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二

 卷三十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徽宗

  △政和三年癸巳,一一一三

  1、正月甲寅朔,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同。 议礼局奏:“州郡贡士有鹿鸣燕,古者宾兴贤能,行乡饮酒之遗礼,请易其名如古。”诏:“稽古者不必循其迹。州郡鹿鸣燕,乃古乡饮酒之意,可止以鹿鸣为名,有古乐处,令用古乐。”《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

  2、庚午,诏:“昔赵普、潘美、王曾、韩琦、郑康成、孔安国从祀孔子,王安石被遇先帝,与其子雱修撰经义,功不在数子之下。案:《东都事略》:安石提举修撰经义,训释《诗》、《书》、《周官》,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岁为《字说》二十四卷,学者争传习之,日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辄不中程,先儒传注既尽废,士亦无复自得之学。 安石可封王爵,雱可配享文宣王庙廷。”《纪事本末》卷百三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正月,王安石追封舒王,寻诏封其子雱为临川伯,从祀庙庭。案:李〈上直下土〉《十朝纲要》作二月丙午,王雱封临川伯,从祀文宣王庙。与此小异。《东都事略》:安石,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拜司空。明年,薨,赠太傅。绍圣初,配享神宗庙廷。崇宁二年,配享文宣王庙。政和三年,封舒王。靖康元年,停文宣王庙配享,列于从祀。陈桱《通鉴续编》:三年正月,追封安石为舒王,复封安石子雱为临川伯,从祀孔子庙廷。时《新仪》成,于正月元日舍菜,仲春、仲秋上丁舍奠,以兖国、邹国公及舒王配享殿上,颁辟雍、大成殿名于诸路州学。

  3、壬申,故特进、守司空、赠太傅、荆国公王安石追封舒王。《纪事本末》卷百三十。

  4、甲戌,案:原本作二月。据《四史朔闰考》:二月癸未朔无甲戌日,甲戌乃正月二十一日也,姑附此。 左街道录观妙元明真虚一大师徐知常特授冲虚先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

  5、庚辰,诏:“议礼局新修《五礼仪注》,宜以《政和五礼新仪》为名。”《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案:《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诏议礼局访求古礼器。又诏言礼当追述三代之意,《开元礼》不足法,至是书成,乃颁《五礼新仪》于天下。又置礼制局,讨论古今宫室、车服、冠冕之度,冠昏、丧祭之则。又案此条原书在四月,恐误。《九朝编年备要》:大观初,诏置议礼局于尚书省。二年,诏访求古礼器,又诏讨论臣庶祭礼。又诏言礼当追述三代之意,《开元礼》不足法。今亲制冠礼沿革,付议礼局,馀五礼,视此编次,至是书成。又置礼制局,讨论古今宫室、车服、冠冕之度,冠昏、丧祭之节。时中丞王甫亦乞颁《宣和殿博古图》,命儒臣考古今之失。乃诏造礼器,自是鼎俎、笾豆之属精巧,始与古埒。置礼制局在七月己亥。

  6、辛巳,诏濮州王老志赐号安泊处士。《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案:《宋史》:王老志,濮州临泉人。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罢勋官。案:本纪:三年二月庚寅,罢文臣勋官。

  〔又〕二月,崇恩太后刘氏暴崩。后负其才,每曰:“章宪明肃大误矣,何不裹起襆头,出临百官。”上尝谓蔡京曰:“朕前日大病,那个便有垂帘意”。那个者,谓后也。又曰:“朕不得不关防,使人当殿门,与之剑,若非宣召,勿问何人,入门者便斩之。”至是,后以不谨无疾而崩。死之日,天为黄霾异常。始事觉,上谕辅臣,以后不谨,且重曰:“不幸。”京曰:“宫禁比修造多,凡事失防护,宜有此等,且古今自有故事,不足烦圣心忧闷。”何执中忽搀进曰:“太后左右,愿陛下多置人侍奉,以妇人女子加之恐惧,万一不虞,则陛下不可负杀嫂名也。”上愕然,因曰:“不欲即此决之,晚当召卿来议。”晚,果促召辅臣,既入殿,议将废之,而太后已崩。盖为左右所逼,自即帘钩而缢焉。上曰:“孟后已废,今崇恩又废,则泰宁无配矣。”会其已崩,故掩其事云。案:《本纪》:三年二月辛卯,崇恩太后暴崩。蔡絛《钱围山丛谈》卷一云:政和三年春二月,上出西郊,幸普安寺奠昭怀刘太后,百官陪位。

