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芝峯先生集
卷八
作者:李睟光
1633年
卷九

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丁酉冬,赴京时。

编辑

安南国使臣。二首

编辑

万里来从瘴疠乡,远凭重译谒君王。

提封汉代新铜柱,贡献周家越裳

山出异形饶象骨,地蒸灵气产龙香。

即今中国逢神圣,千载风恬海不扬。

闻君家在九真居,水驿山程万里馀。

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

来因献雉通徼,贡为包茅觐象舆。

回首炎州归路远,有谁重作指南车?

肃次芝峯使公韵安南使臣冯克宽

编辑

异域同归礼义乡,喜逢今日共来王。

趋朝接武冠冔,观国瞻光冕裳。

宴飨在庭沾帝泽,归来满袖惹天香。

唯君子识真君子,幸得诗中一表扬。

义安何地不安居?礼接诚交乐有馀。

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

交邻便是信为本,进德深惟敬作舆。

记取使轺回国日,东南五色望云车。

重赠安南使臣。叠前韵

编辑

我居东国子南乡,文轨由来共百王。

奉使喜观礼乐,趋班荣厕冠裳。

云移殿陛迷仙仗,烟矗宫炉识御香。

同沐圣恩瞻盛事,强拈诗笔僭揄扬。

辛苦梯航走帝居,越中归路一年馀。

相逢海外难逢客,得见人间未见书。

蛮馆旅怀无竹叶,瘴江行李有蓝舆。

君还正位春风早,梅岭清香想满车。

肃和再次海东芝峯使公前韵冯克宽

编辑

居乡必择乡,讲道同师孔素王

学海浚源渊浩浩,笔花生彩色裳裳。

诗囊金玉珠玑宝,药笼参苓术桂香。

公我迭为宾与主,尽东南美任称扬。

往往来来阅日居,客中二十又旬馀。

卫身健仆惟长剑,交臂良朋有古书。

迎至礼行胥鼓舞,生阳气复已权舆。

途长马快遄归早,任重方知是大车。

又赠安南使臣。叠前韵

编辑

广南穷处是炎乡,传译来宾阅几王?

从古山川铜作界,至今风俗卉为裳。

将军石室黄茅瘴,仙客金炉白线香安南所产

四海一家肝胆照,对君眉宇喜清扬。

黄发翩翩别旧居,朝天年到者稀馀。

诗成上国千秋节,使臣有《圣节庆贺诗集》故云。恩荷重霄一札书。朝廷竟不准封王,只许仍前为都统使,一行犹动色相贺。

万里衣冠登玉陛,五云宫阙侍金舆。

寿星他日回南极,光彩分明照使车。

喜得海东芝峯使公诗序,谨再次韵,以表同使大笔手泽者冯克宽

编辑

气孕山奇水秀乡,多公瑰俊迈

明于刑五种吾德,展厥材多制彼裳。

泛海轻槎牛斗耀,袭人和气麝檀香。

诗传增重鸡林价,从此声名大播扬。

少同孟氏接邻居,年壮而行学力馀。

佐主都从身道德,泽民全是腹诗书。

中华路入轻乘驷,硕果春来喜得舆。

贡了言还歌《四牡》,海邦早早望回车。

安南使臣。又叠前韵

编辑

交趾风烟别一乡,曾将白雉献周王

身过岭初惊雪,足涉都几裂裳?

