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燕日记/历览诸处
凤凰城
编辑在栅门西三十里。以甓为城。城之厚殆过五六间。入门如窟。层门楼丹雘细窗。工制奇巧。闾巷市廛。皆纹窗雕户。辄用金碧。自栅以内。虽村舍残户。皆用彩棁。有将军检栅门开阖。平城方正。人家稠密。
辽东城
编辑在青石岭西八十里。山气到尽于此。过此以往。眼界滉瀁。若大千世界。都在面前。行野中七百馀里。然后始见山脉。方城一所。周以深濠。有四门。门楼之制。与凤凰一㨾。贯城而行。不得详窥。而市廛馆库。皆层棂画甍。贩货塡城。闾阎室屋。皆重门曲阶。怪石花卉之属。无处无之。尽觉我东巨室。曾草草村舍之不若矣。郛郭之制。内外俱削。幷筑女墙。城上可驰五六马。北面有土墩。齐城连袤。可以俯瞰城内。
关帝庙
编辑凡自入栅以来。家家有之。村村有之。而辽东庙为最云。庙在辽东城西门外。时值重修之役。皆以芦簟。裹束神像。其正殿方营改建。神像岿然出露。嵬崔为数三馀丈。左右廊庑。制作奇巧。塑像俱极壮大宏丽。
白塔
编辑在辽东城西门外。关帝庙之北数里地。筑以甓瓮石灰。八面层浮图。第二层一面阔为五间。通八面计之则周为四十间。论其地。台下层则周可八十馀间。凡数十层。而自第三层至于上层。皆作附椽。椽头皆悬风铃。从下及颠。层层八角。种种悬铃。最上头覆以铁铸葫芦。层层八面。镂以佛神像。高可三十丈。峩然远望。唐尉迟敬德所建云。而宏壮极矣。塔北数十武。有法堂一所。中有三大金佛及诸神塑像。而其间屏椅等具。雕绘琢镂。奇巧精致。殊极玩好。而门闭不得。只从窗隙窥之。寺名藏贝殿云。白塔正当佛堂南面。自此以往。种种有塔。而辽东者最雄壮云耳。
沈阳
编辑即奉天府也。所谓盛京省也。有将军等六七衙门。周以方城。城无睥睨。四门起三层楼。南门外未五里有浑河。河上有白塔。远望如覆瓮状。距燕为一千五百里。有行阙。周遭朱栏。守卒严把不得近。只从外面望之。彩甍层层。制度奇诡。城与辽东不啻倍之。而富丽又相万焉。城内通衢。设四达层楼门。甓筑四竦。凿门四面。门上作楼。悬鼓或锺。如是者凡不知几所。市井之奢丽。车马之騈阗。诚一大都会也。自栅门至沈阳四百馀里。我人之登白头山望者。云山下西南坪。迷离一朵烟气者。即是盛京也。
愿堂寺
编辑在沈阳西门外三里所。佛殿正堂为三十五间。安三大金佛。左右前后坐者立者龛者露者大者小者。不知几个佛身。器什帷幔等具。精巧华奢。右有二层楼。皆安千百佛像。鼓楼碑阁。重门复庑。周绕罗络。不计其详。我东寺刹。亦多巨大有名者。而制作之煇煌奇绝。未有若此者也。寺北十里所。皆是园陵。山麓间彩瓦层阁。头头露出于树木蔚密之中。道中可以望见矣。寺名宝胜寺。
北镇庙
编辑在广宁郡城西三里。乃清朝所建毉巫闾山神祠也。门外立石门五间。藻棁奇巧。穹窿高大。即所谓牌楼也。正门彩楼几间。左右翼廊彩楼几间。又门几间。左右廊几间。庭中左右对立层楼。一悬鼓一悬钟。东西对立碑阁。阁制六隅。黄瓦层阁。又门几间。翼廊几间。始有殿。殿中设仪仗而已。位牌金字书皇帝万万岁。庭列六石碑。皆康煕乾隆诗与笔。又门几间。廊几间。又门几间。廊几间。又有正殿坐一塑像。珠旒袍笏。踞榻而坐。前有文武像侍立左右。像极壮大。工制巧致。森俨可观。罗列成班。不可胜记。正面床卓。陈果品数行。烛台花樽漆灯香炉帷幔氆氌等具。极其华侈。又殿后门几间廊几间。更有一殿安二座神像。夫妻幷榻。凡内外殿宇一㨾大小。而金碧之照耀。令人夺目。庭畔墙曲大小碑记。不可尽计。西有补天石。庙中又有松树。盖渡江后初见者也。东有万寿寺。又有行宫。门锁不得入。
