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八

卷第十七 華陽集 卷第十八
宋 張綱 撰 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明刊本
卷第十九

華陽集卷第十八

          金壇後學于孔兼校

 奏狀

  待罪狀

右臣今月七日准中書後省牒准尚書省劄子節文

臣僚上言陛下留神治道刻意恢復聽覽至勤奉養

至約行宮不踰牧守之居射殿真用茅茨之制聲色

無所親幸訏直毎加優容旣有此美實而播告之言

或未有以𤼵之謂宜制告號令因事見詞以謙抑爲

先必自引咎收拾人心且具言陛下食不重味居不

求安思雪大恥圖復故疆之意而侈大矜誇之詞無

所雜於其間雖夷狄之彊猶憚而屏跡中原之地不

患不復奉聖㫖依奏劄與內外制詞臣者伏念臣以

踈遠之蹤誤蒙陛下擢在西掖專掌詞命是宜討論

潤色有以仰稱委任之重而臣學識淺陋言語鄙拙

播告之修乃不能𤼵揚陛下儉約𩛙躬之德焦勞圖

治之意以感動於萬方遂致臣僚陳獻之際建言及

此退思不職俯伏惶懼莫知所爲臣見居家待罪伏

望聖慈特賜黜責以爲詞臣不能者之戒謹錄奏聞

伏候勑㫖

  駮程俱差遣指揮狀

右臣今月十八日准中書門下省送到錄黃一道奉

聖㫖程俱差知漳州葉三省知秀州宋處仁知南劒

州王棐知永州令臣書行臣契勘數內程俱昨任中

書舎人臣僚上言論其諂附蔡攸獻金盃與大將及

知秀州棄城逃遁等罪巳落職宮觀臣不復具陳然

竊見俱自去年得風緩疾精神昏眊支體不隨歩趨

拜跪率皆有妨漳雖小郡千里民社正賴存撫非病

痼者所能治兼其人方臥家就醫藥客至尚不能應

接決難力疾赴任虛占朝廷窠闕況俱見在謫籍未

經牽復一旦起典州郡士論不以爲是臣愚欲望聖

慈將程俱知漳州指揮特賜寢罷所有錄黃臣未敢

書行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緣趙令懬轉行太中大夫詞頭狀

右臣契勘元豐更定官制以左右諌議爲太中大夫

秘書監爲中大夫雖兩官相去一間然官制旣定則

諌議者侍從也秘書監庶官而巳故吏部法自承務

郎以上應遷官者至中大夫止(⿱艹石)太中大夫非侍從

官不得轉行謂之礙止法今令懬係中大夫庶官𭔃

祿至此極矣而輙得轉行太中大夫則是以庶官超

轉侍從於法有礙且自崇寧大觀以來士風不競叨

官竊寵徃徃不循資序遂至紀綱大壞陛下慨然念

治將欲大變其俗故前日冒濫之人大者追奪小者

審量中外有識之士方竊欣幸以爲自是復守祖宗

之法今廼緣令懬之故更違舊章超遷官秩臣所未

諭夫國家之法所以公天下也使令懬得以超越轉

行太中大夫非唯名器可惜亦恐方今天下官至中

大夫者不少(⿱艹石)其間苟得無恥之士他日引此爲例

欲與之則冒濫之弊復蹈前轍欲不與則是以朝廷

官爵獨私於令慮非所以示四方也議者謂陛下

睦宗族之道固當以此昭示至恩然臣以爲祖宗之

法所以垂憲後世正須謹守豈可以私親而輙廢哉

兼令懬在宗室中廉聲不聞昨居福州於太守程邁

處𨵿說公事嘗爲大吉院僧求院住持獲賂不滿意

遂興訴訟近差知泉州泉人知其貪而畏其來今又

改除別郡夫貪惏如此而必使之治郡不知其人果

能爲陛下安養百姓乎又況令懬旣得轉行太中大

夫則階官便爲侍從改除他郡合衝庶官知州遂成

見闕此爲令懬謀則巧矣其如公議何臣恐僥倖之

門一啓後來者不可社絕欲望陛下將令慮轉行太

中大夫並知州差遣指揮特賜寢罷所有詞頭臣未

敢撰述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乞宮觀第一狀

右臣犲智謭薄遭遇聖明擢寘從班誤恩過厚固宜

夙夜在職圖報萬分而臣志願未申情有所迫輙傾

誠悃上冒聦聞伏念臣父母年垂八十父久苦肺疾

氣血衰殘難於逺出自臣竊祿行朝止是間迎母氏

到官去年秋臣母在此因傷暑抱疾累月蒙恩給臣

假送還鄕里自後臣母亦不願隨臣久留於外臣終

鮮兄弟𠂀㫖之奉唯臣一身臣旣効官卽於親側別

無兼侍所以供養有闕私心常不安處臣自去年以

來累具奏陳乞奉祠歸養未蒙俞允今者二親逺在

一方桑榆寖迫仍復多病藥石所賴全缺供承臣不

勝區區之私輙犯隆威再申前請伏望 陛下特垂

慈憫除臣一在外宮觀差遣庶幾獲盡子職無負

孝養臣無任祈天懇聖激切俟命之至謹錄奏聞伏

𠋫勑㫖

  乞宮觀第二狀

右臣近嘗具奏以父母年老陳乞外任宮觀續准尚

書省劄子奉聖㫖不允仰惟皇慈待下旣寛冒犯之

誅而又恩容在職未欲使之輕去顧臣愚蠢上體聖

意豈當更有敘陳實以誠迫於中不能自巳伏念臣

本由一介蒙 陛下拔擢謬列禁近敢不夙夜思報

所以屢上奏牘瀝懇祈間者蓋緣二親迫於垂盡之

年而𠂀㫖致養不獲奉於朝夕人子之心義不遑處

(⿱艹石)使臣別有兄弟兼侍則雖逺去親側亦決不敢以

區區之私冒塵淵聽伏望陛下俯察𥸤天之懇曲推

從欲之仁特賜檢㑹臣前奏除臣一在外宮觀差遣

臣愚干犯不勝惶懼戰慄之至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辭免給事中狀紹興三年八月上章乞終養親不許繼𬒳㫖趣歸還朝供職中

