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菑墅集
卷之二
作者:韩敬仪
1822年
卷三

上洪留相义谟代人作

编辑

伏以本府以丰沛故都。列圣朝眷顾隆重。㢠出于三百州郡。其䂓模设施。有似乎唐宋之东都西京。衙门称留㙜。馆学号成均。分司而有经历教授。贡举而有升补都会。其所以优加宠异。作成人才。至矣尽矣。然而目今府下。先朝文臣。老死殆尽。后进之擢第末由。至于成均教授。备拟无人。尚阙其窠。是非但本士人士所共慨叹。抑亦朝家之所当矜悯者也。夫岂可一任弃置。不思所以振拔之道乎。盖其振拔之道。固非民等之所敢妄希。而自有列朝已行之典。民等请历陈之。伏惟省察焉。惟我中宗大王三十年行幸时。亲临设科。文取金自阳等三人。武取赵蔺等十人。宣祖大王三十六年。因本营状请。遣应教李德泂。赍题试士。擢居首曺臣俊。直赴殿试。仁祖大王三年。又因本营状请。遣校理李基祚。赍题试士。擢居首金㠎直赴殿试。肃宗大王十九年行幸时。亲临设科。文取林汝恂等三人。武取张景纬等二十三人。英宗大王十九年行幸时。亲临设科。文取全命肇等三人。武取田兴齐等六十五人。前后设试。皆出异恩。虽无限年定式如西北沁都之例。既经屡度设行。便为国朝成典。而故都人物之蔚然作成者。良以是也。挽近以来。国家多事。此等殊典。有所未遑。遂废不行。于今七十年。教授一窠。亦未备员。此岂非明时之阙典。而士民之抑菀者乎。第惟九重邃远。且涉干恩。区区衷情。有不敢自达。伏乞采风之下。深轸奖拔之道。博考故实文迹。以先朝旧典修举之意。转达宸聦。使故都人民。得复见赍题之宠光如昨日事。以为激励作成之地云云。

