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老洲集
卷之十二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十三

答沈稚中宜度

编辑

先人葬期三月之制。适值闰朔。故已以闰月行襄礼。而或以为葬虽用闰月。卒哭则当待来月。以正朔行之。为得礼之正也。未知此说何如。

所询闰月葬者。卒哭不可用闰月。将待来月正朔行之之说。于鄙见深所未喩。窃恐此礼当从闰月葬。理会其正不正。然后始可言卒哭进退之得失也。盖闰月葬。公羊,穀梁二传与贬不同。公羊云闰月葬齐景公。闰不书。此何以书丧以闰数也。注云葬书闰者。葬亦数月之物也。穀梁云闰月葬齐景公。不正其闰也。注云闰是丛残之数。非月之正。吉凶大事皆不用。今也葬从公羊数闰之义。卒哭从穀梁大事不用之说。岂非大故衡决乎。曾见尤翁集。人有问以人家葬期不可用闰月耶。答曰。吉凶大事不可用闰月云者非是。近世知礼之家。率多以有尤翁定论。葬不拘闰。既不拘闰。则不可以渴葬论也。或人退行卒哭云云。终未知其何所据也。

答沈稚中

编辑

丧礼备要。则禫祭陈吉服。故金氏诸人。禫后即着漆笠道袍。朝官悬金玉。四礼便览。则禫祭陈服以黪布笠黪布衫直领。未知何者为得礼之正。而长者宅。曾从何制耶。

檀弓曰。祥而缟。注素纯。间传曰。禫而纤。注黑经白纬。疏曰。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禫祭既讫。首着纤冠。身着素端黄裳。古人制禫。虽取澹澹平安之意。可见其丧之将阕而哀未忘。士虞记曰。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犹未配。注犹未配。哀未忘也。自凶就吉之际。委曲有渐也。备要之直陈吉服于禫章。心窃疑之。盖家礼无吉祭一节。故尽收间传禫而纤。禫而飮酒。吉祭而复寝之文。载之于大祥章者。诚是未修整也。备要之一依古礼。移飮酒于禫祭。移复寝于吉祭。节文秩然。可以补家礼之失。而但不改陈禫服三字。仍阙祥服者。岂不斑驳乎。古今衣制绝不同。岂可一一拘泥。只取其意义。亦可也。便览之黪笠黪衫。虽似无据。暗合于古礼服纤之文。哀未忘之义。故鄙家自前以黪笠黪带从事。未知知礼者以为如何也。

尝闻一士友之言。以为黪笠黪衫。乃是父在母丧者之服。若禫而黪。反重于祥而缟。此言殆过矣。纤制今无为者。故以黪代之。而黪不过表身无衰麻而心存馀哀。不能与平人同之服色也。岂可以服云乎哉。且父在母丧者。不敢服缟而服黪。则黪轻于缟。斯可知矣。或又云黪是心丧服色。谓之微凶可也。谓之微吉不可。此言似矣。然毋论心丧与祥后。黪本非服制。而只是寓哀未忘之义则均也。从心丧而言。则谓之微凶可也。从自缟而纤而言。则谓之微吉亦可也。不害为随地异看矣。然是礼也议论纠纷。窃恐易以致讼也。

答沈稚中

编辑

凡服以出入降者。除服后以素带终其本服月数。降而无服者。亦准此。从厚之道也。

答李正夏

编辑

向来解携遽遽。尚觉馀怀满肚。迺者手帖先施。极其缱绻。此意何可忘也。区区自哭闵丈。此生孤矣。忽忽无人世念。惟有一事耿耿于中者。闵丈以若志业。短造未究。不少表见。此实千古志士之恨也。惟其教诲一脉。在吾敬人与其胤子。则未死之前。与共提挈。偕底寡过。庶几少效宿昔相知之深。而顾此年来。衰顿放废。有不暇为人谋。则未尝不怅然而悲也。然敬人仁厚冲洁。既有其质矣。但于斯学。未有卓然之志。须将栗谷先生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一句语。揭在额上。造次勿失。由此扶竖起来。将有无限好消息也。未知雅意云何。信后岁寒。起居珍啬。煕常孤栖空山。尽日所周旋者。惟涧阿松籁。依然坐禅。活计若可以忘世喧。但所被误恩。久犹悚悸。奈何。属患咳眩不究意。惟冀加炼。

答李正夏

编辑

向来相守。共此澹泊。殊慰离索之怀。升庠败人意思。遽尔解携。此心久犹怏怅。便中获领辱翰。恭审穷阴。启居珍毖。曷胜慰荷。拙状牙痛。近更添剧。迫岁光阴。尽从吟呻中消了。只增惋叹而已。左右以有门户之责。为贫之计。不能摆脱科臼。仆亦不能劝使勿为。然有一说可以奉闻者。横渠张子有言曰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终身由之。只是俗事。此言甚好。须将不忘二字。持循于日用事为而不失。纵不能废举求道。久应自有殊绝之效矣。今此云云。可谅老婆苦心。而且如往日曾传所讲讨者。时复思绎。以求新知。勿以俗冗全抛。则亦是不忘工夫中一事。殊加之意也。自馀眩甚不究。

答李正夏

编辑

妣丧。祢庙亦不可无辞之意。尤翁于并有丧。朝于夫之几筵云云。慎斋尝印可矣。今亦仿此行之。只改朝祖二字。为朝庙或祠堂如何。

妇人之将葬。辞于夫庙。昔日近斋朴丈欲改称以朝辟。书问于先兄。先兄答云朝辟二字。恐涉义起。而尝观朝于父庙。亦称朝祖。妇人之于夫。且不必改祖字。朴丈亦以为然。大抵祖字。乃祖宗之祖。则便是庙称。不必太拘看也。未知如何。

与闵泰镛

编辑

哀之祖庶母服制。归而思之。终不能无疑。考见礼书。礼无明文。自先辈已有是疑。黄朽浅则以为妾与女君尊卑不同。则服其夫党。何敢同于女君哉。其服之所以止于君及女君。君之长子众子。而不及长子之妻者。非有阙于礼文也。陶庵则以为妇无为夫之庶母服。则妾似亦为君之子妇无服。礼无可据之文。其或以此欤。朽浅之主尊卑为说。恐未知其必然。陶庵之主相报为说。正合商量。然仪礼既有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之文。虽是疏家之说。以此推去。恐不害为理顺矣。书此后更考得尤翁一说。有曰傍期以下。虽无相报之义。然其女君既从夫而服。则妾又何敢杀于女君乎。恐当以仪礼为主。见此则尤翁亦主疏说为言。得此一段。尤可以为据也欤。

