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三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封域 山川险要 下一卷▶

云南一

编辑

《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间西南夷滇王降,以其国置益州郡,属益州部。后汉增置永昌郡,亦属益州部。三国时为蜀汉地,又分益州置交州。后主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又增置兴古、云南二郡。以南中阔远,置庲降督于建宁总摄之,遥领交州刺史。今曲靖府废味县是其治也。晋泰始七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复省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大安二年复置宁州。自是郡县增置益多。咸康四年分置安州,《晋春秋》:“太宁以后宁州没于李蜀。咸康四年蜀李寿篡立,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嶲置安州,既又分兴古、永昌、朱提、云南、越嶲、河阳六郡置汉州。明年宁州复为晋有。”《晋、宋志》皆云是年置安州,盖即李寿所置而晋因之,故云。八年仍并入宁州。《晋志》:“是年以越嶲郡还属益州。”宋、齐因之。梁大同中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没于群蛮。隋开皇十七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唐武德四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后因之。天宝元年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梗,无户口。自开元之季南诏渐强,《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也。其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曰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漾备、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一。蒙舍最在南,谓之南诏。是时皮逻阁寝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洱河蛮之功,乃册为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天宝以后大为边患。”《南诏记》:“六诏者,一曰蒙舍诏,今蒙化府是;二曰浪穹诏,今浪穹县是;后移今剑川州,改浪剑诏;三曰邓睑诏,今邓川州是,亦作‘邆赕诏’;四曰施浪诏,今浪穹县蒙次和山之地是,亦作‘浪施诏’;五曰摩些诏,今丽江府是,亦作‘越析诏’;六曰蒙嶲诏,今四川建昌卫是。蒙舍最南,谓之南诏。五诏皆为所并。”《滇记》云“滇西六诏之外又有时旁诏、矣川罗识诏,谓之八诏。此外不称诏者,北有浪稽蛮、罗哥谷蛮,东有些狄蛮、乌皮蛮,南有离东蛮、锅锉蛮,西有摩些蛮,与南诏越析相姻娅,皆哀牢杂种九十九部之后也。诸蛮吞并而为八,又并而为六”云。天宝九载遂有云南之地,僭国号曰大蒙。《白虎通》:“战国时楚庄𫏋据滇,号为庄氏。”汉元狩间庄氏后有尝羌者与白厓王争衡。武帝乃立白人仁果为滇王,而𫏋嗣绝。仁果传十五代为龙祐那当。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南征,师次白厓,立为酋长,赐姓张氏,遂世据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历十七传当唐贞观世,张乐进求以蒙舍酋细农罗强,遂逊位焉。蒙氏者,乌蛮别种也。永徽四年细农罗遣使入朝。上元元年子罗炎晟立。太极元年子晟罗皮立,唐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子皮罗阁立,以破洱河蛮功,乃赂剑南节度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请于朝,许之。赐姓名蒙归义,册为云南王。自是益强。天宝八载子阁罗凤立,始叛唐,取夷州三十二,进陷嶲州,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其地东至铜柱、铁桥、蟠桃、王榆,东南至交趾,南至骠国木落山,西至大食,西北至吐蕃,北至神川,东北至黔、巫,回环万里,西南夷中称为最强。贞元十年改国号曰南诏,阁罗凤之子曰凤迦异,未立而死,子异牟寻以大历十四年立,贞元四年吐蕃册为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载记》“异牟寻初立,尝改国号大理”云。大中十三年改称大礼。异牟寻之子曰寻阁劝。寻阁劝之子曰劝龙晟、劝利晟相继立。劝利晟之子曰晟丰祐,太和三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丰祐死,子祐隆立,僭称帝,国号大礼。死,子隆舜立。隆舜为其臣杨登所弑,子舜化真立。《唐书》:“乾符四年大礼酋龙卒,子法立,国号鹤柘,亦号大封人。”龙即祐隆也,一作“世隆”,一作“佑龙”。法即隆舜也。又南诏自寻阁劝以后,其君皆称骠信,犹中国称帝云。光化四年国乱,改称大长和。蒙氏自细农罗传至舜化真,凡十四世,二百四十七年。其臣郑买嗣夺化真位而灭其国,改国号大长和。卒,子旻嗣。旻卒,子龙亶嗣,为其臣杨干贞所弑。郑氏传三世,二十八年而国灭。后唐天成三年国号大天兴,明年称大义宁,杨干贞杀郑隆亶而推其党赵善政立之,国号大天兴。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年。而段氏臣高升太以东方兵讨灭之,立廉义子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五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昇太为主,而段中绝。”自熙宁八年以后段氏衰,元祐元年高氏代立,号大中国。元符二年段氏复兴,号后理国。高升太既代段氏,将卒,嘱其子太明求段氏后正谅立之,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淳祐十二年为蒙古宪宗蒙哥二年。蒙古忽必烈灭大理。自正谅至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前后凡二十二传,历三百五十年。段氏虽灭,元人复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以段氏子孙世守其职。元至元十三年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元亡,其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段明分据其地。洪武十五年讨平之,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一总管,与元氏共为存亡。始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今领府共二十二,内羁縻者十一;州共四十一,内羁縻者亦十一;县三十,内羁縻者二;又羁縻宣慰司六,宣抚司四,安抚司二,长官司共二十四,总为里六百二十有四,夏秋二税大约十四万五百八十九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则参列其中。今仍为云南布政使司。

