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菑墅集
卷之二
作者:韓敬儀
1822年
卷三

上洪留相義謨代人作

編輯

伏以本府以豐沛故都。列聖朝眷顧隆重。㢠出於三百州郡。其䂓模設施。有似乎唐宋之東都西京。衙門稱留㙜。館學號成均。分司而有經歷敎授。貢擧而有陞補都會。其所以優加寵異。作成人才。至矣盡矣。然而目今府下。先朝文臣。老死殆盡。後進之擢第末由。至於成均敎授。備擬無人。尙闕其窠。是非但本士人士所共慨嘆。抑亦朝家之所當矜憫者也。夫豈可一任棄置。不思所以振拔之道乎。蓋其振拔之道。固非民等之所敢妄希。而自有列朝已行之典。民等請歷陳之。伏惟省察焉。惟我中宗大王三十年行幸時。親臨設科。文取金自陽等三人。武取趙藺等十人。宣祖大王三十六年。因本營狀請。遣應敎李德泂。賫題試士。擢居首曺臣俊。直赴殿試。仁祖大王三年。又因本營狀請。遣校理李基祚。賫題試士。擢居首金㠎直赴殿試。肅宗大王十九年行幸時。親臨設科。文取林汝恂等三人。武取張景緯等二十三人。英宗大王十九年行幸時。親臨設科。文取全命肇等三人。武取田興齊等六十五人。前後設試。皆出異恩。雖無限年定式如西北沁都之例。旣經屢度設行。便爲國朝成典。而故都人物之蔚然作成者。良以是也。挽近以來。國家多事。此等殊典。有所未遑。遂廢不行。於今七十年。敎授一窠。亦未備員。此豈非明時之闕典。而士民之抑菀者乎。第惟九重邃遠。且涉干恩。區區衷情。有不敢自達。伏乞採風之下。深軫奬拔之道。博考故實文蹟。以先朝舊典修擧之意。轉達宸聦。使故都人民。得復見賫題之寵光如昨日事。以爲激勵作成之地云云。