  書舎人四年正月兼詳定一司勑令㝷擢給事中

右臣今月十七日准尚書省劄子奉聖㫖除臣給事

中日下供職者聞命震恐罔知所爲伏念臣資望素

輕材能至陋當此艱虞之日誤蒙聖哲之知召從遠

方擢備邇列使之獻納旣不能𥙷𦔳大化以表見千

慮一得之愚職在詞章又不能𤼵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盛德以聳動四

方萬里之聽方虞罪譴敢覬遷除矧東臺論駮之司

實萬機出納之地自揣無狀尤難冒居兼臣近以父

母高年嘗乞宮祠歸養顧未蒙於俞允乃更竊於恩

滎度義不安措躬無所伏望聖慈收還成命改𢌿真

才庶逃非據之慚仍免煩言之責所有前件恩命臣

不敢祗受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再辭給事中乞宮觀狀

右臣近准尚書省劄子奉聖㫖除臣給事中臣㝷具

奏辭免伏蒙聖造未賜矝從竊念臣猥以空踈薄陋

之姿久玷言語侍從之列事功無𥙷罪戾彌深 陛

下赦而不誅更加奬擢此葢隆天重地之德非臣殞

首捐󠄂軀所能報稱固宜卽拜成命黽勉就職然臣區

區私意實以父母年老近嘗力請宮祠庶便𠂀㫖聖

恩不許夙夜靡遑方欲再瀝懇誠上干淵聽乃忽有

此除授惕然慚懼尤難冒處夫爲親有請出於人子

之本心(⿱艹石)因請得遷豈免羣言之竊議伏望陛下察

其迫切追寢誤恩特賜檢㑹臣前奏除臣一外任宮

觀差遣俾安愚分亦以便私臣不勝幸甚所有前件

恩命臣未敢祗受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除給事中舉凌哲自代狀

蒙恩授前件職准令節文侍從官授訖三日內舉

 官一貟自代者

右臣伏見左修職郎前秀州海鹽縣令凌哲稟性純

明飭躬廉問學博而知要詞章蔚有可觀考其吏

能尤識治體舉以自代實允公言謹錄奏聞伏候勑

  看詳元祐黨人狀

准尚書省劄子臣寮上言具前劄子七月十二日三省同

奉聖㫖令給舎看詳元祐黨籍內曾任宰執侍從臺

諌等官顯有名德合依累降指揮推恩之人並餘人

各項開具限五日具狀聞奏今具下項須至奏聞者

 曾任宰臣

  文彥博 呂公著 司馬光 呂大防

  劉摯  范純仁 韓忠彥

 曾任執政

  梁燾   王巖叟 -- 臾 ?  王存   鄭雍

  傅堯俞  趙瞻   韓維   孫固

  范百祿  胡宗愈  李清臣  蘇轍

  劉奉世  范純禮  陸佃   安燾

 曾任待制以上

  蘇軾   范祖禹  王欽臣  姚勔

  顧臨   趙君錫  馬黙   孔武仲

  王汾   孔文仲  朱光庭  吳安持

  錢勰   李之純  孫覺   鮮于侁

   趙彥(⿱艹石)  趙卨    孫升    李周

   劉安世  韓川    賈易    呂希純

   曾肇   王覿    范純粹  楊畏

