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 (民国103年)
← | 行政诉讼法 (民国101年立法102年公布) | 行政诉讼法 立法于民国103年5月30日(非现行条文) 中华民国103年(2014年)5月30日 中华民国103年(2014年)6月18日 公布于民国103年6月18日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300093281号令 |
行政诉讼法 (民国107年5月立法6月公布) |
|
第一编 总则
编辑第一章 行政诉讼事件
编辑第一条 (立法宗旨)
- 行政诉讼以保障人民权益,确保国家行政权之合法行使,增进司法功能为宗旨。
第二条 (行政诉讼审判权之范围)
- 公法上之争议,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依本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条 (行政诉讼之种类)
- 前条所称之行政诉讼,指撤销诉讼、确认诉讼及给付诉讼。
第三条之一 (行政法院)
- 办理行政诉讼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亦为本法所称之行政法院。
第四条 (撤销诉讼之要件)
- 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机关之违法行政处分,认为损害其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经依诉愿法提起诉愿而不服其决定,或提起诉愿逾三个月不为决定,或延长诉愿决定期间逾二个月不为决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销诉讼。
- 逾越权限或滥用权力之行政处分,以违法论。
- 诉愿人以外之利害关系人,认为第一项诉愿决定,损害其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销诉讼。
第五条 (请求应为行政处分之诉讼)
- 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机关对其依法申请之案件,于法令所定期间内应作为而不作为,认为其权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损害者,经依诉愿程序后,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请求该机关应为行政处分或应为特定内容之行政处分之诉讼。
- 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机关对其依法申请之案件,予以驳回,认为其权利或法律上利益受违法损害者,经依诉愿程序后,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请求该机关应为行政处分或应为特定内容之行政处分之诉讼。
第六条 (确认诉讼之要件)
- 确认行政处分无效及确认公法上法律关系成立或不成立之诉讼,非原告有即受确认判决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其确认已执行而无回复原状可能之行政处分或已消灭之行政处分为违法之诉讼,亦同。
- 确认行政处分无效之诉讼,须已向原处分机关请求确认其无效未被允许,或经请求后于三十日内不为确答者,始得提起之。
- 确认诉讼,于原告得提起或可得提起撤销诉讼、课予义务诉讼或一般给付诉讼者,不得提起之。但确认行政处分无效之诉讼,不在此限。
- 应提起撤销诉讼、课予义务诉讼,误为提起确认行政处分无效之诉讼,其未经诉愿程序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将该事件移送于诉愿管辖机关,并以行政法院收受诉状之时,视为提起诉愿。
第七条 (损害赔偿或财产给付之请求)
- 提起行政诉讼,得于同一程序中,合并请求损害赔偿或其他财产上给付。
第八条 (给付诉讼之要件)
- 人民与中央或地方机关间,因公法上原因发生财产上之给付或请求作成行政处分以外之其他非财产上之给付,得提起给付诉讼。因公法上契约发生之给付,亦同。
- 前项给付诉讼之裁判,以行政处分应否撤销为据者,应于依第四条第一项或第三项提起撤销诉讼时,并为请求。原告未为请求者,审判长应告以得为请求。
第九条 (维护公益诉讼)
- 人民为维护公益,就无关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项,对于行政机关之违法行为,得提起行政诉讼。但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
第十条 (选举罢免诉讼)
- 选举罢免事件之争议,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依本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一条 (准用诉讼有关规定)
- 前二条诉讼依其性质,准用撤销、确认或给付诉讼有关之规定。
第十二条 (民刑诉讼与行政争讼程序之关系)
- 民事或刑事诉讼之裁判,以行政处分是否无效或违法为据者,应依行政争讼程序确定之。
- 前项行政争讼程序已经开始者,于其程序确定前,民事或刑事法院应停止其审判程序。
第十二条之一 (一事不再理)
- 起诉时法院有受理诉讼权限者,不因诉讼系属后事实及法律状态变更而受影响。
- 诉讼系属于行政法院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件向其他不同审判权之法院更行起诉。
第十二条之二 (诉讼权限)
- 行政法院认其有受理诉讼权限而为裁判经确定者,其他法院受该裁判之羁束。
- 行政法院认其无受理诉讼权限者,应依职权以裁定将诉讼移送至有受理诉讼权限之管辖法院。数法院有管辖权而原告有指定者,移送至指定之法院。
- 移送之裁定确定时,受移送之法院认其亦无受理诉讼权限者,应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并声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
- 受移送之法院经司法院大法官解释无受理诉讼权限者,应再行移送至有受理诉讼权限之法院。
- 当事人就行政法院有无受理诉讼权限有争执者,行政法院应先为裁定。
-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 行政法院为第二项及第五项之裁定前,应先征询当事人之意见。
第十二条之三 (移送诉讼前有急迫情形之必要处分)
- 移送诉讼前如有急迫情形,行政法院应依当事人声请或依职权为必要之处分。
- 移送诉讼之裁定确定时,视为该诉讼自始即系属于受移送之法院。
- 前项情形,行政法院书记官应速将裁定正本附入卷宗,送交受移送之法院。
第十二条之四 (诉讼费用之征收(一))
- 行政法院将诉讼移送至其他法院者,依受移送法院应适用之诉讼法定其诉讼费用之征收。移送前所生之诉讼费用视为受移送法院诉讼费用之一部分。
- 应行征收之诉讼费用,行政法院未加征收、征收不足额或溢收者,受移送法院应补行征收或退还溢收部分。
第十二条之五 (诉讼费用之征收(二))
- 其他法院将诉讼移送至行政法院者,依本法定其诉讼费用之征收。移送前所生之诉讼费用视为行政法院诉讼费用之一部分。
- 应行征收之诉讼费用,其他法院未加征收、征收不足额或溢收者,行政法院应补行征收或退还溢收部分。
第二章 行政法院
编辑第一节 管辖
编辑第十三条 (法人、机关及团体之普通审判籍)
- 对于公法人之诉讼,由其公务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其以公法人之机关为被告时,由该机关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 对于私法人或其他得为诉讼当事人之团体之诉讼,由其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 对于外国法人或其他得为诉讼当事人之团体之诉讼,由其在中华民国之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第十四条 (自然人之普通审判籍)
- 前条以外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之行政法院管辖,其住所地之行政法院不能行使职权者,由其居所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 被告在中华民国现无住所或住所不明者,以其在中华民国之居所,视为其住所;无居所或居所不明者,以其在中华民国最后之住所,视为其住所;无最后住所者,以中央政府所在地,视为其最后住所地。
- 诉讼事实发生于被告居所地者,得由其居所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 (因不动产征收征用或拨用之诉讼之管辖法院)
- 因不动产征收、征用或拨用之诉讼,专属不动产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 除前项情形外,其他有关不动产之公法上权利或法律关系涉讼者,得由不动产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之一 (关于公务员职务关系之诉讼之管辖法院)
- 关于公务员职务关系之诉讼,得由公务员职务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之二 (因公法上之保险事件涉讼之管辖法院)
- 因公法上之保险事件涉讼者,得由为原告之被保险人、受益人之住居所地或被保险人从事职业活动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 前项诉讼事件于投保单位为原告时,得由其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辖。
第十六条 (指定管辖之情形)
-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接上级行政法院应依当事人之声请或受诉行政法院之请求,指定管辖:
- 一、有管辖权之行政法院因法律或事实不能行审判权者。
- 二、因管辖区域境界不明,致不能辨别有管辖权之行政法院者。
- 三、因特别情形由有管辖权之行政法院审判,恐影响公安或难期公平者。
- 前项声请得向受诉行政法院或直接上级行政法院为之。
第十七条 (管辖恒定原则)
- 定行政法院之管辖以起诉时为准。
第十八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三条、第六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第一项、第三项、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二节 法官之回避
编辑第十九条 (法官应自行回避之情形)
- 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自行回避,不得执行职务:
- 一、有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至第六款情形之一。
- 二、曾在中央或地方机关参与该诉讼事件之行政处分或诉愿决定。
- 三、曾参与该诉讼事件相牵涉之民刑事裁判。
- 四、曾参与该诉讼事件相牵涉之公务员惩戒事件议决。
- 五、曾参与该诉讼事件之前审裁判。
- 六、曾参与该诉讼事件再审前之裁判。但其回避以一次为限。
第二十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至第三十八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二十一条 (司法事务官、书记官及通译准用之规定)
- 前二条规定于行政法院之司法事务官、书记官及通译准用之。
第三章 当事人
编辑第一节 当事人能力及诉讼能力
编辑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能力)
- 自然人、法人、中央及地方机关、非法人之团体,有当事人能力。
第二十三条 (诉讼当事人之范围)
- 诉讼当事人谓原告、被告及依第四十一条与第四十二条参加诉讼之人。
第二十四条 (被告机关(一))
- 经诉愿程序之行政诉讼,其被告为下列机关:
- 一、驳回诉愿时之原处分机关。
- 二、撤销或变更原处分时,为撤销或变更之机关。
第二十五条 (被告机关(二)受托团体或个人)
- 人民与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之团体或个人,因受托事件涉讼者,以受托之团体或个人为被告。
第二十六条 (被告机关(三)-直接上级机关)
- 被告机关经裁撤或改组者,以承受其业务之机关为被告机关;无承受其业务之机关者,以其直接上级机关为被告机关。
第二十七条 (诉讼能力)
- 能独立以法律行为负义务者,有诉讼能力。
- 法人、中央及地方机关、非法人之团体,应由其代表人或管理人为诉讼行为。
- 前项规定于依法令得为诉讼上行为之代理人准用之。
第二十八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至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二节 选定当事人
编辑第二十九条 (选定或指定当事人)
- 多数有共同利益之人得由其中选定一人至五人为全体起诉或被诉。
- 诉讼标的对于多数有共同利益之人,必须合一确定而未为前项选定者,行政法院得限期命为选定,逾期未选定者,行政法院得依职权指定之。
- 诉讼系属后经选定或指定当事人者,其他当事人脱离诉讼。
第三十条 (更换或增减选定或指定当事人)
- 多数有共同利益之人于选定当事人或由行政法院依职权指定当事人后,得经全体当事人之同意更换或增减之。
- 行政法院依前条第二项指定之当事人,如有必要,得依职权更换或增减之。
- 依前两项规定更换或增减者,原被选定或指定之当事人丧失其资格。
第三十一条 (选定或指定之人丧失资格之救济)
- 被选定或被指定之人中有因死亡或其他事由丧失其资格者,他被选定或被指定之人得为全体为诉讼行为。
第三十二条 (应通知他造当事人)
- 第二十九条及第三十条诉讼当事人之选定、指定及其更换、增减应通知他造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 (选定当事人为诉讼行为之限制)
- 被选定人非得全体之同意,不得为舍弃、认诺、撤回或和解。但诉讼标的对于多数有共同利益之各人非必须合一确定,经原选定人之同意,就其诉之一部为撤回或和解者,不在此限。
第三十四条 (选定当事人之证明)
- 诉讼当事人之选定及其更换、增减,应以文书证之。
第三十五条 (为公益提起诉讼)
- 以公益为目的之社团法人,于其章程所定目的范围内,由多数有共同利益之社员,就一定之法律关系,授与诉讼实施权者,得为公共利益提起诉讼。
- 前项规定于以公益为目的之非法人之团体准用之。
- 前二项诉讼实施权之授与,应以文书证之。
- 第三十三条之规定,于第一项之社团法人或第二项之非法人之团体,准用之。
第三十六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三节 共同诉讼
编辑第三十七条 (共同诉讼之要件)
- 二人以上于下列各款情形,得为共同诉讼人,一同起诉或一同被诉:
- 一、为诉讼标的之行政处分系二以上机关共同为之者。
- 二、为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或法律上利益,为其所共同者。
- 三、为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或法律上利益,于事实上或法律上有同一或同种类之原因者。
- 依前项第三款同种类之事实上或法律上原因行共同诉讼者,以被告之住居所、公务所、机关、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在同一行政法院管辖区域内者为限。
第三十八条 (通常共同诉讼人间之关系)
- 共同诉讼中,一人之行为或他造对于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及关于其一人所生之事项,除别有规定外,其利害不及于他共同诉讼人。
第三十九条 (必要共同诉讼人间之关系)
- 诉讼标的对于共同诉讼之各人,必须合一确定者,适用下列各款之规定:
- 一、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有利益于共同诉讼人者,其效力及于全体;不利益者,对于全体不生效力。
- 二、他造对于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其效力及于全体。
- 三、共同诉讼人中之一人,生有诉讼当然停止或裁定停止之原因者,其当然停止或裁定停止之效力及于全体。
第四十条 (续行诉讼权)
- 共同诉讼人各有续行诉讼之权。
- 行政法院指定期日者,应通知各共同诉讼人到场。
第四节 诉讼参加
编辑第四十一条 (必要共同诉讼之独立参加)
- 诉讼标的对于第三人及当事人一造必须合一确定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命该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四十二条 (利害关系人独立参加诉讼)
- 行政法院认为撤销诉讼之结果,第三人之权利或法律上利益将受损害者,得依职权命其独立参加诉讼,并得因该第三人之声请,裁定允许其参加。
- 前项参加,准用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参加人并得提出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
- 前二项规定,于其他诉讼准用之。
- 诉愿人已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销诉讼,利害关系人就同一事件再行起诉者,视为第一项之参加。
第四十三条 (参加诉讼之程序)
- 第三人依前条规定声请参加诉讼者,应向本诉讼系属之行政法院提出参加书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 一、本诉讼及当事人。
- 二、参加人之权利或法律上利益,因撤销诉讼之结果将受如何之损害。
- 三、参加诉讼之陈述。
- 行政法院认前项声请不合前条规定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 关于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 驳回参加之裁定未确定前,参加人得为诉讼行为。
第四十四条 (命行政机关参加诉讼)
- 行政法院认其他行政机关有辅助一造之必要者,得命其参加诉讼。
- 前项行政机关或有利害关系之第三人亦得声请参加。
第四十五条 (命参加之裁定及其程序)
- 命参加之裁定应记载诉讼程度及命参加理由,送达于诉讼当事人。
- 行政法院为前项裁定前,应命当事人或第三人以书状或言词为陈述。
- 对于命参加诉讼之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四十六条 (必要共同诉讼参加人之地位)
- 第四十一条之参加诉讼,准用第三十九条之规定。
第四十七条 (本诉讼判决效力之扩张)
- 判决对于经行政法院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裁定命其参加或许其参加而未为参加者,亦有效力。
第四十八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至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七条之规定,于第四十四条之参加诉讼准用之。
第五节 诉讼代理人及辅佐人
编辑第四十九条 (诉讼代理人之限制)
- 当事人得委任代理人为诉讼行为。但每一当事人委任之诉讼代理人不得逾三人。
- 行政诉讼应以律师为诉讼代理人。非律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亦得为诉讼代理人:
- 一、税务行政事件,具备会计师资格。
- 二、专利行政事件,具备专利师资格或依法得为专利代理人。
- 三、当事人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机关、公法上之非法人团体时,其所属专任人员办理法制、法务、诉愿业务或与诉讼事件相关业务。
- 四、交通裁决事件,原告为自然人时,其配偶、三亲等内之血亲或二亲等内之姻亲;原告为法人或非法人团体时,其所属人员办理与诉讼事件相关业务。
- 委任前项之非律师为诉讼代理人者,应得审判长许可。
- 第二项之非律师为诉讼代理人,审判长许其为本案诉讼行为者,视为已有前项之许可。
- 前二项之许可,审判长得随时以裁定撤销之,并应送达于为诉讼委任之人。
- 诉讼代理人委任复代理人者,不得逾一人。前四项之规定,于复代理人适用之。
第五十条 (委任书)
- 诉讼代理人应于最初为诉讼行为时提出委任书。但由当事人以言词委任经行政法院书记官记明笔录者,不在此限。
第五十一条 (诉讼代理人之权限)
- 诉讼代理人就其受委任之事件,有为一切诉讼行为之权。但舍弃、认诺、撤回、和解、提起反诉、上诉或再审之诉及选任代理人,非受特别委任不得为之。
- 关于强制执行之行为或领取所争物,准用前项但书之规定。
- 如于第一项之代理权加以限制者,应于前条之委任书或笔录内表明。
第五十二条 (各别代理权)
- 诉讼代理人有二人以上者,均得单独代理当事人。
- 违反前项之规定而为委任者,仍得单独代理之。
第五十三条 (诉讼代理权之效力)
- 诉讼代理权不因本人死亡、破产或诉讼能力丧失而消灭。法定代理有变更或机关经裁撤、改组者,亦同。
第五十四条 (诉讼委任之终止)
- 诉讼委任之终止,应以书状提出于行政法院,由行政法院送达于他造。
- 由诉讼代理人终止委任者,自为终止之意思表示之日起十五日内,仍应为防卫本人权利所必要之行为。
第五十五条 (辅佐人)
- 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之许可,得于期日偕同辅佐人到场。但人数不得逾二人。
- 审判长认为必要时亦得命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偕同辅佐人到场。
- 前二项之辅佐人,审判长认为不适当时,得撤销其许可或禁止其续为诉讼行为。
第五十六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五条及第七十七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四章 诉讼程序
编辑第一节 当事人书状
编辑第五十七条 (当事人书状应记载事项)
- 当事人书状,除别有规定外,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 一、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身分证明文件字号、职业及住所或居所;当事人为法人、机关或其他团体者,其名称及所在地、事务所或营业所。
- 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者,其姓名、性别、年龄、身分证明文件字号、职业、住所或居所,及其与法人、机关或团体之关系。
- 三、有诉讼代理人者,其姓名、性别、年龄、身分证明文件字号、职业、住所或居所。
- 四、应为之声明。
- 五、事实上及法律上之陈述。
- 六、供证明或释明用之证据。
- 七、附属文件及其件数。
- 八、行政法院。
- 九、年、月、日。
第五十八条 (书状之签名)
-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或诉讼代理人应于书状内签名或盖章;其以指印代签名者,应由他人代书姓名,记明其事由并签名。
第五十九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六条第三项、第一百十八条至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六十条 (以笔录代书状)
- 于言词辩论外,关于诉讼所为之声明或陈述,除依本法应用书状者外,得于行政法院书记官前以言词为之。
- 前项情形,行政法院书记官应作笔录,并于笔录内签名。
- 前项笔录准用第五十七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八条至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
第二节 送达
编辑第六十一条 (送达)
- 送达除别有规定外,由行政法院书记官依职权为之。
第六十二条 (送达之执行)
- 送达由行政法院书记官交执达员或邮务机构行之。
- 由邮务机构行送达者,以邮务人员为送达人;其实施办法由司法院会同行政院定之。
第六十三条 (嘱托送达(一)-于管辖区域外之送达)
- 行政法院得向送达地之地方法院为送达之嘱托。
第六十四条 (对无诉讼能力人之送达)
- 对于无诉讼能力人为送达者,应向其全体法定代理人为之。但法定代理人有二人以上,如其中有应为送达处所不明者,送达得仅向其馀之法定代理人为之。
- 对于法人、中央及地方机关或非法人之团体为送达者,应向其代表人或管理人为之。
- 代表人或管理人有二人以上者,送达得仅向其中一人为之。
- 无诉讼能力人为诉讼行为,未向行政法院陈明其法定代理人者,于补正前,行政法院得向该无诉讼能力人为送达。
第六十五条 (对外国法人或团体之送达)
- 对于在中华民国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外国法人或团体为送达者,应向其在中华民国之代表人或管理人为之。
- 前项代表人或管理人有二人以上者,送达得仅向其中一人为之。
第六十六条 (送达应向诉讼代理人为之)
- 诉讼代理人除受送达之权限受有限制者外,送达应向该代理人为之。但审判长认为必要时,得命送达于当事人本人。
第六十七条 (指定送达代收人(一))
- 当事人或代理人经指定送达代收人,向受诉行政法院陈明者,应向该代收人为送达。但审判长认为必要时,得命送达于当事人本人。
第六十八条 (送达代收人之效力)
- 送达代收人经指定陈明后,其效力及于同地之各级行政法院。但该当事人或代理人别有陈明者,不在此限。
第六十九条 (指定送达代收人(二))
- 当事人或代理人于中华民国无住居所、事务所及营业所者,应指定送达代收人向受诉行政法院陈明。
第七十条 (付邮送达)
- 当事人或代理人未依前条规定指定送达代收人者,行政法院得将应送达之文书交付邮务机构以挂号发送。
第七十一条 (送达处所)
- 送达,于应受送达人之住居所、事务所或营业所行之。但在他处会晤应受送达人时,得于会晤处所行之。
- 对于法人、机关、非法人之团体之代表人或管理人为送达者,应向其事务所、营业所或机关所在地行之。但必要时亦得于会晤之处所或其住居所行之。
- 应受送达人有就业处所者,亦得向该处所为送达。
第七十二条 (补充送达)
- 送达于住居所、事务所、营业所或机关所在地不获会晤应受送达人者,得将文书付与有辨别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愿代为收受而居住于同一住宅之主人。
- 前条所定送达处所之接收邮件人员,视为前项之同居人或受雇人。
- 如同居人、受雇人、居住于同一住宅之主人或接收邮件人员为他造当事人者,不适用前二项之规定。
第七十三条 (寄存送达)
- 送达不能依前二条规定为之者,得将文书寄存于送达地之自治或警察机关,并作送达通知书二份,一份黏贴于应受送达人住居所、事务所或营业所门首,一份交由邻居转交或置于应受送达人之信箱或其他适当之处所,以为送达。
- 前项情形,如系以邮务人员为送达人者,得将文书寄存于附近之邮务机构。
- 寄存送达,自寄存之日起,经十日发生效力。
- 寄存之文书自寄存之日起,寄存机关或机构应保存三个月。
第七十四条 (留置送达)
- 应受送达人拒绝收领而无法律上理由者,应将文书置于送达处所,以为送达。
- 前项情形,如有难达留置情事者,准用前条之规定。
第七十五条 (送逹之时间)
- 送达,除由邮务机构行之者外,非经审判长或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或送达地地方法院法官之许可,不得于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或日出前、日没后为之。但应受送达人不拒绝收领者,不在此限。
- 前项许可,书记官应于送达之文书内记明。
第七十六条 (自行交付送达之证明)
- 行政法院书记官于法院内将文书付与应受送达人者,应命受送达人提出收据附卷。
第七十七条 (嘱托送达(二)-于外国或境外为送达者)
- 于外国或境外为送达者,应嘱托该国管辖机关或驻在该国之中华民国使领馆或其他机构、团体为之。
- 不能依前项之规定为嘱托送达者,得将应送达之文书交邮务机构以双挂号发送,以为送达。
第七十八条 (嘱托送达(三)-驻外人员为送达者)
- 对于驻在外国之中华民国大使、公使、领事或其他驻外人员为送达者,应嘱托外交部为之。
第七十九条 (嘱托送达(四)-服役之军人为送达者)
- 对于在军队或军舰服役之军人为送达者,应嘱托该管军事机关或长官为之。
第八十条 (嘱托送达(五)-在监所人为送达者)
- 对于在监所人为送达者,应嘱托该监所长官为之。
第八十一条 (公示送达之事由)
- 行政法院对于当事人之送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依声请或依职权为公示送达:
- 一、应为送达之处所不明。
- 二、于有治外法权人住居所或事务所为送达而无效。
- 三、于外国为送达,不能依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办理或预知虽依该条规定办理而无效。
第八十二条 (公示送达生效之起始日)
- 公示送达,自将公告或通知书黏贴牌示处之日起,其登载公报或新闻纸者,自最后登载之日起,经二十日发生效力;于依前条第三款为公示送达者,经六十日发生效力。但对同一当事人仍为公示送达者,自黏贴牌示处之翌日起发生效力。
第八十三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三条及第一百五十三条之一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三节 期日及期间
编辑第八十四条 (期日之指定及限制)
- 期日,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依职权定之。
- 期日,除有不得已之情形外,不得于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定之。
