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先生文集 (田愚)/前编卷六
书
编辑答金骏荣庚子
编辑笔上仁义。如用以褒善。则是顺佗仁之性。〈语类言。甁灯人用之顺著佗理始得。〉用以诛恶。则是顺佗义之性。若用曲笔以翻原来是非。是不顺佗本然之性。此以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不和一段观之。庶几可见也耶。〈如人教得人为善。则是顺佗固有之性。若驱人为不善。则是逆佗本然之性也。〉蜜性之说。此物本有和脾补中之仁。亦有去恶解毒之义。而二用之实处。便是信。大抵此物上原无此理。人之用之如何。有此呈验。决非人之所强造。故曰顺著佗理也。试用精心默究。天下万物。无一不然。看得彻时。使人欢喜。然朱子之谓不消分。尤翁之谓蜜无信者。乃敢如是云云。固知其未安。但大全答陈才卿书。言微物之性。如何见得不是仁义礼智。箚疑释讲义。人物莫不得其所以生者云。所以生。谓仁义礼智之性。今以二先生之言。发二先生所未及言之意。恐似无不可者。如何如何。
答金骏荣
编辑子路伤勇。当以集注为正。其答伯丰书。为救弊而发。所论甚善。允和所疑。不记如何。但嫌于反侧不忠。而安于以子拒父。则失轻重之权尔。盖食不避难。本谓常仕者遇当死而不爱其生。不谓一食其禄。则虽彝伦乖乱。不复可避也。但记程子言。子路当时不得而不死。〈大意如此。〉此似以事势言。非谓义理之当然。朱子之言。子路全义理。管仲全功利。此槩以两人对言如此。非必谓死卫之得正尔。
六经之言。在涵蓄中默识心通解义理。若一向靠书策。何由得居之安资之深。不惟自失。兼以误人两段。皆伊川语。吾辈于此个道理。实少默识心通之趣。而却全靠著古人言语。无或有自失误人之弊耶。
答金骏荣
编辑权思祖问。冬至祭始祖。伊川义起。而朱子则初也祭。后以僭废。今举世人于冬至祭近祖。是待近祖以始祖也。岂非莫大之嫌乎。性潭极是之曰。善哉。如君之问。自宋至我东。行之既久。习俗难变。按此习俗难变之语。则恐指参礼而言也。盖参礼与祭礼不同云云。
始祖之祭。程子以一阳始生。令只设一位。朱子答南轩书。亦言时祭用分至。则冬至二祭相仍。亦近烦渎。今改用卜日之制。此亦见冬至专意始祖之意矣。然今既以似僭而废。则高曾以下岁事之仍用分至。既无嫌于一阳一位之义。又不碍于二祭相仍之渎。则权氏之问。性潭之答。皆不敢知也。且若以参为祭。则恐尤未安。大抵来示云云得之矣。但以大全陈明仲书。不更别祭。为不行参礼者。却似未察。朱子意本谓是日既祭始祖。是月佗日。又当行岁事。故不更别祭。非谓不行参礼也。盖时祭月中不行参礼。礼无其文。则何可指别祭为参耶。而箚疑所论。亦如来谕。恐合更商。
龟峯据朱子答南轩书。谓分至不可为式。此似未然。语类问旧尝收先生一本祭仪。时祭用卜日。〈此似指家礼。〉今闻却用分至祭。〈此是朱子后来所定宗法。〉是如何。曰。卜日无定。虑有不虔。司马公云。只用分至亦可。此说在张书之后。且二祭烦渎。故改用卜日。今既不祭始祖。又无此嫌。且张子所论分至取其阴阳往来。又取其气之中。又贵其时之均一段。实有意义。不可不思也。如何如何。
朱桓论嘉靖变礼曰。大礼之议。杨廷和为之倡。举朝翕然同声。大抵本宋司马光,程颐濮园议。然英宗长育宫中。名称素定。而世宗奉诏嗣位。承武宗后。事势各殊。诸臣徒见先贤大儒成说可据。求无得罪天下后世。而未暇为世宗熟计审处。准酌情理。以求至当。争之愈力。失之愈深。惜矣。〈此出历代名贤言行录。杨慎赞。〉按此朱桓说。甚非是云云。
所论朱桓之说。是矣。帝王家以宗亲入承大统者。不问昭穆。以前王为祢庙为正。其追崇私亲。非礼之大者。不可为训也。初世宗览礼部状。谓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也。殊不知嗣位即为之子。非有二义也。朱桓不识此义。乃区区立辨于长育宫中。奉诏嗣位之间。而咎诸臣未暇为世宗熟计。不知何谓也。记得南塘集。有王家只择贤。无立后云云。此据仪礼取同宗支子为后之文。而谓立后只是私家之礼。然则置伊川晦翁于何地。未审塘老如何如是立异也。
答金骏荣
编辑天子不亲迎。左氏太略。故尝疑之。今以来示伊川所谓且如秦君娶于楚。岂可越国亲迎。所谓亲迎者。迎于馆之说观之。更无可疑。
所示学宫释奠五圣位三献。从祀位一献。皆无拜。此何故也。朱子大全释菜仪。诣先圣前。奠酌读祝。献官再拜。次诣配位从祀位。如初仪。配位从祀位。皆有拜。想近俗所定误矣。今据大全语类行时祭日。正位三献毕。祔位一献有拜。虽违家礼。而此是朱子晩年所行。恐无可疑。〈此一义。幸遍以告诸君之行时祭者也。〉
答金骏荣辛丑
编辑论语宰我问社章集注云云。小注程氏云云。
孔注凡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朱子增以为主三字。谓以树为社主。使神依焉。然古社主以石。不以树。〈周礼小宗伯。郑注。社之主。以石为之。〉盖社坛而不屋。以受霜露风雨。若用木主。何以藏之。观胜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可见。沙随木主之说。恐考之未详。〈社主用石。见于吕氏春秋。崔灵恩,张齐贤后魏书四书辨正。论语后案诸书者。引据甚明。〉程氏说齐论本张包周本。皆以问社。作问主。故云然。然杜预,何休。俱用以解春秋。则昔人归之异说而可勿道者。不可以为据耳。
与金骏荣
编辑安定门人孙氏觉传下。黄百家言。王介甫颇与先生交好。二经义外。原欲解春秋。以行天下。见先生之解。其心知不复能胜。遂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其始由于忮刻。而终之以无忌惮。先生既与介甫异议。连遭贬斥。不以介意。介甫退居锺山。先生远访道旧。迨其死。又诔之。嗟乎。学问之德量不同。如此。〈百家语止此。〉此见前辈忠厚。非后人所及。深可叹服。但未见其诔文所言如何。此为可恨也。刘氏彝。安定称其善治水。然吕氏有云。执事始抗荆公。既而为之用。宋史遂与沈起,沈括同传。是其晩节。为可惜也。莫氏君陈。亦从安定学。笃志力行。不乐仕。煕宁中。新置大法科。莫氏中首选。甚为荆公所器重。胡公门人。有与安石忤者。有为安石用者。此在当人。不宜以之訾胡公也。近日儒门诸人。或仕于权要之手。亦犹是也。日前所问何人为申某所荐。似是张某也。
答金骏荣
编辑石林过庭录。载上蔡说。伊川参灵源僧。后有得。遂反去。偸其说以为己使。是为洛学。朱子尝疑石林。固不足信。上蔡如何有此说。曾见光老。示及灵源与伊川帖。后见山谷集。载此帖。有跋语。乃与潘子真书。非与伊川明矣。朱门人问。灵源此帖。今人皆将做与伊川书。恐后人以入传灯录中。不知可于何书注破。先生答云。某十年前。闻此事。半夜起来。为作文。其好辩甚也。此详见语类释氏门。有二段。自今观之。谓伊川偸佛说为己使。尺童犹不信也。朱子何以中夜而起。作文以辨之。殊不知后人之不信。实赖前辈辨明之力也。如日前林子敬所论某某之诬。不足辨明。虽亦见得一偏道理。而却于世教全体处。全未有见。又觉得有轻自主张。而率尔妄论之象。愚不爱人如此。然渠不曾虚心求益。故只大槩答去。未尝子仔细说与尔。不知此意于浑然一体之仁及义礼智信皆仁之训。有所背否。此亦是竆理养性之一事。不可草草打过也。同春尝曰。郑愚伏诸公。闻仁弘诬诋退溪以丧童之说。以为若不明辨。终为暗昧之事。遂于退溪年谱中。追录妾子某生于某年之下。故其板本。显有追录痕迹。〈见宋子大全。〉余谓辨诬。亦有两般。只因彼之诬言。而明此之实迹。虽孟子。亦尝为之。此何可非之。若因其辨诬而挤人于凶邪之类。以泄其私忿。则非士君子之所为也。
答金骏荣
编辑柳温润有馀而公明不足。故论人论理。每欠精核。其于余。往往有不近人情语。然非必皆其所造。类多偏信李谗。强从金胁而然尔。故余答渠最后书。引大学五辟。论语明远之训以箴之。不谓其终莫省悟也。孔文仲晩乃自知为小人所绐。愤郁呕血而死。此为君子所戒。而今人则能为文仲。亦自不易。绝可叹也。来书举余答申子中书。凡从余游者。于华丈与柳氏。毋得有訾讥一段。而曰此观柳集云云。则仁厚气象。果何如哉。后世自有具眼者。此终是有比幷较量意思。似未若存得爱惜之为深远也。如何如何。
答金骏荣
编辑理同性不同。愚尝有注释。而友明台以为明白开豁。质诸后贤。庶乎其不贰。盥诵不已。今将草本呈览。订还是望。栗翁说。若不活看。则所谓性者。将永为偏局底物事。岂先生之本意哉。如信不及。则请以先生佗语晓之。其答牛溪书。论天地万物圣人。皆有定性而无变。故更无修为之术。惟众人气质。有万不同。而浊者可变而之清。驳者可变而之粹。故修为之功。独在于此。若执此而谓圣之性非凡之性。可乎。〈圣有定性。凡无定性。故云。〉圣贤之言。指有所在。学者之见。意有所蔽。故竟致金屑之翳眼。大可叹也。〈理同性不同。从来据者既失其指。疑者亦未说明。所以辨说愈多。而睽戾愈甚。自得愚之注释。庶几后贤省得几多气力。似亦非小事也。〉○朱子尝论至诚尽性而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论万物异体而曰。理绝不同。此又性同理异之说也。栗翁尝论天地之性而曰。人物一也。论理之乘气而曰。局于一物。故理绝不同。此又性通理局之说也。此与或者所引理同性异,理通气局两段。显然相反。若不能以意逆志。使各相会通。而必欲执言迷指。令互相隔碍。则永无缘见道矣。朱子曰。这个道理。吾身也在里面。万物也在里面。天地也在里面。通同只是一个物事。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之流。便见得也是此理。无往而非极致。但天命至公。人心便私。所以与天地不相似。而今讲学便要去得与天地不相似处。要与天地相似。昔尝读此。不觉憬然有悟。悚然有动。盖善观者。不惟破湖洛之争。亦可以希圣天之妙矣。
答金骏荣
编辑俯询释氏性理异同。彼认心觉为性。千言万语。只要教此性不昏昧。其佗不能管得。故凡性中所有人伦事物身心家国之理。指为障性之物而欲尽去之。其所认以为性与理者。直是不同。近世吾儒中。有指心为理。指家务为碍著学问者。其实却与彼一般矣。
答金骏荣
编辑杨墨。学仁义而差者。是本以道心而失正者耶。且其失正。是有心抑无心。桓文之假仁义。不可谓道心。则直属之人心耶。虽有尊华攘夷之功。然谓之人心之得正者。则又不可云云。
杨墨之学仁义。本以道心。但因智昏而失正也。其失正之始。实由无心。至其陷溺之深。却复有心。以饰其说也。桓文之假仁义。原从私意起见。非特人心而已。其尊周攘夷之功。亦只是成就得个私意尔。不可谓人心之得正者。来示似已见此意矣。
朱子论杨墨云。本其设心。岂有邪哉。皆以善而为之耳。特于本原之际。微有毫厘之差云云。据此则可见矣。但吾辈于学。可不审其路脉。而槩以不甚悖于前训自恃耶。每于程门诸公之背其师说而淫于老佛处。深自惶惧。而不敢自肆。切望贤弟。亦宜深加戒慎。期以勿失圣人正脉也。
答金骏荣壬寅
编辑知觉之理。统谓之性则得矣。单说是智。则恐合商量。朱子平日言知觉智之事。又言智有知觉。又言觉是智之用。此类甚多。然以四书注考之全别。今不当舍定论而从旧说矣。况农翁又尝言。知觉非惟不可以为智。亦不可以为智之用。则答道以书。知觉之理既是智。则谓智之用。亦何不可者。无乃别有所为耶。又检杂识云。精英之气。便自虚灵。于是有知觉。而知觉上面所乘载而运用。又莫非此理。则固未有无理之知觉。是以言知觉之大用。虽不可外理〈此三个理字。统指四德言。〉而为言。求知觉之本色。则又不可舍气而佗求。此段五个知觉。试以智之用替换看。一个或有苟且依俙。可以说得去者否。以此知道以书。是一时别义。非其平生定见也。黄启阳以知觉知识总归于智。金仁父却将知觉属心。知识属智。虽皆有前据。然以四书注释之说一心理气之实。考验之。决不如此。故亦尝为屡言之。只被先入为主。十牛难回。方且任之。然于心不能无耿耿者存。而老弟于仁父之言。似未免骑墙。而今于知觉。又有咬嚼不破之象。此实愚未曾实体而明辨之过。自今欲专反己自验。俟得晓透。然后方敢与朋友言之耳。○人心有觉。〈此觉字包知识言。〉道体无为。心能尽性。性不知检其心。觉为知能。是互文也。盖人心有为。故能尽性。性体无觉。故不知检。今以知觉知识属智。果与上文。〈上文指集注。〉无碍否。○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知觉当之。以智之用为性。果为告子之实病耶。○以气言之。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知觉果为智之用。则以气言之之云。何所著落。且此谓智之用。人物槩同耶。○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此谓人心皆有智之用云耶。抑谓人心智之用。皆有知识云耶。○心之虚灵知觉。原于性命。此当以心灵所发智之用。原于仁义礼智之意看得耶。〈四书注说。今且拈出数段为例而立问。试为思其所以答者。〉○周子曰。神发知矣。〈此知字。幷觉识言。〉此谓水之神发智之用否。○朱子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与形气渣滓。正作对。此亦谓智之用。是水气灵处否。智之用。何以与形气。正作对耶。○又曰。性即理也。今人往往指有知觉者为性。只说得个心。智若果有知觉。则今人之指有知觉者为性。当为不易之言。乃谓只说得心。何也。○又曰。有知有觉者。皆气之所为也。凡智之有知有觉者。如何皆气之所为。○又曰。至静之时。有能知觉者。未发时何以先有智之用。○又曰。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至静之中。心之思虑。固当未萌。性智之用。如何不昧。且此与虚灵不昧。亦有属心属理之分耶。○又曰。释氏以识神为根本。若吾儒之论。则此是心之妙用。如何无得。但以此语性则无交涉耳。识神是指知觉言也。释氏果能以智之用。为根本耶。又智之用。如何反为心之妙用。○又曰。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又曰。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此谓心之智之用。为具此理而行此情者耶。又谓智之用。即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耶。○尤庵曰。圣贤论心。以知觉为主。而知觉即气也。圣贤之论心。何为独以智之用为主。而智之用。又何以即是气耶。○农岩曰。气之虚灵。自会知觉。初不干仁义礼智事也。知觉果为智之用。则如何说不干智之事也。
