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集/卷十八
阙馀散笔
编辑周末第四
编辑周末六国。自燕以外。非篡窃则蛮夷。本领无足道者。而各启土宇。传祚累叶。民有专心之戴。士有委质之分。固结而不可解久矣。而嬴秦之取之也。不以德而以力。不以渐而以顿。呑声饮气。寰海如沸。破千金报五世。举天下皆子房之心。特力不足而时未可耳。陈胜一呼。豪杰响应。齐儋,魏咎,赵歇,韩广。天降地涌。风动云从。皆遗民旧臣忠义之发。而项梁父子。乌合渡江。所向无敌。反手而成霸业者。徒以世世楚将。立怀王以从民望耳。不然。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其兴也未必若是暴也。使籍也乘此基址。审其举动。易暴以仁。济勇以智。持之以十数年之久。则芉氏之泽。远而斩矣。武关之怨。泄而冷矣。朝觐讼狱。舍彭城而谁归。征诛揖逊。一朝兼有。而所以处义帝者。亦绰绰然有馀地矣。匹夫之勇。计不出此。积猜嫌于卿子之事。激狠怒于如约之言。郴徙江弑。身犯恶逆。缟素三军。藉汉资斧。当此时。凡为江东之人者。其仇项而德刘。当何如也。是籍之失天下。自江东始也。及夫阴陵猖獗。匹马东走。如穷猿骇鹿。不暇择步。忽见亭长舣船。提出江东二字。则宿迹森现。本心闯发。且愧且惧。神夺气沮。而终是英雄身分。强作牢笼说话。怜而王我。若将有望于父兄。而以八千子弟。无一人还。为无面目见父兄之端。吾谁欺欺天乎。籍之无面目见父兄。果在于八千人之生死耶。怀王之死。楚人怜之。如悲亲戚。义帝之死。独不怜之乎。怀王死于邻国。犹怜之。义帝死于世臣。不尤怜之乎。怀王死怜之。义帝死怜之。畔怀王杀义帝者为谁。又怜而王之。有是理乎。于是乎东渡之计左矣。无地可归。有死而已。此项王真情也。乃杜牧之诗曰。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文人之言。若是迂耶。
赦季布。果出于赏节。则郑君何罪而逐。诛丁公。果出于惩恶。则射阳侯舞剑事何不并案耶。然而后之论者。例以公天下为万世法。翕然归美。就事论事。依于忠厚也。不妨如此说。而苟欲核其情实。则弇州之论。最得大旨。但其所谓丑其著厄。为此言以揜者。以余观之。恐未必然。意丁公为人。枭悍难当。最所忌恶。且帝虽动于走胡走越之说。姑赦季布。而鳃鳃然犹有馀疑。故除其母弟。以剪他日羽翼耳。
四皓为吕后画策。谏令太子将兵。以布闻之鼓行而西为辞。与茅焦谏始皇。胁以诸侯莫肯向秦同意。皆兵法所谓攻其所必救者也。
秦末群雄。与高祖并起角逐者。自项羽以外。惟田横兄弟。最为劲敌。盖其豪杰勇敢。素为一方畏服。而席建国之业。挟强宗之势。非瓮牖绳枢一时倔起者比。故当天下糜沸之际。三王更立。屡踬屡兴。卒能全割海岱。傍观楚汉。隐然以卞庄自处。而韩彭勋业。宁死而不屑为也。及东城之役。伯王授首。四海群雄以权力相制者。芟除略尽。而惟横也岿然独存。占据海岛。风涛万里。荒忽莫测。闯一登岸。则河济间七十二城。皆旧日威德所被一日不除。天下之患未艾也。以帝料敌之审。岂不知区区裂土之荣。未足以中横所欲。而然且召之者。欲假召为名。遣使以觇虚实耳。以横经事之练。岂不知帝之召己。非出好意。而然且诣之者。欲假诣为名。用武灵王入秦故事。一见皇帝面貌。且窥腹心之动静。幸有一可乘。则跳身归巢。以作后图耳。故其行也。只以二客自从。五百人则留守不动。虽破亡仓卒之中。一奇一正。布置森然。有常山首尾之势。及夫经都历国。去洛阳三十里。则观俗观政。揣摩略遍。汉之为汉。未可以时月动也。身且老矣。待之无益。故翩然脱屣。略不顾恋。漫提他事。阳自托于慷慨引决。而本旨所存。又不肯分明说破。其亦闻老氏善藏之风者欤。帝虽召横。而其来则未曾期也。忽闻其来。固已愕然心动。又忽闻其死。益恍惚而不能定。乃徐而绎之。则横之机神风槩。所以来所以死者。始隐约领会于方寸之中。渠筭我耶。我筭渠耶。要之为并世人杰也。于是叹服其贤。为之流涕。生则相忌。死则相怜。故是英雄常态也。今读汉史本传。王侯之诱。加兵之胁。称孤之叹。烹兄之愧。皆是纸上糟粕。别有两条机锋色授魂予于笔墨蹊迳之外。不可以形迹捉摸者。每读至此。未尝不哑然独笑。
朱建之不见辟阳侯。初心可谓正矣。而为棁母恩。回心定交。不免于及受人之恩。不可无报。而苟非其人爱我疢疾也。吁可畏哉。