請修築本府內城書代府人士作

編輯

伏以民等。俱以白面迂儒。固不足與聞於國家陰雨之策。而生老是都。地利之緊關。人和之足恃。軍實之有足守備。講之熟矣。揣之詳矣。玆忘僭越。仰陳蕘說。蓋邦國陰雨之備。莫先於堡障之修築。而本都內城。卽我國家西門翰屛之重地也。今若修築則脫有緩急。松民淸野入保。得以全父母妻子。而國家於是乎得西門鎖鑰之固。若不修築則松民望賊奔散。無以全父母妻子。而國家於是乎撤西門藩籬之蔽。松民之父母妻子全與不全。國家藩籬之撤與不撤。惟在此城之修不修。然則國家於此城。雖無仍舊之跡。宜有刱新之役。下以庇民。上以衛國。乃是朝家之長計。況今城址尙存。實有仍舊之易。而無刱新之難乎。今以內城形便言之。截彼崧岳。爲其鎭山。而崧岳餘麓。左右拱抱。天作巖險。自成城址。南開一面。平臨大道。而萬室之民聚其內。閭閻櫛比。巷市棋布。忠臣義士孝子烈婦之㫌褒碑楔。前後相望。列聖御製之殿閣。先賢俎豆之院宇。東西耀映。人物之繁華。山川之䧺麗。誠足爲我東之洛陽秦川也。是以列聖朝眷顧之恩隆而盛矣。倚毗之方。重且大矣。而官稱留後。營號管理。從事而有少尹。育才而有敎授。學校曰成均館。典祀曰分奉常。山城建亞將之營。靑白礪三隘口。置僉使之鎭。章甫錫陞補公都會之發解。韎韋許春秋賞別試之直赴。田不入於戶部。政不稟於道伯。凡此數者。皆行㙜之䂓模。非列邑之可得以髣髴也。夫以行臺之䂓模。無數尺之城池。上將露處而失重門擊析之戒。人民賊至則有四散巖穴之憂。以是言之。國家於松都。徒有倚毗之重。而實是措置則踈也。伏念國家劃野之初。分道爲八。稱都有三。三都卽沁都廣都松都也。一軆稱都。俱曰留後者。豈徒然哉。沁都是西南水路之關防。廣松是東西陸地之關防。故均侈其號。伯仲相視也。然沁在島中。天生江水爲城而加之版築。廣居山上。天開巖壁成城而加之雉堞。豈不曰天設之險。猶不足於備敵。而必待人設之險然後方可備敵而庇民乎。今松都非島非山。而中處兩西孔道要衝。則其爲關防之重。宜在沁廣之先。而何獨無人設之險哉。將曰松都特以舊京之故。雖倣沁廣之制。而其實地利不足於關防。人和不足於敵愾。器械粟帛不足於守禦耶。是三者。大有不然。請陳之。松都之東北九十里。有曰白峙。此爲白峙鎭。而年前移屬於本營者也。由鎭而西曰上頂。聖居,天磨,帝釋諸山。一脊相連。橫亘五六十里。千仞壁立。聖磨之間。爲大興山城。磨釋之間。爲金峴之小蹊曰蹇峴。蹇峴之稱。謂人之上峴者。腳至蹇也。帝釋之脅曰靑石洞。此爲西北衝要之隘口。而中有一線盤逕。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者。十里長谷也。靑石之南。疊壁屹立曰鳳鳴山。鳳鳴之左腋曰礪峴。此金川來之小路也。甲子逆適之犯闕。徑由是峴而敢下。故近者國家之置鎭。良以是也。靑石之繼而置鎭。亦爲是也。鎭之西南五里十里。皆一帶長江。而有曰梨湖,碧瀾,西江,禮成江等津。此皆西南之漕船所泊處也。所以與沁都隔衣帶爲唇齒。而松之一都。中處其間。並跨此等巖險。則其地利果不足於關防耶。松都邑底四部居民七千餘戶。七面村落四千餘戶。新屬兩面亦千餘戶。則緫一萬二千餘戶。而粟米器械之積在閭閻者。不啻許多。而幷公家積蓄二萬餘石。則粟可以支數年有餘。而醬醎具焉。馬可以具十千餘蹄。而弓刀備焉。金銀布帛積如丘山。有內城則凡此器械粟帛。自當爲他日國家之用。無內城則他日不獨不爲國家之用。反爲冦藉盜齎之歸。此城有無。關係國家之得失。果如何哉。至於人物。松岳淸淑之所鍾。而在昔七十子杜門掛冠於已亡之高麗。入我朝龍蛇之變。有三節士。宋泉谷象賢殉義於東萊。金松巖鍊光成仁於淮陽。劉副元帥克良死綏於臨津。迄今並享於本府俎豆之院。丙子講和鶴駕西行之日。有三壯士金興祚,李綏邦,金孝原。奮身自首。以從燕霜薊雪之地。金後除宣川李除朔州。近則戊申蕭墻之變。有三百騎士朝令夕發。視赴死地若行者之返家。及其凱還。錄勳揚武。前年西賊之變。百餘騎士。自願應募。爭先執殳。自備器械。自備戰馬。冒氷雪履虎口。半歲沙塲。一心殉國。竟成勦賊之功。薦蒙恩例之重。方在鎭帥之職。足以見舊都名府人物忠勇之性。自有異於松栢不生之㟝嶁也。噫此豈有爲而爲之。勉強而能者耶。特以土風之所使。習氣之所自然也。擧此數者。可燭其餘也。地利之足以關防如彼。人和之足以敵愾如彼。粟帛器械之足以守禦如彼。而獨無城郭之可倚以禦暴者。是豈非廟籌之欠闕者乎。請以中朝之將略偉見照證之。昔神宗皇帝命將救吾東。李提督如松平壤勝捷之後。急救王城而進軍。則自平壤而至於松都然後止焉。碧蹄之敗。更圖後擧。而退軍則自高陽而又至於松都然後止焉。噫浿以東州郡幾許。而提督進退屯據之所。惟在於是。則夫以天朝智將之識見。豈不曰地利人和糧餉之取足者。莫如松都一境而然耶。其後天朝諭我之書曰一戰而勝平壤。再戰而得開城。然後倭奴竟遁。王京遂復。以此觀之。挫倭酋之兇鋒。雖始於平壤。復王京之根本。實基於松都也。平壤松都。孰非西門。孰非舊都。而平壤稍遠。比如手足。松都稍近。比如腹心。然國家之修築平壤。在於前世。不修築松都。至於今日。此不待識者而不勝寒心者也。於此數者。尤可見西門關防。不可不先於松都。而松都之歸重。又不可不先於內城。內城況有事半功倍之實跡者乎。若乃外城築成於麗朝中葉。周二萬九千餘步而無復存者。則不須更論也。內城則成於我太祖開國二年。周二十里四十步。不寬不窄。因山周遭。天險自在。則眞大都之名城也。今欲修築。則土石因地而取。不可勝用。而自南門至西門五百餘步。完堞尙在。此則不改築者也。自西北至東北一十四里。或全存半存。此不過因舊修輯者也。惟南門之東西門之西三里許。乃是改築者。而其城址磚石俱存也。其所謂事半功倍。不其信乎。今以古所謂不愆於素揆之。數百之衆一年之役。可期舊城之完復。而國家無復西顧之憂。更安有持難而持疑者乎。噫松都之解停。今旣三百年。列聖之眷。忠烈之士。如彼隆洽。如彼蔚然。而世之視松都者。猶以爲一種棄物。至使金城湯池關防重地。置之廟筭之外。一任其壞敗殆盡。民等所以仰首太息。莫解其處分之得宜也。松都設營。始於辛未。則辛未以前等置內城。猶或可矣。旣爲設營。稱謂獨制之營。而責以關防之重地。則烏可無城乎。然則修城之役。宜在設營之初。而苒荏至此者。不獨廟筭之靡遑。抑有土着之人。憚於一時之勞役故也。嗚呼。古今所通患。謀國每後於謀家。人情易安於姑息。是以此城修築之論。百餘年來。累發於黃髮有識者。而因循姑息之類。動生疑貳。從傍掣肘。誠可痛恨。請逐節而辨析之。或曰旣有山城。則內城不必修。噫此何足與論於關防之大計耶。山城僻在官路三十里外天磨山上。使管理使斂兵捲入。高臥避鋒。誠爲美地。而至於扼衝要之大道。遏徂京之逆旅。則復誰爲之。更何責之。據以兵書。山上鳥棲之軍。自以爲萬全無虞。孰肯捨萬全之山上。就平地而嬰賊鋒乎。儻使賊將稍知兵法。則亦安肯捨直走魏都之坦路。迂兵趍險。仰攻自守之山城乎。故曰山城是人臣之利。非國家之福也。至於礪靑兩鎭。乃此城修補後徐議之事。而國家先之。可謂遺腹心之元體。急肢末之小節也何者。內城卽上將所居。而兩鎭卽僉使所守也。設有不虞之變。上將無屯據之城。苟至於入山城。則一僉使一枝兵。其能禦嬰堞之冦盜乎。故曰不修內城則靑礪兩鎭之關隘。亦將幷歸於虛器也。或者又曰此城闊大難守。又何不思之甚也。大抵城無必守之城。亦無必不守之城。惟在將卒之和不和如何。而此城巖險過半。只以一面受敵。則固無濶大之憂。而況兵衆如是。糧穀如是。器械如是。而土風之忠勇。自古如是。則又豈有難守之慮乎。若以常理言之。松民之父母妻子在是。玉帛珍寶在是。則玉帛珍寶不論而爲其父母妻子而守城者。豈待其敎卛而勵。誅伐而勸乎。六千軍校萬戶居民。必將並力效死。𮖐創而戰。冒刃而守。糧矢未盡之前。賊雖有智勇自許之㐫酋。渠安得逞計乎。設或不幸而至有睢陽之糧盡。聊城之勢窮。必不在旬月之內。一旬之守。其果不紓我王城一旬之急乎。一月之守。其果不紓我王城一月之急耶。松民之禍福姑舍。而延而至於歷月經時。則王城之紓急。不已多乎。然則幸不幸之間。不可不修者此城也。或者又曰方今新經變亂之後薦荒之餘。財力難辦。噫此又何言。國家城池之設。緣海而幾處。緣邊而幾處。曷甞有拘於財力。而停其可築者乎。城池所以衛國而庇民也。論者惟當視此城之衛國與否。庇民與否。不當問財力之難辦與否。苟不足衛國庇民則雖一錢粒米。吾不之浪費。苟可以衛國庇民則千乘之國。何難一城之物力。惟在於廟堂之處分如何。營門之區劃如何。而降而詢及藿食者。亦安知無一得之見哉。大抵此城修補有八可。此都雖是麗王舊墟。而內城則實是我聖朝億萬斯年肇基之遺址。而稱以豐沛之鄕。則聖朝遺址。修復其城一可也。山川地利。甲於列邑。則於此有城二可也。萬室殷富。忠烈輩出。人和足恃。則於此有城三可也。營稱管理。職責最重。則於此有城四可也。孔道要衝。關防尤緊。則於此有城五可也。江都唇齒。緩急相恃。則於此有城六可也。粟帛器械。有城則爲國家用。無城則反爲藉冦之資。於此有城七可也。礪峴靑石兩鎭之關隘。國家所恃。而其守與不守。專在於大營門聲勢所及。則於此有城八可也。不審朝家何所不可而不爲耶。若以經亂言之。西變警急之初。一都人民神驚魂散。皆以修城不早。爲刻骨歎恨。而經亂之後。傷虎之㥘。愈久未已。築城之願。比前自倍。則苟有經始之擧。必當有子來之誠矣。至於荒歲持難之說。似或然矣。而此非今明日措置之擧。亦非時月間了當之役。今雖許施。而必待秋成後施設。則又豈以荒歲持難而因循如前日乎。嗚呼。此城修補。早而若在壬變之前。則當日此城。安知不爲田單之卽墨。㓒齒亦安知不爲晉陽之智伯乎。晩而亦及於丙甲之前。則龍馬安敢掉鞅而直進。逆適亦安敢伸尾而平過。驟之如飄風急雨。一日之間。薄我王城。使我鑾輿有倉猝南廵之窘乎。就以松民單言之。此時老弱轉於溝壑。壯丁死於鋒鏑馬蹄之間者。亦幾萬人矣。言之及此。涕淚自零。旣往無及。來者可追。松民所以翹首瞻仰。以俟廟堂處分之至當者。自辛未以來至於今幾許年矣。中間保釐諸公。或有慨然以是爲國家之大計。蒞營之日。按其形址。量其周圍。計徒庸費經綸。若將早晩有爲。而畢竟緯繣荏苒至此。此豈亦有待而然耶。方今我閤下分司是都。旣任關防之重。凡係廟謨及營務。經理區劃。宜無所不用其極矣。幸勿以人廢言。深加裁察。亟圖國家陰雨之備云云。

