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唐虞三代 春秋战国 秦 下一卷▶

历代州域形势一 唐虞三代 春秋战国 秦

编辑

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周公职录》:“黄帝割地布九州。”《汉志》:“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或曰九州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帝王世纪》:“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颛帝所建。”《通典》亦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舜摄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详直隶名山。舜之并州,今直隶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医无闾山,在辽东广宁卫西五里。幽州,今直隶之顺天永平府及辽东广宁等卫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东北,辽东之地为营州,辽东,地在辽水东也。辽水在辽东都司城西百六十里。营州,今沈阳、定辽诸卫以北,又东至朝鲜之境。《书》曰“肇十有二州”是也。

刘氏曰:“舜分幽、并,内固王畿,外维疆索,包天下后世之虑也。”叶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然则九州之名旧矣。”共工氏在黄帝以前。《春秋纬》云人皇氏分九州。又邹衍《淮南》所称九州,其辞甚诞,大抵九州者,古今之通谓也。”

夏有天下,还为九州,《禹贡》所称,其较著矣。

《都邑考》:夏都安邑,安邑,今山西解州属县。其后帝相都帝丘,帝丘今北直开州西南三十里旧濮阳城是。少康中兴,复还安邑。又曰:昔伏羲都陈,即今河南陈州。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地理总要》云:“即今涿州。”《括地志》“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涿鹿山,城在山侧,黄帝所都也。”涿州,今北直顺天府属州。唐妫州怀戎县,今为宣府镇怀来卫。少昊自穷桑登位,穷桑,在曲阜北。后徙曲阜。颛帝自穷桑徙帝丘。见上。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县。至尧始都平阳。《世纪》:尧始封唐县,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县。及为天子,都平阳,即今山西平阳府治临汾县。舜都蒲阪,今山西蒲州。禹都安邑,《世纪》:鲧封崇伯,地在秦、晋之间,或曰即陜西鄠县。禹封夏伯,今河南禹州也。及受禅,都平阳,或云安邑,或又以为晋阳。尧、舜、禹之都,相去不过二百里,皆在冀州之内。

冀州,今北直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诸卫皆是。

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

济、河惟兖州,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县王屋山,至山东利津县入海。详《川渎异同》。兖州,今山东东昌府及济南府北境、兖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间府景、沧诸州境。

孔氏曰:“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环绕青、登、莱三府之境。详见《川渎异同》,下仿此。岱,泰山,在山东泰安州北五里。详见山东名山。青州,今青、登、莱三府,以至济南府之西境,又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

孔氏曰:“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在南直淮安府东北。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至南直安东县东北入海。详见《川渎异同》。徐州,今山东兖州府及南直徐州,又凤阳府之宿州、泗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徐州之域,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淮、海惟扬州,海在古扬州东境。扬州,今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皆是。

孔氏曰:“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湖广南漳县西北八十里,衡山在湖广衡山县西三十里。详见湖广名山。荆州,今湖广州郡至四川遵义府及重庆府南境,又贵州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之全州、广东之连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荆、河惟豫州,豫州,今河南州郡及湖广襄阳、郧阳府境皆是其地。

孔氏曰:“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在陜西华阴县南十里。详陜西名山。黑水,或以为云南境之澜沧江。详《川渎异同》。梁州,今四川州郡及陜西汉中府境。

孔氏曰:“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今陜西肃州卫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在古雍州东,曰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雍州,今陜西州郡皆是。

孔氏曰:“雍州西据黑水,东距河。”
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
蔡氏曰:“《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

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

《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陜西商州。相土迁商丘,今河南归德府附郭县。汤居亳《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又蒙城西北有亳城,为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始居此。汤即位,自南亳徙都焉。故《书序》曰从先王居也。今详见商丘之亳城。}}仲丁迁嚣,《世纪》:“今河南敖仓是也。”《括地志》:“今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故荥阳城是。”详见河南荥阳县。河亶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祖乙圮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十三里有耿城。《史记》:“祖乙迁于邢。”或以为今北直顺德府治邢台县。《索隐》曰:“邢即耿也。”盘庚迁殷,即西亳。武乙徙朝歌,今北直濬县西七十里废卫县是,亦见河南淇县。所谓“沬邦”也。王氏曰:“《尔雅》‘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济东曰徐,河西曰雍,汉南曰荆,江南曰扬,燕曰幽,济、河间曰兖,齐曰营。’孙氏炎以为分《禹贡》之冀而复舜之幽,又并青于徐,而复舜之营。殷之九州,灿然可考。”陆氏佃亦云“《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代不同故也。”然班氏志《地理》,以为殷因于夏,无所变改。杜佑亦曰:“殷汤受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尔雅》之文,未可据为商制矣。
陈氏曰:“商书言‘九有之师’,《商颂》曰‘奄有九有’,又曰‘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曰‘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商之九州,盖袭夏而已。孙炎以《尔雅》与《禹贡》、《周礼》不同,故疑为商制,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

周既定鼎,亦曰九州,属职方氏。

《都邑考》:后稷始封邰,今陜西武功县西南二十里故湬城是。湬、邰同。公刘徙邑于豳。今陜西三水县西三十里有古豳城。太王迁于岐,今陜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镇是也。南有周原,改号曰周。王季宅程,亦曰郢。今陜西咸阳县东二十里有安陵城,古程邑也。文王迁丰,《通典》:“今长安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文王作邑于丰,即其地也。又今陜西鄠县东有丰城。武王徙都镐。《通典》:“长安西北十八里昆明池北有镐陂。”郑康成曰:“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盖二十五里。”《括地志》:“周丰宫在鄠县东二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未详孰是。成王营洛邑,西曰王城,今河南府治西偏。东曰下都,在今河南府城东、洛水北,西去王城三十馀里,亦谓之成周。今详见河南府城。名曰东周,懿王徙犬丘,今陜西兴平县东南十里槐里城是。平王避犬戎之难,东迁于洛,即洛邑也。

东南曰扬州,山会稽,在浙江绍兴府城东南十三里。详见浙江名山。薮具区,即太湖也,在南直苏州府城西南五十里,与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详江南大川。川三江,三江,一曰松江,自太湖分流,由苏州府吴江县长桥口至嘉定县东南四十里吴淞口入海;一曰娄江,亦自太湖分流,经苏州府城东至太仓州东南七十里刘家河口入海;一曰东江,亦自太湖分流,从吴江县东南入浙江嘉兴府境,至海盐县东北三十五里入海,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详南直大川。浸五湖。五湖,孔氏曰:“太湖东岸五湾也。”水弥漫而滩浅者曰薮,洼下而钟水者曰浸。