翡翠巢边卢橘熟,桂林丛里腊梅香。

应知归路堪乘兴,南望悠然意自扬。

识面宁嫌异域居?心期倾尽笑谈馀。

犀珠旧认蕃方货,风俗曾传地志书。

南极老人朝圣主,北京长路任征舆。

见君疑是磻溪叟,倘遇载后车。

再次韵,敬答海东芝峯大手笔冯克宽

编辑

起身卿相自闾乡,奉国书来朝聘王。

执贽将诚通辇篚,转寒回暖袭毡裳。

清光幸接龙颜秀,芬馥浓含鸡舌香。

道我东南文献域,高皇御制尚褒扬。

远来异趣近同居,会上从容谈笑馀。

共对九霄千里月,恭承一札十行书。

人才气化关风土,封域山川括地舆。

归国僚朋如见问,今天下统已同车。

安南使臣。排律十韵

编辑

闻道南俗,民居瘴海堧。

恩纶新雨露,封壤旧山川。

界割群表,风连百越偏。

时清呈瑞雉,水毒跕飞鸢。

象自村童驭,香随贾客船。

沙边饶蜮弩,渊底吐蛟涎。

地气先春暖,梅花未腊妍。

贡凭重译舌,家养八蚕眠。

彩画《王会》,铜标史编。

逢君还作别,相忆五溪烟。

肃次芝峯使公。长律十韵冯克宽

编辑

极判洪濛气,区分上下堧。

东西南北界,川。

奠居初定,天中正不偏。

林驱虎豹,教乐鱼鸢。

闾巷开书塾,旗亭卖酒船。

雨晴添象迹,风暖送龙涎。

含忍强为胜,摛文巧弄妍。

万花争秀发,群动任安眠。

王道车书共,皇朝志纪编。

诗成聊使写,霞灿海云烟。

安南使臣万寿圣节庆贺诗集序

编辑

夫天地有精英清淑之气,或锺于物,或锺于人。故气之所钟,扶舆磅礴,必生瑰奇秀异之材,不专乎近而在乎远,不禀于物则在于人焉,

吾闻交州,南极也,多珠玑金玉琳琅象犀之奇宝。是固精英清淑之气,特锺于彼,而宜有异人者出于其间,岂独奇宝乎哉?

今使臣冯公,皤然其发,臞然其形,年七十而颜尚韶,译重三而足不茧,观礼明庭,利宾王国。其所著《万寿庆贺诗》三十一篇,揄扬叙述,词意浑厚,足以唾珠玑而声金玉,亦岂所谓异人者哉?

噫!大明中天,圣人御极,惠怀四溟,威怛九裔,巍巍荡荡,轶周家之盛,宜乎白雉呈祥,黄耇向德。今子之来,抑未知天果无烈风,海果不扬波,如曩日成周时否耶?若然则吾子即古之黄耇,而斯诗之作,祥于献雉远矣。古有太史氏采风谣以弦歌之,又安知吾子之词,不编于乐官而彰中国万世之盛也欤?

不佞生在东方,得接子之话,观子之词,恍然飙车云驭,神游火海之乡,足涉铜柱之境,幸亦大矣。其敢以不文辞?是为序。

安南国,距北京一万三千里,自其国由两广,达于南京,自南京达于北京。其国王本姓,中朝以其数叛逆,革王号为都统使,至是为黎氏所灭。其使臣,即黎氏请封而来者,上年七月离本国,今年八月,方到北京,留玉河馆又五个月矣。

使臣姓,名克宽,自号毅斋,年逾七十。形貌甚怪,涅齿被发,长衣阔袖,用缁布全幅盖头,如僧巾样,以其半垂后过肩焉。其人虽甚老,精力尚健,常读书写册不休。若值朝会诣阙,则束发著巾帽,一依天朝服饰,而观其色,颇有蹙頞不堪之状,既还,即脱去。

一行凡二十三人,皆被发,贵人则涅齿,下人则短衣跣足,虽冬月,赤脚无袴袜,盖其俗然也。其寝处必于床上,不为炕突;其飮食略如华人而不精洁;其服多绫绢,无纹锦绵絮之衣;其状率皆深目短形,或似猕猴之样;其性颇温顺。略知文字,喜习剑技,其法异于《纪效新书》,欲令军官辈学习,则秘而不教。其言语类倭而用合口声,其中解汉音者只一人,以汉译或文字相通。其国俗书则字画甚异,殆不能解见矣。

初欲观其文体如何,试制长句以送,则使臣辄和之,因此往复累度。使臣每见睟光等所为诗,击节称赏曰:“文章高了,自后必称大手笔。”盖以他国之文过奖如是也。使臣且请曰:“不佞有《万寿庆贺诗集》,敢请使公序其端,以沾大手笔泽云云。”求之甚恳,屡辞不获,遂作书赠之。使臣致序曰:“喜见使公《诗序》,词藻烨然。”过情之誉,窃自耻之,多谢多谢。仍以橐中所赍土物白线香百枚ㆍ脂香一器分送。又曰:“闻贵国笔墨为天下绝品,愿得之。”乃以笔墨若干与焉。

白线香者,极细而长,如一条线,香气甚烈。脂香者,烂煮如膏,涂著身面,经日不灭云。

问答

编辑

问:“古之越裳交趾,是贵国疆域否?”

