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蛇
作者:赵彪诏 

编辑

予生平最畏蛇,途中偶遇乞丐之握蛇者,趋而避之惟恐不速。家园中间有小蛇,必遣家人远送之,戒勿杀。窃念胡颖之斩蛇,以其害民惑众也,外此则为罪孽焉。《感应篇》曰:无故杀龟打蛇。《阴骘文》曰:埋蛇享宰相之荣。阅是编者,当亦憬然而动念乎。南兰逸民偶识。

蛇谱 编辑

 凡陈鼎《蛇谱》已载者皆不录。

三脚蛇。似蟾蜍,以后足挂于树杪,伺人过其下则跃以害人,被啮者无不立毙。如人先见蛇,则不可逸,对之肆骂,则蛇即自气死,故名气包子。又曰三脚蛇,又曰倒挂蛇。蜀中太平山谷间多有之。

枳首蛇。产宣州宁国县,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采同,但一首逆鳞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戴镜蛇。《边州闻见录》云:吴三桂于云南之归化寺建行宫,掘地得青石碣,坚不可动,尽百夫之力发之,有巨蛇戴镜,蛇全身现镜中。命去其镜,歘不知所之。三桂是年死。

黄连蛇。产四川雅州。恒食黄连,遍体作金黄色,大如食指,以尺为度,啮人不可救。药竹筒含其穴,掘地驱之。

蛮甲蛇。产江宁溧阳县。长四五尺,能隐形,尝出入人户内,不可禁。逐之者,必遭眚。或善事之,贫者往往致富。《莼乡赘笔》云:予乡举房师江右邱公讳贡瀛,任濑水令,亲见之。

蚺蛇。粤西及海南州县有之。长十丈,围七八尺,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敝裤投掷,蛇以首戴之,俯仰顿撼甚乐,俟其倦闷即毙之。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捕之之法:度其出入之地,先钉罗桩数行,仅可容其身者,壮士持棍伏其中,出一人于外飏妇人裙裤以招之。蛇望见即昂首,高五六尺,来逐。人退入罗桩,而蛇身既巨,则狭处转身不便蜿蜒屈伸,人持棍击之,且退且击,俟其首俯地则无惧矣。黎人以葛藤系其颈而牵之,藤名蚺蛇藤,凡有蚺蛇之所即有此藤,见此藤即知有蚺蛇在咫尺间。黎人又辄以牛为饵,蚺蛇嗜食牛,其口小,见牛则啮其足,任牛所之,久之,牛力尽,乃缩其身而吞焉,入水闭气,牛即毙。逾日肉骼融化,以尾挂树杪而吐其骨,人因击杀之。邝露云: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击之则鸣。其长九十丈者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者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鹿豕及人。吞之法,始以尾钩之,继以气冲之,濡湿之,吞毕,悬树上绞至糜烂,骨角悉从皮出,望之若神龙之蜕。西粤土司凡蚺蛇过三十丈者皆称龙。其挐龙部署也,缉妇人裙裤以为旗,斩乌盐以为枪,葛藤以为缆。凡蛇长一丈,旗一人,枪一人,弩五人,金二十人。蛇长十丈,人十之。长百丈,人百之。金者藤,藤以束之。枪者盐,盐以剥之。旗者酒,酒以劳之。旗者得胆,枪者得皮,金者得肉。弩者、牌者得眶,眶辟邪杀鬼,佩之吉祥。肉辟风寒,皮五采可绷鼗鼓。其过三十丈者曰龙,皮一端千金,波斯市之为鼓,声振百里。胆有三:旱胆能疗目疾,水胆止泻,护身胆随身击其处则随而至。 崖州新官至,黎人辄以蚺蛇为献,其胆大如鸭子。秋时,眼蒙而伏,茅草萌芽自其腹出于鳞甲,春煖始可屈伸,行者视茅草盘旋即知之。性畏蓑披木,卒遇之,以蓑披木为御,人多则掊击毙之。首尾两分犹奔腾数十里,以有水、旱二胆转运周身故,逾半日而死。其脂著人骨软,能萎阳。

土锦蛇。生子必当大道,俟人击之腹破,子始出,否则其子食母心肝而出。故粤人称不孝者曰土锦蛇。

断草乌蛇。大仅指许,长五六寸。头如龙形而小,身全乌。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断,人见断草,辄迹得之。故蛇每离地丈许,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故人莫得而取之。以酒煮食可愈疯麻,极效。

