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峯先生集/卷二十九

卷二十八 芝峯先生集
卷二十九
作者:李睟光
1633年
卷三十

杂著

编辑

警语杂编

编辑

万物之中。人为贵者。以其有道德也。若无可贵之实。则与万物同矣。曷足贵哉。

中正仁义。人之极也。修之则君子。悖之则小人。

至诚之道。与天地并立。至理之言。与天地并存。

圣人之言。著在六经。学者读经而有得焉。则六经为我之言。不然则经自经我自我矣。

为学讲经。虽赖师友。精进之功。唯在自修。有不可丝毫假借于人者。

为学。亦须大段勇猛直前。常有烧船破釜底意思。方冀有成。

圣人之心。与天同运。以心法天之运者。学者事也。

人须要识得此心。心才识得。便无走作。学者吃紧工夫。正在于此。

礼言九容。只一敬字。

凡人所以学者。以其心不若圣人故也。若吾之心。一毫不及圣人。不可自以为了。

志学之士。得少为足。则终不能得矣。

心定者。动而犹静。不能静定而欲求静。则反为不静。见得不真则无以入道。执得不固则无以进学。

为学者。唯在尽诚持久。尽诚则无有不通。持久则无有不得。

学者日用工夫。唯向上一事而已。

君子之心。无人无我。故人有善则己取以为善。己有善则欲使人皆善。

学者既知向方。则便可下手用功。切不可迟疑等待。

自古圣贤学问事业。皆从谨独中出。

人能分别善恶如白黑。则自不敢为恶。故学以明理为要。

正念存则一心自正。实德立则百行皆实。

学焉而无所得者。未老而衰。有所得者。老而不衰。老者。形貌也。不衰者。志气也。

心体本静。能守此心。不与物俱往。则不为形气所累。

学者用功。诚不可太缓。亦不可欲速。不疾不徐。妙在其中。

严于自治。不论人过恶。笃于自信。不责人诚伪。

守口如甁。有入毋出。

非礼勿言。则言不得不简。

言以载道。而不足以尽道。读经者。当因其言之所载。而及其言之所不载。

涵养工夫。须于处事接物上致力。若只合眼危坐。而谓之涵养则失矣。

学者虽当笃于自信。若无可信之道。而妄欲自信。则亦未可也。

人于其身。各有其宝。而能自知者鲜矣。

古圣贤言语。字字深切。无非极尽底道理。学者虚心玩索。则自见其味。

才有营求利禄之心。便非学者。才有计较利害之心。便非儒者。

君子理契于中。不得已而后言。言不当理。无用乎言。

学以进益为功。若为学之久。而性情气质。未见毫发变改。则安用学哉。

立志必专。进学必勇。省察必精。存养必熟。

待人而知者。非自得也。故讲说虽多。收功则浅。

六经。圣人之心也。学者以心求经则得之。以文字看经则失之。

学者时时提掇此心。使十二时中。无一时间断。则自见功效矣。

一生攻文。而不知移以讲学。则惑之甚者。

持之而不变者。谓之自守。守之而不疑者。谓之自信。

人不我信者。是我处心未诚。人不我服者。是我诚意未尽。

今人为学。则不肯费力。而却于外事。枉费许多心力。可谓知所先务乎。

凡人言行。必以忠厚为主。

事之不当思不当为者。即便截断。则可以无思无为。

君子无不敬。坐如尸。坐时敬也。立如斋。立时敬也。至于齐手敛足。卧时敬也。

君子。当坚静如山。竖直如壁。

善恶。系乎己。毁誉。在乎人。系乎己者。勉之。在乎人者。任之。

心犹眼也。有物翳之则不明。故方寸之中。不可使有一物。

怒者。七情之发。亦人所不得无者。故不可有者。血气之怒也。不可无者。义理之怒也。

人不可无所用心处。既有所用心。则自然念不及他。

为士者。当为有用之学。不当为无用之文。当为有益之言。不当为无益之事。

博观书史。而不能推之政治。则亦无用乎学矣。

学者有实心则有实德。无实功则无实得。自有不可掩者。

省察苟精。则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萌出不得。

言勿异于行。行勿异于言。言行相符。谓之正人。言行相悖。谓之小人。

心不能无念。念善则为正念。念恶则为妄念。故常念善不念恶。谓之心无妄念。

学不必博。博则易杂。言不须多。多则易厌。

为士者。当学人所不能学。行人所不能行。得人所不能得。

得于道者。随所取而无不足。随所处而无不乐。其不得者。反是。

言者不必知。知者不贵言。

古人。年弥高而德弥邵。今人。年愈尊则德愈损。此无他。以充养之无其道也。

