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十八

卷第十七 华阳集 卷第十八
宋 张纲 撰 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明刊本
卷第十九

华阳集卷第十八

          金坛后学于孔兼校

 奏状

  待罪状

右臣今月七日准中书后省牒准尚书省札子节文

臣僚上言陛下留神治道刻意恢复听览至勤奉养

至约行宫不逾牧守之居射殿真用茅茨之制声色

无所亲幸𬣙直毎加优容既有此美实而播告之言

或未有以发之谓宜制告号令因事见词以谦抑为

先必自引咎收拾人心且具言陛下食不重味居不

求安思雪大耻图复故疆之意而侈大矜夸之词无

所杂于其间虽夷狄之彊犹惮而屏迹中原之地不

患不复奉圣旨依奏札与内外制词臣者伏念臣以

踈远之踪误蒙陛下擢在西掖专掌词命是宜讨论

润色有以仰称委任之重而臣学识浅陋言语鄙拙

播告之修乃不能发扬陛下俭约𩛙躬之德焦劳图

治之意以感动于万方遂致臣僚陈献之际建言及

此退思不职俯伏惶惧莫知所为臣见居家待罪伏

望圣慈特赐黜责以为词臣不能者之戒谨录奏闻

伏候敕旨

  駮程俱差遣指挥状

右臣今月十八日准中书门下省送到录黄一道奉

圣旨程俱差知漳州叶三省知秀州宋处仁知南剑

州王棐知永州令臣书行臣契勘数内程俱昨任中

书舎人臣僚上言论其谄附蔡攸献金杯与大将及

知秀州弃城逃遁等罪巳落职宫观臣不复具陈然

窃见俱自去年得风缓疾精神昏眊支体不随步趋

拜跪率皆有妨漳虽小郡千里民社正赖存抚非病

痼者所能治兼其人方卧家就医药客至尚不能应

接决难力疾赴任虚占朝廷窠阙况俱见在谪籍未

经牵复一旦起典州郡士论不以为是臣愚欲望圣

慈将程俱知漳州指挥特赐寝罢所有录黄臣未敢

书行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缘赵令懬转行太中大夫词头状

右臣契勘元丰更定官制以左右諌议为太中大夫

秘书监为中大夫虽两官相去一间然官制既定则

諌议者侍从也秘书监庶官而巳故吏部法自承务

郎以上应迁官者至中大夫止(⿱艹石)太中大夫非侍从

官不得转行谓之碍止法今令懬系中大夫庶官寄

禄至此极矣而辄得转行太中大夫则是以庶官超

转侍从于法有碍且自崇宁大观以来士风不竞叨

官窃宠往往不循资序遂至纪纲大坏陛下慨然念

治将欲大变其俗故前日冒滥之人大者追夺小者

审量中外有识之士方窃欣幸以为自是复守祖宗

之法今廼缘令懬之故更违旧章超迁官秩臣所未

谕夫国家之法所以公天下也使令懬得以超越转

行太中大夫非唯名器可惜亦恐方今天下官至中

大夫者不少(⿱艹石)其间苟得无耻之士他日引此为例

欲与之则冒滥之弊复蹈前辙欲不与则是以朝廷

官爵独私于令虑非所以示四方也议者谓陛下

睦宗族之道固当以此昭示至恩然臣以为祖宗之

法所以垂宪后世正须谨守岂可以私亲而辄废哉

兼令懬在宗室中廉声不闻昨居福州于太守程迈

处关说公事尝为大吉院僧求院住持获赂不满意

遂兴诉讼近差知泉州泉人知其贪而畏其来今又

改除别郡夫贪婪如此而必使之治郡不知其人果

能为陛下安养百姓乎又况令懬既得转行太中大

夫则阶官便为侍从改除他郡合冲庶官知州遂成

见阙此为令懬谋则巧矣其如公议何臣恐侥幸之

门一启后来者不可社绝欲望陛下将令虑转行太

中大夫并知州差遣指挥特赐寝罢所有词头臣未

敢撰述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乞宫观第一状

右臣犲智谫薄遭遇圣明擢寘从班误恩过厚固宜

夙夜在职图报万分而臣志愿未申情有所迫辄倾

诚悃上冒聦闻伏念臣父母年垂八十父久苦肺疾

气血衰残难于远出自臣窃禄行朝止是间迎母氏

到官去年秋臣母在此因伤暑抱疾累月蒙恩给臣

假送还乡里自后臣母亦不愿随臣久留于外臣终

鲜兄弟𠂀旨之奉唯臣一身臣既效官即于亲侧别

无兼侍所以供养有阙私心常不安处臣自去年以

来累具奏陈乞奉祠归养未蒙俞允今者二亲远在

一方桑榆寖迫仍复多病药石所赖全缺供承臣不

胜区区之私辄犯隆威再申前请伏望 陛下特垂

慈悯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庶几获尽子职无负

孝养臣无任祈天恳圣激切俟命之至谨录奏闻伏

𠋫敕旨

  乞宫观第二状

右臣近尝具奏以父母年老陈乞外任宫观续准尚

书省札子奉圣旨不允仰惟皇慈待下既宽冒犯之

诛而又恩容在职未欲使之轻去顾臣愚蠢上体圣

意岂当更有叙陈实以诚迫于中不能自巳伏念臣

本由一介蒙 陛下拔擢谬列禁近敢不夙夜思报

所以屡上奏牍沥恳祈间者盖缘二亲迫于垂尽之

年而𠂀旨致养不获奉于朝夕人子之心义不遑处

(⿱艹石)使臣别有兄弟兼侍则虽远去亲侧亦决不敢以

区区之私冒尘渊听伏望陛下俯察𥸤天之恳曲推

从欲之仁特赐检会臣前奏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

臣愚干犯不胜惶惧战栗之至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辞免给事中状绍兴三年八月上章乞终养亲不许继𬒳旨趣归还朝供职中

