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先生文集 (曹好益)/附录卷一

卷六 芝山先生文集
附录卷一
作者:曺好益
1883年
附录卷二

年谱

编辑

皇明嘉靖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

十月二十一日庚戌。先生生于昌原府芝介洞里第。在府北十里。先生之先。昌宁人也。七代祖参判公。当丽季。退居于永川郡之苍水里麻丹村。至曾祖净友堂公夫人朴氏以亲家绝祀。遂移居于昌原之芝介洞。○先生生有异质。人穪颜闵复生。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二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三岁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四岁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五岁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六岁

三十年辛亥先生七岁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八岁

始学于大人参赞公。先生颖悟绝伦。甫入学。能通大义。常处一小房。读书不出户。家人称小房儿。○参赞公号鲁斋。以文学行义。见重于世。与周慎斋世鹏,林葛川薰。为道义交。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九岁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岁

从龟峯周校理学。仲兄聚远堂公光益。尝从学龟峯。先生亦随而隶业。自后博读经史。旁通举业。○聚远堂公天分亦异。蚤志为学。先生常对案讲劘。交相长益。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一岁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二岁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三岁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四岁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五岁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六岁

厉志力学。讲究经理。先生已志为己之学。求见朱子大全及皇极经世书。龟峯不许曰。此非年少举业者所宜观。先生遂益自奋励。以斯道为己任。夜则悬髻警睡。朝则终篇乃已。殆忘寝食。魁晋州夏课。○秋。赴乡解。并中生员进士两试及文科试。先生虽为亲应举。未尝存心于得失。而声名日益著。

四十年辛酉先生十七岁

闰五月。往拜退溪先生于陶山。遂请学。先生手书册面曰。辛酉闰五念六。见退溪先生。○先生尝言退溪先生。纯粹温润。尝侍坐。和气袭人。想明道也是如此云。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八岁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十九岁

迎拜退溪先生。讲大学。先生手迹有云。先生昌家草亭书壁。又云。讲义康诰作新民。盖退溪先生因事到昌原。而先生讲质大学疑义也。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岁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一岁

同聚远堂公。进谒陶山。按聚远堂实录。讲质朱子语类,近思录等书。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二岁

中乡解。

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三岁

六月。谒退溪先生于陶山。仍陪入洛。时退溪先生被召还朝。而先生亦将赴礼围。故少留讲业。因陪行入都。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四岁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五岁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六岁

十二月。哭退溪先生。挽祭等文。以焚稿而并逸无传。撰退溪先生行录。略述平日所见知。以寓尊慕之诚。李喜白来学。

五年辛未先生二十七岁

奇高峯大升荐于朝。高峯侍讲经筵。上问当今贤材。高峯以李栗谷珥,郑寒冈逑与先生仲兄聚远堂及先生对。而于先生称以实行。○按先生之丁卯入洛也。朝廷以国恤退行覆试。而退溪先生又屡月留泮。时高峯盖与先生久相从游师席。而知其学行。故有是荐。十一月五日。丁参赞公忧。先生事亲极诚。枕席之设。滫瀡之供。亦必躬执不懈。及丧。慎终诸治。一遵礼仪。哀毁逾制。几至灭性。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八岁

春。葬参赞公于昌原府北玉碑洞酉坐原。净友堂公夫人之墓。在昌原府芝介洞之左麓。而朝家以净友堂清白。赐玉石碑二坐。其一竖于夫人之墓。故人名其原曰玉碑洞。至是以公祔。十二月。丁贞夫人张氏忧。先生居丧。盖尝一遵家礼。而及重遭内忧常变之礼。亦参用诸家仪节。

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二十九岁

春。祔葬贞夫人于参赞公茔右。既葬。庐于墓侧。以终两制。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岁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一岁

二月。服阕。以仁顺王后丧未卒哭。不能行禫事。三月。都事崔滉诬启请。全家徙边。时崔滉以本道都事。籍军入府。勒令先生为检督之任。先生以丧未终制。且以病重不起。滉怒其违令。督纳闲丁五十名。先生尽出家僮。无以准数。滉益肆㬥怒。至加刑杖。仍构以武断。启请全家徙边。遂有江东之命。南中儒士通谕列邑。至有抗章叫阍之议。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二岁