愚有心本性三字。诸公苟能相信得及。凡言灵觉神明知识悟彻之属。皆是心之妙用。而原于性之真体。只此两句。已是多了。今于此三字。未深体会。所以有此多言。言愈多而心愈杂。体愈深而道愈明。明道减尽便没事之言。极有味也。今只骋浮辩。故惟恐发之不尽。争之不力。如欲实履。即言者既惧行之未副。听者亦苦说之太繁。惟深知减尽无事之妙者。始可与言学矣。觌面相呈数语。便将底里尽露书札。终日写究亦未了。但使人起厌。此岂愚之所乐为哉。〈愚告谕诸贤。不合太多。而恐诸贤不晓之意切。故说得口破。写得笔秃。下梢反致诸贤于此理看得低了。不自会潜绎而实验之。亦甚害事。老弟将来接引后辈。须存得此戒可也。〉
答金骏荣
编辑程子曰。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朱子曰。公者所以体仁。〈仁说〉二说。是同是别云云。
愚按公而以人体之。谓至公之理。人将此心去体得。前后说者多谓体仁。误也。今以语类铢谟二录。大全北溪答问写呈。细绎之可见也。愚意此等语。须要切己。自体验。始能有益于底里实事。而无负乎圣贤指教矣。若只看得破。不会体得实。如何有长进。此意前此。非不知之。近日觉得。更痛切耳。吾曹俱老矣。大事未集。前程不远。若不汲汲实做真功夫。却将没紧要底。空费了无几精力。虚度了有限光阴。则待到雨罢庭空。水落石出时节。更无一物可携去。岂不深可痛悼。愿与老弟。省却闲酬酢。只就精义体仁上。日夜用心。庶有晩景进趣。幸切勉之。
语类体者。是以人而体公。盖人撑拄这公作骨子。则无私心而仁矣。〈铢。〉○未可以公为仁。须是体之以人。方是仁。〈谟。〉○大全陈安卿问。公如何体。亦不过克尽己私。至于此心豁然。莹净光洁。纯是天理之公。则天地生物之意常存。曰。此说得之。
答金骏荣
编辑问。伍子胥事。圣人是之。朱子曰。圣人何尝有明文是子胥来。今之为春秋者。都是如此。〈语类百三十三之十五板。〉问。伍子胥。朱子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谓之乱臣贼子。亦未可。又问。还是以其出亡在外而言。亦可以为通论否。曰。古人自有这般事。如不为旧君服之义可见。后世天下一家。事体又别。然亦以其出亡之故。若曾臣事之。亦不可也。〈语类百三十四之九板。〉○骏荣按。伍奢虽以无罪见杀。不可谓不受诛也。且子胥。虽出亡在外而不曾臣事之。然楚乃父母之国也。假手于楚之仇国。而快心于父祖所事之君。岂合道理。朱子说后段终可疑。恐是记录之误。未知如何。
子胥事。愚寻常非之。来谕云云。善矣善矣。曾见南轩集。亦以子胥为非。朱子后说。木之丁巳所闻。前说。僴戊午以后所闻。皆是晩年说话。而当以僩录为正。
下示横渠心宁静云云一段。恐当以定性书横渠发问之说。反对看。心宁静于此。一向定叠。即定性未能不动之反也。目前纵有何事亦不恤。即犹累于外物之反也。休将间细碎在思虑。欲其宁静而一向定叠者也。然则此与程子所言动亦定。静亦定。其规模气象。恐似不同耳。盖张子其强探力取之意多。涵泳完养之功少。故既闻程子定性之说。而改其前见。然犹未及程子所言定性底地位也欤。以朱子所答此理固然。然亦须是真实知至物格。方得自然如此之训观之。此亦地位非不煞高。但不似程子之说耳。
所论横渠语精矣。纵有何事亦不恤。恐非自然之道也。然休将细碎入心。差可受用。
沙溪先生不为长子立后事。梅翁所论有二说。一曰。古法。必有与者受者。然后乃可立后。故沙翁长子夫妻俱没。无受之者。不得立后。一曰。沙翁之为长子。尤翁之为伯兄。皆不立其后。何也。恐不当以大贤家法而效之也。未知后说为定论耶。
大典父母俱没者。不许立后。情理可矜者。门长上言。沙翁宅事。岂其情理不至于可矜者。故不得已而依法典为之耶。大抵立后为后一款。是何等变礼。而可以轻易为之耶。非大宗无为后之义。此是大经。而后人无所难慎。遂成人家常茶饭。大可叹也。
师服心丧三年者。当解官。期以下。恐不必然。昔吕子约遭东莱丧。持心丧解官矣。〈右小尹说〉按子约于东莱。既服兄期制。又为师心丧期。故通谓之三年耶。抑更为心丧三年耶。且师丧解官。今亦可行否。
期丧去官。古人行之者甚众。非独吕子约为然。东莱卒于辛丑七月。子约以壬寅冬之官。其曰持心丧。只指期年。〈盖期服。葬后饮酒食肉。而子约于东莱葬后。亦行素。故曰心丧。〉
师丧去官。汉时有之。如延笃,孔昱,〈后汉书〉刘焉。〈蜀志〉幷见于史。而荀淑之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则朝廷固已许之矣。但念使孔子为相。颜曾以下。皆为大官。而孔子卒。则诸门人皆以心丧而解官。恐难如此。虽不合弃官。而掌乐之职。使佗人代之。可也。今则更难议此。
玉藻曰。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陈注。父有丧服。子不可用纯吉。故曰子姓之冠。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故谓之子姓。方氏曰。为祖之亡也。故冠缟以示其凶。陆氏曰。缟冠玄武。孙为祖既祥之冠。子姓适孙也。期而小祥。孙为祖服除矣。而父之服未除。不敢纯吉。据此则孙之于祖期而服除。犹为之缟冠。况服未除之前乎。世俗于居常出入。例着俗制黑笠。此甚无谓。
所论甚善。但今之执政者。既不能明父子君臣之伦。况可与之议制度文为耶。愚曾在苏城。令诸人之遭期丧者。戴白笠。至今犹有行之者。此可谓为之兆也耶。
与金骏荣
编辑支子权摄主祭改题。有南溪说。〈增解八册卅一板。〉不知此可遵否。鄙见宗孙死。而有妻将立后。而诸父禫后。何敢改题先代祀板乎。增解如此处极多。每欲与诸友。一番整理过。而精力日短。有志未就。可恨耳。
某礼。五霸犹然。而为孟子所取。则后世人臣之遭此变者。小官去之亦可。至于大官。不可以汉唐谬例为诿而不之谏也。如不早图而事遂成。然后以不参贺班而被祸。不亦晩乎。此义不可不讲定。而切不可与后进轻说也。〈某礼。指尊嫔为后事。○此追识。〉
某礼。必无收议之理。而在野儒臣。未及详知里许之前。难可陈疏。若名位已定。则又无及矣。此以从前上疏者。言其自初无言之人。又似不同。更详教之。如何。
答金骏荣
编辑某人是张氏脚下。而其说槩与柳穉程相似。恨不得尽写答柳书而示之也。异论方炽。圣传几息。不佞身既处贱而莫能捍。识亦未邃而不能阐。当此之时。若得大贤在高位而任卫辟之责。则必奏只手回天之功。惜乎。世之儒流。默契笃修之实尚少。意气加人之习过多。藏身不恕。莫能谕人。不知圣门宗旨何时而日朗。异学家计何时而冰销。中夜而起。独自癙忧而已。愿诸贤读书。以四子朱注为定本。而外佗文集语录之有异底。随宜去取。为学靠颜氏四勿作主脑。而其诸名物制度之不及者。量力理会。至于虑以下人。宽以容物。孚以格天。义以持世之道。又要尽心而不可忽也。躬所未届。僭易奉闻。幸与存察。〈欲阐斯文空白首。此贱子自志语。欲字几多心力。空字几多慨叹。来书注语。直使人惭愧惭愧。〉
与金骏荣癸卯
编辑语类九十五卷九板。贺孙录曰。智字与知识之知。不同。智是具是非之理。知识是察识好恶。如仁父意。此当曰智具知识。而知识出于智。今不然何也。
知觉察识。泛言则属之智一边。亦无不可。故自语,孟,程,张以下。亦多如此说。但细辨其本色界至。则自是心之灵处。非智性之发也。如何如何。此一义若不明。则心性理气之辨乱矣。不可以不审也。
答金骏荣
编辑所以然以字。属理属气云云。
以用也。就心之能然处言。则是气也。就其所用而能然底言。则是理也。前后来谕。或使由字。或使因字。似亦近之。恐未若直以用义言之之为更分晓也。如动以天。以圣人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言之。以字无碍。若直指道体。则朱子谓之以字下不得矣。然则以字之属心不属理。可见矣。大全以仁爱。爱是能然。仁是心之所以爱也。语自通畅。只被华西认心为理。故以字归于理之以而指意觉得碍窒矣。
与金骏荣
编辑农翁四七说中。十分至浊之人一段。寻常未达。盖性到急迫处。不待清气而自能发出来。则道体无为一句。只可言于常时。而不可通于急处耶。
至浊之气。其本则清。故才见孺子入井。便能不碍恻隐。此可验矣。本庵说。虽至浊之气。不觉忽开。此似未尽。须是知气之本清一著。便省得许多安排布置也。
因心石书来。见金监役有猥笔跋。谓栗翁过失。当讳之不宣。又谓芦与洙泗濂闽合。指尊慕栗翁者。为㬥扬先正过失于天下后世。终谓尊先正者。莫如我奇李二先生。心石谓其渊源授受。出于开门人之宗旨。愚谓金之心肝绽露无馀。而今而后。尚欲分疏栗翁见疑之说耶。
士之出身。系于义。不系于严旨。若不当出。则严旨之下。虽至县狱自囚。恐未可轻进而失其义也。
西来所闻甚危急。如果然也。在外宰臣儒臣。偃然在家。得无未安耶。大抵儒林奔问。亦无定规。潜冶至有因乱媒进之说。窃恐此不必如此说。而亦不可不虑也。但分义所在。君父播越。或在围城。则恐不可不奔问。未知渊丈欲如何处之。甚以为郁耳。大抵所闻愈急。则决难晏然而已。幸到底商确。以示之也。〈今日形便。视丙寅华西奔问时。不啻加一层矣。彼时可以不赴。而犹且为之。故识者。议其后耳。〉以今时局言之。围城一款。似与昔贤所处不同。惟有去邠。可以奔问而已耶。商教之也。以今身病观之。出门触风。必死于道路。然若有急报。如何敢安坐耶。大抵西奇。须从具令频频探知也。
答金骏荣
编辑潜冶因乱媒进之说。从前未甚洒然。先师亦未之从矣。但在外儒臣。与宰相之退野者。处义又似少异。则临乱奔问。亦自有斟酌矣。
不可以某氏之荐而轻动。来谕极是。盖其出脚。已失精义。今被其荐而出。则岂无后贤之议耶。当出而不出。不当出而出。均于失己也。
见今四处士友。互相排击。此如何可以救得。欲撰一篇文字。论理公平。觊其息争。而惜乎无退老之养。栗翁之公也。
与金骏荣
编辑乾元亨利贞传下小注第十段。刚健柔顺。两人静坐。各有一般意思。此似只指未接物时言。若论未发。则两人气象。更无些子异处否。〈文王,太姒,明道,伊川。同一未发。而其气象。恐不同。以此思之如何。〉
本义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天未成形之前。初无所谓健。而至生天。始可言健乎。且天之性。只健而已乎。南塘诗云。即木为仁难换义。无阳说健恐尤玄。此意如何。〈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此亦必以木之理。单说为得否。男之性健。亦只一理而已乎。〉
答金骏荣
编辑郭氏异术。似是我邦之俗讹。而至出于日人新报。不幸大矣。召命安知其必系于此。吾辈道理。只祝其善后。如日前所告。乃为君子公平广大之心耳。人虽来问。只以此答之。慎勿随众漫及之也。郭如不善出场。非惟自家狼狈。朝廷儒林。无不狼狈。所系甚大。大可虑也。
与金骏荣
编辑曩贤弟说芦碑。显有逼拶先贤之迹。欲著一说以论之。不知已下笔否。盖勉台是吾党之善类。不可不相惜。而亦不容不直言也。盖其文谓性命理气。舍后儒之缴纷。而直求诸程朱。其下继之曰。所著猥笔私议理通定字诸篇。皆所以深惩俗学之弊。其下又结之曰。天下大变有三。妻夺夫位。臣夺君位。夷夺华位。若气夺理位。则彼三变者。即次第事耳。今据猥笔观之。所谓气夺理位。明明直指栗谷先生而言。然则彼三变者。皆栗翁为之本也。夫既以栗翁为三变之本。则其侵斥无复馀地。而头脑已判矣。铭语所谓操戈入室者。岂非自道其实欤。吾闻夏之当内。夷之当外。待师生而明矣。君之当尊。臣之当卑。夫之当倡。妻之当随。无不待师生而明矣。至于理之当主。气之当检。亦必待师生而后明矣。由是。师生之义正。则天下万法皆正矣。师生之义乱。则天下万法无不淆乱。而不可振矣。夫栗谷先生。非我东方第一大宗师乎。而芦沙岂非栗翁之后学乎。以后学而放言斥师。若是其率尔。则弟夺师位。犹属歇后。岂非三变之前。又一大变也乎。如曰我何尝师栗谷。则铭中又何以有栗尤准的之云乎。乍合乍离。只见其心劳日拙矣。又有大不可晓者。铭言阴阳动静。是曰天命。此言何谓也。既以阴阳动静。直谓之天命。则阴阳动静之所以然者。天命之上。又有天命。是真所谓两本领者矣。窃观上下数千年间。吾儒门中。未闻有指阴阳动静为天命者。独陆子静一人。谓阴阳为形上。而被朱子昧于道器之斥矣。彼方自谓俟后世之朱子质焉。而反自归于与朱子角立之象山。何也。一言以蔽之曰。指阴阳动静为形上天命。则序文所谓造化枢纽。遂为混沦儱侗。和泥带水之物者。不幸而近之矣。岂不可惧哉。今夫道不直则不见。安可以相惜之私。而废天理之公哉。虽然此台今既还收其文。士友之处之。宜与前日少异。盖尝闻朱子之告李诚父曰。覆护善人。掩其疵疾之意。不可忘。今日我辈。正宜存得此个义谛。如何如何。贤弟如有所论。因便寄示。至恳。
与金骏荣乙巳
编辑芦沙据石渠议。许人间代为后者。为数四矣余谓无子而有孙。无孙而有曾玄以下。无父而有祖。无祖而有曾高以上。皆为乱父子之伦。而天理之所必无。人心之所不安也。是安忍教人为之乎。夫言者。心声也。德之符也。德厚者。其言合义而近情。德薄者。其论乖义而远情。故辅潜庵有云。若就言上。看得分明。其德无馀蕴矣。崔台则尝以鬼神出后。为斁伦之大者。而用于奏御文字矣。及问芦说之得失。则乃以朝家旷荡之典一句笼罩之。然则曩所谓鬼神出后。独非朝廷之命耶。是知君子之于本原心术。不可以不明且正也。若夫文章气节。须从学识中做将出来。乃为至善耳。
语类僩录。是先生最晩年议论。而其一句有曰。人之所以能运动。都是魂使之尔。或者将以魂字本领。魂夺理位等语诮之耶。〈看所以字及都是字及使之字。彼将如何解耶。〉
答金骏荣
编辑懿孝宫服制云云。
今日服制之误。虽非目下第一大事。然圣人于礼义。最以别嫌明微为重。今臣庶于小内丧服期。与内丧无差。则是有二母之疑矣。有二母则有二君。岂非变之大者乎。渊斋只呈进慰疏而已。勉庵则袖箚有所奏达。而未闻有变动之议。柰何柰何。