請褒劉司果順龍夫婦書代府人士作

編輯

爲國殉身。人臣之大節也。爲夫從死。婦女之烈行也。凡爲人臣者。孰不有爲國之誠。然白刃當前而殺身成仁。蓋亦難矣。其爲婦女者。孰不有從夫之心。然倉卒遇變而能決一死者。誠亦尠矣。以故人有殉國。毋論其地之微顯。必表而揚之。以爲百世人臣之興勸。女有立節。不計其時之久近。必褒而㫌之。以爲萬古婦女之觀感。是皆綱常之所以存而風紀之所由立也。然而忠臣愛忠。烈士慕烈。苟非任世道掌風敎之大君子。愛其忠慕其烈。爲之闡發而褒揚之。終必泯湮於千古草萊之間而已。是豈非志士仁人所共慨欝者乎。本府副司果劉順龍。當亂殉國之忠。其妻張氏從死其夫之烈。炳炳卓卓。有不可埋沒。而子孫單微。風韻寢遠。尙今幾許年。迄未有褒尙之典。而幸今我閤下以扶植倫綱爲己任。採訪幽潛。登聞孝烈。眷眷於世敎之激勵。此誠故都人士發微闡幽之日也。民等謹採輿誦。齊聲仰陳。伏惟察納焉。槩順龍以魁偉䧺傑之姿。膂勇絶人。自少有膽略習兵書。常慷慨有殉國之志。及登科。自以鄕曲武夫。效忠無地。往依具相公。具公卽其時名宰也。一見甚偉之。留置幕下。凡有軍務。必與之謀。將擬大用。及當丙子虜亂。適下鄕。猝聞南漢被圍。卽奮然杖劒而起。與其妻張氏訣曰主上受圍。虜勢方急。吾雖微末武夫。旣蒙國恩。當此變亂。安敢爲全軀保妻子之計。而不爲之效忠乎。況主師具公亦必相待。吾將衝圍赴闘。同死國家之急也。汝隨汝父母。避兵喬桐。以保二幼子可也。遂備束軍裝。持三日糧。策馬從間道。直向南漢城。過楊州地。距城數里許。猝遇賊一陣。奮身衝突。擊殺數賊。賊勢披靡。羣賊且散且合。攢矢以射。而順龍少不回撓。冒刃力戰。竟死於亂矢中。丙子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其時所從奴。力不能救。竄伏林藪間。目見其主之死。逃歸喬桐避兵所。具告其戰亡之狀。其妻張氏東向大哭。取其夫衣襪付其父母曰此夫子之身㨾。以此葬於先塋可也。托其二幼孤曰願善視之。以存夫子血肉也。言訖卽投江。丁丑正月十四日也。亂平張氏之父士遜以張氏所託衣襪及張氏巾裳。招魂而葬之。記其事顚末。以遺其二孤。今其虛葬塚在府南龍峀山水落巖。而樵童牧叟之過其下者。指點謂戰亡劉將軍虗葬塚。其事雖久遠。而其跡益可信也。噫自古忠臣烈女之著聞者何限。而其夫死於忠。其妻死於烈。同時匹美。千古並耀者。未有如斯人之夫婦也。況斯人以鄕曲一武人出身。初無官守之責。又無任使之役。而特以忠憤敵愾之心。奮不顧身。自赴國難。辦此大節於擧世板蕩之日。其視勢窮力盡一時立慬之士。大有間矣。張氏亦上有父母。下有六七歲二孤。而忍情割愛。遂卽從夫於倉卒之際。其烈烈一心。有可以貫金石倂日星而無愧也。忠臣而爲烈女之夫。烈女而爲忠臣之妻。實蹟炳然。公議莫遏。則是豈可一任沉沒於聖代樹風之下乎。民等生在一鄕。薰襲其遺風。秉彜之天。有不可誣。而每語到當時事。自不覺骨竦而髮竪。若將見斯人於二百年之下。則其孤忠偉蹟之尙今泯泯。實爲民等千古之羞也。民等之如是區區者。亦安得自已乎。伏願採訪之下。俯察輿情。博詢公議。轉達天陛。並褒忠烈。以爲樹風奬敎之地云云。