答闵泰镛

编辑

忌祭单献。则进炙当在何时。而鱼肉肝鸡。当合盛一器。如三年内新丧合炙之例耶。抑或肉或鱼。只备单献之炙耶。

祭之炙品。惟视献数。单献则只具单炙。并设于进馔之时恐宜矣。三年内新丧合炙甚可疑。盖自虞及禫。既具三献。而炙则合盛一器。陈于酌献之前者。与士虞礼每献各有肝燔从之文。不类也。

答闵泰镛

编辑

岩阿风霜。孤怀难聊。匪意手疏远坠。披玩之馀。忽忆昔年往复。不觉怆悢久之。所喜比寒哀履支相也。盛课知在鲁论。哀苦淡泊之中。有反身体认之趣否。此乃农翁得力于居忧时者。而有箚录载在本集。个个精到。试取检看。计有多少开发也。煕常随分栖息。而朋知凋丧。志气摧沮。恐竟虚负此生。奈何。如哀好个资地。尽是后来之秀。古人云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况哀身上。又有继述志事之责。切愿及时勉励。克阐家学。庶几大慰前人之灵。而如仆老蹇寡俦。亦可以依藉于馀生也。力眩不究。

答闵泰镛

编辑

先稿杂录谨领。当早晩校阅。试加整顿以呈。先丈于理气之原。见处卓然。所欲论著者多。而见于是录者。特其一二耳。其不袭前言。发明真蕴。虽谓之有数文字。不为过矣。后之子云。决不以寂寥而少之也。且无一点闲气于其间。则又可见所养之淳深。而尤使人起敬矣。如不佞者。早荷爱予。猥以古道相处。然若论其才不才。则不啻十驾之不及。于今绝弦之后。独留人世。顾影孑然若。而经传义理之所尝讲讨者。究竟无地。抱此郁悒。益知后死之为可悲也。

与闵泰镛

编辑

鄙述从享疏本。计因儿子关览矣。大文字。病里构缀。必多失照检处。须逐旋细检。指摘见示幸也。俄见儿书。吾之作此文字。左右亦不犂然云。吾试言之。向之既诺旋辞。非得已也。今之旋辞又作。非得已也。盖以事理随时而轻重异势故耳。此事当初旋辞之时。谓吾虽不作。士友中自当有成就此事之人。吾可以守畏约之拙分矣。向后事不如料。可作之士友。举皆固辞。而无不以吾为话柄。事面渐渐乖异。旷世初发之论。已淹周岁。将至停阁之境。念来胸中。不觉愦愦。毕竟副急之计。不归于他人。而属诸族弟者。其意可知。苟简之甚。不成事面。于此知德者鲜不沉吟致疑。不知德者又安知不容喙于从祀可否之际耶。到此。此事之不善就。不啻重于一己之齿舌。故反复较量。不计前后之颠倒。决意作之。大抵当周慎处虽周慎。一向此意重。则反伤大体。知我罪我。任诸悠悠矣。且以弭谤之道言之。文出于族弟之手。人之见者。孰谓吾不与知于纂述。而如以掩耳偸铃见讥。则亦将何辞以解乎。故凡事无论得失毁誉。所贵直截一种。瞻前筹后。周遮方便。徒见用心之支离也。如吾子亨少年。日后事变之应。将无穷矣。可知戒于此也。

答闵泰镛

编辑

祭有丧之礼。异宫则虽期大功。成服后行祭。已有先贤定论。然窃恐此是大纲说。非谓今日成服明日。必可行祭也。盖祭莫重于斋戒。而圣人之所慎。不齐而祭。不如不祭也。今夫期功之戚。不可以临祭而不奔。赴奔则已犯染于致斋限内。丧与祭未免参错。将何以致虚中思成之斋乎。故愚尝谓截从成服日。恰满斋戒日数。如大祀七日。中祀五日。小祀一日之类。方可行祭。如此然后。丧可以尽情。祭可以致严也。如在外闻丧。则不在此限。但计成服。虽翌日可行矣。至于望参。则系是小祀也。可行一日之斋。乌可并废耶。

与闵泰镛

编辑

日间偶阅旧箧。得先丈手书王深父告友文及遗牍一纸。自经丧威。意緖凄苦。益纡情于旧日从游之地。忽得此纸于绝弦之后。而墨渖如新。心画宛然。摩挲潸然。无以为怀也。仍详其牍。不过寂寥数语。自有无限意思。可以得之于纸墨之外。而其寄意于后人者。尤见其恻怛恳至。为之三复而有馀感矣。顾此师友尽丧。孑然独存。志摧气散。旧业荒废。既无望于桑楡之收。又不能提挈少友。偕至于善。则其生也苟而已。有愧乎先逝者多矣。噫。朋友列于五伦。五伦待是有立。而圣远教弛。友道寝衰。降至近日。殆其亡矣。若深父所谓人有四肢。所以成身。一体不备。则谓之废疾。人伦缺焉。何以为世者。看来痛切。足令人警惕。然老仆已矣。如吾子亨。曾有闻于昔日过庭之际。愿与吾家后承。深讲此义。俾不坠于地。不徒斯世有赖。其为继述志事。亦岂云少也哉。原纸裹呈。览而还之如何。欲庋诸坐侧。早晏寓目。以慰后死之悲耳。

答闵泰镛

编辑

送示李氏文字看来。不觉惝然。此个义理。多少先辈。劳心焦唇。扶植至今日。不料一朝为此家人一笔掊破乃尔也。夫以布衣之贱。干与朝廷大事。思出位而犯非分。固非士子之经行常节。然值国家安危存亡之会。世禄之裔。忘其位分而欲效力于扶倾持危者。容或为一种道理。故壬狱诸人。未必尽醇。而当时所为。亦未必皆得其正。然顾其锻炼罗织。倂受酷祸者无他。实由于建储代理。而其诬则关英庙也。是以先辈之有识虑者。未尝苛论其迹。而只许其忠。非为诸人地也。若屑屑于枝叶。则恐有伤于大体。而况国是大定之后。一边凶徒。龂龂把持一二人。其心所在。路人所知者乎。至如独对荐人及御诗事。极密勿严秘。有不可详者。亦有不敢详者。则到今只得存疑。而益讲明于原头大义而已矣。岂可不念诬案段落之在是。遽欲辨质其虚实有无于百年论定之后。较短争长。复嘘已灰之烬。反藉谗贼之口哉。窃意此文字。似由于靖献篇三数句语之箚着任事廷绅而发也。惜乎。此真韩文公所谓两家子弟才智下者。而彼则只是张许家事。此则实有关于义理之明晦也。可胜痛叹。且曾闻于长老。五人之不可分贰于四大臣。其论实刱自夙夜斋兄弟。一队士类翕然倾向云。此在子亨。恐不可看得寻常也。既见询。不敢不尽言。而此汉自来不理于口。恐惹人唇舌。亦有所不暇计者。倾倒至此耳。

