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老洲集
卷之十二
作者:吳熙常
1892年
卷十三

答沈稚中宜度

編輯

先人葬期三月之制。適値閏朔。故已以閏月行襄禮。而或以爲葬雖用閏月。卒哭則當待來月。以正朔行之。爲得禮之正也。未知此說何如。

所詢閏月葬者。卒哭不可用閏月。將待來月正朔行之之說。於鄙見深所未喩。竊恐此禮當從閏月葬。理會其正不正。然後始可言卒哭進退之得失也。蓋閏月葬。公羊,穀梁二傳與貶不同。公羊雲閏月葬齊景公。閏不書。此何以書喪以閏數也。註雲葬書閏者。葬亦數月之物也。穀梁雲閏月葬齊景公。不正其閏也。註雲閏是叢殘之數。非月之正。吉凶大事皆不用。今也葬從公羊數閏之義。卒哭從穀梁大事不用之說。豈非大故衡決乎。曾見尤翁集。人有問以人家葬期不可用閏月耶。答曰。吉凶大事不可用閏月雲者非是。近世知禮之家。率多以有尤翁定論。葬不拘閏。旣不拘閏。則不可以渴葬論也。或人退行卒哭云云。終未知其何所據也。

答沈稚中

編輯

喪禮備要。則禫祭陳吉服。故金氏諸人。禫後卽着漆笠道袍。朝官懸金玉。四禮便覽。則禫祭陳服以黲布笠黲布衫直領。未知何者爲得禮之正。而長者宅。曾從何制耶。

檀弓曰。祥而縞。註素純。間傳曰。禫而纖。註黑經白緯。疏曰。禫祭之時。玄冠朝服。禫祭旣訖。首着纖冠。身着素端黃裳。古人制禫。雖取澹澹平安之意。可見其喪之將闋而哀未忘。士虞記曰。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猶未配。註猶未配。哀未忘也。自凶就吉之際。委曲有漸也。備要之直陳吉服於禫章。心竊疑之。蓋家禮無吉祭一節。故盡收間傳禫而纖。禫而飮酒。吉祭而復寢之文。載之於大祥章者。誠是未修整也。備要之一依古禮。移飮酒於禫祭。移復寢於吉祭。節文秩然。可以補家禮之失。而但不改陳禫服三字。仍闕祥服者。豈不斑駁乎。古今衣制絶不同。豈可一一拘泥。只取其意義。亦可也。便覽之黲笠黲衫。雖似無據。暗合於古禮服纖之文。哀未忘之義。故鄙家自前以黲笠黲帶從事。未知知禮者以爲如何也。

嘗聞一士友之言。以爲黲笠黲衫。乃是父在母喪者之服。若禫而黲。反重於祥而縞。此言殆過矣。纖制今無爲者。故以黲代之。而黲不過表身無衰麻而心存餘哀。不能與平人同之服色也。豈可以服云乎哉。且父在母喪者。不敢服縞而服黲。則黲輕於縞。斯可知矣。或又雲黲是心喪服色。謂之微凶可也。謂之微吉不可。此言似矣。然毋論心喪與祥後。黲本非服制。而只是寓哀未忘之義則均也。從心喪而言。則謂之微凶可也。從自縞而纖而言。則謂之微吉亦可也。不害爲隨地異看矣。然是禮也議論糾紛。竊恐易以致訟也。

答沈稚中

編輯

凡服以出入降者。除服後以素帶終其本服月數。降而無服者。亦準此。從厚之道也。

答李正夏

編輯

向來解攜遽遽。尙覺餘懷滿肚。迺者手帖先施。極其繾綣。此意何可忘也。區區自哭閔丈。此生孤矣。忽忽無人世念。惟有一事耿耿於中者。閔丈以若志業。短造未究。不少表見。此實千古志士之恨也。惟其敎誨一脈。在吾敬人與其胤子。則未死之前。與共提挈。偕底寡過。庶幾少效宿昔相知之深。而顧此年來。衰頓放廢。有不暇爲人謀。則未嘗不悵然而悲也。然敬人仁厚沖潔。旣有其質矣。但於斯學。未有卓然之志。須將栗谷先生人生斯世。非學問無以爲人一句語。揭在額上。造次勿失。由此扶竪起來。將有無限好消息也。未知雅意云何。信後歲寒。起居珍嗇。煕常孤棲空山。盡日所周旋者。惟澗阿松籟。依然坐禪。活計若可以忘世喧。但所被誤恩。久猶悚悸。奈何。屬患咳眩不究意。惟冀加鍊。

答李正夏

編輯

向來相守。共此澹泊。殊慰離索之懷。升庠敗人意思。遽爾解攜。此心久猶怏悵。便中獲領辱翰。恭審窮陰。啓居珍毖。曷勝慰荷。拙狀牙痛。近更添劇。迫歲光陰。盡從吟呻中消了。秖增惋歎而已。左右以有門戶之責。爲貧之計。不能擺脫科臼。僕亦不能勸使勿爲。然有一說可以奉聞者。橫渠張子有言曰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卽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終身由之。只是俗事。此言甚好。須將不忘二字。持循於日用事爲而不失。縱不能廢擧求道。久應自有殊絶之效矣。今此云云。可諒老婆苦心。而且如往日曾傳所講討者。時復思繹。以求新知。勿以俗冗全拋。則亦是不忘工夫中一事。殊加之意也。自餘眩甚不究。

答李正夏

編輯

妣喪。禰廟亦不可無辭之意。尤翁於並有喪。朝於夫之几筵云云。愼齋嘗印可矣。今亦倣此行之。只改朝祖二字。爲朝廟或祠堂如何。

婦人之將葬。辭於夫廟。昔日近齋朴丈欲改稱以朝辟。書問於先兄。先兄答雲朝辟二字。恐涉義起。而嘗觀朝於父廟。亦稱朝祖。婦人之於夫。且不必改祖字。朴丈亦以爲然。大抵祖字。乃祖宗之祖。則便是廟稱。不必太拘看也。未知如何。

與閔泰鏞

編輯

哀之祖庶母服制。歸而思之。終不能無疑。考見禮書。禮無明文。自先輩已有是疑。黃朽淺則以爲妾與女君尊卑不同。則服其夫黨。何敢同於女君哉。其服之所以止於君及女君。君之長子衆子。而不及長子之妻者。非有闕於禮文也。陶菴則以爲婦無爲夫之庶母服。則妾似亦爲君之子婦無服。禮無可據之文。其或以此歟。朽淺之主尊卑爲說。恐未知其必然。陶菴之主相報爲說。正合商量。然儀禮旣有妾爲君之黨服。得與女君同之文。雖是疏家之說。以此推去。恐不害爲理順矣。書此後更考得尤翁一說。有曰傍期以下。雖無相報之義。然其女君旣從夫而服。則妾又何敢殺於女君乎。恐當以儀禮爲主。見此則尤翁亦主疏說爲言。得此一段。尤可以爲據也歟。

