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泉集/第二十九

第二十八 药泉集
第二十九
作者:南九万
1723年
第三十

杂著 编辑

春秋春王正月记疑 编辑

春秋胡氏传曰周人以建子为岁首。则冬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为正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时冠周月何哉。圣人语颜回为邦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此见诸行事之验也。或曰非天子不议礼。仲尼无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时冠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自专也。

朱子曰文定春秋说。谓如公即位。依旧是十一月。只是孔子改作春正月。某便不敢信。周礼有正月正月亥月也有正岁正岁寅月也。则周实是元改。作春正月。所谓行夏之时。只是为他不顺。欲改从建寅。如孟子说七八月之间旱。断然是夏五六月。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分明是夏九月十月。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时不可改。故书云秋大熟未获。此是酉戌之月。以此考之。今春秋月数。乃鲁史之旧文。而四时之序则孔子之微意。伊川所谓假天时以立义者。正谓此也。

汪氏克宽曰窃疑鲁史名以春秋则似元书。曰春正月。是周历已改。子丑月为春也。礼记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又引孟献子言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而曰七月之禘。献子为之。据此则是以建巳之月为季夏矣。前汉律历志武王伐纣之岁。正月辛卯朔。戊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是岁大寒在二月己丑晦。外传伶州鸠言武王伐殷之日。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云云。以唐历溯而上之。日月星宿。无一不合。则泰誓之春。即武成之一月明矣。

吴氏仲迂曰夏承唐虞。皆以寅月为岁首而谓之正月。始春终冬。四时具为一年。商以丑月为岁首。仍谓之十二月而未尝改月。周以子月为岁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时。以齐其年。泰誓云惟十有三年春。武成云惟一月。春即一月。一月即子月。春秋所书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一月也。

李氏廉曰前汉律历志。周师以子月戊午渡孟津。丑月癸亥至牧野。此与武成泰誓日月时皆合。亦足以见周自武王灭商之日即改月。而史就书为春也。

书蔡氏传。于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曰。三代虽正朔不同。至于纪月之数。皆以寅为首。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则于经史尤可考。周建子矣。而诗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则寅月起数。周未尝改也。秦建亥矣。而史记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则寅月起数。秦未尝改也。汉因秦正。亦书曰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而不改月数。亦已明矣。又于泰誓十有三年春曰。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汉孔氏以春为建子之月。盖谓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数。改月数。必以其正为四时之首。遂以建子之月为春。夫改正朔不改月数。于太甲太甲当作伊训辨之详矣。四时改易。尤为无艺。冬不可以为春。寒不可以为暖。固不待辨而明矣。不然则商以季冬为春。周以仲冬为春。四时反易。皆不得其正。岂三代圣人奉天之政乎。又于武成惟一月曰。一月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一者。商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朔。故曰一月也。

胡传引商书及秦史。以为周亦不易时与月之证。是谓鲁史旧文。本书元年冬十一月。而孔子改冬为春。改十一月为正月也。然而又曰以周正纪事。所谓周正之正。便是正月之正。又何以谓之周正乎。且所引以为不易月之证者。唯在于元祀十有二月。而又不引孟子七八月之间旱及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以为易月之证何也。所引以为不易时之证者。只在于元年冬十月。而又不引礼记季夏六月及七月日至之语。以为易时之证何也。均之为经传之言。而同吾说则存之。异吾说则没之。或舍之或取之。姑以便吾说而已。其于同异得失。不为之参互辨明。其何以定不决之论而解后人之惑也。朱子引孟子七八月及周礼正月正岁之语。以为周本自易月之证。而以文定之说为不敢信。然又以为天时不可改。引书之秋大熟为证曰。春秋月数。乃是鲁史之旧文。而四时之序则孔子之微意。是谓鲁史旧文本书曰冬正月。而孔子改冬为春也。夫鲁春秋。本周公之遗法。故未经夫子笔削之前。韩宣子见之。以为周礼尽在鲁。若本书以冬正月则时与月相背。乃是不成语。鲁史本文设令有不尽合于周公之旧者。何至缪盭若是之甚哉。且朱子于易月则得孟子周礼之证。于易时则不得其证而有此疑辞。然今以后来诸儒所考据者观之。礼记郊特牲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杂记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之禘。献子为之也。此言禘本用建巳之月。而因献子用建午之月也。夫日之南至称以正月。日之北至称以七月。建巳之月称以季夏。易时易月之证。此可谓明白无馀矣。且书泰誓曰十有三年春会孟津。戊午渡河。牧誓曰甲子至商郊。武成曰一月壬辰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前汉律历志曰武王伐纣之岁。以子月戊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丑月癸亥至牧野。国语伶州鸠曰武王伐纣之日。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以唐历溯而上之。日月星辰。无一不合。然则泰誓之已易冬春。武成之已易十一月为一月。皆凿凿可据。周初史策已如此。则鲁史旧文之必无异同可知。又何疑夫子之始改冬为春乎。书伊训元祀十二月。蔡传引诗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及秦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以为历代正朔虽不同。而纪月之数。皆以寅为首之证。且于泰誓春曰。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武成一月曰。一月建寅之月也。以今考之。伊尹祀先王与奉嗣王归亳。皆以十二月。国之大事。似用岁首。故以意推之而云然耳。然此亦臆料。无他证左。有难必知其为建丑之月。至于泰誓武成。明于历算者。其推步之精密如彼。而国语之言。又相符合。其春其一月。必断以为建寅之月者。又何所据耶。且周之易月。朱子已有成说。而蔡乃立异于师说。为此不审之论者。又何故耶。或者以为商革夏命。以丑月为岁首。仍以为十二月。未尝改月。周革殷命。以子月为岁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时以齐其年。此言似矣。然商之遗文系月者。伊训之外更无可征。不如周家典章之犹有诸书之杂出。有不敢必定其然否。或以为周以子月为岁首。而春秋以寅月为正月。每年截子丑月事。移在前一年。信斯言也。凡春秋所记灾异节候早晩皆不合。此于众论中其失益甚矣。盖尝闻之。春王正月。先儒以为千百年不决之论。𫍲闻浅见。诚难容议。而今不自揆。妄以意言之。诗之七月。其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者。以夏正言也。其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者。以周正言也。其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者。从夏正数。以尽丑月为一岁也。其曰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者。从周正数。以尽亥月为一岁也。七月一篇。成于一人之手。而其中月之纪数。岁之卒改。有此二正之错举。或甚于诸书。只可各随本文而解之。而况从古以来。经传史策之或从夏正。或从周正者。今何能强合而苟同之耶。夫然则今之谈者。胡蔡二传。乃举其从夏正。既以为周不易时月。后之诸儒。乃举传记中从周正。又以为周已易时月。不该不遍。有若衿肘之不相掩。将安有可定之日耶。妄意鲁史旧文。无乃依泰誓春武成一月之例。本以子月为春正月。而经传诸文则或从夏正或从周正。元无一定之例。亦如七月诗之互言而迭称之耶。今欲举其一而废其二者偏矣。又欲合其二而归诸一者惑矣。生于千百载之后。言乎千百载之前。而欲探无稽之事。以定不易之论者难矣。若曰周人已改正朔。以冬为春。以十一月为正月。则天下宗周。皆不可以夏正为言云。则此又不通之论也。汉之亡已久。而中国之人至今称以汉人。唐之亡已久。而中国之物。至今称以唐物。以此诗之称四时与月数者。多从夏正。其类甚多。不可悉举。妄意周虽改正。天下之人。日用言语之间则因其旧习。从夏正者为多。此与后世汉人唐物之称无异。而间或有从周正者矣。至于史策及祀祭所记。则从时王之制者为多。而间或有从夏正者矣。终不可偏举以为准耳。未知其然乎否乎。姑记所疑。以俟明者。