答闵泰镛

编辑

匪少恋嫪。迩来频病。百事弛废。握管之难。甚于扛鼎。一书相问。含意未遂。居然岁换于其间矣。忽拜手疏先施。披慰春寒。哀履支相。第逢新。孝思之罔极。安得不然。为之悲念。煕常三冬呻惫。春来尚然。转成癃老样子。面前馀景。渐知无几。而穷理修身。俱未有可见之功。回顾夙昔之志。不觉慨然太息也。仍念吾子亨天姿。本自明粹。且擩染庭训。早知学问为吾人终身事业。但家贫亲老。未免俛首举业。仆亦不能劝其已。而专意此事。然寻常闷惜于中。今也不幸。茕然在疚。正好穷而反本。一念向里。回头转脑。坚定此志。奋振充拓。继述未卒之志事。而其进修节度。则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即朱门旨诀至矣。区区愿忠。聊以此为献耳。且有一事欲奉闻而未果。玆牵联以及。幸察焉。昨冬。因儿子从哀边来。闻案上有汉书数卷。未知此为三馀工课耶。古人于哀苦淡泊之中。多做吃紧工夫。今子亨于此时。不读一般经书。却取热闹之史书。为破闲消晷之资。不料子亨用心之歇后乃如斯。而亦可验平日主宰不明。冷热不相抵。生熟不相入而然尔。窃不胜其嗟惋也。子亨处在声利场中。物情世态。机括已熟。虽自谓知得内外向背。苟非有绳墨之严壁立之操。荏苒岁月。浸渍渐染。末梢只为流俗而莫能自拔。此曾所经历而知者。不能不为子亨忧之也。见今法门斁败。坠緖茫茫。其扶接一线。惟有读书种子。而此亦殄绝久矣。每于忧懑之至。未尝不属意于子亨。而仆亦老矣。此身死后。更有何人效此苦情于子亨耶。望之之切。不觉言之倾倒。庶几其知照也。馀不宣。

答闵泰镛

编辑

继曾祖之宗云云。

斯礼曾被人询问。引备要所载或说以权祔东壁下之位为当答之。而如今哀之所值。则煞有异焉。哀是承重而继曾祖之宗。则实无当祔之位矣。先丈先已入正位。则尊祖妣以无当祔之位。权祔东壁下。甚臲卼不安。其势不得不各椟。并奉于尊祖考位。各卓分馔。以待祫毕而配矣。

禫祭黪冠带云云。

禫之黪。盖本于间传禫而纤之文。新免乎丧。心未忘于馀哀。以至祫毕而复吉也。至于心丧服色。未有见于经。而其用黪者。先贤义起。实仿禫服也。心丧与禫服。轻重虽似不伦。其取义则同。若嫌其无别。而遽杀于禫服。岂非杜撰之甚乎。哀自有家庭已行之制而知有所受。今何可疑眩于所行耶。

与闵泰镛

编辑

日前因咸君闻金士心子婚。将行于新妇期服中。不觉惊叹。虽未知事势之何如。而此系礼之大防也。旁期犹不可行。况祖丧乎。顾今丧纪斁败。莫可收拾。如士心诗礼之家。无难毁礼冒行。则他尚何说。此非但关士心一二家得失。亦足以观世教。所以憧憧往来于中而不能遽释也。况区区于金任两友。相爱之情。俱非寻常交识。则有怀而不以告。是自外也。才要咸生往传鄙意于任哀。而士心则欲因子亨替布。以冀其更商而见财。际此婚书。求此拙笔。何难写副。但既挽止其婚。而写其婚书。事甚迳庭。故昨使儿子还其纸本。而士心或未深悉愚意。为此烦委。幸于相见之时详致之如何。

答闵泰镛

编辑

区区之向来献议。岂有他哉。只看得补编之书。长子斩衰。一洗千古之谬。自成一代之制。足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今日春宫服制。既与先朝丙午不同。则意谓当遵补编行之。恐无他议。及大臣收议出后。见其辞意。有若君上至尊。不可轻服斩衰之重制然也。若尔则帝王家。遂无为长子服斩之制。而补编之书。便同载之空言。看来不觉慨然于中。不计从违。妄以三年献议。要欲存得此个议论于其间已矣。礼曹之以斩衰磨炼启下。已先于鄙议云。若早知如此。则虽不言可也。闻近日以仆之献议。訿谤纷纭。至谓之背驰尤翁。令人皇恐。己亥礼论。尤翁说压得重。人于四种说。莫敢致然疑于其间。初不细究其曲折。虽尤翁说。亦鲜详其本末。宜乎其纷纭也。盖尤翁虽据四种说。以次适定孝庙服制期年。然昭显服制。则未尝不以谓三年。其说载于服制辨。同春于己亥服制。亦援四种说。与尤翁同。而昭显之丧。力主斩制。至请追改。则两先正之论体而不正。虽取四种说。正体二字。则皆主长子身看。昭显。仁庙之正体。仁庙。元庙之正体。元庙。非宣祖之正体。则昭显不成四世之适。揆以疏说。不得为三年。而两宋主三年。是知正体以子之身看也。岂不较然乎。大抵斯礼经文本自明白。郑注说得已分晓。贾疏未免添枝增叶。以致聚讼。盖郑则经文正体于上一句。属之长子。贾则属之祖祢。此乃聚讼之端。而自是以后。诸儒之治礼者。或取郑说。或取贾说。而谯周说最善。至如我东诸贤。亦于贾疏或取或不取。多有参差之论。于此可见四种说。非尽得经文正义而为不易之论也。然而沙溪既采入备要。遂为举世通行之礼。纵有疑于其间。行之已久。有难遽尔判舍。则当以不敢自信。而信其师之义。存疑而已。然仪礼立文。虽通上下。而备要则士礼也。今论王朝礼。当主明白之经文。岂可搀士礼而为说耶。此乃愚见之本末也。见询。不敢不以告。倾倒至此。而迹涉辨谤。幸勿烦人眼目如何。