诸吕用事。是汉初板荡之会。士大夫当此时。身名极难周全。王陵平勃。身居大位。与之为敌。无论禀性之刚柔。行事之正谲。毕竟成败。势将同归。虽欲游移前却。有不可得者。陆生位差卑。无甚责任。故得委蛇萧散。以一身为自己受用。既谢病休官。田园车马。极意行乐。超然作理乱不闻之人。馀智痒痒。又不欲全然无事。则以劝丞相交驩太尉。助设临阵之正局。却又翩翩出入于辟阳侯家。聊作饵敌之奇兵。正局虚而实。奇兵实而虚。故平勃成。与享其福。辟阳败。不染其祸。观其诎信变化之际。矫然有犹龙之风。汉廷智谋之士。留侯以下。鲜有其匹。但朱建一着。无之未为损。而乔木迁幽。友道多觖。昆冈焚玉。戎首有归。岂仁智故自难兼。而所谓奇兵者。勘其微情。未必饵敌而止乎。
文帝欲用贾谊。而绛灌害之。景帝专任鼂错。而诸大功臣多不好。二子材智略同。而所遭又相类。小加大新间旧。故非顺局。而先后辈不相协。自古已然矣。文帝审于物情。度不可以一时两全。故阳疏贾谊。使之休息于外。而不见则思。有事则咨。是恩遇未尝替也。特姑敛其粗迹炫耀。以塞耽耽之眼耳。其卒不践公卿之位者。年为之限。而非帝所能料也。景之于错则不然。骤爵位以骄其志。过扶抑以丛其怨。卒又信谮妄诛。恩谊扫地。文景之不可同科久矣。而于此一事。又争数着工拙矣。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十五字。味其辞旨。有潜心进修。未尝间断之意。有谦躬退托。不自满假之意。有乐道人善。彦圣若己有之意。漫出数语。不费安排。而学问之渊深。气象之温润。心术之光明。众美俱著。烂然可掬。非盛德而能如是乎。彼以词章笔翰之末。与群下争工。从以机罗者。何度量相悬之甚也。
窦婴与鼂错有隙。而爰盎之召。由于窦婴。东巿之事酝酿久矣。而不欲自我犯手。借盎以发之耳。及青翟等劾奏出。则居中承接。授旨唆嗾者。又非婴而谁。余尝以田窦之并称。谓非笃论。以此观之。婴之不免奇祸。亦有以哉。
鼂错之祸。始于爰盎。终于青翟。盎之对曰。吴楚相遗书。言贼臣鼂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今斩错赦吴楚。复其故地。兵可毋血刃而罢。青翟之奏曰。吴王反逆无道。天下所当共诛。今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徐僮之傍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请论如法。始以削地归咎。终以予地成罪。始则曰吴可赦。终则曰吴当诛。奏辞得当。则爰盎合被同罚。对语非妄。则青翟之误兵机亦多矣。何其相戾之甚也。盖上无勘乱之略。下多嫉能之臣。微旨乍形于移过。众怒齐逞于修隙。殊发同的。凑在一杀。而矛楯不嫌同口。骊黄都属外面。刑政如此。天下之不亡。亦幸耳。汉书具载奏对。繁而不杀者。所谓直书其事而义自见者也。然以权谋自喜者。人亦以权谋陷之。猎人恒死虎。舟人恒死水。以此责错。错亦无辞矣。
景帝时将相名臣。如条侯,魏其侯者。未易多数。而皆刚洁伉厉。不肯趢促为妇寺态。故一则曰鞅鞅非少主臣。一则曰沾沾自喜多易。当时从政。良亦殆而然。鞅鞅有畏惮意。故不得不相。又不得不死。沾沾有轻侮意。故位靳而祸亦缓。升沉祸福。要有命数。而二人之姿性气象。亦略可见矣。
破吴楚大功也。折梁王觊觎。谏栗太子废大节也。材器望实。要非蚡辈人。且除吏益宅厌薄有素。以帝之明达。其于辨优劣判曲直。固已昭然矣。特以太后盛怒。自度非婉容愉色所可挽回。故令公卿廷辨。欲假公议以为己助。而平日好言论如郑当时者。乃依违媕婀。与所料相反。一汲黯孤单。不能为力耳。于是无所发怒。有并斩若属之语。而婴亦不可救矣。宫闱之间。事多难言。以盛际刚阳之德。犹尚如此。王章之死。刘向之不用。又何责于太孙之世哉。或曰。婴之深见忤于后。而帝亦为德不卒者。栗太子事。不能无崇。后则未可知武皇英主也。岂其然乎。岂其然乎。
