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庵集/卷六
书
编辑上亲庭
编辑伏问夜来气候复若何。伏虑之至。子有区区迷见。敢此陈情。今考外王考缅礼仪。凡改葬家若三月内上墓。则当哭临云。子欲讲行此礼于母亲茔下。限服前为之。下谅俯许。俾伸罔极情事幸甚。子既冲年失恃。不能执礼。而今又不得为此。则乌乎展诚耶。鉴烛允诺。千万伏望。如是则今番还官时。落留茔下。服尽后可以往侍矣。
上亲庭
编辑长姊祠版迁奉。依初定日为之。似无进退。子欲入去陪行。虽有他兄弟护往者。子之情理。子当自致故也。至于甥女两儿子。家姑率养。未为不可。以此意送言沈家而姑留之如何。子于母亲弃背之后。专被姊抚育之恩。靡所报酬。不此之为。则心甚痛缺而然矣。
上叔父
编辑伏闻除书又降。野老村翁忘形争席之中。想为败意之一扰。有难献贺。还切贡虑。辞本何间治上耶。亭舍重刱。想已开基。子侄无从行者。独莅看董。可以仰想其疲恼不细矣。厚自慎护伏望。曾闻板瓦胜于土瓦。雨雪不受腐伤。而价廉易售云。诚如其言。则试使入峡图得如何。亭子在长林大木交会处。故每为树荫所覆。湿而受伤。若加板瓦。则似为经远之䂓。而其制虽俭。面目似生新。可喜矣。间者往来东山。闻甲奴言。三渊金丈月前来坐溪堂。为诵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之句。而依槛听流。竟日称赏云矣。
上叔父
编辑伏计行轩逐日深入。毕竟当至极北地尽头乃已。谁使先生方为此行。先生虽无几微色。而其人不仁矣。默坐凝想。不胜怅怏之至。沿涂三番下书。并得承读。而雄城以后信息。尚未更接。云天二岭。何以逾越。鬼门何以透过。恋菀下情。有不可堪。金刚以有农翁之记。伏知其无作矣。七宝则有记以铺扬之否。如此则此山从今当增声价。山灵亦必欣谢矣。稳城若接故老。详问万历癸未间战功。或有加得新闻之奇绩于家乘所载外。则略为采录以归似好。如何如何。至今无立祠刻石崇报之举。不但为朝家缺典。抑亦其地之欠事也。北路自经市南,老峯以来。儒风颇振。文脉不绝云。果有可以进而教之。尚庶成材者否。抑如李士安说。有未必然。莫如还其本分否。顷日白渊,槎川诸叔及洪君道长来竹西斋。作梅花会诗。成一大轴。而语多及先生者。佥新怅想矣。
上伯氏
编辑去就一节。不可少有错误。一有未尽。则不但于自心有歉。受当世嗤点。贻后日是非。不容不慎重。虽有大臣筵白。自上敦迫之举。只得依初以不动心勿出脚为定如何。侪友之少情曲无识虑者。每以分义归重。多引谬例相劝。此不宜听莹也。癸巳处义。人到于今。以叔父主及李学士秉常所行称诵而不衰。此岂不可为矜式耶。
上伯氏
编辑满山冰雪中。茅屋土堗。麻衣草坐。此是先生平昔所未经历之境界也。尽可愁绝。而一荣一辱。乘除往复。从古而然。亦何足置怀也。惟当寄心简策。寓意占毕。无负林下日月而已。如金仲礼取斯诸公所遭即日押送之祸。岂不反羡先生之早自远迹敛避以免骇机乎。善流尽被杀戮。否者行遣无馀。国步日益孤危。不知税驾何所。北风之悲。其何可胜言。弟亦捱过一月。则可以往会。做天伦乐事矣。季闻樊川之计。继美品谷之移。亦已勇决无疑。阡陌相从。将不寂寞。殊以欣悦耳。
上伯氏
