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童蒙止观
◀上一卷 善根发第七 下一卷▶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根开发,应须识知。

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两种不同:

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

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

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

一、息道善根发相。

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二、不静观善根发相。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或于静定之中,忽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事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悉皆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

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见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复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定地,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做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净,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二分别真伪者有二:

一者辩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另发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是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悉皆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确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著,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亦。

二者辩真正禅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儋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