圣人之教。莫备于孔门。而有一言而可尽者。曰博文约礼也。非文无以明道。非礼无以成德。德立而为体。道达而为用。体用俱备。道德兼全者。命之曰儒。充其名者。庄子所谓鲁国一人是已。游夏七十子之徒。抑其次也。及夫圣人既殁。教泽寝微。礼之弊。褊刻已拘曲已。文之弊。支离已烦碎已。鄙吝薄俗。矫诈奸谀。种种杂证。又因之而作。此周末诸儒之失也。战国秦项之际。天下方骛于兵争。无所事儒。儒之长短得失。固无自而见。汉兴稍久。礼乐制度。羽翼太平之事。不得不求之儒家。则作用始著矣。而当时之所谓儒者。大抵皆周末之馀也。表率不能效于家庭。闻望不能孚于乡党。而傀儡章甫。钓弋青紫。其行亦可羞也。于是士之负性带气者。污其流而迷其源。以为儒果不足为也。各随其资。别作调度。倜傥而恶褊曲者。必趍任侠。简洁而厌支烦者。必归黄老。高文景武之间。黄老任侠。与儒术鼎峙为三家。而魁材伟器。多出于二家。儒家则只有董江都一人。而论者犹以少精采病之。其馀碌碌无可观。公孙丞相。方且巍然为士林领袖矣。儒至于此。尚可以诗书孔孟之遗而珍奉之哉。然则彼薄儒而不为者。非黄老任侠之罪也。乃儒者有以激成之耳。使当世有一真儒。返文礼之本。秉道德体用之实。为之倡率。则有不懑然心服。尽弃其学而从焉者乎。司马子长。以先黄老进游侠。见非于孟坚。彼固以当世之儒。比方而言之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孟坚言是恶紫恐其乱朱也。恶莠恐其乱苗也。子长言亦是吾其为韩安国乎。
黄老之学。以清心炼气为宗。虽应事接物。不废世缘。而常提摄此心。超然洒然于应接之表。要令身大于万物。不令万物大于身。与吾儒之先正其心。毋暴其气。意味绝相似。但吾儒廓然大公。当然而然而已。彼则微有智谋安排之私。所以为毫厘之差耳。西京二百年。忠良正直。卓然可为百世师者。无出汲长孺之右。而史称黯学黄老之言。观其危言危行。上触下劘。一节刚方。无所挠屈。准诸齿弊舌存之训。颇似迳庭。而惟其超然洒然者。积于中而孚于表。故以武帝之桀暴。而不能移狄山之怒。以公孙弘,张汤之阴贼。而不能饷颜异之祸。以王太后,武安侯之党伐。而不能延魏其,灌夫之诛。非有道者。不能也。此学黄老之善者也。后世士大夫。专无心地上工夫。非但儒术不明。黄老门庭。亦不免丘墟多年。乍见人之不做声不动手。喜占便宜。辄以黄老归之。而世之翳步窃物。匿影中人。狐鼠其心。鬼蜮其行。而宗国之安危。生民之休戚。一切付之秦人之瘠者。方且隐然以黄老自命。黄老曷尝如此哉。司马迁叙游侠曰。朋党比周豪暴。侵凌孤弱。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夫朱家郭解。尚不可与暴豪比。况以长孺之贤。而谓可与狐鼠辈同类耶。余于此未尝不为黄老悲之。
余尝著李生箕和字说。引董仲舒,公孙弘对策语。分二人朱紫。今阅杨升庵集。录四明黄润玉语。谓一正字一和字。便见其人品正谲。与余言不谋而同。亦可谓朝暮遇也。
妇人之性。近之则不孙。少借权势。鲜不骄恣。骄恣而不罹于过者。未之有也。况皇帝已老。幼子承储。年齿甫壮。志气方锐。东朝之贵。朝暮且至。其意态之张王。发见于言动之间者。固无往而不为过也。然则钩弋信有过。而帝之谴而至于死者。必有甚不得已之故耳。其不宣布其过。而托言未然之忧者。为昭帝回护耳。且不欲令公卿与闻其事也。天子过误杀一姬。不至大累。何惮以身自任。而不为嗣皇恩谊。世臣门户计哉。此帝之本旨也。班孟坚直书有过。见谴以忧死。而史记褚少孙所补。尽删而不取。岂有见于此欤。然其后七百年。拓跋氏摹为成法。杀不辜者。不知为几人。所谓痴人前难说梦。而作俑之讥。帝亦不能辞矣。
耿寿昌以谷贱伤农奏。立常平仓。萧望之以商功分铢诋之。宣帝卒用寿昌策。民果便之。常平在当时。尽是良法。从违之际。利害较然。望之于此未免让寿昌一头矣。及麟阁绘画。褒显中兴股肱。则望之与梁丘贺。皆以名儒在列。而一时良二千石如朱尹龚黄之徒。亦不得与焉。盖自孔门四科。儒术吏才。鲜能兼长。儒有持世辅化之功。而其验常在久远。故大言笼罩者。易以藏拙。吏有干事综物之能。而其论例谐时俗。故小数狡猾者。易以售奸。于是儒以卑琐疵吏。吏以迂腐讪儒。和敬坏而猜怒兴。浮议繁而实事少。此后世之通患。如国朝大同议。即其一也。剂量利弊。折衷长短。听言询谋。抑扬随宜。而内外宾主。自有隐然之定品。非临之以至明。不能也。三代尚矣。魏晋以下无讥焉。庶几者。其惟宣帝乎。