云南府,属州四,县九。
昆明县,附郭。富民县,宜良县,罗次县,今属安宁州。
晋宁州,属县二。
归化县,呈贡县。
安宁州,属县一。
禄丰县。
昆阳州,属县二。
三泊县,易门县。
嵩明州。
曲靖军民府,属州四,县二。
南宁县,附郭。亦佐县。
霑益州,
陆梁州,
马龙州,
罗平州。
寻甸府,今为州。
临安府,属州五,县五,长官司九。
建水州,附郭。
石屏州,
阿迷州,
宁州,
通海县,河西县,嶍峨县,蒙自县,新平县。
新化州,
纳楼茶甸,已下皆长官司。教化三部,王弄山,亏容甸,溪处甸,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安南。
澂江府,属州二,县三。
河阳县,附郭。江川县,阳宗县。
新兴州,
路南州。
广西府,属州三。
师宗州,
弥勒州,
维摩州。
广南府,属州一。
富州。
元江军民府,属长官司一。
因远罗必甸,附郭。
直隶者乐甸长官司。
楚雄府,属州二,县五。
楚雄县,附郭。广通县,定远县,定边县,崿嘉县。
南安州,
镇南州。
姚安军民府,属州一,县一。
姚州,附郭。
大姚县。
武定军民府,属州二,县一。
和曲州,附郭。
元谋县。
禄劝州。
景东府,
镇沅府,属长官司一。
禄谷寨。
大理府,属州四,县三,长官司一。
太和县,附郭。
赵州,属县一。
云南县。
邓川州,属县一。
浪穹县。
宾川州,
云龙州。
十二关。
洱海卫,附见。
大罗卫,附见。
鹤庆军民府,属州二。
剑川州,
顺州。
丽江军民府属州四
通安州,附郭。
宝山州,
兰州,
巨津州。
永宁府,属长官司四。
剌次和,革甸,香罗甸,瓦鲁之。
直隶北胜州。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附见。
蒗蕖州。
永昌军民府,属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
保山县,附郭。永平县,
腾越州,
潞江安抚司,
凤溪,施甸。
腾冲卫,附见。
蒙化府
顺宁府,属州一。
云州。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附大古喇宣慰使司。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南甸宣抚司,
干崖宣抚司,
陇川宣抚司,
孟定府,
耿马安抚司,
孟艮府,
威远州,
湾甸州,
镇康州。
孟密宣抚司,
蛮莫安抚司,
钮兀长官司,
芒市长官司,
孟琏长官司,
茶山长官司,
麻里长官司。

