扈者岿者岌者峘者峄者蜀者皆

黄山之负扆几格也古之建都者规方千里以

为甸服必有大川巨浸以流其恶黄山之水奔

注交属分流于诸郡者皆自汤泉而出其为流

恶也亦远矣谓之天都也不亦宜乎余以二月

初五日发商山初七日抵汤院自商山至郡七

十里自郡至山口一百二十里至汤院又八里

其所迳寺曰杨千台曰容成潭曰长潭岭曰石

砧石曰芗石溪曰芳溪村曰芳村其地势坡陀

荦确拥厓据壁溪流萦折漘岸相错其人家衣

美箭被芳草略彴拒门疏篱阻水褰裳济涉半

在烟岚云气中繇长潭而山口山率环谷水率

注溪谷穷复入一谷山与谷如堂如防旋相宫

又相别也溪水清激如矢或𣸣沸如轮文石错

落深浅见底百里之内天容沉寥云物鲜华游

尘飞埃望厓𨚫反人世腥腐秽浊之气无从至

焉余语同游者曰子知黄山乎是天中之都会

而轩辕之洞府也二百里内皆离宫阁道群真

之所往来百神之所至止殆有神物司启闭给

粪除于此地而人未之见也吾尝游岱矣未及

登天门上日观不知岱之尊也今吾之至于斯

也肃然而清悄然而恐恍然如在天都石门之

上余之玆游也而岂徒哉是日浴于汤池宿药

谷之桃源庵

  记之二

自山口至汤口山之麓也登山之迳于是始汤

泉之流自紫石峰六百仞县布其下有香泉溪

泉口𣸣沸蒸热冷泉下注凉温齐和瀵尾涌出

秽浊迸去初浴汗蒸蒸溢毛孔已而忾然霍然

如酲斯析如痁斯解拍浮久之恍然感素女玊

真之事作留题四绝句浴罢风于亭巾SKchar衣袂

飘飘然皆尘外物也折而西竹树交加崖石撑

桂𫎇笼羃䍥如无人迳行半里许佘氏桃源庵

在焉庵之前天都青鸾钵盂诸峰回合如屏障

其左则白龙潭水膏渟黛蓄喷薄巨石水声砰

磅微雨霡霂辛夷炤檐皎如玊雪俄闻篱落闲

剥啄海阳邵𥹭卿幼青自白岳来访足音跫然

足乐也午夜闻冲撞弥急溪声雨声澎湃错互

晨起坐小楼视天都峰瀑布痕斓斑赮駮俄而

雨大至风水发作天地掀簸漫山皆白龙掉头

捽尾横拖倒拔白龙潭水鼓怒触搏林木轰磕

几席震掉两止泉益怒呀呷撞胸如杵在臼日

下舂少闲乃相与商游事焉佘氏庵傍汤池朝

夕浴于斯饮于斯汲于斯以斯池为汤沐焉服

食焉皆可也昔人饮菊潭而强饮杞水而寿况

丹砂之泉轩辕浴之三日而伐皮易毛者乎以

千金赁药谷之庐以二千金庀糗粮治药物沐

饮于斯泉者数年登真度世可执劵而取也今

有进贤冠于此曰卖之三千金人争攘臂而求

之以三千金买一仙人则掉头不顾此可为一

笑者也

  记之三

繇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迳朱

砂庵而上其东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

与青鸾天都皆峄山也过此取道钵盂老人两

峰之闲峰趾相并两崖合沓弥望削成不见罅

缝扪壁而往呀然洞开轩豁呈露如辟门𨵵登

山者盖发轫于此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

盖迳老人峰立石如老人伛偻县厓多奇松裂

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蓬冒松起僧曰云将

铺海盍少待诸遂憩于靣峰之亭登山极望山

河大地皆海也天将雨则云族而聚于山将晴

则云解而归于山大地其聚其归皆所谓铺

海也云初起如冒絮盘旋老人腰膂闲俄而灭

顶及足却迎凌乱迫遽回合弥漫匼匝海亦云

也云亦海也穿漏荡摩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

风穑奔踊却会不可名状荡胸扑靣身在层云

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络绎四散又如归师班马倏忽崩溃眘然不可

复迹矣回望老人峰伛偻如故若迟而肃客者

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黄山自观音厓

而上老木搘径寿藤冒石青竹绿莎𫎇络摇缀

日景乍穿飞泉忽洒阴沉窅窱非复人世山未

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谓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

