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沙先生文集/卷十六

卷十五 芦沙先生文集
卷十六
作者:奇正镇
1883年
卷十七

杂著

编辑

理通说

编辑

理通气局。先贤盖有此语。而吾友信元论理之说。理通二字。终始头戴。可谓笃信先贤矣。但恐信元之所谓通。非先贤所言理通之本旨耳。请陈肤浅之见。以俟明者之或有时而裁择焉。大抵物有动静而理无动静。物有多寡而理无多寡。物有生死而理无生死。有动静。有多寡。有生死者。谓之局。无动静。无多寡。无生死者。谓之通。泛论若此时。信元之见。恐亦无以大异于我也。但未知诸般无字。特言无其事耶。抑曰无其妙耶。若以无其事。而遂曰无其妙。则天下岂有无源之委。无根之支。无体之用也。然则森罗万象。依旧是有。乌在其理之通也。呜呼。吾所谓真理通。乃在此处。非若信元之所谓通也。动者静之反也。理之妙无闲隔。不离乎动而所谓静者蕴焉。不离乎静而所谓动者藏焉。非如物之动静各一其时。此动静通也。多者寡之对也。理之妙无彼此。不离乎一而所谓万者具焉。不离乎万而所谓一者在焉。非如物之多寡各一其形。此多寡通也。死者生之变也。理之妙无先后。不离乎始而所谓终者定焉。不离乎终而所谓始者完焉。非如物之生死各一其情。此生死通也。相反者若是。相因者。又可知矣。若是故谓之通。通故谓之妙。妙故谓之理。此乃上天之载。本然之体。不以人力有加损。岁月有盈缩。故万化由此而生。不舍昼夜。虽无闲之微。莫非全体者也。信元之为理通。异于此矣。其为说曰。单言理则有一理。无万理。故万物之理。皆非本然完具。必以气加味添材。所谓理者乘之变化然后。方成万理。一物生生则一理方始生生。一物消灭则一理随以消灭。信如信元之言。则动静相猜。万一相妒。生死相仇。其不通甚矣。特以其能乘气变化。圆通不拘。而谓之通。其头脑之丑差。舌弊而不见听。寘之勿复道。姑以事势语脉言之。本体之不通若是。何以能圆通于发用。藉使圆通。未足以偿其上一半之不圆不通。槩而命之曰理通。未为名实相称也。况理既无本然不可易之妙。不过气存与存。气亡与亡。则所谓变化者。乃气变化而理亦与之变化。所谓圆通者。乃气圆通而理亦与之圆通。是乃气通也。非理通也。夺通归理。以局命气。为气者不亦冤乎。先贤之意。决知其不如信元之言也。信元尝有诗曰。理通一语精。能醒千古醉。其意思岂不伟然。而不幸知见误入。将使先贤一句语。反醉一权信元。呜呼惜哉。

答人问第一

编辑

有问者曰。盖闻理本一。因气有不齐。乘之变化。始生万理。信乎。曰子之言似矣。但未知所谓一者竟何如耳。窃尝闻之。理也者无盈缩。无先后。一理未为寡。万理未为多。是之谓无盈缩。不以有是物而存。不以无是物而亡。是之谓无先后。有见乎此。则所谓一者。可领会矣。人一也。筋骸发肤。各各具足而后。方成一人。木一也。根干枝叶。各各具足而后。方成一木。彼形器者犹然。矧居于无形而为万有之本领者乎。故曰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及其生出万象。依旧成就一个本相。故曰万物一太极。妙矣乎。

答人问第二

编辑

然则乘气变化之说。可废乎。曰否。若从源头论。一理之初。万有已足。如种著土。不得不生。故万有之气。由此而生。若就流行看。有一物方有一理。有万象方有万理。有若乘气变化而旋旋生出。善观者知其为流行边说话。不执言迷旨则可矣。若迷厥旨。以为理本无准则。东西南北。惟气之从。是理不为气之主。反听命焉。不亦左乎。天下未有无种而生者。理乎理乎。其万有之种子欤。

答人问第三

编辑

万有之根于理。既闻命矣。敢问人事之不善。亦根于理而生乎。曰善乎其问之也。不善者。善之不直遂者也。不善亦安有别根乎。善之不直遂。有或掩闭激荡震撼者矣。天物之以掩闭激荡震撼而夭阏者亦多矣。上天无心。因其材而笃焉。故此理无不直遂者。人事不然。以一己之私。增减天物。于是理之不直遂者始多矣。仁不直遂而为贪吝。义不直遂而为残忍。礼不直遂而为谄佞。知不直遂而为邪谲。以其害于善而谓善之仇敌可也。以其本于善而谓善之孽孙亦可也。是果外此理而别有根柢乎。曰理本可直遂。而有不直遂则听命于气固也。曰此不知理之过也。理者种子也。但有必然之妙。非有能然之力。以其有必然也。故可直遂。以其非有能然也。故或不直遂。莫非理也。其本然则有在矣。惟圣人主于必然。以致其能然而后。本然者得矣。是之谓继天之所不能。深哉。

纳凉私议

编辑

诸家言人物之性。其归虽殊。窃意其所蔽一也。曷言蔽之一。蔽在理分相离。曷言理分相离。详诸家之意。一是皆以理为无分之物。分为因气而有。限理一于离形气之地。局分殊于堕形气之后。于是理自理分自分。而性命横决矣。性命横决。而论性始为天下裂矣。以肤浅所闻。分也者理一中细条理。理分不容有层节。分非理之对。分殊二字乃对一者也。理涵万殊故曰一。犹言其实一物也。殊非真殊故曰分殊言所殊者特其分限耳。一句两语相须为义。除一个不得。故说理一时。可知分之已涵。说分殊时。已见一之自在。初非沿理而下。添一料而方成分。溯分而上。超一步而方称理之谓也。有朱子两句语。最分明易晓。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即图解所谓冲漠无眹。而动静阴阳之理。悉具于其中者。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之目。即图解所谓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者。夫象数未形则未破之一矣。而其理已具则非分之已涵乎。形器已具则既定之分矣。而其理无眹则非一之自在乎。非有以离乎形器而其不杂乎形器者。善观者不妨其即形气而得之也。此所谓太极之本体。有见乎此则理分非对峙相碍之物。而二气五行男女万物之各一其性。玆乃一太极之本色者。不待辨说而自明矣。苟以理分为两截事。则一与殊之相反若冰炭。其辽绝若天渊。层级横生。各占一位。以为本然。而同异之论。纷然而起。信斯义也。吾惧一是儱侗无物而不足为一原。分亦临时排定而不得为本分。同异犹属第二件事。其于实体何如也。此所以诸家论性。节节推去。终多难从者也。