又按周礼正月之吉。始和有悬法象魏之事。又有正岁徇以木铎之事。注正月建寅之月。正岁建亥之月。以正月之吉始和云者观之。注以为建寅之月者似是。而朱子引以为易月之证。与本注不同。当更详之。

家礼记疑 编辑

朔日则于朝奠设馔。下附注杨氏曰。初丧立丧主条。凡主人谓长子。无则长孙承重。以奉馈奠。今乃谓父在父为主。父在子无主丧之礼。二说不同何也。

按初丧立丧主时。若是妻丧则当以夫为丧主。必无舍夫而以子为丧主之理。家礼所谓长子及长孙承重者。汎指父母之丧。长子或长孙承重为丧主也。今乃因此谓与父在父为主之说不同云者可疑。

又弓丧服小记曰妇之丧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虞卒哭皆是殷祭。故其夫主之。亦谓父在父为主也。朔祭父为主义。与虞卒哭同。

按丧服小记曰妇之丧虞卒。其夫若子主之。祔则舅主之。详其文义。所谓妇者。乃子妇也。非妻也。凡于子妇之丧。若其夫在也则主其祭。而其夫亡也则其子主之。所谓其夫者。乃舅之子也。所谓其子者。乃舅之孙也。祔祭乃有事祖庙。不可付之子与孙。故必其舅自主其子妇之祭也。今乃引此。而删去本文祔则舅主之五字。谓虞卒哭皆是殷祭。故其夫主之。与小记本文之义。大相迳庭。且所谓若子主之云者。没而不论者可疑。盖小记之意则祔是庙中大祭。故舅主之。虞卒哭乃丧之私祭。故使其夫私主之。或其夫先亡则使其子私祭之也。岂以虞卒哭为殷祭。而其夫主之乎。若果以为殷祭而其夫主之。则所谓若子主之者。又何以解之耶。

卒哭祝文哀荐成事下。云来日𬯀祔于祖考某官府君尚飨。

按仪礼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𬯀祔尔于皇祖某甫尚飨云。而今家礼去尔字。直曰祖考。凡子于父。前称曰祖考者。父之考也。称曰曾祖考者。是父之祖考也。今将祔其父于曾祖考。而直称曰祖考。其于称谓。似不当。其下注虽曰此云祖考。亡者之祖考。然以子告父。但曰祖考则亡者何以知非告者之祖考。而乃己之祖考乎。盖当卒哭之时。犹未改题递迁。则孤子似不敢以曾祖考称之于祝文中。故仪礼以尔皇祖称之。后世之礼。不可称其父曰尔。故家礼不得已去尔字。而但称曰祖考。终有所未莹。当更详之。

祔祭祝文。孝子某适于某考某官府君。𬯀祔孙某官尚飨。次诣亡者前。云荐祔事于先考某官府君。适于某考某官府君尚飨。

按仪礼祝曰。孝子某适尔皇祖某甫。以𬯀祔尔孙某甫尚飨云。注曰欲其祔合两告之。疏曰欲其祔合两告之者。欲使死者祔于皇祖。又使皇祖与死者合食。故须两告之。是以告死者曰适尔皇祖某甫。谓皇祖曰𬯀祔尔孙某甫。二者俱享。是其两告也。今以此经文及注疏推之。礼祭称孝子。丧称哀子。故卒哭祝犹称哀子。而祔时称孝子者。以有事于先庙。故不敢以丧礼称之。而以祭礼称之也。时未改题递迁。不可遽称显曾祖考。故告亡者曰适尔皇祖。而于其下曰以𬯀祔尔孙。则告曾祖考之意。自在其中。且合二位祝文。并作一辞而两告之者。本出于欲其祔合之意。故不分作两祝矣。今家礼祝文。头辞则从仪礼称孝子。而先诣祖考前祝曰适于某考某官府君。𬯀祔孙某官。未知此某考。当依卒哭祝辞之例仍称祖考耶。虽未改题递迁。不得已当称曾祖考耶。既先诣祖考而告之。又次诣亡者前告之。则势当分作两祝文。又与仪礼欲其祔合两告之意不同矣。且仪礼祝曰𬯀祔尔孙则文义自明。而今但云𬯀祔孙。虽在祖先之前。子之称其父。不当但曰孙。其称谓之不当。亦与卒哭祝辞之𬯀祔于祖考者同矣。且考丧礼备要。则祔祭祝文。与虞卒哭同而犹称孤子。此又与家礼相左。且家礼只称某考某官府君。则其当称祖考与曾祖考不可知。而备要以显曾祖考称之。凡祝文之告于神主。皆当从粉面所题而称之。则亡者祖考神主犹未改题。而孤子乃遽称显曾祖考。有若既已递迁改题之后。亦无所未安耶。且仪礼祝文两告之故。头辞只称孝子。不别称孝曾孙。而无彼此抵牾之弊。今家礼分作两祝。先诣祖考前告之。而亦称曰孝子者。其可乎。仪礼之制此礼。似不欲其自称孝曾孙。则其不可称显曾祖考者亦明矣。

参同契首章解 编辑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而制外。

乾坤。阴阳也。门户言其出入。父母言其生成。坎离。水火也。匡郭。犹易系所谓范围之围。言其包括之也。坎以坤而包干。离以干而包坤。此所谓匡郭也。毂。车轮之中受轴之处。轴。横贯毂中。以之转轮者也。橐籥。炉韛之名。橐。外之椟所以受籥者。籥。内之管所以鼓橐者。盖言其虚而为用也。干其户而坤其门。干其父而坤其母。坎则阴其毂而阳其轴。而离则阳其毂而阴其轴。干坎其牡而坤离其牝。乾坤其橐而坎离其籥。皆所以取譬而形容之者也。绳墨规矩。乃阴阳进退之候。水火升降之序也。衔辔轨辙。乃搬运水火之法。循环阴阳之迹也。处中制外。即天君主宰而百体从令也。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譬之于人。头之耳目。所以成象于上。腹之脏腑。所以成形于下。此说卦所谓天地定位。卲子所谓一身还有一乾坤。而即此所谓门户父母。乃天地之体也。人之一身。只是气血而已。凡发之为喘息。蕴之为温暖。以至声音言语足行手转之类。皆属气。出之为涎唾。藏之为精髓。以至涕泪汗液毛荣肤泽之类。皆属血。求其气之本则在于肾。求其血之本则在于心。肾虽为气之本。实为天一之水。故气之所至。水亦滋焉。心虽为血之本。实为地二之火。故血之所行。火亦炽焉。此说卦所谓水火不相射。音石。言水火下然上沸而不相灭息也。或音食。犯也。是不相害。或音斁。是不相厌。二义皆通。水火本相克之物。而如未济之水火。中间有物隔之。却相为用。周子所谓生阴生阳。互为其根。而即此所谓匡郭毂轴。乃阴阳之用也。此章乃开卷之初而群言之首。苟明乎此则馀可类而推之矣。

