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岩集/卷二十五
题跋
编辑题兪宁叔骑牛歌后
编辑昔庄周有言曰。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余观甯戚之在齐。其饭牛车下。盖与百里同矣。而今读其叩角之歌。乃独不能忘齐相。何哉。彼观其意。殆亦不遇于世。慭自托于贱事。而其所乐不在此也。况其既相万乘之国。策驷马腾大车。以游都邑。则岂复念前日饭牛时耶。乃若宋世刘凝之弃官归隐。骑牛行歌。以终其身。则诚有乐乎此矣。是其志岂爵禄所能移哉。夫士出处去就。各有其义。二子者固未可易以轩轾。而抑凝之之乐则全矣。今兪子此歌。既盛言骑牛之乐。而乃以甯氏与凝之并称。则似不伦。是得无近于韩非老子同传乎。虽然。以辞旨逸宕。脱然有遗外声利之意。则其所趣舍。亦可见矣。但念兪子早岁通籍。才问炳然。而间者圣明更化。俊髦奋庸。意其将朝夕骞腾。历金门而上玉堂。必不能久守东冈之陂。况欲如凝之之终身高卧。以全其乐。得乎。然其雅意高尚。发于咏歌如此。使其能常存此心。则虽在市朝鞅掌。固自超然矣。何必山林田野哉。兪子第无忘今日骑牛之乐。可也。
题西京摘言
编辑柳君集仲。取西京封奏之隽者。为二编。命曰摘言。以视余。余谓三代以下。治莫过汉氏而文亦然。盖以去古近而风俗尚醇。其人皆质直浑厚。又秦火之馀。古文毕出。三代六艺之遗。往往可述也。今读是集。如贾,董,刘向数君子。其言固皆本之经术。奥雅雄深。彬彬质有其文。而其他亦指事情论利害。精核工笃。绝不为空言。即其文而其治可睹矣。余独怪武侯二表。古人以比伊训说命者。而柳君是集无之。岂以其言炳若日星。夫人皆诵之而无所事乎选欤。不然而只以其时之后也。则东京刘,陶之言。亦既在所取矣。此岂不可为例。而独遗彼者。何也。试书以问集仲。
柳集仲溟岳录跋
编辑余尝谓观山水。如见圣贤君子。自其未见时。则唯得一面焉幸矣。及既得见而望其容貌。听其言论。而真知其可爱慕。则去而思之。愈久愈不忘。而其欲复见也。乃甚于未见时。盖余于枫岳。实然矣。今得集仲此录读之。凡余前日之所游历者森然历落。俱在目前。此如宿昔所一见爱慕思想之人。而得复闻其声容起居动作之详。其为倾倒何如也。夫以东土之多名山。而枫岳独冠焉。则是可谓圣于山水矣。而世之人。乃或老死而不得一见。此何异于身生东鲁而不识仲尼面目也。若余与集仲。则亦既免是矣。然善观圣贤。古人所难。山水独异乎。始余之游是山。方少年粗心。徒悦其瑰奇宏丽之为胜。而唯务凌猎登顿。纵览博观以为快。若乃从容俯仰。纡馀游泳。察之以道妙。会之以精神。用以陶冶性灵而恢廓胸次。则殆无是矣。此何足与于山水之观哉。余于是实有遗恨焉。今集仲之于是山。其所得浅深。固未可知。而意亦尚有未究者乎。若然则愿与余并马而东。再窥众香万瀑之胜。而属之于瀛海之滨。究观其妙而深得夫真乐。如古人所谓前日见其面今日识其心者。则知向之未始游。而游于是乎始矣。集仲能无意乎。嗟乎。吾与集仲。非复前日之闲人也。方且束缚簪绅。深坐禁掖。而乃为此世外寥廓语。得无近于坐谈龙肉乎。此又可慨也。岁甲子孟夏下澣。书于玉堂直庐。
题李同甫兄弟海山酬唱录后
编辑同甫自斧壤远来过我。出此卷相示。其伯仲联袂埙篪。迭唱兴致。翩翩可乐也。暮春者。余亦与家弟子益。同舟游龟岛。历观仙岩云岩。以及义林诸胜。颇有酬和篇什。今观此录。甚矣。其事之相似也。凡录中海山佳处。皆吾与子益所尝经行。而同甫之来也。又能以一棹溯丹丘而归。此又足以相当。独乐甫于此。不能不输一筹也。乐甫书来。似有较量彼此之语。故辄以是复焉。于山水也。亦不能无欲上人之心。此又可以一笑也。戊辰夏季。寒碧主人。书于翛然斋中。
腰缠三十万。骑鹤上扬州。此语绝似痴。然观同甫此录。能身佩郡符而出入海岳。极意纵览如此。知世间未尝无扬州鹤也。然天上无不识字神仙。彼但知腰缠之乐。而不识歌咏之适者。虽骑鹤上天。亦不免于俗也。然则此录百五十篇。其贤于三十万钱多矣。又书。
雨中坐寒碧楼读此卷。大是趣事。亦甚著题。然使东华尘土中人。得此一读。令其九窍生清风。尤为快事。同甫幸勿秘惜此卷也。又书。
谷云九曲图跋
编辑世言好图画。必曰逼真。画至于逼真。极矣。虽顾,陆。不容有加。人惟求其真而不得。然后退而求之于画。若宗少文之于山水。是也。今不知当时所画。果逼真与否。而彼既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遍睹。则虽髣髴形似焉。犹贤乎己也。若吾伯父之于谷云。则前后十数年间。饮食起居。枕席几杖。率不离九曲之中。凡其山谿之重掩。草树之蒨郁。皆吾之肺腑毛发。烟云岚翠。皆吾之气息呼吸。鱼鸟麋鹿。皆吾之朋游伴侣。亦何求不得。而犹且假手丹青。若少文之为。何哉。此诚不敢知者。然不曰好之笃而乐之深。则不可也。画者。乃西都曹世杰。先生实手携而面命。逐曲临写。如对镜取影。故其重冈复峡。奇石激湍。茅茨之位置。园圃之耕凿。鸡鸣犬吠。驴行牛眠。种种备具。纤悉无遗。使人一展卷间。恍然若历辋川之庄。问桃源之津。而渺然自远于市朝埃壒之外。先生殆将以此。同其好于人而不私其乐欤。然余闻往有一士人入山中。偶逢先生骑牛过溪上。须眉萧然。冠服清古。一僮奴负杖随后。意象甚闲暇。立马凝望。疑以为神仙中人。归而为人道之如此。此一段光景。绝可画。惜乎。曹史在远不可致。略记于此。以当绘事。览者观之。亦当为之洒然也。
昌协既为此跋。先生读之而曰。尔言善也。然余之为此图也。亦以吾两脚不免时时出山。此九曲者。不能常在目中。故用为尔时观耳。嗟乎。如先生之言。不曰好之笃而乐之深。信乎其不可也。抑有一说。世言好图画。固曰逼真。而其称好境界。又必曰如画。岂不以佳山秀水胜美难该。而其幽深夐绝。又人迹所难到。能于其间。著村庄民物鸡犬烟火。以妆点物色。尤不易得。而画者却能随意所到。布置攒簇。往往于笔下。幻出一绝好境界故耶。然则先生之在山也。角巾藜杖。相羊九曲之中。便是画境界。其出山也。闭户隐几。指点粉墨之间。便是真九曲。其真与画。又何分焉。观此卷者。宜先了此公案。
松潭集跋