正南曰荆州,山衡山,衡山,见《禹贡》荆州。薮云梦,在湖广德安府城南五十里。川江、汉,江水,发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历梁、荆、扬三州之域,至南直海门县入海。汉水,发源陜西宁羌州东北之嶓冢山,至湖广汉阳府城东北入大江。俱详《川渎异同》。浸颍、湛。颍水,发源河南登封县阳干山,至江南颍上县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湛水,出河南汝州鱼齿山,经叶县北下流入汝。二水在《禹贡》为豫州域内。

河南曰豫州,山华山,华山,见《禹贡》梁州。薮圃田,圃田泽,在河南中牟县西北七里。川荥、洛,荥,或以为荥泽,误也。荥灉通。郑氏曰:“河出为灉。”今之汴水是矣。洛水,出陜西商州南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北入河。今俱详河南大川。浸波、溠。波水,出河南鲁山县西北歇马岭,流入汝水。溠水,出湖广枣阳县东北黄山,流入涢水。

正东曰青州,山沂山,沂山,在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详山东名山。薮孟诸,孟诸泽,在河南归德府东北,于《禹贡》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见《禹贡》徐州。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至南直清河县南入淮。详见南直大川清河。二水,于《禹贡》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东县入淮水。

河东曰兖州,山岱山,见《禹贡》青州。薮大野,大野泽,在山东钜野县东五里。川河、泲,河,见《禹贡》冀州。泲,见《禹贡》兖州。,浸卢、潍。卢水,《通典》曰:“在济阳郡卢县。”今山东长清县有废卢县,卢水湮废,不可考。潍水,源出山东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潍县北入海,于《禹贡》为青州川也。

正西曰雍州,山岳山,吴岳山也,在陜西陇州南百四十里。薮弦蒲,弦蒲薮,在陇州西四十里。川泾、汭,泾水,出陜西平凉府西南开头山,至高陵县西南入渭。详陜西大川。汭水,出弦蒲薮,至邠州长武县合于泾水。亦详见大川泾水。浸渭、洛。渭水,出陜西渭源县西南谷山,至华阴县北入于河。洛水,出陜西合水县北白于山,南流合漆沮水,至朝邑县南入渭水,此雍州之洛水也。俱详见陜西大川。

东北曰幽州,山医无闾,医无闾山,见舜十二州。薮豯养,豯养泽,在山东莱阳县东,于《禹贡》属青州境。川河、泲,浸菑、时。菑水出山东莱芜县东原山,至寿光县东北入于海,亦曰淄水。时水出山东临淄县西二十五里,西至博兴县合小清河入海。二水于《禹贡》皆在青州境。

河内曰冀州,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详山西名山。薮扬纡,《水经注》:“大陆泽一名扬纡薮。”今在北直宁晋、隆平及钜鹿县境。川漳,漳水有二:浊漳出山西长子县西发鸠山,清漳出山西乐平县西南少山,至河南临漳县西合焉。其下流复分为二,经流自北直献县,合滹沱河;支流自山东馆陶县合于卫河,俱经北直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今详见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静乐县北管涔山,至荥河县西入大河。详见山西大川。潞水,阚骃曰:“即浊漳水。”今浊漳经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人犹呼为潞水。《通典》潞水在密云县。今北直通州之白河,即潞水也。

正北曰并州,山常山,即恒山,见舜十二州山注。薮昭馀祁,昭馀祁薮,在山西祁县东七里。川滹沱、呕夷,滹沱水,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泰戏山,至北直河间府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详北直大川。呕夷水,一名唐河,出山西灵丘县西北高是山,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也。浸涞、易。涞水在北直涞水县北,一名拒马河,下流合于易水。易水出易州西山,有三源并导,分流东注合卫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今详北直大川。

魏收曰:“《夏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书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李氏曰:“《禹贡》无幽、并,《职方》无梁、徐。盖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为幽、并。《考工记》言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两川之间必有涂焉。广谷大川,风俗之所以分,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然后九州可别,如大山定而山之西为兖,大山谓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为豫,此分画之要也。”

陈氏曰:“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贡赋。是以九州川浸山薮,各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虎牢,今在河南汜水县西二里,成皋关也。详见河南重险。《春秋》襄二年:“仲孙蔑会诸侯之大夫于戚,遂城虎牢。”所谓虎牢不系郑也。沙鹿不系晋,沙鹿山在北直大名府城东四十五里。《春秋》僖十四年书“沙鹿崩”,不言晋也。缘陵不系杞,缘陵,在今山东诸城县东。《春秋》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是时杞避淮夷,迁于缘陵也。楚丘不系卫,楚丘,今北直滑县东六十里废卫南县。《春秋》僖二年:“城楚丘。”《传》曰:“诸侯城楚丘而封卫也。”盖别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鹿系晋。周季诸侯,始擅不肦之利。齐干山海,晋守郇、瑕、桃林之塞,郇、瑕,今山西临晋县东北有郇城,东南有瑕城。桃林塞,今河南陜州西至潼关地。宋有孟诸,楚有云梦,皆不入于王官。此诸侯所以僭侈,王室所以衰微也欤?”

《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在南直怀远县东八里。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馀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馀国,而会盟征伐,章章可纪者,约十四君:

鲁,今自山东兖州府以东南,南直邳、泗之境,皆鲁分也。

《都邑考》:鲁都曲阜,故少皞都也。故《春秋•传》曰:“命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

卫,今自北直大名府开州以西至河南卫辉、怀庆府之境,皆卫分也。

《都邑考》:卫都朝歌,即殷纣都也。故《酒诰》曰“明大命于妹邦。”妹、沫通。其后戴公庐曹,今北直滑县。文公迁楚丘,见前。成公徙帝丘即颛顼都也,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又《传》云: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盖夏后相亦徙帝丘也。亦谓之濮阳,战国时名。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绝。野王,今怀庆府河内县。

齐,今自山东青州府以西,至济南、东昌之间,又北至北直河间府景、沧诸州,东南则际于海,皆齐分也。

《都邑考》:太公初封营丘,营丘,即山东临淄县。或曰:昌乐县东南废营陵城为古营丘。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薄姑城。献公徙临淄。即今县。

晋,今自山西平阳、太原以东,至北直广平、大名之间,皆晋分也。

《都邑考》: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县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晋,今太原县治东北晋阳故城是。穆侯徙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绛曰翼。既而曲沃灭翼,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左邑故城是,晋文侯弟成师所封。复都绛。按《左传》隐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是年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六年,晋人迎翼侯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桓八年,曲沃灭翼,王命立哀侯弟缗于晋。庄十六年,曲沃武公并晋。僖王因就命为晋侯。二十六年,献公城绛,自曲沃徙都之。随,晋别邑,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县东。鄂,晋阳故城之别名也。即晋与绛亦翼也,迁新田后谓之故绛。景公迁新田,今曲沃县西南二里之绛城是也。仍称绛。