高听,蛇名也。常闯入巨蜂房中,尽收其毒乃出,伏道旁草莽中,伺人过而螫之已,尾其人至于宅近处,缘树末而窃听之,闻其家有哭声,谂其人既毙,乃悠然去,否则愤愤复集毒螫人如初。此与量人蛇皆夙生中恶孽者。

比人蛇。产台湾,台湾多蛇,而内山犹大,曾有一蛇蟠草坡,番人用枪标之,中其两层,蛇负痛旋卷,半里草地皆平,而蛇死。番人取其皮,阔五六尺,长三丈。又有一蛇,能起地比人,人见之即取土掷起,呼曰:我高。蛇即翻身仰卧舒足盈千,人必散发示之,呼曰:我多。蛇遂收足伏地。人即去身衣带尽断之,呼曰:我去矣。蛇遂死。

黄喉蛇。好在舍上,无毒,不害人。惟善食毒蛇,食饱垂头直下,滴沫于地,坟起,变为沙虱,中人为疾。额上有大王字,为众蛇之长,常食蝮蛇。蝮蛇者,乌而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钩,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断手,中足则断足,否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

鸡冠蛇。产镇雄府治一里万福寺。其长二三丈,首有红冠如鸡。日落则自山出,小蛇数百夹道而迎入寺左泉穴,水皆泛溢。故土府陇联岳游寺中,蛇倚墙而下视,其年联岳死,蛇亦不复见。

蓝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南人以首合药,谓之蓝药。

矛蛇。蛇头,鳖身,入水,缘树木。岭南人谓之矛,膏铜、瓦器贮皆浸出,惟鸡壳盛之不漏,主治肿毒。

藤蛇。善附物,袅袅如藤,见者以为藤也,遂为所中。

山乌蠡蛇,一名飞梢。头如乌,声如马嘶,每逐物身则腾起,惟尾著地。

猫蛇。其声如猫,一曰雷公马。产雷州,无毒,可食。故北人谓雷州人食雷公云。

青龙蛇。有角,长不过一二尺,金光烂然,荒祠中多有之,容、梧间尤甚。乍隐乍见,或来民家,顷刻数十头,以香楮置盘中即蜿蜒而上,拜送惟谨,不为害。

金丝鲫蛇。形如鱼,首尾微扁,自腮而下有纹如双红线。毒不可救药。龙溪刘铁匠之女为所啮,适遇苗夷,以路旁小草令含之,戒勿吐,则毒气不得攻心。其后通体腐烂,年馀骨乃生肉,姣好逾常。夫自远归,无复识。

海蛇。有三角者,有四翼者,有两尾者,有六足者,能乘雾而飞,御风而走。

木龙蛇。《台湾杂记》云: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

花蛇。《台湾纪略》云:黑水沟在澎湖之东北,乃海水横流处,其深无底。水皆红黄青绿色,重叠连接,而黑色一沟为最险,舟行必藉风而过。水中有蛇,皆长数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红而尖,触之即死。舟过沟,水多腥臭,盖毒气所蒸也。

无目蛇。产伯西尔国。蛇大而无目,盘旋树上,凡兽经过其旁,闻气即紧缚之树间而食。

爆身蛇。长一二尺,形如灰色,闻人行声,林中飞出,状若枯枝横来,击人中者必死。

黄领蛇。产四明山。长一二尺,黄如金,居石缝中,欲雨作牛吼声,中人亦死。

绿蛇。产顾渚山赪石洞。长可三尺馀,大类小指,好栖树杪,视之若鞶带,无毒螫,见人则空中飞。

壁镜蛇。身扁,五色,螫人必死。用桑柴灰汁三沸,调白矾为膏,涂之即愈。 按《物性志》曰:蛇甚饱则蜕,冬含土蛰,春吐为蛇黄,可治疮毒。

合木蛇。一名仆蛇乌,即虺也,有水、树二种。形似鳢鱼,头尾如捣衣杵,长不满尺,能跳跃啮人。其声曰“斫木斫木”,则不可救。若云“博叔博叔”,犹可急治。然粤人嗜食蛇,谓食之不畏风雾云。

团蛇。出仁怀县山谷中。形类牛粪,伤人立死。

报冤蛇。出岭南。人触之,即三五里,随身而至。若打死一蛇则百蛇皆集。

冬瓜蛇。产琼州。大如柱而长止二尺馀,其行跳跃,蓬蓬有声,螫人立死。

时辰蛇。状如蜥蜴,无毒。十二时转十二色,出粤东。

金蛇。出宾州、澄州。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名银蛇,解中金药毒。《岭表录异》云:金蛇,一名地鳝,白者名锡蛇,出黔州,出桂州者次之。大如拇,长尺许,鳞甲上分金银,解毒。