东接黔、蜀,

云南与贵州、四川接壤,今行旅所经,有东西两路,而皆以曲靖为孔道。从辰、沅经贵州,出威清、平坝、普定、安南、越普安州入云南界,遵平夷而达曲靖者,此东路也。从巴、夔经泸州,出永宁、赤水、毕节、乌撒,逾七星关入云南界,遵霑益而达曲靖者,此西路也。志云:云南之门户有四:曰古路,曰西路,曰东路,曰间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崖者,古路也。秦常頞音案。略通五尺道,至蜀诸葛武侯始大辟之,谓之南道。亦曰石门道。《唐书•韦皋传》:“石门者,隋史万岁南征所开也。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今见四川叙州府。道遂闭。至是蛮径北谷近吐蕃,皋复治之,繇黎州出邛部直云南,置青溪关,见四川重险。始遣幕府崔佐时复从此通南诏。”又蜀王建时繇此击云南,俘斩数万。自宋以后,此道闭塞。西路亦曰姚嶲路,唐天宝中出师繇之,元季始置邮传于此。东路则肇自庄硚,而立驿则自明初始。若繇重庆、綦江七驿至遵义,又六驿至贵州,所谓间道也。诸葛武侯遣李恢、关索分道南征,又马忠抚定牂牁,皆繇此。此四路者,主黔、蜀而言也。若从广西而入云南,又有二道,皆会于宜良。万历三十二年普淜驿丞李仲登请开广西路以便云南。其略曰:“云南富州与广西宾州接界,仅隔一江。欲开水路,则从宜良、路南、弥勒、维摩至水下江,泛舟过富州,计程不过六日。往时有在城驿、回部驿、维摩驿、阿母驿,今皆荒废。欲开陆路,则从宜良、师宗、块卜、古彰、阳达,计程八日。至泗城州、田州,通计二十日。中间平川坦道,接三岔江。入京师不过七十四站。水陆通渠,较近二十馀站。中惟普鲜、鹅埂、马蚌、古彰、夜得、板羊、阿拜等村设驿四站。土壤饶沃,道路易通。”不果。从安南而入云南,亦有二道,皆会于蒙自。永乐中平安南,分军出云南蒙自是也。罗氏曰:“蒙自县经莲花滩入交州石陇关,循洮江右岸者,此大道也。自蒙自县河阳隘入交州,循洮江左岸者,皆山险崎岖,此间道也。”今详广西安南。其馀蹊径岐途,不可更仆数矣。杨氏曰:“昔诸葛武侯入南中,分军一出牂牁,今四川遵义府而西南,皆牂牁道。一向益州,今曲靖、云南皆古益州郡也。而躬率步骑渡泸入越嶲。四川建昌行都司入姚安府境是也。隋史万岁平南蛮,自越嶲、马湖、青蛉、弄栋而入,即其道矣。自是有事南中者,未尝不师武侯之成法也。”唐天宝九载鲜于仲通伐南诏,统大军出南溪路,今四川叙州府。分遣越嶲军出会同路,见建昌行都司。安南军出步头路。步头,今临安府。十三载李宓伐云南,亦分二道。宓自蜀入,宓时为剑南留后侍御史。广南节度使何履光督军自海道入,又贞元五年异牟寻谋归,分遣信使繇西川、黔中、安南三辈俱达于成都。安南路即所谓海道也。宋宝祐初蒙古攻大理,次忒列。在吐蕃境内。分军一从西道入,曰晏当路,在今丽江府徼外。一从东道入,路由白蛮,即今姚安。或以为曲靖路,悮也。忽必烈将劲骑从中道入。从越嶲渡金沙江至北胜州,此中道也。元至顺初遣撒里帖木儿击云南叛者时,云南诸王秃坚等为变。亦分军一自四川进,一繇八番进。今贵州也。又至正二十四年明玉珍攻云南,分兵三路:一繇界首入,在叙州府。一繇建昌入,一繇八番入。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等帅师讨云南,分军出四川永宁趋乌撒,而大兵自辰、沅出贵州向曲靖。此从来攻取之大势也。

南控交趾,

自广南、广西、临安、元江以及车里、老挝二宣慰司之南,皆安南国地。

西拥诸甸,

自永昌以西皆蛮甸环立,为边徼外藩。

北距吐蕃。

永宁、丽江皆与吐蕃接界,今西番诸蛮是也。明初既平云南,裂吐蕃二十三支分属沿边郡邑,辖以土官,于是控制在我,侵叛绝少,盖得御番之上策矣。

其名山则有点苍山,

点苍山,在大理府城西五里。高千馀仞,盘亘百馀里,一云高六十里,盘亘三百里。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襟榆江,碧澜万顷;背环漾水,连络为带。亦曰灵鹫山。有十九峰环列内向,如弛弓然。山椒悬瀑,注为十八溪。翠峦条分,青嶂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后汉书・志》:“山似扶风太乙之状,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结。险崖积雪,经夏不消,亦名雪山。”《名山志》:“自山南而北,一曰斜阳峰,溪曰南阳溪;二曰马耳峰,溪曰葶溟溪;三曰佛顶峰,溪曰莫残溪;四曰圣应峰,在城南十里。溪曰青碧溪;五曰马龙峰,溪曰龙溪;六曰玉局峰,城南五里。溪曰绿玉溪;七曰龙泉峰,溪曰巾溪;八曰中峰,溪曰桃溪;九曰观音峰,溪曰梅溪;十曰应乐峰,在城西北。溪曰隐溪;十一曰雪人峰,溪曰双鸳溪;十二曰兰峰,溪曰白石溪;十三曰三阳峰,去城北十三里。溪曰灵泉溪;十四曰鹤云峰,在城北二十里。溪曰锦溪;十五曰白云峰,城北二十六里。溪曰芒涌溪;十六曰莲花峰,溪曰阳溪;十七曰五台峰,溪曰万花溪;十八曰苍琅峰,溪曰霞移溪;十九曰云弄峰,下与洱海相接。环海之外,复有诸山,曰青巅,曰鸡岩,曰玉几,曰罗筌,曰曩葱,曰龟,曰蛇,若拱若揖,其间石窟岩峦,不可殚述。”又玉局峰一名占文峰,峰顶之南有冯河,周回万步,叠崿承流,水色莹澈。又西南为青碧溪,溪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缘山麓北行二里至祭天台,诸葛武侯画卦石在焉。山中林阻谷奥,而无猛虎毒蛇,冬夏气候调适,暑止于温,寒止于凉。诸泉流注为十八川,川流所经,沃壤百里。溉灌之利,不俟锄疏,舂碓用泉,不劳人力,东注洱河,河山辉映。盖与临安之西湖,洪州之西山,嘉州之峨嵋,齐安之临皋,滁之琅邪,同一巨丽矣。唐时蒙氏窃据,封为中岳。天宝九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进薄白崖,渐逼江口,谓漾备江也。分军欲自点苍山西腹背攻太和城,为蛮所败。贞元十年西川帅韦皋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云南王异牟寻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是也。宋宝祐初蒙古攻大理,登点苍山,下临城中。城中危惧,寻弃城走。明初蓝玉等攻大理,大理城西倚点苍,东临洱海以为固,玉等遣奇兵绕出点苍山后,攀木援崖而上,立旗帜,敌遂惊溃。李梦阳曰:“点苍山色积黛,四时如一。高六十里,接连云气,滇西山川联络拱揖,此为之冠。”