韩延寿良臣也。构隙而杀之。丙吉元老也。越礼而慢之。德性欠温厚也。耿司农常平之法。立著便宜。张京兆赎罪之议。无甚大谬。而终始力排之。政术少通变也。人臣服勤。宁计崇卑。王者制治。何间远迩。而左迁则疑其不合意。外郡则谓之不足忧。度量之狭而言议之偏也。恭显鸱张。只可徐图。而欲以龃龉援古之论。遽夺中书之权。郑朋狙诈。宜无难晓。而乃以粉饰媚己之言。滥借金门之阶。作事之昧机。而知人之乏鉴也。朝廷难与为言。而不止子伋之讼。天子未必欲杀。而轻听生游之劝。处患难死生之际。亦未可谓从容而得其当也。萧太傅明经洁行。刚正伉重。自是一代伟人。而指数疵病。如彼其纷如也。用此道求患之不掇难矣。而后世士类之饶志气而寡才识。终使家国俱瘁者。其㨾子草本。皆自此公启之也。可胜叹哉。然是说也。尚论责备之云尔。与之并生乎当时。则不得不齐心协力。匡救弥缝。祸福荣辱。与同而不与异也。诚以举朝人物。无以胜此。而与之对垒者。乃许史,恭显辈也。若一一摘其疵而讥斥之。则不为许史,恭显辈所乐闻。而浸淫焉入其圈乎。阳作公论之态。阴逐邪党之臭。其恶甚于穿窬。士大夫决不可为也。苏长公曰。君子有过。小人庸人无过。长倩之多疵。不犹愈于许史恭显辈之少疵乎。余尝有言曰握铨柄。易失差强人。秉史笔。难得恰好人。以史论铨。其言也刻。以铨论史。其言也苟。不刻不苟。君子之道存焉。欲一俟明者而质之。
庙乐不宜立。诏书不可用。皆汉人所谓非所宜言。大不敬也。人臣负此二大罪。公卿劾奏。不是异事。而夏侯胜之卒免刑戮。复被恩礼者。有二故焉。一者质朴简易。素孚于上下。虽有弥天罪犯。不足以深文加之也。二者宣帝久劳于外。习闻民间苦武帝秕政。虽怒其言之不逊。亦察其实之非诬也。
张南轩曰。西汉儒者。以利禄为事。以成王莽篡窃之祸。光武贵隐逸。以变其风。故虽群奸睥睨神器。而不敢即取。此论大槩得之。且于世教。不为无补。固未可轻加非议。而细考其实。亦有合商量者。王氏用事。始于成帝之世。而封事者。人人皆言灾由王氏。则当时士论之不畏强御可知。惟张禹一人老而不死。党邪背正。阴为身后固宠之计。此固可痛。而言才脱口。辄被朱云请斩。朱云得罪。则辛庆忌又舍命而救之。虽其空言无裨。多踬少振。而天壤之间。正气不死。虽以彼势之方强。亦有抑遏而不敢肆者。自是以后数十年间。五侯兄弟。更执国命。震耀熏灼。无所不至。而其意所在。不过入则威福宪爵。出则舆马声色而已。至于觊觎匪望。盗窃天位。则非音凤谭商辈之所敢出也。及王章诛。刘向废。梅福去。何武,鲍宣。相继遇害。阅历年岁。刬削销磨然后。刚者卷怀。懦者折服。符命之撰。功德之颂。纷然杂出于宗戚世臣之手。而新都移鼎之势。始浩然而不可御矣。使向之六七公者不死不去。落落相望于朝野之间。则其维持撑扶之力。岂下于俊及诸贤哉。至若崇隐逸变风俗。固是光武御世之长策。而窦宪之方炽也。邓彪,桓郁之徒。被其笼络。委随听从。使内外协附。莫生疑异。时则去光武不远。而师傅辅弼之列。居然有二张禹。岂非所谓何代无贤者耶。桓灵之际。符郭李范诸公。以言议风裁。主张世道。虽昏乱已极。无所着手。而元气所在。民彝赖树。遗泽馀芬。历世未沬。其功烈诚有不可诬者。而及夫操丕父子。世济奸媚。卒移汉祚。则大丘朗陵之孙。甘为其佐命元勋。而建安诸大夫。竟不见龚胜一人。则两京优劣。要亦未易论也。大抵西汉承苛酷之馀。以宽厚矫之。东汉继篡弑之后。以名节矫之。此其为损益更张之大端。习宽厚之俗者。圆全而少廉棱。闻名节之风者。方峻而有骨力。此又气味转染之使然。而二氏之末。受弊食效。适有以类而相近者。此南轩之论所由起也。然以愚观之。宽厚名节。为德差殊。而盛时哲王。淑世善俗之意则无不同。使继体之君。守而勿失。劝惩作成。一遵先哲王轨范。则岂惟名节能折奸哉。宽仁忠厚之士。必不肯轻以国与人矣。独无奈天禄将终。君心先蛊。刀锯鼎镬。以待忠良。而保养奸回。惟恐不及。使天下之士。晓然知谋国之不紧。杀身之无益。于是彝性坏而偸心启。宽厚之变。则因循仿像而为似是之乡愿。名节之变。则创艾拗激而为相反之从逆。此两汉末运所以不期同而自同者也。然则宽厚名节。不须分别。总之为一个善道。而消长之际。国之治乱系焉。是故西汉篡窃。弊诚在于利禄。而弊之所起。则不关于全盛培养之时。东汉维持。效诚在于隐逸。而效之不终。则又由于党锢斩伐之祸。如是为说。庶或周遍不滞否。愚尝有诗曰投匦寻常切贵臣。汉朝风节未全贫。朱生发愤君休怪。创见安昌一种人。恨无由以此请教于南轩座下也。
