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先生续集
卷一
作者:李德弘
1829年
卷二

论语质疑

编辑

退溪李先生答李德弘书曰。读论语。跨涉两年。不无久于一书之病。恐或久而无得则为病耳。论语大旨。或以为操存涵养。北溪阳村。皆以仁为言。虽皆大槪近似。然此书乃出于一时门人杂记。圣门师弟子问答言行之类。裒集为之。其妙道精义。头緖多端。何可以一二字判断得下乎。范氏因孔子思无邪蔽三百之诗。而以毋不敬蔽三千三百之礼。诗固主劝惩。礼固主恭敬。此两说皆非牵强也。朱子以诚为中庸大旨者。子思作此书。始一理。中万事。末复合一理。其主意本如此。故因而为说。亦非附会而云也。大学或问之首。以敬为小学大学之本。盖敬固圣学之所成始成终者。非专以是为小大学书之大旨也。今人徒见此数书有大旨大要之说于论语散记。亦必以一二字求大旨。无乃近于牵强而附会耶。言仁处。求仁之理言义处。求义之理。言孝悌忠信处。求孝悌忠信之道。逐处硏穷。逐事践履。积久渐熟。以至于融通发见。则所谓大要大旨者。将不待作意求索。而自得之矣。不然。其于句读文义。犹未窥藩篱。而先以一仁字。包笼一部书。为其要旨。吾恐所得非真要旨。而反失正意。终无实得也。昔有人请杨龟山当读何书。龟山曰。读论语。其人问论语中何者为要切。龟山曰。皆要切。但熟读可也。朱子每称叹此语以劝学者。又袭盖卿朱门人也尝言。向于长沙郡斋。随诸生听讲。或问向蒙见教。读书须要涵泳。因看孟子。千言万语。只是说心。七篇之书如是看。是涵泳工夫否。先生曰。某说涵泳。只要子细寻绎。令胸中有所得尔。如吾友说。又衬贴一件意思。硬要差排。看书岂是如此。自今观之。七篇之书。固多说心。然而非说心处。亦多有之。此人必欲以心之一字。包笼孟子一书。又以涵泳二字。准拟为言。故朱子斥之。来喩所云。无乃有类于此人所见乎。南轩类聚言仁说者。正欲于言仁处求仁。非以是为论语大旨也。

世家。委吏。司委之吏。积谷之名。多曰委。小曰积。音玆。司职。司畜之官。职与樴同。使仲由为季氏宰。夫子欲以义理感激三子之心。故使仲由为季氏宰。而季氏先堕其城。此圣人过化之效。庐于冢六年。今人疑子贡为非礼。恐不然。盖子贡爱慕圣人无穷。故因住密迩先师。未忍便归。安有径情直行而更丧三年之理乎。但不见于先儒之说。不可质。

学而。入道之门。大学。言德而道在其中。论语。言道而德在其中。逆而难。我有善而人知。在理为顺。人不知。在理为逆。处逆易至于愠。故其不愠。难。程,谢,尹诸说不同。或有所见稍异处。或有各是发明一义。而同归一理处。难以一槪断也。道生。道指凡事之道。仁道居其一也。爱理心德。爱言其用。理溯言其体。心之德。即其全体。孟子则论性之体。故训仁。先体而后用。论语则言仁之用。故先用而后体。如言性情情性之类也。谦退。言谦逊退托也。顺德。此德字。非心德之德。乃泛称之德。德有本。德非性之德。乃德行之德。即行道而有得于心之德也。曷尝有孝悌来。来不必释。语录。致饰悦人。致饰于外。则心已驰于外。而务以悦人。则本心全不在。何以为仁。守约。约对博而言。知欲其博。行欲其约。制度。制有裁断检正禁止之义。度即礼之度数。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之类。是也。暇日。非暇全日也。一日之内。小有馀暇。皆是暇日。成法。圣贤成法。凡圣贤垂世立教者。其流。流犹言末流也。不诚。诚即实心也。乐告。与忠告之意有间。亲炙。炙。之石切。炮也。炮。字书曰。裹物烧也。俗通云赭。非也。炮肉日炙。之夜反。仪刑。仪。威仪也。刑。法度也。礼之为体。体非体用之体。即形体之体。离。睽离也。不可行均矣。言过严与过和。均于不行也。亦可宗。宗犹尊字之意。

