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蛇
說蛇 作者:趙彪詔 清 |
識
編輯予生平最畏蛇,途中偶遇乞丐之握蛇者,趨而避之惟恐不速。家園中間有小蛇,必遣家人遠送之,戒勿殺。竊念胡穎之斬蛇,以其害民惑眾也,外此則為罪孽焉。《感應篇》曰:無故殺龜打蛇。《陰騭文》曰:埋蛇享宰相之榮。閱是編者,當亦憬然而動念乎。南蘭逸民偶識。
蛇譜
編輯〈凡陳鼎《蛇譜》已載者皆不錄。〉
三腳蛇。似蟾蜍,以後足掛於樹杪,伺人過其下則躍以害人,被嚙者無不立斃。如人先見蛇,則不可逸,對之肆罵,則蛇卽自氣死,故名氣包子。又曰三腳蛇,又曰倒掛蛇。蜀中太平山谷間多有之。
枳首蛇。產宣州寧國縣,其長盈尺,黑鱗白章,兩首文采同,但一首逆鱗耳。人家庭檻間動有數十同穴,略如蚯蚓。
戴鏡蛇。《邊州聞見錄》云:吳三桂於雲南之歸化寺建行宮,掘地得青石碣,堅不可動,盡百夫之力發之,有巨蛇戴鏡,蛇全身現鏡中。命去其鏡,歘不知所之。三桂是年死。
黃連蛇。產四川雅州。恆食黃連,徧體作金黃色,大如食指,以尺為度,嚙人不可救。藥竹筒含其穴,掘地驅之。
蠻甲蛇。產江寧溧陽縣。長四五尺,能隱形,嘗出入人戶內,不可禁。逐之者,必遭眚。或善事之,貧者往往致富。《蓴鄉贅筆》云:予鄉舉房師江右邱公諱貢瀛,任瀨水令,親見之。
蚺蛇。粵西及海南州縣有之。長十丈,圍七八尺,性極淫。人卒遇之,取婦女敝褲投擲,蛇以首戴之,俯仰頓撼甚樂,俟其倦悶卽斃之。或投以婦人衣,則亦盤繞不去。捕之之法:度其出入之地,先釘羅樁數行,僅可容其身者,壯士持棍伏其中,出一人於外颺婦人裙褲以招之。蛇望見卽昂首,高五六尺,來逐。人退入羅樁,而蛇身既巨,則狹處轉身不便蜿蜒屈伸,人持棍擊之,且退且擊,俟其首俯地則無懼矣。黎人以葛藤繫其頸而牽之,藤名蚺蛇藤,凡有蚺蛇之所卽有此藤,見此藤卽知有蚺蛇在咫尺間。黎人又輙以牛為餌,蚺蛇嗜食牛,其口小,見牛則嚙其足,任牛所之,久之,牛力盡,乃縮其身而吞焉,入水閉氣,牛卽斃。逾日肉骼融化,以尾掛樹杪而吐其骨,人因擊殺之。鄺露云:蚺蛇尾有鈎,口無齒,其聲甚怪,似貓非貓,似虎非虎,擊之則鳴。其長九十丈者吞赤蟻,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者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鹿豕及人。吞之法,始以尾鈎之,繼以氣衝之,濡濕之,吞畢,懸樹上絞至糜爛,骨角悉從皮出,望之若神龍之蛻。西粵土司凡蚺蛇過三十丈者皆稱龍。其挐龍部署也,緝婦人裙褲以為旗,斬烏鹽以為鎗,葛藤以為纜。凡蛇長一丈,旗一人,鎗一人,弩五人,金二十人。蛇長十丈,人十之。長百丈,人百之。金者藤,藤以束之。鎗者鹽,鹽以剝之。旗者酒,酒以勞之。旗者得膽,鎗者得皮,金者得肉。弩者、牌者得眶,眶辟邪殺鬼,佩之吉祥。肉辟風寒,皮五采可繃鞀鼓。其過三十丈者曰龍,皮一端千金,波斯市之為鼓,聲振百里。膽有三:旱膽能療目疾,水膽止瀉,護身膽隨身擊其處則隨而至。 崖州新官至,黎人輙以蚺蛇為獻,其膽大如鴨子。秋時,眼矇而伏,茅草萌芽自其腹出於鱗甲,春煖始可屈伸,行者視茅草盤旋卽知之。性畏蓑披木,卒遇之,以蓑披木為禦,人多則掊擊斃之。首尾兩分猶奔騰數十里,以有水、旱二膽轉運周身故,逾半日而死。其脂著人骨軟,能萎陽。
土錦蛇。生子必當大道,俟人擊之腹破,子始出,否則其子食母心肝而出。故粵人稱不孝者曰土錦蛇。