  1、三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壬子朔。 癸酉,复置算学。《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五。案:大观四年,以算学生归之太史局。李《十朝纲要》:三月辛未,复置算学。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三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1、四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壬午朔。 甲申,宣义郎黄冠言:“欲令天下士自乡而升之县学,自县学而升之州,则通谓之选士可也,其自称则曰外舍生。又其才之向成,而升之内舍,则谓之俊士,其自称则曰内舍生。又其才之已成而贡之辟雍,然后谓之贡士焉,其自称也,亦以是而已。”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案:《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四月,置俊选士,改内、外舍为之。即诏行黄冠之言也,今附注于此。

  2、庚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奏:“恭惟陛下德备明圣,观时会通,考古验今,沿情称事,断自圣学,付之有司,因革纲要,既为礼书,纤悉科条;又载仪注,勒成一代之典,跨有三王之隆。臣等备员参订,徒更岁月,悉禀训指,靡所建明。谨编成《政和五礼新仪》并序例,总二百二十卷,目录六卷,共二百二十六卷,辨疑正误,推本《六经》,朝著官称,一遵近制。上之御府,仰尘一览,恭候宸笔,裁定其当,以治人神,以辨上下,从事新书,其自今始。若夫蒐补遗逸,讲明稀阔,告成功而示德意。臣等顾虽匪材,犹当将顺圣志而成之。”诏令颁降。《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案:《九朝编年备要》:初,以士民吉凶多用委巷之礼,乃颁《新仪》,吏奉行甚严,民更苦之。宣和元年,诏罢。《通鉴续编》:《五礼新仪》成,凡二百二十卷,增置礼直官,许士庶就问《新仪》。诏开封尹王革编类通行者,刊本给天下,使悉知礼意;其不奉行者,则论之以罪。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夏四月,玉清和阳宫成,即福宁殿诞圣之地作宫,至是成,奉安道像,上诣宫行礼。七年,改为玉清神霄宫。时道教之盛,自道士徐知常始,赐号?虚先生,徐守信赐虚静先生,刘混康赐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后并赠太中大夫。案:《宋史·本纪》:四月乙巳,以福宁殿东建玉清和阳宫。是月壬午朔,乙巳乃二十四日。《十朝纲要》云:四月,先是以福宁殿东诞圣之地作玉清和阳宫,至是告成。壬午,上诣宫中行奉安礼。据此,《本纪》作二十四日,疑误。

  又赦梓夔路,以筑溱、播等八州毕也。是岁,南夷平,戎州、保州夷各纳土。案:《宋史·本纪》:三年四月庚寅,以复溱、播等州降德音于梓夔路。《十朝纲要》同。

  1、闰四月辛亥朔,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辛亥朔。《十朝纲要》:辛亥朔,复置医学。据增“朔”字。 诏复置医学。尚书省乞立校试之法,随所试中高下分遣诸路。三京七人,帅府六人,大藩五人,上州四人,中下州三人,次远州二人。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五。案:《宋史·本纪》作戊午。《选举志》:崇宁间,改隶国子监,置博士、正、录各四员,分科教导,纠行规矩。立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外舍二百,斋各置长、谕一人。其考试:第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次场方派试派证、运气大义各二道;针疡试小经大义三道,运气大义二道;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中格高等,为尚药局医师以下职,馀各以等补官,为本学博士、正、录及外州医学教授。