答閔泰鏞

編輯

忌祭單獻。則進炙當在何時。而魚肉肝鷄。當合盛一器。如三年內新喪合炙之例耶。抑或肉或魚。只備單獻之炙耶。

祭之炙品。惟視獻數。單獻則只具單炙。並設於進饌之時恐宜矣。三年內新喪合炙甚可疑。蓋自虞及禫。旣具三獻。而炙則合盛一器。陳於酌獻之前者。與士虞禮每獻各有肝燔從之文。不類也。

答閔泰鏞

編輯

巖阿風霜。孤懷難聊。匪意手疏遠墜。披玩之餘。忽憶昔年往復。不覺愴悢久之。所喜比寒哀履支相也。盛課知在魯論。哀苦淡泊之中。有反身體認之趣否。此乃農翁得力於居憂時者。而有箚錄載在本集。箇箇精到。試取檢看。計有多少開發也。煕常隨分棲息。而朋知凋喪。志氣摧沮。恐竟虛負此生。奈何。如哀好箇資地。儘是後來之秀。古人云美質易得。至道難聞。況哀身上。又有繼述志事之責。切願及時勉勵。克闡家學。庶幾大慰前人之靈。而如僕老蹇寡儔。亦可以依藉於餘生也。力眩不究。

答閔泰鏞

編輯

先稿雜錄謹領。當早晩校閱。試加整頓以呈。先丈於理氣之原。見處卓然。所欲論著者多。而見於是錄者。特其一二耳。其不襲前言。發明眞蘊。雖謂之有數文字。不爲過矣。後之子雲。決不以寂寥而少之也。且無一點閒氣於其間。則又可見所養之淳深。而尤使人起敬矣。如不佞者。早荷愛予。猥以古道相處。然若論其才不才。則不啻十駕之不及。於今絶絃之後。獨留人世。顧影孑然若。而經傳義理之所嘗講討者。究竟無地。抱此鬱悒。益知後死之爲可悲也。

與閔泰鏞

編輯

鄙述從享疏本。計因兒子關覽矣。大文字。病裏搆綴。必多失照檢處。須逐旋細檢。指摘見示幸也。俄見兒書。吾之作此文字。左右亦不犂然雲。吾試言之。向之旣諾旋辭。非得已也。今之旋辭又作。非得已也。蓋以事理隨時而輕重異勢故耳。此事當初旋辭之時。謂吾雖不作。士友中自當有成就此事之人。吾可以守畏約之拙分矣。向後事不如料。可作之士友。擧皆固辭。而無不以吾爲話柄。事面漸漸乖異。曠世初發之論。已淹周歲。將至停閣之境。念來胷中。不覺憒憒。畢竟副急之計。不歸於他人。而屬諸族弟者。其意可知。苟簡之甚。不成事面。於此知德者鮮不沉吟致疑。不知德者又安知不容喙於從祀可否之際耶。到此。此事之不善就。不啻重於一己之齒舌。故反復較量。不計前後之顚倒。決意作之。大抵當周愼處雖周愼。一向此意重。則反傷大體。知我罪我。任諸悠悠矣。且以弭謗之道言之。文出於族弟之手。人之見者。孰謂吾不與知於纂述。而如以掩耳偸鈴見譏。則亦將何辭以解乎。故凡事無論得失毀譽。所貴直截一種。瞻前籌後。周遮方便。徒見用心之支離也。如吾子亨少年。日後事變之應。將無窮矣。可知戒於此也。

答閔泰鏞

編輯

祭有喪之禮。異宮則雖朞大功。成服後行祭。已有先賢定論。然竊恐此是大綱說。非謂今日成服明日。必可行祭也。蓋祭莫重於齋戒。而聖人之所愼。不齊而祭。不如不祭也。今夫朞功之慽。不可以臨祭而不奔。赴奔則已犯染於致齋限內。喪與祭未免參錯。將何以致虛中思成之齋乎。故愚嘗謂截從成服日。恰滿齋戒日數。如大祀七日。中祀五日。小祀一日之類。方可行祭。如此然後。喪可以盡情。祭可以致嚴也。如在外聞喪。則不在此限。但計成服。雖翌日可行矣。至於望參。則係是小祀也。可行一日之齋。烏可並廢耶。

與閔泰鏞

編輯

日間偶閱舊篋。得先丈手書王深父告友文及遺牘一紙。自經喪威。意緖悽苦。益紆情於舊日從遊之地。忽得此紙於絶絃之後。而墨瀋如新。心畫宛然。摩挲潸然。無以爲懷也。仍詳其牘。不過寂寥數語。自有無限意思。可以得之於紙墨之外。而其寄意於後人者。尤見其惻怛懇至。爲之三復而有餘感矣。顧此師友盡喪。孑然獨存。志摧氣散。舊業荒廢。旣無望於桑楡之收。又不能提挈少友。偕至於善。則其生也苟而已。有愧乎先逝者多矣。噫。朋友列於五倫。五倫待是有立。而聖遠敎弛。友道寢衰。降至近日。殆其亡矣。若深父所謂人有四肢。所以成身。一體不備。則謂之廢疾。人倫缺焉。何以爲世者。看來痛切。足令人警惕。然老僕已矣。如吾子亨。曾有聞於昔日過庭之際。願與吾家後承。深講此義。俾不墜於地。不徒斯世有賴。其爲繼述志事。亦豈雲少也哉。原紙裹呈。覽而還之如何。欲庋諸坐側。早晏寓目。以慰後死之悲耳。

答閔泰鏞

編輯

送示李氏文字看來。不覺惝然。此箇義理。多少先輩。勞心焦唇。扶植至今日。不料一朝爲此家人一筆掊破乃爾也。夫以布衣之賤。干與朝廷大事。思出位而犯非分。固非士子之經行常節。然値國家安危存亡之會。世祿之裔。忘其位分而欲効力於扶傾持危者。容或爲一種道理。故壬獄諸人。未必盡醇。而當時所爲。亦未必皆得其正。然顧其鍛鍊羅織。倂受酷禍者無他。實由於建儲代理。而其誣則關英廟也。是以先輩之有識慮者。未嘗苛論其跡。而只許其忠。非爲諸人地也。若屑屑於枝葉。則恐有傷於大體。而況國是大定之後。一邊兇徒。齗齗把持一二人。其心所在。路人所知者乎。至如獨對薦人及御詩事。極密勿嚴秘。有不可詳者。亦有不敢詳者。則到今只得存疑。而益講明於原頭大義而已矣。豈可不念誣案段落之在是。遽欲辨質其虛實有無於百年論定之後。較短爭長。復噓已灰之燼。反藉讒賊之口哉。竊意此文字。似由於靖獻篇三數句語之箚着任事廷紳而發也。惜乎。此眞韓文公所謂兩家子弟才智下者。而彼則只是張許家事。此則實有關於義理之明晦也。可勝痛歎。且曾聞於長老。五人之不可分貳於四大臣。其論實刱自夙夜齋兄弟。一隊士類翕然傾嚮雲。此在子亨。恐不可看得尋常也。旣見詢。不敢不盡言。而此漢自來不理於口。恐惹人唇舌。亦有所不暇計者。傾倒至此耳。