答闵泰镛

编辑

示谕多少。良荷不外。顾今教储一事。实关国家安危兴替。故环东土喙息跂踵之伦。莫不延颈攒手。惟望春宫之早教谕。则维系人心。亦惟在此。实有不可以晷刻淹者。倘或拘于服色仪节之间。因循犹豫。以度时日。岂不大可闷也哉。凡事之难决者。莫如权轻重而取舍。试问今日事。早谕重欤。仪节重欤。且睿龄今为五岁。视程子所谓能食能言之时。则已过之矣。若使古人当之。必不待多言而知所处也。所谕缞带与直领等服不可全废者。虽似然矣。愚见则不然。礼有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之文。又有见先生。从人而入之礼。则今日辅导之仪。略绰依仿此礼。衰带直领。虽自尚方制入。不须服而后为恔也。坐堂之际。盛于函笥而随之。以常时所着之衣服。引接宾僚。恐不害为礼外意。而亦可为简而可继可频之道矣。若不以愚言为无据。则左右方带宫衔。未可以言欤。见询。寸衷自激。不觉言之倾倒。而僭猥则甚矣。谅之也。

与洪大深锺远

编辑

即惟清和。动止有相大阐。喜公朝得一吉士。而况与子亨接武策名。若不偶尔。不孤有邻。相仗以义。颓波滔滔。而不为其所转移。履信尚贤。共贞王事。庶几斯世有赖。安得不厚望耶。但此老蹇寡俦。有时输心。惟一二少友。朝拔一人。夕拔一人。今则无有乎尔。寂寞江干。只得好与鱼鸟为群耳。馀不宣。

与金士心仁根

编辑

月前枉顾。良荷不鄙。顾此荒废茅塞。愧无以相照。久犹悢悢。别后秋高。静中气味清胜。苍葭白露。逾不禁溯洄之思也。煕常病骸遇凉。重添咳眩。床头残书。亦不能惟意寻数。矧其进于斯者乎。区区于先丈并世。觌德虽不过三数而止。每因闵丈。获闻进学节度。讲论緖馀。慰此倾向之私。不意先丈与闵公相继凋零。斯世孤矣。每自感念而伤叹也。今幸得与足下讲交。目击之间。宛有典刑。令姿雅标。使人心醉。然美质难恃。日月易迈。切冀及时奋厉。光继家学。时惠德音而警诲之。俾慕义于昔年者。卒有赖乎今日。如何如何。千万不宣。

答金士心

编辑

积岁阻阂。殆不记芝宇。岂倂世云乎哉。每拟以书寄声。亦且含意未遂。忽承去小旬所惠手帖。恭谛冬沍。起居毖胜。惊倒欣泻。可抵一良觌也。煕常向来宠擢。久愈悸懔。不啻若临渊集木。如吾人襟期所存者。宜相闷念。而乃反奖饰褒借。若是之逾情。既自伤相爱之无人。继又为贤者惜其失言也。然是岂贤者之过。殆不佞有以厚诬耳。仍念不佞幼从父兄馀教。粗知有圣贤门庭。为气所胜习所夺。曾莫能实下工夫。其所诵说。不离于出入口耳。荏苒之顷。遽衰而老矣。纵欲忏悔改辙。面前光阴又甚短。回首惘然。不知所以自济。如此者尚可以为人向导乎。然寤寐贤豪之思。不敢以此便尔消歇。而环顾一世。声利滔天。正路蓁芜。几无一人俛首就之。斯文世道。日入于晦盲。每于忧懑之馀。不能不引领纡情于贤者。贤者生乎屡世渊源之家。早谢公车。专意此事。有足以光继前人志事。而落落乃如许。年来进修之节度。学业之造诣。无从得闻。又不胜其慨念也。区区于贤者。数面之契虽至浅。心切爱助。而窃有蠡测于中者。温粹慈谅之姿有馀。而刚毅发越之德或逊欤。未知贤者自知如何。而思传之三达德。知仁自分知行。勇却贯知行而为其筑底。知仁皆待是而有成。则吾家学问之毕竟成就。专在于勇也。惟贤者须于此深加体帖。裒多益寡。奋迅担荷。早究大业如何。学要及时。时不可失。迟徊等待。日月逝矣。此仆之所经历而知者也。朱先生尝戒学者之悠泛曰。人生能得几个三五年。斯语警切。令人省发。聊复为贤者诵之。浮生如梦幻泡影耳。如得一者相会。讨论义理。实为迟暮之幸。而又何可几耶。煕常秋冬来。无日不病。癃残枯落。非复旧日㨾子。只可任之。而但终于无闻。为可愧也。千万惟冀岁寒加爱。不宣。

答金士心

编辑

示谕胜心客气。可认省检之密。深用钦叹。区区亦曾患此。思所以矫治。而今至白纷。病根尚在。其何以为足下谋哉。然大凡学者。最要察识仁体。于此无见。故不能合内外平物我。自生许多藩篱。所以胜心客气之难除也。程子曰。当合孔孟言仁处硏穷之。二三岁得之。依此言密切用工。庶乎有个端緖之可寻耶。感求助之勤。聊诵不逮之言。良可愧也。吾辈相望落落。合并无期。并世见心。惟书尺往还。须毋以报谢之慢见咎。时以进修节度。警此昏惰。窃所厚望也。煕常索居兀兀。看书与检身。两皆废弛。恐终无闻而死。只自悼疚耳。

答李审夫正履

编辑

向来惠疏。淹病神短。草草报答。未克究意。汔用耿耿在中。投示盛述。雅洁赡鬯有典则。虽少隽茂之气。文如斯足矣。何必求多乎此耶。季氏之文。亦曾见之。而才富气逸。恶沿袭而喜驰骋。极有开人眼目处。然长处还为所短。终逊尔雅本色。此则必有所受病处。而庶可自知之耳。不佞素昧文术。感相与之厚。妄有论评。真是瞽者之辨色。还可愧焉。而不佞于哀昆季晩契也。中心倾向。即在初觌。区区期望。固不在于文辞小技。顾今声利塞路。儒学殄绝。世界浸浸入于长夜。诚可凛然而寒心也。念哀天资既洵美。自少殖学。淹博六籍。旁通群书。苟有其志。可以事半功倍。而但欠一段为己之志耳。且哀家学渊源。远有端緖。若欲求士于今之世。舍哀而谁。此不佞所以寤寐惓惓而不能遽舍诸怀。今哀惸惸在疚。哀苦淡泊之中。穷而反本。必有一念之真切向里者。此乃拨转之一大机会也。惟冀兄弟相勉。回头转脑。敛华就实。进德修业。一日难再晨。昔人所叹。千万无失此时。如何如何。窃尝谓学问初非别件物事。盖吾之一身。即天命所寓。非有我之得私。要之自生至死。尽分于其中。无负天之所命而已。苟欲如是。则舍学问何以哉。善乎栗谷先生之言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明白痛切。唤群蒙于千载。倾倒悃愊之馀。聊以是诵闻。庶亮此苦情所发也。