第八十五条 (期日之告知)
- 审判长定期日后,行政法院书记官应作通知书,送达于诉讼关系人。但经审判长面告以所定之期日命其到场,或诉讼关系人曾以书状陈明届期到场者,与送达有同一之效力。
第八十六条 (期日应为之行为)
- 期日应为之行为于行政法院内为之。但在行政法院内不能为或为之而不适当者,不在此限。
第八十七条 (变更或延展期日)
- 期日,以朗读案由为始。
- 期日,如有重大理由,得变更或延展之。
- 变更或延展期日,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裁定之。
第八十八条 (裁定期间之酌定及起算)
- 期间,除法定者外,由行政法院或审判长酌量情形定之。
- 行政法院或审判长所定期间,自送达定期间之文书时起算,无庸送达者,自宣示定期间之裁判时起算。
- 期间之计算,依民法之规定。
第八十九条 (在途期间之扣除)
- 当事人不在行政法院所在地住居者,计算法定期间,应扣除其在途之期间。但有诉讼代理人住居行政法院所在地,得为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者,不在此限。
- 前项应扣除之在途期间,由司法院定之。
第九十条 (伸长或缩短期间)
- 期间,如有重大理由得伸长或缩短之。但不变期间不在此限。
- 伸长或缩短期间由行政法院裁定。但期间系审判长所定者,由审判长裁定。
第九十一条 (回复原状之声请)
- 因天灾或其他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致迟误不变期间者,于其原因消灭后一个月内,如该不变期间少于一个月者,于相等之日数内,得声请回复原状。
- 前项期间不得伸长或缩短之。
- 迟误不变期间已逾一年者,不得声请回复原状,迟误第一百零六条之起诉期间已逾三年者,亦同。
- 第一项之声请应以书状为之,并释明迟误期间之原因及其消灭时期。
第九十二条 (声请回复原状之程序)
- 因迟误上诉或抗告期间而声请回复原状者,向为裁判之原行政法院为之;迟误其他期间者,向管辖该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之行政法院为之。
- 声请回复原状,应同时补行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
第九十三条 (回复原状之声请与补行之诉讼行为合并裁判)
- 回复原状之声请,由受声请之行政法院与补行之诉讼行为合并裁判之。但原行政法院认其声请应行许可,而将上诉或抗告事件送交上级行政法院者,应由上级行政法院合并裁判。
- 因回复原状而变更原裁判者,准用第二百八十二条之规定。
第九十四条 (准用之规定)
- 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关于其所为之行为,得定期日及期间。
- 第八十四条至第八十七条、第八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九十条之规定,于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定期日及期间者,准用之。
第四节 诉讼卷宗
编辑第九十五条 (诉讼文书之保存)
- 当事人书状、笔录、裁判书及其他关于诉讼事件之文书,行政法院应保存者,应由行政法院书记官编为卷宗。
- 卷宗灭失事件之处理,准用民刑事诉讼卷宗灭失案件处理法之规定。
第九十六条 (诉讼文书之利用)
- 当事人得向行政法院书记官声请阅览、抄录、影印或摄影卷内文书,或预纳费用请求付与缮本、影本或节本。
- 第三人经当事人同意或释明有法律上之利害关系,而为前项之声请者,应经行政法院裁定许可。
-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第四十四条之参加人及其他经许可之第三人之阅卷规则,由司法院定之。
第九十七条 (诉讼文书利用之限制)
- 裁判草案及其准备或评议文件,除法律别有规定外,不得交当事人或第三人阅览、抄录、影印或摄影,或付与缮本、影本或节本;裁判书在宣示或公告前,或未经法官签名者,亦同。
第五节 诉讼费用
编辑第九十八条 (裁判费以外诉讼费用负担之原则)
- 诉讼费用指裁判费及其他进行诉讼之必要费用,由败诉之当事人负担。但为第一百九十八条之判决时,由被告负担。
- 起诉,按件征收裁判费新台币四千元。适用简易诉讼程序之事件,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二千元。
第九十八条之一 (诉之合并应征收之裁判费)
- 以一诉主张数项标的,或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者,不另征收裁判费。
第九十八条之二 (上诉应征收之裁判费)
- 上诉,依第九十八条第二项规定,加征裁判费二分之一。
- 发回或发交更审再行上诉,或依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二项为移送,经判决后再行上诉者,免征裁判费。
第九十八条之三 (再审之诉应征收之裁判费)
- 再审之诉,按起诉法院之审级,依第九十八条第二项及前条第一项规定征收裁判费。
- 对于确定之裁定声请再审者,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
第九十八条之四 (抗告应征收之裁判费)
- 抗告,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
第九十八条之五 (征收裁判费之声请)
- 声请或声明,不征收裁判费。但下列声请,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
- 一、声请参加诉讼或驳回参加。
- 二、声请回复原状。
- 三、声请停止执行或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
- 四、起诉前声请证据保全。
- 五、声请重新审理。
- 六、声请假扣押、假处分或撤销假扣押、假处分之裁定。
第九十八条之六 (进行诉讼必要费用之征收)
- 下列费用之征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其项目及标准由司法院定之:
- 一、影印费、摄影费、抄录费、翻译费、运送费及登载公报新闻纸费。
- 二、证人及通译之日费、旅费。
- 三、鉴定人之日费、旅费、报酬及鉴定所需费用。
- 四、其他进行诉讼及强制执行之必要费用。
- 邮电送达费及行政法院人员于法院外为诉讼行为之食、宿、交通费,不另征收。
第九十八条之七 (裁判费别有规定之优先适用)
- 交通裁决事件之裁判费,第二编第三章别有规定者,从其规定。
第九十九条 (参加诉讼人应负担之诉讼费用)
- 因可归责于参加人之事由致生无益之费用者,行政法院得命该参加人负担其全部或一部。
- 依第四十四条参加诉讼所生之费用,由参加人负担。但他造当事人依第九十八条第一项及准用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至第八十四条规定应负担之诉讼费用,仍由该当事人负担。
第一百条 (必要费用之预纳及征收)
- 裁判费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当事人应预纳之。其未预纳者,审判长应定期命当事人缴纳;逾期未纳者,行政法院应驳回其诉、上诉、抗告、再审或其他声请。
- 进行诉讼之必要费用,审判长得定期命当事人预纳。逾期未纳者,由国库垫付,并于判决确定后,依职权裁定,向应负担诉讼费用之人征收之。
- 前项裁定得为执行名义。
第一百零一条 (诉讼救助)
- 当事人无资力支出诉讼费用者,行政法院应依声请,以裁定准予诉讼救助。但显无胜诉之望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零二条 (声请诉讼救助)
- 声请诉讼救助,应向受诉行政法院为之。
- 声请人无资力支出诉讼费用之事由应释明之。
- 前项释明,得由受诉行政法院管辖区域内有资力之人出具保证书代之。
- 前项保证书内,应载明具保证书人于声请诉讼救助人负担诉讼费用时,代缴暂免之费用。
第一百零三条 (诉讼救助之效力)
- 准予诉讼救助者,暂行免付诉讼费用。
第一百零四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之二十六、第七十九条至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七条至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五条、第九十六条至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之一、第一百十一条至第一百十三条、第一百十四条第一项及第一百十五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二编 第一审程序
编辑第一章 高等行政法院通常诉讼程序
编辑第一节 起诉
编辑第一百零四条之一 (高等行政法院通常诉讼程序)
- 适用通常诉讼程序之事件,以高等行政法院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第一百零五条 (起诉之程式)
- 起诉,应以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行政法院为之:
- 一、当事人。
- 二、起诉之声明。
- 三、诉讼标的及其原因事实。
- 诉状内宜记载适用程序上有关事项、证据方法及其他准备言词辩论之事项;其经诉愿程序者,并附具决定书。
第一百零六条 (诉讼之提起期间)
- 第四条及第五条诉讼之提起,除本法别有规定外,应于诉愿决定书送达后二个月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诉愿人以外之利害关系人知悉在后者,自知悉时起算。
- 第四条及第五条之诉讼,自诉愿决定书送达后,已逾三年者,不得提起。
- 不经诉愿程序即得提起第四条或第五条第二项之诉讼者,应于行政处分达到或公告后二个月之不变期间内为之。
- 不经诉愿程序即得提起第五条第一项之诉讼者,于应作为期间届满后,始得为之。但于期间届满后,已逾三年者,不得提起。
第一百零七条 (诉讼要件之审查及补正)
- 原告之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先命补正:
- 一、诉讼事件不属行政诉讼审判之权限者。但本法别有规定者,从其规定。
- 二、诉讼事件不属受诉行政法院管辖而不能请求指定管辖,亦不能为移送诉讼之裁定者。
- 三、原告或被告无当事人能力者。
- 四、原告或被告未由合法之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为诉讼行为者。
- 五、由诉讼代理人起诉,而其代理权有欠缺者。
- 六、起诉逾越法定期限者。
- 七、当事人就已起诉之事件,于诉讼系属中更行起诉者。
- 八、本案经终局判决后撤回其诉,复提起同一之诉者。
- 九、诉讼标的为确定判决或和解之效力所及者。
- 十、起诉不合程式或不备其他要件者。
- 撤销诉讼及课予义务诉讼,原告于诉状误列被告机关者,准用第一项规定。
- 原告之诉,依其所诉之事实,在法律上显无理由者,行政法院得不经言词辩论,迳以判决驳回之。
第一百零八条 (将诉状送达被告并命答辩)
- 行政法院除依前条规定驳回原告之诉或移送者外,应将诉状送达于被告。并得命被告以答辩状陈述意见。
- 原处分机关、被告机关或受理诉愿机关经行政法院通知后,应于十日内将卷证送交行政法院。
第一百零九条 (言词辩论期日之指定)
- 审判长认已适于为言词辩论时,应速定言词辩论期日。
- 前项言词辩论期日,距诉状之送达,至少应有十日为就审期间。但有急迫情形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十条 (当事人恒定与诉讼继受主义)
- 诉讼系属中,为诉讼标的之法律关系虽移转于第三人,于诉讼无影响。但第三人如经两造同意,得代当事人承当诉讼。
- 前项情形,仅他造不同意者,移转之当事人或第三人得声请行政法院以裁定许第三人承当诉讼。
-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 行政法院知悉诉讼标的有移转者,应即以书面将诉讼系属情形通知第三人。
- 诉愿决定后,为诉讼标的之法律关系移转于第三人者,得由受移转人提起撤销诉讼。
第一百十一条 (应准许诉之变更或追加之情形)
- 诉状送达后,原告不得将原诉变更或追加他诉。但经被告同意或行政法院认为适当者,不在此限。
- 被告于诉之变更或追加无异议,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视为同意变更或追加。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诉之变更或追加,应予准许:
- 一、诉讼标的对于数人必须合一确定,追加其原非当事人之人为当事人。
- 二、诉讼标的之请求虽有变更,但其请求之基础不变。
- 三、因情事变更而以他项声明代最初之声明。
- 四、应提起确认诉讼,误为提起撤销诉讼。
- 五、依第一百九十七条或其他法律之规定,应许为诉之变更或追加。
- 前三项规定,于变更或追加之新诉为撤销诉讼而未经诉愿程序者不适用之。
- 对于行政法院以诉为非变更追加,或许诉之变更追加之裁判,不得声明不服。但撤销诉讼,主张其未经诉愿程序者,得随同终局判决声明不服。
第一百十二条 (被告得提起反诉)
- 被告于言词辩论终结前,得在本诉系属之行政法院提起反诉。但对于撤销诉讼及课予义务诉讼,不得提起反诉。
- 原告对于反诉,不得复行提起反诉。
- 反诉之请求如专属他行政法院管辖,或与本诉之请求或其防御方法不相牵连者,不得提起。
被告意图延滞诉讼而提起反诉者,行政法院得驳回之。
第一百十三条 (诉讼撤回之要件及程序)
- 原告于判决确定前得撤回诉之全部或一部。但于公益之维护有碍者,不在此限。
- 前项撤回,被告已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应得其同意。
- 诉之撤回,应以书状为之。但于期日得以言词为之。
- 以言词所为之撤回,应记载于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 诉之撤回,被告于期日到场,未为同意与否之表示者,自该期日起;其未于期日到场或系以书状撤回者,自前项笔录或撤回书状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未提出异议者,视为同意撤回。
第一百十四条 (诉讼撤回之限制)
- 行政法院就前条诉之撤回认有碍公益之维护者,应以裁定不予准许。
- 前项裁定不得抗告。
第一百十四条之一 (诉讼之裁定移送)
- 适用通常诉讼程序之事件,因诉之变更或一部撤回,致其诉之全部属于简易诉讼程序或交通裁决事件诉讼程序之范围者,高等行政法院应裁定移送管辖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
第一百十五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百四十八条、第二百五十二条、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二百六十一条、第二百六十三条及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二节 停止执行
编辑第一百十六条 (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之原则(一))