谷子云经术文章。足为中垒之亚。且其前后所上封事对策。箴违补阙。未尝无切实可观。而班固氏书之曰。专攻上身。党于王氏。则许多昌言嘉谋。都觉烟䓃不光鲜。而昭昭然胪布千古者。只谄附权奸之罪耳。以彼才识。岂不知此名之为可羞。而顾乃甘心蹈之。终身不悔者。其意必以为所恶于外戚者。以其地之素微。士夫难于濡足。其人之不贤。君子耻于共事耳。今王氏则不然。乃祖贺以绣衣使者。为孝武朝名臣。则自是簪缨大家。而先帝之嫡后。名位甚正。今皇之诸舅。倚毗莫近。且其为人。皆文雅通敏。爱人礼士。家世也如此。处地也如此。人物也如此。士欲高飞远走则已。不然而从仕行世乎。则舍此家而谁与哉。彼兴讹造讪。妄相哓哓者。非窭人子媢忮富贵之恶习。则乃不经事少年酸棱痴气。而朱云怪鬼之尤。刘向挟杂之甚。皆不足采。大将军与国同休。吾家与大将军同休。子孙万世。永永无替。此中正周通。义与利俱附之道也。是其择术持论。自成一种说话。虽有善辩者。殆不能相难。而俄顷之间。世变层生。向所谓周召申伯之家。化为羿浞枭獍。而凡为其门生故吏者。举入于千仞坑坎。历劫而不能脱。使子云少须臾无死。目击此事。则具亦推原其故。而有慨于因亲之不审耶。将曰吾能料其始。不能料其终。而以忠逆贤不肖。区别于凤,莽之间耶。抑尧传舜授。不患无可援之经义。而载笔怀札。欣然从国师公天禄大夫之后耶。是盖未可知也。
西汉诸帝。昏明不同。而家庭孝友。终始一德。元成之在东宫也。淮阳,定陶。几致易树。而及二帝即位。所以亲爱眷遇。不以前事为介者。出于诚款。匪由勉强。虽张博之狱。咎恶已著。王章之诛。嫌偪益甚。且有石显,王凤。专擅国柄。生杀在手。而终不能动其一发。视后世人主之疏忌骨肉。自剪羽翼。动以管蔡为口实者。高下奚翅霄壤也。以二帝之昏而犹能如此。则祖宗家法之美可知。此所以既蹶复兴。传祀四百。而苗裔福禄之远。至于千岁而未已也。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士君子立心行己。须有规模。而所谓䂓模有大小间架。践形尽性。以圣人为期者。大间架也。因所遇之时世而处之有显晦。据见成之学识而用之有阔狭者。小间架也。小间架未尝不包于大间架之中。而以其终身标准。更无展拓。故谓之大。以其随时变通。各有界分。故谓之小。二者不可偏废。必也致曲乎其小。而会极乎其大然后。高不堕虚空。卑不滞褊陋。而儒者之事。无馀憾矣。窃观后世学者。全无䂓模可言。其大者。盖已置之溟涬之外。不能关诸念头矣。即其小者。又不晓随时适中之为至善。就气质所近便宜所在。粗可名一善者。窃据私占。奉以为无上珍藏。而万理百行。一任其亏阙。毕竟成就。非墨则杨。视尧舜孔孟之轨。不啻燕粤。真儒之不作。圣学之不明。良以此也。可胜叹哉。
学者无他。为善而已。但善不可以徒为也。必须探究讲习。积累培养。使道理惯熟于眼。趣味浃洽于身。然后事之应乎外者。总贯一本而善始无不实矣。此致知存心。所以居力行之先。而其名曰学之体也。善不可以知而遂已也。既有得于心矣。则在闺门而有闺门之事。在朝廷而有朝廷之事。人物之邪正。当辨别也。言议之得失。当裁择也。礼乐教化之广大。钱谷兵刑之猥琐。凡事之在天壤之内。而不得不与吾身相接者。必须随其知之所及而处之有道。不以精粗而取舍。然后理之具乎内者。俵散万条。而善始无不著矣。此中节之和。所以承大本之后。而其名曰学之用也。兼体用该事理。统名之曰学。而其归成得一个善而已。世之甘心为恶者。固已无可奈何。志于善而终不得入于善者。吾见亦多矣。盖有两种焉。其一。于身心性情。初无密切亲贴之工。却向外面粗迹。觅取一二好题目。袭而行之。认作安身立命之地。只论其事则非不善矣。而殊不知探究未精。培养未厚。则或明其一而暗其二。或修于此而阙于彼。终不能据为己有矣。此知用而不知体者也。其一。有见于彼之为陋也。喜简洁慕周全。以少可为高。以一节为耻。只论其意则非不善矣。而及其临事应物。巽蝡萎腇。都无运用。居家则雍容起居而百为不理。立朝则醇谨进退而一长无纪。人物之邪正。则曰是奚足犯手也。言议之得失。则曰是奚足开口也。礼乐则曰未暇也。钱谷则曰不屑也。然则何所为哉。兀然块然。虚矜实歉。直喑痿以终身耳。以此求多于流俗。不亦难乎。此知体而不知用者也。是二人者。一则病在心麤。一则病在胆弱。一则如南粤王之黄屋左纛。拥假尊而拟良贵。一则如刘繇,王朗之今岁不战。明年不征。谈圣贤而蹈危亡。门路虽殊。其觖于善而畔于学一也。