斷草烏蛇。大僅指許,長五六寸。頭如龍形而小,身全烏。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斷,人見斷草,輙跡得之。故蛇每離地丈許,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故人莫得而取之。以酒煮食可愈瘋麻,極效。
高聽,蛇名也。常闖入巨蜂房中,盡收其毒乃出,伏道旁草莽中,伺人過而螫之已,尾其人至於宅近處,緣樹末而竊聽之,聞其家有哭聲,諗其人既斃,乃悠然去,否則憤憤復集毒螫人如初。此與量人蛇皆夙生中惡孽者。
比人蛇。產臺灣,臺灣多蛇,而內山猶大,曾有一蛇蟠草坡,番人用鎗標之,中其兩層,蛇負痛旋捲,半里草地皆平,而蛇死。番人取其皮,濶五六尺,長三丈。又有一蛇,能起地比人,人見之卽取土擲起,呼曰:我高。蛇卽翻身仰臥舒足盈千,人必散髮示之,呼曰:我多。蛇遂收足伏地。人卽去身衣帶盡斷之,呼曰:我去矣。蛇遂死。
黃喉蛇。好在舍上,無毒,不害人。惟善食毒蛇,食飽垂頭直下,滴沫於地,墳起,變為沙虱,中人為疾。額上有大王字,為眾蛇之長,常食蝮蛇。蝮蛇者,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鉤,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卽斷手,中足則斷足,否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
雞冠蛇。產鎮雄府治一里萬福寺。其長二三丈,首有紅冠如雞。日落則自山出,小蛇數百夾道而迎入寺左泉穴,水皆泛溢。故土府隴聯嶽遊寺中,蛇倚牆而下視,其年聯嶽死,蛇亦不復見。
藍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陳家洞。南人以首合藥,謂之藍藥。
矛蛇。蛇頭,鱉身,入水,緣樹木。嶺南人謂之矛,膏銅、瓦器貯皆浸出,惟雞殼盛之不漏,主治腫毒。
藤蛇。善附物,裊裊如藤,見者以為藤也,遂為所中。
山烏蠡蛇,一名飛梢。頭如烏,聲如馬嘶,每逐物身則騰起,惟尾著地。
貓蛇。其聲如貓,一曰雷公馬。產雷州,無毒,可食。故北人謂雷州人食雷公雲。
青龍蛇。有角,長不過一二尺,金光爛然,荒祠中多有之,容、梧間尤甚。乍隱乍見,或來民家,頃刻數十頭,以香楮置盤中卽蜿蜒而上,拜送惟謹,不為害。
金絲鯽蛇。形如魚,首尾微扁,自腮而下有紋如雙紅線。毒不可救藥。龍溪劉鐵匠之女為所嚙,適遇苗夷,以路旁小草令含之,戒勿吐,則毒氣不得攻心。其後通體腐爛,年餘骨乃生肉,姣好逾常。夫自遠歸,無復識。
海蛇。有三角者,有四翼者,有兩尾者,有六足者,能乘霧而飛,御風而走。
木龍蛇。《臺灣雜記》云: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卽有之,平時曾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見木龍去則舟必敗。
花蛇。《臺灣紀畧》云:黑水溝在澎湖之東北,乃海水橫流處,其深無底。水皆紅黃青綠色,重疊連接,而黑色一溝為最險,舟行必藉風而過。水中有蛇,皆長數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卽死。舟過溝,水多腥臭,葢毒氣所蒸也。
無目蛇。產伯西爾國。蛇大而無目,盤旋樹上,凡獸經過其旁,聞氣卽緊縛之樹間而食。
爆身蛇。長一二尺,形如灰色,聞人行聲,林中飛出,狀若枯枝橫來,擊人中者必死。
黃領蛇。產四明山。長一二尺,黃如金,居石縫中,欲雨作牛吼聲,中人亦死。