高黎共山,

高黎共山,在永昌府腾越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昆仑冈,土语讹为高良公山。亦作“高黎贡山”。东临潞江,西临龙川江,左右有平川名为湾甸。今山之东南即湾甸州也。山上下东西各四十里,登之可望吐蕃雪山。草卉障翳,四时不凋。瘴气最恶。冬雪春融,夏秋炎炽。山顶有泉,东入永昌,西入腾越,故又名分水岭。。志云:泉极清冽,行者咸取饮之。蒙氏封为西岳。永乐初平缅诸蛮刁干孟叛,何福讨之,跻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正统二年麓川贼思任发叛,断潞江,守将方政击败之。别将高远追败贼于高黎共山下,乘胜深入,逼思任发于上江,遇伏战死。七年督臣王骥等奉命进讨,分军破上江贼寨,中军繇夹像石渡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进至腾冲。其山延袤数百里,当走集之道,战守要地也。一名磨盘山。《滇行记》“越怒江二十里为磨盘山,径隘菁深,屈曲仅容单骑,为西出腾越之要冲”,即此山也。又《滇附录》云:“渡怒江至八湾,度高黎共山,其高四十里。下山为橄榄坡驿。左渡龙川江,其炎瘴同怒江。过龙川至腾冲卫,地稍凉。中国之西南界尽于此矣。”

玉龙山。江云露山、蒙乐山附见。

玉龙山,在丽江军民府西北三十里。一名耸雪山,亦曰雪山。条冈百里,岿耸十峰。上插云霄,下临丽江。山岭积雪,经夏不消。壁立万仞,千里望之,若在咫尺,与蜀松州诸山相接。蒙氏封为北岳。或谓之雪岭。唐贞元中韦皋约云南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盖即雪岭外也。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四川行省兵讨之,至雪山峡,击败罗罗斯军。《滇志》:“唐贞元四年异牟寻自称日东王,僭封五岳、四渎。五岳者,东岳曰江云露松外龙山,在武定府禄劝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接四川东川府界。亦名乌蒙山,亦名云龙山,亦名绛云露山,亦曰雪山。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盘旋七十馀里。”唐贞观二十年嶲州都督刘伯英言:“松外诸蛮暂服亟叛,请击之,以通西洱河天竺之道。”从之。明年,遣梁建方发蜀十二州兵讨松外诸蛮,杀获十馀万,群蛮震骇,走保山谷。遂遣使诣西洱河,谕其酋帅相率受命,松外首领蒙羽亦请入朝是也。南岳曰蒙乐山,在景东府北九十里,西南入威远、镇康州界,西入云州界,东南入者乐甸长官司界,亘三百馀里。亦名无量山。西岳则高黎共山,北岳则玉龙山。中岳则点苍山也。东南两山,虽非险要所系,然亦境内之大山矣。