与李审夫

编辑

陶庵墓表。汗颜代斲。而精耗笔秃。计多疵瑕。故所以求助于高眼。签示诸条。尽多中窽。可以承用。良幸。但文字各有体裁。墓表则只书大致。一主于简而本家以无他记实之文。欲备载事实。故自致繁而不杀。已失木色。若又于总论。依盛签添以许多句语。则太张皇。有若丰碑体段。且儒家碑版。道统渊源。便成套语。寻常不喜袭用矣。至于奉先收族居家处乡之嘉行。在凡人固为可纪。在大贤分上。自是盛德之推。岂足一一累列耶。如欲尽书而不遗。则于大节处。反没精神生色也。稚舒签谓绍煕行礼记跋。见漏于文集。宜收载墓文。陶翁当日不参庭请。至被削黜。此一着。高人一等。可以有辞后世。故已详记。致意于叙事。何必又载此跋文而足哉。愚见如此。盛意以为如何。

答朴命壁

编辑

向来惠书。病冗稽报。殊以为悚。迺者洊辱手教。属意愈益缱绻。玩而复之。感怍交至。间已秋高。仕履增迪。霜台读书。定知有新趣。恨无与闻也。见谕性命之说。乃是义理之至精至微。而从上圣贤苦口发挥者。岂亶然哉。欲人之尽心知性。毋负上天付畀之重已矣。若徒知名数以资谈说者。已极可羞。况乎不知是为天下之公。而把作家计。发之以胜心。守之以偏见。即此本领。无有是处。得罪圣门。尚何学问之谓乎哉。不佞粤自幼少。所闻于父师者如此。故每自循省而瞿瞿。虽或有一二依俙窥测于经传之中者。未尝敢遽自信之。其何敢蕲人之信己耶。曩者足下之见顾也。适因俯叩。略诵所闻。不谓足下言下领纳。其应如响。今又赐以长笺。发其馀意。殚悉周匝。无所惉滞。不惮于舍己而从人。此足下胸中。已占寻是一路。其视馀人之一有所受。遮拦拗横。必欲执己见而废众说者。可谓贤矣。而况辞理俱到。类非取办于一时者乎。然农翁有云理气之说。要须做题目入思议。积一二十年体认之功而得之。斯翁洞见理妙。真知其难。故其言如此。吾辈无此工夫。纵有所见。真是影外摸象。其于原头一着。不知隔几重关岭。则恶可据为定见。以自误而误人耶。惟足下勿遽信鄙说。更致意于农翁此说。益用体认之功于年岁之间。如何如何。至如书末不中云云。愚于其时。甚言明德之无分数。仍又推说气之一原。气一原之云。虽似刱新。据实而言之。理之一原。气亦一原。亦无人物之殊。引程子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之说以证之。而特未详其曲折。致令足下听莹也。盖无极二五妙合而付与万物。而理无本末。气有本末。末虽万殊。本则一而已。一者何。神是也。神与理混融无间。有是理则有是神。无是神则无是理。程子此说。亦就一原处。言其气之同也。今夫明德。因人而立名。虽不可称之于不能推之物。其为气之本则一也。在人谓明德。在物谓神。而偏正之分。只可论于形气耳。且神者虽无清浊偏正。几与理无别。但其纯一不杂。不能如理之初无作用也。故言本性而单指未发本体。可兼物言。言本心而并举体用动静。不可兼物言也。然此不过随地而有主理主气之分。非有以二之也。若如足下之说。则心性分为二物。终无以见其一致之妙矣。幸试思之如何。不宣。

答朴命壁

编辑

洊蒙垂谕。反复谆切。讲明异同之际。益仰虚受之盛也。然但于鄙说中偏全只可言于形气之云。若终有不释然者。窃恐由于此气本末析之未莹。请于此复申愚见而求契可乎。张子有言曰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阴阳此阴阳对游气。直指其灵与良能而言。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朱子曰。阴阳循环如磨。游气纷扰如磨中出。然则阴阳与游气。初非二气。特有本末之殊矣。或问所谓正通偏塞。是指游气而言也。得其气之正且通。形正而气通者为人。得其气之偏且塞。形偏而气塞者为物。看下文其通也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不能无美恶之殊。可知其分形气而言气虚也。故以清浊言。形实也。故以美恶言。也。若夫所谓神者。即天地之大义。而生人物之木也。无偏全大小。无精粗彼此。配理而无间者耳。此神此理。在天地满天地。在人物满人物。虽横生倒生者。元自具足。若谓同于理而异于神。则是造化生成之具有二本也。神若以偏全而有异。则又安得不随清浊而有分数乎。故于此不能观其会通。高明虽自谓于明德无分数。吾无间然。恐只是依违舍糊。非直截见得也。但形拘气窒。无所发用。然如或有一点明处。可见其本体之具焉。程子所谓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者。政指此为言也。然物则虽有心窍灵处。不能知且充而复其性焉。故只可谓之神。不可谓之明德。此人物之所以异。而大学之为书。教人复性而已。则其不及于禽兽者。不亦宜乎。大凡天地间物事。有形则有气。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理。形则有偏有正。有美有恶。气则有通有塞。有清有浊。神则至妙至灵。理则无妄而已矣。善乎黄勉斋之言曰。气精于形。神精于气。理精于神。试将此言。入心思议。折之群圣贤之言。其曰性曰心曰气质者。皆有下落而相通。方知斯言之不可易也。

答朴命壁

编辑

理气混融。不可二之。固无先后之可言。然这里自有无形无眹。而宰夫气者即是理。而气亦待是有立。故苟欲极本穷源说。则立言之序。不得不从理说起也。易系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实此意也。岂谓太极与两仪截然分先后。以此生彼哉。程朱诸贤。发挥此理而别于气。凡天地间事事物物。皆先从此理推去者。虽若多一理字。盖有所受来。而要亦示人以本末。知所轻重也。其旨微矣。学者当谨守此旨诀而勿失。庶不背于圣人门庭也。尚新好奇。立说于圣贤成训之外。求多于前人者。儒家之蟊贼也。

