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1月 |
序 言
编辑“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西青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西青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安排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指导西青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的新征程
编辑“十四五”时期是西青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体现西青担当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西青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编辑“十三五”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西青的实施,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动力强、效益好的良好态势。大力实施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壮大,2020年预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2%,成功获批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验收。服务业经济规模显著提升,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5.8%。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到611家和60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85%,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市领先地位。财税结构日益优化,2020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6%。“三去一降一补”和“破”“立”“降”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型升级企业952家,分类治理散乱污企业2076家,盘活空置楼宇63.1万平方米,2019年工业园区治理考核全市第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持续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八方面27项任务举措全面开展,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北京项目490多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承接平台集聚效应显现,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47家,海康威视、中科创达、奇安信、福斯集团、味多美、长城实业商业、联物科技大数据、北京经纬恒润、北京岳华科技等一批高质量京企落户西青。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杨柳青镇、辛口镇两个美丽“口子镇”全力建设。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天津南站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完成当杨路等对接路及断头路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
深化改革卓有成效。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有力推动,90%以上的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缩短到1天,设立登记时间不超过半天,西青生活垃圾处理厂PPP项目创造了全市最快开工记录,元气森林项目更是成为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成功案例,2019年代表天津市参与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取得优异成绩。智能化建设应用迈出新步伐,建成南、北2个市民中心,2个政务服务“无人超市”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实现281项行政许可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公共资源交易“一门办理”、涉企审批服务事项“南北通办”。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3+1+1”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基本形成,累计完成8户新设混改企业、注销清退企业84户。顺利完成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经济发达镇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全面完成161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村级集体资产达到712亿元。筹备成立津门湖街道办事处,推进赤龙南街区划调整。落实“飞地”基层治理属地化工作,完成与红桥区、南开区、河西区行政区划调整和“不接壤插花地”社区整建制移交。
城乡建设有序发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104国道西青段、津静复线等国省干线公路和卉锦道、学智路等主干道路,打通泽杨道、润杨道、星光路等断头路。大力推进轨道交通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接驳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9—2035年)》,积极推进云巴示范线论证实施,协同推动津沧高速收费站南移、津石高速新建以及地铁7号线、10号线周边征地拆迁和配套设施建设。规模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新建5G基站2641个,宜科“5G+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荣获天津市5G应用典型案例。稳步推进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9%。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拆违治乱保安全美化环境促发展”三年专项行动,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930余万平方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成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59.22万平方米、农村困难群众危改195户,新建及提升改造农村公厕365座、户厕8289座。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王稳庄镇示范小城镇、张家窝镇示范小城镇一二期建设全面完成,中北镇、杨柳青镇特色小镇创建初显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成功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落实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创造性提出“棚长制”工作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规划保留平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
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王稳庄镇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狠抓空气污染治理,深入抓好“五控”措施,关停取缔工业园区(集聚区)31个,燃煤锅炉实现基本清零,全面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全区PM2.5年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2%。全面完成农村“煤改电”“煤改气”工程,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狠抓水污染防治,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实施了南运河、中亭河、南引河等20条(段)河道治理工程,完成黄家房子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新东场泵站重建工程,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复核,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0%,地表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23.85%。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启动建设,全区累计造林8.5万亩,市区最大湿地公园—水西公园于2018年正式开放。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成效,分类设施覆盖率超过95%。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连续实施民心工程,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参保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3.06%。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达到全市最高水平,累计发放各类医疗补助3.46亿元,支付农籍居民参保补贴1.46亿元,惠及群众19万余人。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增幼儿园70所、中小学8所,分别增加学位18760个、9180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启动西青区中医医院和西青医院二期建设,新建改造赤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110个,总床位达到2788张,积极引入石氏总医院、微医集团等优质民营资本,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和全国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区,疫情防控集中隔离保障组荣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城市安全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建成“8+1”社会救助体系,新增日间照料中心36家,开办老人家食堂试点104家。连续四年做好提前和延长供暖工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力度空前,建立“1+N”项目帮扶体系,累计完成帮扶项目39个,被评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实施两轮区困难村帮扶,共帮扶困难村31个,建成产业帮扶项目44个,实现所有困难村集体经营收入每年超过50万元。
文化魅力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杨柳青古镇国家5A级景区创建通过市级验收,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上升为全市唯一的国家标志性工程,采用同雄安新区建设相一致的“国际咨询”模式,通过聘请专家“评”、赴先进地区考察“学”和组织专班研究“论”等形式,持续深化完善规划设计方案。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广,开设了杨柳青年画大专班和本科班,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运河记忆”非遗展,连续举办第十三至第十七届西青区民俗文化旅游节。文物保护修缮有序开展,累计鉴定单体房屋建筑50处,排查重点文物单位11家,解决隐患23项。打造王稳庄稻香文旅综合体、第六埠“重走长征路”等一批旅游产品,接待游客总量、旅游综合收入较2015年分别增长139%、167%。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不断提升,改造完成区图书馆和文化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馆。体育事业成绩斐然,成功引入李宁体育公园,率先完成区级“五个一”工程,实现行政村、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三次蝉联全市运动会金牌榜榜首。
同时,西青也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脑袋上的“津门”需要进一步打开;现代产业体系仍不完善,创新发展动能不足,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公共服务还有短板,距离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差距。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编辑“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入新阶段,西青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多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逐渐形成。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使开放程度较高的西青经济受到影响,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由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胜利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时代、新目标和新任务。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有利于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也为西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全市看,天津承担着多项重大国家战略,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势条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特别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天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西青作为天津未来发展重要机遇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双重优势”,在天津确立“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服务“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进程中,迎来了更好落实区域定位的新机遇,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承载着区域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综上分析判断,“十四五”西青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好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编辑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要求,到2035年,西青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两城”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全面完成,成为天津西部新城市中心;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西青,平安西青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健康西青。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西青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
编辑第一节 指导思想
编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两城三带三区”发展布局实施,加快完善现代化新城治理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编辑“十四五”时期,西青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总量和结构、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西青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紧密结合西青实际,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编辑着眼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的远景目标,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基本形成“两城”发展格局。赛达新城、西青辅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南北互动、功能互补的新增长极。赛达新城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建成产城融合范本。西青辅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核心能级全面提升,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成为全区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创中心。
——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西青城区、大寺片区作为天津市机遇地区的发展潜能,建设区域创新转化示范基地,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
——建设生态宜居标杆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林水绿城相融相依的生态结构初步形成。
——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历史韵味和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目标 | 属性 | |
---|---|---|---|---|---|