先墓岁一祭。因懿孝宫丧。既已停退矣。待明春追举。未知无悖耶。
今年墓祀。明春追行。未知果如何耳。盖岁一祭。经岁则与时祭过时。为一例。虽情理缺然。然未见礼义之必然也。元朝墓祭。朱子有除夕前行之之教。节日墓祀。前贤有退行之论。此若可为傍照。而恐终非正证。如何如何。
补编小内丧。则惟大祀殡后用乐。公除后凡祭。皆用乐。据此则公除前。士庶家忌墓祭略设。恐无不可。但今见朝令。则直用内丧之礼。然则卒哭前略设。亦不敢举论。然此既是无于礼之礼。则岂可无斟酌之道乎。公除后忌墓祭。似当略设。未知如何。
丧礼补编。小丧公除后。行祭如常。故私家忌墓祭。亦略设伸情。朔参俗节。幷待卒哭已矣。然则今此小内丧。亦当仿此而行。昔年惠庆宫襄礼前。令私家停享。当时大臣礼官之误也。然未知今日仪注。又将如何。
明宪太后小祥。以同宫有丧。将退行于正月矣。以私家小祥虽退行。而期服人。则除服于初期之日观之。则臣民除服。当在于至月望日。而国服与私期服。事体迥别。且无朝家指挥。则未行小祥之前。擅自除服。亦甚唐突云云。
国练退行前。臣庶期服。不可径除。此似与私家事体。不同。
与金骏荣
编辑华西雅言。言心能具众理者。理也。不能具得一理者。有气故也。如改云能具众理者本心也。不能具得一理者有客气故也。下句仿此。则可说得去。然章句所谓具众理应万事。只就心灵上言其本来体用而已。且人有此形气。故有心而能具理应事。今曰云云。则必也无气底人。乃能具理应事。恐非章句本旨。且圣人未尝无气质。则以其有气之故。而遂谓之不能具理应事可乎。愚于华说。累年商量。至聚得朱子以下诸家说。欲与之参看。而得其可通之道。然终觉未甚洒然。盖朱子先说存得心。故可以言足以具众理。可以应万事矣。辅氏方论圣人之全德。故可以言一事而五性具矣。李继善先说气欲昏之故。可以言无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矣。胡敬斋先说心驰外。故可以言何能具众理应万事矣。老洲说又只与章句一意矣。诸说未见有才说个气。便不能具得理应得事底意思。故愚欲于有气两字之间。另著一客字。未知如何。〈以心能具理应事。直名为理。亦当子仔细消详矣。〉
圣人之心。虽酬酢万变。而元不少动。如鉴衡之于物。妍媸轻重。随来随应。而其空其平者。固自如也。以此观之。兰溪说似无害。盖烦扰字宜轻看。不当赚做病痛说也。
大学或问正心章注。卢氏说末。有感之中。未尝无寂者存之云。此与范语参究。朱子答南轩书。亦有感而未尝不寂之云。范氏百虑烦扰一句。只做个感字看。都无许多葛藤矣。
答金骏荣
编辑勉台登对。既说及师友。则宜请伸洪在鹤之冤。而迄未之闻。何也。洪之疏辞。忠直痛切。可用而不可罪。况杀之乎。况其言至今历历可验。岂不可伸其冤乎。昔年尝答人问。偶语及其老亲下布衣出言而死。不知是如何。此特论其义理精微去处。彼一义此一义。乃一边人。不察而诟以排节义。使识者闻之。不觉发一笑也。
答金骏荣丙午○问性潭集所载尤庵论长子服制。二说不同。
编辑以尤翁答朴士元书。为定论。非惟性潭为然。冠峯,近斋亦然。然遂庵,农岩,南塘,栎泉,镜湖,老洲,梅山,全斋之论。则又却皆如朴受汝书矣。未知后学当何适从。虽然。尤翁于己亥邦礼。力主仁庙为昭显世子服斩之论曰。昭显世子之丧。仁祖大王从国制。只服期年。而据经则实斩衰也。既于昭显服长子服。则于孝庙当服众子服。无疑矣。只是诸人怯于尹许胁持之说。而不敢分明说破。故掩盖晦昧。以为今日士祸之端。〈昭显于仁庙。为正体。仁庙于元庙。为正体。而元庙则于宣庙。体而不正也。揆以疏说。则仁庙不当服昭显斩。而尤翁主论如此。○按春翁说。亦然。〉盖己亥礼论。是帝王家莫大莫重之礼。则先生献议时。其十分审慎。而博证细考。以致其精确者。岂知旧门人间随例往复之比。以此竟至于被谗远窜而靡悔也。则平日定论。孰有过于此哉。二说之取舍。可不待辨而定矣。性潭说却如彼。恐未知其何如也。
尤翁答朴受汝书。许为人后者。亦为长子服斩矣。己亥献议。定以体而不正者之子。亦为长子服斩矣。据此两款。先生之不以贾疏为不可易之论。的然明矣。其答朴士元书。则以朱塾五代祖振。是惟甫支子。为非适适相承者。其上文。又泛言父祖以上。又言累代之后。是皆与贾疏适适相承之止于继曾祖之长子者不同。恐是一时未及致详而云尔也。来谕以己亥献议。为先生定论。可谓考得精详。而说得的确。可敬可敬。〈朴士元书。作于庚申。朴受汝书。作于其后乙丑。〉
纯庙庚寅。翼宗大王之丧。〈以孝明世子昇遐〉老洲吴文元公献议。定为纯庙三年之服。〈翼庙纯庙之正体。纯庙正庙之正体。而正庙则于真庙为继后子。揆以贾疏。亦不成为四世之适。〉则是不论中间有继后与否也。至若兪知礼〈宗彦〉,吴尚州〈致成○老洲子〉,金罗州〈在敬〉诸公。则又皆不以己之出后为嫌。而服其长子斩矣。此岂非有见于尤翁定论而然尔耶。但尝见渊斋丈邦礼辨误说。其中一段。有如性潭说者。今其从弟台〈秉璨〉抵社仓金友书云云者。非无所受也。但与尤翁说有不同者。令人不能无疑也。
老洲所定翼宗服制。无可疑者。愚尝谓子之人继者死。犹可诿以非体而不斩矣。己之入继而遭所生长子丧。则犹可诿以非体而不斩矣。至于己为考之所生长子。子为己之所生长子。而遭长子丧者。何敢以考与祖之入继。谓之此非所生。遂存贬降之意。而不斩于其长子耶。夫子之入继。犹当视之如所生。况祖考之入继。何得降同于众子之例耶。无乃有乖于父子祖孙之大伦大义耶。故愚则自少时。常不快于疏说。而不欲从之矣。
答金骏荣
编辑昔在龙蛇。重峯,沙溪两先生处义有不同。何也。岂不以重峯以科第出世。沙溪以隐逸自处故欤。不然则力量或有所不侔而然耳。若曰尽忠效死之心。有至不至焉。宁有是也。后之为人臣而不幸遭国大乱者。处重峯之地。则为重峯之事。处沙溪之地。则守沙溪之义。俱无不可。今某台之地。如重峯而其恩遇品秩。过于重峯先生之地。如沙溪而论其时势。则又与沙溪少异。沙溪则其时守官于定山。定山虽小邑。亦可以借手。犹且不为。而未闻后贤以此为沙溪欠事。而谓不致意于社稷也。今某台云云。与此异。未知其何如也。
所论重峯,沙溪及愚与某台处义不同之说。大槩得之。前贤所处之位略同。而所行未必尽同。以所见不同而然。不专以力量不侔之故也。〈所见不同。里面盖有精义在也。〉
与金骏荣兼示诸生
编辑近见去月四日新闻。始知除命出于枢院刷新之意。故凡议长赞议以下。一倂解任。更选有名望通时务之人上奏任用。而新闻论说。谓余从前屡征不起。视朝衣朝冠。若将浼焉。今虽吏曹参判成均祭酒。必非其所愿。岂以枢院赞议之衔而屈节哉。适得退台书。亦言朝廷以此职待尊长。未可谓厚礼。若不闻知者久。而免官则幸矣。又或有责则请勘亦可矣。然鄙意于此。别有其义。不可不悉数之也。一则欲贵者。人之同心也。然我实未修天德。而今此人爵。奚宜至哉。是所谓不以其道得之者。何可弃圣人之言。而遽然处之。以损至贵之名节哉。二则君子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看得时局已艰。非浅智薄才所能济。则不敢膺命。三则易有大人否亨不乱群之训。顾虽非大人。其志则不欲与时辈混迹。而俛首听命于统监府也。新闻朝衣若浼之云。亦不可谓不然也。四则喆圭虚传敕命。使渊斋仰药自尽。而朝廷不曾勘罪日贼。拘执义旅。致勉庵入岛病卒。而朝廷莫为禁止。〈两贤之办一死。固其素志。使无是变。岂遽至此。此所以痛冤益切。而不能已也。〉此正孔子所谓君子违伤其类者也。新闻祭酒非愿之云。亦不可谓不知我也。五则耳聩借听。神昏健忘之外。腰脊挫闪。祭亦代拜。虽使立朝。固当致仕。今何可出门一步地乎。鄙之不敢进身。有此数端。则永矢自废久矣。何尝薄赞议而不之赴乎。此则非鄙之本意也。夫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何可以不仕为正当道理乎。故石潭先生有言曰。臣子之不得事君。人伦之变。非其本心也。每诵之。辄不胜拳拳向君之情也。虽然。新闻既以当局者之有是奏任。归之于唐,宋宰执之聘召山人处士。以为粉饰之计。而又劝士流幡然一起。共济国事。何也。岂有朝廷以浮文召士流。士流以虚礼膺朝廷。而可以倾否亨屯之理哉。第念鄙人生平内负虚名于己。外召实祸于世。寻常恐惧忧惕而不自安也。今又得此除命。必将添一罪案。岂非命欤。比得一联云。大韩天地无名氏。太极阴阳有性人。上句言其遁迹之愿也。下句言其求道之志也。官报载金心一亦同除赞议。想其衰病难强。出处不苟。以不敢为供职之计。但未知将入文字。为乞免之图耶。抑只如退台书辞之云耶。恨未之相闻也。
答金骏荣丁未
编辑贱臣欲用黑漆蔽阳笠。〈此有泽堂丁丑下城后已例。〉此须精究而示之也。〈凡佗无职名士流。不必以一例裁之。〉不然则用黪布笠。亦得如何如何。礼山李台。遇贼不屈死。其子因护父而被斫死。其一仆奋拳打贼亦被杀。可谓一门忠孝矣。但此是宰相而无故遇害。然而无可偿命之道。时变至此。不去何为。贱身欲自此越海入莱州。转至阙里。而因未及告庙。更加商量耳。
舟邨蔽阳笠。以其母夫人遇害。似非独为皇明之亡也。泽堂于丁丑下城以后。常处板房。而戴黑漆蔽阳笠。此见于尤翁所撰谥状矣。此或近于过中。则淡墨布笠恐得耶。
与李畦丙申
编辑顷者所论被发左衽一章。孔子特论其势。而见管仲之不可无耳。非论其理而谓自家之不得不从也。昨夕凤汝说。曩见朴某。问欲如何。曰。吾尝出入师门。岂忍先剃。若乡人皆不免。吾则最后为之矣。遂引此章以为证。如此则为夷一也。特分先后耳。百步五十步之间。其远几何哉。如使夷俗为儒者。不耻为之之事。何必称管仲尊攘之功。其称管仲。正所以斥裔戎也。况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岂有圣人从夷而反见贬于后世也哉。陈相从许行。则孟子斥之以不善变。岂有圣人变于夷而反见膺于后世也哉。论语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则说者谓圣人心安于正。物之不正者。虽小不就。岂有被发左衽是大节之不正者。而圣人肯为之乎。圣人道不行。则有乘桴浮海之意。国无道则有至死不变之说焉。谓圣人从夷。吾不信也。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安于所不安也。如曾子易箦。必如此乃安。谓圣人安于被发左衽可乎。传灯录。千七百人。无一人达者。苟有见得此道理者。临终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决不肯削发胡服而终。谓圣人安于被发左衽可乎。余谓为此说者。可谓老而无耻。学而不识字者矣。
答金永锡乙未
编辑人心至灵。隐微之际。诚伪义利公私是非之类。一毫瞒过不得。只于自心中所疑以为近于人欲者。深加惩创而绝去之。所认以为出于天理者。力与扶植而持循焉。不得以些子依违因循之态。有所交涉于其闲。如是久之。将必有进。幸须依此下手著脚。毋或疑贰如何。
答韩有泌癸巳
编辑读书讲义。则欲其浃洽贯彻。存心养性。则必期光明纯熟。克己执礼。则须得勇决牢确。愿以此三者。日加𥳑点。无求近功。不觊奇验。期以年岁。终必有见道分明,体道有力之日矣。妄言及此。不觉其犯于舍己芸人之戒。悚汗何言。
答韩有泌乙未
编辑来书所叹三事有憾。非惟高明为然。愚之衰颓懒废。其失尤甚。恒不自惬。然且只得勉勉循循。而冀其有少进也。夫读书以明义理。持敬以养本原。克己以循规矩。此为儒门旨诀。三者阙其一。非学也。乃陆氏谓六经皆我注脚。何必读此。王氏斥晦翁格致。为洪水猛兽之灾。郝敬毛奇龄辈。又以宋儒居敬为桎梏毒祸而讥訾之。是必以圣人敬身为大。曾氏读书为学。为戮民杀士之具。而去之惟恐不亟。避之惟恐不远矣。告子释氏。或指甘食悦色为性。而荡然无所顾忌。或以运水搬柴为道。而茫然不复辨认。然则曩所举三者之说。将不得行于世矣。玆岂非大可恐惧者耶。
答林性晓辛丑
编辑晦庵先生言。老人之学。要当有要约处。盖精力衰耗。博涉群书。殆同漏甑注水。虽勤无功。须是专心致志。绝利一源。凝聚停蓄。方始收拾得上。仆尝爱默成潘公言。老而读书。不须务博。当味立言之指。以洗心励行。则老益精明。仆自谕为镜。以书为药。用药去垢。务使通明。若积药镜上而不施功。反为镜累矣。此宋时所传磨镜帖。而晦翁谓之切中学者之病也。仆衰朽已甚。未敢泛滥。惟欲将一部论语。早夜究翫。以资存省。庶几为桑楡之收。顾以应酬之繁。疾病之深。未由如意。而忧惧不已。今于老友之求明也。惭无以副其意。遂举所欲从事者告之。幸毋以为拙法而忽之哉。
答洪约厚乙未
编辑外除暂赴旋归之说。从谁得之。而不能明知其诬。至于疑问耶。管宁在辽东三十七年。魏主丕以华歆荐征之。乃浮海西归。以为太中大夫。固辞。司空图弃官居乡。唐昭宗屡征不起。柳璨以诏书召之。图惧入见。阳为衰野。坠笏失仪。璨复下诏放还山。若二公者。古今称为高贤。而余于其西归惧入。颇不满。使二公坚卧不起。岂不更快人意耶。余于新除之日。引语类今番死不出之说。说与本倅。使之转报该衙。阅两月而后。代者出矣。当时若怵祸赴任。直与黄琬,杨彪畏㬥强行者。同归矣。虽挽东海之波。岂足以洗其耻哉。
答朴炳夏
编辑仁义。是帝所降之天理。而为人心之纯德。诚敬。是我当进之地步。而为圣学之大本。〈台山云。非外诚敬而求圣人。余亦云不可舍仁义而论太极。此等议论。宜细加究勘。〉
答田绘彬辛卯
编辑世既大乱。居又绝远。无由相见。每乡风怅恨。然彼此皆有孔孟程朱之书。须舍却百务。专看四家文字。取以为时。下发挥之需也。盖明乎此。则其中也。有处常之法也。有应变之说焉。今夫死生祸福。咸有定命。学者要知其在天。而务尽其在己者而已。由此而得生与福。固非吾之所邀求。由此而取死与祸。亦非吾之所逃免也。亦安而俟之已矣。如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危行言孙。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绝今不为。惟古是学之类。宜反复翫味。的实践履。不可便草草打过也。
答田绘彬戊戌