綠蛇。產顧渚山赬石洞。長可三尺餘,大類小指,好棲樹杪,視之若鞶帶,無毒螫,見人則空中飛。
壁鏡蛇。身扁,五色,螫人必死。用桑柴灰汁三沸,調白礬為膏,塗之卽愈。 按《物性志》曰:蛇甚飽則蛻,冬含土蟄,春吐為蛇黃,可治瘡毒。
合木蛇。一名僕蛇烏,卽虺也,有水、樹二種。形似鱧魚,頭尾如搗衣杵,長不滿尺,能跳躍嚙人。其聲曰「斫木斫木」,則不可救。若雲「博叔博叔」,猶可急治。然粵人嗜食蛇,謂食之不畏風霧雲。
團蛇。出仁懷縣山谷中。形類牛糞,傷人立死。
報冤蛇。出嶺南。人觸之,卽三五里,隨身而至。若打死一蛇則百蛇皆集。
冬瓜蛇。產瓊州。大如柱而長止二尺餘,其行跳躍,蓬蓬有聲,螫人立死。
時辰蛇。狀如蜥蜴,無毒。十二時轉十二色,出粵東。
金蛇。出賓州、澄州。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體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名銀蛇,解中金藥毒。《嶺表錄異》云:金蛇,一名地鱔,白者名錫蛇,出黔州,出桂州者次之。大如拇,長尺許,鱗甲上分金銀,解毒。
天蛇。出幽陰之地,遇雨後則出,越人深畏之。其大如筯而扁,長三四尺,色黃。澆之以醋則消,或以石灰糝之,亦死。人遭其螫,仍為露水所濡,則遍身潰爛。
鐵線蛇。長踰寸,大如指,偶為所嚙則萬無生理。其皮甚堅,斫之不傷,故曰鐵線。《海外見聞》云:海外可喜者山無虎,夏無蚊,可畏者惟此蛇耳。
冷蛇。白色而不傷人,冷如冰雪,玩之不復有煩熱也。
率然,巨蛇也。物觸之中首則尾至,中尾則首至,中其中則首尾俱至,故孫子以比將之三軍。
黑蜧神蛇。潛泉而居,遇雨則躍。
吐光蛇。出惠州。宋科舉年,吐異光一團則一人登科,二團則二人登科。
黃花蛇。出溫江。百餘丈,神光照三百餘步。口吐椒梅,花香熏灼三十餘里。
黃風蛇。性最烈,逐人不以首前行,嚙定草根而倒擲,每擲丈餘,倒束人之身,以尾入鼻竅,中之立死。惟旁以避之可免。
蛇事
編輯永樂間有劉西江先生者,好遊山寺,僧頗厭之。一日,劉至寺中,有空房三間,人宿之必死。僧盛饌享劉,誘之使宿。劉初不知也,夜二鼓,聞誦觀音經,其聲漸邇。劉攬衣起坐,窗外月明如晝,白隙中觀之,乃一婦人。其婦誦經畢,卽合手作禮,窗忽自開,便據上坐,吐舌長至丈餘,將逼劉,劉倉卒以被撲之,其婦若嘔撼之狀,遂去不見。劉早起見山側有蛇甚巨,吐舌而死。劉曰:此蛇精也,昨者吾幾為彼所害矣。僧皆慚謝。
相傳吾邑靈觀廟有巨蛇,見者必登科甲,其尾在殿前白果樹上,而頭赴河飲水,長殆十餘丈矣。前有高恕行秉中見之,中萬歷壬子舉人,繼有瞿元亮士達見之,乙卯丙辰聯捷,後此未聞有見者。○逸民曰:此係前朝事。康熙間大樹火焚,大蛇不見而科甲連綿,迨乾隆丙子南北中至二十七人,夫豈見蛇之故與。署通江令夏詔新云:通江山中有毒蛇,背如爛木,大小長短不逾尺許,縱橫如之,口眼耳鼻俱生腹下,狀如鱉。牽絲草上,人誤踏之,頃刻而至,若蛛絲然,惟土著識之。行者須僱一人先行,將竹竿隨路而畫,絲斷則不能躍,否則嚙之,百無一救。
粵山龍渡寺,在砲臺西,水中小土山,潮至瀰漫數十里,潮退則平沙淺水,不勝舟楫。舊為蛇窟,僧心海始闢之,蛇相率渡海去。
陸竺僧曰:予岳家老僕周玉,為經歷衙皂隸,曾往嶺南迎新任官。雲嶺南有人面蛇,知人姓名,日間伺人於山谷,呼其姓名,應之則夜至殺其人。途中行旅皆以此為戒,山路呼名雖百聲不應也。又有一種蛇,能化作果品懸於樹枝,不知者摘食之,夜卽化為蛇去。每至主家必問途中有此人否,有則另扃一室。玉親見一人云曾食鮮桃,甘美異常,夜果化去。化時徧身痛癢,轉輾數番,兩足併疊,遂成蛇形矣。惟髮不化,委脫牀上。初化遇人卽嚙,故同行謹避之。