编辑禁直独贤。久至三朔。夙夜在公。颠倒衣裳。此必前所罕有。先生曾为翰林下番。逾年不得脱出。今又长锁玉堂。如许职业之积困偏劳。亦自有数而然耶。仰虑不任区区。时事一味不快。辨雪圣诬。诛讨国贼。乃当世大论。目下急务。而自上靳允。无意听从。若是而何以正彛伦存经法。以示后世耶。诚不胜忧遑之至。若不果得伸义理。则恐莫如奉身以退矣。今日厚翁旷被礼遇。早晩似不可不有一瞻天颜之行。远臣必有近臣为主者。然后其于国政世事。可有通议相济之益矣。今日为厚翁主人者。无出先生及慎叔右者。幸乞讲究勉圣学补君德。献可替否。绳愆纠谬等时措之宜。以为临时聚精会神之地。如何如何。然自上若无与共天职至诚求助之意。则似不久于朝而不日引退矣。馀缕书不尽言。
上伯氏
编辑以弟蒙于史书。劝令看史。此教尽好。故略阅发明纲目及东国通鉴。而卷帙浩穰。涉猎忙迫。无以领会。又以其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每带象村厌看之意而披过之。恐未能没帙而止矣。曾承教。以始造兵器者。必死于兵火。此如孟子所谓善战者服上刑。其理无怪矣。因看史。有一二觉其征验者。不但古之名将。多不令终。刑名家亦然。如商鞅,申不害,严延年,义纵之类。固其最著者。而我国朴烨,许积。亦其流亚矣。子光创为碎骨飘风之刑。渠亦被其刑。自点创为先斩四肢之刑。渠亦终受身首异处之刑。报复阴祸。不啻昭然。李完平,金升平。皆以体臣。过张气焰。杖责藩臣将臣之微罪者甚众。其后完平后事不振。升平亲子伏法。缌功之察。被人讥笑。诚可慨惜。且古今抗节死义之人。两陈相对。兵刃交接之际。固难免截头穴胸之死。而及其被执遇害也。或以缢杀。或以药杀。只陨其命为得。而必以斩枭逞快。诚为痛恨。待忠义立节之人。何以如是薄恶。殊不可晓也。此不但僭伪戎狄为然。中国义主。亦有不免是套者。可恨可恨。立言君子合于此为论辨文字。以警后世矣。如何如何。
上伯氏
编辑前日下书。每以簿牒繁稠。人客纷闹为闷扰。近复如何耶。旱灾太甚。判成凶荒。未知将以何计。济活一方民命。如富郑公之救青州耶。献虑无穷。曾闻韩德昭语。以为安兴一区。不但为湖西之咽喉。实乃三南之要冲。宜移设水营。择送武将中深解兵家者。以为必守勿失之计。不可以庸𫘤痴劣之佥使。苟然差遣。任其缓忽也。诚如是者。集长取善。不必谋出自己。早晩一入章䟽。条陈其利害。而力请采施如何。此事若成。则当于湖西为大事业。而今若发之。则安知无继之者卒有以成之耶。第须得人。商量厚翁所言。朴楚玉谨慎有智虑。可与谋事。以士重之器识。每遇事。谘询听用。则不偾无错云。此顾不可收用耶。幸以一传令。罗致幕下。先遣审其形便。仍与反复确议则似好矣。祸家子孙金上舍信谦,元行叔侄及迁客李中丞倚天,朴纳言致远。并饥饿不能出门户云。合有周急之惠。故略此告知尔。
上伯氏
编辑昨日此中享仪。仅得安过。今方发向慕贤里。会芝叔改葬。前进沙川。候师门病患。与士重对勘遗书。作数日款。归拜似在旬外矣。伏闻交龟入城。都下胶扰。似不如藩维之优闲。殊可仰念。先生今日既无知遇于上。又无交际于下。不可呈身朝班以有所为也审矣。虽有倘来轩冕。力辞丐免。勿遽承膺。以尽靖献之义。如何如何。况宜量而后入。以先生平日德望。岂可与此时逢迎承顺。无道理没廉隅者。参错周旋于馆阁铨衡之间。以贻后世之议耶。设令有何迫隘境界。不免一出。又当于持论用人。一守乙巳䂓模而不迁。以示徐公有常之操。纵被天意之厌薄。彼辈之摈逐。而有不可顾矣。伏想熟筹而坚定否。叔父主家状。及此闲暇。致意构撰幸甚。大事每易郑重延拖。而此文字之至今未成出。岂非深歉耶。先生每于凡事。目弟以催督差使。此事正该提申以觊鉴念。
与明寅