编辑相见则小心谨慎。及退却复安肆日偸。此固当警省。而要于一字上著力。久之。必有进处。盖此理一。此心亦一。但存者薄而省之疏。故本之一者。于是歧而为二。参而为三矣。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死生如一而已矣。来谕愧于心三字。亦便是一之接续处。切宜靠这愧字。做骨子。誓不复蹈前辙。此个工夫熟。则士而贤而圣亦可齐矣。勉旃无怠。所示鄙人言行数则。只可自看。不足为外人道也。〈存省两字。是一字工夫。最切要处。〉
答洪在硕癸卯
编辑义理虽极微密。亦未尝不宏阔。故圣人心法。固甚谨严。而其优游宽暇之意。又未尝不流行乎其间。故学圣贤守义理之人。其毅然之色。虽不可狎侮。然清和温润之象。又须使人乐而亲之。若其识义理而未免于褊隘者。稍稍转移之。使归于中正。乃为尽善。
形气神理四者。理精于神。〈心比性微有迹。〉神精于气。〈神是心之至妙处。滚在气里说。又只是气。然神又是气之精妙处。气又是麤了。〉气精于形。〈气可变。而形不可变。〉神也者。奉命于理。而施之于形气。使之不畔乎理者也。理则为三者之极。而靡所知能者也。故君子之学。莫大乎存心养性。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只于此加之意焉。
答某丙午
编辑近时士流。往往欲上人。而至于害人。由其有名心也。私意是害人先锋。〈不能大公。故有是私意。○毫发私意。竟成山岳罪过。〉客气是害人突击将。〈不能小心。故有是客气。〉言语文字。是害人后援。〈不能反己。故有是饰辞。〉名心是害人窝窟。〈不能务实。故有是名心。〉余谓害人者必贼己。曷若谦己爱人而两美之为得耶。
答金永植丁酉
编辑高明之从幷世群公学。亦既有年矣。其智足以知人之贤不肖。今乃远投书贽。执礼过恭。有若后进之于先辈长者而恳恳焉惟教诲之欲闻。恶是何举也。窃惟弟子之求师。犹帝王之进贤。大夫国人皆曰贤然后。又必察之。见贤无疑。然后用之。故其君安富尊荣。而无以宗社与人试之之讥矣。今士子之择师。必遍采当时诸贤之论。然后又必察之。见其可师。然后始敢就之。故德可成材可达。而无以性命与人试之之悔矣。是其关系何如。而顾可苟哉。无以则有一焉。孔子万世大宗师。而论语又孔子教弟子之书也。请高明熟读是书。于凡心术言行出处事功。惟孔子是师。师不必求诸愚。而亦将为学者师矣。昔黄于越先生。〈名震。宋季名儒。〉尝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两段。而曰。孔子之教人。眷眷于躬行者如此。此晦翁所以终身常读论语。学者常能以孔子之教为主。以论语之说为正。庶几不为时尚所移。愚每诵黄氏此义。不觉惕然感而油然喜。喜为学侣道之。今于高明珍重之请。亦未有佗云。
答金永植丁未
编辑来谕幷世君子万口一辞。皆欲某门举义。而多诋以恬然坐视。愚亦闻之熟矣。然举义亦须看位分力分。若位分既不当。力分又不及。则孔朱宋之所不为也。诸葛公未遇昭烈。高卧不起。亦以此也。以愚人地动于外言。而强所不及。则岂诚心与精义哉。来谕复谓二千年道统之坠地与否。系于师门一身之存不存。则不得不自爱自重。然后有以见斯文之可继可传。此乃高明之失言也。夫自家当称兵讨贼。则身虽死而道则在此。此可以传先圣之道矣。不然则如愚者。虽百辈在世。其于斯文之绝续。原无轻重。而今此云云。大非称物定品之道。岂亦效世儒妄相尊奖。越贤齐圣之麤习欤。愚愿高明恭敬以尊德性。格致以开正识。恢弘以大器量。强毅以树节义。而特然为当世之大人君子。因以緖馀。及于垂死之老物。使之免于庸众之归。则此乃为师友相与守道之义也。勉旃勉旃。
答金鼎寅丙午
编辑所论理气两段。非惟不切于日用。亦非可易以晓解者。今观夫子教人定本。第一先务。是格物博文。而使之求当然之则。令其所见分明端的。究竟所重。是修身约礼。而使之循当然之则。令其所行平正典实。始于思勉。而终于透熟。由贤入圣无不可者。后世士流。一切应酬思虑。专靠资质。做个主脑。不必以大中至正之道为归宿。则彼无过不及之理。原不须苦苦辨明。所以只就心性理气上空空说来说去。性理之善未必明。心气之疾未必治。反或因以露出丑差。使得麤㬥。以贻儒门无竆患害。区区常所不满者。请夏卿切依宣圣教法。做成三代学问。
答金基洙癸巳
编辑大而四海之远迩。千载之上下。以至一身之内外。万品之洪纤。莫不俱有一个至尊无对之天在其中。所谓性之实体是也。是以儒门教学。由主静审几。启口举足。曁孝亲报君。辟邪攘夷。莫不使之战兢戒惧。以奉承乎顶上所戴之天。而不敢以一毫人伪干其闲。是则所谓心之妙用也。凡圣贤所谓先天奉天对越上帝顾𬤊明命畏天敬天之类。皆是此义。而来书学问正法。朱,栗真传之云。亦只如此而已矣。愚之所闻如是。而体之不力。察之不精。遂至于所存所发不能一本于性。而自恣自用焉。则其异乎本心尚气而自谓道学者几希。今于来章之报。不敢默默。因以己之所欲为而未能者。自鸣悔懊。庶彼此各加究索。而互与检摄。得以少酬夙昔之愿。而不负高明所以见期之意矣。勉旃勉旃。
答郑基华乙巳
编辑此身不过数十年之物。而亦有千载不灭之道。何也。圣人之教。本于天命。天命岂有竆已。士子苟能于经传,道理。竆索得无馀蕴。践行得无少差。则凡可齐圣。人可合天。圣而天则万亿年岂有磨泐之理。此意说与令胤。俾其归日。奉以陈禀。而父子自为师生。生固好矣。死亦无憾矣。
答金永燮癸巳
编辑仆不曾学作文字。只有答问数百篇。杂识几条。而皆束在旧纸中。未尝出以示人。况自金洪媒孽文字。酿成变怪以来。一向焚笔碎砚。缄口结舌而已。窃念古之贤者。不遇于时。既无以尧舜君民而功被四海。则亦必发挥经传而泽及后世矣。然其胸中所存。既非学愿媚世之志。则笔底所出。岂无悯时病俗之辞。会稡传写。布之当时。奸人谗夫。皆得以曲加注解。以贻害君子而惑乱上下。此朱子谕知旧勿刊经解。退翁禁门弟传播著作。为是也。以二先生大贤。犹且如此。况如仆者。其为人直如童蒙耳。其为文直如梦呓耳。何足轻重。向闻韩郭山因人索愚所作。今承高明欲与旋玉。写为净本。此皆思之有未尽。仆平日执礼守义之言。才脱于口而形于纸。辄为诸人所恶。今复集而传之。适足以增其诟詈耳。千万谅烛。
答金永燮甲午
编辑贤者于世间病痛。诚能轻歇。但于学。只凭资禀。以为本子。颇有些不须读书讲义之意者然。此亦是大病。盖天地闲无竆道理。咸载于圣贤之书。而包涵万类。不留馀蕴。学者所期。虽以践履为重。然必由知入。能博考详问。明辨极言。而于义理精微曲折纤悉去处。无不通彻。然后才于行处不致差谬。夫朋友讲说。方策功程。如之何其可忽哉。此圣人所以有朋来之乐。不讲之忧也。又见贤者于佗人。例有不满之意。其所以贬驳诮责。或颇峻刻。而又未必正中其病。此恐非泛爱薄责之道。况人各有长处。苟自家善取之。无不可资之以辅吾德耳。孔颜之世。才德智能。孰有过于二圣人者。而夫子之居乡党。不以贤知先人。有恂恂似不能言之盛。而子渊之交朋友。其心胸器量。公平广大。不见己之有馀。亦不见人之不足。故能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又能犯而不校矣。盖圣贤之学。有万其类。而惟谦为最。而学者不可以不勉也。
答金永燮
编辑自讼之章。使人警惕。拙者受赐大矣。但韬晦云者。不矜己能。不显人短之谓。非关门绝世之谓也。纵使竆年索居。然反之于心。未免有人我山高底意脉。则依旧是召辱兴戎之根苗。此克伐怨欲不行。所以仅能为难。而不足以为仁也。须是将行行堂堂底气象。次第销落。却把个訚訚谦谦底意思。诚实持养。如是久之。自然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如此则虽日日接人。人亦自亲爱。而不肯舍矣。圣人所谓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亦不外是也。吾门诸子。类多柔善慈祥底。其忿戾㬥悍者。盖绝无焉。其于贤者。虽时有不与。然只是意见不同耳。非故欲憎疾也。不可过自疑嫌而反陷于狭隘之科也。来谕己之言行。诚合道理。人虽不与。亦无所损。此正得和靖所谓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之意矣。甚善甚善。然我诚合理。物自不忤。今不必多谈。惟言行合理。是务焉。今日欲温习子张问达章。适得来书。有左顾语。故留以为对讨之资耳。
答金永燮
编辑人之性理虽同。而所值之气质。不能不异。所以于当行之道。自非上智亚圣之资。其孰能一出于中。而无过不及之患也哉。千古圣贤之在上而建学宫,立教官。在下而构书社,延讲师。费了许多财谷而不知惜。立了许多文字而不惮烦者。无佗。只为救得此过不及两端而已。试以今社事言之。木气多者。欲其从容而苦其严。金气重者。欲其峻正而恶其缓。其馀论议谋猷之种种殊别者不一。而愚之固陋。亦自于道。未有所见。未见所守。以故终不能据夫所谓中者。而抑其过。引其不及者。使之出于所同之性焉。此甚可愧也。然惟其如是也。故欲得诸友聚会检摄之力。以庶几减却平日麤疏散慢之习也。区区至诚既如此。则凡佗士友。亦岂无此意。只是居室未完。而规条未立耳。今承示谕。欲推炳庵为社长。此意甚好。贱子亦无异见。但此友素患风证。近年颇效安乐祖师四不出之法门。此为少窒碍耳。然只要推渠为主管之人。而使诸生一听其指挥。又择其次者二三员以佐之。则事可成矣。渠虽不能止宿于此。亦未甚妨事也。要以不囿乎气。不畔乎道。为准的已矣。
答金永燮乙未
编辑出处之义。不知更思之否。今日考得语类。论子路云。岂有子拒父如是之逆而可以仕乎。又云。子路只见得可仕于大夫。而不知辄之国非可仕之国也。余亦曰。岂有臣胁君如是之乱而可以仕乎。又曰。贤者只见得郡县异于侍从。而不知泳范之世非可仕之世也。噫。出处。君子之大节也。岂可为一时之酬君恩,拯民危,振士风。而轻易出脚。以亏其平生之所守矣乎。语类又曰。子路粗率。全不信圣人说话。窃覸贤者于愚言。亦颇有不信之象。愚每自愧焉尔矣。
答金永燮
编辑来箴名自讼。而未免犹有不平之象。何也。无乃涵养未厚。惩创未深。而使旧证容著在心里欤。须更于沈潜笃实谦虚和平处。默默加功。无复有什么意思。然后方可谓之诚心悔过。实事从善。不然。愈箴警愈疾痛。愈使人不好看也。鄙见如此。而不敢隐。故直告之。然高明自反于心。有不然者。亦不害为无则加勉之资也。〈朱子曰。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况今笔之于书。报人道如此悔如此改。觉得气象不好也。〉
答崔命喜戊子
编辑所论直字。可见直前担夯之意。意甚美矣。但须就寻常念虑云为上。猛省细讨。看得与这个字合与不合。如是久之。当有至处。愚今夏就灵水庵。作书会。会至六十馀人。不免贻弊于缁流。退翁之清凉山。孤青之红云洞。虽未敢援据。而此世此乐。未必人有之。其懽欣宣畅。未易以言语形容。但未有诚意可以感悟人。定力可以倡率人。此为可愧。
与崔命喜甲午八月
编辑去月十六日。以传教。前执义朴文一泰川县监除授。前都事金炳昌执义。田愚掌令。郑胤永司谏除授。不知此出谁荐。时论诸人。咸与儒者矛盾。必不汲汲荐引。木川赵判书〈庆镐〉言于林文若云。诸儒抄选。出自云宫。一言以蔽之曰。吾儒以此时为人所知。直是大不便。宜直欲置身嵁岩。不使姓名闻于世。而亦苦未易。柰何柰何。凤峀丈辞职疏。何以处之。我则不欲投疏耳。闵贞庵,赵肃斋二先生。皆谓朝廷虽授职名。而君上苟无召命。则不宜先进辞疏。盖不欲失先后之序故也。且近世儒官。朝除夕褫。往往有当人。未及闻而已褫之时。虽欲疏辞。亦不可得也。以故愚欲遵闵,赵两贤已例。未知凤峀丈所行又如何。来时须诣其门。细将此义以质问之。看有何语。或有辞职文字。幷录以示之也。
答崔命喜丙申
编辑前呈朱子所论高柴之说。出于虑患之意。然今观来书。谓以礼服行路。人皆惯熟。不以为异。此见高明之于彼。有开荒辟陋之功。甚盛甚盛。从玆益加自修。勉率诸生。以为一方道脉之所寄。丕宜丕宜。成瑞山。变初弃官挈家。直入安民居之。闻甚耸快。彼金,鱼辈。既为夷为逆。身戮家覆。而又使宗社阽危。生灵遭乱者。抑独何心哉。
答崔命喜
编辑大学本为学者说法。非就圣人论德。故曰诚其意毋自欺也。章句亦依本文释之曰。实其心之所发。以禁止其自欺。若如刘氏之见。当曰主宰立于未发之先。而其发也自然无妄。如此则是圣人成德之事。非学者修德之说也。大抵其错处。专在认得意字。为心之主宰。不属动念底。故谓章句仅能于发后禁欺。而不能使之无欺。殊不察始须禁止。久则自无之理也。如刘说则论徒高而背本旨。如章句则语依传而开后学。况章句谨字。非敬功而何。盖才不敬。便昏纵了。何以能谨其独知之几乎。握灯索照之嘲。正亦自道也。来谕所驳。多得之矣。以意字为心。有专主之义。虽以胡敬斋之尊朱子者。亦有是说。尝谓心之所发为未然。而引朱子训蒙诗意乃情专所主时之句。以为近之。此亦不顾本文正意。只要立高论。以突过本文之上。未免与刘氏同一病痛也。〈训蒙诗。退翁以为非朱子作。而鄙意或是先生少日之作。要之非可据之以与章句抗衡者矣。〉
与崔命喜
编辑袁氏世范曰。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而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席启图日。此其所以为圣人。〉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远避灾祸。以保其身。至以君子而偶罹其灾祸者。多由自负以招致之矣。〈席启图曰。才自负。便不循理。焉得无祸。〉此见载于蓄德录劝戒篇。而真是写出衰俗中未成德底君子心量出来以与人看。昨日独坐。偶思近时学人取谤根苗。类多自负公正。下视俗辈。以致物我间隔已甚而然也。然所谓公正。亦岂真出于本然之公正哉。特比彼。稍近道理一边耳。其实与彼。未甚远也。孟子三自反后。比妄人为禽兽。朱子论犯而不校。有如蚊虻过前语。刘时卿谓是犹未免英气太露。未若仁者万物一体之意。今余与高明。于万物一体。固未敢妄议。然这个气象。不可不时时翫味体会也。
答崔命喜
编辑洪武三年。上谕中书省曰。今人书箚。多称顿首再拜百拜。皆非实礼。其定为仪式。令人遵守。于是礼部定仪。凡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适己者称奉书奉复。上之与下。称书寄书答。卑幼与尊长曰。家书敬复。尊长与卑幼曰书付某人。今按此等礼数。实则日减一日。文则日添一日。弥恭弥伪。寖以成习。甚可叹也。好礼君子。似当斟酌损益。使世之尊卑长幼朋友宾主。不遂至于虚伪之风。亦一事也。朱子答书简。不拜而言拜之。问曰。承用之久。若遽除去。恐未免讥骂。余意欲致书尊者行再拜。长者一拜。敌者一揖。如此。庶几酌古今而合乎中也欤。香祖笔记云。一书载米元章与人书。至某再拜。则置笔几上。正衣冠。对书再拜。元章非儒者。而于书问间。古道如此。今使孔子复生。其问人再拜。必行无疑矣。贤欲闻明制。故为写呈。兼附瞽说。须与允和商量看也。
