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童蒙止观
◀上一卷 证果第十 全书终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皆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维,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著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

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两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如《中论》偈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以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即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

故云:“《大涅槃经》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于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辩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长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辩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上一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