编辑昨夕乘凉。与公美,元伯,子恭,大猷。遍寻此洞内外水石佳景林樾胜处。少涤尘土胸襟。可谓清快景况。而恨君未得偕适也。主家有农岩集。作文厌倦时。或时抽看其上文谷书。因灾异叠现。请并招延尤庵,玄石。以讲消弭之策。答人问礼疑书。有曰远有仪礼注䟽。近有玄石定论。要可据而行之。答人问学政书。有曰玄石尝有教人之法。造士之䂓。详尽无憾。故玆谨誊送云。看此数段。其所推隆而深致敬服之义至矣。世谓农岩薄于玄翁者。殆妄也。以此推之。前日所闻三渊疵毁玄翁之语。未必非传者之误。有未可信耳。漂海唐人诗律。有传诵者。故聊以写去。而其中数句。带怀古伤今语。而结句有无限感慨意。似是有志气藏不平者矣。可欷。
答明寅
编辑示意奉悉。君言良是。士夫持身。廉义为重。亟申状力辞。恐不容已。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同僚亦可使讽喩同辞也。今日儒生。乃后日名士宰相。安有以姑非名士宰相而放过廉隅之理哉。此等说。想非明寅所动听也。
答明寅
编辑承以眼眚。欲致吴医受针。恐非计之审者。针如芒刺。气出如车轮。不记金君之戒乎。先用药治为是。余于千万不意。滥叨台衔。苍黄奔迸。来伏韦岩墓下。而以下谕之前。未即治上辞本。惶蹙罔措。如何可言。东来之人言君赈政勤恳。能使合境无一饿莩。邻邑之民。亦来仰哺。监司大加歆叹。又赏清白之操。将为褒启。而力止其弃归之行云。而余则只诵崔凝五斗徒劳更折腰。三年两鬂为民焦。今朝解印言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之句以告之。其意可见也。衰年海国。实难久耐。麦秋西笑之行。莫教差池是矣。
与明寅
编辑闻以江陵公故。将经由枫岳。遍游岭东仙窟。清游壮观。令人耸贺。第曾闻瓮迁滨海一线路。危栗无比。又鸣渊深不测。渊旁削壁之腰。横木度过。凛然难状。又九龙渊路绝。挂木垂绳。扳援而下。履底皆碧湫沉黑。神夺不可俯视。又十二瀑布上隐仙㙜正望。则对立仰看。全身呈露。只此亦足。若逾朴达岭。登佛顶㙜。凭鹤巢岩望见。则境界高绝。下视千仞。战掉欲坠。望瀑。亦成侧看之势。殊不分晓云。故余于昨年入山也。此等处并回避。不得探蹑。好游者必以胆㤼见讥。而其于谨身之道。未必不为得之矣。今君自量气魄力量。可以乘涉穿透而无所畏难。则未知如何。否则愚兄拙法合在商念中矣。江陵北坪村。有乌竹轩。乃栗谷先生降生之地。而北坪距府北八里。先生专享松潭书院。在府南三十里云。书院合在北坪。而却在三十馀里之外者。必有其故。寻院时如见院儒。试与问难而示之。乌竹轩有先生大夫人山水图二障,草虫图八帖。古迹之奇。似无敌此者矣。曾祖考主去思碑及祖考主寻真碑。闻在七星百川之间。必须觅览摹来。略送材力。设立碑阁。以为致远之图如何。此送别纸。黎湖兄托明寅扣质。从近有以答去为望。
寄大传
编辑汝今成人矣。世间可传者莫如道。故今余名以大传而字之。以有道者有意存焉。汝其识之。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著于圣贤方册之内。为学工夫。不出穷理修己居家之外。穷理则以读书明义理为务。修己则以所存正。向善背恶。识廉耻有操守为务。居家则以事亲敬长。待人接物。各得其分而无违无差为务。此非难知之事。亦非不可行得之事。只患人不去做耳。汝须谅悉此意。而凡于存心制事也。省察勉循。勿忘罔坠。则幸孰大焉。为汝求字说于瑞膺,士重矣。两公并爱汝者。故咸有所构送。而立论过高。汝所不堪承当。未若余言之切近也。亮之。