三月。发江东谪行。江东去家二千里。远近知旧皆来唁。先生曰。命也。怡然无怨色。先告辞家庙。省先墓。遂将家属以行。前到武溪津。别诸兄弟。伯兄参议公。又随至甘州而别。乃与弟谦益偕行。过洛。诸贤友出饯江上。裵公某亦共是饯。以君子处困可亨九死不移等语勉之。先生尤感其知己也。至碧蹄驿。别聚远堂公。公与先生。同志相劘。恩义兼重。不胜陟冈之怀。乃追后而遇于一善。不忍相别。偕行至是驿。到江东馆于池姓人家。英宗己丑。六代孙学臣。出宰咸从。其从子应九从之。谒清溪书院庙。访旧馆池姓人孙。年九十馀。言其祖逮见先生。身长中人以上。颜面魁梧而长云。作西征赋。凡一百五十二句。有君子所重在道。可行蛮貊。素患难行患难。上不怨下不尤等语。读周易。先生以义理象数。蕴深于易。而其进退消长吉凶悔吝。尤可收用于行患讲理四子之馀。常专意是书。硏究体认。深有默契也。以纸牌。行考妣位忌祭。先生以远迁绝徼。无由躬参祭奠。遂讲支子各祭之礼。而以纸牌将事。及还寓永阳。亦以是为常。冬至。行祖祢时祭。先生以为兄弟远居者。亦各行时祭。则在迁谪。尤宜遵用是礼。而将事诸节。极致诚敬。器用别具以藏。井泉豫为淘净。不使混汲。家众执事者皆令前期沐浴。以布掩其口鼻。然后即事。求得南土所产。亦别贮。时至而用之。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三岁

卜居于高芝山下。在县东五里许。谷邃林深。有石窦穹窿。泉水流出成渊。投石。其响琮琤。先生筑台其上。名以鸣玉。斋曰遂志。堂曰风雷。左右图书。端坐其中。硏精覃思。箪瓢屡空。而处之晏如。于是作幽居赋以见志。时李栗谷珥送酒。而以诗劳之曰。神舂滩上下帷人。想得门无好事宾。寄与一甁秋露色。倦来时润读书唇。其道学相奖亦如此。盖石窦一名神舂滩也。学徒坌集。书舍不容。西土不尚文学。及闻先生风。远近请业者。殆数百人。○哲宗朝。洪尚书祐吉按岭。尝语人曰。顷年出守成川。官属以学行。望重一方。乡之士子。别荐为鹤翎院任。余闻而嘉之。召见而问其渊源所渐。则曰芝山先生。盖先生之为西土景慕。至今如此云。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四岁

行乡飮酒礼。西俗贸甚。不识古礼。先生乃设坛行礼。以示揖让之节。制深衣缁布冠。质诸记玉藻。参以丘琼山说。制为古制。时时服之。西人莫不惊叹。有诗曰。缁撮深衣古制淳。唐虞遗像是天真。相逢莫怪多惊俗。唤做殷周以上身。三月。迎拜聚远堂公。公为见先生。求为平安道都事。及赴任。亟来谪所。留与同处。与李栗谷书中。备叙其意。五月。哭聚远堂公于任所。公以先生赐环无期。常自闷郁。或以酒遣怀。寝成疾病。至是捐馆于官。先生尤极悲恸。敛终榇归。极致其诚。十二月。哭季弟司直谦益。司直公从先生于江东。久共患厄。还乡。甫逾岁而卒。先生尤以是茹感。为文具奠送祭。极致伤惜之意。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五岁

立学规。先生以学徒狃于习俗。未易振拔。遂严立学规。奖励不倦。虽祈寒暑雨。非有疾病。未尝撤讲席。于是关西。菀然有西河之风。○关西。门人知名者。朴大德号合江,尹瑾号愚泉,金翼商号西庵,洪德辉号寒泉。而朴大德尤著。后配享于鹤翎书院。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六岁

筑高芝寺。令山僧数人。起一禅刹于芝谷邃处。为诸生隶业之所。先生亦时时移栖。啸咏赏胜。及南还。亦恋念不忘。○未详何年。姑附于此。

九年辛巳先生三十七岁

李时稷来学。号竹窗。从其祖出宰江东。受业于门。先生亟称曰。此后生可畏。及归。出送江皋。而有书签之赠。后死节江都。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八岁

五月。受由南还。省先墓。是行。到商山。哭姨兄郑元沉。有祭文。

十一年癸未先生三十九岁

九月。郑寒冈来访。寒冈与先生。契诩最密。时西川君郑崑寿出宰坡州。公从兄任所而委访焉。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岁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一岁

四月。游妙香山。关西镇山。有游山录及唱和诗。六月。游香枫山。成川名胜。有游山录及唱和诗。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二岁