河陰李氏家譜序

編輯

河陰之李。出自黃驪。而麗朝有相國文順公諱奎報封河陰伯。自是分貫。而世有名卿。巍勳偉蹟。炳耀史乘。蓋東方之著姓也。其雲仍之散處國內者。殆不可勝記。而自中世以來。先休寢遠。世烈難繼。舊家風韻。寥寥而不復振。此固盛衰之理耶。然而家聲之隆替。不惟在於子孫之昇沈。寔有關於先系之明不明者多矣。如是則譜事之於門祚。亦豈非盛衰之大會也耶。自乙丑譜再刊以後。李氏之全譜繼修無人。而至於河陰之李。近又衰替。文獻寢微。故我外曾王考同樞公常慨然有紹述先徽。重刊詔來之意。凡於宗中文獻。見輒收錄。將有所待。而齎志而沒。遂成一門之痛矣。同樞公之從曾孫懕甫。自其弱冠。奮然以同樞公之志業爲心。廣搜博採。以爲河陰李氏派譜。而溯其本於世譜。收其單於諸宗。添載旁註。並錄後承。以倣蘓氏譜吾譜之意。槩其䂓模之纖悉。法例之周詳。雖未及於原譜之全備。其於河陰一派。上自戶部公下至廿一世。世次歷歷。昭穆井井。五百餘年間系派實蹟。一開卷而瞭然。其有功於尊祖收族大矣。若懕甫亦可謂克世其家。不墜先美者耶。余忝在河陰之外裔。每以同樞公遺意之莫遂爲慨。今懕甫袖是帖來示余。督其弁卷文甚勤。辭不獲。是爲敘。

從征稧序

編輯

我聖上卽阼之十一年辛未季冬。西警猝急。天怒赫然。遣廵撫使以討之。時昇平日久。民不見兵革。遽當此變。朝野遑遑。人情危懼。朝家以松營騎士素有敵愾之忠。命選百騎士以從征。於是營下武士之稍有膽氣者。爭先應募。自備戰馬。自備器械。不日而集。如赴樂地。及其登陣。賊酋已入據定城。堅壁不出。大軍圍之數重。晝夜堅守。時當歲更之初。雨雪交集。而暴露沙塲。奮不顧身。衽革枕戈。首尾五閱月。遂平賊虜。獻凱而還。此實我聖朝威靈所及。夫孰敢居其功稱其勞乎。然而本營騎士之臨陣賈勇。執訊獲醜。優蒙褒賞者。往往有之。則其爲一都之光。不啻萬丈。余雖窮居。風聲所及。與有聞焉。自不覺骨竦而髮森。思欲一爲之記其事以傳後。今有人來言曰吾儕十八。俱以西變從征之士。幸不死雷丸雨矢之下。生還故土。相與修稧。命名以從征。蓋欲不忘其死地同苦之誼也。願得一言以弁卷。餘年今八旬。廢觚墨已久。而高其義重其事。是爲敘雲。

浩然臺序

編輯

鄒夫子甞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夫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天地配道義。而學者之極工。聖人之能事也。固非後生末學所敢擬議其萬一也。然而秉彜好德。人心之所同得。而天理之所無間也。是以舜何人予何人。卽聖訓所存而後學之指南。則凡爲衆人者。亦安得自安暴棄。不爲之自勉乎。況所謂氣一字。儘有大小廣狹精粗之不同焉。擧其全軆則誠浩浩而難言也。語其一端則夜氣之一點淸明。亦莫非浩氣之所存也。推此則苟能脫去世務。游心物表。悠然自得。氣不餒乏者。亦可謂一時之浩然也。今諸君子結社修稧。築臺於崧山之南。以爲暮年逍遙之地。名其㙜曰浩然。蓋其浩然之稱。固不敢指其全軆。而要不出自樂其樂之至意也。惟願諸君每於登臺之際。顧名思義。善養其氣。不爲外誘。樂吾所樂。以終其生。則亦庶乎其無愧爲是臺之主人也。諸君勉乎哉。余今癃甚。謝觚墨久矣。金君應中以其築臺修稧之意來言。而要余記一言甚勤。遂爲之敘。

