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七十三 四川八 龙安府 马湖府镇雄等各羁縻府司卫所附 下一卷▶

四川八

编辑

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二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周秦时为氐、羌地。汉属广汉郡,武帝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北部都尉治焉。后汉安帝改为广汉属国,仍领阴平、甸氐、刚氐三道。三国汉属阴平郡,晋志云:“泰始中置。”今详见州域形势。晋以后因之。南渡后分置南、北二阴平郡。宋、齐时梁、益二州皆有南、北二阴平郡,地届梁、益间,往往交属焉。梁普通间没于氐。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西魏得之,置江油郡,治江油县。兼置龙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平武郡,义宁初改曰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唐曰龙门州,武德初仍曰西龙门州,贞观初始去西字。天宝初曰江油郡,至德二载改应灵郡,乾元初复为龙州。宋初因之,亦曰江油郡。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初复曰龙州。元因之,属广元路。志云:元升龙州为元帅府,寻改为宣慰司。今正史皆不载。明洪武七年仍为龙州,二十三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寻复故。宣德七年又改为宣抚司,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升为龙安府。领县三。今仍旧。
府控扼氐、羌,山川重阻,峭壁云栈,连属百里,真四塞之地也。说者谓松潘介在生番,粮援之道恃龙安以无恐。龙安者,南重成都之防,北壮松潘之势,故改建郡县,不可缓也。自魏邓艾伐蜀,而阴平遂为取蜀之捷径。艾之伐蜀也,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而蜀人胆丧矣。后唐长兴二年石敬瑭等攻两川,前军克剑门,西川帅孟知祥急遣军争剑门,而命别将李筠将兵趋龙州,守要害,盖剑门拒守,又恐奇兵自阴平故道而入也。既而官军果分道趣文州,将袭龙州,为西川兵所败。明洪武四年伐蜀,傅友德亦自阶、文而进克青川果阳,下油江,遂趋绵州。《修造记》:“龙安路通秦、阶,严稽出入,直与剑阁为比。”盖自蜀入秦之道,东则剑阁,西则阴平。剑阁之防显而易知,阴平之道僻而易忽。故出奇制胜者,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

平武县,附郭。汉广汉郡刚氐道地,蜀汉析置广武县,属阴平郡。晋太康初改曰平广县,寻又改为平武县,仍属阴平郡。宋元嘉二十七年以故氐王杨文德为辅国将军,使引兵自汉中西入,摇动汧、陇,遂取魏阴平、平武是也。齐、梁仍曰平武县,西魏改置江油县,并置江油郡治焉。寻又为龙州治。隋以后因之。宋端平三年兵乱,宝祐六年徙州治今县东之雍村坝,县亦徙治焉。元以江油县省入龙州,又徙州治武都镇。明洪武中又徙州治乐平镇,即今治也。嘉靖四十二年土司薛兆干作乱,事平,改为府。万历十九年始置今县为附郭。编户二里。

龙州城,在今府东。祝穆曰“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去江油东北三里”,盖即隋、唐州城也。宋宝祐以后州益迁而东。其故城皆土筑,旋圮。明洪武七年土官知州薛文胜创设州城于青川所。二十三年知州薛继贤奏移今治,周以木栅。宣德五年知州薛忠义奏筑砖城,嘉靖十三年宣抚薛俊卿又复营筑,四十五年改为府城。今城周五里有奇。
平武城,府西三十里。《隋志》:“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以平武为国都。西魏复为县,而别置江油县,龙州治焉。隋亦曰平武县,仍属龙州。”唐贞观八年省入江油。近志:西魏废帝二年定蜀置龙安县,寻改曰平武。似悮。
方维城,府东北百二十里。西魏置秦兴县,为建兴郡治。隋废郡,改县曰方维,属龙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沙州。贞观初州废,又省县为方维镇,属景谷县。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扶、文,掠方维、白坝,即此。白坝,见昭化县。
德阳城,府东二百里。本汉梓潼县地,后汉改置德阳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盖与剑门相近也。建安十九年先主军涪,张飞自江州而上,定巴西、德阳;邓艾从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至江油出剑阁西百里;皆谓此。晋徙德阳而南,因谓此为汉德阳。
阴平城,府东百五十里。东南至剑州百六十里。宋白曰:“文州为古阴平,魏、晋之阴平郡及阴平县治也。”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晋人悉流移于蜀、汉,其氐、羌并属杨茂搜,于是有南阴平郡,属益州。宋永初以后晋人流寓于蜀者,于益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寓于汉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剑州之阴平,即宋所置北阴平郡也。宋文帝元嘉九年益州流民许穆之诈称“司马飞龙”,招合蜀人攻杀巴兴令,逐阴平太守,刺史刘道济遣军击斩之。或以为此汉州苌杨之南阴平。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自阴平入魏晋寿,招诱氐、羌,绝魏运路。十五年将军王光昭与魏战于阴平败还,即此阴平也。又大宝末萧纪将杨干运攻叛氐杨法琛,拔剑阁,进据南阴平,对古阴平而言,因谓此为南阴平耳。《隋志》:“宋置北阴平郡,治阴平县。后魏置龙州于此。西魏改郡曰阴平,而徙龙州治江油。后周尝改郡曰静龙郡,隋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端平以后兵乱县废。旧志:阴平城南去梓潼县六十里。似悮。
药丛山,府南十里。多产药材,因名。或讹为落丛山,俗名乐从山。又马头山,在府西南五里,以形似名。○火风山,在府北十里。山势峭险。其麓即箭楼山,拥抱府城。一名旗山。又崆峒山,在府西北十里。山谷深险,直接蕃界,似平凉之崆峒。又化豹山,在府东北十五里。山势高耸,林木丰茂,限隔蕃塞。
九龙山,府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距铁蛇关,抵蕃地,一山九岭,叠耸如龙。又羊盘山,在府东北六十里。石径九曲,如羊肠然。又箐青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重峰叠嶂,树木森郁。
马盘山,府东南百二十里。高三千三百丈。其形似马,盘旋而上,重峦叠嶂,行者难之。后魏马盘县以此名。○牛心山,在府东百五十里。山秀拔,形如牛心。西魏李虎葬此。唐武后时凿断山脉,玄宗幸蜀修复之,回銮后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名灵应郡。《唐志》云:“山在江油县西一里。”长庆四年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山有掘断处,请加补塞。于是役数万人于绝险之地,东川为之疲弊。
马阁山,在废阴平县北六十里。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山因以名。《旧唐书》:“阴平北有十八陇山。”其山有陇十八,或以为即马阁山。又左担山,志云:在府东百八十里。邓艾伐蜀,路经江油,因山高江险,修凿栈阁以通担负,今七里阁是也。胡氏曰:“自文州青塘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自此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负,谓之左担路,邓艾伐蜀之道也。”祝穆云:“左担路上涪水崖壁有阁道六,曰青崖、曰蟆颐、曰石回、曰七里、曰东阁、曰石城;又有二阁不在左担之数,曰猿臂、曰黄林;皆阁道之险者。○两垭山,在府东北七十里。山岭分峙,两垭路通青川、广、昭等处。
弩牙山,府东南百六十五里,状如弩牙。相传邓艾伐蜀屯军于此。又东南五里曰石门山,两崖相对如门,与氐、羌分界处。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梁大宝中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魏,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干运讨之,拔剑阁,法琛退保石门。《舆地纪胜》:“龙州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唐志》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关,即此石门也。
涪江,府西北二百里。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经小河所而东至府城西,又历城南而东下入江油县境,盘纡萦带,为郡境之险。详见大川涪水。○青漪江,志云:源出落丛山,下流至绵州彰明县合于涪江。
青川溪,府东百二十里。源出西蕃界,经青川所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又醍醐水,源出府东清潭岭,接青川溪流入嘉陵江。《图经》云:“清水出啼胡山,阔五丈,东流入利州界,其水清美。”亦云啼胡水,志作“醍醐”,美其名也。○大溪河,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志云:源出白马路西番界,流至此入于涪水。又府境有木瓜官渡、古城、高村、大印等河,皆源出蕃界,下流入于涪江。志云:废阴平县西四十里有扬帆水,下流入梓潼县界合于潼水,泛涨奔注,势若扬帆云。
利人渠,在废阴平县西北二里,引马阁山水入县溉田。唐龙朔二年县令刘凤仪开,宝应中废。后复开,景福二年又废。
胡空关,府西北四十里。永乐中置。又羊昌关,在府西北十五里。其地有羊昌山,山崖层叠,通铁蛇官道。○铁蛇关,在府东十里,为番彜出入之冲。又有黄杨、和平、大鱼等关,与胡空诸关共为六关,俱永乐中置,为府境之要险。
涪水关,府西北涪水上。《唐志》江油县有涪水关,即此。又龙门关,亦在府西。隆庆中置。○芍药戍,在府南九十里。唐置。本名攑溪戍,永徽中改今名。
兴文阁,在府东南二十里海棠铺。山路盘束,下临急湍,置阁其上,以通行旅。又南岩阁,在府东六十五里。正德初修凿,平坦可行。《阴平修路记》:“龙安栈阁,在治东者凡八,曰石城、曰佛崖、曰麻园、曰蟆颐、曰黄林、曰三店原、曰七里、曰飞仙;在东南者凡三,曰石回、曰兴文、曰猿臂;在东北者凡二,曰秦陇、曰东阁;在府东者凡九,曰金鼓、曰芭蕉、曰楮株、曰卢崖、曰天井、曰桑坪、曰兜索、曰木蕊、曰飞泉;在西北者凡十五,曰金匮、曰桐油、曰隆奉、曰胡空、曰黄梗、曰刘邨、曰鹅顶、曰禅峰、曰石门、曰仙女、曰马桑、曰溪坝、曰黑水、曰罗汉、曰羊肠。”志云:邓艾伐蜀,置秦陇等阁道一十二处。明洪武十一年开设松潘卫,又置飞仙等阁道二十五处。
溪子驿,在府西。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古城驿,百七十里有武平驿,二百里有小溪驿。又水进驿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西二百里有小河驿。《会典》:“县有明月所巡司。”○永济桥,在府西北二十五里,路接小河所。明洪武中土官薛文胜以蔑缆架桥。永乐初薛忠义造铁索六条,长十五丈,架板为桥,名曰垂虹,俗名铁索桥。详见小河所铁龙堡下。又天生桥,在府西北九十里,通羊洞寨。河水奔险,中有三巨石如柱,居民架木为桥。
白马寨,府北三百里,番寨也。志云:白马番北通阶、文,西抵潭腊,其生番号“黑人”,延袤数百里,碉房不计,有名色可举者凡十八寨,多不过四五百人,少可百人而已。嘉靖元年白马跳梁,用兵五千,分五路,一由松潘小河所之铁龙堡,一由松潘东路之三舍堡,一由府西北之黄杨关,一由青川所之北雄关,一会兵陕西由阶、文而进,蛮畏慑听命。今为府境属彜。
白草寨。府西南四百里。亦曰白草坝,番寨也。志云:白草番东抵石泉县约七十里,西抵南路生番,南抵茂州番,北抵平武界,凡十八寨,部曲素强,恃险阻,往来剽夺为患。成化十四年抚臣张赞督兵剿白草坝及西坡、禅宛诸大寨,生番皆顺命,寻复叛。嘉靖十三年抚臣宋沧遣兵击平坝底、白草等寨,诸蛮献侵地二千馀里,未几复叛。十五年大征,用兵三万七千,一由龙州,一由坝底,斩获甚多。事平,增置双谿、大鱼、永平、奠边诸堡,革抚赏,断盐茶。万历七年坝底、河西、风村等十一寨,永平、河东、白草等十七寨相率来降,许为编氓,自走马岭一带分十村,由平一至平十村,又西射溪沟一带分八村,由一化至八化村,村立一长以统率之。又有风村岭等十八寨尚承旧名,亦同时归顺者。○木爪番寨,在府西北二百里,近小河所。境土迫促,种类不繁,虽有五寨,约男女不过二三百人。嘉靖二十三年导白草番为乱,事平止许岁至小河领赏,不得过府西大鱼关。