东史辨证 编辑

檀君 编辑

旧史檀君纪云有神人降太白山檀木下。国人立为君。时唐尧戊辰岁也。至商武丁八年乙未。入阿斯达山为神。此说出于三韩古记云。而今考三国遗事载古记之说。云昔有桓国帝释。庶子桓雄受天符印三个。率徒三千降太伯山顶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在世理化。时有一熊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雄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熊食之三七日。得女身。每于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生子曰坛君。以唐尧庚寅岁都平壤。御国一千五百年。周武王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以此言之。降太伯坛树下者。乃檀君之父。非檀君也。以其生于坛树下。故称坛君。非降檀木故。称檀君也。第其说妖诬鄙滥。初不足以诳闾巷之儿童。作史者其可全信此言。乃以檀君为神人之降。而复入山为神乎。且唐尧以后历年之数。中国史书及卲氏经世书。可考而知也。自尧庚寅至武王己卯。仅一千二百二十年。然则所谓御国一千五百年。寿一千九百八岁。其诬不亦甚乎。笔苑杂记引古记之说。云檀君与尧同日而立。至商武丁乙未入阿斯达山为神。享年一千四十有八岁。又云檀君娶非西岬河伯之女。生子曰扶娄。是为东扶馀王。至禹会诸侯于涂山。遣扶娄朝焉。今按尧之元年乃甲辰。则此称与尧同日而立者。与戊辰岁立为君。庚寅岁都平壤者。抵牾矣。其称商武丁乙未入山为神者。又与周武王己卯避箕子移藏唐京者矛楯矣。厖杂如此。亦可见其肆诬也。且尧之即位之日。中国之书亦无可考。则又何以知檀君之与之同日乎。檀君立国千馀年之间。无一事可纪者。而独于涂山玉帛之会。称以遣子入朝。其假托傅会。诚亦无足言者矣。且其云娶河伯女者。妖异尤甚。遗事又云檀君与河伯女要亲。产子曰夫娄。其后解慕漱又私河伯女产朱蒙。夫娄与朱蒙兄弟也。今按自檀君至朱蒙之生。几二千馀年。设令河伯女果是神鬼而非人。又何以知前嫁檀君。后私慕漱者。必是一女。而前之夫娄后之朱蒙。必是兄弟乎。且其言檀君之寿者。本既虚诞。而诸书错出。亦无定说。独权阳村近应制诗。云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其历年之数。不曰檀君之寿。而曰传世者。其于传疑。或差近矣。

箕子 编辑

箕子于微子之问。已有罔为臣仆之语。故殷亡之后。不欲在周五服之内。避之海外之地。何尝受分土之命于武王哉。然而古书多以为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有若锡命受封者然。旧史亦承其谬。无所是正。此不但为我东史书之失实。其有悖于箕子自靖之义。如何哉。独洪范大传曰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封之。郑康成曰不忍周之释。诛我君而释已。嫌苟免也。此为得之矣。所谓因而封之者。如项羽闻陈馀在南皮。因封之之类。非受命就封之谓也。且迁史既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又曰箕子朝周。过殷墟感而作麦秀之歌。噫。武王既不臣之矣。箕子乃自甘为臣。而作朝觐之行者。宁有此理哉。其诬圣贤甚矣。第其言前后自相背戾。使后人得辨其诬。是则幸也。且皇明太宗永乐年间。有道士涵虚子为号者。纪自古帝王年代之数。名曰天运绍统。其录箕子曰按周史云箕子率中国五千人人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故曰半万殷人渡辽水是也。既至朝鲜。言语不能通。译而知之。教以诗书。使其知中国礼乐之制。父子君亲之道始行。五常之礼始备。教以百工技艺。医巫阴阳卜筮之术始有焉。不三年。人皆向化。崇尚信义而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可谓圣化。教以勿尚兵斗。谓一日之乱。十年不定。生民涂炭。不能安其业。故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而相亲之。誓为中国之藩邦。故历代亲信于中国。受封爵。朝贡不绝。礼义之道不缺。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各代之制。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旧史尽信其说。载之于编。笔苑杂记亦以深悉我国风俗许之。但以半万殷人渡辽水。不知出于何书为恨。而终不敢直斥其诞妄。良可嘅也。箕子以亡国之馀。逋播海外。则从义之徒。想必无几。诗书之文。礼乐之器。其能悉赍而行。斯已难矣。而况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之人。又安得一一备数而偕来乎。我国文明之教。虽曰始自箕子。而卫氏以后四郡二府三韩三国之际。瓜分豆割。日事兵争。遗教荡然。化为夷狄久矣。至今遗迹之仅传而幸闻者。只赖班史之略及。而所谓八条禁目。亦不具见。然则涵虚子所按周史。出于何人。而乃能察察言如此哉。且其所录。乃以箕子为纣之庶兄微子之弟。而武王封于朝鲜。以奉殷祀。至后汉为公孙康所篡。箕子之统緖失传焉。夫箕子之为纣庶兄微子弟。古今传纪之所未闻。至于武王之封箕子于朝鲜云者。已曰非实。又况命奉殷祀。初在武庚。终在微子。安得又以箕子奉殷祀哉。箕子之后为公孙康所篡云者。乃引通典为说。然今考通典曰朝鲜历千馀年。至汉高帝时灭。武帝元狩中。开其地置乐浪等郡。至后汉末。为公孙康所有。此与史汉所纪略同。何尝有公孙康篡箕子后之云哉。以此推之。其所录我国风俗。则出于后世之传闻。虽谓之深悉亦宜。其所云周史之说则其为虚罔决矣。且俗传平壤外城田畴经界之迹。是箕子之遗制。舆地胜览亦载井田曰箕子区画遗迹宛然。近世久庵韩百谦著说作图。以证其必可信曰。其制皆为田字形。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七十亩本殷人分田之制也。余亦曾寓目于其地矣。区画之制。本非井字形。则其称以井田者妄也。其所云田字形者。亦界限漫漶。不甚明白。颇不如图说之言。自韩公至今仅五六十年之间。田形之变已如此。则自箕子以来二千馀年。千烧万战之馀。城郭山川。亦多变易。况可信其田界之尚存乎。设令果是箕田。今之所见。只有微茫之沟路而已。至于私庐之所在。公税之所入。民食之上下。官禄之多寡。皆无所可征。殷人之礼。有宋存焉。夫子犹以无征不言。今何以必知箕田制作之意。而身为之质言乎。余谒箕子庙。守庙老人出示椟中故笔一枝曰。此乃箕王时旧物。余恐箕田之真赝。亦此笔之类也。