吳江有王姓者,為山東軍,正統末以老疾歸於家。嘗與人言:某從軍時自海道運糧至遼陽,中途遇風,舟覆,官軍盡死。惟王與二人附舟一板浮於海中,不知幾晝夜。三人有帶人參者,共分食之,食盡,至嚙其衣以充腹,得遇運船獲救。其在海中見一山撼動不止,洪濤大作,然與王相距甚遠。熟視之,山有巨蛇,其首入海,將以取食,遂為魚所吞。蛇之身猶蟠結山上,兩相搏耳。又隨風飄蕩,遙望如檣木然,意其舟也,近之則數十段,乃其鬚也。
康熙乙酉春,大邑李氏兄弟櫂竹筏出灌口。夜夢白衣人求於詰朝附行,日午無所見,一白蛇登筏,將擊之,以夢而止。至嘉州之會江門,蛇乃去。其夜復夢,令訪之土地祠。李如其言,鄉人方賽社,皆起立,曰:君得毋從灌口來耶。斂金謝之,雲昨夢神言之也。嗣後遠近祈禱,皆有奇驗。閱三年復夢於鄉人,雲某日當之漢口城隍祠,為我買舟尾一席地,至則重酬之耳。其日果蜿蜒登舟,舟人耳土地之名,事之惟謹,至漢口遽失所在,訪之城隍祠,其鄉人復斂金謝,一如見夢於嘉州者。至今會江門蛇至則神之,無敢犯雲。
旌德縣三都地方,一田夫見白蛇張口而鳴,怪之,揮以鋤,蛇化為銀,攜歸,每夜重四兩。聞於縣,縣令程某用硃筆標封,遂不加重,因寄庫。康熙十八年事,邑人湯尚𣹎述。
金華金參軍光,善兵法,明末遊海外,縱觀形勝。一日乘馬登山,有西番僧亦乘馬踵其後,兩騎且相並,見山形盡白,山腰懸紅燈二。山忽動,跡之,乃巨蟒,燈其目也。金將返轡,僧曰:無恐。馬上嗚嗚作梵語,蟒左右自擊其頭而死。金歸語人曰:吾向惡西僧,自今毋輕相天下士。
杜昌丁《藏行紀程》云:小雪山通亘二百里,不甚高,有樹木,不生草,亦無人煙,水不可飲,飲則喘急,甚至傷生。有白蟒,能興雲霧,降雨雪,觸之卽病。過者皆啣枚疾走,人少則晴朗如常,若一喧雜,必遭其毒。
癸酉夏鄒平民家婦薛氏者,娠十二月矣,腹中脹痛不可忍,啾啾有聲。日漸骨立,臨蓐有物蜿蜒而下,則蛇也。凡下二十四,其婦竟無恙。前數年,長山黃莊有少年入眢井探雀鷇,得一卵,含置於口,其卵不覺嚥下,久之腹中啾啾有聲,見肉則吞啖不休,食兼數人。一日之舅家,食肉畢,倦寢,几上有餘肉。舅見少年口中一蛇出半身直向盤中啖肉,急掣之,蛇墮地,鬚毿毿可畏,乃殺之。少年絕而復甦,服藥半載始愈。
江西鄒子尹,泗山第四子也,言其祖某為廣東兵備一參將,自知三世事。一世為蛇,二世書生,三世卽參將也。參將提兵征洞蠻,過一山,謂三軍曰:我夙世曾為此山中蛇,欲進山看舊伴侶,汝等勿驚怖也。入山見洞中蛇無數,參將作蛇語謂之曰:我與爾同為蛇,只因我能念一聲佛,卽得人身,今又為大將,汝等奈何不念佛,永受此苦耶。眾蛇俯首作受教狀。參將征蠻得勝歸,復經此山,復引三軍入洞看之,萬蛇皆死矣,此唸佛之力也。參將與子尹言如此。鄒問將曰:蛇何故噬人。將曰:世間最餓者蛇,餓極,故見樹根石塊皆噬,見人亦噬,非有仇於人也。子尹述以告唐宜之。逸民曰:蛇尚知受教,可以人而不如蛇乎。
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瘋,惟鼻根未倒。屬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欲進,或言肉可治瘋,遂取一截肉食之,三五日頭漸可,百日平復。又商州有人患大瘋,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舍。有烏蛇墜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差,罌底見蛇骨,方知其由也。