象数未形一句。以言乎微也。形器已具一句。以言乎显也。若有两节矣。然物自有始终。理本无成坏。实非有两事也。天下无离气独立之理。分殊之外。曷尝别有所谓理一者耶。须知只此分殊便是理一处。分殊之为一理。亦无甚难晓者。如屈伸翻覆一手也。行住坐卧一身也。屈伸时一手。翻覆时又一手。而谓有两手可乎。行住处一身。坐卧处又一身。而谓有两身可乎。理一之不外于分殊者然也。分殊之早涵于理一。亦不过由此而一翻看耳。设言此物之未始有。而必先有此物之理。万物之未始有。如一物也。万理之必先有。如一理也。是必有一手而藏屈伸翻覆者矣。一身而含行住坐卧者矣。如曰不然。则程子所谓冲漠万象。朱子所言已具先有处。不止一再。是皆何谓耶。此又可见源头一理。非无分之谓也。请复以一浅事喩之。今有一块铜铁。是一太极。可以为盘盂。可以为刀剑。是分殊之涵于一。所谓粲然者。非东边可为盘盂。西边可为刀剑则浑然。及其入盘盂炉而为盘盂。入刀剑炉而为刀剑。各得其本分之一炉。是气化各得其一分。是各一其性之分殊。是分也非临时排定。是本然虽为盘盂刀剑。而脱不得旧时铜铁。铜铁伎俩。依旧自在。是分殊中理一。初非盘盂刀剑之外。别有一块铜铁。是一太极只在分殊中也。惟理无对。岂有切譬。但其一与殊未尝相离。大槩如此。一而未尝无分殊而不害于一。其妙盖如此。是岂先有无分之一。后生因气之分。理自理分自分。如诸家之意耶。孔子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盖日用形器。莫非此理之所寓。而百姓识虑粗浅。眼中但见形器。更不见形器上面有一段事。圣人有忧之。分别个上下与人看。道器之说。于是兴焉。然上道下器。皆以形而言之。一形一理。即所谓分殊者。万殊一理之说。圣人初不数数然。何则。理也者不期一而自无不一者也。但能于万殊处。截断得道器分明。则理之不一。非所忧也。是以学者平生博文约礼。皆是分殊上工夫。而至于理一处。一以贯之一句已是多。易之卦爻彖象。皆是分殊上说话。而至于理一处。太极生两仪一语已是多。及至后世人之识虑益下。而后贤为人之意转紧。必待分殊明而理自一。则盖邈乎无有限极矣。且意圆而语滞。意阔而语窄。势不可以当句。竭尽两端。乃取理一分殊。常常双关说去。或以理气分双关。或以天命禀受分双关。或以一原异体分双关。每同一边。属之上一段。异一边。属之下一段。盖上一段。乃夫子太极一贯之旨也。下一段。即夫子形而上下之说也。夫子之所两处言之者。后贤一时幷举。盖欲学者识其原委彼此相形。去去来来。本体跃如也。后学乃反包罗不周。执言迷旨。往往以理为无头脚没著落之一物。悬在冥漠之闲。而中道被有力者驱使。仓卒排定成出万殊来。不亦误哉。不谓近世贤儒之论性。亦复近于此也。盖既以无分为一。则无怪其别立一层本然于本然之上。以为万物之一原。南塘以不犯形气。单指其理为第一层本然。无怪其以仁义礼智为因气各指之性。而有人物性异之论。南塘曰。天命超形器而称之。五常因气禀而名之。既以分为因气而有。则无怪其以人物同五常为本然之性。而偏全之性为非本然。有人物性同之论。寒泉诗曰盖闻心性闲。过占气分界。偏全作本然。气质当心体云云。噫。性异者吾非曰不可。而异处乃在五常之带气。则大本有所不明矣。不得不别立一原。则是理外有分也。遂主异以废同。则性即理也一句为虚语矣。性同者吾不曰不然。而以偏全之性为非本然。则是分外有理也。遂主同以废异。则性为有体无用之长物矣。理者一实万分。愈异而愈同者也。一而分。非实异也。异而同。乃真同也。两家之言同异。同异不相容若此。盖其所言异者是实异。而同者非真同也。

请试更详之。两层本然之说。盖仿太极图而差者也。其意盖以第一层本然。当图之第一圈。第二层本然。当二五以下诸圈。非不酷似矣。其实有不可者。图象从造化边说去。故就二气五行万物散殊之中。挑出其不可挑出者。以为公共一个本领。以下诸圈。即其本色实体。非谓第一圈与诸圈有差别也。乃若论性是人物边事。恰是太极未挑出时。在我则我底却是一原。在你则你底却是一原。不假人力个个圆足。其实又非有此疆你界也。何故无事中生事。必曰挑出一层然后。为万物之一原乎。前圣之于道理。虽不杂形器而言之。亦不离形器而言之。诗言有物有则。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皆是也。今言各一其性。则既不杂矣。复欲就其上面。拣出一层不杂者。则不几于离矣乎。然则离物而后有则。离阴阳而后有道。何其与前圣之意。不相似也。是必以为各一其性。已落分殊。已犯形气。不足以为一原。此性异之根柢。所谓理外有分此一项。最令人苦苦。分之不齐。于理一也何害。以分不同而嫌其理不同者。即翻手非覆手之说也。惟其有分。乃所以一。既未尝不分。又不局于分。理一正在此处。苟离了此分。无别寻理一处矣。原思之粟九百。公西华之粟一釜。是乃一心。苟离了此分。无别讨一心处矣。朱子曰。理举著。都无欠阙。言著仁。都在仁上。言著诚。都在诚上。言著忠恕。都在忠恕上。此活例也。以此例之。则言著一槁木之理。理便都在这上。言著一微尘之理。理便都在那上。又可知矣。然则槁木微尘之理。便是两仪四象八卦之宗祖。何故必摆脱分殊而后。方成一原乎。分之随形器而各正者。挑出而言之。容可摆脱。分之早涵于一理者。终无可摆脱之理。挑出亦何益矣。夫既以本然之不足于一原。而别立上层本然。则两层本然。差别显然矣。是果与图象之意同乎哉。理一既是无分之谓。则五常降为因气之性。亦次第事。此冤何时可雪。凡有是气。方有是理者。不过说得流行一边耳。若论实理之本然。则亦果以气为有无乎。费而隐之隐。微之显之微。无极之无。皆言其非耳目见闻之所及。非谓真无也。耳目之所不及。可会之以心。心若终不能识其何状。口若终不能说其何物。则与真无奚择哉。五常之在人。亦何尝有形象声臭。不过因用而推之耳。其在天地。独不可因用而推之乎。是故太极之本然。无声臭之妙。深探而究言之。则不过五常之理也。太极是五常之理。而五常反为因气之性可乎。本然云者。对今始然之辞。五常之德。匪今斯今。本来已然。故谓之本然。若先有无分之一。后生因气之分。则乃本不然而今然者也。犹复以五常为本然者何也。天命为本然。而五常为气质。遂庵曰云云。南塘曰。此与元震三层之说同。亦一串贯来说不去处。天之所以命人物。五常之外无佗焉。五常被气质所占。则天命乃虚壳子也。虽加以本然之美称。毕竟果是何物乎。天命不可据以为性。故所占不得不落在气质。此甲边议论。所以难从也。至若乙边同五常而说本然。是著实的一原。不比甲边超五常而立一原空荡荡地。故下梢层节之猥穰。不至如甲边之甚。而但以偏全非本然之说观之。却恐同五常之同字。已自带病了。曷谓之同。只五常便是同处。五常之随物而偏全。乃此理之本分。何可同也。偏全不同而犹谓之同者。如盘盂刀剑为铜铁则同之同。非以混同无盘盂刀剑而谓之同也。偏全之性非本然。离盘盂刀剑而求铜铁之说也。偏全形而下者。偏全之性。形而上者。形而上者。不得为本然。则夫子所言形上之道。只说得气质一边耶。故一个性也。自其分之不害于一。而谓之同五常可也。自其一之不外于分。而谓之偏全之性亦可也。虽其名言之闲。若有抑扬之势。而实如一幅布中。或经或纬。一人身上。有名有字。初非偏全之上。更有同五常之一位也。今曰彼为本然而此为气质。则是经称布帛而纬可菅蒯。名呼贵人而字曰皂隶也。奚可哉。天下之性。不全则偏。固未有不全。又不偏之性也。偏全皆非本然。则天下无一物能性其本然之性者。而本然之性。永为悬空之虚位。即将安用彼性矣。于是不得不质言之。曰本然之性。岂明德之所具也。崔叔固说。似此道理。真七圣皆迷之地。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正也。若与偏塞者。均之为非其本然。如臧谷之亡羊。则何正通之足贵乎。盖以无分为一。其弊必至于此。其以各正之性。为落分殊犯形器。不足以为一原。与甲边之议。恐无异同。玆又难从者也。总而言之。岂非理分相离之蔽耶。