李涪刊误言。古者郊天祭地。止于再拜。子思于君命。亦再拜稽首。朱子疏章。亦言再拜上言。我东先辈。亦有如此者。而近例必用百拜。而实则止于四拜。此亦以虚礼事君。君臣尚如此。其佗又何论也。若自朝廷。议以用四拜字。则善矣。
答崔命喜
编辑所询性敬。是余昔年对黄孟达。曾有两句云。万古最尊是性。六合可用惟敬者也。黄今以书再请其说。故答之如彼耳。盖性是上帝所赋之正理。浑然至善。无一毫之妄者也。敬是吾人所持之小心。悚然如畏。无一时之肆者也。性涵敬之理。心存善之体。此是体用合一。能所同实之妙。便是圣神。究不过此心敬循乎天降之衷而已。下至乱贼。亦只是此心自放于民彝之外而已。呜呼。其几可不审欤。夫天下之善。皆出于性。天下之德。皆成于敬。敬岂非真可用。而性岂非真可尊者耶。切望贤者于动念启口持身造事。一切以悚然如有所畏为心。久久成熟。气习之未化。人欲之未净者。将自至于融释脱落矣。
答崔命喜戊戌
编辑乡饮酒礼。春间左峡士友。有去乐行之之说。鄙答以臣子薪胆之日。约会行饮酒之礼。虽去乐。终涉未安。日前未及细说此意。归更思之。若数百年未复仇。如壬辰二陵之变。则国人岂有数百年不举此礼之理。但今则非久远之事。窃意其且尔停行。恐得礼疑从厚之道。亟将此意。议诸允和而前却也。
与崔命喜己亥
编辑语类谓有人好恶当理而未必无私心。有人无私心而好恶未必当理。今吾人却恐于此二者。幷不敢当而平日自认。则却似已到公正地位。此无乃存心过疏。察理太粗之失欤。窃想仁者。人物未现时。只廓然心虚。而夫尝先有好恶意思。人物既接时。即坦然顺应。而未尝有偏于好恶意思。只是见善便好。不善便恶。如衡之称物。轻重在彼。而未曾作轻重。此所谓能好人能恶人也。余于此。子仔细勘破。似未梦到。不知贤者自省得又如何。因来谕及望耳。
与崔命喜
编辑遥望白华。渺然有不尽之恨。惟望贤者。磨心要精细。硏经要烂熟。持己要温恭。酬世要和厚。以为诸生法。此为肺肝语。想纳诸心曲也。天下事无开眼处。惟自修与教导少辈。为可下手处也。
答崔命喜庚子
编辑前呈刘塙化我处我保得生意数句。来论谓一字千金。可见其看得真有味也。世闲许多芥滞。不欲留于心。此意亦大善。但欲字是未甚脱洒之象。更须与截断也。
自念日前。常惧不及而失于过者多。思欲择中。此亦是开进之效。但须虚心观理。莫将私智穿凿。则庶见中体呈露。又须著力从善。勿以己意参错。则庶几无过不及之差矣。愿与高明交勖焉。
答崔命喜
编辑吊用白冠。据论语家礼。固当如此。然以退翁之质悫。且有白冠不可为之训。先师之笃实。犹有白巾恐难行之教。〈昔年愚尝欲袖白巾。临吊用之。质于先师。则以此见答。〉盖皆以久则难变而然尔。今欲从古礼。且自一二人行之。〈近见德卿。袖白布巾以吊人。然犹自谓情有浅深。人有雅俗。似难用一切法。〉而渐见其信从者则善矣。若不能充类。而只行此事。或欲驱使诸人尽效之。恐未知如何耳。
答宋正求庚辰
编辑尹丈。孝谨有馀。文识不逮。虽参洪疏。而疏中遣辞属事之得失。则亦未之详也。故向以书略说破矣。然彼边人见之。尹必以不秘疏本。大被咎责。盖方以死法谓之抑勒。而疏本见泄。饰非诬人之迹。破绽而无馀故也。年前柳书。谓我以独不畏天地鬼神赫然愤怒于上。而败露之有其日乎。其辞气可谓严矣。自今观之。无乃为自道耶。凡世之乘众不察而敢于行诈者。亦可以知戒矣。彼于死法。必谓此只改草稿。而誊本令诸人灭之。则世岂有知之者。如郑,李辈人。其所操束。宜无遗策。而至于尹则必不以为虑矣。殊不知饰非诬人之实。竟发于此。而至于不可为之地。岂非化翁戏剧之所为致耶。可发一大笑。彼之处心如此。与之争校者。无亦自辱矣乎。置之勿复道可也。〈尹。是尹孝子敬溥也。〉
答崔亨植甲午
编辑人在天地气数中。吉凶祸福。无一息暂停。其在天地道理中。是非得失。亦无一息暂停。吾儒工夫。只在随寓究得原来道理。随手应得时下气数。亦要无一息暂停。所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是其义渐可精。仁渐可熟。而幸入圣域之要诀也。今余与君。皆遭子戚。固是难处。然却须以前法自勉。庶不为事物所胜矣。
答柳确渊丙申
编辑危乱已极。士人如非劲确定立脚不住。自验得果如何。直须猛著精彩。不可苟且存心也。语类七十一卷二十八板㽦录云。吉凶以正胜。有虽得凶而不可避者。纵贫贱竆困死亡。却无悔吝。故横渠云。不可避凶趋吉。一以正胜是也。朱先生又尝称张子此语云。此可破世俗之论。这不是佗看道理洞彻。如何说得到这里。若不是佗坚劲峭绝。如何说得到这里。余少日看得此段有味。故后来虽为人所挤陷。而不敢改动。比日又以守旧广袖之故。至入于外国新闻。祸色日急。然此是义理当然。纵为夷贼所杀。亦是天命所在。岂容回互躱闪。一切任之已矣。若夫乡里小家恶口。直如儿童之喧争。不能入于耳里耳。
答柳确渊辛亥
编辑晬甲已回。老学益进。足慰病师之怀否。仆比年温理朱子大全语类。似于顽锢学问。看得更精切耳。蜂比复出一手势。使人代惭。彼虽无状。我自有体。〈这个体字。性命道教。都包在里。不可轻看。今人识得体字者。盖鲜矣。〉欲令高明于此。精察而固守之也。闻欲记得当时事实。以与同志。看此不可已之道理也。但有一毫过了本分。以增佗人罪过处。彼赤翅钜喙。固可畏也。神目鬼哭。更可畏也。此亦从上文体字中。磨炼出来。乃可以仰见苍天也。死前无复对晤之期。临风怅然。惟一心奉天无或自用八个字。为可以受用尔。
人当畏天。张湛列子注。谓自地而上。则皆天也。杨倞,荀子注。谓天无实形。地之上空虚者。尽皆天也。王厚斋困学纪闻。引此而曰。俯仰喘息。未始离天。今记柳事。一笔一画。何尝离却天字来。宜用敬功。无敢少忽。此个道理。知者少。体者更少。彼二柳。何曾梦到此地耶。
答柳确渊
编辑所往师性二字。文虽创新。而义理至精。功夫亦切实矣。横渠己心严师。谓百体动作。都要由心宰也。然孟子谓曹交曰。子归而求之。有馀师矣。求之者。心也。馀师者。性也。此又性为心师之说。方可谓极本竆源之师矣。〈求之须情敏。乃可得师。〉盖心师有时或差。性师无有不善。此圣学所以不本心而必本性也。〈老洲性为心宰之说。极精到矣。近时诸儒。往往疑之。盖由义未及精而然也。〉
答李骥鲁丙午
编辑尧舜天大。而我此微。静言孔念。病枕涕滋。幸有同性。浑然至善。况复良心。亦能思勉。孝弟恭让。此其规矩。可循而至。不觉起舞。圣无物障。会充厥性。欲学何以。宜主乎敬。始须整肃。终致湛一。义可得精。遇事明决。木偶遇炉。泥佛入水。立见销泐。了无可恃。我其监此。厚植厥本。久而纯熟。妙入道阃。
答李骥鲁戊申
编辑近世学人。泛说求仁。而真欲袪私体公以希心德之复全者。盖鲜矣。故其于朋友真能辅仁者。绝未之见也。今承惠书。乃以为仁见劝。使人心目俱开。感奋幷极。第念仁虽曰万善总脑。千圣单传。然眼前道理。无非是仁。人皆有分。事无不系。莫太高视。幷勿深求。恐反以沮其成德之志也。如贤之欲余仁。余之感其意。皆是仁字气脉。余之论仁以告贤。贤之体仁以报余。亦是此个气脉。只被人不曾反己存察。故有食而不知其味之失耳。击蒙要诀。虽是初学功程。亦无非一个仁字贯之。且举一段论之。其曰居敬竆理力行者。即全体之功也。其曰终身事业者。即不息之候也。〈频自点检毙而后已一段。亦是此意。〉学者。于此三者。诚能一一理会。而靡所阙漏。又能常常接续。而罔或休歇。〈此只是为仁功夫。非直是仁学者。往往认全体不息。直以为仁。恐未子仔细。〉则天理之真体呈露。妙用显行。而仁不可胜用矣。〈此乃是仁字真相。〉此以集注考之。克复敬恕。只是为仁之术。心德复全。乃是得仁之效也。窃意学问功程。义理指趣。端的如此。愿与诸贤交勖焉。
答朴鲁原乙未
编辑清虏改革。皇明臣庶。不欲剃头而死者。不胜计也。如熊赐履,李光地,徐干学,钱谦益辈。文章经术。皆绝流辈。而稽颡龙庭。不以为耻。此则无足论矣。如华凤超〈允诚〉闭户读易。有告以不剃发者。执至金陵被祸。画网巾。隐避光泽山中。终被逮而大节卓然。又如徐东海〈孚远〉常握发哭呼高皇帝曰。孤臣以发为节。以诗礼为友。从容俟死。以事陛下于九天。居台湾十四年。后入潮洲山中。竟全发而终。梅山先生称之以皇朝纯臣。圣门真儒。而不可与一节之士同日语。今吾人遭此五百年所未有之变故。正宜八字立脚。靡所屈挠。庶不负父师之教。而始得免于后世之唾骂矣。千万自励。
答洪畴厚辛巳
编辑愚年前之祸。平生故旧。弱者随时前却。强者助敌奋击。由范乃以常日所未见之人。独能挺然。不顾一边荟蔚之气焰。惟恐其窜死之前。不及见其面也。不俟长者之许。千里重趼而至。至今为士友所称叹。顾虽非其人。亦窃以为与有荣矣。近见朱子所跋郑宣抚帖。深有感于高明之事。录得一通以往。只可与张金两兄看。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洪畴厚丁亥
编辑尊本生先祖母祀典。此只以理揆之。似无难决之疑。盖本无两嫡之理。故虽以仁门诸贤之论。亦有不敢幷尊之说矣。既不敢幷尊。则嫡庶分矣。嫡庶既分。则不得不以不世祭之礼从事矣。陶翁尝论此礼。以为祭止于其子。于礼为正。何者。子以承父。孙以承祖。礼之经也。此子既不得奉其祢位。则不可以传序之义论也。苟以情有所未忍。则于孙犹可。若三世四世则不可。愚寻常以为祭止其子。于礼为正。此两句。正得礼经不世祭之义。恐无容改评。而其下一转语。乃是就人情上说者。而犹曰于孙犹可。犹可云者。原非十分至当之辞。则其意可见也。尤翁亦尝曰。古礼适士二庙。官师一庙。然则妾母何至于祭及其孙耶。尤翁之意。亦可见也。梅山杂录。亦以不世祭为正矣。窃念尊先祖母事体。与佗人有异。盖尝承君子之聘。而无分卑之奔矣。则可以伉俪。而不得伉俪者。以礼无二嫡之文。而国有两娶之禁矣。由其如是也。故以先师之仁。不敢苟徇某丈之论。而柏老之孝。犹有移奉别庙之命矣。夫如是则以仁门诸贤孝慈之诚。遭此非常之变。痛迫之情。何所不至。然子之事亲。能一于礼而不苟。则其尊亲也大矣。是所谓心虽无竆。而分则有限者也。如祭以非礼。则神亦不之享矣。不享之祭。而谓君子行乎哉。夫君子存心行事。惟当以万世不易之理为准。不当以一时难安之心为主也。抑又闻之。君子之道。凡其施于人者。必皆本于己也。若其施诸己而不欲为者。则亦不敢以告诸人也。使愚处贤者之地而行今日之礼。亦只如是而已。是则所谓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者也。愚之所见如此。不忍外为好言以欺吾由范。以诚告之耳。
答洪畴厚壬辰
编辑人遇事接物。多因不如己意。辄生不平。此须子仔细究观。所谓意。只是个适己自便之私。故因其不如此而至于忿怒。若自家原有个循理公物之心。而所遇之事所接之人。有不如此意者。系是当受怒底。我从而怒之。自是循理。且虽发怒。亦要有礼有仪。〈比自验之此处。常不如平日所见。甚可忧愧。古人所以有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之叹也。〉何得名为不平。学者莫患佗人不如意。只患自心不本性。人之心。苟能使所存所发一本于性。而不敢杂以一毫私意焉。则昭融洞彻。无复有表里之间始终之分也。
与洪畴厚
编辑今事之狼狈。固已料之。鄙人昨年书已尽之矣。何不见从而添得父兄师友之忧也。到此地头。惟有从事于晦翁所谓子于父母东西南北惟令之从一段训辞已矣。乐循理。是大贤事。以循理为是而勉行之。正学人事也。大抵学人践履功夫。从至危至难处。经历过。方是真践履。不然。小小事为。不足道也。今君之事。诚可谓蹇屯艰险。而毕竟是向亲作孝事。其视贱子虽欲孝谁为孝者。不已乐乎。须浩然而归。不宜有一毫厌苦意。归日更要将横渠西铭。幷晦翁注解。读百千遍也。
答洪畴厚丙申
编辑孤臣孽子。情义隔于君亲。势分制于近嫡。欲致悃款而类于要。将安于义命而邻于恝。故世闲凡百疢疾中。独有此两种最甚。操心危。是就己身上𥳑检。惟恐稍有不是。到获罪君父。此是尽其在我者。虑患深。方是就祸变言。预防备计。所以善其在人者二句。是疢疾中做工夫处。盖经得此般危苦。所以磨炼中发出一段灵慧。盘错内发出一种智巧。便达得忠孝之理而得处置之宜矣。若但为一身免祸计。夫亦何难。惟其身处孤孽。而其心欲全君父。则不得不深计熟处。以冀君父之一悟。而凡可以尽其感格之道者。无不洞悉矣。必如舜能怨慕而致瞽瞍之允。若文王囚羑里而戴天王之明圣。乃为德慧术知也。余今日复入武宰山中。间看孟子德慧术知章。见前人所论著之说。复有感于由范所遭之变。遂伸纸拈笔。第次类编。以与令侄伯夏。俾于见日奉呈。盖观此则鄙人所以为贤者忧虑之苦心。庶几可以默谅矣。千万熟思审处。而上可以顺上帝之命。下可以为后世之法也。
答金学曾壬午
编辑今日事只有窜身荒谷。抱书枯死而已。来谕之云。极令人爽然。某某将以明春入青华山中。构得数椽。此寔余所指挥。而鄙亦将从之矣。适林伯棠千里委来。欲与士友结邻。亦一幸也。顷见屯坞集。上梅山书云。大明人楚翰林。当甲申天地翻覆之日。超然脱腥膻。独保衣冠于我东。其功德之垂于后者。大矣。读之尽有感发人处。
答金箕哲壬寅