预计数 | 2025年 | 年均增长﹝累计﹞ | |||
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0.5 | 6左右 | —— | 预期性 |
2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92 | 92.5 | —— | 预期性 |
3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1.5 | 35 | —— | 预期性 |
4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35 | 40 | —— | 预期性 |
5 | 全区市场主体数量(万家) | 9.38 | 13 | —— | 预期性 |
创新驱动 | |||||
6 | 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 3.85 | 3.88 | —— | 预期性 |
7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611 | 870 | —— | 预期性 |
8 |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万人) | 9.5 | 11.5 | —— | 预期性 |
9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6 | 30 | —— | 预期性 |
10 | 限上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3.2 | 45 | —— | 预期性 |
绿色生态 | |||||
11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20﹞ | ﹝15﹞ | —— | 约束性 |
12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22﹞ | 达到天津市要求 | —— | 约束性 |
13 |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65.1 | 达到天津市要求 | —— | 约束性 |
14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 20 | 达到天津市要求 | —— | 约束性 |
15 | 森林覆盖率(%) | 12 | 14 | —— | 约束性 |
民生福祉 | |||||
16 |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2.8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 | 预期性 |
17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 6以内 | —— | 预期性 |
18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5.4 | 15.4 | —— | 预期性 |
19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97 | 达到天津市要求 | —— | 预期性 |
20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0.62 | 23.32 | —— | 预期性 |
21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5 | >90 | —— | 预期性 |
22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1.89 | 82.38 | —— | 预期性 |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大战略”促进新发展
编辑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深度协同,增强承接能力和协同服务能力,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西青担当。
第一节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编辑大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疏解清单,吸引集聚一批央企和总部型企业在西青设立企业总部、二级公司,深化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企业总部、大型央企的合作,统筹推动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运用市场化招商机制引进一批符合西青发展定位的优质北京外溢项目。
精准打造“2+X”承接平台。扎实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平台—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建设,围绕科技研发、科技商务等产业,构建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平台标杆。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支持,大力推进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微中心”建设,努力打造成为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城融合、专业化发展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支持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市级承接转移平台梯队,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构建京津冀新兴产业平台。提升学府工业区、赛达工业园、中北工业园、汽车工业区等综合承载能力,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专栏2 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载体
(一)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依托京沪高铁、津沧和津雄两条规划城际铁路、地铁3号线和津静支线(规划中)、津晋和津沧高速公路等城市主次干路,健全支撑产业发展的项目、企业、创新、承载、要素五大体系,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重点完善区域基础与配套设施,推进内部道路、瑞达路、津沧高速至天津南站专用通道二期和三期等工程建设,推动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绿道景观、海棠园、柳静路南延、柳静路北延、高速公路改造、南站前广场公园等工程实施。加快推动凑凑总部、茶米茶总部、光启商业管理、新合作商贸集团总部等京企项目建设,加快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复星旅文复游城商业综合体、杉杉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建设。
(二)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争取与中关村科技园、雄安新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深化创新分工与产业协作,吸引一批高端京企落地生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开启产业转型升级新篇章,打造新时代西青经济腾飞新力量。加快推动鹏博士工业智能大数据产业园、中电(天津)大数据、元气森林北方生产基地、东华软件研发中心项目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编辑建立对接对话长效合作机制。认真落实津冀两省(市)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任务措施实施,积极争取与雄安新区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互访交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府间合作体系。探索建立跨区域园区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利益争端处理等机制。
打造美丽“口子镇”。高标准、高水平推进辛口镇、杨柳青镇两个“口子镇”建设,加快推进铁空联运畅行工程、环保强化工程等十个专项任务,全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辛口生态康养绿镇、古韵传承格局现代的杨柳青文化名镇,建成津雄发展轴上的核心节点。
第三节 扩大重点领域协同联动
编辑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落实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吸引京津冀优势要素向西青集聚。抢抓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机遇,全面对接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科创大走廊,沿京津走廊建设一批要素高度集聚的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和科技创新平台,承接北京科技资源外溢。下大力气融入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推动名校名院名所建立西青分校分院分所。探索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模式,推进院地、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创新基地、创新联盟和转化基金,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深化重点区域改革创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天津南站交通枢纽作用,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助力打造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积极配合津雄城际铁路和津沧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天津南站成为京沪与津雄客流铁路通道交汇点。提升与雄安新区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提高与武清等相邻区联系便捷度。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深入推进独流减河等跨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联防联治,共同落实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实现协同治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区中小学(幼儿园)与京冀开展跨省(市)域合作办学,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统筹使用,共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和活动中心等。深化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京津冀检验结果互享互认、异地医保结算和医联体建设。深度拓展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合作交流,支持京冀优质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在西青开设分支和执业。
共建文化旅游发展高地。全力融入京津冀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接雄安新区联合推出“天津(杨柳青镇)—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区”跨区域旅游线路,打造独流减河河口、杨柳青古镇等一批高品质的休闲旅游节点。依托高铁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时尚多元跨界融合,搭建京津冀文化合作交流桥梁,提升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编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编辑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壮大。深入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加快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动态储备科技型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企业上市上板。
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引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立高成长潜力企业库,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评价入库,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构建“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在应用场景、数据支持、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
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生创办创新型初创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在创新型初创企业挂职或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各类孵化载体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孵育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
第二节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编辑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积极争取在智能科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建设市级实验室和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量质齐升,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优势创新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协同创新、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大桥焊材、锂离子动力电池、注射剂包材技术、工业互联信息物理系统工程等已认定的市级重点研发平台提档升级,加快经纬恒润天津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国家试点工程、中科(天津)创新谷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信创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鼓励企业培育一批“杀手锏”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围绕第三高校区创新资源,聚焦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密切开展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和共用科技创新平台等合作。主动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合肥等国家创新高地,推动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中汽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天大宝洁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创新突破,增强平台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等功能,建立健全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体系,提高孵化率和转化率。鼓励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天津市自动化与信息化等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组织和创新支撑能力。