- 原处分或决定之执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因提起行政诉讼而停止。
- 行政诉讼系属中,行政法院认为原处分或决定之执行,将发生难于回复之损害,且有急迫情事者,得依职权或依声请裁定停止执行。但于公益有重大影响,或原告之诉在法律上显无理由者,不得为之。
- 于行政诉讼起诉前,如原处分或决定之执行将发生难于回复之损害,且有急迫情事者,行政法院亦得依受处分人或诉愿人之声请,裁定停止执行。但于公益有重大影响者,不在此限。
- 行政法院为前二项裁定前,应先征询当事人之意见。如原处分或决定机关已依职权或依声请停止执行者,应为驳回声请之裁定。
- 停止执行之裁定,得停止原处分或决定之效力、处分或决定之执行或程序之续行之全部或部份。
第一百十七条 (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之原则(二))
- 前条规定,于确认行政处分无效之诉讼准用之。
第一百十八条 (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
- 停止执行之原因消灭,或有其他情事变更之情形,行政法院得依职权或依声请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
第一百十九条 (抗告)
- 关于停止执行或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三节 言词辩论
编辑第一百二十条 (言词辩论)
- 原告因准备言词辩论之必要,应提出准备书状。
- 被告因准备言词辩论,宜于未逾就审期间二分之一以前,提出答辩状。
第一百二十一条 (得于言词辩论前所为之处置)
- 行政法院因使辩论易于终结,认为必要时,得于言词辩论前,为下列各款之处置:
- 一、命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本人到场。
- 二、命当事人提出图案、表册、外国文文书之译本或其他文书、物件。
- 三、行勘验、鉴定或嘱托机关、团体为调查。
- 四、通知证人或鉴定人,及调取或命第三人提出文书、物件。
- 五、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调查证据。
- 行政法院因阐明或确定诉讼关系,于言词辩论时,得为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处置,并得将当事人或第三人提出之文书、物件暂留置之。
第一百二十二条 (言词辩论以声明起诉事项为始)
- 言词辩论,以当事人声明起诉之事项为始。
- 当事人应就诉讼关系为事实上及法律上之陈述。
- 当事人不得引用文件以代言词陈述。但以举文件之辞句为必要时,得朗读其必要之部分。
第一百二十三条 (调查证据之期日)
- 行政法院调查证据,除别有规定外,于言词辩论期日行之。
- 当事人应依第二编第一章第四节之规定,声明所用之证据。
第一百二十四条 (审判长之职权-言词辩论指挥权)
- 审判长开始、指挥及终结言词辩论,并宣示行政法院之裁判。
- 审判长对于不服从言词辩论之指挥者,得禁止发言。
- 言词辩论须续行者,审判长应速定其期日。
第一百二十五条 (行政法院职权调查事实及审判长之阐明权)
- 行政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事实关系,不受当事人主张之拘束。
- 审判长应注意使当事人得为事实上及法律上适当完全之辩论。
- 审判长应向当事人发问或告知,令其陈述事实、声明证据,或为其他必要之声明及陈述;其所声明或陈述有不明了或不完足者,应令其叙明或补充之。
- 陪席法官告明审判长后,得向当事人发问或告知。
第一百二十五条之一 (司法事务官得参与诉讼程序)
- 行政法院为使诉讼关系明确,必要时得命司法事务官就事实上及法律上之事项,基于专业知识对当事人为说明。
- 行政法院因司法事务官提供而获知之特殊专业知识,应予当事人辩论之机会,始得采为裁判之基础。
第一百二十六条 (受命法官之指定及行政法院之嘱托)
- 凡依本法使受命法官为行为者,由审判长指定之。
- 行政法院应为之嘱托,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行之。
第一百二十七条 (同种类之诉讼得合并辩论)
- 分别提起之数宗诉讼系基于同一或同种类之事实上或法律上之原因者,行政法院得命合并辩论。
- 命合并辩论之数宗诉讼,得合并裁判之。
第一百二十八条 (言词辩论笔录应记载事项)
- 行政法院书记官应作言词辩论笔录,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 一、辩论之处所及年、月、日。
- 二、法官、书记官及通译姓名。
- 三、诉讼事件。
- 四、到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诉讼代理人、辅佐人及其他经通知到场之人姓名。
- 五、辩论之公开或不公开;如不公开者,其理由。
第一百二十九条 (言词辩论笔录实质上应记载事项)
- 言词辩论笔录内,应记载辩论进行之要领,并将下列各款事项记载明确:
- 一、诉讼标的之舍弃、认诺、自认及诉之撤回。
- 二、证据之声明或撤回,及对于违背诉讼程序规定之异议。
- 三、当事人所为其他重要声明或陈述,及经告知而不为声明或陈述之情形。
- 四、依本法规定应记载笔录之其他声明或陈述。
- 五、证人或鉴定人之陈述,及勘验所得之结果。
- 六、审判长命令记载之事项。
- 七、不作裁判书附卷之裁判。
- 八、裁判之宣示。
第一百三十条 (笔录之朗读或阅览)
- 笔录或笔录内所引用附卷或作为附件之文书内所记前条第一款至第六款事项,应依声请于法庭向关系人朗读或令其阅览,并于笔录内附记其事由。
- 关系人对于笔录所记有异议者,行政法院书记官得更正或补充之。如以异议为不当,应于笔录内附记其异议。
- 以机器记录言词辩论之进行者,其实施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一百三十条之一 (视讯审理与文书传送)
- 当事人、代理人之所在处所或所在地法院与行政法院间,有声音及影像相互传送之科技设备而得直接审理者,行政法院认为适当时,得依声请或依职权以该设备审理之。
- 前项情形,其期日通知书记载之应到处所为该设备所在处所。
- 依第一项进行程序之笔录及其他文书,须陈述人签名者,由行政法院传送至陈述人所在处所,经陈述人确认内容并签名后,将笔录及其他文书以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传回行政法院。
- 第一项之审理及前项文书传送之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一百三十一条 (受命法官之权限)
- 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至第六项、第五十五条、第六十六条但书、第六十七条但书、第一百条第一项前段、第二项、第一百零七条第一项但书、第一百十条第四项、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四款、第二项、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百三十条之一及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一百二十条第一项、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二百条、第二百零七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十三条第二项、第二百十三条之一、第二百十四条、第二百十七条、第二百六十八条、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一第二项、第三项、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二第一项、第三百七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三百七十二条关于法院或审判长权限之规定,于受命法官行准备程序时准用之。
第一百三十二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至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百条、第二百零一条、第二百零四条、第二百零六条至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十条、第二百十一条、第二百十四条、第二百十五条、第二百十七条至第二百十九条、第二百六十五条至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一、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二、第二百七十条至第二百七十一条之一、第二百七十三条至第二百七十六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四节 证据
编辑第一百三十三条 (调查证据)
- 行政法院于撤销诉讼,应依职权调查证据;于其他诉讼,为维护公益者,亦同。
第一百三十四条 (自认之限制)
- 前条诉讼,当事人主张之事实,虽经他造自认,行政法院仍应调查其他必要之证据。
第一百三十五条 (认他造证据之主张应证之事实为真实)
- 当事人因妨碍他造使用,故意将证据灭失、隐匿或致碍难使用者,行政法院得审酌情形认他造关于该证据之主张或依该证据应证之事实为真实。
- 前项情形,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第一百三十六条 (准用之规定)
- 除本法有规定者外,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一百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法院不知者有举证之责)
- 习惯及外国之现行法为行政法院所不知者,当事人有举证之责任。但行政法院得依职权调查之。
第一百三十八条 (嘱托调查证据)
- 行政法院得嘱托普通法院或其他机关、学校、团体调查证据。
第一百三十九条 (受命法官调查或嘱托调查)
- 行政法院认为适当时,得使庭员一人为受命法官或嘱托他行政法院指定法官调查证据。
第一百四十条 (制作调查证据笔录)
- 受诉行政法院于言词辩论前调查证据,或由受命法官、受托法官调查证据者,行政法院书记官应作调查证据笔录。
- 第一百二十八条至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 受托法官调查证据笔录,应送受诉行政法院。
第一百四十一条 (调查证据后行政法院应为之处置)
- 调查证据之结果,应告知当事人为辩论。
- 于受诉行政法院外调查证据者,当事人应于言词辩论时陈述其调查之结果。但审判长得令行政法院书记官朗读调查证据笔录代之。
第一百四十二条 (为证人之义务)
- 除法律别有规定外,不问何人,于他人之行政诉讼有为证人之义务。
第一百四十三条 (裁定不到场证人以罚锾)
- 证人受合法之通知,无正当理由而不到场者,行政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
- 证人已受前项裁定,经再次通知仍不到场者,得再处新台币六万元以下罚锾,并得拘提之。
- 拘提证人,准用刑事诉讼法关于拘提被告之规定;证人为现役军人者,应以拘票嘱托该管长官执行。
- 处证人罚锾之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百四十四条 (公务员为证人之特则)
- 以公务员、中央民意代表或曾为公务员、中央民意代表之人为证人,而就其职务上应守秘密之事项讯问者,应得该监督长官或民意机关之同意。
- 前项同意,除有妨害国家高度机密者外,不得拒绝。
- 以受公务机关委托承办公务之人为证人者,准用前二项之规定。
第一百四十五条 (得拒绝证言之事由(一))
- 证人恐因陈述致自己或下列之人受刑事诉追或蒙耻辱者,得拒绝证言:
- 一、证人之配偶、前配偶或四亲等内之血亲、三亲等内之姻亲或曾有此亲属关系或与证人订有婚约者。
- 二、证人之监护人或受监护人。
第一百四十六条 (得拒绝证言之事由(二))
- 证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拒绝证言:
- 一、证人有第一百四十四条之情形。
- 二、证人为医师、药师、药商、助产士、宗教师、律师、会计师或其他从事相类业务之人或其业务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职务之人,就其因业务所知悉有关他人秘密之事项受讯问。
- 三、关于技术上或职业上之秘密受讯问。
- 前项规定,于证人秘密之责任已经免除者,不适用之。
第一百四十七条 (得拒绝证言者之告之)
- 依前二条规定,得拒绝证言者,审判长应于讯问前或知有该项情形时告知之。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不陈明原因而拒绝证言得处罚锾)
- 证人不陈明拒绝之原因事实而拒绝证言,或以拒绝为不当之裁定已确定而仍拒绝证言者,行政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
-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百四十九条 (命证人具结)
- 审判长于讯问前,应命证人各别具结。但其应否具结有疑义者,于讯问后行之。
- 审判长于证人具结前,应告以具结之义务及伪证之处罚。
- 证人以书状为陈述者,不适用前二项之规定。
第一百五十条 (不得命具结者)
- 以未满十六岁或因精神障碍不解具结意义及其效果之人为证人者,不得令其具结。
第一百五十一条 (得不命具结者)
- 以下列各款之人为证人者,得不令其具结:
- 一、证人为当事人之配偶、前配偶或四亲等内之血亲、三亲等内之姻亲或曾有此亲属关系或与当事人订有婚约。
- 二、有第一百四十五条情形而不拒绝证言。
- 三、当事人之受雇人或同居人。
第一百五十二条 (得拒绝具结之事由)
- 证人就与自己或第一百四十五条所列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之事项受讯问者,得拒绝具结。
第一百五十三条 (拒绝具结准用之规定)
- 第一百四十八条之规定,于证人拒绝具结者准用之。
第一百五十四条 (当事人之声请发问及自行发问)
- 当事人得就应证事实及证言信用之事项,声请审判长对于证人为必要之发问,或向审判长陈明后自行发问。
- 前项之发问,与应证事实无关、重复发问、诱导发问、侮辱证人或有其他不当情形,审判长得依声请或依职权限制或禁止。
- 关于发问之限制或禁止有异议者,行政法院应就其异议为裁定。
第一百五十五条 (发给证人日费及旅费)
- 行政法院应发给证人法定之日费及旅费;证人亦得于讯问完毕后请求之。但被拘提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具结或证言者,不在此限。
- 前项关于日费及旅费之裁定,得为抗告。
- 证人所需之旅费,得依其请求预行酌给之。
第一百五十六条 (鉴定准用之规定)
- 鉴定,除别有规定外,准用本法关于人证之规定。
第一百五十七条 (有为鉴定人之义务)
- 从事于鉴定所需之学术、技艺或职业,或经机关委任有鉴定职务者,于他人之行政诉讼有为鉴定人之义务。