天蛇。出幽阴之地,遇雨后则出,越人深畏之。其大如箸而扁,长三四尺,色黄。浇之以醋则消,或以石灰糁之,亦死。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则遍身溃烂。

铁线蛇。长逾寸,大如指,偶为所啮则万无生理。其皮甚坚,斫之不伤,故曰铁线。《海外见闻》云:海外可喜者山无虎,夏无蚊,可畏者惟此蛇耳。

冷蛇。白色而不伤人,冷如冰雪,玩之不复有烦热也。

率然,巨蛇也。物触之中首则尾至,中尾则首至,中其中则首尾俱至,故孙子以比将之三军。

黑蜧神蛇。潜泉而居,遇雨则跃。

吐光蛇。出惠州。宋科举年,吐异光一团则一人登科,二团则二人登科。

黄花蛇。出温江。百馀丈,神光照三百馀步。口吐椒梅,花香熏灼三十馀里。

黄风蛇。性最烈,逐人不以首前行,啮定草根而倒掷,每掷丈馀,倒束人之身,以尾入鼻窍,中之立死。惟旁以避之可免。

蛇事 编辑

永乐间有刘西江先生者,好游山寺,僧颇厌之。一日,刘至寺中,有空房三间,人宿之必死。僧盛馔享刘,诱之使宿。刘初不知也,夜二鼓,闻诵观音经,其声渐迩。刘揽衣起坐,窗外月明如昼,白隙中观之,乃一妇人。其妇诵经毕,即合手作礼,窗忽自开,便据上坐,吐舌长至丈馀,将逼刘,刘仓卒以被扑之,其妇若呕撼之状,遂去不见。刘早起见山侧有蛇甚巨,吐舌而死。刘曰:此蛇精也,昨者吾几为彼所害矣。僧皆惭谢。

相传吾邑灵观庙有巨蛇,见者必登科甲,其尾在殿前白果树上,而头赴河饮水,长殆十馀丈矣。前有高恕行秉中见之,中万历壬子举人,继有瞿元亮士达见之,乙卯丙辰联捷,后此未闻有见者。○逸民曰:此系前朝事。康熙间大树火焚,大蛇不见而科甲连绵,迨乾隆丙子南北中至二十七人,夫岂见蛇之故与。署通江令夏诏新云:通江山中有毒蛇,背如烂木,大小长短不逾尺许,纵横如之,口眼耳鼻俱生腹下,状如鳖。牵丝草上,人误踏之,顷刻而至,若蛛丝然,惟土著识之。行者须雇一人先行,将竹竿随路而画,丝断则不能跃,否则啮之,百无一救。

粤山龙渡寺,在炮台西,水中小土山,潮至弥漫数十里,潮退则平沙浅水,不胜舟楫。旧为蛇窟,僧心海始辟之,蛇相率渡海去。

陆竺僧曰:予岳家老仆周玉,为经历衙皂隶,曾往岭南迎新任官。云岭南有人面蛇,知人姓名,日间伺人于山谷,呼其姓名,应之则夜至杀其人。途中行旅皆以此为戒,山路呼名虽百声不应也。又有一种蛇,能化作果品悬于树枝,不知者摘食之,夜即化为蛇去。每至主家必问途中有此人否,有则另扃一室。玉亲见一人云曾食鲜桃,甘美异常,夜果化去。化时遍身痛痒,转辗数番,两足并叠,遂成蛇形矣。惟发不化,委脱床上。初化遇人即啮,故同行谨避之。

吴江有王姓者,为山东军,正统末以老疾归于家。尝与人言:某从军时自海道运粮至辽阳,中途遇风,舟覆,官军尽死。惟王与二人附舟一板浮于海中,不知几昼夜。三人有带人参者,共分食之,食尽,至啮其衣以充腹,得遇运船获救。其在海中见一山撼动不止,洪涛大作,然与王相距甚远。熟视之,山有巨蛇,其首入海,将以取食,遂为鱼所吞。蛇之身犹蟠结山上,两相搏耳。又随风飘荡,遥望如樯木然,意其舟也,近之则数十段,乃其须也。