𬇙水 编辑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番汗县有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又乐浪郡𬇙水县曰水西至增地县入海。水经𬇙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𬇙县。东入海。郦道元注。卫满自𬇙水至朝鲜。若𬇙水东流。无渡𬇙之理。通鉴胡三省注。余访蕃使言城在𬇙水之阳。其水西流。经乐浪郡朝鲜县。故志曰𬇙水西至增地县入海。水经误。汉书朝鲜传。汉使涉何自朝鲜还至界。临𬇙水刺杀送何者。即渡驰入塞。荀彘自辽东出兵。击朝鲜𬇙水西军。朝鲜太子欲入朝。不渡𬇙水。复引归。彘破𬇙水上军。前至城下。围其西北。唐书平壤城。汉乐浪郡也。随山屈缭为郛。南涯𬇙水。三国史百济始祖定疆域。北至𬇙水。丽史平山府猪滩。一云𬇙水。又曰唐帝泊𬇙江西浦。布钱下陆。到松岳郡。今按班志。沛与𬇙字虽异而音同。则似是一水。而番汗县之沛。当在辽东。𬇙水县之𬇙。当为大同江。汉既以秦塞为远。退修辽东故塞。以𬇙水为界。故卫满逃出塞渡𬇙水。涉何渡𬇙水驰入塞。然则其在辽东无疑。以荀彘出兵时事推之。鲜兵必不能渡𬇙水入汉塞。而乃云𬇙水西军则𬇙西似是鲜地。彘破𬇙上军进至城下。则自𬇙至平壤似不遥远。然则当为今鸭绿江或清川江。以胡注及唐书推之则又当为今大同江。以百济始祖定疆域推之则百济之境。出入于今杨广之间。又当为今临津或汉江。丽史则又指为猪滩。而布钱下陆之说。虽甚诞妄。今钱浦乃猪滩下流。则其以猪滩为𬇙江者。二说相合。诸书之错乱如此。诚难决定一处。余昔时曾见一书。云朝鲜之水皆称𬇙。犹中国北方之水称河。南方之水称江。今忘其书名。不能更考。而此言稍有理可通。姑记之以俟知者。

真番 编辑

三国遗事云前汉书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谓朝鲜旧地平那及玄莬等郡。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等两郡之地。置东部都尉府。其下注云私曰朝鲜传则真番玄莬临屯乐浪等四。今有平那。无真番。盖一地二名也。舆地胜览平山府注云按汉昭帝置二外府。以平那及玄莬为平州都督府。今府东牛峯县圣居山。即古之平那山。以郡得名。疑府即汉时都督府。今按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只载罢真番郡。而无设二府事。若遗事引他书为言则或有不可知者。今曰前汉书云而汉书无其事。其误明矣。昭帝纪但云罢真番。而地理志有玄莬乐浪二郡。无所谓临屯者。意当罢真番时幷罢临屯。而班史阙而不书。后汉书曰罢真番临屯。以幷乐浪玄莬。此可以补班史之阙文矣。旧史只据遗事载置二府事。而不知考诸汉书。证其有无者何欤。且遗事云平州都督府。东部都尉府。而旧史乃于东部之部。改之以府。都尉之尉。改之以督。名之曰二都督府。以讹增讹。其误转甚矣。西汉官制。有部都尉而无府都督。苏定方之平百济。乃置熊津等五都督府。遗事之误。岂因于唐事之习闻耶。遗事且曰通典云朝鲜之遗民。分为七十馀国。皆地方百里。后汉书云西汉以朝鲜旧地。初置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渐烦。分为七十八国各万户。今按通典与后汉书。皆无此说。凡遗事所记。多妄而难信。此亦可见矣。且遗事以平那为真番者。乃其刱言。而胜览承其说。以平山府东平那山证之。其说亦不是。按史记朝鲜传。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云。若使真番在今平山府。则燕必不能越朝鲜而略属。又按茂陵书。真番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临屯治东暆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云。霅县比之东暆。更远一千五百馀里。东暆今之江陵也。以去长安言之。今之平山当稍近于江陵。安得更远一千五百馀里哉。以此推之。真番意在今辽东东北遐远之地。而非今日我国之境也。是以乐浪等三郡所治。我国之人皆知其所在。而独真番霅县无可考。后人必欲求之于我境。宜其凿空而为之言也。玄莬郡自沃沮城徙句骊西北。所谓句骊。乃在辽山辽水之间。而应劭注玄莬郡故真番朝鲜国。然则真番以最远先罢。玄莬以险远次移。而真番旧境之近辽者。犹属于玄莬。此可征矣。汉辽东郡属有番汗县。番汗之番音盘。而真番之番亦音盘。岂番汗或是真番之旧境欤。

首阳山 编辑

按舆地胜览。海州有首阳山。而山上有城。称孤竹君遗基。故以首阳孤竹。为州之别号。而注其下曰隋裴矩传。高丽本孤竹国。本朝李詹云今海州。又辨之于其下曰大明一统志。永平府西一十五里有孤竹国君所封之地。府城西北有孤竹三君冢。伯夷叔齐庙。此为孤竹国明甚。裴矩岂以夷齐东夷之人而云然耶。詹以海州为孤竹。未知何所依据云。以余意度之。裴矩李詹之说及一统志所载。皆不可信。盖矩揣知炀帝有开边之意。故作西域风土记。唱导炀帝。以至亡天下者也。其曰高丽本孤竹国云者。以地理志云孤竹国在辽西令支县故也。高丽之地。尝出入于辽东西之间。故人称之。其意以为高丽亦古中国之地。可取以郡县之也。岂必知海州之有首阳山而云然耶。詹之以海州实之者。以海州之偶有首阳山故也。我东之无文献久矣。詹亦安得独有所考据者哉。且孤竹者。夷齐之父所封之国。首阳者。夷齐叩马之后饿死之地。则其地之非一处明矣。今胜览首阳山上之城称以孤竹遗基者。其诬罔附会。岂非可笑之甚者乎。且地理志所谓孤竹国之在辽西令支县者。亦不知其必信。而括地志又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两书之说。已相迳庭。一统志所载永平府。又安知其必信。而胜览乃称此为孤竹国明甚。古今传记之难信。非徒东国也。中原亦然。马融曰首阳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曹大家注幽通赋云首阳山在陇西。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寺。今在偃师县西北。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记正义曰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即夷齐饿死处也。以此观之。中国诸书所载。又安可必信而以为明甚耶。且不度事理之如何。而偶得中国之一书。不知其无稽而必欲从之。则不特此也。史记注杜预曰梁国蒙县有箕子冢。然则又将以平壤兔山之冢为非矣。将安所适从耶。