请修筑本府内城书代府人士作

编辑

伏以民等。俱以白面迂儒。固不足与闻于国家阴雨之策。而生老是都。地利之紧关。人和之足恃。军实之有足守备。讲之熟矣。揣之详矣。玆忘僭越。仰陈荛说。盖邦国阴雨之备。莫先于堡障之修筑。而本都内城。即我国家西门翰屏之重地也。今若修筑则脱有缓急。松民清野入保。得以全父母妻子。而国家于是乎得西门锁钥之固。若不修筑则松民望贼奔散。无以全父母妻子。而国家于是乎撤西门藩篱之蔽。松民之父母妻子全与不全。国家藩篱之撤与不撤。惟在此城之修不修。然则国家于此城。虽无仍旧之迹。宜有刱新之役。下以庇民。上以卫国。乃是朝家之长计。况今城址尚存。实有仍旧之易。而无刱新之难乎。今以内城形便言之。截彼崧岳。为其镇山。而崧岳馀麓。左右拱抱。天作岩险。自成城址。南开一面。平临大道。而万室之民聚其内。闾阎栉比。巷市棋布。忠臣义士孝子烈妇之㫌褒碑楔。前后相望。列圣御制之殿阁。先贤俎豆之院宇。东西耀映。人物之繁华。山川之䧺丽。诚足为我东之洛阳秦川也。是以列圣朝眷顾之恩隆而盛矣。倚毗之方。重且大矣。而官称留后。营号管理。从事而有少尹。育才而有教授。学校曰成均馆。典祀曰分奉常。山城建亚将之营。青白砺三隘口。置佥使之镇。章甫锡升补公都会之发解。韎韦许春秋赏别试之直赴。田不入于户部。政不禀于道伯。凡此数者。皆行㙜之䂓模。非列邑之可得以髣髴也。夫以行台之䂓模。无数尺之城池。上将露处而失重门击析之戒。人民贼至则有四散岩穴之忧。以是言之。国家于松都。徒有倚毗之重。而实是措置则踈也。伏念国家划野之初。分道为八。称都有三。三都即沁都广都松都也。一軆称都。俱曰留后者。岂徒然哉。沁都是西南水路之关防。广松是东西陆地之关防。故均侈其号。伯仲相视也。然沁在岛中。天生江水为城而加之版筑。广居山上。天开岩壁成城而加之雉堞。岂不曰天设之险。犹不足于备敌。而必待人设之险然后方可备敌而庇民乎。今松都非岛非山。而中处两西孔道要冲。则其为关防之重。宜在沁广之先。而何独无人设之险哉。将曰松都特以旧京之故。虽仿沁广之制。而其实地利不足于关防。人和不足于敌忾。器械粟帛不足于守御耶。是三者。大有不然。请陈之。松都之东北九十里。有曰白峙。此为白峙镇。而年前移属于本营者也。由镇而西曰上顶。圣居,天磨,帝释诸山。一脊相连。横亘五六十里。千仞壁立。圣磨之间。为大兴山城。磨释之间。为金岘之小蹊曰蹇岘。蹇岘之称。谓人之上岘者。脚至蹇也。帝释之胁曰青石洞。此为西北冲要之隘口。而中有一线盘迳。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者。十里长谷也。青石之南。叠壁屹立曰凤鸣山。凤鸣之左腋曰砺岘。此金川来之小路也。甲子逆适之犯阙。径由是岘而敢下。故近者国家之置镇。良以是也。青石之继而置镇。亦为是也。镇之西南五里十里。皆一带长江。而有曰梨湖,碧澜,西江,礼成江等津。此皆西南之漕船所泊处也。所以与沁都隔衣带为唇齿。而松之一都。中处其间。并跨此等岩险。则其地利果不足于关防耶。松都邑底四部居民七千馀户。七面村落四千馀户。新属两面亦千馀户。则緫一万二千馀户。而粟米器械之积在闾阎者。不啻许多。而幷公家积蓄二万馀石。则粟可以支数年有馀。而酱醎具焉。马可以具十千馀蹄。而弓刀备焉。金银布帛积如丘山。有内城则凡此器械粟帛。自当为他日国家之用。无内城则他日不独不为国家之用。反为冦藉盗赍之归。此城有无。关系国家之得失。果如何哉。至于人物。松岳清淑之所钟。而在昔七十子杜门挂冠于已亡之高丽。入我朝龙蛇之变。有三节士。宋泉谷象贤殉义于东莱。金松岩炼光成仁于淮阳。刘副元帅克良死绥于临津。迄今并享于本府俎豆之院。丙子讲和鹤驾西行之日。有三壮士金兴祚,李绥邦,金孝原。奋身自首。以从燕霜蓟雪之地。金后除宣川李除朔州。近则戊申萧墙之变。有三百骑士朝令夕发。视赴死地若行者之返家。及其凯还。录勋扬武。前年西贼之变。百馀骑士。自愿应募。争先执殳。自备器械。自备战马。冒冰雪履虎口。半岁沙场。一心殉国。竟成剿贼之功。荐蒙恩例之重。方在镇帅之职。足以见旧都名府人物忠勇之性。自有异于松柏不生之㟝嵝也。噫此岂有为而为之。勉强而能者耶。特以土风之所使。习气之所自然也。举此数者。可烛其馀也。地利之足以关防如彼。人和之足以敌忾如彼。粟帛器械之足以守御如彼。而独无城郭之可倚以御暴者。是岂非庙筹之欠阙者乎。请以中朝之将略伟见照证之。昔神宗皇帝命将救吾东。李提督如松平壤胜捷之后。急救王城而进军。则自平壤而至于松都然后止焉。碧蹄之败。更图后举。而退军则自高阳而又至于松都然后止焉。噫𬇙以东州郡几许。而提督进退屯据之所。惟在于是。则夫以天朝智将之识见。岂不曰地利人和粮饷之取足者。莫如松都一境而然耶。其后天朝谕我之书曰一战而胜平壤。再战而得开城。然后倭奴竟遁。王京遂复。以此观之。挫倭酋之凶锋。虽始于平壤。复王京之根本。实基于松都也。平壤松都。孰非西门。孰非旧都。而平壤稍远。比如手足。松都稍近。比如腹心。然国家之修筑平壤。在于前世。不修筑松都。至于今日。此不待识者而不胜寒心者也。于此数者。尤可见西门关防。不可不先于松都。而松都之归重。又不可不先于内城。内城况有事半功倍之实迹者乎。若乃外城筑成于丽朝中叶。周二万九千馀步而无复存者。则不须更论也。内城则成于我太祖开国二年。周二十里四十步。不宽不窄。因山周遭。天险自在。则真大都之名城也。今欲修筑。则土石因地而取。不可胜用。而自南门至西门五百馀步。完堞尚在。此则不改筑者也。自西北至东北一十四里。或全存半存。此不过因旧修辑者也。惟南门之东西门之西三里许。乃是改筑者。而其城址砖石俱存也。其所谓事半功倍。不其信乎。今以古所谓不愆于素揆之。数百之众一年之役。可期旧城之完复。而国家无复西顾之忧。更安有持难而持疑者乎。噫松都之解停。今既三百年。列圣之眷。忠烈之士。如彼隆洽。如彼蔚然。而世之视松都者。犹以为一种弃物。至使金城汤池关防重地。置之庙筭之外。一任其坏败殆尽。民等所以仰首太息。莫解其处分之得宜也。松都设营。始于辛未。则辛未以前等置内城。犹或可矣。既为设营。称谓独制之营。而责以关防之重地。则乌可无城乎。然则修城之役。宜在设营之初。而苒荏至此者。不独庙筭之靡遑。抑有土着之人。惮于一时之劳役故也。呜呼。古今所通患。谋国每后于谋家。人情易安于姑息。是以此城修筑之论。百馀年来。累发于黄发有识者。而因循姑息之类。动生疑贰。从傍掣肘。诚可痛恨。请逐节而辨析之。或曰既有山城。则内城不必修。噫此何足与论于关防之大计耶。山城僻在官路三十里外天磨山上。使管理使敛兵卷入。高卧避锋。诚为美地。而至于扼冲要之大道。遏徂京之逆旅。则复谁为之。更何责之。据以兵书。山上鸟栖之军。自以为万全无虞。孰肯舍万全之山上。就平地而婴贼锋乎。傥使贼将稍知兵法。则亦安肯舍直走魏都之坦路。迂兵趍险。仰攻自守之山城乎。故曰山城是人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至于砺青两镇。乃此城修补后徐议之事。而国家先之。可谓遗腹心之元体。急肢末之小节也何者。内城即上将所居。而两镇即佥使所守也。设有不虞之变。上将无屯据之城。苟至于入山城。则一佥使一枝兵。其能御婴堞之冦盗乎。故曰不修内城则青砺两镇之关隘。亦将幷归于虚器也。或者又曰此城阔大难守。又何不思之甚也。大抵城无必守之城。亦无必不守之城。惟在将卒之和不和如何。而此城岩险过半。只以一面受敌。则固无阔大之忧。而况兵众如是。粮谷如是。器械如是。而土风之忠勇。自古如是。则又岂有难守之虑乎。若以常理言之。松民之父母妻子在是。玉帛珍宝在是。则玉帛珍宝不论而为其父母妻子而守城者。岂待其教卛而励。诛伐而劝乎。六千军校万户居民。必将并力效死。𮖐创而战。冒刃而守。粮矢未尽之前。贼虽有智勇自许之㐫酋。渠安得逞计乎。设或不幸而至有睢阳之粮尽。聊城之势穷。必不在旬月之内。一旬之守。其果不纾我王城一旬之急乎。一月之守。其果不纾我王城一月之急耶。松民之祸福姑舍。而延而至于历月经时。则王城之纾急。不已多乎。然则幸不幸之间。不可不修者此城也。或者又曰方今新经变乱之后荐荒之馀。财力难办。噫此又何言。国家城池之设。缘海而几处。缘边而几处。曷尝有拘于财力。而停其可筑者乎。城池所以卫国而庇民也。论者惟当视此城之卫国与否。庇民与否。不当问财力之难办与否。苟不足卫国庇民则虽一钱粒米。吾不之浪费。苟可以卫国庇民则千乘之国。何难一城之物力。惟在于庙堂之处分如何。营门之区划如何。而降而询及藿食者。亦安知无一得之见哉。大抵此城修补有八可。此都虽是丽王旧墟。而内城则实是我圣朝亿万斯年肇基之遗址。而称以丰沛之乡。则圣朝遗址。修复其城一可也。山川地利。甲于列邑。则于此有城二可也。万室殷富。忠烈辈出。人和足恃。则于此有城三可也。营称管理。职责最重。则于此有城四可也。孔道要冲。关防尤紧。则于此有城五可也。江都唇齿。缓急相恃。则于此有城六可也。粟帛器械。有城则为国家用。无城则反为藉冦之资。于此有城七可也。砺岘青石两镇之关隘。国家所恃。而其守与不守。专在于大营门声势所及。则于此有城八可也。不审朝家何所不可而不为耶。若以经乱言之。西变警急之初。一都人民神惊魂散。皆以修城不早。为刻骨叹恨。而经乱之后。伤虎之㥘。愈久未已。筑城之愿。比前自倍。则苟有经始之举。必当有子来之诚矣。至于荒岁持难之说。似或然矣。而此非今明日措置之举。亦非时月间了当之役。今虽许施。而必待秋成后施设。则又岂以荒岁持难而因循如前日乎。呜呼。此城修补。早而若在壬变之前。则当日此城。安知不为田单之即墨。㓒齿亦安知不为晋阳之智伯乎。晩而亦及于丙甲之前。则龙马安敢掉鞅而直进。逆适亦安敢伸尾而平过。骤之如飘风急雨。一日之间。薄我王城。使我銮舆有仓猝南巡之窘乎。就以松民单言之。此时老弱转于沟壑。壮丁死于锋镝马蹄之间者。亦几万人矣。言之及此。涕泪自零。既往无及。来者可追。松民所以翘首瞻仰。以俟庙堂处分之至当者。自辛未以来至于今几许年矣。中间保釐诸公。或有慨然以是为国家之大计。莅营之日。按其形址。量其周围。计徒庸费经纶。若将早晩有为。而毕竟纬繣荏苒至此。此岂亦有待而然耶。方今我阁下分司是都。既任关防之重。凡系庙谟及营务。经理区划。宜无所不用其极矣。幸勿以人废言。深加裁察。亟图国家阴雨之备云云。