编辑松潭集二卷。诗凡四百几十首。尤斋宋先生为之序。其称述事行甚备。而诗则不论也。其意盖曰诗在集中。观者当自知之。抑又不若论其人之为大也。然试论其诗。则声韵之溜亮。体调之谐畅。虽刻意专业者。未能远过。而思致乃更清旷。人或疑公素不以诗人名。而其诗能如此。余谓诗者。性情之物也。惟深于天机者能之。苟以龌龊颠冥之夫。而徒区区于声病格律。掏擢胃肾。雕锼见工。而自命以诗人。此岂复有真诗也哉。序称公自少游宦四方。辄喜游佳山水。中岁倦而归乡。日洒扫双清堂。萧然清坐若神仙。盖生岁八九十。未尝有皱眉之事。此公之为真诗人也。遇境触物。必发于吟咏。佳辰美景。治酌命俦。谈䜩嬉怡。无非诗者。此公之所以为真诗也。以此而言。则序虽无一语论诗。而亦无一语非论诗。读者亦不待见其诗。而知诗之必佳矣。然世苟有善观诗。如季札之观乐者。则其读是集。又不问谁氏之作。而则必曰是风流澹荡恺悌人也。若然者。虽无序。可也。况又征之以序。其不尤信矣乎。公玄孙夏绩。以族父参判公命。来谓昌协缀一语序下。辄为发其馀意如此。参判公。即序所称观察使者也。
讷斋集跋
编辑讷斋朴先生。岿然为己卯完人。其文章。尤奫崛瑰奇绝世。世顾罕睹其全稿。先君子谪朗州。访于先生六代孙晶而得之。几佚其半。独先生弟六峰公祐。尝就全稿删定为六编。此尚保完。而板本则皆毁久矣。先君子惧其久益放失也。遂取二本。合以釐之。以六峰所编者置前。而其馀为续集。既缮写。属湖南伯李公师命。李公濡授剞劂于光山。会值己巳之祸。垂成而废。今方伯崔公奎瑞。闻而慨然。甫下车。即董成之。且取先生伯氏生员公祯及六峰公与先生次胤进士公敏中,六峰伯胤烟波公漑诗赋若干篇。附刻于下。用以备一家文献。亦其后人所尝讲于先君子者也。工既讫。谓昌协忝为先君子牛马走。与闻本末。俾书卷后。昌协不敢辞。因窃惟念。先生始终名德。固焯焯昭著。而其请复慎妃一疏。大义较然。可以俟百世而不惑矣。而当时言者反欲论以大何。何其傎也。然而先生之名。因此益彰。则以天下自有真是非也。彼䗖𬟽于一时者。又何足道哉。疏文。成于冲庵之手。而先生与之联名。盖东坡于范内翰古事也。故今集中不载云。崇祯纪元后六十七年甲戌九月。安东金昌协。谨书。
泛翁集跋
编辑泛翁洪公诗稿。若干卷。嗣子万选士中。属昌协删定。仍命缀数语其下。余惟公自少为诗。已为先辈名公所亟赏。又有尤斋先生所为序。称述甚备。何待余言为重。独记昔年先君子秉文衡日。每考次诸学士月课诗。公所作辄居高等。昌协时尚少。窃从傍窥观。则已知公为能诗人。及后见公于伯氏文懿公第。其容貌无所矜饰。口若不能道辞。冲然而已矣。退而征于人。益知公平生恬靖自守。不喜交游。朝谒之外。即帘阁隐几。吟哦终日。亦自乐而已。初不蕲立名作诗人为不朽计也。余于是。不惟得公为人。因亦得其所以为诗者盖如此。呜呼。此岂世之驰骛荣利。终身役役。而徒事粉墨涂抹。以诗自名者比哉。逮公晩罹锢籍。益自肆于江海间。跌宕觞咏。以适其志。则凡世之荣辱得丧。益无所入于其心。而诗亦益昌。盖其句律精工而意度优闲。描写真切而兴寄冲远。读之犹若见其把酒高吟。冥心事物之外。诗可以观。岂不信哉。公于月沙李公。为外孙。又少学于郑畸翁。其渊源浸灌。远矣。然其深造自得。多出于天机。即一时词林三数公声称。亦有出公上者矣。至论古人风致。则殆莫能先公。而世顾未能尽知也。岂公善于自晦而然耶。抑以真知之难。虽诗道。亦然也。古人有言。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是集之行。必当有具眼者鉴定其品。余故不究论云。
题郑可叔悏四游录后
编辑东人每恨不得生中国遍观天下名山。然鸭水东数千里。岂少山哉。而尚未能遍观。何暇远慕中国。且以金刚擅名天下。中国人。至有生高丽一见之愿。而或至老死而不一见。忽近而慕远。其亦蔽也已。今观可叔此录。于金刚既再游。而其他如妙香,头流,五台。皆与金刚争胜。而可叔皆次第游焉。又皆有诗文以记其胜。可叔之于游。其可谓博而笃矣。然可叔。非能脱然高蹈纵心独往。如古者禽,尚之为。特以宦游所至。取便登览。往往有不期游而游者。此其福缘之清胜。又岂人人所可及哉。可叔今又作宰通川。通在东海之上丛石之傍。去金刚不百里而近。是天将使可叔三入金刚。而凡岭海瑰奇之观。举为其囊橐间物。何其壮也。自是而推之。吾不知此录之续。将至于几编而止也。昔胡康侯行部过衡岳。爱其雄秀。欲一登览。既而。曰非职事所在也。遂止。今或有以此病可叔者。则将以朱夫子南康古事。每旬一游庐阜者解焉。其谁曰不可。岁戊寅暮春之小尽日。
题退溪先生致仕箚稿墨迹后
编辑退陶李文纯公。手书致仕箚稿一通。旧藏金君希鲁圣得家。下有尤斋宋文正公跋语。圣得间以示余。二先生心画森然。想见其德性气象。可敬也已。跋语。谓退陶逡巡卑让。未尝以世道自任。故卒以盛德不瑕。其旨深矣。然其引晦翁东湖语。则似若以仲举况金君先王考者。而他日卒不免身蹈仲举之祸。何其悲也。二先生同师晦翁。而其出处祸福不同如此。岂其所处时义然耶。朱先生固尝焚遇遁之章。而及与人论元祐诸公事。则辄自谓必有甚于彼。而陷于范滂阳球之祸。后之君子。其毋以退陶之故。而遂疑于尤翁也哉。岁己卯孟春日。后学安东金昌协。谨书。
先集跋
编辑右先府君文集。不肖兄弟所共删定。诗凡一千三十首。文凡四百七十七首。总二十八卷。府君讳寿恒。字久之。安东人。文谷其号也。以崇祯二年己巳生。十八。魁司马。二十三。魁谒圣文科。际遇孝庙。遍历清华。二十八。中重试第二人。升通政。三十一。嘉善。三十四。典文衡。遂陞宗伯。明年。拜冢宰。后又再典文衡。四十四。入相。显庙昇遐。受顾命。逮今上乙卯。群小诬悖东朝。上章极论。窜灵岩。戊午。移铁原。庚申更化。起谪中。拜领议政。丁卯。释位逊荒。己巳祸作。受后命。卒于珍岛谪所。后六年甲戌。复官赐祭。此府君平生始卒也。府君少学于祖考文正公清阴先生。文正公每赏其制作。以为善发题旨。成童时。闻李玄洲昭汉舟游渼湖。为近体诗以献。玄洲大惊叹。赠笔墨以奖之。又作呜呼岛诗。质于大学士泽堂李公。泽堂尤称善。顾谓其客曰。此非近世习科体者所能为也。又于頖试。取以置冠首。呼前谓曰。观所为诗。迥脱时俗科臼。可赏。宜更肆力为古歌诗。他日又亟称于人曰。明年司马试。须得此子为壮元。可洗科场之陋。已而。竟如其言。及登第。选湖堂。蔡湖洲裕后。实以大学士提衡。而特推府君为首。每科试诸学士诗。独赏府君作。称为主文手。兪市南棨。亦称其诗出入唐宋。自然不可及。此又府君文章。所见奖于家庭若词苑诸名公者然也。然府君雅自视歉然。至祸变日。不肖等试语及文集事。则曰。吾才本凡短。又读书甚少。所述作曾不满意。何足存录。然汝辈如不忍泯弃。则宜自删定。以藏于家。亦不必假之人也。既又曰。凡文集。宜少不宜多。我东诸家之籍。唯石洲集为精。此盖泽堂所删定也。不肖等谨受而识之不敢忘。今于遗集之编。诗删者十之六。文半之。务从简约。以遵遗旨。然尚惧鉴识不明。去取乖舛。以重不孝之罪。唯此为兢兢焉尔。编次既定。患无力剞劂。会不肖昌集。受命居留江都。粗得拮据。取芸馆活字。印出若干本。不肖昌协。谨略述府君始终大致与平日所闻先辈緖论一二。识于简末。后有君子得以考焉。时崇祯纪元之七十二年己卯十二月甲午。泣血谨书。