答閔泰鏞

編輯

匪少戀嫪。邇來頻病。百事弛廢。握管之難。甚於扛鼎。一書相問。含意未遂。居然歲換於其間矣。忽拜手疏先施。披慰春寒。哀履支相。第逢新。孝思之罔極。安得不然。爲之悲念。煕常三冬呻憊。春來尙然。轉成癃老樣子。面前餘景。漸知無幾。而窮理修身。俱未有可見之功。回顧夙昔之志。不覺慨然太息也。仍念吾子亨天姿。本自明粹。且擩染庭訓。早知學問爲吾人終身事業。但家貧親老。未免俛首擧業。僕亦不能勸其已。而專意此事。然尋常悶惜於中。今也不幸。煢然在疚。正好窮而反本。一念向裏。回頭轉腦。堅定此志。奮振充拓。繼述未卒之志事。而其進修節度。則居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踐其實。卽朱門旨訣至矣。區區願忠。聊以此爲獻耳。且有一事欲奉聞而未果。玆牽聯以及。幸察焉。昨冬。因兒子從哀邊來。聞案上有漢書數卷。未知此爲三餘工課耶。古人於哀苦淡泊之中。多做喫緊工夫。今子亨於此時。不讀一般經書。卻取熱閙之史書。爲破閒消晷之資。不料子亨用心之歇後乃如斯。而亦可驗平日主宰不明。冷熱不相抵。生熟不相入而然爾。竊不勝其嗟惋也。子亨處在聲利塲中。物情世態。機括已熟。雖自謂知得內外向背。苟非有繩墨之嚴壁立之操。荏苒歲月。浸漬漸染。末梢只爲流俗而莫能自拔。此曾所經歷而知者。不能不爲子亨憂之也。見今法門斁敗。墜緖茫茫。其扶接一線。惟有讀書種子。而此亦殄絶久矣。每於憂懣之至。未嘗不屬意於子亨。而僕亦老矣。此身死後。更有何人效此苦情於子亨耶。望之之切。不覺言之傾倒。庶幾其知照也。餘不宣。

答閔泰鏞

編輯

繼曾祖之宗云云。

斯禮曾被人詢問。引備要所載或說以權祔東壁下之位爲當答之。而如今哀之所値。則煞有異焉。哀是承重而繼曾祖之宗。則實無當祔之位矣。先丈先已入正位。則尊祖妣以無當祔之位。權祔東壁下。甚臲卼不安。其勢不得不各櫝。並奉於尊祖考位。各卓分饌。以待祫畢而配矣。

禫祭黲冠帶云云。

禫之黲。蓋本於間傳禫而纖之文。新免乎喪。心未忘於餘哀。以至祫畢而復吉也。至於心喪服色。未有見於經。而其用黲者。先賢義起。實倣禫服也。心喪與禫服。輕重雖似不倫。其取義則同。若嫌其無別。而遽殺於禫服。豈非杜撰之甚乎。哀自有家庭已行之制而知有所受。今何可疑眩於所行耶。

與閔泰鏞

編輯

日前因咸君聞金士心子婚。將行於新婦朞服中。不覺驚歎。雖未知事勢之何如。而此係禮之大防也。旁朞猶不可行。況祖喪乎。顧今喪紀斁敗。莫可收拾。如士心詩禮之家。無難毀禮冒行。則他尙何說。此非但關士心一二家得失。亦足以觀世敎。所以憧憧往來於中而不能遽釋也。況區區於金任兩友。相愛之情。俱非尋常交識。則有懷而不以告。是自外也。纔要咸生往傳鄙意於任哀。而士心則欲因子亨替布。以冀其更商而見財。際此婚書。求此拙筆。何難寫副。但旣挽止其婚。而寫其婚書。事甚逕庭。故昨使兒子還其紙本。而士心或未深悉愚意。爲此煩委。幸於相見之時詳致之如何。

答閔泰鏞

編輯

區區之向來獻議。豈有他哉。只看得補編之書。長子斬衰。一洗千古之謬。自成一代之制。足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今日春宮服制。旣與先朝丙午不同。則意謂當遵補編行之。恐無他議。及大臣收議出後。見其辭意。有若君上至尊。不可輕服斬衰之重製然也。若爾則帝王家。遂無爲長子服斬之制。而補編之書。便同載之空言。看來不覺慨然於中。不計從違。妄以三年獻議。要欲存得此箇議論於其間已矣。禮曹之以斬衰磨鍊啓下。已先於鄙議雲。若早知如此。則雖不言可也。聞近日以僕之獻議。訿謗紛紜。至謂之背馳尤翁。令人皇恐。己亥禮論。尤翁說壓得重。人於四種說。莫敢致然疑於其間。初不細究其曲折。雖尤翁說。亦尠詳其本末。宜乎其紛紜也。蓋尤翁雖據四種說。以次適定孝廟服制朞年。然昭顯服制。則未嘗不以謂三年。其說載於服制辨。同春於己亥服制。亦援四種說。與尤翁同。而昭顯之喪。力主斬制。至請追改。則兩先正之論體而不正。雖取四種說。正體二字。則皆主長子身看。昭顯。仁廟之正體。仁廟。元廟之正體。元廟。非宣祖之正體。則昭顯不成四世之適。揆以疏說。不得爲三年。而兩宋主三年。是知正體以子之身看也。豈不較然乎。大抵斯禮經文本自明白。鄭註說得已分曉。賈疏未免添枝增葉。以致聚訟。蓋鄭則經文正體於上一句。屬之長子。賈則屬之祖禰。此乃聚訟之端。而自是以後。諸儒之治禮者。或取鄭說。或取賈說。而譙周說最善。至如我東諸賢。亦於賈疏或取或不取。多有參差之論。於此可見四種說。非盡得經文正義而爲不易之論也。然而沙溪旣採入備要。遂爲擧世通行之禮。縱有疑於其間。行之已久。有難遽爾判捨。則當以不敢自信。而信其師之義。存疑而已。然儀禮立文。雖通上下。而備要則士禮也。今論王朝禮。當主明白之經文。豈可攙士禮而爲說耶。此乃愚見之本末也。見詢。不敢不以告。傾倒至此。而跡涉辨謗。幸勿煩人眼目如何。

