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峯先生集/卷二十九

卷二十八 芝峯先生集
卷二十九
作者:李睟光
1633年
卷三十

雜著

編輯

警語雜編

編輯

萬物之中。人爲貴者。以其有道德也。若無可貴之實。則與萬物同矣。曷足貴哉。

中正仁義。人之極也。脩之則君子。悖之則小人。

至誠之道。與天地竝立。至理之言。與天地竝存。

聖人之言。著在六經。學者讀經而有得焉。則六經爲我之言。不然則經自經我自我矣。

爲學講經。雖賴師友。精進之功。唯在自脩。有不可絲毫假借於人者。

爲學。亦須大段勇猛直前。常有燒船破釜底意思。方冀有成。

聖人之心。與天同運。以心法天之運者。學者事也。

人須要識得此心。心纔識得。便無走作。學者喫緊工夫。正在於此。

禮言九容。只一敬字。

凡人所以學者。以其心不若聖人故也。若吾之心。一毫不及聖人。不可自以爲了。

志學之士。得少爲足。則終不能得矣。

心定者。動而猶靜。不能靜定而欲求靜。則反爲不靜。見得不眞則無以入道。執得不固則無以進學。

爲學者。唯在盡誠持久。盡誠則無有不通。持久則無有不得。

學者日用工夫。唯向上一事而已。

君子之心。無人無我。故人有善則己取以爲善。己有善則欲使人皆善。

學者旣知向方。則便可下手用功。切不可遲疑等待。

自古聖賢學問事業。皆從謹獨中出。

人能分別善惡如白黑。則自不敢爲惡。故學以明理爲要。

正念存則一心自正。實德立則百行皆實。

學焉而無所得者。未老而衰。有所得者。老而不衰。老者。形貌也。不衰者。志氣也。

心體本靜。能守此心。不與物俱往。則不爲形氣所累。

學者用功。誠不可太緩。亦不可欲速。不疾不徐。妙在其中。

嚴於自治。不論人過惡。篤於自信。不責人誠僞。

守口如甁。有入毋出。

非禮勿言。則言不得不簡。

言以載道。而不足以盡道。讀經者。當因其言之所載。而及其言之所不載。

涵養工夫。須於處事接物上致力。若只合眼危坐。而謂之涵養則失矣。

學者雖當篤於自信。若無可信之道。而妄欲自信。則亦未可也。

人於其身。各有其寶。而能自知者尠矣。

古聖賢言語。字字深切。無非極盡底道理。學者虛心玩索。則自見其味。

纔有營求利祿之心。便非學者。纔有計較利害之心。便非儒者。

君子理契於中。不得已而後言。言不當理。無用乎言。

學以進益爲功。若爲學之久。而性情氣質。未見毫髮變改。則安用學哉。

立志必專。進學必勇。省察必精。存養必熟。

待人而知者。非自得也。故講說雖多。收功則淺。

六經。聖人之心也。學者以心求經則得之。以文字看經則失之。

學者時時提掇此心。使十二時中。無一時間斷。則自見功效矣。

一生攻文。而不知移以講學。則惑之甚者。

持之而不變者。謂之自守。守之而不疑者。謂之自信。

人不我信者。是我處心未誠。人不我服者。是我誠意未盡。

今人爲學。則不肯費力。而卻於外事。枉費許多心力。可謂知所先務乎。

凡人言行。必以忠厚爲主。

事之不當思不當爲者。卽便截斷。則可以無思無爲。

君子無不敬。坐如屍。坐時敬也。立如齋。立時敬也。至於齊手斂足。臥時敬也。

君子。當堅靜如山。豎直如壁。

善惡。係乎己。毀譽。在乎人。係乎己者。勉之。在乎人者。任之。

心猶眼也。有物翳之則不明。故方寸之中。不可使有一物。

怒者。七情之發。亦人所不得無者。故不可有者。血氣之怒也。不可無者。義理之怒也。

人不可無所用心處。旣有所用心。則自然念不及他。

爲士者。當爲有用之學。不當爲無用之文。當爲有益之言。不當爲無益之事。

博觀書史。而不能推之政治。則亦無用乎學矣。

學者有實心則有實德。無實功則無實得。自有不可掩者。

省察苟精。則一有私慾。卽便知覺。自然萌出不得。

言勿異於行。行勿異於言。言行相符。謂之正人。言行相悖。謂之小人。

心不能無念。念善則爲正念。念惡則爲妄念。故常念善不念惡。謂之心無妄念。

學不必博。博則易雜。言不須多。多則易厭。

爲士者。當學人所不能學。行人所不能行。得人所不能得。

得於道者。隨所取而無不足。隨所處而無不樂。其不得者。反是。

言者不必知。知者不貴言。

古人。年彌高而德彌邵。今人。年愈尊則德愈損。此無他。以充養之無其道也。

在我權衡不定。而欲論是非長短。未有不差者矣。