题权燮妻李氏墓志后
编辑昔者三代之盛。王化之行。必始于闺门。而达乎邦国天下。故当世士大夫。既皆以礼乐法度治其家。而及其壸政克修。妇德既美。则又有以左右君子。儆戒无怠而外治成焉。三百篇所歌妇人之贤者。皆由是耳。自世教衰。虽士君子读书谈道理者。其饬躬为行。已不若古人。况于妇人乎。权生燮以其亡室李孺人墓志示余。余读之。不意今世有此贤妇也。孺人之行。于贞静仁孝勤俭庄敬。盖无不备。而其所以大过人者。尤在于燕私儆戒之际。至见生欲委己于学。则又甚喜曰。此吾之日夜所仰望也。从而勖励不已。呜呼。此其高识正见。何愧于古淑女哉。志文则生伯父遂庵公所撰。首引程孝女墓铭。深痛其短命。不得名世砺俗垂光简策。余谓闺门之行。不著于外。三百篇所歌。亦其一事可见者耳。于其平生言行。固不能详也。若后世为墓文者。虽颇备述其事。而大抵得于其亲戚之言者为多。故人未必尽信。况以亲戚而自为之者耶。惟孝女墓铭。传之千百载。无异辞者。以其出于伊川先生耳。又孰敢曰不若非其父哉。遂庵公贤而有道。固学程先生者也。其言之不私。人皆信之。然则孺人虽不幸短命。而此文之传。殆将与孝女同其不朽矣。又何憾焉。独惜生早失此贤配。不得相与以有成也。然其平生儆戒之志。虽死宜尚炯炯。能使生者不忘此意而益笃进修。卒于卓然有立。则亦未必非孺人之助也已。生求余一言题志后。略书此以归之。岁在庚辰二月下澣。农岩居士金昌协仲和。书。
题李乐甫西游录后
编辑人未有不矜名欲上人者。独乐甫。此意绝少。平居。每事推人。而自视若无有。以故。于文辞。才实过人。而亦不甚刻意求工。余每规其稍加持择。亦当名出一时。乐甫辄逊谢不敢当。余既叹其为长者。而亦不能无恨。今观此录数十百篇。大抵皆率意信笔之作。即事写景。语皆真实。而佳篇秀句。未尝不错落其间。诗如是足矣。何必过求工丽。彼矜持太甚。往往对境遇胜。噤不能出一语者。要皆好名之过耳。以视乐甫。其得失何如也。乐甫要余题其后甚勤。岂犹未能无意于人言耶。第书此以归之。
余少侍外王父之官海州。颇得从长者。观游邑中胜处。独不得一至石潭。此如过泗州。不见阙里。后来思之。每深愧恨。往岁尤斋先生。约同志诸公。分咏石潭九曲。用朱先生武夷棹歌为韵。先生既首倡。而先君子继之。余亦猥被见属。而至今一纪不果作。俯仰幽明。愧恨尤耿耿矣。今乐甫既遍游九曲。又逐曲用棹歌韵。以咏其胜。何余之所未能。乐甫尽得之也。自念此身老矣。隐屏松崖之间。恐无复可到之日。唯俟病忧少间。勉赓一小诗。庶可以赎其宿逋。而田地又都被乐甫所占。却将使余何所措手。此又可叹也已。庚辰七月日。仲和书于三洲。
先集再刊跋
编辑先集。既印出若干本。行于世矣。尚虑板刻不存。无以为久远计。今者安侯世征。出宰灵光。亟取以入榟。按使韩公圣佑。乐闻而助其役。未及半年。工已告讫。不朽之图。于是而益无憾矣。安侯于此。初不待属托。而辄慨然以为己任。其意既甚盛。而功役之敏速。又如此。尤可见其致力之勤也。集中诗文。视前本。略有增删。诗。增者五首。删者四首。合一千三十一首。文。增者一首。删者四首。合四百七十四首云。壬午闰月戊申。不肖孤昌协。谨书。
题尤斋所书兪氏事迹后
编辑朴兄世胄远卿氏。尝以其曾祖妣兪氏死孝于壬辰倭难而未有旌典为慨然。往岁谒尤斋宋先生。为文述其事。既镵石置墓侧矣。间复谓余。续书其后。余惟夫人孝烈。颇类唐郑义宗妻卢氏。而独其生死异焉。郑氏之在当时。未知有旌典与否。而其至今焯人耳目者。特以晦翁夫子编入小学书耳。夫人虽生后晦翁。未及列于小学。而尤斋一言。亦足为万世重。岂乌头赤角之荣所能易哉。而况于区区续貂之言乎。余盖屡以是辞焉。而远卿氏请愈勤。聊书此以塞其意。壬午九月日。安东金昌协。谨书。
书鱼判官汉明丙子江都津头日记后
编辑右。故运判鱼公所记丙子时事。公曾孙有凤舜瑞以示余。余惟世教衰。士大夫知利而不知义。一遇变故。各私其身。虽其职事所在。亦且迁延观望。不肯尽力。甚或弃而去之。如雉兔逃者多矣。况能于职事外。出力效忠。以济国家之急。如公之为者。岂不尤难哉。然而事定之日。反以不赴行在获罪。而忠劳之实。没世不白。公虽不自怨悔。亦何以劝世之为忠者哉。窃闻公没后。孝宗大王尝临筵。语及江都事而曰。其时赖一运判。得以利涉矣。不知其姓名为谁。筵臣皆莫对。他日再问。亦然云。昔唐宣宗问白敏中。宪宗丧。道遇风雨。百官皆散。唯山陵使长而多髯者。攀灵驾不去。不知谁也。敏中以令狐楚对。遂擢其子绹知制诰。公之效忠急难。岂直风雨攀驾之比。而我圣祖垂问于久远之后者。其意亦岂偶然哉。惜乎。廷臣竟莫有对扬者。使圣祖不忘奖忠之意。阏而不遂。其尤可慨也已。丙戌至月上旬。安东金昌协。谨书。
金庆征事。见于野史所记多矣。然或得于传闻。不无溢恶之疑。独公记其所目睹。最端的可信。未论其他。只争舟一事。亦见其不忠无状。罪通于天矣。其视公之傔隶三人。冒危难以奉公。终始不肯背去者。岂直天壤之悬。三人中大立所为尤奇。是则虽士君子勇于义者。亦或难之矣。余惜其人微而卒无传于世也。遂剟取其事。录于简末。使后来者有考焉。又书。〈公驱从大立。路逢其妻子。其妻则号泣而随之。儿女牵衣而挽之。大立以鞭殴其妻子。而牵马以从云。〉
杂著
编辑性恶论辨