岭南杂录 编辑

壬寅二月十八日到玄风。曾闻玄风士人郭泰载。乃郭存斋䞭之养曾孙。守静读书云。问诸邑人则赈恤监抄有司中所谓郭泰亨者。乃泰载之兄云。余使泰亨传言于泰载。将于去路历见。十九日行十馀里许。历入郭泰载家。泰元,泰亨,泰载,泰道兄弟四人出见。泰元设食数器。行酒数巡而罢。泰载形容枯槁。真所谓山泽之癯。而言语气度。颇安详。静修可人也。泰元语多轻飒。无足采者。然余问道内人才谁为最贤。答曰卲子云一人之生。当千万人之生者。圣人也。以此言之。合千万人之智则可以当圣人也。到今世道日降。人才日下。一人之生。当数十人之生者亦少。自朝家如欲收拾人才。唯当广收诸人。博采众智可也。至于拔萃出类之才。未之闻也。余仍谓泰载曰闻尊刻意笃志。专业古人之书。必有发为著述者。倾盖相许。不可以疏外自居。敢请一见。泰载固辞不出。仍出郭存斋遗事一卷。一时名人。或为祭文或为碑碣。称道甚盛。泰元言存斋平生。多有著述。而临难死节时。尽逸于兵燹。其遗诗三首。得于他人家云。其题皆云次人韵。一曰至理从来不待繁。一般西觉厌烦喧。疏家傥未明归趣。后学何由透圣言。二曰庙堂平昔讲经纶。此日男儿有几人。沧海血流腥满地。临分相勉在成仁。三曰别后干戈阻。何由问好音。行藏独倚处。须记岁寒心。观其下二诗。可知其胸中早办一死。可谓非苟言之。亦允蹈之者也。余又问泰载曰朝廷忧劳民事。至遣御史。而余以不才。当此重任。且未谙本道物情事势。未知何以则可。且道内之人。闻朝廷下送御史。则必预自相议曰御史如是则可。如彼则非。所谓如是如彼之论。愿得闻之。泰载曰道内荐饥。公私赤立。即今民命之尚得保存者。亦是朝家及本县城主轸念抚摩之德也。然念谷物将尽。无可以继之。御史若宣布德意。使饥民虽至于死亡。不以为怨则可矣。至于转移谷物。以无为有。推羡补不足。御史必有素定之计。草莱跧伏之人。何敢知也。

到晋州。闻河义兴弘度居在德川曹南冥书院下二十馀里许。欲与相见。三月一日夕后。到河义兴家。河公出延而坐。厖眉皓发。颇有古朴真实之风。仍问赈恤可行之策则辞不知。问乡人所欲愿者何事。答曰乡人无他愿。唯欲朝廷数遣有风力暗行御史耳。问大同法便否。答曰若行大同。凡物皆当贸易。贸易当使官吏为之。其间侵责小民之事必多。若然则小民必尤困矣。仍请见所著文字。则出示本州牧使赵锡胤碑文及继庶母中服丧不服丧辨。且问朝政得失。则云凡世间事。跧伏之人。何能闻何能知。第似闻近日历法乖错。以外夷妖诞之法。废万古常行之规。是可叹也。凡二十四气。例为次次渐退。以至闰月。而今时宪历则二十四气。或进或退。大非古法云。余曰小生亦闻此法。虽未知恰当测候。而亦非元无意义者也。自春分至秋分之间则日轮躔次近北。故自下视之。其度阔远。自秋分至春分之间则日轮躔次近南。故自下视之。其度狭小。虽二十四方位各有其处。而天形圆而日轮随之。故日晷长短。以此有异。而节气之或进或退。亦由于此。是以时宪历法。自春分至秋分之间。节气亦长。自秋分至春分之间。节气亦短。而至于两至则古历今历未尝有异。未知丈细考及此否。河公曰仆非知历法。只见尧典注释。素知节气渐退而成闰。今见新历。有骇前闻故云矣。槩观河公颇淳谨读书之人。而似无发用之才。且己老病。不堪为世用。然深藏自修。教诲后进。左右列侍。有俨然气象。亦可敬也。余问道内人才可用者。则以陕川士人裴一长。德川书院下居朴㬅。草溪居前县监权克敬。固城居前监察李德耇为荐。而裴朴以学行。权以吏才。李以直道云。

到安东。往宿寿洞丁生时栻家。丁生云此村山势周遭。大川前回。极是名村。壬丁年间。天将出来。来到此处。问曰此地当出天下名人。未知曾前何许人居此地。邑人以上洛公金方庆对。天将曰此一国名人。而非名天下者。更有何人。邑人曰此外未有功业声名过上洛者。天将曰若然物华天宝。亦足当人杰地灵。未知此地有可称奇卖否。答曰此地人善织龙文席。一国之最。而每岁亦贡天朝。未知此亦应地理耶。天将叹曰然。凡物名天下者。非宝而何。山川明丽。以有此故也云。其言极是诙诞。而录之聊以广异闻。丁生又云我国所产石硫黄。杂于沙土。不能用。若与牛猪等肉脂。交合镕化则可以去滓。试之良验云。硫黄乃军需最切者。贸于外国。每患不足。此言如其果然。可闻诸掌武备者也。

到荣川。旧闻本郡字民楼下。有金生书白月栖云㙮碑。就见之。碑石犹完而刻画刓缺。殆不堪模打。碑石旁有刻小志云余少时得见金生笔迹于匪懈堂集古帖。爱其龙跳虎卧之势。而传世恨不多。及来于荣。闻邻邑奉化县有碑。独存于古寺之遗墟。金生之书也。余惜希世之至宝埋没于草莽之间。而无人收护。野牛之砺角。牧童之敲火。咸可虑也。遂与郡人前参奉权贤孙共谋。移转而安置于字民楼下。缭以栏槛。固其扃户。苟非打模之人。使不得出入。恐其妄有犯触也。由是金生之笔迹。广传于时。而搢绅好事之徒。争先赏翫。噫。千百年荒谷之弃石。一朝输入大厦而为世所宝。夫物之显伏。亦有其数欤。余虽才能薄劣。不及昌黎之博雅。此物之遇赏则固不异于岐山之石鼓。夫岂偶然哉。正德四年秋八月。郡守洛西李沆记。朴讷书。余观其石极厚。后面想必有所刻。使人覆而见之。题云新罗国石南寺故国师碑铭。后记门下法孙释纯白述。末端大书云显德元年岁在甲寅七月十五日立。字体酷肖金生。而缜密不及。且是下面久当地气。讹缺益甚。中间多有不可辨志之字。邑子云壬丁年间。唐人来此久留。昼夜模打几数千本。时当日寒墨冻。故加以炽炭。因此多伤。其后熊天使化之来也。未渡江前。先送人乞白月碑印本。朝中诸人不知碑石在于何处。更问天使。始知所在。别送差官。印出以赠云。东人之不好事不好古。可谓甚矣。嗟乎。所谓朗空大师。不知何许释子。而乃托金生之字。使其碑文传诸久远至今。而且流入中华。为天下绝宝。凡人之欲传于后者。顾不可慎所托耶。欧公所谓浮屠老子诡妄之说。特以字画之工。不忍遽废者。信然矣。且念安东之龙文席。犹能专山川清淑之气。则今此一片石。虽顽然无语。不见声色臭味之可乐。其光价之贵重。非特百倍过而已。然则此地之流峙扶舆磅礴。其亦锺精于此。而更不得孕育人杰。为世之瑞耶。抑何其寥寥也。且观李公所记则其时盖覆深檐。可谓至矣。今则委诸鼠壤之中。所谓栏槛扃户。无复存者。其为销铄。反甚于敲火砺角。著手摩挲。令人兴感。后到星州。与尹牧使衡觉语及白月碑事。牧使言某人曾为荣川守者。以亲旧多请印送白月碑。愤其为邑弊。乃以碑石所置之处为马厩。使粪壤堆积。掩埋。人不得下手模打。碑石之多缺。栏槛之尽毁。在于其时云。且有一事与此相类者。牧使曾为襄阳府使时。求得韩石峯安平诸人书。且得宣庙御笔。命匠梓木以置。递归之后。有一府使。于出官之初。即使吏取刻本板积置庭中。以斧斫之。加之以火。座首进拜。且请曰城主必以印本乞丐之多为苦。有此焚烧之举。其在省弊之道。实为恰当。而其中一板。乃宣庙御笔。亦使斧斫火烧。极似未安。民请取去民家。不贻官中之弊如何。府使曰果是御笔则焚烧未安。置之库中地排之下。使人不得易出。且使速朽可也云。人情之乖异。乃有如此者。余闻此言。其人之愚智贤不肖。有不足多言。而足为客中一笑之话柄耳。且念张仪受笞于楚相。范睢折胁于魏齐。孙子膑脚于厐涓。人犹如此。物何足叹。昭陵兰亭。断轴于温韬。广明菩萨。被烧于黄巢。而后世之人。犹能传而翫之。不为泯绝。则物之神宝。自有鬼神之㧑呵。岂一时人力所可得磨灭耶。此足为白月碑慰辞耳。