宋,今自河南归德府以东至南直徐州境,皆宋分也。

《都邑考》:宋都商丘,即相土所迁者。

郑,今河南开封府以西至成皋故关,皆郑分也。

《都邑考》: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又陜西华州西北有故郑城,则郑桓公始封邑也。

陈,今河南开封府以东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陈分也。

《都邑考》:陈都宛丘,今陈州治。即伏羲所都。故《春秋•传》云:“陈,太皞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为楚所灭。

蔡,今河南汝宁府以东北,即蔡分也。

《都邑考》:蔡叔始封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平侯徙新蔡,今汝宁府新蔡县。昭侯徙州来,今南直寿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哀二年为吴所迁。亦曰下蔡。

曹,今山东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都邑考》: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故陶城是。一云都曹,今曹州城也。哀八年为宋所灭。

许,今河南许州以东,即许分也。

《都邑考》:许都许,今许州东三十里故许昌城。灵公迁于叶,今河南叶县。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南直亳州东南七十里废城父城是。旋还叶。昭九年楚灵王迁许于夷。十三年,平王复许于叶。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县。许男斯迁容城,为郑所灭。容城,或曰在叶县西。自叶以下皆为楚所迁也。《左传》定四年:“许迁容城。”“六年,郑灭许。”其后仍见于《春秋》,盖楚所复也。

秦,今自陜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都邑考》:非子封秦城,《秦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括地志》:“今秦州清水县,故秦城也。犬丘,即周懿王所都。”庄公复居犬丘,《秦纪》: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襄公徙居汧,《秦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国焉”。《世纪》云:“襄公二年徙居汧。”《括地志》:“今陇州南三里有汧城是也。”文公复卜居汧、渭间,《秦纪》:“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汧、渭之会,乃卜居之。”《括地志》:凤翔府郿县东北十五里故郿城,即文公卜迁处也。”宁公徙平阳,今郿县西四十六里有平阳故城。德公徙居雍,今凤翔府治。《秦纪》:“德公初居雍城大郑宫。”《括地志》:“雍县南七里故雍城是也。”献公徙栎阳,即今西安府临潼县北五十里故栎阳县。孝公作为咸阳,徙都之。今西安府咸阳县东三十里咸阳故城也。自孝公至子婴,凡十世,皆居咸阳也。

楚,今自湖广荆州府以北至河南裕州、信阳州之境,皆楚分也。

《都邑考》:熊绎封丹阳,今湖广归州东南七里丹阳故城是。本号曰荆,《春秋》:僖公初始改称楚。文王始都郢,今荆州府北十里有纪南城,即故郢城也。平王更城郢而都之。今荆州府东北三里故郢城是。。昭王迁鄀,今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十里有鄀城。旋还郢。至襄王,东北保陈城,即故陈国。考烈王迁钜阳,或曰南直颍州西北四十里细阳城,即古之钜阳。又迁寿春,今南直寿州。亦曰郢。最后怀王孙心都盱眙,今南直盱眙县。又徙长沙郴县而亡。郴县,今湖广郴州也。

吴,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吴分也。

《都邑考》:吴都吴。今南直苏州府治。《史记正义》:“泰伯居梅里。”今常州府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泰伯城,至阖闾始筑吴郡城都之,今犹谓之阖闾城。哀二十二年为越所灭。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东至于海,皆越分也。

《都邑考》: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府治。又勾践尝徙琅邪,今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有琅邪城。
司马迁曰:“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冀州三面距河也。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叠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其子男附庸之属,今考定百有十三国。则悉索币赋,以供大国之命者也。

邾,今兖州府邹县。《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迁绎”。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绎山。鲁缪公时邾改曰邹,今《国语》亦作“邹”。

杞,今开封府杞县。宋忠曰:“周封杞于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故隐四年莒伐杞,取牟娄,牟娄近莒也。”杜预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入城杞之淳于,杞又迁于淳于。”《列国考》:“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其故地入于郑、宋,传二十一世至杞简公,为楚惠王所灭。雍丘,即今之杞县。牟娄、缘陵,俱在山东诸城县。淳于,见下州国。

茅,今兖州府金乡县东旧有茅乡。

滕,今兖州府滕县西十四里有古滕城。

薛,今滕县西南四十里有薛城。《左传》定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邳,今南直邳州也。

莒,今山东青州府莒州。

向,今山东沂州南百里故向城是。隐二年“莒人入向”。

纪,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馀里有纪城。《左传》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隐元年“纪伐夷”。

郳,滕县东南有郳城。僖七年“改为小邾”。

鄫,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襄六年“莒人灭鄫”。

遂,今兖州府宁阳县北有遂城。庄十三年“齐灭遂”。

谭,今济南府东南七十里有谭城。庄十年“齐灭谭”。

偪阳,峄县南五十里有偪阳城。襄十年“晋及诸侯灭偪阳以与宋”。

郜,今兖州府城武县有郜城。僖二十年“郜子来朝”。

铸,宁阳县西北有铸城。

邿,兖州府济宁州东南有邿城。襄十三年“取邿”。

鄟,或曰在山东沂州郯城县东北。成六年“取鄟”。

宿,兖州府东平州东二十里无盐城即古宿国。庄十年“宋人迁宿”。

任,今济宁州即古任国。

须句,即今东平州。《左传》僖二十二年:邾人取须句,鲁伐邾,取须句而复封之。文七年“取须句”。

颛臾,今沂州费县西北九十里有颛臾城。

郯,今郯城县西南有古郯城。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州,今青州府安丘县东有淳于城。薛瓒曰:“州国都也。桓六年《经》书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也。”《周国地名》云“杞改国号曰州”误。盖其地并于杞耳。

于馀丘,或曰在沂州境。庄二年“鲁伐于馀丘”。

牟,山东泰安州莱芜县东二十里有牟城。桓十五年“牟人来朝”。

鄣,东平州东六十里有鄣城。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郕,东平州汶上县北二十里有郕城。隐五年“卫人入郕”。

鄅,今沂州东南有故开阳城即鄅国也。昭十八年“邾入鄅”。

极,或曰在兖州府鱼台县西南。隐二年“鲁入极”。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宣九年“取根牟”。

阳,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偪迁之于此。《左传》闵二年“齐人迁阳”。

介,今胶州高密县东北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国。僖二十六年“介葛卢来朝”。

莱,今登州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亦曰郲。襄六年“齐灭莱而迁之于郳”。或曰即今莱州府治。

虞,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四十馀里有虞城,即虞国都也。僖五年“晋灭虞”。

虢,今河南陜州城东南有上阳城,即古虢仲国都也,杜预谓之西虢。其郑州汜水县,古虢叔所都,谓之东虢。杜佑曰:“陜州之虢为北虢,汜水之虢为东虢。”又陜西凤翔府南三十五里有虢城,谓之西虢,亦曰小虢。东虢为郑所灭,在春秋之前;小虢为秦所灭,在鲁庄公之季;北虢为晋所灭,在僖公五年,是为三虢也。