推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发挥标准机构、测试环境等优势,积极探索跨行业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加快行业关键急需标准制定和验证,加强测试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行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完善。规模部署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在重点区域开展交通设施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推动车联网安全管理、通信认证鉴权体系和信息开放、互联互通的远端服务平台建设。深度挖掘多场景应用与服务,开展车联网信息服务,推动车联网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以“筑巢引凤”方式抢占智能网联车发展制高点。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编辑全面推动西青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依托第三高教区的学科资源优势,支持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等高校建设西青大学科技园,探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驻区高校院所学科、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西青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建立大学科技园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和科学监测。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配合市级部门落实落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改革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汇聚高校院所、市场主体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市级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为核心,构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发展一批特色明显、服务能力突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做强58众创、青奥华阳、天卓同创、凌奥创意、赛达启航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街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新型孵化载体。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支持金融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在西青发起设立服务创新创业的征信、支付、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完善产融结合的金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及专项投资,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深化科技信贷创新,支持企业开展科技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商票融资和融资租赁,支持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完善多方合作的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面向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需求,以数字化和应用场景赋能经济发展,培育优化新经济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示范应用。扩大首台套保险补偿范围,加大对“0—1”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采购力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实施“5G+X”工程,形成更多有创新性的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及标准。支持企业通过服务型制造、共享制造、融资租赁等方式,为重大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编辑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系。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向。持续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技术攻关类和成果转化类两种揭榜制模式。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新政策研究,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培育科研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专利申请质量。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开展专利消零行动,积极推进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技术)实施专利布局,不断提升核心产品(技术)专利密度,增强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开展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培育,激励特色小镇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制订商标品牌发展规划,提高商标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企业商标文化。
第五节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编辑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出台西青人才新政2.0版,打造全市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编制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引进图谱,重点引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成就的高精尖缺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弥补优势产业关键环节缺失的高端团队。突出“项目+团队”引才,鼓励领军企业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带土移植”。
完善人才成长机制。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遴选培养一批院士后备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入实施“金字塔”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工程,大力培育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大军。立足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打造“五链”融合的产业创新人才生态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落实好企业家建设“111”工程,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畅通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和对接渠道,为人才参与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成长创造更多机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和引导设备先进、师资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聘请新动能领域知名专家授课,更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提升人才学术技术素养。
持续优化人才环境。落实全市创新人才评价、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努力营造青年友好城市环境,吸引青年群体扎根创业,为西青发展注入青春活力。积极搭建人才承载平台,建设集职业提升、创业孵化、人才测评、成果转化、融资代理等为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赛达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学府工业区两家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管理,引进优质海外人才,强化激励措施,完善退出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联系服务制度。提升“海河英才”落户服务质量,简化“云落户”流程,使人才落户更快捷更方便。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保障措施,帮助解决落户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健康医疗等人才关切的实际问题,让西青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第五章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编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举、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1+3+3”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强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层级。坚持制造业立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纵深发展,围绕集成电路、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核心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价值含量高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步伐,聚焦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和轨道交通装备,打造天津市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重要引擎。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建成天津市智能医疗集聚地。全面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乘势开启信创产业。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重点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促进电动智能底盘、新能源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突破,壮大智能网联车产业集群,打造天津市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基地。突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先进车用材料、高端焊接材料、动力电池、风力发电等细分领域发展,打造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发展示范区。
专栏3 “1+3+3”制造业产业体系和重大项目
坚持制造业立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构建“1+3+3”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围绕量子科技、先进材料、未来网络、下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超前布局和发展一批未来产业,以未来引领现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5G+AI”数字园区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管控,建设国内领先的智慧园区新典范。推进中芯国际T3扩产、中电长城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服务产业示范区、奇安信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启迪西青智慧城、海澜德产业园、东软物联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数字乡村等技术和场景应用。
(二)高端装备制造。重点推动中车四方、江苏康众、天银汽车、日本友成汽车配套、久泰正北精密产业基地、丹麦SP集团鸿飞世行、盛驰电梯、新宇涂镀、京华道汽车产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三)生物医药。重点推动盈科瑞(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实验室、中国大冢特医食品基地、天津万旭医药科技创新药研发中心、华润联通中药饮片加工、康汇医疗三级综合医院、宏仁堂医药生产、中电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实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工程和战略投资者引育工程。建设智能网联车测试场,推动胜维德赫汽车后视镜总成生产、天银汽车零部件智能生产研发平台、科世得润汽车线束、立和汽车服务外包智能园、希迪智驾研发项目等项目落地。加快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五)新能源。重点推动天津昆仑津西燃气有限公司调压站、风光农综合开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
(六)新材料。重点推动千住金属新材料、拓百世新材料、正威新材料智慧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编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完善以研发与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高端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天津市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研发与专业技术服务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创新孵化等领域。信息技术服务整合提升“云上西青”等大数据资源,培育大数据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天津市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标杆区。高端商务服务依托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和梅江会展中心,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化和会展业专业化发展,形成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集群。优化物流布局,“腾笼”落后产能,提升产业能级,重点围绕辛口镇、王稳庄镇、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打造更加智能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为突破方向,培育壮大养老健康、新零售等新兴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天津市美好生活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智慧旅游、绿色生态旅游、文创设计、影视动漫等领域,打造“有文有武有花香”生态休闲旅游门户名片。文化教育积极引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艺术类学校,打造文化教育产业集群。养老健康服务重点发展第三方医药研发和健康服务产业,在中北镇、辛口镇、张家窝镇、李七庄街等街镇布局养老服务机构,促进西营门街健康医疗大数据、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大健康医养综合体等优质项目聚集,打造辐射京津冀地区生态养老健康服务示范区。新零售产业借力“互联网+”升级,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聚焦跨界消费、主题街区等模式,打造本地零售业态品牌。
专栏4 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
(一)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国药德维洛谱产业园、新华国际大学科技园、青创广场、58众创等为主体的西营门新经济产业园、天津华侨城LOFT文化创意产业园、京东5G智能包装分拣产业园、西青智慧园、天津·京津冀智能制造供应链与工业服务产业园、心海亿航心理大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稳步推动嘉宏供应链结算项目、物美总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北方总部、津版传媒、工业互联网生态创新基地暨忽米网京津冀总部、华宁电子研发总部等重大项目实施。
(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推动光达绿色食品产业园、大美稻香文旅综合体、星悦中心商业综合体、大寺镇地铁上盖、李七庄地铁上盖、中北镇地铁上盖、万科·华侨城商业综合体、张家窝镇体育公园、梅江天街、民营500强母婴电商智慧仓储及结算、碧城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等项目落地实施。
第三节 畅通国内市场循环
编辑全面增强商贸服务功能。培育提升杨柳青镇、中北镇、精武镇等高品质商圈,建设一批特色商业集聚区,建设精武汽车广场等一批中高端商业载体,支持永旺购物中心、山姆会员店、宜家家居等商业设施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津城西部消费中心。丰富现代商贸业态,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批发和零售企业,打造商贸龙头企业。在引进首店的同时制造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全面促进消费。积极探索“消费的扩大和升级→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加强直播电商、社交电商、5G消费体验发展,引进行业内知名电商企业建设区域总部,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项目化推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宅经济、无人经济、无接触配送等发展,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消费增长极。提升传统消费,积极推进家电、汽车等更新置换及回收处理,完善便民网点、标准化菜市场、物流配送等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实现消费升级。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激发西青区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专栏5 高品质商圈和商业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
(一)杨柳青商圈。提升改造杨柳青金街。推动树蛙部落忘忧花园、杨柳青大酒店、杨柳青养老院、杨柳青云巴总站商业综合体等项目落地,打造大运河沿线新的文旅配套服务区。整合杨柳青庄园、东淀生态区、高尔夫度假区、镇北农家乐等资源,打造镇北生态休闲旅游区。
(二)精武镇商圈。以精武门·中华武林园为核心,打造精武文化小镇,提升常青藤国际艺术小镇、大梁国际文化产业新城等项目,重点建设马家寺村特色文化旅游、牛坨子村健康养老等特色项目,打造健康文旅产业集群,形成精品文化旅游圈。重点推进长城实业“爱情广场”、西悦城商业综合体、迪麦家居生活广场等体验式购物场所,形成高级商务服务圈。打造姚村夜市等大学城消费聚集区,促进消费升级,带动购物、娱乐、休闲产业发展,形成网红消费夜市消费圈。
(三)中北镇商圈。重点建设华侨城运河水街、新城市中心二期、永旺南、美亚创意产业园,打造大运河商务区的新中北、新城区和新商圈。提升改造天津曹庄花卉南北厅。
(四)西营门商圈。打造运河文旅带、商圈,重点建设文化广场、商业综合体。
(五)张家窝商圈。提升改造社会山文旅港,打造枫雅道沿线新商圈。
(六)李七庄商圈。依托和中心城区交融的区位优势,推进邓店蓝湖城市商业综合体、梅江天街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梅江会展影响力,繁荣外环城市带。