到义城。壁上有英宪公金之岱诗。云闻韶公馆后园深。中有危楼高百尺。香风十里卷珠帘。明月一声飞玉笛。烟轻柳影细相连。雨霁山光浓欲滴。龙荒折臂甲枝郞。因按凭栏尤可怕。此乃本邑太守女子发狂所诵而传世者。句语清奇。真可以动鬼神矣。后到清道郡。有古事屏载英宪公事。儿时为父替戍北方。所枕楯鼻题以一绝。有忠孝可双全之句。为赵冲所赏。拔军还。擢科状元云。公闻韶阁诗所谓龙荒折臂甲枝郞因按凭栏尤可怕者。寻常未解。见此始知龙荒折臂。指征戍时事。甲枝郞。犹言状元郞。因按凭栏。言因按察本道。来凭此栏也。虽未决知其果然。而聊以记之。以为质问之资。

星州先生案。有所谓诸末者。问诸尹衡圣则云丙子乱后久居此地。闻此人事甚详。此人乃固城常汉。因壬辰乱。猝起击贼。所向无前。与郭再佑并称。而声名且出其上。朝廷特授本州牧使。未久身死。功业不大显云。且言当交锋对垒之际。勇气轩轩。须鬓皆上指如猬毛之磔。贼人望而畏之如神云。嗟乎。朝廷方有求访人才之命。而尚不得一人可以塞吾责而应上须者。不知今日更有斯人否。然苟非当乱时自见其才。则余虽一日十遇。无以知其所蕴如彼。余虽幸知而闻诸朝。朝廷亦无以信其果然而必用。其必终于埋没而已。尹衡圣即牧使之弟

北巡杂录壬子十月 编辑

梁巨水。古有守护石城。遗址尚存。当四山两水之间。有高阜起于中间。足以凭险。颇有形势。村人言光海庚戌年间。姜弘立以御史还朝。启以为本地在内。无看望之事。设守护无益而罢之云。以余意度之。自自作,仇非,鱼面,江口,神方,庙坡,别害。皆是内地。而亦设堡镇。何独于梁巨。以内地罢之耶。自别害至咸与。殆四百里。若有急报。命令之通。其不在此耶。此殆与汉后主时罢阴平守兵。同一误著耳。

到别害镇。余平日每以国家弃四郡。以别害为边境为慨恨。壁上有韩西平所题。云国家罢四郡。西北始设古哈,别害以下诸镇。崎岖偪侧。常有蹙国之恨。今到感怀。次壁上韵。孤城新设几年过。直北关防此一涯。征马有时衔白草。戍兵无日解黄花。三江地薄居民业。四郡墟荒杂虏家。长恨圣朝空蹙国。雄心无柰白头何。万历癸丑孟夏。韩浚谦书。余亦有感于斯。自别害西逾乌蔓岭。不过二三日及厚州鸭江边。乃曾前胡人所居之地。若不复设厚州。则别害不足为藩篱之固。咸兴殊可忧也。

甲子燕行杂录 编辑

馆中愁寂。取见册铺所卖小说。则借陈亡后衣冠子孙不仕于隋室者为之说。而作诗曰民间定有刘文叔。世外那无张子房。又见一画厨画天子与宫人宦官随四时淫乐之状。而其冠服皆清制。末题曰成化二十二年太平游乐之图。乃是假托成化。实讥当朝者也。人心所在。抑可知矣。又见钱牧斋谦益与人诗云请看典午阳秋例。载记分明琬琰垂。又云知君耻读王裒传。但使生徒废蓼莪。如此等作。镂板流布。不以为罪。岂北人无文。见之而不觉耶。

谚曰百闻不如一见。岂不信哉。我国之通中国。亦已久矣。上自公卿下至舆儓。踵顶几相接。其所传说。疑若可信然。亦多浮辞驾说。以相蒙蔽者。曾闻此地筑城之砖。其大如衣笼。其筑之也。小头向外。长体在内。冲车火炮不可坏破云矣。今见一路小堡重镇。下邑都城。皆筑以砖。而比我国之所造。无甚大小之差。本不如衣笼之大。而且其所谓头向外体在内者。亦讹也。且闻中国册板之模刻。皆用黏土。若欲印册则先备纸地。以纸之数。计印件之多少。刻首张。搭以数千百本。毕印之后。随即平削其所刻。继刻第二张。又印满其数然后继刻第三张。以此印势虽广。无藏板之处。至于通报之逐日印出者。亦用土刻云矣。今者细闻此处人言。则册板例用梨枣二种木。元无土刻之规。至若通报则以活字印出。故字有高低。而墨有浓淡。均板匆卒。排行横斜云。检之果然。

丙寅燕行杂录 编辑

有吴从先宁野者。近年作小窗清引书。其友王宇序之曰处世至此时。笑啼俱不敢。论文于我辈。玄白总堪调。观其托意。似非无心者。

丰润县有谷文张。自称能作诗。相对题赠曰。知己天涯何处寻。相逢邂逅胜遗金。初瞻侠举驰风雨。再接清谈静瑟琴。海外扬帆多少路。渔阳短榻共谈心。匆匆车马明朝别。别后秋风不可闻。余问末句闻字非失韵耶。答曰非失也。然当改秋风不可闻。改以何时再续吟。观此人诗。不成文理。无足道者。但即今中国语音。侵覃盐咸等韵。与真文元寒等韵。混作一音。故至于作诗。亦通押而不知其为失。非独此人诗为然。路见册面壁上。多有其比。因此论之。我国人三韩以前。学字音于中国。后来只从册子上传习。与日用语音。不相交涉。故年代迁易。方言虽变。而文字则尚存旧音。中国自五胡以来。夷夏相杂。语音日淆。字音亦随而讹误。此必然之势也。今萧肴高及尤韵。一字音皆作二字音读。侵韵与真韵混读。入声作去声读。皆必非中国本音。至于歌麻二韵。古通用。故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今汉音则歌韵与麻韵大异。读我字与我国吾字音同。读河字与我国湖字音同。今当以我国音为正。而谿谷张公不察于此。乃以我国人不知中国歌麻之异音通用于押韵为讥。不几近于随人悲喜者耶。