敘倫㙜記

編輯

昔韋氏作花樹之會。靑蓮序桃李之園。是皆敦宗敘倫之意。而誠千古美事也。然而其會也。只卜於芳園花木麗景勝槩一時暢懷之地而已。又何足實有補於倫彜之惇敘也哉。湍治西大圓洞。有我韓氏敘倫㙜。卽我族從弟冕之甫與景和諸人。爲其先壠所築者。而追遠之誠。敦親之誼。於斯而至焉。則其視花樹之會桃李之園。果如何耶。槩此圓洞。卽冕之曾王考司果公以下世葬山也。司果公德器弘偉。制行淳謹。居家倫敘甚明。恩誼交至。遂以爲傳家之成法。逮至後承。風韻不沫。有若及第公之敦孝。波谷公之質行。生員公之文雅。以至衆孫諸侄。莫不薰襲。循循有遺範之可觀矣。余亦忝司果公從曾孫之列。自弱冠從諸公後。奉杖屨周旋左右。獲覩其諸從間友愛之篤家法之美。而每於先壠。尤致霜露之感。春秋香火之外。源源省掃。必與羣從諸侄。齊會楸齋。經宿團欒。以敘情話。以致湛樂。年年若是。陶陶不已。余甞侍側而艶歎。竊自謂古所稱敘天倫之樂事者。眞箇是也。而必於楸下者。其意深矣。其事尤美矣。藏之心殆四十年。未或敢忘焉。嗚呼。茵露易晞。人事難測。其間諸公次第歸化。吾門戶日覺零踈。而余亦年當七旬。朝暮且化。圓洞盛事。恐不得復與於在世日矣。今年秋七月。冕之與諸宗。各卛其子弟。會省於圓洞先塋。要余偕。余遂力疾而從。緣溪而入。則敘倫臺三字。燦然新刻於楸齋前槐亭下澗石之面。列坐臺上者。皆當時諸公之子若孫。而昭穆濟濟。杯盤交錯。依然如當時諸公團會之䂓模。余於是怡然而笑。廓然而感。深喜此㙜之於有光於前人也。噫當時諸公之會也。是臺之義。已刻於心。則無所事臺矣。今於諸君。後屬寢疎之慮旣深。前烈恐墜之戒彌切。則是㙜之設。寔承先詔後之至意也。若乃顧名思義。自盡敦睦。時時登㙜。秩秩敘倫。以伸永思。如先公在世之日。俾爲來者之觀感永遵。則固諸君事也。嗚呼諸君勉乎哉。

露谷金公遺稿跋

編輯

世之攻文者何限。而其文未必工。文工者何限。而其文未必傳。雖或工而可傳。苟循浮藻。以工爲工。則固識者之所深病。是何足傳哉。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釋之者曰與其史也寧野。然則文之質勝者。雖涉近俚而反有貴於綺麗之文也。文之工不工。又何足言哉。開城人金君命彥甫。持其兩世遺稿一冊子來示余曰。此實吾家世傳而寶藏也。吾族叔進士公旣弁卷序其實。願子爲之跋。以壽其傳也。余以不文辭有年。其囑愈勤。余乃敬受而閱之。其曰露谷公。卽金君之祖也。其曰毓泉公。卽金君之考也。槩其詩文無多。亦未知擧合聲律。而直自胷中流出。趣尙淳古。音調眞卛。往往有起余者。是足謂質勝之文也耶。跡公平生。未甞屑屑爲觚墨之工。而其發於文辭者如是。則公之所存於中者。有足徵矣。其視沾沾攻文之士。抽黃對白。誇靡闘奇者。爲如何耶。況其兩世匹美。父傳子得。遂成一家之則。吁其偉哉。若其繼述先美。不墜家聲。則金君之事也。金君亦才識紆餘。發於吟詠者。間有絶奇。則實家庭之所傳襲也。今金君苟欲壽兩世遺稿之傳。與其區區於謁人之文。曷若以其所傳襲。自勉於己。軆先人所存之志。追先人未卒之業。推以演之。益闡幽光於無窮也耶。果能如是。則二公風韻之傳。固不在是稿之傳不傳也。是稿之傳亦不待跋文之存不存也。嗚呼金君勉乎哉。

題孝子贈佐郞玄公請褒文蹟後

編輯

我正宗大王甲寅秋。因諸道孝烈登聞狀。各加褒典以光揚之。於時本府故孝子玄公德澄。特命贈朝奉大夫工曹佐郞。蓋異數也。一鄕人士莫不欽誦。而況余於玄氏有舊。其所敬慕。尤不尋常矣。公之胤僉使君袖一冊子來示余。卽公事行請褒之文蹟也。余乃盥手而讀之。槩其所集。無非實錄。而始於一都之士論單辭。繼以本營褒啓及禮部別單覆啓。終之以判下貤典。歷歷詳載。一無所遺。附以多士之誄章及家僮觀感之實。秩然有序。首末該括。巨細備悉。歷閱上下。自不覺令人有興發之志。而益知僉使君能紹述先美。以彰恩褒之至意也。余於是錄。深有感焉。是爲小識書於卷尾。