寄大传
编辑行役当前。殊可闷念。逆旅艰苦。甚于在家贫窭。四顾无亲之地。虽有窘乏。何处藉赖耶。莫如优持粮资而去。设有疾病之来风雨之阻。可备仓卒之需。而庶免狼狈之患。谅此处之。而道中日未昏黑时。先讨店舍歇泊宿所。必避富商大贾近处。天际欲明。可以起发。无冒雾露而行。奴辈见常汉登马者。虽呼而下之。力禁为可。行辟人。乃达官事。士子何得为此。见有恶马过去。我谨避之稍远。切勿相近。夜里切勿出外便旋为可。闻多虎患故也。此纸入怀袖间。铭念无泛。
寄大传
编辑昨日书意具悉。而忌日丧之馀。不可昧然空过。且其赴参。系是观过知仁处。何可畏人之知而自止也。亲忌既赴参。则祖忌何可不赴参。情理无间而同是行哭伸哀之地。故按抑不得。入去为定。再明出送人马极可。尝伏闻玄祖芝叔为先故。亦多不免有此等私行。夫岂不义而先贤行之。吾有所受之。勿疑勿沮为是。韦岩近如无故。则自此陈䟽承批后。更欲往留。汝可来会于韦岩。不必远出到此。且父兄在处平安。则年少工夫之子孙。不必以恒在侍侧为务。厚翁之士重。芝叔之元亮。渊丈之尊甫。可以见之。而如古陶淡,管德言独处山中。未必子孙之长随也。况余有好主人。自有厐,徐相从之趣。足宽羇怀。毋过用心。
寄大传
编辑余于昔年受先师之命。盖令编辑东儒经说。其意欲以退溪,栗谷,沙溪,尤庵,玄石诸老先生答学者问经传疑义者。一一采录于本书本篇各章之下。如大全小注异同条辨之为矣。余自承教以来。不忘经纬。不住商度。而第坐自笔遅钝。楮毫艰乏。尚未免为胸中草本而止。岁月如流。功役未就。慨然太息。无以为怀。余虽未究此业而死。汝不可不知此意而究此业。故漫以喩之。汝其识之。异日无孤此望也。跋文先为出草。而可合发明之言。尚多遗馀。亦以为歉耳。此后汝凡看东方文集。如遇可备经说而稍合附载者。着意留眼。勿放过为是。此不可但以文庙从祀之先贤而为之。如高峯,守梦,市南,农岩,沧溪苟其有谈经文字。可容参考者。推类思量如何。从当又出凡例而更商之耳。
寄大传
编辑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固是臣子正礼。而若有难冒之义而未可以赴。则又当不日陈䟽控辞乞免而莫宜遅延也。余之平日意思如此。故前后恩除召旨之下。每即事辞免。未或稽滞者。固汝所睹也。今此貂玉之陞秩。佐贰之特授。俱是千万不近之异数。在贱臣惊惶忧惧之忱。惟当急入辞本。疾声呼吁。速望收还误恩之不暇。何可以书筵别谕将降之故。坐而待之。为并辞之计耶。况已行写呈。还为持去。则不其颠倒。骇人听闻耶。别谕之来。又当别用一书更辞矣。久庵之欲令姑待。汝之欲使还推而径归。俱失余之平素䂓模矣。决不可从也。
寄大传
编辑余发行六七日。始达陂山。入谒先祠。感涕沾裳。经年而至。心怀怆惕。益难按抑矣。侄儿为邑。虽不无可观。以善决讼得名。难决之讼。监司多归之。故不免多事。所见可闷若是。而以能吏闻于世而失儒素家法。则亦非喜事。未知果将如何。汝之朱书抄节。接续不间断。庶有卒业之期否。抄节不如拣其会心文字。多致读数诵。如己言之为。有益身心。而不此之为。为彼一番抄节。未易领略之役。余未知其得失也。然既始手。当思有终。无稽遅遄出场为宜。道中历访金令稚明。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慰余向遭人言。谓见副本。尽有阐明玄翁扶怀抑尼。褒忠讨逆之志事言议者。诚不可无之文字也。且谓渠与李令子三,金令仁叟不以为讶。而颇以人言为非云。果若其言。则世固未尝无公心公见也。石城燕喜楼。有先祖文僖公诗板。大兴见思亭。有先君子留题。仰读怆怀。水伯何日上任云也。待其来。约成姑苏寒山之游。正不可已。办此则可免湖右虚来矣。