祭,开封府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城。隐元年“祭伯来”。

共,今卫辉府辉县即古共国。隐元年“郑叔段出奔共”,杜预曰:“共国也”。

南燕,今卫辉府胙城县。本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或曰胙为南燕所并也。《春秋传》凡称燕者皆南燕,而召公所封之燕则曰北燕。

凡,今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隐七年“凡伯来聘”。

苏,今怀庆府温县西南二十里故温城,苏子国都也。亦曰温。僖十年“狄灭温”。或曰“自是温子徙邑于河南”。

原,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有原城。僖二十五年“襄王以温、原与晋”,自是原在河南。温、原,皆畿内国也。

周,畿内国也。其采邑在今陜西岐山县,东迁以后,其采邑在洛阳东郊。

召,亦畿内国。其采邑即今陜西凤翔府治,后徙而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邵亭,是其采地云。

毛,畿内国。在河南府境。僖二十四年“狄伐周,获毛伯”。

甘,畿内国。今河南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甘城。襄王弟子带之封邑。

单,或曰今在河南孟津县东南,亦畿内国。

成,在河南府境。亦畿内国也。成十年“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雍,怀庆府修武县西有雍城。

樊,畿内国。或曰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曲阳城是古阳樊也。《晋语》“阳有樊仲之官守焉”,盖仲山甫采邑,后徙于河南。

尹,畿内国。或曰在今河南府新安县东南,东迁初自岐西迁于此。

刘,畿内国。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有刘聚。宣十年“刘康公来报聘”。

巩,畿内国也。今河南府巩县。

芮,今陜西同州即古芮国。又山西解州芮城县西有古芮城,桓三年“芮伯万出居于魏”,即此城也。

魏,芮城县东北有古魏城。闵元年“晋灭魏”。

荀,亦曰郇。今山西蒲州临晋县东北十五里有古郇城。

梁,今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城即古梁国。僖十九年“秦取梁”。

贾,今陜西华州蒲城县西南十八里有贾城,即古贾国。《左传》桓九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时曲沃灭翼也。

耿,今蒲州河津县有耿城,即殷祖乙都也。闵元年“晋灭耿”。

霍,今山西霍州。闵元年“晋灭霍”。

冀,今河津县东北有冀亭,僖三年晋荀息所称“冀为不道”者。

崇,或曰在同州境。又西安府鄠县东五里有酆城,即殷崇侯国也。宣元年“晋侵崇”。杜预曰:“崇,秦之与国”。

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十八里有黎侯城。宣十五年“晋灭潞氏而立黎侯”,盖先为潞氏所灭。

邓,今南阳府邓州。庄十六年“楚灭邓”。

申,今南阳府北二十里有申城,即故申国都也。庄六年“楚灭申”。

滑,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二十里废缑氏县,古费邑,滑都也。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

息,今河南光州息县北有故息城。庄十四年“楚灭息。

黄,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黄城。僖十二年“楚灭黄”。又山西境内亦有黄国,子产所谓“沈、姒、蓐、黄,晋主汾而灭之”者。

江,今汝宁府真阳县东南有故江城。文四年“楚灭江”。

弦,今光州西南有弦城。僖五年“楚灭弦”。又昭三十一年“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道,今息县西南十里故阳安城即春秋时道国。

柏,今汝宁府西平县即古柏国。

沈,今陈州沈丘县。杜预曰:“平舆县有沈亭”。盖在今汝宁府东北。定四年“蔡灭沈。

顿,今陈州商水县北有南顿城,即古顿国。僖二十五年“楚围陈,纳顿子于顿”。定十四年“楚灭顿”。

项,今陈州项城县。僖十七年“鲁灭项”。

鄀,今南阳府内乡县西丹水城即古鄀国。文五年“秦人入鄀”。杜预曰:“后迁于南郡鄀县。”即今湖广宜城县之故鄀城也。楚昭王所都。

胡,今南直颍州西北二里有胡城。定十五年“为楚所灭”。

随,今湖广德安府随州。

唐,今随州西北八十里有唐城。定五年“楚灭唐”。

房,今汝宁府遂平县,即春秋时房国。

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即古戴国。隐十年“郑取戴”。

葛,今归德府宁陵县北十五里有故葛城。桓十五年“葛人来朝”。

萧,今南直徐州萧县。宣十二年“楚灭萧”。

徐,今南直泗州北五十里有徐城。昭三十年“吴灭徐,徐子奔楚,楚迁徐于夷”,即许国所尝迁者。

六,今庐州府舒城县东南六十里有六城。文五年“楚灭六”。

蓼,今寿州霍丘县西北有蓼城,古蓼国也。文五年“楚灭蓼”。又宣八年“楚灭舒蓼”。或曰楚改封蓼,而复灭之。杜预曰:“湖阳县亦古蓼国。”今河南唐县南九十里故湖阳城是也。桓十一年“与郧、随伐楚”,盖湖阳之蓼国云。

宗,或曰在今庐州府庐江县西境。文十二年“楚执宗子”。

巢,今南直无为州巢县东北有居巢城。文十二年“楚围巢”。

英氏,在南直六安州西。僖十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

桐,今南直安庆府桐城县。杜预曰:“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古桐国”。舒,即今舒城县。定二年“桐叛楚”。

舒,今庐州府舒城县。僖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曰:“舒有舒庸、舒鸠之属。”文十二年“群舒叛楚”是也。宣八年“楚灭舒”。

舒鸠,在南直庐州府境。襄二十五年“楚灭舒鸠”。

舒庸,在南直安庆府境。成十七年“楚灭舒庸”。

钟吾,今南直邳州宿迁县即古钟吾国。昭三十年“吴执钟吾子”。

谷,今湖广襄阳府谷城县西北七里故谷城是。桓七年“谷伯来朝”。

贰,在随州应山县境。

轸,在德安府应城县西。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郧,亦作䢵。今德安府治,即故郧都也。

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桓十二年“楚伐绞。

罗,今襄阳府宜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罗川城,又南漳县南八十里有罗国城。桓十三年“楚伐罗”。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又今岳州府平江县南亦有罗国城。《志》云:楚自枝江徙罗于此。

赖,今河南光州商城县南有赖亭。昭四年“楚灭赖,迁赖于鄢”,即湖广宜城县也。

州,今荆州府临利县东有州城,即古州国。桓十一年“郧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则楚境之州国也。

权,今湖广荆门州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荆门州东南故那口城是也。

厉,今随州北境有厉乡,即古厉国。僖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庸,今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城。文十六年“楚灭庸”。