桃花洞
编辑在北镇庙北十五里。野行几百里。始也入山。过一村。依山篱落。桃杏成林。野外闲旷幽绝之地。鸡犬亦得物外之趣。可爱也。到山中陡绝而上。层山木石之间。往往作佛宇。小亭小阁。隙地依壁而在。有一石壁穹然如庵。其下为六七间。坐十馀佛。面佛座后偃壁六七丈高阔。游尘堆积。去来人攀援而上。披尘题名者。太半是我东人。最上峯头筑甓如瓮。见之若烽燧台。蓄小石佛无数。又其侧如蜂窠燕栖者种种有之。皆是弥勒罗汉之所。从下望之。着在岩隙。
宁远城
编辑中石牌楼。宏大可观。是祖大受 (注:疑误书寿字为受) 记勋处。石材高长。雕琢奇巧。植四石柱。上作梁楣。层层附椽。禽狮等类。刻镂工致。为诸牌楼之雄。凡有大勋业名节者。皆作牌楼以旌之。或石或木。比比有之。宁远城内。大小凡两所矣。
姜女庙
编辑在山海关外二十八里。海上陇头。前后堂有男女像。庭有数碑。字刓不能详览。而大较贞女孟姜。姓许氏。序居长故称孟姜。其夫即范郞。秦时筑城之役。以徭丁赴。经岁不还。许乃万里觅夫而来。来知夫死。遂殊焉。后人立祠而表其节。庙额以金字书芳流辽西四大字。庙东有望夫石。石上多有题咏刻镌。许之冢尚在不远之地云。
山海关
编辑是长城门也。城自西北来。东迤入海。筑于水中十里。望见可悉。而关以南至海。间间崩颓。逾践无禁。又有中城。城楼西面。扁以天下第一城。中城西门东面虹楣。刻祥蔼搏桑四字。
华表柱
编辑无人或知。行过楡关。路中南望。山上有石柱。望之可数十丈。距路数十里。亭亭特立。试问这个是华表柱么。或曰是或曰非。不可强认。而吾乃臆断曰。古传云柱在辽东。故今非之者曰。此距辽东已千里而遥。则辽东之柱。必不在此矣。吾则曰。不然。今吾所过辽东。果辽东然自天下视之。则自山海关以外便辽界。而为天下之东。故勿问辽西辽阳辽东。通谓之辽东。则古所云柱在辽东者。乃天下之言也。今所云柱必在辽东城云者。东人之言也。乌可东人胶株之见。违越乎古来大邦之传说乎。非烽台也。非浮图也。一株特立丁丁。竦直高绝。峯头插天而在。又无层节。上下如一直。个是柱也。世以辽东之白塔为华表柱。盖以柱在辽东云云故也。而塔与柱。制㨾悬殊。塔是浮屠也。佛家所以藏舍利骨者也。圆者如瓮。层者如竹节。下大上纤。必在乎古今佛舍傍近平地。是余稔知者。所谓柱者一石直上。无上无下。均适无节。而又在高峰绝顶。则以辽东之层浮图谓柱者。是固陋已深。又况辽塔是尉迟敬德所筑。则不必与论。而辽东之说。又不难卞。虽以见今辽东以之。故谓辽东即是云尔。然而长城起自蜀西。延袤万馀里。止于辽东海上云。今长城尽头。距今辽东城又尚千馀里。则古人之以关以外千里内。通称辽东。亦可知矣。就中不无一端可疑者。今日过楡关到抚宁县。遥望山头石柱。臆断以为真个华表柱。又是辽阳郡在其下。则辽阳之鹤。丁宁衬符。而行到百里所。北望有一石又在山头。大小制㨾。与昨日所观无参差。到此而不觉笑倒。华表双柱。考订无说。不知那中个是丁令威之柱欤。秦吕立石东海上昫界中。为秦东门者。无或这个耶。作门也则势将对立。而之北之南。谓其一而为华表欤。抑别有他柱欤。华表柱之说。亦出乎先后时欤。不可强遂其说。
夷齐庙