第一百五十八条 (拘提之禁止)
- 鉴定人不得拘提。
第一百五十九条 (拒绝鉴定)
- 鉴定人拒绝鉴定,虽其理由不合于本法关于拒绝证言之规定,如行政法院认为正当者,亦得免除其鉴定义务。
第一百六十条 (报酬之请求)
- 鉴定人于法定之日费、旅费外,得请求相当之报酬。
- 鉴定所需费用,得依鉴定人之请求预行酌给之。
- 关于前二项请求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百六十一条 (嘱托鉴定准用之规定)
- 行政法院依第一百三十八条之规定,嘱托机关、学校或团体陈述鉴定意见或审查之者,准用第一百六十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至第三百三十七条之规定。其鉴定书之说明,由该机关、学校或团体所指定之人为之。
第一百六十二条 (专业法律问题之征询意见)
- 行政法院认有必要时,得就诉讼事件之专业法律问题征询从事该学术研究之人,以书面或于审判期日到场陈述其法律上意见。
- 前项意见,于裁判前应告知当事人使为辩论。
- 第一项陈述意见之人,准用鉴定人之规定。但不得令其具结。
第一百六十三条 (当事人有提出义务之文书)
- 下列各款文书,当事人有提出之义务:
- 一、该当事人于诉讼程序中曾经引用者。
- 二、他造依法律规定,得请求交付或阅览者。
- 三、为他造之利益而作者。
- 四、就与本件诉讼关系有关之事项所作者。
- 五、商业帐簿。
第一百六十四条 (调取文书)
- 公务员或机关掌管之文书,行政法院得调取之。如该机关为当事人时,并有提出之义务。
- 前项情形,除有妨害国家高度机密者外,不得拒绝。
第一百六十五条 (当事人不从提出文书之命)
-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从提出文书之命者,行政法院得审酌情形认他造关于该文书之主张或依该文书应证之事实为真实。
- 前项情形,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第一百六十六条 (声请命第三人提出文书)
- 声明书证系使用第三人所执之文书者,应声请行政法院命第三人提出或定由举证人提出之期间。
- 民事诉讼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二项、第三项之规定,于前项声请准用之。
- 文书为第三人所执之事由及第三人有提出义务之原因,应释明之。
第一百六十七条 (裁定命第三人提出文书)
- 行政法院认应证之事实重要且举证人之声请正当者,应以裁定命第三人提出文书或定由举证人提出文书之期间。
- 行政法院为前项裁定前,应使该第三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一百六十八条 (第三人提出文书准用之规定)
- 关于第三人提出文书之义务,准用第一百四十四条至第一百四十七条及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二款至第五款之规定。
第一百六十九条 (第三人不从提出文书命令之制裁)
- 第三人无正当理由不从提出文书之命者,行政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于必要时,并得为强制处分。
- 前项强制处分之执行,适用第三百零六条规定。
- 第一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百七十条 (第三人之权利)
- 第三人得请求提出文书之费用。
- 第一百五十五条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一百七十一条 (文书真伪之辨别)
- 文书之真伪,得依核对笔迹或印迹证之。
- 行政法院得命当事人或第三人提出文书,以供核对。核对笔迹或印迹,适用关于勘验之规定。
第一百七十二条 (鉴别笔迹之方法)
- 无适当之笔迹可供核对者,行政法院得指定文字,命该文书之作成名义人书写,以供核对。
- 文书之作成名义人无正当理由不从前项之命者,准用第一百六十五条或第一百六十九条之规定。
- 因供核对所书写之文字应附于笔录;其他供核对之文件不须发还者,亦同。
第一百七十三条 (准文书)
- 本法关于文书之规定,于文书外之物件,有与文书相同之效用者,准用之。
- 文书或前项物件,须以科技设备始能呈现其内容或提出原件有事实上之困难者,得仅提出呈现其内容之书面并证明其内容与原件相符。
第一百七十四条 (勘验准用之规定)
- 第一百六十四条至第一百七十条之规定,于勘验准用之。
第一百七十五条 (保全证据之管辖法院)
- 保全证据之声请,在起诉后,向受诉行政法院为之;在起诉前,向受讯问人住居地或证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之。
- 遇有急迫情形时,于起诉后,亦得向前项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声请保全证据。
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司法事务官协助调查证据)
- 行政法院于保全证据时,得命司法事务官协助调查证据。
第一百七十六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十五条、第二百十七条至第二百十九条、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一条、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第二百八十四条至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百九十一条至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百九十五条、第二百九十六条、第二百九十六条之一、第二百九十八条至第三百零一条、第三百零四条、第三百零五条、第三百零九条、第三百十条、第三百十三条、第三百十三条之一、第三百十六条至第三百十九条、第三百二十一条、第三百二十二条、第三百二十五条至第三百二十七条、第三百三十一条至第三百三十七条、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三百四十一条至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三百五十二条至第三百五十八条、第三百六十一条、第三百六十四条至第三百六十六条、第三百六十八条、第三百七十条至第三百七十六条之二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五节 诉讼程序之停止
编辑第一百七十七条 (裁定停止(一)-裁判以他诉法律关系为据)
- 行政诉讼之裁判须以民事法律关系是否成立为准据,而该法律关系已经诉讼系属尚未终结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 除前项情形外,有民事、刑事或其他行政争讼牵涉行政诉讼之裁判者,行政法院在该民事、刑事或其他行政争讼终结前,得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第一百七十八条 (裁定停止(二)-受理诉讼之权限见解有异)
- 行政法院就其受理诉讼之权限,如与普通法院确定裁判之见解有异时,应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并声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
第一百七十八条之一 (声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
- 行政法院就其受理事件,对所适用之法律,确信有抵触宪法之疑义时,得声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
- 前项情形,行政法院应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然停止)
- 本于一定资格,以自己名义为他人任诉讼当事人之人,丧失其资格或死亡者,诉讼程序在有同一资格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 依第二十九条规定,选定或指定为诉讼当事人之人全体丧失其资格者,诉讼程序在该有共同利益人全体或新选定或指定为诉讼当事人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八十条 (当然停止之例外规定)
- 第一百七十九条之规定,于有诉讼代理人时不适用之。但行政法院得酌量情形裁定停止其诉讼程序。
第一百八十一条 (承受诉讼之声明)
- 诉讼程序当然停止后,依法律所定之承受诉讼之人,于得为承受时,应即为承受之声明。
- 他造当事人亦得声明承受诉讼。
第一百八十二条 (当然或裁定停止之效力)
- 诉讼程序当然或裁定停止间,行政法院及当事人不得为关于本案之诉讼行为。但于言词辩论终结后当然停止者,本于其辩论之裁判得宣示之。
- 诉讼程序当然或裁定停止者,期间停止进行;自停止终竣时起,其期间更始进行。
第一百八十三条 (当事人合意停止诉讼程序)
- 当事人得以合意停止诉讼程序。但于公益之维护有碍者,不在此限。
- 前项合意,应由两造向受诉行政法院陈明。
- 行政法院认第一项之合意有碍公益之维护者,应于两造陈明后,一个月内裁定续行诉讼。
-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 不变期间之进行不因第一项合意停止而受影响。
第一百八十四条 (合意停止之期间及次数之限制)
- 除有前条第三项之裁定外,合意停止诉讼程序之当事人,自陈明合意停止时起,如于四个月内不续行诉讼者,视为撤回其诉;续行诉讼而再以合意停止诉讼程序者,以一次为限。如再次陈明合意停止诉讼程序,视为撤回其诉。
第一百八十五条 (拟制合意停止)
- 当事人两造无正当理由迟误言词辩论期日,除有碍公益之维护者外,视为合意停止诉讼程序。如于四个月内不续行诉讼者,视为撤回其诉。但行政法院认有必要时,得依职权续行诉讼。
- 行政法院依前项但书规定续行诉讼,两造如无正当理由仍不到者,视为撤回其诉。
- 行政法院认第一项停止诉讼程序有碍公益之维护者,除别有规定外,应自该期日起,一个月内裁定续行诉讼。
-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一百八十六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八条至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百七十六条至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五条至第一百八十七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六节 裁判
编辑第一百八十七条 (裁判之方式)
- 裁判,除依本法应用判决者外,以裁定行之。
第一百八十八条 (判决之形式要件,言词审理、直接审理)
- 行政诉讼除别有规定外,应本于言词辩论而为裁判。
- 法官非参与裁判基础之辩论者,不得参与裁判。
- 裁定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 裁定前不行言词辩论者,除别有规定外,得命关系人以书状或言词为陈述。
第一百八十九条 (裁判之实质要件)
- 行政法院为裁判时,应斟酌全辩论意旨及调查证据之结果,依论理及经验法则判断事实之真伪。但别有规定者,不在此限。
- 当事人已证明受有损害而不能证明其数额或证明显有重大困难者,法院应审酌一切情况,依所得心证定其数额。
- 得心证之理由,应记明于判决。
第一百九十条 (终局判决)
- 行政诉讼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应为终局判决。
第一百九十一条 (一部之终局判决)
- 诉讼标的之一部,或以一诉主张之数项标的,其一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为一部之终局判决。
- 前项规定,于命合并辩论之数宗诉讼,其一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准用之。
第一百九十二条 (中间判决)
- 各种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为中间判决;请求之原因及数额俱有争执时,行政法院以其原因为正当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三条 (中间裁定)
- 行政诉讼进行中所生程序上之争执,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先为裁定。
第一百九十四条 (迳为判决之情形)
- 行政诉讼有关公益之维护者,当事人两造于言词辩论期日无正当理由均不到场时,行政法院得依职权调查事实,不经言词辩论,迳为判决。
第一百九十五条 (判决及不利益变更之禁止)
- 行政法院认原告之诉为有理由者,除别有规定外,应为其胜诉之判决;认为无理由者,应以判决驳回之。
- 撤销诉讼之判决,如系变更原处分或决定者,不得为较原处分或决定不利于原告之判决。
第一百九十六条 (撤销判决中命为回复原状之处置)
- 行政处分已执行者,行政法院为撤销行政处分判决时,经原告声请,并认为适当者,得于判决中命行政机关为回复原状之必要处置。
- 撤销诉讼进行中,原处分已执行而无回复原状可能或已消灭者,于原告有即受确认判决之法律上利益时,行政法院得依声请,确认该行政处分为违法。
第一百九十七条 (撤销诉讼之代替判决)
- 撤销诉讼,其诉讼标的之行政处分涉及金钱或其他代替物之给付或确认者,行政法院得以确定不同金额之给付或以不同之确认代替之。
第一百九十八条 (情况判决)
- 行政法院受理撤销诉讼,发现原处分或决定虽属违法,但其撤销或变更于公益有重大损害,经斟酌原告所受损害、赔偿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认原处分或决定之撤销或变更显与公益相违背时,得驳回原告之诉。
- 前项情形,应于判决主文中谕知原处分或决定违法。
第一百九十九条 (因情况判决而受损害之救济)
- 行政法院为前条判决时,应依原告之声明,将其因违法处分或决定所受之损害,于判决内命被告机关赔偿。
- 原告未为前项声明者,得于前条判决确定后一年内,向行政法院诉请赔偿。
第二百条 (请求应为行政处分之诉讼之判决方式)
- 行政法院对于人民依第五条规定请求应为行政处分或应为特定内容之行政处分之诉讼,应为下列方式之裁判:
- 一、原告之诉不合法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 二、原告之诉无理由者,应以判决驳回之。
- 三、原告之诉有理由,且案件事证明确者,应判命行政机关作成原告所申请内容之行政处分。
- 四、原告之诉虽有理由,惟案件事证尚未臻明确或涉及行政机关之行政裁量决定者,应判命行政机关遵照其判决之法律见解对于原告作成决定。
第二百零一条 (对违法裁量行为之审查)
- 行政机关依裁量权所为之行政处分,以其作为或不作为逾越权限或滥用权力者为限,行政法院得予撤销。
第二百零二条 (舍弃及认诺判决)
- 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时为诉讼标的之拾弃或认诺者,以该当事人具有处分权及不涉及公益者为限,行政法院得本于其舍弃或认诺为该当事人败诉之判决。