康熙乙酉春,大邑李氏兄弟櫂竹筏出灌口。夜梦白衣人求于诘朝附行,日午无所见,一白蛇登筏,将击之,以梦而止。至嘉州之会江门,蛇乃去。其夜复梦,令访之土地祠。李如其言,乡人方赛社,皆起立,曰:君得毋从灌口来耶。敛金谢之,云昨梦神言之也。嗣后远近祈祷,皆有奇验。阅三年复梦于乡人,云某日当之汉口城隍祠,为我买舟尾一席地,至则重酬之耳。其日果蜿蜒登舟,舟人耳土地之名,事之惟谨,至汉口遽失所在,访之城隍祠,其乡人复敛金谢,一如见梦于嘉州者。至今会江门蛇至则神之,无敢犯云。

旌德县三都地方,一田夫见白蛇张口而鸣,怪之,挥以锄,蛇化为银,携归,每夜重四两。闻于县,县令程某用朱笔标封,遂不加重,因寄库。康熙十八年事,邑人汤尚𣹎述。

金华金参军光,善兵法,明末游海外,纵观形胜。一日乘马登山,有西番僧亦乘马踵其后,两骑且相并,见山形尽白,山腰悬红灯二。山忽动,迹之,乃巨蟒,灯其目也。金将返辔,僧曰:无恐。马上呜呜作梵语,蟒左右自击其头而死。金归语人曰:吾向恶西僧,自今毋轻相天下士。

杜昌丁《藏行纪程》云:小雪山通亘二百里,不甚高,有树木,不生草,亦无人烟,水不可饮,饮则喘急,甚至伤生。有白蟒,能兴云雾,降雨雪,触之即病。过者皆衔枚疾走,人少则晴朗如常,若一喧杂,必遭其毒。

癸酉夏邹平民家妇薛氏者,娠十二月矣,腹中胀痛不可忍,啾啾有声。日渐骨立,临蓐有物蜿蜒而下,则蛇也。凡下二十四,其妇竟无恙。前数年,长山黄庄有少年入眢井探雀鷇,得一卵,含置于口,其卵不觉咽下,久之腹中啾啾有声,见肉则吞啖不休,食兼数人。一日之舅家,食肉毕,倦寝,几上有馀肉。舅见少年口中一蛇出半身直向盘中啖肉,急掣之,蛇堕地,须毵毵可畏,乃杀之。少年绝而复苏,服药半载始愈。

江西邹子尹,泗山第四子也,言其祖某为广东兵备一参将,自知三世事。一世为蛇,二世书生,三世即参将也。参将提兵征洞蛮,过一山,谓三军曰:我夙世曾为此山中蛇,欲进山看旧伴侣,汝等勿惊怖也。入山见洞中蛇无数,参将作蛇语谓之曰:我与尔同为蛇,只因我能念一声佛,即得人身,今又为大将,汝等奈何不念佛,永受此苦耶。众蛇俯首作受教状。参将征蛮得胜归,复经此山,复引三军入洞看之,万蛇皆死矣,此念佛之力也。参将与子尹言如此。邹问将曰:蛇何故噬人。将曰:世间最饿者蛇,饿极,故见树根石块皆噬,见人亦噬,非有仇于人也。子尹述以告唐宜之。逸民曰:蛇尚知受教,可以人而不如蛇乎。

泉州有客卢元钦染大疯,惟鼻根未倒。属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胆欲进,或言肉可治疯,遂取一截肉食之,三五日头渐可,百日平复。又商州有人患大疯,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舍。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差,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

《边州闻见录》云:保宁府通江县西四百里寺,曰栾巴真人建。法座下有石穴,每岁仲夏,一蛇长三尺许,先出,群蛇大小颜色不一,络绎随之,游于殿堂几榻厨器之间,或至数日,不畏人,人亦弗害也。必僧为食以饲之,食已,其先出者先至穴口。俟群蛇入毕而后入焉。土人传为四万八千尾云,至今尚然。

太平县山谷间有蛇,无目,长尺馀,身短而肥,尾有针,吐丝草上,人物触之即逸出相啮,被啮者立毙。或有持竹根先击草而行,触丝即出啮其杖,人立弃杖便得无恙,倘弃之稍缓,毒即从杖入手,腕指随肿。山下居民亦有善治此毒者,但不暇觅医耳。行人不知,苟中其毒,即于未肿处用绳扎紧,随以刀自𠠫其皮肉出黑血去腐肉,或间有得生者。蜀俗呼曰老蛇,或云即虺。 按《海外见闻》云:琼黎出警蛇木,每行执一条则群蛇退避,但不易得耳。