江油县,府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剑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梓潼县百里。汉为刚氐道地,蜀汉置江油戍,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是也。晋、宋为平武县地,属北阴平郡。西魏为江油县地,龙州治焉。宋末屡经迁改,元至元十二年并入龙州,至正中尝迁县于兴教镇,属广元路,即今治也。明洪武十年并入梓潼县。十四年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江油城,志云:在县西北。今县所辖之乡,曰武都、曰雍村,皆故龙州治也。一云今青川所之明月关,即故县治,似悮。元末移治于此。《防险说》:“江油虽在腹里,实龙安粮道之咽喉也。”今有石城,明天顺六年创筑,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以来相继增修。
窦圌山,县北十里。两峰耸立,山麓纡回,南接彰明县界。杜光庭云:“山西接长冈,乃通车马,东临峭壁,陟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百馀丈,跻攀绝险,人所不到。”○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也。一名读书台,以李白得名。
天柱山,县北五里。山小而峻,形如立柱。一名天池山,以山顶有池也。又名石人山,天宝六载敕改为灵液山。○太华山,在县南十里。三峰奇秀,有似西岳,亦南接彰明县界。
涪水,县北一里。自平武县界流入,又东入剑州境。○汇溪,在县西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细流十里合于雍村河;又龙潭溪,在县北,源出窦圌山;下流俱合于涪水。
马啼关。县西二十里。又县境旧有鬼门关,两山险迫,暴风从中出。○平渡驿,旧在县北五十里,接龙安府界。亦曰西平驿。

石泉县,府西南二百十五里。南至成都府二百九十里。本汉蜀郡汶江道地,晋属汶山郡,后周为汶山县地,属汶州,隋初属会州。唐贞观八年分汶山县地置石泉县,属茂州。宋初因之,熙宁九年改属绵州,政和七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仍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元废军,以县属安州。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北川城,县西三十里。本汶山县地,后周置北川县,属北部郡。隋属会州,唐属茂州,永徽二年省入石泉县。
威蕃城,县西三十里。唐之威蕃栅也,亦曰威蕃亭。《唐书•王涯传》:“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安青川,一由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番之险要。”宋神宗时静州蛮攻茂州,窒陇东道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以石泉为邑,介绵、茂之间,道里阔远,缓急不相应,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于是请改石泉为军。德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去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也,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于是城其地。栖鸡、陇东道。俱见茂州。
石纽山,县治南一里。《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谯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陈寿曰:“禹生汶山石纽,至今番人不敢牧其地。”宋祁曰:“汶川县有石纽山。”志以为即此山云。又凤凰山,在县治北二里,其下有二水合流,形如飞凤。○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
湔水,县西一里。源亦出玉垒山,分流入县界,经县界十里,复东南出合于新都之湔水。○安昌水,在县东南。源出三面山,合诸山溪之水东流入安县界,又经绵州西而入于涪水。亦曰龙安水。志云:县南一里有甘泉,水甘冽,县因以名。
松岭关,县西北七十里。杜佑曰:“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开元二十八年关废。”今仍为守御处。龙安,见前安县。○石板关在县西六十里,又有上雄关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坝底堡,县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拒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五里即石板关,东十五里有石泉堡,又东五里为白印堡,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嘉定堡,俱属永平偏将屯守。
大印堡,在县东北。《边略》:“堡设在山阜,巍然天险,亦白草番出没要路也。堡西二十里为茅堆堡,又西五里为山茅堡,山茅东三十里为徐塘堡,徐塘北三十里为伏羌堡,伏羌北六十里为大方关,俱属大印将领驻守。”志云:大方相近者,有观子、徐坪、平通三堡,而诸堡中徐塘又为控扼之要。
复土堡,县西北十里。堡南十里为青冈堡,二堡之间有青泗口,路通坝底,为河东、河西、白草、青片诸番出入处。○奠酒哑堡,亦在县西,其相近又有平番、赤土诸堡,皆控扼白草番之处。嘉靖二十四年白草等一十八寨番蛮聚众于羊角、白泥一带,劫掠攻陷平番、奠酒二关,截占漩平以阻石泉兵粮之路,抚臣张时彻督偏帅何卿剿平之。志云:旧有马坪口巡司,今革。

宝珠寨。县北百二十里。志云:宝珠古寨口与县西北百五十里之赤珠古寨口,俱为番蛮出入要口,昔时立此二寨,以限隔之,今故址犹在。○漩平桥,在县东二十里,县之津要也。又有上、下索桥,在县东十五里。

附见
青川守御千户所,府东百二十里。汉刚氐道地。后魏置马盘县,兼置马盘郡,隋初郡废,县属龙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青川县。宋仍隶龙州,端平以后兵乱县废。元初复置,至元二十二年省入龙州。明洪武四年置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其地当白草番之后路,东抵白水阳平关,接陕西宁羌州界,西通白马路,转古城驿而抵龙安,南至椒园堡,丛林密箐多盗贼,北通青塘岭直达阶、文,秦、蜀间襟要处也。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所城洪武四年筑,周二里。
大雄山,所北十里。山形峻峭,夐出群山。又飞龙山,在所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东山。○丁平山,在所北一里。志云:元平章丁世珍击番蛮尝屯兵于此,因名。
白水江,所东三十四里。自陕西文县流入境,又东过剑州界,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魏邓艾伐蜀,作浮桥于江上。明初傅友德伐蜀,渡白水江,即此。○青川溪在所南,又杲阳河在所西北,亦自文县界流入,下流俱入于嘉陵江。
明月关,所东五里,有巡司戍守。《会典》:“关属平武县。”又杲阳关,在所南。明初傅友德伐蜀,下文州,进拔青川杲阳是也。
北雄关。在所北,接陕西文县界。相近又有控彜关,稍南为瓦舍坝。控彜关盖万历中增设。《一统志》:“所界自北雄关以下并杲阳、迪平、白水、三牢、明月、马转、清平、胡空、叶棠、三路口,共十一关。”

马湖府,东至叙州府四百十五里,西至建昌行都司越嶲卫六百十里,南至乌蒙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嘉定州犍为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里,至京师九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后为彜、獠所居,或曰府境即古僰侯国,汉唐蒙凿石开道处也。汉属犍为、越嶲二郡,晋没于蛮。《华阳国志》:“越嶲郡有马湖县,水通僰道入江,晋省。”《水经》:“若水自三绛又径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又东北至朱提。”唐为羁縻蛮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志云:唐为驯、骋、浪、滈四州地,总名马湖部。宋仍为蛮地,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寻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土官总管安济归附,因使世守其地,五传至安鳌而叛,弘治九年讨平之,改土官为流官。编户二十五里。领县一、长官司三。今仍旧。
府倚山控江,屏翼泸、叙,唇齿嘉、眉。隋开皇十七年以南蛮叛,命史万岁南征,自越嶲进兵,经马湖番山而进。唐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邛崃关见前重险,大渡河见前大川。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彜军。及沐源川,皆蛮入蜀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自是蛮不复入寇。宋末蒙古入蜀,往往取道马湖,盖府为西南之要地矣。

屏山县,附郭。元末置泥溪长官司。明初蛮酋王邦彦来归,命世守其地。万历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三里。

马湖城,在府西。唐乾符初高骈筑马湖镇城,号平彜军,或以为即此城也。宋时蛮酋皆屯据湖内,元初置马湖路迁于彜部溪口,濒马湖南岸创府治。然其民皆散居山箐,无县邑乡镇,至正中复置泥溪长官司。或曰明玉珍所置也。明初改路为府,复移今治。隆庆初始甃石为城,有门五。城周二里有奇。
废浪川州,在府西南,本蛮地。志云:唐尝置羁縻长乐浪州于此,开元十九年南蛮大酋长乐浪州刺史杨盛显为边患,诏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讨之,拔其九城,即此。后废。贞元十三年荆南帅韦皋表置浪川州,领郎浪、河渡等五县,属戎州都督府。又府西有废驯州,领驯禄、天池等五县;废骋州,领斛木、罗相等二县;皆唐所置羁縻州,领于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浪川、驯骋等州,皆在马湖江岸。”○废滈州,在府南,亦唐所置羁縻州也,领拱平等三县;又废柯连州,亦在府南,领柯连等三县;皆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在石门路。胡氏曰:“即马湖南境也。”元初俱废。
宝屏山,府东十里,山如屏障,县以此名。又赤崖山,在府东北三里。○镜山,在府西三十五里。山下有水,澄清如镜。
雷番山,府西三百八十里。隋史万岁征西南夷时道经此。山中草有毒,经过头畜必笼其口,行人亦必缄默,若或高声,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
马湖江,在府南,即金沙江也。自乌蒙府流入府界,经蛮彜长官司南,又东流径府城南,至叙州府界流合于大江。宋庆元二年地震马湖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宝祐中蒙古将纽璘侵蜀,自成都入马湖,既而复渡马湖江入蜀是也。今府西十五里有结发滩,江流经此,滩水萦回,状如结发;府西四十五里又有铁锁滩,夹江两岸石壁峭立,每夏秋水涨,舟楫不通,用索悬于江之北岸,舟行至此,数人攀援崖上,拽舟而过,故名;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鸡肝石滩,峻险;俱在马湖江中。又有鸡公滩,在府东二里。崖势耸立,如鸡公然。馀详大川泸水。
马湖,府西百七十里。湖在山顶,长二十里,广七里馀。中有土山,可居四百馀人。亦谓之龙湖,志云:龙湖四围皆峻崖,去大江止二里。水与江同消长,日夕作潮,相传昔曾有龙马见于此。
泥溪,府西二里。源出叙州府宜宾县,流入马湖江。又三公溪在府西五里,黄龙溪在府西四十里,金鱼溪在府南三里;又有悔泥溪在府东十五里,源出宝屏山;皆流注于马湖江。○盐井涡,在府北四里。其水咸卤,可以煎盐。
新乡镇,府北二百里沐川司境内,本名赖因乡。志云:镇东去犍为县二百里,西至建昌都司千二百里,南接大凉山五百里。万历十六年于此建城垣,设安边同知驻焉,又于烟草峰设守备司以资弹压。北有水池为后营,南有大河坝为前营,中有两河为中营,以成犄角之势,盖于诸蛮所出没处扼其吭而守之也。其水池一带则界老鹰山,大河坝一带则界大凉山,雷坡、黄郎等处则界分水岭,为西陲障蔽。
泥溪驿。府东一里。又东六十里有罗东驿。又龙华驿,在府西百里。本名蛮彜驿,万历中改今名。志云:县有悔泥溪、宁戎二巡司。

平彜长官司,府东南四十五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王氏世守其地。编户一里。

隆马崖山,司西北二里,山形峻耸。又书楼山,在司东百二十里,以岩石层叠而名。
大纹溪。司治南。又司东十里有小纹溪。二溪俱出乌蒙府界流入境,水流洄漩,宛如罗纹,俱流注于马湖江。向设罗东驿。又桧溪,在司东二里;又大龙涡,在司南二十里,流汇纹溪入马湖江。

蛮夷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文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大鹿山,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邃,多麋鹿。又小悍山,在司西北百里。山崖斗峻,水流急悍,因名。
马湖江,司治南。自乌蒙府流入境,又东入屏山县界。
什葛溪,司西二里,源出小悍山;又大鹿溪,在司东二十里,出大鹿山;二溪俱流入马湖江。志云:司东二十里有水海,相传旧有龙生海中,当即马湖矣。
桧溪堡。在司南。志云:司境有四山,龙源、青冈、黄郎、麻坡等处诸蛮,与建昌乌蒙、沙骂连接,万历中,设桧溪、烟溪等堡及龙源巡司以为守备之御。

沐川长官司。府西五百二十里。元至正中置,明初因之,长官悦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神木山,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山,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一夕自移数里,因改今名,而祀其山神。又南现山,在治南半里。山高峻,为南境之望,永乐五年建神木祠于山上。又治北有彜都山,亦高耸。
青孤山,司东十里,山多林木,望之郁然,突出群山之上。又龙源山在司西北六十里。山顶有潭,深不可测。
沐川,司北百里。源出彜都山,曲折流至嘉定州犍为县界入于蜀江,即沐源川矣。唐咸通十年南诏寇嶲州,既而分兵四出,掩至沐源川,寻渡江陷犍为。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以扼蛮险,皆以此川为名也。志云: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芭蕉溪。司东四十里,源出隆马山。又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源出神木山;下流皆入于马湖江。志云:旧有蛮彜土官驿。