   呂陶    王古    陳次𦫵  豐稷

   謝文瓘  鄒浩   張舜民

  餘官

   秦觀    湯   杜   純    司馬康

   宋保國  吳安詩 張耒    歐陽棐

   呂希哲  劉唐老  晁𥙷之  黃庭堅

   黃隱   畢仲遊  常安民  孔平仲

  王鞏  張保源 汪衍  余爽

  鄭俠  常立  程頥  唐義問

  佘卞  李格非 啇𠋣  張庭堅

  李祉  陳祐  任伯雨 陳郛

  朱光裔 蘇嘉  陳瓘  龔夬

  呂希績 歐陽中立    吳儔巳上共九十七人

右臣等今看詳黨籍人姓名見於碑刻者共有二本

一本計九十八人一本計三百九人雖皆出於蔡京

私意內九十八人者係是崇寧初年所定多得其真

其後蔡京再將上書人及將巳所不喜者作附麗人

添入黨籍冗雜泛濫増至三百九人看詳九十八人

內除王珪一名不合在籍自餘九十七人多是名德

之臣除臺諌官卒難省記外其間曾任宰執侍從及

餘人並開項在前所有三百九人豁除九十七人係

前石刻所載其餘數內更有侍從官上官均岑象求

及餘官江公望范柔中鄧考甫孫諤等六人其名德

亦顯然可見外有二百餘人雖石刻具存然其姓名

有不顯者及當時議論是非爲年歲深逺別無文字

攷究難以雷同開具契勘前項九十七人並六人共

計一百三人依得累降推恩指揮所有今來臣寮上

言許子孫陳乞恩例次數伏乞付三省措置施行謹

録奏聞伏候勑㫖

  駮郭彥參放罷指揮狀

 八月二十八日准中書門下省送到錄黃一道爲

 郭彥參依前降指揮放罷等事令臣書讀行下者

右臣契勘郭彥參權江州瑞昌縣事擅枷張俊下書

人張玘其事巳經洪州體究得實臣取索事狀看詳

蓋緣本縣舊吏鄔昱爲俊管莊昱方有公事在縣而

玘適持俊書來徑傳入宅故彥參怒其不伏止約又

疑玘所持書是昱詐爲遂令枷問巳而不曾勘斷卻

行踈放夫縣令官雖卑然以百里之權付之事有不

平豈免訶問臣竊見近時州縣官吏率多曲意迎合

求媚於當路至於不隨流俗能爲陛下奉法遵職者

絕少(⿱艹石)彥參所爲正當有以崇奬之使其一時之間

小有過當理尚可恕況於法初無違犯何所加罪哉

始者洪州體究申上朝廷得㫖郭彥參依巳降指揮

放罷於是士論籍籍以謂罰及無辜㝷爲臣寮論列

陛下灼見其事收還指揮不行今又因俊奏陳卻令

彥參依前放罷兩月之間反復如此非所以示信於

天下且俊大臣也豈肯以私意害朝廷之公法哉蓋

是俊未知昨來體究得實及巳施行了當所以再有

論奏臣愚欲望聖慈特降𧇖㫖將洪州體究到郭彥

參事因並前後臣寮章䟽劄令俊知其郭彥參止乞

依今年七月十二日巳降指揮施行所有今來録黃

臣未敢書讀行下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華陽集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