答閔泰鏞

編輯

示諭多少。良荷不外。顧今敎儲一事。實關國家安危興替。故環東土喙息跂踵之倫。莫不延頸攢手。惟望春宮之早敎諭。則維繫人心。亦惟在此。實有不可以晷刻淹者。倘或拘於服色儀節之間。因循猶豫。以度時日。豈不大可悶也哉。凡事之難決者。莫如權輕重而取捨。試問今日事。早諭重歟。儀節重歟。且睿齡今爲五歲。視程子所謂能食能言之時。則已過之矣。若使古人當之。必不待多言而知所處也。所諭縗帶與直領等服不可全廢者。雖似然矣。愚見則不然。禮有子幼則以衰抱之。人爲之拜之文。又有見先生。從人而入之禮。則今日輔導之儀。畧綽依倣此禮。衰帶直領。雖自尙方製入。不須服而後爲恔也。坐堂之際。盛於函笥而隨之。以常時所着之衣服。引接賓僚。恐不害爲禮外意。而亦可爲簡而可繼可頻之道矣。若不以愚言爲無據。則左右方帶宮銜。未可以言歟。見詢。寸衷自激。不覺言之傾倒。而僭猥則甚矣。諒之也。

與洪大深鍾遠

編輯

卽惟淸和。動止有相大闡。喜公朝得一吉士。而況與子亨接武策名。若不偶爾。不孤有鄰。相仗以義。頹波滔滔。而不爲其所轉移。履信尙賢。共貞王事。庶幾斯世有賴。安得不厚望耶。但此老蹇寡儔。有時輸心。惟一二少友。朝拔一人。夕拔一人。今則無有乎爾。寂寞江干。只得好與魚鳥爲羣耳。餘不宣。

與金士心仁根

編輯

月前枉顧。良荷不鄙。顧此荒廢茅塞。愧無以相照。久猶悢悢。別後秋高。靜中氣味淸勝。蒼葭白露。逾不禁溯洄之思也。煕常病骸遇涼。重添咳眩。床頭殘書。亦不能惟意尋數。矧其進於斯者乎。區區於先丈並世。覿德雖不過三數而止。每因閔丈。獲聞進學節度。講論緖餘。慰此傾嚮之私。不意先丈與閔公相繼凋零。斯世孤矣。每自感念而傷歎也。今幸得與足下講交。目擊之間。宛有典刑。令姿雅標。使人心醉。然美質難恃。日月易邁。切冀及時奮厲。光繼家學。時惠德音而警誨之。俾慕義於昔年者。卒有賴乎今日。如何如何。千萬不宣。

答金士心

編輯

積歲阻閡。殆不記芝宇。豈倂世云乎哉。每擬以書寄聲。亦且含意未遂。忽承去小旬所惠手帖。恭諦冬沍。起居毖勝。驚倒欣瀉。可抵一良覿也。煕常向來寵擢。久愈悸懍。不啻若臨淵集木。如吾人襟期所存者。宜相悶念。而乃反奬飾褒借。若是之踰情。旣自傷相愛之無人。繼又爲賢者惜其失言也。然是豈賢者之過。殆不佞有以厚誣耳。仍念不佞幼從父兄餘敎。粗知有聖賢門庭。爲氣所勝習所奪。曾莫能實下工夫。其所誦說。不離於出入口耳。荏苒之頃。遽衰而老矣。縱欲懺悔改轍。面前光陰又甚短。回首惘然。不知所以自濟。如此者尙可以爲人嚮導乎。然寤寐賢豪之思。不敢以此便爾消歇。而環顧一世。聲利滔天。正路蓁蕪。幾無一人俛首就之。斯文世道。日入於晦盲。每於憂懣之餘。不能不引領紆情於賢者。賢者生乎屢世淵源之家。早謝公車。專意此事。有足以光繼前人志事。而落落乃如許。年來進修之節度。學業之造詣。無從得聞。又不勝其慨念也。區區於賢者。數面之契雖至淺。心切愛助。而竊有蠡測於中者。溫粹慈諒之姿有餘。而剛毅發越之德或遜歟。未知賢者自知如何。而思傳之三達德。知仁自分知行。勇卻貫知行而爲其築底。知仁皆待是而有成。則吾家學問之畢竟成就。專在於勇也。惟賢者須於此深加體帖。裒多益寡。奮迅擔荷。早究大業如何。學要及時。時不可失。遲徊等待。日月逝矣。此僕之所經歷而知者也。朱先生嘗戒學者之悠泛曰。人生能得幾箇三五年。斯語警切。令人省發。聊復爲賢者誦之。浮生如夢幻泡影耳。如得一者相會。討論義理。實爲遲暮之幸。而又何可幾耶。煕常秋冬來。無日不病。癃殘枯落。非復舊日㨾子。只可任之。而但終於無聞。爲可愧也。千萬惟冀歲寒加愛。不宣。

答金士心

編輯

示諭勝心客氣。可認省檢之密。深用欽歎。區區亦曾患此。思所以矯治。而今至白紛。病根尙在。其何以爲足下謀哉。然大凡學者。最要察識仁體。於此無見。故不能合內外平物我。自生許多藩籬。所以勝心客氣之難除也。程子曰。當合孔孟言仁處硏窮之。二三歲得之。依此言密切用工。庶乎有箇端緖之可尋耶。感求助之勤。聊誦不逮之言。良可愧也。吾輩相望落落。合並無期。並世見心。惟書尺往還。須毋以報謝之慢見咎。時以進修節度。警此昏惰。竊所厚望也。煕常索居兀兀。看書與檢身。兩皆廢弛。恐終無聞而死。只自悼疚耳。

答李審夫正履

編輯

向來惠疏。淹病神短。草草報答。未克究意。汔用耿耿在中。投示盛述。雅潔贍鬯有典則。雖少雋茂之氣。文如斯足矣。何必求多乎此耶。季氏之文。亦曾見之。而才富氣逸。惡沿襲而喜馳騁。極有開人眼目處。然長處還爲所短。終遜爾雅本色。此則必有所受病處。而庶可自知之耳。不佞素昧文術。感相與之厚。妄有論評。眞是瞽者之辨色。還可愧焉。而不佞於哀昆季晩契也。中心傾嚮。卽在初覿。區區期望。固不在於文辭小技。顧今聲利塞路。儒學殄絶。世界浸浸入於長夜。誠可凜然而寒心也。念哀天資旣洵美。自少殖學。淹博六籍。旁通羣書。苟有其志。可以事半功倍。而但欠一段爲己之志耳。且哀家學淵源。遠有端緖。若欲求士於今之世。舍哀而誰。此不佞所以寤寐惓惓而不能遽舍諸懷。今哀惸惸在疚。哀苦淡泊之中。窮而反本。必有一念之眞切向裏者。此乃撥轉之一大機會也。惟冀兄弟相勉。回頭轉腦。斂華就實。進德修業。一日難再晨。昔人所歎。千萬無失此時。如何如何。竊嘗謂學問初非別件物事。蓋吾之一身。卽天命所寓。非有我之得私。要之自生至死。盡分於其中。無負天之所命而已。苟欲如是。則舍學問何以哉。善乎栗谷先生之言曰。人生斯世。非學問無以爲人。明白痛切。喚羣蒙於千載。傾倒悃愊之餘。聊以是誦聞。庶亮此苦情所發也。