答曰:“是也。”

问:“大人何官?”

答曰:“愚老在贱国,忝侍郞职。”

问:“贵国官制风俗何如?”

答曰:“习诗书礼乐之教ㆍ进士科举之文。”

问:“取人以诗赋乎?以策论乎?亦有武举否?”

答曰:“科举取人法,有乡试科,有会试科。乡试科第一场试五经四书各一道,第二场诏制表文各一道,第三场诗赋各一道,第四场策文古今治道一题。会试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场,同乡试,第五场廷试策对。武科以阵前为上,有骑马骑象骑射之才,五年一选。”

问:“旧闻贵国王是姓,今黎氏乃创业之主耶?有何变乱而革命耶?”

答曰:“前者贱国是黎王管封,后为莫氏篡僭,今黎氏复旧业,再请封。”

问:“黎王失国几年,始复旧物?”

答曰:“经五十馀年。”

问:“贵国有都统使,是何官职?”

答曰:“贱国自古有国以来,未尝有都统使司之职。特以莫氏僭逆,天朝宥以不死,权置都统使司,秩从二品,以待叛臣耳。如今要复王封,廷臣方议定恩赏。”

问:“莫氏莫茂洽耶?”

使臣乃惊视良久,答曰:“然。”莫茂洽乃其故王姓名,盖讶其知之也。

问:“黎王得国,是讨乱逆耶?抑出推戴耶?”

答曰:“黎王是代陈氏不祀,国人共推戴。”

问:“大人在莫氏朝,仕为何官?”

答曰:“愚老是黎氏遗臣,未尝仕。”

问:“贵国冬暖如春,无冰无雪云,信否?”

答曰:“南天春多冬少。”

问:“贵国有再熟之稻、八蚕之丝,信否?”

答曰:“岁有再熟之稻麦,有八蚕之丝麻。”

问:“贵国地方几许?”

答曰:“地方五千馀里。”

问:“贵国距云南几里?”

答曰:“隔山千重,接壤一界。”

问:“距琉球日本几里?”

答曰:“隔海道,远不通。”

问:“马伏波铜柱,竖在何地?”

答曰:“古传在于梅岭,今无矣。”

其使臣问“我国制度如何”,答以“官制仿天朝,置三公、六部、台省,自馀法度,悉遵用华制”。

使臣曰:“贵大国旧称文献之国,贱国非敢望也。”朝会时,我国使臣为首立于前行,安南使臣次于后行,相接之际,每致恭逊之意。

睟光万历庚寅,蒙差书状官,贺圣节于京师,遇安南国使臣,各处异馆,禁不得通,只于朝会,一再见面而已。及干事回朝,于闻见事件中,槪录以进,则上召臣睟光于政院,下问安南使臣衣服制度与其国风俗如何,且或有唱和之作,并书启。于是益恨不得与其使臣相问答酬唱,以仰复圣问也。

逮丁酉冬,以进慰使再赴京师,又与安南使臣相值,而适冬至贺节,外国来者甚夥,馆宇塡满,幸与其使臣同处一照,留过五十个日。故得与相接甚熟,问答甚详。至于酬唱,则尔时国被兵祸,念不及他,非敢操笔为词,唯欲见其文体而止耳。

窃念我国去中朝甚远,中朝安南又甚远,计其道途,则两国相去,不啻万里馀矣。且其朝贡不时,累岁一至,故我国使臣罕能相遇,况得与之同处唱酬者哉?然则睟光之得再相遇也,岂非有数于其间?而是集也亦前古所未有者也。文虽甚陋,事或可传,故且存之,以俟博雅君子庶有取焉尔。

李睟光识。

李恒福

编辑

幼从申公所,得见权参判叔强朝京诗帖,与安南使臣武佐酬唱者居多,而且附本国闺秀送武佐之作数十篇。如淳于鹦鹦褚玉兰徐媪之诗,皆清健豪爽,能弁髦宫掖艶治之习,盖亦骎骎乎古烈士击筑之遗音欤!申次韶以为“征则之馀烈”,信哉!