讲启蒙。金公兴宇学揲蓍等篇。金堉来学。号潜谷。公之祖棐出宰江东。使其子兴宇,兴孝。受业于门。公亦随父请学。极蒙奖训。后登第。为世名相。及先生殁。筑室墓侧。三月而返。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三岁

读家礼。考证疑义。标识于逐条板头。以备观省。后手授门人金堉。崔滉有书谢过。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四岁

春。受由南还。省先墓。○崔滉来见。先生受由南还。路过京城。崔滉就邸。握手而泣曰。闻君自居江东。无一言怨我。真知命之君子。我恐以陷君之罪。酷受天殃。崔滉入启经筵。讼先生冤。奏曰。曹好益以善人君子。谪居江东。今几十三年矣。臣之始请罪者。为其王法之不可不严。以今观之。则不必如是。而年少时事。诚为怪讶。臣请伏诬贤之罪。以励颓俗。台官交章请放还。上奖谕不允。批曰。曹好益之事。予亦非不知之。而第关西一路。素无文献。自好益谪居之后。人知问学。从师者甚众云。姑留好益。以为劝奖之阶也。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五岁

关西儒生黄庆华等。上章伸理。上不允。乃手书关西夫子四大字。特赐以奖之。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六岁

十九年辛卯先生四十七岁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八岁

四月。游山寺。东望忽愀然。人问故。曰故国松楸为贼窟。后数日倭乱闻。金堉来谒。金公避倭难。与其叔父兴孝。挈家属数百口。来请同寓。五月。除义禁府都事。先生趍召拜行在。因承命。倡义讨贼。是岁四月十四日。倭大举入寇。三十日。车驾西巡。及到松京。西厓柳文忠公陈先生冤。上特命放释。召以金吾郞。先生闻命。驰谒于中和。上曰。闻尔久居关西。人皆爱敬。趣召募义旅。以付江滩守将。未几。大驾又离平壤。先生还向行在。遇西厓于林畔驿。语及王室。泣涕如雨。西厓改容叹曰。食禄王臣。反不如草野忠诚。且谓先生曰。勤王不如讨贼。子归召募。于是先生。即还江东召募。西厓乃具由启闻。又以军器助焉。往来中和,祥原间。屡战克获。与门人朴大德,尹瑾,金翼商等。募得壮士五百馀人。每朔望。建牙布陈。西望行在。痛哭四拜。一军莫不感动。时贼据平壤。四出摽掠。先生率兵抄击于中和,祥原之间。斩馘甚多。贼惮之。为假像加刃曰。尔为曺某乎。西厓闻之曰。曺某儒生。不闲弓马。徒以忠义。激励士心。故多所克捷。○先生在军。寝不脱衣。竹笠皮袜。下同卒隶人。或以冠靴进。先生不受曰。仇贼未灭。何用此为。尝于夜半。急呼褊裨。使之移阵。皆言不可。先生曰。违令者斩。遂移之。少顷。贼兵掩至。而军已远去。众莫不惊服。十一月。除掌隶院评事。寻迁刑曹正郞。○十二月。升通政。除护军。先生屡有战功。而一不报闻。宣庙闻而嘉之。再转郞署。至是有陞秩之命。是月。迎天兵于安州。闻天将李提督如松率大军而至。先生乃领兵往迎。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九岁

正月初二日。随天兵。攻破平壤贼。随天将骆尚志,吴惟忠等。从普通门入。冲突贼阵。斩戮甚多。于是提督督大军并进。贼不能支。退入内城。先生又随天兵。乘胜攻内城。贼于城上。潜设壁穴。乱发铳丸。提督知贼已困。收军出城。以开归路。先生知贼夜走。即往𬇙江。设伏以待。是夜。贼果遁去。先生邀击。斩首数百级。又追至临津。大破之。后吴,骆两将语人曰。平壤之战朝鲜诸将无敢先登者曺好益随我入死地。意气益倍。其忠胆不可及也。遂入北道讨贼。追至杨州。又破之。贼既过临津。先生闻两王子入咸镜道。为贼所擒。即趍北路。至永兴。蹑清正之后连战。至杨州。设伏要路剿击。大破之。三月。上下旨褒谕。宣赐鹿皮一领。谕曰。尔自中和。尽诚讨贼。平壤既拔。旋赴北道。转斗南下。能致斩获。予甚嘉悦。玆遣宣传官。宣赐鹿皮一领。用表尔功。尔其体予至意。更加戮力。四月二十五日。夫人许氏殁于江东。通政裕之女。极贤哲。从先生于江东。及先生讨贼。夫人独留。至是遘疠而殁。未克返葬。仍窆其地。后门人金堉,李井男,朴大德等。立碑记事。士林守护。○聘年未详。故不著于篇。五月。蹑贼南下。留阵于梁山。时贼退据釜山。剽掠沿海诸郡。天兵列屯梁,蔚之间以御之。先生亦屯于梁山。以援经理。六月。除大丘府使。寻递。都元帅权栗。以不即赴任启递。七月。送金翼商,朴大德还乡。金朴二公。自关西从先生。转斗而南。至是。天将遣使虏中。议修好。诸营兵。皆屯守不战。故二公俱辞还。先生以诗赠别。十一月。哭第三兄生员公。讳希益。公亦起义于永川。互为声援。至是卒。先生益加悲恸。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岁