镇雄军民府,南至乌撒军民府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乌蒙军民府二百四十里,北至叙州府珙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彜所居。宋时蛮名芒布部,志云:故名屈流大雄甸,其后乌蛮之裔阿统与其子芒布居此,因名芒布部。熙宁以后为羁縻蛮地,寻置西南番部都大巡简使于此。元至元中置芒布路,隶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初改为芒部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六年升为芒部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土官陇氏世守其地,广袤五百十五里。嘉靖三年改为镇雄军民府。编户一里。《土彜考》:“时土官陇慰嫡子寿继职,庶子政弑寿窃据,官军进讨,事平改今名,设流官。七年蛮酋普奴等叛,寻以事宜改命寿子胜世袭本土,而流官复罢。”领长官司四。府今省。
府山川险扼,地势崎岖,控御群番,屏障内地。成化中程信言:“永宁抵江门、永宁北百里江门水驿是也。戎县,今叙州府兴文县。川、贵、云南水陆噤喉之会也,普市、芒布又川、贵、云南肘腋腹背之所也。”
芒布城,府西南七里。志云:府旧无城。明洪武中颍川侯傅友德调指挥郑祥驻兵芒布,因筑土为城。后班师还,城废。今名旧土城。又今府治地名纳冲,在旧府治西北七里。成化中旧治毁于火,因迁今治。旧治本洪武中所建也。
乌通山,府北五里。蛮语首曰乌,立曰通,谓此山巍然独峙,如人翘首而特立。又绰纽山,在府东二十里。蛮语清气曰绰纽,谓此山清气郁然可爱。○硌砌雄山,在府西百八十里。蛮语石曰硌,鹿曰砌,凉曰雄,谓此山之石类鹿而又高耸清凉也。又乐安山,在府北二百二十里。山有数峰,路径曲折,乃芒布、叙州之界山。
白水江,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其上源曰八羌河、却佐溪、黄水溪、勿食料溪会流于此,北入叙州府界,合石门等江而注于大江。
纳冲河,府东十里。源出乌通山麓,过府治东南流,入苴斗河。又白鸟河,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白鸟地界,南流入乌撒府境之七星关河。○苴斗河,在府南二十四里。其地有六丈山箐,河源出焉,经阿赫关合纳冲河而入七星关河。又八羌河,在府西八十里。源出乌撒,下流入乌蒙界。又托诺河,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流入乌蒙界。蛮语松曰托,沙石曰诺,以此河畔有松树及沙石,故名。
却佐溪,府西百五十里,下流入白水江。又勿食料溪在府北百八十里,源出乐安山,西流入白水江。又黄水溪,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下流入勿食料溪。○沱泊溪,在府治西。源出山涧,下流入纳冲河。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盐泉二,其水俱可以煮盐。
阿赫关。府南一十五里,乃芒部、乌撒地界。明洪武二十一年建,有官军戍守。

怀德长官司,府西百五十里。本却佐砦,嘉靖三年抚臣王轨讨平陇氏之乱,增置四长官司,怀德其一也。

威信长官司,在府南。本毋响寨,嘉靖三年改置是司。
归化长官司,在府西南。本彜良寨,亦嘉靖三年改置。
安静长官司,在府西北。本落角寨,嘉靖三年改置。

乌蒙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二十五里,西至建昌卫界四百九十里,南至东川军民府界百五十里,东北至叙州府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至京师九千八百二里。

《禹贡》梁州荒裔,历代为蛮獠所据。后为乌蒙部,志云:故名窦地甸,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有阿统者始居此,其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元初归附。元至元间置乌蒙路,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初改为乌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顺,使世其职,地东西广五百十五里,南北袤七百六十里。洪武十六年改乌蒙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下临滇、黔,俯视巴、蜀,地高山险,屹然屏障,亦西南要地也。
乌蒙城,府东二十里。志云:府旧无城,元初遣兵戍守于此,因筑土城,寻废。洪武中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又有小乌蒙,在府治北七十里,四围皆山,中央平坦,蛮人畊种于此,号为“杰纪”。
铁炉山,在府治东,山形如炉。又我未山,在府东二十五里。有五峰横列,蛮语五为我,横为未也。○朴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其山四望平坦,蛮语谓平坦为朴窝云。
博特山,府东南五十里,有两峰对峙。蛮语相对为博特。又撒途山,在府东北八十里。其山悬崖陡峻,蛮语陡峻为撒途。○凉山,在府西百里。高广百馀里,绝顶颇平,风气甚肃,蛮酋每夏于此避暑。府西百三十里又有雪山,其巅冬有积雪,春半方消。又界堆山,在府北六百三十里,与叙州府为界。
金沙江,府西南二百九十里。其上流自会川卫界会泸水,流经东川府界,又东北入府境,复东北出经马湖府为马湖江。元至正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举兵,乌蒙土官禄余应之,秃坚败,禄余据金沙江自固,寻击平之。今详见大川泸水。
撒由河,府西南十里。源出凉山之麓,北流与龙洞河合。○龙洞河,在府东北三十里。源出小山石洞中,灌溉田亩。俗谓石洞为龙洞。志云:府北六百里有土獠蛮江,即撒由、龙洞二河下流也。两山夹水五百馀里,中多巨石湍流,峻急如万马之奔,舟行滩石中甚险侧,经三十馀滩而始出峡,至叙州府合于大江。
罗佐关。府北二百五十五里。下有罗佐桥。又索桥,在府西南百三十里,即金沙江渡处。

乌撒军民府,东至贵州毕节卫界二百五十里,西至乌蒙军民府百九十里,南至云南霑益州界九十五里,北至镇雄军民府二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至京师九千四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代为蛮獠所居。后为乌撒部,志云:故名巴凡兀姑,后为巴的甸,乌蛮居之。唐时乌蛮之裔乌些者居此,至阿蒙始得巴的甸。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皆他酋所居。宋时乌些之后曰析怒者始并其地,号乌撒部,元初归附。元至元中置乌撒路招讨司,寻改为军民总管府,又改军民宣抚司,后升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改为乌撒府,隶云南布政司,时大酋那者来归,置府授之。今土官安氏其裔也。地广四百四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十六年改乌撒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介诸蛮之中,据高临险,地形冲要。《土彜考》:“府有盐池、银矿之饶,其民习奸利,往往侵掠邻境。”今自贵州毕节卫而西,凡二百六十里而至乌撒,由乌撒至云南霑益州治不过二百四十里,乌撒惊而滇、黔俱不得安矣。天启初其酋安效良者党于水西,议者谓欲攻水西,先制乌撒,使滇兵出霑益遏其应援,而分屯天生桥,见下。寻甸云南寻甸军民府。等处以防其飞逸,然后可专意于水西。既而滇兵下乌撒,水西形援益孤。用兵于西南,府岂非必争之地哉?
乌撒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平乌撒,筑城甃以石。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大隐山,府东南三里。林峦高秀。又东山,在府城东。下有龙泉。府南九十里又有龙山,蜿蜒起伏,官路经其上。志云:府北二里有凤岭,一名了高山。山势绝高,可以了远。
翠屏山,府东北二十里,山峦秀拔。又乌门山,在府东北百四十里。两崖相对如门。○千丈崖,在府西南七十里。下临可渡河。又石洞,在府东南百七十里。有门可入,中容百人。一名华盖洞。又有赤冈,在府东北五十里。
盘江,府西百五十里。出乱山中,流径府南九十五里,谓之可渡河。明初傅友德征云南,驻师于此。郑旻曰:“今乌撒南八十里有普德归驿,门对可渡河堧,河之南霑益境,河之北乌撒境也。询之候吏,云河源在卫西百里,注壑而出盘江实导流于此。今其上有可渡桥。”详见贵州大川盘江及《川渎异同》。
七渡河,府西三十里。其水萦曲山谷间,人渡者凡七处。府西南百十里又有九十九渡水,南八十里又有桃花溪,皆流合于可渡河。○养马川,在府东百四十里。蛮人牧马于此。一名野马川。又北海子,在府北二里。源出东山之龙泉,蛮人筑二坝以积水,渐成陂泽,恃为城隍。其环城东南而西者谓之南海子,广袤百里,中可耕。又有龙潭湾,在府东南八里群山中,其深莫测。《元志》云:“乌撒山崖险厄,襟带二湖,羊肠小径,十倍蜀道。”二湖,即南、北海子也。又乌撒之地多雨少晴,潦泽常溢。志谓其上值天井之宿。谚云:“乌撒天,常披毡,三日不雨是神仙。”皆实录也。
七星关,府东南百七十里。有七星山,置关其上。有七星关巡司,与贵州毕节卫接界。今详见贵州重险。
老鸦关,府东二百里,入毕节卫界,有毕节官军戍守。又石驼关,在府治东,有石如驼立关下,因名。志云:府西百里又有分水岭关。○赵班镇,在府西百里,有赵班巡司。府东南二百十里又有可渡河巡司。又黑章递运所,在府东百十九里,与府治东之乌撒递运所俱明初置。
在城驿,府东南十五里。志云:府西一里有乌撒驿,南一里为乌撒站。又瓦甸站,在府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为黑章站,又六十里接毕节卫之周泥站。元至顺初川兵击云南叛者,因进击乌蒙酋禄余,分道自永宁、青山并进,陈周泥驿是也。又普德归站,在府南九十里,《会典》作“昔德归驿”。○傥唐驿,在府南百二十里。又霑益站,在府南百八十里,南至云南霑益州六十里,滇、蜀通道也。
天生桥。府东北百里,石梁横截,拱架如桥,而府东八十里众山中亦有桥曰天生桥,俱为府境控扼之处。
附见
乌撒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在府东南。洪武二十一年置于七星关,属乌撒卫,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毕节卫。

东川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百二十里,西至建昌行都司会川卫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云南寻甸军民府界百十里,北至乌蒙军民府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四百里,至京师九千七百九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獠所据。唐时属于南诏,伪置东川郡,既而蛮复据其地,曰閟畔部。志云:故名东川甸,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札那彜,属于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后乌蛮閟畔强盛,自号閟畔部。元初置万户府,至元中改閟畔部军民总管,寻为东川府,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仍为东川府,乌蛮禄设姑归附,令世守其地。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改为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山川环峙,道路险巇,介滇、黔之间,分川、贵之险,部族富强,甲于他种。
东川城,即府治。志云:府旧无城,洪武初建治于马鞍山后,寻移治于万额山南,伐木为栅以卫府治云。
万额山,府治北二里。其形上阔而下锐,如猪首然。又府治东有石鼓山。山有大石如卧牛状,叩之有声,蛮人呼为石鼓。又府治南有白婆山。山顶有泉,四时无盈缩。又有马鞍山,在府西南十里。旧府治在其北。
绛云弄山,府西南二百里,接云南禄劝州界。一名乌蒙山,讹曰乌龙山,亦名云屏山。高峻百里,有十二峰,北临金沙江,南诏封为东岳者也。今详见云南。○七雄山,在府东北百二十里,石崖陡峻。又纳雄山,在府西五十里,亦高广。
金沙江,府西百五十里。其地有金沙渡,蛮人凿大木为槽以济,即金沙江津口也。一名纳彜江,又名黑水。自会川卫流入界,入济虑部,又东北历乌蒙府至马湖府境而为马湖江。今详见大川泸水及云南大川金沙江。
牛栏江,府东南百二十里。源出云南故寻甸军民府,至府北境而合于金沙江。江之下流江阔水急,彜人用藤索横江,贯以木筒,过者缚于筒上,用游索往来相牵以渡,谓之索桥。今在府北百二十里。○壁谷川,在府西南百三十里。源出寻甸界白泽河,西流入金沙江。
喟齿化溪。府东南百里。西流至绛云弄山北入金沙江。又府西南有麦则彜溪,源出南山涧中,西北流入托渠溪;又惠沙溪,在府东北百里,流入东川甸中,汇而为泽,亦流入托渠溪;俱注于金沙江。○海子,在府治南,长二十里。又龙泉,在府东。出石鼓山下,有溉田之利。府西南三十里又有汤池,自石窦中出,热如沸汤。