编辑高明自谓有气昏之病。而求所以药之。仆谓气昏则心昏。心昏则理亦昏矣。故程子以澄治。横渠以变化。晦翁以唤醒。栗翁以抖擞。谆谆告语人。今须以此。为医治之一粒灵丹也。因记近世奇芦沙言。古之人。所明者道。今之学者。所明者气。气是原来显著底。岂待人明之耶。今世几乎气夺理座。直是令人苦痛。此似为明德不属理之论而发也。然以明德章句。准尽心节注。分明是心而非理。盖虚灵神明。是有光景底而非无兆眹底。具众理。亦是从心说做主。而非如所谓道者性之德而具于心之从理说者。应万事。又是从心之运用说。而非如所谓造化枢纽品汇根柢之从理说者。大全答潘谦之书知觉。大学或问知识之说。都是一样语意。然则明德虽是无一毫瑕玷底物事。而不可直谓之形而上之道也。若以虚灵洞彻有情意有作用底。便认做道。则告子释氏金谿姚江之徒。吾儒何苦以排辟为事哉。假如芦沙之见。则晦翁论明德明命而言光明灿烂者尽多。原来光明灿烂底。亦不必须明之耶。然则大学开卷第六字。是下得不安稳底耶。大不可晓也。栗翁论心失其正。有气昏之说。气是原来显明底。如何有此病。今诿以本自显明。而任其怠惰。亦得为明道功夫耶。吾圣人门中。恐无此旨诀也。抑又思之。涪翁雅言君子莫大乎正其气。曰莫大则是第一义也。假如人述芦沙意。而叹曰。古人所正者义。今人所正者气。气是自正通底。何必须人正之耶。今世几乎气夺理座。令人苦痛云尔。则吾未知芦沙复起。将莞尔而笑欤。近见一种异论之士。以栗翁圣贤千言万语只教人检束其气。使复其气之本然而已云者。为主气之学。是亦无见识无忌惮之甚者也。明道圣贤千言万语只欲人将放心约之入身者。彼亦将讥之为本心之论欤。多见其不知学不知量也已矣。夫箝制其马。所以安马背之人也。检气收心。所以为性理地也。未有马逸而人得其安之理。则亦岂有气昏心驰而性复道明之理乎。苟如一边讥骂之言也。则吾愿四海九州之人。无贤愚长少。一以主气本心为宗旨。而继续夫程张朱李之传也尔。何则。如欲循理。必先治气。如欲养性。必先存心。此理甚明。柰何不察。
答韩道性丙午
编辑申子中云亡。务实去华。何复得见。性中与之近居。观感取益。当必异佗。其所悲悼。应复殊绝。杨慈湖尝言。读书者盈天下。省己者万无一千无一。杨是学陆者。语虽少偏。而自名学实俗者观之。岂非如鍼箚身乎。朱门人亦尝问于师席曰。今之言学者满天下。家诵庸,学,语,孟之书。究观其实。全不类学者所为。专一欺人。岂其学使然欤。先生曰。此何足以言学。某说学问。止说大槩。要人自去下工。今人为学。多是为名。不肯切己。此与慈湖语相发。读之。使人惶汗。未审性中于此。能无竦然警惧底意象否。如子中者。愚以为真能切己用功。不肯欺人者。愿性中之学之也。
答郑遇复丙午
编辑从前不曾细讲。不审比来为学功夫。益有程度可循者否。心要提醒。令光明不昧。书要精熟。令指意有归。讲论要靠著伦理而精加辨析。无有馀蕴。过错要核得根因而直与斩断。勿使再误。事务要脚跟点地而无或有浮泛之失。酬接要言辞贴规而罔或致悔吝之病。以上数事。愚实有愧。亦愿朋友相勉而无失。至于时局。今只有潜靖自守。以俟化翁控搏而已。恐不宜诡随时议。有损于己而无补于世也。
答李起锡,李根星。乙未
编辑变故以来。诸生不无动意。惟性范门徒。读书如常。闻之叹赏不已。昨见仁父敬学说。欲就灵云书社。积薪木。藏火药。为被劫时自焚之计。未前。与士友讲学其中。此意亦善。愿诸处学人。多用此道。庶几定心看书,临乱全发之策。此意幸相与晓谕而持循也。静敬两字。余于平日。已屡言之。至于流离颠沛之际。尤不可少此个功夫。切宜念之。
答崔显喜丙午
编辑古之为学。将以育德振民也。今之为学。将以矜己傲人也。才有矜己傲人之心。这一丝私意。终成山岳病痛。老拙得见世闲此等人极多。故每与后生言。辄以务实近里。与向外为人。剖而两之。以为与其尚气而人己俱病。不若励行而文辩少逊。吾安得斯人。而与之共学。近见足下质淳而志笃。但年逾五十。旧闻未博。新知难精。然孔子于此一大公案。固曰。向道而行。忘身之老也。俛焉日有孶孶。毙而后已。又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千古不易之法。而传之无弊者也。愿足下。且据平日所尝读者。以为本子。竭力从事。才歇即续。才缺即补。又于虚实敬肆之辨。不令少有依违拖带之失。如是数十年。将自有见得精明处。又须抄得圣贤要语。纳之裒中。不问在旅与行路。才得片隙。辄出而诵翫。以资体行可矣。
答林奭荣,喆荣辛巳
编辑迩来兄弟博约。想渐见义理指趣。而践履亦能有力耶。学诚行之为贵。若不先有正见。所行岂皆合理。此杨墨学仁义而差。所以见讥于儒者。而荀氏之教人践履。又复见驳于朱子也。且如象山阳明。亦何尝非忠诚孝友之人。而乃亦得罪于圣门。此必有谓矣。朱子解论语第一章。不止曰德之所以成由于学习。而必著之正两字于学字之下。此意凡学人皆宜猛省。〈栗翁所论东方学者之病。见粹言二卷。又一条。论鲁斋之言及尤翁讥大尹之说。见第十第十二卷。皆可检看。亦足以自警也。〉而今人动便说古人大学格致之前。已有小学涵养之功。遂认心性理气之辨。为空言遥度之病。却不知道古人小学便已有仁义性命之说。此必有白直分明训释。使童子皆已略晓其名义。而求实造其地位也。若如今人蒙然不知。则其竭力从事者。乃其平生素昧之物。将何所向望爱悦。而能践履服行耶。斯义也。朱子于东莱往复。言之详矣。无复可疑。特不当以讲辨为重而持守为轻也。前后求助。意非不切。但人之痛痒。佗人岂能知悉。亦岂能搔摩。纵使搔摩。得竟不如自下手之为快尔。贱居姑尔在此。而宋君正求己于年前。挈眷而至。与之处。极有益。〈宋是先师门人。又尝从游于下沙奇丈。其识趣持守。甚不易得。近偶得疾。暂归怀德。时未还耳。〉若又得贤昆仲相聚。其乐又可量乎。
答林奭荣癸巳
编辑所询栗翁人道心说。尽可理会也。盖壬申岁答牛溪书。虽言圣人亦有人心。然或以直出性命顺而遂之与闲以私意咈乎正理而分之。或以为气所揜与不为所揜而分之。或以理乘本然之气与乘其所变之气而分之。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厥后四年乙亥。编辑要也。以朱子不以人心为人欲。为晩年定论。详见人心惟危条小注。而其下按说。却引朱子危者人欲。微者天理。以正不正而异其名云者。以为说。此犹是旧见也。及至壬午奉教制人道说。乃始以为道义而发。口体而发分之。而以真氏人心专归之人欲者。为未尽。而更无咈理气揜乘变等语。此乃为先生最后定论。而在下世前二年也。其在丁卯岁。与牛溪论颜子心麤之义。而引朱子人心私欲之书〈见答南轩书。亦未定说也。〉以为证。则为先生三十二岁时最初所见。尤不宜援据也。夫以先生明睿之资。犹且再变其说而后始定。如我辈蒙学。何敢妄有自信。以犯不韪之诮哉。朱子于此一义。亦始以天理人欲分焉。后以勉然自然别焉。终以性命形气辨焉。大抵二先生未定已定之说。散出于文集语录者甚多。而后人不及细考其早晩。故或误主旧说。以攻定论。或左右佩剑。而终无判决。岂不深可闷哉。
与林奭荣
编辑晦翁告范文叔曰。读书但要反复翫味。认得圣贤本意道义实体不外此心。便自有受用处耳。愚不揆僭妄。敢足其下曰。立身切宜真实践行。体得纲常典礼威仪细节悉本吾性。始是有归宿处耳。
与林奭荣乙未
编辑樊圻与人书云。天多哀志士。福不降于淫人。我辈知自勉矣。因见此话。思得天之爱士至矣。作善有庆。圣有明训。我辈之亨。必已基于发愿求道之日矣。虽时有忧戚竆厄。亦因为善不诚而儆惕之。未尝非见爱也。语云。为恶辄败。此天地待我厚处。正谓是矣。窃料天地有无竆道理。而因前古圣贤用之有馀。后世小人败之已极。是以有一二士人。苟存向望求取之意。即无不助成之。吾人于今日。开得窾启。进得寸步。亦渐得天之欢心矣。古人云。吾心诚有志于学。天其遂吾愿乎。诚哉言乎。比悟得天翁之意端的如此。因以相示。各勉力作得事事皆好。以求无愧为天之爱子矣。
与林奭荣丙申
编辑愚炼气未精。淘私未净。久为世弃。近者。又遭柳基一作诗之谤。鱼允奭通文之辱。郑海朝焚札之变。直与昔年李承旭注诔之诬。同一气势也。有时自责曰。尔胡不敬身修德。以每贻诸公之恼也。今既老矣。宜其渐殄厥愠。而无能改于其旧。何也。又有时自笑曰。吴仲受以汝笔示人论命。有秽气熏天。何以堪之之语。仲受问之曰。世谤也。此似有命。无由可避。只得守汝太玄而死也。今日宴坐书室。忽有所悟。眼孔大底汉。试冷看一世。其毁誉人者。与喜誉而恶毁者。皆俄顷之闲耳。不独彼之尚气傲物不能长存。即愚之受海觏悯亦会有穷期矣。彼乃肆口诟辱。而瞥眼闲已无遗痕矣。而我则动心忍默。而事过后尽有馀味矣。抑君子不朽之实。与世间一种闲是间非。不干毫发事耳。岂特彼之无述。非必由挤我而累乎己。即使我而传世。亦岂因白谤而闻于后。彼无实修于讥讪之外。则使掩我之恶。究无所益。我能自省于畏约之中。则虽逢彼之怒。亦复何损。此足以自定而定人。然彼方狂叫乱攘。不可救劝。置之勿复道可也。抑因以惟之。所谓熏天秽气。岂小小訾谤之谓。无乃是天下万国腥膻之臭乎。顷任始万说。日人新闻纸。言前某官某氏为守旧党魁。用广袖衣。信然乎。此必流传海外。祸不可测。然是亦有命。吾何惧哉。只是目下薙发之变。举国骚然。世闲所传。有不忍闻者。愚每言士流几人纵死。犹知就义之安。至于昧陋之民。无所知识。而驱之为禽兽。此寔余心之所深痛而不易处者。彼谈命者之言。殆且秘之。智者当以意谕之也。
答林奭荣
编辑书言病中读太极图说。若得病渐轻而理转明。何喜如之。无形影之理。只于有形影处看。须就视听言貌辞受取与上。子仔细省察。密切体会。必有见得天然极则在矣。夷狄之祸一段。武善听得诸友说话。想细传之。诗小宛章郑注。乱世贤者。无罪而恐惧。虽甚恐惧。身之所行宜高峻。不可苟且。虽极高峻。口之所发宜慎秘。不可张皇。千万知戒。
答林奭荣
编辑某人事不可言。昨见郑复初。〈来源〉以其族人。犹深耻之矣。伊川尝言人有得一荐一官而满者。彼之识量短浅。如何强得。来书。以余见嫉为反有光耀。此却不必如此说。凡横逆之来。除却关系世教与道术者外。且当容之。不宜乘彼之狼狈。以释己之诬谤为幸。如此。则与天地生物之心,圣贤容人之德不相似。人之为学。正好就此。体得仁道。不然。鞭约近里功夫。不专一而然尔。此大可警也。
答林奭荣丁未
编辑子思慎独之训。虽原于曾子之教。然大学慎独。是才经格致之后。未及存养之前。防其有些虚伪以成欺心之病也。中庸慎独。是既常敬畏之中。遇著一念之时。恐其有些放慢以亏体道之功也。中庸功夫。更密一节。
答林奭荣
编辑孟子求放心章。鹿门,栎泉,闲静堂,梅山。皆舍集注。而取语类曰。是乃晩年定论云云。襟溪则以集注为是。盖集注则求放心为学问之本。语类则学问皆所以求放心。盖求放心。即求仁也。奭荣谓两说善观。则非惟不相反。亦可以互资矣。
集注与语类。只是一义。注云。学问之事。固非一端。然其道则在于求其放心而已。此与学问皆所以求放心。何别。曾见李博士。亦主语类而舍集注。愚问之则曰。注云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云云。岂非求放为学本耶。愚曰。不然。如是是字。总指上四句言。自志气清明以下。是说效验。非言学问也。〈朱子论天生德云。天之生我。而使之气质清明。义理昭著。则是生德于我矣。又论语集注说圣人处。亦有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语。此两句。是地位高底。人。非学者所能及也。〉李似意悟。不知后竟如何也。〈注若曰。学问后面功夫虽多。然其始须求放心。则当为求放为学本之说矣。今其言如彼。诸先生何为而疑之。无乃亦如李见耶。〉
答林奭荣
编辑示谕碑志叙事之难。及古之碑志。自有法度。犹工师规矩之不可畔。皆善矣。儒先纪述。一味推尊。殆辱峻极于天。愚亦深病之。盖季世道气寖薄。虚华日盛。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尊其人。然而天地之诚。圣贤之公。固自在也。故有志敬天绍圣之君子。乃独兢兢焉耳。愚每谓为人作志状。未可率尔。以魏公家状之失。及伊川不作之意观之。固已可戒。而蔡邕之愧词。昌黎之谀金。尤可畏也。
来谕谓先师大槩是狷者一流。其清修笃行。旷绝一世。须从此处。著意发明。作一篇关键。此似近之。第据鄙见。又有可言者。盖先师天分绝异。孝谨敬慎之行。几于不加意而自然成德矣。至其清明高朗。无一点尘埃之象。真实精纯。无些子虚伪之失。则又有非倂世群贤所能及者。其读书务精而不博。故有透悟之妙。律己甚严而不拘。故无诡异之疵。又其深识高见。一定而不易。则虽举世成习而不为眩。诸公争论而不为动。是虽由执之固而致然。然非其见之明。亦恶能及此。故其平日。每以程门识为先行次之之训。为修己观人之第一义也。使其遇时而经世。则必公于用舍。而致太平之治矣。虽不得位而竆居。亦复乐于指引。而广斯道之传也。以是数者而观之。恐不可但以识未逮用不足之狷者。了之而已也。鳌谷洪公。智足以知贤哲。公足以铨人物。而先师无恙之日。立一段文字以赞之。备论其德学之盛。而曰炼达经礼。通明微密。又曰。或称以精金美玉。或许以祥麟瑞凤。当世之君子。无出其右。若致之朝廷。俾展其抱负。则何古昔盛治之不可及哉。苟庵申公以当世之宗匠。为撰行状。而其总论曰。公所讲者。明体适用之学。所究者。泽民利物之则。而其不能发之为事业。则岂其所欲哉。梅山先生则又尝言。今日后生。某当为第一。今以诸贤品题之言断之。其不可槩以狷者一流视之。益彰彰矣。昨得金德卿书。亦云。全斋先生是笃行君子也。狷者固笃行。然亦自有通滞广狭之不同。则林某之说。恐未得当。此论是矣。愚窃谓此是吾辈事师考德修辞立诚之一大义理。深欲与高眼人烂商讲定。而昭示来世。庶几不贻累于先师矣。如有未彻于心者。亟宜明言竭论而归一。不可少有因仍苟且之态也。
古之论人也。以贤德。今之论人也。以文学。以文学论人。而圣传绝矣。王道熄矣。昔年某人。自负其才。自多其文。而于师友一例低视。其认全翁。为謇讷少辩博。谨质无才能底人矣。今以两门诸子观之。此之勉守规度而从容自在。彼之争肆气习而分裂角立。亦可以见其教学传授偏正纯杂之不同矣。大学传论相臣之德。有曰。断断兮无佗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愚窃以为我先师亦无炫饰。无枝叶。而有诚一淡粹之德量者。视彼矜己上人不能容物之流。无论在达在竆。其遗风馀韵之异。不啻天渊之分矣。吾辈于此。可不屡省而深戒之哉。
与金秉燮丙午
编辑孟子言仁也者人也。二物相配之谓合。仁以性言。人以形言。仁固所以为人之理。人则所以载是理而行之者。故曰合而言之道也。然则天地以此心寄诸人。岂徒然哉。许多道理。皆要从人心上抽迸出来。是为蛟峯方氏石峡讲义也。人以形言。骤看似太麤。然观下文道理从心出来。其指可见也。此人字。与人能弘道之人。圣人本天之人。至诚尽性之诚。心妙性情之心同。正人身上有活化神用之妙者也。仁是自在无为底道理亦至善无疵底体段。人须是治得此心。令识道理。有主宰奉得仁体。无一霎时违背了。〈此数句。所包甚广。如今日所处俭德辟难。舍生取义之类。无不在其中矣。〉方始是吾儒之学也。
与孟冕述癸巳
编辑学人先须体仁。仁者。以天地为父母。四海为兄弟。万物为党与。须体得个大模匣。然后又须辨得个细条理。而寻丈尺寸。毫忽釐丝。莫不有义以裁之。斯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吾人功夫。最忌以见闻梏其心。胸臆局其理。而终归于未仁未义之科也。〈西铭曾细究否。如未也。须亟取而熟读之也。〉