與李審夫

編輯

陶菴墓表。汗顔代斲。而精耗筆禿。計多疵瑕。故所以求助於高眼。籤示諸條。儘多中窽。可以承用。良幸。但文字各有體裁。墓表則只書大致。一主於簡而本家以無他記實之文。欲備載事實。故自致繁而不殺。已失木色。若又於總論。依盛籤添以許多句語。則太張皇。有若豐碑體段。且儒家碑版。道統淵源。便成套語。尋常不喜襲用矣。至於奉先收族居家處鄕之嘉行。在凡人固爲可紀。在大賢分上。自是盛德之推。豈足一一累列耶。如欲盡書而不遺。則於大節處。反沒精神生色也。稚舒籤謂紹煕行禮記跋。見漏於文集。宜收載墓文。陶翁當日不參庭請。至被削黜。此一着。高人一等。可以有辭後世。故已詳記。致意於敍事。何必又載此跋文而足哉。愚見如此。盛意以爲如何。

答朴命壁

編輯

向來惠書。病冗稽報。殊以爲悚。迺者洊辱手敎。屬意愈益繾綣。玩而復之。感怍交至。間已秋高。仕履增迪。霜臺讀書。定知有新趣。恨無與聞也。見諭性命之說。乃是義理之至精至微。而從上聖賢苦口發揮者。豈亶然哉。欲人之盡心知性。毋負上天付畀之重已矣。若徒知名數以資談說者。已極可羞。況乎不知是爲天下之公。而把作家計。發之以勝心。守之以偏見。卽此本領。無有是處。得罪聖門。尙何學問之謂乎哉。不佞粵自幼少。所聞於父師者如此。故每自循省而瞿瞿。雖或有一二依俙窺測於經傳之中者。未嘗敢遽自信之。其何敢蘄人之信己耶。曩者足下之見顧也。適因俯叩。畧誦所聞。不謂足下言下領納。其應如響。今又賜以長牋。發其餘意。殫悉周匝。無所惉懘。不憚於舍己而從人。此足下胷中。已占尋是一路。其視餘人之一有所受。遮攔拗橫。必欲執己見而廢衆說者。可謂賢矣。而況辭理俱到。類非取辦於一時者乎。然農翁有雲理氣之說。要須做題目入思議。積一二十年體認之功而得之。斯翁洞見理妙。眞知其難。故其言如此。吾輩無此工夫。縱有所見。眞是影外摸象。其於原頭一着。不知隔幾重關嶺。則惡可據爲定見。以自誤而誤人耶。惟足下勿遽信鄙說。更致意於農翁此說。益用體認之功於年歲之間。如何如何。至如書末不中云云。愚於其時。甚言明德之無分數。仍又推說氣之一原。氣一原之雲。雖似刱新。據實而言之。理之一原。氣亦一原。亦無人物之殊。引程子自家心便是草木鳥獸之心之說以證之。而特未詳其曲折。致令足下聽瑩也。蓋無極二五妙合而付與萬物。而理無本末。氣有本末。末雖萬殊。本則一而已。一者何。神是也。神與理混融無間。有是理則有是神。無是神則無是理。程子此說。亦就一原處。言其氣之同也。今夫明德。因人而立名。雖不可稱之於不能推之物。其爲氣之本則一也。在人謂明德。在物謂神。而偏正之分。只可論於形氣耳。且神者雖無淸濁偏正。幾與理無別。但其純一不雜。不能如理之初無作用也。故言本性而單指未發本體。可兼物言。言本心而並擧體用動靜。不可兼物言也。然此不過隨地而有主理主氣之分。非有以二之也。若如足下之說。則心性分爲二物。終無以見其一致之妙矣。幸試思之如何。不宣。

答朴命壁

編輯

洊蒙垂諭。反復諄切。講明異同之際。益仰虛受之盛也。然但於鄙說中偏全只可言於形氣之雲。若終有不釋然者。竊恐由於此氣本末析之未瑩。請於此復申愚見而求契可乎。張子有言曰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陰陽此陰陽對游氣。直指其靈與良能而言。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朱子曰。陰陽循環如磨。游氣紛擾如磨中出。然則陰陽與游氣。初非二氣。特有本末之殊矣。或問所謂正通偏塞。是指游氣而言也。得其氣之正且通。形正而氣通者爲人。得其氣之偏且塞。形偏而氣塞者爲物。看下文其通也不能無淸濁之異。其正也不能無美惡之殊。可知其分形氣而言氣虛也。故以淸濁言。形實也。故以美惡言。也。若夫所謂神者。卽天地之大義。而生人物之木也。無偏全大小。無精粗彼此。配理而無間者耳。此神此理。在天地滿天地。在人物滿人物。雖橫生倒生者。元自具足。若謂同於理而異於神。則是造化生成之具有二本也。神若以偏全而有異。則又安得不隨淸濁而有分數乎。故於此不能觀其會通。高明雖自謂於明德無分數。吾無間然。恐只是依違舍糊。非直截見得也。但形拘氣窒。無所發用。然如或有一點明處。可見其本體之具焉。程子所謂自家心。便是草木鳥獸之心者。政指此爲言也。然物則雖有心竅靈處。不能知且充而復其性焉。故只可謂之神。不可謂之明德。此人物之所以異。而大學之爲書。敎人復性而已。則其不及於禽獸者。不亦宜乎。大凡天地間物事。有形則有氣。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理。形則有偏有正。有美有惡。氣則有通有塞。有淸有濁。神則至妙至靈。理則無妄而已矣。善乎黃勉齋之言曰。氣精於形。神精於氣。理精於神。試將此言。入心思議。折之羣聖賢之言。其曰性曰心曰氣質者。皆有下落而相通。方知斯言之不可易也。

答朴命壁

編輯

理氣混融。不可二之。固無先後之可言。然這裏自有無形無眹。而宰夫氣者卽是理。而氣亦待是有立。故苟欲極本窮源說。則立言之序。不得不從理說起也。易繫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實此意也。豈謂太極與兩儀截然分先後。以此生彼哉。程朱諸賢。發揮此理而別於氣。凡天地間事事物物。皆先從此理推去者。雖若多一理字。蓋有所受來。而要亦示人以本末。知所輕重也。其旨微矣。學者當謹守此旨訣而勿失。庶不背於聖人門庭也。尙新好奇。立說於聖賢成訓之外。求多於前人者。儒家之蟊賊也。