正白旗老兵说伊在辽东哨鹿,忽见一狐突过,逐之,飞上树杪,捷如鸟隼,再射而坠,谛视有两翼,盖飞狐也。顷又见大蛇,长数丈,巨如瓮,其行如风,伏而伺之。蛇至悬厓间,下饮溪涧,急彀弩中之,则两首并生焉。明时开县东一里神仙山顶,巨蟒夜自云雾中吐其舌,如长桥,履之者以为仙去。岁一至,以鼓乐迎送,观者如市,后为西番僧所斩。 许旌阳之铁树宫在新建城南六十里,多古柏。老人朱某与其徒往来消夏,岁以为常。一日道左见五色蛇,时大时小。祝之,宛延而升,且入袖中,携之设像前,以水盆驻之,观者如堵。蛇亦似通人意,好事者护以碧纱笼,祷祀颇验。久之,妇女有求嗣者,抚其首而归即孕。将筑新宫以居之,地属乌山司巡检张拐脚者,为祀蛇人惊马堕地,恶其惑众且以利㗖当事,云朱老人辈已敛金万两。安中丞世鼎使按其事,拐脚击蛇杀之,众亦殴拐脚几毙,系狱累累。蛇死,求嗣者皆堕胎,皆蛇其首,众志乃定。旌阳师吴猛辽江巨蛇。猛年衰不能制,旌阳禹步掣剑斩之,故冠诸弟子。铁树锁孽龙之所,蛇即凭以为妖者,何也。 按《游宦纪闻》载,四川绵竹县有吞道观,每岁一道士修善,至期有白云载之而去,名曰升天。江西人过而见之,曰:此物宜除之,即弯弓仰射,怪落,迹之,乃蟒精也。搜穴中,遗留道冠无数。

康熙壬午三月十一日,顺庆府别驾张公摄邻水县篆,在延寿寺祝万寿。箫鼓喧阗,人如簇蚁,寺左右有石坊,坊极高大,外实中虚,雕琢精巧,献逆乱时匿数人获免。是日龙亭经坊下过,有赤光从坊内出,少顷,闻霹雳声,报坊下击死大白蛇,长数丈,始知赤光射出乃蛇之两目精华也。

粤西太平距城十馀里,有大橘树,荫一二亩,蛇虺蛰其下,每霜后红实垂垂,多至数石,人相戒不敢食。缙云一明经宦游过其地,摘啖之,已而就邸,邸主人见其目赤,大骇曰:君得毋啖橘实耶,勿累我。驱之出,少顷遍体发肿,仆地自跃跃不已。先脱两臂,又脱二股,化为巨蛇入橘林而去。

澎湖有三十六岛,花蛇、蜈蚣弥山皆是。花蛇大者丈馀长,小亦不下五六尺,昼日伏藏地下,夜乃潜至几案间,踹之不啮,即偶见啮亦不至大创也。

《忆旧录》云:先刺使令南平,多善政。邑署有巨蟒,长数十丈,夜则悬身角楼,垂头而饮于河。先刺使甫下车,蟒即避匿,如是者七年,及报陞茶陵州而蟒出如故矣。

司马西虹,嘉靖二年入京会试。二月初旬,忽一大蛇约二丈馀,盘踞小厅中梁,投以生物,食之无遗。及鸣锣鼓以驱之,觅僧道以禳之,皆不去。忽火焚其厅,遂不见。去之次日,西虹中进士报至矣。

《台湾杂记》剿斗尾龙岸三军方疾驰,忽见草中巨蛇口衔生鹿,以鹿角碍吻不得入喉咽,大扬其首,吞吐再三。荷戈三千人行其旁,不敢赶蛇,亦不畏人。余乘车行茂草中二十馀日,恒有戒心,幸不相值。至淡水卧榻之后,终夜闻阁阁声,甚厉,识者云是蛇鸣。而庖人夜出庐外遇大蛇如瓮,社商张大谓草中甚多,不足畏也。