与安晦植丁丑
编辑临行所赠心本性三字。仆甚重之。盖恐人不以理为主。而任其心之自用也。心苟自用而不主于性。即以事则差。以世则乱。以学则为异端。其理顾不重欤。从上圣贤许多说话。只要立得此三字而已也。古贤讲论。正要见之行事。使道体与人功。合一焉尔矣。今人临事。只任自家气习以行之。其从师友讲贯者。一切倚阁。噫。此将为何等问学耶。如近日某人事。亦恐其与平日所讲不相似。而吾之应之者。若或忿疾已甚。亦是此心自做错了。若能自省无失。而所以处之。不失其本然之权度。即是理为主而心为之用也。此大可验也。〈每遇事。虽自谓以理为主。又觉此心易动而难安。所以与理难涉入。此处最要精审。〉呜呼。精义难明。人见易差。近世乃有一种学问。似朱似陆。其说善遁。直是难竆诘。向来自于所谓心本性者。见得殊不精明。故其所以辨破之者。亦不直截痛快也。自觉近日于此句上。见得较亲切分晓。无复疑眩。亦愿贤者。于此力加体察。庶几路脉不差矣。
答安晦植甲午
编辑示谕持守功夫愈觉其难。此是喜消息。盖非实下手者。难易不自知也。栖云餐松看书习静。此何等清高事耶。但古来学人。不免时有厌喧喜寂之病。然心不定叠。虽使坐禅。亦不禁流注跳举之象。须更就运用上。自省其与此不相戾否。此意亦是与静相夹辅尔。不可便放过也。
答安晦植乙未
编辑示谕动寂之说。不易体认至此。然来书上一截谓动时寂体自若。下一截以施当其可为静。由前则与朱子初年已发之际常挟此物以自随。〈此物谓寂然不动者。〉及万起万灭而本体未尝不寂然之说同。由后则与朱子后来非百起百灭之中别有一物不起不灭。及大学章句静谓不妄动之说同。二者判异。须加细辨。不可混合为一事说也。语类曰。心本虚明。物来随应。事过后。便当依前恁地虚。始得。又曰。喜怒哀乐。固欲中节。然事过后。便须平了。以此观之。事至情出时。可见其不虚不平。不然。何以曰依前虚事后平耶。然其不虚不平者。非谓私欲充塞,应用僻侧。特谓不似无事无情时云尔。则究亦未尝非虚与平也。如此说则无可疑矣。如必曰动时心体依旧是寂然不动。则恐未然也。如言北辰不动。圣人不动。若曰北辰虽动。而却只在原处。转不见得动。圣人之心虽应物。而却只在理上发露。未曾妄动。则虽曰不动。而其实则动也。如必认北辰如植物。圣心如死灰。则殆误矣。近时学者。类多只于言诠上费神。不曾见就心体上下功夫者。今乃得吾文甫肯留心于动静寂感之际。极令人喜闻其说也。然却似微有求之太深,执之太固之失。正好就此平心硏几。务令功夫与本体合一无隙也。范兰溪,胡文定,朱子答南轩,克斋诸书。退翁答崔见叔,金惇叙书。及其佗诸说。一一写往。幸须逐一签贴以示之。吾将以是验文甫应动主静上见识精粗功夫浅深之如何尔。〈朱子答张敬夫书。见大全十二册卅卷十九板二十板。卅一卷八板。卅二卷卄五板。答石子重书。见节要九卷十六板。答黄商伯书。见节要十一卷十一板。○范氏语。见心经牛山章附注。○胡氏语。见朱子答石子重书。○退溪答崔见叔书。见本集十二卷。答金惇叙书。见二十八卷。〉
轻轻内顾之时。其忿恚好乐。亦必霎然歇息。此时心体归静。不是异事。虽瞬息之间。其起灭不同。不可以先后之动静硬唤做一时之感寂也。今既以明镜照物取譬。则镜是死局底。其于感而寂然之论。虽似说得行。若更将止水遇风为谕。则水是流动底。其于应且自如之义。却恐推不去。更思之如何。〈来书云云。以玉溪妍媸因物而空者自如之说参究。而于似同之中。看得有小不同处。始得。不可草草打过也。〉
答安晦植丁酉
编辑天地闭塞。圣贤隐遁。虽非所欲。亦不得已之常理。而世人反疑其于行。此缘童观未能及远。无足怪也。来谕谓当遁而不遁。是乃凶道。此言是矣。但东汉诸贤所处。诚有未尽。然朱先生尝以大过上六之无咎。论之。吾辈于此意。亦不可不知。如近时洪,柳诸人之或以投疏而死。或以称兵而败。虽于圣贤中正之道有慊。而其于华夷之防,君臣之义。岂曰小补之哉。
近日士大夫于耻之一字。荡然无复防限。常时虽自号为异于流俗者。及此国耻未雪,夷教盛行之日。犹急于仕。不惟污身。亦且败子。甚可悲也。昔北齐一朝士。语颜之推曰。吾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以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今人多是此个见识。不可告语。为之柰何。
与安晦植癸卯
编辑竆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敬斋语。余寻常爱之。然在行事上得之以上。谁道不得。至于读书得之虽多四句。非亲经历来者。正难道得出。亦非亲征验来者。亦难信得及。今要逐事究索。逐处体验。庶几不使前贤妙谛归于空谈也。
答安晦植丁未
编辑郁攸示警。家众露立。闻之惊叹。劫火洞然不烬。惟玉人之本心。其坚刚。岂烈焰所能烧哉。吾人所学。学处患难。若安平可乐。却不须学。陶靖节临凶若吉。视化如归。此何等浩落胸襟。如以一朝之患。累我灵府。岂非爱心不如爱物耶。以贤存养。应得酌中。奚须奉勖。愚自国变以来。之山之海。顾影自吊。每值夜静月朗。辄北望恸哭。盖非独瑞寺而已。贤者所闻。特其一尔。勿过相悲念。臣之恋君。生之怜师。皆自有天然可体之中。幸时默存。
与安晦植辛亥
编辑昔年贤者见余。道赵屏山语云。肃,全两先生。契分何如。后以梅翁行状事。有再度往复。而情义无闲矣。然何必令人知之。全斋集已载其书。恐未之思也。似闻任南阳。欲再印云。为我从容告艮斋删出。吾亦密就师稿。削其语及此事者数篇。事甚稳便。余叹其用意仁厚。然前本已出。后虽删没。亦无其益。厥后屏山再令贤者致意云。虽然。两皆删出为好。后韩参奉见访。亦道屏山语。而意极恳恻。故余诺之矣。今见赵都正与韩参奉书。有若全门先发此论而屏山许之者然。大可骇也。岂屏山不以语赵公而有是云云欤。今我辈读圣人书。求复其性。而仰视天日在上。何敢自造妄语。以欺其心。明而欺贤者。幽而诬屏山乎。贤者当日再度所传之辞。与吾此记。有毫发差爽乎。如有些子改动。而贤者苟且唯唯。吾二人者。必受天殃矣。且全斋集之不没其书。又有其由。盖当时。肃翁以此事。致长书于桂爷。又有书于苏仁山丈。而无人不闻。夫既然矣。先师书如何可删。此理势之所必至。非门人未思之过也。且既印布有年。及受行状于桂爷。有为洪文敬公行状。备述德美之语矣。忽欲删其书。而幷削梅山行状。此非病狂丧心者。决不为此。况同门又有长德诸公。不一相闻。而何人请删于屏公耶。此见倒骑牛官而问之。吾不知其果如赵公之所疑也。噫。屏山已逝。今无及矣。惟有蕴之心曲。以俟泉下相见之日。而奉以质于两先生已矣。
庚寅四月。洪由范见屏山。屏山方校删赵先生文稿。语次谓由范曰。肃斋,全斋二先生。以梅山行状事。有两度往复。而情义则何尝少替。若存此书。而致后人之疑。则大不便。须以此意。归告镇川云。此意甚善甚厚。先师文集若再印。则可以如屏山意矣。〈右一条。系是家藏先师文集中答肃斋书签贴。〉
答安晦植
编辑近思录生之谓性。明道先生以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元者善之长言之。晦庵先生以即此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者言之。然则此何尝说气质之性。如以生字带气为拘。则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人物之生因各得其理以为性。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诸如此类。恐未可以生字为嫌也。如又以不离气质为拘。则太极非有以离乎阴阳。才说太极。便带著阴阳。才说性。便带著气。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天命之性。亦离气禀不得。人物得是气质而成形。而其理之在是。则谓之性。道即器器即道。莫离器而言道。才说性时。已带气矣。所谓离了阴阳。更无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理与木气。有仁之名。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便兼气质了。人生而静。已是夹形气。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如此说处极多。亦何可以气质为嫌。而一切皆作气质性乎。先师全翁不从肃翁之说。以有见于此等训义而然也。今见肃斋集。了之以未祛私字。恐未知如何耳。
仁义礼智。从人物说起。故因生字。始可言性。虽天地之元亨利贞。毕竟只在阴阳五行之中。实未有悬空孤立之时。二者之不离不杂。天人只一般。
朱子答严时亨书。以人生而静以上。为人物未生时。而肃斋集十卷七板。乃以属于未发。未发未生。俱有朱子说。而以未生言者。佗姑无论。董叔重录。在丙辰以后。则严书亦当为晩年定论也。语类陈才卿录。谓严书未是者。是单指继善性善。分未生已生。非明道本意者。言至于静以上未生一义。初不举论。盖严书上下。未生已生。非可以混合为一说者。而肃翁槩将陈录以实之。恐少差误也。严书陈董二录。幷写往。须细加究勘也。
答李治镐庚子
编辑承谕读论语。甚善甚善。愚平日极爱看此书。此书意味深长。愈涵泳。愈流露。昔有言理会得此书。便是孔子。此语骤看。似太轻快。然朱子举以告陈北溪曰。二十篇中言语。真能竆究。极其纤悉。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肺肝尽知了。岂不是孔子。此是朱子曾经历真实验得语。故黄慈溪尝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之教人眷眷于躬行者如此。此晦翁所以终身常读论语。今欲望善。一一依朱门遗矩。一日一二段看得烂熟。俟其透髓。无复馀蕴。却看后段。〈此时。何等迟钝。〉久后通贯。则天下何义不可精。天下何事不可处。〈此时何等快活。〉此岂不是孔夫子复生于世。但恐看时耐不得烦。心在后面白纸无字处。正如吃饭。一口咀嚼未了。又将饭入口。如此。如何会有滋味。如何会生精血。毕竟不成痞即成泄。决然无疑。切宜戒之。
与金教润丙午
编辑鄙人素来空疏。特缘诸生错认而四至。以致或者乱世讲学之讥。然人各有分。宰相谋国于朝廷。伯守戮力于州郡。固其所当为者。若乃士流之明义于乡塾。以养亲上死长之心。农夫之尽力于田畴。以飨为国讨贼之士。亦何尝非所当为之职乎。非所以相病。实所以相成也。不分位之有无。一槩断之。如世儒之见。则大禹诮闭户之颜氏。武矦讥释耕之庞公而后可矣。天下安有似此颟顸糊涂之义乎。
与金教润戊申
编辑颜子素知仁字名色道理。特未知如何而可以为仁。故问之。夫子所以不曰仁是性,仁是道,仁是四德之首。而但曰克己复礼是为仁之方也。〈其告仲弓樊迟。皆然。〉故朱子集注。既曰。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又曰。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以上。言为仁功夫。〉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以上。言得仁实验。〉谨按上为仁者者字。指事言。下为仁者者字。指人言。而上下为仁。皆与为仁由己之为仁同。非有异义。乃语类节录。以克己复礼为仁之为。犹谓之相似。与为仁由己之为。不同。〈中庸第十三章闳祖录。亦同。〉此与集注不同。当是未定之论。而后儒多未察而承用之。不可从也。黄慈溪日抄。至以集注云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为恐指为仁由己之为仁。此亦被语类说所牵制。而有是疑。然细观集注。两为仁者之下。始释归字曰犹与也。其下始曰又言为仁由己云云。则日抄之说误矣。其说虽误。而其认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一句。为不异于孝弟为仁人之为道之为。则明矣。虞赞必以仁为有为之心。而不肯认做理。故昨书来以集注为仁者三字。硬做谓之仁者之意。而曰谓之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之意。既又自谓如此属文。似不破碎。殊使人喷饭也。此人看书太麤。自是太坚。全不听人言。所以难与讲辨。不得已而且停往复耳。大抵如其言。则圣门所求所成之仁。究竟不过是形而下之器矣。其与释氏之本心。相去几何。昔年柳穉程。认心为与仁无别之物。今虞赞却又认仁为心灵为主之物。其为言虽异。而其本心则一也。朱子雅言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所以孔孟只教人求仁。〈止此〉仁之为道。若是其重且大也。乃不以为理。苦死要作心为主理为宾之物。吾不知其何为而然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全体之弘量。虽之夷狄。不可弃。是不息之诚力也。此非直是仁。〈语类扬录。克己复礼。居处恭执事敬这岂便是仁。〉但人能如此。则道之全体呈露而无些子遮隔。大用流行而无霎时停息。此乃所谓仁也。〈语类方子录求仁。只是主敬求放心。若能如此道理。便在这里。此与颜冉章集注。大全克斋记之类。无不同矣。〉