麋,今郧阳府治,古麋国也。又岳州府境有东西二麋城。文十一年“楚伐麋”。

夔,今湖广归州东二十里有古夔城。僖二十六年“楚灭夔”。

巴,今四川重庆府治巴县是。王氏曰:夔州以西,叙州以北,皆古巴国地。

邢,今北直顺德府治,即古邢国。僖元年“邢迁于夷仪”。今山东东昌府西南十二里有夷仪聚,又顺德府西百四十里有夷仪城。僖三十五年“卫灭邢”。

北燕,今北直顺天府治,春秋时燕都也。《元和志》云:“本古蓟国,武王封尧后于此。”燕故都在易州城东南,后并蓟地,遂迁于蓟。

焦,今河南陜州南二里有焦城,古焦国。

扬,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扬城,古扬国。

韩,今陜西韩城县南十八里有古韩城。襄二十九年“晋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曰:“八国皆晋所灭。”

不羹。羹音郎。今河南许州襄城县东南有西不羹城,又裕州舞阳县西北有东不羹城。《左传》昭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杜预曰:“陈、蔡、二不羹,子革所谓四国者也”。

又有九州夷裔,约十八国。则参错于列国间者也。

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蛮城,即戎蛮子国。哀四年“楚围蛮氏,尽俘以归”。

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北三十里有陆浑废县。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昭十七年“晋灭陆浑”。

鲜虞,今北直真定府西北四十里新市城,即鲜虞国都。定四年“晋荀寅曰中山不服”,又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中山即鲜虞也,盖自是改称中山。

无终,今北直蓟州玉田县,即山戎无终子国。或曰无终本在太原东境,后为晋所败灭,徙于燕、蓟之东。昭元年“晋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是也。

潞氏,今潞安府潞城县,春秋时潞子婴儿国也。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铎辰”,皆潞氏之属也。

廧咎如,或曰在山西太原府境。亦赤狄别种。咎读曰皋。其属又有皋落氏,闵二年“晋伐东山皋落氏”。

白狄,在陜西延安府境及山西汾州府西境。亦曰狄。

骊戎,今陜西西安府临潼县即古骊戎国。

犬戎,在陜西凤翔府北境。杜预曰:“西戎别在中国者”。

山戎,今北直永平府境。庄三十年“齐伐山戎”。或曰即北戎也。

茅戎,在河南陜州境。成元年“刘康公伐茅戎败绩于徐吾氏”。杜预曰:“茅戎,戎之别种,徐吾氏又茅戎之别种也”。

鄋瞒,在山东济南府北境。亦曰长狄,文十一年“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或曰今青州府高苑县有废临济城,古狄邑,即长狄所居。

北狄,在山西大同、蔚州诸境,即庄公末伐邢伐卫之狄也。

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亦曰东夷。}}

肥,山西平定州乐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肥国都也。昭十二年“晋灭肥”。又今北直永平府西北有肥如城,真定府蒿城县西南有肥累城,又山东济南府有肥城县,或曰皆晋灭肥后其族类散处之地。

鼓,今直隶晋州,即故鼓国也。《左传》昭十五年“晋取鼓而反之”。二十二年“晋灭鼓”。

戎,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戎国。”今山东曹县东南有楚丘城,《括地志》云:“即春秋戎州巳氏邑也。”济阳亦见曹县。

濮,亦曰百濮。文十六年“麋人率百濮伐楚”。杜预曰:“今建宁郡有濮夷。”建宁,今云南曲靖府境也。或曰湖广常德、辰州府境即古百濮地。

《左传》僖二十四年“富辰曰:管、今河南郑州治即古管城。蔡、郕、霍、鲁、卫、毛、聃、亦作“冉”,又为𨚗,今湖广荆门州那口城。:孔氏曰:“那读曰然。”即故𨚗国,本作“𨚗”。又见上权国。郜、雍、今河南修武县西有雍城,即古雍国。曹、滕、毕、今陜西咸阳县北有毕原,即毕公高所封。原、酆、杜氏曰:“酆在鄠县东。”见上崇国。郇,文之昭也;邘、今怀庆府西北三十里有邘城,即古邘国。晋、应、今河南鲁山县东三十里有应城。韩,武之穆也;凡、蒋、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有期思城,即故蒋国。邢、茅、山东金乡县西北有茅乡,古茅国。胙、祭,周公之胤也。”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即邰也,后稷始封。芮、岐、毕,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即齐胡公所徙薄姑城,亦曰蒲姑,商末诸侯国。商奄,今山东曲阜县有奄至乡,即古奄国。我东土也;巴、濮、楚、邓,我南土也;肃慎、杜预曰:“肃慎在玄菟郡北三十馀里”。燕、亳,亳夷在陜西北境,《秦纪》:“宁公与亳战”,皇甫谧曰:“西夷之国”。我北土也。”
《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即楚也。申、吕、今南阳府西二十里有吕城,故吕国。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路、即潞氏。洛,在今陜西庆阳府东北境。《汉•匈奴传》:“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又《西羌传》“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盖以洛水为名。泉、《左传》所云泉皋之戎也。今河南府西南有泉亭。徐、或曰即徐吾氏之戎,茅戎之属也。蒲;亦赤翟之属。西有虞、虢、晋、隗、或曰隗即白狄也。白狄隗姓,言隗者别于上文之北翟也。霍、阳、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即邾国。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按杜佑曰:“《春秋•经》、《传》所载之国凡百七十,百三十九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今考定大小诸国以及戎、蛮之属,凡百四十有五国,而春秋以前之国不录焉。
黄氏曰:“荆宛、并韩,荆州之宛,并州之韩。宛即申也。其国都皆近京师。宛卫武关以制楚,武关在陜西商州东北八十里。详陜西重险。韩捍临晋以制翟,临晋关即蒲津关,在山西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详山西重险蒲津。皆天下形胜。故宣王中兴,特著二《诗》焉。大抵周人幽据全燕,齐据海、岱,燕制翟,齐制淮夷。兖、冀翼蔽洛阳,并、荆控扼咸、雍,此天下全势也。观九州山川险要之处,与其建牧规模,而经略大体可见矣。”

莫不弱者先灭,强者后亡。凌夷至于战国,存者惟有七君,而田齐、三晋,又非春秋之旧。

吕氏曰:“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翟者也,赵、魏、韩、齐以篡乱得国者也,周以空名匏系其间,危矣哉!”