  2、甲寅,诏八行许添差诸州教授。从奉议郎王愈奏议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3、壬戌,诏:“议礼局官曾经应奉修皇后受册仪注,并预讨论武选官制文字。及《五礼新仪》了当,中书侍郎刘正夫、尚书右丞薛昂并转正议大夫,礼部尚书强渊明等并转一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闰月,改公主为帝姬,易国号以美名二字,两国者以四字,郡、县主为宗姬、族姬。案:《东都事略》:闰月丙辰,诏曰:“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今帝天下,而以主封姬,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者,可并依旧,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两国者以四字。”《宋史·本纪》:闰四月丙辰,诏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吴曾《能改斋漫录》: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诸姑称大长公主。至徽宗末年,一例改作帝姬。建炎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为古者,妇人称姓,故周曰王姬,犹宋子、齐姜之类是也。本朝为商后,非姬姓,不可以称用,是改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帝女封号,皆沿习汉唐。初封则有美号称“公主”,出降则封“某国公主”,兄弟又封“某国长公主”,姑又封“某国大长公主”,祖姑则封“两国大长公主”;而皇族则称“某郡主”、“某县主”。熙、丰间,尝议以乖义理,然终不克改作。政和三年,上又恶其不典。或又欲追述,号公主为“帝赢”、郡县主宜为“宗赢”,仍合于前代矣。上曰:“此议虽近古,特不合时宜。”因谕大臣曰:“姬虽周姓,后世亦以为妇人之美称,盖不独为姓也,在我而已。”鲁公于榻前忽力争,上愕然,询其所以。鲁公谓:“臣乃姬姓也,惧有嫌,使小人得以议耳。”上笑而不从,乃降手诏,引熙宁欲厘革,而有司不克奉承,以至今日。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今帝天下而以主封臣,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可并依旧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于是鲁公退,而具书于时政记。当是时,执政者皆叹息鲁公伤弓,故虑患之深也。是后因又改郡县君号为七等:郡君者,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县君者,室人、安人、孺人。俄又避太室人之目,因又改曰宜人。其制今犹存。按岳珂《愧郯录》卷二:政和三年闰四月丙辰,诏:“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珂按:本朝嬴姓而用姬为称,虽诏书明言,考古立制,宜莫如周。然要是蔡京辈误读《汉书》薄姬、丁姬辈名字,谓姬本妇人通号,故循用之耳。建炎改制,议者之论已详,不复出。第“宗族”二字,本以别亲疏,似亦差互。考之《春秋》襄公十二年秋九月,吴子乘卒,左氏因其临于宗庙,而别白之曰:“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临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杜征南预又从而释之曰:“同族谓高祖以下。”如此,则族之亲于宗明矣。今乃反之,尤失所宜。京辈当时固位,士多随声是非,或者固熟语先后为次,盖初不致考也。

  1、五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庚辰朔。 己酉,手诏:“崇宁之初,纳魏汉津之说,成《大晟之乐》,荐之郊庙,而未施于燕享。夫今乐犹古乐也。比诏有司,以《大晟乐》播之教坊,按试于庭,五声既具,无惉滞焦急之声,嘉与天下共之。可以所进乐颁之天下,其旧乐悉禁,仍令尚书省措置立法。”《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五。案:《乐志》:徽宗锐意制作,以文太平,蔡京主魏汉津之说,破先儒累黍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指为律度,铸帝鼎、景钟。乐成,赐名《大晟》,谓之“雅乐”。政和三年五月,帝御崇政殿,亲按燕乐,召侍从以上等侍立,手诏云云。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五月,葬昭怀皇后。案:《宋史·本纪》:五月丙午,葬昭怀皇后于永泰陵。

  1、六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庚戌朔。 丁巳,诏:“武学,州县外舍生称武选士,内舍生称武俊士。”《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案:《宋史·选举志》:政和三年,以隶学者众,凡经三岁校试而不得一与者,除其籍。

  2、庚申,尚书省言:“学校养士,以待天下贤能,可以作人材,敦士行,兴教化,自县学升之州,自州升之辟雍,自辟雍升之太学,然后命官,则县学为升贡之本。今天下令、佐,吏部注授,多非其人。俗吏则以为学不急,不加察治,纵其犯法;庸吏则废法容奸,漫不加省,有罪不治。以故学生在学,驱斗争讼,至或杀人。盖令、佐不加训治,州学不切举察,提举官失于提案,以致如此,不惟士失其行,亦官废其职。今具下”云云。诏依。《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3、辛未,张商英特责授汝州团练副使,以李彪》指斥、谤讪等策在赦前,今本府一面断放也。《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

  1、七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己卯朔。 甲申,议礼局言:“本朝都城坛壝之制,风师在城之西,雨师在城之东,以雷神从雨师之位,为二坛同壝。州县风师在社之东,雨师在雷神之西,非所谓各因其方,以类求神者也。乞仿都城方位建立,仍以雷神从雨师之位,为二坛同壝。”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