录许察访言 编辑

许察访𤊟来过。谈间云天下之事。快莫快于与人以物。闷莫闷于乞人之物。吾平生艰食。每不免乞人之物。其闷可知。以此八十为马官。奔走尘埃间而不辞者。欲免乞人物之闷也。自上年八月除职以后。以官廪为一家命。更无一分假贷于人者。此吾老不辞官之意也。且曰生世日久。惯习人情。人之好文喜学者。百无一二。以此对人而无可言。披阅书卷则虽不使去。辄自引去。书卷真是逐客之物也。

录答备局堂上语 编辑

丁亥九月初一日。备局有司堂上。以庙堂意来问曰都城筑役。判府事李濡为右相时。以为训局禁卫御营守御摠戎五厅。以都城周围。定限分授。以为随毁随补之计。而训局等三军门则自有军兵财物。可自本军门担当。而守御厅既有山城修补事。又难更为都城筑役。摠戎厅既无留京军兵。又无财物。故每有筑役。辄请备局。别为计给。实难长为应副。五军门中除守御摠戎两厅。只令三军门改定限。分授担当筑城宜当。磨炼节目。将为入启之际。因事解职。不及施行矣。右相李颐命顷日陈箚。请依其磨炼施行之意。询问于诸大臣处之。启下备局矣。以此历问于诸大臣。则皆以为依右相箚举行为当云。故来问云。余答曰守御摠戎厅之除其筑役则宜矣。至于三军门中训局则吾久为提调知之。军兵保布。每因年凶减捧。故本军门年例用道。亦且十分不足。每以户兵曹所贮启请移用。禁卫营吾亦曾为大将知之。当初节目以十哨军上番炼习下送事定式。而其后亦多以年凶裁减保米。以无食之故。折半以五哨上番。御营厅亦一体应为上番炼习之军。亦且折半不得上番。而乃于筑城物力。长使担当。其势实难。且军门设立本意。欲炼习技艺。精备器械。以为他日舍死命御敌卫国之计也。今使此军不定期限。长为土石之役。岂是设置军门本意哉。且禁卫御营两厅减番保米。设或有若干馀存。器械之造成。军兵之赏格。费用亦必多端。似不可移用于城役矣。且五军门分授时。定限既广。今使三军门当之。则其限想必尤广。其役岂不尤重乎。且都城之随毁随筑。以军门言之则虽为重役。以都城言之则百年内难望其尽为完城。欲为百馀年后完城之计。目前先使三军门既竭其财物。且使宿卫军兵长为科外之力役。厚招其怨。其为得失。岂不悬绝乎。吾意即今都城修补之役。缮工监役受价于兵曹。募军为之。所谓监役。以初入仕之人。甚不解事。兵曹给价。每以减数为主。故其所补筑。甚为不似。才筑随圮。无有巳时。今若自兵曹计价出给于军门将校辈解事者。使之监督坚筑。而大将亦为检察。则所筑之坚固。必胜于缮工监役之所为。而崩颓之患。亦必不如曾前之频数。至于三军门担当筑城。则非但决不可为。亦将决不可成矣。且念朝家若以都城城守之计。为必不可已之事。则勿问民怨。勿问费财。举一国之力。期必于一年二年之内。虽有他弊。其事则庶可成矣。今欲不动民力。只使京军门当其役。不限年月。不计迟速。则勿论他日得力与否。其事岂有可成之理乎。且愚意今筑都城。设若金汤。异日脱有不幸。大敌入境。将近京城。则上下人情。必不但恃都城之坚固而晏然不去。此必然之势也。设或不去坚守。而敌兵四围。则到此地头。一国尽入敌手。国家之所保者。只一城内而已。围城中军民。凡有役无役。男女老幼。皆仰食于国家。必无继粮之理。且都城乃是油滑奸民之渊薮。国势弱而贼势强。则意外难言之变。必将不日而作矣。以此言之。都城事势。只可为平时防限巡警而已。如或为敌所围则必不可守矣。且伏想祖宗朝创筑本意。都城之如是包络广阔焉者。其非城守计。决然可知。如何如何。

馆学儒生讲读节目己酉秋大司成时 编辑

馆学生年二十五岁以下十八岁以上。并系弟子籍。而二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自愿系籍者亦听。

孟月初一日入太学。诣大司成前。定三朔所读书。庸学论孟诗书易春秋。从自愿置簿。每朔一卷。

后孟月初一日入太学。诣大司成前。请讲所读书临文。每卷抽签一处。大文音释注音一遍读讫。大司成举文义。每卷三处讲问。诸生于所读卷内。或有疑难处。亦许自为质问。讲解讫。又定来三朔所读书。置簿而退。其中不成句读。不晓文义。卤莽尤甚者则别为置簿。又过三朔后使之追讲。

三朔三卷外。或自愿幷读四五六七八九卷。一二年内欲毕讲四书三经者听。或春等兼讲夏等书。夏等兼讲秋冬等书。而得其暇月。以为课习制述之计者亦听。

自愿背讲者听。别为收栍。计其通略分数。

每季月二十五日。应讲诸生书举案。馆生送馆。学生送本学。馆学下人收聚。呈于大司成。大司成通计其数。一日各五十人。分排列名。预为知委。俾无诸生来待经日之弊。

诸生或于孟月初。有故则应讲举案。某日有故。预为悬录。以为推移分排之地。孟月初如有病故。不得来讲。则仲月初一日呈举案追讲。仲月又有病故。则季月初一日追讲。大司成虽或有不得赴坐。兼司成兼司艺兼直讲中二人参坐。则一体许开讲。

年终通计背讲画数。满二十分者五人。许赴式年会试。所讲不满六卷者。限一年不许科举录名。再巡不通者挞楚。三年后通计所讲。不满十八卷者。不通六巡以上者。限三年不许科举录名。

又三年后通计。如前不改者。永削儒籍。在丧者不在此限

诸生所读书庸学论孟诗书及或易或春秋中七帙俱毕后。除弟子籍。

录餐松叶方 编辑

青松叶新摘者一斗。太三升炒熟。和叶共𢭏。未干即成细末。以细筛筛出湿末。冷水半甫儿。和末一合飮之。清香满口。顿失苦味。以白汤米飮温服则尤可耐饥。一斗叶三升太。可作末一斗馀。而一斗末可作百人所飮。如无太则稻粟黍稷等杂谷米炒合作末皆可。俗方𢭏叶未成末。阴干更𢭏成细末。故其味既甚苦口。且干末虽细。和水成麤。入口粘凝。飮下不快。而湿末则当其初筛未干之时。其味已极轻清。虽成干之后。亦无味变粘口之患。且作末必极细乃好。重筛益胜。太方言大豆。甫儿方言小锺。