继检语类吕焘,沈僩己未所闻。则问克己复礼为仁之为这为字。与子路为仁之为字同否。曰。然。又问程子云。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恐是仁字与为仁字意不相似。曰。克去那个。便是这个。〈先生尝言。克己复礼。当下便是仁。非谓克复是仁。但谓克复则当下便是仁。盖克复外。更无为仁功夫。故云。与今所谓克去那个便是这个。同一指意。〉盖克去己私。便是天理。克己复礼。所以为仁也。仁是地头。克己复礼。是功夫。所以到那地底。此是先生七十岁语。彼首节所录为字与谓之相似者。在辛亥以后。李闳祖所录。见中庸第十三章。而亦同甘录者。在戊申以后。则吕,沈二录。当是最后定论也。无论语类先后。只以集注观之。已自晓然。盖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此为仁。是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其下次释归字。其下乃曰。又言为仁由己云云。其第次井井不乱也。黄氏日抄乃谓。注云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恐指为仁由己之为仁。恐未察其指意。亦失其次序耳。〈更按论语无子路为仁语。路当作贡。〉
与金教润辛亥
编辑今日读以德报怨章。观蔡氏云。君子不以私害公。可厚则厚。不可厚处。亦难强要厚得。必不把法度却卖了。因思仆与柳家相知馀二十年。始彼之横也。屈己以召少者而释之。巽辞以谕老者而解之。此可厚则厚之道也。及其乖戾已甚。不复可以人理羇络之。则任彼作挐。而令门人勿与校辨。亦不许彼饰私印以害诸贤。此又所谓不可厚处。亦不强厚。而不枉吾公道。买得人情也。今吾人读书。正要就处己接物上用。
答金潜
编辑示谕傍无强辅。诚可叹也。第以圣贤为师。日听其教诲。而自体于言行动静之间。遇有窒碍。还以质问于卷中人。随问随答。无所不足。以此自试。磨以岁月。决须有进。最忌因循悠泛。似做不做。空费光阴。如此。假使实有良朋。朝夕在傍。亦何所辅。此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者也。万望策励精神。拔出心肝。忘前忘后。一直向前做去也。
答某庚寅
编辑示谕三难。似皆有可处之术。孔子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程子曰。师学不明。纵有美质。孰与成之。此皆重师友之说也。然贫无以远游者。又有己心为师动作知惧之说焉。〈人心至灵。是非可否。一毫暪昧。不过直从起念谋事之始。必加畏懽。使件件入涂辙。此是敬直义方之学也。〉又有反而求之有馀师之说焉。〈性分之内。万理咸备。日用之闲。随所感触。无不发见。苟能察之密而体之力焉。则师不必求于外而得矣。〉况又今读思传朱选云尔。则亦须凝神存想。如目击二圣之气象。毕精竭力以躬行二圣之教诲。如此用心。虽生千载之下。亦可以承千载之师矣。若误从今时士友。耳染拖泥带水之论。目习从众徇俗之行焉。则岂不反为心术之害。故曰学者求师。不可不慎。又曰。若随人转。又不若杜门孤陋之为愈也。且平时不曾自著力。异日纵遇贤师长。闻紧说话。亦无一顿长进之理。千万自策励也。至若无外舍。常居闺房之中。日闻儿小喧聒。妇女怨咨。而心不定叠。则诚亦难处。然须思此道元无喧寂之分。吾心自有厌烦之累。儿曹略加禁止。自心驯致和豫。可也。又思吾之处家人有可以致怨否。有则谢改之。如其不然。又须思寒士之妻。如弱国之大夫。政烦势蹙。实多难处。正宜以和厚之气。宽譬之辞。道其所当安命之意。与之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可也。如此则日间所接种种苦恼。无非吾人磨擦此心处。切勿起厌恶之念也。若有些厌恶。便是不仁不敬。而为愿乎其外之病矣。况古人有矜严好礼。遇妻子如严君焉者。又有昼验诸妻子。夜考诸梦寐之说。此皆可法。又尝闻古人居丧。只有一室。白纸障妻。三年不见者。此尤卓然可敬。幸于此加之意焉。至于外人非笑之谕。恐是不见道理重之故。若使见得此道理重。虽利禄诱于前。刑祸驱于后。亦自不动。况流俗于此学。初不理会。实无见识。儒士守身。尤何可为闾里小小讥嘲而畏避也。窃见今之学者。不务无愧于己。惟求无忤于人。无忤于人。毕竟是乡原。无愧于己。岂不是君子。况又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则观人者固不当以是为进退。修己者尤不当以是为劝沮也。鄙见此三事。虽若各为一种病痛。其实只为欠一个切字。如使吾人超凡入圣之志。真如好生恶死之心。则其于早自得师处家酬世之道。实亦何难之有。愚于此事。殆将三十有馀年。尚今未有的实得力处。亦正坐无切心。乃因来谕而有此云云。诚所谓言不顾行者。而不以人废言。又岂非圣师之教乎。德门贤者如凤汝者。岂易多得。须时相过从而讲讨焉。最要不求同俗而求同理。不务空言而务实行。乃为儒门正法。因见凤汝。幸以此意。互修而交勉也。
别纸
编辑所论西铭。意亦近厚。而义似未精。盖言理一则君为继祢宗子。若论分殊则君臣又与兄弟不同。故孔孟有韫玉待贾之谕。逾墙钻穴之讥也。至若伊川之上仁宗书。朱子之应进士科。则皆在弱冠前后。后来定论。则易传有贤者自进必不信用之戒。语类有第一等人定不应举之说矣。向年有一士流。不待其招而自献其身也。亦据西铭宗子之说。当时识者。颇讥其择义之不精。不谓来谕之偶同也。孔孟之辙环。程子以为只答其聘而已。则何尝以君为兄而自往见也。大抵圣贤之于君民。诚有一视同仁之心。而至于出处去就之际。则一步不曾放过。此义不难知也。今若未信。俟异时。更考鲁邹洛闽之书。可也。
答某辛丑
编辑细观来函。意甚恳挚。使人太息。大抵处贫。无以赍米远游。加以口讷不能因言宣心。词拙不能用笺质疑。凡此固皆可恨。但比之家温而沈溺宴安。用佞而屡得人憎。能文而谤讪贤者者。顾非大幸欤。左右自言若久侍师。应得一二以淑其身。此非不然。然智者不与势斗。势既难遂。只须就论语。取其切近己病者几章。朝夕诵绎。随证施药。无不应手取验。如此类推。用三五年功夫。则前日之昏聩者将渐明晳。柔弱者将渐刚劲。怠者勤。窄者宽。而懦者立矣。只此便是左右锻凡铸,圣底欛柄。切勿视为常谈而更求妙诀也。
答闵相钦丙申
编辑今日在灵云社。看宋儒学案。见舒文靖公璘传。既略抄以入与敬述书。而请与高明互看而交勉。又将节取其馀。以奉闻于左右。忽遇善长。投以两贤书。极感感应之妙。而又以侍奉怡愉为深慰也。文靖雅有大志。耻以一善自名。每自循省。苟不闻道。何以为人。汲汲乎如饥者之索食。遍师朱陆张吕四贤。兄琥弟琪。受业陆门。皆顿有省悟。文靖则曰。吾不能一蹴而至其域也。惟朝夕刻苦磨砺。改过迁善。日有新工。亦可以不畔云尔。躬行愈力。德性益明。其学以笃实不欺为主。自言平生荷师友箴警。至顽不入处。虽叱骂亦欣受。〈何其求道之切。后之学者何尝存得此个气象。甚敬甚敬。〉其与世不偶。则亦只以自反。使在我日用严密。〈此数句是学者治己酬世之准的〉人当自信。若彼此立见。非无我之道。〈来谕侵毁侮慢之云。只以此道处之。便觉心下无事。〉此类。吾人皆可翫而体之也。但其答叶养源书。谓持敬之说。素所不取。我心不安。强自体认。强自缚束。如篾箍桶。如藤束薪。一朝断决散漫。不可收拾。夫子教人。何尝如此。此却未安。大凡学者于圣贤之教。以勉强为苦。间断为虑。而不取之。奚但持敬为然。此殆被象山坏了也。如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修己以敬。敬身为大。居敬行𥳑之类。岂非孔子之教乎。明儒郝敬。以宋贤持敬为桎梏。清人毛奇龄。以论语集注主敬为毒祸。岂非舒公有以启其弊也欤。前日仁敬之说。是圣门要处。不可不勉。而乃曰略无所验。岂非不曾靠实下手故欤。昔胡五峯临终。彪德美请教。曰。圣门要处。只是仁敬。游定夫所以为程门罪人者。以其不仁不敬故也。此大可畏大可勉。勿泛勿泛。
答李晩淳辛卯
编辑所询礼疑。以长子则无罪而不得承祢宗。既所不忍。以次子则据一时乱命而夺其兄之宗。抑又何义。宗族会议。告由先庙。而反之正焉可也。〈春秋胡氏传曰。孤竹舍长而立幼。私意也。以故叔齐让国。为得仁。而为先圣之所贤。〉何可使长派止主墓祭。而次派仍主祠堂乎。程子论夷齐。若无仲子。则叔齐当立。而朱子却以立伯夷为是。是可以决尊门之事也。
与李晩淳乙未
编辑记得语类载论语集注旧本。释吾斯之未能信云。未有以真知其实然而保其不叛也。或疑圣门弟子。虽曰有所未至。然何至于叛道。朱先生曰。如此。曾子临终。更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甚么。或曰。起居动作。有少违背。便是叛道否。曰。然。余尝看此段。每不胜忧惕惭惶之思。盖叛道二字。题目甚大。有时自念。我必不至于此。然就起居动作声音笑貌处。子仔细点检得来。其违背道理者。十八九矣。彼两字题目。无计脱免。此岂非大家忧惶处耶。未知足下与乡里后进所以省克之者又如何。试以此意自察也。比有剃发之变。此不是小事。须将一个死字。刻在心肺闲。而勿为夷狄所化也。
答李相麟庚子
编辑保宁金承旨。见洪丰川。言梣溪尹丈对洛论者。问尊文之性与犬之性同乎。其人不能对。但曰何辱也。金令因言吾则若主洛论。须对曰同。余闻之曰。此金令欲借此以诟洛家也。然使余遇此问。宜反诘之曰。程子言牛马亦具五性。朱子庸注。言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公对二先生。亦敢发此问乎。且天下之父一也。吾翁即若翁。岂有吾父之性同于犬。而尊丈之性独异于吾父之性之理乎。又问曰。湖家谓人性皆同。此固然矣。但有问者曰。尊丈之性。与盗跖冒顿同乎。尊丈之性。与王莽曹操同乎。公将如何答。〈诘语止此〉余谓忠逆邪正华夷儒释之分。不系于禀性之同。而专由乎存心行己之异。此岂深奥难见之理乎。忠逆邪正之类既如此。则人物同异之说。独不然乎。未知金令闻此。以为如何。
答李相麟癸卯
编辑示谕湖华云云。未免时发孤笑也。一则造为攻塘之言。一则撰出斥华之谤。彼此又互做排倡义之说。与之夹攻。一能胜余。况二乎。虽然。凡事有天人之分。理胜则天。气胜则人。彼之专肆忿怼。〈四字。来书语。〉固出于气。而贤者之动于忿怼而欲与之大诘。亦恐未合于天。切宜下气忍住。而靠理运用。以俟后世之公议。可也。仁不可为众。此理岂不的然。今我辈讲学欲求仁。抑求胜。只患己之不仁。不患天下有几多人。己果仁也。虽举世不见是。犹能杜门独立。依天自乐。不然。白昼颜惭。中夜起泣。何暇与人校短量长。以分却自家内省功夫耶。这个滋味。这个警惕。苟非曾下手来者。不惟莫觉其趣。每被欲上人之心所缠缚。而不胜其苦楚矣。
一毫何曾使气麤。何曾向华西道来。粗知文理。略有公心者。无不识得。彼尹乃横担是非。而妄肆诟詈。岂不可笑。此是其家传授旨诀。岂佗人所能转移。任之可也。朱子言。自心先自偏曲。看人说甚么事。都只入这意。如人眼自花了。看见眼前物事。都差了。便说道恁地。蔡西山亦言。不平心看文字。使天地易位了。吾辈须以彼为师。而先要自心无偏曲不平之病。庶几所发得正。此乃为求仁实修。勉力无怠可也。〈尹乃尹锡凤也〉
与韩文谦乙未
编辑天地之大德曰仁。仁体在人。以言乎其大。则万事万物之理无不备。四海九州之人皆当爱。以言乎其微。则不使有一毫未满足。是仁也。不使有一息或间歇。是仁也。学者须先识得此物素具乎吾身。然后更以圣贤训辞朋友讲论。栽培灌漑。使根本日益深固。枝叶日益畅达。期至于足目俱到。志事皆足而后已。
答权永一甲申
编辑见与诸益。静栖山寺。早晩讲论。兼所处气象。清高奇绝。令人意思畅快。恨不及于吾友时为此会也。忽见令弟。以吾友书至。自虚自励之意。溢于言外。喜甚喜甚。晓起得一联写寄。可置坐侧也。万籁俱寂。惟闻枕下鸣泉浣淙未已。可作慎独之功。八表同昏。但见龛前孤灯炯炯不昧。足为持敬之法。
答权永一丙申
编辑向书颇以时人毁我之说。为不安于心。此不必然。若我之视履无咎。而俗谤兴。则是实无伤。若我之素行有亏。而人言至则只宜速改也。曾于四书镜。〈书名〉见所释士增玆多口云。惟士高。故众欲抑之。惟士清。故众欲污之。士独而众广。故士不敌众。士奇而众庸。故士不合众。忌士也深。责士也苛。知士也鲜。攻士也疾。此所以多口。此段说得世间物情。委曲纤悉矣。今吾儒当自尽在己之修为而分歉惬。不须问由人之毁誉而定取舍也。
与某癸巳
编辑作宰。律己以敬。御吏以严为先。其次又以爱护善良。抑挫豪横及礼下乡贤。教育后进为务。庶几有以奉承朝廷任使之意。应副乡闾仰望之情矣。晦翁尝举西铭疲癃残疾一段。而曰君子为政。且要主张这一等人。其莅诸郡。辄以抑强扶弱为主。在潭州。间日一诣学。学官讲大学。先生曰。君子小人之分。在诚其意处。诚于为善。便是君子。其不诚底。便是小人。更别无说。愚愿高明之于士民。须以此为法。视郭山之民。一有不得其所者。郭山之士。一有不矜其行者。便认以为获罪于君相。贻辱于父师。而蚤夜皇惕。思所以自免焉可也。
别纸
编辑圣人之心一。故无欲。学人功夫亦要专一。一则物不能为吾患。此敬则无己可克之说也。学人之于道。其心才不专一。便歧而二三矣。今高明见任爱民教士之责矣。试自省吾之所以爱之教之者。果能专一于道乎否乎。须就意念初动处。早与审察。无使有差缓不及之悔也。〈如尽心于民事。而有一分德我之心。只此亦是不专一。此不子仔细辨认。正自难免。〉此是孔门妙诀。大学中庸之慎独。便是此法。而周几张豫程敬朱诚。亦从此处做起矣。佗事用功。都要恁地实作。非独居官一事为然也。
答某
编辑某台之于余。悯其冻饿。欲有所济。而虑其不肯受也。乃因贤者而共遗之。贤者既从其意。汝贞又欲其受。余意于此。颇觉未安。余与诸公。各自思省曰。今我此事。孔子闻之以为仁。孟子闻之以为义。达之于朝廷之上。而吾能无畏乎。垂之于百世之远。而人皆取法乎。必见其一无所碍。然后方可放心行之也。今闻子和所传。某台所以为此者。其意正欲上为国家。下为士民。此其用心。岂不甚深且远也。然以贱分言之。惟其如是也。故尤为难受。如何如何。
某台在今日。欲愚受之。而惟恐其或辞。若佗时见理益明。择义益精。而偶复思到今日事。吾恐其不能无些沈吟于礼不备贞女不行之义矣。是时余虽欲不为其所轻。不可得矣。此余所以不敢率尔也。此言虽似说得太深。而实理则然矣。
答金贞灿丙戌
编辑人之为道。志为本。识为先。行为贵。而书册课程。朋友讲评。乃其间补助之一事耳。今人乃以记诵谈说。认为学问全体。而其佗更无所用心。所以识粗行错而终于庸人而已。岂不可惜。愿左右以此为戒。必要立得恳恻诚切之志。进得高明精诣之识。而修得真实中正之行。〈行自诚意。至于平天下。皆是也。其间审几主敬。最为要切处。不可不深留意也。〉必要做圣人。而誓不为一乡之善士而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