  2、壬辰,提举京西路给地牧马王愈言:“乞依提举陕西路给地牧马奏请已得指挥,应县镇城寨,每给地牧马及三百户,管勾官与减二年磨勘;一州通管给地牧马一千户,检点官与减磨勘三年,岁终仍委提举官取给地牧马最多处保明闻奏,乞自朝廷旌赏。臣到本路,窃见每州管牧地动辄数千顷,一县或一二千顷者;若县给地牧马三百户,州通及一千户便行推赏,则州县惟及赏格而止。今相度每县及六百户,州及二千户,减三年磨勘,如此亦可以劝矣。”从之,馀路依此。《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八。

  3、己亥,诏:“礼以辨上下,定民志。自秦、汉以来,礼坏不制,富人墙壁被文绣,倡优僣后饰,当世贤者,至于太息,时君世主,亦莫能兴。卑得以逾尊,贱得以凌贵,欲安上治民难矣。比裒集三代鼎、彝、簠、簋、盘、匜、爵、豆之类凡五百馀器,载之于图,考其制而尚其象,与今荐天地、飨宗庙之器无一有合,去古既远,礼失其传矣。祭以类而求之,其失若此,其能有格乎!诏有司悉从改造。若宫室、车服、冠冕之度,昏冠、丧葬之节,多寡之数,等衰之别,虽尝考定,未能如古,秦、汉之弊未革也。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无礼以齐之而刑施焉,朕甚闵之。可于编类御笔所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具画来上。朕将亲览,参酌其宜,蔽案:“蔽”字疑误。 自朕志,断之必行,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庶几先王,垂法后世”。《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原注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宣和录》有此,《实录》及诏旨并无之。三年六月十一日并二十一日两诏可参考。《实录》于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已书此诏。按:三年九月五日,始命刘炳等为礼制详议局官,然则置局当在二年七月,《宣和录》得之《实录》,误也。蔡絛《国史补》亦系之三年,绍述熙、丰政事同。《本纪》亦因《实录》于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丙子书置礼制局,今不取。法度及神宗欲有为未暇者,官属朱锷、徐处仁等,局成作编类御笔所御笔,皆赐京者。后君臣会庆阁成,又改作制礼局。凡尊、罍、簠、簋、笾、豆、盘、匜、鼎、俎皆不合古,于是禁中尽出古器,用铜依古制重造。惟笾以竹为之,如今纫竹丝器也。又用银铸爵五十枚。东坡常得古爵而不识。诗云:“嘡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菊细。”疑其饮器也。政和元年,会上御文德殿受朝,朝退,赐酒三爵。其制作如诗云,乃爵也。时礼制局以从官兼领,俸赐比它局独厚。又有议局,知枢密院郑居中所领,今《五礼新仪》是也。案:《宋史》:三年七月丙子,置礼制局。李《十朝纲要》作己亥。