芝峯之诗,固冠冕佩玉,冯老所和,亦非鲁鱼之混,而往往起人者多矣。雪屋晴窗,烧香朗咏,足为一快。

甲辰冬,鳌城李相国题。

崔岦

编辑

余于甲午冬,奉使京师,与琉球国人相遇,其使臣年七十有馀。则以为“稀年之人,道海陆累万里而至,将事于天子之庭,其国之遣之也,岂特取其坚悍不衰而已哉?必其有以过于人者也”。译而与之语,问其山川风俗之异,亹亹不能舍,独惜其蒙于文词,志不得相通耳。

今从芝峯先生得丁酉冬北行中一录,乃与安南使臣唱酬诗也。使臣亦年七十有馀,是又铜柱之外、跕鸢之乡之人也,而奉其王之虔以来,徼复天子之业命。且其所为词律,庶几乎华人之为,以先生之大雅而不鄙夷,与之迭发而相宣。其山川风俗之异,不凭于译,而了了如东西州然。想其目击心喩之间,落地兄弟之欢,视余所得,可谓尤多矣。

噫!琉球虽小也,其国之人才,足以济其国之用,况安南非琉球比也。宁又不足于人才,而皓白望八之人,必勤以事耶?夫“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无乃二国裔而未遵耶?或其人能为有无,而不可听其去耶?第非政事之谓,而使之当跋涉之劳,则非复优老之道也。

然今以我国观之,仕而不待年至,衰不可事事者,比比而有。在夫其人,则违尽瘁之节,而足愧于二国之使臣;在夫用舍之地,则积薪之讥归之,而二国之使使臣之不如也。先生负当世之重,余欲以是讲之,姑书此而归之。

万历二十九年岁辛丑之腊月三日,通川崔岦书于西京之侨寓。

车天辂

编辑

春秋之世,列国大夫交相聘也,赋诗以观志,而或聘于天子之庭,得相际也,其定言足志,亦皆有可观。左氏既载之,今考其传,皆历历矣。

芝峯先生之再聘天朝也,有与安南国使臣酬唱者若干篇、问答者若干言,汇为一卷,视不佞,属以跋。不佞遂取而卒业,不惟先生诗文,足以刮异国之人之目,安南人之作,亦足以起予,更唱迭和,金舂而玉应。于此足见两国使臣之交际,辞令文章,略相上下,而有以合夫“赋诗而观志”也,又其言语虽以译传,而其所以传忞忞者,为有捈而通之也。且其山川、风土、习尚,据此足反其隅,则先生此集,可以补《王会》之阙,而备子云执椠而书之也。

先生蚤以文雅鸣于世,其尘垢秕糠,将以陶铸。今其膺简抡之命,执玉帛于金台,乃与异国人摛藻者,又出于使事之馀,则其不负“诵诗专对”之学,又可见矣。

我朝二百年,文墨之士朝聘上国者,冠盖相望,未尝闻有与异国人酬唱者。独先生得与安南国人有所白战,有所激昂,乃使异国之人得知我国文献之盛,而奉使之臣不下于古之人也。则先生此行,不但不辱君命,又使我国重于九鼎、大吕也。

且夫安南之臣,年已逾七十矣,其筋力耳目,未觉少衰;其所为诗律,颇有得于作者。是亦外国之华也,岂其使之也,以才而不以年乎?烛之武之使也、由余之使也,皆以七十之年,安南之国,其亦学人、人者非耶?繄我先生,年甚富,文甚高,才德又甚优,虽使上国之人当之,不多让,况于日南老也何有?夫子所谓“士”者,吾固知世无出先生右者也。

噫!我国去皇都五千里,安南去皇都又万三千里,不翅风马牛之不相及也,而两国使臣相遇于帝京,又相处于一馆,又相与之款款,又相与文字从事。此若有数存于其间,而亦非偶然者,天将以先生盛名,系于朱雀影、铜柱标耶?不佞目击此篇,其亦幸矣,又以狗尾续貂后,玆非幸也欤?