云物在下三十六峰参错涌现恍恍然又度一

世矣吾至此而后乃知黄山也

  记之四

憩桃源庵指天都为诸峰之中峰山形络绎未

有以殊异也云生峰腰层叠如裼衣焉云气蓊

翳峰各离立天都乃岿然于诸峰矣并老人峰

沿礀上皆缘天都之趾援危松攀罅壁或折而

陞或县而度旋观天都如冕而垂如介而立视

向之所见尊严有加焉下岭复上僧方凿石斧

凿之痕与趾相错也石壁断裂人从石罅中上

历罅里许天都逐罅而走甫瞪目而踵巳失也

甫曵踵而目又失也壁绝石复上合乃梯而下

人之下如汲井身则其绠也汲既深绠穴地而

出又从井干中上也折而陟台是为文殊院普

门安公所荒度也院负叠嶂峰左象右狮二罗

松如羽盖靣拥石如覆袈裟其上有趺迹其下

下绝桃花峰居趺石之足桃花之汤出焉其东

则天都峰如旒倒垂其西则莲华峰献萼焉其

西靣旷如也指点凝望浮烟矗霭青葱绀碧穿

漏于夕阳平楚之闲巳而烟凝霭积四望如一

暮景夕岚无往而非云海向所沾沾于老人峰

者又存乎见少矣生台有二鸦翔集僧言此神

鸦也明日当为公先导与之食祝而遣之寝室

不满一弓夜气肃洌与老僧推戸而起三十六

峰微茫浸月魄中零露瀼瀼霑湿巾屦凄神寒

骨峭怆而返余故好山栖野𪧐以此方之其犹

在曲屋穾夏砥室罗帱之中乎余之山居而宿

焉者自玆夕始也

  记之五

清晓出文殊院神鸦背行而先炤微幻空两僧

从焉避莲华沟险从支迳右折险益甚炤微肘

掖余臂幻空踵受余趾三人者蟨与駏蛩若也

行三里许憩炤微茆庵庵背莲花靣天都负山

厜㕒蔽亏云汉俯视洞壑日车在下阴茆檐藉

白石出孟阳画扇𫝊观惜不与偕杖屦也二僧

踞盘石疏记所宜游者曰繇喝石居三里至一

线天再折一里许下百步云梯又一里上大悲

顶出新辟小径三里许达天海饭讫东北行上

平天矼五里上石笋矼转始信峯经散花坞看

扰龙松过师子林上光明顶复归天海少憩登

炼丹台而还日未亭午天气如清秋此游天所

相也食时饭天海神鸦却而迎焉次第游历如

二僧之云日夕鸦去回翔如顾别乃返天海𪧐

焉一线天石壁峭狭水旁激如雨疾趋过之传

曰岩岑之下古人之所避风雨谓此也云梯当

莲华峰之趾磴道历七百级磴狭而级长踵曵

如絙胫垂如汲下上攀援后趾须前趾前踵跖

后踵旁瞰股栗作气而后下乃相庆脱于险也

始信峰于三十六峰不中为儿孙一部娄耳而

颇踞诸峰之胜繇师子林东折两厓𨺗立相去

丈许北厓裂罅处一松被南厓援之以度陟其

巓茆庵欹倾积雪搘拄俯视云气诸峰矗出其

最奇石笋矼也图经云黄帝浮丘公上升之后

双石笋化成峰可高千丈今石笋攒立不啻千

百嵌空突起拔地插天钩连坼裂谲诡化贸亦

不可以丈计岂造物者役使鬼神破碎虚空穿

大地为苑囿凿混沌之肺腑以有此也起视大

壑却立万仞指点宣州池阳堆皱蹙褶累如囷

廪冯高临下如限堵墙堆阜虚落人语殷殷过

此则翠微松谷黄山西北之境尽矣炼丹台之

前拱立相向者炼丹峰也翠微飞来诸峰各负

势不相下胥俛为环卫崩压倚倾栉比棋布若

削剑㦸若树储胥轩辕相宅之地故有神物䕶

诃妄人不察设版筑室宜其荡刚风而焚劫火

不终朝而辄毁也三十六峰侧影旁轶敷花如

菡萏丹台藏贮其中如的中之薏台方广可置

万人三靣劖削前临无地却行偃卧足蹜蹜不

能举目眴眩者久之余之登玆山也自汤寺而

上披𫎇茸历幽仄盖奥如也自文殊院而上指

削成溯云汉盖旷如也及遵石笋丹台观夕阳

望光景意迷精爽默自循省灵区异境显显心

目安知俛仰之闲不将一瞚迁改夜半有负之

而趋者与安知吾身在此而市朝陵谷堆尘聚

块者不巳窅然若䘮与又安知吾所坐之处所

游之地非幻化为之如所谓五山之根无所连

著者而吾亦将冯空而磒虚与余肉人也载朽

腐之躯以游乎清都紫微余心荡焉夫安得不

执化人之袪慬而求还也与楚庄王曰子具于

强台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右淮其乐忘死

恐留之而不能反吾之于此山所以游焉而乐

乐焉而不敢以久留也

  记之六

晨起风蓬蓬然取道云梯靣风逆上负风而仆

仆而起两腋若有人相扶不知其为风力也尽

云梯则为莲华峰之趾径如荷茎纡回藏峰腹

中磴穷穿峰腹而出如缘荷本上重台也风愈

厉逆曵不得上乃据石趺坐以俟登陟者巡途

而下欲前复却一松一石低回如故人僧曰三

十六峰处处惜别盍早至慈光寺招邀诸峰与

执手栏循闲乎寺踞天都之陇枕桃花莲华二

峰左则朱砂青鸾紫石右则叠嶂云门并外翼

焉普门安公者缚禅清凉山中定中见黄山遂

繇清凉徙焉比入都门愿力冥感 慈圣皇太

后颁内帑为薙发赐紫衣幡杖 神宗赐寺额