《邊州聞見錄》云:保寧府通江縣西四百里寺,曰欒巴真人建。法座下有石穴,每歲仲夏,一蛇長三尺許,先出,羣蛇大小顏色不一,絡繹隨之,遊於殿堂几榻廚器之間,或至數日,不畏人,人亦弗害也。必僧為食以飼之,食已,其先出者先至穴口。俟羣蛇入畢而後入焉。土人傳為四萬八千尾雲,至今尚然。
太平縣山谷間有蛇,無目,長尺餘,身短而肥,尾有針,吐絲草上,人物觸之卽逸出相嚙,被嚙者立斃。或有持竹根先擊草而行,觸絲卽出嚙其杖,人立棄杖便得無恙,倘棄之稍緩,毒卽從杖入手,腕指隨腫。山下居民亦有善治此毒者,但不暇覓醫耳。行人不知,苟中其毒,卽於未腫處用繩紮緊,隨以刀自𠠫其皮肉出黑血去腐肉,或間有得生者。蜀俗呼曰老蛇,或雲卽虺。 按《海外見聞》云:瓊黎出警蛇木,每行執一條則羣蛇退避,但不易得耳。
正白旗老兵說伊在遼東哨鹿,忽見一狐突過,逐之,飛上樹杪,捷如鳥隼,再射而墜,諦視有兩翼,葢飛狐也。頃又見大蛇,長數丈,巨如罋,其行如風,伏而伺之。蛇至懸厓間,下飲溪澗,急彀弩中之,則兩首並生焉。明時開縣東一里神仙山頂,巨蟒夜自雲霧中吐其舌,如長橋,履之者以為仙去。歲一至,以鼓樂迎送,觀者如市,後為西番僧所斬。 許旌陽之鐵樹宮在新建城南六十里,多古柏。老人朱某與其徒往來消夏,歲以為常。一日道左見五色蛇,時大時小。祝之,宛延而升,且入袖中,攜之設像前,以水盆駐之,觀者如堵。蛇亦似通人意,好事者護以碧紗籠,禱祀頗驗。久之,婦女有求嗣者,撫其首而歸卽孕。將築新宮以居之,地屬烏山司巡檢張拐腳者,為祀蛇人驚馬墮地,惡其惑眾且以利㗖當事,雲朱老人輩已斂金萬兩。安中丞世鼎使按其事,拐腳擊蛇殺之,眾亦毆拐腳幾斃,繫獄纍纍。蛇死,求嗣者皆墮胎,皆蛇其首,眾志乃定。旌陽師吳猛遼江巨蛇。猛年衰不能制,旌陽禹步掣劍斬之,故冠諸弟子。鐵樹鎖孽龍之所,蛇卽憑以為妖者,何也。 按《遊宦紀聞》載,四川綿竹縣有吞道觀,每歲一道士修善,至期有白雲載之而去,名曰升天。江西人過而見之,曰:此物宜除之,卽彎弓仰射,怪落,跡之,乃蟒精也。搜穴中,遺留道冠無數。
康熙壬午三月十一日,順慶府別駕張公攝鄰水縣篆,在延壽寺祝萬壽。簫鼓喧闐,人如簇蟻,寺左右有石坊,坊極高大,外實中虛,雕琢精巧,獻逆亂時匿數人獲免。是日龍亭經坊下過,有赤光從坊內出,少頃,聞霹靂聲,報坊下擊死大白蛇,長數丈,始知赤光射出乃蛇之兩目精華也。
粵西太平距城十餘里,有大橘樹,廕一二畝,蛇虺蟄其下,每霜後紅實垂垂,多至數石,人相戒不敢食。縉雲一明經宦遊過其地,摘啖之,已而就邸,邸主人見其目赤,大駭曰:君得毋啖橘實耶,勿累我。驅之出,少頃徧體發腫,仆地自躍躍不已。先脫兩臂,又脫二股,化為巨蛇入橘林而去。
澎湖有三十六島,花蛇、蜈蚣彌山皆是。花蛇大者丈餘長,小亦不下五六尺,晝日伏藏地下,夜乃潛至几案間,踹之不嚙,卽偶見嚙亦不至大創也。
《憶舊錄》云:先刺使令南平,多善政。邑署有巨蟒,長數十丈,夜則懸身角樓,垂頭而飲於河。先刺使甫下車,蟒卽避匿,如是者七年,及報陞茶陵州而蟒出如故矣。
司馬西虹,嘉靖二年入京會試。二月初旬,忽一大蛇約二丈餘,盤踞小廳中梁,投以生物,食之無遺。及鳴鑼鼓以驅之,覓僧道以禳之,皆不去。忽火焚其廳,遂不見。去之次日,西虹中進士報至矣。
《臺灣雜記》勦斗尾龍岸三軍方疾馳,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喉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荷戈三千人行其旁,不敢趕蛇,亦不畏人。余乘車行茂草中二十餘日,恆有戒心,幸不相值。至淡水臥榻之後,終夜聞閣閣聲,甚厲,識者雲是蛇鳴。而庖人夜出廬外遇大蛇如甕,社商張大謂草中甚多,不足畏也。