编辑在永平府北三十里滦河之上有童山。是首阳山云。山北有孤竹城。周墙作方城。西门楣上刻孤竹城。又其下有贤人旧里四大字。庙额清节庙。正门左右立大石碑。左书忠臣孝子。右八分书到今称圣。外垣左右书百代清风。中门金额清风可挹。北墙横书古今师范。南墙横书天地纲常。内门有层楼。正堂安夷齐塑像。珠旒龙衮。比肩而坐。他无仪仗。只有香炉烛台等设。壁有乾隆诗数首。石刻揭壁。东北有佛堂。东有行宫。制不宏敝。而复道层楼。周绕相连。窗扉皆用色色异木。雕刻奇巧。窗户每两只合附。用琉璃隔其中间。而制度甚轻致。楣闼皆用木刻。或作风牧丹竹蔓葡萄杂花等。细精百端。壁画皆用真刻。设彩花办。枝叶皆用五色玉石。根蔓之属。专用檀枕桦杻绛真之材。宛是真面。工力太费。而侈丽已极矣。行宫内室。有平间木炕。凡宫中绘画者。无非刻物附着。而到处折断破开无完。大抵蝙蝠蜂蝶之属。异花奇实之类。摘之可作儿少玩弄之资。故都归我人窃取。如是而尚许游观。可知彼人之宽厚。而沈幸之时则修改如新云。
独乐寺
编辑在蓟州城中。二层大楼。屹然远望。金额书观音之阁。末有太白二字。而实非太白所书云。中有立佛。高可十馀丈。头上又戴十面。軆制壮大。佛宇制作。亦宏丽可观。其左右前后佛像神像。不可殚录。后面门有铁铸将军。又后面有法堂。列坐几面佛。堂后有铁铸长明灯。高至二寻。又其后有法堂。有几个金佛及诸神像。其侧一间有卧佛。黄金大佛。伸脚曲肱而寝。自腰以下覆以被。见极怪讶。其外廊庑之中。曰佛曰神。又不知其数。门外左右。对立塑将军。巨狞壮大。即一大观。其傍左右宫室深邃。是行宫不翅他行宫之比。而门闭不许入。独乐寺以卧佛之故。亦称卧佛寺。而寺中有翎筒眼京买卖者。用之有效。
盘山
编辑在三河县北四十里。老𪩘叠嶂。岩石累累苍黑。远望如树木。山有上中下三盘。寺刹城堞。楼台宫室。园陵闾阎。为燕京佐贰。粉墙逶迤。浮图隐映。下有李愿盘谷云。
通州江
编辑即白河也。江绕通州东城。北走为燕都通沟。达于西山。舟楫幷通。自东南浦帆樯束立。首尾三十馀里。延绵森立。不知其几万艘。或来或去。或系或泛。满江舟楫。真水市大都会也。船制亦不类我俗。船材不知何木。而皆以石灰涂缝。外施油漆。上面板。盖有启闭。而中可以寝处。大船则作三层楼于舟中。始入船门。有金字额及柱联。门内有室。间间隔障。排以椅床。四面设复窗。又其内有外炕。置寝具等属。又其内有内炕。又其内则厨间库间。其上层则皆府库也。下腹则开开板隔。井井若樻藏。皆贮杂用。内外舟饰。妆点奇绝。纱窗琉璃。锦幕绣壁。雕绘沈檀。交窗浮栏。极其奢华。船外边幅。用异木雕刻。或作风牧丹。或用鋈金妆刻铁纽。竹缆彩帆绣幡。或揭数樯。大者至数十间。妇女物畜皆载焉。漕舶之解载者。以木绵布作囊盛米。从江南到泊出米车云。运入通运门。备通州粮饷之实。
东岳庙
编辑在燕京东城朝阳门外。有东西南三面牌楼。高大华鲜。覆以绿瓦。正大门内左右立二层碑阁。覆以黄瓦。正堂有大塑像神。神座前设花甁香炉烛台等具。制极大。皆镀金细刻镂。又有铁灯。杯长几丈。围一拱有半。灌以漆油。焰无灭时。左右廊庑共八十六室。各设冥府鬼司奇形怪状。各色塑像。凡一室八九躯。间间揭朱板。榜书某司某府。门前各置铁香炉。罗列成行。远观若行军前排之状。正堂后面。又有中堂。堂与神像。与前堂相伯仲。东西庑共十六室。又后面周围二层长阁共三十六间。上下室中。各有玉女道君等神像。上层中央室。奉玉帝位。香炉烛墓花樽等器什。间间排置。凡内外堂庑。皆设锦幄彩氆氌。琉璃龛中小小神像花卉禽兽假山层灯。极其华侈。室宇之周遭宏丽。殆无其比。而其刱设工力。恰费累钜万百。盖奉神崇佛之节。不计其费。极殚人力。中国之财。专耗于神与佛矣。庙之东西附舍。逶迤屈曲。门门转深。殆千馀间矣。