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激发消费潜力。主动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以网络提速降费推动信息消费,鼓励社会办医引导健康消费,落实带薪休假扩大假日消费,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消费体系。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者维权体系。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全面提升质量品牌,深入开展老字号品牌振兴行动,培育和认定一批有特色叫得响的地方特色品牌。积极落实国家消费税改革政策。发展消费金融,鼓励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技术和方式,增加信贷产品供给。
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机制。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编辑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编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动低效企业、空壳企业退出市场。加快推动开发区管理运营体制改革落地到位,激发开发总公司企业发展活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发挥中芯海河基金、天津宜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永钛海河基金、奇安菁英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作用,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有序推进区属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加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切实转变出资人代表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依法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有效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实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厚植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主体规模,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与其他资本享受同等待遇。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畅通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传导路径,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强化政银企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多措并举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第二节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编辑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不断优化西青区市场体系,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准入限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探索建立西青区市场准入绩效评价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形成制度保障。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落实电力市场化改革。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科学实施土地成片开发,编制西青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存量载体,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消防验收、历史遗留用地问题。完善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适当加大向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地供给倾斜。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打响“信用西青”品牌。加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完善西青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探索跨区域信用合作共建,开展信用园区、信用街镇和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健全政务公开协调机制,建立政府公开承诺制度,持续开展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探索推行公共安全领域执法公开。支持协会商会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人力社保、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主动信用承诺制度、红黑名单管理制度、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制度,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推动完善个人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探索建立诚信积分评价机制。探索信用应用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信易贷”以及“信易批”“信易行”“信易游”等创新应用。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编辑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推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一企一证”改革,完善“一门、一窗、一网”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优化西青区“政务一网通”平台功能,推动政务信息网络互通共享,深化业务协同,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努力建设“理想信念最牢、担当作为最强、办事效率最高、服务品质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的全市一流政务服务。完善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机制,突出精简高效管理特色。高标准承接市级下放事权。巩固落实经济发达镇赋权改革成效。
全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世界标准、国际通行”要求,加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智能数字化服务型政府,应用互联网思维统筹配置全区相关资源,依托西青区大数据中心打造集“经济驾驶舱”“在线店小二”“政务服务旗舰店”于一体的“亲清西青”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键问政”“一屏统揽”。用三年时间使西青营商环境达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标准。
建立现代地方财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动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区财政事权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新型区财政关系。推动预算管理改革再上台阶,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搭建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平台。持续落实“政企会客厅”企业接待日制度,形成政府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常态化机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涉企政策制定前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涉企政策制定中畅通企业家诉求渠道、涉企政策制定后加大宣传和执行监督力度,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营造企业发展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第四节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编辑全方位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国内经济循环的经济布局,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以智能网联、集成电路为突破口,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全方位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全面梳理适应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的痛点、断点和堵点,判断出各类风险及其传递方式,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外循环。主动参与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化展会平台,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鼓励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西青制造和西青服务走出去。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升外贸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探索与境外产业园合作模式,打造国际合作承接载体。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利用世界智能大会分论坛和夏季达沃斯论坛,向世界宣传西青文化,让世界了解西青,让西青走向世界。瞄准智能科技、智能网联车等领域,积极引进全国知名巡回展和国际性会展。积极参与“鲁班工坊”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创新联盟方式,搭建起西青与世界沟通桥梁。创新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营销机制,完善国际旅游服务体系,提升国际旅游吸引力。
第五节 书写招商引资新篇章
编辑构建大招商格局。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招商引资“1号工程”,发挥驻京招商中心“桥头堡”作用,深化与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企业总部、大型央企的对接与合作。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对接合作,锁定民营500强、上市企业、民企总部等重点招商目标。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向东北亚、欧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城市延伸,加强与海内外各类商会、协会的联系,深化互动,加大外资引入力度。
实施精准招商。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聚焦总部经济、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开展招商,努力做强产业链,形成大产业,打造新集群。绘制产业图谱和全球招商地图,建设全球招商项目库和数据库,建立面向重点招商目标区域的全球招商网络,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10强企业,按图索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围绕“1+3+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技术、高成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布局下一代汽车产业链。加大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程度高、智力要素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力度,实现与高端制造业的耦合发展。围绕扩大消费的需要,引进一批重点商业及特色文旅项目,努力打造西部休闲新地标。
完善招商工作体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事事都是招商形象的理念,“全域、全线”开展招商。发挥部门招商作用,运用进博会、广交会、津洽会等国内外展会,全面推介西青。完善驻外招商机构网络,增强北京、深圳、日本和欧洲等驻外招商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在更多国内新兴区域设立招商机构,密织招商网络。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模式,借力存量企业“以商招商”引进产业特色凸显、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园。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数字化手段,拓展重点目标城市的投资促进网络渠道,组织开展云签约,提升招商影响力。坚持实施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开展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代理招商,创建招商新机制。
第七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编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编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现代都市型农业相匹配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建立完善“小站稻”振兴种源供应链和优质种源保护体系,推动区种源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发展蔬菜种业,提纯复壮沙窝萝卜品种,把西青种子博览会办成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形成“南广州南沙、北天津西青”国家种业新格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中化MAP示范农场、中化集团“一心两园三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打造辛口沙窝萝卜、王稳庄小站稻、中北百年花乡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打造全市优质“菜篮子”产品供给区、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结合网红直播、田园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认养农业、都市农业、分享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打造智能农业平台,推广“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三网联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突出村庄规划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指导作用。持续推进“双轨并行”村民康居全覆盖,稳步有序推动撤村建居。保护乡村传统风貌,打造辛口沙窝萝卜特色小镇以及马家寺、小卞庄、第六埠等一批特色村庄,建成一批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实施危改分类补贴,加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加快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高效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乡村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全域清洁化,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拆违治乱和绿化美化工程,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设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高标准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提升村庄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设施和服务水平。
推进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倡导乡村文明,大力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戏曲进乡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强化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积极探索民主决策运行机制,引导各村制定向善进取、简便易行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动农业二三产留在农村,增加农民就近就业岗位,鼓励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主动盘活集体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项目。
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和拓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成果,完善农村困难群体主动帮扶机制,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有劳动能力监测对象劳动技能培训。巩固和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成果,围绕产业帮扶、劳务协作、消费带动、人才支援等领域升级加力,切实增强对口支援地区造血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节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编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应落尽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切实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区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真正融入城市。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依据辐射范围和人口数量,推动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多种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开展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乡医补贴发放政策,健全基层“15分钟就医圈”。大力发展乡村养老设施,探索“医康养”融合等新型养老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