  书舎人四年正月兼详定一司敕令㝷擢给事中

右臣今月十七日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除臣给事

中日下供职者闻命震恐罔知所为伏念臣资望素

轻材能至陋当此艰虞之日误蒙圣哲之知召从远

方擢备迩列使之献纳既不能𥙷𦔳大化以表见千

虑一得之愚职在词章又不能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盛德以耸动四

方万里之听方虞罪谴敢觊迁除矧东台论駮之司

实万机出纳之地自揣无状尤难冒居兼臣近以父

母高年尝乞宫祠归养顾未蒙于俞允乃更窃于恩

荥度义不安措躬无所伏望圣慈收还成命改𢌿真

才庶逃非据之惭仍免烦言之责所有前件恩命臣

不敢祗受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再辞给事中乞宫观状

右臣近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除臣给事中臣㝷具

奏辞免伏蒙圣造未赐矝从窃念臣猥以空踈薄陋

之姿久玷言语侍从之列事功无𥙷罪戾弥深 陛

下赦而不诛更加奖擢此盖隆天重地之德非臣殒

首捐󠄂躯所能报称固宜即拜成命黾勉就职然臣区

区私意实以父母年老近尝力请宫祠庶便𠂀旨圣

恩不许夙夜靡遑方欲再沥恳诚上干渊听乃忽有

此除授惕然惭惧尤难冒处夫为亲有请出于人子

之本心(⿱艹石)因请得迁岂免群言之窃议伏望陛下察

其迫切追寝误恩特赐检会臣前奏除臣一外任宫

观差遣俾安愚分亦以便私臣不胜幸甚所有前件

恩命臣未敢祗受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除给事中举凌哲自代状

蒙恩授前件职准令节文侍从官授讫三日内举

 官一贠自代者

右臣伏见左修职郎前秀州海盐县令凌哲禀性纯

明饬躬廉问学博而知要词章蔚有可观考其吏

能尤识治体举以自代实允公言谨录奏闻伏候敕

  看详元祐党人状

准尚书省札子臣寮上言具前札子七月十二日三省同

奉圣旨令给舎看详元祐党籍内曾任宰执侍从台

諌等官显有名德合依累降指挥推恩之人并馀人

各项开具限五日具状闻奏今具下项须至奏闻者

 曾任宰臣

  文彦博 吕公著 司马光 吕大防

  刘挚  范纯仁 韩忠彦

 曾任执政

  梁焘   王岩叟 -- 臾 ?  王存   郑雍

  傅尧俞  赵瞻   韩维   孙固

  范百禄  胡宗愈  李清臣  苏辙

  刘奉世  范纯礼  陆佃   安焘

 曾任待制以上

  苏轼   范祖禹  王钦臣  姚勔

  顾临   赵君锡  马默   孔武仲

  王汾   孔文仲  朱光庭  吴安持

  钱勰   李之纯  孙觉   鲜于侁

   赵彦(⿱艹石)  赵卨    孙升    李周