偏全指善一边而言。善一边也者。如孔隙虽有大小而月光自若。盘盂虽有方圆而水性无恙。若此者岂不是本然。气质是兼善恶而言。兼善恶也者。如和泥之水稠清百层。隔窗之月明暗多般。以偏全为气质。岂不低陷了偏全。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人物偏全之性。君子亦有不性焉者乎。

朱子答徐子融书曰。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在气质之中。随气质而自为一性。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谨按性堕气中。自为一性之云。分明是才说性。不是性之义。乃气质之性之正释。而却以图说各一其性当之。恐非正义。或自是一说。断文取义。若执据此语。以各一之性为非本然。则未知其可也。朱子又曰。气质之性。二气交运而生。一本之万殊也。此段却无可疑。所谓流行边说话双关之下段。气质之性四字。虽与程张本意不同。不妨是自成一说。答徐书之本意。亦可以此傍照矣。

或有难之者曰。江门论分殊。自因气各指以下。诸先生之论。犹或歧而不合。今子乃言一原之中。已涵分殊。所谓如水益深。何乃以是而反疑旧论哉。其得罪也必多矣。曰一而未尝无分。殊而不害于一者。乃理之自然。命之所以不息。而诚之所以不遗。非吾之一时颊舌所能移易也。知罪一款。非吾敢知。若所妄论。其于旧论。乃相反非益深也。如吾之说。则理分圆融。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闲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不须论也。如旧论之意。则理分隔断。乃是体用二本。显微有闲。同者自同。异者自异。终无会通之期矣。赖各指单指一话头。廑得排定其层节。各指单指。非无此理。亦是皮面说。玆乃注释家分䟽前人见成说话之法。如曰天地之性。专以理言。气质之性。理与气杂而言之是也。至若里面一著。此理之实体。乃各家议论以前事。其同其异。必有天然自有之体段。岂必随人指头而为之低仰乎。僭论至此。尤无所逃罪也。

朱子曰。理与气。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此非以气言分耶。曰朱子书谓气为分处亦有之。而乃在别处。若此段所言及图解。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此等分字。恐不然矣。朱子若将分殊二字。直作气异看。则理一气异。人人皆能说得。何以云伊川说得好。且况理一气异。纵然说得。亦非好语。何以故。理既云万事本领。气是甚样物事。乃独你一我殊背驰去。玆故理一气异。纵然说得。亦非好语。近世诸先生坼开理分。大抵皆你一我殊之论。其蔽也。气无听命于理。理反取裁于气。天命之谓性。徒虚语耳。乃伊川之意不然。理不一了便休。乃其中有纤悉委折。有玆般样根柢。万化之气。安得不生。故玆简寥一句语。于理气精状脉络。可谓括尽矣。说得好之意盖如此。分之为言。理实而名虚。只是各有定限。不相逾越之谓。本非理之名。亦非气之称也。自其涵于一者而言之。则固至微之理。自其定于各者而言之。则必须气为之地盘。故朱子谓气为分处亦有之。图解分字所指深味之。亦自可见。玆不复言。

五常之德。人物同异。毕竟恶乎定。曰定于先觉之言。盖道理微妙。必须得之于心。不比名物形迹之粗。可以言语闻见卒乍指定也。然心得之道。又不可径舍言语而佗求。必就先觉已定之论。思惟参验。勿轻立己见。驱率前言以从之。久而心安理顺。信其必然而后。是真心得也。朱子之论人物性固多矣。其见于四子注说者。则手笔称停。非记录易讹书疏仓卒之比。其言人物五常。凡有三处。曰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者。大学或问也。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者。中庸章句也。此二条皆不区分人物。一例说去。粗通文理者。初不难辨。且得以为性得以为德之云。皆属成性以下。而非继善以上事。则朱子之意。明以人物之性。为同此五常矣。岂复有佗说哉。独于孟子生之谓性章集注。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粹然者。岂物之所得以全哉。此为区分人物处。然而只曰物岂得全。不言物莫得与。则此亦人物同五常之说也。窃尝思之。古人之刱语命物。各有本旨。仁义礼智四字本旨。分明是因人而名。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此等人字。若代以万物字。则便不衬贴。此可见四字本旨因人而名也。若乾卦文言。无妄大象。中庸尽性一章。皆可见物我一理之意。而犹于物性。未尝四破立说。非谓无此理也。详人略物。其分固尔。至图说二五妙合一段。始微发其端。及乎程子无独有对之语。康节四片观物之法。而窝藏毕露矣。至朱夫子。始以五常明言之。朱子之为此说。岂喜为刱新之论。以同人道于庶类哉。盖圣贤眼中。的见一个道理。亘古亘今。直上直下。此理之外。更无佗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都是此个物事。是以直以从上圣贤。四破人性的字。一万物而贯之。不以为嫌也。虽然一而无分。非吾所谓一也。故庸学或问。即言鸟兽草木之生。廑得形气之偏。而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彼贱而为物者。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此言人物之性。虽同此一理。而理中之分限不能无也。气所以承载此理。故虽不离形气而言分。而一之未尝无分。于此因可见矣。合此上下文义而观之。其与生之谓性章集注。亦非有异义也。此其首末明备。岂不攧扑不破乎。后世读者各占上下一半。就生轩轾。岂朱子之所能预料哉。是知物我均五常者。理之一也。五常有偏全者。一中之分也。盖自统体一极。理分圆融而无闲。故其成性于万物者又如此。是故先觉论性。有言理同者。有言理不同者。非相戾也。所主而言之者不同。曷为有此所主之不同。共公以论其妙则挑出而言之。真的以指其体则即气而明之。挑出则理本一。故理一为主而万殊涵于其中。即气则气已分。故分殊为主而理一存乎其闲。自是话有两般。何曾性有多层。诸家于先觉论性处。非不讲贯详密。而特缘理分一体处。未甚著眼。以致理气相妒。同异相攘。说异则欲独擅五常。说同则乃低视偏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岂不信哉。