为政。北辰。凡曰辰者。天壤无星之处。日月相会之所曰十二辰。日月每月一会。辰本音申。十二辰中。辰与申同音。故读曰真。守处务。守。心上说。处。身上说。务。事上说。思无邪。思即情也。无邪即正也。言情之正也。若此之明。此即思无邪。念。从今从心。言今心之所在也。故曰念玆在玆。当然之故。故。所以然之义。无所违逆。无违逆于理也。成章。凡文理成就。有可观者。谓之章。以水言之。既盈其坎。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深或浅。或止或波。皆章也。学之成章。亦可以此类推知也。优游。优者。宽裕不迫之意。旧说。汉唐之儒训鲁论者多。不知何人之说。承顺。承犹藉字之意。退而省。延平先生说。以退为夫子退也。朱子初从其说。故小注朱说。有与延平同者。其后改之。故曰非夫子退也。乃颜子退也。行其所为。言所为之意在为己。则无所为而行之。其意固善也。若求知于人而为之。则其意不善。察。察与审意。大同小异。察字。包审而辨之之意多。审字。包察而谨之之意多。才艺。才。才能之谓。艺。六艺之艺。不可浑看。近理。佛者之说。玄虚而似是。故溺者多。杨墨之说。浅近而无理。故惑者少。故曰其害尤甚。程子曰彼与吾。句句同。事事同。然而不同。朱先生引此说曰。吾尝见佛者之书果若此。如欲专治。必陷于其中。譬如深渊在彼。溺则必死。不可不避。骎骎。马前进也。其馀。阙其所疑而慎言其所不疑之事。阙其所殆而慎行其所不殆之事。至情。犹言众人常情。居敬。公羊传曰。君子以居敬为大。所以明心之德也。君子能居敬以明其心。则如鉴照物。妍媸莫遁其形。所劝。劝即民自劝勉也。任载。载其任之车。任如今之卜也。夏礼。礼字兼损益意。三统。统即丝之总结头也。夏尚尚文。忠主心上说。质主体上说。文主采上说。盖当时未有此名字。而后人理会见得如此。天地气数。自然浸盛。故以周观殷。殷朴于周。以殷观夏。夏朴于殷。而凡百制度。至周极备。故夏曰忠。殷曰质。周曰文。小注律历志。律。十二律。历。历数也。记汉一代律历之书也。谶纬。谶。言谶诗谶之类。纬。其人自以此书为圣经之纬书。小注压胜。如秦时东游压气之类。镇压以胜其气也。风角。角。谓风之所自。以风之角。为卜之兆。故曰风角占。汉时张角。教授此术。

八佾。后素功。功。成素之功也。小注血膋。膋音聊。肠之脂也。天即理。在天之理。即在我之理。天人物我。靡有二致。故此心小违于理。则便得罪于天也。乡射。仪礼篇名。周公所作。特羊。特。独也。大牢。用牛羊豕。此独用羊。故曰特。立社。社。土神。土生万物。大有功于生民。故自上至下。皆得而祭之。予不知立社之本意而妄对也。局。器局也。韵会。局外有垠咢周限。故谓人才为干局也。封而植之。封两国之境。植立标以别之也。韶武。问尧有大章。汤有頀而独称韶武。何欤。曰舜以圣绍圣。治化光于尧。故独举韶而称其尽善。汤之数桀。恭。武王之数纣。傲。其德有间。故独举武而称其未尽善。○汤优于武。朱子语类。有此说。

里仁。处乐。乐。即逸乐之乐。非真乐也。所理。理。谓治也。斯不亡。斯虚字。非指心与理也。安仁则二。安仁。心即仁。仁即心。即所谓一。利仁。心与仁犹有间。故曰二。过举。举。犹举事之举。不以其道得。前道字。是好底道。后道字。是不好底道。贫贱不以其道。黄氏所谓博奕斗狠奢侈淫肆之类。皆所以取贫贱之道。无此等事。而为水火盗贼诖误。陷于刑戮。以致贫贱是也。今人不察此意。直作贫贱当不去看。然则虽斗狠而得贫贱。犹不去乎。无时无处。时谓终食之间。处谓造次颠沛之际。时直说处横说。欲之则是。是即仁也。我欲仁。斯仁至矣之义。问志气以力而言乎。曰。凡用力于仁。志与气而已。志不笃则气亦怠。苟志之能至。气安有不至者乎。苟得闻之。闻义所包甚阔。如曾子闻一贯。子贡闻性与天道。皆可谓得闻也。生顺。本于西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皆实理。皆字。所包亦阔。凡天下事事物物。皆是实理。若尽知其理而信之。则可谓闻道矣。信字。与漆雕开斯未信之信同义。无适。问无适无莫。是体。义之与比。是用否。曰。无适无莫。非言全体也。就全体中发而应用处言也。让以心言。让是谦逊之心。由于中而应于外者。故曰以心言。一以贯之。问小注曰。一即体。贯即用者。何欤。曰。朱子语类曰。一体贯用。譬如贯钱。一即所贯之丝。贯即钱也。无馀法。释而已矣三字。若以学者忠恕言之。则不可谓无馀法。此借学者忠恕。言圣人之忠恕。故曰无馀法。见志。志。父母之志。