燕京
编辑在通州西南五十里。顺天府是也。金元明清皆都之。筑以甓城。四方均直。门有三层楼。皆黄瓦。城上置城廊。百步一廊。守卒居之。非限满则无以下城。设梯锁门。出入有制。都城之南。有重方城。内外相连如日字之制。而外城稍广。城有十二门。外城亦如之。城之内有中城。朱墙而黄瓦。中城之内。亦有闾阎市廛。中城之中。又有宫城。城制与原城一㨾。而特无城上廊。城外东西北三面。绕以长廊。面墙而在。军兵器械粮草皆在其中。凡兵马入处守卫。无仓卒呼召之弊。廊之外凿以深沟。非桥梁门路则飞鸟之所不能度。养兵其中。死守而已。亦无缓急征发。规模甚便矣。宫城内四隅有钟鼓楼。四层八角黄瓦阁子也。东西正门。乃东华门西华门也。正北门乃神武门也。神武之对门景山也。神武外正北街左右有长廊。亦是军卫也。太和殿正殿也。天子之大堂也。三等白玉阶。每一层皆至一丈有半。刻以牧丹。三重玉栏。栏用刻龙。中阶中央作龙陛。一石之大。长过三丈。广过一丈。而刻以九龙。是庭砌间正路也。阶上左右有铜龟铜鹓鹭。阶上下列置大香炉数十坐。庭南畔立品铁。中和殿即太和之后堂。差小而方。保和殿即中和之后堂也。皆周三层栏陛。与太和无差。太和之大。不计为几楹。太和中和之门。有东西门。乃左翼门右翼门也。东北西北之门。乃中左门中右门也。东西月廊。周绕均适。不知为几间。而东有軆仁阁。西有弘义阁。庭中布以大甓而侧以植之。正门即太和门。门有栏陛。太和门之东西挟门。即左昭德右贞度也。其外正门。即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也。天清门外设石栅栏拥正路。方六七十步。栏外是正阳门。间未二百步。正阳门是都城正南门。门必有重城。仍作四门。外重门则闭而不开。惟天子之行启之。外城之正南门是永定门。而自太和至永定为七门。而正阳之重门。不在其数。正阳之左有崇文门。正阳之右有宣武门。东直西直德胜诸门。是都城之东北西正门也。朝阳门是下东门也。正阙左翼门之外。东北有锡庆门。是东华门以内。而内殿春宫皆在其间。而雕墙彩甍。隐面露角。不可窥测。墙下庭曲。间间有铁大瓮。贮水而置。凡不知几千百。太庙亦在宫城之内端门外。东边有门。揭云太庙街门。其内甚邃。而门庭堂庑。绳直准平。无丝发之差歪焉。
觉生寺
编辑在德胜门外 都城北门 西北十里。法堂有立佛。僧徒具袈裟。日日诵经于佛前。数十辈摇金铃。绕佛榻而行。每一周。以念珠识之。以几巡为数限。巡罢顶礼凡几度。皆有诵咒。礼罢有法僧登榻而坐。榻在佛榻正后。众僧以经进讲。法僧别以一册拈其章句。各各命章而授之。众僧分就其坐而讲读。日回原有定时。时至而不会者有罚云。寺僧皆诵经。无一乞丐俗比丘。寺中后面有层楼。远望耸空。乃锺阁也。悬钟甚大。经周尺十七尺。高三丈。表里密书佛经。钟面及字画。极为精细。凡百铸钟。无此伦比。以是之故。俗称大钟寺。东人常谈也。寺后有竹林奇花。
海甸