请褒刘司果顺龙夫妇书代府人士作

编辑

为国殉身。人臣之大节也。为夫从死。妇女之烈行也。凡为人臣者。孰不有为国之诚。然白刃当前而杀身成仁。盖亦难矣。其为妇女者。孰不有从夫之心。然仓卒遇变而能决一死者。诚亦鲜矣。以故人有殉国。毋论其地之微显。必表而扬之。以为百世人臣之兴劝。女有立节。不计其时之久近。必褒而㫌之。以为万古妇女之观感。是皆纲常之所以存而风纪之所由立也。然而忠臣爱忠。烈士慕烈。苟非任世道掌风教之大君子。爱其忠慕其烈。为之阐发而褒扬之。终必泯湮于千古草莱之间而已。是岂非志士仁人所共慨郁者乎。本府副司果刘顺龙。当乱殉国之忠。其妻张氏从死其夫之烈。炳炳卓卓。有不可埋没。而子孙单微。风韵寝远。尚今几许年。迄未有褒尚之典。而幸今我阁下以扶植伦纲为己任。采访幽潜。登闻孝烈。眷眷于世教之激励。此诚故都人士发微阐幽之日也。民等谨采舆诵。齐声仰陈。伏惟察纳焉。槩顺龙以魁伟䧺杰之姿。膂勇绝人。自少有胆略习兵书。常慷慨有殉国之志。及登科。自以乡曲武夫。效忠无地。往依具相公。具公即其时名宰也。一见甚伟之。留置幕下。凡有军务。必与之谋。将拟大用。及当丙子虏乱。适下乡。猝闻南汉被围。即奋然杖剑而起。与其妻张氏诀曰主上受围。虏势方急。吾虽微末武夫。既蒙国恩。当此变乱。安敢为全躯保妻子之计。而不为之效忠乎。况主师具公亦必相待。吾将冲围赴闘。同死国家之急也。汝随汝父母。避兵乔桐。以保二幼子可也。遂备束军装。持三日粮。策马从间道。直向南汉城。过杨州地。距城数里许。猝遇贼一阵。奋身冲突。击杀数贼。贼势披靡。群贼且散且合。攒矢以射。而顺龙少不回挠。冒刃力战。竟死于乱矢中。丙子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其时所从奴。力不能救。窜伏林薮间。目见其主之死。逃归乔桐避兵所。具告其战亡之状。其妻张氏东向大哭。取其夫衣袜付其父母曰此夫子之身㨾。以此葬于先茔可也。托其二幼孤曰愿善视之。以存夫子血肉也。言讫即投江。丁丑正月十四日也。乱平张氏之父士逊以张氏所托衣袜及张氏巾裳。招魂而葬之。记其事颠末。以遗其二孤。今其虚葬冢在府南龙峀山水落岩。而樵童牧叟之过其下者。指点谓战亡刘将军虗葬冢。其事虽久远。而其迹益可信也。噫自古忠臣烈女之著闻者何限。而其夫死于忠。其妻死于烈。同时匹美。千古并耀者。未有如斯人之夫妇也。况斯人以乡曲一武人出身。初无官守之责。又无任使之役。而特以忠愤敌忾之心。奋不顾身。自赴国难。办此大节于举世板荡之日。其视势穷力尽一时立慬之士。大有间矣。张氏亦上有父母。下有六七岁二孤。而忍情割爱。遂即从夫于仓卒之际。其烈烈一心。有可以贯金石倂日星而无愧也。忠臣而为烈女之夫。烈女而为忠臣之妻。实迹炳然。公议莫遏。则是岂可一任沉没于圣代树风之下乎。民等生在一乡。薰袭其遗风。秉彜之天。有不可诬。而每语到当时事。自不觉骨竦而发竖。若将见斯人于二百年之下。则其孤忠伟迹之尚今泯泯。实为民等千古之羞也。民等之如是区区者。亦安得自已乎。伏愿采访之下。俯察舆情。博询公议。转达天陛。并褒忠烈。以为树风奖教之地云云。