促进小城镇特色发展。推广张家窝镇示范小城镇优秀经验,加快辖区示范小城镇项目实施,推进还迁房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安全等功能。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新型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完成中北运河商务小镇、杨柳青文旅小镇创建,争取命名挂牌。推动精武镇尚武文化、辛口沙窝萝卜小镇、王稳庄智能网联等特色小镇培育,促进特色小镇与产业深度融合。
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加强低效建设用地、闲置楼宇资源“二次开发”,通过活化利用打造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工业旅游载体。加快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及旧楼区改造,更新完善水电气热路、消防、安防、便民市场等配套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细化工程,提高城市宜居品质,打造既能留住乡愁又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风貌。
第三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编辑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稳定土地经营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效能,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落实好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障碍,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农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人才下乡激励机制,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增强乡村岗位吸引力,出台教师、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入乡鼓励措施,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服务薄弱区域的金融服务力度,提高网点覆盖率,促进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向农村延伸,让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进社区、进村镇。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等手段,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健全农业产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提高农村农业生产风险抵抗力。
第八章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编辑面向京津冀、面向环渤海、面向“三北”,加快建设交通强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
第一节 构建便捷高效交通体系
编辑打造轨道交通体系。优化轨道交通布局,拓展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构建“市域铁路+区域轨道+接驳轨道”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轨道网络。推动地铁2号线西延至杨柳青段,协同推进地铁7号线、8号线、10号线、11号线等市级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和延伸线建设,积极推动天津中心城区至静海市域(郊)铁路工程西青段项目实施,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住宅、商业开发等。加密区级轨道交通网络,建成云巴示范线工程,以城市空间结构为框架,以铁路客运站点、轨道车站以及主要功能区为节点,有序打造“两横一纵”的接驳轨道线网格局。
完善城市道路布局。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推进友谊南路延长线、宾水西道延长线、京华东道、子牙河南路、广乐道、罗浮路等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改造拓宽武静路、芦北路、梨双公路、赛达世纪大道、兴华道、宏源道等主干道路,完善博航环路等南站二期周边配套道路,打通赛达八纬路东延线、赛达九支路、赛达十支路等一批断头路。推动重要节点互通立交建设,打通交通“瓶颈口”,完成辛老路、鸿运道等道路修建,疏解交通拥堵点。
构筑城乡快速交通网络。稳步推进《西青区农村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实施,加快县乡道路建设,推动一批县乡道路提级改造。到2025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2.6公里。逐步形成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区县级公路为次骨架,乡道、村道为脉络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服务可靠”的公路网络,合理衔接乡村路网和干线路网。
构建高效便捷换乘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持续优化公交线网结构,进一步扩充“村村通”公交线路,新增公交站点,推动公交场站建设,完善公交专用充电站,合理施划公交专用道路,提高公交出行效率。科学配置区域内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实现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优势互补。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科学编制停车场布局规划,合理调节、控制、疏导区域交通,促进交通秩序有序发展。优化设施布局,加快推动知景道、天安路、兴华道、民和道等停车场(停车楼)建设,推动建设配套公共充电场站。完善停车收费的价格体系,强化价格调控,改善小客车停放秩序。
第二节 强化水安全保障
编辑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协调建立健全凌庄子水厂和杨柳青水厂等供水单位的长效监测机制,强化供水能力保障。持续推进供水管网、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和水厂工艺改造,提高水厂出水水质标准,保障供水能力。加快二次供水系统改造,完善二次供水设备定期检查及应急响应措施。推动供水管网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深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巩固提高节水型社会。坚持节水优先,细化实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持续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鼓励节水产品、节水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节水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强化工业重点用水领域节水减排,严格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节水宣传教育,促进节水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持续修复水生态。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促进二级河道实现多种途径的水系循环连通,构建魅力水环。加大东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启动王稳庄镇水环境修复提升工程,打造西西海湿地,实施湿地及周边区域配套路网、水系改造等提升工程,切实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鸭淀水库综合治理,南运河、大沽排水河等河道生态修复,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规范化建设成果。
建立水安全保障举措。持续推动区域内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河道汛期排涝能力。开展积水片区改造,推进辛口镇泰和路雨污水合建泵站、大寺镇民和道雨污水泵站、中北镇卉康道雨水泵站、南运河泵站等建设,增强雨污水排放能力。开展城市排水综合整治,创新城市排水运行监管体制机制,分区域设立城市排水运行监管机构,推进全区城市排水运行监管一体化,不断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减小城市内涝灾害。协调推进东淀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确保蓄滞洪区有效运用。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统筹和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三节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编辑增强能源多元化供给。持续优化电网空间布局,加快重点和特点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梨园头110kVA变电站迁址、开发区中芯国际T3项目外部电源线工程实施,推进赛达新城先导区高压走廊电力空间规划调整及迁改。积极对接电力公司,建立园区供电服务绿色通道,探索全新供电服务方式。加快编制《西青区燃气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气源配置,完善燃气输配系统、供应及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城区级、村镇级燃气设施体系协同发展。有序推进《西青区供热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任务实施,科学合理设置热力生产和输配设施,切实做好锅炉、管网、相关配套设备的维护保养,完善监测及应急处理机制。积极推广清洁供暖模式,形成多元化、较为成熟的集中供热运营模式,减少能源消耗,方便群众生活。
推动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编制实施西青区能源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规划,高质量提供能源保障。扩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重点加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着力发展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等其他能源。改良传统能源使用技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杨柳青电厂煤电机组挖潜改造,提升电厂效率,保障供电供热安全稳定。推动“双城”综合能源项目建设,推广储能技术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加氢站建设,为氢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提供保障。
第四节 推进数字西青建设
编辑打造智能交通强区。立足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数据服务和应用推广建设力度,规模化部署车载终端,开展政务、公交、警用、医用等车联网信息服务,探索自主接泊、无人物流、车辆编组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在全区有条件区域优先试行,推动车联网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水平,构建高质量发展基石和智慧治理底座。实施5G和光网“双千兆”工程,持续优化城市光纤网络,推动骨干网络扩容升级,加快5G设施建设,推动5G技术在工业化联网、医疗健康、在线教育、智慧旅游、设施农业等场景应用。持续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建设,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率先完成电子政务外网、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IPv6改造升级。推动公路、电力、建筑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推动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落实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多领域应用场景,培育融合联动的新业态新模式,力争率先形成智能科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西青方案”。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多维智慧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营、环境监管、执法指挥、智慧气象等方面创新应用,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构建集城市运行监测、联动指挥、治理协同、研判决策为一体的西青“城市大脑”。构建集数据汇聚、治理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教育、医疗、文旅资源共享,提升数据开发共享能力。推动智慧政务应用,建设“数字政府亲清在线”平台,完善“政务一网通”功能,实现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融合。
第九章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风貌
编辑秉持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青特色,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经济上充满活力和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编辑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依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照刚性约束、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原则,编制落实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严守城市开发边界,合理挖掘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全面推动“两城三带三区”建设。加快建设赛达新城,打造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的生态创新示范城。加快建设西青辅城,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短板,增强要素承载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打造产教融合、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统筹推进外环城市发展带、独流减河生态带、运河商旅文化带“三带”开发,外环城市发展带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独流减河生态带在突出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展特色现代都市型农业,运河商旅文化带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打造贯古通今、面向国际、城水相映、美丽宜居的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带。发挥好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青分园载体作用,集聚一批高端高质项目,形成发展新优势。
图1 西青区“两城三带三区”城市空间格局
专栏6 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
(一)赛达新城。赛达新城全区域24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1平方公里,示范区6平方公里,先导区2平方公里。“十四五”时期,赛达新城由顶层设计转入全面建设的关键阶段,将加大整合资源力量,加速建设赛达新城示范区,以优质高端产业为引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高品质商业商务和居住公共服务配套为支撑,打造成为产城融合范本。重点推动中南高科西青智谷产业园建设,做好赛达新城先导区、梨园头地铁经济示范区、大寺镇TOD中心、李庄子地铁商住集聚区、鸭淀西区等拓新工程。
(二)西青辅城。西青辅城全区域282平方公里,以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为基础,协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青分园和市级工业园区,探索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路径,推进城市全面更新,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高端生活居住区。重点推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津沧高速至天津南站专用通道、大沙窝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
引导街镇特色化发展。以目标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突出亮点、彰显特色,打造一批与“两城”协调、错位协同的特色街镇。做精杨柳青镇、精武镇等文化名镇,做大中北镇、大寺镇、张家窝镇等产城融合强镇,做强李七庄街、西营门街、赤龙南街等宜居宜业街镇,做优王稳庄镇智能网联和辛口镇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 构建良好生态格局