公冶长。缧绁。缧音尼。俗云缧。非也。反切虽曰力追。然追字。吾亦不曰累而曰尼。缧与追二字。俱见于支韵。可知缧字尼音也。若累云则固不在于支字无疑也。此时俗音韵之不能分辨处也。兄之子。兄即孟皮。问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丘。既有子则何以祷之。曰。家语云纥丧妻而晩得颜氏。以此推之。虽有子于先妻。而嫌无子于颜氏故祷之欤。全体而不息。当从陈饶说看。已见大意。问开已见大意。则疑已到信处。曰。见大意。岂可谓便到信处。必须足目俱到。如颜子所见卓尔。曾子闻一贯方始信。此开未到处。大意即源头处。敝赋。为他邦人言。故曰敝赋。利害怨悔。问利害。其身之利害。怨悔。为崔子而怨悔乎。曰。怨悔。亦以其身之事言之。谓悔恨也。夷齐怨乎之怨。亦悔也。无私心。无私心。仁之一端。非全体也。孔子于仲弓诸子未许者。即仁之全体也。三仁,夷齐,子文,文子。或许或不许者。仁之一端也。苟难。盖子文,文子之事皆苟难。而子张亦悦于苟难底人。故以此疑其人也。羁靮犹是。如以安之待老者而不以施少者。以怀之施少者而不以待老者。此以御马不以制牛之譬也。人皆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人所当为。而不知安之怀之底道理。所生由于老者少者。此知羁靮之作在人。不知羁靮之生由马之譬也。惟如此。故圣人物各付物。

雍也。要直。要约而直也。多一简。多与剩同。有馀也。一简字。即居简之简。慊。音歉。上声。恨也。少也。小注。言不足于心是也。储精。储即太极图说所谓妙合而凝之义。精所谓二五之精。言精而无极之真在其中也。性凿。信。情之凿其性。犹凿之凿物也。哀惧。问子思曰哀乐。而此着惧字。何欤。曰。此本礼记语。适各举而言。然着惧字。似尤备。其馀。问曾子亦与此乎。曰。曾子以后进而年少。必不与也。循循。循之为义。如缘物。又有次序貌。言直从仁而不违也。几非在我。即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之义。轇轕纷沓。轇轕。交加也。沓。杂乱也。乐处。乐处。以地言。所乐。以事言。局艺。局。抱而止也。读法。法。如今大明律大典之类。古之乡人。以时行读法礼。故人皆知法制也。切问近思。近犹类也。如言孝处求弟之道。言忠处求信之道是也。切히问ᄒᆞ며近으로思ᄒᆞ다。不惮所难为。先其事之所难为而不惮。则后其效之所得。在其中矣。从简。简。略也。遗王道之委曲节文而径情直行故曰从简。缓急。使夫子见用而施为。则于齐必先礼教信义。变其功利夸诈之习。而后渐及于先王之道。于鲁则先修举废坠。以复先王之道。先者为急。后者为缓。聘君。刘勉之隐居。时君以币聘之。而终不起故云。聘君与征君之义同。今人不知此意。妇翁皆称聘君。非也。汗漫。无所依据之貌。庄子指空中曰汗漫。己欲立。立字达字。朱子谓兼麤细说。麤细犹言精粗也。盖此二字。就事为之粗处说。亦得就义理之精处说。亦得只如本注上段朱子兼内外说处甚分晓。中庸律天时袭水土小注内外本末之说。与此同。认得。认。辨而识之也。得。语辞。

述而。大戴礼。戴德所作。折衷。折半而取其中也。脡。脯之条也。命不足道。命即天命。不待决于命而后安也。若是我。若是二字近虚。马迁之文焰也。名物。天下之物有名者。皆谓之名物。今之笾豆簠簋。皆是名物也。俯就。俯而就其所可及者告之。体道。体即骨子。言干于道也。不保。如俗云证保之保。信也任也。

泰伯。难处。父子兄弟之间所处有难于处君臣之间。先后。指礼字。程子言一个序是也。不校。如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百里。国之大者。如齐鲁是也。会束。会与束。指人之体骸支节之间肉理丛聚。筋骨结络处而言也。行礼习熟。则会与束。牢固不懈弛也。唱和。如今之歌曲。一人先发便是唱。众人随续之便是和也。消融。融亦消也。与昭融不同。昭融。即明之盛者。采色。乐器及歌舞人服饰之采色。卒章。孔子未删之前。此篇上当有乐谱。如投壶鲁鼓薛鼓之类。而此为卒章。既删之后。此特为风始。准则。准。水准之准。言平等也。刘侍读。宋人。名敞。庆历间。举进士。累官知制诰。奉使契丹。及还。知杨州有惠政。徙郸州。道不拾遗。迁翰林侍读学士。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学问渊深。为文尤赡敏。有集行于世。唐虞于斯。言唐虞之际。盛于周时也。斯指周也。