永宁宣抚司,东至遵义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泸州江安县界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府界四百里,北至泸州合江县界百六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千八百里,至京师八千七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蜀郡地,汉为犍为郡地,晋以后没于蛮。唐为羁縻蔺州,志云:元和初置,宋乾德二年废。今《唐志》不载。宋为泸州南境。志云:宋为江安、合江二县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志云宋置,悮也。寻改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增置永宁镇边都元帅府,而宣抚司如故。明初改为永宁长官司,酋长禄照归附,因置司授之,俾世守其地。广四百五十里,袤五百六十里。洪武八年仍升宣抚司,编户七里。隶四川布政司,领长官司二。今设永宁营。
司山川峻险,水陆交通。唐天宝中由东路伐南诏,起泸州,溯永宁,走赤水,达曲靖,此即今日自川入滇之道矣。元置邮传而道益通利。天启二年土酋奢崇明作乱,袭据重庆,又陷遵义、泸州诸处,势甚张,官军四集,乃克平之。既而水西安邦彦作乱,官军讨之未克。督臣闵梦得言:“贵州抵大方路险,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用兵,宜从永宁始。自永宁而普市,而摩泥,而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郭可凭而守,宜结营于此,渐进渐逼。四十里为白岩,六十里为层台,又六十里为毕节。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必并力来御,须以重兵扼之,断其四走之路,然后遵义、贵阳克期并进,贼可平也。”既而朱燮元代督五省之兵五省,川、湖、云、贵、广西也。进讨水西,扼各路要害。贼以锐师趋永宁,先犯赤水,燮元使永宁将诱贼深入,而以他道兵𢭏其虚,贼遂溃坏。盖永宁北接叙、泸,南通云、贵,界壤相错,咽喉所系也。
废蔺州,司东百八十里。志云:唐置州于此。其旁有地名唐朝坝。元置永宁路,在今治西八十里,所谓马口崖镇。其北鱼漕溪横其南者也。寻又迁界首,在今治西。明洪武四年筑永宁卫城。十五年土官禄照营司治于蛮彜千户所故址。旧城有门七,周八里有奇。
米利城,司北八十里。志云:其地有大田,饶米谷,无水旱忧,盖昔时蛮所置城也。
海漫山,司城北。志云:山延袤八十馀里,如海水之汗漫。又青龙山,在司南二里,以山形环绕而名。司治西南又有西珠山,以山形圆润而名也。又有土保山,在司治南,相传蛮人土保者昔居于此。○红崖山,在司东北十里。山高耸,多赤石,为西面之胜。志云:司西北五十里有乌降山,秀拔霄汉,林木蓊郁。又西北六十里为匹绢山,以山顶飞瀑下垂如匹绢也。
狮子山,在司东南。天启初永宁逋贼奢崇明借兵水西,安邦彦遣兵过赤水河到狮子山,山盖在赤水河北也。
青山,在司西南。亦曰青山崖。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乌蒙酋禄余附之,四川军进击,一自永宁,一自青山而进是也。明天启初奢崇明据永宁为乱,抚臣朱燮元讨之,阳列营于纳溪,而潜自长宁会兵进讨。首攻麻塘坎、观音庵、青山崖、天蓬洞等处,乘雾夺险而入,败崇明之子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君营、凉伞铺,尽烧贼营。复败贼于横山、八里、青岗坪等处,直抵城下,一鼓拔之。麻塘坎诸处,盖皆贼据险立营备官军西入处也。箐口岭,在司东六十里。有箐口关。又马口崖,在司西南。华崖,在司西百六十里。又西二十里为梅子坎。
永宁河,在司城西南。亦曰水东河,亦曰界首河。源出落郎连山涧中,盖司东南蛮境也。有三源北流,经司南合为一,复绕流而东北,至江门峡入泸州纳溪县界,又北入于川江。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通川、贵河道,谓水之险恶者莫甚于永宁,其滩一百九十有五处,至险有名者八十二,即此水也。志云:司南十里有甘溪,西北五十五里有铜鼓溪,皆流入永宁河。
赤水河,司东南百里,源出镇雄府界水脑洞,流径赤水卫,又东北合于永宁江。明初郭英等出永宁,败贼于赤水河是也。天启初永宁贼借兵水西,水西将曾仲英驻兵赤水河,谋分兵一自镇雄而东乘永宁之后,一自普市而北攻永宁之前,即此。
罗付大河,在司东,接遵义府界。其下流东南出,入于乌江。天启初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乱,官军克遵义,追败奢寅于罗付大河口是也。又有陶公滩,在司东南,或曰即罗付大河所经。天启初永宁贼党符国祯营于司东之三砦,官军自遵义击之,分军进陶公滩以牵贼,而以精兵夜经三寨抵贼巢,为贼所败。○芝麻塘,在司东南。天启三年水西贼安邦彦及永宁逋贼奢崇明窥遵义及永宁,官兵合长、纳两路击之,败贼于芝麻塘,贼从青山遁去。
天生池,司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绕,水积于中,不假穿凿,故名。又灵湫泉,在司西五十里。有山洞,深二丈许,泉出其中,四时不竭。
鱼涪关,司东三里。洪武四年建,有兵戍守。又箐口关,在司东箐口岭上。○镇远关,在司西。又司西三十里有青冈关,又西二十里至贵州普安所之猫儿关。又梯口关在司北九十里,大斗坎口关在司北百里。又三块石关在司西北六十里。西北百里又有江门关,即江门水驿也,道出泸州纳谿县。又云山关,在司南百二十里。又界首茶课司,在城西北二里。洪武四年建。
永宁驿。司城北。又西北乌降山下有永安水驿,又北五十里即江门水驿。又三十五里为峡口水驿,所谓江门峡也。或谓之石夹口,永乐中少监谢安采木于此,二十年乃还。《会典》:“司有永宁土官驿丞,又有赤水、普市、摩泥、阿永、永安五驿。”

九姓长官司,宣抚司西南百二十里。元初立彜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至元初改为九姓党蛮彜长官司,明洪武四年改置是司。编户五里。

通江溪,司南十五里。源出贵州界,流入境,东北出会于江门峡。一名落卜姑溪。又鱼槽溪,在司东五十里马口崖下,西北流会于通江溪。
金鹅池。司西南五十里。成化三年都掌蛮为乱,议者欲分兵三路,南路从金鹅池进攻大坝,中路从戎县进攻箐前,北路从高县进攻都掌是也。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别将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捣都掌云。

太平长官司。宣抚司西南二百五十里,地名大坝。北连都掌,南迫芒布,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馀里。元置大坝军民府授土酋得兰纽等,明初废,后诸彜附于都掌,屡为寇乱。成化初议于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三长官司,不果。四年讨都掌彜克之,改大坝为太平川,设太平长官司。编户二里。

附见
永宁卫。司治西南。洪武四年建,属贵州都司。又赤水卫在司东南百四十里,普市守御千户所在九姓长官司东百二十里,俱属贵州都司。今见贵州。

黎州守御千户所,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四川行都司越嶲卫二百六十里,西至杂道长官司百五十里,北至雅州荣经县百三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六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四十里。