有一理。便有五理。故有一气。便有五气。一言乎其总也。五言乎其蕴也。非昔一今五之谓也。有一而无五。则无四支百体而有人之说也。欲独擅五常可乎。以一视五。五者同一。以五相视。分于是存。虽散殊之无竆。皆本分中事。欲低视偏全可乎。一部易。正是画出此理。世岂有顝突一块。可以枢纽造化。根柢品汇者乎。

曰审如子言。分殊亦理一中事矣。庸学或问。言物性之偏。何故必以形气言之耶。曰此近世议论之所由兴。亦恐于本文看得。欠消详也。道是形而上者。圣人不离形气而言之。或问之意。亦如是而已。故既从阴阳五行说来。言其纲理之一般。继以阴阳五行之偏全。言其条件之不同。一时事而先后言之。有何可疑之端乎。曰本体而云无以充。本体为性分耶。至无以充三字。始为性分耶。全体而云不能通贯。全体为性分耶。至不能通贯四字。始为性分耶。抑当从江门以全体为人之全体耶。遂庵曰。物则仅得形气之一偏。故不能有以贯通乎人之全德。又仅得之仅字。梏于形气之梏字。皆可见理拘于气。失其本分之义。而今乃以物性之偏。亦谓之本分何也。曰此亦已踏之蹊也。本体全体。即其性分中理一处也。无以充不能贯者。即其性分中分殊处也。两项事理有则俱有。今必欲二而论之谬矣。且所谓全体者。乃一太极之本然而万物之一原也。初非物与我之所得私。而亦未尝非物与我之所共有也。若必曰人之全体。物不能通贯。则无亦有伐柯睨视之劳乎。曰仅曰梏。盖方主于同而说其异。语势宾主之分。不得不尔。若以此为失其本分。则是无分之一。岂理也哉。

以理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此一节所谓挑出以言其妙。理一为主者也。以气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此一节所谓即气以指其实。分殊为主者也。然则所言乎气者。乃所指则在乎理之偏全也。先儒之主理一边者。乃谓人物之辨。专在于气。诸公之论皆然。夫言气而不以理为主。则所言正通偏塞者。皆不过一个空壳。何足以为人物之贵贱乎。

论心亦然。心虽气分事。而乃所具则性也。心具性。吾之心与圣人之心同。心不能尽性。吾之心与圣人之心异。其同其异。皆所重在性也。夫其体段则同。而作用则异者。固缘气禀之美恶。用事于其闲。然圣人之于此。常主其同者。绌其异者。不把气禀作大事看。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曰惟狂克念作圣。南塘乃忘却其同者。主张其异者。以圣凡异心说为法门。其亦矛盾于圣人之意矣。与南塘辨者。亦不言其所重之有在。区区较其光明之分数。欲以此为同圣凡之心。未为箚著痛处。而又或以为天地之妙用良能。降于人而为心。非人生气质一定之后。始聚而为心者。栎泉说。尤迂远矣。至若心本善之说。以湛一气之本,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等语断之。便自真的。但南塘必欲藏淑慝种子于未发。以为发后之根柢。则亦末如之何矣。

天下不容有两种子。虽慝亦根于淑而生者也。如一穗之闲。得虚秕半粟者。岂别有种子而然欤。气禀之美恶。下种之土力有不齐也。土力之所凑合。种子固有不得直遂者。而种子却是元初种子。故只未发谓之中。中便是至善。今云未发。有淑慝种子。而复云非未发之中之谓。则是有双未发耶。气质之性。与生俱生。非可随时有无者。遂庵说。汎论之。不可谓不然矣。第未知所谓本然者于何见得。只气质之循轨不乱处是也。然则众人气质不美。正当于不昏则乱。无澄然未发时。见之苟未发矣。则是乃气质之偶然循轨者也。非本然而何哉。既本然矣。而复有不美之种子伏在一边。则天下终无大本矣。

右湖洛诸贤之论。多有不可晓者。每自恨其蔽痼之甚而莫之解也。病中纳凉。略草所疑。盖备考阅以求阙。非欲才得一说。终身不改也。又非敢与当世专门争是非也。此外尚有不胜其可疑者。而心力有所不能及焉。苟有同志者。不辞与之屋下商确云。碎纸中得鹿门任氏一段议论。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此言骤看外面。殆若鹿边者獐。獐边者鹿。而其实说得道理原头。无有渗漏。伊川理一分殊四字。赖此公而一脉不坠于东方欤。恨不得其全书而考阅也。

偶记

编辑

四七非两情。理气无互发。诸先生所论的然无可疑。但缘此而幷以语类理发气发二句。直谓记录之误。栗谷说。自高峯已有此意。则或涉过重矣。今以人骑马之说推之。马之晓解人意思。循轨而出者。谓之人出可也。不必以人脚行然后谓之人出也。其或不受箝制而横逸傍出者。谓之马奔可也。不得以人在马上。不谓之马奔也。盖既挑出四端而谓之理发。则外此七情。乃是情之奔逸者。故谓之气发无不可。若或执据理气发之说。疑四七之原有二本。则是岂朱子之本意哉。

定字说

编辑

或问图说。圣人定之。定何事耶。曰定其性也。性是本有之理。众人欲动情胜。则此理无泊定处。遇圣人则定矣。定之之道柰何。曰图说既言之矣。中正仁义。所以定之也。盖性中有中正仁义之理。圣人有中正仁义之德。有此德而后。可以凝此理。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之谓也。曰众人既无是德。不能定其性。则虽曰圣人定之。而天下之性未定者尚多。圣人将若之何。曰不然也。性者一原之理。初不可以内外分。定则都定。此性之外。更无馀性故也。今若以众人之不能皆如圣人。而疑性之尚多未定。则是未达乎能所之辨也。夫所定者理也。故以性言之。则一处定时。天下之理都定。能定者心也。故以人言之。则惟圣人定之。而非圣人莫能与也。今子方论所定何事。而侵入能定界分。以人之不能皆能谓性之有未尽定。不亦谬乎。曰鹭湖自定兼定人之说何如。曰此或因问者缴绕。而其答亦离却本面。宛转解之。虽若可通。以鄙见言之。终有不可晓者。盖其于不当分处。分人己。使之各立而对峙。所谓头边安头。其不可晓者一也。曰自曰兼字义乖。当非所论于此事者。其不可晓者二也。夫自之为言也。专于己分而不干人事处用之。如自爬其痒。自按其痛。干人何事。是之谓自。人之一身。虽亦一乾坤。而尚属自家边。故谓之自修其身者有矣。人之一心。所以参三才。而犹非佗人事。故谓之自明其德者有矣。惟性不可言自。是以有言养其性而未有言自养其性者。有言知其性而未有言自知其性者。若有言自知其性者。则是性也必气质之性之谓也。若有言自养其性者。则是性也必寿命之性之谓也。若道理之本然者。则古今圣愚。同此一原公共之地。何自之有。且夫有两件事而兼摄兼总者兼也。吏部之官。得行兵部。鸿胪之卿。幷理光禄。此之谓兼。若乃定性之事。则所谓性者元无两件。故所以定者初无二歧。顾有何兼之可言乎。虽然此两字。实自人己上来。人己本也。两字标也。但无人己。则两字无著处矣。一原之不可分人己。既略言之。而其实体当求之于心。未易以口舌明也。大抵道本一体。而人有各身。与道难一。职此之由。是以学者之事。或推己以及人。或因人以反己。期于剖破藩篱。打成一块。六经千言。参半是两边说话。至于圣人分上事则不然。性即我。我即性。克明峻德。非自定也。协和万邦。非定人也。惟其性而已矣。却就上面。苦苦说人说己。非徒蹉失定字本旨。深恐与圣人之德不相似也。李生凤燮。既以此有数次书尺。昨又相过。尚不释然而去。思之馀郁。自恨其所以语之者。犹欠直截。故设为问答如右。以俟更讨。未知能不归于乱道否。