编辑人之性。善。荀卿之言性恶也。气也。非性也。人之生也。气为质而理为性。理者。有善无恶。气者。有善有不善。人之有不善。气之为耳。乃若其性。浑然理也。何不善之有。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直也者。善之谓也。若卿之言性恶也。气也。非性也。邃古之初。人与万物俱生。茹毛而饮血。巢居而穴处。其异于禽兽也者几希矣。男女之相昵而未有以别也。父子之相狎而未有其敬也。有君臣也而未能不相犯也。有交友也而未能不相争也。于是圣人者出。制为媒妁嫁娶闺门内外之礼。而男女别矣。制为定省奉养播洒唯诺之礼。而父子敬矣。制为车服名数朝觐位著之礼。而君臣不相犯矣。制为往来问遗庆吊饮射之礼。而交友不相争矣。如是而犹有淫佚怠傲。悖乱而贼害者。则又随之以刑法而整齐之。夫然后民始远于禽兽而天下平矣。彼荀卿者。见其向也如彼而今也如是。遂倡为之说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曰。圣人以人性恶。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人之情性而正之。甚矣。其说之悖也。亦不思而已。夫男女之相昵而至于淫佚也。父子之相狎而至于怠傲也。君臣之相犯而至于悖乱也。交友之相争而至于贼害也。岂人性之本然哉。其亦有蔽于前而荡于后者矣。气之不善。其害固如是耳。唯圣人者之生。气无不善。而性得以全焉。故其为男女。极其别而毋或昵也。其为父子。极其敬而毋或狎也。其为君臣交友。极其礼让而毋或至于犯且争也。夫圣人者。非以是为善而为之也。性之固然。顺而循之耳。其教人也。非固强世而从己也。亦使之各循其性而去其气之为害者耳。诚使人之性恶。而其善也乃圣人矫之也。则上古圣人。首出庶物者。其性固亦恶矣。是又孰教之而孰强之。顾乃不循其性而矫之。以至于圣哉。夫人性之必善。犹水之必下。尧之时。水尝逆行矣。其泛滥横溃于中国也。举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此岂其性然哉。亦有以害之者焉耳。禹惟知其然也。故掘地而导之下。疏其流而注之海。然后江淮河汉。各循故道。而水之害乃去。此禹之所以善治水也。圣人之治人。岂异是哉。亦去其为害者而已。曾谓非其性而强之乎。卿之言曰。曲木。必将待檃括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磨然后利。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卿以为木之曲也。无可直之理。而檃括直之。金之钝也。无可利之理。而砻磨利之乎。必有其理而后可也。曲木之可以直也。以其性柔也。钝金之可以利也。以其性刚也。使木而如金。则檃括得以施诸。使金而如木。则砻磨得以措诸。由是观之。则木有可直之理。而檃括得以直之。金有可利之理。而砻磨得以利之。人有至善之性。而圣人得以善之。若是者。可谓非其性而强之乎。今夫目之能视也。耳之能听也。人之所同得乎天也。而聋盲不能然者。病也。非耳目之性然也。善医者治之。则投以汤丸。施以鍼焫。而目焕然明。耳豁然聪。医虽善也。岂能取其性之所无而与之哉。亦去其为病者而已。人性之必善。犹耳目之能视听也。而恶焉者。其聋盲者也。圣人者。其善医者也。教化刑法者。其汤丸鍼焫也。今有见人之聋盲者曰。耳目之性然也。而医者能聪明之。其有不以为愚者乎。卿之说。正类此。而欲以是。驾轶孟子而易其说。甚矣其惑也。卿谓感而自然者情性。而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伪也。夫孟子不云乎。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恻隐也。见其亲之委于沟壑而颡有泚也。是岂非感而自然者乎。其或恻隐而不之拯。颡泚而不之掩。则斯乃私意之害。而谓之伪焉可也。若卿之谓伪也者。非吾所谓伪也。且卿之言曰。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又曰。涂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夫卿之谓仁义。法正之质与具也。岂谓人所固有者乎。抑谓袭而取也哉。若必袭而取而可。则人未必皆有。苟曰皆有。则其非袭而取也审矣。夫非袭而取也。则固性之本然而无待乎伪矣。此非孟子所谓性善。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乎。以卿之力攻孟子。而于此卒不能异其说。亦见理之自然。非辨说之所能易也。卿之学。博而笃矣。惟未晣于性气之分。而不究乎善恶之本。故疑性于恶。疑善于伪。疑孟子于不达。而其肆于言也。纵横缪盭。汗漫支离。而不自觉其相矛盾者多也。惜其不得进而及乎孟子。以下上其论。又惜其不得退。而并乎程张。与闻气质之说。以撤其蔽也。或曰。子之辨则然矣。古之论性者如扬子韩子。皆异于孟氏。而子何独荀氏之辟哉。余应之曰。二氏之论。虽各自为一说。要其混于理气。则与荀氏一而已矣。荀氏既辟。则二说者之失。固无待于更辨矣。曰。性气之辨。审如子之言矣。然则凡在人而属乎气者。其不可谓之性哉。曰。不然。人既得是气而有生。则何可不谓之性。然而君子有弗性者焉。此则程,张之说。尽之矣。
审敌篇
编辑北虏入主中国数十年。我国固先忍耻辱忘大义。为之仆役。而皇朝遗黎。亦皆被发左衽。胥而为夷。彼方俨然处于亿兆之上。视天下若固有。而海内之英雄豪杰。汔未有奋起致讨者。志士之痛恨。久矣。近者。窃闻故西平王吴三桂据云贵两省。起兵讨虏。虏亦前后发累万兵往击之。胜败之势。未有所定。而天下亦已乱矣。余尝以得之传闻者。揣摩其势而妄策之。以为三桂之成败。虽未可知。而虏则宜可亡也。夫三桂。以皇朝摠兵。拥兵关外。一朝开门迎敌。挈天下而归之虏。又因以为之臣。其忘君负国之罪。无所逃于天地间矣。及至今日。既已老白首矣。而乃欲以区区一隅之地。起而收桑楡之翼。吁亦晩矣。然三桂嚄唶宿将。老于兵。其计不百全。岂敢发乎。余尝按舆地图。云贵之地。北通川蜀。东接荆楚。南连两广。蜀之北则陕。广之东则闽。今闻三桂之兵。已及楚之辰沅。而川陕。又三桂旧所封地。士民被其恩威。皆有响应之势。广西有孙延龄者拥兵众。与三桂通。而郑芝龙之孙之舍。亦在福建海岛中。数出兵为虏患计。亦为三桂声援矣。是三桂一举。而川陕荆楚闽广。皆随而动也。且闻虏中种人。已多与三桂缔结。易以内应。而自关以外。亦皆为三桂之腹心。闻其起事。日望其军之北来。其势可谓盛。而其事宜无不成者矣。虽然。天下之事。其成与否。不在强弱之数。而在于名义之顺逆。名义顺则人心服。人心服则事易成。不然则反是。夫以陈涉之首事。项羽之力征。只能亡秦而不能有天下。身死国灭。为后世笑。是其初岂不赫然强盛。而卒若是者。何也。名义不顺而人心不服也。彼三桂者。迹其卖国事仇。特一中行卫律之徒耳。名义之何有。而可以服人心乎。余未知彼之始降于虏也。诚能为天下大计。隐忍不死。欲一得当而报汉。如李陵之降凶奴。而枕戈寝苫。处心积虑。以待今日而发也。岂亦畏死偸生。甘心服事。而及见势偪形疑。畏祸之及己。