古西南夷筰都地,《史记》:“秦惠文王后十四年,蜀相壮杀蜀侯,并丹、犁二国来降秦。”又武王元年伐丹、犁,孔氏曰:“丹、犁二戎,在姚府管内,唐初置丹州、犁州。”或曰俱在黎州境内。汉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以为沉黎郡。天汉四年并入蜀郡。时置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并隶蜀郡。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属汉嘉郡。晋初因之,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析置沉黎郡。永和中蜀平,郡废,寻复置。宋、齐因之。《齐志》作“沉黎獠郡”,荒塞,无县邑户口。后周置黎州,寻废。隋初属邛州,仁寿末置登州于此,大业初州废,属临邛郡。唐武德初属雅州,寻复置登州,九年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嶲州。大足二年析嶲、雅二州地置黎州,神龙三年州废,开元四年复置。亦为下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三州,后增至二十四州。天宝初曰洪源郡,时又置洪源军于城内。志云:寻又改汉源郡。今《唐志》不载。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黎州。亦曰汉源郡,所领羁縻州并如唐旧。元因之,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八年以州治汉源县省入,改为黎州长官司,十一年升安抚司,土酋马氏世守其地。广二百十里,袤百十里。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土彜考》:“万历十九年黎州世袭安抚副使马祥卒,无后,部族作乱,参将吴文杰剿平之。二十四年改为黎州土千户所,仍择马氏后世其职。”直隶四川都司。今置黎州守御所。
司南控六诏,西接吐蕃,凭深据险,为蜀西门。李吉甫曰:“黎州之地,关沫、若而徼牂牁,居越嶲、邛、蜀之中,最为冲要。”樊柔直曰:“全蜀五十馀州,恃为噤喉者,沉黎其最也。”
汉源废县,今所治。故沉黎地。志云:沉黎故城在所南四十馀里,本筰都国。《茂陵书》:“沉黎郡治筰都。”是也。郡旋废,以其地属旄牛县。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李雄复置沉黎郡,永和中郡废,寻复置。宋沉黎郡治城阳县,萧齐以后县废。后周置沉黎县为黎州治,既而州县俱废。隋开皇初复置沉黎县,仁寿末为登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临邛郡。唐初省沉黎入汉源县,属雅州,寻为登州治。武德九年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嶲州,永徽五年复属雅州。大足元年置黎州,治汉源县。神龙三年州废,仍属雅州。开元三年复为黎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元和志》:“古黎州城在大渡河外,自唐以来徙治大渡河内,而水源在城外。韦皋始筑今城,东西南三面临绝涧,惟北面稍平。地多井泉,与诸城镇戍烽火相通,为西南之险要。”今所治西北隅大渡河千户所城,即韦皋所筑土城也。明初因故址修筑,甃以砖石。既而土安抚司马芍德复营筑司城,今亦谓之沉黎城。周二里有奇。
黎州城,志云:在所东北圣钟山下。唐大足初置黎州于此,贞元中始移今治。又汉源故城,志云:在所南三十里。隋大业初置汉源县,属临邛郡,唐徙治于黎州郭内,而以故县为汉源镇。
旄牛城,在所南。汉县,初属沉黎郡,后属蜀郡。范晔曰:“天汉四年省沉黎郡属蜀郡,为西部立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彜。”是也。后汉因之,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二年旄牛彜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后渐荒废。《三国•蜀•张嶷传》曰:“越嶲郡旧有道径旄牛彜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道绝已百馀年,延熙中嶷厚赂其帅狼路,开通旧道,奏封狼路为旄牛昫毘王。”晋属汉嘉郡,宋属沉黎郡,萧齐后废。《华阳国志》曰:“旄,地名,在邛崃山表。”《水经注》曰:“汉沉黎郡以蜀郡西部置,治旄牛道。”《名胜志》曰:“通望郡有古旄牛城,俗呼为牛头城。”又旄牛县有鲜水,出徼外。
通望城,所东南九十里。汉旄牛县地。《新唐书》云:“台登县地也,武德元年析置阳山县,属雅州,旋属登州。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嶲州,大足初割属黎州,神龙二年还属嶲州,开元中复来属。天宝初改曰通望县。”宋初仍属黎州,庆历二年省入汉源县。《寰宇记》:“阳山县,隋大业二年置,唐曰通望,在大渡河北十五里。”○飞越废县,在所西北七十里。唐仪凤二年分汉源县地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大足初属黎州,神龙三年还属雅州,开元中复来属。宋初因之,寻省。志云:飞越城西又有飞越山,山下有唐时所筑之三碉城,后讹为三交城。
大渡城,所北百里。唐仪凤二年置大渡县,属雅州,大足初改属黎州,明年省入飞越县。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筑大渡城列险戍守以拒吐蕃,或以为即此城也。宋为大渡镇,属汉源县。后废。志云: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后人因以名城。
琉璃城,在所南境,大渡河南。唐太和五年李德裕筑,以蛮界琉璃溪为名。志云:琉璃溪,在司西南四百里,接蛮羌界。又潘仓城,在司东,亦唐大和中筑。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蜀将王宗范等击之,出邛崃关,败南诏兵于潘仓嶂,又败之于山口城,又破其武侯岭十三砦,又败之于大渡河。路振《九国志》:“潘仓在邛崃关南,山口城又在潘仓南,武侯岭即武侯城旁之山矣。”
武侯城,在所东南。相传诸葛武侯筑,濠堑故垒存焉。唐太和中李德裕复增筑之,为戍守处。《纪胜》云:“武侯城在旧黎州城外三里。”又有武侯战场,今为安靖寨。○铜山城,在所东百八十里。又定番城,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唐韦皋所筑。贞元四年吐蕃分兵寇铜山,五年皋遣将刘彰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关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逼台登城,与蕃部两林王苴那时大破吐蕃青海、蜡城二节度军于北谷,进拔于葱栅。北谷,即台登北谷也。见行都司。
仗义城,所南九十里。唐李德裕筑此以制大渡、清溪之险。又有大定城,在大度河南。《唐志》:“自青溪关南径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台登也。”○要冲城,旧志云:在所南百里,临大渡河。唐贞元中韦皋所筑,俗呼炒米寨,亦曰炒米城。或曰在今越嶲卫西三十里,恐悮。《新唐书》:“黎州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兵,又有武侯、廓清、铜山、肃宁、大定、要冲、潘仓、三碉、仗义、琉璃、和孤十一城,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以夺蛮险之处。”
废叶州,在所西南。黎州所领羁縻州也。唐武后长寿元年遣张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苏等于大渡水西,曷苏事觉为吐蕃所擒,其别部酋昝插率羌蛮内附,元遇即其部置叶州授之,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纪功是也。寻改为米川州。
邛崃山,所北五里。邛人入蜀必度此山,故名。亦名邛筰山。盖山接荣经县界矣。其道至险,有长岭、弄栋、八渡之难,杨母阁路之峻。杨母阁者,杨氏妇始造阁其上也。又登高山,在所西五里。峰峦高耸,俯瞰城中通衢,官舍民居,一一可数。上有一小阜,曰望州坡。○圣钟山,在所东北五里。昔尝掘地得钟,因名。旧黎州城在其下。或曰山近武侯城,一名武侯山。
大田山,所西南三十里。下有大井水田。万历二十四年改立黎州土千户所于司南大田坝。坝盖在山之东麓。又宝盖山,在所东南二十里。山形如盖,俗名凉伞山。又司南三十里有盘陀山,以山势盘回而名。○试剑山,在所南八十里,崭然高耸,上列三峰。中峰又析为二,状如剑削。又避瘴山,在所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山侧有二峒,一空阔高燥,一有水出其中,土人名为干湿洞。夏秋之交境多岚瘴,飞鸢群集其中,至立冬前后,瘴已乃飞去。土人避瘴于此,出入每以鸢为侯。又通望山,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与众山相连,入嶲州界。唐以此山名县。
冲天山,所东八十里。险绝无路,仅通樵采。古碑云“沉黎界上,山林参天,岚雾晦日”,谓此山也。又和尚山,在所东百里。山峰矗立,盘纡十馀曲方至其巅。其相接者曰狮子山,亦高耸。○朝阳山,在所北百里。志云:隋、唐时尝置朝阳县于山下,城址犹存。今正史不载。又飞水山,在所东北二百五十里。与荣经县接界,险恶不通人迹。
飞越山,所西北百馀里。山高险,两面与羌、戎接界,为沉黎西境之要害。唐飞越县以此名。又画崖山,在所西北二百五十里。山势险峻,不通人迹,山外即生蕃界。○笋筤山,在所西北五十馀里曰前筤,又行数十里曰后筤山。多笋,又多林木,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号曰“钱筤”。宋绍兴间尝立筤租以赡学,岁收𦈏钱八十千。又白崖山,在所西北二十里。山险峻,有风穴,亦名风穴山。山北有仙人洞,称幽胜。又雅山隼,《郡国志》云:“在汉源县,即离山隼也。秦时蜀守李冰所凿。”离,古雅字,雅州之名盖取于此。
大渡河,所南九十里。源出徼外,经雅州芦山县北而入州境,自州西折而东南入建昌行都司界。《寰宇记》:“大渡河自吐蕃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而入通望县界,为黎州南边要害。”《九国志》:“黎州三面阻大渡河,南至大渡河百里,东南百二十里,西南三百里是也。”详见前大川。
汉水,所南二十里,一名流沙河,源出飞越山。《寰宇记》:“汉水在汉源县西百二十里,从和孤镇山谷中径飞越县界,至通望县合大渡河。不通舟舡,每至春冬,有瘴气中人为疟。”又罗目溪,在通望县北。其水流径山谷中,入嘉定州峨眉县界。
两涧水,在所西。志云:所东西各有涧,至登高山下合为一,汉源之田仰此以灌溉。○渥洼池,在蛮部中,产良马。其前后之田皆膏腴也。
清溪关,在所南大渡河外。唐时为控驭南蛮之重地。或云即清溪镇也,唐末侨置宁州于此,去黔州二十九日行。《洪源志》:“关去嶲州七百二十里。”似悮。详见前重险。
黑崖关,所西二十里。洪武十六年置。志云:司西一路为黑崖关所辖,有黎州上七枝等蛮;又一路自椒子冈、冷碛寨直抵长河,则为大西天,乌思藏进贡路。诸关堡皆大渡河官军戍守。其间东西峻岭,中流一河,有大坝、筒车等五姓蛮结茆以居,贸贩茶利,资为捷径,赋税未尝敢后也。
松坪寨,司东南百八十里,安抚土舍马氏所居也。《九州志》:“黎州石楼之地多长松,不生杂木,即松坪寨矣。自炒米城抵松坪寨,连接峨眉县,凡三百六十里,皆高山峻坂,密树深箐。熟彜下七枝,名曰落凶、曰吽哄、曰沙置、曰俺立、曰母姑、曰阿辉、曰他他,皆隶松坪马氏。”
安靖寨,在所西。相传即诸葛武侯战场也,亦曰安静砦。相近又有白水寨及大、小坝等寨,俱宋置。乾道九年青羌、吐蕃奴儿结等侵掠安静寨,至大、小坝。淳熙二年白水寨将王文才复诱之盗边,州守陆柬之诛文才而祸熄是也。○砂坪砦,在所东南,接峨眉、犍为之界,苗寨也。宋乾道中砂坪番高志良为乱,犯雅州碉门。明嘉靖末木瓜番作乱,出砂坪,嘉定峨眉、犍为皆震扰,即此。
赒金堡,在司西。《唐书》“黎、邛二州西百里有三王蛮,谓之浅蛮”,盖笮都彜白马氐之遗种,有杨、刘、郝三姓,为雄长称王,部落叠甃而居,号曰“赒金”。后又有赵、王二族共为五部,皆去黎州百馀里,限以飞越岭。其居叠石为赒,积糗粮器甲于其上。朱梁乾化五年,蜀王建以杨、刘、郝三王潜通南诏,为𫍣导,斩之,毁赒金堡,自是南诏不敢犯边。史炤曰:“赒,大也,多也,音丁幺反。”胡氏曰:“黎、雅西南皆大山长谷,所在深远,蛮居其中。刘、郝、杨三王部落居皆近汉界,谓之“浅蛮”。○消瘴堡,在司南,与避瘴山相近。志云:司南抵大渡河旧有文武、消瘴、香树、黑石、流沙等堡,为戍守处。
沉黎驿,所治北二里,明初置。志云:所南百四十里旧有河南驿,又南百二十里有镇西驿,入建昌越嶲卫界。又大渡河巡司,在所南九十里。
鬻马场。在司南,亦名买马务。旧又有茶马务。唐时剑南则市马于文黎、珍、叙等州,号川马。王建亦于汶、黎、雅、茂等州市胡马。宋韩亿知益州,移永康鬻马场于黎州,以灌、茂地接西川番部,岁来互市,觇我虚实也。今市马者多由成都中江县转贩入黎、雅云。又《宋志》:“有博易务,在废飞越县。”

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在黎州所治西北隅。洪武十五年建。今亦置大渡河守御所。

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东至雅州界百里,南至雅州荣经县界六十里,西至西番长河西宣慰司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董卜韩胡宣慰司界百五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九十里。

古西南夷地,汉属蜀郡西部,梁、陈时为蛮獠所据。唐、宋时皆为羁縻之域,隶于雅州。元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一云,初名六安,后改六番。又分置天全招讨司。明初合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土酋高国英来归,世守其地。广一百九十里,袤二百十里。所辖部落曰马村、苏村、金村、杨村、陇东村、西碉村,是为六番也。隶四川都司。
司襟带黎、雅,控扼蛮獠,为西蜀之屏蔽,通南诏之噤喉。雅州向以三路为要害,此所云始阳路也。《胜览》云:“司为魏始阳县地。”
天全城,今司治。汉徙县。西魏始阳县地。元分六番置天全招讨司,明洪武初并二司为一。寻甃石为城,有四门,周四里。
禁山,司西二里。两崖对峙,高峻险扼,中有飞流,四时不竭,古谓之禁门关。又龙头山在司北二里,又北二里为云顶山,皆峭耸。○泥山,在司东三里。四时积雨,山多泥泞。一名梅岭,以尝有梅生其上也。又金凤山,在司东北二里。山形耸峙,因名。
多功山,司东五十里。昔禹凿此山以通峡水,用功甚多,故名。又女城山,在司东百四十里。相传宋、元间杨招讨家女将守此,垒石为城,遗址尚存。又东七十里有镇西山,志云:三国汉时姜维曾驻师于此也。又卧龙山,在司东二十里,相传孔明南征尝屯军于此。○旗纛山,在司东南二十里,状若旌旗。又东南六十里有玄空山,卓立天半,清雅绝伦。
玉堡山,司南五里。亦曰玉垒山,以积雪如玉也。其相近者又有白崖山,矗立如雪,亦名雪山。《图经》:“自长河西至董卜砦二百馀里,皆绕雪山而行。”雪山垂尽有山曰大铁围山,盖西境高寒,山常积雪,故多以雪山为名。
和水,司南四十里。《胜览》云:“源出蛮界羁縻罗岩州是也,东流经司境,又东入雅州界合于平羌江。”○硫黄溪,在司东三十里。溪水作硫黄气,浸灌瘠田,禾苗特盛。
禁门关,司治西禁山下。又紫石关在司西百里,仙人关在司西六十里,俱雅州千户所官兵戍守。
碉门砦,在司东。与雅州接界,有守御百户所。洪武中百户盛茂垒石为城,险固可守,属雅州千户。又西有柘木场,亦要口也。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都督徐增寿曰:“碉门距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沙艰难,市马数少,闻自碉门出柘木场径抵长河西口,通杂道长官司,道路平坦,尔宜檄所司开拓,以便往来。”是也。馀详见雅州荣经县。○冷碛砦,在司西南。志云:司有冷碛等十八寨,为三十三种番人出入之路。
剑山屯。在司西南。唐贞元中韦皋分兵侵扰吐番,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剑山屯。既而吐蕃大发兵欲出西山、剑山,收嶲州以绝南诏是也。○安桥,在司西三十五里。以竹索为之,路通番界,亦曰龙安桥。又太平驿,在司治西。明永乐八年设。

松潘卫。东南至龙安府三百三十里,南至叠溪所一百八十里,北至陕西洮州卫界八百六十里,西至吐蕃草地界四百八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七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七十里。