其大川则有金沙江,

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徼外,以产金沙而名。亦曰丽水。流入巨津州北境,唐时谓之神川。天宝以后吐蕃有其地,置神川都督于此。贞元五年南诏破吐蕃于神川。十年南诏复击吐蕃于神川,大破之。《载记》云:“南诏之地,北至神川是也。”东南流环丽江府境之三面,流入宝山州境。经州南而入鹤庆军民府东北境,又经顺州之南而入北胜州界,从州南而东入姚安府北境,又东历武定府北境,又东达四川之会川卫,西南而合泸水,于是金沙江亦兼泸水之名。繇会川卫而南过金沙江,即武侯五月渡泸处也。两崖峻极,俯视江流,如在井底。烟瘴拍天,冬月行人过此亦皆流汗,惟雨中及夜渡乃无虞。元李京云:“从滇池至越嶲,道经金沙江,计程一千三百里”。繇会川而东北流,经东川乌蒙府境,又东北经马湖府南为马湖江。又东流至叙州府东南而北注于大江。亦见四川大川泸水。蒙氏封为四渎之一。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度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济,其济处盖在丽江府之北。又至顺初,搠思班击云南叛者诸王秃坚等,夺金沙江,遂直趋中庆扺南平,所夺盖在武定、姚安间也。志称云南左右分画,界以大江,东北曰金沙,西北曰澜沧是矣。杨士云《议开金沙江书》云: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东经丽江府巨津、宝山二州,三面环府界;又东经鹤庆,受漾、共诸水;又东经北胜,受桑园、龙潭、程海诸水;又东经姚安府界,受青蛉、大姚、龙蛟诸水;又东经楚雄定远,受龙川诸水;又东经武定府,受元谋、西溪诸水,又受滇池、螳螂诸水;士云所引诸水,源流多不可考,武定已下,次第益复舛错。又东经东川府,西入滴虑部,受寻甸牛澜江、谷壁川、喟啮、化溪诸水;又东经乌蒙南,又东经盐井、建昌、会川、越嶲诸卫合泸水,受怀远、宁远、越溪、双桥、长河、泸沽、大渡、鱼洞、罗罗、打冲、东河、热池诸水;又东至马湖界,受泥溪、大、小汶诸水;又东至叙州府合大江。此南中西北之险,蒙氏僭称北渎者也。汉武帝开益州郡,诸葛亮平南中四郡,皆先得此险,而始通西南夷。历晋迄隋,通壅靡常,至唐蒙氏世为边患,至酋龙极矣,即晟祐隆。屡寇黎、雅,一破黔中,四盗西川,皆繇我失险,坐基南诏亡唐之祸。宋太祖鉴此,以玉斧画大度河曰:“此外非吾有。”繇弃此险,遂成郑、赵、杨、段氏三百馀年之僭。元世祖乘革囊及筏渡江进薄大理,禽段智兴以破此险,遂平西南夷。明初梁王拒命,太祖命将征讨,谕颍川侯等曰“关索岭路本非正道,正道又在西北”,盖谓此也。夫云南四大水,惟金沙江合江、汉朝宗于海,为南国纪。天造地设,本为天下用也。历代乃弃诸蛮酋,资其桀骜,虽建立城戍,斤斤自守,时或陷没。岂知天有宿度,地有山水,人有脉络,《禹贡》于州末必曰浮某水,达某水,入某水,逾某水,详叙贡道达都,著天下大势,以水为经纪也。孰谓滔滔大川,可浮可达,反舍而陆,乃北至永宁,东至镇远,不亦迂乎?诚一劳永逸,暂费永宁,缵神禹疏凿之绩,恢四海会同之风,息东西两路之肩,拊滇云百蛮之背,变彼绝险奧区,而为掌中腹里,一统无外之治,实在此矣。《滇志》:“正统间靖远伯王骥议浚金沙江,不果。嘉靖间抚臣黄衷复议濬之,为武定土酋凤朝文所梗,事遂寝。既而抚臣汪文盛亦议修举,卒中止。其后臬臣毛凤韶上议:‘云南水路,昔人谓由滇之海口浮船武定金沙达马湖仅七日,其武定府迤东水路,自云南海口至安宁、罗次、富民、只旧、你革、达古、普河、安革、法于、土色,出东川大江至阿纳木姑,共一十三站,惟土色有叠水。又迤西水路,自云南陆路至富民、武定、虚仁、环州凡五站,于金沙江巡司浮舟至骂喇母、白马口、粲喇则、五曲革、直勒则、卓剌、除鲁、圭宁、抄塔甸、沙吉、撒麻村,亦至土色大江阿纳木姑,凡一十四站,惟卓剌、沙吉有叠水。’又金沙江土司言:“弘治、正德、嘉靖间木商多自马湖伐杉木,以五板巨舰载之。中经虎跳、天生桥,虽险阻无害也。”又姜驿驿丞言:‘木商结簰筏,自本司江流六日即抵马湖。’大抵武定迤东最为捷径,迤西则水道益广,中间虽有虎跳、天生二滩,皆沙石易凿。诚于东西二道勘实,鸠工随宜利导,若果崖石险绝,人力难施,亦须设法变通,水陆兼济。至于郡邑远近,村舍稀密,堪立驿递哨堡者,皆当以次修举,所关不独一时一方之利而已。适地方多事,竟不行。隆庆初抚臣陈用宾复申前议,亦不果。天启中安酋倡乱,贵阳道阻,复议开通。臬臣庄祖诰谓:‘自金沙巡司而东,由白马口历普隆、红岩石、喇鲜至广翅塘,皆禄劝州地。其下有三滩,水溢没石,乃可放舟,涸则跻岸,缆空舟以行。又历直勒村、骂喇、土色,皆会理州地,其下有鸡心石,石如锥者三叠。江中行舟,必度水势缓急。又历踏照、头峡、喇鲜至粉壁滩,甚驶,皆东川地。又历驿马河新滩至虎跳滩、阴沟硐,皆乌蒙地。虎跳湍泻陡石,不可容舟。阴沟二山相接,水行山腹中,皆从陆过滩。易舟而下,又历大、小流滩,为蛮夷司地。又历黄郎、木铺、贵溪寨、业滩至南江口始安流。自广翅塘至南江约十日程。又至文溪、铁索江数滩,历麻柳湾、教化岩,为马湖府地。又历泄滩、莲花三滩、会溪、石角滩,至叙州府。此金沙江道里之可据者也。’”