不得已而发也。抑亦自知罪大难容。幡然悔悟。出万死不顾之计。欲为天下信大义。为一身赎大罪耶。是三者。皆未可知也。诚使彼出于前后二说者。则宜首求高皇帝子孙。亟建大号。以明其不私己。然后悉滇黔之众。举荆楚之地。北连川陕。东取吴越。一以舟师。从山东进泊辽左。一以大兵出山西。直𢭏北京。传檄海内。晓以逆顺之势。则名义极顺。声势克壮。而人心悦服。皆曰彼之不死。果有以也。莫不箪食壶浆。以迎其军矣。如此则中原之戎虏可逐。皇朝之旧物可复。祖宗之深仇可报。一身之僇辱可洗。而心事暴于天下。功烈垂于后世矣。岂不善哉。不然而出于奸雄乱贼之谋。觊觎神器。妄窃帝号。欲以是号令天下。则民虽积苦于腥膻之中。始若易以响应。而终亦不心服矣。顾何足以成大事乎。余故曰三桂之成败。未可知也。或谓子既不能必三桂之成败。而谓虏可亡者。何也。曰。余谓虏可亡者。非三桂亡之也。谓其自亡也。自亡者。天下共亡之。非必三桂亡之耳。愚请以秦事喩之。昔秦始皇。幷呑六国。威振天下。销锋镝铸金人。隳名城杀豪俊。以弱黔首。以为子孙万世之业。而陈胜吴广。以瓮牖绳枢之子。起于大泽之中。奋臂一呼。而天下响应。豪杰并起。遂以亡秦。夫以秦之强。天下詟服。而卒亡于匹夫之手者。何也。彼诚无德泽之及民。而徒以威力服之也。然则秦之亡也。非胜广亡之也。天下共亡之也。非天下亡之也。秦自亡也。然秦之有天下也。亦尝经营攻取。累世勤劳而得之矣。其亡也。犹若是匆焉。况虏本以戎狄小丑。非有经营攻取之劳。而一朝乘中国空虚。闯然入关。遂有天下。此正穿窬小盗。昏夜入人之家。窃其货而为己有者耳。夫以天下之大。得之非有尺寸之功。而又以豺狼之暴。肆于人上。使生民盻盻。思乱日甚。若是者。虽禹汤文武之子孙。尚不能以自存。顾彼何恃而能长久乎。今日之势。正如秦之末运。一夫有呼者。天下将幷起而诛之矣。余故曰虏可亡也。或曰。今之论者。谓虏将请援于我。予之不忍。不予。将加兵于我。势将予之。子以为何如。余曰。予之诚不忍则不予之已矣。且吾纵不予。彼乌敢加兵于我。彼之请援于我。必将穷而后来也。彼既不足以自救而请援于我矣。又安能以其力之所不足。涉千里而攻我乎。且彼方恐恐然畏天下之诛己。而所恃而为援者。独有我国耳。而今遽加兵于我。是复生一敌也。失一邻援而得一敌国。彼虽愚。不为也。假令彼诚怒我。而其势足以伐我。亦且畏蒙人之议其后。恫疑反顾。不敢有所出矣。请而不予。将以虚喝恐惧我。恐惧而又不听则止矣。顾何能复有所为也。夫锦州椵岛之役。其事尚有可诿者。而义士犹至今痛之。况今值其必亡之运。不能与天下协力共诛。乃反助之兵而为之援。是岂可忍也。虽见彼之必伐。我尚不可从。况彼之不能伐我。其势晓然易见。又何苦而予之乎。或曰。今之论者。有谓彼于我。有百世必报之仇。及是时。举而伐之。可以得志而信大义焉。子以为何如。余曰。此固我忠臣志士。日夜所腐心而不忘者也。虽然。国家今日之势。顾不足以及此。亦不宜不量轻弱。妄自动兵。以取祸也。或曰。昔越王句践。兵败于会稽。卑身以事夫差。当是之时。越国之地。广运仅百里。而卒禽劲吴。遂霸江淮。今国家虽小弱。地方犹为数千里。胜兵亦可得十数万。其势不犹愈于越乎。子乃以为不可。何也。余应之曰。子但见夫句践灭吴之易。而未见其所以致之者甚难也。昔句践反自会稽。励志发愤。苦心约身。非其人之所耕。不以食也。非夫人之所织。不以衣也。越国之中。疾者问之。死者葬之。老其老幼其幼。教训生聚。十年而后用之。民之视君。如子之视父母。报其君之仇。如报父母之仇。故一举灭吴。如拉枯然。夫其所以致之者。岂不甚难哉。国家自丙丁。至今四十年。无非教训生聚之日也。诚能及其间大修政事。厚养民力。使根本既固。形势既成。然后起而图之。彼虽无间之可乘。尚且易以为力。况其可亡之势。较然如彼者乎。今既不然。始慑于积威。而终狃于姑息。君臣上下。未尝奋发大志。夙夜刻厉。以报仇雪耻为心。而惟日修吾之皮币金帛。以自媚于虎狼之暴。幸其一日无事而苟然以自安也。其于修政养民深根固本之计。忽焉不加之意。及至今日。纲纪废弛。百度乖乱。众心判涣。莫有固志。重以饥馑厉疫。民死亡者过半。流离怨苦。盗贼窃发。区区壃场之内。尚有不胜其忧者。况可望兴师远征。以诛灭强虏耶。夫驱死亡饿羸之馀。出十无一全之途。而责之以必死。不惟无以得其力。必且相率而为盗。吾恐兵未及于彼境。而祸已生于萧墙也。子乃以越国之事拟之。谬矣。或曰。如子之说。则我将晏如而已乎。曰。我有二可忧者存焉。夫安得晏如而已。今虏有朝夕破败之形。一朝势穷力㞃。奔迸东出。则必以沈阳为归。既归沈阳。则其去我益近。而望我必益厚。疑我必益深。地近则势偪。望厚则难副。疑深则衅易生。过是以往。其操持我。威胁我。劫掠我。将无所不至矣。夫如是。则我安得晏如而已乎。此一忧也。蒙古部落众盛。士马精强。其蓄锐伺衅。必欲一发久矣。一朝乘天下有变。长驱入关。据有北京。则我于是时。将俛首屈膝以事之乎。抑将据义斥绝。不与之通乎。事之既不忍。而绝之祸且及。其将安出乎。且彼不遂有北京关外之地。亦必尽为其有矣。有关外。则是拊我之背而扼我之咽喉也。其始也。必以邻好要我。及其久而习我之弱而见我之易与。则必将以臣妾要我。要之而不听。则必随之以迫胁。胁之而不听。则必随之以兵矣。夫如是。则我安得晏如而已乎。此二忧也。夫是二忧者。我必有其一矣。见必有之忧。而不有以备之。终亦灭亡而已矣。岂不可惧哉。国家武备之疏阔。西南北三边皆然。而就其中两西为尤甚。余尝道两西。至萨水以南。其所历雄藩巨镇城郭沟池。太半頺废。往往漫为平地。樵童汲妇。履而出入。若逾门限。一有敌兵以铁骑驰而乘之。则无以御之矣。而守臣视为固然。莫敢加一板而增寸土焉。又闻列邑军士。至老死不一试。甚或不识行伍之列。不知坐作之方。鼓之而不进。麾之而不退。其弓弩剑戟之在库中者。率皆积久。朽钝刓弊不可用。而守臣亦置而不问。是可谓有备矣乎。为今之计。急宜增筑城池。简炼士卒。修饬器械。厚为之备。使边围克固。军实大盛。隐然有不拔之势。然后闭之关而绝之约。置重兵于鸭绿江上。使大将镇之。以待彼之变。而乘其奔迸。东出邀而击之。则虽不能一举剿灭。而亦可以立威刷耻。使其不敢复动。而吾且有辞于天下后世矣。如是则蒙古之强盛。亦不敢轻我。而关外之地。未必尽为其有矣。何惮而不为是哉。或曰。子之说。诚然矣。然念国家自丙丁以来。不敢留意于西事者。特畏彼之何问耳。彼之耳目既长。而使客之往来者。岁相续于道。近又鳃鳃然有疑我之心。骤见吾边备增修。益生疑怒。不及我之有为而出。