河阴李氏家谱序

编辑

河阴之李。出自黄骊。而丽朝有相国文顺公讳奎报封河阴伯。自是分贯。而世有名卿。巍勋伟迹。炳耀史乘。盖东方之著姓也。其云仍之散处国内者。殆不可胜记。而自中世以来。先休寝远。世烈难继。旧家风韵。寥寥而不复振。此固盛衰之理耶。然而家声之隆替。不惟在于子孙之昇沈。寔有关于先系之明不明者多矣。如是则谱事之于门祚。亦岂非盛衰之大会也耶。自乙丑谱再刊以后。李氏之全谱继修无人。而至于河阴之李。近又衰替。文献寝微。故我外曾王考同枢公常慨然有绍述先徽。重刊诏来之意。凡于宗中文献。见辄收录。将有所待。而赍志而没。遂成一门之痛矣。同枢公之从曾孙懕甫。自其弱冠。奋然以同枢公之志业为心。广搜博采。以为河阴李氏派谱。而溯其本于世谱。收其单于诸宗。添载旁注。并录后承。以仿苏氏谱吾谱之意。槩其䂓模之纤悉。法例之周详。虽未及于原谱之全备。其于河阴一派。上自户部公下至廿一世。世次历历。昭穆井井。五百馀年间系派实迹。一开卷而了然。其有功于尊祖收族大矣。若懕甫亦可谓克世其家。不坠先美者耶。余忝在河阴之外裔。每以同枢公遗意之莫遂为慨。今懕甫袖是帖来示余。督其弁卷文甚勤。辞不获。是为叙。

从征稧序

编辑

我圣上即阼之十一年辛未季冬。西警猝急。天怒赫然。遣巡抚使以讨之。时升平日久。民不见兵革。遽当此变。朝野遑遑。人情危惧。朝家以松营骑士素有敌忾之忠。命选百骑士以从征。于是营下武士之稍有胆气者。争先应募。自备战马。自备器械。不日而集。如赴乐地。及其登阵。贼酋已入据定城。坚壁不出。大军围之数重。昼夜坚守。时当岁更之初。雨雪交集。而暴露沙场。奋不顾身。衽革枕戈。首尾五阅月。遂平贼虏。献凯而还。此实我圣朝威灵所及。夫孰敢居其功称其劳乎。然而本营骑士之临阵贾勇。执讯获丑。优蒙褒赏者。往往有之。则其为一都之光。不啻万丈。余虽穷居。风声所及。与有闻焉。自不觉骨竦而发森。思欲一为之记其事以传后。今有人来言曰吾侪十八。俱以西变从征之士。幸不死雷丸雨矢之下。生还故土。相与修稧。命名以从征。盖欲不忘其死地同苦之谊也。愿得一言以弁卷。余年今八旬。废觚墨已久。而高其义重其事。是为叙云。

浩然台序

编辑

邹夫子尝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天地配道义。而学者之极工。圣人之能事也。固非后生末学所敢拟议其万一也。然而秉彜好德。人心之所同得。而天理之所无间也。是以舜何人予何人。即圣训所存而后学之指南。则凡为众人者。亦安得自安暴弃。不为之自勉乎。况所谓气一字。尽有大小广狭精粗之不同焉。举其全軆则诚浩浩而难言也。语其一端则夜气之一点清明。亦莫非浩气之所存也。推此则苟能脱去世务。游心物表。悠然自得。气不馁乏者。亦可谓一时之浩然也。今诸君子结社修稧。筑台于崧山之南。以为暮年逍遥之地。名其㙜曰浩然。盖其浩然之称。固不敢指其全軆。而要不出自乐其乐之至意也。惟愿诸君每于登台之际。顾名思义。善养其气。不为外诱。乐吾所乐。以终其生。则亦庶乎其无愧为是台之主人也。诸君勉乎哉。余今癃甚。谢觚墨久矣。金君应中以其筑台修稧之意来言。而要余记一言甚勤。遂为之叙。