   刘安世  韩川    贾易    吕希纯

   曾肇   王觌    范纯粹  杨畏

   吕陶    王古    陈次𦫵  丰稷

   谢文瓘  邹浩   张舜民

  馀官

   秦观    汤   杜   纯    司马康

   宋保国  吴安诗 张耒    欧阳棐

   吕希哲  刘唐老  晁𥙷之  黄庭坚

   黄隐   毕仲游  常安民  孔平仲

  王巩  张保源 汪衍  余爽

  郑侠  常立  程頥  唐义问

  佘卞  李格非 啇倚  张庭坚

  李祉  陈祐  任伯雨 陈郛

  朱光裔 苏嘉  陈瓘  龚夬

  吕希绩 欧阳中立    吴俦巳上共九十七人

右臣等今看详党籍人姓名见于碑刻者共有二本

一本计九十八人一本计三百九人虽皆出于蔡京

私意内九十八人者系是崇宁初年所定多得其真

其后蔡京再将上书人及将巳所不喜者作附丽人

添入党籍冗杂泛滥増至三百九人看详九十八人

内除王珪一名不合在籍自馀九十七人多是名德

之臣除台諌官卒难省记外其间曾任宰执侍从及

馀人并开项在前所有三百九人豁除九十七人系

前石刻所载其馀数内更有侍从官上官均岑象求

及馀官江公望范柔中邓考甫孙谔等六人其名德

亦显然可见外有二百馀人虽石刻具存然其姓名

有不显者及当时议论是非为年岁深远别无文字

考究难以雷同开具契勘前项九十七人并六人共

计一百三人依得累降推恩指挥所有今来臣寮上

言许子孙陈乞恩例次数伏乞付三省措置施行谨

录奏闻伏候敕旨

  駮郭彦参放罢指挥状

 八月二十八日准中书门下省送到录黄一道为

 郭彦参依前降指挥放罢等事令臣书读行下者

右臣契勘郭彦参权江州瑞昌县事擅枷张俊下书

人张玘其事巳经洪州体究得实臣取索事状看详

盖缘本县旧吏邬昱为俊管庄昱方有公事在县而

玘适持俊书来径传入宅故彦参怒其不伏止约又

疑玘所持书是昱诈为遂令枷问巳而不曾勘断却

行踈放夫县令官虽卑然以百里之权付之事有不

平岂免诃问臣窃见近时州县官吏率多曲意迎合

求媚于当路至于不随流俗能为陛下奉法遵职者

绝少(⿱艹石)彦参所为正当有以崇奖之使其一时之间

小有过当理尚可恕况于法初无违犯何所加罪哉

始者洪州体究申上朝廷得旨郭彦参依巳降指挥

放罢于是士论籍籍以谓罚及无辜㝷为臣寮论列

陛下灼见其事收还指挥不行今又因俊奏陈却令

彦参依前放罢两月之间反复如此非所以示信于

天下且俊大臣也岂肯以私意害朝廷之公法哉盖

是俊未知昨来体究得实及巳施行了当所以再有

论奏臣愚欲望圣慈特降𧇖旨将洪州体究到郭彦

参事因并前后臣寮章䟽札令俊知其郭彦参止乞

依今年七月十二日巳降指挥施行所有今来录黄

臣未敢书读行下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华阳集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