杨墨肆而孟子辟之。老佛炽而程朱攘之。自是以来。天下之学。咸宗邹鲁。四氏之为异端。如禽兽戎狄之为异类。人得以斥之。道统可谓一矣。夷考其习尚施用。则异端之教。依旧塞路。所斥者只既骨四个身耳。然墨之爱人济物。佛之苦行断欲。自是卓峻难学。故其教不期绝而自绝。虽或有之。从者绝罕。不足为吾道之害。惟杨之为我。老之自私。于康济一已。为术最妙。故举世滔滔。殆无一人出此窠臼。而以其冠儒服儒。名宗孔氏。故能自揜匿。而人亦莫得以非之。譬如宋室南渡。秦桧当国。汉面胡肠。诳误一世。腹心之患。甚于兀术。而声势已成。踪迹未露。则虽有一二忠志之士。亦末如之何矣。秦桧不去。宋室亡。杨老不绝。孔道息。皆不可两立者也。
学之一字。权舆于说命。而说之言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玆。道积于厥躬。逊志时敏允怀。工夫也。修来道积。功效也。摽揭以为高。夸张以为大。非逊志也。悠缓而不切。疏率而不精。非时敏也。盖学所以为己也。才有虚骄务胜之心。则量狭识蔽。外骛内荒。无以受益而择善。故逊志为居业之基址。志既逊矣。而苟不随时随处。孶孶用力。则斯须之弛。而前功尽弃。豪忽之遗。而全体不完。故时敏为进德之节度。此二者工夫之始终也。基址立矣。节度备矣。则施身而身修。施人而人理。如种必获。如食必饱。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厥修乃来。而信息见矣。修来不已。富有日新。则道德充积。与身为一。应不穷而用不竭。所谓道积厥躬。而成就极矣。此二者功效之始终也。然功有大小。效有浅深。苟不能诚实恒久。念念在此。则才见小获。不求深造者有矣。故复以允怀于玆。错举提醒于功效始终之间。以明信息既见之后。成就不可以不极。只寂寥二十言。而学问之科程位级。文字之排置操纵。种种纤悉。无以复加。尚书古文。可疑甚多。未必皆孔壁真本。而此一段则分明是古圣之训也。
务实则一艺可观。徇名则万善皆伪。故为己为人。为学者第一关。能知为己则思过半矣。而天理人欲。迭发于方寸念虑之间者。一日万端。其微如毫。其棼如丝。苟以其大纲之已属为己而不复致察。则鲜有不认贼为子者。故辨理欲为第二关。非为人也。非人欲也。则斯可谓纯乎善矣。而气有清浊。习有生熟。造次作用。不尽由心于此。而不审谛密检焉。则言动之发。易致偏倚。而非大中至善之则也。故矫气习就中正。为第三关。透此三关。而择善之事毕矣。
自检平日。百事不悠泛弛缓。则必忙急迫促。皆志不率气之病。又凡晓解文字。辨别事理。往往有不费探索。而能见人所不见者。而却于至浅至近众人所共知。或疏脱而不之省。盖气不甚昏。而质全欠粹。又禀赋粗免庸下。而工夫不能缜密故也。
年前有人遣书相问。用学问玩索等语。若劝勉之为者。其人素无行检。且不无背面欺负之迹。意辄不悦曰彼恶知此事。不过窃得古人几句话。要塡纸面空白耳。旋又自悔曰彼虽非其人。言则自好。何遽厌薄至此。是吾褊狭处也。又念夫夫出好言。反来人厌薄者。以行己不见信故也。于敌犹然。况余尝以尧舜三王诚正仁义之说。娓娓于君前屡矣。不知君之视己。有异于己之视夫夫耶。思之及此。不觉怵然背汗。
泽堂李文靖公。尝论东方学术曰。己卯被锢之后。学者潜相学习。惟恐人知。为之者虽绝少。而皆实为己。故毕竟成就者大。退溪诸贤是也。宣庙即阼以后。明主在上。崇儒重道。大臣承辅。皆以礼贤下士。为名为学者。殆家家有之。不久而东西分裂。完人盖少。而汝立,仁弘出其中。遗臭千古。原其故则饰外徇欲者多。以至于此。此论于古今学术衰盛诚伪之故。可谓核矣。及至今日。则世之待学问。又有一种道理。非崇非锢。置之度外。朝不讳诚正之言。而听者唇反。野不绝弓旌之士。而观者目笑。一以为僸佅之备物。一以为俳优之供剧。而当世所尚。自有事在。乃朱子所谓柔道不战之秘计。而学之种。几乎绝矣。
世与道交丧久矣。含章俭德。默默自守。固今日之时义。而乃若君子之存心。则何可苟也。求志达道。本末之具。不可缺也。用行舍藏。中正之则。不可偏也。至于言语文字。未须汲汲。而必不得已而有之。明天理正人心。力距诐淫。使一发千匀之緖。少赖以维持焉。则太上虽未可议。抑亦可以次之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君子何如。斯可谓之有道乎。曰言行合于理。斯可谓之有道矣。言行何如。斯可谓之合于理乎。曰出于心而无邪。措诸物而无违。传之后而无弊。斯可谓之合于理矣。