答朴命壁

编辑

鹿门曰。太极元气也。此语甚可疑。能无认气为理之病耶。

此丈岂不知认气为理之为病。而但欲主气说理。故为说自致得如此。恐终非圣人立言之意也。盖太极者。元气中标指其极至底道理贯彻三才者。建立宗旨。开万世眼目也。

鹿门又曰。人性之善。乃其气质善耳。气质是有善恶之物。如是为说。得无害于性善之论耶。

鹿门看得气重。故从其本善而为言。以见心性一致之妙。而恐太无曲折。易生病败也。

答朴命壁

编辑

索居荒江。相望渺渺。虽有恋仰之私。亦无以自见。匪意尹君来。袖致惠疏。披玩惊喜。如聆面诲。顿失鹭渚锦湖相去之远也。信后秋生。缅惟兴处支啬。朱先生居忧中不废讲学。不审近日馈奠之暇。盛工在何书。而有日新之实耶。顾今斯学泯绝。如哀志尚之高。门路之正。求之当世。未易多得。然此事体大。不可得小为足。更愿勉进竿头。用究大业。如何如何。区区于哀。相见之日虽甚浅。一言与契。中心倾向。实恨觏之之晩也。窃欲将此桑楡馀景。厚资吾人之警诲。获免夫污下。每奉来书。见其推诩过情。称谓太隆。而终蔑砭愆尤勖不及之意。令人失图。不觉其惭懑也。是盖虚文胜而实心小也。岂所望于贤者哉。继此尺疏往来。幸有以裁之。煕常鲜民之生。惟一弟相依为命。尝谓早晩。渠收吾骨。今乃舛易至此。情理冤酷。去益如剡。今夏。重伤暑湿。百病交攻。一倍衰落。似此貌㨾。岂能久住人世耶。承秋季见顾。非不欣伫。俭岁事难准拟。每忆年前泥西数旬讲讨之乐。若历一劫。辄不禁向风凄黯也。不宣。

答朴命壁

编辑

女儿婚已过时。遭此重制而未行礼矣。俟明秋练后行之否。

家礼婚礼章云身及主婚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此与冠礼章立文小异。尤翁,陶庵以为互文而当通看。玄石以为各是一义。家礼实因于书仪。而取考书仪本文下自注。则玄石各是一义者。恐为得之。盖婚异于冠。两家互相有故。辗转蹉跌。失时狼狈。实有如朱书李继善所问者。故书仪立文之异。盖虑乎此也。注既引古礼。而又系之以今律。欲稍开权宜一路。家礼之仍之者。恐亦此意。而非可以互文看也。故先辈议论亦多迁就于其间。然尤陶两贤之论。实合古礼。如非迫不获已。恐不可遽违也。

答朴命壁

编辑

因山卒哭前。大中小祀皆废。则先妣小祥。可俟九月追举矣。追卜日而可告卜日之由。常期本日。略设伸情。而亦不可不告追行之由。两告由措辞下示伏望。

先辈或有本祥日一献之论。愚见则此与私丧废祭本日略设有异。彼无所禁。此则明有禁条载于戒令。一献亦是冒禁。虽缺然。只告退行之由。恐为得正。两告辞构呈。惟览而取舍如何。

王大妃梓宫在殡。明日祥事。谨依戒令。将退行于卒哭后。敢告。本小祥前一日告辞。王大妃卒哭已过。将以明日追行常事。敢告。小祥追行前一日告辞。

答朴命壁

编辑

别已节换而岁云暮矣。瞻言耿耿。几发于梦寐。匪意枉帖。不知自何入手。披谛迩者占毕气味清胜。喜剧不能遽释手也。煕常自经客秋食厌之症。真元未复。月初又患关格。自其后一向阻食。见食物闻食臭。皆发恶心。日就澌铄。殆天所废。何能久于人世耶。夜昼之理。只可得任之。惟虚负此生。为可愧耳。此中间有三数人士之及门者。虽病不得接引。大抵俱是散漫衰飒。无有立志坚确卓然可恃者。自顾倥倥无实窃名。其气类之所感召宜其如此。区区皇愧。又何可胜言耶。彼中学者殊不寂寥。但无勇往精进之意。则亦是一般证候。既得贤者为之表率。须提撕向前。勿使退转。一个气脉。赖以不至断绝。深所望也。朱子尝曰。今日无事可为。只有收拾后生。磨砻成就。是著得力处。老病垂死。益觉此语之有味也。所冀自爱进学。

峒阴李台明德说。虑其近于释氏之本心。欲主理看。意思亦自好矣。但其所引晋卦注说明德者天理之具于心而昭明不昧者。不见于传义。小注诸儒亦无似此说者。未知出于何书。而如是看则与章句之旨。宾主互换。大故不相似矣。大抵明德之义。须就吾心上。积久体认。真见得此心本体。与理泯合无间。才说本体。其理便自全于此之妙。可庶几尔。若徒求之于言语文字。直是画脂镂冰耳。吾辈于此一义。自谓熟讲而相契。今又生金注之惑。而逐人口吻。上上下下。则无可了期。须虚着心胸。更取朱子所谓本体之全。本明之体等训。与夫或问虚灵洞彻万理咸备之语。沉潜反复。有以验之于己。如何如何。

答朴命壁

编辑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莫非此理之所在。而若其具应之机。则在心心虽一而亦有本然气质。指本体谓之本然。指有蔽谓之气质。而不在性。故其用功之道。必求之于心。乃可以复其性。此政张子所谓心能尽性也。若欲直求之于性。性无形无为耳。便同暗中摸象。何处下手乎。此明德所以心为主而性自赅于其中。八条工夫。可以一串推去。实为一篇之体要也。观乎章句所释。曲有情意。朱子之旨可知矣。至如释氏之所谓心。舍却此心本体之配理者。只瞥见其精魄光景而弄得来。自谓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其与吾儒之次第积累于格致诚正。以极其全体大用者。恶可同日而语哉。故释氏之所以为异端。不但无见于理。亦不识心。今也于此。初不精核其同异。只从主心二字。辄疑其涉于释学而斥之。则窃恐其太疏矣。此系圣门工夫本领。非徒文字得失。程子曰。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愿更入心思议而回教焉。