滄州尼姑寨,循塘濼而至界河,與北寨相望,自乾寧軍穿濼而往,止一徑。每春初啟蟄時,塘路羣蛇橫道,遞送者甚苦之。寨卒有蕭志者,為人粗率,同儕多狎侮之。一日當送檄文至郡而有大蛇枕道,其首如甕,兩目煜然可畏也。既不敢前,卽醉宿旁鋪。鋪卒以利刃殺蛇而脯之,至滿數缶。蕭醉酲聞肉香甚,問安所從得,鋪卒紿云:夜漁於海,得大魚,方將共羹而食也。蕭不待羹,取數臠就火燎食之,美甚,自郡回,因求其餘歸。食數日而盡,不知其為蛇也。食肉之後,更不喜聞食氣,但覺背膂間腫癢至不可忍。時就樹揩癢,瘡破,中湧細虱不知其數。時郡卒陸靖者適居寨中,與之助取餘虱,計前後出虱數斗。癢止瘡復,因憩樹陰,見濼中鶴雛羣戲,念欲取之,卽身在鶴側,攬雛而歸。復視鶴巢,又念可登而取,卽身已在樹杪矣。寨卒視之,率皆驚異,以為此人偶食成器之物,盡出屍蟲,而輕身自如,得地仙矣,因逃兵籍而去。
柴柵王巡檢言其鄉人為貴州某縣丞,因解糧赴京,道中為巴蛇所吞。丞於蛇腹中取靴中所藏純鋼利刃剖蛇腹而出,及出則兩耳已消蝕矣。後王與丞會,詢其失耳之故,丞述以對,言其中甚熱如火,倘其出稍遲則一身皆消鑠也。
蘇州薛氏小兒年十三,屢升木杪探鵲雛以為戲。不知先有大蛇啖雛巢中,兒始驚視張口,蛇徑入兒口,與兒俱墮水中,救之則蛇已食兒心,與蛇俱死。
康熙二年,四川潼川州治東南有大蛇,長百餘丈,腰圍約三尺,有鱗甲赤光。州人常見之,不以為異,如是三年不知所之。
佟世思《鮓話》云:粵東恩平縣通城無三尺許平地,處處皆瓦礫。生野慈菇於上,予與槃十步城上小立,謂此地恐多蛇,言未已,一蛇丈許竄跨下過。
景煥為壁州白石令,行涉巴嶺,達玉女廟,有巨蛇橫亘其前,可七丈餘,鱗甲不啻門扇許大,頭垂在山下,惟聞折木震響山谷。登高望之,竟日方見其尾。又宋夏應辰為潭州書局時,有溫江縣申本處蛇一條,長百餘丈,神光照三百步,口吐香薰灼二十餘里,殺啖人畜無數,差甲士一千餘收捕,為其掉尾捲去,溺死五百餘人。命天師與法官治之,戮死,骨如山。
有一富翁居旁有枯木,將伐之,夜夢一老人率眾乞於富翁,葢欲寬期,候遷畢任伐。富翁知樹中有物,命人登樹視之。見枝頭有大穴,穴中異蛇蟠結無數,卽命僕縱火焚之,臭聞里許,鼓掌稱快。未幾,其家夜半輒見飛火入室,起救則寂然,如是者屢,因以為常。適一夕有婢盜薪私爨,火遂燎原。其家又以為故態,酣寢不起,門戶徧鑰,舉家咸死火中。
易明經為縣令,在任母死,詭言妻死,置母柩寺中,治事如故。或徵有嗾之者,大懼,而在家夙事苟仙姑,因貽書問宦途休咎,仙姑亦弗答,亡何,暑月坐大樹下,毒蛇自樹擲盤項上嚙死。 逸民曰:名母為妻,天良喪矣,毒蛇盤項,宜哉。
杭州鎮海庵在草橋門外敵樓東,相傳化智廟故基。國初,有一僧自稱姓葉,來此募緣造廟,廟垂成矣。僧忽謂眾匠工曰:明日吾出募緣,午間有一貧子來看,須分酒食飲食之,若飯畢將去,急挽其袂,直雲此飯乃十方施主錢財,難以消受,請為我助一工。明日,果有貧子至,眾工悉如所教,貧子不得已,甃成一紙爐而去。臨行謂眾工曰:葉長老所募金銀甚多,日可斗量,不信俟其入浴時,從窗隙窺視,當驗吾言不誣耳。僧歸見紙爐甃成精美,歎曰:公輸子下降人間,肉眼迷離,都不識卻也。及暮,僧澡浴,眾工依言覘視之,乃一大白蛇,鱗甲燦然,光燭一室,須臾仆地死矣。
新城縣北關真武廟趙道士,大名人,字雲山,道行精嚴,衣食之外,輒以賑貧人。偶病僵臥,無給使,市人競奔走為之樵爨。舍側有蔬圃,預造生壙,時偃仰其中。有大蛇時來聽經,趙輒食之,日以為常。今道士八十尚無恙。