寄大传
编辑昨诣阙下。拜参大王大妃殿哭班及中宫殿哭班。痛陨罔极。此是向国之行。无可讳人之事。侄儿辈对人传泄。略有一二来见者。行役之馀。应接之扰。颇觉疲惫。可恼。明将复路。历省困岩松楸。仍为南下。而往返计程。恰至千里。非病身所堪。未保能得安税否也。慈圣末音。德意蔼然。举国含生。罔不感泣。陈慰之章。倩䄵侄净书持去。将呈城主。乞其转达而到京。有数句改入语矣。抑余今行。情亲知旧咸以为当然。而或有讶之者。然余只据玄,厚二先生已行之故事而仿之。不足以动吾一毫也。季闻问余卷还。早晩亦有催归语。圣膺有书来。其意殊以余之与屏溪作邻为不切。盖认屏溪向我渊源冷薄故也。以各专一壑为宜而勉之。又言湖南不乏藏身之所。欲为余图之。而其岂容易也。余之伊山移寓。为近陂山。趁祭祀。便近往来地耳。夫岂久计。昔闻林沧溪先生亦为近宗家岭东作宰处。忽往通州。留五六岁。余亦如许而已。今惟恐陂山递归之遅耳。
记昔庚子圣考大丧。先师承侍药设厅报。来住南大门外。请于有官知旧。日讨见上候分拨。承升遐报。即入城内。定依幕留住。参朝晡哭班。成服之日。受衰而归。芝村,黎湖亦然。遂庵至忠原不前。三渊元不动。其时芝村深惜之。不但余之庚子所见闻如此。从古退,栗,尤,玄诸先生。谁有不赴君丧者也。不但大丧。内丧亦然。贱臣市井之民。岂以一时寓湖之故。自诿以远臣而不思奔哭也哉。如有不知而讶之者。以此意谢之可矣。
闻自朝家有舆地胜览续修之命。将设局蕫釐。而外方方有收单之举。余于杨州。以文节公,忠翼公,庄武公丘墓及先王考别业录示之。于广州。以判尹公,判书公,议政公丘墓及校理公别业录示之。以备自官家量处矣。伊山衙客来传本倅欲以余名附见邑志卷末。以余为闻人名官而然云。极其可笑。设令余可入。当入杨州。安有入伊山之义。汝就见本倅。详言此由。亟为抹去为宜。
岭西海西士友。有以院长来强于余者。而余以院长。自来高年大爵。有名德人所可为之事。本非微末如我辈妄可冒据之意。力辞而送之矣。且念以内外子孙。而为先世院长。亦未知其便当。又未记有前例。汝须问于惯知此等故事之人而示之。恐有更来相逼者故尔。
寄大孙
编辑吾家祭礼。有未尽合于古礼家礼者。而先世所行如此。猝难更改。待汝学进识长。博考礼书。其有不可不变通者。商确损益。未为不可。第其未前。有可致诚致力者。不容放过。略诵身亲见闻于家庭者。以与汝听。昔王考主先考主每当时享忌祀。前期三日致齐。着上服。居宿于外。沐发浴体。剪手足爪甲。括去爪垢。拭去冠尘。不吊丧不问疾。不行刑杖。一以思其言行。思其居处。思其所好恶。存心存虑。不杂以他事。前期一日。亲诣正寝。盥濯莅事。洒扫庭阶。屋宇窗户厅壁。皆要洁净。整设椅卓香烛茅沙。而执事奴婢。必令以新澣衣服。洗手而为之。凡祭需熟设及涤器奴婢。皆洗手为之。而其出外复入者。复令洗手。在家齐戒人贠外。自他处来。如或犯染及见不㓗物者。不令参祭。晓起盥洗后。更勿屎尿。勿吸南草。临祭。主人以下。俛首拱手。趋跄将事。而无敢咳唾缓步。一以严敬为务。怠慢为戒。此等事件。不但主人铭心自勉。支庶诸人参祀者。举皆策励。而作为文字。且为翻谚。以为内外上下晓然通行之地。墓祭亦然。为是善奉先祀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敢不兢兢致谨乎。山所守护节目草送。如有可添补语。就加添补。往揭丙舍楣间为宜。夫以子孙而昧于先世德业。坠落家声。则不仁不智。无贵于有后承矣。须将先集及家乘。反复熟览。慕效不忘。加以劬书绩文修行立名之功。使人认其为巨室世家趾美之佳子弟。是余恒所期望于汝者。故字说堂记。尝勤寄意矣。千万惕念幸甚。