澜沧江,样备江附见。

澜沧江出吐蕃嵯和哥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垣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亦曰博南津。《后汉书》:“永平十二年得哀牢地,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指此也。志云:澜仓江径云龙州入永昌,广仅三十馀丈。其深莫测,其流如奔,有大瘴,零雨始旭,草玄叶脱时,行旅忌之。自永昌东流入蒙化府西南界,又流经顺宁府东北,至府东南百二十里之泮山下,会于墨会江。墨会江者,即样备江也。源出西番境内可跋海。一云出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南五里之剑川湖。亦曰漾濞江,亦曰濞溪江,亦曰黑惠江。流经大理府浪穹县西,又南过府西之点苍山后会西洱海,程大昌曰:“唐樊绰以丽水为黑水,恐其狭小,不足为雍、梁二州界,惟西洱河与《汉志》叶榆泽相灌,广处可二十馀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又正趋南海,昔人谓此泽以榆叶所积得名,则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尤为证验。”大昌盖以样备水为叶榆泽也。流入赵州西南,亦曰神庄江,又南流经永昌府永平县之东境,蒙化府之西境,又南至顺宁府东北境,南流至泮山下合于澜沧江。志云:澜沧江中有物黑如雾,光如火,声如折木,破石触之则死,或曰瘴母也,《文选》谓之鬼弹,《内典》谓之禁水。惟顺宁江中有之,他所绝无。二水合流至云州南,又东南经景东府及镇沅府,西南过者乐甸官司界又达元江府西南境、车里宣慰司东北境,又东南过交趾界为富良江而入于南海。蒙氏以墨会江、澜沧江皆列于四渎。明洪武二十年诏沐英于澜沧江津要筑垒置守,以备平缅是也。李元阳《黑水考》云:“《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释经者拟议其说而卒无所据。夫黑水之源固不可穷,而入南海之水则可数也。何则?陇、蜀无入南海之水,惟滇之澜沧江、潞江二水皆繇吐蕃西北来,与雍州相连,水势并汹涌,皆入于南海,是岂所谓黑水者乎?然潞江西南流,蜿蜒缅中,内外皆夷,其于梁州之境若不相属,惟澜沧繇西北迤逦向东南,徘徊云南郡县之界,至交趾入海,今水内皆为汉人,水外则为夷缅,禹之所导,于以分别梁州界者,惟澜沧足以当之。孟津之会曰髳人,在今北胜;濮人,在今顺宁;皆在澜沧江内也。《地理志》谓‘南中山曰昆弥,水曰洛’,《山海经》‘洱水西流入于洛’,故澜沧江又名洛水,言脉络分明也。《元史》‘至元八年大理劝农官张立道使交趾,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亦一证也。夫古今郡县因革之名不可纪及,而山川之迹则不可移,不据不可移之迹而据易变之名,末矣。所以然者,论者但知陇在蜀之北,蜀在滇之东北,故以《禹贡》黑水为梁、雍二州界,又入南海为疑。不知陇、蜀、滇三方鼎立,陇则西南斜长入蜀,滇则西北斜长近陇,蜀则尖长入滇、陇之间,故雍以黑水为西界,对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为南界,对华阳而言也。惟三危之山不可考,或谓近在丽江,夫《禹贡》明言三危为雍州山,且三苗所窜,岂复在南夷之地乎?姑置之阙如可也。”今黑水见《川渎异同》。

潞江,

潞江,在永昌府潞江安抚司东北三十里。源出吐蕃雍望甸,东南流经司北,两岸陡绝,瘴疠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本名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滇记》:“诸葛武侯七擒孟获,驻兵怒江之浒,即此。”又东经永昌府南百里,复东南流经孟定、芒市界达木邦、缅甸入于南海。潞江源委,诸志皆以荒远略之。元人朱思本《图》稍悉,亦难尽据。蒙氏封为四渎之一。正统三年麓川土酋思任发作乱,遣兵断潞江,立栅以守,官军讨之不得渡,都督方政渡江击走之。四年复命沐昂等征麓川,败贼于潞江,进抵陇把,今陇川宣抚司治此。不能克而还。或曰潞江自孟定府西入于麓川江,而麓川江自陇川宣抚司西南入于金沙江,三水源异而归同也。麓川江者,即龙川江。源出腾越州徼外峨昌蛮地之七藏甸,绕越甸而东南,经高黎共山下,其渡处地名夹像石,在江之东岸,南流至南甸宣抚司东南境为孟乃河,经芒市西界入陇川司东为麓川江。川流湍迅,蛮人恃以为险。思任发之乱,方政击败之于潞江西岸,别将高远追贼度龙川江,败贼于高黎共山下。乘胜深入,与方政等逼贼于上江。上江,贼重地也。远力惫无援,败没。政亦西度龙川追贼,遇伏战死。继而枢臣王骥督大兵进讨,遣总兵刘聚自下江夹像石径进攻上江贼砦,破之。于是骥引大军繇夹像石度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腾冲,繇南甸𢭏贼巢,平之。上江、下江者,土人以江近麓川城为上江,而近腾越为下江也。繇陇川而南接芒市西界,西南流入金沙江。金沙江,即大盈江也,亦名大车江。源出腾越州西徼吐蕃界,流入州境,南流经南甸及干崖宣抚之西境,有槟榔江亦出吐蕃界,东南流合焉。朱思本曰:“大车江、槟榔江二水合流始名大盈江也。”大盈江又东南流,绕芒市西南界,陇川西北界,又南而麓川江西南流合焉。并流经孟养宣抚司东境,谓之金沙江。江合众流,水势益盛,浩瀚汹涌,南流入缅甸界,阔五里馀,经江头、大公、蒲甘诸城而入于南海,盖云南西南境之巨津,又与东北之金沙江异流而同名也。龙川、麓川、大盈、金沙诸川,志皆错杂不可考,今略为定正。