先发制人之计。则是我以虚名而受实祸也。亦何益于事乎。余曰。不然。昔郑之火也。子产授兵登陴子。太叔问曰。晋无乃讨乎。子产曰。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既晋之边吏果让。郑子产善辞以对。晋亦卒不敢复问。夫以晋郑之亲。犹不可恃而无备。况与强暴之虏为邻。而徒畏其一时之怒。不有以备之。可乎。设彼有晋之问焉。吾之对之。不患于无辞。而彼亦无以责我矣。就令甚怒而肆其暴。亦不过一时之啧辱耳。终亦不敢加兵于我矣。孰如束手无为。而卒不免危亡之祸也。是其利害相去甚远。而国家过而虑焉。其亦不思之甚矣。或曰。然则今日急务。止于此而已乎。曰。此犹末也。其本则惟在君上。卓然先立大志。无一毫苟且姑息之念。而收召贤才。振举纪纲。饬励群工。趋事赴功。夙夜以思。察民心之所便否。而亟罢行之。使民志固结于我。皆有亲上死长之心。然后可也。其他如选将帅明赏罚广储蓄改军籍者。则又在庙堂熟讲而行之耳。非草野之所敢论也。
往在甲寅。先君子自使燕还。闻吴三桂起事。虏中大警。私窃为此篇。藏之箧笥而不以示人也。其后三桂竟败死。而虏至今无恙。盖愚臆料。或中或不中。天下事其难隃度如此。然其所谓二可忧者。今尚未艾。而顾念根本之计。不及彼时又远甚。发箧读此。不胜慨然。辄录以存之。以见区区之志云。
洞阴对
编辑永嘉子既定居于洞阴之山。客有过门而劳之者曰。吾子良苦。吾子少长京辇。家世卿相。虽未尝涉仕宦之涂。躬绂冕之荣。而固亦饱膏粱袭绮纨。居处有宴安之适。出入有游闲之乐。渐渍富贵。非一日之久矣。乃今一朝穷居。茅茨之室。藜藿之食。妻子憔悴。而仆隶有饥色。亦甚苦矣。是其地又幽远而无人。虎豹之所咆噑。熊罴之所往来。而吾子是处。吾窃为子忧焉。虽吾子。亦岂无怨悔于其中哉。吾将见子不能久安于此也。永嘉子漠然。有顷而应之曰。敬谢客见念之勤。虽然。仆不肖。亦尝侧闻君子之道而知命之说矣。夫化万物者。莫善于天。养万物者。莫善于地。然天不能常化。有生有杀。地不能均养。有盛有衰。生杀之分。盛衰之倪。盖有命存焉。而物莫能遗也。夫既受命于天地。比形于万物。以为人矣。而独可以免此乎。夫人之穷达荣辱。何常之有。世固有编户而为侯王。卿相而为匹夫。或生而食万锺之禄。或至死而不厌糟糠。自是以往。虽巧历。亦不胜计矣。虽然。此岂人力所能与哉。即天地。亦不能自必其予夺矣。而世之人。乃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之利。其求之也。恤然忧其不得。得之也。栗然恐其或失。而失之则又怛然而戚。勃然而不释也。此皆不知命也。夫惟君子则不然。其视贫富贵贱往来得丧。若昼夜之相代乎前。不置忻戚于其间。是以颜渊处于陋巷而不改其乐。曾氏被缊袍曳弊屦。而歌声若出金石。是其志浩然。岂贫贱所能陨获哉。虽然。此其素处然也。若伯夷叔齐。避纣于北海之滨。逃周于西山之上。采薇以食之。彼固孤竹君之二子也。南面之尊。富贵之乐。其所自有。而弃之如脱屣。没身困约而无所悔也。向使二子者。顾慕前日之富贵而不能忘情。则岂能一日而安此哉。虽然。仁人君子之所以处穷约若此者。岂苟黾勉于不得已哉。亦乐天知命。随时而处顺。若夏日之葛。冬日之裘。各自有适也。今以𫄨络而比狐貉之厚。则亦有间矣。而人有盛暑而慕重裘者。则未有不以为大惑者。富贵贫贱。于人固大矣。然亦犹四时寒暑之变耳。其所以处之者。岂不各有适哉。夫太上以义处命。其次以命安义。最下者。乃不知命。今仆虽不足以希太上之道。而即其次者。亦不敢不勉焉。今吾子乃以最下者期仆。一何相知之浅也。仆虽生长肉食之家。而素性澹泊。顾未尝习为富贵之容而矜夸势能之荣矣。今既不偶于时。息意进取。谢绝世事。而自屏于深山嵁岩之中矣。穷饿之事。枯槁之处。乃其所自求也。夫既已求之矣。而又从而怨悔。是何异于浴者之恶湿。而炀者之畏热哉。仆虽甚驽。亦不为此也。且仆少而有闲居求道之志。窃尝慕邵尧夫百源。静坐而愿学焉。久矣。今之来也。固乐其幽深清旷。可以藏修游息。既已筑环堵之室。而牣六艺之籍。晨夜吟讽。以求圣人之遗旨。其暇也。辄弹琴赋诗。以歌咏其性情。而及其倦也。则又登高而临深。览观川流之不息。云烟之变化。禽鱼鸟兽之往来。以适其志。是亦足以乐而忘死矣。何不安之有。若乃虎豹猛兽之恐。虽或有之。而世之所可畏者。有甚于此者多矣。以是而为吾忧。不亦末哉。客唯唯去。
读法言
编辑六经。皆圣人之言。而其言者。皆道也。易之阴阳。诗之性情。书之政事。礼之伦序。乐之和顺。春秋之名分。即所谓道者也。圣人惧夫人之不明此。故言之。言之不足传远而垂后。故笔之。其为言莫辩。而其文炳然若日月星辰。历数千百载犹新。呜呼。岂直数千百载而已哉。盖将与天地终始矣。自孔子没。圣人之道衰。微言绝而大义乖。子思孟轲生于其后。各为书以明圣道。其忧患后世。亦至矣。而其文。与六经相表里。后虽有作者。不可及矣。及余读扬雄所为法言。其书类喜称尧舜孔孟。似欲以明道者。而窃怪其文颇艰深诘曲。与圣人言异者。何也。六经。虽若简奥未易明。然本其始。固矢口以出。肆笔以成。故读之而不见其有碍也。味之而不见其可厌也。反复之而无一言之或遗也。此其为圣人之言。而学者所以没身也。今雄书。骤若未易穷。而徐而绎之。直浅浅不见其有得焉。而故自为艰深诘曲。令若简奥。陋矣其有意于文也。盖自子思孟轲以来。诸子百家之说。群起充斥。以汩乱圣人之籍。若庄周列御寇杨朱墨翟孙吴申韩之属。其言皆诡异舛逆不经。及汉兴。贾谊鼂错司马迁之徒。其书亦多不醇。而要皆各述其所欲道者。而未始有意于文。故读其书。皆沛然自肆。卓荦恢奇可传。今雄自附托圣人之道。而其文剽拟局涩。反出诸子下。以其无得于道而有意于文。甚也。是岂不可戒也哉。
读盐铁论
编辑余读盐铁论。观其崇道德抑权术。明义利之端。述奢俭之效。究极治乱兴亡之原。论议渊源。辞义弘博。西京以来。盖少见矣。独惜其论公孙弘,兒宽。有未尽焉。当武帝之时。内事土木。外征伐四夷。上下淫侈。交骛于利。公孙弘,兒宽。俱以儒术进身。为丞相御史大夫不能正言匡主。尽辅拂之责。令其君绌去私欲。崇尚节俭。行仁义之政。以安天下。乃反阿谀取容。徇主之意。恣其所欲为。其本既不正矣。而顾自为布被练袍。食奴隶之食。以示俭于人。欲令一世从化。此犹决洪流于上而捧土而拟其后也。若是者。虽有伯夷之廉。墨翟之俭。且无益国家之治。况如二子者。何足道哉。而或者乃欲执此而议奢俭之得失。陋矣。为此论者。又不能深明二子阿意徇君之罪以晓当世。而顾反称述其区区细行。指以为侧身行道。至于国家之败。风俗之坏。悉归之后人之过。抑何谬也。呜呼。三代以后。人不知圣人之大道。而小廉曲谨。易投人之耳目。故士或矫情饰行。以收名于当世。而世之君子不察。辄复随俗称誉。而不知议其大节者多矣。岂独此哉。岂独此哉。