编辑在都城西北三十里。自海甸折而西行。是西山云。圆明园在海甸之东。石路周墙蔓延。纵横于柳林菀密之中。离宫别馆皆在其中。盖自通州以西燕京以北首尾七十馀里。皆依山平临之地。可以游观之所。非此莫可。而自古燕都帝王之所娱心怡神者。必不出乎这间。游骋弋猎之场。清暑赏雪之所。靡所不用其极诡极奇。则凡楼观陂池木石鱼鸟。尽是绝等玩好。其纡回辽迈幽深陡绝之地。不可踵及。只以昆明一池,涵虚一亭。可以历略其范围。而西山一曲。露头藏面。隐映灿烨。奇奇诡诡者。亦不在历观可悉也。自海甸西行过宫墙几里。多有寺刹。尽是禁内。不得入门。又过牌楼所几罨秀澄明等门。有文昌阁四层彩阁。阁在昆明池东北岸上。从池东长堰而行。堤外有水田种稻。池东南堤上柳林如织。柳外映发天光。不知峰峦之嶂遮。西南而望则长林无边。广漠来风。池南堤上。有石栏围住。内有金牛。向东北举头而卧。俗云水过牛背。燕运当尽。牛背有篆铭。又其南有廓如亭。亭凡二十四楹。八面彩亭。时当伏暑。而不胜风凛。亭北正当石桥。即所谓十七桥也。盖昆明一池。周可十馀里。中作假山为岛屿。岛南成桥。接于南岸。桥作虹霓水门十七间。故俗呼十七桥。石桥广三间。长七十间。桥左右作石栏周包。池中造山。一连不绝。自池边循桥作栏。巡岛而还。终于池边。于石栏之长。不知为几百间矣。造山筑以石甓。中空作窟。上有大亭子。层阶危槛。皆用白玉。刻以龙狮花草之状。彩致璀璨。亭南扁涵虚堂。北扁洞庭留赏。亭之下。西有波月楼。东有云香阁。皆寺观也。又有龙王祠。南庭树木阴满。可以避暑。坐于涵虚堂北望。尽是无限瑰观。而北京之胜。此可以第一矣。凡池外西北。都是画中。临水者依山者。皆四五层彩阁。奇形诡制。无所不有。楼台亭榭。不一其规。方者圆者。半月形磬曲状。尖者圭者长者平者。三面八角之制。或藏头林曲。出面岩侧。凡池西北十馀里内外。隐隐入瞩。不知作何㨾。而水中照耀。眩晃靡定。镜面澄碧。游鱼可数。一渔夫棹小艇。垂竿而行。菡萏盛开。香风津津。西南浦溆。芦苇极目。如痴如醉。坐而忘起。恨不与东方诸益。谈畅赋诗于此矣。涵虚所望。不过豹文一斑。而犹且如是。其外未窥者。都在默会也。
万佛寺
编辑在都城西北宫城正北门。即神武门。而其对门即北上门。门内即景山。或万寿山。是造山云。城址平然。无可高峻登望之所。而万寿山岿然高出。四方远望。其下有宫殿寺观。树木郁郁。山颠最上头。缥缈层阁。闻是钟阁云。其次左右有方阁。又其次有左右圆阁。瓦色各殊。制㨾不类。望之可异。万寿越见西方。又有造山。蔓延树密。上有大层塔。兀然撑立。其中似有大刹。又转而西行。有别宫圜城。东昭景门。南衍祥门。衍祥之前。有长桥殆百间。左右琢白石为栏。桥东西头皆作牌楼。东曰玉𬟽。西曰金鳌。故泛称此桥曰玉𬟽桥。此皆东人臆称。而十七桥玉𬟽桥。似别有名称。而不得闻矣。又折而北。是万佛寺。寺有二楼。西曰万佛楼。东曰千佛楼。西楼是三层大楼。下层有大金佛几坐。前后左右。罗列大小佛。四壁作假山形。间间有穴龛。累累如蜂窠。中各有小佛。一室中佛面不翅千百。中层上层每每如是。殆不止于万佛也。从室中层梯而上。至上层外栏。正俯城中。楼前东西。各有长层楼。其方圆亭阁。皆充佛身。门神庭炉等具。举皆壮大。堂里之设。华侈奇怪。不可殚状。东楼之制。与西楼一㨾。中有立佛一躯。乃千手千首极狞大。若独乐寺之观音。即儿孙也。千首千眼之说。曾未知其必然。而今乃历详。第以一边数其臂数。盖以众臂连附于肩。正类折扇开张之形。列数为五十个。侧看为十重。则分明是五百臂也。东西如之。则幷元臂端的为一千单二手也。手各持花叶禽兽之属。头面则初有元首。八面极大。自以上则层层有面。计其一周。殆过数十面。累累积面。次次渐小。不知为几层。最上头安金佛数三个。其大如拳。都计不减满千其首也。又有千足。各踏怪鬼魅。有压背镇腹叫啼之状。缘梯转上。