  4、新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施坰言:“陛下制为八行法,行之累年,士以行实闻于朝廷,载在仕版,己足以劝矣。尚取行实之尤异者,旌其门闾,使乡里至愚者皆知迁善远罪。”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秋七月,颁新燕乐。此乐乃古征、角,招君臣相悦之乐也。先是,并制匏、笙、埙、篪,八声始备,诏颁焉。案:《纪事本末》:五月己酉,诏颁《大晟乐》。《乐志》同。《十朝纲要》:五月己酉,手诏颁《大晟乐》于天下,旧乐并禁。《本纪》亦作己酉颁新燕乐。按新燕乐,即《大晟乐》。《乐志》:五月,降诏颁乐。八月,大晟府以雅乐中声播于燕乐,旧阙征、角二调,无土、木、匏三音,今乐并已增入。诏颁降天下。据此,五月之诏,第议颁乐之法,至八月,以大晟府奏阙乐增入,始颁乐于天下。八月以前,新乐尚未备也。《续宋编年》作七月颁新燕乐,疑为传写误。蔡絛《铁围山丛谈》:乐曲凡有谓之均、谓之韵。均也者,宫、征、商、羽、角、合、变征为之。此七均也。变征,或云殆始于周。如战国时,燕太子丹遣荆轲于易水之上,作变征之音,是周已有之矣。韵也者,凡调各有韵,犹诗律有平仄之属,此韵也。律吕、阴阳,旋相为宫,则凡八十有四,是为八十四调。然自魏晋后至隋唐,已失征、角二调之均韵矣。孟子言“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疑春秋时征、角已亡,使不亡,何特言创作之也哉。唐开元时,有《若望赢法曲》者传于今,实黄钟之宫。夫黄钟之宫调,是为黄钟宫之均韵,可尔奏之,乃么用中吕,视黄钟则为征,既无征调之正,乃独于黄钟宫调间用中吕管,方得见征音之意而已。及政和间作燕乐,求征、角调二均韵已不可得,有独以黄钟宫调均韵中为曲,而但以林钟律卒之。是黄钟视林钟为征,虽号征调,然自是黄钟宫之均韵,非犹有黄钟以林钟为征之均韵也。此犹多以求之,稍近于理,自馀凡谓之征、角调,是又在二者外,甚谬悠矣。然二调之均韵,几千载意不能得,征角其终云。古之乐,备八音。八音谓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土则陶也。后世率不能全其克谐,至政和诏加讨论焉,乃作征招、角招而补八音所阙者,曰石、曰陶、曰匏三焉。匏则加匏而为笙;陶乃埙也,遂埙篪皆入用;而石则以玉或石为响,配故铁方响,皆奏之,亦甚韶美,谓之燕乐部八音,盖自政和始。

  又云:贵妃刘氏薨,追谥明达皇后。案:《宋史·本纪》:七月庚子,贵妃刘氏薨。《东都事略》作七月己亥。《十朝纲要》:八月丁卯,追册贵妃刘氏为明达皇后。

  1、九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己卯朔。 癸未,户部尚书刘炳、中书舍人翟汝文为礼制详议官,起居舍人陈邦光、国子司业曾开为同详议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

  2、辛卯,遣兵部员外郎王亶召濮州处士王老志赴阙,令同本县长吏以礼敦遣,亶实荐老志者,故特遣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

  3、辛酉,案:本月己卯朔不当有辛酉,无可据改,姑仍之。 诏封处士王老志为洞微先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案: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云:政和时,贵妃刘氏薨,追谥明达。时太仆卿王亶荐老志,馆于鲁公赐第。上遣使询明达事,老志曰:“明达乃上真紫虚元君。”且能传道元君语以白上,而上语亦遣白元君,事甚夥,然颇迂怪。一日,乔贵妃使祝老志曰:“元君昔日与吾善,今念之乎?”明旦,老志密封一书进,上开读,乃前岁中秋二妃侍上燕好之语。乔贵妃得之大恸。诏封洞微先生。当是时,郊天而天神为出,夏祭方泽而地祇为应,皆老志先时奏而启发之。《通鉴续编》:濮人王老志,初为小吏,遇异人,授以丹,遂弃妻子,结草庐田间,为人言休咎多验。太仆卿王亶以名闻。时帝方蔊道术,乃召至京师,馆于蔡京第,尝缄书一封至帝所,启之,乃昔岁秋中与乔、刘二妃燕好语也。由是益信之,号为洞微先生。

  4、癸酉,案:本月己卯朔不当有癸酉,无可据改,姑仍之。 诏:“八行人多占学额日久,致妨士人入学,可依条限贡发施行。”《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九月,保和殿成,乃延福旧址作殿五楹夹三,东侧殿曰出光,西侧殿曰葆光;保和之后有殿曰燕颐,两旁有殿曰怡神,曰凝神,其楹数如保和,总为屋七十五间,上自记之。案:《通鉴续编》:四月作保和殿,盖至是殿成也。《九朝编年备要》:九月,保和殿成,上自记之,有曰:乃诏有司徙屯营于宫垣之外,移百官舍宇,俾就便利得其地。迁延福宫于宫城之北,即延福旧址,作保和殿五楹挟三,东侧殿曰出光,西侧殿曰葆光;保和之后有殿曰燕颐,两旁有殿曰怡神,曰凝神,其楹数如保和,总为屋七十五间。工致其巧,人致其力,始于四月癸巳,至九月丙午殿成。上饰纯绿,下漆以朱,无文藻绘画五彩,垣墉无粉泽,浅墨作寒林平远禽竹而已。前种松、竹、木樨、梅桐、橙、橘、兰蕙,有岁寒秋香、洞庭吴会之趣;后列太湖之石,引沧浪之水,陂池连绵,若起若伏,支流派别,萦绕清泚,有瀛州方壶、长江远渚之兴。左实典诰、训谟、经史,以宪章古,始有典有则;右藏三代鼎、彝、俎、豆、敦、盘、尊、罍,以省象制器,参于神明,荐于郊庙。东序置古今书画,第其品秩,玩心游思,可喜可愕;西夹收琴阮笔砚,以挥毫洒墨,放怀适情。