答南大任

编辑

向来歌鹿之行。获遂识荆之愿。殆天借其便。不料沴气败人意。归骖遽催而莫挽。讲论才始而旋撤。又若有障戏于其间。令人介介于聚散之际。久而不能忘怀也。夏初。因朴季立。获承去秋今春两度惠书。发缄畅沃。无异再接清范。第于浅陋。属意郑重。陈义过隆。继之以愧汗也。然见今风漓俗渝。师友道丧。学问之名。为世所厌闻。乃足下生乎遐陬。卓然有志此事。其姿质之美。殖学之勤。又足以济之。此区区所以一见倾向。乐与之交。但恨居之远而无由数相见也。然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不系于遐迩。不囿于风气。况圣人成训。布在方册。其开示门路阶给。如指掌辟咡而诏之。人患不能求耳。苟能实心求之。何高之不可攀也。惟足下勿诿以穷乡独学。益自奋厉。展拓其地步。先难后获。勿忘勿助。克有所成就。虽天涯相望。其声气之相流通。将无异于朝暮遇也。书发后居然背夏涉秋。即惟侍学冲吉。煕冗齿恰周一甲子。而学道已负初心。衰病渐入膏肓。真所谓生无益而死无闻。中夜以作。不胜惋慨也。惟以季立负笈相守。殊慰此离索。今又别去。悁怅可知。于其行。修此以付。要得转致。未知何时彻照也。千万书不能既。惟几进学自爱。副此愿言。

与南大任

编辑

昨秋朴季立还乡之行。修寄一书。要得转致。能免浮沉而收照否。伊后依旧阻信。而岁又周复矣。缅惟侍学超胜。轮流之功。见在何书。而有新知之趣耶。足下于格致一事。路迳已熟。不患不渐进。须更就本原之地。庄敬持养而培殖之。如何如何。后世学者。率多徒尚口耳。承袭闻见。聊以自喜。鲜有真切发愿于圣人之学。如此者毕竟成就。直是蔑裂耳。程子有云凡人之所不能为圣人。不为也。延平又言人之持身。当以孔子为法也。然则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者。是亦自弃而已。然亦不可贪高慕远。想像摹拟。而遗其实事。朱先生尝论中庸大小。而曰小者便是大者之验。须要谨行谨言。从细处做起。方能充得大。旨哉言乎。可为吾儒相传眼藏。而若足下者。自以居遐僻而病寡陋。意思偏于上达。则于下学处。恐易疏略。尤可以佩守斯训而勉勉也。煕病与衰仍。志力不强。读书检身。两皆废弛。愧无以见朋友也。近幸季立来留相守。殊慰此穷陋。每对卷讨论。辄恨不得与足下共之。想闻此。亦为之一怅也。中庸疑问。顾此年来懒于酬应。以致经岁稽报。如是而尚何以受讲论之助耶。甚可忸也。才与季立相订。付签以呈。未知雅意以为何如。若有未契。勿以迟报而悭于更询也。馀惟冀保练。不宣。

答南大任

编辑

陈试公文之秉畀炎火。可谓成事勿说。既往勿咎。吾人处事。贵在雍容。何其若是打乖耶。虽知出于哀痛惨怛之极。若一毫涉于欲暴之于人。则其用心已自不好了耳。大抵应接事物。要令此心主宰分明。不为事物所胜。自然不费丝毫气力而中节无失。一为其所役。政程子所谓化物也。哀之此事。以愚见之。恐未免为废举所役也。且凡于世缘。其迹愈晦而愈好。苟有不欲以此冒赴之心。日后科时不赴而已。何必乃尔耶。感相与之厚。聊布悃愊。如荷见采。未必无助于进德也。

答南大任

编辑

人禀秀气。形正而气通。故方寸空洞。灵昭活化。理便自全。于此指其本体而谓之明德。物禀偏气。形偏而气塞。故虽有心窍。不能如人之空洞。神理之在是者。本体已昏蔽。不可唤做明德。故明德之称。固因人而立也。然原初所赋之神理。则岂以人物而有精粗彼此耶。特以形气而有别耳。然则若所谓秀气偏气。即横渠所谓游气也。神则游气之本湛一。与理无间者。此处最好洗心思议也。

程子曰。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由是而言。则人与物。非特性同。心亦同。独明德不可称之于物。其故何哉。要须体究于自家心上。实见得所以异于物者。方可耳。只以言语文字求之者。却是影外摸象也。

答林佐郞孝宪

编辑

见谕谢上蔡透得名利关。方是少歇处之语。极痛切有警动人者。区区亦尝诵味乎斯言也。然从古贤豪于此关透得过者。盖几希。如韩退之以其自任之重。犹不能韫椟而待贾。未免有识之讥。况其下者乎。左右既通籍立朝。而乃欲于进取之涂。以斯语深自警省。此意甚善甚善。然此非矢心强制之所可能也。明道先生有言曰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要须内积忠信而力学以充之。使外诱不能夺。方可庶几矣。感垂问之勤。聊效愚悃。未知盛意云何。

答郑生在䌹

编辑

煕常杜门孤拙。未有以自见于人。不谓向来足下枉道重顾。若将以古道相期。甚盛意也。但恨卒卒不得款曲输写。已知足下非俗人也。恋德驰义。往往发于梦寐。忽于客腊。辱贶以书。满幅缕缕。辞与礼愈益郑重勤缛。三复竦厉。不知所以仰承也。顾不佞愚钝。无所短长。惟以父兄馀教。早知学问之不容已。而为之不力。老而无成。每自循省。其于根本密切处。终欠一段直切工夫。其所以造理行事者。不过出入口耳。苟免显过。徒有学道之名而无其实也。足下何所取而辱垂问焉。足下既富于年。志力方强。愿视此为戒。早自植立于举世绝学之中。勿少苟且流循。担夯奋迅。使斯学有赖焉。见询明德。是吾儒眼藏。而天下之义理。莫精于此。毫厘有差。朔南歧焉。区区亦尝粗有讲究而未敢自信。戒在讱出。容俟早晩面讨。当倾倒罗陈。以听明诲耳。然窃详来谕。颇似缴绕于后来诸说。傥或一向如是求之。则纵使于名理。略识头緖。只是古人所谓道听而涂说也。须教胸中放下多少说话。不使留着一毫。直就章句或问。平淡去看。体认出来。又取格致诚正及末章絜矩二字。反复通贯。知其无一不根极于此心本体之妙。则明德正义。自可跃如。而其所疑眩于性心气质之间者。亦可次第融释。然后以此折衷群言。庶几参会旁通而知所取舍也。此乃区区所欲从事之拙法而未有得焉者。聊以为献。未知明者以为如何。