第二百零三条 (情事变更原则)
- 公法上契约成立后,情事变更,非当时所得预料,而依其原有效果显失公平者,行政法院得依当事人声请,为增、减给付或变更、消灭其他原有效果之判决。
- 为当事人之行政机关,因防止或免除公益上显然重大之损害
- 亦得为前项之声请。
- 前二项规定,于因公法上其他原因发生之财产上给付,准用之。
第二百零四条 (宣示判决与公告判决)
- 经言词辩论之判决,应宣示之;不经言词辩论之判决,应公告之。
- 宣示判决应于辩论终结之期日或辩论终结时指定之期日为之。
- 前项指定之宣示期日,自辩论终结时起,不得逾二星期。
- 判决经公告者,行政法院书记官应作记载该事由及年、月、日、时之证书附卷。
第二百零五条 (宣示判决之效力及主文之公告)
- 宣示判决,不问当事人是否在场,均有效力。
- 判决经宣示后,其主文仍应于当日在行政法院牌示处公告之。
- 判决经宣示或公告后,当事人得不待送达,本于该判决为诉讼行为。
第二百零六条 (判决之羁束力)
- 判决经宣示后,为该判决之行政法院受其羁束;其不宣示者,经公告主文后,亦同。
第二百零七条 (宣示及公告)
- 经言词辩论之裁定,应宣示之。
- 终结诉讼之裁定,应公告之。
第二百零八条 (裁定之羁束力)
- 裁定经宣示后,为该裁定之行政法院、审判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受其羁束;不宣示者,经公告或送达后受其羁束。但关于指挥诉讼或别有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零九条 (判决书应记载事项)
- 判决应作判决书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 一、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身分证明文件字号、住所或居所;当事人为法人、机关或其他团体者,其名称及所在地、事务所或营业所。
- 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及其与法人、机关或团体之关系。
- 三、有诉讼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
- 四、判决经言词辩论者,其言词辩论终结日期。
- 五、主文。
- 六、事实。
- 七、理由。
- 八、年、月、日。
- 九、行政法院。
- 事实项下,应记载言词辩论时当事人之声明及所提攻击或防御方法之要领;必要时,得以书状、笔录或其他文书作为附件。
理由项下,应记载关于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意见及法律上之意见。
第二百十条 (判决正本应送达当事人)
- 判决,应以正本送达于当事人。
- 前项送达,自行政法院书记官收领判决原本时起,至迟不得逾十日。
- 对于判决得为上诉者,应于送达当事人之正本内告知其期间及提出上诉状之行政法院。
- 前项告知期间有错误时,告知期间较法定期间为短者,以法定期间为准;告知期间较法定期间为长者,应由行政法院书记官于判决正本送达后二十日内,以通知更正之,并自更正通知送达之日起计算法定期间。
- 行政法院未依第三项规定为告知,或告知错误未依前项规定更正,致当事人迟误上诉期间者,视为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得自判决送达之日起一年内,适用第九十一条之规定,声请回复原状。
第二百十一条 (对不得上诉之判决作错误告知)
- 不得上诉之判决,不因告知错误而受影响。
第二百十二条 (判决之确定)
- 判决,于上诉期间届满时确定。但于上诉期间内有合法之上诉者,阻其确定。
- 不得上诉之判决,于宣示时确定;不宣示者,于公告主文时确定。
第二百十三条 (判决之确定力)
- 诉讼标的于确定之终局判决中经裁判者,有确定力。
第二百十四条 (确定判决之效力)
- 确定判决,除当事人外,对于诉讼系属后为当事人之继受人者及为当事人或其继受人占有请求之标的物者,亦有效力。
- 对于为他人而为原告或被告者之确定判决,对于该他人亦有效力。
第二百十五条 (撤销或变更原处分判决之效力)
- 撤销或变更原处分或决定之判决,对第三人亦有效力。
第二百十六条 (判决之拘束力)
- 撤销或变更原处分或决定之判决,就其事件有拘束各关系机关之效力。
- 原处分或决定经判决撤销后,机关须重为处分或决定者,应依判决意旨为之。
- 前二项判决,如系指摘机关适用法律之见解有违误时,该机关即应受判决之拘束,不得为相左或歧异之决定或处分。
- 前三项之规定,于其他诉讼准用之。
第二百十七条 (裁定准用之规定)
- 第二百零四条第二项至第四项、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十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于裁定准用之。
第二百十八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百二十七条、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百三十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百四十条、第三百八十五条至第三百八十八条、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三百九十九条之规定,于本节准用之。
第七节 和解
编辑第二百十九条 (试行和解)
- 当事人就诉讼标的具有处分权且其和解无碍公益之维护者,行政法院不问诉讼程度如何,得随时试行和解。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亦同。
- 第三人经行政法院之许可,得参加和解。行政法院认为必要时,得通知第三人参加。
第二百二十条 (试行和解得命当事人等到场)
- 因试行和解,得命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本人到场。
第二百二十一条 (和解笔录)
- 试行和解而成立者,应作成和解笔录。
- 第一百二十八条至第一百三十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十四条、第二百十五条、第二百十七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 和解笔录应于和解成立之日起十日内,以正本送达于当事人及参加和解之第三人。
第二百二十二条 (和解之效力)
- 和解成立者,其效力准用第二百十三条、第二百十四条及第二百十六条之规定。
第二百二十三条 (请求继续审判)
- 和解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当事人得请求继续审判。
第二百二十四条 (请求继续审判之时限)
- 请求继续审判,应于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
- 前项期间,自和解成立时起算。但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知悉在后者,自知悉时起算。
- 和解成立后经过三年者,不得请求继续审判。但当事人主张代理权有欠缺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二十五条 (驳回继续审判之请求)
- 请求继续审判不合法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 请求继续审判显无理由者,得不经言词辩论,以判决驳回之。
第二百二十六条 (变更和解内容之准用规定)
- 因请求继续审判而变更和解内容者,准用第二百八十二条之规定。
第二百二十七条 (第三人参加和解)
- 第三人参加和解成立者,得为执行名义。
- 当事人与第三人间之和解,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得向原行政法院提起宣告和解无效或撤销和解之诉。
- 前项情形,当事人得请求就原诉讼事件合并裁判。
第二百二十八条 (准用之规定)
- 第二百二十四条至第二百二十六条之规定,于前条第二项情形准用之。
第二章 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简易诉讼程序
编辑第二百二十九条 (适用简易程序之行政诉讼事件)
- 适用简易诉讼程序之事件,以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 下列各款行政诉讼事件,除本法别有规定外,适用本章所定之简易程序:
- 一、关于税捐课征事件涉讼,所核课之税额在新台币四十万元以下者。
- 二、因不服行政机关所为新台币四十万元以下罚锾处分而涉讼者。
- 三、其他关于公法上财产关系之诉讼,其标的之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四十万元以下者。
- 四、因不服行政机关所为告诫、警告、记点、记次、讲习、辅导教育或其他相类之轻微处分而涉讼者。
- 五、关于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以下简称入出国及移民署)之行政收容事件涉讼,或合并请求损害赔偿或其他财产上给付者。
- 六、依法律之规定应适用简易诉讼程序者。
- 前项所定数额,司法院得因情势需要,以命令减为新台币二十万元或增至新台币六十万元。
- 第二项第五款之事件,由受收容人受收容或曾受收容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不适用第十三条之规定。但未曾受收容者,由被告机关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
第二百三十条 (简易诉讼之变更、追加或反诉)
- 前条第二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诉,因诉之变更,致诉讼标的之金额或价额逾新台币四十万元者,其辩论及裁判改依通常诉讼程序之规定,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并应裁定移送管辖之高等行政法院;追加之新诉或反诉,其诉讼标的之金额或价额逾新台币四十万元,而以原诉与之合并辩论及裁判者,亦同。
第二百三十一条 (起诉及声明以言词为之)
- 起诉及其他期日外之声明或陈述,概得以言词为之。
- 以言词起诉者,应将笔录送达于他造。
第二百三十二条 (简易诉讼程序之实行)
- 简易诉讼程序在独任法官前行之。
第二百三十三条 (通知书之送逹)
- 言词辩论期日之通知书,应与诉状或第二百三十一条第二项之笔录一并送达于他造。
第二百三十四条 (判决书之简化)
- 判决书内之事实、理由,得不分项记载,并得仅记载其要领。
第二百三十五条 (上诉或抗告)
-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裁判不服者,除本法别有规定外,得上诉或抗告于管辖之高等行政法院。
- 前项上诉或抗告,非以原裁判违背法令为理由,不得为之。
-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第二审裁判,不得上诉或抗告。
第二百三十五条之一 (裁定移送及裁定发回)
- 高等行政法院受理前条第一项诉讼事件,认有确保裁判见解统一之必要者,应以裁定移送最高行政法院裁判之。
-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 最高行政法院认高等行政法院裁定移送之诉讼事件,并未涉及裁判见解统一之必要者,应以裁定发回。受发回之高等行政法院,不得再将诉讼事件裁定移送最高行政法院。
第二百三十六条 (简易诉讼程序适用之规定)
- 简易诉讼程序除本章别有规定外,仍适用通常诉讼程序之规定。
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一 (上诉或抗告理由状内应记载事项)
-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裁判提起上诉或抗告,应于上诉或抗告理由中表明下列事由之一,提出于原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之:
- 一、原裁判所违背之法令及其具体内容。
- 二、依诉讼资料可认为原裁判有违背法令之具体事实。
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二 (准用规定)
- 应适用通常诉讼程序之事件,第一审误用简易诉讼程序审理并为判决者,受理其上诉之高等行政法院应废弃原判决,迳依通常诉讼程序为第一审判决。但当事人于第一审对于该程序误用已表示无异议或无异议而就该诉讼有所声明或陈述者,不在此限。
- 前项但书之情形,高等行政法院应适用简易诉讼上诉审程序之规定为裁判。
- 简易诉讼程序之上诉,除第二百四十一条之一规定外,准用第三编规定。
- 简易诉讼程序之抗告、再审及重新审理,分别准用第四编至第六编规定。
第二百三十七条 (准用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四百三十条、第四百三十一条及第四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于本章准用之。
第三章 交通裁决事件诉讼程序
编辑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一 (交通裁决事件之范围及合并提起非交通裁决事件之处置)
- 本法所称交通裁决事件如下:
- 一、不服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八条及第三十七条第五项之裁决,而提起之撤销诉讼、确认诉讼。
- 二、合并请求返还与前款裁决相关之已缴纳罚锾或已缴送之驾驶执照、计程车驾驶人执业登记证、汽车牌照。
- 合并提起前项以外之诉讼者,应适用简易诉讼程序或通常诉讼程序之规定。
-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二、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三、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四第一项及第二项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二 (交通裁决事件之管辖法院)
- 交通裁决事件,得由原告住所地、居所地、所在地或违规行为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三 (撤销诉讼起诉期间之限制)
- 交通裁决事件诉讼之提起,应以原处分机关为被告,迳向管辖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之。
- 交通裁决事件中撤销诉讼之提起,应于裁决书送达后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
- 前项诉讼,因原处分机关未为告知或告知错误,致原告于裁决书送达三十日内误向原处分机关递送起诉状者,视为已遵守起诉期间,原处分机关并应即将起诉状移送管辖法院。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四 (被告收受起诉状缮本后之处置)