层层周栏。间间有佛。多有琉璃佛龛。如层塔之状。大佛小佛。又不知其几数也。其左右阁及神门等。正与万佛楼一般。而千佛万佛。是一对双设也。千佛寺门外。有方阁一座。穹然而大。阁中作假山一朵。高不及十寻。缘槛而登。皆作层路。周绕而上。上有佛龛。所谓极乐世界也。一坐假山。都是木石为之。假树假花重重叠叠之中。仰头俯面。跛者倚者笑者怒者。凡不知几个罗汉。不觉失笑而亦供一赏也。凡此中万佛千佛。都是戏剧之设。而瑰观种种如此。冗费未知何为而张大设也。
五龙亭
编辑在万佛寺之南。亭前是大池。长阔累千步。南望虹桥卧波。东南池上有层楼五六十间。西南池上亭阁参差。临水彩楹。上下照映。绕池皆周以石栏。池面皆砻磨白石筑之。五亭在池上北堤。龙泽亭当中而在。圆阁而大。楹内仍作坐椅。周匝如栏。东曰滋香亭澄祥亭。西曰涌瑞亭浮翠亭。左右四亭。次次退后。为龙泽之翼护。池边四面。石栏屈折。沟道逶迤。绿潋翠渚。弥望平芜。彩榭轩敞。照耀水中。荷渠盛开。香风销暑。燕城之胜。此为第一也。
弘仁寺
编辑在五龙亭西里许。别无瑰观。
仁寿寺
编辑在弘仁之西。墙几相连。法堂室道。作田字之制。有大金佛身分九宫而坐。宫每四达。间间四壁。作佛窠小小。一堂中佛像又过万馀。不觉呵呵。其外僧庑神廨。不暇踵及。门内桥下。有深沟。散之以饵。有色鲋鱼浮集水面。鱼色各殊。或红或白。青黄紫绿。斑者点者。凡十馀色种。不知几万头。水中尽沸。政类秕糠荡水矣。
隆福寺
编辑在东四牌楼之北。都城东北隅。即大场市也。先看兽禽花草。次看列肆。饮食衣服宝具珮玩锦饰假物刑假儡傀之属。无物不有。而其泉货之类。无所见矣。绕法堂四面阶砌。廊室内外。都是开肆。不过琐细杂物。而游戏技呈之夫。亦在此衒业。至一所。见铺大床如晒谷者。乃人之齿牙也。数席地排布者殆十斗。意者以抽人病齿索钱为业者。而生人骨亦入药料。则幷置卖于此耶。
雍和宫
编辑在都城内东北隅北城下。有乾隆金铸像。后大堂是法轮殿。有蒙古僧数百。诵经会食。声如蛙吹而雄大。食物乃宽片粉。杂以羊羹。各呑一小木钵。僧皆赤黄衣。裸躬被袈裟。两臂赤露。又以连幅赤布。周身而蒙之。头戴松络。仿佛东僧所用。而制㨾歪长。倒竖而戴。檐垂上指。见颇不类。解而帖之则正似黍茎扫帚。又后堂即三层大阁。立佛极壮大。镀以赤黄金。与千佛楼之千首佛相伯仲矣。大抵雍和是寺观也。门内永巷。周遭深邃。屋制曲折甚奇绝。而无虑累百间矣。
太学
编辑在雍和宫西三四十步之地。其制别无异同于我国泮宫。而自大成门至大成殿。皆作层玉栏。室宇之宏完极精。泮宫之十倍矣。门内左右各置石鼓五个。石面剥泐。字画尽脱。间间有完字可见。门外又有新造石鼓十个。门内西边在者。一鼓仰置作臼。外无字痕。意者中间散失。为民间舂具而然也。外门内植无数石碑。即经一科而竖一碑。榜目刻于碑面。他无设科之规。只有子午卯酉式年科。即我国式年例。
辟雍
编辑在太学西墙外。廊庑四周。正北面有堂宇。立大碑二十。刻以经文说解。右有博士厅。左有绳愆厅。似有觥挞之法。右庑三十三间。左庑三十三间。每一间立大碑三个式。共左右为一百九十八碑。皆镌易诗书论孟三礼春秋。而庸学则无之。而北堂正壁。大刻大学章句。左右及北堂。共碑为二百八十个。是乾隆创置。经文说解。即乾隆所制也。崇文之治。彬彬可叹。中央有环水作圜桥。中有方殿。有御座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