子罕。命之理。命即天命之命也。空空。空空不可作自虚说。朱子答门人问曰。圣人不以其无所有而略之。无所有。即解空空二字。语上遗下。问上下理物之意。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以道与器为两端也。天下万物。莫不有理。此以物与理为两端也。文明。易乾卦之辞。礼乐文章。焕然昭著。故曰文明。枲著。枲音施。以麻作牛衣之物。著音底。言置也。置枲于衣里也。郁李。山樱

乡党。拘拘。有系累勉强之意。缘物。敬其所尊。足不高举。如人济徒杠时。恐或坠落。足徇杠木。略不举踵之状。衣以裼裘。言里着裘。而其上加单衣。以裼其色同裘。欲其内外相称也。但觉轩蔡氏谓中衣外裘。已为可疑。又云。缁衣羔裘之上。必用布衣为裼。此说不可晓。深衣。深。邃之意。要半下。齐倍要。要譬于下齐则狭。故曰半于下面齐也。齐譬于要则阔。故曰倍于上面要也。吉月。月朔更新。取吉祥之义。聂而切。聂肉之大片。即牒也。先牒而后切之也。胙。胙与祚同。侑食后凡祭物皆受而尝者。受福之义。肺。五脏之浮虚者。气之出入者也。仁君惠。仁即爱也。石经。汉灵帝时。病经籍既经秦火。多出于口授。袭谬踵讹。莫适所从。使蔡邕正其舛错。刻之于石。立于鸿都门外。

先进。穷乏得我。言为彼穷乏者感得恩意于我而为之也。原始反终。始即禀赋之初。终即气散之日。约之于义理。约。敛束也。方六七十。四方皆六七十里也。祓除。祓音拂。本除恶祭名。又洁也除也。拂除。不祥也。悠然。深远自得之貌。规规。韵会。规。求计也。优柔厌饫。优柔与优游同。厌饫。是满足之意。

颜渊。归犹与也。与犹许也。复礼之机。机。发动所由也。能勿则胜私复礼。不能勿则不能胜私复礼。是以勿为之机也。闲邪。闲。止马出入之木。言防闲其邪心也。守之于为。志士不能诚之于微动。故至于当为而能察守之。使不流于恶。习与同归。性指气质之性。诸注云。习之久而与性俱化。则贤亦圣矣。此说不是。盖我之习熟。与性俱成。则与圣贤之事同归矣。及其成功则一也。肤受。肤即愬者之肤。言愬人者。以己切身之事愬之。剥床以肤。剥。刻割也。床。卧床也。古人坐卧。必于床上。自床足渐剥。至床板则近肤。故曰切近灾也。同沟共井。同沟。孟子所谓贡法。共井。孟子所谓助法。周之彻法盖如此。又逐亩。公田之外。又逐其私亩。计取其一。为什而取二矣。军国之须。须与需通。用也。待也。二字各有二义。如昏需丧需之类。征敛无艺。艺。准也。自克。克。犹克己之克也。自牧。牧。养也。取善辅仁。取人之善。以辅吾仁也。

子路。尊师重傅。教之以道曰师。付之以德义曰傅。如几如式。几。期也。式。法也。直在其中。直是一个是处。父子之间。恩重于义。不以义害其恩。此所谓直在其中。有所不为。此孟子之辞。引之以释行己有耻。中道。中于道也。夷考不掩。夷。平也。齐等也。其言高矣。以其所行与所言。齐等而考之。则行低而言高。故不相掩。恳到。到。至也。

宪问。改纪其政。纪。纲之小者。管仲子产。问通鉴论曰。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然则管仲为小人。而子产为君子乎。曰。此槪论二人才德分数多寡。非以此分二人为君子小人也。旧约。约。与朋友相结信之言也。盖不复之固。使子路有前日闻斯行之之勇。则闻夫子成人之论。必奋发直前。以为己任。而行之惟恐不及。今以夫子之言。为太高不可及。而自退托于其次曰。今之成人。何必然。似以其次者。为己终身诵法之事故云。声势相倚。言陈氏倚三家。以张其声势。三家亦倚陈氏。以张其声势。究污。究。穷尽也。为己。问学者盗名之罪。出于有为人之心。曰。此说甚当。然学而欲盗名。亦不足谓之学矣。南冥不分其人之诚伪。而槪欲诃止之。此虽愤世疾邪之心。其言亦有病耳。栖栖。不得志。到处彷徨之貌。孔子曰。此特以孔子曰称之者。尊微生有齿德之故。爱憎取舍。问于其所怨。何以有爱。曰。如唐李光弼,郭子仪。平时相怨不合。当公事则解仇而共济。盖虽有私怨。而爱其才也。下学言表。问何以意在言表乎。曰。下学人事处。可以言传。上达天理之妙。不可以言状。只是力久功深而自上达耳。故曰意在言表。殆以为。殆。庶几也。谦若不敢知之之辞。礼达。达。谓足于此而通于彼也。体信达顺。体其信而达其顺。犹致中和之意。事天飨帝。天。以形体言。尊之之意为多。故祭于郊而以始祖配之。帝。以主宰言。亲之之意为多。故祭于明堂而以文王配之。