三月。除星州牧使。○访郑寒冈于百梅园。○十月。弃官归永川。为元帅所忤。将解归。军民遮道不得行。暂留视事。乘间而归。聘夫人慎氏。处士复振之女。有贤行。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一岁

四月。除义兴尉副司正。○还江东。时南土。兵燹未净。且夫人许氏未遑安厝。故遂将家属还江东。五月。除安州牧使。上问于经筵曰。曺好益今在何地。郑崑寿对曰。臣昨遇于道。闻其家累饥饿。还向关西矣。上特命是除。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二岁

三月。上宣赐表里一袭。上下谕曰。今观御史李覮状启。尔至诚供职云。极为可嘉。宣赐表里一袭。尔其领受。五月。以疾解官。○寓居成川之玄明山下。有凤翔岑锦水之胜。于是逍遥其间。日与学徒。讲论经理。刱建书院于高芝山下。拟尊祀朱子及退溪先生而未果。至欲上请于朝。草具一路儒疏而未达。疏略曰。书院之兴。盛于宋时。而采菽之化。虽不能止丛薄馀吠之祸。学力扶持之馀。崖山一叶。足以载三百年之帝业。甚矣。学之晦明。有关于国之存亡云云。郑寒冈来访。时为成川宰。八月。除成川府使。正贡物蠲徭役兴学校尚礼乐数月之间。政化大行。人称神明。载成川地志。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三岁

春。重修降仙楼。在东明王馆西。有江山之胜。有宴楼诗。五月。以疾弃官。○李井男来学。李白沙恒福。久服先生重名。遂命子请学。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四岁

移寓安州三阡村。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十五岁

二月。病剧。尽焚平日杂稿。尝曰。经传诸书。有朱子集注。又有或问及章图义理之密。训释之详。无复馀蕴。不必赘为辞说。以取架叠之讥。故至是尽焚其平日所著。○如易传辨解,儒释辨等书。皆不传。其他著述。亦皆后儒掇拾煨烬之馀。而残编烂简十存一二。可胜惜哉。

三月。除定州牧使。六月病递。七月。除副护军。○撤寓南还。○改葬昌原先茔。先是。倭拔先墓。先生自西还至鸟岭。闻于侄以咸。号恸几绝。星夜驰下。竭诚营窆。参用丘琼山改葬礼。九月。寓居永川郡西陶村。先生自蒙恩赦。久有乡关之思。而出没干戈。未遑遂志。至是。始还寓陶村。有诗曰。宗社危初定。山河洗欲新。居然得破屋。方觉有玆身。起小宗家庙。造主祭告。乱中。举家奔窜山谷。埋奉木主。至是。命宗子以恒。始治庙屋。造主祭告。十月。朴大庵来访。先生与大庵。道契蚤深。闻先生还寓。自周王来访。以操存出处等义。娓娓讲劘焉。李体察元翼来访。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五十六岁

春。游孔岩。先生以陶村嫌近官途。有移卜静界之志。闻孔岩山水之胜。与门下诸生往赏焉。夏。召募沿海郡县。九月。辞还。时倭寇才退。海郡荡虚。体察使李公强要先生以召募之任。先生义不敢辞。遂设阵于蔚山。募集军民。及秋报罢。少留巡边幕下而归。与朴大庵书。送干杮一束曰。此物十子一串。十串一束。以况高明之学。物物一理。以一会万。克造一贯之地耳。大庵又尝曰。朱子称藉溪以蔚然有隐君子之趣。若芝友者非耶。冬。与金铉,朴大德书。壬辰倡义。金朴二公。实相先后。至是。闻北虏多聚兵马于我境二百里之地。遂与书二公。更议纠合义旅。○先生尝曰。自古有南变。必有北患。闻女真以射猎为事。驰峻阪如平地。须于险阻处。设砦以备。可得全。至丁卯丙子而验焉。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五十七岁