猥笔

编辑

阳动阴静。骤看皮面。果似自行自止。若深原其实。则壹是天命使之然也。天命然也。故不得不然。此之谓所以然。非天命之外。别有所以然也。今曰其机自尔。自尔虽不俟勉强之谓。而已含由己不佗由之意。又申言之曰非有使之者。说自尔时。语犹虚到。非有使之。语意牢确。真若阴阳无所关由而自行自止者。只此两句。浅见已不可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日无阴阳则天命无所施。不诚无物。天命一日或息则无阴阳矣。皮之不存。何物可以动静也。非有使之一句内。天命既息矣。天命息而阴阳因旧。实所未闻。天命为万事本领。今有自行自止。不关由天命者。则天命之外。又一本领也。两个本领。各自枢纽。则造化必无此事。又理弱气强。吾惧夫气夺理位也。非惟此也。曰自尔。曰非使时。其不得不然之故。已被气分占取。不得不然之故。即所以然也。天地万物。说到所以然。即是竆源。更无馀地。犹夫继之曰所以然者理。则架出所以然之上。复有何所以然也。岂非有虚名而无实事者欤。论以愚见。自尔二字与所以然三字。恰是对敌。自尔为主张。则所以然不得不退缩。今欲两存而幷用。其貌样颇似魏延杨仪同在丞相府。安能免毕竟乖张乎。此又事势之必不可行者也。动者静者气也。动之静之者理也。动之静之。非使之然而何。

贵人之出。非无车马驺从。而见之者但以为贵人出。未尝言其车马驺从出也。由此言之。太极动静。本是平坦语。而朱子之为后世虑周矣。却怕学者见太极动静之说。昧形而上下之分。误以为太极不待气机而自动自静也。故于注解中。著所乘之机四字。盖一名为理。便有所乘。乘非丝毫犯气力字。而今人看所乘字与此异。有若太极漫无主张。忽见马匹当前趫捷而腾上样。然则是马也。终是塞翁之得。非自家元来所乘。腾上后事。又可知矣。势必之东之西。惟马首是瞻。呜呼危哉。

气之顺理而发者。气发即理发也。循理而行者。气行即理行也。理非有造作自蠢动。其发其行。明是气为。而谓之理发理行何欤。气之发与行。实受命于理。命者为主而受命为仆。仆任其劳而主居其功。天之经。地之义。是以言逝者如斯时。直言逝者。未尝言乘气如斯。言乾道变化时。直言乾道。未尝言乘气变化。言太极生两仪时亦然。言诚者物之终始时亦然。濂溪图说。传法于此。故劈头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见一气字。非遗却气机也。主之所向。仆岂有不𨓏者乎。其言光明直截。无可疑贰。而到过不及处。不得已而有说气时。蹶者趋者气也是也。盖过不及。虽亦本于理。而末流害于理。则不可无区别耳。我东方近世说理说气。何其滞也。其言太槩以混沦一块。无适莫没主张者为理。故理发二字。为今日学士家一大禁避语。而才见有段落行变化成条理者则曰气也。问孰主张是。则曰其机自尔。非有使之者。问所谓理者落在何方。则曰乘之矣。初既无使之然之妙。末又非有操纵之力。寄寓来乘。做得甚事。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不过为附肉之疣。随骥之蝇。呜呼可怜矣。究厥端由。原于乘字失其本旨。骎骎致得理轻而气重。直至气夺理位。为万事本领而后已。一字之失其本旨。其祸乃至于此乎。

乘字不作元来所乘看。而作随遇辄乘看。不惟认主为客。安在其理无蠢动乎。大旨已失。且乘字自有来历。盖自形而上下之上下二字。咀嚼出来。乃不可分开处。分开底说话。今人作随遇辄乘看。则乃本是二体而合一底说话。于本旨燕越矣。

把气与理对举。唤作理气。始于何时。愚意此必非圣人之言。何以言之。理之尊无对。气何可与之对偶。其阔无对。气亦理中事。乃此理流行之手脚。其于理本非对敌。非偶非敌。而对举之何哉。说本原。宜莫如孔子。孔子之说本原。宜莫如大易。言理时。必理以率气。说气时。便即以明理。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曰太极生两仪是也。十分停当。罔有渗漏。曷尝见一处对峙而双举者乎。形而上下。非对举乎。曰此节眼在上下字。上下乃的对也。欲为千万世。开分别道器之门户。其言不得不尔。虽然而上而下。以形字为冒头。不可分开之意自在。何尝如今各立窠窟。各自头脑耶。今人才见理字。必觅气来作对偶。于是理之流行一大事。尽被气字带去作家计。所馀者。只混沦也冲漠也。此双本领之履霜也。悲夫。

凡此所言。或干犯先贤语句。极知不韪。窃以前圣苦心血诚。垂世立教之旨。一道字之外无佗。古所谓道。今所谓理也。圣人的见流行发见。变化昭著。莫非此道之为。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虽事物粗迹。云行雨施。鸢飞鱼跃。才说著时。便所以明道。今人驱道理二字于冥漠不可思议之地。而才有发见昭著。一属之气。如此者为识理气。不如此者为不识理气。虽以虚名过去说。说道说理。而其实则气夺理位。为万事本领而已。若是则天下更无诐淫邪遁矣。颠倒昌披。何事不有。设欲以琐力矫救。则彼必曰前贤亦尝云尔。童行学子。一能胜余。况头戴前贤。以为确证。争辨必无幸矣。是以内抱耿耿八十年。不敢发口明言。今虽下山之日。万念灰冷。于此一事。耿耿犹存。窃意前贤之论。或发之太快。末弊之至斯。容有未之细思也。前贤尚在。实有奉质之愿。而既不可得。则所可质者后贤而已。质之而吾所疑者妄则幸矣。苟或不妄。奈东方理气何。因赵直教书。锐意写此。皇恐不敢寄直教。直教犹不敢寄。则况敢挂他人眼乎。然则后虽有贤者出。谁当奉以质者。又为之旷然一欷也。