编辑完善空间治理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区域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面积不减少,逐步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严格落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空间管控,按照《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试行)》,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非农化”。到2025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021公顷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071.6公顷以上。
打造多层次绿色生态空间。统筹优化生态空间,以河湖水系的生态基底为基础,加强生态板块与生态廊道联通,构建“两带两廊三区九链多点”的生态格局。全力打造子牙河—大运河生态保护带和独流减河生态保护带,着力构建外环廊道和津晋高速廊道,重点保护津西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绿楔保护区和双城间生态屏障区,以津保高铁、京沪高速、南曹联络线、津沧高速、京沪高铁、团泊大道、津汕高速、津淄公路、津港公路九链连接镇村,以各级各类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为节点织密生态网,打造水韵绿西青。到202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25%。加快城市公园布局,新建提升一批“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和绿地公园,增设观光休憩、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提高绿色空间的休闲价值转化率,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
图2 西青区生态体系图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编辑持续优化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原则,巩固提升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治理成果,持续优化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强化核心工业园区竞争力。创新实践合作共建发展模式,增强1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辐射带动效应,提升保留整合的市级以下工业园区综合承载力,切实推动园区统筹联动发展。
专栏7 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工程
(一)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切实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重塑产业格局。加快一二期升级改造、退二进三,高质量布局五期2.83平方公里,打造赛达电商产业园、赛达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中园。
(二)3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学府工业区重点布局医疗健康、新材料、数据物联、电子商务和体育旅游等产业,打造联结南北部经济规模发展的重要节点;赛达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配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现代金属新材料、食品深加工、生产性物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聚集区;汽车工业区积极探索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条件下的发展路径,迎难而上、主动应变,创造转机、赢得先机,重点布局科技研发、高端装备、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三)中北工业园。积极谋求转型发展,主动调整产业定位,以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依托引进天津美院、天津音乐学院,打造大运河艺术之城,逐步培育职业教育、艺术培训、医疗康养等产业,为天津市乃至京津冀绿色转型发展提供“西青经验”“天津样板”。
(四)保留整合的市级以下工业园区。持续推进芦北口工业园、腾达工业园、大寺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寺工业园、永红工业园、天祥工业园、四新高科技产业园等改造升级。循序渐进提升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对分园的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招商、统筹建设能力,切实推动各园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协同联动发展。
高质量规划建设主题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和要素资源,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赛达检测认证园、赛达电商产业园等积极创建市级主题产业园,推动大数据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医疗产业园、静脉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专栏8 主题产业园建设工程
(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完善封闭测试场景应用,引进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芯片、智能汽车零部件、大数据存储等新兴产业,打造智能网联车产业发展高地。
(二)赛达检测认证园。依托利用千麦医疗、见康医学、实朴检测、卡尤迪等优质企业的集聚优势,打造以检验检测、自动化设备研发、生物医药研发为主体的知识密集高科技服务区。
(三)赛达电商产业园。围绕主播培训孵化、网红经济、直播带货基地、内容创作中心等落地场景内容,打造赛达电商产业园,用活闲置载体,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大数据产业园。围绕大数据产业,加快建设西青区大数据中心,打造“云上西青”“数字西青”,形成大数据创新发展新模式和智慧西青竞争新优势。
(五)人工智能产业园。发挥中科创达、经纬恒润、海康威视、富晟赫千等龙头企业的集聚辐射作用,围绕人工智能,聚焦大数据、智能网联车、泛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等产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推动西青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六)医疗产业园。发挥国药、华润联通、盈科瑞、苏州万高药业等镇域内13家医药产业资源优势,围绕医药研发、医药流通、医药器械等,形成医疗产业集聚区域。
(七)静脉产业园。围绕王稳庄镇红泥河东“区域公共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稀缺地块优势,在引进光大国际项目的基础上,围绕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处理、再利用和资源化,加大对相关知名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循环经济产业,打造高端静脉产业园。
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统筹考虑产业基础和产业联动效应,构建“一核、两极、两翼”的服务业产业布局。“一核”以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为核心,打造引领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两极”中赛达新城建设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和制造业综合服务中心,西青辅城建设创新城市范本和产城融合示范区。“两翼”包括运河商务文旅带和外环城市发展带,分别形成文旅融合生态示范带和高端服务产业带。
调优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水则水原则,以新思维构筑“两园一带”农业特色布局。东淀产村融合示范园以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城市田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三河汇景田园综合体、沙窝萝卜小镇等为重要载体,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卫南洼智能农业示范园以湿地主题公园、创意农业园、林海康养基地为代表,以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为核心支撑,打造高科技设施农业园。减河生态景观带基于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市民休闲游玩胜地。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
编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社会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文化强区。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编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遗址遗迹开发保护利用。
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全覆盖。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祭扫、文明餐桌、文明邻里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快区科技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光盘行动,引导文明出行、文明养犬,倡导文明节俭、崇尚健康新风尚。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志愿服务之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先进典型示范工程,组织好“感动西青”道德模范评选等多层次典型选树活动,开展好道德模范进基层活动。推进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营造“诚信做人、知法守法”社会氛围,打造“诚信西青”。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选树“新时代好少年”,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编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承接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大文化项目,拓展便民文化服务和社区文化交流功能空间,补齐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实现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打造1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争取文惠卡在西青发行。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全媒体传播。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文化惠民超市,推动图书馆、少年宫等文化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区图书馆数字平台,开展文化慕课。适时举办元宵节大型灯展、“幸福西青”文化惠民演出、“2131”电影放映工程、“书香西青”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继续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工程,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模式,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强“科创+文创”赋能,全面释放“大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培育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心的独立投资人、合作经营者和旅游服务者,构筑旅游龙头企业集群,营销和推广旅游品牌。以讲好西青故事、传播西青声音为着力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支持霍元甲文武学校面向“一带一路”重要国家和节点城市开展武术交流访演和技术指导,承办外国“一带一路”武术学员来华培训,持续举办“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沙窝萝卜节等一批凸显西青文化特色的节庆民俗品牌活动,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第三节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编辑保护传承优势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打造“古今凝练、南北交融”的西青名片。整理西青历史文脉,阐发运河文化、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精武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精髓。加强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保护力度,重点推进一批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生命力。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文聚力,以文兴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文化资源激活旅游产业,将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文旅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教育、医疗、体育等跨界融合,发展特色旅游、国学传承、艺术赛事、生态康养、教育培训等业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年画之乡·杨柳青”“霍公故里·精武”“百年花乡·中北”“大美稻香·王稳庄”“萝卜小镇·辛口”“西青会客厅·张家窝”“活力之都·李七庄”“康养小镇·大寺”“城市名片·西营门”等一批文化内涵突出的旅游休闲小镇和街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响西青文旅IP。
第四节 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编辑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宝贵遗产。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加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加大管控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文化遗产区等分类分区管控要求。开展大运河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统筹推进800余座杨柳青古代墓葬群的考古挖掘和展示。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深化研究梳理杨柳青古镇的历史沿革、空间形态和文化类型,围绕漕运场景、生态地貌、城镇风貌和地标建筑,采取适当方式“复活”运河古镇的原有面貌、形态、肌理等历史基因,重塑杨柳青新十景。强化民俗文化传承,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国际花园大赛、运河游船、灯光秀等活动,促进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立足杨柳青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古韵、作品、精品”的总体要求,高水平推进历史名镇、元宝岛和文化学镇建设,力争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世界文化名镇、京津冀协同的大运河文化节点、天津西部的市民文化中心,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小吃等业态,重点建设国潮青年小镇,打造沉浸式国潮文化街区、未来潮生活社区、文艺生活社区和共享社区,同时加快杨柳青古镇5A级景区创建。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恢复过去的土地痕迹,建设杨柳青驿站、泉清舍、运河水街等,打造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玉皇庙等一批重大和精品文化设施,恢复运河渡口当年商业发达和文化繁荣盛景。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争取天津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大运河(北方民俗)文化博物馆落户,积极与清华美术学院合作,规划建设非遗教育基地。
第十一章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西青
编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西青。
第一节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编辑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开发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及工艺。发展壮大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型企业。
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严格落实天津市节水行动方案,推进全社会共同节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树立一批工业节水标杆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现有市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和新建园区循环化建设,推动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及废气综合利用等,到2025年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构建居民投放前端、回收运输中端和处置利用末端相衔接的“全过程”“全链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适时推进天津市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建设。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在示范小城镇还迁房等项目开展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模式和绿色农房建设技术。