万历癸卯十月之望,延城车天辂书于终南山下。

郑士信

编辑

李芝峯《安南使臣唱和集》一卷,观其宫商相宣,金石谐和,锵鸣皎洁,闲淡温粹,章我东之文献,振大雅于蛮貊,猗欤盛哉!

晋州士人赵完璧者,丁酉之变,为所抢去。尝自日本,随商再至安南,见其国内人,家家传诵芝峯诗,若捧拱璧,如仰神人。以问于完璧曰:“若既是朝鲜人,若知尔国李芝峯乎?”相与啧啧不已。其歆艶倾慕,在在皆是。

完璧近岁得返本国乡土,据其所见闻,有此云云。顷者友人金君允安晋山汉阳,见余道其事甚悉。

嗟呼!世之文士,其孰不操觚弄墨,点缀韵语,作为诗章?而独芝峯一集,擅名成家,为国之光,感人之深且远至此,何哉?是固得处深妙,必有真宰而不得其朕者在,盖不可但以诗律语句看过而已。后之览者,尚有以知此哉!

万历辛亥仲春,郑士信叔孚书于汉阳之旅舍。

李埈

编辑

秀才赵完璧晋阳人也。丁酉之乱,没中,尝随商安南国,古越裳氏界也。所经海水有五色之异,奇诡之物,朝暮见伏无常,不可殚纪。

一日遥望数十步之外,白沫洒空,苍鳞闪闪,渐见蜿蜒而前,若欲跨行舟而偃息者。盖龙自海中,欲奋迅腾空,而未易致力故也。一行愕眙,煨活鸡数十投之,乃避去。大洋茫茫,莫可端倪,有华人之解事者在行中,钩出水底土,视色而辨方焉。越重溟,冒层涛,如附桔橰而下上,水行五十日,方到彼岸。

国俗被发涅齿,其性柔顺,习诗书之教,官制法度,略仿中朝。闻生为东国人,争来见以诗卷,诵而告之曰“此乃你国李芝峯作也”,称叹不已。生意芝峯是异代人,谩不致省。

后数年,回本国,具以事语人,始知所谓芝峯乃今春官亚卿李公睟光所自号,而诗即公聘上国时,遇安南使臣冯克宽于逆旅,相与唱酬者也。岂谓适然而遇,咳唾馀屑散落铜柱之表,人之宝之,不啻若九苞一毛自绛霄而坠也?

噫!世之人呕心肝ㆍ咏月露,欲托此而名不朽者何限?而风声过耳,湮没不传。况望远播于重译之乡,使人隽永之不已耶?彼之有意而所不可得者,公无为而得之有馀,是何以而致也?《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言有其实则其应甚易也。以此而推,安知公前后朝天之作,不并被天墀管弦,以鸣吾东大雅之盛也?

金君而静闻此事于赵生,语余甚详,异而识之,下一转语,以备史氏之采取。

万历辛亥暮春,兴阳李埈识。

李尚毅

编辑

今皇帝二十有六年,芝峯子回自京师,余方赴京,相遇于龙湾,叙暄凉毕,访中国奇谈,则出示安南使臣冯老唱和诗若干篇。余得以卒业,已卜芝峯子咳唾散落铜标之外。及抵玉河馆冯老既去,而笔迹犹在壁上,恨不得接其辞,为异之闻也。

后十馀年,得见叔平氏所记漂海人所传,则前所称芝峯子咳唾散落铜标之外者,不既验乎?昔梅直讲作《春雪》诗,西南夷人窃取而织布成章,流入中国,盖爱其诗,为绝宝也。苏内翰用为琴匣,置之几案,仍作骚坛好事。

交趾能言东国芝峯者天下文章,人诵其名,家有其诗,重之若骊龙之珠、威凤之毛,至于刊刻传播海外诸国,贤于西南夷之一匹布远矣。织与不织,为琴匣以否,固不论也。

岁辛亥日南至,余与芝峯子俱贺节于天朝,薄海内外,咸集阙下。而琉球暹罗则同寓一馆,其山川风俗之异,可以书相闻,而二国之价不闲文词,意未得通。苟有如向所谓冯老者来,芝峯子必发前日未发之葩,使波间人知吾东文献之盛,余亦幸而傍观,足畅襟以自快。惜乎,其不来也!

骊兴李尚毅书于北京会同南馆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大寒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