叙伦㙜记

编辑

昔韦氏作花树之会。青莲序桃李之园。是皆敦宗叙伦之意。而诚千古美事也。然而其会也。只卜于芳园花木丽景胜槩一时畅怀之地而已。又何足实有补于伦彜之惇叙也哉。湍治西大圆洞。有我韩氏叙伦㙜。即我族从弟冕之甫与景和诸人。为其先垅所筑者。而追远之诚。敦亲之谊。于斯而至焉。则其视花树之会桃李之园。果如何耶。槩此圆洞。即冕之曾王考司果公以下世葬山也。司果公德器弘伟。制行淳谨。居家伦叙甚明。恩谊交至。遂以为传家之成法。逮至后承。风韵不沫。有若及第公之敦孝。波谷公之质行。生员公之文雅。以至众孙诸侄。莫不薰袭。循循有遗范之可观矣。余亦忝司果公从曾孙之列。自弱冠从诸公后。奉杖屦周旋左右。获睹其诸从间友爱之笃家法之美。而每于先垅。尤致霜露之感。春秋香火之外。源源省扫。必与群从诸侄。齐会楸斋。经宿团栾。以叙情话。以致湛乐。年年若是。陶陶不已。余尝侍侧而艶叹。窃自谓古所称叙天伦之乐事者。真个是也。而必于楸下者。其意深矣。其事尤美矣。藏之心殆四十年。未或敢忘焉。呜呼。茵露易晞。人事难测。其间诸公次第归化。吾门户日觉零踈。而余亦年当七旬。朝暮且化。圆洞盛事。恐不得复与于在世日矣。今年秋七月。冕之与诸宗。各卛其子弟。会省于圆洞先茔。要余偕。余遂力疾而从。缘溪而入。则叙伦台三字。灿然新刻于楸斋前槐亭下涧石之面。列坐台上者。皆当时诸公之子若孙。而昭穆济济。杯盘交错。依然如当时诸公团会之䂓模。余于是怡然而笑。廓然而感。深喜此㙜之于有光于前人也。噫当时诸公之会也。是台之义。已刻于心。则无所事台矣。今于诸君。后属寝疏之虑既深。前烈恐坠之戒弥切。则是㙜之设。寔承先诏后之至意也。若乃顾名思义。自尽敦睦。时时登㙜。秩秩叙伦。以伸永思。如先公在世之日。俾为来者之观感永遵。则固诸君事也。呜呼诸君勉乎哉。

露谷金公遗稿跋

编辑

世之攻文者何限。而其文未必工。文工者何限。而其文未必传。虽或工而可传。苟循浮藻。以工为工。则固识者之所深病。是何足传哉。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释之者曰与其史也宁野。然则文之质胜者。虽涉近俚而反有贵于绮丽之文也。文之工不工。又何足言哉。开城人金君命彦甫。持其两世遗稿一册子来示余曰。此实吾家世传而宝藏也。吾族叔进士公既弁卷序其实。愿子为之跋。以寿其传也。余以不文辞有年。其嘱愈勤。余乃敬受而阅之。其曰露谷公。即金君之祖也。其曰毓泉公。即金君之考也。槩其诗文无多。亦未知举合声律。而直自胸中流出。趣尚淳古。音调真卛。往往有起余者。是足谓质胜之文也耶。迹公平生。未尝屑屑为觚墨之工。而其发于文辞者如是。则公之所存于中者。有足征矣。其视沾沾攻文之士。抽黄对白。夸靡闘奇者。为如何耶。况其两世匹美。父传子得。遂成一家之则。吁其伟哉。若其继述先美。不坠家声。则金君之事也。金君亦才识纡馀。发于吟咏者。间有绝奇。则实家庭之所传袭也。今金君苟欲寿两世遗稿之传。与其区区于谒人之文。曷若以其所传袭。自勉于己。軆先人所存之志。追先人未卒之业。推以演之。益阐幽光于无穷也耶。果能如是。则二公风韵之传。固不在是稿之传不传也。是稿之传亦不待跋文之存不存也。呜呼金君勉乎哉。

题孝子赠佐郞玄公请褒文迹后

编辑

我正宗大王甲寅秋。因诸道孝烈登闻状。各加褒典以光扬之。于时本府故孝子玄公德澄。特命赠朝奉大夫工曹佐郞。盖异数也。一乡人士莫不钦诵。而况余于玄氏有旧。其所敬慕。尤不寻常矣。公之胤佥使君袖一册子来示余。即公事行请褒之文迹也。余乃盥手而读之。槩其所集。无非实录。而始于一都之士论单辞。继以本营褒启及礼部别单覆启。终之以判下貤典。历历详载。一无所遗。附以多士之诔章及家僮观感之实。秩然有序。首末该括。巨细备悉。历阅上下。自不觉令人有兴发之志。而益知佥使君能绍述先美。以彰恩褒之至意也。余于是录。深有感焉。是为小识书于卷尾。

题烈女朴氏传后

编辑

窃尝观古人节烈之著于史播于诗多矣。或缢项或仰药。而毕命于仓猝间。以从其夫者。皆可尚也。及见令女之割鼻。李妇之断臂。虽不能溘然决死。其惨然酷毒之状。尤令人骨竦鼻酸。反有甚于缢项仰药者。其故何哉。槩以手刃而自残其血肉之体者。人所不忍而然也。近按烈妇朴氏传。盖其天姿。端一而贞烈。温雅而敏决。自其八岁。妇德已备。既归事君子奉尊章。礼敬甚挚。及其夫殁。即决一死。方欲自裁。因傍人挽救。不得遂其意。自是家人屏刀剑绳索之物。防护甚勤。朴氏计无奈何。暗嘱十岁童婢命烈者买刀。潜砺以怀之。俟夫葬讫。要其母往省其墓而归。忽收其戚容。若无必死之意。使其母防之少弛。乘夜深人宿。朴氏抽刀潜出。自剚其颈尚不殊。因连剚洞为三窍。迸血随喘。咽涩有气促声。其母惊起视之。朴氏颠仆在地。血淋漓遍身朱殷。其母仓皇抱持。且呼且哭。朴氏蹶然起曰母氏勿惊。罪女死已晩矣。以此薄命。苟延时日。则膝下贻戚。反不如速化之为愈也。愿割爱勿复以不孝女伤怀也。又顾二弟。勉其善养母持门户。因面壁而卧。经宵而死。年才二十一也。噫夫死从死。固是烈妇之至行。而朴氏以稚弱女子。忍能以白刃自加其颈。一剚再剚。至于三剚。𮣡喉穿哽。鲜血被軆。而视其身如土木。不自知切肤之痛。惟以速化为至愿。其惨烈自残之意。使人不忍见不忍闻。而发竖体粟。继以泣涕不能已。则其视缢项仰药。果何如耶。况其平昔恭执妇道。一门称服。及其喉门既𮣡。气息奄奄。而慰其母戒其弟。谆谆恳恳。辞婉而义明。略无遑遽之色。苟非铁石之肠冰玉之操。根于天植而养之有素。能如是乎。生而尽为妇之道。死而办往牒所未有之节。烈哉朴氏。苟有秉彜之天者。孰不闻风激仰而思所以褒尚之乎。彤管之阐。恩楔之㫌。有不容已焉。烈哉朴氏。死而不死也。朴氏故士人务安顺禧之女。沃野林景立之妻。景立即两世㫌孝名家之孙。顺禧即有志力学之士。而余之曩日同游者也。期待颇远。而惜其短命。赍志而没。今见是篇。特嘉朴氏之烈。于其父有光也。是为书。以寓怀旧之感云。