沧州尼姑寨,循塘泺而至界河,与北寨相望,自乾宁军穿泺而往,止一径。每春初启蛰时,塘路群蛇横道,递送者甚苦之。寨卒有萧志者,为人粗率,同侪多狎侮之。一日当送檄文至郡而有大蛇枕道,其首如瓮,两目煜然可畏也。既不敢前,即醉宿旁铺。铺卒以利刃杀蛇而脯之,至满数缶。萧醉酲闻肉香甚,问安所从得,铺卒绐云:夜渔于海,得大鱼,方将共羹而食也。萧不待羹,取数脔就火燎食之,美甚,自郡回,因求其馀归。食数日而尽,不知其为蛇也。食肉之后,更不喜闻食气,但觉背膂间肿痒至不可忍。时就树揩痒,疮破,中涌细虱不知其数。时郡卒陆靖者适居寨中,与之助取馀虱,计前后出虱数斗。痒止疮复,因憩树阴,见泺中鹤雏群戏,念欲取之,即身在鹤侧,揽雏而归。复视鹤巢,又念可登而取,即身已在树杪矣。寨卒视之,率皆惊异,以为此人偶食成器之物,尽出尸虫,而轻身自如,得地仙矣,因逃兵籍而去。

柴栅王巡检言其乡人为贵州某县丞,因解粮赴京,道中为巴蛇所吞。丞于蛇腹中取靴中所藏纯钢利刃剖蛇腹而出,及出则两耳已消蚀矣。后王与丞会,询其失耳之故,丞述以对,言其中甚热如火,倘其出稍迟则一身皆消铄也。

苏州薛氏小儿年十三,屡升木杪探鹊雏以为戏。不知先有大蛇啖雏巢中,儿始惊视张口,蛇径入儿口,与儿俱堕水中,救之则蛇已食儿心,与蛇俱死。

康熙二年,四川潼川州治东南有大蛇,长百馀丈,腰围约三尺,有鳞甲赤光。州人常见之,不以为异,如是三年不知所之。

佟世思《鲊话》云:粤东恩平县通城无三尺许平地,处处皆瓦砾。生野慈菇于上,予与槃十步城上小立,谓此地恐多蛇,言未已,一蛇丈许窜跨下过。

景焕为壁州白石令,行涉巴岭,达玉女庙,有巨蛇横亘其前,可七丈馀,鳞甲不啻门扇许大,头垂在山下,惟闻折木震响山谷。登高望之,竟日方见其尾。又宋夏应辰为潭州书局时,有温江县申本处蛇一条,长百馀丈,神光照三百步,口吐香薰灼二十馀里,杀啖人畜无数,差甲士一千馀收捕,为其掉尾卷去,溺死五百馀人。命天师与法官治之,戮死,骨如山。

有一富翁居旁有枯木,将伐之,夜梦一老人率众乞于富翁,盖欲宽期,候迁毕任伐。富翁知树中有物,命人登树视之。见枝头有大穴,穴中异蛇蟠结无数,即命仆纵火焚之,臭闻里许,鼓掌称快。未几,其家夜半辄见飞火入室,起救则寂然,如是者屡,因以为常。适一夕有婢盗薪私爨,火遂燎原。其家又以为故态,酣寝不起,门户遍钥,举家咸死火中。

易明经为县令,在任母死,诡言妻死,置母柩寺中,治事如故。或征有嗾之者,大惧,而在家夙事苟仙姑,因贻书问宦途休咎,仙姑亦弗答,亡何,暑月坐大树下,毒蛇自树掷盘项上啮死。 逸民曰:名母为妻,天良丧矣,毒蛇盘项,宜哉。

杭州镇海庵在草桥门外敌楼东,相传化智庙故基。国初,有一僧自称姓叶,来此募缘造庙,庙垂成矣。僧忽谓众匠工曰:明日吾出募缘,午间有一贫子来看,须分酒食饮食之,若饭毕将去,急挽其袂,直云此饭乃十方施主钱财,难以消受,请为我助一工。明日,果有贫子至,众工悉如所教,贫子不得已,甃成一纸炉而去。临行谓众工曰:叶长老所募金银甚多,日可斗量,不信俟其入浴时,从窗隙窥视,当验吾言不诬耳。僧归见纸炉甃成精美,叹曰:公输子下降人间,肉眼迷离,都不识却也。及暮,僧澡浴,众工依言觇视之,乃一大白蛇,鳞甲灿然,光烛一室,须臾仆地死矣。

新城县北关真武庙赵道士,大名人,字云山,道行精严,衣食之外,辄以赈贫人。偶病僵卧,无给使,市人竞奔走为之樵爨。舍侧有蔬圃,预造生圹,时偃仰其中。有大蛇时来听经,赵辄食之,日以为常。今道士八十尚无恙。

