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金门新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跋金门新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作者:胡适

  这篇《圹志》,可以考正许多旧史的错误。试举几个重要的例子如下:

  ①《明史》百十六《鲁王檀传》下记监国鲁王的末路是:

    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明史》百零一《诸王世表·鲁》下也说:“(顺治)十一年,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三藩纪事本末》及南明的几种野史,也有这种记载。《明史》可能是依据这些野史的。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是永历九年。

  全祖望《鲒埼亭集》三十一《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力辩《明史》此说之不可信。他引沈氏(名光文)挽鲁王诗的自序说鲁王薨于壬寅冬十一月,是死在郑成功之后。郑成功死在壬寅五月初八。壬寅是永历十六年,即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死在五月,鲁王死在十一月,当然不是郑成功把他沉到海中的了。

  《金门志》(页二五——二七)与《新金门志》(页一七九——一八一)引的吕世宜《鲁王墓碑阴》文及周凯《鲁王墓碑》(原无题,我拟此题),都根据林子濩《续闽书》记的“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于万历戊午(四十六年,1618)五月十五日,年四十五”,来驳正“野史载成功沉王于海”的传说。周、吕两文都作于道光丙申(十六年,1836),都只敢驳正“野史”之说,而不敢指斥那钦定的《明史》。周凯此文中又引卢若腾(牧洲)《岛噫集》中“有辛丑仲夏寿鲁王诗、壬寅仲夏作《泰山高》寿鲁王诗,……其诗与《续闽书》(所记鲁王)诞日符合,岂有王薨而犹为之寿者”?这两诗都可以证明《续闽书》的记录是可信的史实。

  今年新出土的《鲁王圹志》明说:

    王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万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

  这就可以证明林子濩《续闽书》的记载是根据当时撰修的《鲁王圹志》一类的史料,故一个字不误。

  全谢山《答陆聚缑论三藩纪事本末》(《鲒埼亭集》外编四十三)说:

    辛丑,成功入台湾。壬寅,缅甸讣至(此指永历帝之死),成功亦卒,海上遗臣复奉鲁王监国。甲辰(康熙三年,一六六四),王薨。

  这是谢山早年未定之论,说鲁王死在甲辰,是错的。谢山后来得见沈光文(斯庵)的诗集,才知道鲁王死在“壬寅冬十一月”,是死在郑成功死后。这是和新出《圹志》相符合的。

  但全谢山深信鲁王死在台湾。他的《张苍水神道碑》(集九,题“明故权兵部尚书甄张公神道碑”)说:

    壬寅冬十一月,鲁王薨于台。

  他的《斯庵沈公诗集序》也不信《阮夕阳诗集》说“鲁王薨于金门,岁在庚子”的话。谢山不信鲁王死在庚子(永历十四年,1650),是对的。但他在此序里力说鲁王死在东宁(即台湾),是错误的。他说:

    盖王本与成功同入东宁,故即葬焉。

  现在我们看这《圹志》明明说:

    (辛卯舟山破后),王集馀众南来,闻永历皇上正位粤西,喜甚,遂疏谢监国,栖踪浯岛金门城。至丙申(永历十年,1656)徙南澳,居三年。己亥(永历十三年,1659)复至金门。……壬寅十一月十三日……薨。……卜地于金门城东□外之青山,……。其地前有巨湖,后有石峰,王徜徉游其地,题“汉影云根"四字于石。……以是月廿二日辛酉安厝。

  此可见鲁王没有到过台湾,他先住金门六年,中间曾移居南澳三年,又回到金门住了三年多,就死在金门,葬在金门。全谢山的说法,得著新出土的史料的否证,是必须放弃的了。

  ②新出《圹志》还可订正查继佐《鲁春秋》的一些错误。《鲁春秋》(《适园丛书》刻本)说:

    壬寅,监国跸金门。

    夏五月,延平王……国姓成功薨于东宁。……秋九月之十有七日,监国鲁王以海薨于金门。

这个日子——九月十七日——是可以订正的了。

  查氏记舟山之败,说:

    监国继妃张氏赴井死,两王子北去。

  查氏记两王子之名是“长弘柟、次弘棅”。新出的《圹志》也记著:

    继妃张氏,亦宁波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

    “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兖陷虏,存亡未卜。次子卒于南中。第四子弘椮、第五子弘朴、第六子弘栋俱在北蒙难(三子名字可能有抄写的错误)。

好像最后记的三子是舟山蒙难的,不但数目不同,名字也不相同。

  ③全谢山又有《舟山宫井碑文》(《鲒埼亭集》二十四),记“辛卯之役”(永历五年,1651)在舟山投井死的是“监国元妃陈氏”。而《圹志》明说“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是“继妃张氏,亦宁波人”。《圹志》下文又说鲁王“女子三,长为继妃张氏所生”。《志》文两次提及“继妃张氏”,显然有所依据。谢山称她“元妃”,是一误;说她姓陈,是二误。

  《圹志》又明说:

    元妃张氏,兖州济宁张有光女,原浙之宁波人。兖陷,殉节。

  而谢山《舟山宫井碑》说:

  监国次会稽,张妃主宫政。而(陈)妃以丙戌(唐王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春入宫。会西陵失守,监国自江入海。保定伯毛有伦扈宫眷自蛟关出,期会于舟山。道逢张国柱乱兵杀掠,拥张妃去。(陈)妃在副舟中,……伏荒岛数日,飘泊至舟山,监国已入闽……。吏部尚书张肯堂遣人护之,得达长垣。监国见之流涕,始进为元妃。……辛卯,大兵三道入海。……(舟山)城陷,元妃……投井而死。……董户部守谕为作《宫井》篇哭之。

  鲁王《圹志》记他的“元妃张氏”死在兖州被满清兵攻破的时候,那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明史本纪》及《诸王世表》皆作十五年,《明史》百十六《鲁王传》误作崇祯十二年)。谢山此碑写鲁王的张妃在绍兴监国时主宫政,那是在唐王聿键的隆武元年(乙酉,1645),在兖州破城后三年了。又写那位张妃在隆武二年(丙戌,1646)在海上被乱兵拥去,下落不明。这个张妃在《圹志》里完全没有记载,而谢山完全没有提起《圹志》里记的“兖陷殉节”的“元妃张氏”。我们似乎应该用新出土的《圹志》来订正谢山先生的《舟山宫井碑》文罢!

  1959,10,31下午

  《圹志》记“次妃陈氏遗腹八阅月”,这是壬寅十一月尾的记载。查氏“鲁春秋”在鲁王死后补记:“王年五十有四(依《圹志》与《续闽书》,当作"四十有五”)。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弘甲。周支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宁”。这是那个遗腹子的下落。“宁靖王术桂”即是鲁王《圹志》的作者。“周支”当作“辽支”,即《圹志》署名的“辽藩”。《明史》百十六辽王下云:“辽国除,诸宗隶楚藩,以广元王术【土+周】为宗理”。又《明史》:《诸王世表·辽》下末代有术【土+受】、术堣、术垌等。《鲁春秋》称“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谢山先生说:“读太仆(沈光文)集中,王在东宁(当作“金门”,说见上),颇多唱和。宗藩则宁靖,遗臣则太仆”。辽藩宁靖王朱术桂的诗似乎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读这篇新出土的《圹志》,还可以想像那位末叶王孙的故国哀思,还应该对他“指日中兴”的梦想寄与无限的同情。

  1959,10,31夜补记

  (原载1959年11月21日香港《新闻天地》第十五年第十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