周室衰微,所有者河南、即王城也。洛阳、即下都也。谷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谷城。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县东。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故城在今偃师县南二十里。七城而已。

吕氏曰:“周都岐、丰,复卜巩、洛,被山带河,形势甚壮。班氏言‘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是也。平王东迁,赐秦以岐、丰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郑,虎牢见前。酒泉畀虢,酒泉或曰今河南府渑池县地。襄王又畀温、原数邑于晋,温、原俱见前,子男国。畿甸益削矣。”

既又分为东西二周,秦人入寇,周遂先亡。

杜氏曰:“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平王初迁于河南曰王城,子朝之乱,敬王居狄泉曰下都,今洛阳故城是也。洛阳故城中有狄泉,敬王既定子朝之乱,改都下都,晋率诸侯之众修缮其城,以下都城小,包狄泉以广之是也。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为河南桓公。威烈王时,桓公孙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于洛阳,是为东周惠公。显王二年“韩、赵即其所封,分周为二,河南、缑氏、谷城三邑,属西周,洛阳、平阴、偃师、巩四邑属东周。于是东、西周同于列国,显王特寄居东周之洛阳而已。赧王复迁于西周,而周乃亡。”○吴氏曰:“敬王四年,子朝奔楚事,在《春秋》昭二十六年。王虽返国,然以子朝馀党多在王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废。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是为周桓公。自此以后,东有王,西有公,而东西之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少子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而班之兄,则仍公爵,居王城,为西周武公。自此以后,西有公,东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为一也。显王二年,韩、赵分周地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周之分东、西,自此始也,《史记》谓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者,非是。自慎靓王以上,皆在成周,赧王立,复徙于王城。盖东、西周之名,前后凡三变:初言东、西周者,以镐京对洛邑而言;中间言东、西周者,以王城对成周而言;《春秋》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在王城时,谓之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时,谓之东王”。最后言东、西周,则以河南对巩而言也。”

夫秦,七国之雄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巴、蜀、汉中,见后四十郡。《史记》作“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代马之用,胡在北方,貉在东北方。王氏曰:“胡如楼烦、林胡之属,貉如辰韩之属。”今山西太原府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大同府朔州以北故林胡地,辽东三万卫以东北即貉地,而大同蔚州之境古代地也,三处皆产良马。胡与代本属赵,貉属燕。苏秦时,巴蜀、胡、代,皆非秦有也,盖侈言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三十里,详四川名山。黔中,见后黔中郡。东有崤、函之固。崤,崤阪,在河南永宁县北六十里。见河南名山三崤。函,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南十里。今曰潼关,在陜西华阴县东四十里。见陜西重险潼关。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范雎曰:“秦四塞以为固,高诱曰:“四面有关山之固也。”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故曰四塞,亦曰关中”。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在西安府泾阳县西北百二十里。谷口在西安府醴泉县东北四十里,亦曰塞门。南带泾、渭,泾、渭,见前《职方》。泾水从咸阳东南合渭,故曰南带。《史记》:“秦被山带渭,东有关、河”。右陇、蜀,陇即陇坻,在凤翔府陇州西北六十里。详见陜西名山陇坻。左关、阪,关,即函关。阪,即崤阪。此霸王之业也。”○苏秦谓赵王:“秦下轵道,轵,今怀庆府济源县南三十里有轵城。则南阳动;今怀庆府境,春秋时晋人自太行以南,皆谓之南阳。又今修武县北有南阳故城。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今卫辉府淇县有淇水,流经北直𤃒县界,合于卫河。则齐必入朝。秦欲己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河在南,漳在北。今怀庆府南境之河,彰德府北境之漳,皆所应涉所应逾者也。据番吾,番吾,据《括地志》,即今真定府平山县。或曰在今彰德府磁州境。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邯郸,赵都也。○楚人谓顷襄王:“秦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之鄢郢,鄢郢见前子男赖国及楚都。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
荀子曰:“秦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府之利多,此形胜也。”
《史记》:田肯曰:“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隔绝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韩,秦、魏之门户也;

《都邑考》: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即故韩国,见前。宣子徙居州,今怀庆府东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贞子徙平阳,即尧都也。景侯徙阳翟,阳翟,今河南禹州也。本郑地,为韩所并,于是韩亦兼郑之称。哀侯徙新郑。故郑都也。哀侯二年灭郑,自阳翟徙都之。或云懿侯复迁于阳翟。
《战国策》:苏秦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巩、洛、成皋,俱见前。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宜阳,今河南府有宜阳县。商阪,即商洛山,在陜西商州东南九十里。司马贞曰:“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东有宛、穰、洧水,宛即申,穰即邓也。洧水出禹州密县,至陈州西华县而入于颍水。南有陉山,陉山,在新郑县西南三十里,亦名陉塞。地方千里。”○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三川,谓成周也。河、洛、伊,为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轘辕山在巩县西南七十里,缑氏山在偃师县南四十里,皆险道也。《史记》作“塞什谷之口”。什谷口即洛水入河之口云。断屯留之道,屯留,今山西潞安府有屯留县。高诱曰:“即太行羊肠阪道也”。魏绝南阳,楚临南郑,南阳谓河内之南阳,南郑即指新郑。秦攻新城、宜阳,新城,在今河南府南七十五里。以临二周之郊。”○张仪说韩曰:“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上地,犹云上游。东取成皋、荥阳,故荥阳县也。见前仲丁迁嚣。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鸿台、桑林,即宫苑名也。在韩都城内。非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范雎谓秦昭王曰:“秦下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道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有羊肠阪道,北通山西泽、潞诸州。详见河南名山。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宜阳,则其国断而为三。”○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韩曰:“吾起乎少曲,少曲,在怀庆府济源县西。《史记索隐》谓地近宜阳,悮也。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平阳,故韩都也。三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魏,山东之要,天下之脊也;

《都邑考》:晋封毕万于魏城,即故魏国,见前。悼子徙霍,故霍国。庄子徙安邑,夏都也。至惠王徙大梁,今开封府。因称梁。
《战国策》:苏秦曰:“魏地南有鸿沟,鸿沟即汴河也,旧自荥阳东南至江南泗州入于淮。今详河南大川汴水。东有淮、颍,淮、颍二水,见前《禹贡》及《职方》。西有长城,《史记》:“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又《秦纪》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固阳,今陜西榆林卫北有稒阳塞。郑即今华州治。洛,洛水,《职方》:“雍州浸也。”上郡,今延安府绥德州有古上郡城。魏惠王初,河西之地皆魏有也,其后筑长城于荥阳、阳武间矣。北有河外,河外,司马贞曰:“河南邑,对河内而言也”。地方千里。”○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故魏都。塞女戟,女戟,刘氏曰:“在太行山西”。韩氏太原卷。太原刘氏曰:“当作‘太行’。”卷,绝也。苏代谓齐王亦曰:“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轵,见上苏秦谓赵王。道南阳、封、冀,南阳,亦见上。封,封陵也,今山西蒲州南五十里风陵关是。冀,见前冀国。兼包两周。乘夏水,夏则水溢,故云。浮轻舟,强弩在前,铦戟在后。决荥口,荥口,荥泽之口,今河南河阴县西二十里石门口是也。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白马口,今北直滑县西白马津是也。旧为大河津渡处。魏无黄、济阳,黄,今开封府杞县东北六十里外黄城是。济阳,今开封府兰阳县东五十里济阳城是。决宿胥之口,宿胥,旧时淇水南入大河之口也。今大名府𤃒县西南有故宿胥渎。魏无虚、顿丘。虚即故朝歌也。顿丘,在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二邑在河北,盖决河北入灌之。陆攻则击河内,今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皆曰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赵,河北之强国也;