有所畏則有所不爲。無所畏則無所不至。君子常存敬畏之心。故無可畏之患。

凡志大才疏者。學未充故也。

善敎者。因人以敎。不強人所不能。善治者。因時以治。不違時所不可。

作事者區區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則雖或成功於一時。亦幸而已。

人於心中。纔着一箇私字。凡所作爲。無有是處。

前無所爲。後無所冀。內無所欺。外無所愧。如此則胸中自在。

始於有疑。至於無疑。此眞善學者也。

君子之於言也。其猶懸鍾乎。扣之則應。應之卽止。

士生斯世。惟出與處。若出無益於世。處無益於己。則是爲虛生。

凡事有是有非。君子所爲。只要成就一箇是而已。

學者日用之間。心必正坐必正。講正學行正事。

君子不以才自居。而人伏其才。不以德自尊。而人仰其德。

可怒之言。勿遽怒。可喜之事。勿遽喜。

學者。將以學爲人也。非特學爲人也。將以學爲聖人也。人不知爲人之道。不可以爲人。非特不得爲聖人而已。

先立己見者。有所不見。自謂已知者。有所不知。

接物貴和。持身貴介。介以植內。和以應外。

知名利之敗身。則宜急避之。知嗜欲之害心。則宜切去之。

眼者。心之旗也。視高則心隨而擧。視低則心隨而降。故曰目容端。蓋視端則心自正。

聖賢千言萬語。今人能體認甚事。

久而後信者。其人必可信也。久而後親者。其人必可親也。

依違回護之論。非特害事。畢竟鮮有不陷於惡者。

寧人負我。毋我負人。此言常宜體省。

有向學之志。則雖蠻貊可敎。無受敎之心。則雖子孫難化。

初學之士。雜事勿掛心。雜書勿掛眼。雜言勿掛口。

一日不學。終身之恥。一事有差。終身之悔。

人皆趨競。我獨斂退。人皆沈酣。我獨恬泊。定向如此。則卓然無所撓矣。

道本易見。而人自不見。道本易知。而人自不知。其不見不知者。不察之過也。若求諸人倫日用之間。則道在是矣。

靜則常安。儉則常足。故君子靜以存心。儉以養德。

不務修德。而以爵位貴其身者。禍其身者也。不敎爲善。而以貨財富其子孫者。禍其子孫者也。

學者用功。唯當反己鞭辟向裏可也。

士君子能以一生爲萬世之業。其視役一生爲子孫之計者。用心之公私。果何如哉。

自大者不大。自足者不足。

此心廓然。本與太虛同體。其不能然者。以有物障礙故也。唯去其障礙則廓然矣。

有欲於己者。有求於人。無欲於己。則無求於人。

我未有善。而勉人以善。則人不我從。故欲勉人者。先自勉。

以利爲重者。必以義爲輕。以得爲喜者。必以失爲戚。

世未嘗無材。只爲末俗論議勝。故做事難。做事難。故成功少。

能柔而剛。能默而辨。非幾於道者。不能。

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能知廉恥之大於死生。則知所取捨矣。

言快於口者多過。事快於心者多悔。

法之弊也。無有不可變者。唯習俗之弊。人人自私自便。所以變得爲難。

天下之事。多敗而少成者人也。進難而退易者勢也。

自重其身者。人不敢輕之。自貴其身者。人不能賤之。其所以貴重之者。在己不在人。

前輩作事。多過於寬厚。後輩作事。多失於狹薄。

好惡眩於一時。是非公於萬世。故昔之所賤。或爲今之所貴。今之所賢。或爲後之所否。

人雖衆。心則一。故齊之以令則難。感之以心則易。

寒暑。一氣也。死生。一理也。寒暑相推。死生相續。天道之常也。人視寒暑爲常。而不以死生爲常。何也。

謹密之士。篤於守。豪爽之人。銳於事。篤於守者鮮益。銳於事者多疏。

得志一時。則當作一時好人。居官一日則當行一日好事。

君子得飽則當念人之飢者。處暖則當念人之寒者。

君子之惡小人。公也。小人之忌君子。私也。公不能勝私。故小人常勝。君子常不勝。

今人與古人。其形同也。其情性同也。獨其俗與古不同。以時無如古之聖人者出而爲之敎故也。誠使古之聖人。行古之道。變今之俗。則今可使古矣。

余嘗閑居村舍。廢絶人事。試行靜坐存心之法一兩月後。看得文字。向來未通處。頗覺開透。少所窒礙。若久久行之。必有良效。而疾病間之。未少有得而止。爲可慨也。今錄若干句語。名曰雜編。其謂警語雲者。所以自警。非警乎人也。觀者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