  1、十月戊申朔,御笔:元观法师程若虚封宝箓先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原注宝箓宫不见起建月日,或自此始也。程若虚事更考之。

  2、庚戌,手诏曰:“朕若古之训,惟天为大,天下万物,无以称之。故先王以类而求,祀于圆丘象其形,奠以苍璧象其色,冬日至取其时,大裘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体其道。夫天元地黄,元天道也。朕荷天顾𬤊,锡以元圭,内赤外黑,尺有二寸,旁列十有二山,盖周之镇圭有法乎?是祗天之休,于以昭事上帝而体其道,过周远矣。将来冬祀,可搢大圭,执镇圭,庶格上帝之心,敷佑于下民,永为定制。”《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八。

  3、辛酉,手诏:“先王制器,必尚其象,然后可以格神明,通天地,去古云远久,失其传。裒集三代盘、匜、罍、鼎,可以稽考取法,以作郊庙禋祀之器,焕然大备,无愧于古,可载之祀仪。”从刘炳之言也。《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

  4、乙丑,御崇政殿,阅举制造礼器所之礼器,并出古器,宣示百官。《纪事本末》卷三十四。原注《实录》但书御崇政殿,以古器宣示百官。今以诏旨十六日所书增入。

  5、礼制局言:“圜坛旧制四成,一成二十丈,再成十五丈,三成十丈,四成五丈。成高八尺一寸;十有二陛,陛七十二级;二壝,案:《礼志》作三壝。壝二十五步。古所谓地上圜丘、泽中方丘,盖因地形之自然,非人为也。然王者建国所在,或无自然之丘,则于郊择吉土以兆神位。为坛之制,当有度数,阳奇阴偶,王令诸侯为坛三成,用阳数也。然则祀天之坛宜为三成,自后一成以九九之数,广八十一丈,再成用六九之数,广五十四丈,三成用三九之数,广二十七丈;每成高二十七尺,总三成二百一十有六,《干》之策也。为三壝,壝三十六步,《干》之策三十有六也,成与壝俱三三天之数也。考历代以及今之坛制,其次第星辰,有不伦者。旧制五星十二辰,位于第一龛,二十八宿会于第三龛。夫五星二十八宿相与为经纬,二十八宿,五星之所,舍而十二次,所待以成者也。臣等今议二十八宿等四十四位于第二龛。旧制第二龛星辰之位为重行,则壝内之位亦当如之。今中宫外宫之星为重行于壝之内,其众星三百有六十位之外如故”。从之,候过今次大礼施行。《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案:《宋史·礼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皇帝祀昊天上帝,太史设神位版,昊天上帝位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太祖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极九位于第一龛,北斗、太一帝座、五帝内座、五星、十二辰、河汉等内宫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龛,二十八宿等中宫神位百五十有九于第三龛,外宫神位一百有六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有六十于内壝之外,第一龛席以稿秸,馀以莞席,皆内向配位。