春。与李体察书。时晋州士林。为金鹤峯立祠矗石之傍。而方欲关听于李公。故先生委书。深言其精忠大节。而劝其还朝启闻。

三十年壬寅先生五十八岁

往吊柳西厓。成龙○三月。以校正厅经书谚解。校正厅。堂上催召。病辞不赴。按赵月川年谱。月川与先生同被召命。七月十月。又屡召不赴。据此则先生盖亦屡膺召命。而连呈病辞也。著周易释解先生虽未赴校正命。自以易之传与本义。发挥彖象。俱极精密。而旧传谚释。较诸经文。其句读旨义。犹有异同。遂著是解。凡五卷。秋。访朴大庵于周王山。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五十九岁

二月。移卜于芝山村。在治南三十里五芝山下。有林泉之胜。既卜筑。扁其堂曰拙修。斋曰翫馀。亭曰忘怀。筑池锺水。曰桃花潭。种桃潭上。隐映水面。潭上有台。曰知鱼。乘月汎舟。使歌陶山十二曲。左右图书。乐道宽闲。郑桐溪蕴尝屡拜先生于拙修,忘怀之间。见其逍遥泉石之际。常以册子在手。服其笃学之志曰。其一生精神眼目。无一日不在于圣贤之书。则放心何患乎不收。私欲何自而投其间哉。是以。心身内外。罔不修饬。动静语默。罔或愆度。主倅黄汝一又造送艓子。以助游潭之胜。郑湖叟世雅来访。论道讲旧。共赏林泉后。又济以药物。李惟圣来学。时李惟弘为主倅。与弟惟圣俱登门请业。讲受周易。修治灵芝庵。芝村上谷。旧有禅刹。属经兵燹。兄有数间颓甍。先生以洞天幽邃。宜遁世者所居。遂得缁徒数人。干其缮治。更名灵芝庵。有记及诗。题徐花潭鬼神死生论后。花潭论气无终始。有认气为理之病。故先生引程朱说以辨之。诸书质疑成。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六十岁

▣月。除善山府使。不赴。○郑寒冈来访。先生南还后。寒冈陆续书问。复委访。又遣子樟受业。答李汉阴德馨书。○答郑愚伏经世书。深相奖诩。有风雨中鸡鸣语。答郑四震守庵礼说问目。○九月。追赠鲁斋公议政府左参赞。朝廷录先生宣武一等勋。有是追恩之命。书曺南冥关西问答辨后。辨中。讥斥晦斋先生。故先生为之伸辨。按使李时彦启荐先生学行。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一岁

冬。张旅轩显光来访。○读周易。推说彖象疑义。先生尝著易传辨解。而入于焚稿。至是。读易推明疑义。贴录于逐条板头。后儒裒集誊出。谓之易象推说。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二岁

▣月。除南原府使。不赴。先生尝以久赴国难。不能专意旧业。故自南还以来。杜门晦养。虽恩命荐臻。而终始病辞焉。撰曲江书院奉安晦斋先生文。又撰常享文。徐按使来访。又有馈物。先生有答书。以第三兄生员公之第三子以需为嗣。与书李白沙。呈出礼部立案答任屹梅轩太极图说敬斋箴问目。○心经质疑考误成。先生以心经质疑虽录退陶讲义。未经师门是正。不无记录之误。每讲习。考证疑异。至是书成。十月。哭朴大庵。先生使嗣子以需赍书往吊。及返葬。輀行过郡。先生出奠路傍。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三岁

三月。撰圃隐先生诗集重刊跋。○张旅轩来访。旅轩与从学诸彦来。以心经,近思录等书。讲论数日。答郑湛复斋论祭礼书。○五月。哭柳西厓。与张旅轩书中。论西厓德行事业之盛。而深致恸惜之意。答任屹礼说及小学问目。○十一月。制送郭忘忧堂再祐沧岩亭诗。忘忧堂筑亭沧岩。屡请记文及诗。先生辞记文。而制送长篇一律。后逸不传。学徒建书斋于忘怀亭侧。曺琼,郑四象,郑樟,李宜浑,李宜潜,朴暾,金就砺等。合谋营建。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六十四岁