卫灵公。鞭辟。辟与驱辟同。言鞭驱放散之心而近里。里即腔子里也。明得尽。明属知。知之明也。浑化却。言查滓浑化而无也。查滓浑化。乃行之之效。却。语助辞。俗读却与天地云。非是。实理得非。言得之于心者与不得于心者。不同也。穷理而极其至。实见得是非不可易处也。然程子此言有小可疑。所谓实理。是言理之自然诚实处。其下乃曰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则是以人所见得言之。上下不相应。朱子尝疑之。以为是记者之误也。一个是。是即是非之是也。夏小正。记夏时月令之书也。等威。等。等级。威。仪制。祭服之冠。古人服其服。必以其冠。故有祭服。亦有祭冠也。有旒。旒。贯玉垂下之丝。法外意。告礼乐而以放郑声。远佞人继之。此非三代为治之法。故曰法外意也。义者制事。义根于心而制事者。如利刃在身。件件剖两片去者。故为制事之本。心能弘人。人与心。有运用能作为。性与道。无运用。无作为。故张子解孔子此言曰。心之虚灵知觉。可以能尽性命之理。盖心之所能。即人所能也。性理之自然无为。不能检制夫心之出入变化。盖性不柰心何。道不奈人何也。

季氏。齐论。齐人所记之论语。禄。禄犹言威福之福。不存者寡。存。以理言。不存者寡。则存者多矣。亦祗以异。异。异于人也。

阳货。性兼气质。性非有二。只是不杂乎气质而言。则为本然之性。就气质而言。则为气质之性。倚仗。仗犹倚也。人倚仗我也。前后文体不相似。此文体相似处。季氏篇多有之。集注已别以季氏为齐论矣。其他鲁论中。绝无此等文体。其緖馀。緖与馀同。其字指诗而言。资犹助也。总属。总。总领。属。卒徒。无实盗名。无实。释内荏。盗名。释色厉。柞楢檀。柞即栎也。楢。杂木。檀。紫丹香木也。受以成布。受。如交代也。言麤布与成布相交代也。要绖。绖之为言。实也。表孝子哀痛之实也。微子。福州。在福建路。古闽地也。意义。意即其人之意。义。凡理之宜者也。祼以为饰。祼体上略有衣饰。接引之意。于接舆。欲与之言。于沮溺。惜其不喩己意。于荷篠。使子路反见之。皆接引之意。

子张。合理。凡物之是底。即是理也。形而上形而下。见易录。学其末而本便在此。非谓洒扫应对之末。是天理本源。但学其洒扫应对之末。而天理本源在此矣。可及其馀。在学则仕为之馀。在仕则学为之馀也。圣而知者。圣是极至之地位。而有不可知之妙。即神也。

孟子质疑

编辑

公孙丑。必有事焉。此乃事事之事。正是着工处。且必有事焉。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当作四项看了。有事一也。勿正二也。勿忘三也。勿助长四也。不忍人之心。朱子曰。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又曰。仁包三德。恻隐贯三端。故因此悉举之。此章。孟子善形容心统性情者也。恶其声。声。不救之恶声也。四端。问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斯已说尽。而继言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何欤。答曰。人修己而后推行之先者。事君也。时人多以为吾君不能故孟子尝言其非。而今发此语。幷及之耳。知皆扩充。言知四端之发。而皆即之以扩充之也。知。知行之知。即知扩充为行。故黄氏曰知是理而充之云云。○扩之以充四德之量。四德之量。本与天地同大。不可限量。故其效足以保四海也。理无形无限。故仁义礼智之性。无限量。其发而为用。亦无限量。恻隐之发。不但尽其道于一事。于天下之事所当恻隐者。欲其一一推广而充满其无限之量也。羞恶辞让是非亦然。非指恻隐之一端。只就一端推而充之也。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矣。矢人。先言矢人,函人,巫匠者。犹诗之兴也。以晓人必择仁义而为之术。择不处仁。孔子言择里而居焉。孟子引之。以明人择术而学焉也。良贵。良者本然之善。