杂著

编辑

丽泽会立䂓

编辑

凡会中诸员。录于一册子。名曰丽泽会。其录以齿为序。子侄门生。书于异板。○先书姓名。其下分序字年。又其下书乡贯。

会中凡例。别为一册。逐件书之。以为立䂓。诸员必须详审记念。尽心奉行。

诸员中择年少勤干者二人为直月。凡讲事皆掌之。每月朔望。诸员诣讲所。同讲一书。五十以下背讲。五十以上临讲。若有能诵者。不拘年限。

讲书以小学为始。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传,书传,礼记,春秋,周易。终而复始。

附讲以近思录,心经,家礼,丧礼备要,疑礼问解。书社轮诵性理大全,圣学辑要等书。

讲日诸员早食。正衣冠诣讲所。若有连三次末至者。则当日出坐座外。

诸员会毕。直月取讲录。先书某年月日某所讲会。次书所讲书及附讲书起止。大书书名。分注起止。次书当日参讲员姓名。以齿为序。子弟门生则低一字书之。计会员纳签于筒。各签书一二等字分排各员所讲书几段。取书案设于北壁下。置讲书于其上。置签筒于其前而退。

诸员以齿分东西相向序立。最长者东序居首。立定相向揖。少者讲员之子侄及门弟。于西端北向立。俟长者相揖讫。拜长者。长者答揖。少者分东西相向揖。

诸员坐定。直月兴诣书案前。取签筒复位坐置筒于前抽签。高声呼几字坐次。应签数者抗声讲所排书。首段讲讫。居次者讲次段。馀幷依此例以次讲。讲至末段讫。讲首段者更读其所讲书谚解及集注。问难其文义。居次者以次第亦如之。附讲则如原讲仪。

讲会时。诸员皆拱手危坐。无敢喧哗。无敢频数出入。言语之际。务为相敬。

凡长于我二十岁以上。敬以尊者。十岁以上。待以长者。五岁以上。待以敌者。亦稍加敬。尊卑礼节。煞有分数。其高下轻重。各自斟酌。不拘条目。随宜行之。下仿此。

讲会时。于尊者则每出入皆起居。于长者则初见一起居。设讲后则否。

讲员或有设讲后追至者。则座外参讲。当日讲录。不许书名字。

讲讫直月进敛书册及签筒。退复位。诸员起立。行揖如初仪。礼毕乃罢坐。

所讲经义。记其问答。直月书于讲说册子。

每巡所讲书。前巡讲会罢坐时。直月与诸员。相议排定起止。随其卷帙多寡。或全篇或半篇。而诸员各书起止而去。以备应讲。

所讲书。平居熟读成诵。深思默会。若有所得别见及疑晦处。书于别纸。以待讲会时辨论。必以不知不措为心。

讲会时。若有故未参。则具由呈单。直月取单子粘连成轴。若无故不参。则直月以别纸录其姓名粘连。其下以无故书之。

每讲会时。会者五员以上则设讲。若未满五员则直月告于讲长。退定讲期。而不出五日。直月以退定讲期。发文告于诸员。

若有追后愿参者。则姑许参讲。书名讲录。准一周方许录案。

讲会时。有期丧者。卒哭后许参。大功葬后许参。缌小功。成服后许参。葬前二日亦不参。若值时享忌辰。则当日及斋戒日不参。时享五日忌辰三日有服之亲练祥则不参。期大功则祭前三日。缌小功则前一日为限。节祀则当停讲退行。

凡于平日。德业相劝。过失相䂓。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必以蓝田乡约为勉焉。

会中若干义财。择勤干者为司货。掌其出纳。讲会时及致奠外。切勿闲用。

讲员或有身亡者。护丧即告讣于诸员。诸员齐集。看护初丧。持三月服。为文以祭。及葬燃燔以赙。到山会葬。练祥二祭亦进参。

直月不能举职者。初则讲长私戒之。再则讲会时诸员共责之。三则遽差。

观梨湖金处士遗稿

编辑

芝兰不堪栋梁之材而为植物之奇者。以其种之美也。瑚琏不过径寸之璧而为宗庙之宝者。以其器之贵也。余观梨湖金处士之遗集。盖其著述无多。诗不过数三章。文不过一二策。简牍之酬酢者亦不过数十幅。其馀泉上日记,书堂讲䂓若干帖。而兼付诸先生所撰行状墓铭及赠答诗几许板。合而为一卷。噫梨湖之可传者。止于斯而已哉。然而今因其书推其所以。则槩其笃志力行。已本于天资之固然。而又得大君子以为之师。获闻为己之学。专心向里。吃着肯綮。惟务实得之归。而至于觚墨。付之馀事。或未尝游心着眼。以故发于文见于辞者。若是其几希。则第此遗稿。诚不过全鼎之一脔。又何足以此而想见其学术之万一也哉。然其言有曰学者先绝意于科欲然后可与语天德王道。举此一言。可见其志气之峻截。造诣之卓越。而其所以激颓俗振士气。扶植斯道。有功于后学者大矣。然则其辞之奇美。不啻若植物之芝兰。其文之宝重。不但如宗庙之瑚琏也。又何论字句之工拙卷帙之丰约乎。余所以爱玩而不释者良以此也。且余早汨科臼。不得自振。因循至此。遂为是说。以寓激仰之意云尔。