嘗見海舶中傳說,一海舶偶艤一島,見島上樹林搖動轟轟有聲如雷霆,忽有大烏蛇長數十丈,飛奔入於海。隨有蜈蚣長四尺,大半之,追躡之,見蛇入水走,浮水面週迴數四,登陸而去。次早大蛇浮水面死,海舶人得之剝而分食,不盡者以為鮓。偶一番舶遇見其皮,驚問求市之。海舶人陽曰:吾欲五百金。其人依數與之,又問骨肉尚有存者否。海舶人告以作鮓,其人亦以五百金並其骨肉買之而去。將別,問買之何為,曰:此龍也,其皮作鼓,擊之可辟百邪,肉亦可治百病。將往西番易之,可得萬金,荷諸君之賜多矣。
乳羅山縣南三十里,相傳一貨郎過此山得青卵,置之箱內,脫殼為蛇,馴畜稍大,復置之故處,名其蛇曰乳羅。其後截道噬人甚厲,眾覓貨郎使禁之,貨郎著刃於地,叮嚀作念,蛇引頸自刎而死。
有大蛇穴在禹門下巖石中,常束尾崖樹巔,垂首於河伺食魚鱉之類,已而復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復下食於河,遂不卽起,但尾束樹端牢不可脫,每其身一上下則樹為起伏如弓張弛狀。久之樹枝披折,蛇墮水中,數日蛇浮,死。
《薈喜堂雜志》乾隆十九年七月廿七日,東門外有一瘋犬噬人,氣已絕而尚齧之不已。里人爭擊斃之,又恐其復甦也,隨剖其腹,腹內有蛇尺許者百餘,挖一大坑與犬同埋焉。 按《二申野錄》載:嘉靖丙戌,順德縣龍津民王伯先家犬生四蛇,併犬殺之,腹內又有一蛇,亦殺之。
嘉定一士人嘗訪一僧,值其方睡,因坐榻前待之。忽見一小蛇自僧鼻竅中出,蜿蜒至地。其人異之,取几上小刀插地,蛇至其側如有所畏者,俟拔起乃復行。其人唾地,蛇餂食之,出戶外水潭中,偃仰久之,冉冉過花藥欄,仍循舊路登榻自鼻竅而入。僧睡覺,為其人言適夢出遊,遇盜植刃道上,幾不能免。見道傍水如甘露,食之甚美。浴於海中,樂甚,乃入花園遊適而返,不知何所感也。
西鄉冷水村方九造斗酒,寘甕於牀頭隱處,取之不竭,如是十餘年,日日獲錢,賴以贍給,亦不知其所以然。後為長子取婦,經旬,時令婦取酒,婦以甕在暗處,挈之出,見一小蛇盤結於旁,蛇見人至卽逸去,自是甕一空不復有酒矣。
京師西山寺有二青蛇,大者長五丈餘,小者長四丈餘,有人至寺僧必呼蛇以酒肉飼之,二蛇輒啖,略不畏人。僧令人繞蛇身一過,謂之不絕人身,號曰菩薩蛇。萬歷初年,太倉王相公女號曇陽子,亦有巨蛇隨之名曰護龍王。王鳳洲有《曇陽子傳》。
《月山叢談》云:慶遠衛都指揮戚鋼守河池所日,嘗語人曰:思恩縣趙村一日有二人牽二蛇入人家,繫於樓下,登樓索食。主人見其服飾異常,炊食之,食畢下樓,解蛇叱而鞭之,化為龍,各乘其一騰空而去。
嘉靖初,慶遠府署守宿者見一長人,驚怖羣呼,移時乃去。尾之,徐行入右江道古榕樹下,遂不見。次日,知府王顯高親至,見樹大十圍,廕廣數畝,諦視榕根,有竅出煙如縷,乃令人伐樹,得巨蛇十數,殺之,怪遂絕。
李守妻悍妬,擊殺一孕妾。一日晝寢夢妾獨倚窗樹,欲進復止,恍見化蛇遶樹。守妻欲殺之,則已失去。後夫婦對飲,月下覺杯中有物如蛇狀,燭之不見,飲竟不快。明日腹脹滿如彌月之孕,遂死。殮後棺中有聲,起視之,乃蛇也。
董參戎蕨岡廷玉,電白人,為余言其家人妻,往樵於山,為蚺蛇所得。比晚不歸,家人怪之,往尋之,見蛇方蟠其身,以尾吸其陰,吐舌於婦人口內。遂歸聚眾往擊之,蛇見人眾乃去。婦人尚有微氣,灌以雄黃敗毒之劑,稍復醒,能言。越一二日,毒發身腫,明瑩可鑑,竟死。世言蚺蛇最淫,見婦人裏衣輒臥其上,人隨殺之,觀此益信。又余郡友人張鳴威家僮,羣往樵,見蚺蛇方吞鹿未半,眾遂奮梃擊殺之。蛇以鹿在口,無能為也,數人曳歸途中已死矣,渡江,人從舟上渡,置蛇水中,蛇忽復活,矯首掉尾,舟為幾覆。剝膚,肉白如玉雲蠟之佳,有膽數十雲是水膽。歲甲午,先君視予於張氏,以是皮贐,濶三尺餘。每客至,取以供玩,後為好事者取去。見《月山叢談》。