告子。牛山。齐都之东南山。郊。邑外为郊。十里之外也。郊外为牧。牧外为野。野外为林。濯濯。光洁貌。山无草木故濯濯。仁义之心。德有四。而特言仁义者。何欤。曰举斯二者而其馀在其中矣。朱先生曰。礼。仁之著。智。义之藏也。于此可见其义。不足以存。气以盛理。存乃存得仁义之良心也。气若牿亡。理随之而亡矣。性情。见原集。同然。然即然否之然。盖人心之所同以为然者。必是当于理者。故以仁义之心。为人心之所同然今有无名。有字不释。兼所爱。兼ᄒᆞ야爱ᄒᆞᄂᆞᆫ배니。体有贵贱。见原集。樲棘。小枣。非美材也。

尽心。人物所命。人物赋命之定于初。亦有说。古语云。麋鹿走山林。其命固有所悬。朱子曰。木生于山。取之或贵而为栋梁。贱而为厕料。皆其生时所禀气数。如此定了。以此观之。兽之被获。木之见伐。皆定于禀命之初。可知人事之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亦岂不定于初乎。然此亦不可以一槪断。或问于朱子曰。如数家之学。康节之说。谓皆一定不可易。如何。答曰只是阴阳盛衰消长之理。大数可见。然圣贤不曾主此说。蔡九峯亦曰。气有醇漓。故数有得失。一成乎数。天地不能易之。能易之者人也。然则命之在物。固不可易。其在人也。有可易之理。至尽其道而不免。然后始可委之于命。故孟子有正命非正命之说。又有有性不谓命之论也。莫善于寡欲。欲如中庸序所谓人心。生于形气之私。人所不能无。但道心主宰。则欲不过则。故孟子下寡字。虽有存者寡。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欲寡则天理虽有不存者。不存者少。言存者多也。欲多则天理虽有存者。存者少。言不存者多也

中庸质疑

编辑

序。人心道心。问人心处道心之先者何欤。无乃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故然欤。曰。人于日用之间。易发而最先者。莫如人心故云尔。岂舜分理气之先后而发是言乎。理气先后。特后贤发明先贤言外未发之义耳。不可以此解之也。虚灵知觉。虚灵。心之体。知觉。心之用。理与气合。所以有虚灵知觉之妙也。惟理故虚。惟气故灵。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惟寂而能感。故有知觉之妙。○问至寂而能感者何欤。曰至虚之中。有至实之理。至静之中。有能动之几。故能随感而动耳。非若老佛之只寂灭而已。形气之私。形。形质。气。如俗言气运。形质阴而气运阳也。此言先显而后微。故言命性。先性而后命。言形气。先形而后气也。○真西山曰。私。犹言我之所独耳。今言私亲私恩之类。非恶也。问此所独之说。似未莹。奈何。曰。私亲私恩之私。岂非指吾所独而然耶。性命。见原集。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朱子曰。只是一心。知觉从耳目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又曰。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今以此等说推之。则所谓人心。七情是也。所谓道心。即四端是也。人欲之私。胡云峯曰。此私字。方是不好底。○人心之中理中节。为好底。反是。为不好底。能精能一。则不畔于道心。而不流于人欲矣。程子谓人心为人欲。朱子晩觉其说犹有未尽。故不得不改从今说。斯。指精一。

第一章。中庸言第。只分章之次第。大学言传。所以别经文耳。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体也中也仁也隐也。即大学明德。率性之谓道。用也和也智也费也。即大学明明德。修道之谓教。亦用亦和亦智亦费。即大学新民。又云。性道教之理。即大学至善。自强于三者。即勇。今按此数说。今人皆谨守之无异辞。然谓性为体为中为隐。谓道为用为和为费。谓教亦为用为和为费则然矣。若智仁勇。子思所称。乃是指知行处言。安可幷牵而附会于此乎。性不知检其心。而仁则属乎修行。然则配仁于性。非也。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也。又曰。此率字。不是用力字。又曰。循字。非就行道人说。乃是人物各循自然之性之谓也。而智则属乎知。乃择乎中庸之事。然则配智于道。亦非也。至于以教为智。虽与成物之智相近。然彼对成己之仁而言。与此意不同。而三者皆非人修德行道之义。又安有不息为勇之义乎。且以此三者。分配大学三纲领。尤无理。其谓性为明德虽近。然性者。人物所禀公共之理。明德乃指人之所得虚灵不昧之名。则理虽本同。而所以得名者。不无小异。若率性则非有明之之功。修道之教。又非有新之之意。性道教之所以得名。皆平铺地义理。则与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极者。义亦不同焉。又以存养为仁。省察为智。自强于二者为勇。此则似然矣。但子思本意于此。未有三达德意思耳。大抵义理本同一源。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说。合之则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义旨趣。各有攸当今人必强其异者。合而同之。是以愈凿愈乖。纷挐晦蚀。而反失大义也。又以首三句为天道。戒惧慎独为人道。于此亦不当分天道人道也。阴阳五行。见原集。不可须臾离。盖此道字。即上文率性之道。不可离。非就行道人说。若曰离此道不可云。则是就行道人戒饬之辞。非本旨也。若从本注及或问。若其可以暂离暂合云云。则当释曰可离则非道也。若从或问下小注蓝田吕氏说。道之在我。犹飮食居处之不可去。皆外物也云。则当释曰可离者非道也。两存其说可也。不睹不闻。见原集。喜怒哀乐。见语录。