读陈同甫孔明论
编辑同甫之为此论。直以孔明拟之古王佐。其推重亦至矣。然于知孔明则未也。盖其言曰。谲诈者。仲达之所长也。使孔明而出于此。则是以智攻智。以勇击勇。而胜负之数。未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此孔明之志也。故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达以残以诈。孔明以仁以信。信斯言也。孔明之所为公忠仁信者。初非有见于天理之当然。而特务出于敌人之所不能。以取隽于一时耳。使当世无仲达。而孔明可以独骋其智术也。则凡仲达之所为。固将以身为之而不惮也。余未知孔明之心。果如此否乎。且使孔明而有是心也。则其所谓正与义者。亦谲诈之大者耳。余未知古之王佐如伊尹,太公者。其道固如是而已乎。呜呼。孔明之才。固足以兼仲达矣。乃其心。尤卓然默契于大道之原。而有志于三代之英。区区智术。岂其所屑为哉。彼陈寿者。乃谓其长于制戎。短于出奇。亦浅之为知孔明矣。宜同甫之不取而为之辨也。然其说又如此。则是又安得为真知孔明者哉。盖寿之论。以不能而不为者也。同甫之论。知其不可售而不为者也。二说者虽殊。其未能处孔明于智术之外。则一而已矣。然使孔明而为计功谋利。假仁义而行者。则非寿而同甫也。故余特论之。
戒慎恐惧通贯动静说
编辑中庸戒慎恐惧。自来说者例多专属于静一边。然此实全体工夫。通贯动静。窃详子思之意。本要说无时无处不致其戒惧。故极其互而言之。以为虽不睹不闻之时。亦不敢忽焉耳。是以其言。虽若偏于不睹不闻。其意实则贯于所睹所闻。朱先生看得此意极分明。故章句必先言常存敬畏。而继之曰。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或问。亦先言自其平常之处。无所不用其戒惧。而终之曰。极言之。以至于此。其意可见矣。然章句语意简约。或问又似推说。故人多不察。遂以戒惧工夫。专属静一边。此非子思与朱子之意也。然朱先生亦多以戒惧为静时工夫。盖戒惧之实。虽通贯动静。而若所谓不睹不闻者。则自是静底境界。故就此而言戒惧不妨作静时工夫故耳。苟不识此意。而遂以戒惧者。专属静时事则不可。朱先生本意。不独章句或问可见。其与胡季随一书。尤分明。其书曰。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欲其无须臾而离乎道也。又自注云。不睹不闻。与独字不同。乃是言戒惧之至。无适不然。虽是此等耳目所不及无要紧处。亦加照管。如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非谓所闻见处。却可阔略。而特然于此加功也。其下。又论慎独一节曰谨其独。乃是上文全体工夫之中。见得此处。是一念起处。万事根源。又更紧切。故当于此。加意省察。详此一书语意。无复可疑。其曰非谓所闻见处却可阔略。而特然于此加功者。说出子思立言之意。固已十分明白。而其所谓全体工夫者。又可见其通贯动静之实矣。此不当只就文义立说。须以实事验之。可见。盖所谓戒惧者。即庄整齐肃。战兢洞属。俨然如有所畏不敢怠忽之谓。此个意思。不但于事物未至。思虑未发时为然。凡于日用言行起居动作之际。无不当然。朱子以为全体工夫者此也。至于慎独之慎。亦只是戒慎恐惧之约言者耳。非有二事也。但独字境界。是方寸之间。念虑之萌。人所未知而己所独知者。尤当加意而致慎焉。故子思别作一项说。初不在戒惧之外也。然此处。正是天理人欲分歧处。更须有省察工夫。以审其几。固与寻常持守意思不同。然此亦戒慎恐惧之开眼处耳。既已分别公私是非之后。则依旧是戒慎恐惧。以保守此天理而已。更有何事。此戒惧之所以通贯动静也。朱子尝论惟精惟一曰。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所谓守而不离。即子思言道不可须臾离。君子戒慎恐惧之意也。是以朱子于或问。论戒惧之说曰。因其不可离者而持守之也。此即守而不离之谓也。但舜则专就动以后说。子思则又自动处推极而至于静。其说益精密矣。其说中字亦然。舜之执中。只言无过不及之中。是已发也。而子思之中庸。兼未发已发言之。亦此意也。要之。守而不离。即存养持守之事。而舜既就动以后说。则戒惧之不专于静。亦可见矣。
曾子受季孙之箦论科作
编辑善观圣贤君子之道者。察乎小大始终之际。而其得失可以言矣。其失也小而所立有大焉。则惟其大之可法而其失不足讳也。其始也过而其终也能改。则惟其改之为贵而其过不必掩也。世之学者。或以一时之过失。轻议圣贤君子之道。而不察乎始终小大之际。则固妄矣。而不然者。乃欲并其已著之失。既改之过而掩讳之。是亦世俗常人之情。而非君子之用心也。愚尝读礼记檀弓篇。至其记曾子易箦事。窃有以见圣贤改过之勇。正终之义。未尝不三复感叹。而顾世之论者。往往致疑于其初之受赐。辄有为之曲说迂辞。而归之于无过者。愚窃以为过矣。夫季孙之箦而曾子之受。固非礼也。是岂后人所可得以文饰掩讳者哉。若善观圣贤者。则惟当论其所立之大。而究其终之善焉。可也。愚请得以详论之。夫君子之于道也。固无所不谨。而辞受之际。其义尤严。故古之圣贤。莫不兢兢于此。夫以曾子之贤。亲受教于仲尼之圣。一贯之旨。独闻他人所不闻。则其道德之盛。几已进乎圣域矣。且以曾子问一篇观之。则其师友之所讲究。终身之所服习。尤在乎礼。其于辞受之义。讲之固宜熟而处之固宜审矣。今乃苟焉受人之赐。而不觉其非礼。则岂不可疑哉。抑愚窃意曾子之受。固亦有说。盖季孙。鲁国之上大夫。而曾子则一贱士也。以大夫之尊。有赐于士。是必有慕乎其德义。而其接之也亦必以礼矣。曾子之心。亦以为尊者之赐。却之不恭。而一箦之微。无害于取。故受焉而不辞也。虽然。君子之于辞受也。亦观吾义之当否耳。如其义。则虽匹夫之馈。可受。而不然则虽天子之赐。亦不可受也。如其义。则虽万锺之富。可受。而不然则虽一芥之微。亦不可受也。不义而受之天子。与不义而受之匹夫。无异也。不义而受一芥。与不义而受万锺。无异也。盖其所受者虽异。而即其伤吾义则同耳。