在我权衡不定。而欲论是非长短。未有不差者矣。

有所畏则有所不为。无所畏则无所不至。君子常存敬畏之心。故无可畏之患。

凡志大才疏者。学未充故也。

善教者。因人以教。不强人所不能。善治者。因时以治。不违时所不可。

作事者区区智谋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则虽或成功于一时。亦幸而已。

人于心中。才着一个私字。凡所作为。无有是处。

前无所为。后无所冀。内无所欺。外无所愧。如此则胸中自在。

始于有疑。至于无疑。此真善学者也。

君子之于言也。其犹悬锺乎。扣之则应。应之即止。

士生斯世。惟出与处。若出无益于世。处无益于己。则是为虚生。

凡事有是有非。君子所为。只要成就一个是而已。

学者日用之间。心必正坐必正。讲正学行正事。

君子不以才自居。而人伏其才。不以德自尊。而人仰其德。

可怒之言。勿遽怒。可喜之事。勿遽喜。

学者。将以学为人也。非特学为人也。将以学为圣人也。人不知为人之道。不可以为人。非特不得为圣人而已。

先立己见者。有所不见。自谓已知者。有所不知。

接物贵和。持身贵介。介以植内。和以应外。

知名利之败身。则宜急避之。知嗜欲之害心。则宜切去之。

眼者。心之旗也。视高则心随而举。视低则心随而降。故曰目容端。盖视端则心自正。

圣贤千言万语。今人能体认甚事。

久而后信者。其人必可信也。久而后亲者。其人必可亲也。

依违回护之论。非特害事。毕竟鲜有不陷于恶者。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此言常宜体省。

有向学之志。则虽蛮貊可教。无受教之心。则虽子孙难化。

初学之士。杂事勿挂心。杂书勿挂眼。杂言勿挂口。

一日不学。终身之耻。一事有差。终身之悔。

人皆趋竞。我独敛退。人皆沈酣。我独恬泊。定向如此。则卓然无所挠矣。

道本易见。而人自不见。道本易知。而人自不知。其不见不知者。不察之过也。若求诸人伦日用之间。则道在是矣。

静则常安。俭则常足。故君子静以存心。俭以养德。

不务修德。而以爵位贵其身者。祸其身者也。不教为善。而以货财富其子孙者。祸其子孙者也。

学者用功。唯当反己鞭辟向里可也。

士君子能以一生为万世之业。其视役一生为子孙之计者。用心之公私。果何如哉。

自大者不大。自足者不足。

此心廓然。本与太虚同体。其不能然者。以有物障碍故也。唯去其障碍则廓然矣。

有欲于己者。有求于人。无欲于己。则无求于人。

我未有善。而勉人以善。则人不我从。故欲勉人者。先自勉。

以利为重者。必以义为轻。以得为喜者。必以失为戚。

世未尝无材。只为末俗论议胜。故做事难。做事难。故成功少。

能柔而刚。能默而辨。非几于道者。不能。

廉耻事大。死生事小。能知廉耻之大于死生。则知所取舍矣。

言快于口者多过。事快于心者多悔。

法之弊也。无有不可变者。唯习俗之弊。人人自私自便。所以变得为难。

天下之事。多败而少成者人也。进难而退易者势也。

自重其身者。人不敢轻之。自贵其身者。人不能贱之。其所以贵重之者。在己不在人。

前辈作事。多过于宽厚。后辈作事。多失于狭薄。

好恶眩于一时。是非公于万世。故昔之所贱。或为今之所贵。今之所贤。或为后之所否。

人虽众。心则一。故齐之以令则难。感之以心则易。

寒暑。一气也。死生。一理也。寒暑相推。死生相续。天道之常也。人视寒暑为常。而不以死生为常。何也。

谨密之士。笃于守。豪爽之人。锐于事。笃于守者鲜益。锐于事者多疏。

得志一时。则当作一时好人。居官一日则当行一日好事。

君子得饱则当念人之饥者。处暖则当念人之寒者。

君子之恶小人。公也。小人之忌君子。私也。公不能胜私。故小人常胜。君子常不胜。

今人与古人。其形同也。其情性同也。独其俗与古不同。以时无如古之圣人者出而为之教故也。诚使古之圣人。行古之道。变今之俗。则今可使古矣。

余尝闲居村舍。废绝人事。试行静坐存心之法一两月后。看得文字。向来未通处。颇觉开透。少所窒碍。若久久行之。必有良效。而疾病间之。未少有得而止。为可慨也。今录若干句语。名曰杂编。其谓警语云者。所以自警。非警乎人也。观者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