读姤卦

编辑

姤者。一阴始生之卦也。以一阴遇五阳。据阴视阳。阳至盛也。阴至微也。然而犹以女壮勿用娶女言之何也。盖阴者小人道也。阳者君子道也。阴虽微而其渐不可长也。阳虽盛而其衰甚可惧也。是以圣人有忧之。于其一阴之生。而必存履霜坚冰之戒。以杜爝火燎原之渐。其为扶正抑邪之意。可谓深且切矣。

小谱注辨

编辑

按旧谱寺正公只载二子。而窃考金通判镕所撰处士公墓志及闵杏村所撰两世行录及汝霖书牍。亦有伯兄云云。则寺正公之有三子。处士公之为长子。汝霖之有伯兄明矣。而处士公以赵静庵门弟。己卯士祸。遁于积城。未及伸冤。因为下世。子孙畏约逋播。理势然矣。若以丁巳谱言之。在外邑捐捧急刊。至漏寺正公配位墓所。则况处士公后孙之沉泯如彼乎。今据实迹从序次入录焉。

祠堂火。改题仪节。

编辑

三日哭。○诸子易服。○设虚位。前日安神之所。○第三日质明。奉新主舆上。至设位所。○设馔。虗位前。○参神。且哭且拜。○降神。焚香再拜。酹酒再拜。○奠酒跪告曰。某亲某。罪逆深重。祸延神位。今将改题主。敢告事由。○再拜。○祝奉舆上新主。卧置卓上。西向题之。○奉置倚子上。各位如仪。祝进馔。○降神。○参神。○奠酌。各位前○读祝曰。维岁次云云。不孝孙某。敢昭告于显某亲某官府君云云。伏以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今月某日。失火于家庙。祸延神位。吁天叩地。无所逮及。祗奉神主。仿旧新题。伏惟尊灵。是凭是依。○读毕再拜。○祝奉主舆上。至权安所。行虞祭。如仪。祝辞。维岁次云云。不孝孙某。敢昭告于显某亲某官府君。妣位新改魂宅。列书。礼当有虞。夙夜靡宁。啼号罔极。谨以清酌庶羞。祗荐虞事尚飨。

寒泉祠营建时。斋中答䟽厅通文。

编辑

伏承盛喩。以菊斋先生配享临漳书院事。合辞封章。先生盛德大业。实为士林所宗仰。且朱夫子四书集注之东来也。建请须行。其有功于斯文大矣。配食朱夫子院享。允合公议。谁敢有异辞哉。第惟后学之尊奉先贤。建祠腏享。何论地界。而从前必择处所。或以杖屦之所。或以邱墓之乡。又或取邑号洞名之相似。今此临漳书院之奉安朱夫子画像。实以地名之有以适符也。惟我权先生配食之论。虽出于先生编次大全。建白刊行。而鄙等浅见。抑有一说。不为先生俎豆则已。苟欲为之。窃恐无过于弊乡之龙山下寒泉洞矣。盖寒泉之名。适符于朱夫子精舍所在之处。而权先生遗址在玆。衣履之藏。亦在不远之地。先生师门晦轩安先生遗址及先生再传之牧隐李先生,柳巷韩先生讲道之所。皆在一冈之下。遗风馀韵。尚今未泯。村里父老。行路过客。莫不指点曰此某先生某先生杖屦游息之地。此处岂可无一区妥侑之所。而至今未遑者。实为斯文欠典也。今既有庙食之论。恐不当舍此而就彼也。未知佥君子以为如何。

乡中士林呈官单辞

编辑

闽中之武夷寒泉。即鲁之昌平阙里。遗风馀化。百世不泯。建祠俎豆。以为后学瞻依之地。固其所也。惟此左海之士。千里相望。地界辽绝。虽欲登遗墟而抚遗迹。以致尊慕之诚。其势末由。于是取地名洞号之相符。建设祠院。或专享朱夫子。或配以本郡传道之贤。于斯而春秋禋祀。于斯而朝夕弦诵。此亦尊先贤阐儒化之一道也。一国之内。若岭湖若畿海若关西关北。凡可以取名者。殆非阙焉。独此故都龙山之北。有所谓寒泉洞者。而尚今埋没于荒烟野草之中。良可慨也。在昔丽季。朱子之书始东来。时则有若晦轩安先生,菊斋权先生,牧隐李先生,柳巷韩先生。相与讲明遗书。羽翼斯道。而其居室讲社。适在是洞之傍。渊源有自。风猷相接。其亦不偶矣。噫高山仰止。嘉号在玆。而寥寥千载。谩入行人之指点。奚但一府士林之羞。实为斯文之欠典也。民等玆谋诸士友。将建数架屋于寒泉洞中。有若书社者然。一以寓𮣡地得泉之义。一以追对榻编书之䂓。制度虽约。而取义则大。有不敢自下擅便。谨玆具由仰陈。伏乞俯赐照察。定出干事人。以为共成社役之地云云。