- 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收受前条起诉状后,应将起诉状缮本送达被告。
- 被告收受起诉状缮本后,应于二十日内重新审查原裁决是否合法妥当,并分别为如下之处置:
- 一、原告提起撤销之诉,被告认原裁决违法或不当者,应自行撤销或变更原裁决。但不得为更不利益之处分。
- 二、原告提起确认之诉,被告认原裁决无效或违法者,应为确认。
- 三、原告合并提起给付之诉,被告认原告请求有理由者,应即返还。
- 四、被告重新审查后,不依原告之请求处置者,应附具答辩状,并将重新审查之纪录及其他必要之关系文件,一并提出于管辖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
- 被告依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规定为处置者,应即陈报管辖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被告于第一审终局裁判生效前已完全依原告之请求处置者,以其陈报管辖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时,视为原告撤回起诉。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五 (各项裁判费之征收标准)
- 交通裁决事件,按下列规定征收裁判费:
- 一、起诉,按件征收新台币三百元。
- 二、上诉,按件征收新台币七百五十元。
- 三、抗告,征收新台币三百元。
- 四、再审之诉,按起诉法院之审级,依第一款、第二款征收裁判费;对于确定之裁定声请再审者,征收新台币三百元。
- 五、本法第九十八条之五各款声请,征收新台币三百元。
- 依前条第三项规定,视为撤回起诉者,法院应依职权退还已缴之裁判费。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六 (非属交通裁决事件范围者改依其他程序审理)
- 因诉之变更、追加,致其诉之全部或一部,不属于交通裁决事件之范围者,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应改依简易诉讼程序审理;其应改依通常诉讼程序者,并应裁定移送管辖之高等行政法院。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七 (交通裁决事件之裁判不采言词辩论主义)
- 交通裁决事件之裁判,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八 (诉讼费用)
- 行政法院为诉讼费用之裁判时,应确定其费用额。
- 前项情形,行政法院得命当事人提出费用计算书及释明费用额之文书。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九 (交通裁决事件准用规定)
- 交通裁决事件,除本章别有规定外,准用简易诉讼程序之规定。
- 交通裁决事件之上诉,准用第二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五条之一、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一、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二第一项至第三项及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八规定。
- 交通裁决事件之抗告、再审及重新审理,分别准用第四编至第六编规定。
第四章 收容声请事件程序
编辑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 (收容声请事件之种类)
- 本法所称收容声请事件如下:
- 一、依入出国及移民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及香港澳门关系条例提起收容异议、声请续予收容及延长收容事件。
- 二、依本法声请停止收容事件。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一 (收容声请事件之管辖法院)
- 收容声请事件,以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 前项事件,由受收容人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不适用第十三条之规定。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二 (收容声请事件之审理程序)
- 行政法院审理收容异议、续予收容及延长收容之声请事件,应讯问受收容人;入出国及移民署并应到场陈述。
- 行政法院审理前项声请事件时,得征询入出国及移民署为其他收容替代处分之可能,以供审酌收容之必要性。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三 (声请法院停止收容)
- 行政法院裁定续予收容或延长收容后,受收容人及得提起收容异议之人,认为收容原因消灭、无收容必要或有得不予收容情形者,得声请法院停止收容。
- 行政法院审理前项事件,认有必要时,得讯问受收容人或征询入出国及移民署之意见,并准用前条第二项之规定。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四 (收容声请事件之裁定方式)
- 行政法院认收容异议、停止收容之声请为无理由者,应以裁定驳回之。认有理由者,应为释放受收容人之裁定。
- 行政法院认续予收容、延长收容之声请为无理由者,应以裁定驳回之。认有理由者,应为续予收容或延长收容之裁定。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五 (裁定之宣示及送达)
- 行政法院所为续予收容或延长收容之裁定,应于收容期间届满前当庭宣示或以正本送达受收容人。未于收容期间届满前为之者,续予收容或延长收容之裁定,视为撤销。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六 (收容声请事件裁定之救济程序)
- 声请人、受裁定人或入出国及移民署对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所为收容声请事件之裁定不服者,应于裁定送达后五日内抗告于管辖之高等行政法院。对于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为抗告。
- 抗告程序,除依前项规定外,准用第四编之规定。
- 收容声请事件之裁定已确定,而有第二百七十三条之情形者,得准用第五编之规定,声请再审。
第二百三十七条之十七 (收容声请事件之诉讼费用相关规定)
- 行政法院受理收容声请事件,不适用第一编第四章第五节诉讼费用之规定。但依第九十八条之六第一项第一款之规定征收者,不在此限。
- 收容声请事件,除本章别有规定外,准用简易诉讼程序之规定。
第三编 上诉审程序
编辑第二百三十八条 (上诉审程序)
- 对于高等行政法院之终局判决,除本法或其他法律别有规定外,得上诉于最高行政法院。
- 于上诉审程序,不得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
第二百三十九条 (上诉之范围)
- 前条判决前之裁判,牵涉该判决者,并受最高行政法院之审判。但依本法不得声明不服或得以抗告声明不服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四十条 (舍弃上诉权)
- 当事人于高等行政法院判决宣示、公告或送达后,得舍弃上诉权。
- 当事人于宣示判决时,以言词舍弃上诉权者,应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第二百四十一条 (上诉期间)
- 提起上诉,应于高等行政法院判决送达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宣示或公告后送达前之上诉,亦有效力。
第二百四十一条之一 (上诉审诉讼代理人)
- 对于高等行政法院判决上诉,上诉人应委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一、上诉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备律师资格或为教育部审定合格之大学或独立学院公法学教授、副教授者。
- 二、税务行政事件,上诉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备会计师资格者。
- 三、专利行政事件,上诉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备专利师资格或依法得为专利代理人者。
- 非律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最高行政法院认为适当者,亦得为上诉审诉讼代理人:
- 一、上诉人之配偶、三亲等内之血亲、二亲等内之姻亲具备律师资格者。
- 二、税务行政事件,具备会计师资格者。
- 三、专利行政事件,具备专利师资格或依法得为专利代理人者。
- 四、上诉人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机关、公法上之非法人团体时,其所属专任人员办理法制、法务、诉愿业务或与诉讼事件相关业务者。
- 民事诉讼法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一第三项、第四项、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二及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三之规定,于前二项准用之。
第二百四十二条 (上诉之理由)
- 对于高等行政法院判决之上诉,非以其违背法令为理由,不得为之。
第二百四十三条 (判决违背法令之情形)
- 判决不适用法规或适用不当者,为违背法令。
-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判决当然违背法令:
- 一、判决法院之组织不合法。
- 二、依法律或裁判应回避之法官参与裁判。
- 三、行政法院于权限之有无辨别不当或违背专属管辖之规定。
- 四、当事人于诉讼未经合法代理或代表。
- 五、违背言词辩论公开之规定。
- 六、判决不备理由或理由矛盾。
第二百四十四条 (上诉状应表明事项)
- 提起上诉,应以上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原高等行政法院为之:
- 一、当事人。
- 二、高等行政法院判决,及对于该判决上诉之陈述。
- 三、对于高等行政法院判决不服之程度,及应如何废弃或变更之声明。
- 四、上诉理由。
- 前项上诉状内并应添具关于上诉理由之必要证据。
第二百四十五条 (补齐上诉理由书之期间)
- 上诉状内未表明上诉理由者,上诉人应于提起上诉后二十日内提出理由书于原高等行政法院;未提出者,毋庸命其补正,由原高等行政法院以裁定驳回之。
- 判决宣示或公告后送达前提起上诉者,前项期间应自判决送达后起算。
第二百四十六条 (原审对不合法上诉之处置)
- 上诉不合法而其情形不能补正者,原高等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 上诉不合法而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原高等行政法院应定期间命其补正;如不于期间内补正,原高等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第二百四十七条 (上诉状之送达及答辩状之提出)
- 上诉未经依前条规定驳回者,高等行政法院应速将上诉状送达被上诉人。
- 被上诉人得于上诉状或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项理由书送达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于原高等行政法院。
- 高等行政法院送交诉讼卷宗于最高行政法院,应于收到答辩状或前项期间已满,及各当事人之上诉期间已满后为之。
- 前项应送交之卷宗,如为高等行政法院所需者,应自备缮本、影本或节本。
第二百四十八条 (补提书状于最高行政法院)
- 被上诉人在最高行政法院未判决前得提出答辩状及其追加书状于最高行政法院,上诉人亦得提出上诉理由追加书状。
- 最高行政法院认有必要时,得将前项书状送达于他造。
第二百四十九条 (对不合法上诉之处置)
- 上诉不合法者,最高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先命补正。
- 上诉不合法之情形,已经原高等行政法院命其补正而未补正者,得不行前项但书之程序。
第二百五十条 (上诉声明之限制)
- 上诉之声明不得变更或扩张之。
第二百五十一条 (调查之范围)
- 最高行政法院应于上诉声明之范围内调查之。
- 最高行政法院调查高等行政法院判决有无违背法令,不受上诉理由之拘束。
第二百五十二条
- (删除)
第二百五十三条 (判决得行言词辩论之情形)
- 最高行政法院之判决不经言词辩论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依职权或依声请行言词辩论:
- 一、法律关系复杂或法律见解纷歧,有以言词辩明之必要。
- 二、涉及专门知识或特殊经验法则,有以言词说明之必要。
- 三、涉及公益或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重大,有行言词辩论之必要。
- 言词辩论应于上诉声明之范围内为之。
第二百五十四条 (判决基础)
- 除别有规定外,最高行政法院应以高等行政法院判决确定之事实为判决基础。
- 以违背诉讼程序之规定为上诉理由时,所举违背之事实,及以违背法令确定事实或遗漏事实为上诉理由时,所举之该事实,最高行政法院得斟酌之。
- 依前条第一项但书行言词辩论所得阐明或补充诉讼关系之资料,最高行政法院亦得斟酌之。
第二百五十五条 (无理由上诉之判决)
- 最高行政法院认上诉为无理由者,应为驳回之判决。
- 原判决依其理由虽属不当,而依其他理由认为正当者,应以上诉为无理由。
第二百五十六条 (上诉有理由之判决)
- 最高行政法院认上诉为有理由者,就该部分应废弃原判决。
- 因违背诉讼程序之规定废弃原判决者,其违背之诉讼程序部分,视为亦经废弃。
第二百五十六条之一 (适用上诉审之情形)
- 应适用简易诉讼程序或交通裁决诉讼程序之事件,最高行政法院不得以高等行政法院行通常诉讼程序而废弃原判决。
- 前项情形,应适用简易诉讼或交通裁决诉讼上诉审程序之规定。
第二百五十七条 (将事件移送管辖法院)
- 最高行政法院不得以高等行政法院无管辖权而废弃原判决。但违背专属管辖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 因高等行政法院无管辖权而废弃原判决者,应以判决将该事件移送于管辖行政法院。
第二百五十八条 (原判决虽违背法令仍不得废弃之例外规定)
- 除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项第一款至第五款之情形外,高等行政法院判决违背法令而不影响裁判之结果者,不得废弃原判决。
第二百五十九条 (自为判决之情形)