第二节 推进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编辑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PM2.5控制为重点,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到2025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43微克/立方米左右。坚持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深化煤炭、工业、扬尘、机动车污染治理,持续实施新改扩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持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氨污染、臭氧等多污染物综合防治。严格防控扬尘污染,持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控新车环保准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大力推行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充换电站等公共充电设施。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继续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构建先进环境监测体系,开展霾、污染气象和空气质量指数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提升分区域大气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协调推进扩建咸阳路污水处理厂二期,推进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及破旧管网修复改造,到202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持续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推动实施“口门长制”,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确保出水水质安全。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安全。到2025年考核断面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天津市考核要求。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建设用地准入和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持续推进王稳庄镇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工业园区外的重点行业企业搬迁。深入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完善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等配套设施,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加强农药使用管控,禁止使用毒性高、污染大且残留较大的农药。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4%,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对接好空间边界管控、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衔接好宏观战略、中观承载和微观管控,实现精细化、系统化的生态环境管控,高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健全和规范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切实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环境安全。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编辑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突出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入开展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信用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构建权责清晰、多元参与、分级监管、决策科学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巩固扩大王稳庄镇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成果。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政府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引导作用,研究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方式。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积极争取绿色信贷,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编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编辑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以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建设项目支持就业,全力以赴扶持现有市场主体稳就业,培育新兴产业扩就业,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名师带徒、项目定制、新型学徒制等多样化技能培训,全面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优先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营造公平、和谐就业环境。到2025年,实现新增就业12万人。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督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引导和促进各类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及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和长期持续参保。积极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严格遵循落实国家政策,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渐进分批分期优化规范区级普惠政策,使现有其他形式医保制度安排逐步清理过渡到基本制度框架内。
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与慈善事业发展。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原则,建立以基本社会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扩大临时救助对象范围,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年均提高不低于同期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鼓励社会力量自愿开展慈善帮扶活动,推动慈善资源向基层下沉,支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残疾人福利服务水平。科学谋划殡葬服务设施布局,推动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公益性骨灰堂规划建设,推进经营性墓地改革,构建“立足全区、服务全市”的殡葬服务体系。
强化住房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和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推行租赁住房建设、改造货币补贴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编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动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开齐开足劳动实践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区管校聘引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加快推进海光路幼儿园等开园,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施义务教育资源建设工程,聚焦学位短板补齐学位缺口,争创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实现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
专栏9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一)实施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提升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推进经费投入、项目建设、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向农村幼儿园倾斜。
(二)实施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工程。通过逐年新建、接收小区配套小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办民办学校等方式,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
(三)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做优市级重点中学杨柳青一中教学品牌,做亮杨柳青四中美术特色,做精九十五中学和张家窝中学教学质量,提升当城中学等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
(四)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全区中小学C级校舍进行提升改造,补齐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缺口,按标准补充更新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
促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发挥区域高校优势,加大驻区高校服务力度,支持天津工业大学等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鼓励驻区高校参与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以科教资源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加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与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打造西青教育品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高标准精品化发展。深化职普融通、校企合作,坚持“引企入校”,创新“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新建西青电大和教师进修学校,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开设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实行“1+X”双证书毕业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用,构建四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程,推广市民终身学习卡。做优西青数字化学习平台,定位“一街镇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实现社区教育体验中心街镇全覆盖。实施镇街成校(社区学校)示范校提升工程,推进示范性社区学校全覆盖。构建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做好做优老年大学专业,开发精品课程,实现养教结合。
第三节 推进健康西青建设
编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健康天津行动,筑牢居民健康安全防线。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积极配合做好市一中心医院、市口腔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西青区中医医院、西青医院二期、康汇医院,实施新一轮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适时启动区属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培养儿科急缺人才。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加强基层标准化全科门诊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继续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健共体建设,促进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全面打造“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
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造西青医院感染科和发热门诊,配齐配强设备和人员,提高重大传染病救治水平。实施疾控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关系,推进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和防治结合。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教和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按照全市统一规划、统一接报、统一质控的运行模式,形成快速响应、高效运转、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网络。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全面提升预防接种规范化水平。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持续保持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流行病低流行水平。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职业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质量。加强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和镇创建成果,加大市级卫生村创建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西青区中医医院和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增设中医特色诊疗科目,培养或聘请品技兼优的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行动,举办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提高群众中医认知度。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依托同仁堂、达仁堂京万红、乐仁堂,健全中药生产、流通体系,打造种植、加工、配送全产业链。
深化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建设管理考核。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推进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承担政府指定任务等方面同等待遇。加强社区医院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常见多发病诊疗能力。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公办、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兴办托育服务机构,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区域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对新建和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智能化健身设施的升级更新。完善“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4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加大村(居)民健身会的建设力度,壮大群众健身组织,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做好定期基层培训,拓宽群众健身渠道和健身模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特色项目。促进体教融合,构建贯穿中小学(含高中)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发掘培养更多的青少年优秀运动员。继续支持霍元甲文武学校,加强武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色鲜明的市级体育产业基地,推动体育消费,延伸体育产业链条。
第四节 促进人口全面均衡发展