答朴命壁

編輯

鹿門曰。太極元氣也。此語甚可疑。能無認氣爲理之病耶。

此丈豈不知認氣爲理之爲病。而但欲主氣說理。故爲說自致得如此。恐終非聖人立言之意也。蓋太極者。元氣中標指其極至底道理貫徹三才者。建立宗旨。開萬世眼目也。

鹿門又曰。人性之善。乃其氣質善耳。氣質是有善惡之物。如是爲說。得無害於性善之論耶。

鹿門看得氣重。故從其本善而爲言。以見心性一致之妙。而恐太無曲折。易生病敗也。

答朴命壁

編輯

索居荒江。相望渺渺。雖有戀仰之私。亦無以自見。匪意尹君來。袖致惠疏。披玩驚喜。如聆面誨。頓失鷺渚錦湖相去之遠也。信後秋生。緬惟興處支嗇。朱先生居憂中不廢講學。不審近日饋奠之暇。盛工在何書。而有日新之實耶。顧今斯學泯絶。如哀志尙之高。門路之正。求之當世。未易多得。然此事體大。不可得小爲足。更願勉進竿頭。用究大業。如何如何。區區於哀。相見之日雖甚淺。一言與契。中心傾嚮。實恨覯之之晩也。竊欲將此桑楡餘景。厚資吾人之警誨。獲免夫汙下。每奉來書。見其推詡過情。稱謂太隆。而終蔑砭愆尤勖不及之意。令人失圖。不覺其慚懣也。是蓋虛文勝而實心小也。豈所望於賢者哉。繼此尺疏往來。幸有以裁之。煕常鮮民之生。惟一弟相依爲命。嘗謂早晩。渠收吾骨。今乃舛易至此。情理寃酷。去益如剡。今夏。重傷暑濕。百病交攻。一倍衰落。似此貌㨾。豈能久住人世耶。承秋季見顧。非不欣佇。儉歲事難準擬。每憶年前泥西數旬講討之樂。若歷一劫。輒不禁向風悽黯也。不宣。

答朴命壁

編輯

女兒婚已過時。遭此重製而未行禮矣。俟明秋練後行之否。

家禮婚禮章雲身及主婚無期以上喪。乃可成婚。此與冠禮章立文小異。尤翁,陶菴以爲互文而當通看。玄石以爲各是一義。家禮實因於書儀。而取考書儀本文下自註。則玄石各是一義者。恐爲得之。蓋婚異於冠。兩家互相有故。輾轉蹉跌。失時狼狽。實有如朱書李繼善所問者。故書儀立文之異。蓋慮乎此也。註旣引古禮。而又係之以今律。欲稍開權宜一路。家禮之仍之者。恐亦此意。而非可以互文看也。故先輩議論亦多遷就於其間。然尤陶兩賢之論。實合古禮。如非迫不獲已。恐不可遽違也。

答朴命壁

編輯

因山卒哭前。大中小祀皆廢。則先妣小祥。可俟九月追擧矣。追卜日而可告卜日之由。常期本日。畧設伸情。而亦不可不告追行之由。兩告由措辭下示伏望。

先輩或有本祥日一獻之論。愚見則此與私喪廢祭本日畧設有異。彼無所禁。此則明有禁條載於戒令。一獻亦是冒禁。雖缺然。只告退行之由。恐爲得正。兩告辭搆呈。惟覽而取捨如何。

王大妃梓宮在殯。明日祥事。謹依戒令。將退行於卒哭後。敢告。本小祥前一日告辭。王大妃卒哭已過。將以明日追行常事。敢告。小祥追行前一日告辭。

答朴命壁

編輯

別已節換而歲雲暮矣。瞻言耿耿。幾發於夢寐。匪意枉帖。不知自何入手。披諦邇者佔畢氣味淸勝。喜劇不能遽釋手也。煕常自經客秋食厭之症。眞元未復。月初又患關格。自其後一向阻食。見食物聞食臭。皆發惡心。日就澌鑠。殆天所廢。何能久於人世耶。夜晝之理。只可得任之。惟虛負此生。爲可愧耳。此中間有三數人士之及門者。雖病不得接引。大抵俱是散漫衰颯。無有立志堅確卓然可恃者。自顧倥倥無實竊名。其氣類之所感召宜其如此。區區皇愧。又何可勝言耶。彼中學者殊不寂寥。但無勇往精進之意。則亦是一般證候。旣得賢者爲之表率。須提撕向前。勿使退轉。一箇氣脈。賴以不至斷絶。深所望也。朱子嘗曰。今日無事可爲。只有收拾後生。磨礱成就。是著得力處。老病垂死。益覺此語之有味也。所冀自愛進學。

峒陰李台明德說。慮其近於釋氏之本心。欲主理看。意思亦自好矣。但其所引晉卦註說明德者天理之具於心而昭明不昧者。不見於傳義。小註諸儒亦無似此說者。未知出於何書。而如是看則與章句之旨。賓主互換。大故不相似矣。大抵明德之義。須就吾心上。積久體認。眞見得此心本體。與理泯合無間。纔說本體。其理便自全於此之妙。可庶幾爾。若徒求之於言語文字。直是畫脂鏤氷耳。吾輩於此一義。自謂熟講而相契。今又生金注之惑。而逐人口吻。上上下下。則無可了期。須虛着心胷。更取朱子所謂本體之全。本明之體等訓。與夫或問虛靈洞徹萬理咸備之語。沉潛反復。有以驗之於己。如何如何。

答朴命壁

編輯

大學三綱領八條目。莫非此理之所在。而若其具應之機。則在心心雖一而亦有本然氣質。指本體謂之本然。指有蔽謂之氣質。而不在性。故其用功之道。必求之於心。乃可以復其性。此政張子所謂心能盡性也。若欲直求之於性。性無形無爲耳。便同暗中摸象。何處下手乎。此明德所以心爲主而性自賅於其中。八條工夫。可以一串推去。實爲一篇之體要也。觀乎章句所釋。曲有情意。朱子之旨可知矣。至如釋氏之所謂心。舍卻此心本體之配理者。只瞥見其精魄光景而弄得來。自謂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其與吾儒之次第積累於格致誠正。以極其全體大用者。惡可同日而語哉。故釋氏之所以爲異端。不但無見於理。亦不識心。今也於此。初不精覈其同異。只從主心二字。輒疑其涉於釋學而斥之。則竊恐其太疎矣。此係聖門工夫本領。非徒文字得失。程子曰。凡解經不同無害。但緊要處。不可不同。願更入心思議而回敎焉。