曰慈光降敕䕶持今寺尊奉藏经 慈圣所钦

赐装池也四靣金像像七层层四尊凡二十有

八层有莲花坐坐有七凖提居叶中一叶一佛

佛不啻万计 慈圣及两宫所施造也普门将

构四靣殿手削木为式四阿四向不失毫发今

藏弆焉普门只手开山炽然建立当其时 两

宫之慈恩加被四海之物力充牣移兜率于人

闲化榛莽为佛土何其盛也军兴日烦饥馑洊

至锺鱼寥落糠核不继追鼓钟于长信数伽蓝

于雒阳盖不胜沧海劫灰之叹焉斯李文叔之

所以致嘅于名园也普门塔在寺后白石凿凿

桃花流水围绕塔前人世牛眠马鬛起冢象祁

连者方斯蔑如亦可感也是夕再浴汤池𪧐桃

源庵山僧相送不忍舍郑重而别寄语天都莲

花诸峰如吴人语念相闻也元人汪泽民曰宿

汤寺闻啼禽声若歌若荅节奏疾徐名山乐鸟

下山咸无有余方有南浦之别闻之凄然感余

心焉既与黄山别遂穷日之力以归

  记之七

余之登山也浴汤池憩桃源庵夜半大雨坐白

龙潭小楼㸔天都峰瀑布雨止登山云气犹滃

郁登老人峰㸔铺海山行三日天宇轩豁如高

秋萧辰一望千里每春夏登山烟岚偪塞不辨

寻丈山僧叹诧得未曾有甫出山雨复大作淋

漓霑湿同游者更相庆也客曰黄山之游乐乎

余应之曰乐则乐矣游则未也三十六峰之最

著者莫如天都莲花出芳村则莲花峰离立抵

白龙潭则天都正中如屏陟慈光寺踞天都而

枕莲花离而又属顾若宿留憩文殊院天都东

拱若幡幢之建立莲花右翊若瓣花之披敷两

峰之靣目毕见矣自玆以往偭背易向步武换

形如镜中取影横见倒出非坐卧俯仰不能髣

髴而玆游未遑也昔人言采药者裹三日粮达

天都顶万历闲普门阔庵相继登陟石塔旛灯

俨然在焉夫独非腐肉朽骨而遂如天之不可

升耶石门为黟山之中峰歙郡黄山楼北瞰此

峰峰势中坼若巨门唐人有诗曰闲倚朱栏西

北望只宜名作石门楼则石门之高峻唐时郡

楼见之而游人无复过问即山僧亦莫知所在

此可以名游耶游玆山者必当裹糇粮曵芒屦

经年累月与山僧樵翁为伴侣庶可以揽山川

之性情穷峰峦之形胜然而霞城乳窦紫床碧

枕毛人之所饮阮公之所歌未可以津逮也桃

花如扇松花如纛竹叶如笠莲叶如舟非炼形

度世之人未易遘也三十六峰之巅樵苏绝迹

猿鸟悚栗唯乘飚轮驾云车可以至焉列子言

海外五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

相往来者不可数吾安知仙圣之人不往来于

三十六峰之闲如东阡北陌乎吾将买山桃源

朝夕浴于汤池炼形度世然后复理游屐焉山

灵其许我哉

  记之八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

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

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

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

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山极

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

闲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

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

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汤寺以

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䕃荟

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过此以往

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

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

厓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穴缝崩迸如侧