  6、戊辰,礼制局言:“方坛旧制三成,第一成崇三尺,第二成、三成皆崇二尺五寸,案:《礼志》作“上广八丈,下广十有六丈”。 上广十六丈。夫圜坛既则象于《干》,则方坛当效法于《坤》。今议方坛定为再成,一成广三十六丈,再成广二十四丈,每成崇十八尺,积三十六尺,其广与崇皆得六六之数,以《坤》用六故也。为四阶,为级一百四十有四,所谓《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为再壝,壝二十有四步,取《坤》之策二十有四也。成与壝再,则两地之义。其从祭之祇,升四镇、海、渎、五行、五狱,同位于第二龛,而山、林、丘陵、川、泽、坟、衍、原、隰之祇位如故。壝并饰以黄。”诏令杨戬依此修筑。《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案:《宋史·礼志》:初,元丰三年七月,诏改北郊圜坛为方丘。六年,命礼部、太常定北郊坛制。哲宗绍圣三年,权尚书侍郎黄裳等言:“南郊青城至坛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圣园至皇地祇坛之东坛五百五十六步,相去不远。其坛系国初所建,神灵顾享已久。元丰间,有司请地祇、神州并为方坛,坛之外为坎,诏止改圜坛为方。请下有司,比类南郊增饰制度,除治四面稍令低下,以应泽中之制”。诏礼部再为详定,指画兴筑。至是,礼制局言:“方坛旧制”云云。又议礼局上《新仪》:皇地祇位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太祖皇帝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以蒲越。木神勾芒、东岳于坛第一龛,东镇、海、渎于第二龛,东山、林、川、泽于坛下,东丘、陵、坟、衍、原、隰于内壝之内,皆在卯阶之北,以南为上。神州地祇、火神祝融、南岳于坛第一龛,南镇、海、渎于第二龛,南山、林、川、泽于坛下,南丘、陵、坟、衍、原、隰于内壝之内,皆在午阶之东,以西为上。土神后土、中岳于坛第一龛,中镇于第二龛,中山、林、川、泽于坛下,中丘、陵、坟、衍、原、隰于内壝之内,皆在午阶之西,以西为上。金神蓐收、西岳于坛第一龛,西镇、海、渎于第二龛,昆仑、西山、林、川、泽于坛下,西丘、陵、坟、衍、原、隰于内壝之内,皆在酉阶之南,以北为上。水神玄冥、北岳于第一龛,北镇、海、渎于第二龛,北山、林、川、泽于坛下,北丘、陵、坟、衍、原、隰于内壝之内,皆在子阶之西,以东为上。神州地祇席以秸,馀以莞席,皆内向,馀如旧仪。

  1、十一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戊寅朔。 辛巳,太师、楚国公蔡京进封鲁国公。《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

  2、癸卯,诏:“补荫入官人随学入所在州学,仍别为斋,公私试附州学生,别作号考校。”《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3、乙巳,礼制局言:“讨论玉辂沿革,《周官·巾车》言:‘锡樊缨十有再就。’注:‘樊及缨皆以五采罽饰之十有二就,就成也。’今马缨十有二而无采色,不应古制,欲以五采罽饰之樊缨十有二就。《周官》驭路仪,以鸾和为节。注:‘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之。’案:《周礼》注作“皆以金为铃”。 《韩诗外传》曰:‘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今辂衡、轼并无鸾和,乞添置。《周官·辀人》言,盖之圜,以象天;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今盖弓二十有二,不应古制,乞增造。《巾车》言:‘玉辂建太常,十有二斿。’注,太常九旗之画日月者,正幅为縿,斿则属焉,而不言色。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为常。注:‘凡九旗之帛皆用绛,以周尚赤故也。’《礼记·月令》中央天子乘大辂,载大黄旗,以金、象、革、木四辂案:《礼记》“辂”作“路”。 及所建之旗,与四时所乘所载皆合。今玉辂所建之旗,以青帛十二幅连属为之,有飞案:“飞”,《宋史》作“升”。 龙而非交龙,又无三辰,皆非古制。如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则当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则当用黄,仍分縿、斿之制及绣画三辰于其上。又《周官》节服氏掌祭祀、朝觐,案:“朝觐”二字,据《周官》补。 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当依《周官》以六人维之。又《左传》言:‘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注:‘锡在马额,铃在旗首。’今旗首无铃,乞增置。又车盖周以流苏及佩各八,无所法象,欲增为十二,以应天数。及辂之谋末,尽饰以玉,为称其实,而罗纹杂佩乃用涂金,乞改为玉。又车箱两轓有金涂龟文及鹍翅,左龙右虎,乃后代之制,欲改用蟉龙,加玉为饰。”又言:“既建太常当车之后,则自后登车有妨。《曲礼》言:‘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𫐉,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君升车亦当自右,由前而入。今玉辂前有式柜,案:《宋史》“柜”作“匮”。 不应古制,恐当更易,以便登车及改式之制。又《礼记》言‘车得其式’,《周官·舆人》:‘参分其队,案:《周礼》“队”作“隧”。 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案:《周礼》、《宋史》有“其”字。 广之半为之式崇。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轵围,去一以为式围。’注:‘立者为轛。’案:《周礼》注,“立者为轛”句下有“横者为轵”句,《宋史》引之。 今玉辂无式,合增置。”