第二章。变和言庸。游氏说详之。盖只以性情言。而不及德行。则不得该贯天下之事理。故变以言之。

第三章。问中庸以道言。故无之为德也四字。章句有德字。何如。曰。论语。夫子本文。此是子思隐括处。盖论语则以有中庸之德者少言之。中庸。以能知行此道者鲜明之。但章句德字。犹言性情之德。鬼神之为德也。德即中庸。非言为中庸之德者也。大文虽不言德。而德在其中。故章句以德明之。

第十章。抑其气血。气血。犹气质也。气阳血阴。先阴而后阳。是循环无端之义。先阳后阴。就气质中已成者言之也。

第十二章。鸢飞鱼跃。见原集。泼泼。问泼泼。东坡注。月光照水浮动貌。然否。曰。不见本注。不知其义如何。但释氏亦用此语。其学则知有心而不知有理。东坡此注。盖为释氏主心而发也。释氏云。心有光烁烁地。小不合于子思本意。尝考韵会。泼。弃水也。盖水弃之则散。散之则分。此既叠说。则其分散之甚可知。然则可见众理散在事物。各有条别。上天下渊。无不昭著之义也。曰。泼泼。或云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然否。曰。此活之义。非泼泼之义。曰。然则所谓活泼泼地地语助辞者。非释氏之意耶。曰。朱子曰。此俚俗之常谈。释氏盖尝言之。而吾亦言之耳。况吾之所言。虽与彼同。而所形容。实与彼异。若出于吾之所谓。则夫道之体用。固无不在。鸢而必戾于天。鱼而必跃于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止其所而不可乱也。若如释氏之云。则鸢可以跃渊。而鱼可以戾天矣。是安可同日而语哉。且子思以夫妇言之。所以明人事之至近。而天理在焉。释氏则举此而绝之矣。又安可以同年而语哉。此说的确。宜深味之也。

第十八章。祭用生者之禄。禄多则祭隆。禄少则祭杀。故曰祭礼杀于下。天子诸侯。君也。父母之外都是臣。叔不得侄其君。侄不得叔其君。君亦不得私其亲以服。自期以下。绝而不服。故曰丧礼略于上也。吕氏曰。期丧有二。为祖父母及长子。正期也。为世父母叔父众子昆季。旁期也。正期不降。旁期。绝而不服也。

第十九章。春秋之礼。此两节。各兼继述之义。盖修陈说荐。岂独祖父之事而非其志。宗庙之礼。亦岂独祖父之志而非其事乎。故朱子于践其位章句曰。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初不分别言之。俗儒或从饶氏说。以上节为述事。以下节为继志。恐或非是也。饶氏只分此一节。言非分属上二节也。子姓。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故谓孙为子姓。

第二十章斋明盛服。小注折送钱。折。定。所送之钱。考其弓弩。折定以给廪也。箭干。即矢之干也。如今之箭竹也。其制如符。用布一尺。中书一大字而中折之。一留此。一许行者以送。所以信之也。如汉之用𦈡也。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见原集

第二十六章。昭昭之多。昭昭。小明。是一处。多。是各处小明者多也。

第二十七章。洋洋于天。注云。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注云。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发育峻极。岂非以其统体一太极为大耶。三百三千。岂非以其各一太极为小耶。总而言之。莫大于三百三千。分而言之。莫细于三千三百。○道之灿焕明盛。可指而易见者。莫过于礼。故独以礼言之。注理义。在物为理。处物为义。节文。节。节目也。文。文章也。居上不倍。上下先后之异。未必别有他意。但先言为下不倍。而后言居上不骄。则与其下极言至圣至诚经纶配天等处。相接语顺矣。不然。中间插入为下不倍一段。则语有断续而不顺矣。

第二十八章。以愚自用。见原集。今天下。子思之时。战国分裂。而曰车同轨。此必以大纲。言周之混一天下也。○古人制器。皆有法象。而车制尤所慎重。周礼考工记一篇。可见也。故特举而言之。

第三十章。帱。见原集。

第三十一章。温柔发强。训义大槪近之。但柔。顺从。当作巽顺。强。有力。当作有勇。

第三十三章。肫肫。见原集○首章。先言体。戒惧存养存天理后言用。慎独省察遏人欲末章先言用。潜蜼伏矣省察后言体。相在尔室存养

大学质疑

编辑

序。气禀不齐。阴阳升降。而有元阳元阴之异。五行流行。而亦各有清浊纯驳之杂。纷纶交错。其端千万。人物禀受之际。得二五之清纯则为上智。得二五之驳浊则为下愚。适子。三代之时。教适子于太学。则众子盖别有所学之地也。众技之流。流即类也。如水众派之同流也。