古氐、羌地,秦汉时亦为羌戎地。刘昫曰:“松州历代生羌之地,汉时招慰之,置护羌校尉,别无州县。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活据此地。”后周置龙涸郡,兼置扶州。治嘉城县。《后周本纪》:“天和元年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部落内附,以其地为扶州。”是也。隋郡废州存,《隋志》:“后周置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改邓州曰扶州,而嘉诚之扶州废。”邓州见陕西文县。大业初属同昌、汶山二郡。唐武德初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五州。其后多至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县邑户口。天宝初曰交川郡。乾元初复为松州,广德初陷于吐蕃。宋仍为吐蕃地,元时内附,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二十年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有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俱在治内。编户二十五里。隶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改松潘卫。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七、安抚司四。今因之。
卫控制番、戎,山川险峻,川蜀之襟带,而亦关、陇之藩篱也。《形胜志》:“卫东连龙安,南接威、茂,西尽吐蕃,西北则与洮、岷连壤,直接虏界,盖四面皆险也。”说者谓:松潘为西陲重地,深入番境,东南两路,仅通一线,故置关设堡,绸缪联络,为虑切焉。然自宣德以后,患多在蛮族;万历二十四年以来,患又在北部矣。说者又谓:松潘,蜀西之门户也,漳腊又松潘之咽喉也。高屯堡居漳、松之间,为适中要地,宜添设戍守,以犄角漳腊,屏卫松潘。然势且日蹙矣。夫松潘旧界广六百七十里,袤千六十里。今乃亟亟于三十里之漳腊乎?噫,无具甚矣。《边略》云:“松、茂之俗,大抵相似。自松达茂,不三百里,路循江岸,彜碉碁布山岩,如蜂房然。明初以戎俗尚异端,故于松潘复立番僧二人为国师,曰商巴、曰绰领;二人为禅师,曰黎巴、曰完卜,黎巴事道,黎巴事佛,皆受银印,分建寺观于诸寨落,化导番族。宣德二年渐倡诱其属攻围城堡,遣兵攻剿不克。三年复征之,犹弗靖。八年益调兵进讨。十二年抚臣寇深议伐之,景泰二年复议讨之,患稍息。天顺五年复炽,入龙州、石泉等处。成化十一年势益张,十三年抚臣张赞督官兵攻灭掇坪、懦弱、白羊岭、鹅饮溪、大白、饮马池、通林等二十一砦,又攻破木瓜、竹头坪等砦。于是商巴等二十六族降。十四年佥事林壁进攻黄头、复水诸砦,别将复攻西坡、禅宛等寨。又分兵为五哨:一从靖彜岗,一从擂鼓坪,合攻西坡;一从回子嘴,一从荞坝,合攻列四柯;一直攻双桥儿寨。又分精兵,一从牛尾巴山口,一从双桥儿山岭,进攻树底寨;一从麻答山口,一从山岭,进攻麻答寨;一从永镇堡山岗,一从禅定山口,进攻禅定砦;一攻穵撒寨,前后杀获甚众。会裨将谢琳等穷追牛尾巴山贼被杀,我军夺气,蛮亦困惫,乃输款。弘治中蛮复纵,官军失陷,南路梗阻。正德二年官兵又杀其绰领等国师,雪郎、三出诸番怨恨。嗣后本寺、小宛卜等屡屡围杀官军,松城之外不敢昼牧。十一年别将张杰等整兵击贼,贼稍敛。嘉靖初乌都、鹁鸽、鹅儿、鸡公、刁农五砦番蛮,纠合黑虎等寨八百馀番,攻围长安等堡,阻绝南路,势甚猖獗。十二年抚臣朱廷立等调官兵协剿乌都等十一砦,次第皆平,又屠遮花砦,于是黑虎等砦亦送款,自是寇患稍息。万历初河东羌为乱,十四年讨降之。时河西恃长江之阻,颇逆我文告,至是亦震慑请命。”王廷相曰:“松、茂诸番居止皆依山险,垒石为室,高者十馀丈,谓之碉房。天气多寒,土地冈卤,不生谷粟麻菽。番性勇戆嗜利,往往侵夺内地,使民失业。莅兹土者,非以德怀之,以计困之,患未易弭也。”
嘉诚废县,今卫治。三国汉时为平康县地,属汶山郡。晋因之,后没于羌,寻为吐谷浑所据。后周天和初得其地,置嘉诚县,龙涸郡及扶州治焉。隋仍曰嘉诚县,属扶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改置松州治焉,广德以后废于吐蕃。刘昫曰:“嘉城本生羌地,后魏时白水羌舒彭遣使朝贡,乃拜龙骧将军,甘松县子,始置甘松县。魏乱而绝。后周复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隋改甘松为嘉诚县。”或曰刘昫悮也,甘松盖在陕西岷州境。《城邑考》:“今卫城明洪武十七年筑,即隋、唐嘉诚县地也,甃石为城,有濠环之。门五,城周七里有奇。
龙鹄城,在卫东。志云:龙涸本名龙鹄。后魏太和九年宕昌王梁弥博为吐谷浑所逼,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击走吐谷浑,改立梁弥承而还。后周龙涸防盖置于此。杜佑曰:“龙涸城为吐谷浑之南界,去成都千馀里。”是也。宕昌,见陕西岷州卫。仇池,见陕西成县。
平康废县,在卫西南。蜀汉时置平康县,属汶山郡。延熙九年汶山平康彜反,姜维讨平之是也。晋仍为平康县,亦属汶山郡,后废。后周复置,隋因之,属会州,寻属汶山郡。唐初废,垂拱元年复置平康县,属当州。天宝初改属松州,后废。○交川废县,在卫南。本嘉诚县地,隋开皇初析置交川县,属会州,寻属汶山郡。《隋志》:“县有关官。”是也。唐仍为交川县,属松州。后废。《寰宇记》云:“交川县亦后周天和中置。”悮。
废潘州,志云:故潘州在卫北七百五十里。汉武逐诸羌渡河、湟居塞外,筑此城置护羌校尉御之。唐广德初松州以北皆陷于吐蕃。宋崇宁三年秦凤招纳司言:“阶州生蕃纳土,得邦、潘、叠三州。”潘州盖属吐蕃首领潘罗支,故名。又分潘州为上下中三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明初本设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今阿失寨盖上潘州也,班班簇即下潘州地也,中潘州界其间。其地愈北山愈平,旧漳腊之设在下潘州。《边略》:“中潘州去卫二百五十里而远。”
废崌州,在卫西北。唐贞观中党项部细封、拓跋等氏相继来降,以其地置崌、奉、岩、远等州。又轨州亦在卫西境,贞观三年置。《唐史》:“党项,汉西羌别种,魏、晋后微甚,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其地古析支也,东距松州,西距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山谷崎岖,亘三千里,姓别为部。太宗置松州都督府,督羁縻崌、懿、麟、雅等二十五州是也。”○废麟州,在卫西。唐贞观五年置以处生羌;又废剑州,唐永徽五年羌酋冻就内附,以其地置剑州;俱属松州都督府。
废霸州,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唐贞观中置。十二年霸州山獠反,杀其刺史向邵陵,州废。仪凤初复置,属松州都督府,寻复废。天宝初招附生羌,置静戎郡,治信安县,乾元初改为霸州。贞元中剑南节度使韦皋招纳降蛮,处之于维、保、霸等州。是也。又废柘州,亦在卫西南。《通典》:“柘州东至静州三十里,南至维州三百里,本生羌地,显庆元年置,天宝初改为蓬山郡,领柘县及乔珠二县。”又有废拱州,显庆中以生羌钵南伏浪恐部置,与柘州俱属松州都督府。静州,见叠溪所。○废阔州,在卫西境,相近者又有废诺州,俱唐贞观五年置,以处党项及降羌,属松州都督府。十二年吐蕃破党项、白兰诸羌,屯松州西境,寻进攻西州,败州兵。阔州、诺州二部遂叛归吐番,寻复内属。
雪栏山,卫东三十里。山势蟠蜒,四时积雪,其色如银,俗呼宝顶山。亦名雪岭。巉崖路险,有雪栏关。又风洞山,在卫东五十里。山高险,行数里始至其巅。上有风洞,深不可测。志云:洞多恶风,每午辄大作,作则灰沙蔽天,人马俱辟易,寒气袭人,触之多死,否则喘息旬日始止,盖山岚郁结之气所发。
红花山,卫南十五里。有屯田名红花屯,岷江所经也。又牛心山,在卫东南十五里。峰峦圆秀,若牛心然。又东四十里为火焰山,山无草木,色如赭。○金蓬山,在卫东南五里。志云:羌人金蓬者昔居此山。
甘松岭,卫西北三百里。亦曰甘松山,一名松桑岭,土人谓之松子岭。后魏有甘松县,唐置松州,皆以此山名。《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岭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是也。今大江经其下。杜佑曰:“甘松岭乃江水发源处。”似悮。赤岭,见陕西西宁卫。
大分水岭,卫北二百三十里。其山高峻,水分二流,或以为大江导源处也。又小分水岭,在卫北九十里。其山平坦,有龙潭,其水亦分二流。○羊峒,在卫北,接陕西洮州界。志云:松潘东通任昌、蜡梅,北接羊峒、洮州。任昌、蜡梅,盖番族也。
野狐峡,在卫西境。唐贞观八年别将李道彦分道击突厥,至阔水,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等屯野狐峡拒之,道彦不得进,为其所败,退保松州。
岷江,在卫西。《江源记》:“岷江发源于临洮木塔山山顶,分东西流,由甘松岭八百里至漳腊西,其水渐大,复径镰刀湾,达松潘,于下水关入红花屯达叠溪界。”《一统志》:“司西北六十里有潘州河,即岷江矣。”河东、河西诸蛮盖以江为界云。馀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涪江,在卫东。发源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又东南入龙安府。《汉志》注:“涪水出刚氐道徼外,南至垫江入汉。”是也。详见大川。
阔水,在卫西北。唐贞观八年李道彦分道伐吐谷浑,经党项中至阔水,出不意袭败之。党项忿怒,拒道彦于野狐峡,道彦败还松州。十二年命侯君集等分道伐吐蕃,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即此。胡氏曰:“阔水在故党项中,羁縻阔州以此名。”今亦见陕西西宁卫。○响水泉,在卫北六十里。泉流湍急有声,居民资以灌溉。
望山关,卫东十里;又东二十里曰雪栏关,在雪栏山上;又二十里曰风洞关,在风洞山上,皆峻险。志云:风洞关北有盐井墩,即古盐川废县。似悮。○黑松林关,在司东七十里。地多黑松,因名。一名松林堡。又东十里曰伏羌堡,其相近者曰红岩堡,亦曰红崖关,皆东路设险处也。
三舍关,卫东九十里,东至小河所此为适中之地。关东十里为镇远堡,又东二十里为小关子堡,又东十里为松垭堡,又东十里为三路堡,又东八里为师家堡,又东十里为四望堡,堡东二里即小河所也。志曰:三舍关有偏将驻守,所辖上至望山,下至四望,共十三关堡。四岩绝壑,一线仅通,羊肠鸟径,峭磴危湍,险巇万状。附近有水牛、毛公、羊洞诸番,不时窥伺。嘉靖中何卿镇松潘,节制东南,大修长安、马路、师家、永平等堡,于善地增修御寇、靖虏诸墩,以扼险要。长安堡,见茂州境内,即长宁堡。马路堡,见叠溪所。
西宁关,卫南三十里。其北八里曰熊桢屯堡,亦曰熊溪屯,南路关堡之首也。有铁炉沟,诸彜在界内。万历中河西商巴导土鞑伏于铁炉沟以牵制我,事觉扑擒之。关南八里有小屯堡,共为形援。又东胜堡,在卫东南三十五里。志曰:红花屯下七里为雄溪屯,雄溪左十三里即东胜堡。○安化关,在卫南四十五里。其北七里为云屯堡,南十里曰镇革堡,又南七里曰新塘关,又七里曰艾蒿堡。志云:卫南七十里有新镇关,其北十五里曰百胜堡,其南十馀里曰龙韬堡,皆南境之襟要也。
归化关,卫南百里。志云:唐尝置羁縻归化县,属霸州,关盖因以名。地形险要,有龙溪等砦,大、小横梁为诸番出没处。自卫城南至叠溪之永镇堡,此为适中之路。关南二十里为北定关,嘉靖七年守将边轮与横梁、监儿等番战,败没于此。《边略》:“松潘至茂州三百里,山嘴险恶,一蛮掷石,百人不能过。其路随河曲折,蛮下山抢掠为易,当有以削平而制御之。”
浦江关,卫南百五十里。有别拓、大小耳别等寨在界内。《寰宇记》:“归化县有大聋山、小聋山,在霸州西北十里,号苻坚城。”又于小龙山上村置牙利县,或即大、小耳故迹矣。关南四里曰平番堡。弘治中科臣张文言:“松潘南路浦江关地势稍平,介松、叠之间,极为要害。若聚兵屯粮,筑城固守,三面联络,什伍相保,卒然有警,松、叠声援可立应也。”
平彜关,卫南百七十里,即平彜堡也。其地宽平,可容千骑,为四十八寨饮盟歃血之地,即黄沙坝矣。又南六里为金瓶堡,又南七里为镇平关,又南七里为镇番堡,又南十里为靖彜堡,又南十里为平定堡。自平定堡至叠溪所之永镇堡止八里,亦松、茂接界处也。志曰:万历十四年于平彜堡建城堡,增将领,所辖上至西宁,下至平定,共十七关堡。其附近诸番有河东大姓,属牛毛土官管辖,河西小姓属羊毛土官管辖,所谓牛脑、羊脑也。蛮砦以数十计,其最强者为乌都等砦,亦属茂州北境,与松潘相出入云。
流沙关,卫西北十四里,虏骑经由地也。万历二十八年以后,遇秋防尝以重兵驻此。《四裔考》:“松潘西至流沙关,相连天竺,西南达红土坡生番,多系北虏出没,地势辽绝,非可限越”云。
虹桥关,卫北三十一里,又北去漳腊堡七里,为卫境之北隘。有落虹桥,长二十丈,饷道必经之地也。关南七里曰谭厊屯堡,又南七里为塘舍屯堡,又南六里为羊裕屯堡,堡南六里即卫城也。志云:虹桥西北十五里为绝塞墩,北界黄山尖,杀鹿塘、黄胜草场等处,路通洮、岷。宣德三年蛮族作乱,陈怀奉诏趣救,由此道入解松围。今为番部间阻,下潘州白利等番或由阿玉岭,或由铁门墩,出抵寒盻、祈命诸寨贸易茶斤,稍失防范,衅端辄起,且阻绝长沟,救援难及。议者欲于墩前石砌联城一座,直抵河下以通水道,又依山掘壕,绝其乘高来犯云。
漳腊堡,卫北三十八里。旧治于下潘州,在司北七百馀里。景泰中抚臣罗绮记曰:“漳腊,潘州城故址也。下有岩穴,空洞幽邃,广可容列骑。旁有玻璃泉,冬夏渊然不竭,其土地膏腴,山川秀丽。自唐盛时所开拓,而旋入于吐蕃。洪武十一年始建置屯堡,且畊且守,边人安堵。宣德二年为氐、羌窃据,景泰六年复收其地,盖自是以后益徙而南,今且抚松州之背矣。”《边略》:“漳腊有隘口可通北虏,嘉靖十一年寇贼深入为害,抚臣宋沧议于漳腊后山岭建靖虏墩,西小高岭建御寇墩,设兵戍守。二十年复展修城堡,增置官军,并筑边墙一万三千五百三十丈,又于大坝建立一堡,修筑城垣,于西山平坝更修一墩,以防虏骑侵扰。万历六年备兵使者杨一桂以漳腊所属镇虏、绝塞、谭厊等十七屯堡去松辽远,支粮不便,议于漳腊旧基修建新仓,改运关支,卒伍称便。二十八年虏骑突自寒盻、黄胜草场分道驰入围漳腊,守将张良贤破之,又追破之于思答弄,寇遁去。”志云:漳腊一镇、五隘、九屯、一十八墩堡,延袤二百馀里,襟带山河,杂居番族,其最切者,有寒盻口、上中潘州、上下羊洞等隘口,自漳腊北去,辽廓幽远,一望无际,万骑可从容矣。思荅弄地在堡西北。
高屯堡,卫西北二十里,北去虹桥关八里。又南八里为谷粟屯堡。志曰:高屯堡在虹桥之内,御寇之下,谭厊之西,乃适中要地,松城之藩屏也。万历三十七年尝议城此,与漳腊为犄角云。
镇虏堡,在漳腊北十五里。其后为天险墩,前为观化墩,东于襄台,西制虏台,声势相望,直北则为敌贡坝,旧掘品字赚坑数百,以防敌人侵扰。北去三里为城墙岩,东临河畔,西抵山麓,掘壕宽深丈许,长六百馀丈。河西为川盻沟,壕堑之制亦如之。越沟二十里,登阿玉岭之巅可瞯黄胜草场。场之东有阿玉口,凡二十里透岭,出川盻则东西南北惟所驰驱。议者欲于天险、观化二墩充广宽拓,石砌墙垣一周,外掘濠堑,以防冲突,庶几扼其吭。万历二十八年敌骑围漳腊,攻镇虏,守将杜世仁御之。又攻制虏台,复败却。志曰:镇虏堡北二十里之柏木桥即塞外矣。
水草坪,在卫东。又卫东境有猪儿嘴诸险。正德初抚臣刘洪言:“松潘天寒地瘠,物产不多,负贩者以险远难致。东路自江油县入山口七百馀里,如猪儿嘴、野猪山等处甚险,然俱可开通偏桥;如七里阁、黑旋窝、泥儿湾等处甚危,然有可改河移之彼岸者,有可用石叠为堤者。又新开一路至水草坪与旧路接,当立一墩,宜相度修改,非惟粮运便益,而物价亦稍减矣。”
赤磨镇,在卫东北。唐武德七年扶州刺史蒋善合击吐谷浑于松州赤磨镇,败之,即此。○古松驿,在卫治南。又归化驿,在卫南百里。镇平驿,在卫南百七十里。三舍驿,在卫东百四十里。志云:卫东九十里有松林堡站,又东八十里有三路堡站。
人荒寨。在卫东南,番砦也。万历六年备兵使者杨一桂言:“松潘诸番最桀骜者无如丢骨、人荒、没舌三寨,屡为边患。”议先剿之。既而三砦蛮谋劫军饷,纠众伏于安化关之凝水沟,突伤官军。别将曹希彬等击却之,复追败之于安贯顶。未几蛮众复炽,官军御之于安贯顶及黄草岭诸处,皆败之,乘夜进攻,焚其丢骨、人荒小砦。七年丢骨砦蛮突犯,裨将李承芳等奋击,群番溃走。官军进夺其敛坎,焚河西大小碉房五十馀座,追至河东,番皆震慑,呷竹、林洞等四十八寺砦首领俱率其众降,三砦始戢。