寄大孙
编辑当今良役变通。未知朝家处分终归何策。而闻汝有立文字论难之说。可净写投示也。生之浅见。惟户布为最胜。周礼有亩税里布力役之征。孟子固尝主其制。而唐之租庸调法。盖亦出此也。此三者并行不悖。阙一不可矣。独我国制。田役则均。身役不均。而户役全无。殊为可疑。上自公卿。下至常汉。有户者皆出布。则役均而轻。行之甚易。其数较之军布。足似相当而有馀。公卿出布。则儒生无可怨。士夫出布。则庶民无可怨。处之无难矣。或谓公卿之户不可出布。而此说不通。公卿之田。亦皆出税。公卿之身。夙夜在公。劳筋力竭智虑。其役一也。何独于户役。不可同之乎。若又有厌避漏户之奸弊。则又当严其籍法。凡不入籍出布者。虽登科而拔榜。虽被杀而不偿命。以至赈恤发卖。皆不得与。则似无漏患矣。岂不便当可行哉。若儒布结布口布。皆有弊端。士为四民之首。而本朝待士之道。素尝优异。今使偏当出布。与军布等之。则岂得无憾。田土既应税大同两役。而又使出结布。则一田三役。岂得无怨。至于人口。一年生死。不知其几何。何以凭考而为之定式。恐皆不如户布之简易无弊也。
寄大孙
编辑家世旧事。有可语汝者。而因循未及矣。今因来书提起而略此拈报。详览勿忘勿忽则善夫。
先考主于兄主丧后。更无事力可待之期。故高王考主王考主两位。树碣立表矣。今后后生所可用力者。先考主及兄主碣表树立。为急先务也。
王考主文集〈五卷〉,先考主文集〈三卷〉,兄主文集〈四卷〉合而计之。不过十数卷。子孙早晩出宰。则锐意鸠财。亟图刊行。不容少缓。明寅恒言人家为先大事。莫此为紧且重云。〈未刊行之前。誊写多本。分置子孙各家及山所别业亦宜。〉
伯氏当宗室商原君求婚时。教以若及吾家。则当以先世勿与宗戚结亲有遗戒。不得坏了之意。限被罪勿奉承云。
竹西居第。不但为仁祖大王赐第。祠堂亦自国家造给。事体自别。子孙当效死勿去。曾于王子出阁时。中使来觇。叔父伯氏备言此由。又语以尝经回禄贻灾之故则舍去。此后又若有如前来觇之患。则又当以前言善谕。〈回禄之灾。辛巳己未再次有之。〉
坤岩大山所局内。勿复许入庶族。有先考主治命。子孙当知悉之。支子孙之入旁麓则无禁之之教。故余有置标于秀才墓左处矣。
姊氏馀美山所。先考主为置墓田墓奴婢。以为永不废祭之地。为先考主子孙者。亦当代代推寻修举申饬。勿负至意为是。
兄主甚重先世传来书籍古器。未尝轻以借人。虽有不得已借时。每善推还勿失。
吾家自先世。自己奴婢外。虽婢夫及洞内下人。无杖治之事。
春秋佳辰及临岁。兄主每必设小馔。召兄弟及堂从。论文商事以为乐。又乐以驺直馈入。分及兄弟家而周急之。闻者称叹。
一家与同硏亲旧科场笔墨之助。乡居族戚,墓下故人扇历之馈。先考主曁伯氏各别致意为之。子孙当效之。
寄大权,大䄵
编辑汝先君抱负奇伟。命涂陆沈。志业未究。年位冷落。此诚千古之至冤。余怀之痛惜哀悼。宁复有涯也。今万事已矣。后死所可致意者。惟在于遗稿之收拾成帙。状碑之粗叙行迹。以为传示来世之地矣。凡其平日著述诗文。亟誊数本。藏留家内及墓下及至亲诸家。家状余当起草。而更思之。只家状请志请碣。不如用行状之为有事面。而行状无出景平。景平不但情厚于吾家。亦其言重于斯世者。故昨因其来访山中。已以此意恳托而幸受其诺矣。须备空册及礼币。汝辈更躬造泣请。景平但有凡事迁延之病。未知凡费几番往来而得其出场也。预以为虑。志碣分属于兪相及南令似好。叔父主文集四件。即为觅送切可。闻今年翰林将有曝史之行。欲寄托往藏于名山矣。