答南大任

編輯

向來歌鹿之行。獲遂識荊之願。殆天借其便。不料沴氣敗人意。歸驂遽催而莫挽。講論纔始而旋撤。又若有障戲於其間。令人介介於聚散之際。久而不能忘懷也。夏初。因朴季立。獲承去秋今春兩度惠書。發緘暢沃。無異再接淸範。第於淺陋。屬意鄭重。陳義過隆。繼之以愧汗也。然見今風漓俗渝。師友道喪。學問之名。爲世所厭聞。乃足下生乎遐陬。卓然有志此事。其姿質之美。殖學之勤。又足以濟之。此區區所以一見傾嚮。樂與之交。但恨居之遠而無由數相見也。然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不係於遐邇。不囿於風氣。況聖人成訓。布在方冊。其開示門路階給。如指掌辟咡而詔之。人患不能求耳。苟能實心求之。何高之不可攀也。惟足下勿諉以窮鄕獨學。益自奮厲。展拓其地步。先難後獲。勿忘勿助。克有所成就。雖天涯相望。其聲氣之相流通。將無異於朝暮遇也。書發後居然背夏涉秋。卽惟侍學沖吉。煕冗齒恰周一甲子。而學道已負初心。衰病漸入膏肓。眞所謂生無益而死無聞。中夜以作。不勝惋慨也。惟以季立負笈相守。殊慰此離索。今又別去。悁悵可知。於其行。修此以付。要得轉致。未知何時徹照也。千萬書不能旣。惟幾進學自愛。副此願言。

與南大任

編輯

昨秋朴季立還鄕之行。修寄一書。要得轉致。能免浮沉而收照否。伊後依舊阻信。而歲又周復矣。緬惟侍學超勝。輪流之功。見在何書。而有新知之趣耶。足下於格致一事。路逕已熟。不患不漸進。須更就本原之地。莊敬持養而培殖之。如何如何。後世學者。率多徒尙口耳。承襲聞見。聊以自喜。鮮有眞切發願於聖人之學。如此者畢竟成就。直是蔑裂耳。程子有雲凡人之所不能爲聖人。不爲也。延平又言人之持身。當以孔子爲法也。然則學焉而不以聖人自期者。是亦自棄而已。然亦不可貪高慕遠。想像摹擬。而遺其實事。朱先生嘗論中庸大小。而曰小者便是大者之驗。須要謹行謹言。從細處做起。方能充得大。旨哉言乎。可爲吾儒相傳眼藏。而若足下者。自以居遐僻而病寡陋。意思偏於上達。則於下學處。恐易疎畧。尤可以佩守斯訓而勉勉也。煕病與衰仍。志力不強。讀書檢身。兩皆廢弛。愧無以見朋友也。近幸季立來留相守。殊慰此窮陋。每對卷討論。輒恨不得與足下共之。想聞此。亦爲之一悵也。中庸疑問。顧此年來懶於酬應。以致經歲稽報。如是而尙何以受講論之助耶。甚可忸也。才與季立相訂。付籤以呈。未知雅意以爲何如。若有未契。勿以遲報而慳於更詢也。餘惟冀保練。不宣。

答南大任

編輯

陳試公文之秉畀炎火。可謂成事勿說。旣往勿咎。吾人處事。貴在雍容。何其若是打乖耶。雖知出於哀痛慘怛之極。若一毫涉於欲暴之於人。則其用心已自不好了耳。大抵應接事物。要令此心主宰分明。不爲事物所勝。自然不費絲毫氣力而中節無失。一爲其所役。政程子所謂化物也。哀之此事。以愚見之。恐未免爲廢擧所役也。且凡於世緣。其跡愈晦而愈好。苟有不欲以此冒赴之心。日後科時不赴而已。何必乃爾耶。感相與之厚。聊布悃愊。如荷見採。未必無助於進德也。

答南大任

編輯

人稟秀氣。形正而氣通。故方寸空洞。靈昭活化。理便自全。於此指其本體而謂之明德。物稟偏氣。形偏而氣塞。故雖有心竅。不能如人之空洞。神理之在是者。本體已昏蔽。不可喚做明德。故明德之稱。固因人而立也。然原初所賦之神理。則豈以人物而有精粗彼此耶。特以形氣而有別耳。然則若所謂秀氣偏氣。卽橫渠所謂游氣也。神則游氣之本湛一。與理無間者。此處最好洗心思議也。

程子曰。自家心。便是草木鳥獸之心。由是而言。則人與物。非特性同。心亦同。獨明德不可稱之於物。其故何哉。要須體究於自家心上。實見得所以異於物者。方可耳。只以言語文字求之者。卻是影外摸象也。

答林佐郞孝憲

編輯

見諭謝上蔡透得名利關。方是少歇處之語。極痛切有警動人者。區區亦嘗誦味乎斯言也。然從古賢豪於此關透得過者。蓋幾希。如韓退之以其自任之重。猶不能韞櫝而待賈。未免有識之譏。況其下者乎。左右旣通籍立朝。而乃欲於進取之塗。以斯語深自警省。此意甚善甚善。然此非矢心強制之所可能也。明道先生有言曰內重則可以勝外之輕。得深則可以見誘之小。要須內積忠信而力學以充之。使外誘不能奪。方可庶幾矣。感垂問之勤。聊效愚悃。未知盛意云何。

答鄭生在絅

編輯

煕常杜門孤拙。未有以自見於人。不謂向來足下枉道重顧。若將以古道相期。甚盛意也。但恨卒卒不得款曲輸寫。已知足下非俗人也。戀德馳義。往往發於夢寐。忽於客臘。辱貺以書。滿幅縷縷。辭與禮愈益鄭重勤縟。三復竦厲。不知所以仰承也。顧不佞愚鈍。無所短長。惟以父兄餘敎。早知學問之不容已。而爲之不力。老而無成。每自循省。其於根本密切處。終欠一段直切工夫。其所以造理行事者。不過出入口耳。苟免顯過。徒有學道之名而無其實也。足下何所取而辱垂問焉。足下旣富於年。志力方強。願視此爲戒。早自植立於擧世絶學之中。勿少苟且流循。擔夯奮迅。使斯學有賴焉。見詢明德。是吾儒眼藏。而天下之義理。莫精於此。毫釐有差。朔南歧焉。區區亦嘗粗有講究而未敢自信。戒在訒出。容俟早晩面討。當傾倒羅陳。以聽明誨耳。然竊詳來諭。頗似繳繞於後來諸說。儻或一向如是求之。則縱使於名理。畧識頭緖。只是古人所謂道聽而塗說也。須敎胷中放下多少說話。不使留着一毫。直就章句或問。平淡去看。體認出來。又取格致誠正及末章絜矩二字。反復通貫。知其無一不根極於此心本體之妙。則明德正義。自可躍如。而其所疑眩於性心氣質之間者。亦可次第融釋。然後以此折衷羣言。庶幾參會旁通而知所取捨也。此乃區區所欲從事之拙法而未有得焉者。聊以爲獻。未知明者以爲如何。