雜紀
編輯雄精闢蛇,唾蛇口則伏,唾蛇身則爛。以煙油納蛇口,亦斃。畏鵞鶴聲,惡燒頭髮及羖羊角、薑黃氣。多栽海芋、白芷、急性子則蛇不敢近,蛇畏薑黃。
五月五日午時,以燒酒研雄黃末書「荼」字於黃紙上,倒貼蛇穴,蛇卽他徙。
山行念「儀方」二字,可卻蛇蟲。
《漢雋格物》云:蛇眼聽。
蛇無足,或雲蛇皆有之,五月五日燒地令熱,以酒沃之,置中足出。又云:蛇以桑薪燒之則足出見。
《珊瑚網》云:螣蛇聽孕。又云:諸蛇中惟蝮是胎產。
《稗史》云:蛇化鼈,蔚千戶常親見之沙上。初,蛇盤為一束,反覆自擲者數十次,若一麪餅,少焉四足出矣,久之蹣跚入沙而去。故鼈未入水,腹下尚有蛇紋者,食之殺人。
《莫氏八林》云:蛇易皮,終身一換。
琉球國蛇九月出,傷人立斃。姑米山尤多,晨起甲痕如織。
《鶴林玉露》云:村叟見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漸近,蛇不復動,張口以待,蜈蚣竟入其腹,逾時而出,蛇已斃矣。村叟棄蛇於深山中,踰旬往視之,小蜈蚣無數食其腐肉,葢蜈蚣產卵於蛇腹中也。
長寧縣西南六七里,蠻丁耳孫也。絕頂蓮花庵,亦呼越王廟,今廢。山多熊羆,春夏間蝮蛇如小犬吠聲,樵夫以牛皮裹足而後入。見《邊州聞見錄》。
《物理小識》云:入山摺後裙三摺攝腰間則蛇不近。
包山舊無三斑,謂蛇、虎、雉也。侯景之亂,乃有蛇、虎。或問:雉亦文鳥,何以與虎、蛇為伍。曰:雉與蛇交,有雉之地,必有蛇也。
南海地多蛇,而廣府尤甚。某侍郎為帥,聞雄黃能禁制此毒,乃買數百兩,分貯絹囊,掛於寢室四隅。經月餘,一日,臥榻外常有黑汁從上滴下,臭甚,使人穿承塵窺之,則巨蟒橫其上死腐矣。於是盡令撤去障蔽,蛇死者長丈許,大如柱,傍又得十數條,皆蟠虯成窠,並他屋內所驅放者,合數百,自是官舍清寧。
方勺《泊宅編》載,故老云:王捷燒金,先用毒蛇不計多少,殺埋庭中,澆以米泔,令生菌,取以合藥。後造室築基,掘得一蛇,頭如人形,捷不久而終。
《草木子》曰:蛇有水、草、木、土,四種。
《華夷鳥獸考》云:鹿似麞而有角,善食蛇。
萬畢曰:蛇脂為燈,置水中卽見諸怪物。或作蚢脂。
石蜦似癩蝦蟆,大者徑七八寸,其色近黑,能食蛇,其背骨能殺人。蛇浮水則首仰水上,石蜦仰腹誘蛇,蛇來吞之,則前兩足抱蛇入水浸死而食之。
《淮南子》曰:神蛇自斷其身而自相續。隋煬遣人嶺南求得此蛇,長三尺,色錦似金,熟視微黑,鮮食肉而不毒人。觸之怒則自斷,若刀截,亦微有血,怒定相就如故。
《北戶錄》載:公路至雷州,對岸倚船候風勢。見小兒簇二巨蛇,各丈餘,一如孔雀毛,金翠奪目,一真紅色,鮮明若血,又有十餘白蛇前後相隨若導從,俱入一榕藤巖內。
綏寧有草名八角蓮,可以服蛇。諺云:識得八角蓮,可與蛇共眠。
嶺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茅鱓」。
鴆禹步則蛇出。
《博物誌》曰:巳年巳日不殺蛇。
《琉球月令》九月蛇為暴,十月蛇為蟄。
蛇黃出嶺南蛇腹中,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其色紫。
說蛇跋
編輯滇、黔、粵山澤鬰蒸,產蛇獨繁。陳定九生長南中,筆耳目所見聞為《蛇譜》,故能盡相窮形,無奇不備。豹三此軼,未免紙上空談,然已足令人心驚目駭矣。癸卯長夏震澤楊復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