二月。宣庙昇遐。先生感知遇之恩。每月朔十五日。设坛北向四拜而哭尽哀。六月。力疾赴因山。先生自二月。斋素疏食。渐就澌惫。至是。又冒热千里。遂成疾。京中学徒讲质学业。金堉,李惟圣等来侍讲学。及先生归。皆出饯江津。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六十五岁

三月。答李五峯好闵书。○七月。大学童子问答成。关西门生金铉。请录授大学疑义。先生书而赠之。名曰童子问答。著理气辨未卒。○著论语辑注补遗。未及成编。○著家礼考证。未及成书。丧礼成服以下至祭礼。未及编成。后门人取先生手授金堉家礼册子。板头标识。辑录续成。八月十八日丙寅酉时。考终于忘怀亭。临终。命扶坐。取案上朱子大全。把翫良久曰。此册子。必以老夫不在为憾也。十二月二十五日庚午。葬于永川郡南松青山坐震之原。净友堂公兆○金堉,朴大德亦来赴。与同门人共治襄事。士林齐会。

四十年壬子

八月。建庙宇于书斋后。主倅吴汝橃。与一乡士林合议营建。遂以书斋为讲堂。○后四十二年癸巳。移建于垲爽洞。又二十一年癸丑。还移旧址。

四十一年癸丑

十二月初四日丁亥。奉安位板。本道士林齐会举缛仪。号芝峯书院。

天启六年仁祖大王四年丙寅

正月初六日。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仁庙甲子。门人朴暾等上疏请褒赠。至是。郑愚伏经世入侍经筵启曰。曺好益宜加赠职。以慰南士之望。重臣亦有奏。遂有是命。

仁祖大王十三年乙亥

四月初八日。关西士林。奉享于鹤翎书院。鹤翎。旧有书堂。毁于兵燹。甲戌九月。成川府使金公琂。与本乡士林。合谋重建。以先生及寒冈郑先生并享焉。

仁祖大王二十年壬午

四月。立神道碑于忘怀亭东。桐溪郑文简公蕴撰铭。郑双峯克后有识。

仁祖大王二十四年丙戌

九月。行状成。潜谷金文贞公堉所撰。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

刊行家礼考证。闵公应协为岭伯刊行。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

▣月。赐鹤翎书院额。又颁经。关西门人朴大德等上疏请额。时金判书堉入侍经筵。备陈先生教训西土之功。于是。上仍赐鹤翎书堂时所赐旧额。又命礼曹。颁四书二经。

显宗大王四年癸卯

十二月。本道儒生上疏请谥。礼曹回启而未蒙允。

显宗大王十三年壬子

八月。关西儒生上疏请清溪书院额。清溪在江东高芝山下。旧有成材书堂。即先生在江东时讲学之所也。先生尝营建退溪书院而未果。及先生易箦后。关西士林。遂建祠于堂之右。尊祀退溪。而以先生配焉。后又从祀潜谷金公。至是。上疏请额而未蒙允。

肃宗大王四年戊午

三月。赐道岑书院额。芝峯书院儒生郑时衎等。上疏请额。赐额道岑书院。又遣礼官李尚悌。赐祭本院。○赐祭文中。有寓予深慕之教。故李甁窝衡祥撰定。祠号曰圣慕庙。

肃宗大王六年庚申

刊行心经质疑考误。

肃宗大王七年辛酉

▣月。墓碣成。眉叟许文正公穆撰铭。

英宗大王五年丁未

刊行文集。

英宗大王五十七年己亥

刊行续集及大学童子问答。

哲宗大王十三年壬戌

九月。本道儒生又上言请谥。辛酉九月。本道儒生柳孝睦等上言。为政院所漏。至是。儒生李能奕等又上言。于是。都承旨闵致庠入启。十一月。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都摠管成均馆祭酒。以道学忠义卓异加赠事。承传。○吏曹判书李谦在回启。蒙允。十二月。礼曹启请赐谥。事下该曹。礼曹判书李根友回启。

哲宗大王十四年癸亥

十月赐谥贞简。清白自守曰贞。正直无邪曰简。○谥状金炳学撰。

当宁元年甲子

七月。改赐谥文简。道德博闻曰文。正直无邪曰简。○以贞简之谥。未称实德。更有廷议。大臣赵斗淳,任百经等。论奏而有是命。十月。遣官赐祭。礼官金宗焕。

当宁二十年癸未

重刊文集及家礼考证,心经质疑考误,大学童子问答,易象说。旧本。有原集,续集。而今则合为一部。易象说。旧本。在续集中。而今则别为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