題烈女朴氏傳後

編輯

竊甞觀古人節烈之著於史播於詩多矣。或縊項或仰藥。而畢命於倉猝間。以從其夫者。皆可尙也。及見令女之割鼻。李婦之斷臂。雖不能溘然決死。其慘然酷毒之狀。尤令人骨竦鼻酸。反有甚於縊項仰藥者。其故何哉。槩以手刃而自殘其血肉之體者。人所不忍而然也。近按烈婦朴氏傳。蓋其天姿。端一而貞烈。溫雅而敏決。自其八歲。婦德已備。旣歸事君子奉尊章。禮敬甚摯。及其夫歿。卽決一死。方欲自裁。因傍人挽救。不得遂其意。自是家人屛刀劒繩索之物。防護甚勤。朴氏計無奈何。暗囑十歲童婢命烈者買刀。潛礪以懷之。俟夫葬訖。要其母往省其墓而歸。忽收其慽容。若無必死之意。使其母防之少弛。乘夜深人宿。朴氏抽刀潛出。自剚其頸尙不殊。因連剚洞爲三竅。逬血隨喘。咽澁有氣促聲。其母驚起視之。朴氏顚仆在地。血淋漓遍身朱殷。其母倉皇抱持。且呼且哭。朴氏蹶然起曰母氏勿驚。罪女死已晩矣。以此薄命。苟延時日。則膝下貽慽。反不如速化之爲愈也。願割愛勿復以不孝女傷懷也。又顧二弟。勉其善養母持門戶。因面壁而臥。經宵而死。年纔二十一也。噫夫死從死。固是烈婦之至行。而朴氏以稚弱女子。忍能以白刃自加其頸。一剚再剚。至於三剚。𮣡喉穿哽。鮮血被軆。而視其身如土木。不自知切膚之痛。惟以速化爲至願。其慘烈自殘之意。使人不忍見不忍聞。而髮竪體粟。繼以泣涕不能已。則其視縊項仰藥。果何如耶。況其平昔恭執婦道。一門稱服。及其喉門旣𮣡。氣息奄奄。而慰其母戒其弟。諄諄懇懇。辭婉而義明。略無遑遽之色。苟非鐵石之膓氷玉之操。根於天植而養之有素。能如是乎。生而盡爲婦之道。死而辦往牒所未有之節。烈哉朴氏。苟有秉彜之天者。孰不聞風激仰而思所以褒尙之乎。彤管之闡。恩楔之㫌。有不容已焉。烈哉朴氏。死而不死也。朴氏故士人務安順禧之女。沃野林景立之妻。景立卽兩世㫌孝名家之孫。順禧卽有志力學之士。而余之曩日同游者也。期待頗遠。而惜其短命。齎志而沒。今見是篇。特嘉朴氏之烈。於其父有光也。是爲書。以寓懷舊之感雲。

雜著

編輯

麗澤會立䂓

編輯

凡會中諸員。錄於一冊子。名曰麗澤會。其錄以齒爲序。子姪門生。書於異板。○先書姓名。其下分序字年。又其下書鄕貫。

會中凡例。別爲一冊。逐件書之。以爲立䂓。諸員必須詳審記念。盡心奉行。

諸員中擇年少勤幹者二人爲直月。凡講事皆掌之。每月朔望。諸員詣講所。同講一書。五十以下背講。五十以上臨講。若有能誦者。不拘年限。

講書以小學爲始。次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詩傳,書傳,禮記,春秋,周易。終而復始。

附講以近思錄,心經,家禮,喪禮備要,疑禮問解。書社輪誦性理大全,聖學輯要等書。

講日諸員早食。正衣冠詣講所。若有連三次末至者。則當日出坐座外。

諸員會畢。直月取講錄。先書某年月日某所講會。次書所講書及附講書起止。大書書名。分註起止。次書當日參講員姓名。以齒爲序。子弟門生則低一字書之。計會員納籤於筒。各籤書一二等字分排各員所講書幾段。取書案設於北壁下。置講書於其上。置籤筒於其前而退。

諸員以齒分東西相向序立。最長者東序居首。立定相向揖。少者講員之子侄及門弟。於西端北向立。俟長者相揖訖。拜長者。長者答揖。少者分東西相向揖。

諸員坐定。直月興詣書案前。取籤筒復位坐置筒於前抽籤。高聲呼幾字坐次。應籤數者抗聲講所排書。首段講訖。居次者講次段。餘幷依此例以次講。講至末段訖。講首段者更讀其所講書諺解及集註。問難其文義。居次者以次第亦如之。附講則如原講儀。

講會時。諸員皆拱手危坐。無敢喧譁。無敢頻數出入。言語之際。務爲相敬。

凡長於我二十歲以上。敬以尊者。十歲以上。待以長者。五歲以上。待以敵者。亦稍加敬。尊卑禮節。煞有分數。其高下輕重。各自斟酌。不拘條目。隨宜行之。下倣此。

講會時。於尊者則每出入皆起居。於長者則初見一起居。設講後則否。

講員或有設講後追至者。則座外參講。當日講錄。不許書名字。

講訖直月進斂書冊及籤筒。退復位。諸員起立。行揖如初儀。禮畢乃罷坐。

所講經義。記其問答。直月書於講說冊子。

每廵所講書。前廵講會罷坐時。直月與諸員。相議排定起止。隨其卷帙多寡。或全篇或半篇。而諸員各書起止而去。以備應講。

所講書。平居熟讀成誦。深思默會。若有所得別見及疑晦處。書於別紙。以待講會時辨論。必以不知不措爲心。

講會時。若有故未參。則具由呈單。直月取單子粘連成軸。若無故不參。則直月以別紙錄其姓名粘連。其下以無故書之。

每講會時。會者五員以上則設講。若未滿五員則直月告於講長。退定講期。而不出五日。直月以退定講期。發文告於諸員。

若有追後願參者。則姑許參講。書名講錄。準一周方許錄案。

講會時。有期喪者。卒哭後許參。大功葬後許參。緦小功。成服後許參。葬前二日亦不參。若値時享忌辰。則當日及齋戒日不參。時享五日忌辰三日有服之親練祥則不參。期大功則祭前三日。緦小功則前一日爲限。節祀則當停講退行。

凡於平日。德業相勸。過失相䂓。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必以藍田鄕約爲勉焉。

會中若干義財。擇勤幹者爲司貨。掌其出納。講會時及致奠外。切勿閑用。

講員或有身亡者。護喪卽告訃於諸員。諸員齊集。看護初喪。持三月服。爲文以祭。及葬燃燔以賻。到山會葬。練祥二祭亦進參。

直月不能擧職者。初則講長私戒之。再則講會時諸員共責之。三則遽差。

觀梨湖金處士遺藁

編輯

芝蘭不堪棟樑之材而爲植物之奇者。以其種之美也。瑚璉不過徑寸之璧而爲宗廟之寶者。以其器之貴也。余觀梨湖金處士之遺集。蓋其著述無多。詩不過數三章。文不過一二策。簡牘之酬酢者亦不過數十幅。其餘泉上日記,書堂講䂓若干帖。而兼付諸先生所撰行狀墓銘及贈答詩幾許板。合而爲一卷。噫梨湖之可傳者。止於斯而已哉。然而今因其書推其所以。則槩其篤志力行。已本於天資之固然。而又得大君子以爲之師。獲聞爲己之學。專心向裏。喫着肯綮。惟務實得之歸。而至於觚墨。付之餘事。或未甞游心着眼。以故發於文見於辭者。若是其幾希。則第此遺稿。誠不過全鼎之一臠。又何足以此而想見其學術之萬一也哉。然其言有曰學者先絶意於科欲然後可與語天德王道。擧此一言。可見其志氣之峻截。造詣之卓越。而其所以激頹俗振士氣。扶植斯道。有功於後學者大矣。然則其辭之奇美。不啻若植物之芝蘭。其文之寶重。不但如宗廟之瑚璉也。又何論字句之工拙卷帙之豐約乎。余所以愛玩而不釋者良以此也。且余早汨科臼。不得自振。因循至此。遂爲是說。以寓激仰之意雲爾。