问。刚柔缓急。可矫而相济乎。曰矫之哉。宜和不宜杂。何谓和。何谓杂。曰节性而融于内谓之和。作意而强于外谓之杂。和如以蜜和水。蜜与水皆可食。杂如以砂杂米。砂与米皆不用。
问。善与中异乎。曰谓之异不可。谓之同亦未也。善有实着。中无定形。知为善然后。可以语中。未知为善者。不可以语中也。善义差阔。中体至精。行善而得其宜然后。可以称中。未得其宜。虽善不可以称中也。曰书曰执中。大学曰至善。其义何居。曰书所语者。圣人故只曰中。大学为学者设教。故不曰中而曰善。然加至以别之。善之极而中不外是矣。
问。恭之与谄。俭之与吝。何以异。曰尽礼于己恭也。求悦于人谄也。为天下节财俭也。为一身惜费吝也。
问。峩冠伟服。终日俨然。矜厉其容。迟重其辞。可谓敬乎。曰是敬之表也。非敬之衷也。何谓敬之衷。曰心志之存主无邪。精神之管摄不乱。求衷固自表始。表之似而衷之远。君子不与也。
我者身也。我我者心也。忽然而冥我失所在者。非我遂亡。我我者亡也。翻然而觉我便在是者。非我始存。我我者存也。我我者存。然后睿知生而仁义出矣。
期欲崇而处欲卑。视欲远而行欲近。
以圣人为准。以天下为度。非礼不言动。非义不取予。古之所谓广大。而今之所谓狭小也。以时俗为准。以身家为度。言动不必礼。悦人而便己可也。取予不必义。封利而巿恩可也。今之所谓广大。而古之所谓狭小也。士生今之世。能不以广大致誉。其于古几矣。
有定志而无成心。然后可与入道。有定志者。欲善之谓也。无成心者。求中之谓也。
欲善者。人之同情也。君子屈己而从善。小人援善而归己。
志不可不大。无学行以充之。窭人之说金璧也。气不可不刚。无道义以将之。狂人之蹈水火也。
天下之物。莫不本于理而形于气。故理不明。不足以揆事。气不厚。不足以成务。
禁无益之言。可以养德。省无益之事。可以养生。
向善要纯。守善要刚。向之谓深矣。而畸独之至。不能无贰者。不纯之故也。守之谓固矣。而穷厄之甚。不能无动者。不刚之故也。致刚在纯。致纯在精。何谓精。公私义利之辨而已矣。
行不可后。言不可先。行不欲缺。言不欲赘。何谓也。曰行者所以自治。言者所以教人。自治急故不可后。教人缓故不可先。行生于己。体之而方有。故不欲缺。言备于古。述之而已足。故不欲赘。
大学曰如恶恶臭。论语曰恶不仁。恶〈如字〉与不仁。皆在己之谓也。其在人也。则曰嘉善而矜不能。
恶恶不切。好善不笃。故如恶恶臭。先于如好好色。
同类相就。异类相背。物之理也。故为善然后。能好人之善。不为恶然后。能恶人之恶。见善而不能好。藉曰为善。吾未之信也。见恶而不能恶。藉曰不为恶。吾亦未之信也。何以知其然也。易曰类族辨物。
未必有大恶可诛。而有其萌。间辄发见。未必无小善可纪。而无其根。终亦消歇。此所谓众人也。除恶务绝其萌。为善务立其根。名之曰学者。恶萌绝善根立然后君子。
邵子曰。见不善人。未尝急去。见善人。未之知也。未尝急合。未尝急去。则终必去之矣。未尝急合。则终必合之矣。但不急尔。邵子所以深于易也。
无衅而攻人者。虽猛必挫。无故而亲人者。虽甘必毒。君子戒衅而不惧猛。审故而不悦甘。
自四海观之。一家者。吾身之私属也。自百世观之。一时者。吾身之暂遇也。然物无二本。故行仁自其属。则四海可推也。道无二辙。故行义从其遇。则百世可质也。薄其属而不亲曰是私也。非所以通四海也。此好仁之过也。佛与墨近之。轻其遇而不屑曰是暂也。非所以关百世也。此好义之过也。庄与杨近之。薄其属而不亲。则孝弟为贱行。轻其遇而不屑。则贤能为鄙德。贱孝弟者。伤彝败伦。鄙贤能者。同流合污。夫好仁而入于伤彝败伦。好义而归于同流合污。岂其本心哉。故君子莫大乎知。
有悟性者。可与语道。有笃性者。可与适道。悟多器薄。笃多机钝。故曰才难。
问。读书遗忘。不如不读。如之何则可。曰我则异于公。遗忘故不得不读。
切而不迫。裕而不弛。谨而不拘。通而不肆。沉潜而不溺。高明而不略。可谓善读书矣。
上世天人一。一之过而神道亵矣。中世圣人。析而二之。二之过而民德肆矣。知其一。又知其二。肆则制之。亵则防之。惟体天而长人者能之。