《都邑考》:造父始封赵城,今平阳府赵城县。赵夙邑耿,故耿国也。成子居原,赵衰为原大夫是也。原即故原国。简子居晋阳,故晋都也。献侯治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五十里有中牟城。后复居晋阳。肃侯徙都邯郸。今北直广平府邯郸县。《竹书纪年》:“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胡三省曰:“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三十四年魏归邯郸。成侯,敬侯子也。若敬侯已都邯郸,安有魏克其国都而不亡者?至肃侯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盖是时赵方都邯郸,以为敬侯者,悮也”。
《战国策》:苏秦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三千里,西有常山,常山,即恒山。见前。南有河、漳、河,见前《禹贡》。漳,见前《职方》。东有清河,清河,在北直广平府清河县西境,今湮。北有燕国。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摈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洹水一名安阳河,出河南林县西林虑山,至北直内黄县合于卫水。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食道,《史记》作“粮道”。《索隐》曰:“拥兵于峣关之外,又守宜阳也。”峣关,即今西安府蓝田县东南九十里之蓝田关。宜阳,见前。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今大同府西北四百馀里有古云中城。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在河南汜水县,见前。魏塞午道,郑元曰:“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鲍彪曰:“北为子,南为午,秦南道也”。赵涉河、漳、博关,博关,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三十里故博平城是也。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武关,在陜西商州,见前。齐涉勃海,海之旁出者曰勃。自山东青、济北向沧、瀛,即所涉处也。瀛,今河间府。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见前北有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见前。○苏厉为齐遗赵王书:“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沙丘,今顺德府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有沙丘台。钜鹿故城,即今平乡县。敛三百里。敛,减也。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今延安府以北。近捍关至于榆中者捍关,吕氏曰:“在晋阳以西。捍者,捍蔽之义,非关名也。”又曰:“赵之捍关,陆道之关;楚之捍关,水道之关。”榆中,即今榆林镇东北故榆溪塞,时尚属赵。千五百里。秦以三郡郡,当作“军”。攻王之上党,王氏曰:“上党远韩近赵,亦为赵之险塞,故云”。羊肠之西,潞安府壶关县东南百馀里有羊肠阪。今详见山西重险天井关。勾注之南,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二十五里。详见山西名山。非王有已。逾勾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代、胡之地,俱在常山北也。昆山之玉不出已”。昆山在塞外,或以为即昆仑。《国策》多脱误,今从《史记》。

燕,附齐、赵以为重者也;

《都邑考》:燕都蓟。蓟,即今北直顺天府附郭大兴县。一云燕都在汉故安县,即今保定府易州也。因今易州南犹有古燕国城,广袤六十里。蓟本尧后所封,《史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是也。”后燕并其地,因迁都焉。
《战国策》:苏秦曰:“燕东有朝鲜、辽东,朝鲜,今辽东塞外国。辽东,见舜营州。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见前胡、貉。叶氏曰:“燕最近翟,战国时林胡、楼烦雄于北方”。西有云中、九原,云中,见前燕守云中,九原。今榆林西北古丰州是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易水。见前《职方》并州。地方二千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二十里。详北直名山碣石。雁门关,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里。今附详名山勾注。鲍氏曰:“云中九原及雁门,本赵地,而兼言之者,与燕接壤也”。北有枣栗之利,此天府也。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代郡、上谷郡,俱见后四十郡。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其后张仪胁燕,则曰:“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有也。”盖立说不同。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东垣即今真定府。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齐,东海之表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齐南有泰山,泰山,见《禹贡》海岱。东有琅邪,琅邪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见山东名山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馀里。夫韩、魏之所以畏秦,以与秦接界也。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阳晋,在今山东曹县北。战国时属卫,为适齐之孔道。径亢父之险,亢父城,在今山东济宁州南五十里。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国子曰:“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三国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覆三国之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又劫赵、魏,疏中国,疏,离散也。封卫之东野,犹东鄙。兼魏之河内,河以北地也。绝赵之东阳,春秋时晋以太行山东为东阳,杜预曰:“魏郡、广平以北”是也,即今大名、广平、顺德府之境。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非齐之利也。韩、魏、楚、赵,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心一志以逆秦。逆,拒也。三国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楚、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史记》: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即墨,今山东平度州东有故即墨城。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即大河也。北有勃海之利。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秦也。”

楚,南服之劲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通典》:“夔州巫山县,楚置巫郡于此。”黔中,见前。东有夏州、海阳,夏州,车胤曰:“夏口城北数里有洲名夏州。”夏口,今武昌府城西之汉口也。详见湖广重险夏口。海阳,刘伯庄云:“楚并吴、越地,东至海。”海阳盖楚之东南境。南有洞庭、苍梧,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详湖广大川洞庭。苍梧,《山海经》注云“即九疑山也。”在今湖广宁远县南六十里。详见湖广名山九疑。北有陉塞、郇阳。陉塞,一作“汾陉之塞”,即陉山也。盖与韩接境,见韩南有陉山。郇阳,洵水之阳也。今陜西洵阳县即其处。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王不从亲以孤秦,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见前。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张仪说楚曰:“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今平阳、蒲州之间。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是故愿王熟计之也。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四川茂州西北。详四川名山岷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千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捍关;捍关,在湖广长阳县南七十里。或曰即四川夔州府东八里之瞿唐关也。详四川重险瞿唐。捍关惊,则从竟陵以东,竟陵,故城在今湖广景陵县西南。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谓楚之北境。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苏代约燕王,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出于汶,汶即上汶山。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汉中,见前。轻舟出于巴,巴,孔氏曰:“巴岭山也。”在今汉中府南百馀里。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五渚,刘氏曰:“在宛、邓间汉水上。”胡氏以为西汉水,道出今四川之嘉陵江,似悮。寡人积甲宛,今南阳府治,见前。东下随,即随州,见前。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淮南子》:“楚地南卷沅、湘,沅水,出贵州镇远府境,至湖广常德府东境注洞庭湖。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海阳山,至湖广长沙府北境入洞庭湖。俱详湖广大川。北绕颍、泗、颍,见《职方》荆州。泗,见《职方》青州。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郯,见郯国。淮,见《禹贡》徐州。颍、汝以为洫,汝水,出河南鲁山县大孟山,至江南颍州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江、汉以为池,江、汉,见《职方》荆州。垣之以邓林,邓林,林氏曰:“邓州西多山林,故名”。绵之以方城,方城山,在河南裕州东北四十里。山高寻云,谿肆无景。”

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

《战国策》: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次灭楚,次灭燕,并灭代,赵灭后,群臣奉公子嘉为代王。代,今大同蔚州地。乃灭齐。

《史记•六国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林氏曰:“六国之所以灭者,以不知天下之势也。六国之势莫利于从,而卒败于衡者,祸在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秦知天下之势,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并天下。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唐宪宗欲平藩镇,李绛以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为先江南而后河东,良有以也。”