  诏:“玉辂用青质,轮辀辂案:“辂”,《宋史》作“络”。 带,其色如之。四柱、平盘、虚柜则用红,缯盖弓之数为二十八,左右建旗、常,并青。太常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旗上则绣以云龙。朱杠,青縚,铃垂十有二就,流苏及佩各增十二之数。樊缨饰以五采之罽,衡轼之上又加鸾和。辂之诸末,耀叶、螭头、云龙、垂牙、锤脚、花板、结绥、案:“绥”,《宋史》作“绶”。 罗文案:“文”,《宋史》作“绞”。 杂佩、羽童、案:“童”,《宋史》作“台”。 麻钅卢、案:“钅卢”,《宋史》作“钅卢”。 香宝、压贴牌字,皆饰以玉。自后而升,式柜不去。既成,高二尺案:“尺”,《宋史》作“丈”。 七寸五分,阔一丈五尺”。《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原注《宝录》有删修,与诏旨略不同,当别考详。案:《宋史》“杂佩羽台”句下有“葱台”二字,“阔一丈五尺”句下有“副玉辂,亦用青色,旧驾马四,增为六,色亦以青”。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一月癸未,郊。上搢大圭,执玄圭,以道士百人执仪卫前导。蔡攸为执绥官,玉辂出南薰门,至玉津园,上曰:“有楼殿重,是何处也?”攸即奏,见云间楼殿台阁隐隐数重,既而审视,皆去地数十丈。顷之,上又曰:“见人物否?”攸即奏,若有道流童子持幡节,盖相继而出云间,衣服眉目,历历可识。攸遂请付史馆。案:《本纪》:十一月癸未,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大赦天下。升瑞州为兴庆府。乙酉,以天神降,诏告在位,作《天圣降临视见记》。《宋朝事实》:政和三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文,门下:“朕承列圣之丕基,奉至尊之休德,继志述事,持盈守成,躬揽万几,兹逾一纪。荷皇天之垂祐,浃函夏以底宁。年谷屡丰,雨旸式叙。羌夷请吏,川岳效珍。禹功无滥溢之灾,尧瑞告平成之治。永惟多祐,诞集冲人。属三岁之亲祠,刺六经而定制。率时昭考,钦修时祀之专;若昔大猷,尽正相沿之陋。迺斋居于路寝,迺朝献于殊庭。得四表之欢心,鬷假于庙;乘一阳之至景,大报于郊。对越昊穹,祐我烈祖。陶匏象性,牺牲贵诚。奠苍璧以礼神,秉元圭而拜贶。器协商、周之制,乐兼《韶》《濩》之纯。紫烟燎而爟火升,灵光属而风马下。礼仪既备,知帝顾之不违;福禄来崇,岂朕躬之专享!宜孚涣号,溥洽群伦,可大赦天下。於戏!申命用休,俾缉熙于纯嘏;配天其泽,用敷锡厥庶民。尚赖同德荩臣,秉文多士,克咸励翼,永保隆平。”周煇《清波杂志》卷下:政和三年十一月,有事于南郊,天神降,蔡京等奏,乞率百僚称庆明、廷奉。御笔依奏,继降诏曰:“朕嗣承丕基,夙夜祗若。惟道是宪,惟上帝是承。涓选休辰,恭修祀事。备物尽志,咸秩无文。荷帝博临,如在其上。旌旗、辇辂、冠服、仪仗,见于云际,万众咸睹。惟天人之感通,有形声之相接。灵承对越,敢不祗钦。可以其日为天应节,用端命于上帝,以昭答于神庥。咨尔万邦,其体至意。”

  1、十二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戊申朔。 癸丑,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委监郡守搜访。”《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

  2、甲寅,河北路转运判官张孝纯言:“《周官》以六艺教士,必射而后行。古者诸侯贡士,天子试之于射宫。乞诏诸路州郡,每岁荐贡士于学,因讲射礼。”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钱塘濮子潼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