名子辛说

编辑

己卯夏至日。子辛以生。是日辛日以名。申𦈡曰。名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昔殷人以日名。余殷人也。今者名是。可谓取类乎。吾闻之矣。名者名其实也。故有名必有实。有其名而无其实者。天下之弃也。夫殷之实。尚质是也。名以日。亦其一事也。辛果能顾名思义。以有其实欤。董子曰。夏上忠。殷上质。周上文。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夫忠质文之更尚。乃风气之渐开。人文之渐宣。圣人盖不得用意于其闲也。未见其为救弊也。天下之日归于文也。如水之趋下。裘葛之可以御冬夏。而组绘文绣生焉。阖庐之可以避燥湿。而重楼疏堂生焉。情文之称。至于周而不可以有过。而人忘其本而徇之。譬之人身。肤革外荣而骨髓内煎。其亡可立而待也。孔子生于其世。不得不有所抑扬。故其论礼曰宁俭宁戚。斯盖救弊之义也。今之世又加远矣。质之丧久矣。文从而亡矣。呜呼。辛知足以及此。而守足以有立欤。抑又闻字有说中古也。小字之说未闻。夫惟孝敬忠信之立。必在于少。而及其壮也。只要出些精采。是以不得不勉之于豫云。

形质气质说赠郑季方。

编辑

形气二质之说。向也劈破。犹欠消详。故更言之。形质云者。两字一义。凡有形者皆属体质边。故曰形质。非形之外别有质也。气质云者。气与质对。凡流行者是气。凡凝定者是质。气自气质自质。一时幷举成文而曰气质。质字即指形质而言。非形质之外别有气质之质也。今乃以形质气质。上下对举。以为形自有一质。气自有一质。可乎不可乎。虽然此非季方之刱出见解。抑有来历苗脉。曾看东儒议论。有人身之气质。何能贤愚人之说。盖其意以为人身气质。血肉之块耳。顽蠢无灵。此外别有心之气质。乃贤愚之所关也云尔。此语寻常窃骇之。以为此老非但不识气质二字本旨。倂不识心是何物。夫所谓心者何物。即一身之精英。身者何物。乃气质之团聚。内自五脏。外至百体。无一而非质者。升降流通于形质之里面者。无一而非气者。故言气质则一身尽之矣。除却周身之气质则无此身也。无此身则无此人也。无此身无此人。则又安有此心乎。且所谓心之气质者是何物。指医书所言七窍五窍未敷莲花而言也乎。若以周身气质。为血肉之块。则彼独非血肉之块也乎。气也者人身之阳也。质也者人身之阴也。阴阳粹而无杂。清而无浊。则其精英之发。必到底炯澈。驳浊者反是。为贤为愚。亶在于是。东儒之外周身气质。而别求心之气质者盖惑也。愿季方勿似之也。

李承迪劝学文

编辑

学奚为哉。将以破愚也。学以自破其愚。若食飮以自救其饥渴。岂待人劝。虽然食飮之劝。亦有时寒热攻肺腑。口舌失其恒守然后。有劝而食飮焉。劝而后学者。必有寒热乎其方寸者矣。李生求劝学文。生其自反哉。学之说我心。若食飮之说于饥渴之口。则何用文为。苟或不然。先治其方寸之寒热。大承气大建中在。生一念闲。又非若食飮之可劝也。请书此。以为劝学之文。

脱洒说。赠金景范。

编辑

凡言辞各有意思所从起处。脱洒之云。不知曩时缘何提起。今不可追忆矣。姑就二字本旨言之。脱洒者。汩没之反也。著手脚超然。外物自然惹绊不得。则脱洒也。己身杂于物累之中。日与厮杀。虽仅能保其疆土。心与力俱疲矣。此未免汩没。脱洒岂非所愿欲。而致此脱洒。必有本矣。惟理明义精。洞见大原。兼以持守纯固然后。实践是境。非希望造作之所可得也。然言脱洒。不如言竆理存诚。曩时何为而有此提起也。盖一步之行。未有不眼先于足者。今吾足虽未到此境。眼能先知有此境。则亦足令胸次开豁。地步展拓。鄙意当时或出于此耶。若或心中留著脱洒二字。如佛者看话头样。则吾恐下梢所得。乃踈阔而非脱洒。请以是为答。

服制说。寄再从弟羽用。

编辑

出继人长子服制。正镇也早知有诸儒贤之论。则陈其所闻而使当人自择可也。必不敢轻据疏说而以期为断。闻见孤寡于斯为罪。然试以诸贤之论思之。其于传文正体于上四字。终有不能释然者。岂先入为主。私意蔽锢而然耶。是深可惧。盖正体于上者谁也。非指子之身耶。谓子为正体于上者谁也。非子之父耶。所谓上者。若专指己身而言也。则己方有言。而谓己为上。舍白直之己字。而用糢糊之上字。参以文脉语势。决恐不然。是以妄意上之一字。自己而指其上也。指其上而己在不言中矣。以此言之。则继后者之子。固不得正体于制服者之以上亲也。此所谓不能释然者也。尝闻制服竆于期。父母之丧三年。加隆也。长子之丧。亦为加隆之服者。非以正体于己也。非以将奉己之祀也。己之正体而可以加隆。则庶子亦可以为长子三年矣。奉己之祀而可以加隆。则养他子为后者。亦可以三年矣。今此三年之长子。则正体于己者。乃先祖父相传之正体也。其将奉己之祀者。乃先祖父宗祀之重也。是斩也非为己而斩其嫡子也。乃为先祖父而斩其嫡孙也。寻常看得如此。妄意以为庶子之承宗者。为人后而承宗者。皆不在为长子三年之科。今看先儒之所论。大相迳庭。至引为人后者为之子一句。谓所后父亦当为继后子服斩。然则为人后者为其长子服斩。乃是决案后事也。惶恐羞愧。自恨其前见之左。遂记之如此。愿与金汝三及他深于礼者熟讲焉。

送再从侄阳衍入京说

编辑

最初事。宜先自立课程。课程非专读书之谓。自寝兴吃著以上。须于心里办得画一规矩。期勿放过违越。如霍奉车进止有常处。不失尺寸是也。若是则心有所主。庶免流荡。每日旅邸晨兴。摄衣而坐。默念先儒千万人中常知有己之说。细心思量。知有己时其气象如何。不知时又如何。因自点检。昨日自寅至申。如何经过。今日又将作如何计活。自觉逐物时渐渐寡此。便是得力消息也。六经以后滂沛明白。无如朱书。案上急宜置朱节要一袠。一日熟看三五篇。察其归趣。日中有客挠。则以烛继昼。夜宜宴息。慎勿效都下风俗。俾夜作昼也。日间接人。为一大事。交游不可不慎。语曰。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贤与仁。虽难遽议。吾意处今之世。身致名位而不放。请嘱简于州县。此便是可事之贤大夫。才优文学而能不曳长裾于要门。此便是可友之仁士。其外酬应。孔子汎爱众三言尽之。常须色温气和。又必以淡若水甘若醴两句。自镜考焉可也。大要思事君。不可以不修身。得失有命。正己以俟之。在上者当为官择人。未闻为官者自择便利也。利心一萌。此是无底坑堑。戒之哉。此纸不可挂人眼。或招疑谤。妨汝坐立。目见一苇初抗。前洋渺漫。不可无一语为赆。故忘其老耄而为之说如此。

字罗舜功说

编辑

罗氏子秉沃。弱冠凝定。不见外驰之态。其天姿纯美可知。家庭之有所受可知。吾知其必有立也。闻其表德尚未定。故吾命以舜功而告之曰。历山之田。吾未知其沃瘠何如。而春夏耕耘之际。人功一有未至。则虽舜之德。不能使厥田有秋也。天姿者田也。学文者人功也。吾得之目击之闲。子之田不可谓不沃。而耕耘之无失其时。在乎子矣。人功而必曰舜者。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舜。舜功勉乎哉。