小河守御千户所,卫东百九十里。古曰涪阳,宣德四年调成都前卫后所于此,为小河千户所,增置城堡,又添调官兵,更番戍守。编户一里。今设小河营。

师家山,所北二十里。一名文山。宋时有师、文二大姓居此。山麓有文山关,又有师家铺,与龙安府接界。
涪水,所北二里。自卫境流入,又东流入龙安府界。其水浅隘,故有小河之称。
叶堂堡,所东南十六里。志曰:小河以东凡七堡,惟叶堂为要隘,有官军屯戍。东通白马、毛公,西逼竹头、野猪、白草诸寨,其西北六里曰峰岩堡。○马营堡,在叶堂东四里,又东七里为水进堡,又东八里为镇彜堡,又东十里为乾坤堡,皆有兵戍守。
铁龙堡。所东七十六里。有两山对峙,峭壁万仞,二水会流,深不可测。上为铁索桥,索凡六条,各长一十五丈,引于河之西岸,系以铁柱,中道板荡,行者戒心焉。嘉靖间龙州宣抚薛兆干作乱,斩铁桥以拒官兵,旬日松州米贵如金矣。志曰:铁龙堡至龙安府不过二十五里。○小河驿,在所治北。所东十里有水浸驿,又东十里有溪子站。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

蜡匝簇长官司,

白马路簇长官司,

山洞簇长官司,

阿昔洞簇长官司,

北定簇长官司,

麦匝簇长官司,

者多簇长官司,

牟力结簇长官司,

班班簇长官司,

祈命簇长官司,

勒都簇长官司,

包藏簇长官司,

阿昔簇长官司,以上俱洪武十四年置。

思曩儿簇长官司,洪武二十六年置。

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置。

潘斡砦长官司。正统初置。

八郎安抚司,永乐十年置。

麻儿札安抚司,永乐十五年置。

阿角寨安抚司,

芒儿者安抚司。俱正统初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东至龙安府石泉县八十里,南至成都府茂州百二十里,北至松潘卫一百八十里,西至黑水生蕃界六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七十里。

