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到顶,还是潜力很大?

生产到顶,还是潜力很大?
陕西省勉县高潮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0年9月19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公社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六三年,有些队的产量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有些人便认为:庄稼长得够好了,产量提得够高了,平田大坝,潜力不大,要想再创高产,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是满足现状,还是继续前进?是“生产到顶”还是潜力很大?这是当时摆在我们公社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怎么办?毛主席说:“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这个伟大教导,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息,生产的发展也永远不会到顶,高产是比较而说的。如果不继续前进,其他公社产量超过我们,高产会转化为低产;敢想敢干,奋发图强,高产可以变成更高产。毛主席的光辉教导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社的土地在河坝旧道上,人称“十田九沙”,不少地是“响沙漏筛地”。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田,也因为地势低洼,浸水不干,一年只能收一季水稻;如遇霖雨,水稻被淹,一季也收不到。这些田都是我们夺取大面积高产的“拉腿田”,但是,如果把它改造过来,我们公社的农业生产就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于是,我们下决心向改土、排涝进军。

事物是在矛盾斗争中前进的。改土、排涝的计划确定以后,多数队积极性很高,但也有少数队迟迟不动。原因是,有些人认为改土要耽误一季收成,排涝挖沟要占去一部分耕地,没有充分认识改土、排涝对增产的作用,只想保住眼前利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的教导,开展了如何正确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讨论,使大家明确了要有所失才有所得,改土、排涝要占去一部分土地,花一些劳动力,但可以带来农业大增产。从而增强了改土、排涝的信心。

思想问题解决了,一个改土、排涝的群众运动在全公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有的队主动调整土地,满足开沟排涝的需要;有的队主动放弃一季收入,把田土让给兄弟队,便于取土改土。经过连年奋战,互相帮助,群策群力,全公社采取铲高田垫低田、沙中渗泥、泥中渗沙等办法,改良土壤一千一百多亩,改沙地为水田一千二百多亩;修建排涝沟十三条,长达十余华里,使二千一百多亩常年浸渍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这样,“拉腿田”变成了高产田,亩产由原来的三、四百斤上升到六、七百斤,全公社的生产得到大发展。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当改土、排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粮食产量有了一个很大飞跃时,有一些人又产生了新的“生产到顶”的思想。他们说:“现在是潜力挖尽,生产到顶;若要再夺高产,那就是油饼回炸——没有多少油水了。”

到底是油水不大还是油水很大?已经取得的成绩是顶点还是新的起点?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干部、社员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根据毛主席关于“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伟大教导,发动群众找新的差距,开展还有没有潜力可挖、能不能继续前进的讨论。同时,组织干部、社员到先进单位参观。经过参观学习,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找出了差距。他们说:“原来只知墙内杨柳绿,不知墙外桃花红。”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在全面落实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挖。

于是,我们采取抓点带面,以面促点,对比提高的方法,社抓重点队,队抓实验田,大搞科学种田,把全面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作为大幅度增产的主攻方向。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共有二百多人参加科学实验,干部、青年、妇女、民兵都有自己的实验田,各个实验田又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们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大面积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实验田去试验,把实验田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大面积生产中去,使生产不断得到提高。

引进稻谷良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早在一九五九年,我们就引进了“桂花球”,经过多年试验,逐步推广,到一九六三年全面推广,达到了每亩稳产八百斤,比当地品种高出了百分之三十。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又于一九六五年引进了“二矮”,头一年试插就达到了亩产千斤。但是,和引进“桂花球”的情况一样,开始群众还有顾虑,说“早禾田能增产,中禾田不一定增产”。为了证明良种增产的稳定性,一九六六年我们试插了三十亩中禾田,经过精心培养,结果亩产同样达到了千斤。接着,我们在全公社作了大面积推广,使粮食产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多年来,我们公社广大干部、社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农业生产,大破“生产到顶论”,使我们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公社尽管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九分耕地,一九六八年又根据国家需要,将四分之一的耕地改为蔬菜和药材基地,但我们每年卖给国家粮食,都超过计划十万斤以上。在不断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七年来还集体储粮九十六万余斤。过去,我们这里是“三天不雨是小旱,五天不雨是大旱,若遇霖雨涨洪水,河边庄稼连根搬”;现在是“田水盈盈,林禾并茂”。广大干部、社员兴奋地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用它武装人的头脑人变样,用它战天斗地地换装。”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