勤复说。赠韩信之。

编辑

昔贤以不远复。为三字符。今曰勤复何哉。无或近于频复之吝耶。曰频复虽可吝。比迷而不复者。何如哉。迷而不复。凶咎立至。奚但可吝而已。且频复之吝也。非吝乎复之频。吝乎失之频。吾侪人无患频之吝。惟患复之不勤。所谓不远复者。可驯致矣。盖不远复。惟知几者能之。呜呼岂易言哉。

芦沙说

编辑

吾平生不喜别号。或有问其说。答曰。吾有名有字。长于我者名呼我。敌于我者字呼我。卑幼于我者。字下加氏以呼足矣。吾有一名一字。尚患担不起。复安用添负为。中年入京。有旧馆人请数行文。既不容辞。信笔写去。写到年月下颇窘。仓卒杜撰署曰潜叟。盖潜其名之谓。非别有所取也。其后有文字事。又一用焉。用不过再三。而远近有呼我潜叟者。闻之愧且骇。愧愧非其本情。骇骇其从何得闻也。自后虽有不露名文字避不用潜叟字。或称芦下病夫,倥侗子无名窝人。然而不敢轻用叠用。怕人之以此呼我也。叵耐岁月川流。年迫八十。就木朝夕事耳。于是有闲商量。与曩时心异。何者。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吾之赋命。一何虚伪也。闾巷无实之名。至于上欺四聪。盗窃国家名器。置一身于忧惧羞赧之域者。五朝于此矣。生既负罪。死亦包羞。奈之何哉虽然瞑目尚是少歇泊处。若复以叨滥品职。题于尺二寸栗板上。则粉面决然赪发。此事有非后死所得任意。不可不自我区处。惟有占两字一号。题曰某居士。庶乎生死皆活泼哉。所居丘墓乡。直芦山之下里滨江。名曰下沙。芦沙两字纪实也。数年闲朋友𨓏还书封。多言芦沙。盖先事之虑。欲朋友预知也。芦沙皆沧浪气色。后人或有认我为渔翁者。此号亦近无实之名。然东人诗句。有曰爱月非关惑。贪山不害廉。盗渔翁之名。亦盗之清者。何妨矣。

愚氓说

编辑

昨年避暑山斋。与之偕者。再从弟现道及金友乃良也。境僻人客罕。晨夕剧谈靡不到。语次余讥乃良以愚氓。盖自附于善谑也。乃良不以为忤。反以为喜曰。平常吾觅自号。而不获适可。乃今获之。愚氓之称。于我协矣。余曰不可。愚者有蔽之名。我辈人孰无所蔽。故卿我相诮以愚。未尝不两皆著题。若以自号则滥而不可为也。何也。人不能自见其睫。愚而自知其愚。则便当以中知论。卿安能及。惟自谓不愚者。乃真愚也。卿欲自号。合称不愚耳。乃良知吾谑上之谑。无已时缓辞答之曰。吾之愚乃至是乎。现道终始局局而已。既而日奔而南。星流而西。三人各归其家。今年忽又昨年。此时不意乃良以愚氓自序一通示余曰。吾有吾号。职子是赖。愿有小述。以铭永永。余不觉愕然曰。一时戏笑之言。奚至于是卿无乃真知自家之愚者耶。若是则吾当以中知巍号。再拜而献之。安敢复向卿谑也。但当时话言根。由非吾言之。朋友莫闻知。遂次其首尾。为愚氓说。以自证其真愚。

李子和字说

编辑

李生承鹤突弁日。既命名矣。未有以尊其名。余采中孚九二爻辞。命以子和。时甲戌春也。是岁晩秋。来言曰。子和为字。既闻命矣。字有祝古也。愿得数行以自警。吾始也但据见成经文。仓卒副急而已。于其义谛。未及谛思也。子和之言若是。始乃蹙然为子和惧。惧子和之无以充其名若字也。夫鹤鸣而子和者。匪徒然也。诚之不可掩也。不诚无物。况其鸣于幽阴之地乎。人之求此诚者何以哉。亦不出中孚卦爻而求之耳。盖以卦则中孚中虚。以爻则九二中实。器之虚实也。虚实相妒。人心之虚实也。虚实相涵。先德有言。有主则虚。又曰有主则实。此之谓也。有主二字。言之虽易。行之惟艰。惟忠信笃敬。参前倚衡。造次颠沛。勿贰勿参而后。庶乎可也。大传所谓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亶在于此。鹤鸣子和。又何疑焉。子和勉乎哉。

哑溪说

编辑

溪何尝愚。柳子愚耳。以己之愚。诬其溪曰愚溪。溪也受而不辞。吾每疑柳溪之哑也。今兴城具老人。诬其溪曰哑溪。其以己诬溪同。而溪复能受而不辞否。吾意其窗月虚凉。骤雨乍过。呜呜切切。如喷珠如碎玉者。无非所以自明其不哑也。吾谓以哑名溪。惟聋者而后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喷珠碎玉。于我何有。然则如我真哑溪主人也。公耳根尚聪。恐不足以当之。相与一笑。记其说如此。

金公实字说

编辑

金君稶初名彧。凡文字音同则意亦相近。彧与郁同音。故有文盛之义。古之名彧而字文若者为是也。余谓金君。人情之趋于文也。如水之趋下。不必名以促之。不如从禾以为稶也。稶与彧。非但同音。又所从彧也。其义尤当酷似。而其实有相反者。禾为字母。禾之所贵者实也。故名君曰稶。而字曰公实。盖因其音而翻其义也。公实知之乎。

台山记闻

编辑

申孝宅光之寓居。孝宅非其本名。其髫龀也。家有孝子宅之号。盖闾落妪婆家户相尊。唤以某宅者。土俗也。孝宅性气异他儿。反哺之爱。为邻比所染故云。一妪唤之。众妪同辞。因为家户之号。及孝宅稍长。蹙蹙然不自安。面面恳辞。妪曰若是则唤以孝宅可矣。一唤众同如初。俄而唤者日以广。乃至出于坊场州簿。其闲盖有误认以为名字者矣。孝宅乃曰与其不获辞而坐受浮实之指目。不若自名而自行。犹为埋铲本迹之一道也。遂自名焉。后居丧庐墓致哀。又能推孝为忠信恻怛。济人滨危之命。若已当之。因为家风。芦沙子曰江巨孝。天下唤为巨孝。卒不能唤其名。孝上加巨。可以称人。不可以自名。今孝下有宅。语音稍尔雅可名。遂转家户之号。为主人之名。绝世异闻也。吾于光人。曾熟文掌令东瑝。君子边人也。话次若及之。则所闻必加详。而文君逝已六七年矣。今日所记者。金友大允云。