古氐、羌地,汉属蜀郡,后汉因之。晋属汶山郡,宋、齐亦为汶山郡地。后周置翼针郡。隋开皇初郡废,属翼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汶山郡。唐武德初复置翼州,咸亨三年置都督府,上元二年府罢。天宝初曰临翼郡,乾元初仍曰翼州,后没于羌、戎。明洪武十一年平定西羌,以古翼州置叠溪右千户所,隶茂州卫。二十五年改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编户一里。隶四川都指挥使司。领长官司二。今设叠溪营。
所北瞰松潘,西控维州,制御生番,良为要地。唐之中叶吐蕃据此,屡为西川之祸。韦皋镇蜀,于西山南北分道出师,翼州其必争之地也。明初虽收其地,而迫近诸番,东西不过六十五里,南北不过九十五里,盖视汉、唐之旧封,地利有未尽廓者矣。使赫然芟除,建为雄镇,北接洮、岷,南连威、茂,西北之藩卫,不且益壮欤?《边略》云:“松、茂所以隔绝吐蕃,叠则松、茂脉络也。大抵吐蕃入寇,必道松、茂,由松、茂而东,必经灌口,灌口失守,则长驱入蜀矣。叠州与松、茂,盖灌口之障蔽也。”
蚕陵废县,所西百三十里。汉县,属蜀郡,后汉因之,元初元年蜀郡彜寇蚕陵,延熹二年复来寇。晋亦为蚕陵县,属汶山郡,其后荒弃。后周改置翼针县,为郡治。隋郡废,县属翼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属翼州,六年移州治焉。咸亨三年州侨治悉州之悉唐县,上元二年还治翼针。天宝初改曰卫山县。刘昫曰:“汉蚕陵城在蚕陵山下,隋时翼针县治七顷城。唐贞观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唐末县废。志云:今所西五里即唐废卫山县治。
翼水废县,所西南九十里。本蚕陵县地,后周置龙水县,并置清江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清江,十八年又改县曰翼水,属会州。唐属翼州,后废。太子贤曰:“翼水县西有汉蚕陵故城。”○鸡川废县,在所西南百里,有栖鸡川。唐先天二年置县,属翼州。又昭德废县,亦在所西。刘昫曰:“显庆中置识臼县,属悉州。天宝元年改属翼州,更名昭德。五载分鸡川、昭德二县置真符县,并置昭德郡治焉。乾元初改为真州,以州治真符县为名,寻废。”
峨和废县,所西北六十里。本蚕陵地,唐武德初析置峨和县,属翼州。贞元十年韦皋败吐蕃,克峨和城,既又遣将出峨和、薄松州,是也。○左封废县,在所西百九十里。后周置广年县并置广年、左封二郡,又置翼州治焉。隋开皇初郡俱废,县属翼州,仁寿初改县曰左封,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隶翼州,三年省。贞观四年复置,二十一年改隶当州。刘昫曰:“县在当州东南四十里。显庆初改属悉州,咸亨初移州治焉。仪凤二年羌叛,悉州寄治当州城内,寻还旧治。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在旧治东南五十里。天宝初改州为归诚郡,乾元初复为悉州。”唐末州县俱废。又归诚废县,在废左封县西南。唐垂拱二年析左封县置,属悉州。今皆为生蕃地。
废静州,所西二百六十里。南至成都府威州界百里。刘昫曰:“左封县,有悉唐川。显庆初置悉唐县,并置悉州治焉。咸亨初移州治左封,于故悉唐县置南和州。天寿二年改为静州,仍治悉唐县。天宝初曰静川郡,乾元初复故。”又南有静居废县,天授初以悉唐县之静川地置,其相近又有清道废县,俱属静州。后皆废。○废当州,在所西北二百七十里。本羌地。后周置通轨县,并置覃州及覃川、荣乡二郡治焉。隋开皇初郡俱废,四年州废,县属翼州,大业初属汶川郡。唐初属松州,贞观二十一年置当州治焉。刘昫曰:“以地出当归也。初治利川镇,仪凤二年移治蓬白桥。天宝初曰江源郡,乾元初复曰当州。”杜佑曰:“故通轨县在州西北二百里。”《隋志》:“县有甘松山。”是也。盖后移今治。《会要》:“大历五年当、悉、柘、静、恭五州并徙置山陵要害地以备吐番,而旧封不可问矣。”
白岸城,在所西。唐贞元中韦皋破吐蕃论莽热兵,进屯白岸,西山诸羌皆降。《新唐书》翼州有峨和、白岸、都护、祚鼎四城,合江、谷堆、三谷三守捉城,陇东、益登、清溪、御藩、吉超五镇兵。
蚕陵山,在所西北。汉因以名县。又犁牛山,在所东五里。志云:所之东界止此。正统中番贼窥境,官军追之,遇伏于犁牛山,败绩。又云峰山,在所东六里,高耸凌云。○排栅山,在所南五里。洪武十一年大军至此屯驻,立栅为营,山因以名。
汶江,所西三里。自松潘卫流经此,又南黑水流合焉。《江源记》:“岷州自松潘达叠溪至穆肃堡,黑水从南合之,入深沟径茂州界是也。”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翼水,所南五十里。一为汶江,自松潘界流至此;一为黑水,自生番界流至此;合流如张两翼,故州以为名。或谓之合水,亦谓之合江,唐因置合江守捉云。○七里溪,在所东七里,源出松坪寨;又城东有饮马沟,自云峰山顶悬崖而下,俱流入于汶江。
玉津泉,在城南,导流直抵城下,居民取汲甚利。又天涌池,在所治南。正统间开凿,引饮马沟水潴其中,以便居民之汲。
南桥关,所南五里。又有小关,在所东五里。叠溪桥关,在所西五里。志云:所南十五里有中桥关,又南十五里有彻底关,所北四十三里有永镇桥关,九十七里有镇平关,俱洪武十二年置,共为七关。
穆肃堡,所南五十里,江水经此,黑水流合焉。志所云穆肃为两河之会也。堡南与茂州接界,为控扼之所。今亦见茂州。
新桥堡,所北十里,稍南为汉关墩堡。万历十八年郁即长官啖保者与黑水、松坪,攻我新桥,明年伏罪。先是汉关墩附近勒骨诸小姓属于郁即,至是改属叠溪。志云:新桥堡北为普安堡。正统十二年抚臣寇深议讨松潘叛蛮,于叠溪迤北添设普安、静彜、镇番三堡是也。又普安堡旁有葫芦崄嘴,弘治中番贼攻围普安,守将胡澄拒战,追贼至此死之。
太平堡,所北三十里。其附近为杨柳沟,河西强种也。万历十八年纠合松坪、白泥、黑水三千馀番同陷新桥,十九年讨降之。又永镇堡,在所北四十馀里,有永镇桥关。其相近者又有白石坎,正统中番贼来犯,官军拒之于此。志云:永镇堡附近为牛尾寨,万历八年及十二年麻搭内犯,十四年讨降之,又北抵松潘卫界。
马路堡,在所南。又南为小关堡,接茂州界之实大关。志云:新堡附近为巴猪大砦,众逾千数,性喜黠盗,嘉靖二十三年以来屡渡河入犯。议者欲于旧关脑搭桥进兵,及马路堡后长宁、沙坝潜师绕其后,上下夹攻,可大创也。《四裔考》“叠路生番最恶,而五巴猪为尤甚,牛尾、麻搭、杨柳、麦儿次之,凡四十八寨。其地南连黑若,西通黑水,北接松潘,加兵征之即逃入黑水。黑水盖广饶之地,莫知纪极”云。又叠溪长官鬱氏所辖有河东熟番大姓八寨及马路、小关七族,河西小姓六寨云。
麻答嘴寨。所北五十馀里,本番寨也,路入松潘。正统中抚臣寇深议讨松潘叛蛮,欲于麻荅崖、青岗嘴、画佛崖、海螺洞、万江崖沿山凿石架木悬栈是也。志云:堡南为牛尾巴,又南为杨柳沟。弘治十二年抚臣张文言:“松潘南路,国初以来增置墩堡,开设仓厫,屹为天险。自牛尾巴失利之后,蛮人乘险杀掠,饟夫戍卒,号南路为死亡城,是南路必不可不复也。此路一复,其间麻荅嘴险要之处,据高设堡,添拨防军,以遏贼冲,亦规恢全蜀之策矣。”○双马寨,在所西百二十里。志云:亦番寨也。

叠溪长官司,所北一里。永乐四年置,领渴卓等五寨。

郁即长官司。所西十五里。永乐四年置,领松坪等五砦。又有来远驿,在司治西。

酉阳宣抚司,东至湖广保靖宣慰司界三百里,南至平茶洞长官司界五十里,西至重庆府彭水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至布政司二千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诸志皆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县,悮。三国汉属涪陵郡,晋因之,永嘉以后没于蛮獠。后周时为羁縻黔州地。隋属庸州,志云:隋为清江郡地。唐属思州,五代时仍没于蛮。《寰宇记》:“黄巢之乱,酉阳蛮叛,驸马冉人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五代时中国无主,冉氏遂据有之。”宋政和六年仍属思州,寻置酉阳州于此。元因之,冉氏仍有其地。属怀德府。明玉珍改为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仍为酉阳州,冉如彪纳土归附,仍令世守其地,广六百里,袤七百里。七年升为酉阳宣抚司,编户十三里。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六年改隶重庆府。
司当西南之要冲,接黔、楚之边境,山川阻深,蛮獠错杂,抚循未可无策也。《四裔考》:“酉阳所属有九溪十八蛮,而九江、后溪西南一带,近为镇筸叛苗残破,境土日蹙。”
酉阳废县,在司东。胡氏曰:“三国汉时分置酉阳县于此,属涪陵郡,晋省。”或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悮也。隋为务川县地,属庸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仍为务川县地,属思州,后废。宋政和中亦为务川县地。或云宋尝置酉阳县,属务州。今《宋志》不载也。元始置酉阳州,明因之,寻为宣抚司治。司无城,其民曰犵獠、曰冉家、曰南客,分三种云。
迁陵城,在司东南,接湖广辰州府界。汉县,属武陵郡。三国时为吴界。魏已亡蜀,遣汉葭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迁陵界,屯于赤沙,诱动诸戎,进攻酉阳,吴遣锺离牧讨平之。志曰:迁陵、酉阳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赤沙在其间,此汉之酉阳也。
酉阳山,司西北百八十里,接黔江县界。又龙山,在司东一里,旁有龙家砦。司东三十里又有火山。其山高耸,日射返照,其色如火。又司东百二十里有唐店山,司南百里有何家山。山皆高耸,以山旁居民多唐姓、何姓者而名。○胡子崖,在司北百里,崖下路通司治,行者过此,有水自崖悬流可以济渴。
三江,司东北九十里,源出酉阳山,亦曰酉水,有三小溪流合焉,又合平茶水及楠溪东注辰州大江。○楠溪,在司西二百里。其溪清浅,旁多楠木,下流合于酉水。
通达砦,司东南二百五十里。志云:元置通达等处五路蛮彜洞长官司于此,明初废为通达砦。又云:司有后宁江土人巡司。

石耶洞长官司,司南七十里。本酉阳地,宋宣和间有杨昌安者据守其地。元置石耶军民府,洪武初其酋杨金隆归附,改立长官司,附庸酉阳。志云:司东至石凯子界,西至平茶司界,南至邑梅沙子凹,北至酉阳石闲囤,与镇筸苗密迩,地势称孤悬。今编户二里。

巴惯山,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土人呼为密那崖。崖石陡峻,中间空洞尝有泉流。
漫溪。在司治南。源出邑梅洞漫流,东注入辰州大江。

平茶洞长官司,东至石耶长官司界十里,西至贵州乌罗长官司界十里,南至贵州铜仁府界百里,北至酉阳宣抚司界五十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一千一百二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七十里。

汉、晋以来为蛮彜地,唐属思州。宋政和中为羁縻平茶洞,仍隶思州。元改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杨氏世守其地,元时杨大雷有之。明初为平茶洞长官司,洪武七年杨抵刚归附,置司授之。广三十里,袤一百五十里。编户三里。初隶酉阳宣抚司,洪武十七年改隶四川布政司。
岑仰山,在司治西,巍然秀拔,仰望可爱。又团山,在司治南。山势团耸,特出众山之上。又高秀山,在治北。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
白岁山,司西三十里。高耸插天。土人以山积雪则有年,故名。○诸葛洞,在司治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武侯征九溪蛮时留宿于此。
哨溪,司治东南。发源白岁山,山水激石,有声如哨。又有满溪,在司西南十里。亦出白岁山,以水常溢不竭也。合流而东北曰平茶水,至酉阳东南会于酉水。
龙潭,司治西。两旁山崖陡峻,潭中水深莫测。又治北石洞中有龙泉,四时不涸。○济渴井,在司治北。水清甘,夏月行者汲饮之以济渴,因名。
小平茶砦,在司南。嘉靖二十七年大征叛苗,分兵屯平茶、地架二营,剿境内小平茶、地崩、岑沙苗、地龙庭、地龙箐五砦是也。地架堡,见贵州平头著可长官司。
通蜀桥。司治南,跨哨溪上,以路通蜀境而名。又司治东北有迎恩桥,亦跨哨溪上。

邑梅洞长官司,东至湖广镇溪千户所界七十里,西至贵州乌罗长官司界二十里,南至贵州平头著可长官司界百里,北至酉阳宣抚司界百三十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一千五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三十里。

唐思州地,元为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时改为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明洪武五年改为邑梅洞,八年改置长官司,宋末杨光甫据其地,元置司授之。明初杨金奉归附,仍令世守其地。广九十里,袤二百三十里。编户五里。隶酉阳宣抚司。永乐初改隶重庆卫。
寿山,司西南六里。屹立层汉,四时林木郁然。又黄牛山在司东三里。山旁土地膏腴,宜于耕稼,相传昔时土官杨四舟高殿始自贵州乌罗迁此,喜而捶牛相庆,因名。又韭山,在司南八里。昔有人遗韭种于山顶,长丈馀,四时茂盛,民皆取以供食。○鼎砫山,在司西北五里。三山齐耸,屹如鼎峙。又擎团山,在司西北四里。四围峭壁,擎摩云汉。
凯过河。司西北二十里。源自乌罗三洋溪流出,会买寨河,东入辰州大江。旁有凯子砦,行者于此过渡。又地磴溪,在司西南十五里。溪水清澈,可鉴毛发。又司西十五里有遵岫溪,溪水屈曲,缘山西流。

石砫宣抚司,东至重庆府黔江县二百里,西至忠州酆都县百七十里,南至涪州武隆县百七十里,北至忠州百二十里,自司治至夔州府九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三百五十里。

古蛮彜地,宋景定中置石砫安抚司,蛮酋马什用败蒙古兵,继又平九溪洞彜,因置司授之。元改石砫军民府,寻升军民安抚使司。明玉珍窃据,亦授其酋石砫安抚司。明洪武七年得其地,八年仍为石砫宣抚司,土酋马克用归降,使世守其地。广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里。编户三里。隶重庆府。嘉靖四十二年改隶夔州。
大峰门山,司南百五十里。两崖壁立,中通人行,有故垒在焉。又鼓楼山,在司东南二百里。山高耸,其巅旧有鼓楼。又斑布山,在司西南二百二十里,色斑如布。
石凉伞,山司东北百四十里。形如张盖,或谓之石幢山。又万聚山,在司北百里。众山环聚回合,因名。又司西北二百四十里有马黄山,又十里为凤凰山,皆高耸。
三江溪,司东北二十里。有三水合流,北注大江。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清水潭,四时澄澈。又司西四百里有龙潭,深杳无际。
支罗砦。在司西南。嘉靖中石砫宣抚司人黄俊据支罗砦,假龙潭土舍名色霸占民田,寻以叛诛。子中复据寨叛,四十四年诏川湖会兵夹攻,川兵进攻牛栏坪,湖兵自施州卫进,中由思南逃去,为楚军所获,川军𢭏其巢穴,支罗平。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