编辑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构建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普惠性公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兜底保障等困难老人入住需要。启动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养老公建设施达标工程,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建立养老服务管理网络,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养老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养老机构向居家养老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推进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发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优势,积极引入高端健康管理、康养机构,推进鹏瑞利国际大健康城等一批项目建设,到2025年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编制实施《西青区妇女发展规划》、《西青区儿童发展规划》,加大妇女儿童关心关爱,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体制,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成长成才环境。加快儿童福利和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大力关爱退役军人,推进退役军人工作“三大体系”建设,落实优待抚恤、烈士褒扬、就业创业、移交安置等各项政策,确保退役军人工作平稳顺畅,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青
编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度,增强城市韧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青。
第一节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和债务风险
编辑防范化解金融及政府债务风险。推进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和属事责任,严格落实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督促各债务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提前落实偿债资金资源,稳妥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健全债务监控机制,实施全区债务动态监测,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规范融资渠道,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
着力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一企一策”精准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稳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强融资成本管控,优化资本结构,探索尝试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融资工具。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建立债务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加强债务风险预警监测,建立健全国企债务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防范资金风险。
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推进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做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保障数字西青建设安全可靠。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开展网络违法犯罪打击活动,提升网上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第二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编辑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企业生产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以落实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和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强化城市安全重点领域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持续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实施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生产安全。完善风险分类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依靠科技提升城市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探索建立新型消防站模式,加快区消防队(站)建设速度,提升灭火救援装备水平。开拓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增加专职消防队员名额,建立和完善义务消防组织。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社区消防车通道的治理,确保消防车通道和疏散通道畅通。
多措并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治理行动,实现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使西青成为天津乃至全国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的城区。深入开展特殊药品、非法收售药品市场清理等专项行动。继续推进“放心药店”建设,持续开展年度药品零售企业量化分级评定。加强食品安全、药品监管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林区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夯实灾害监测基础,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全民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市民公共安全应急培训。
强化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疫苗储备制度。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偷捕、滥砍滥伐、违规贩卖及加工利用等违法行为,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提升动物疫情处置能力和水平。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科普宣传,筑牢生物安全的群众基础。加快多部门组织、多媒体配合的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提升全民生物安全意识。
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推进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装备动员重点工作,提升人民防空应急服务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大力宣传人民军队光荣历史。
第三节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编辑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推动修订《西青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级各类预案,拧紧各环节责任链条。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财政支持保障、社会化服务补偿等制度。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处置,常态化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和专项演练,增强队伍“战斗力”。巩固深化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成果,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数据关联检索,加大应急通讯保障力度,为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抢占先机。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试点。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科学确定各级各类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及规模,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和代储等方式推动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增强街镇和社区(村)救灾物资储备能力,构建三级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努力满足各灾种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健全完善应急救灾物资调拨操作规程,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基层应急响应效率,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四章 大力建设法治西青,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编辑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强化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本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深化法治西青建设
编辑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巩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打造服务型政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检察权,加强法律监督。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扎实推动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区,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民本司法理念,加大公益诉讼、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司法新需求。健全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推进全面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抓好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切实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智慧普法”建设,做好微宣讲、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普法产品的传播推送。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编辑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信访制度,充分发挥区、街镇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完善区级“信访超市”运行机制,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联动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把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末端。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风险隐患的源头预防,推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做好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有效预防处置个人极端风险。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一体化推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深化“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水平,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形成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巩固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强化对村委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基层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扎实做好“飞地”基层社会治理“后半篇文章”。
构建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基层平安、行业平安、出行平安创建,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平安校园等平安示范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治安秩序。以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为契机健全长效机制,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积极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无黑’城区。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监管,堵塞行业漏洞,源头预防,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空间。以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为重点,创新社区网格负面清单机制,实现单元化管控,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流程,实现智慧警务模式下的社区治理融合,打造“智慧公安”。持续保障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继续推进“一校一警”,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编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编辑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力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而努力奋斗。坚持党委定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形势研判和风险管控。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为“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作风保障。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引领
编辑主动贯彻落实国家、市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重点任务,做好与国家、市规划纲要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健全本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编制好全区专项规划,各街镇、西青开发区结合实际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压实责任分工,确保任务落地。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编辑强化规划实施支撑。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可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区级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重大任务。强化金融政策的支撑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本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布局,集中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对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化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确保如期完成。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强化分类实施,提高规划实施效能。健全规划实施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体系,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规划实施质量和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将规划制定实施主体与评估主体分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不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经评估需要调整时,应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完善规划内容,报区人大后进行动态调整。
强化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完善对规划主要指标的监测、统计、考核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的评价考核。畅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区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适时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形成全社会建言献策、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