滇池,

滇池,在云南府城南。一名昆明池,亦曰滇南泽。战国时楚将庄硚灭夜郎,至滇池以兵威略定其地,又使部将小卜引兵收滇西诸蛮是也。汉元封中欲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于长安西南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征南中,至滇池。常璩《南中志》:“滇池县有泽水,周回二百馀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长老相传池有神马,交则生骏驹,俗称之曰滇驹,日行五百里。”《南行录》:“滇池亦名积波池,周广五百里,盘龙江、黄龙溪诸水之所汇也,称南中巨浸焉。池中有大、小卧纳二岛。水之下委为螳螂川,萦回安宁州治,过富民县而北达武定府东北界注于金沙江。今城西南八十里为海口大河,即滇池导流处也。”《滇记》云:“郡城,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护,商山北来,而环列于前,中开一大都会。滇池受邵甸、牧羊山诸泉及黑白龙潭、海源洞诸水汇为巨浸,延袤三百馀里,军民田庐,环列其旁,而泄于稍西一小河,又折而北,不见其去,故又名滇海。”《元史》:“至元中张立道为云南劝农使,以昆明池夏潦必冒城郭,乃求泉源所出,泄其下流,得良田万馀顷。”明初傅友德、沐英驻守云南,皆事屯田。而滇池之水皆首为灌溉之利。

西洱河。

西洱河,在大理府城东。源出邓川州浪穹县北二十里罢谷山,汇山溪诸流,又合点苍山十八川而为巨浸,下流合于样备江,即古叶榆泽也。相传黑水伏流,别派自西北来会于太和县东而为洱河,《后汉志》注谓之冯河,亦曰叶榆河。《水经注》:“诸葛平南中,战于榆水之南。”是也。亦曰珥水,以形如月抱珥也。一云如月生五日,亦曰洱海,亦曰西洱海,杜佑谓之昆弥川。汉武帝像其形,凿以习水战,非滇池也。古有昆弥国,亦以此名。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至南中,过诸葛亮纪功碑,度西洱河,入渠滥川,见昆阳州。行千馀里,破其三十馀部。唐武德四年嶲州都督韦仁寿检校南宁,将兵五百,循西洱河,开地数千里,置七州十五县。贞观二十二年,梁建方讨松外蛮,破走之,于是遣使诣西洱河谕其酋帅归附者七十馀城。复遣奇兵自嶲州道千五百里,掩至西洱河,蛮帅杨盛骇惧请降。其西洱河蛮酋杨栋,东洱河蛮酋杨敛等俱请入朝。或曰即一洱河,而蛮分东西为界也。《新唐书》:“繇郎州走三千里达西洱河。”天宝九载鲜于仲通伐南诏,十一载李宓又伐之,皆败于西洱河。河形如人耳,周三百馀里,中有三岛、四洲、九曲之胜。三岛者,一曰金梭,一曰赤文,一曰玉几。金梭岛亦名罗签岛,洱河东北岸有青巅山,岛在其南。玉几岛亦名浓禾岛。以形如几案,故名。亦曰玉案,在洱河东岸。赤文岛亦名赤崖岛。四洲者,一曰青沙鼻,一曰大贯淜,一曰鸳鸯,一曰马帘。九曲者,一曰莲花,一曰大鹳,一曰幡矶,一曰凤翼,一曰萝莳,一曰牛角,一曰波岝,一曰高嵓,一曰鹤翥也,皆可田可庐,而大鹳洲随水浮沉,冬夏不改。河绕城而西南流,会于样备江,波涛千顷,澄泓一色,因谓之西洱海。志云:洱河绕城西南,繇石穴中出。石穴即天桥,东岸有分水崖,俨如斧划。渔人谓自岸下分水为两,南河北海,咸淡不类,河鱼不入海,海鱼不入河。元郭松年《行记》曰:“洱水涉历三郡,渟蓄紫城,东北自河首,南尽河尾,汪洋浩荡,波涛于两关,周回百有馀里。”今西洱河袤百里,广三十里,盖汇群流而成。苏轼曰:“南诏有西洱河,即牂牁江。”悮矣。