新湖许进士请褒通喩

编辑

故新湖许进士增。以泉门高弟。行谊纯笃。学识高明。经义之奥微。性理之本源。靡不精硏而详解。试以其遗集中易说及中庸释义,发蒙编,闰法图说,彻法图解等文字观之。多有发前人所未发。其有功于斯文大矣。此非但吾乡之所宗师。有足为来世之所共取则者也。如此达识宿德之君子。尚未有褒赏之举。而寥寥无闻。玆岂非士林之所同慨菀者乎云云。

武及第朱显道复仇说

编辑

朱显道者武人也。其母以祈神事。早朝与十一岁童婢。往龙峀山顶上行祷。有一乞人乘其无人。欧逐童婢。侵暴朱母。势甚㐫猛。童婢奔告其家。家人卛丁奔救。朱母已缢而死矣。旁搜乞人。亦不知去处。使捕校四出跟探。而乞人之名姓莫记。故形迹杳然。捕捉无路。捕厅尽捉人乙幕所聚者。问其同伴人出入。乞人齐声曰今日早朝。人乙幕魁首某人。望见龙山有烟气。将乞食向南而去。更不还归。其人即丰德某坊人也。捕校眼同其指嗾者往子豊。捉来厥汉。使其童婢及神堂库子汉面质。则果是其时侵暴之乞人也。鞠问取招后。严囚捕厅矣。其夜朱持长剑。直入罪囚处。守狱者牢拒不许入。朱以剑欲击之。守者走。朱排门而入。以其釰击碎乞人头。烂斫肢軆。刳其腹。出肝啖之。归告柩前。自首于官。其时留守李勉膺在京未还。经历李得休捉入朱。责以不告官擅杀。朱曰复母之仇。人子之至情。不可一日共戴天。而若告官则使母尸暴露。同推三检。此实人子之所不忍也。冒死犯罪。而母仇既复。死何足惜。本官拘囚朱。以其状禀于营门。营门义之。援以国典。不录其罪。褒而赦之。一府人士莫不快之。时丙辰三月也。朱母姓李氏云。噫立节死烈。妇女之至行。为亲复仇。人子之大节也。朱母之登山行祷。虽违不游庭之戒。而其死则烈也。朱之复仇。虽不免违公擅杀之责。而手自刃之。斫肝以啖。何其快也。况其母死未殡。而能办大事于哀遑之中。此与春秋不葬亲复仇之义。沕然相合。而母烈子孝。同时并耀。有足为激励颓俗者。故记其实。以备观风者采取。

庶民韩天得反葬说

编辑

崧南郭沙坊。有韩天得者。庶民也。貌龙钟性拙直。不甚谐于俗。其父尝困于贫。挈家累流离于兔山地。贩卖为业。尚不得支生。舍其妻子。就食于咸镜道北青地庶弟家。因病卒。其庶弟𮖐以桦皮。权葬于东郭外众冢中。时天得生才四岁。天得之母。以孑孑女子。不得奔其丧。挈其二孤。还归本乡。仅延残命矣。天得年至十岁。泣而语其母曰人皆有父。我独无。其母流涕良久曰汝年幼。汝父客死于某所。因埋其地。而吾贫甚迄未返葬。是吾痛也。天得因扶其母痛哭。自是不与群儿嬉笑。常戚戚有哀疚之容。或北望含涕。其母愈益惨然。天得质弱善病。不堪服力。然常自奋身勤劳。或负柴或行佣。以供其母。而潜藏若干赢馀。年几弱冠。其族人劝其娶妻。天得呜咽不能言。汪汪垂涕。族人曰劝之娶妻。而汝泣何为。天得泣语曰吾父遗骸。尚在千里客乡。不得归葬。吾实天地间一罪人也。吾自十岁以后。饥不食寒不衣。日鸠分钱者。只为返葬之计。而气残诚浅。未即如意。虽其所得有些小缗钱。计其葬需。太半不足。故荏苒至此。岂可以返葬其父之需。先娶其妻乎。族人为之泣曰汝诚孝如是。何事不做。吾助其费。汝即图之。天得以其所鸠钱。贸得白木几许疋。与其兄担负而往北青地。访其庶叔则庶叔已死。知其墓者惟庶叔之子某一人。而某亦有事适出十馀日程。归期尚远。天得尤益哀遑。问其庶叔之家人。则但言葬在东郭外云云。天得与其兄往审其所指处。则众冢累累。星罗棋布。莫能的知。周省上下。推胸号哭。以终其日。如是者殆数十日。观者莫不感泣。一日哭甚哀。向暮而归。兄弟同寝于旅灯下。天得忽大哭一声而起。其兄唤而觉之。问其故。天得泣曰俄者梦中往审东郭。有一老人指其冢曰此实汝父藏魄之宅。而冢傍团圆一块石。是其表也。圹内可验者则汝父生时所带绵丝白带结在尸腰。虽已朽腐。仪㨾尚宛如。以是识之可也。因忽不见。故至其墓痛哭而有此号咷云。因相对悲泣。坐待天明。直到其处省视。则果于一冢傍有一块石。如梦中所指。丁宁无疑。天得呼父大哭。直欲以手爬掘开圹。其兄泣而止之曰梦事难谌。而庶从某归期不远。且待数日亦未晩也。挽而归之。居数日庶从即至。偕往问之。则果其冢也。开圹见之。所带绵丝亦如梦中所言。其兄大加惊怪。以其弟前日梦事。泣告于庶从而叹异之不已。闻之者以其孝感所致。助其葬需者颇多。天得泣而辞谢。卖其所持去白木则时价适踊。几至倍数。遂备物力无挠。返榇葬于故山。持其服致其哀如初丧日。期年后始娶妻。事其母至孝。竭力致养。甘旨无缺。得一新味。虽山果野蔬。未尝先入口。温凊有节。务适其意。使其母忘其贫。乡里感叹。莫不以孝子韩天得称之。天得年今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