然则大夫虽尊。固非若天子也。一箦虽微。固非若一芥也。是亦何难于却之。而顾可谓无害于取哉。愚以为曾子之于此。固不免乎一失也。论者以为仲尼。大圣人也。而阳货有馈。则受而不辞。夫季氏之恶。岂甚于阳货。而顾不可受其赐乎。是不察圣贤所为。其事虽相似。而其义实不同也。夫谓曾子之不当受箦也。亦非以季氏之赐也。特以其大夫之物而非士之所当用也。盖礼莫大于名。名莫大于物。名与物。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大夫之于士也。其名位固相悬。而服御各有物。今以季氏之箦而曾子受之。则是以士而用大夫之物也。此其所以非礼也。是故童子之言。亦曰大夫之箦者再。则其意可知矣。若阳货之所馈。仲尼之所受。特一蒸豚耳。此果何害于义而不可受乎。是固不可比而同之也。或又谓礼记之书。成于汉儒之手。其所记圣贤言行。往往有诞妄失真者。且以檀弓一篇言之。如五父之殡也。防墓之崩也。将适楚而先之以二子也。是皆记大圣之事者。而君子以为不足征信。则今此易箦一事。安知非记录者之误也。是亦有不然者。夫五父之殡。谓圣人终母世而不知父葬也。防墓之崩。谓圣人躬视其亲之窆而不能致慎也。适楚而先二子。谓圣人急于求位。而类世俗好利欲速者之为也。此皆推诸理而必不然。考诸事而不足征。则其为记录之误。固明甚矣。若曾子之易箦。则其事固非此类之比。而即其得正而毙数语。味其辞旨。玩其气象。非几于大圣者。不能说出。则此岂汉儒之所得伪者哉。欲掩一时之过。而遂废其至言。其亦谬哉。呜呼。人非尧舜。不能每事尽善。则自大贤以下。固不免时有过失矣。惟其奋厉明决。当改即改。若日月之食而更也。白玉之瑕而磨也。终至于无可议者。此其所以为大。而非人人所可及也。夫曾子之受箦。固亦一时因仍之失。而不可谓无过矣。然其疾病已革。纩息将绝。不可以复变。而一闻童子之言。辄瞿然而惊。醒然而寤。不讳季氏之赐。不听曾元之谏。而举而易之。不俟终夜。譬若湍水之流。临万仞之壑。要下即下。无少凝滞。此非见道至明存养至熟。而胸中洒落无一毫私吝。安能若此哉。即此而观之。则其平生辞受之际。固皆兢兢致严。而无物不谨。无往不审也。又可知矣。推是心也。则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亦不为也。此其所立之大。盖已几于圣人。而其正终之义。固宜为百世师矣。即彼一时因仍之失。特一太空之纤翳。而固已消融荡涤。不见其迹矣。又何足为病哉。而后之论者。乃反为曲说游辞。欲掩其既往之过失。此岂曾子之心哉。呜呼。世之学者。一有过失。辄务掩护周遮。以自文饰。而不思所以迁改。故小失而累大德。始过而终为恶者。滔滔皆是。以是心而论圣贤。宜其为曲说游辞。而终无所发明也。愚故推本程朱之意。而极论之若此。
周公论
编辑圣人。百世之师也。然其行事。或不免于众人之疑。而君子之辨之也。又不能深考其实而为之说。则其理虽明。而其事未核。吾之说虽善。而人之疑。未能尽绝。若周公之诛管蔡。此众人之所疑也。然而君子辨之则曰。为宗社不得已也。此若可以解其疑矣。而人又从而咎其始曰。曷为不审而使之也。君子亦曰。不忍逆探其未然之恶也。此其言也。于周公之心。可谓得之。而人之疑之也。亦可以绝矣。然犹未焉者。何也。其事之实未核也。以余考之。管蔡之封于殷而监武庚也。非周公之事也。武王之事也。武王既克商有天下。大封诸侯。其同姓之封者。自周公以下数十国。其异姓之封者。自太公以下。亦数十国。管蔡之封于殷而监武庚也。固在此时矣。此固非周公之所得专也。然武王之圣。犹周公之圣也。而周公又为之相焉。则武王之事。即周公之事也。苟独为周公解也。则将何以为武王解也。且不能为武王解也。则又何以独为周公解也。夫吾之言也。非是之谓也。谓管蔡之封于殷而监武庚也。在武王有天下之初。则自无疑之可解也。夫管蔡之受诛也。以其见诱于武庚而流言于国也。其流言也。以其不厌于周公之摄而妄生猜疑也。周公之摄也。以武王崩。而成王幼未即政也。向使武王在位十数年而崩。则成王固俨然长君也。无待于周公之摄矣。周公而不摄。则管蔡虽不令。无自以有猜疑之心矣。管蔡而无猜疑。则武庚虽不忘乱。无自以售惎间之谋矣。流言何自以兴哉。夫武王之克商未久而崩也。成王之幼而嗣位也。天也。非人也。彼武王与周公。又安能逆睹而预计哉。当武王之在位也。周召居于内而夹辅王室。管蔡居于外而使监武庚。此皆王室之至亲。而其任之不能无轻重。固知管蔡之贤。不及于周召也。虽然。其亲则吾弟也。其才则非常人也。其于监殷也。固非他人之比矣。此武王所以使之而不疑也。使武王在位十数年之久。周德益洽。殷民大和。而武庚之鸮音。既变于桑葚。则管蔡之在外也。其为王室之屏翰。大矣。又何有于他虑哉。此武王所以使之而不疑也。然则其不疑也。非特不忍于疑也。亦无自以疑也。是尚可曰使之不审乎。而不幸武王遽没。而遂有流言之变。东征之事。周公不得不自任。而后之疑者。乃从而咎其始曰。曷为不审而使之也。呜呼。其亦不深考之过也。曰。然则陈贾之问而孟子之答之也。其不以是解之。而顾亦曰周公之过何也。曰。孟子之言。大抵主于明理而略于考其事。直论其心而不暇辨其他。如万章之问象谋杀舜而妻二嫂也。桃应之问瞽瞍杀人而皋陶执之也。以其事而言。则舜既为帝婿也。而象犹谋杀。瞽瞍之为天子父也。而遂死于杀人。宜无是矣。而孟子皆不疑论也。直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又曰。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此皆直就圣人之心。发明天理之极致。以破世俗计较利害之私。非孟子固莫能为此矣。今其论周公也。亦然。夫不忍以兄弟之亲而逆探其未然之恶。此圣人之心。而天理之极。人伦之至也。孟子之所欲明者。无急于此。而于其事之实。固不暇深考而辨之也。彼诚见当时之人。良心溺而理义丧。虽以父子兄弟之亲。而利害夺其恩。猜疑贼其诚。大乱日作而不可止也。故常有意于窒其源。是以其言每如此也。况陈贾之问。意在于为其君文过。则又不可以无警也。其警之也。与其以圣人之必无过。不若以其过而不讳。又能改也。是固不暇为周公切切然辨其无过。言固各有当焉尔。虽然。其事之未核。则人之疑于圣人也。终未能尽绝。故余为之考论如此。盖孟子之言。不忍疑之说也。吾之所云。无自疑之说也。不忍与无自。二说者具。而于圣人之心与事。始无遗憾矣。