寄大权,大䄵
编辑去国之悲。离乡之愁。往益难裁。然人生亦不免或有此等境界。谷云,三渊以汉北之人。往寓岭东。或七八年。或十数年。厚斋自汉南往寓湖南三年。沧溪自湖南往寓岭西五年。或为就食。或为避世。余亦如斯。岂必终为湖西客也。但行止例被人叩诘。如有问者。第以老人筋力。为近陂衙。取便先庙参祀之意喩之可矣。汝等近来寻看性理书云。颇作老夫喜也。玄石先生每戒从学门徒及一家少辈。以浸灌经史。思为守梦,愚伏。无徒务为文人才士。余之所愿望于汝等者。亦只此意而已。时事可闻者。须随事录示。而朝报外所闻则审慎而及之也。凡听世耗。详细扣认则不可已。而勿遽自我轻以己见刺论是非。则庶无悔吝病败矣。谅之。
寄素孙
编辑余于闲中看书之际。抄写会心文字数十条。玆为送示。此固古人前言往行。而抑余之心事言行。偶与符合者也。为吾子孙者。不可不识厥由。故俾汝看览。须潜玩深味之。无孤余之期望。吾家读书䂓模。先以经书为主立本。然后及于史书子集。汝亦将来当循此次序而做去矣。吃着动止间。一从祖母之命。勿违为宜。
寄素孙
编辑汝年渐长。已逾十岁。学业尚未有可称。岂不忧闷。古人为学。致专经之工。终至成功者。其人今可数。毛氏之于诗。伏生之于尚书。董相之于春秋。大小戴之于礼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用志不分。一生讲服。故遂为名世之巨儒。又不必远引古人。我王考主平生嗜读尚书成诵。终身持守。晩又致力于易礼春秋。先考主屡读四书成诵。叔父主读孟子七百遍。终身受用不穷。故文章笔力。咸有以服人。余则钝根庸品。虽不能文。犹诵四书及壁经不忘。汝父亦非不读书得力者。汝亦知此。而汝顾懒惰。读不成诵。诵亦善忘。虽已读了小学大学。而其中文义旨趣。茫昧不能记。有如此读书。不如不读。此将奈何。今欲令重读而更加遍数。以期熟诵。而再读若只如初读。则徒费光阴。且遅换授他书。未知何以为之而可也。勿论重读与换授。须先立志发愤。以前日为戒。痛下专一工夫。可望见效。汝意欲如何。此梦觉关头。欲认之而教之。思量回示为可。
寄素孙
编辑余虽出远。汝父日必授书。汝祖母亦必勤苦劝读。汝果屈首剧读。不废程课也耶。余在家。见汝好聚村客邻童。闲漫打话。消日失时者居多。又嗜听妇女稗书小说。不悟其害事。余出。其弊必尤甚。此为余系念疾首处也。为人子孙。使祖父疾首不得放心。可乎否乎。昔闻我祖妣主戒子孙。有曰吾观不学无识之人。居常嬉戯。使气凌人。当众会之处文学讲论之际。则气缩口塞。垂头默坐。不知置身之所。旁观者见之。极其可笑。何惮而不为数年勤学。长受一生之耻辱哉。凡人之智愚。必先称其父母。如此者辱及其亲。甚可惧也。先妣主亦曰。士之荣枯穷达。固有定命。非可力求。而若其好学治文艺。不绝读书种子。克保家声。即自己分内事。可勉而能之者也。如其罔念于此。则何贵于有子乎。其言痛切。可感动子孙。汝祖母之所训饬于汝者。亦应如是。汝须仰体而俯循。谢遣杂人。屏去稗说。专精笃工于所读之书。无或浪游。期有实效。千万之望。念之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