三愧说

编辑

正镇拙性。不喜标榜。凡于知友自号。罕为之泚笔。至于李君三愧。尤难为言。何者。事育居室。伦理最大。人于其间。必有多少不尽分处。分有未尽而内不知愧。则是果何等人也。然则三愧云者。乃恒人之同情。李君乃取以自号。其意何居。吾知李君久。博闻艺能。李君或愧于人。忠信笃厚。我则多愧李君。必非不病而强效呻吟者。请以己意演之。愧之为言。与悔相邻。与愿欲相对。盖愿欲常在事前。愧悔常在事后。凡愧悔真切于事后者。必愿欲恳到于事前者。今李君三愧之切。至于自号。则意者李君之为李君。不在三愧而在三愧以前事乎。吾向也。以三愧为恒人之同情者过矣。子孙之贤者不恒有。吾恐君之子孙。有执言而昧乃翁实地者。作三愧说。

吾师说。赠崔卿五宗衡

编辑

吾师乎吾师乎。以吾所闻。师在不远。天生一个人时。各送一个严师。坐在方寸闲。人病不疑而不求耳。疑而求之。无不获者。此真吾师。此师兼君道。故亦曰天君。为一身之主。故僧家亦曰主人翁。虽然求之而或有不获者。师非不明。尘垢之积于镜面者深。明有所蔽而不能发越耳。欲祛此尘垢者如之何。古人圣贤之书。乃磨镜方也。磨之尽而尘垢既去。则方寸内严师。果非不明矣。有志之士。必先用力于此而造之深然后。就远近有道之先觉。以求正焉。此在外之师。所谓席闲函丈者。崔君崔君。君于反求严师之道。磨镜祛垢之方。疑亦有所未甚用力者。而先欲求函丈之师于天涯地角。则吾恐劳而无功。故作吾师说以赠之。

歗歌说。赠车庸汝。

编辑

使不梦入说梦。虽借辞于髡衍。其情与境。必不能真的。子之悔吾异之。虽自言为悔。而竟不能言所悔者何事。子之悔。无乃不梦之梦欤。其或贞吉悔亡。已属先天。自后天言。言而未详欤。诗曰其后也悔。其下章曰其歗也歌。子虽自言其后也悔。我则谓君其歗也歌。子须痛飮一斗山醪。为我歌梁甫吟一阕。

李徕而相柏字说

编辑

而者承上接下之辞。曰徕而。则上有所承矣。下有所接。不言可知。圣人言岁寒后凋。必兼言松柏。名用只字。非可以两得。故以字通之。圣训可畏。徕而勉乎哉。

书赠卢公瑞应铉

编辑

汝之先亲。有志未就。不幸早世。为汝今日之计。但一日之闲。思亡亲宿心二三次。则自不放过一日矣。此果在人之事乎。

书赠郑厚允

编辑

凡读书。常须照顾后面。切忌贪前。

书赠朴文瑞正佑

编辑

患己诚之不足。无患天才之不及。惜来日之虚过。无惜昨日之浪度。惧我之或负人。无惧人之或负我也。

书示孟景渊

编辑

读书。得力或不得力。只争看得切己与不切己。今姑以大学言之。则大学之道四字是第一句。在明明德四字是第二句。读第一句时。勿谓大学二字在册子上。凝神默想。看作吾身亲登先圣王教人之大学。决不要人登了便休。必有举足进步之蹊径。此所谓大学之道。而我则不知自然燥痒。燥痒既深。则下句一在字。如痒得搔。忽如漆黑夜。一把火现形。岂不欢喜。然而泰山却在前面。所谓明德是何物。在吾头上否。在吾皮里否。眼可覰否。手可摩否。伏而读之。仰而思之。思之不得。则姑阁书一边。澄神以求之。然犹未得。则却把章句来细看。犹未另别。可看诸儒小注。今日不得。至明日。明日不得。至再明日。盖蔽锢未深者。一闻便可了然。吾昏蔽放逸之久。故若是耳。反复既久。必有依微影子现于心目之间。又未知如何而可以明之。复如前思索。第三句以下亦如是。盖吾方饥而求食。渴而求飮。可不尽心力而求之乎。此之谓看得切己。不切己者异于是。如过云从街。罗列百货。非不入眼。而初不识其名目。况何论其用处。读书如是。而望其得力过矣。虽然以上所论。乃开卷后得失。其实得失。已决于开卷之前。何哉。苟吾向善之意敦笃。浮杂之念安静。所读自然切己。不然如汲水于无底之瓮。求明于无油之灯。昔人比之画脂镂冰。其无功可预必也。故未开卷。先须提掇此心。卓然自立。此为读书第一单方。君跋涉半千里。问读书规模。君看吾耄昏。安能为君谋。姑贡其愚若此。在君恐是己见之昭陵。愧负愧负。辛未南至后二日。

书寄曺仲昭

编辑

字义不通则句义不可知。句义不明则章义不可晓。故欲通一章大义者。必先从字义硏究。字义虽先已略知。须更入思量。使其旨趣源委。与夫抑扬予夺之势。了然于心目之间而后。句义可知。句义逐句硏究。亦与硏究字义同句义既通。合一章上下句而反复之。察其主意在于何处。此一章大义也。章义既通。又须从头细看。吾之所见。或横入否。或疏脱否。参之于传注。反之于吾心。吾心即灵台。反而验之。苟冰解冻释。如数黑白而行坦涂则吾得矣。章义既通。则字义句义。已属得鱼之筌。然而欂栌侏儒。椳臬扂楔一不具。则无以成屋。正好玩味。

右不过读书初入门路。其下更有深体力行一段事。俛焉孜孜。可以无贪多欲速之浮念矣。曺君再书无答。甚缺然。病笔书数行读书法以寄。可与崔元则同看也。

书赠金丰五

编辑

守之以愚。

书与崔锡胤永祚为别

编辑

不曰需于沙需于泥乎。圣人不轻于涉险也如此。玄冥按节。海多飓风。吾之所当告者。津头候风。勿惜一两日而已。惧子之急于篱觐而轻于登船也。于是乎书。丙子小寒日。

赠李振和

编辑

世间万事。须臾变灭。不足置胸中。惟有竆理修身。为究竟法耳。

右朱子语。朱子岂欺余哉。吾于振和。不告则已。告则无出此语之外。故诵以为临别之赠。世间事重。则自家事不期轻而自轻。是以朱子先打破世间事。而始言自家事。所谓竆理修身。即自家事也。竆理则知益明。修身则行益进。自家切己事。知行二字而已。

送李达支根培

编辑

文字事非鼓缶而歌。岂大耋之可为。抑吾未老时闻之。易之道时为大。子之所抱。非先尊府学易之遗迹乎。有人于此。方升屋皋呼。乃从启手足之列。欲与之论文字事者时乎。老物魂魄久已离散。特未及皋呼耳。古人有云爱莫助之。吁嗟乎达支。

书赠或人

编辑

某将行。要老物赠言。老物倥倥。不知所以为赠。抑又思念。圣贤大训。布在方册。苟欲书绅。不患无言。吾侪惟当拈出一言以相劝勉。人之一身。视听言动之外。无馀事焉。程子四箴。发明亲切。今日便可下手。愿以此为赆。古之人所明者道。今之学者所明者气。气是原来显著底。岂待人明之耶。今世几乎气夺理座。直是令人苦痛。愿以此为诫。手不能操笔。笔砚放出门外数年矣。今日之别。数字蚯蚓。不可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