其重险则有石门。龙首、龙尾二关附见。

石门,在丽江府巨津州西百里,今在大理府北七十里,当点苍山之背。遵洱河而上,其山两壁墙立,有若门然,即唐时石门南道也。从会川渡金沙江西南行,繇此入南诏之羊苴咩城,诸葛武侯繇此征南中,史万岁繇此击叛爨,韦仁寿、梁建方亦繇此平西洱诸蛮,韦皋复繇此通南诏。《滇记》:“天宝中鲜于仲通讨南诏,下兵南溪,石门道遂闭。韦皋通云南,以蛮经北谷近吐蕃,乃复治石门道,繇黎州出邛部,直达云南,谓之南道。”今详见四川重险清溪关。其地亦名天威径,以武侯七擒孟获而名。今石门南有上关城,在府北七十里,周四里,四门。一名龙首关。当西洱河之首,亦曰河首关。又府南三十里有下关城,周二里,三门。关南有桥,桥南有壁。一名龙尾关。当洱河之下流,亦曰河尾关。自河尾顺流而下约里许,有石门,巨石横眉,号石马桥,为群波争道之地,悬流奔注,云涛雪浪,声闻数里。郭松年《行记》:“自赵州舟行三十里有河尾桥,架木为梁,长十五丈馀。穹形饮水,睨而视之,如虹霓然。桥西则为龙尾关,北入府城之路,南诏皮罗阁所筑,最险固,高壁危构,岿然尚存。稍西南则为石马桥,亦曰天桥。”何锺《记》云:“取道龙关,南循洱河,往观天桥及石门关。出石关如行成皋之虎牢。沓嶂巉岩,可百馀武,名一线天,为洱水故道,险厄之地也。”是龙尾关南又有石门矣。五代晋天福二年,段思平自石城见曲靖府。起兵,鼓行而西,至河尾遂入关,灭杨干贞而代有其地。明初蓝玉等攻大理,其酋长扼下关以守。玉等至品甸,即云南县。遣别将繇洱水东趋上关,为犄角势。自率众抵下关,造攻具,夜半潜遣一军繇石门间道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缘崖而上,立旗帜,昧爽大军抵下关,望之踊跃讙噪,敌众惊乱。沐英率军策马渡河,斩关而入。山上军望见亦下攻之。敌大溃,拔大理城。既而分军出上关,取鹤庆,略丽江,又出石门关此石门谓巨津州西百里之石门。下金齿。是下关亦可兼石门之称也。《滇略》云:“龙尾关有伏波庙,世传诸葛武侯驻兵濞水上,一军皆喑,因祷伏波之神得愈。关东又有战士冢,唐天宝中李宓丧师处也。又天桥,在府西南三十五里,两山辐辏,中空丈馀,水从空中出,两岸石各上特出丈许,其微不相及处,有巨石覆掩,非人力可致。过石桥,攀鸟道数十武,为达样备孔道,此石桥东崖也。循岸南行里许,有地名不落梅。乃洱水出桥外石崖,悬泻数十尺,冲激乱石,溅沫上起如梅花。此下关外之极胜也。自上关以外出石门而北者,皆谓之天威径。唐顾云诗“云南八国万部落,皆从此路来朝天”,盖石门之系于云南非浅鲜矣。
云南古为荒服,自汉以来,乍臣乍叛。盖疆域辽阔,部落环伺,崇山巨川,足以为保据之资,故时恬则牛驯蚁聚,有事则狼跳虎啖,势固然也。西南一隅,反复最多,麓川抗戾于前,缅甸恣睢于后,蚕食邻封,志欲渐广。尾大之祸,识者早见其端矣。说者曰:云南山川形势,东以曲靖为关,以霑益为蔽;南以元江为关,以车里为蔽;西以永昌为关,以麓川为蔽;北以鹤庆为关,以丽江为蔽。故曰云南要害之处有三:东南八百、老挝、交趾诸夷以元江、临江为锁钥,西南缅甸诸蛮,以腾越、永昌、顺宁为咽喉,西北吐蕃以丽江、永宁、北胜为扼塞。识此三要,足以筹云南矣。虽然,云南者南临交、广,晋太康初陶璜为交州牧,言宁州诸夷接据上流,水陆并通是也;北肘川、蜀,诸葛武侯欲专意中原,虑群蛮乘其后,乃先南讨;蒙氏据有云南,屡为唐剑南之祸是也。 《元史》言:“云南之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之丽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乃跼蹐一隅,自保不暇,梁王、段氏,不为千古之羞哉?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