答鄭生在絅

編輯

向來邂逅。居然三載。緬懷芝宇。只勞心曲。月前。忽從陽鄕。獲拜首夏所惠書。其發雖久。傾倒欣慰。如再晤。況一面之契至淺也。而其眷眷相與之意。若是殷切。非徒存訪死生而已。則不知愚陋何以獲此於左右。誠不勝其感愧也。間已夏徂而秋高。侍學珍迪。煕常疾病衰落。志業蹉跎。秖有歲晏金丹之感。奈何奈何。書中多少示諭。仰認志道懇切。第貧居冗憂。不得專意此事。殊爲之惋歎也。然人生斯世。自不能無冗務憂戚。苟欲取全閒時節。定難多得。故從古賢豪。皆從這裏做工夫。但患不能立得此志。此志苟立矣。則隨時隨處。無往非用工之地。而況於人所不堪處。鍛鍊出來。其見功也愈達而愈精矣。未知賢者以爲如何。明德說向蒙俯詢。顧旣不敢自信己見。則有不可張皇駕說。畧拈話頭。聊效平日思索之拙法。乃荷不棄。辱與反復。而玉溪本心之說。是爲的當之諭。可見盛意之所在。甚愜鄙衷矣。蓋明看這明字。合用於心而不襯於性。德者。只是本然之心。其得乎天者。本體恁地虛靈洞澈。故卻能以之具衆理而應萬事也。後儒隨見生解。或以性言之。或以合心性言之。或以心言之。以性言者。固失之矣。合心性者雖善。殊沒主客之分。以心言者。最爲得之。而亦欠曲折。蓋心有本末。擧本末而言。則不可以爲善。程子所謂心本善。發於思慮則有善有惡。朱子所謂心本善。亦能流於惡者。皆指心之本末而爲言。必也指其本體。方可見至虛至靈。無分數無優劣之實。是所謂明德也。故朱子於章句或問。提掇本體二字。不啻諄複丁寧。可使後人不迷。惜乎後來諸說。反有以汩之也。然此箇精義。莫若反就自己身上驗得之爲眞切。不然則雖說得相似。直是窶人說金。儘不幹事。更願賢者加意於此耳。吾輩並世。相望落落。雖時以書尺見心。古人云書終不如面。何以則得一遭相聚講討。以酬此心耶。自惟崦嵫頹景。死亡無日。每念之不覺浩悵也。餘不宣。

答鄭生在絅

編輯

三加及醮時。賓與冠者必相對。而字冠者時。則冠者必南向。而賓則東向。又何義。

三加及醮。俱有加冠者醴冠者之節。故勢必相對而致祝。至於字冠者時。則禮已成而無上二者之節次。只致祝辭。故各因其位。蓋賓從東向之。初冠者依南面之儀也。

賓讀祝時。必向前立讀。而冠者無起立之文。抑闕文耶。賓立讀。而冠者因坐不起。似非聽受貌㨾也。是甚可疑。

三加時。皆脫冠更櫛。櫛後只加笄纚。此時容儀未成。而且方有事。故因其坐而致祝辭。固其勢也。若醮祝字祝。則在於三加畢後。儀容已成。始可以立而聽受也。按士冠禮。則有可以知矣。士冠禮。醴時有就筵之文而無坐語。則其立可知。字時有立於西階之文。

答尹鍾燮

編輯

辱帖。屬意鄭重。三復竦厲。殆不知所喩也。不佞幼以父兄餘誨。粗知降衷秉彝之重。於斯學不是全然無心者。但行之不力。習常奪志。氣常掩理。於今老白首。兀然作窮廬無聞之人矣。朋知少年。不知其如此。謂有一飯之先。或欲以先達相期。未嘗不巽辭乃已。向來足下誤聽於游談。以書爲贄。稱謂過情。誠非愚陋之可堪。而伯應旣爲之介。且逐臭遠來。不能無相感於中者。雖不得固讓於其初。然吾輩旣以道相與。則當事事靠實。不必切切於外面虛禮。曾亦開說到此矣。今承來書。未見刊落。尤令人慙赧也。仍念區區於爲己爲人之分。不能斬釘截鐵。平生伎倆。不免乎朱夫子所謂提空名以鄕道。而實無以自拔於流俗之所爲者。以此及人。適足以誤人。足下奚取於是也。願毋以我爲師。以我爲戒。發軔之始。深懲後世尋流逐影之習。究心實學。先難而後獲。又推之於從游之地。以實事講劘切磋。不佞雖衰朽。敢不勉竭於餘景。以承至意也耶。

答尹鍾燮

編輯

向來所講學,庸。追思太草率。殊愧虛負遠來相從之意也。聞尙不輟舊課。未知果有溫故知新之趣否。大抵斯學。是吾人終身事。而莫不權輿於發軔之初。須見得天畀之重。吾不得不然。毋欲速而助之。毋憚難而忘之。立心之正。則以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爲則。進修之勇。則以項羽燒廬舍破釜甑。持三日糧。示士卒無還心爲準。若其用工之序。則又莫詳於大學一書。苟能循是以往。何患不到聖賢地位也。荷見予之切。聊效愚悃如此。倘毋謂不逮之言而棄之。庶幾其爲進德之助也。

答尹鍾燮

編輯

擧目雪山浩渺茫然。有千里之想。玆際損帖。披慰窮陰。侍學佳毖。且知與朴哀季立往來講說。甚有相發之益。尤所喜聞。而恨不得致身其間。參聆名理也。然吾輩所患。每在於高談性命而下學處闕如也。朱夫子初見延平先生。先生告之曰。公恁地懸空理會許多道理。面前事卻理會不下。道亦無他玄妙。只在日用間着實工夫處。竊願陽伯誦味斯言。着意持循。他日更見。政好以此相印也。服人間經毒感。衰憊益甚。床頭殘書。亦莫能檢理。兀兀遣晷。流光良可惜也。千萬只冀懋學自愛。不究。

答朴鼎祿

編輯

忽此秋序。戀嫪彌深。際此巍帖。慰沃曷已。況諦邇日侍學增迪。生喪威疾病。衰氣摧殘。寄命床笫。直是視蔭人事耳。書面稱謂。看來懼忸。賢之見僕。只一遭耳。彼此所存。尙未能相悉。何所據而遽以是加之耶。昔農翁門人有黃公柱河。往來門下數年。心知其可師。然後始請執弟子之禮。其從師之際。鄭重而不苟。政可法也。近世儒門滔滔然尋流逐影。曰師曰弟子者。夷考其實。無有是處。師生之稱。由此輕褻。而爲流俗之所嗤點久矣。區區平日竊嘗惋歎於斯。而不欲身履其轍。自此書來。削去此二字。深所願也。且足下於門內。自有先覺。何必遠求他人而足焉哉。學要務實。不要近名。聊以此謝見與之厚。不識明者云何。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