讀姤卦

編輯

姤者。一陰始生之卦也。以一陰遇五陽。據陰視陽。陽至盛也。陰至微也。然而猶以女壯勿用娶女言之何也。蓋陰者小人道也。陽者君子道也。陰雖微而其漸不可長也。陽雖盛而其衰甚可懼也。是以聖人有憂之。於其一陰之生。而必存履霜堅氷之戒。以杜爝火燎原之漸。其爲扶正抑邪之意。可謂深且切矣。

小譜註辨

編輯

按舊譜寺正公只載二子。而竊考金通判鎔所撰處士公墓誌及閔杏村所撰兩世行錄及汝霖書牘。亦有伯兄云云。則寺正公之有三子。處士公之爲長子。汝霖之有伯兄明矣。而處士公以趙靜菴門弟。己卯士禍。遯於積城。未及伸寃。因爲下世。子孫畏約逋播。理勢然矣。若以丁巳譜言之。在外邑捐捧急刊。至漏寺正公配位墓所。則況處士公後孫之沉泯如彼乎。今據實蹟從序次入錄焉。

祠堂火。改題儀節。

編輯

三日哭。○諸子易服。○設虛位。前日安神之所。○第三日質明。奉新主輿上。至設位所。○設饌。虗位前。○參神。且哭且拜。○降神。焚香再拜。酹酒再拜。○奠酒跪告曰。某親某。罪逆深重。禍延神位。今將改題主。敢告事由。○再拜。○祝奉輿上新主。臥置卓上。西向題之。○奉置倚子上。各位如儀。祝進饌。○降神。○參神。○奠酌。各位前○讀祝曰。維歲次云云。不孝孫某。敢昭告於顯某親某官府君云云。伏以某罪逆深重。不自死滅。今月某日。失火於家廟。禍延神位。籲天叩地。無所逮及。祗奉神主。倣舊新題。伏惟尊靈。是憑是依。○讀畢再拜。○祝奉主輿上。至權安所。行虞祭。如儀。祝辭。維歲次云云。不孝孫某。敢昭告於顯某親某官府君。妣位新改魂宅。列書。禮當有虞。夙夜靡寧。啼號罔極。謹以淸酌庶羞。祗薦虞事尙饗。

寒泉祠營建時。齋中答䟽廳通文。

編輯

伏承盛喩。以菊齋先生配享臨漳書院事。合辭封章。先生盛德大業。實爲士林所宗仰。且朱夫子四書集註之東來也。建請須行。其有功於斯文大矣。配食朱夫子院享。允合公議。誰敢有異辭哉。第惟後學之尊奉先賢。建祠腏享。何論地界。而從前必擇處所。或以杖屨之所。或以邱墓之鄕。又或取邑號洞名之相似。今此臨漳書院之奉安朱夫子畫像。實以地名之有以適符也。惟我權先生配食之論。雖出於先生編次大全。建白刊行。而鄙等淺見。抑有一說。不爲先生俎豆則已。苟欲爲之。竊恐無過於弊鄕之龍山下寒泉洞矣。蓋寒泉之名。適符於朱夫子精舍所在之處。而權先生遺址在玆。衣履之藏。亦在不遠之地。先生師門晦軒安先生遺址及先生再傳之牧隱李先生,柳巷韓先生講道之所。皆在一岡之下。遺風餘韻。尙今未泯。村里父老。行路過客。莫不指點曰此某先生某先生杖屨遊息之地。此處豈可無一區妥侑之所。而至今未遑者。實爲斯文欠典也。今旣有廟食之論。恐不當捨此而就彼也。未知僉君子以爲如何。

鄕中士林呈官單辭

編輯

閩中之武夷寒泉。卽魯之昌平闕里。遺風餘化。百世不泯。建祠俎豆。以爲後學瞻依之地。固其所也。惟此左海之士。千里相望。地界遼絶。雖欲登遺墟而撫遺跡。以致尊慕之誠。其勢末由。於是取地名洞號之相符。建設祠院。或專享朱夫子。或配以本郡傳道之賢。於斯而春秋禋祀。於斯而朝夕絃誦。此亦尊先賢闡儒化之一道也。一國之內。若嶺湖若畿海若關西關北。凡可以取名者。殆非闕焉。獨此故都龍山之北。有所謂寒泉洞者。而尙今埋沒於荒煙野草之中。良可慨也。在昔麗季。朱子之書始東來。時則有若晦軒安先生,菊齋權先生,牧隱李先生,柳巷韓先生。相與講明遺書。羽翼斯道。而其居室講社。適在是洞之傍。淵源有自。風猷相接。其亦不偶矣。噫高山仰止。嘉號在玆。而寥寥千載。謾入行人之指點。奚但一府士林之羞。實爲斯文之欠典也。民等玆謀諸士友。將建數架屋於寒泉洞中。有若書社者然。一以寓𮣡地得泉之義。一以追對榻編書之䂓。制度雖約。而取義則大。有不敢自下擅便。謹玆具由仰陳。伏乞俯賜照察。定出幹事人。以爲共成社役之地云云。