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

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

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

还会与人俛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厓一松

被南厓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

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厓而

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

也石笋矼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

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

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

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

句乔元气甲拆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

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

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

地横亘数十丈鳞鬛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

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

年不知如何槎枒轮囷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

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

之尤异者以相夸焉玆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

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记之九

黟山三十六峰详载图经学士大夫不能悉其

名而山僧牧子不能指其处所知者天都莲花

炼丹朱砂十馀峰而巳石人峰讹为老人云门

峰讹为剪刀叠嶂峰讹为胜莲又有以培𪣻而

冒峰名者始信峰也李太白有诗送温处士归

黄山白鹅峰今不在三十六峰之列盖三十六

峰皆高七百仞以上其外诸峰高二三百仞者

不与焉白鹅峰或亦诸峰之一也自普门安公

乘宿梦因缘辟文殊院命老人峰背一岭曰三

观岭于是命名者纷如曰光明顶曰天海曰师

子林皆傅会文殊院而名也普门开山之后徽

人以黄山媚客轺车𬨎轩至止相望所至辄树

眉颜额磨厓题名青峰白石有剥肤黥靣之忧

三十六峰亦将不能保其故吾矣山之巅曰海

子繇平天矼循炼丹峰里许名曰海门光明顶

为前海师子林为后海修广可数里如以玆山

峻绝目其平衍处为海则华山之顶高嵓四合

重岭秀起不名之曰华海如以云生之侯弥望

云浪目之曰海则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

合不名之曰岱海以海名山以黄名海纰缪不

典当一切镌削为山灵一洗之也自山海经水

经纪三天子鄣亦曰三天子都地志家纷纷聚

讼有疏通之者曰率山为首黟山为脊大鄣为

尻似矣新安老生吴时宪曰黄山有最高峰曰

三天子都东西南北皆有鄣婺有三天子鄣南

鄣也匡庐亦称三天子鄣西鄣也绩溪有大鄣

东北鄣也天都为天子都率山匡庐大鄣为天

子都之鄣此伯益桑钦之疏义而黟山之掌故

也时宪振奇人也所居环堵巢书其中见溪南

富人则唾靣去之余游新安新安人无能举其

姓名者矣故余作黄山记以时宪之言终焉





牧斋初学集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