尝见海舶中传说,一海舶偶舣一岛,见岛上树林摇动轰轰有声如雷霆,忽有大乌蛇长数十丈,飞奔入于海。随有蜈蚣长四尺,大半之,追蹑之,见蛇入水走,浮水面周回数四,登陆而去。次早大蛇浮水面死,海舶人得之剥而分食,不尽者以为鲊。偶一番舶遇见其皮,惊问求市之。海舶人阳曰:吾欲五百金。其人依数与之,又问骨肉尚有存者否。海舶人告以作鲊,其人亦以五百金并其骨肉买之而去。将别,问买之何为,曰:此龙也,其皮作鼓,击之可辟百邪,肉亦可治百病。将往西番易之,可得万金,荷诸君之赐多矣。

乳罗山县南三十里,相传一货郎过此山得青卵,置之箱内,脱壳为蛇,驯畜稍大,复置之故处,名其蛇曰乳罗。其后截道噬人甚厉,众觅货郎使禁之,货郎著刃于地,叮咛作念,蛇引颈自刎而死。

有大蛇穴在禹门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巅,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水中,数日蛇浮,死。

《荟喜堂杂志》乾隆十九年七月廿七日,东门外有一疯犬噬人,气已绝而尚啮之不已。里人争击毙之,又恐其复苏也,随剖其腹,腹内有蛇尺许者百馀,挖一大坑与犬同埋焉。 按《二申野录》载:嘉靖丙戌,顺德县龙津民王伯先家犬生四蛇,并犬杀之,腹内又有一蛇,亦杀之。

嘉定一士人尝访一僧,值其方睡,因坐榻前待之。忽见一小蛇自僧鼻窍中出,蜿蜒至地。其人异之,取几上小刀插地,蛇至其侧如有所畏者,俟拔起乃复行。其人唾地,蛇餂食之,出户外水潭中,偃仰久之,冉冉过花药栏,仍循旧路登榻自鼻窍而入。僧睡觉,为其人言适梦出游,遇盗植刃道上,几不能免。见道傍水如甘露,食之甚美。浴于海中,乐甚,乃入花园游适而返,不知何所感也。

西乡冷水村方九造斗酒,寘瓮于床头隐处,取之不竭,如是十馀年,日日获钱,赖以赡给,亦不知其所以然。后为长子取妇,经旬,时令妇取酒,妇以瓮在暗处,挈之出,见一小蛇盘结于旁,蛇见人至即逸去,自是瓮一空不复有酒矣。

京师西山寺有二青蛇,大者长五丈馀,小者长四丈馀,有人至寺僧必呼蛇以酒肉饲之,二蛇辄啖,略不畏人。僧令人绕蛇身一过,谓之不绝人身,号曰菩萨蛇。万历初年,太仓王相公女号昙阳子,亦有巨蛇随之名曰护龙王。王凤洲有《昙阳子传》。

《月山丛谈》云:庆远卫都指挥戚钢守河池所日,尝语人曰:思恩县赵村一日有二人牵二蛇入人家,系于楼下,登楼索食。主人见其服饰异常,炊食之,食毕下楼,解蛇叱而鞭之,化为龙,各乘其一腾空而去。

嘉靖初,庆远府署守宿者见一长人,惊怖群呼,移时乃去。尾之,徐行入右江道古榕树下,遂不见。次日,知府王显高亲至,见树大十围,荫广数亩,谛视榕根,有窍出烟如缕,乃令人伐树,得巨蛇十数,杀之,怪遂绝。

李守妻悍妒,击杀一孕妾。一日昼寝梦妾独倚窗树,欲进复止,恍见化蛇绕树。守妻欲杀之,则已失去。后夫妇对饮,月下觉杯中有物如蛇状,烛之不见,饮竟不快。明日腹胀满如弥月之孕,遂死。殓后棺中有声,起视之,乃蛇也。

董参戎蕨冈廷玉,电白人,为余言其家人妻,往樵于山,为蚺蛇所得。比晚不归,家人怪之,往寻之,见蛇方蟠其身,以尾吸其阴,吐舌于妇人口内。遂归聚众往击之,蛇见人众乃去。妇人尚有微气,灌以雄黄败毒之剂,稍复醒,能言。越一二日,毒发身肿,明莹可鉴,竟死。世言蚺蛇最淫,见妇人里衣辄卧其上,人随杀之,观此益信。又余郡友人张鸣威家僮,群往樵,见蚺蛇方吞鹿未半,众遂奋梃击杀之。蛇以鹿在口,无能为也,数人曳归途中已死矣,渡江,人从舟上渡,置蛇水中,蛇忽复活,矫首掉尾,舟为几覆。剥肤,肉白如玉云蜡之佳,有胆数十云是水胆。岁甲午,先君视予于张氏,以是皮赆,阔三尺馀。每客至,取以供玩,后为好事者取去。见《月山丛谈》。