于是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内史,今陜西西安府、凤翔府。秦都咸阳,此其畿内也。

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郡治洛阳,周故都也。

河东,今山西平阳府。治安邑,故魏都也。

上党,今潞安府及辽、泽、沁等州。魏收曰:“上党郡,秦治壶关,汉治长子。”壶关,今潞安府治长治县是。长子,今潞安属县。

太原,今太原府、汾州府。郡治晋阳,赵故都也。

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

雁门,今太原府代州以北、大同府之应州、浑源州、朔州皆是其地。

云中,今陜西榆林镇东北四百馀里废胜州一带,是其地。

九原,今榆林西北七百馀里废丰州一带,是其地。

上郡,今延安府及榆林镇。

北地,今庆阳府、平凉府及宁夏镇是其地。郡治义渠,庆阳之宁州也。

陇西,今临洮府、巩昌府。郡治狄道,今临洮府附郭县。

颍川,今开封府之禹州、陈州及汝宁府,以至汝州之境。郡治阳翟,故韩都也。

南阳,今南阳府及湖广之襄阳府。郡治宛,即今南阳府治南阳县。

砀郡,今河南归德府及山东济宁、东平二州,又江南砀山县至凤阳府之亳州皆是其境。郡治砀,即砀山县。

邯郸,今北直广平府及河南之彰德府。郡治邯郸,故赵都也。

上谷,今保定府、河间府及顺天府之南境、西境,又延庆、保安二州至宣府镇境内皆是。

钜鹿,今顺德府及真定府。郡治钜鹿,今顺德府平乡县也。

渔阳,今顺天府东至蓟州一带。

右北平,今永平府至蓟州,又北至废大宁卫之西南境。

辽西,今永平府以北至废大宁卫,又东至辽东之广宁等卫境。

辽东,今辽东、定辽等卫境。

东郡,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济南府之长清县以西,是其境。郡治濮阳,故卫都也。

齐郡,今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及济南府之境。郡治临淄,故齐都也。

薛郡,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海州一带,是其境。

琅邪,今兖州府东境沂州、青州府南境莒州、莱州府南境胶州一带皆是其境。

泗水,今南直徐州、凤阳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郡治沛,今徐州沛县也。

汉中,今陜西汉中府及湖广郧阳府。

巴郡,今四川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及泸州境皆是。郡治巴,即故巴国也。

蜀郡,今成都府、龙安府潼川州、雅州、邛州及保宁府剑州以西皆是。即故蜀国也。

九江,今南直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等府及滁、和二州,江西境内州郡皆是其地。郡治寿春,因楚都也。

鄣郡,今江宁、太平、宁国、徽州、池州诸府及广德州,又浙江之湖州、严州府境皆是其地。郡治鄣,今湖州府长兴县西南有故鄣城。

会稽,今苏州、常州、镇江、松江诸府,及浙江境内州郡皆是。郡治吴,今苏州府附郭吴县是也。

南郡,今湖广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又施州卫,亦是其地。郡治郢,故楚都也。

长沙,今长沙、岳州、衡州、永州、宝庆诸府,又郴州至广东之连州皆是。郡治湘,今长沙府附郭长沙县也。

黔中,今辰州府、常德府至岳州府之澧州,又永顺、保靖诸卫皆是其地。杜佑曰:“今黔中宁夷郡亦是其地。”宋白曰:“隋、唐之黔州,非秦、汉之黔中也。自后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以其地立奉州,寻改黔州,隋因之,亦曰黔安郡。唐亦曰黔中郡。说者遂以唐黔州及夷、费、思、播皆为古黔中地,不知涪陵之黔州与古黔中隔越峻岭,以山川言之,炳然自分。”唐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县。夷、费、思、播四州,俱见唐十道州郡。

又平百越,置四郡。

闽中,今福建州郡。郡治候官,今福州府附郭县。

南海,今广东广州、肇庆、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平乐府东境及梧州府东南境皆是其地。郡治番禺,今广州府附郭县。

桂林,今广西境内州郡。

象郡,今广东雷州、廉州、高州诸府及广西梧州府之南境,以至安南州郡皆是。

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北向户,谓南裔之地。汉曰南郡,即北向户也。阴山,在今榆林塞外。

吕氏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释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方百里,郡方五十里。”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秦纪》‘惠文十一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秦纪》:“孝公十二年,聚小都乡邑为三十一县,置令丞。”此废乡邑为郡县之始。及魏纳上郡之后十馀年,《秦纪》始书‘置汉中郡’。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欤?”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新城在今河南府南,见前。郡之所治,必居形胜控扼之地,郡者县之主,故谓之“主郡”。又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即汉所谓三河也。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三河。《史记•货殖传》曰:“昔唐人都河东,言唐以该虞、夏也。殷人都河内,谓朝歌也。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孙氏曰:“郡县之制,尽刬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匹夫亡秦,五胡覆晋,盗贼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掌。”

始皇既没,山东之众,起而亡秦。

史略:初,陈胜起兵于蕲,今凤阳府宿州南四十六里废蕲县是。略地至陈,见前陈国。为楚王。于是沛公起兵于沛,见前泗水郡治。项羽起兵于吴,见前会稽郡治。而田儋、景驹等,亦各据地称王。田儋略定齐地,为齐王。秦嘉起兵于郯,奉景驹为楚王。郯,见前郯国。《史记》有郯郡,盖楚、汉间所置。既而项羽破章邯军于钜鹿,见上钜鹿郡。秦军皆降。沛公引兵,自南阳见上南阳郡。入武关,见前。绕峣关,在陜西蓝田县东南九十六里。,逾篑山,在蓝田县东南二十五里。破秦军于蓝田,即今县。至霸上,今西安府城东二十里霸水上。子婴降,遂入咸阳。见前。既而项羽亦引兵至河南,入函谷关见,前关阪。屠咸阳而东。

项羽还自咸阳,分王诸将:楚分为四,

史略: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都彭城;彭城,今南直徐州。吴芮为衡山王,都邾;邾,今黄州府附郭黄冈县。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六,见前六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今荆州府附郭县。

赵分为二,

史略: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今顺德府治邢台县是。赵王歇徙王代,为代王。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齐分为三,

史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故齐都也。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博阳,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废卢县是,盖在博关之南也。博关,见前苏秦说赵。刘氏曰:“博阳当作博陵,今山东博平县西北故城是。”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故城在山东平度州东,见前。

燕分为二,

史略: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都也。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见前无终国。

魏分为二,

史略:徙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见前。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见前。

韩分为二,

史略: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因故都也。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见前。

秦分为三,并汉中为四。

史略: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即犬丘,见周都。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见前秦都。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今延安府西北百里废金明城是。
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府附郭县。
司马迁曰:“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五诸侯,齐、赵、韩、魏、燕也。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