傅鳞介于鱼鳖。以御沾湿。备革氄于鸟兽。以待凉燠。狈阙足故辅狼而行之。𧎫蛣无目。故替蟹而眂之。虫豸蝡动。诡异万状。而生之所具。皆足以自用而无憾。此天地之至仁而造化之至巧也。惟仁所以立心。惟巧所以立政。立心之谓德。立政之谓才。才德兼备。然后可以参天地配造化。
不得已者。理气妙合之机也。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皆是物也。仁者循此而为仁。智者审此而为智。勇者决此而为勇。
有私己之我。有主宰之我。私己之我不可有。主宰之我不可无。绝四无我。私己之我也。千万人中。常知有我。〈许鲁斋语〉主宰之我也。然一念之发。察之未精。则认私己为主宰者有矣。此慎独君子所兢兢也。
怠于治己。锐于胜人。人之通患。而负俊气挟高阀者甚焉。使斯人也不幸而得志。善类祸而国受其病矣。
今之所谓强毅者。吾见之矣。以矜为能。以愎为守。若是者可与言哉。今之所谓温良者。吾见之矣。以无志为谦。以无操为中。若是者可与为哉。
小人千罪万恶。不惟不敢议。从而曲恕曰世俗之常。何足咎。古人之事。何可责。君子千冤万屈。不惟不肯辨。从而苛评曰修饰也矫激也。未尽善也。不无失也。何其厚于小人而薄于君子也。谓之非趋时附炎。吾不信也。
师者所以受道。友者所以辅善。未尝求道。安用受。于是乎世无师矣。未尝为善。安用辅。于是乎世无友矣。观乎世之无师友。人之不求道为善。可知也。
人不能无求。道之不求。所求何事。人不能无为。善之不为。所为何业。此在上者之忧也。
人类有万。而杰然特出者有二种。曰圣贤也。曰英雄也。道德上人。人所师范。谓之圣贤。智术过人。人所畏服。谓之英䧺。人不欲甘为下流。不慕乎此。必慕乎彼。慕圣贤而不至者。不失为谨饬士大夫。下焉则书生学究。虽不适用。亦无大害。慕英雄而不至者。决裂廉防。跳越礼法。诈诞鄙悖。无所不为。古之奸回憸壬。乱臣贼子。凶国祸天下者。皆慕英雄而不至者也。观乎朝听乎野。讳言圣贤而喜谈英雄。国之治乱。可知也。
朱子曰。真正大英雄人。从战兢临履做出来。英雄而不圣贤有之矣。未有圣贤而不英雄者也。
贤明之君。清俭之宰。未尝家与而人给之也。视其民则肥。其民肥其国安。庸暗之君。贪侈之宰。未尝家夺而人攘之也。视其民则瘠。其民瘠其国危。民瘠国危。乱亡将至。犹曰我未尝攘民而使之瘠也。其亦不思已矣。
桓灵之昏。诏令谕民。必称尧舜。故曰违上所命。从厥攸好。京桧之奸。奏议告君。必援周孔。故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松柏之痈瘇短也。樲棘议之则妄矣。骥骝之踶啮病也。驴犊讥之则不知量也。
智不足以经纶事务。而诈足以操弄威福。仁不足以膏泽生民。而惠足以喣濡私昵。勇不足以干城王室。而强足以钳制朝列。邦无道则贵。邦有道则诛。
平居言笑和而有制者。教化刑罚之本也。日用事为。审而不错者。位天地育万物之基也。
削弱昏懦。莫如定哀也。问使臣服民。则有意于治其国者也。奢僭专恣。莫如季氏也。问使民敬忠以劝。则有意于教化风俗者也。后世君相。有不及定哀季氏也者亦多矣。吾夫子之眷顾不忍去鲁者。其或以是欤。
心衡目鉴而戮誉阿之左右。然后可以革邪归正。衣布冠帛而任拔园葵之相。然后可以化奢为俭。不然。虽嘉谟如雨。峻宪如霜。是犹决河流于上。而下翳苇萧。与狐谋裘而使猩猩禁酒也。
耐一难耐境。不动性气。增一分德量。处一难处事。不失道理。长一层才智。
骄吝者。百病之根也。名利者。万恶之基也。内绝骄吝。然后存心实。外超名利。然后见理明。不绝不超。虽曰为学。终不离虚伪邪暗四字。
德者本也。辞者末也。进德足矣。又曰修辞何也。辞近于文。修疑于饰。修辞何以立诚。曰辞者心之形也。修者辞之真也。心发而著乎辞。辞成而准乎心。过非真也。不及非真也。无过不及。形之惟肖。然后方谓之真。方谓之修。故曰修辞立其诚。立也者。有质可见之谓也。诚也者。无伪可容之谓也。
立心要弘广。而迂疏者托焉。做事贵密察。而纤琐者依焉。柔和少操执。刚介多刻削。慎重患姑息。敏锐忌轻脱。择善不精。而以坚确自喜者当路。则误国戕民。趍义不勇。而以恬静为悦者临难。则遗君后亲。有是德而无是病。惟有学者能之。
熟阅群儒之义疏。然后知程朱学术可宗。博观百家之著撰。然后知韩欧文轨可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