杂纪 编辑

雄精辟蛇,唾蛇口则伏,唾蛇身则烂。以烟油纳蛇口,亦毙。畏鹅鹤声,恶烧头发及羖羊角、姜黄气。多栽海芋、白芷、急性子则蛇不敢近,蛇畏姜黄。

五月五日午时,以烧酒研雄黄末书“荼”字于黄纸上,倒贴蛇穴,蛇即他徙。

山行念“仪方”二字,可却蛇虫。

《汉隽格物》云:蛇眼听。

蛇无足,或云蛇皆有之,五月五日烧地令热,以酒沃之,置中足出。又云:蛇以桑薪烧之则足出见。

《珊瑚网》云:螣蛇听孕。又云:诸蛇中惟蝮是胎产。

《稗史》云:蛇化鳖,蔚千户常亲见之沙上。初,蛇盘为一束,反复自掷者数十次,若一面饼,少焉四足出矣,久之蹒跚入沙而去。故鳖未入水,腹下尚有蛇纹者,食之杀人。

《莫氏八林》云:蛇易皮,终身一换。

琉球国蛇九月出,伤人立毙。姑米山尤多,晨起甲痕如织。

《鹤林玉露》云: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入其腹,逾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逾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

长宁县西南六七里,蛮丁耳孙也。绝顶莲花庵,亦呼越王庙,今废。山多熊罴,春夏间蝮蛇如小犬吠声,樵夫以牛皮裹足而后入。见《边州闻见录》。

《物理小识》云:入山折后裙三折摄腰间则蛇不近。

包山旧无三斑,谓蛇、虎、雉也。侯景之乱,乃有蛇、虎。或问:雉亦文鸟,何以与虎、蛇为伍。曰:雉与蛇交,有雉之地,必有蛇也。

南海地多蛇,而广府尤甚。某侍郎为帅,闻雄黄能禁制此毒,乃买数百两,分贮绢囊,挂于寝室四隅。经月馀,一日,卧榻外常有黑汁从上滴下,臭甚,使人穿承尘窥之,则巨蟒横其上死腐矣。于是尽令撤去障蔽,蛇死者长丈许,大如柱,傍又得十数条,皆蟠虬成窠,并他屋内所驱放者,合数百,自是官舍清宁。

方勺《泊宅编》载,故老云:王捷烧金,先用毒蛇不计多少,杀埋庭中,浇以米泔,令生菌,取以合药。后造室筑基,掘得一蛇,头如人形,捷不久而终。

《草木子》曰:蛇有水、草、木、土,四种。

《华夷鸟兽考》云:鹿似麞而有角,善食蛇。

万毕曰:蛇脂为灯,置水中即见诸怪物。或作蚢脂。

石蜦似癞虾蟆,大者径七八寸,其色近黑,能食蛇,其背骨能杀人。蛇浮水则首仰水上,石蜦仰腹诱蛇,蛇来吞之,则前两足抱蛇入水浸死而食之。

《淮南子》曰: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隋炀遣人岭南求得此蛇,长三尺,色锦似金,熟视微黑,鲜食肉而不毒人。触之怒则自断,若刀截,亦微有血,怒定相就如故。

《北户录》载:公路至雷州,对岸倚船候风势。见小儿簇二巨蛇,各丈馀,一如孔雀毛,金翠夺目,一真红色,鲜明若血,又有十馀白蛇前后相随若导从,俱入一榕藤岩内。

绥宁有草名八角莲,可以服蛇。谚云: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岭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茅鱓”。

鸩禹步则蛇出。

《博物志》曰:巳年巳日不杀蛇。

《琉球月令》九月蛇为暴,十月蛇为蛰。

蛇黄出岭南蛇腹中,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其色紫。

说蛇跋 编辑

滇、黔、粤山泽郁蒸,产蛇独繁。陈定九生长南中,笔耳目所见闻为《蛇谱》,故能尽相穷形,无奇不备。豹三此轶,未免纸上空谈,然已足令人心惊目骇矣。癸卯长夏震泽杨复吉识。


  • 《说蛇》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