答郑生在䌹

编辑

向来邂逅。居然三载。缅怀芝宇。只劳心曲。月前。忽从阳乡。获拜首夏所惠书。其发虽久。倾倒欣慰。如再晤。况一面之契至浅也。而其眷眷相与之意。若是殷切。非徒存访死生而已。则不知愚陋何以获此于左右。诚不胜其感愧也。间已夏徂而秋高。侍学珍迪。煕常疾病衰落。志业蹉跎。只有岁晏金丹之感。奈何奈何。书中多少示谕。仰认志道恳切。第贫居冗忧。不得专意此事。殊为之惋叹也。然人生斯世。自不能无冗务忧戚。苟欲取全闲时节。定难多得。故从古贤豪。皆从这里做工夫。但患不能立得此志。此志苟立矣。则随时随处。无往非用工之地。而况于人所不堪处。锻炼出来。其见功也愈达而愈精矣。未知贤者以为如何。明德说向蒙俯询。顾既不敢自信己见。则有不可张皇驾说。略拈话头。聊效平日思索之拙法。乃荷不弃。辱与反复。而玉溪本心之说。是为的当之谕。可见盛意之所在。甚惬鄙衷矣。盖明看这明字。合用于心而不衬于性。德者。只是本然之心。其得乎天者。本体恁地虚灵洞澈。故却能以之具众理而应万事也。后儒随见生解。或以性言之。或以合心性言之。或以心言之。以性言者。固失之矣。合心性者虽善。殊没主客之分。以心言者。最为得之。而亦欠曲折。盖心有本末。举本末而言。则不可以为善。程子所谓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恶。朱子所谓心本善。亦能流于恶者。皆指心之本末而为言。必也指其本体。方可见至虚至灵。无分数无优劣之实。是所谓明德也。故朱子于章句或问。提掇本体二字。不啻谆复丁宁。可使后人不迷。惜乎后来诸说。反有以汩之也。然此个精义。莫若反就自己身上验得之为真切。不然则虽说得相似。直是窭人说金。尽不干事。更愿贤者加意于此耳。吾辈并世。相望落落。虽时以书尺见心。古人云书终不如面。何以则得一遭相聚讲讨。以酬此心耶。自惟崦嵫颓景。死亡无日。每念之不觉浩怅也。馀不宣。

答郑生在䌹

编辑

三加及醮时。宾与冠者必相对。而字冠者时。则冠者必南向。而宾则东向。又何义。

三加及醮。俱有加冠者醴冠者之节。故势必相对而致祝。至于字冠者时。则礼已成而无上二者之节次。只致祝辞。故各因其位。盖宾从东向之。初冠者依南面之仪也。

宾读祝时。必向前立读。而冠者无起立之文。抑阙文耶。宾立读。而冠者因坐不起。似非听受貌㨾也。是甚可疑。

三加时。皆脱冠更栉。栉后只加笄纚。此时容仪未成。而且方有事。故因其坐而致祝辞。固其势也。若醮祝字祝。则在于三加毕后。仪容已成。始可以立而听受也。按士冠礼。则有可以知矣。士冠礼。醴时有就筵之文而无坐语。则其立可知。字时有立于西阶之文。

答尹锺燮

编辑

辱帖。属意郑重。三复竦厉。殆不知所喩也。不佞幼以父兄馀诲。粗知降衷秉彝之重。于斯学不是全然无心者。但行之不力。习常夺志。气常掩理。于今老白首。兀然作穷庐无闻之人矣。朋知少年。不知其如此。谓有一饭之先。或欲以先达相期。未尝不巽辞乃已。向来足下误听于游谈。以书为贽。称谓过情。诚非愚陋之可堪。而伯应既为之介。且逐臭远来。不能无相感于中者。虽不得固让于其初。然吾辈既以道相与。则当事事靠实。不必切切于外面虚礼。曾亦开说到此矣。今承来书。未见刊落。尤令人惭赧也。仍念区区于为己为人之分。不能斩钉截铁。平生伎俩。不免乎朱夫子所谓提空名以乡道。而实无以自拔于流俗之所为者。以此及人。适足以误人。足下奚取于是也。愿毋以我为师。以我为戒。发轫之始。深惩后世寻流逐影之习。究心实学。先难而后获。又推之于从游之地。以实事讲劘切磋。不佞虽衰朽。敢不勉竭于馀景。以承至意也耶。

答尹锺燮

编辑

向来所讲学,庸。追思太草率。殊愧虚负远来相从之意也。闻尚不辍旧课。未知果有温故知新之趣否。大抵斯学。是吾人终身事。而莫不权舆于发轫之初。须见得天畀之重。吾不得不然。毋欲速而助之。毋惮难而忘之。立心之正。则以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为则。进修之勇。则以项羽烧庐舍破釜甑。持三日粮。示士卒无还心为准。若其用工之序。则又莫详于大学一书。苟能循是以往。何患不到圣贤地位也。荷见予之切。聊效愚悃如此。倘毋谓不逮之言而弃之。庶几其为进德之助也。

答尹锺燮

编辑

举目雪山浩渺茫然。有千里之想。玆际损帖。披慰穷阴。侍学佳毖。且知与朴哀季立往来讲说。甚有相发之益。尤所喜闻。而恨不得致身其间。参聆名理也。然吾辈所患。每在于高谈性命而下学处阙如也。朱夫子初见延平先生。先生告之曰。公恁地悬空理会许多道理。面前事却理会不下。道亦无他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工夫处。窃愿阳伯诵味斯言。着意持循。他日更见。政好以此相印也。服人间经毒感。衰惫益甚。床头残书。亦莫能检理。兀兀遣晷。流光良可惜也。千万只冀懋学自爱。不究。

答朴鼎禄

编辑

忽此秋序。恋嫪弥深。际此巍帖。慰沃曷已。况谛迩日侍学增迪。生丧威疾病。衰气摧残。寄命床笫。直是视荫人事耳。书面称谓。看来惧忸。贤之见仆。只一遭耳。彼此所存。尚未能相悉。何所据而遽以是加之耶。昔农翁门人有黄公柱河。往来门下数年。心知其可师。然后始请执弟子之礼。其从师之际。郑重而不苟。政可法也。近世儒门滔滔然寻流逐影。曰师曰弟子者。夷考其实。无有是处。师生之称。由此轻亵。而为流俗之所嗤点久矣。区区平日窃尝惋叹于斯。而不欲身履其辙。自此书来。削去此二字。深所愿也。且足下于门内。自有先觉。何必远求他人而足焉哉。学要务实。不要近名。聊以此谢见与之厚。不识明者云何。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