- 经废弃原判决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最高行政法院应就该事件自为判决:
- 一、因基于确定之事实或依法得斟酌之事实,不适用法规或适用不当废弃原判决,而事件已可依该事实为裁判。
- 二、因事件不属行政法院之权限,而废弃原判决。
- 三、依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项行言词辩论。
第二百六十条 (发回或发交判决)
- 除别有规定外,经废弃原判决者,最高行政法院应将该事件发回原高等行政法院或发交其他高等行政法院。
- 前项发回或发交判决,就高等行政法院应调查之事项,应详予指示。
- 受发回或发交之高等行政法院,应以最高行政法院所为废弃理由之法律上判断为其判决基础。
第二百六十一条 (发回或发交所应为之处置)
- 为发回或发交之判决者,最高行政法院应速将判决正本附入卷宗,送交受发回或发交之高等行政法院。
第二百六十二条 (撤回上诉)
- 上诉人于终局判决宣示或公告前得将上诉撤回。
- 撤回上诉者,丧失其上诉权。
- 上诉之撤回,应以书状为之。但在言词辩论时,得以言词为之。
- 于言词辩论时所为上诉之撤回,应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第二百六十三条 (上诉审程序准用之规定)
- 除本编别有规定外,前编第一章之规定,于上诉审程序准用之。
第四编 抗告程序
编辑第二百六十四条 (得控告之裁定)
- 对于裁定得为抗告。但别有不许抗告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六十五条 (程序中裁定不得抗告之原则)
- 诉讼程序进行中所为之裁定,除别有规定外,不得抗告。
第二百六十六条 (准抗告)
- 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之裁定,不得抗告。但其裁定如系受诉行政法院所为而依法得为抗告者,得向受诉行政法院提出异议。
- 前项异议,准用对于行政法院同种裁定抗告之规定。
- 受诉行政法院就异议所为之裁定,得依本编之规定抗告。
- 系属于最高行政法院之事件,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所为之裁定,得向受诉行政法院提出异议。其不得上诉最高行政法院之事件,高等行政法院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所为之裁定,亦同。
第二百六十七条 (抗告法院)
- 抗告,由直接上级行政法院裁定。
- 对于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为抗告。
第二百六十八条 (抗告期间)
- 提起抗告,应于裁定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送达前之抗告亦有效力。
第二百六十九条 (提起抗告之程序)
- 提起抗告,应向为裁定之原行政法院或原审判长所属行政法院提出抗告状为之。
- 关于诉讼救助提起抗告,及由证人、鉴定人或执有证物之第三人提起抗告者,得以言词为之。
第二百七十条 (抗告舍弃及撤回准用之规定)
- 关于舍弃上诉权及撤回上诉之规定,于抗告准用之。
第二百七十一条 (拟制抗告或异议)
- 依本编规定,应为抗告而误为异议者,视为已提起抗告;应提出异议而误为抗告者,视为已提出异议。
第二百七十二条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四百九十条至第四百九十二条及第四百九十五条之一第一项之规定,于本编准用之。
第五编 再审程序
编辑第二百七十三条 (再审之事由)
-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审之诉对于确定终局判决声明不服。但当事人已依上诉主张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为主张者,不在此限:
- 一、适用法规显有错误。
- 二、判决理由与主文显有矛盾。
- 三、判决法院之组织不合法。
- 四、依法律或裁判应回避之法官参与裁判。
- 五、当事人于诉讼未经合法代理或代表。
- 六、当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为所在不明而与涉讼。但他造已承认其诉讼程序者,不在此限。
- 七、参与裁判之法官关于该诉讼违背职务,犯刑事上之罪。
- 八、当事人之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关于该诉讼有刑事上应罚之行为,影响于判决。
- 九、为判决基础之证物系伪造或变造。
- 十、证人、鉴定人或通译就为判决基础之证言、鉴定或通译为虚伪陈述。
- 十一、为判决基础之民事或刑事判决及其他裁判或行政处分,依其后之确定裁判或行政处分已变更。
- 十二、当事人发现就同一诉讼标的在前已有确定判决或和解或得使用该判决或和解。
- 十三、当事人发现未经斟酌之证物或得使用该证物。但以如经斟酌可受较有利益之裁判为限。
- 十四、原判决就足以影响于判决之重要证物漏未斟酌。
- 确定终局判决所适用之法律或命令,经司法院大法官依当事人之声请解释为抵触宪法者,其声请人亦得提起再审之诉。
- 第一项第七款至第十款情形,以宣告有罪之判决已确定,或其刑事诉讼不能开始或续行非因证据不足者为限,得提起再审之诉。
第二百七十四条 (为判决基础之裁判有再审原因)
- 为判决基础之裁判,如有前条所定之情形者,得据以对于该判决提起再审之诉。
第二百七十四条之一 (判决驳回后不得提起再审之诉)
- 再审之诉,行政法院认无再审理由,判决驳回后,不得以同一事由对于原确定判决或驳回再审之诉之确定判决,更行提起再审之诉。
第二百七十五条 (再审之专属管辖法院)
- 再审之诉专属为判决之原行政法院管辖。
- 对于审级不同之行政法院就同一事件所为之判决提起再审之诉者,专属上级行政法院合并管辖之。
- 对于最高行政法院之判决,本于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一项第九款至第十四款事由声明不服者,虽有前二项之情形,仍专属原高等行政法院管辖。
第二百七十六条
- 再审之诉应于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提起。
- 前项期间自判决确定时起算,判决于送达前确定者,自送达时起算;其再审之理由发生或知悉在后者,均自知悉时起算。
- 依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二项提起再审之诉者,第一项期间自解释公布当日起算。
- 再审之诉自判决确定时起,如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但以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一项第五款、第六款或第十二款情形为再审之理由者,不在此限。
- 对于再审确定判决不服,复提起再审之诉者,前项所定期间,自原判决确定时起算。但再审之诉有理由者,自该再审判决确定时起算。
第二百七十七条 (提起再审之程式)
- 再审之诉,应以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并添具确定终局判决缮本,提出于管辖行政法院为之:
- 一、当事人。
- 二、声明不服之判决及提起再审之诉之陈述。
- 三、应于如何程度废弃原判决及就本案如何判决之声明。
- 四、再审理由及关于再审理由并遵守不变期间之证据。
- 再审诉状内,宜记载准备本案言词辩论之事项。
第二百七十八条 (驳回再审之诉)
- 再审之诉不合法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 再审之诉显无再审理由者,得不经言词辩论,以判决驳回之。
第二百七十九条 (本案审理范围)
- 本案之辩论及裁判,以声明不服之部分为限。
第二百八十条 (虽有再审理由仍应以判决驳回)
- 再审之诉虽有再审理由,行政法院如认原判决为正当者,应以判决驳回之。
第二百八十一条 (各审程序之准用)
- 除本编别有规定外,再审之诉讼程序准用关于各该审级诉讼程序之规定。
第二百八十二条 (再审判决之效力)
- 再审之诉之判决,对第三人因信赖确定终局判决以善意取得之权利无影响。但显于公益有重大妨害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八十三条 (准再审)
- 裁定已经确定,而有第二百七十三条之情形者,得准用本编之规定,声请再审。
第六编 重新审理
编辑第二百八十四条 (重新审理之声请)
- 因撤销或变更原处分或决定之判决,而权利受损害之第三人,如非可归责于己之事由,未参加诉讼,致不能提出足以影响判决结果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得对于确定终局判决声请重新审理。
- 前项声请,应于知悉确定判决之日起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自判决确定之日起已逾一年者,不得声请。
第二百八十五条 (重新审理之管辖法院)
- 重新审理之声请准用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管辖之规定。
第二百八十六条 (声请重新审理之程式)
- 声请重新审理,应以声请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管辖行政法院为之:
- 一、声请人及原诉讼之两造当事人。
- 二、声请重新审理之事件,及声请重新审理之陈述。
- 三、就本案应为如何判决之声明。
- 四、声请理由及关于声请理由并遵守不变期间之证据。
- 声请状内,宜记载准备本案言词辩论之事项。
第二百八十七条 (声请不合法之驳回)
- 声请重新审理不合法者,行政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第二百八十八条 (声请合法之处置)
- 行政法院认为第二百八十四条第一项之声请有理由者,应以裁定命为重新审理;认为无理由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第二百八十九条 (撤回声请)
- 声请人于前二条裁定确定前得撤回其声请。
- 撤回声请者,丧失其声请权。
- 声请之撤回,得以书状或言词为之。
第二百九十条 (回复原诉讼程序)
- 开始重新审理之裁定确定后,应即回复原诉讼程序,依其审级更为审判。
- 声请人于回复原诉讼程序后,当然参加诉讼。
第二百九十一条 (不停止执行之原则)
- 声请重新审理无停止原确定判决执行之效力。但行政法院认有必要时,得命停止执行。
第二百九十二条 (重新审理准用之规定)
- 第二百八十二条之规定于重新审理准用之。
第七编 保全程序
编辑第二百九十三条 (假扣押之要件)
- 为保全公法上金钱给付之强制执行,得声请假扣押。
- 前项声请,就未到履行期之给付,亦得为之。
第二百九十四条 (假扣押之管辖法院)
- 假扣押之声请,由管辖本案之行政法院或假扣押标的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
- 管辖本案之行政法院为诉讼已系属或应系属之第一审法院。
- 假扣押之标的如系债权,以债务人住所或担保之标的所在地,为假扣押标的所在地。
第二百九十五条 (本诉之提起)
- 假扣押裁定后,尚未提起给付之诉者,应于裁定送达十日内提起;逾期未起诉者,行政法院应依声请撤销假扣押裁定。
第二百九十六条 (假扣押裁定撤销之效力)
- 假扣押裁定因自始不当而撤销,或因前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五百三十条第三项之规定而撤销者,债权人应赔偿债务人因假扣押或供担保所受之损害。
- 假扣押所保全之本案请求已起诉者,前项赔偿,行政法院于言词辩论终结前,应依债务人之声明,于本案判决内命债权人为赔偿;债务人未声明者,应告以得为声明。
第二百九十七条 (假扣押程序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五百二十三条、第五百二十五条至第五百二十八条及第五百三十条之规定,于本编假扣押程序准用之。
第二百九十八条 (假处分之要件)
- 公法上之权利因现状变更,有不能实现或甚难实现之虞者,为保全强制执行,得声请假处分。
- 于争执之公法上法律关系,为防止发生重大之损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险而有必要时,得声请为定暂时状态之处分。
- 前项处分,得命先为一定之给付。
- 行政法院为假处分裁定前,得讯问当事人、关系人或为其他必要之调查。
第二百九十九条 (假处分之限制)
- 得依第一百十六条请求停止原处分或决定之执行者,不得声请为前条之假处分。
第三百条 (假处分之管辖法院)
- 假处分之声请,由管辖本案之行政法院管辖。但有急迫情形时,得由请求标的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管辖。
第三百零一条 (假处分原因之释明)
- 关于假处分之请求及原因,非有特别情事,不得命供担保以代释明。
第三百零二条 (假处分准用假扣押之规定)
- 除别有规定外,关于假扣押之规定,于假处分准用之。
第三百零三条 (假处分程序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五百三十五条及第五百三十六条之规定,于本编假处分程序准用之。
第八编 强制执行
编辑第三百零四条 (撤销判决之执行)
- 撤销判决确定者,关系机关应即为实现判决内容之必要处置。
第三百零五条 (给付裁判之执行)
- 行政诉讼之裁判命债务人为一定之给付,经裁判确定后,债务人不为给付者,债权人得以之为执行名义,声请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强制执行。
- 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应先定相当期间通知债务人履行;逾期不履行者,强制执行。
- 债务人为中央或地方机关或其他公法人者,并应通知其上级机关督促其如期履行。
- 依本法成立之和解,及其他依本法所为之裁定得为强制执行者,或科处罚锾之裁定,均得为执行名义。
第三百零六条 (执行机关与执行程序)
- 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办理行政诉讼强制执行事务,得嘱托民事执行处或行政机关代为执行。
- 执行程序,除本法别有规定外,应视执行机关为法院或行政机关而分别准用强制执行法或行政执行法之规定。
- 债务人对第一项嘱托代为执行之执行名义有异议者,由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裁定之。
第三百零七条 (强制执行之诉讼之受理法院)
- 债务人异议之诉,依其执行名义系适用简易诉讼程序或通常诉讼程序,分别由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或高等行政法院受理;其馀有关强制执行之诉讼,由普通法院受理。
第三百零七条之一 (准用之规定)
- 民事诉讼法之规定,除本法已规定准用者外,与行政诉讼性质不相抵触者,亦准用之。
第九编 附则
编辑第三百零八条 (施行日期)
-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 本法修正条文施行日期,由司法院以命令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