新湖許進士請褒通喩

編輯

故新湖許進士增。以泉門高弟。行誼純篤。學識高明。經義之奧微。性理之本源。靡不精硏而詳解。試以其遺集中易說及中庸釋義,發蒙編,閏法圖說,徹法圖解等文字觀之。多有發前人所未發。其有功於斯文大矣。此非但吾鄕之所宗師。有足爲來世之所共取則者也。如此達識宿德之君子。尙未有褒賞之擧。而寥寥無聞。玆豈非士林之所同慨菀者乎云云。

武及第朱顯道復讎說

編輯

朱顯道者武人也。其母以祈神事。早朝與十一歲童婢。往龍峀山頂上行禱。有一乞人乘其無人。歐逐童婢。侵暴朱母。勢甚㐫猛。童婢奔告其家。家人卛丁奔救。朱母已縊而死矣。旁搜乞人。亦不知去處。使捕校四出跟探。而乞人之名姓莫記。故形跡杳然。捕捉無路。捕廳盡捉人乙幕所聚者。問其同伴人出入。乞人齊聲曰今日早朝。人乙幕魁首某人。望見龍山有煙氣。將乞食向南而去。更不還歸。其人卽豐德某坊人也。捕校眼同其指嗾者往子豊。捉來厥漢。使其童婢及神堂庫子漢面質。則果是其時侵暴之乞人也。鞠問取招後。嚴囚捕廳矣。其夜朱持長劒。直入罪囚處。守獄者牢拒不許入。朱以劒欲擊之。守者走。朱排門而入。以其釰擊碎乞人頭。爛斫肢軆。刳其腹。出肝啖之。歸告柩前。自首於官。其時留守李勉膺在京未還。經歷李得休捉入朱。責以不告官擅殺。朱曰復母之讎。人子之至情。不可一日共戴天。而若告官則使母屍暴露。同推三檢。此實人子之所不忍也。冒死犯罪。而母讎旣復。死何足惜。本官拘囚朱。以其狀稟於營門。營門義之。援以國典。不錄其罪。褒而赦之。一府人士莫不快之。時丙辰三月也。朱母姓李氏雲。噫立節死烈。婦女之至行。爲親復讎。人子之大節也。朱母之登山行禱。雖違不游庭之戒。而其死則烈也。朱之復讎。雖不免違公擅殺之責。而手自刃之。斫肝以啖。何其快也。況其母死未殯。而能辦大事於哀遑之中。此與春秋不葬親復讎之義。沕然相合。而母烈子孝。同時並耀。有足爲激勵頹俗者。故記其實。以備觀風者採取。

庶民韓天得反葬說

編輯

崧南郭沙坊。有韓天得者。庶民也。貌龍鍾性拙直。不甚諧於俗。其父甞困於貧。挈家累流離於兎山地。販賣爲業。尙不得支生。捨其妻子。就食於咸鏡道北靑地庶弟家。因病卒。其庶弟𮖐以樺皮。權葬於東郭外衆塚中。時天得生纔四歲。天得之母。以孑孑女子。不得奔其喪。挈其二孤。還歸本鄕。僅延殘命矣。天得年至十歲。泣而語其母曰人皆有父。我獨無。其母流涕良久曰汝年幼。汝父客死於某所。因埋其地。而吾貧甚迄未返葬。是吾痛也。天得因扶其母痛哭。自是不與羣兒嬉笑。常慽慽有哀疚之容。或北望含涕。其母愈益慘然。天得質弱善病。不堪服力。然常自奮身勤勞。或負柴或行傭。以供其母。而潛藏若干贏餘。年幾弱冠。其族人勸其娶妻。天得嗚咽不能言。汪汪垂涕。族人曰勸之娶妻。而汝泣何爲。天得泣語曰吾父遺骸。尙在千里客鄕。不得歸葬。吾實天地間一罪人也。吾自十歲以後。飢不食寒不衣。日鳩分錢者。只爲返葬之計。而氣殘誠淺。未卽如意。雖其所得有些小緡錢。計其葬需。太半不足。故荏苒至此。豈可以返葬其父之需。先娶其妻乎。族人爲之泣曰汝誠孝如是。何事不做。吾助其費。汝卽圖之。天得以其所鳩錢。貿得白木幾許疋。與其兄擔負而往北靑地。訪其庶叔則庶叔已死。知其墓者惟庶叔之子某一人。而某亦有事適出十餘日程。歸期尙遠。天得尤益哀遑。問其庶叔之家人。則但言葬在東郭外云云。天得與其兄往審其所指處。則衆塚累累。星羅棊布。莫能的知。周省上下。推胷號哭。以終其日。如是者殆數十日。觀者莫不感泣。一日哭甚哀。向暮而歸。兄弟同寢於旅燈下。天得忽大哭一聲而起。其兄喚而覺之。問其故。天得泣曰俄者夢中往審東郭。有一老人指其塚曰此實汝父藏魄之宅。而塚傍團圓一塊石。是其表也。壙內可驗者則汝父生時所帶綿絲白帶結在屍腰。雖已朽腐。儀㨾尙宛如。以是識之可也。因忽不見。故至其墓痛哭而有此號咷雲。因相對悲泣。坐待天明。直到其處省視。則果於一塚傍有一塊石。如夢中所指。丁寧無疑。天得呼父大哭。直欲以手爬掘開壙。其兄泣而止之曰夢事難諶。而庶從某歸期不遠。且待數日亦未晩也。挽而歸之。居數日庶從卽至。偕往問之。則果其塚也。開壙見之。所帶綿絲亦如夢中所言。其兄大加驚怪。以其弟前日夢事。泣告於庶從而歎異之不已。聞之者以其孝感所致。助其葬需者頗多。天得泣而辭謝。賣其所持去白木則時價適踴。幾至倍數。遂備物力無撓。返櫬葬於故山。持其服致其哀如初喪日。朞年後始娶妻。事其母至孝。竭力致養。甘旨無缺。得一新味。雖山果野蔬。未甞先入口。溫凊有節。務適其意。使其母忘其貧。鄕里感歎。莫不以孝子韓天得稱之。天得年今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