经一章。明明德注复其初。复其初之明德。气质物欲未拘蔽之时。即是明德之初也。知止而后有定。问此一节。与八条目工效相发明。知止有定。格致之事。静安。诚正之效。虑得。修齐治平之效否。曰非也。朱门亦有如此看者。朱子深斥之。盖知止定静安虑。格致之效。所谓格物致知则知所止者也。既穷天下之理。而真知至善之所在。则志有所定向。为子而向于孝。为君而向于仁之类。至于事事物物。无不皆然。则内而心静。外而身安。处事接物。无不精详矣。能得。诚正修齐治平之效。即所谓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也。○问或问训定字曰。能知所止。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章句曰知止则志有定向。所训不同。何也。曰。或问则泛言物各有定理。章句。须言得字之旨。故曰志有定向。互相发也。所厚者薄。或比吴起杀妻求将。然于此薄字着不得。物格。见原集记善录。

传六章。己肺肝。皆指小人。曾子曰。曾子所尝诵戒之辞。故门人特加曾子曰三字。以为万世之警策。十目十手。十人之视。十人之指。言其视听者众也。

传七章。心不在焉。或云在躯壳内。或云在视听上。○今按此两说。当通看。盖心在躯壳。方能在视听上。乃主于内而应于外。非两在也。若心不在躯壳。则未有能在视听上之理。心已逐物而不能主宰故也。故明道先生曰。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也。细玩本意及章句心有不存之说。释云若不能存心未稳。当云心若不在可也。古亦有此释。盖此乃直指心失主宰之时而言其病耳。初非戒人不能操心而致此病也。故章句。只以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直解正意。而继之曰。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云云。至是方推本文言外之意。使人加省察操存之功。以求免夫心失主宰之病。章句之精审如此。○又按通考。吴季子曰。攫金而不见市人。心不在市人也。听古乐惟恐卧。心不在古乐也。当食而失匙箸。心不在匙箸也。由是观之。欲修身者。其可不收敛此心。而使之在吾方寸间乎云云。以此证之。上所谓主于内应于外之说。当益信矣。必察乎此。此字指心不在之病处也。按朱公迁曰。伯兄克履云。大学。经言正心。是兼体用言。传言所以正心之道。专以用言。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云峯胡氏则曰。在正其心。此正字。说正之之工夫。盖谓心之用。或有不正。不可不正之也。不得其正。此正字。是说心之体。本无不正。而人自失之也。罗整庵困知记。又谓此章所谓不得其正者。似只指心体而言。章句以为用之所行。不能不失其正。乃第二节事。似于心体上欠却数语。盖心不在焉以下。方是说应用之失。胡罗二说。异于朱说如此。○又按徽庵程氏曰。章句曰。用之所行。或失其正。或问曰。此心之用。不得其正。未尝言体之不正也。惟经之或问有曰。不得其本然之正。曰。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或者遂执之。以为正心乃静时工夫。如中庸未发之中。太极图之主静。而经之所谓定静安。传之心不在焉。乃心不在腔子里时也。殊不知圣人教人。多于动处用功。格致诚正修。皆教人用功于动者。定静安。亦非但言心之静也。若静时工夫。戒慎恐惧而已。不待乎正其所不正也。圣贤之动。固主乎静。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而诚正修云者。诚通之事。既诚正而修矣。始有诚复之明。明字恐误若当诚意之后。厌动而求静。收视反听曰。吾将以正此心。此乃异端之事。非吾儒之事也。况心不在焉。亦曰心不在视。则视而不见。心不在听。则听而不闻。岂静在腔中之谓哉。或问所谓本然本体。亦指此心之义理而言。孟子言本心。亦指仁义之心而言。岂一于静之谓乎。某谓人心未发之前。体之不偏。固可谓之正。已发之后。用之各当。独不可谓之正乎。故章句。以用说不得其正之正字。朱克履所谓专以用言者。正得其义。徽庵所讥或者之说。即云峯整庵之意也。徽庵力辨或说之误当矣。即云峯整庵。皆谓误矣。愚见窃恐徽说。亦不能无病。盖不当引诚之通复为证也。且以或人心不在腔子里之说为非。而必曰心不在视听。则不见不闻。此亦恐遍也。盖未有心不在腔里而能在视听之理也。唯是或人意。只谓静在腔子里。而不知通看主内应外之理。则果为误耳。敬以直之。经传不言敬。而章句发之。则开示正心之要法。警策后学之意至矣。敬之体用。见原集。

传十章。絜矩。见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