论白轩晦谷西溪辛卯三月四日口呼 编辑

白轩墓表。西溪志文。晦谷碑追记。吾皆欲为之。而以病未果。今将死矣。日后如有以为吾有所畏忌而不为则非吾志也。今虽不得删定作一段文字。略识吾意以为后观。

凡人为其先世。得先生长者片言只字之褒。则感结幽明。奉为金石之音。故立言者一字亦不敢轻施于人。重此故也。虽以张说憸邪小人。既为姚崇有八柱承天之语。则其后不敢更言姚崇之短。今清阴之孙文谷之子。乃敢一反其父祖称扬白轩之语曰。心中虽本以为非。口头乃作此虚言云。是以张说之所不忍为者。处其祖与父也。白轩是非。姑舍勿论。此岂非人道之大变乎。虽然彼之取证托重者在于栗谷。栗谷亦非耶。曰不然。前后之言。有时乎抵牾。虽圣贤亦或有不免。有若科儒四书疑题所云圣贤前后之言有不同为问者也。此事则有不同。开口之时。其为不是。先自知之。犹且姑为是言。以待他日始发其意。其潜藏于幽暗。闯发于显明者。真回邪之情状。岂若栗谷言人得失。时或不中。而心体本自光明者耶。且人之视其父公为何等物。而已反甘为仇役。撑眉弩眼。欲张一人之掌。遮得一世之目。其为夏畦之病甚矣。此外有何足诛焉。且论人时。或不能无抑扬。而奏御及挽诔之作。盛称忠孝大节。祥麟威凤。其后无他端。而乃以老不死孙从臣拟之。未知为忠孝为麟凤之后。更有别得罪者耶。以白轩坐地事势言之。三田碑文之作。元无不可。设或曰不能无失。比之谿谷。不啻轻矣。宋相乃于长鬐围篱中。作谿谷碑文。极有称道。其文至于流入禁中。何白轩之当恕而不恕。反贬薄之至此。何谿谷之当罪而不罪。反推尊之若此耶。然则此事用意。本非难知。自初至终。无非所以为己私操纵之地。其是谿谷非白轩。意各别有所在。而借为话柄者耳。其于原头本是非。何尝有毫发之念及者耶。且文谷本意。未必如此。而其子务欲取媚于毁其父者。裔孙之意。虽彼为言罔极如斯。反自托师生之教戒。自幸唾面。不拭而自干。不敢少有所违忤。实有他人不忍闻者。此其意本欲为其父藏一时之拙。御人以口给。节次推排。幻弄其父。虽至于迷天之罪过。亦有所不惮。岂不大可痛而深可哀乎。夫巨室者。一国之所同慕。而逆理悖常乃如此。巨室如此则举国其终免胥溺之祸耶。宋相平生所执者。以排尹鑴为大节目。尊明朝为大义理。以此事或关于排鑴则虽世所称儒宗。平生许以为道义交如尹执义者。严辞峻斥。不少饶贷。而晦谷之斥尹鑴。在于宋相当身之右。以事理计之。固当负荆诣门。乞罪于晦谷之不暇。而非但身不见贷。反疾恶之甚于私仇。事或有关于尊明朝。则虽以禁立溺之闵汝老。以一番不举于政目。斥退吏判。晦谷之雪窖三年。比之汝老寂寥片言。不啻泰山与微尘。而晦谷亦不得以此得宋相一毫之见容。以此论之。宋相平生执以为爱憎。本不在于尹鑴之斥不斥。明朝之尊不尊可知也。唯是西溪事。此兄平生所为。高处太高。低处太低。虽赋得一副当直肠子如此之好。然其所谓太过处。虽以弟之亲兄重兄爱兄高兄之心。亦不能不终以为太过矣。且思辨录中以先儒论性不论气为不备为不是。涵养省察中涵养一段工夫可废云者。皆不然。至于心意之因性中直出来者。虽于事理为非。亦可谓思无邪。此等理气心性之渊海。诚难容易措说。今欲举其非而非之。举其是而是之。则其势或将至于并其长处好处而删没之。此是吾兄末年极意硏究。自以为深有所得者。不论其是非得失。大汎说过。亦非所以为吾兄作志之意也。但弟平生素深服吾兄之直心肠而已。以此亦深知兄之流出直心肠者为言。实无一点拖泥带水挟杂其私者而已。由此言之。出于兄者设或少有乖于事理。设或少有出入于先儒之言。然其所谓流出直心肠者。深为过服之根。故亦未尝以为过也。如兄等辈人。岂尝复有于古今天下乎。虽谓之古今天下。唯兄一人亦可也。且西溪兄所以得罪于当路者。全由白轩碑文。及其子泰辅之文集。所谓思辨录。不过是箧笥暗草中语。其得罪之本根。本不在此其中。设或有文字之得失。皆不足为言矣。若以后人轻有移动于前人之言者为之罪。则欧阳公之以系辞为非孔子语者。司马光之疑孟子。其为得罪于圣门。宜若不止思辨录中一二句语之差违而已。然欧马两公不但不见罪于一时。至于从参圣庑之享。后世公论。亦未闻以为过者。然则论西溪得失。只可于白轩碑文定之。思辨录自是过空之浮云。夫欲以为罪者则在此。而托以为言者则在彼。此真意在东而言在西。心口不相应者也。凡此等言论风旨。有所师承者远。岂但一时一人之罪也。若使本心稍明而不为世道所陷溺者见之。则所谓思辨录是非。本可一笑而麾之。何足多辨乎。

此文有若窦婴,灌夫,田蚡三人之合为一传。吾病甚临绝。非但有难各立文字。且此三公家事。相为终始。相为交贯。凡今日朝廷是非之颠倒。党论之横溃。枉直之不分。皆由于此。后人若欲知今日朝廷之纷乱。必合此三传而观之。可得其全矣。且吾死后送此文于三公家。如不欲用则置之。如欲用之则有难立界限分彼此。有难只拈出为本家言之者用之耳。用则用其全。不用则亦举其全而弃之为望。晦谷家所请。乃是碑文后记。而雪窖立节赐谥恩典。不及举论。不可以此为碑后追记。且不论平日文章高下。其于作文集序。亦不合格。虽然蠖屈龙伸。其事自为重。文章得失。只待千古之有眼者。斯亦足矣。今虽不细论。亦无不可。如何如何。

虽曰私文。是世道危乱之本。故三十年位在大臣。不可终无一言。虽曰为世道。身负人臣难容之罪。既不敢显言公诵于朝廷。则身死后以私书汲汲示人。亦非惶缩恐惧之意。必须丧毕然后始示于乞文三家为可。虽曰弊帚。亦曾享以千金。吾身后世道设或有中间变易者。文字设或有分明错误处。为吾子者。不可删添其一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